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贫困的形成机理:一个分析框架的探讨.pdf
《经济问题探索 》2012 年第 2 期 贫困的形成机理 : 一个分析框架的探讨 胡 1, 2 3 联 ,孙永生 ,王 1 娜 ,倪国华 * 1 ( 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2. 安徽财经大学,安微蚌埠 233041; 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 : 贫困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复杂 、动态的过程 。 目前 , 关于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还没形成完整的理 论体系。本文首先回顾贫困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现状 ,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 然后本文结合中国反贫困的实 践经验 ,提出一个贫困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 ,分析贫困的各致贫因素 : 经济因素 、个体因素 、 社会因素 、 地 理环境因素 、脆弱性因素 、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 ,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 。最后本文做出了总结 。 关键词 : 贫困 ; 形成机理 ; 分析框架 前,中国农村贫困的性质与特点已经正在发生新的变 贫困是个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问题 。 化,其贫困分布已从改革开放初的整体性贫困向区域 20 世纪以来 , 世界科技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 生产 性贫困 ( 尤其是老区 、少数民族 、 边境地区的贫困 ) 一 、问题的提出 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贫困的范围与规模不断 缩小 。但是 ,贫困问题并没有消除 ,国家之间 、同一 过渡 ,2009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65. 9% 分布在西 部地区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反贫困实践 ,我们需 国家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化正在加剧 ,贫富差距 呈扩大趋势,世界范围的贫困仍十分严重 ,并成为日 要进一步深化贫困发生机理的研究 。本文从贫困的形 成机理理论研究现状入手 ,结合实际经验 ,试图提出 益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 ,甚至成为社会矛盾与动荡的 根源 。 一个分析框架 ,揭示各致贫因素的内在逻辑联系 。对 贫困形成机理的统一框架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 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贫 困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 果 。但目前,关于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还没形成完整 的理论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诠释 了贫困的成因,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贫困形成原因的 一个或几个方面。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问 二 、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贫困这种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 。其原 因既有经济方面的 ,也有社会方面的 ,还有地理环境 等方面的因素 。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从不同 的角度对贫困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 ( 一 ) 经济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 题 ,尤其是在多维贫困的视角下 ,贫困的形成机理将 更加复杂 。如果仅仅从单一角度出发 ,很容易就同一 贫困问题是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很多学者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贫困的形成机理 。1956 年 ,纳 个问题形成迥然不同的观点 。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分 析框架,科学的揭示所有的致贫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 尔逊根据人均资本 、人口 、国民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关 系,提出了贫困的 “低水平均衡 陷 阱 ” 理论。 他认 理 ,从而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 为,从资本供给方面看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 ,低 以中国反贫困实践为例 , 改革开放 30 多 年 来 , 收入意味着低储蓄水平和储蓄能力 ; 低储蓄能力导致 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生活在 1 资本稀缺 、资本形成不足 ; 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 天 1 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至少减少了 5 亿,贫困发生 率从 1979 年的 63% 下降到 2009 年的 10. 7% 。 但当 难以扩大 ,生产率难以提高 ; 低生产率又引起低经济 增长率和新的一轮低收入 。如此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 作者简介: 胡联 ( 1978 - ) ,男,瑶族,湖南怀化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可持续 发展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 孙永生 ( 1978 - ) ,男,安徽阜南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修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 向为公共政策; 王娜 ( 1984 - ) ,女,辽宁盘锦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经济; 倪国 华 ( 1977 - ) ,男,内蒙赤峰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 ( 项目编号: 10ZD&025) 的阶段性成果 1 恶性循环 。从资本需求方面看 ,也类似形成一个恶性 循环 。