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〆゛丶yo yo46 页 599.484 KB下载文档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4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目录 一、 学校办学概况..................................................................................................................................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3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3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4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4 (二)教学条件建设....................................................................................................................... 6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设置布局与专业特色内涵........................................................................................... 7 (二)教学项目建设与课堂教学创新........................................................................................... 7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水平........................................................................................... 9 五、专业能力培养..................................................................................................................................10 (一)人才培养方案..................................................................................................................... 10 (二)课程体系............................................................................................................................. 10 (三)人才培养模式..................................................................................................................... 11 (四)立德树人机制..................................................................................................................... 11 (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2 (六)学风建设............................................................................................................................. 12 (七)专业实践能力..................................................................................................................... 13 六、质量保障体系..................................................................................................................................14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4 (二)常态监测与专项督查......................................................................................................... 14 (三)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5 七、学生学习效果..................................................................................................................................15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5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15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 15 (四)学生转专业情况................................................................................................................. 15 (五)就业情况............................................................................................................................. 16 (六)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17 八、学校特色发展..................................................................................................................................17 (一)国际化特色进一步彰显..................................................................................................... 17 (二)应用型建设成效初显......................................................................................................... 19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23 (一)存在的问题......................................................................................................................... 23 (二)对策分析............................................................................................................................. 23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28 一、学校办学概况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 育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立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 建于 1955 年的浙江教育学院,1994 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2010 年经国家教育部 批准改制并更名。校训为“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 学校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特色。目前面向全国 16 个省(自治区)招生,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8545 人。设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 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教 育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合署)、艺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等 11 个学院(部)。开设 32 个本科专业,14 个 外语类专业。其中,英语、旅游管理为省级优势专业,俄语、阿拉伯语、日语、 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注重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融合,加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 类专业建设。学校建有实践教育基地 222 个。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外语优势明显, 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屡创佳绩。