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pdf
五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 远景目标纲要 五原县人民政府 2021 年 4 月 目 录 第一篇 夯实发展基础,开启建设现代化五原新篇章..............................................7 第一章 规划背景.............................................................................................. 7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8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11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4 第一节 发展思路..................................................................................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15 第三节 发展定位..................................................................................16 第四节 主攻方向..................................................................................17 第五节 发展目标..................................................................................19 第二篇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3 第三章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23 第一节 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23 第二节 稳步推进粮食产业全域发展..................................................24 第三节 加快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26 第四节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深度融合..................................................30 第四章 推动农牧业生产效率变革................................................................ 34 第一节 夯实农牧业生产基础..............................................................35 第二节 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37 第三节 推进农牧业设备数字化与现代化..........................................40 第四节 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42 第五节 提升农牧业组织化与社会化服务..........................................43 第五章 强化天赋河套品牌引领.................................................................... 46 第一节 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保障..................................................46 第二节 强化突出品牌引领战略..........................................................47 第三节 拓展营销新业态......................................................................48 第六章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50 第一节 推动乡村产业兴旺..................................................................50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51 I 第三节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3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55 第五节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56 第六节 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57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59 第七章 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59 第一节 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59 第二节 打造创新驱动“混合动力”..................................................60 第三节 优化能源结构 提升新能源占比............................................61 第八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62 第一节 发展壮大现代化农畜产品产业..............................................62 第二节 转型升级智慧农机具产业......................................................63 第三节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4 第四节 培育发展其他现代化制造业..................................................65 第九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66 第一节 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66 第二节 打造区域现代农牧产品物流中心..........................................67 第三节 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升级..........................................................69 第四节 提升金融服务业水平..............................................................70 第五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72 第十章 提升产业载体发展质量.................................................................... 73 第一节 优化提升农业园区建设..........................................................73 第二节 持续增强工业园区(农高区)承载力..................................75 第三节 促进新型园区建设..................................................................77 第四篇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79 第十一章 巩固社会文明程度........................................................................ 79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9 第二节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79 第三节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80 第十二章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80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80 II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80 第十三章 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82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82 第二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83 第三节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83 第五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86 第十四章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86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86 第二节 实施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87 第三节 落实最严格的建设用地管控制度..........................................87 第四节 推进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87 第十五章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88 第一节 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88 第二节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88 第三节 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89 第四节 提升河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89 第五节 巩固林草业生态成果..............................................................90 第六节 加强全要素生态保护修复......................................................92 第十六章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93 第一节 打好蓝天保卫战......................................................................93 第二节 打好碧水保卫战......................................................................94 第三节 打好净土保卫战......................................................................95 第十七章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96 第一节 推动生态系统网络化管理......................................................97 第二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97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98 第十八章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99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99 第二节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100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101 第六篇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双循环大格局..................................103 III 第十九章 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103 第一节 稳定提升外贸发展质量水平................................................103 第二节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104 第三节 融入国内大市场....................................................................105 第二十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107 第一节 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107 第二节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109 第三节 发展壮大开放型企业............................................................109 第二十一章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110 第七篇 全力保障民生福祉,提升社会建设水平..................................................112 第二十二章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112 第一节 推动中心城区提质扩容........................................................112 第二节 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13 第三节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114 第二十三章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115 第一节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115 第二节 提高电力支撑保障能力........................................................117 第三节 提升供暖保障能力................................................................117 第四节 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118 第五节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19 第二十四章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120 第一节 健全现代教育体系................................................................120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22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125 第四节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126 第二十五章 高质量发展就业...................................................................... 128 第一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128 第二节 大力扶持创业就业................................................................131 第三节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131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32 第二十六章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34 IV 第一节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34 第二节 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134 第三节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35 第四节 优化监测体系,强化预警能力............................................135 第五节 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135 第六节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136 第七节 扶持蒙中医药发展................................................................136 第二十七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37 第一节 形成积极应对共识................................................................137 第二节 达成整合协同共识................................................................137 第三节 树立全面发展共识................................................................138 第四节 增强全民行动共识................................................................138 第五节 建立多元化养老模式............................................................138 第八篇 全面深化改革,营造高质量发展政策生态..............................................140 第二十八章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140 第一节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140 第二节 大力改善市场环境................................................................141 第三节 着力加强法治保障................................................................143 第二十九章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43 第一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144 第二节 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145 第三节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147 第三十章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148 第一节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48 第二节 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和创新平台建设....................................149 第三节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149 第四节 加大创新体制机制改革........................................................150 第五节 强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人才保障............................................150 第六节 加快建设信用五原................................................................151 第九篇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筑牢安全发展底线..................................................152 第三十一章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152 V 第一节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152 第二节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153 第三节 推动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154 第三十二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58 第一节 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158 第二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158 第三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159 第三十三章 稳定和确保经济安全.............................................................. 160 第一节 防控金融债务风险................................................................160 第二节 保障粮食安全........................................................................161 第三节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161 第四节 提高生产安全保障能力........................................................162 第五节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抗灾能力................................................164 第六节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166 第七节 强化网络安全........................................................................168 第十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170 第三十四章 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170 第三十五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171 第三十六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 172 第三十七章 强化舆论宣传.......................................................................... 173 VI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站在 新时期的起点上,高质量科学编制五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巩固五原县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成果,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和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 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中共五原县委员会《关于制 定五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结合五原县实际,编制形成《五 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五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 第一篇 夯实发展基础,开启建设现代化五原新篇章 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客观研判环境变化,坚持稳中求 进,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 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也是推动高质 量发展、全面建成“富民强县”新发展格局的决战期。我们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加 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在危机中育新机,在 变局中开新局。 7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的改 革发展任务,五原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巴彦 淖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绿色高质量发 展,有力有序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乡村振 兴建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统筹落实“六保”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 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十三五”期末,主要经济指 标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3.8 亿元;三产结构由 30.4:25.8:43.8 调整为 32.9:13.2:53.9;公共财政预算收 入达到 3.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5.86 亿元;城 乡居民两个收入分别达到 33290 元和 21658 元。累计争取各 类资金 76.1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08.2 亿元。 三大攻坚战效果显著。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县摘 帽、村退出、人脱贫”目标顺利实现,建成 22 个扶贫产业 园,成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常态化落实,“散乱污”企业长效 整治,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稳定运行,实施河滩清障整治 工程 160 公里,全域推进“四控”行动,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聚焦政府债务化解工作,累计化解各类债务 22.6 亿元;全 面净化金融市场,金融风险安全可控。 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坚持抓住国家促进三产融合发 展机遇,成功创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 8 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围绕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 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为 引领,农牧业实现提档升级。培育形成葵花、肉鸡、肉羊、 果蔬、玉米、奶羊等主导产业生猪、肉牛、鸵鸟、中草药等 特色产业多元发展。五原向日葵上榜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名 录,成功申报 2024 年世界向日葵大会承办权。润海源肉鸡 全产业链、中能玉米制乙醇、金草原、乐科君羊等一大批龙 头企业纷纷落地,“种养加”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工业园区 成功晋升为自治区级园区,入住企业 151 家,盘活僵尸企业 22 个,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 70%,获评国家出口农 产品质量安全县。以电商物流为重点的三产服务业活力迸 发,建成全区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产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年销售额 6.4 亿元,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 范县;以河套农博苑、抗战纪念园、塔尔湖黄河谣生态旅游 区、为龙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构建形成,获评全国休闲农 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 强,持续实施改盐增草兴牧等盐碱地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 建设项目;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建成 5 个科技小院、 1 个院士工作站和 4 个博士工作站;持续加强农畜产品品牌 建设,完成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 114 个“三品一标” 品牌认证,灯笼红、黄柿子等 7 款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 农产品名录,小麦、葵花产业园获批自治区首批现代农牧业 产业园,金草原 18 款产品获准“天赋河套”品牌授权,入 选中央党校、京西宾馆指定供应商;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污 9 水、厕所“三大革命”,被评为全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县。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民生支出逐年增加,社会保障标准 稳步提高。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一中迁址新建,第二小学、 蒙古族学校迁建入学,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验 收。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县医院、中蒙医院、妇幼保健院、 疾控中心迁址新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全部 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国家验收。文体事业繁 荣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获评全国群众体育 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收官,防灾 减灾、食品药品、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网格化 +”“微治理”等社会治理模式深化推行,获评全国平安建 设先进县。 城乡建设不断提升。平房区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千亩 园林绿化、供热排污管网升级、政府自建回迁安置小区等公 共服务工程逐渐改善,成功解决“入住难”“回迁难”“办 证难”等一批问题。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新建 日处理能力 2.2 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 全国园林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效果显著,全县农村集中式 供水受益人口达 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水质达 标率 90%。城乡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电厂 3 座、 变电站 13 座。城乡通信设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城区现有 通信光缆 89.61 皮长公里,配线光交 17 座,管道覆盖率 80%。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圆满完成,782 个村组全部建成 留得住乡愁和记忆的美丽村庄,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 10 化,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 进县。 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放管服” 改革深入推进,2019 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市第一。土地确 权颁证工作扎实推进,发证率 95.8%,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 区示范,税收、盐业、供销体制改革取得实效。财政预算、 教育医疗、生态文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成功承 办全区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获批全国农村宅 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 实践证明,“十三五”期间,是我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 变化巨大的五年,是发展质量更好、民生实惠更多的五年。 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困 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水平不高,冷链物流发 展滞后、品牌影响力较小,要素支撑不足、民生短板仍然较 多,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阶段性不足, “十 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 目标任重道远。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 境趋于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局势加速演变,国 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日益减弱,国际关系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 定性,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 11 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加速演进,为产业链优化提供了空间。从国内看,我国 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处 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具有大国消费韧性、完整产业链体系和 高效治理能力,以及数字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等优势。 加快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扩大需求,激活市场潜力。从自 治区看,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凸显,创 新能力、开放水平、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人民生 活更加美好,“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两个屏障” “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等战略将不断提升内蒙古位势。 从巴彦淖尔市看,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不断推进,乌梁素海 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就, “天赋河套” 品牌全面打响,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全区全国前列。绿 色产业体系、改革创新能力、城乡建设和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纵观我县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环境,既拥有诸多宝贵机 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与挑战,需要我 们善加利用、科学应对,切实把握好发展的主动权。 从机遇看: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 施,将为五原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新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 略以及巩固边疆、兴边富民等专向规划的不断推进,有利于 五原县充分发挥自身农牧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积极 发展葵花、肉鸡、肉羊、果蔬、玉米、奶羊等六大主导产业 12 及其他特色农畜产品进出口深加工,加快发展驼鸟、肉驴、 生猪、蛋鹅、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加强资本、技术、人才、 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对接,为五原县农畜产品全产业链 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 高粮食、能源、金融、网络、生物、物流等重点领域的防范 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五原的安全战略地位。乡村振兴战 略全面实施,将为五原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新机遇。乡村振兴 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有利于深化 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牧业产 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公共服务配 套、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创新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 方面提供动力保障。“两新一重”加快推进,有利于推进智 慧农牧业、智慧农机、智慧工业、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补 齐产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网络强国 和数字中国建设,有利于五原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 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借助线上和线下融合,破解远离中心市场等难题;有利于五 原县建设成为内蒙古中国北方大数据中心重要承载区、数字 经济跨区域融合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有 利于五原县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从挑战看:未来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下行 压力依然存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创新发展动能不足、 13 城镇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突出,产业绿色转型步伐缓慢, 三产深度融合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农”人才队伍 建设滞后;文化建设、乡风文明、营商环境“短板”问题凸 显;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生态治理、环境整治、基 础配套任重道远;发展建设、财政收支、债务化解的矛盾日 益显现,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供给不足。这些将会对我县 加快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十四五”期间,必须要以新的思 维、新的作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应对挑战,在新常态 下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必须遵循 的原则,提出了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 标,为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 要抢抓机遇、勇立潮头,在全产业全要素实现三产融合的基 础上,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目标迈进。全县经济社 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个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 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 工作总基调,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主题”,即以推动高质量发 展为主题;“一个主线”,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14 线;“一个动力”,即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一个基地”, 即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 基地;“一个目标”,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 维护”,强化政治责任,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 作的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以及市委决策部署 有效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 为奋斗目标,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县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使振兴发展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实现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 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 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 裂,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裂祖国的活动,铸劳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 ——坚持系统观念。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前瞻性思考、 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战略部署既守正传 承,与现有发展思路、战略目标相协调和统一,又提升创新, 与国家、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远景目标相衔接,同步向前走。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 15 险意识,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护好黄河流 域生态环境,提高粮食、能源、生态、国土安全保障能力, 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五原县将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围绕战略目标,建设现代 化生态田园城市,朝着“富民强县”新发展格局迈进。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 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要求,把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 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作为首要战略,以发展 现代农牧业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完善农 牧业产业链,把“项目为先、项目为王”理念贯穿到发展全 局,提高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强化品牌引领,创建 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和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树 立全国现代农业新标杆。 ——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 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 补齐短板,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 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将乡村振兴、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深 度融合,推动产城乡统筹发展,“以乡载农,以农生产,城 乡聚产,产兴城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互为驱动。 ——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县。传承黄河文化 遗产,结合县域良好的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农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文旅互动 16 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补齐河套旅游发展短板,推进 建设河套全域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基地,打造全区全国田园休 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区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和自治区“科 技兴蒙”战略,创新科技服务,整合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 科技小院等服务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聘请政府顾问、 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刚柔并进引入 一批高端急需人才,建设全区一流种子研发基地,加快发展 智慧城市、智慧应急、智慧农业、智慧水利等新型基础项目,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推进大数据在现代农业领域广泛应 用。 ——黄河流域(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系统 思维,全流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建设沿黄高标 准农田,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索“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县。 第四节 主攻方向 ——建立现代农牧业特色产业体系。立足五原县农牧业 资源优势,把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 服务输出基地作为首要战略,坚持“亩均效益论英雄”,以 “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为市场引领,以向日葵、肉鸡、 肉羊、果蔬、玉米、奶羊等全产业链为基础,带动驼鸟、肉 17 驴、生猪、蛋鹅、中草药等县域其他产业及品牌走全产业链 发展道路,逐步形成集研发、实验、种植、养殖、生产、加 工、仓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过程产业链发展模式,创建 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构建全域现代农业“大公园”。 促进三产融合,积极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绿色循环农业、智 慧种养殖、智慧设施农业以及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节 水灌溉、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服务等 现代化体系。 ——建设黄河(河套)生态保护体系。立足五原县河套 灌区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禀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 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 理、源头治理,实施黄河生态廊道、沿黄生态系统网络化治 理、大型现代化灌区建设等重大工程。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形 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发展新模 式,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黄 河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和示范区。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体系。立足五原县区位优势和产 品特色,建设“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示范县。以建设国家 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大陆桥京新 通道、“一带一路”等平台载体为抓手,以“天赋河套”区 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积极对接国内强大消费市场和广阔国际 市场,推动更多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率先融入“双循环”发展 格局,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大电子 商务和外贸信息化平台建设,带动和活跃县域经济全局。 18 ——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体系。