赣教规字〔2021〕21号关于印发《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pdf
赣教规字„2021‟21 号 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赣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有 关单位: 为规范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有关文件精神, 经广泛征求意见,省教育厅对 2018 年试行的《江西省中小学教 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修 订)》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西省教育厅 2021 年 11 月 25 日 (此文件主动公开) (修订)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推进全省教师职后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五年 一周期教师职后培训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 (教师„2016‟12 号)精神,结 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总 则 本办法适用于江西省内由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 中小学在岗教师的职后培训学分认定工作。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 学校、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训机 构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人员。 第三条 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 分级负责结合、统筹培训与自主培训兼容、培训为主与多元提 升兼顾”的管理原则,着力构建“省级统筹、分级管理、学校 落实、教师参与”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 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的所有教育教学类培训项目 均实行学分管理,具体涵盖三级两类培训。三级指国家级和省 级培训、设区市和县(区、市)级培训以及校本级培训;两类 培训:一是统筹培训,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年度培训计划统 —— 2 —— 筹安排的各类培训项目;二是自主培训,即各中小学校(含学 校发展共同体,下同)根据自身教师队伍发展的状况和需要, 自主组织实施的校本级培训(含校本教研) 。 第五条 全省中小学教师可通过参加统筹培训项目(不含 试用期内的新教师培训)及学校自主组织的培训项目获得相应 学分;也可通过参加多元提升活动冲抵相应学分。多元提升活 动包括:学历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专业竞 赛获奖、承担师范类学生职前培养或教师职后培训任务、参加 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自学等。 第二章 第六条 学分构成与计算 全省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每 5 学年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培训周期内,教师需至少累计获得 36 学分且每年至少获 得 2 学分。退休前最后一个培训周期,对培训学分不作要求。 第七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参训热情,满足培训的层 次化和多元化要求,在一个培训周期内,教师需分级分类按比 例获得相应学分。 (一)统筹培训,计 26 学分。中小学教师应在一个培训周 期内至少参加一次省级及以上统筹培训并累计获得不少于 5 学 分,至少一次市县(区)级统筹培训并累计获得不少于 6 学分; 全员培训、 “国培计划”或“省培计划”网络研修培训以及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累计获得 15 学分。此三类培训可互通 统筹计算。 —— 3 —— (二)自主培训,计 10 学分。在一个培训周期内,中小学 教师应参加由学校自主组织并实施的培训并获得不少于 10 个学 分。 中小学教师在一个培训周期内所获培训学分具体构成见表 1。 表1 培训 类型 中小学教师单位周期内培训学分构成表 承训级别 类型 学分 省级及以上培训机 构 统筹 培训 5 26 设区市和县(区、市) 培训机构 自主 培训 中小学 层级 学分 6 15 10 具体描述 “国培计划” (示范性项 目、中西部项目)、“省 培计划”等 设区市和县(区、市) 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 全员培训、“国培计划” 或“省培计划”网络研 修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提升工程等 学校组织、实施的各类有助于教 师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的 活动 (三)全员培训项目按照省中小学教师“互联网+教师专业 发展”全员培训有关规定(另行制定)实施。 “国培计划”或“省 培计划”网络研修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按相 关文件通知实施。 (四)各设区市和县(区、市)以及各中小学在组织实施 本级培训时,由于经费不足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实现集中培 训全覆盖时,可采用集中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托 底”。“托底线上培训”须在每年统筹的全员培训结束后实施, —— 4 —— 且所设计学分数每年不得超过 1.5 分。 第八条 中小学教师实际参加的培训学时按比例折算为学 分。原则上,集中培训每 50 分钟为 1 学时,一个教学单位记为 4 学时,一天为 8 学时。统筹培训项目中,省级及以上培训机构 组织的集中培训,每 8 学时折算为 1 学分;设区市和县(市、 区)培训机构组织的集中培训,每 10 学时折算为 1 学分。全员 培训(含网络研修) ,每 20 学时折算为 1 学分。自主培训学时 学分的折算标准,由各设区市级教育局制定,但不得高于 12:1 (每 12 学时折算为 1 个学分)的折算标准。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统筹项目的集中培训,培训时 长在 15 天(含 15 天)以下,经承训机构考核合格的,按实际 学时的 100%折算学分;培训时长超过 15 天的项目,其超出学时 经承训机构考核合格的,按实际学时的 40%折算学分。 (二)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统筹项目的集中培训,经承训 机构考核不合格的,其所修学时不能折算为学分。 (三)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统筹项目的集中培训,因特殊 原因需请假的,须办理请假手续,其培训学时计算按照培训计 划学时减去请假学时核算。原则上,请假学时不得超过该培训 项目总学时的 30%,否则本次培训所修学时不能折算为学分。 (四)中小学教师试用期内参加的各类新教师专项培训, 不折算学分,但记入培训档案。 (五)中小学校长参加的各级任职资格、提高培训,属于 —— 5 —— 任职必备条件,按实际集中培训学时的 50%折算学分。 (六)自主培训项目中,教师听课 20 节/学年、开设 1 节 县(区)级及以上或 2 节校级公开课、承担县(区)级及以上 培训讲座 1 次或校内培训讲座 2 次,可计 1 学分;获县(区) 级及以上课题立项、参加县(区)级及以上教师工作坊或名师 工作室满 2 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1 篇(能在新闻出 版官方网站查询) 、主编校本教材 1 部(不含教辅材料),可计 2 学分。学校开展不少于 1.5 天的培训或讲座(12 学时),可计 1 学分。上述教研行为在认定时均需提供过程证明材料。其他未 提及的校本研修方式及学分折算标准,由各校在年度申报方案 中提出,由对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认定。学 校可根据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分类分层设计有针对性、可 操作性强的自主培训项目。教师每年获得的自主培训学分不得 少于 2 分。 第三章 学分冲抵 第九条 教师参加的多元提升项目及其他特定工作所取得 的业绩均可冲抵学分。 (一)学历冲抵。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凭毕业 证书或学位证书,可以冲抵任一层级培训学分,但在一个培训 周期内,累计最高冲抵不超过 8 学分,且不能跨周期冲抵。教 师在试用期内完成学历提升其证书不能冲抵学分。具体冲抵学 分情况详见表 2。 —— 6 —— 表2 学历提升冲抵学分表 学历层次 冲抵学分 备注 大专 2 要求相关或相近专业 本科 4 学历(学位),且同一 硕士及以上 8 层次的毕业证(学位 证)只能冲抵一次。 (二)竞赛获奖冲抵。中小学教师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含 教研室)组织的专业竞赛中获奖,凭获奖证书,可以冲抵获奖 证书日期当年、与举办者对应层次的培训学分,同一证书只能 冲抵一次。在同一周期内,由不同层级举办的同一竞赛项目, 按最高对应层次冲抵,不重复计算。多人共同获奖且只颁发一 本获奖证书时,冲抵学分只认定排名前三者。一个培训周期内, 竞赛冲抵学分累计最高不超过 6 学分,不可跨周期冲抵。具体 冲抵学分情况详见表 3。 表3 教师专业竞赛获奖冲抵表 组织单位层级 教育部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设区市教育(体育)局 县(区)教育(体育)局 获奖等级 冲抵学分 一等奖 6 二等奖 5 三等奖 4 一等奖 5 二等奖 4 三等奖 3 一等奖 4 二等奖 3 一等奖 2 —— 7 —— (三)承担师训工作冲抵。中小学教师受聘承担师范类专 业学生职前培养或教师职后培训任务,凭聘用单位证书或相关 证明材料(师范类学生职前培养方案、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或授 课安排) ,可冲抵当年相应层级培训学分。一个培训周期内,师 训工作冲抵学分累积最高不超过 11 学分(全员培训授课或管理 除外)。具体冲抵学分情况详见表 4。 表4 任务 类别 师 范 类 学 生 培 养 教 师 培 训 承担师范生培养或教师培训任务冲抵学分表 角色 学分 首次(人) 重复 实践导师 1 0.2 累计 实习指导教师 1 0.2 累计 院校内授课或报告 0.4 0.2 累计 0.4 0.2 累计 培 训 者 集中培训授课或 报告 全员培训授课或 管理 新入职教师帮带指导 教师 冲抵相应项目的 全部学分 1 0.2 累计 备注 指导 1 名计 1 学分,每 增加 1 人增加 0.2 学 分,指导时间为 1 年。 指导 1 名计 1 学分,每 增加 1 人增加 0.2 学 分,指导时间为 3 个月 至 1 学期。 一个单位时间计 4 学时 折 0.4 学分。 一个单位时间计 4 学时 折 0.4 学分。 