志愿者 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服务于 G20 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浙商大会、世 界文化交流大会、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西湖博览会、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 览会等国际大型活动,连续三年获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获 G20 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世界浙商 大会志愿者、世界文化交流大会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今年,近百名学生 考入美国纽约大学、法国雷恩商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 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中名列 前茅。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学校积极打造“多语种、跨学科、国际化”的学科建设特色,成效初显。现 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等 5 个省“十 三五”一流学科(B 类);有拉美研究与中拉合作、浙江文化“走出去”两个协 同创新中心,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下设阿拉伯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 拉丁美洲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国 际旅游与休闲等 24 个研究机构,其中拉丁美洲研究所和德国研究中心获教育部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 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拉美区域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家和 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智库。学校是教育部“国培计划”重点培训机 构、浙江省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基地。学校长 期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在国内开展各类教师培训,获得良好声誉。 1 学校公开出版《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作文新天 地》、《小学生世界》等报刊。其中《教学月刊(中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 刊。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政府 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浙江省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项目单位,已与美 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智利、墨西哥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学分互认、 学位联授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年均派出学生 250 余人次,同时招收来自北美、 拉美、东欧、西欧、中亚、非洲等地区的留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学习,积极参与 汉语国际推广,与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合作共建在该国的首个孔子学院。 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保障有力。学校位于杭州市小 和山高教园区内,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读书治学的理 想之所。学校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外语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多语种同声传译、多语种文化体验、普通话考试中心等 113 个实验室(房间数);建有录播和微格教室 10 间。有独具特色的外语教学 与自主学习平台;19 种经管类实训平台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丰富,有 2 万多小 时的外语声像资料,同时还建有 13 路卫星电视(CNN、BBC、NHK、TV5、KBS、古 巴视野,以及 CCTV 的英、西、阿、法、俄、韩语等频道),并通过 IPTV 平台覆 盖校园网,将学习资源延伸到学生宿舍。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 95.71 万册,其中多语种外文原版图书 11.39 万册;电子图书 81.14 万种,其中外文电 子书 51.18 万种;中外文报刊 1152 种;有中外文数据库 28 个,形成了以语言、 文学、文化、经济为主要资料的外语馆藏特色。 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努力推进内涵与特色发展,着力提 升教育品质,满怀豪情地朝着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 通本科高校阔步前行!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围绕“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总目标,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特色发展为主题,以学科转型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大力实施“品牌化、国际化、集群化”三大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跨文化能 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应用人才。 本科人才服务面向: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为国家“一带一路” 发展、浙江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开放强省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深入 实施“八八战略”、扎实推进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做出新贡献。 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本学年学校设置本科专业 32 个,其中外语类专业 14 个,语种 12 种;专业 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 表1:2017-2018学年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1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2 6.25% 2 教育学 小学教育、教育学、科学教育 3 9.38% 17 53.13% 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阿拉伯语、 朝鲜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 俄语、德语、土耳其语、捷克语、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 专业数 比例 3 文学 4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3 9.38% 5 管理学 国际商务、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 子商务 4 12.50% 6 艺术学 音乐学、美术学、艺术与科技 3 9.38%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本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为 8545 人(含留学生)。其中,本科生 7670 人, 专科生 860 人。按实际人数计算,本科生占全校在校生比例为 89.76%;按折合 数计算,本科生占全校在校生比例为 86.3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1.招生规模与报到率 本年度计划招生 2138 人,实际录取新生 2140 人,执行计划 100.09%。其中 普通本科生 1825 人,港澳台侨生 6 人,高职专科生 150 人,专升本 159 人;师 范生 439 人,非师范生 1707 人;面向江苏、安徽、山东、江西、福建、山西、 甘肃、河北、广西、河南、四川、贵州、西藏、新疆、云南等 15 省区录取 669 人;省内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 95 人,面向欠发达县定向录取 8 人。 2.生源质量 学校今年各类各段(批)生源充裕,生源质量继续大幅提高。在省内录取的 一段生源总数为 636 人,占我校省内录取总人数的 54.13%。今年浙江省录取实 行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专业投档,根据新办法要求,省内实际录取情况见表 2。 3 表 2:2017-2018 学年浙江外国语学院省内实际录取情况 录取线 投档录取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英语平均 (分) 人数(人) (分) (分) (分) 成绩(分) 一段 588.0 398 612.0 588.0 594.0 127.4 二段 570.0 584 611.0 501.0 580.0 123.0 类别 同时,省外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在省外 15 省(区)投档中,有 580 人的分 数超过了当地一本线,一本投档率达 87%,其中山东、安徽、江西等 9 省(区)的 新生文理科录取最低分均超过当地高考录取第一批次的分数线,江苏、山西、贵 州等 5 省(区)录取新生文理科最低分均在低于一批线 6 分以内。据统计,今年 我校录取的外省考生中,有 200 名外省考生的录取分数超过当地文理科一批线 20 分以上,占外省总人数的 30.0%。