立足五原县独特的自然风 光、人文景观和黄河文化、河套农耕文化,努力创建具有鲜 明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 范园”。积极融入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带,大力发展红 色旅游、农耕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乡村旅游,开发 个性游、自主游、深度游、高端游以及综合性度假产品,打 造田园综合体与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立足五原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坚持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体现 五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新发展理念,在 经济质量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 构更加优化,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 深度融合发展,特色农牧业优势更加明显,产业集群、绿色、 循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天 赋河套”公用品牌效应扩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支撑能力跃上新台阶。 ——产业布局迈出新步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 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重点园区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 强,新型农牧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绿色化 同步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全面形成。加快调整优化各类园 区、示范区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合理配 置、资源集约利用,有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确保主要任务、 19 重点工程及项目有着落、能落地。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供给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农牧业、要素市场化配置、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 展、“放管服”等领域改革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营商环境持 续改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走在自治区 前列。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 增加。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 实现与呼包鄂核心区和乌海及周边小三角发展区的相融互 动。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幅 度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 入人心,全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 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 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 步铸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打响黄 河文化、河套农耕文化,全社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 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 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黄河过境段、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 理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90%以上,生 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 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居民 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 20 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 充分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充分衔接,广 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 治精神得到全面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社会治 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 理格局全面形成。行政治理效率稳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 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重要领域潜在风险得到有效化 解,平安五原创建迈上更高台阶。 展望 2035 年远景目标,五原县综合经济实力和绿色发 展水平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 阶,现代农牧业体系、黄河生态保护体系、绿色产业发展体 系、文旅融合发展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等全面构建,国家现 代农业示范县、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全国“农文旅”融合 发展创新示范县、全区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流域 (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等基本完成,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广泛形成,人民美好生活共享区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 高度,将五原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基本实 现。 2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 民生福祉 绿色生态 安全保障 指标 2020 年 基期值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2.7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0 52 预期性 2 0.2 0.5 预期性 0.3 0.000057 0.000069 预期性 — — 预期性 4.1 — 预期性 8、城镇调查失业率(%) — — 预期性 9、人均预期寿命(岁) 76.27 — 预期性 4、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 5、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 利数(件)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率(%) 2025 年 目标值 高于全市 平均水平 属性 年均/累计 预期性 5 左右 0.5 1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 医师数(人) 1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年) 12、每千人拥有 3 岁以下婴幼 儿托位数(个) 2.0 2.5 预期性 10.6 >11 约束性 0.85 1.5 预期性 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预期性 — — 约束性 — — 约束性 82.1% — 约束性 17、森林覆盖率(%) 4.1 5.1 约束性 1.0 18、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9 9.45 约束性 0.45 19、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标煤) — — 约束性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 耗降幅(%)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降幅(%) 1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22 92.5% 第二篇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充分发挥我县黄金农业种植带地理与气候优势,深入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 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 现代化;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发展现代产业、河套灌 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立“亩均效益论英雄” 理念,坚定不移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循环 发展”的有机高端高效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农 牧业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转变,加快探索具有河套灌 区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全域现代农业“大公园”。 第三章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以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 产为目标,建设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发展新载体。 第一节 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布局农牧业产业。坚持适区适种,立足五原县 自然资源条件,规划好主栽品种,不搞对抗种植、越区种植, 适时适度调整不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实现产量和 品质的提升;划定最宜区,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 基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 产品保护区;园艺作物划定生产最宜区,集中规划、集中打 造,引导企业建设优质品牌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区,顺应多 元化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有地理标识的 23 农牧产品;结合“一村一品一特色”工程,根据土地质量、 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县城为中心,依托河流湖泊分布、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和“八横八纵一环”路网格局,结合 现有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分布,网络化延伸农牧业空间 位置布局,初步形成沿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体系、西部现代 农牧产业园体系、东部设施农牧业三产融合基地,使一个村 (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 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农牧业 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小 而散、小而全、小而弱的状况。重点发展以向日葵、肉鸡、 肉羊、果蔬、玉米、奶羊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全产业链融合 发展,带动驼鸟、肉驴、生猪、蛋鹅、中草药等其他特色产 业深度发展,保障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和精 深加工转化能力。 第二节 稳步推进粮食产业全域发展 “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 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是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 这一根本遵循,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粮食生产加 工输出基地。 小麦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方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和 水利建设,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质量;科技与种 业方面:和国内科研院所紧密协作,自主研发改良小麦新品 种,有效规避种源“卡脖子”风险;种植方面:将“物联网、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最大化的提升 24 小麦品质和产量,开展土地深耕、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 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测土配肥的标准化种植,提高园区 全程机械化作业、农技服务水平,提升综合经营服务能力; 精深加工方面:引进和培育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构建产 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高端产 品,实现小麦产业的就地转化升值,加强产加销一体化及商 贸流通业发展,建设集加工、物流、期货交割、仓储、电子 商务、企业孵化、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商务培训等多功能 于一体的小麦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产品与质量方面:以高端 面粉、功能性面粉、胚芽粉、小麦蛋白、胚芽油脂、糊粉层、 饲料加工等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丰富产品层次和种类,推 进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小麦秸秆、麸皮 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为重点,开发秸秆养殖、 麸皮提取、麸皮食用醋等产品开发,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体 系,实现粮油生产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 加快培育兆丰河套面业、双福面业等知名龙头企业,提高二 产经济总量,增强五原小麦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资源循环 利用方面:开展秸秆“产销运储→预处理→热解气化→取暖 季供暖+非取暖季供能→制肥→制无土栽培基质”全产业链 零排放的技术与模式示范研究;产业融合方面:引导公众参 与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 意游览农业。 玉米全产业链发展。为满足规模化养殖对牲畜饲料的大 量需求,规避葵花大面积种植市场风险,科学合理调整传统 种植产业结构,提升玉米单产和种植品质,合理配置玉米等 25 耗水型作物种植规模,基础条件方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 利建设,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质量;科技与种业 方面:依托相关企业,打造优质玉米良种示范基地;种植方 面:发展现代化、机械化统一种植收割模式;加工产品与资 源利用方面:探索玉米秸秆全产业链零排放的技术与模式示 范研究,扩大玉米提取花青素产业发展,积极扩大籽粒玉米、 青贮玉米、鲜食玉米产品质量和规模,加快五原县糯玉米农 产品园区建设,保证粮食与饲料供应能力,探索玉米制乙醇、 高蛋白饲料等延长产业模式;产业融合方面:引导公众参与 玉米全产业链利用,建立玉米制作工厂化观光基地。 第三节 加快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 立足优势主导产业,坚定不移走“种养加”结合的路子,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提高质量效益和竞 争力,力争更多产业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葵花全产业链发展基地。加快向日葵产业集群建 设,提升葵花产业现代化科技程度。基础条件方面:加强高 标准农田和水利建设,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质 量,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科技与种业方面:加快向日葵产 业集群建设,依托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开展葵花育 种、列当和锈病防治、加工、贸易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载 体方面:依托三胖蛋、大丰、轩达等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壮 大葵花产业联合体,依托国家新基建战略建设多个数字化万 亩绿色葵花种植基地,提升基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 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 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 26 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推进葵花产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种 植方面:大力推进葵花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形成 葵花产业研发、种植、施肥、收储、加工、包装、销售、物 流、外贸一体化现代农业园区;加工方面:依托蒙源粮油等 龙头企业重点建设葵花油精炼、功能性葵花油、葵花蛋白等 精深加工线,搭建国家向日葵工程技术交流中心,促进精深 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深入挖掘葵花食用价值、产油价值、 药用价值;品牌与宣传方面:完善葵花主题公园、葵花小镇、 葵花博物馆等旅游载体功能,围绕办好 2024 年世界向日葵 大会目标,提升葵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打造中国向日 葵城。产业链延伸方面:借助我县交通区位优势,依托自治 区三横八纵交通通道形成以葵花为核心的坚果原料带,促进 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打造以葵花籽为主的自治区坚果 炒货基地,进而将我县打造成国际葵花炒货基地;结合“互 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巴彦淖尔市口岸优势,深入拓 展国内、国外,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 打造中国肉鸡城现代产业化基地。依托企业发展、政府 扶持、农户参与等多种模式,结合循环发展方式,大力推进 现代肉鸡产业。在良种繁育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肉鸡繁 育场,重点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在饲料饲养方面:提高 肉鸡标准化饲养水平,建设数字化现代肉鸡养殖场,开展规 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循环化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依托粮改饲试验试点项目的实施,推进以养带种的种 植结构调整;在生产加工方面:加深肉鸡生产、流通、屠宰 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屠宰过程中的熟食制作、油脂加 27 工、皮毛骨骼回收,粪污加工资源化循环利用,产品精深加 工,品牌建设与多元化销售;在产业融合方面:以肉鸡产业 园为主体,以鸡文化为特色,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循环为 纽带,强化品牌建设,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肉鸡 养殖体验与文化、教育、休闲、创意、体验等元素相结合, 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建设国家级湖羊产业园与产业集群。饲料方面:扩大牧 草养殖基地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大力推进现代草牧业发展, 依托粮改饲和草牧业试验试点项目的实施,农牧结合、草畜 配套、循环发展,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 构。育种方面:以打造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为目标,依托金草 原反刍动物研究中心,引进东佛里生羊父本和高产湖养母本 杂交,培育“肉奶兼用”奶山羊和奶绵羊品种。饲养方面: 提高肉羊标准化饲养水平,支持金草原、力农等龙头企业建 设种羊繁育场,胡羊养殖示范社;建设数字化肉羊养殖场, 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 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 化设备,精准监测畜禽养殖投入品和产出品数量,实现畜禽 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智能监管方面:加快应用个 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 防控。全产业链数字化方面:推进养殖场(屠宰、饲料、兽 药企业等)数据直联直报,构建“一场(企)一码、一畜(禽) 一标”动态数据库,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 互联互通。有序运行肉羊屠宰厂、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 构建完善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有机肥制造、 28 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 产业融合方面:建设羊博物馆和金草原、特羊羊文化集中展 览展示区,挖掘羊文化内涵,丰富羊产品,壮大羊产业。加 快推进羊肉小镇建设进度,力争吸引更大、更好的企业投资 肉羊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提升肉羊产业层 次。 建设优质高端果蔬基地。结合五原优质的农业资源,充 分利用当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瓜果种植基础,大力提升优质 果蔬的种植面积及产品质量,建设麒麟无籽西瓜、西霖蜜瓜、 五原甜瓜、香梨、苹果梨、葡萄、黄柿子、火龙果、番茄、 鸡心果、青椒红椒、高油酸花生、蘑菇、等优质果蔬种植基 地,引入培育茶叶、草莓、壶瓶枣、串叶松香草等特色农产 品新品种,形成农作物多样化种植模式。种植方面:支持以 塔尔湖为中心的重点区域特色果树栽培、胜丰镇现代农业示 范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各种类瓜果种植的标准化和绿色无 公害水准;提高现有温室使用率,支持钢架大拱棚扩建和数 字化现代大棚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水培;引进扩大优良品种 种植规模和培育技术,开展种植现代化、智能化和统一化管 理。加工与销售方面:改变瓜果蔬菜粗加工模式,探索相关 产品衍生深加工新模式;支持农产品田间地头初加工,支持 NFC 特色果汁深加工企业建设。深度挖掘果蔬中各基础要 素,着力打造特色果蔬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强 种植、加工、物流和生产全流程的现代化;保证产品品质的 高端化,扩展硬果、鲜食西红柿等其他产品全产业链生产。 依托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及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打响品牌,提 29 升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果蔬 5G+智慧农业模式,实 现种植、生产、销售、加工等全链条多元增收。产业融合方 面:发展以生产、休闲、观赏、科普教育为主体的科技、人 文和自然相融合的现代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打造五 原成为中国果蔬种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塞外果蔬城。 建设全国顶级奶羊良种繁育基地。基础条件方面:依托 特羊牧业公司扩大奶山羊养殖规模;育种方面:培育“肉奶 兼用”奶山羊和奶绵羊品种,填补全国奶羊良种培育空白, 培育现代乳业朝阳产业,建设全国顶级的奶羊良种繁育基地 及产业园;精深加工方面:支持乐科君羊、青青草原、普川、 特羊牧业等公司提质扩容,积极谋划乳品精深加工项目;产 业延伸方面:配套建设现代化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集种 羊繁育、奶羊养殖、乳品制造、销售物流、实践教育、观光 旅游于一体的奶羊循环经济全产业链。 第四节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打造肉牛养殖基地。饲料方面:依托玉米种植扩大青储 饲料发展规模,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 建设有机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基础条件方面:在现有养殖 基础上,依托蒙蓄园万头肉牛生态养殖项目,扩大肉牛饲料 种植基地、肉牛养殖规模。养殖加工方面:开展生态循环化 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扩大基础母畜 产能。探索母畜分户饲养、仔畜集中育肥的产业发展模式、 重大疫病防控等内容加深畜禽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 互联互通,探索养殖、繁育、屠宰、加工、商品、销售等为 一体全产业链模式,建设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循 30 环肉牛产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探索粪便加工资源化循环利 用,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与多元化销售。产业融合方面: 以牛产业园为主体,以公众参与为支撑,以生态循环为纽带, 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农牧业与教育、体验等元素 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打造生猪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生猪养殖, 延伸全产业链,力争恢复启动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加工项目。 载体方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模式,依托中粮集团及内蒙古宏胜牧歌等生猪项目,打造生 猪养殖基地及产业园。产业链延伸方面:建设饲料种植加工 基地,现代化标准猪舍,采用自动饲喂系统、现代化产房温 床、养殖污水纯生态处理系统、废气处理系统和循环利用等 现代化养殖设备,形成引领周边农户种、养、加工一体化循 环经济产业链。 打造鸵鸟养殖基地。饲料方面:建设鸵鸟有机饲草料种 植加工基地,在现有养殖基础上,扩大鸵鸟有机饲草料种植 加工基地、鸵鸟养殖规模;育种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鸵 鸟繁育场,研发推广本土优良鸵鸟品种;加工及循环利用方 面:开展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循环化鸵鸟养殖示 范基地建设,探索蛋、羽毛、皮、肉产品多种产品和使用类 型的精深加工,粪便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融合方面:创建 基于观光体验、旅游实践和亲子游乐的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蛋鹅养殖基地。饲料方面:建设蛋鹅有机饲草料种 植加工基地,扩大蛋鹅养殖规模;育种方面:支持龙头企业 建设多品种蛋鹅繁育场,研发推广本土优良蛋鹅品种;资源 31 循环利用方面:防范水资源污染,建设集繁育、养殖、产蛋、 鹅肉、羽毛、内脏、粪便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蛋鹅养殖示范 基地。 打造肉驴养殖基地。基础条件方面:在现有养殖基础上, 合理扩大肉驴养殖规模;育种方面:提高肉驴高质量品种繁 育能力,标准化饲养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繁育场、养殖 示范社;产业链延伸方面:建设数字化肉驴养殖场,实现肉 驴育种、养殖、生产、流通、屠宰、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 互联互通,构建完善集饲料生产、种驴繁育、肉驴养殖、屠 宰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有机肥制造、乡村旅游于一 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体系。此外依托河湖连通建设发展规 模化水产养殖基地。 打造中草药和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在五原县现有红花、 三七等中草药和羊胎素提取基础上,结合蒙医特色形成以中 药材种植、加工、仓储、养护、代购代销、供应链金融服务 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集中药材育种育苗、种植和深加工 延伸融合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增加中草药种植种类,积极建 设基于养生养老的中草药特色小镇和产业基地,打造高端健 康产业聚集园区。 专栏 1:现代农牧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一、五原县农牧业产业布局示范工程:结合“一村一品一特色”工程,探索五 原县本地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 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 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32 二、五原县种植结构调整提升建设工程 1、五原县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工程:加大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 面积。2、绿色高端小麦基地建设工程:推进高端小麦规模种植、质量管理和现代 化改进。3、玉米产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玉米智能化种植园区,推动农业智能 装备技术应用,加大甜糯玉米种植规模,推动紫色玉米提取花青素产业发展。 三、五原县葵花产业链提升工程 五原县向日葵全产业链发展工程:推动向日葵育种、种植、加工、物流、外贸、 科研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及相关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建设 100 万亩向日葵绿色标准 化种植基地、五原县向日葵技术研究院、五原县向日葵药用价值研究基地、五原县 向日葵深加工产品创新示范工程、五原县向日葵油料综合利用基地、五原县葵花坚 果炒货外贸出口建设工程、原县向日葵观赏特色景观提升工程、产品展示中心。 四、五原县优质果蔬提升建设工程 实施五原县优质果蔬种植基地建设工程(甜瓜 5 万亩、朝天椒 5 万亩,麒麟瓜 5 万亩)、温室设施建设工程(日光温室 3 万亩,塑料拱棚 22 万亩)、设施农业 百栋大棚标准化园区建设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园区 20 个)、金伯利农场工程二期 及带动区(露天农场 20000 亩、联栋温室 1000 亩)、蘑菇产业园建设工程、五原 县特色单品推广工程(进一步加大对麒麟西瓜、西霖蜜瓜、青椒红椒、高油酸花生、 香菇、甜糯玉米、黄柿子、火龙果等单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绿色现代化种 植、冷链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脱水蔬菜加工厂建设工程。 五、五原县中草药种植提升建设工程:中药材种植、种苗研发与培育。一期工 程种植甘草等中药材四万亩,种苗培育 5000 亩,二期种植中药材 60000 亩,种苗 培育 10000 亩。 六、五原县肉鸡养殖产业链提升建设工程 1、肉鸡产业链提升工程:全力扶持润海源公司加快肉鸡全产业链工程建设进 度,力争将润海源鸡肉产品申报纳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产品范畴。 33 2、农业企业合作模式提升工程;3、肉鸡品种本土化提升工程:结合目前肉鸡场引 进的美国白羽鸡优质品种,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培育高品质本土化肉鸡品种。 七、五原县肉羊养殖产业链提升建设工程 1、五原县金草原核心种羊场建设工程:占地 550 亩,建筑面积 75000 平方米, 年出栏 15 万只高质量优质基础母羊。2、五原县国家级区域性肉羊核心繁育基地建 设工程:建设 5 万只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 1 处,发展肉羊规模杂交繁育场 10 个, 肉羊杂交繁育示范户 3000 户。3、肉羊精深加工示范工程:深入挖掘肉羊皮、骨、 血、内脏等精深加工和熟食加工(羊头,羊肉串等),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加工模 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4、水发集团农牧一体化项目。 八、五原县奶羊产业链提升建设工程 1、五原县奶羊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存栏 1000 只以上纯种奶羊繁育核心场 3 个、5 万只肉改奶羊养殖基地。2、奶羊乳品厂建设工程。 九、五原县特色养殖产业链提升建设工程 内蒙古蒙蓄园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内蒙古宏盛牧歌生猪产业工程、现代化生猪 循环养殖工程、生猪养殖监管工程、五原县水产高质量养殖工程、奶驴基地建设项 目、五原县蒙古马保种繁育基地、开展蒙鸟标准化鸵鸟特色养殖产业化建设工程、 五原县银泰农牧特色产业合作社年肉驴建设项目、五原县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 鹅特色养殖产业化基地项目。 第四章 推动农牧业生产效率变革 坚持“藏粮于地”,以提升地力为目标,全面提升耕地 质量和种质资源圃,加强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坚持“藏粮于 技”,全面提升农牧业装备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对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着力构建以农牧户家庭 34 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 农牧业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 第一节 夯实农牧业生产基础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通过整合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先建后补、以奖 代补推进,久久为功,加强高标准典型示范样板田建设。实 施田块整治,进一步优化全县农田结构布局,提升农用地集 中连片程度,进行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提高土壤质量,坚 持灌溉与排水并重,完善灌排设施建设,突出节水优先,旱 涝保收。优化整修田间道路布局,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 保持工程建设,完善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服 务能力,建立农业气象中心和各类土壤、虫情监测站(点), 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 用,开展设施瓜类白粉病发生规律与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及示 范推广应用,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强化后续管 护,将农田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病虫害防治、 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 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农艺措施和 特色高效农业种植,因地制宜采取水利工程配套与农艺农机 技术,推广新型无沟暗管铺设一体化水利工程快速排水排 盐、粉垄机粉垄土壤混合有机肥、秸秆、土壤改良剂轻简化 农艺土壤培肥脱盐,推广沟渠排水、灌溉工程、管道排水和 客土绿化等工程措施,推广整地深翻、适时耕耙、增施有机 肥、合理施用化肥、覆盖地膜等农业措施以及生物和化学措 35 施,以“四控”技术为抓手,围绕“四控两化”建设标准, 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测土配方肥、推广国标地膜、统防统 治控药,推动增施有机肥和土地轮作试点工程,结合产学研 基地创新开发适用于我县的盐碱地精准改良新技术。 完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田、土、水、路、 林、电、技、管综合八配套,继续实施排水沟道整治工程和 骨干渠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群管支渠节水改造工程项目。 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围绕农艺节水、工程节水、 管理节水,实施高效节水和高效旱作农业建设项目,突出以 引黄滴灌为主、地下水滴灌为辅的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工程 建设,继续引进推广以色列滴灌节水、膜下滴灌、无膜浅埋 滴灌、黄河水二次澄清滴灌等国内外节水先进技术。重点推 进中以合作园节水灌溉、蒙徽缘高效节水、金伯利农庄水肥 一体化等国内外节水、节肥先进项目,因园施策做好“井黄 双灌”配套,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实 现增地、增产、增林、增收、减肥、减药、节水、节本“四 增四减”的目标。 专栏 2:五原县农田用地基础要素提升建设工程 1、万亩级水肥一体化工程:探索适合五原县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和实施模式, 深入研究肥料高效溶解技术,探索多种方式施用效率,形成独有的生产模式便于 推广。 2、耕地扩容提质建设工程:对全县耕地土壤理化性质、酸碱性和土壤肥力进 行改良,进一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和基本农田林网控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 量,对种植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探索农产品质量提升。 3、四控技术推广工程:进一步推广四控技术,控肥增效四项措施、控药减害 36 4 项措施、控水降耗 3 项措施、控膜提效。 4、盐碱地改良示范工程:改良盐碱地 123 万亩,根据盐碱地类型,在建设高 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对轻度盐碱地“五位一体”技术模式,对中度盐碱地采取上 膜下秸控盐抑盐,在重度盐碱地中将土壤盐分充分溶解后渗入地下水通过暗管排 盐,配合“五位一体”模式推进。 5、盐碱地改良模式推广工程:对全县盐碱地进行集中、规模化、科学化、系 统化改良,盐碱地智慧改良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相结合,对盐碱地因地制宜的改良 利用模式、盐碱地节水高效栽培技术与草蓄循环利用技术深入总结,筛选出更多 的新型改良产品,创新科学评价体系,实现“洋土结合”,为全国盐碱地改良提 供模式借鉴。 6、五原县骨干灌排配套改造工程:对全县分干沟、支渠、支沟进行配套改造。 7、五原县农机深松深翻和土地平整:开展农机深松深翻和激光地机土地平整 230 万亩。 8、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按照相应规划,对农田进行水利、肥力风高标准改 造。 第二节 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 加快建立关键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是农业的“芯 片”,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 仗。结合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工程,支持种子企业 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所联合组件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培育扶持育繁推一体化 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建立新品种示范网络,完善种子市场营 销、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乡村种子连锁超市、配 37 送中心、零售商店等基层销售网络,加强售后技术服务,延 伸产业链条。结合国家级数字化智能育种辅助平台,与国家 相关种业数据库联结,提供种业数据、技术、服务、政策、 法律的“一站式”综合查询和业务办理,充分利用国家种业 大数据平台手机 APP 功能,推进种业服务模式创新能力挖掘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型组学等数据,制定针对定向目标 性状优化育种方案,加快“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 逐步实现定制设计育种。 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构建种子企业与种植大户、专业合 作社、农民长期合作关系。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配送体系,提高 种子生产、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小麦、葵花、玉米、 肉羊、肉鸡、河套大耳猪、特优果蔬等种质资源保护、育种 创新、品种测试、制(繁)种基地建设。加快向日葵产业集 群建设,升级葵花产业,依托三瑞公司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建 设院士工作站,与相关顶尖技术专家团队合作,研发优良品 种;大力推进优质肉羊改良,奶山羊、奶绵羊改良,提升肉 羊品质,培育肉乳兼用的肉羊品种;保护提升优质果蔬,改 良黄柿子品种、提纯复壮“灯笼红”香瓜,选育推广红肉火 龙果、贝贝南瓜、优质饲草等市场优势明显、丰产性能稳定 的品种,统筹利用生产经营许可、生产备案和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手段,加快数字技术在制种基地中的应用,提升种业智 慧化监管水平,建立全区一流种子研发基地。 专栏 3:五原县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1、五原县现代种子基地建设工程:优质小麦种子种植面积 20 万亩,籽粒玉米 38 种子种植面积 50 万亩。 2、五原县葵花种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组建国内外优质葵花种质资 源库,建立相关产学研基地运用分子育种手段加快培育新型优质葵花种子。 3、五原县多类型农产品、果蔬特色种业与畜牧业幼崽保护提升示范工程。 4、五原县商品肉羊育繁推一体化工程。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和自治区“科技兴 蒙”战略,创新科技服务,整合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科技 小院等服务力量,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入开展农牧业实用 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推 进大数据在现代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支持工业园区(高新区) 探索“一事一议”引才、产业精准引才、柔性引才等人才引 进模式,精心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构建农业科研基地、 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站、新型经营主体组成的“两地一 站一体”链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推动农技推广信息化, 构建集农牧业科技问询、远程教学、远程服务于一体的农牧 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依托五原县葵花、肉鸡、肉羊等优势 产业绿色生产基地和规模化养殖园区,申报建立相关产业科 技园,确保能够承接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进一步完善以农 牧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 科技进村服务站、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为纽带,以龙头企业 和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科技 园,组织实施良种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口感好、品质佳、 营养丰、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强特色畜禽良种资源保护;全 39 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装备、新动能、 新目标“七新”要素在农牧业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应用,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争创全区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区。 专栏 4:五原县科技团队提升工程 1、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小麦、葵花、肉羊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 院士专家工作站水平与规模,开展新品种的改良、工艺制作的创新以及新产品的开 发等。 2、大学生创业市场建设工程: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为农民工、大学生提 供良好就业创业空间,发挥各项特长,体现自身价值,服务造福家乡人民。 3、生态与农业科技研究站建设工程:结合农业科技研究站相关科研工程提升 农业科研与新品种创新能力,将五原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区全国的现代农业创新高 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 第三节 推进农牧业设备数字化与现代化 建立农牧业可追溯体系。依托智慧农牧业基础,对农畜 产品种加工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二维码显示产品生长记 录。突出品质提升,加强土地管理、田间管理、“一品一码” 可追溯管理,强化农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大力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创建国家食品安全认证示范县。 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针对农业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的 环节,加快发展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药、精准收获 等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 智能控制等智能化装备;发展钢架拱棚和日光温室,完善配 套温室大棚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系统、采后处理等设施设备; 设施养殖中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智能化装备, 40 以及农产品加工、冷鲜物流智能化设备;建设完善畜禽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自动喂养、自动清粪、环境控 制、粪污处理等现代化养殖设备和机械剪毛、机械抓绒等设 施设备;发展池塘生态高效养殖及水槽式循环水养殖,配套 建设生态净化系统。 提升农牧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农机“三新”技术 推广为重点,加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积 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形成 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薄弱环节农机化 技术创新研究,推进种养加、粮经饲全程全面机械装备研发, 推进农机工业 1.0 至 4.0 并联发展。构建“互联网+”农业综 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涉农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做强农业资 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与 食品安全管理及溯源等领域物联网产业链。加快农业物联网 示范应用,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生态种养、综合服务等 领域建设一批标准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专栏 5:智慧农业提升建设工程 1、五原县数字化现代农业产学研基地建设工程:建设政府与科研院所、专家 团队、重点院校、重点企业联合科技开发研究基地,基于已有现代化农牧业产业, 开展综合性数字化现代农业研究。 2、五原县智慧畜牧工程:①数据库房建工程、指挥中心房建工程。②计算机 信息工程:包括专属数据库、智慧畜牧监管信息系统、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可 与“天赋河套”品牌服务工程共享)③物联网改造工程建设。④配套冷链运输车辆。 3、智慧大棚与现代化畜牧业改造工程:推进东创公司智慧羊圈、智慧大棚建 设,针对已有的传统、落后大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入 41 现代化数字设备,对其生产环境、环保要求和产品品质进行全面升级。 4、五原县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全县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 工程,1 个智慧农业试验区,3 个特色农业智慧小镇和 24 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实 现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 200 余个益农信息社,实现村民享受公益服务、便民服 务、邮政快递、电子商务、培训服务不出村。 