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缪尔达尔提出 “循环 积累 ” 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贫穷日趋加剧的困境 :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很低 ,导致居民生活水 平低下,人口质 量 下 降 , 劳 动 力 素 质 不 高 , 就 业 困 难; 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生 产效率低下 ; 劳动生产率低又引起产出增长停滞甚至 下降,最终低产出导致低收入 ,低产出导致新一轮的 低收入 ,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的累积性循环 困境之中 。此外还有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 杨小凯的分工和交易说等等 。 ( 二 ) 社会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 社会学对贫困的研究也是一个活跃的领域 ,它主 要从社会视角寻找贫困的原因 。 例如马尔萨斯人口 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并不是由资本主义 私有制造成的,而是源于人口生产规律 。他认为贫民 自身是贫困的原因 ,与社会制度无关 。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学者们注意到了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 “布 劳 - 邓肯模型 ” 为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提供了一个 可以量化的分析框架 。这一模型可以反映父母的教育 和职业对 子 女 后 来 所 取 得 的 社 会 地 位 的 影 响 程 度 。 Rowntree ( 1901) 发现,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 发 生贫穷的可能性并不相同 ,尤其在儿童 、父母 、老年 等三阶段, 特别容易落入贫穷 。 贝克尔和托 姆斯认 为,贫富差距可能会在代际间形成一种传递机制 。阿 玛蒂亚 · 森 ( 1999 ) 提出 , 贫困的真正含义 是贫困 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 ,而不仅仅是收入低 下 ,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 能力。 ( 三 ) 文化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 贫困文化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奥斯卡 · 刘易斯 创立的 ,这一理论强调父母养育方式与社区生活对孩 子的影响 。他从全社会角度 、社区层次 、家庭层次和 个人层次 等 四 个 方 面 说 明 贫 困 文 化 对 穷 人 的 影 响 。 “贫困文化论” 解决的问题是贫困是如何在穷人之间 传递的 。认为贫困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 。刘易 斯认为 , 仅靠社会福利 、 社会救济是解决不 了穷人 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消灭贫困文化 ,改变穷人的价值 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动力 、产生劳动积 极性 。 ( 四 ) 制度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 经济增长的特点和政治及制度的安排 。许多经济学家 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现 ,当今发展中国家贫困落 后的根本原因是有效制度的短缺 ,发展中国家的落后 是 “制度性落后 ”,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是 “制度性贫 穷”。 ( 五 ) 地理环境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 这也是最为传统的贫困成因解释 。贫困处境论是 以查理斯 ·瓦伦丁 、海曼罗德曼等一批社会学家提出 的。Elissaios Papyrakis 和 Reyer Gerlagh ( 2004) 利用 美国 1986—2001 年期间 49 个州的截面数据 , 考察不 同区域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 ,对自然资源丰裕度与 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 果表明 ,丰裕的自然资源主要通过降低投资 、对外开 放度 、科研教育水平和增加贪污腐败等机制影响美国 地区经济增长 。此外 ,由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 自然条件恶劣 ,特别是自然灾害的频发 ,而造成人们 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可视为基本生存权利被剥夺的贫 困现象 。 这类贫困 , 有的学者称之为 “气候贫困 ”。 StoneM P ( 2006 ) 、 胡 鞍 钢 ( 2009 ) 、 程 静 ( 2010 ) 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 ( 六 ) 个体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 以西奥多 . 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传统农 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 这就是所谓的 “贫 困而有效率 ” 的著名命题 。 舒尔茨认为增加农户的 知识 ,提高他们 的 人 力 资 本 , 有 助 于 消 除 贫 困 。 反 之,农民的人力资本低会导致农民的贫困 。国内学者 李守经 ( 2000) 、 韩劲 ( 2006 ) 、 岳 希 明 ( 2007 ) 等 认为地区的人口素质低下 、观念落后导致了贫困 。贫 困人口的素质低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水平低 ,掌握的知 识量少 ,使得他们难以打破传统和习惯 ,接受新的生 产 、生 活 方 式 以 及 大 多 数 新 事 物 、 新 现 象 ( 沈 红 , 2000) ,同时也影响他们非农就业的机会 。 对于这种 由知识缺乏造成的贫困 , 胡 鞍 钢 等 ( 2001 ) 称之为 “知识贫困 ( knowledge poverty) 。 除以上所提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一些学者 如 Ahmed、 Lipton ( 1999 ) 、 Chaudhuri et al ( 2002 ) 等开始关注贫困脆弱性 ,即现在非贫困的人口可能由 于某种风险打击在将来陷入贫困状态 。现在处于贫困 状态的人口可能只是短期的贫困而在将来脱贫或者在 将来继续贫 困 。 贫 困 脆 弱 性 来 自 于 经 济 、 社 会 、 自 然、政治等多种方面 。 早期的制度贫困研究可追溯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 纵观国内外学者就贫困发生机理的研究 ,已有丰 核心观点 : 即制度造成贫困 。 缪尔达尔 ( 1994) 认 富的理论成果 ,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但是依然存在 为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 绝不仅仅是纯粹的 经济原 着以下问题 : 第一 ,目前关于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还 因,而是政治 、经济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只是从某 托达罗认为,贫困和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平问题并不 个角度诠释了贫困的成因 ,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贫困 是自然增长过程的必然结果 。