近百名外省考生的录取分数高于当地一批分 数线 30 分以上,占外省总人数的 1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实施中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高层次人 才梯队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和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积极推进 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 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校本培训和研讨活动,创设了人才成长的良好平台。 1.生师比 师资队伍数量较为充足,生师比为 17.80,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具体情况见表 3。 表3: 在校师生数和生师比 学生 本科生 专科生 留学生 进修生 人数 7670 860 15 0 成 人脱 产 夜大(业 班学生 余)生 842 0 教师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人数 450 95 折合在校生数 8855.8 折合教师数 497.5 生师比 17.80 4 函授生 282 2.整体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 450 人,其中教授 72 人,副教授 115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 85.11%。具体情况见表 4。 表4: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 结构类型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数量(人) 比例 教授 72 16.00% 副教授 115 25.56% 讲师 226 50.22% 助教及其他 37 8.22% 博士 217 48.22% 硕士 166 36.89% 本科 67 14.89% 专科及以下 0 0.00% 35岁以下 158 35.11% 36-45岁 159 35.33% 46-55岁 108 24.00% 56-60岁 21 4.67% 61岁以上 4 0.89% 3.主讲教师 学校重视主讲教师培养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鼓励中 青年教师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和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学历层 次和业务素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各类讲座、工作坊等促进教师教学能 力的提升。本学年学校有主讲教师 442 人,占比 98.2%。 4.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学校开出本科阶段课程 1191 门,合计 3521 门次,其中选修课开出 146 门次。按职称划分,平均每位讲师主讲 7.46 门次,合计 1536 门次;每位副 教授主讲门 7.92 门次,合计 839 门次;每位教授主讲 6.63 门次,合计 418 门次。 学校实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本学年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见表 5。 表5: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项目 比例 教授主讲课程门次数占总门次数比例 11.8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比例 92.42% 5 5.青年教师助讲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助讲培养工作,建有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中心”, 开设各具专业特色的“一院一课”活动,承担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青年教师培养 与发展任务。采取“人事处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二级学院配合落 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了青年导师个性化培养与学校统一培训相结合的青年教师 助讲培养模式。学年初,为新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了以“融入集体、启发导航”为 主题的“新教师研习营”,并为新进的 24 名青年教师配对了导师,确定培养计 划。一学年,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撰写教案及制作课件等 168 人次,导师到 青年教师课堂听课共计 175 人次,导师监督检查青年教师作业和试卷批改 111 人次,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 92 人次。青年教师到导师课堂听课 223 人次,参 与学校统一培训 2520 人次,24 名青年教师的助教培养均通过学校考核。 教师发展中心面向教师开展 “教学技能类”、 “外语教学类”、 “科研 学术类”、“实践教学发展类”等模块的发展活动,共举办 84 场次,青年教师 参与积极性高,参加培训达 2520 人次。2017-2018 学年,有 1 位老师荣获浙江 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外语组视频类二等奖,2 位老师分别荣获 2018 年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教学条件建设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保障本科教学投入。本学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058.44 万元,生均教 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0.24 万元;其中,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675.44 万元,本科 专项实验经费为 149.84 万元。 2.教学用房 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改善了教学条件。学校的教学行政用房总面 积达 71511.63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8.37 ㎡。 3.图书资料 2017 年,学校投入 262.69 万元经费用于图书采购、报纸杂志、数据库的订 阅。 学校图书馆现拥有图书 95.71 万册,生均图书 108.08 册。其中中文图书 84.32 万册,外文原版图书 11.39 万册,占图书总量的 11.9%;电子图书 80.14 万种, 其中中文电子书 51.18 万种,外文电子书 28.96 万种。购建了 28 个数据库,有 3.74 万种电子期刊。订阅中外文报刊 1152 种,其中外文期刊 157 种。 4.实验室和设备 学校重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现有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总 计 8934.83 ㎡,生均实验室面积 1.05 ㎡。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0536.21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1897.52 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667.46 万元。目前,学校现建有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国文化体验 6 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国际商务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电商 实验中心、E-CROSS 众创空间、工业造型设计实验室、浙江(本土)民族民间艺 术综合实验室、国际传播实验室、民族传统体育实验室等基础和专业实验中心(室) 25 个,实验室共 70 余间,有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 学校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实验室建设资金,本年度获浙江省财政厅提升地方 高校办学水平专项实验室项目共计 3 项,获得专项经费资助共计 350 万元。 5.信息资源 现有数字资源量 22630GB,校园网主干带宽 20480 MB,出口带宽 13200MB, 网络信息点数 10842 个,其中无线接入点 410 个,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教学工作的 顺利开展。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设置布局与专业特色内涵 优化专业布局。继续巩固完善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经济学、 管理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学科专业格局。 建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动态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提 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培养更 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积极申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 “一带一路”浙商基站捷克,以及浙江省重要投资国土耳其等两个国家语种已获 教育部批准设置。