5、中化 MAP 五原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现代农业服务区块、品质粮源收储 区块、世界一流的立体种植植物工厂、高新现代农业技术、品种及资源展示平台等。 第四节 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高质量培育新农民。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 任,重点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支部书记 的带动作用,把支部书记培育成产业发展带头人,把合作社 等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培育成村支部书记,实现双向循环。 精准培育“本土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观摩实训等形式, 优选部分农民开展农牧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农牧产品市 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培训。开展农牧业产业发展指导员培训, 每年从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能手中择优选聘部分人 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通过逐村建立人才种养殖基地示范 点,充分发挥人才在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领办 种养殖业发展项目,示范带动农民群众创业脱贫致富。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举办农技人才大讲 堂,让人才真正成为激发发展活力的生力军。以村支部牵头 组建果蔬种植、肉羊养殖、瓜篓子等专业性劳务服务队,进 一步将务工农民和用工单位有机结合。 促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牧业经 营主体蓬勃发展。鼓励农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 42 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 园区建设和种植管理,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质 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协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 经营主体领办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带动其成员素质提升。以 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改革为契机,以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等为重点,开展针对 性、精准性的培训提升,整合各类支农项目,重点支持符合 条件的家庭农牧场承接各级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农牧场的带 头作用,优先在家庭农牧场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示范,引领周边农牧户共同提高种养标准化、科技化、规模 化水平,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补助、贴息等形式鼓励金融、 保险机构为家庭农牧场提供信贷支持。 强化龙头企业核心带动力。发挥龙头企业和园区产业带 动作用,培育行业技术骨干,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 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行业技术骨干搭建干事创业的 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乡村创新活力。依托 47 家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企业上联产业基地 建设、下联产品和品牌建设的优势,高效拓展精深加工,推 进肉变串、果变汁、菜变肴、生变熟,加快推动黄柿子汁、 火龙果汁、羊肉小镇、鸵鸟熟食、香菇酱、红辣椒酱、黄柿 子火锅底料、糯玉米等生产线建设,提取花椒素、辣椒红素、 番茄红素、葵花籽油、南瓜籽油、南瓜粉等做精产品,做强 品牌,推动农畜产品延链增值,扶持更多知名龙头企业。 第五节 提升农牧业组织化与社会化服务水平 提升农牧民组织化水平。大力推广“党建+企业+合作社 43 +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农民”的发展模式,培育形成“谁 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牵头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 营的“领头人”,农民多种经营、多业增收的“带头人”、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的“明白人”。 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组建单品产业发展行业协会,聚 焦六大产业、特色产业,发挥产业带头人作用,组建中药材、 辣椒、黄柿子、蘑菇、甜西瓜、花生、肉牛、生猪、鸵鸟等 25 个产业协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由农科局牵头成立产业 发展专项推进组,确保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稳步推进,以绿 色产业带动生态产业发展,以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拓展例如“天然饲草料银行”、“特色农产 品银行”、“特色旅游银行”等新模式。 加强优质农资供应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农资连锁经 营,推行集体采购与区域性集中配送,完善农资进销货台帐。 实施化肥等农资淡季储备制度。支持基层供销社、农牧民专 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智能配肥服务。设立专项资 金,重点支持低毒高效除草剂和杀虫剂、有机肥、可回收地 膜的销售和使用。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蔬菜、瓜果集中 育苗与嫁接。在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开展育种育苗、良种 繁育、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新型农药、有机肥料等展示示 范,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培训项目相结合,为农牧民 提供长期有效的技术指导及优质农资供应服务。 加强农机作业配套服务。鼓励农牧民采取农机、资金、 土地、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实 体,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开 44 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区域性农机 服务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支持有条件的服务组织购买联 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开展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量施 肥、高效植保、收获与秸秆处理、快速烘干等“一站式”农 机服务。鼓励农机服务组织进行跨区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 率。鼓励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集销售、维修于一体的服务 网点,推广销售微耕机、打草机、打捆机等小型农牧业机械, 开展维修、使用培训、零部件配送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空 间。 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农村能人、种养能手、农 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带头建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 织,引入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综 合性社会化服务公司,以“土地托管”“代养代种”“联耕 联种”“田保姆”等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综合服务。以 合同制为基础,建立托管服务费用与农牧业产品产值相挂钩 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新公中镇旭日村养殖合作社肉羊养殖托 管为试点,通过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 代养、联耕联种、病虫害统防统治和防治用具采购、秧苗统 育统供等服务,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 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构架的农业“共营制”,实现种养殖规 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探索形成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 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开展万 亩级全程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试点示范工程。 45 第五章 强化天赋河套品牌引领 以农牧业品牌建设为目标,以“安全、优质、绿色、高 效”为基本要求,以“天赋河套”品牌为引领,加快实施品 牌强农战略,着力构建五原县农牧业品牌体系、质量标准体 系和可追溯体系,为品牌强农提供支撑。 第一节 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天赋河套”品牌, 加快完善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建立覆盖种子标 准、技术标准、加工标准、销售管理标准、评价标准的五位 一体标准体系,完善农畜产品育种、种养、加工、包装、保 鲜、储存、农牧业环境与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等生产环节,逐 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 体系,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新型农牧业经 营主体实施示范引导,多种形式指导农牧民按照标准开展生 产。推进农牧业产品绿色有机认证,引导新型农牧业经营主 体牵头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 记保护。完善农畜产品检验检测,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和 认证服务中心。 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 全监管,把好食品安全第一关。以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九 大服务体系”为载体,集成开展服务、检测、管控“三大体 系”建设。强化屠宰检疫监管,加强生药管理、保障生药供 应;加强防疫员培训与考核,提升畜牧业防疫能力和病死畜 禽无害化处理。创新检疫模式,强化跨省调运动物监管,提 高检疫质量。 46 探索农牧业数字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结合我县优质农 牧业资源,推进葵花、肉羊、肉鸡等生产标准化,推动构建 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标识化,引导生产经 营主体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加施质量认证、品名产地、商标 品牌等标识。推进农产品可溯化,结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 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建立 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汇集生产经营数 据以及种子(种苗、种畜禽)、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 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田间施用等数据,构建相关投入品监 管溯源与数据采集机制。 专栏 6:五原县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1、农药包装物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完善农药包装物处理、回收模式,探索 废弃农药包装物押金制度,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回收处理机制,对废弃农药包装物 实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动物保护能力提升新模式工程:加强畜牧兽医部门动物疫病防控和病死畜 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提升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和应对能力,加强联动应急 协同机制,组建共防共管新模式。 3、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产品标识码建设,建立畜牧养殖个 体全程可追溯数字化体系建设。 第二节 强化突出品牌引领战略 抓好产品认证。增加“天赋河套”品牌数量、加强产品 生产监管和品牌宣传力度。依托“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 提升产品标准,提高产品档次,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严格执行“天赋河套”产品标准和运营机制,积 47 极争取认证绿色有机产品、获准“天赋河套”授权。借助“天 赋河套”总部基地、云仓物流进出港中心、“百城千店万柜” 工程,推进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军高端市场,提高农业产业附 加值,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五原县整体农牧业大品牌宣传。整合五原县农牧业 品牌资源,整体打造宣传形象,以各类优质安全农牧产品为 核心,结合农牧业产业独特优势和农业品牌价值,推进农业 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促使五原农牧产品 迈向“品牌时代”。 专栏 7:农业品牌提升建设工程 1、“天赋河套”品牌服务工程:(1)提升改造县农牧业服务中心大数据信息 中心。(2)加强县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升级改造,加强追溯平台建设工程,提 升产品品牌影响力。(3)实施果蔬精选、分选、包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地 10 个, 引进加工技术设备。 2、“天赋河套”品牌产地清洁绿色提升工程: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 监测,重点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利用设施,重点开展品 牌产地地膜回收利用、蔬菜清洁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在 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加工企业、农机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试点示范。 第三节 拓展营销新业态 开拓销售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通过企业或个人方式 向农户及合作社进行私人个性化定制,发展“量身定制”的 市场经济模式。打破传统农畜产品由农户到批发市场到零售 商再到消费者等多层销售渠道,实现生产商直接对接消费 者,保证产品的质量、新鲜度,减小市场风险,避免农畜果 48 蔬产品滞销,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开展定制农业模 式、共享经济定值模式、消费者与农业经营者再延伸模式。 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加大品牌宣传营销推介力度,积极 举办世界级农牧业产业峰会、农牧业品牌发展战略论坛、品 牌农牧产品展示展销和品牌文化节庆等推介活动,支持农牧 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农畜产品博览会。充分利用一线城市 的内蒙古精品馆、河套农畜产品精品馆,加强实体店与电商 融合,宣传品牌产品。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及大型连锁超市, 设立“天赋河套”品牌和五原特色农畜产品展销窗口和销售 专区,在河套周边地区及内蒙古重要景点和重要交通枢纽设 立专卖店,在重要电商平台设立网上专卖店,充分利用各类 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组 团营销,扩大品牌宣传和特色产品销售。 创新发展多元销售渠道。支持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场 内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田间市场,开展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快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与电商 企业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 综合示范县的引领和孵化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电商平台,推 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跨境电商工作。鼓励农牧业加工企业设 立官方旗舰店,拓展销售渠道。支持农畜产品进超市,实现 “农超对接”,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实现“农社对 接”。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探索定制生产、点对点配送 等营销新业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外向型高端农畜 产品输出基地,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巩固对俄 对蒙果蔬、面粉出口市场,开拓中东地区牛羊肉出口市场, 49 逐步开拓欧美、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市场。 第六章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结合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等各个方 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补 齐突出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着力提升村容村 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乡村。 第一节 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以 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为底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结合河 套灌区优质耕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统筹调整种养殖业生产结 构和种养殖循环经济示范,有序调减非优势品种的种植和养 殖,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立足各个乡镇本地 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基础,基于葵花、小麦、玉米、肉鸡、 肉羊、肉牛等特色农牧产品优势区,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 实施产业强镇工程,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中、市场竞争力 强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以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资生产 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闻名的河套 灌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增强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持续 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价 值,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延 50 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挥企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园区等部 门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 发展,促进产业附加值增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互 联网+”的带动作用,夯实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推 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和产销体系,发展 农超、农社、会员宅配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发挥“旅 游+"带动作用,利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文化技艺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等优势,推进休闲农业、科普体验、红色旅游等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升级。打造新载 体新模式,运用发挥好农业产业园区、农商产业联盟和特色 小镇等平台载体,将科学技术、商业运营、资金等要素与乡 村业态融合,发挥农业特色小镇的集聚作用,发展融合农业 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和社区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乡镇。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乡村规划全面实施。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适 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 类推进村庄建设。以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 整治为重点,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全面完成特色村域 的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结合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 和拆迁撤并四类,做到应编尽编、有序推进。通过编制“多 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确定新时期下新农村的村庄布局、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及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优 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 兴。 51 促进乡村多元融合发展。结合五原县生态环境及农业、 旅游等特色地域人文环境特点,树立群众为本、产业为要、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创建具有不同风 貌特征的示范村庄。推进农村区域生态、生产和生活同步重 构,村镇布局聚散结合、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融入自然。 加强村庄内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注重自然环境、乡土风情、 历史文化、生活功能的融合与发展。 加强乡村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 境治理等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治 理、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和工程,推进土地、森林、草原、 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生产生活 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逐步提升,生态 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多重效益。积极促进农村生态优势向 绿色发展优势转化,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对 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发展生 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参 与相关经营活动,探索提升自然资源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 效实现路径。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充分尊重乡 村发展规律,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注重传统与民 族文化挖掘和传承,建设彰显河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点, 与特色产业、特色文旅项目相结合的个性化村庄。在现代建 筑中推广使用传统与民族建筑风格元素,打造一批历史文化 名村名镇。 52 第三节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要以全区 “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常态化推进“437” 长效管理机制,统筹抓好厕所革命、污水和垃圾处理,不断 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每块短板,争创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示范区。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深入推进垃圾“四化分治” (市 场化、资源化、减量化、分类化),完善日常保洁机制,构 建“镇有试点村、村有示范组、逐步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处 理机制,市场化推进可回收垃圾处理、资源化推进有机垃圾 处理、分类化推进其他垃圾处理、减量化推进有害垃圾处理, 建设垃圾转运站,确保所有村庄垃圾有效治理,实现生活垃 圾分类、减量、再利用。 持续实施厕所革命。坚持“两率同提”机制,围绕群众 满意率,主推“一格式”经济适用水冲厕、“黑灰水”自然 分离,配套市场化吸污服务机制,实现农户水冲厕所改造率 90%以上,达到一类县标准,健全完善后续管护机制,提升 利用率和满意度。 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两端共建”模式, 推进污水处理厂、行政村小型污水处理终端全覆盖建设,增 加吸污车、增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得到有效管控,治理率显著提升,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 处理社会化服务模式。 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生产商品有机肥、 集中收集处理、农家肥堆肥、沼气利用等方式,粪污资源化 53 利用率达 95%以上;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 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全域开展农业“四 控”,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 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开展村社绿化补植补造,提升绿化 美化效果;完善村庄道路管护机制,建好“四好农村路”; 全力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美丽庭院;在管护机制上,常态化 推进村庄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户清洁行动“十条”措施, 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微治理”、巾帼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 队作用,着力解决日常难题要事,构建德治、自治、法治相 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专栏 8: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升工程 1、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村庄分类和村庄布局工作为前提,结合村域功能定位,理清 村庄发展思路,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有效 引导村庄规划建设。 2、美丽乡村信息化管护示范工程:通过物联网、大视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 新技术与创新模式融合,建设全县统一的美丽乡村管理信息化数字平台,结合人居 环境治理 5G+长效管护平台进行信息发布,结合监控等终端进行连接和管理宣传。 3、五原县“宽带乡村”工程:乡镇级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宽带接 入基本实现全覆盖。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村庄延伸, 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 100%。 4、传统农耕村落风貌开发与保护工程:结合农耕文化、河套文化和特色农业 现代化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景观传承文明,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建筑,开发潜 藏文化内涵。 5、五原县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收储转运处理体系建设,污水收集处 54 理体系建设,厕所提升与完善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村垃圾,畜禽粪便、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农村环境治理设备购置。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城乡要素互联互通。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 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 农城乡关系。健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增强县中心 城镇、重点小城镇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促进城乡人口迁徙 有序流动。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 立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机制与社 会保障制度。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利用财政、金融、 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建立 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 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 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 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 加强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 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 制度并轨。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形成以城带乡、 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体系。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 务体系,加强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 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健全城乡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完善统一的城 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 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以县域为整体统筹布局道 55 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 设施。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由中心镇向周边镇和乡 村延伸。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规划设计。明确乡村基础设施 的公共产品的定位,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全县统筹、 政府主导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 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市场化管护程 度。 第五节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 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注 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发挥基层社区的作 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精 神文明活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注 重诚信道德等典型示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 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 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 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实施农耕文 化传承保护工程,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发展软实 力的战略高度,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 给。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实现乡村两级公共 56 文化服务全覆盖。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 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建立农民 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方 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节 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 心地位,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建制村为基本 单元设置党组织,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 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对本村致 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 伍军人的培养选拔力度,完善农村后备干部选拔和储备机 制,确保优秀农村干部的可持续性。 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加强农村群众性 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选举 办法,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 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 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全面建立健 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 级事务阳光工程,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 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 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法治观念和意识。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典型示范,总结推广“红白理事会”、 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治理大操大办、不赡养父母的陋习, 57 通过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推进农 村移风易俗,孕育社会好风尚。建设平安乡村,完善县乡村 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落实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责任,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维护农村平安稳定。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认 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制 度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推动 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基层组织服务能 力,准确把握县级是“一线指挥部”、乡镇是为农服务中心、 行政村是基本治理单元的职能定位,推动县乡村三级根据各 自职能,明确重点、分级负责。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方式,明 确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 度。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联系服务群众 工作方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五原农村微治理模式新应用。推 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最大 限度方便群众。 58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七章 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第一节 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对于工业发展要求,结合五原县实际 情况,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增强工业创新能力和劳 动生产率,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加快 推进农牧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数字 农业装备关键与前沿技术、耕整种植机械技术、植保灌溉等 田间管理机械技术、粮食作物与典型经济作物收获装备、农 产品产地处理与加工技术装备等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高 效智能化、现代农牧业智能化装备、耕整地机械、粮食作物 和典型经济作物种植与收获装备、植保机械、智能化灌溉设 备、设施农业装备以及农畜产品加工机械等行业发展。结合 农业农村部对农产品加工业相关补贴政策,加大对农牧产业 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群体、主食加工业示范企 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农副资源饲料化、循环化等利用项目 支撑。 我县产业布局应突出绿色循环,按照“产业化—产业链 —产业群”的发展方向,实施工业产业布局,并打造实力强 劲的绿色工业产业集群,促进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协作、融 合和提高,促进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完善企业主体、 市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 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全面推动技术、产品、 品牌、模式、质量、管理等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 59 力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效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新技术、新 业态、新模式成长,推动优势重点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第二节 打造创新驱动“混合动力”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农牧业加工销售商业 模式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 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 台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 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农 牧业相关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 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 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 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农牧业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 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 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 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 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积极宣传打造区域品牌“天赋河套”,整合现有特色产 品抱团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业井喷发展,以文化内涵提升旅 游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与旅游共融共生,建成区内一流的全 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把商贸物流业作 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全面系统地构建现代商 贸物流体系。推动康养产业提速发展,抢抓“健康中国”建 设机遇,把大健康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推动创业创新 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改革,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打造“双 60 创”品牌,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三节 优化能源结构 提升新能源占比 坚持“就地消纳、物质循环、综合利用”原则,针对农 作物秸秆、尾菜、畜禽粪污、产品加工废弃物、林木生物质 等六类农牧业废弃物,注重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分步实施,进一步推进生物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 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结合三产与生活能源消耗,综合考虑能 源结构,逐步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推进能源生产和消 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广秸秆固 化成型燃料、气化燃料。实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污水 肥料化利用、污粪专业化能源利用。促进清洁低碳发展,探 索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制度,利用跨区域输电通道扩大可再 生能源配置范围,采取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运行、开 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专项交易、清洁供暖等电能替代措施扩大 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 专栏 9:五原县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工程 1、光伏供暖和电能替代示范工程:五原县 100MWp 光伏供热+煤改电+壮大村 集体经济示范工程,隆兴昌镇污水处理厂综合光伏发电工程等。 2、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泰达 2×45MW 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 3、畜禽粪污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中船集团生物质有机肥建设工程,润海源 有机肥工程。 4、电源点建设工程:中能 2×10MW 背压自备电厂工程。 5、内蒙古中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建 30 万吨玉米制乙醇工程(原中兴能源): 工程两期共计建成年产 30 万吨成品燃料乙醇。 61 第八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第一节 发展壮大现代化农畜产品产业 依托五原县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推动全县加工业提档升 级,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加快发展农畜产品深 加工业,创立优质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创建全国农 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并进,整合改造提 升并举,依托现有优质丰富的小麦、葵花、蜜瓜、糯玉米种 植资源优势,创建绿色品牌商标。发展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和 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新建葵花籽产品、蜜瓜产品、糯 玉米产品、小麦面粉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在满足多层次、多 样化需求的同时,产品质量和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使农产 品加工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力促润海源肉鸡全 产业链、中能科技玉米制乙醇、蒙鸟公司鸵鸟屠宰加工等项 目投产运营,大丰、轩达、正大等项目完成技改,笠峥食品、 虹日饲料等项目加快建设,依托 48 家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发挥企业上联产业基地建设、下联产品和品牌 建设的优势,高效拓展精深加工,做精产品,做强品牌,推 动农畜产品延链增值,实现工业绿色高效循环发展,力争培 育主板上市企业。 专栏 10:五原县现代农畜产品深加工提升工程 1、河套向日葵现代化加工及仓储物流产业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工程:1.建 设河套优质向日葵生产加工车间;2.建设向日葵现代仓储物流基地;3.建设向日葵 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向日葵研发与检验检测中心;4.购置向日葵产地分级包装、 精深加工设施设备;购置向日葵仓储物流设备及研发与检测设备。5.新建现代仓储 加工中心,配置 2 条现代化先进的精选生产线,年处理加工能力达 3 万吨以上。 62 2、五原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工程:新建车间及库房,引进国内先进 生产设备,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先进设备,及公司多年从业经验,实 现自动化生产,达到提升完善 10 万吨籽仁出口提质降耗增效效果。 3、五原县大丰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工 程:建设国内先进的智能化瓜籽共享车间生产线 6 条。引进信息化设备进行外贸平 台网络和“区块链金融”建设,达到代出口加工瓜籽能力 5 万吨/年,标准化厂房 代存储瓜籽能力 6.5 万吨/年。 4、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引育工程:大丰、鸿发、轩达等公司年加工生产 10 万吨 出口级的优质籽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工程;提升改造复兴镇锦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年 加工 50 万吨蜜瓜干加工工程;青青草原等 7 家饲料厂年产 40 万吨饲料加工生产线 技改工程。