如果增加的国民收入可 形成原因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第二。现有对贫困形成 以在人们中广泛分配的话 ,那么它多多少少要依赖于 机理的研究围绕着贫困个体内在能力缺乏和外在获 2 得、运用能力机会的缺失这两条主线 。也就是说 ,现 行的理论体系大都是把人作为 “个体 ” 来研究和对 待,而缺乏从区域和人群的构成这个角度来研究贫困 的形成机理。第三 ,贫困发生机理的研究对于气候变 化对贫困的影响及其气候变化与其它致贫因素的相互 关系研究尚不足 。 三 、一个分析框架的探讨 在梳理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笔者 在这里提出一个贫困的形成机理分析框架 ( 如下图 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 , 导致贫困形成的因素分为直 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包括经济因素 、个体因 素、社会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和脆弱性因素 。间接因 素包括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 。 这也就是说 , 经济因 素、个体因素 、社会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和脆弱性因 素直接导致了贫困的形成 ,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 直接因素的作用间接导致贫困的形成 。模型中的实线 箭头表示的是直接作用 , 虚线箭头表示的是间接作 用。 贫困的形成机理分析框架 容。脆弱性因素指有由经济 、社会 、自然等因素造成 的在将来给定的时间内 ,一个人的福利低于预定水平 的可能性 。制度因素包括经济和社会制度 。文化因素 特指贫困地区的文化 。 从导致贫困形成的直接因素来看 ,首先是经济因 素,无论是纳克斯的 “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 纳尔 逊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 理论, 缪尔达尔的 “循环 积累 ” 理论 ,还是分工和交易 说 , 都从不同的经济 视角阐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因素将导致贫困的产生 。 除此之外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即不同产业发展程 度都 贫 困 的 形 成 也 有 着 影 响 ( Ravallion,2007 在 《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 分析了不同 产业发展对贫困减少的影响 ) 。 国内外学者从经济角 度讨论贫困的形成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 。经济因素与 其它致贫因素存在以下关系 : 首先,经济因素会通过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该地区的公共支出 ,进 而影响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医疗 、社会保障状况 ,最终 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状况 ( 也即个体因素 ) 。 其次 ,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会对其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 要影响 。最后 ,经济因素也会受到制度因素和当地文 化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也是脆弱性因素形成的重要 原因之一 。现有的理论和后面的论证都涉及这方面的 内容 。 第二 ,从社会因素来看 ,以维斯 · 莫尔为代表社 会分层职能理论 , 贫困结构论 、 贫困的代际传递理 论、都从社会的角度说明了贫困的形成过程 。社会分 层职能理论试图从宏观上构架不平等存在以及贫困存 在有利于社会的理论观点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在贫困 问 题 研 究 中 , 出 现 了 消 除 “社 会 剥 夺 ” 和 “社会排斥 ” 的观念 。国际社会政策研究界将社会政 策目标从 “克服贫困 ” 转变 到 了 “消 除 社 会 排 斥 ” 上,这一转变就将贫困问题的解决从表象转向了根 本。社会因素直接导致贫困的形成 。社会因素与其它 致贫因素存在以下关系 : 首先 ,社会因素影响个体因 素: 由于社会排斥以及收入代际转移机理的作用 ,一 在这个模型中 , 贫困是指除收入外 , 包括教育 、 部分人 口 难 以 获 得 足 够 机 会 提 升 自 己 的 人 力 资 本 医疗、营养等内容的多维 贫困 。 多维贫困 ( multidi- ( 尤其是教育 、 医疗方面 ) 。 其次 。 社会因素收到制 mensional poverty) 理论的主要创始者为 1998 年诺贝 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各国很多实践都证明 ,一个地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 · 森。 森 ( Sen,1999 ) 区的制度和文化对这个地区的社会将产生重要影响 。 把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实质自由的一个过程 ,实 最后 ,社会因素是脆弱性因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 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 ———诸如饥饿 、营养不良 、可避 第三 ,从个体因素来看 ,指个人的人力资本因素 免的疾病 、过早死亡之类 ———的基本可行能力 。贫困 如; 教育程度 、健康状况 、精神面貌等将导致贫困的 是对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 , 而不仅仅是收入低 形成 。以西奥多 ·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传统 下。经济因素包括包括经济发展速度 、产业结构 、包 农业内 部 的 资 源 配 置 是 有 效 率 的 ,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括教育 、医疗方面的公共支出数量等内容 。社会因素 “贫困而有效率 ” 的著名命题 。 他认为 , 农民之所以 包括户籍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方面内容 。个体因素 贫穷是由于缺乏知识和高质量的投入 ,只要增加农户 包括个人的教育程度 、 健康状况 、 精神面貌等内容 。 的知识 ,并有效使用 “较好 ” 技 术 的知识 , 引进现 地理环境因素包括贫困地区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等内 代农业的高质量投入 ,便可望打破传统内部均衡和停 3 滞条件,从而带来更高产量 ,消除贫困 。舒尔茨认为 增加农户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 ,有助于消除 贫困 。反之 ,农民的人力资本低会导致农民的贫困 。 