按培训方案规定的学 时折算学分 指导 1 名计 1 学分,每 增加 1 人增加 0.2 学 分,指导时间为一年。 (四)承担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冲抵。中小学教师承担高考、 初(高)中学考、成考、自考、研考、教师资格考试等国家教 育考试的考务工作(包括命题、监考、评卷、巡考等),并按 —— 8 —— 规定参加了考务培训且考核测试合格者,可冲抵“统筹培训” 层级学分。凡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受到 “通报”处理的,不得冲抵“统筹培训”层级学分。冲抵以学 校为单位填写教育考试学分认定审批表,随表附各次考务安排, 需登记教育考试学分人员名单于每年的 7 月 30 日前交对应层级 教育考试部门审核盖章,再由教育考试部门统一汇总报送同级 学分登记部门进行学分认定。原则上一学年只登记审核一次, 逾期不补。具体冲抵学分情况详见表 5。 表5 教育考试工作冲抵学分表 教育考试类型 高考、自考、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自主命题)等命题入闱工 作 高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研考、成考、自考监考、评卷工作 学分 备注 3 需全程参与 1 笔试监考、评卷 1 面试监考、评卷 1 教师资格考试 需全程参与某一类 工作 必须同时提供参加 考务培训证明或考 核合格证明 (五)学习强国积分冲抵。中小学教师实际获得的学习强 国积分按“3000 学习强国积分=1 自主培训学分”的比例折算。 折算后的培训学分可冲抵“自主培训”层级学分,冲抵学分一 学年内不得高于 2 学分。学习强国积分冲抵按照谁冲抵谁申报 的原则。每年 9 月为学习强国积分冲抵月,中小学教师可登录 学分管理系统中学习强国积分冲抵页面自行操作冲抵学分,并 —— 9 —— 提交相应证明材料(证明材料需所在学校盖章后有效),逾期不 补。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学分的审核、登记、上报工作。 (六)教师参加省级相关文件规定的其他全员培训项目时, 其所获学分可直接冲抵全员培训学分。 (七)教师自主自费参加与本人教授学科相关的学习并获 得合格证书的,经所在学校审核,对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 门复核后,其实际学时可折算冲抵任一层级的学分,但每学年 冲抵最高不超过 3 分。 (八)由省级或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非经常性重大教 育教学活动,经主管单位审批同意,可进行相应学分冲抵。冲 抵细则以具体下发文件为准。 第四章 第十条 学分登记与审核 学分管理实行“平台管理、分层负责”的管理模 式。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与学 分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培训与学分管理平台”),强化对各级 各类培训项目监管和培训学分登记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一)省教育厅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政策的 制定、指导与监督,负责发布、审核、管理省级统筹培训项目。 省教育国际合作与教师发展中心会同南昌师范学院作为全省中 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的业务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培训与学分管 理平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负责本级培训学分认定,指导 各地开展培训学分管理工作,对各地培训学分管理工作进行监 —— 10 —— 测,适时发布周期监测报告。 (二)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发布、审 核、管理本级统筹培训项目,负责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校级 自主培训项目的审核与督查,负责本级培训学分认定。县级教师 发展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是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业 务执行机构,负责当地“培训与学分管理平台” 的维护、管理 和使用,具体负责当地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审核与验证工作。 (三)各中小学校应成立相应的培训学分管理工作领导小 组,明确学校学分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校级自主培 训项目的申报、组织与实施,建立教师参训档案;负责本校教 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审核、上报。 第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经授权的承训机构依职权 负责辖区内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与审核工作。学分登记 和审核工作按学年度进行,即从当年的 9 月 1 日到次年的 8 月 31 日。 (一)培训项目的申报与审核。每年 9 月 15 日-9 月 30 日, 各承训机构、中小学校通过“培训与学分管理平台”申报年度 培训计划,并提交涵盖培训内容和培训学时的申报方案,各对 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二)培训学分的登记与审核。