内蒙古金富河食品有限公司新建年产 5000 吨调味品(辣椒酱、豆瓣酱) 生产线工程。金郡农产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产 2400 吨果汁工程。锦佰惠食 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产 2400 吨果汁工程,五原县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基 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原县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原县黄柿子 农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原县辣椒农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原 县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原县糯玉米农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 第二节 转型升级智慧农机具产业 依托《中国制造 2025》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新一代信息 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依托现状已形 成一定规模及产业链条的东创农机和其他农机资源,发挥产 业规模优势,以区域市场需求导向,以农机制造为突破口, 以智慧农机制造为发展方向,建设集“耕”、“种”、“管”、 “收”、“储”、“运”为主的全环节全流程机械化农机设 63 备,补齐五原县装备制造工业短板,打造区域农机装备制造 现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特色谷物联合收割机、大功率拖拉 机、播种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复式作业机、番茄采收机、 向日葵脱粒机等智能化农业主机装备,积极研发节水灌溉、 残膜回收、食品加工及农业专用包装、运输、烘干、储存等 符合区域农业产业需求的产业保障装备。探索建设基于互联 网和手机客户端,服务于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合作社、维修 网点、农机手的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发展基于卫星定位、无 线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构筑以农机综合信息化服务网络和 农机综合监管网络两大服务网络,对农机作业进行实时监 管,对农机作业质量进行动态核查,对农机作业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 专栏 11:五原县智慧农机制造提升工程 1、东创农牧业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园建设工程:针对已有优势农牧业,发 展全环节全程机械化农机设备,打造区域农机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基地。 2、金麦 500 台农机装备制造工程:针对籽仁类、坚果类、籽种类、粮食作物 等产品的精加工,制造农副产品精加工设备,现代化机械装备。 3、五原县智慧农机装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第三节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大数据与物联网为核心推动环 境监测与风险防控,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核心推动环境 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和旅游开发,围绕水体综合利用与 清洁能源构建资源能源创新体系,强化环境保护与数字经济 相结合,重点构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发展包括系 64 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环保服 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 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 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加快 推动循环绿色发展步伐,以节能环保需求为核心推动节能环 保装备产业落地。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 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 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土地资 源保护与集约利用。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积极探索“无 废城市”建设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固体废物资源化、 减量化、无害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发展。 第四节 培育发展其他现代化制造业 结合我县现有资源特征、区域位置、交通枢纽和人才资 源优势,进一步探索新媒体、云计算、文教、娱乐、调料制 造业、新型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计算机、通讯、仪表和其他设备制造业。结合我县羊 毛资源,探索羊绒纺织新型材料,发展现代化高科技纺织业; 结合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推进农牧业相关云计算、专用 设备制造业、农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其他设备制造业发展; 探索黄河文化、河套文化、文创和娱乐产品制造衍生业和食 品调味品制造、果汁及奶酪棒制造、超薄大理石板制造、可 降解塑料制造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工业结构多元化,开辟新 65 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 第九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 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慧城市 等各类信息资源,促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创新模式在各行业的广泛 应用,建设内蒙古中国北方大数据中心重要承载区、数字经 济跨区域融合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 强化数字经济新引擎在产业数字化发展、政务云建设、大数 据产业架构、数字产业基地建设、数字人才培育等方面破题 起步,奠定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 加快发展特色数字农牧业。在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 销售、食品检测等领域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推动互联网与 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建立华为大数据农业服务中心。加快 农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农牧业管理数字化、农牧业社会化 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农牧业数字化新业态。 拓展工业数字化新路径。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 融合,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开展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试 点。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矿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 工厂、智慧园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智能制 造工程,推广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和智能制造综合标 准。加快制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流程优化、 生产管控、远程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重点企业基于 66 网络开展智能生产、网络化协调、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数字化管理。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普及率 达到 100%,小微企业普及率达到 50%。推进工业互联网平 台建设和应用发展。积极开展“自治区万户企业登云”三年 行动计划。引导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协同制造等为代 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性应用。积极发展智慧能源,推进 能源生产智能化、能源网络运行智能化、能源消费智能化。 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 高效配置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培育工业数字化新业态,构建 覆盖全区的制造业研发、制造、服务体系。 第二节 打造区域现代农牧产品物流中心 依托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巴彦淖尔机场、西金铁路等 重大交通设施,以及鸿鼎市场的现状产业基础,围绕农业产 业优势,涉及冷冻、冷藏、保鲜物流、智能仓储为一体的配 送加工,多式联用的仓储物流园区,着力打造集冷藏、保鲜、 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区域物流中心。重点做好物流配送综合 体构建,完善物流仓储配货、农村物流中转节点;建设具有 开放性的支撑对接各个物流、快递、客运企业的农村物流体 系及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配 套服务。整合物流企业形成物流配送联盟,推动县域物流配 送协同化、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推进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与财政 资金引导相结合的作用,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 包装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仓储贮存、电子结算、检 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支持隆兴昌镇基层供销合作 67 社有限责任公司、建原公司等企业开展农产品冷链建设、配 送业务,畅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争取到 2025 年 谋划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鲜活农畜产品冷链物流 中心 4 家,改扩建 2 家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企业。 完善配送体系。规划建设城镇公共配送中心,规范城市 配送运营,在中心城区和主要通道接口,建设公共配送中心, 强化配送中心交易、集货、分拣、仓储、装卸、理货、加工、 送货、信息处理等一体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同城配送、双 向配送、乡村配送,积极推进现代商贸配送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由综合物流园区、大型分拨配送中心、社区末端配送节 点组成的三级城镇配送网络,提升物流配送效率。鼓励有条 件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城市配送共同化、智 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企业建立联合调度平台, 实现联盟企业配送车辆、仓储设施联合调度。 推进协同发展与业务流程再造。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强 与商贸物流企业的合作,合理布局物流网络节点;支持商贸 物流企业扩展服务功能,在配送中心建设、网点开发、车辆 保障等方面加大投资和改造力度。 专栏 12:五原县物流中心建设 1、农牧产品冷链运输能力建设工程:建成一个农畜产品集中采购、冷冻冷藏 仓储、冷链分拨运输、线上电商批发交易、线下实体批发交易、物流电商信息服务、 农畜产品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农产品冷链流通基地。 2、五原县冷链物流仓储建设工程:内蒙古羊肉小镇产业园加工、仓储、冷链 物流建设工程,内蒙古蒙鸟标准化鸵鸟特色养殖产业化建设工程及年屠宰/分割 10 万只鸵鸟、加工 1750 吨熟食调理品及副产品和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68 五原县润海源实业有限公司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内蒙古蒙宝联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冷 链物流建设项目,内蒙古蒙蓄园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综合服务项目等。 3、现代农业智慧物流园建设工程:以合资合作形式,引进优质物流园开发商 及物流产业运营方,提供包括冷冻、冷藏、保鲜物流智能仓储、供应链增值服务、 产销一体化、可追踪、可视化全程冷链配送服务。例如永联现代仓储物流园区建设 工程,塔尔湖镇联丰果蔬保鲜仓储工程和巴市机场仓储物流园建设等。 第三节 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升级 加强电商平台合作与品牌培育。以“创新和开放”引领 发展,全方位提升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竞争层次,加快电子商 务商业模式、科技水平、人才培育及市场组织方式创新,推 动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阶段。积极搭建多层次电子 商务交易平台,加快构建电商谷,不断完善信息、物流、代 理、营销、品牌运营、人才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优化电子 商务发展生态链。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于社会资源的协 同带动作用。推动涉农主体、电商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的合 作共赢。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于社会资源的协同带动作 用,以平台经济为核心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提升社会资源配 置效率,积极发展新经济。在立足本土电商的基础上,积极 发展跨境电商。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电 子商务龙头企业。通过集聚产业资源、优化公共服务、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完善新型平台电商生态体系,带动 上下游产业链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全面提升五 原县电子商务产业竞争水平。 69 专栏 13:五原县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工程 1、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提档升级工程:强化产业园供应管理体系,扩宽销售 渠道,改变传统销售模式,丰富营销手段。开设新媒体培训班,联合园区其他视频 营销直播公司,重点开展视频营销人才培养。 2、电子商务模式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拓展草原领头羊、盒马生鲜等电商发 展模式,结合云仓、区块链、新零售+数字农业,对接企业、社群团购,开设新媒 体培训班,进一步探索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线下商务与互联网之间的电子商务、供应方与采 购方通过运营者达成产品或服务交易电子商务模式等。 第四节 提升金融服务业水平 推动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 化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项重点任务,创新金融产 品和服务,大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 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中心下沉,让金融服务更“贴地气”,有 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加强金融对农牧产业的支撑作用。开发金融支持农产品 加工业重点项目,针对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品加工、 水产品加工和特色产品加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 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鼓励、申请各银行金融机构相关 类型的贷款产品。提高金融保险支撑保障力度。在金融助力 方面,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鼓励引导各类银 行及金融机构服务下沉,扩大对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 营主体的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 题。在保险保障方面,完善小麦、玉米、葵花、水稻、生猪、 70 奶牛、森林等政策性保险,大力推广肉羊、奶牛等农牧业商 业保险,积极与平安财险开展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养殖保险 试点、牲畜“活体”抵押贷款试点等金融保险产品,扩大农 牧业保险覆盖面。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支持力度,支 持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绿色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对产业的生态环境治理支持力度。将生态保护 和修复领域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融资担 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制定激励社会资 本投入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政策措施,保障各类社会主体平等 享受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的权利,鼓励金融支持,稳定政 策预期,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探索 重大工程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出台对清洁 取暖的金融支持政策,开展金融支持清洁取暖试点工作。鼓 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 清洁取暖和产业升级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发行债 券,募集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改造。 持续丰富金融产品。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大力发展银 行、保险、信托、租赁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 权交易、信托投资、金融租赁、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加快 金融支付和民间资本投融资等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普惠 金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和金融科技。 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服务与激励机制。加强金融对外开放 和区域协同发展,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进行金融改革 创新,先行先试;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企 71 业的协调、对接机制以及金融服务评价、发布机制,健全金 融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对金融活动的激励政策引导机制, 鼓励金融要素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加大对 中小微企业和农牧民、农牧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力 度。 第五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强现代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着力强化服务流通 功能,依据我县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产业特色,确定合理 的服务辐射半径,布局各类农畜产品市场,改造提升鸿鼎农 贸市场,着力推进现代化农畜产品流通,切实增强供销合作 社“产后”服务功能。到 2025 年,扩建 2 个农畜产品交易 市场,新建 1 个区域农畜产品交易市场。 加快发展智慧商业和智慧商务。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 与共享,引导传统商业企业通过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 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发挥传统零售企业网点、 仓储、物流配送等优势资源,引导网络零售企业通过网订店 取等途径积极拓展线下功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 推动智慧商务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本土 B2C 购物平台 “河套购”等,加强与淘宝网、京东商城、1 号店等第三方 平台的对接,全面提升五原特产的互联网销售。 完善城乡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布局。大力推进安居便民型 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以家政服务为重点的生活服务网络建 设。完善便利市场、社区菜市场等便民消费设施,提升城区 商业广场、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服 务品质,重塑实体商贸市场活力。降低城乡结合部社区便民 72 网点服务成本,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城乡双 向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共享经济、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 增长点,着力促进消费增长。紧密对接旅游市场需求,推进 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发展,加快商业 广场、特色商业街建设。 专栏 14:五原县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工程 1、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工程:提升改造 2 个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新建 1 个 区域农畜产品交易市场。 2、农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工程:建立买卖信息信息、产品质检、线上线 下交易、结算和物流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农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 第十章 提升产业载体发展质量 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核心空间载体,全面推进园区振兴行 动,大力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共建,打造 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社区和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为产 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空间支撑,创建园区农区新时代 文明实践中心。 第一节 优化提升农业园区建设 加速农业园区融合发展。深化自治区农区现代化试点工 作,拓展提升已建成的 138 个园区,以“三核两线”为支撑, 坚持“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围绕 “六新”要素,引进大企业,加速农业园区融合。以隆兴昌 镇为中心,加速与新公中、套海、胜丰、和胜、荣丰部分园 区有效融合;以塔尔湖镇为中心,加速与银定图、新公中、 丰裕部分园区有效融合,带动天吉泰、复兴主动融合发展, 73 打破镇域限制,构建大园区发展格局。同时推进麒麟西瓜、 花菇、西红柿、辣椒等单品园区建设,建设大、小园区相互 循环、“大园套小园”共同发展新格局,形成现代农业“大 公园”,进一步起到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示范作用。 加快农牧业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实施“百企百园”工程, 引进先进技术,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标准化 种植和品牌化销售,利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 1.5 万 亩高科技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科研中心及技术培训中心。配 套建设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厂房和标准化种植大棚。农 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智能检测、自动控制、数据 分析和智能决策设备。物联网设备,配套的应用平台、APP、 小程序、人工智能软件的开发。围绕要素集聚,提升园区建 设品质,将新品种种植推广,新技术应用展示,标准化、规 模化、可追溯体系建立作为园区建设重点;整合各类资金项 目、科技服务、金融支持向园区倾斜,真正让园区成为要素 集聚、品质提升、品牌树立、就业创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的重要平台。重点建设隆镇锄禾、联星光伏、塔尔湖联丰、 新公中永联、天吉泰金草原、套海蒙蓄园等规模以上园区, 培育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产业链完善的现代农 业园区。 专栏 15:五原县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建设工程 1、五原县高标准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对全县 11 个乡镇、办事的 138 个 园区(瓜、果、蔬、鸡、肉羊、葵花、生猪、奶羊设施农业)新建或改扩建科技企业 孵化器、物理空间服务大厅、标准化厂房、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和智慧农业、 绿色产品精深加工提标工程及绿化、给排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 74 2、产业园区资源可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工程:从产业原料出发,结合工艺 流程和产品特点,提升各类资源利用率,循环使用,探索绿色发展零排放。 3、五原县全产业链大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针对五原县特色产业,建设包含产 业链全流程的大产业园区,提升产业的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 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4、五原县标准化厂房专项债项目:针对五原县优势产业企业群体优势、集聚 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问题,全县拟布局五原县智慧农机装备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五原县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畜产品 标准化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黄柿子农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五原县辣椒农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 设项目、五原县糯玉米农产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生猪养殖园区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种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种羊养殖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原县奶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塔尔湖联丰村文化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二节 持续增强工业园区(农高区)承载力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园 区、低碳园区、智慧园区建设。依法依规清理闲置土地,严 格加强园区管理,按照规划布局产业、审批项目,确保项目 科学布置、土地供应合理,履约监管到位,争创国家级绿色 工业园区(高新区)。做好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小微企业 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服务、外贸出口综合 服务、电商等平台建设,做好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 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创 75 新组织,支持科技企业平台化转型,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打通断头路,新建园区道路 8.1 公里;实施园区标准化厂房、供热供气、电力设施扩容、 垃圾转运站和污水管网、泵站、道路更新建设及提升工程、 完善园区供水及中水回用建设工程。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 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及合作发 展的原则,到 2025 年,将园区建设成为以绿色农畜产品精 深加工为主导,以农机装备制造为辅助,以现代物流和电子 商务为依托,以农畜产品衍生新兴产业为培育点的环境友好 型和资源节约型黄河流域国家级绿色加工示范园区。 专栏 16:五原县工业园区(农高区)承载力提升工程 1、五原县工业园区(农高区)承载力提升工程:包含五原工业园区(农高区) 供水、污水管网、再生水管网建设,泵站、道路更新改造,供热和燃气配套设施建 设,垃圾转运站及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等。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增长为目标,以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集合园区内外资源要素 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智慧 转型。 2、五原工业园区智慧园区项目:智慧园区项目包含“两个工程、一个中心、 一个平台、多应用”,拟建设数据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智慧生产系统、 产品追溯系统、智慧地理检测信息系统、智慧综合安防系统、招商管理系统、智慧 环保系统、园区政务平台、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系统、云政务管理应 用、资产租赁管理系统、宏观及区域经济运行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及配套设施服务。 3、五原县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五原工业园循环化改造的重点项目共 8 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 个,产业补链项目 7 个。 76 第三节 促进新型园区建设 持续推进产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园区(农高区)应以建 设新型城市产业社区的方式为导向,加快建设新型园区,促 进产城融合,重点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以“人城产”逻 辑组织功能区建设,统筹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需求,建设集 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 城市新型社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个性需求,高水平配置专 业楼宇、智慧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服务、空间利用等 功能网络,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智能智慧的产业主题 城市社区。将乡村振兴、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融合,推 动产城乡统筹发展,“以乡载农,以农生产,城乡聚产,产 兴城乡”,实现产城乡发展互为驱动。。 建设特色产业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园区。结合农 牧业发展规划,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 短板。深入挖掘五原县向日葵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五原县坚 果炒货基地建设项目、金草原肉羊、力农肉羊、润海源肉鸡、 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农业机械加工等全产 业链发展模式,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 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 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 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并进,整合 改造提升并举,有序推进种子研发、良种繁育、规模种植、 智慧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 77 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建设。建立葵花-蜜蜂养 殖-蜂蜜生态产业链,提高葵花产量,配套葵盘利用先进技术 提取果胶生产空心胶囊项目,提供休闲保健类蜂产品。加强 白酒厂酒糟废弃物及燃料乙醇厂秸秆废渣的开发利用,生产 饲料添加剂,充分利用生态种植业的小麦、玉米、葵花农产 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生产饲料,带动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发 展。引进养殖业粪污资源化利用生产高效有机肥项目的建 设,促进新能源和生态种植业的发展。利用规模化养殖废弃 物和屠宰废弃物,采用生物技术发酵加工生产高效有机叶面 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农药和化肥,提高种植业产量和质量。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 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 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专栏 17:五原县产业链与供应链工程 1、编写 2020 年到 2030 年五原县产业链与供应链规划:围绕五原县优势农牧 业,从源头出发,编写《2020 年到 2030 年五原县产业链与供应链规划》,补短板、 锻长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五原县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工程:1、全县年均增施有机肥补贴面积 50 万亩,有机肥 40 万吨,三年面积 150 万亩;2、新型肥料补贴面积年均 60 万亩, 数量 1.5 万吨,三年面积 180 万亩。3、智能配肥站新建 20 座。 78 第四篇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 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巩固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 育,完善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分类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推动基层学习讲堂建设,组织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理论宣 讲。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管好用好各类意识形态阵 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巩固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面提 升城镇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质。推进乡风文明,推行文明 殡葬改革。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社会树 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和大力弘扬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 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县各族人民 的共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社会法制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 引导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大力提高居民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 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市文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79 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节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 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 领域典型人物活动,组织开展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选 工作。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使用和管理,丰富优 秀少儿文化产品供给。广泛深入推动文明行为促进专项行 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文明城市、文 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创建工 作。 第十二章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实施图书馆、文化馆、 游泳馆、滑雪场、乌兰牧骑、万字会堂、五原战役抗日烈士 陵园、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建设, 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支持和促进社 会力量通过投资、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等 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体服务设 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整合全域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加快发展创意设计、 80 新兴媒体等新兴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互联网等产 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文化产业集群。扶持优秀文化产品 创作,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要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完善意识形态 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全区基层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示 范县、全国农区最具代表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区。深化 “河套民歌之乡”创建成果,积极筹备第四届中华诗人节, 创建“中华诗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传 承和弘扬好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河套故事”“五 原故事”,建设五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五原县全国精 神文明城市创建工程。 专栏 18:五原县公共文化提升工程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邮政便民服务站建设工程 2、五原县融媒体中心提升工程 3、五原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原县图书馆和文化馆改建工程、乌 兰牧骑建设工程、影剧院装修装饰工程、五原县图书馆数字地方文献特色库建设工 程、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建设工程等。 4、“杭哈园”民俗馆建设工程:传承、发扬、沿革、宣传沿黄“杭哈民歌”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5、“中华诗城”创建工程:依托文旅景区、公园广场等载体,建成一批诗词 主题景观,开展一系列机关、学校、社区诗词创作活动,营造浓厚诗化环境。开展 诗词学会会员大培育、诗词教育大普及、优秀诗人大评选活动,全面壮大诗词创作 队伍。 81 第十三章 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 积极融入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带,深化旅游供给侧 改革,优化旅游供给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努力 实现旅游供需平衡。利用县域内旅游资源条件,以黄河文化 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 以古朴村落为形,立足沿黄生态、黄河最北端、河套美食等 优势,依托黄河至北、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河套农耕文 化博览苑、宇鑫温泉水上世界、葵花公园、隆兴湖水上乐园、 塔尔湖休闲度假村等景区,将沿线休闲、餐饮、娱乐、采摘 等项目有机串联起来,构建景区、农家乐、生态农庄、家庭 旅游接待户等为一体的红色、生态休闲旅游线路。建成运营 文旅创意园,启动联星葵花小镇、塔尔湖研学基地建设,丰 富核心景区内涵,抓好旅游景区申报,规范运营文旅公司, 优化精品线路,办好旅游节庆活动,搭建“旅游网站+社交 媒体+APP+在线旅游社区”的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构建以“天 赋河套·五原印巷”为龙头,河套农博园、抗战纪念园、葵 花公园、塔尔湖联丰等景区为联动,辐射全县域的旅游格局, 建设河套全域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基地、全区全国田园休闲旅 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 19:五原县精品旅游线路规划 1、农耕文化游(以农耕文化体验+亲子游+娱乐体验+乡愁记忆为特色的旅游 线路):葵花广场→葵花公园→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宇鑫温泉水上世界→移民文 化村。 2、红色印迹游(以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旅游线路):葵花广场→ 82 五原历史博物馆→冯玉祥誓师纪念广场→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河套农耕文化 博览园→移民文化村。 3、美丽乡村游(以新村观光+村容村貌+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线 路):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葵花公园→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联丰三社民俗文化 村→塔尔湖黄河谣水镇→联星村。 4、黄河风情游(以葵海风光+黄河风情旅游线路):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水 桐树村→万亩葵海→黄河至北旅游景区→黄河渔村。 第二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县内旅游景点,打造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板块,引 入更具体验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个性游、自主游、深度 游、高端游以及综合性度假产品,打造田园综合体与国家现 代农业庄园,满足人们自助采摘、观光休闲、就地尝鲜、康 体运动、文化体验等多方面需求。在农业优势基础上,通过 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由资源依赖转变为创新驱动,研发高 附加值的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打造国内领先、五原 独有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农业引领旅游 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向多类型、多业态乡村度假产品发展, 旅游产业反哺乡村旅游,实现县内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 合。 第三节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全面提升以 A 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 旅游产品,着力加强 3A 级以上景区建设,优化 4A 级景区布 局。因地制宜,强强联合,整合景区周边资源,开发复合型 旅游产品,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大力开发温泉、冰雪、养 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环城休 83 闲度假带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个性化、特色化、 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 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 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旅游延 伸。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 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内蒙古五原抗 战纪念园打造成红色旅游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推 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建立研学旅游 目的地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以乡村旅游和研学教育为切入 点,借助新技术,打造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兼具科普教育、 观光游览、互动体验、探险拓展功能的生态研学园,力争建 设成为河套地区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研学基地,争创全区研 学旅行示范基地。 提升会展馆基础建设。结合五原县产业发展特色和黄河 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以“一带一路”政策导向,充分挖掘 历史、文化、旅游、科教等资源禀赋优势,坚持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会展+”战略,促进与文旅、物流、科创、数字 等业态深度融合。结合 2024 年世界向日葵大会在五原县召 开契机,加快推进会展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优越、周 边环境好的位置,选址建设专业会展场馆,并以场馆为核心 规划建设集会议、展览、酒店、商场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综 合体。积极打造绿色场馆、智慧场馆,完善会展场馆周边的 住宿、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办展参展的 84 服务体验。 专栏 20:五原县现代旅游业提升工程 1、五原县“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 2、五原县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工程: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天籁湖 旅游景区和葵花小镇特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五原县塔尔湖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工程,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原县特色乡村旅游基础设 施建设。 3、五原县黄河几字湾▪五原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文化综合体、黄河剧院、黄河 非物质文化展馆等相关配套设施。 