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1 个,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联合培养 的西班牙语专业正式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荐学前教育、波兰语、跨 境电子商务、阿拉伯语(跨境电子商务)、艺术与科技(传统手工艺)申报 2018 年本科新专业。同时积极开设日语、德语等 4 个小语种辅修专业,强化我校外语 特色,培养“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各专业在专业定位发 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努力培养高 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应用人才。 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立项建设意大利语、电子商务等 2 个校级特色专业、汉 语国际教育、科学教育等 2 个校级全英专业,组织对 2013 年立项的 4 个校级特 色专业、2014 年立项的校级国际化专业进行结题验收,所有项目均顺利通过。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工作为契机,校外专家组对朝 鲜语、俄语、小学教育等 3 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专业检查,各相关学院高度重视, 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汇报认真,支撑材料详实。最终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 予专业评估。 (二)教学项目建设与课堂教学创新 强化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7 等14个校级教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平台四联动” 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等2个思政教改专项、《多语种中国文化推介课程》等 10个课程思政教改专项。组织对2017年校级和2016年省级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 革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经专家评审,8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校级课堂教学 改革项目、1项校级课改专项、10项课程思政专项通过中期检查,4项省级教学改 革项目、9项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中期检查。组织对2015年省级教学改革 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经项目负责人现场汇报答辩和校外专家评审, 共有10项项目顺利通过结题,其中2个项目获评优秀;组织对2016年校级教学改 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青年教师课改专项、小语种建设专项的结题验收工作, 其中7项教改项目、3项青年教师课改专项、8项小语种建设专项顺利通过结题。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全英课程、全外语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学 精华课程建设。2017年11月,立项“国际商务礼仪实训”等12门校级全英课程、 “西班牙语国家国情与风俗文化”等8门校级国际化课程、 “南明史概览”等3 门国学精华课程、“跨境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 个国家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培育)项目,2018年5月立项“中国文化 概论”等6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基础俄语”等3门校级小语种在线开放课 程、“走进千年古都——日本京都地区文化学习与考察”等8门校级国际化课程、 “旅行课堂——美国篇”等9项校级教材建设项目,同时,加强所有课程建设项 目过程管理,严格按照《浙江外国语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浙外院办〔2014〕 54号),对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概论”等11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日语”等2 门小语种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学原理”等19门全英课程、进行中期检查,除2 项全英课程申请延期外,其余项目均通过中期检查。对“西湖寻梦——文学中的 杭州”等2门校级国学精华课程进行结题验收,项目顺利通过结题。2016年省级 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西方音乐的多文化视角”顺利通过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认定。组织校级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评选出18名获奖教师和2个优 秀组织。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2017年12月,对“钢琴教学团队”等2个校级教学团队 进行结题验收,项目均顺利通过。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 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 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学校继续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人才 培养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小班化和分层分级教学,目前,全校小班化 教学达到52.83%,其中语言类专业的专业课94.61%实行小班化教学,其他专业的 专业课43.92%实行小班化教学。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实施分层分 8 类教学,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的课程占公共课总数的89.86%。学校持续落实《课堂 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各类教学、课程标准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资源;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规范课堂教学管 理,严格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 动。目前,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5%,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47项。此 外,学校建设了慕课平台,建设校在线开放课程17门,引进“尔雅”课程340门 次。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水平 完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实践+国际化志愿者服务+创新 创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突出实践育人成效。 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体系建设。鼓励专业社团参加校外各项专业学科竞赛, 提升专业水平与素养。积极搭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2017-2018 学年,学校新建 大数据与电商安全实验室、艺术设计与展示实验室等 5 个实验室(中心)、17 间实验分室,并对 4 个自主学习平台进行优化和升级。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周活动, 实践周期间,各专业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校内专业实训和校外见习等实践活动,以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能力。 继续打造社会实践国际化特色。积极开展以“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为主题 的社会实践、国际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活动。学校多语种国际志愿者联盟积极为第 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第五届乌镇戏剧节等国际会议和大型活动提供翻译等志愿 服务,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与好评,获得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带队指导,采用资助立项方式,引导大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 策划设计各类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公选课模块,开设大 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强化创新创业项目平台,2017-2018 学年,学校立 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 15 项、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科技创新项目 立项 13 项、校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 25 项。