个人的人力资本因素不仅受到当地制度 、文化因素影 响 ,还受到当地经济 、 社会发展状况影响 ( 如教育 观念、教育水平 、医疗状况等等 ) 。 第四 ,从地理环境因素来看 ,从经济地理角度考 察贫困,贫困被定义为生存空间不足 。这种观点认为 贫困由于贫困者所居住的环境恶劣等原因引起的 ,比 如自然环境恶 劣 、 土 地 贫 瘩 、 交 通 不 便 、 水 资 源 缺 乏 、自然灾害频发 、基础设施落后等引起人们生存生 活的困难 ,从而导致收入低而且支出相对又高 ,最终 无法摆脱贫困 。Prebisch ( 1964) 、Singer ( 1950) 等 能致富的主要因素 。胡鞍钢认为 ,中国需要一场制度 革命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 、对立 、分离 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 。这种长期实行的不公平 、不 公正制度本身就严重地限制农民人身自由 、妨碍对农 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阻碍农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 ,这 是农民人均收入相对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 原因 。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是 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 。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 之中 ,从而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 、 行为规范 、 价值观念体系等 , 一旦此种 “亚文 化 ” 形成, 就会 对周围人特别是后代产生影响 , 从而导致代际传递 。 由于文化作用非常大 ,对一个地区的经济 、社会状况 人首先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 和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贫困文化正是 长的原因 ,揭示了资源诅咒现象 。目前 ,我国反贫困 通过这些途径间接导致贫困的形成 。 张纯元 ( 1996) 的主战场在边远山区 、少数民族等地理环境较差的地 调查结果表明几乎 23 个贫困县都长期封闭 , 普遍存 区,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因素对贫困形成的重要影响 。 在 “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 保守思想严重 , 当然从各因素互相作用的角度看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 商品经 济 观 念 淡 薄 , 难 以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境对经济发展状况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这一点无论是 要”。陈浩等 ( 2001) 认为农村贫困地区无不表现为 经济发展理论和各国发展实践都有很多的证明 。 精神贫困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 第五 ,从脆弱性因素来看 , 一些学者如 Ahmed、 特点 ( 比如宗教消费 、价值观等 ) ,对于本地区的经 Lipton ( 1999) 、Chaudhuri et al ( 2002) 等开始关注 济发展 、社会状况和个体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进而促 贫困脆弱性,即现在非贫困的人口可能由于某种风险 进了当地贫困的形成 。 打击在将来陷入贫困状态 。现在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 综上所述 ,经济因素 、个体因素 、社会因素 、 地 可能只是短期的贫困而在将来脱贫或者在将来继续贫 理环境因素和脆弱性因素将会直接导致贫困的形成 。 困。贫困脆弱性 来 自 于 经 济 、 社 会 、 自 然 等 多 种 方 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直接因素的作用间接导致贫 面 。近年来,风险和脆弱性重新受到关注 。脆弱性不 困的形成 。制度因素通过经济因素 、个体因素和社会 仅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是造成贫困和赤贫的原 因素导致贫困 。文化因素通过经济因素 、个体因素和 因。有证据表明脆弱性对人的营养和收入都有持久的 社会因素导致贫困 。 在导致贫困形成的直接因素中 , 影响。从脆弱性的角度看待贫困的形成 ,我们可以更 各要素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因素 、社会因 好的分析贫困形成的动态性 。 素和地理环境因素将导致个体的脆弱性 ,进而形成贫 从导致贫困形成的间接因素来看 ,首先从制度角 困。其次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会作用于个体作 度来看 ,制度性贫困论认为任何一种贫困都是特定的 用。第三 ,地理环境因素也将作用于经济因素 。 社会制度的产物 ,资本短缺 、资源贫乏 、人口失控以 四 、总结 以上是对贫困形成机理的统一框架进行的初步探 及科技文化落后等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都可以在制度 分析中找到答案 。即制度贫困制度落后和制度短缺 , 讨,阐明了各致贫因素的内在逻辑联系 。对于贫困的 是一切贫困形成的总根源 。 由于制度的内涵很广泛 , 形成机理 ,目前理论界多是从不同角度的分析 ,还没 本文把制度分为经济 、社会、和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 有一个统一 、完整的分析框架 。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的 通过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社会状况 ,以及对个人 理论成果 ,提出了一个贫困形成机理分析框架 ,试图 ( 人力资本形成及发展机会获得 ) 的影响 , 从而导致 更科学的揭示所有的致贫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 ,从 了贫困的形成。Mark Robert Rank 认为贫困根源于制 而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当然鉴于贫困形成 度,因此消除贫困需考虑更广泛的制度层面的解决措 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这一分析框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 施。Brady David 从宏观的制度层面着手 , 指 出左翼 讨,它需要在进一步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完善 。 政治制度的力量对贫困有强大的负面影响 。 国内学 者 ,黄少安 ( 2003) 提出 , 中国农民的贫困是制度 参考文献 : [1] Araujo, M. Caridad, Ferreira, Francisco, 性贫困 ,是不合理的制度决定了农民贫困 、制约了农 民致富 。