4、五原县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基础设施综合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五原 县河套农耕文化游(包括葵花主题公园、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移民文化村等)、 美丽乡村游(包括特色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新村观光等)、红色印迹游(包括五 原历史博物馆、抗战纪念园、冯玉祥誓师广场等)、黄河风情游(包括万亩葵海、 黄河渔村、水桐树村等)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建设。 5、五原县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主要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 县、五原县八里桥研学教育营地工程、内蒙古民富文化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工 程、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塔尔湖联丰村文化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原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塔尔湖生态研学园工程、民 富农耕文博园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服务提升工程、河套农耕文博园文旅精品实体店 建设工程、“五原烽火”和千秋黄河魂舞台剧进景区演出工程、五原战役抗日烈士 陵园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观光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河套农耕 文化博览园文旅创意商品实体店修缮提升工程、内蒙古民富河套文旅艺术长廊及文 创系列产品展示建设工程和万字会堂(傅作义五原抗战指挥所)基础设施改善建设 工程等 15 个子工程。 85 第五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级战略,围绕 “七美一兴”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 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理念,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走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 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 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创建国 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 县。 第十四章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 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按照资源环 境禀赋和区位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 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严格国土空间管控。在开展资源 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科学划定空 间管理界限,形成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 农田保护红线三线空间管理体系。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 弱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实施集约高效的 86 国土开发模式,将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形 成“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 查,用好国土空间规划和林草一张图变更政策,为承接重大 项目留足土地空间,争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专栏 21:五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1、将五原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 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2、五原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 第二节 实施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实 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同 时要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实现土地资源的 集约高效利用。 第三节 落实最严格的建设用地管控制度 城镇的发展建设需要土地资源作为支撑保证,在生态优 先、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城镇建设也需要进行“瘦身”, 新一轮城镇发展要遵循严控增量的大原则,我县要在新的国 土空间规划引领下,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来实施严格的建 设用地规模管控制度,通过实施减量规划来避免建设用地的 无序开发和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及浪费。 第四节 推进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加大对黄河、乌梁素海流域以及巴美湿地等生态资源的 87 保护力度,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依法在县域境内的重 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 护红线,确定县域生态空间范围,实行严格保护,确保生态 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同时严格自然生态 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 第十五章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第一节 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构建生态防护带及景观绿化带。构建以黄河干流和重要 支流为轴线,串联沿线重要河湖湿地,以沿黄岸线保护带为 缓冲带的沿黄千里绿色生态走廊。积极参与黄河流域横向生 态补偿制度探索,大力推进黄河给水支流和排水渠治理,同 时开展沿流域生态修复,构建生态防护带及景观绿化带,因 地制宜、适地适树,实施沿黄生态廊道修复工程,发挥沙滩 地、盐碱地、撂荒地生态效益,完成 5000 亩红柳、1000 亩 沙枣等耐碱耐旱林木种植;全面落实河滩清障整治工程,对 行洪渠道进行开挖、疏浚、清障,对险工段进行抢护。鼓励 协调涉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探索本河 段黄河流域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机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 建设,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通过严格管控、 奖补激励,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减少农 业“面源”污染。 第二节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 县、乡镇(办事处)、村三级河湖长体系已全面覆盖, 明确河湖长及成员单位的职责。落实河长巡河检查责任单 88 位,及时整改河湖“四乱”现象,落实清理整治义和渠、七 排干、新永分干沟、沙河分干沟等河道垃圾,积极推进水环 境改善。 第三节 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智慧灌区建设,建立精准 奖补机制。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依法对全县 有关部门、企业进行双随机监督检查,督促编制水土保持方 案。分别在丰裕办事处丰产村、银定图镇防沙林场、天吉泰 镇景阳林村等片区实施水保项目。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 理制度。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清理整顿各类违法 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对部分排污口进行封堵。按照“税务征 收、水利核量、自主申报、信息共享”的原则,对涉水企业 下达水量核量单并办理农电井取水许可。 第四节 提升河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 加快乌梁素海流域排水沟及旁侧多塘净化工程及河湖 连通工程建设,完成宏胜水库与周边沟渠河湖连通整治工 程;完成再生水厂湿地与沙河分干沟连通工程。对县境内的 所有河流两侧进行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生态建设,在全县湖 泊湿地周边进行绿化,个别河流、湖泊湿地边坡播撒草籽, 进一步净化水质,同时加大水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对全县境内 所有的湖泊湿地进行生态补水,通过退耕还湿、植被恢复等 措施限期恢复原有湿地。构建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面实施 退牧还湿、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修复、湿地修复、 水资源保护和富营养化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不断提高 湿地保护率。完善湿地监测体系,配备监测设备。全面监测 89 评估天然湿地丧失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情况,维护湿地 生态系统健康。不断加强巴美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 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 物多样性。在银定图镇建设村、天吉泰镇二合永村、塔尔湖 镇乃日村等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专栏 22: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 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农田防护及乡村绿化美化。 2、五原县河湖连通及水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五原县河湖连通及水生 态修复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五原县银定图镇、塔尔湖镇、天吉泰镇、新公中镇、 隆兴昌镇、套海镇、胜丰镇 7 镇,湖泊湿地 45 个,规划面积 38120 亩。 3、五原县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修复及沿黄乡村绿化美化工程项目:实施河套 灌区国管渠沟绿化 0.5 万亩,其他渠沟路人工造林 1.5 万亩。五原县沿黄乡村绿化 美化项目。完成沿黄村庄绿化美化 39 个,其中完成国家级森林乡村 6 个,自治区 级森林乡村 2 个。 4、黄河流域(五原段)湿地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湿地保护与修 复 19 万亩。 第五节 巩固林草业生态成果 以“增特色、出精品”为目标,蓄水保土、适地适树, 大力推进通道、农区、园区、集镇绿化新植、补植和湿地恢 复工程。在通道绿化上,全面开展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四级公路绿化补植,重点线路播撒花草,在营造农田防护林 上,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栽植苗木, 大力推进沟渠造林模式,建设宽林带、大网格、闭合完整的 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高品质经济林,完善森林抚育补 90 贴、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天保工 程社会保险补助工程。在园区绿化上,将绿化美化与园区产 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绿化产业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 园区内外绿化连接成网。在集镇绿化上,重点抓好提档升级, 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规划扩绿、见缝插绿、建景增绿,提 升绿化美化效果。在湿地恢复和保护上,全面落实“林长制” “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治理水生态 环境,依水植绿、依水增绿,形成水绿相依、人绿相融的绿 色生态景观。 专栏 23:五原县林业提升工程 1、五原县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水稻种植面积 3.8 万亩;生态牧草种植面 积 2 万亩;经济林种植面积 1 万亩。 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造林 0.1 万亩,人工饲草 3 万亩、暖棚 2 万平方米、青贮窖 0.5 万立方米、贮草棚 0.5 万平方米. 3、退化林分修复工程:完成退林修复 30 万亩。 4、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工程:1、生态补水 2、有害生物防治 3、植被恢复 4、 鸟类栖息地恢复等 16 项。 5、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 2 万亩。 6、五原县低质低效林与农田防护林修复工程:防护林修复,村庄道路绿化, 水盐动态平衡原土造林,林木提质增效,渠路沿线水土保持绿化,庭院经济建设, 种苗基地、林木管护及设备购置等。 7、高品质经济林建设工程:引入经济价值高、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宜本地自 然气候的高品质经济林品种,合理科学规划经济林结构和配置,大力推进高标准经 济林建设。 91 第六节 加强全要素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生态服务功能提 升,采取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和修复模式,统筹自然生态 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落实《巴彦淖尔市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相关要求,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 范化建设,完成“万人千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区划定。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加强重要河流 控制断面、重要湖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确保 水质稳定。继续开展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不达标 专项整治行动,加快番茄、脱水菜等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 持续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严格落实工业节约用水 措施,加大工业水源置换力度。督促企业加强节水技术改造。 根据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和重复利用率核定企业计划用水 量,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督促企业加快节水 升级改造;超采区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项目,通过废水处理 回用、增加循环用水等措施,实现节水增效。严格地下水审 批管理,禁止超采区内新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和旧井更新。推 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智慧灌区建设,建立精准奖补机 制。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物种定期普查评估,完 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依托生态环境、林业、农业现有 监测站,建设若干综合性观测站、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样点, 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优化整合 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性 92 保护,深化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保护及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防控,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 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助体系和疫源疫病 监测站点网络建设。 第十六章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 制度,扎实推进自治区生态环保“十项行动”,创建全国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资源节约 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补齐城镇环 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助力打好污 染防治攻坚战。 第一节 打好蓝天保卫战 积极探索依法合规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政府和社 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鼓励开展合同环境服务,推 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金融支持清洁取暖试点工作。 对大气污染防治、清洁取暖和产业升级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 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 机构、企业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改 造。将“煤改电”超出核价投资的配套电网投资纳入下一轮 输配电价核价周期,核算准许成本。抓好源头防控,加大“散 乱污”企业整治,完成砂石料厂划行归市,拆除不符合环保 要求的燃煤锅炉,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粘土砖厂。继续实施建 成区平房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有效治理建筑工地扬尘,加 快落实烟花爆竹禁燃禁售、秸秆焚烧等工作,推动实施建成 93 区周边居民清洁能源供热及工业园区天然气集中供热。 专栏 24:大气治理工程 1、五原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工程:采购相关先进设备, 提升监测监控能力。 2、五原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拆除原有原煤燃烧器和供暖锅炉, 新建设使用天然气的热风锅炉和采暖锅炉。在五原县润泽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焙烧车 间的尾气回收系统安装一套蒸酸系统。新建原料堆场大棚和钢结构全封闭原煤储煤 场,以及项目中涉及的设备、供配电、公共辅助工程、土建、总图、环保、安全、 卫生、消防等内容。 第二节 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快工业园区(农高区)水源地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 地保护,坚持“控水降耗”,实施县域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工 程;加快新隆饮用水水源地、东部五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地、什巴圪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新公中镇饮用水水源地、 新公中镇民利村饮用水水源地、银定图镇饮用水水源地等水 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村级小型污 水处理终端建设。完成污水处理收费改革,降低污水处理厂 运行成本,加强水质监测,发挥人工湿地净化功能。 专栏 25:水源地及污水处理工程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 2、五原县隆兴昌镇饮用水水源地迁址提升及规范化建设工程:新建水源地 1 处、水源井 14 眼(其中 2 眼为备用井)、输水管线及水源井连接管线 42787 米。 3、五原县宏胜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原县水资源实时管理与监控工程。 4、黄河流域(五原段)生态体系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污水管网 18.105 公里, 94 改造老旧管网 20.345 公里;建设乡村粪污集中收集处理站 130 个,完成购置 20 型 铲车 130 台,购置粪污运输车 130 台,购置粪污处理设备 130 套;建设表流人工湿 地 13.8 公顷,黄河滩地生态修复治理 30 万亩等。 5、乡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各乡镇新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 6、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示范工程。 7、五原县黄河水厂供水工程和五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第三节 打好净土保卫战 基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防控,积极参与土壤污染 防治专项基金申请,探索黄河流域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模 式。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通过政策 引导、资金补贴,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可回收地膜, 引导农民和企业绿色生产。推进控肥增效,实施配方施肥、 推广高效复合肥、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 提高肥料精准利用效率,保持化肥用量负增长。推进控药减 害,推广大型药械、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保持农药用量负增 长,推动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包装废弃物回收全程可追 溯,构建县、乡、村三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实施控 膜提效,管制非国标地膜、推广国标及可降解地膜。推动控 水降耗,调减高耗水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实现农艺节水。 推动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 废旧地膜等实行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 加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建成区排查整治, 落实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和水系连通等措施,全 面消除城镇黑臭水体。持续实施点源污染治理工程,推进污 95 水处理厂提标扩能改造,加强城镇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建设, 严格城镇建成区内排污单位污水排放管理和污水处理设施 运营监管。统筹全县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逐步提 高中水回用率。开展农用地面源污染防治规划与监测,针对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摸底。 专栏 26:五原县污染防治建设工程 1、五原县农用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工程:1、废旧地膜全域回收,每年 175 万亩; 2、残膜回收机械购置补贴;3、残膜回收机械研发推广;4、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 补贴;5、残膜回收网点运行维护管理费;6、地膜残留长期监测。 2、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探索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 化再利用新方式,减少垃圾产生量和未利用量。 3、五原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工程:包括相关仪器的采购,监 测能力的提升。 4、五原县工业塑料综合回收可利用工程:针对农业与相关工业加工企业的塑 料制品的综合回收利用模式研究。 5、五原县建筑垃圾收纳场,垃圾分类低温热解无害化处理工程。 第十七章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培育新的生态治理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技术、品牌三 位一体的输出模式。构建由绿色产权、绿色政策、绿色金融、 绿色项目、绿色智库、绿色监管组成的“六位一体”制度体 系。 96 第一节 推动生态系统网络化管理 加快完善数字化生态监管系统。强化网格化监控、自动 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监控手段的运 用,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大数据系统、自然资源资 产负债表编制与监测系统、河套农牧业生态基因库系统等。 强化污染源网格化智能化监管,建立重点污染源名录,实现 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预警和智能化处置。重点对生态保护 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的生态状况及开 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 制,探索政府管控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耕地占补 平衡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交易。 加强监管执法与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实现环境执法“规 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智能化”。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 强化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强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 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提升应急装备水平和处置能力。开展重 点饮用水源、工业园区等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落实 环境风险隐患整治。 第二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实施差异化保护、修复和治理措 施,精准定位符合生态功能分区发展条件的生态产业。走“光 伏发电+三业融合”综合立体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带动作用。河套灌区通过政府严管、 政策激励,深入开展“四控”行动,倒逼各类生产主体改进 生产方式;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发展现代农 业,结合农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完 97 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巩固 治理成效;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大型 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国家级现代化生态样板灌区。 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 制。培育一批从事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机 构。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通过用能权交易机制鼓励 清洁能源消费,探索建立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权益的初始配 额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挂钩机制。建立生态信用制度体系。 建立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 机制,将破坏生态环境、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等行为 纳入失信范围。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行政审 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挂钩的联动奖惩机制。完善促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风险 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 目。推动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与五原县合作设立生 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积极培育优质企业,支持提供生 态产品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工具。支持探索农牧产品收 益保险和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构建绿色产权、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项目、绿色 智库、绿色监管“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自然 资源资产产权为核心,进行资源资产化管理,通过所有权与 使用权分离,实现自然资源市场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 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价格形成机制。以田(异地耕地占补 平衡)、水(黄河上下游水质及水安全生态补偿)、沙(京 98 津冀风沙源治理生态补偿)、电(新能源电力指标及碳交易) 为核心,探索生态补偿政策。政府统筹,以金融机构为主体, 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提供信贷、证券、保险、风险投资等绿 色金融产品。将生态环保项目与城市开发、农业建设、旅游、 产业园区开发相结合,实现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 化,实现生态项目的自我循环与持续盈利。建设生态大数据 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 生态文明目标体系、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估、监测预警等绿色 核算。 第十八章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节约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 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全面节约能源资源,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 水平保护。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 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水资源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 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封闭超采区水井,严禁超采地下 水。加快河套灌区和典型小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配 套,加强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推广。推动农业 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推进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市 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取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加强水权交易 监管,规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加快成果转化,推动节水 99 制度、政策、机制创新。 第二节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推动生产结构绿色化。进一步加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的能耗与排放管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的力度; 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 推进企业进园区工作;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打造绿色 制造体系。通过加大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力度,推进合同能 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的规模化运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环境保护服务市 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绿色信贷指南、企业环境风险 评级标准、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等标准和规范,构建绿色 项目库;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 用于支持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发展绿色产业等领域,出台 支持绿色债券的财政激励政策,补贴绿债发行;加快对高环 境风险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全面实施节能降耗。强化源头管控, 制定最严格的能耗双控目标,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 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发展。开展农业领域节能,推广节能低耗农机装备,降低机 电井用电量,全面加强农业节能降耗。加强工业节能推动新 一轮节能技术改造,推进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提升改造推行 能源综合梯级利用,降低企业能耗。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耗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 织方式推动大宗货物公路转铁路运输。通过淘汰落后产能、 实施节能技改、清理违规项目等方式,限制、退出、监控一 100 批高耗能企业,腾出用能空间。严格落实高耗能项目节能审 查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节能审查标准严控高耗能、高 排放新增项目审批,遏制能耗过快增长。新建项目单位产品 能耗必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低水平重 复建设。运用好自治区陆续出台的取消高耗能行业优待电 价,调整高耗能行业电力市场交易模式,扩大阶梯电价和差 别电价实施范围等价格调控政策,倒逼一批能耗高、经济性 差的低端产能主动退出市场。将重点用能单位全部纳入自治 区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根据能耗变动情况,引导行业错峰生 产、企业提前检修,降低短期用能高峰。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提高各类建筑用能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推进老旧建筑节能 改造,实行建筑物能效标识认证,推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 筑规模化发展。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节能降耗,引导大型商业 企业进行能效改造,加强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督管理,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实施绿色供 应链管理,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开展 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行动和能效“领跑者"活动,推 广节能技术应用,普及节能设施设备,制定节能评价考核标 拓展新能源利用领域。采用集中与分布式能源相结合方 式,将新能源广泛运用到城市电力供应、城市公共交通、城 市建筑、城市工业供能、城市农业供能等领域。发展绿色、 智能交通,建设以新能源为动力的城市及城际公交系统,打 造慢行交通设施。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实施居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绿色生活行 101 为准则,宣传绿色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全面开展绿色家庭、 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建筑及 绿色出行城市创建。拓展绿色消费市场,制定绿色消费指南, 推广绿色产品,在重点景区景点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 专栏 27:五原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五原县禽畜粪便综合处理工程:探索堆肥-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厌氧处理 畜禽养殖场粪污的处理方法,综合高效绿色循环利用禽畜粪便。 2、五原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新建有机肥厂 2 座,标准生产线 5 条。建立农业、工业和循环产业联合发展模式。 3、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实施方案:探索秸秆综合利用。 102 第六篇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双循环大格局 第十九章 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第一节 稳定提升外贸发展质量水平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及文化合作。依 托巴彦淖尔市交通枢纽和我县葵花等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基 础优势,积极发展干果、肉类、果蔬和其他特色农产品进出 口深加工基地。加强对先进地区资本、技术、人才的引进, 加紧对国际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对接,在农牧业、民族 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环境保护、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 开展投资合作,推动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品牌、装备 和劳务“引进来”、“走出去”,带动相关产品进出口。鼓 励具有技术优势的资源开发、新能源、现代农牧业、民族餐 饮等企业在境外投资。充分发挥沿黄上游流域民族文化和民 族特色手工产品及农牧业优势,依托“天赋河套”农产品区 域品牌产品,打造全国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对外合作交流 的平台和载体。依托进口博览会、新媒体电商平台等,扩大 品牌国际影响力。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围绕黄河文化、农耕 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城市的往来,进 一步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大陆桥京新通道建设。 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大陆桥京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强 与蒙古国、中亚、欧洲等国对接,依托中蒙(甘其毛都-嘎顺 苏海图)“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带一路”产能合作 园、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肉类、活畜进口指定口岸 103 等交流合作平台,结合巴彦淖尔市口岸基础,积极融入口岸 开放合作平台,构建跨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促进贸 易与产业,园区互动发展。探索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 展,继续加强葵花和籽仁产品、番茄的自营出口业务发展, 加大对新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营销企业的政策支持,加 大电子商务和外贸信息化平台建设。 第二节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革。把实施扩大 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扭住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 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利用农产品刚需消费、 高频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特点,紧抓供需“双侧”机遇,延 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顺应市场巨大 产能需求。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开辟服务消费新 模式,积极支持餐饮恢复发展,有序恢复市场经营。加大旅 游宣传推广,推动传统旅游业传播方式等创新,充分利用黄 河至北等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景点,在节假日集中进行宣 传,带动更多跨区旅游,鼓励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 上店铺、代销点,拓展乡村物流布点,扩大特色产品销售。 结合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建社 区房屋建筑和设施整治利用,因地制宜对社区生活服务经营 场所给予用地、办证、内部改造等方面支持。 推动线下服务消费加速“触网”,充分释放线上经济潜 力。降低个人线上创业就业成本。引导电商平台进一步履行 104 社会责任,适当降低电商平台交易涉及的开店、引流等服务 费用。推动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搭建智慧物业平台, 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对接各类商业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 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加快 5G 网络、数据 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使新的经济循环建立在更高的技 术基础之上。 实施促进实物消费政策,畅通供需更高水平良性循环。 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基础上,加快落实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 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自住住房改造个人支付部分的政 策。鼓励对老旧小区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探索停车场综 合运营管理机制改革,支持停车场经营汽车维修保养、清洗 美容、快递物流等多业态,进一步增加停车场运营收益。 第三节 融入国内大市场 融入沿黄经济带。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一体化保 护和环境协同化治理,加强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生 态保护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协作机制建设,凝聚共 识、深化合作,携手助推河套灌区、汾渭平原实现跨越发展, 共同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进实施 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共 同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 节约、水堤防建设。协同开展黄河流域水权交易、碳汇交易、 排污权交易等区域试点,探索综合性补偿办法。积极推动与 流域下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技术指导、人才培育等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利益协 105 调机制。推动沿黄经济带旅游和产业协同发展。在黄河流域 史前文化、河套文化、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招商协作、国 土管控等领域积极参与区域协作平台;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 结构,明确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区域内异地落地利益分享机 制;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高 区域竞争水平。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合作。大 力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大力推进与京津冀、 环渤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配合优势资源输出,推 进优势产业对接,打造高水平产业承接平台,拓展科技、农 牧业、旅游业等合作空间。与京津冀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农畜 产品加工、有色金属、能源、蒙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积极引进和培养集聚科技创新、经营管理、高技能等人才。 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呼包鄂等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深化商贸物流产业合作,推广“互联网+”搭建销售大平台, 促进高端绿色有机农畜业发展。加快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加 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宽与发达地区的社会公共 服务合作等。 主动融入自治区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和 呼包鄂乌协同发展区,充分利用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域中心 地位和对外开放门户,以能源、资源要素整合为突破口,加 强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产业协作,联手打造绿色农 畜产品基地。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共同促进区域错位、 联动发展。加强与蒙东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推动沿黄游线 融合发展,深化旅游会展赛事活动交流。 106 专栏 28: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工程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建设外贸平台,带动五原出口中 小微企业合作社能循序地、健康地、积极地发展,为出口企业提供易融、低息、 便利地金融贷款支持,为中欧班列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十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一节 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加强招商引资进农村。结合国内大循环势头,积极推进、 支持和引导广大镇村干部和产业大户更新思想观念,破除因 循守旧思想,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积极收集招 商信息,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结合各个乡村产业特 色和优势资源,引进优质资本、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服务管理 经验,发挥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上的战斗堡垒作用。 走出去开展精准招商。深入贯彻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优 惠政策,遵循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制定的有关招商引资各类 优惠政策,围绕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 工服务输出基地,走出去开展精准招商。瞄准重大技术前沿 和市场需求,加快引进一批优势企业项目;加强对农畜产品 加工、农机等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新能源、新材料、 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在文化、旅游、 金融投资、商贸物流、信息产业等服务业领域,引进企业项 目,力争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突出绿色发展,注重节能环 保,严把产业准入门槛,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促 进经济扩大总量、提质增效的优质项目。