统筹培训学分由承训机构在 培训结束后 10 个工作日内,将参训教师学分获得情况上传至“培 训与学分管理平台” ,由对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 11 —— 校级自主培训学分由中小学校在学年结束后 10 个工作日内,将 本学年本校教师校级自主培训所获学分上传至“培训与学分管理 平台” ,由对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三)冲抵学分的登记与审核。每年 8 月 1 日前,由中小 学教师本人向所在中小学集中申报本学年拟冲抵学分,所在中 小学初审并汇总登记后,交对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 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 8 月 31 号之前将审核结果反馈至各中 小学校。 第五章 第十二条 培训考核与监管 按照《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监督管理办 法(试行) 》要求,建立培训过程监管机制。各级各类培训项目 (专题)和活动,都要建立细化的考核标准和可操作的实施办 法,将出勤率、参与度、培训纪律、作业完成、实际取得的培 训成效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查与 考试相结合,投入时间与实际成效相结合,真实考核参训教师 的学习态度、能力提升状况和实际培训效果。 第十三条 按照“谁主办,谁考核;谁承办、考核谁”的 原则组织和实施考核。统筹培训计划下达部门负责考核承训机 构;承训机构负责考核参训学员;对应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 门负责考核学校的校级自主培训项目执行情况;学校负责考核 本校教师的参训情况。 第十四条 —— 12 —— 建立学分管理奖惩机制。承训单位根据学员参 加培训表现情况,可按照集中培训不超过参训学员总数的 10%, 网络培训不超过参训学员总数的 0.3%名额评选优秀学员,对优 秀学员实行学分系数奖励,可按照当次培训总学分 1.1 倍系数 登记培训学分。建立培训不合格人员备案登记制度,对培训不 合格人员进行备案登记,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五条 建立较为完备的考核体系,通过对培训项目的 组织与实施、培训机构的管理与资质、培训学分的认定和使用 情况进行考核,做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 (一)考核统筹培训执行情况。将当年统筹培训项目完成 情况与次年培训任务下达挂钩,建立统筹培训考核机制,由上 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定期对统筹项目设计的 科学性、项目执行的有效性、项目管理的规范性等内容开展专 项考核。对项目管理工作扎实、培训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通报 表扬,并在国家和省级培训任务下达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二)考核校级自主培训项目执行情况。建立校级自主培 训考核机制、建立不定期专项督导制度,对管理松散、执行不 当、工作无序的校下达限时整改通知书并予以通报。 (三)考核承训机构的培训资质。建立承训机构培训工作 抽查考核机制,由省教育国际合作与教师发展中心或第三方教 育评估机构组织省级视导评估专家,对承训机构所承担项目的 培训质量和培训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对综合考评不合格者, 取消其承担该类项目的培训资格。 —— 13 —— 第六章 第十六条 学分使用 中小学教师完成参训任务并经考核合格后,由 承训机构上报、对应层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方可获得相应培 训学分。中小学教师学年度培训学分及周期内总培训学分均达 标时,该培训周期培训考核视为合格。中小学教师学年度培训 学分及周期内总培训学分均超额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依照 当地具体情况予以适当奖励。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认定、充分使 用培训学分。将培训学分取得情况与教师职务(职称)评聘、 绩效考核、评优奖励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相挂钩,并作为校长 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凡学年培训学分未 达最低要求的,本学年培训考核不合格;凡周期届满时未达最 低要求的,视为本周期培训考核不合格,其教师资格不予注册。 第七章 第十八条 附 则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办法, 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 建立申诉制度。中小学教师可查询本人学分登 记审核情况,对登记审核情况有异议的,可在审核结束 3 个月 内提出书面申诉并附证明材料。教育行政部门依职权受理后, 应于 1 个月内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其本人。 第二十条 责解释。 —— 14 ——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江西省教育厅负 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1 年 11 月 25 日印发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