现行土地制度 、户籍制度 、税费制度 、教育 Lanjouw,Peter,Ozler,Berk,”Local inequality and pro制度和政治体制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导致农民贫困或不 ject choice: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Ecuador”. Journal 4 of Public Economics 92 ( 2008) : 1022 - 1046. [2] ALCOCK, P, Understanding Povert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 [3] Auty,R. M.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4] Bardhan,Pradan,Mookherjee,Dilip,” Decenteralizing antipoverty program deliver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 ( 2005 ) : 675 - 704. [5] Bernstein,Thomas,Lu,Xiaob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2003. [6] Cai Fang,Wang Meiyan,. “A Couterfactual Analysis on Unlimited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 ”. China&World Economy,16 ( 2008) : 51 - 65. [7] Camelia Minoiu,Sanjay G Reddy,‘Chinese Poverty: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lternative Assumption”.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54 ( 2008) : 572 - 596. [8] Chambers, D. , W. Ying,Y. Hong,“The Impact of Past Growth on Poverty in Chinese Provinces “,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9 ( 2008) : 348 - 357. [9] Chase,Robert,. Supporting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the impact of the Armenian Social Investment Fund.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6 ( 2) : 219 - 240, 2002. [10] Conning, Jonathan, Kevane, Michael, . Community - based targeting mechanisms for social safety nets: a critical review. World Development 30: 375 - 394,( 2002. [11] Dahrendorf,R,life changes: Approaches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12] Little P D,Stone M P,Mogues Tewoda,j et a. l ,” Moving in Place’: Drought and Poverty Dynamics in SouthWollo,Ethiopia” [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42 ( 2006) : 200 - 225. [13] 纳 克 斯 . 不 发 达 国 家 的 资 本 形 成 问 题 [M] . 商务印书馆 ,1966. [14] 德怀特 ·H· 波金斯 、 斯蒂芬 · 拉德勒等 . 发展经济学 [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5] 缪尔达尔 . 世界贫困的挑战 [M] . 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4. [16] 马尔萨斯 . 人口论 [M] .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 [17] Strobel,P. . From Povel0tv to Excluslon : A Wage Eamlng Socletv to a Socletv of Human Right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48, 173 - 189, 1996. [18] Rowntree, M, 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London,Macmillan,1901. [19] Mclanhan, S. S. &Booth, K,Mother - only families: Problem, prospec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51) : 557 - 580. 1989. [20] 阿马蒂亚 · 森 . 以 自 由 看 待发展 [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1] 刘易斯 . 贫困文化论 [M] . 经济科学出 版社 ,2003. [22] 黄少安 . 制约农民致富的制度分析 [J] . 学术月刊 ,2003,( 6) . [23] Singer,H. W.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e between Investing and Borrowing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0 ( 5) : 56 - 58,1950. [24] 胡鞍钢 . 亟须关注气候贫困人口 [J] . 中 国减灾 ,2009,( 6) . [25] 程静 . 农业天气风险与中国农村贫困的实 证研究 [J] . 地域研究和开发 ,2010,( 8) . [26] 韩劲 . 走出贫困循环 , 中国贫困山区可持 续发展理论与对策 [M] .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7] 岳希明 , 李实 , 王萍萍 , 关冰 . 透视中国 农村贫困 [M]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8] 胡鞍钢 , 李春波 . 新世纪的新贫困 : 知识 贫困 [J]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3) . [29] Ethan Ligon and Laura Schechtex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he Economic Jouma]113 ( March) C 95 - C 102 2003. [30] Christiaensen L. ,and K. Suhharaqo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vulnerability in rural Kenya ,W orld Bank Washington D. C Photopaper 2001. [31]Jam al Haroon,Assessing Vuhlerability to Poverty Evidence from Pakistan,Report No. 80,2009. [3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 中国农 村贫 困 监 测 报 告 2011 [M] .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 2011. ( 编辑校对 : 韦群跃 孙黎波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