不断提升招商引资 107 的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立足本地实际,发挥优势资源,组 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秸秆综合利用、 商贸及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 多个招商工作组,开展全域招商、精准招商、全产业链招商, 优先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 业,提升带动县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实现招商引资由优惠政策为主向全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转 变。 建立协同招商机制。积极探索人才、技术、产业、市场、 资本协同的集成式招商,对重大优质项目或带技术、带项目、 带资金入驻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以开放集聚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发挥自治区、市两级财政 资金引导作用,推进市场化招商管理和运作,探索招商机构、 招商机制市场化改革。建立县领导包联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机 制,组建产业招商小分队开展专项招商,实行全县招商引资 项目调度会商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多样化的项 目招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试行以年薪制为主的聘任 机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专业招商人员。鼓励成立区域招 商联盟和招商引资智库,提升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水平。在 现有招商部门为主体开展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方式、 完善机制,建立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招商引资机制。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支持国家鼓励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 申报自治区重大项目储备库,对入选自治区年度重大项目投 资计划的重大外资产业项目,全额保障用地计划。做好“天 108 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品牌产品和其他优质产品的境外展示、 宣传、销售业务,进一步扩大优质农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发挥商协会作用,争取建设籽仁类产品海外仓、海外展示中 心和营销网络,为企业提供仓储、中转和分拨等业务。借助 市贸促会驻蒙办事处、巴彦淖尔国际商会、蒙古国巴彦淖尔 商会等影响力,宣传推介“天赋河套”品牌,积极开拓蒙俄 市场。 第二节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畅通市场准入渠道,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公共 资源交易等服务平台,分批次、常态化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政 府投资项目、产业政策、建设规划、招投标等投资信息。公 开政府投资项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大力支持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提高为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支 持民间资本以混合所有制或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文 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养老等领域建设,打造公平竞 争环境,依法保护民企投资权益,建立促进保障机制,协调 解决民间投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发展壮大开放型企业 加快培育开放型企业。坚持外贸大中小企业并重、多种 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规 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的龙头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企业,成为引领 外贸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发挥大企业 在吸引中高端资源和集成创新中的优势,加大对本土企业在 109 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短缺要素的引入,实现产业转型 升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继续推进外贸转型升 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基地内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际营商网 络、提升管理技术,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生产加工、服务 贸易基地,开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积极参与 市场竞争。 第二十一章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要将 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 抓手,依托天吉泰空港物流园区和包银高铁物流园,完善配 套政策和监管措施,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 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保障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所需资金, 促进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解决流通业堵点和短板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流通 业堵点。要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 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 设。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交通基础 设施、物流枢纽、配送中心、储备库、冷链基地、公共信息 平台硬件体系、技术装备与运作场所等硬件体系建设。同时, 加大对物联网、智慧仓储等平台、研发、供应链优化、人才 培养、业态创新、标准制定、新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软件 体系设施的建设,坚持“软硬兼施”,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 系硬件和软件建设。 110 加快建立应急流通体系。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联合攻关, 重构突发事件应急流通体系,特别是供应链服务体系,完善 应急供应链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从供给、 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应急供应链服务体 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加快建设集应急物资生产储 备、交通运输、分发配送等各方面信息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 协同调度平台,确保应急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建 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流通体系。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增强战略一 致性,设立工作台账,完善评估机制,抓好重大决策落实情 况的督促检查。通过把“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激活市场 主体活力,为流通企业减负,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 题等,进一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加快建设 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111 第七篇 全力保障民生福祉,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宜居性,为保障民生改善提供高效空间载体。按照 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标准,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 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 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 动共同富裕,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 全感更有保障,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十二章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第一节 推动中心城区提质扩容 提升五原县建设品质。实施城区更新行动,推进生态修复、 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区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镇风貌,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 区建设,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 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县域范围内就地城镇化。结合国家新 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存量优先、 带动增量的原则,围绕“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综合运用“互 联网+”技术,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 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提高 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及居住环境品质,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 就业岗位,促进五原县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城镇 化。注重与主城区城市功能衔接互补,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保 112 护与传承体系,将县城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展示、农牧业科 技研究、绿色生态宜居的高质量新区,承担文化休闲旅游和 职教研发、会展、商务商业、生态居住等新兴高端服务职能。 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完善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 服务设施,推动中心城区建设提质提速,完成市民活动中心、新 党校教学楼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城镇给排水、供热、 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续建南环路、繁荣路等城 区道路,新改建给排水管网,完善建设水冲公厕、垃圾转运站、 爱心驿站;增设城区停车位,扩大燃气覆盖范围,建成运行园林 苗木驯化基地。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全 面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第二节 加快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 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完成公共服务、综合管廊、防灾减灾等城区专项规划,全面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多规合一”,推进“多审合 一”,严格规划执行监管,保证刚性落实。努力创建宜业、 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田园县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城镇宽带速率和家庭用户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达 到 100%;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 建设,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推进光纤到户进程,新建区域直 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逐步进行光纤化改造。 专栏 29: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五原县隆兴昌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及智能化改造工程:建设一座规模为 80 吨/日的污泥处置厂,其中 60 吨污水厂剩余污泥,20 吨餐厨垃圾。 113 2、五原县隆兴昌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雨水管网 77 公里,新建雨水 提升泵站四座。配套建设护岸景观河道工程、蓄水池工程。 3、五原县隆兴昌镇排污泵站改造及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工程:改造城区 13 座排 污泵站,全部安装除臭系统,建设智慧水务平台。 4、五原县市政道路新建、道路改造、主次干道人行道铺装及路灯安装工程: (1)计划新建道路 23km,面积 39.4 万㎡。(2).计划改造道路 16.9 万㎡。(3) 计划更换路缘石 3.4km,面积 3.3 万㎡。(4)计划安装路灯 1052 基。(5)配套布 置基础管网。 5、五原县城区给水和直饮水、城区集中供热、供燃气配套管网工程。 6、五原县垃圾处理工程:将现有的 20 座地坑式垃圾压缩转运站,全部改造为 水平式垃圾压缩转运站,并配备专用垃圾转运车 10 辆。新建一座日处理 300 吨生 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废旧资源回收综合市场建设工程。 7、五原县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五原县城区公用停车场及小区内 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配套罩棚、充电机、箱变等设施。 8、五原县县城停车场建设工程。 9、五原县污水老旧管网改造、建设工程:改善全县污水管网。 第三节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 围绕落实新阶段五原城镇功能定位,统筹协调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的各项规划,形成配套协调的规划集成和政策 集成,达到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公平的目标。以准确把 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为前提,瞄准地区特色,以培育发展主 导产业为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促进产城人文融 合,立足服务功能,配备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突出企业主 体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 114 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 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发展农业特色小镇、黄河河套文 化特色小镇、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光伏特色小镇和其他类型 特色小镇,切实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专栏 30:五原县特色小镇基础及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1、五原县塔尔湖镇农业特色小镇:规划面积 4.8 万亩,涉及 4 个行政村、16 个村民小组。工程主要建设“两区四村十园”:“两区”包括四控工程区、生态沙 丘保护区;“四村”包括联丰民俗文化村、特色文化村、现代星级文明村、春光传 统村落保护村;“十园”包括巴美国家湿地公园、巴美产业融合园、联丰林果产业 园、特色养殖科普教育园、水产养殖垂钓园、民族风情体验园、瓜果蔬菜采摘交易 园、民宿住宅农家园、千亩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泽隆现代牧业产园。 2、黄河河套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建设基于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的特色河套 文化类型小镇。 3、探索多种类型的特色小镇:隆兴昌镇荣誉村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城郊休闲 型特色小镇、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湿地旅游特色小镇等。 第二十三章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 田园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 竞争力。 第一节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系统推进国道、高快速路、区域性主干道、综合客运枢 纽和换乘站、新型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建设。实施五原城东 向 S39(甘其毛都至乌拉特前旗乌拉山方向)省际高速开通 115 连接线,实现区域高快速路系统无缝对接,重点提高公路等 级和畅通水平。实施 110 国道五原段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积极配合实施包银高铁建设工作,争取于 2024 年建成通车。 全面落实“路长制”,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 通客运班车。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县道“三改二”、 乡道“四改三”升级改造项目、行政村农村公路改造四级双 向两车道项目、自然村通硬化路、林场及灌渠道路项目。每 年打造 15 条高标准“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路。 依托包兰铁路构筑的干线铁路网络,建成以国家铁路为 主干基础,园区铁路专用线为支线,集运场站、客运站为重 要节点,资源运输为主的区域铁路网络,切实提高货物周转 效率。加强航空节点建设,注重与公路、铁路、客货运枢纽 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转换和衔接。形成通用与支线、支线 与支线、支线与干线相互融合的民航运输网络格局。 协调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冷链运输、 多式联运等先进组织方式,继续做好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 点工作。逐步建立遍及乡镇、村和农牧业企业的农畜产品物 流网络。推进交通综合服务站建设,促进“交邮结合”,推 动建制村直通邮。 专栏 31:五原县综合交通设施提升工程 1、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拟实施 1493.2 公里。 2、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工程:拟实施 821.4 公里。 3、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拟实施 45 公里。 4、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路网改善提升工程:拟实施 25 公里。 5、联网路工程:拟实施 20 公里。 116 6、农牧场通硬化路工程:拟实施 25 公里。 7、县级客运站工程:拟实施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 1 座。 8、省道 315 兰虎—柳拐沙头(沿黄公路)工程:拟实施 58.8 公里。 9、呼勒斯太至刘召公路工程:拟实施 58 公里。 10、刘召黄河大桥工程:拟实施 19 公里。 第二节 提高电力支撑保障能力 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以输送清洁能源为 主的外送通道建设。积极推进超直流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有 效开拓电力外部市场。继续开展城乡电网升级改造,促进输、 变、配三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提高区域供 电电压等级。升级改造高压输配电线路,提高主变电站的可 靠性;优化农村电网结构,70%以上的 35 千伏变电站实现双 电源供电。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增 强 10kV 供电线路的覆盖率,城镇 10kV 供电形成手拉手智能 网。加强城乡电网对新能源的接收和消纳能力,解决好分布 式光伏发电和光伏电站上网接入问题,提高电力外送通道清 洁能源输送比例。 专栏 32:五原县电力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五原县“十四五”配电网工程:新建和改造 10kV 线路 153 公里,0.4kV 线路 292 公里;新建 35kV 线路 63 公里,对 10 个 35kV 变电站进行改造;新建 110kV 线路 34 公里。 第三节 提升供暖保障能力 将环境监管与供热保障相结合,科学制定供暖起炉计 117 划,提前监管完成优质煤存储工作,确保起炉过程污染物达 标排放;在燃煤锅炉污染治理方面,力争完成燃煤锅炉改造 和污染防治设施改造任务,优先使用清洁燃料、洁净煤,全 面开展燃煤锅炉环保设施维护检修,科学合理安排锅炉起炉 时间,做好检修、调试、脱硫脱硝药剂购置等前期准备工作, 保证污染防治设施同步投入使用。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质、风 力、光伏等类型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 专栏 33:五原县供暖提升工程 1、五原县隆兴昌镇、套海镇、新公中镇等各乡镇集中供热工程 2、五原县县城中小学供暖设施设备更新与农村中小学煤改电工程。 3、五原县乡村供暖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光伏供暖、探索风力供电供暖 实施可能性,研究沼气供暖等相关模式。 第四节 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坚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清 四乱”为工作重点,加强流域源头、河口及重要水生生物栖 息地保护,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空间。以流域为单元,强化 水资源统一配置与调度管理,采取自然修复、河道治理、河 湖连通、清淤疏浚、生态放水等综合措施,强化河湖生态保 护修复与治理。切实抓好抓实黄河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扎实做 到“八个强化”,即强化责任落实、强化预案制定、强化物 资储备、强化队伍建设、强化查险除险、强化预报预警、强 化值班值守、强化监督检查,切实抓好日常管理和抗洪抢险 调度。 118 提高黄河五原段一级支流堤防防洪标准,达到防御 20 年一遇洪水标准。推进水利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水 文、气象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监测站点密度,提高水位、 雨水墒情实时监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防汛指挥 方式。以节水改造为中心,全面实施黄灌区、井灌区和孔兑 灌区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 全力完成夏灌秋浇任务,抓好灌溉管理工作,明确用水 指标、用水时限、各级渠道的开关口时间。加快饮用水水源 地升级改造。突出抓好水行政执法和安全生产工作,执行最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 产等措施。 专栏 34:五原县水利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1、五原县黄河五原段防洪工程:河治理黄河险工段 5 处 12 公里,堤防护坡 18 公里,包括堤防防护砌石护坡、控导工程整治,损毁坝垛修复重建等工程。 2、五原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全县 15 条分干沟、70 条支沟、161 条斗 沟、502 条农沟和 1364 条毛沟进行底泥清淤净化。建设内容为清淤各级排水沟道 2293 公里,清淤底泥土方 1100 万立方米,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 1528 座。 第五节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完善信息、能源、交通三大网络。积极谋划实施 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5G 基站、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建设开发、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推 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 合理布局大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平台。以乳、肉、羊绒、 119 粮油、草业等农牧特色优势行业为重点,推动大数据在农牧 业生产管理、产品追溯和市场销售中的应用。运用地面观测、 物联网、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情、牲畜、植保、 农畜产品价格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建立质量追溯、执 法监管、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全程追溯,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 责任可追究。 第二十四章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健全现代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大力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精心组织 新一轮校长竞聘工作,创新教师招聘机制,推进城乡教师编 制统筹,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及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名 校交流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强化教学管理,健全考核评价 制度,树立鲜明激励导向,规范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和社 会事务进校园,形成良性办学机制,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层次开展校 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创强创优民族教育。深化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使用国家统 编教材改革,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推进民族教 育提质量、上水平,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开 展蒙古族优秀体育、艺术等传统文化项目试点,着力推动“一 校一特色”创建活动,促进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特色发展。深 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120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 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任务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 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义务教育 办学品位。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和办学层次,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素质教育新格局。到“十 四五”末,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 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达到 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 99%以上。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 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 师交流。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缩小校际、区域办学水 平差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和阳光分班政策,保障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效配置特殊教育资 源,切实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完善资助方式,建立健全农村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全 覆盖。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落实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教 学改革,鼓励发展远程教育和线上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和 共享化,畅通先进教育资源共享通道。完善教育督导,加强 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 121 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专栏 35:五原县教育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1、幼儿园改扩建工程:扩建、回购多所幼儿园。 2、内蒙古五原县第一中学迁址新建工程 3、五原县基础教育体质扩容建设工程:(1)五原县第二小学东风路分校改扩 建工程;(2)五原县隆兴昌学校改扩建建设工程;(3)五原县城内部分学校塑胶 操场维修改造,城内 7 所学校塑胶操场维修改造;(4)五原县城内 3 所学校水冲 厕所维修改造;(5)五原县 4 所中小学校新建足球场馆及 3 所中学运动场建设; (6)五原县幼儿园一分院改造工程。 4.五原县各乡镇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5.五原县教育系统信息化、科学实验设备及教学生活设备更新工程:对一中、 隆兴昌镇学校等学校进行信息化提升建设,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逐步形 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 6.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农林牧实训基地、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重特 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弱势人群全部纳 入农村低保范围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完善特困人员生 活自理能力评估工作,确保应保尽保。推进医保、医疗、医 药联动改革系统集成,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 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 距,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推进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体福利 事业发展。支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殡仪馆、骨灰 122 堂、城乡公益性公墓等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布 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网 络,提高殡葬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实 施妇女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环境, 进一步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力培育女性科技人才,促进 妇女就业创业。保障妇女平等获取经济资源、平等参与经济 发展、平等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和机会。提高妇女参与国家 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法律 保障、卫生健康服务工作,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完善性别统 计制度。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健全低收 入“两癌”妇女救助体系。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促进家庭中 的性别平等,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实施儿童发展 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完 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坚持把儿童的生 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 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整体素质, 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加大对困境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的 关爱保护力度。完善 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健 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体制,提升儿童网络素养。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 家庭关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 庭暴力。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 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基 123 本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残疾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 给,加快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家庭人均收 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动残疾人与全县人民一道共享 发展成果,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突出做好残疾人民生托底补 短工作,加大残疾人救助力度,推进落实残疾人生活困难补 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代缴 提标扩面,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建设残疾人康复、 托养、综合服务设施、发挥残疾人“温馨家园”作用,规范 服务标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基本满足残疾人多 样化需求。建立健全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参政议政工作机 制,加大司法救助和执法检查督查力度,保障残疾人诉求表 达权利,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文化体 育事业,持续增强残疾人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残疾 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大扶残助残宣传力度,搭建志愿 助残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活动,进一步优化残健融 合的社会发展环境。 专栏 36:五原县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1、五原县殡仪馆改扩建工程:殡仪馆环保火化设备环保改造、殡仪馆公益性 骨灰塔楼设备采购,购置殡葬专用车辆,建设城市节地生态公墓等。 2、五原县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 3、五原县残疾人保障工程: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 示范性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设,托养机构建设等。 124 4、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新建工程:新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1 栋以及部分配套设 施,建设面积 1645 ㎡,进行未成年人综合保障工作。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分级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健全完善项目储备库, 区分轻重缓急,分年度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按照基 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确定改造内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居民合理分摊机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充分发挥 金融机构支持作用,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存量资源整合利用 力度。结合城市更新合理推进老城区内建筑密度较大、使用 年限久、建筑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 全、环境脏乱差、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城镇棚户区(危旧房) 改造工作。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基础上,改造完善房屋本体 建筑、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开展完整社区、 绿色社区创建。 优化公租房运营管理。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切实将城 镇中等偏下及以下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加大对 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 的保障力度。积极发展住房租赁补贴,采取实物保障和货币 化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做好公租房保障工作。加快公租 房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常态化申请受理机制,优化公共租赁 住房准入退出机制,及时清退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入住对象, 提高现有公租房使用效率。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的物业管理,提高专业 管理水平,切实让保障对象得到更好服务。 有序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完善现有农民住房围 125 护结构,实施外墙节能保温、屋顶保温防水、架设被动式太 阳能暖廊、更换住房外窗等重点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对具 备排放条件的村庄积极推动水冲式厕所改造和排水管网铺 设,引导群众配套建设三格式化粪池等户内污水处理设施; 有接气条件的村庄应积极推进天然气进户。推进庭院及村庄 环境整治,开展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房屋拆除、宅前屋后乱 搭乱建整治及残垣断壁拆除、住房及院墙风貌提升等。探索 研究建立农村房屋安全动态监测机制。 专栏 37:五原县住房保障提升工程 1、五原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改造户数 3434 户。 2、五原县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计划对 22 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3、五原县现代化居住小区建设工程。 第四节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统筹 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完善健身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全民 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建设游泳馆、滑雪场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逐步建立起具有 本地特色、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 一步巩固和发展田径、足球、乒乓球、体操等优势项目,推 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鼓励发展健身跑、健身徒步、自行车、 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钓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 健身项目,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休闲运动项目, 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工间操、太极 拳、健身气功等日常健身活动,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加强 126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推 动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产业,建设以竞技体育经营、体育咨询 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休闲等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结构。 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续深化足球改革,大力发展 校园足球、社区足球,加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建设,完善青 少年体育竞训机制,鼓励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单项协会, 加快建设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到“十四五”末,中心城 区形成配套完善的全民健身场所布局,各乡镇完成全民健身 中心建设。 提升体育竞技综合实力。加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不断优化项目布局,鼓励积极备战和参加自治区全运 会,健全运动员、教练员收入分配等各项保障和激励机制。 规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和交流管理工作,完善青少年运动员 信息数据库,严格青少年运动员资格审查,加强参赛资格管 理。推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青少 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加快体育训练基 地升级改造,建立集训练、科研、康复、监测、大数据分析 于一体的智能化、科学化、综合化训练保障平台。积极创建 国家级、自治区级综合性或单项训练基地。 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实力。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大力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 健身休闲项目,培育适合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健身休闲 企业,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结合历史、文 化、环境和气候等条件调整体育产业布局、优化体育产业结 构,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群。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 127 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体育消费服务内容和标准,推进 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教育、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有条件体育企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体验 模式,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鼓励各地引进国内外运动设备 和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助推我县特色品牌活动、示范基地、 示范企业等方面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体育产业。加 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实现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场馆运行、体育旅游等市场化、系 统化、智能化,推动体育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 专栏 38:五原县康体设施提升工程 五原县康体设施提升工程:包含五原县乡镇、社区足球场建设工程(7 个)、 五原县游泳馆建设工程、五原县滑冰(雪)场建设工程、五原县体育公园、体育健 身步道建设工程、五原县县城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工程、五原县乡镇社区多功能全民 健身馆建设工程、五原县农民体育健身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等。 第二十五章 高质量发展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创新就业 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接续推进 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 后续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第一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落实就业政策。发挥新产业、新业态拓展新就业岗位的 作用,打造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 128 就业良性互动。夯实稳就业基础,把支持实体经济、扩大有 效需求的政策举措落实到位,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落 实到位,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发挥 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加强就业形 势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规模性 失业的监测。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 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普惠性终身职 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 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能力、教 学资源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推 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鼓励支持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开 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建立企业招工、培训、就业一 体化工作机制,以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搭建供需对 接平台,形成供需对接、信息发布、精准培训、跟踪服务长 效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 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网络技术在职业 技能培训领域的应用,提高培训便利度和可及性。推动校企 合作、校园(区)合作,推广“引厂入校”和“引校进厂” 等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能 力。 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促进计划,继续组织基层服务项目,扎实做好离校未就业高 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加大供需对接活动频次,促进高 129 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政策措施,落 实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 补贴、就业岗位、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劳动保障代理等 7 类援助措施,确保就业援助政策应享尽享。 加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工作,落实职业培训、培 训生活费、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 贴、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等补贴政策,鼓励引导农村建档立卡 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建立退役军人实名 制就业信息系统,编制适合退役军人就业的岗位目录,有效 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强化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 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 人就业创业。 建立就业服务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展就业创业进企业、 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信 息“五进四送”活动,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 退役军人、农牧民工等重点群体搭建供需平台,促进人力资 源供需对接。建立供需调查、信息对接、精准培训、跟踪服 务“四位一体”就业服务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全方位公共就 业服务能力。不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意向 “双向调查”行动,组织开展劳动者供需信息征集和对接服 务。建立培训服务平台,促进实现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 在需求信息、培训能力上互联互通。引导培训机构按市场和 产业发展需求设立培训项目、劳动者按就业需求选择培训项 目,帮助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接受培训,促进应培尽培,按 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或技能提升补贴相关政策,提升劳动 130 者就业技能,促进实现稳定就业。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 系,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构建有序竞争、权 责明确、服务周到、监管到位的体系格局。整合公共服务资 源,理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 覆盖城乡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政 策措施,稳步推进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 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产业 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落实“放管服”,健全 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节 大力扶持创业就业 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推进发展“四众”创业市场,打造 创业支撑示范平台,广泛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大力营造创新 创业氛围。依托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 导和创业贴息贷款、减免创业税费等服务手段,鼓励和支持 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创 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加强农牧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 续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确保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 创业服务补助等扶持政策落实落地。 第三节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完善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落实农民与城镇职工平 等就业的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提 高城镇接纳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能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 位,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困难家庭 子女就业创业给予培训费用补贴及创业指导。加强欠薪源头 131 治理,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 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经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正向激励机制,突出抓好农民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专业化市场 化服务组织。 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与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加快 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的股份 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 退出以及担保、继承权,推广村集体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发展 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建立普惠性农牧民补贴长效机制,建 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所 起的重要作用,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进一步调整农 村信贷结构,探索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和资源优 势,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民族餐饮业和民族旅游业等特色 产业。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民族企业加大 培育、引导和扶持力度。打造牧家乐、农家乐等民族旅游品 牌。完善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艺品 生产发展的政策。加强对民族企业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促 使更多民族企业进入全国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范围。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继续实行“四个不摘”。保持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 力量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分类逐步优化调整各项具体政策, 适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形势、新 任务、新要求。 132 加强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成果。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 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 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和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 建立特色产业支持制度,支持扶贫产业向致富产业转型,推 动立足地区实际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不断健全 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户靠企”“业上链”,加 大基层产业扶贫的指导力度,实现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更好 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政策支持。 加强扶贫产业风险防范工作。借助“天赋河套”品牌,大力 推进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拓展增收新渠道。 切实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 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帮助已脱贫劳动力就 近就地就业。建立完善劳务对接、就业服务平台,引导龙头 企业、扶贫车间吸纳本地就业,持续跟踪就业扶贫政策落实 情况。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 帮扶机制,兜住民生底线,拓宽特殊困难群体稳定增收渠道。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搬迁安置区公共 服务和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 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围绕扶贫资产使用 情况、产权归属、资产收益、管护机制、带贫减贫机制等方 面,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 发挥效益,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 深入实施扶贫扶志行动。进一步强化志智双扶,提升农 133 民整体素质,持续激发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认真总结推广 探索出村党组织书记“强党建、促振兴”比武、“微治理”、 “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比等好经验好做法。 第二十六章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持续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卫生院、社区服务中 心为骨干,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优先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合理配置医疗卫 生资源,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和合理流动问题, 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待遇,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服务 能力,建立适应性强、快速高效的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体系, 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完善 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全面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深化医疗、 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落实国家、自治区联盟带量 采购政策,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城镇职工医保 市级统筹范围。按照县医院为主体单位、乡镇卫生院为成员 单位的思路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建 设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依托的区域医疗中心, 合理整合医疗资源,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方位提供区 域内人民群众全周期、全健康服务,争创国家健康促进县。 第二节 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强化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鼠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重大疫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精准落实各项防 134 控措施。完善重大传染疾病、慢性病、职业病、精神疾病防 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 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应急医疗救治 储备能力,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提升重大传染病救 治能力。 第三节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 的基础条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把握好 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对急性传染病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 处置的能力。创新医防结合的机制,打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和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第四节 优化监测体系,强化预警能力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开展卫生应 急知识宣传教育。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多点位预警、多渠道 监测,畅通信息渠道,相互协同配合。面对不明原因病情、 异常健康事件,实现疾控中心、城乡社区横向联动、上下联 动。提高人才队伍能力、检测手段水平,对于不明原因病情、 异常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警觉敏感,加强专业能力强、职业 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 队伍分级分类组建,全面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 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强化基 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 第五节 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健全县、乡镇和村三级 120 医疗急救指挥系统。依托县 优质医疗资源,就近确定农村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充分发动 135 乡镇卫生院及村医等集成卫生队伍,通过对口支援、巡回医 疗、派驻治疗小组、转诊等方式组织医疗救治。在偏远乡村 全面实施“流动医疗服务+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 第六节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积极推动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发挥县级医院的引领作 用,建立以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 疗诊断模式。加快“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支持预 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 服务。积极开展电子健康卡“一码通”注册、发放工作,逐 步实现医疗就诊服务全流程“一码通”,实现就诊信息互联 互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 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七节 扶持蒙中医药发展 准确把握蒙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有效提升蒙中 医药事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蒙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蒙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蒙药制剂室 建设,切实提高蒙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做好蒙中医药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保护,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发展经费投 入,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栏 39:五原县医疗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1、五原县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程:五原县蒙中医医院全面提升救治 能力建设工程;五原县人民医院医养院改扩建工程;五原县人民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工程;五原县妇幼保健院妇幼健康保障能力提升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 工程;五原县妇幼保健院综合能力建设设备购置及医疗废弃物处置站建设工程;建 设疾病预防控制及传染病防治综合大楼和独立的传染病医院;实施妇幼保健院和蒙 136 中医院技术改造工程;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工程;中蒙医院应急急救站及 ICU 病房建设工程、五原县中蒙医院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五原县妇幼保健院危重孕 产妇救治和新生儿科建设工程。 2、五原县人民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 3、五原县社区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程。 4、五原县人民医院提升县域综合能力建设设备购置工程。 5、五原县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医共体成员单位实现信息化互联互通。 达到诊疗数据的相互传输、集中,实现检查检验信息的相互传输,基层检查,上级 诊断,经济、管理数据的传输,药品采购、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等的统一管理。 6、五原县乡镇卫生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程:主要建设五原县第二 人民医院、五原县塔尔湖镇乃日卫生院建设工程、五原县塔尔湖镇海子堰卫生院建 设工程、五原县套海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向阳卫生院建设工程、五原县套海镇 锦旗卫生院建设工程、荣丰卫生院建设工程、美林卫生院建设工程、7 所村卫生室 建设工程。 第二十七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形成积极应对共识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政策和行动,坚持积极应对人 口老龄化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 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在清醒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带 来的挑战同时,努力挖掘其带来的活力和机遇。 第二节 达成整合协同共识 积极推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资源、力量等各类要 素高效协同整合,形成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合力。合理配 137 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各部门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和横 向联动,推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落实落地。 第三节 树立全面发展共识 树立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理念,推行“健康老龄化” 和“积极老龄化”,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口前移到低 龄老年人口、甚至年轻人口,从根本上降低应对人口老龄化 的成本。同时,养老服务要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终身教 育等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与适老化融合。 第四节 增强全民行动共识 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 各方面力量,形成积极应对、全民行动的新态势。在顶层设 计和政策制度建设上,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 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积极发展家庭养老,重视发挥家 庭养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第五节 建立多元化养老模式 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 构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 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 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宗教场所养老等健康养老服务新模 式,全方位来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积极 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强普惠养老建设。满足老年人 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以政府做引导给民间资本投资的信 心,减轻以往拨款扶老的财政压力,盘活养老市场基金。凭 借其灵活性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提 138 高养老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专栏 40:五原县养老设施提升工程 1、五原县老年公寓及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建设工程:老年养护院护理能力改造 提升工程、中心敬老院护理能力改造提升工程、宏福老年公寓改建工程、养老福利 园区整体排水改造工程、养老福利园区集中供暖外网改造工程、五原县中心敬老院 电梯改造工程、中心敬老院室内卫浴改建工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改建工程、五原 县吉康医养院设备采购工程 2、五原县农村养老模式探索工程:基于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多 种土地托管方式,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3、五原县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加强“互联网+居家养老”试点建设, 利用互联网及各类智能设施设备,为老年群体开展个性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 139 第八篇 全面深化改革,营造高质量发展政策生态 第二十八章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范行政行为、优化办事流程,增强政 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从创 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加强改革举措系统 集成、协同高效,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有 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 精简环节,规范行政程序、行为、时限和裁量权。依托“蒙 企通”服务平台,搭建市场主体与政府实时、精准的沟通服 务桥梁,在扎实有效监督管理的前提下,以更大力度放宽市 场准入、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全面推进项目审批制度 改革,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管理、产品等一系列创 新,更加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 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第一节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互 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提高政务公开透明水平。深化乡镇 体制改革,简政放权,逐步完成行政权力下放,提前做好业 务指导和培训,确保赋权接得住、用得好。坚持优化服务, 放管结合放管并举,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积极探 索新型监管模式,着力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性,切实维护 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加强政务公开平台规范化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和评 140 价标准,打造阳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开发应用人工智 能政务服务终端,及时做好政务服务平台、软件等的升级和 运维,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开 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 审批环境,拓展“互联网+政务”覆盖面,推广“政银合作” “政企合作”,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快捷办理。 第二节 大力改善市场环境 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 度,形成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大幅减少各 类行政审批以及商事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持续激发市 场活力,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缩减百 姓投资办企时间,推动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活跃发展, 实现新设企业生命周期延长,企业数量增长显著。实现市场 秩序明显改善,市场主体质量显著提升,创建全区市场准入 最优试验田。 完善企业税务服务。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 法等法律政策要求,改进税收优惠备案方式,积极推行网上 税收优惠备案,实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资料由报送税务机 关改为纳税人留存备查,减轻纳税人备案负担。利用人脸识 别技术,积极建立健全实名办税制度,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 大力推行网上办税和“非接触式”办税。同时,建立完善“银 税互动”和“多证合一”制度,建立健全纳税人信用管理体 系,加强纳税人信用管理,防范领用、代开发票等各类涉税 风险。优化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填报内容, 141 减少纳税人申报纳税准备时间。 加强企业融资服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 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 式。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推广差异化利率优惠、无 还本续贷等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鼓励由政府、银 行和企业共同设立企业续贷周转金。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 征集和共享机制,建立与客户信用状况和评级相结合的融资 授信服务机制,推广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加强与本 地金融机构合作,扩大以税务信息为参考的信贷投放规模, 创新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 创新和完善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坚决稳定市场粮价,保 持“菜蓝子”价格基本稳定;坚决制止农用生产资料乱涨价, 严格执行计划外重要生产资料的最高限价;对已经开放的工 业消费品价格,也要进行管理和引导,整顿流通领域的价格。 合理制定和调整城镇污水和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梯度收费 体系,建立与污水处理标准相协调的收费机制;健全城镇生 活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收费与奖励机制,探索农村垃圾收费 机制,完善危、废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 的价格机制,推进城镇供水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差别化电价和环 保电价政策,探索峰谷分时电价形成机制;完善清洁能源利 用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合理制定促进清洁能源采暖供热价格 机制;完善生态补偿价格和收费机制;引导公众低碳绿色生 活方式的价格政策;整顿城镇公用事业和服务行业收费,严 肃物价法纪,依靠广大群众,搞好物价检查。 142 第三节 着力加强法治保障 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谁审批、谁监 管,谁主管、谁监管”的监管责任,进一步优化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格局,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 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规范执法检查,推进 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和常 态化。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机制,提高监管规范化、标准化 水平。常态化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做好双随机抽查 检查结果公示和信息共享工作。规范中介和市政公用服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服务承诺制,明确服务标准和办事 流程,规范服务收费。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梳理审批事 项,持续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进行时限再压缩、材料再精简、 流程再优化。完善重大项目直通快办平台,深入推进并联审 批,同步开展审查审批、并联审图、联合踏勘、联合验收。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动“网络通、数据通、应用 通”。 健全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 以及多元共治等新型监管机制。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 建立诚信档案和红黑名单制度,并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 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 第二十九章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进土地、劳动力、资 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 143 台,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 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筹 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畅通要素流 动渠道,消除各类隐性壁垒,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最大 程度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改革方向,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 造力,释放更多市场新动能。 第一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成农村宅基地确 权,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落实承包土地所有 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开展经营权入股、抵押,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快推 进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 理开发利用。适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推进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制 度改革试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学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身份。坚持“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 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 贡献等因素,坚持民主协商,让多数人认可,防止多数人侵 犯少数人的权益。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 改革,重点抓好有经营性资产的乡镇、村、组,特别是城中 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的改革。积极探索资产折股量化、 股权设置管理、收益合理分配、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等改 144 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 发挥好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 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 资产租赁、农牧业开发、生产服务、乡村旅游、联合经营等 形式发展集体经济,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 变股东,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收益惠及 农牧民,让农牧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对闲置、低效使用 的办公用房、旧校舍、厂房、仓库等集体资产,采取资产发 包、租赁经营或自主开发等方式进行盘活,实现资源有效利 用最大化。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 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 体系。引导支持发展工业地产,按照“集中、集聚、集约” 的原则,鼓励在工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厂房,引导社会资金参 与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载体平台建设。盘活存量用地拓展 发展空间,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用地退出、转 产和兼并重组。创新用地模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 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 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支持旅游、康养等新产业 新业态项目用地。 第二节 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落户政策,积极推动已 在城镇就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具备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农牧业转移人口,实行“零门槛”入户政策。简 化落户城镇申请程序,申请登记户口只需提供本人书面申请 145 和符合落户条件的必要证明材料。实行“一站式”户籍服务 模式,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办理业务时两头跑问题,方便外来 务工人员办理户籍业务。持续落实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户 籍业务全部下放派出所,群众手续齐全可在派出所当场办 结。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通过营造公平就业 环境,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实施就业优先政 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就业发展计划相协调,发挥新产业、新 业态拓展新就业岗位的作用,夯实稳就业基础,把支持实体 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举措落实到位,把激发市场主体 活力的改革落实到位,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 增效应。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有效应对失业风险, 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 行业规模性失业的监测。完善人事制度,推动跨区域、跨单 位、跨所有制顺畅流动。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 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转换,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打破户籍、地域、 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为劳动力要素创造流动机会、 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流动空间。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 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支持高校和科研 院所设置创新型岗位。引导向基层流动,研究制定符合基层 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拓展职业发展空 间。健全人才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激励政策,开展 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加大基层少数民族 146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 计划”。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励,用好职称政策激励流动,深 化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规范职业资 格考试和管理。实施企业工资改革,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等形 式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 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 维护劳动力要素市场秩序。深入贯彻实施《人力资源市 场暂行条例》,围绕劳动者、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积极推 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构建有序竞争、权责明确、 服务周到、监管到位的体系格局,达到劳动力要素规范、有 序流动的目的。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理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 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人才服务体 系。稳步推进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 第三节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 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改革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方式。遵循科研 活动规律和特点,精简管理流程,实行综合预算编制管理, 优化科研项目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预算编制科目。扩大科研 项目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强化 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行 为。 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 场,规范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加快金融精准服务,打造数字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根据产 147 业发展现状,找准供应链金融切入点,补强产业链条。 第三十章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第一节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围绕农畜产品生产 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推动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在我县集聚, 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创新发展载体建设, 积极优化县域产业链空间布局,创新“园中园”发展模式, 引导本地特色产业链环节集群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 打造专业园区。 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 分发挥工业园区(农高区)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 路,充分利用好企业研发中心资源、平台、机制研究开发产 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为企 业发展创建科技平台。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紧密 结合,真正把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让科技与生 产紧密结合起来,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找到突破 点,生产出新的产品,把科技成果真正转换成生产力,实现 经济价值,让科技成果带来真正实惠,促进经济发展。 加快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 项目,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科技需求调研和产业技 术发展预测研究,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土地盐碱化治理、种子研发、作物 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 148 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 级。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工业园区(农高区)为重要 平台,加快构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体系和创业孵化体系,提 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能力。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 产力转化的通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申请力度,通 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技术交易后补助、支持 科技成果质押融资贷款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技 术市场,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绩效考评办法,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产业化。 第二节 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和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建 设,带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型科 技研究开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专栏 41:五原县专家支撑提升 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工程:建立 1 个自治区级专家服务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重点示范服务工程,支持全县专家服务基地组织开展服务基 层工程。 第三节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积极发挥“互联网+”作用。实施现代农业、农村电子 商务行动,将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采用“公司(科 技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技术人员+合作社+农户+园区”的 149 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一批现代化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带 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按照“互联网+分享经济”理念, 打造“水果农庄”“蔬菜农庄”等“共享农庄”重点项目,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和风土资源。从根本上打通市场需 求、城市消费、乡村腹地的资源链接,把消费者、投资商、 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链接为经济社会利益共同体,真正 把特色产业导入农村集体和贫困农户家里,让以乡村为主要 发展场景的新特色经济具有广阔发展平台和空间。 第四节 加大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突破部门职能界线,加强顶层整体设计,为县域经济科 技创新驱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要建立多部门 联席会议制度与科技创新政策驱动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和科 技政策的联动协调,逐步形成激励县域经济创新驱动的政策 支持体系,以加快推进县域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驱动为重 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 第五节 强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人才保障 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古郡英才”、科技服务“土专家”培育,打造一 支坚强的“三农”服务人才队伍。用好“农创客”考核评价 结果,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扶持优秀“农创客”人 才发展壮大。持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五星级”农牧业 经营主体管理、电商等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依托已建成的博士专家 150 工作站、科技小院和企业研发中心,开展好新品种研发、新 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攻关,抓好科技成果转 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第六节 加快建设信用五原 以打造诚信五原县为主线,加快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建设,加强信息归集、征集、共享和应用,完善信用评价体 系,健全联合奖惩机制,开展信用惠民便企行动,建立健全 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 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信用支撑。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 务和基层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 财政支出标准化,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 绩效管理。构建区域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金融有效支持 实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 给,增强金融普惠性。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高效率用好 金融资源。推进地方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地方 金融功能,提高金融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信用平台,完善信 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数据汇集、共享、分析、加工、 应用、服务、监督功能。研发手机端 APP、场景应用终端等。 整合部门信用信息资源,推动行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健全 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培育 信用服务市场,推动公共信用服务,拓展信用应用服务,培 育信用服务主体。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围绕信用监 管、“信易+”、信用大数据利用和信用应用等工作开展试 点示范。 151 第九篇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第三十一章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 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 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 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 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 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 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深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构建 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 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 社会治理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合力,完善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 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 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 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 152 会阶层人士工作,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 族事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 教事务。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 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全县人民推动五原 新发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 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推动智慧党务建设。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 与党务公开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应用,依托“巴彦淖尔市智 慧党务公开信息平台”和“五原县党建网”等,完善五原县 门户网站、党务公开在线管理、在线监督考评、大数据收集 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党务综合平台建设,打造“北疆基 层党建亮丽风景线”。 第二节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 风险的能力,全面建成法治政府。支持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 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支 持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台管 理条例及相关政策,加强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保等重 点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坚决落实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重 大事项向县委常委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 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民主党派监督,指导 153 各乡镇做好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落实政府向人大 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 示范县。 第三节 推动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智慧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 能化、专业化水平。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法制文 化阵地建设,加快建设人机共融、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打 造信息资源集约布局、互联互通的社会共享数据平台。全面 整合公共基础数据,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数据共享平台, 推动各方面数据向共享平台汇聚。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 数据开放,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逐步实 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统筹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保、旅游等公共领域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积极构建县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合理布局大 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平台。 专栏 42:五原县智慧社会建设 1、五原县看守所智慧监管与智慧磐石工程 2、五原县“数智党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本期项目建设的范围和规模 主要构建“数智党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覆盖组织系统、12 个乡村社区服务中 心、10 个乡镇、120 个行政村、500 个自然村的六大应用体系。 3、五原县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构建网 格化智慧管理平台,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 监督指挥子系统、车辆 GPS 定位子系统等,主要用于违法建设、渣土运输倾倒、 垃圾分类、园林绿化、违章停车、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等监管,通过信息共享、协同 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 154 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于本项目的其它 子项目。 4、“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工程:基于现有广播电视信息基础设 施,依托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公司电视终端的数量优势和高清电视的质量优势,为 五原县政府各级各部门单位、乡镇、行政村、乡村用户、个人用户提供更有竞争力 和更接地气的本地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五原城乡,使网络一体化。 5、五原县智慧交通管理平台项目 6、五原县智慧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基础,通过 将基础性、公用性计算资源纳入到社区云计算数据中心,与公安交通数据监测统筹 考虑,联通社区视频监控网格,形成机房物理统一、逻辑统一的大集中模式,实现 城区住宅小区、公共安全和交通、城市基础建设数据资源的充分有效管理和利用, 满足社区治理和管理服务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 7、五原县 AI 一体化智慧教育项目:全县中小学推广建设智能系统、智慧学校, 实现五原县智慧校园全覆盖,完成五原县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一体化。 8、五原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五原智慧文化服务平台是顺应移动互联 网时代数字化、便捷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整合县内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中心、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产 业园、旅游景区等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资源,通过整理、加工,建立统一高效、方便 快捷、共建共享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用户主导、体验至上、文化共享、 服务智慧的全方位公共文化一站式平台。建设内容包括智慧文化中心、智慧文化管 理平台、智慧文化服务平台、数据终端、五原文化 APP、旅游 APP、资讯网、微信 公众号、微信服务号等项目的建设。 9、五原县 5G+远程医疗项目:落实国家 5G+医疗健康应用战略部署,围绕 5G+ 远程诊断应用,实现 4K/8K 远程超高清会诊以及信息的告诉传输。本项目预计总 投资 500 万,打造五原县在 5G+远程医疗方面的标杆。 155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 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 机制。全面提升新时代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水平,扎实推 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用法治思维明晰信访工作职责,用法 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用法治意识引导群众表达诉求,全面 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动信访突出问题依法及时就地 解决,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 靠法的良好法制秩序。 专栏 43:五原县信访平台建设 五原县信息化信访平台建设工程:依托“互联网+”,拓宽诉求渠道。借力脱 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五级联动监督平台,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 群众诉求中心及群众诉求点,方便群众反映问题。 加强基层治理。以推行网格化、契约化管理服务为基础,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 会治理的作用。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总结、全面 推广“网格化+微治理”等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经验,在各 乡镇(街道)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在村组推行“微 治理”,发挥好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的社会 调节作用,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 系,把社会矛盾纠纷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全面做好退役军人相关工作,提升五原县军民融合水 平。按照“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的 建设目标,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建设,稳定退役军人实物 156 工作队伍,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干 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落实优待政策,凝 聚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关爱、尊崇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 维护好军人及军属的合法权益。全面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 障、接收安置、就业创业、优待抚恤、养老休养、褒扬激励、 思想教育、权益维护等工作。大力推进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 园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大力拥军优属,重视 国防建设,积极推进军供站落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创建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专栏 44:五原县退役军人保障工程 1、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提质改造工程:内蒙古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增加多媒 体设备及配套相应设施;纪念园内历史风貌区(互动体验区)实施装修展陈工程, 纪念广场安装智慧大屏;烈士陵园区内修缮纪念碑、吊唁墙、墓冢,实施硬化、绿 化和亮化工程。 2、五原县兵团文化展览馆建设工程:建 1000 平米兵团文化展览馆,通过物品、 文字、图片等再现兵团文化,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增进军民鱼水情 深,提升军民融合水平。 3、五原县优抚医院建设工程:建 2000 平米优抚医院,为广大优抚对象及退役 军人提供常规病检查、门诊及住院治疗、体检与康复等服务。 4、退役军人综合活动室建设工程:建 2000 平米退役军人综合活动室,开展思 想教育学习,举行文化、体育、应急演练、表彰、老兵讲故事、国防教育讲座等活 动。 5、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馆室内多媒体设施、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街区提质 改造工程 6、退役军人多功能培训基地建设工程:针对退役军人心理健康、就业技能培 157 训、相关政策等内容开展多功能培训基地建设。 第三十二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 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团结、奋进的新局面。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纠正民族工作偏差,改善民族工作大环境。常态化开展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多维推进历史教育、文化引领、法治宣传,让守望相助 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人民心中 深深扎根。发展繁荣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系统 建设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彰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 项目。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扎实推进双语教学 改革,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 团结进步创建,完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机制和 政策措施,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依 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创建全国民族 团结先进县。 专栏 45:五原县民族团结宣传工程 五原县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五原县“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阵地, 成为有影响力、有号召力、有示范性的工作平台。 第二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统筹平安城镇建设,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深入推进“雪亮工程”、“智慧政法”、“智慧 158 公安”、“智慧磐石”、“智慧监管”建设。加快推进政法 基础设施更新,针对派出所、防恐防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公安转型升级,构建立体化、智能 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扫黑除恶机制化、常态化开展,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基层安宁。完善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对 人、地、物、事、组织、网络等基础要素精准掌握,形成问 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 防各类风险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的规 定,做好人防工程建设,完成欠建工程的补建任务。加快推 进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建设,适应人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 任务要求。 第三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安全 生产责任、法治、风险防控、监管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安全 教育宣传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 生产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严格执行 安全事故调查追责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生态环境、消防安 全、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 事故发生。推动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设专项风险 管控机制,完善安全风险应急预案体系,推进安全生产应急 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推进城镇安全风险管控。完善公民安全 教育体系,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 实施全民消防教育培训计划,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 逃生能力,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再创全国平安建设先 进县。 159 加强农产品、瓜果蔬菜和畜牧安全保障水平。农产品和 畜牧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 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 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瓜果蔬菜 和肉类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瓜果蔬菜和肉类市场供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和肉类安全风险,加强 永久农田非粮化研究,加强储备粮食、畜禽防疫防病虫害研 究,提升农产品和畜牧种业安全,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专栏 46:五原县公共安全提升工程 1、公共管理安全可替代试点建设工程:积极探索重点行业和保密行业数字化 产品和设备安全可替代。 2、五原县数字信息化建设与链接工程:整合安全、公共管理、交通、教育、 文娱等内容探索数字信息化融合平台建设。 3、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专项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安全风险 应急预案体系,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管控。 4、公共安全教育宣传工程:针对国家秘密、日常安全常识、气象与地质灾害 应对、人为灾害事故应对、传染性疾病应对、中毒及危险品事故应对、实用应急常 识等内容,开展相关讲座、宣教工作。 第三十三章 稳定和确保经济安全 第一节 防控金融债务风险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坚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 融监管,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综合治 理农村高利贷问题,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集资行动和互联网金 160 融风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完善金融监 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处置不良贷款。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管,对政府性债 务进行全口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多措并举、稳妥有序化 解隐性债务,逐步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防范“化解风险 中的风险”,妥善处理好“开前门”和“堵后门”关系,根 据地方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合理安排地方新增 债务规模,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 度,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担 保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力度,合法合规举债融资。 第二节 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推动耕地地力提升,加强耕地保护 和质量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 护红线。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升耕地质 量,加快优质粮食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加大农业科研力度, 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强化粮食深加工高新发 展和技术改造,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加强粮食储备管理。改革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 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存 储与运输能力。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立专业化的粮食 产后服务中心,完善粮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优化粮食应急 供应、配送、加工网点布局,加强地方成品粮油应急储备设 施建设,强化应急处置功能。 第三节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控制,食 161 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对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食品安全 状况进行自查评价。对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的,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当 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及时报告属地监管部门。主动监 测其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对存在隐患的,要及时采取风 险控制措施。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同一品种批次的农 产品赋予唯一的识别追溯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 安全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 险可控、公众参与”。 全面加强全县市场监管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体 系建设,县级建立统一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坚持疫情防控 与复工复产两手抓,指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恢复经营秩序。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抓好服务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深入 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 和“黑作坊”,积极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 动。不断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守住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 质量安全底线,加大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深入推进“衣食住 行”领域整治。 第四节 提高生产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生产安全监管。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 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充实必要人员,加强安全 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按中央统一规定,统筹配备执法装备、 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执勤用车配备,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 作的权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162 监察行政执法。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要增强执法意 识,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和智 慧化水平,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信息平台。依 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督促生 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组织开展好企业安全评估,搞好分类指导和重点监管。对严 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或企业主,要依法加大行 政执法和经济处罚的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和技 术团队。认真查处各类事故,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 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不仅要追究事故直 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加强 对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要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 作。坚持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技 术、人才、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加强检查指导,督促帮 助小企业搞好安全生产。 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强化生产经营 单位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 实安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积 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规范建材市场管理,争取技改项目,狠抓科技强安,推动企 业技改升级,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 全管理,积极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风险评估、 安全评价等方法,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 163 理水平。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的各环节、 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 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搞好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加 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加大 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所有从业人 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其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经营 管理人员、重要工种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接受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第五节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抗灾能力 全力抓好汛期工作。切实抓好抓实黄河日常运行管理工 作,扎实推进黄河堤防、水库、湖泊、泄洪渠道、排水沟道等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防凌防汛责任,从监测预报预 警、避险撤离转移、防洪工程调度、山洪灾害防御、城市防 洪防涝、险情巡查抢护、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加强防汛抗洪 工作。 扎实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精心策划、精心组织、 精心实施。推动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 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森林火灾防 控,健全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报网络。 专栏 47:五原县综合防灾提升工程 1、五原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集大气监测、气象预测预警、公共服 务、气象科学、普及市民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主题公园。 164 2、灾害天气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安装双偏振雷达一套等。 加大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升装备现 代化水平,使森林扑火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专业化;进一步扩充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加强森林有害生物 防治,提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 用。 加大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力度,预留消防救援站建设用 地,新建消防救援站并匹配专兼职力量,加强消防救援车辆、 装备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加快推进运行“一 网统管”,提升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处置能力水平。加强乡 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消防安全建设同步 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工程一体化部署落实。依托乡镇 公安派出所,大力加强乡镇灭火救援队伍建设,逐步更新乡 镇农村消防站车辆、装备,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预 案,针对五原县地域和灾害特点,以县世纪大道消防救援站 为中心,以其余八个乡镇农村消防站为灭火救援协作区,构 建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实现乡镇灭火救援力量全覆盖。 建设运行应急安全智能应用体系。基于城市网格化综合 管理需求,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 的指挥中心,建设职责匹配的事件协调处置流程,在消防、 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 实现全环节全过程预警监管处置。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 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 安全保障能力。 165 第六节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 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 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 能力的有关要求,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包括按照“防 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应急指挥一体化、应急通信一体化”的 应急管理理念,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集语音、视 频、计算机网络、图像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 化的应急指挥中心;深度融合现有公安、水利、气象、林草、 交通、住建、地震等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横向互联、 纵向贯通、资源共享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推进救援物资、救援装备库建 设,在我县东、西建设救援物资、救援装备库,为我县及周 边地区提供专用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的保障。储备库要推进 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水平,与巴彦淖尔市和邻旗县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联网运行。制定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 救援装备规划并组织实施,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 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 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 加快应急救援培训及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建设专业专线 专项的应急救援组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基本 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 同,以社会力量和民兵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在 我县境内七个乡镇及县城建设七支应急小队,一支应急中队 166 及配套设施场地。 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 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 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 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 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 任和措施。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 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 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以及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 专栏 48:五原县应急管理提升工程 1、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建成应急指挥场所,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值守应 急、信息汇总、监测预警、指挥会商、决策调度、连接现场、新闻发布的场所。指 挥大厅包含应急指挥场所、通信网络、感知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集语音、视 频、计算机网络、图像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应急指挥中心。深 度融合现有公安、水利、气象、林草、交通、住建、地震等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 实现横向互联、纵向贯通、资源共享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 2、应急救援教育科普培训基地建设工程:针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地震灾害 应急救援,消防应急救援,医疗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意外事故开展培训。 3、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建立全国统一的应 急管理监管执法信息平台。 4、五原县消防设备提升工程:完善消防救援车辆、消防器材装备、市政消火 栓、消防救援队站等消防设备。 167 第七节 强化网络安全 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加强互联网内容和渠道建设,巩固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大做强 网上正面宣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十九大精神团结网民、凝聚网民,着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 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 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 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集中治理重复信访、 化解信访积案,健全各类调解联建联动联治联调工作体系, 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 综合治理和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 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 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智慧公安、智慧检务、智慧法院建设,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 社会和谐稳定。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管护力度,提升网络信息 安全能力水平,加强安防可替代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网络安 全防护能力,加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力度,加强重 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强化网络风险防范。强化网络领域风险防范意识,维护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治未病”的预防意识,加强对重 大风险发生的及时预判。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 生的规律和特点,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信息技术 发展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洞察网络意识形态领 域风险的及时性、精准性,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 确保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潜在性、苗头性的风险有防范的先 168 手,一经发现风险,即能够对其性质、特点、影响范围、危 害程度等及时把脉、科学诊断、因“险”施“诊”,切实控 制风险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努力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和早期阶段。 169 第十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十四章 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把方向、谋 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中央 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完善相关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 贯彻落实,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治力度,强化基层党 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 升工程,深入实施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深化 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严格发展党员的标准、程序,健全 完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 范作用。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讲政治、 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干部队 伍专业化水平。重视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 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 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 170 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从政 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 条例》等党内法规,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和“六大纪律”,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继续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 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 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专栏 49:五原县党群服务 1、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布局多个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数字五原与智 慧党建。 2、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安全、保密、廉政、民族团结等警示教育基 地。 第三十五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健全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科学 制定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编制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方案,形成定位准确、 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构建高质量发 展指标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 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 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一批专项规划和园区 发展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着力解决突出 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 171 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 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 施进展情况,特别是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三十六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 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县政府 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 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 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战略 意图相一致。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 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主要约束性指标要进一步分 解落实,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 进度,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 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 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 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 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 据。 规范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通 过后,加强宣传,凝聚全社会共识,共同推动规划实施。规 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指标完成情况的年度监测、评估, 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向县政府 172 提交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需要 对本规划修订时,要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七章 强化舆论宣传 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的宣传工作,强化全 民意见征集和宣传阵地功能;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作用。采取各种有效征求意见和宣传方式,使规划纲要精神 家喻户晓,深入社会各阶层,形成全民共识和落实规划的合 力,保证规划在阳光下运行。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