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 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等科技创新与创业大赛,积极营 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多语种特色、优势,与阿 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及旗下速卖通大学、风投机构、Wish(China)、亚马 逊、执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 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规范管理。一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2017-2018 学年, 学校修订了《教育实习规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修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制定出台《大学生创新创 9 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不 断加强实习管理。2017-2018 学年,学校加强了对本科生毕业实习的管理,从内 容、职责、要求等方面对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作了规范要求,圆满完成 2018 届 本科生毕业实习工作。三是推进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通过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调研,不断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实 施毕业论文 2 次学术不端检测制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在 1786 篇本科 毕业论文中共评选出 52 篇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四是规范实验教学管理。 通过召开实验室工作会议,开展实验教学常规检查,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 完善机制建设,从而不断规范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 五、专业能力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围绕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 求,逐步构建了“体系-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架构。在平台、模块课程设计中, 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在 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上,体现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要求,加重外语教学、实践 教学比重。形成突出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类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立“非小语种、非师范类”专业、师范 类专业、小语种专业三大类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类型特点,合理设置不同课程模 块及学分学时比例。在专业教学课程母模块下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 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四大模块。在实践教学课程母模块下设置必修实践模块、 自主实践模块。 调整学分制管理模式,逐步加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如:大学体育实行专项俱 乐部制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教学。专业课中加大专业选修课比重,各专 业选修课比重基本达到专业总学分的 50%左右。聚焦“大外语”,增加公共外语 学分比重,注重外语的实践教学,同时通过在专业课中设置一定学分的全英课程, 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合理分配学分比例,每个专业设置 16 学分学科基础课模块, 既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模块,打破专业 壁垒,实现专业复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规定每个专业必须设置不少于 10 学 分的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实行嵌入式实践周,在各年级第二至第七学期,每 学期其中单独设置一周作为实践教学周;师范类专业教学实习实行整学期制,其 他专业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 8 周的专业见习,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 能。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单独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周,设 10 立创业学院,开展“3+1”模式的创业实验班等,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 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拓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以复合专业为契机,探 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协同创新,促进各专业的深度融合。 探索“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校园”培养模式。以协同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点为依托,推进复合型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 “三位一体”自主招生,在小学教育专业实施“3+1” 英汉双语方向实验班,在 翻译专业设置英汉口译方向实验班,力争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品牌。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全英教学实验班,为学校的国际化专业建 设打下基础。 成立跨境电商创业学院,在经贸类、小语种语言类、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 的基础上,联动企业政府,将跨境电商培养体系设置为“3+1”实验班模式。对 跨境电商行业有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科三年专业学习后,经学校选拔进入跨境电 子商务创业学院,并集中进行校政企三方联动的跨境电商教学模式。“3+1”实 验班模式实行“理论+实践”跨境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设置了 8 门核心课程和企 业实训实习环节,采用“校内研究教师+企业实战导师”产教融合式的学分制模 式,邀请校外企业实践导师进校参与课程教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在课程上 一对一对接,深入探讨教研讨论,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同时,通过“走出去”和 “请进来”强化师资培养,提升跨境电商授课水平。定期选送校内专业教师到阿 里巴巴速卖通大学、亚马逊教师培训营、Wish 星青年进行跨境电子商务讲师培 训。2018 年,跨境电商学院、东语学院与执御三方将合作共同开展四年制跨境 电商人才培养(5+3 模式)。通过“3+1”实验班、SYB 创业培训等,培养学生创 业意识与能力。 推进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建设,培养高端教育人才,探索教师专 业发展规律,促进教师教育全面发展。项目实施三年以来,共遴选 100 位立志从 事教师职业、专业功底扎实和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作为实验班培养对象。2018 年 5 月,第三届“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正式成立,共遴选来自英语 (师范)等 6 个专业的 40 名立志从事教师职业、专业功底扎实和综合素养较高 的师范生作为第三届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的培养对象。 (四)立德树人机制 确立了师德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 设的首要任务。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如举办新教师拜师活动、 开设教师发展工作坊、开设师德教育课程等。学校注重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 11 和方法,通过实践反思、典型示范等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 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组织评选“三育人”工作先进个 人、 “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活动。 确立了师德师风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突出地位,明确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考 核的第一标准。学校充分利用师德考核的激励作用,对教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 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在职称评定、评选树优等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同 时,把师德表现作为广大教师各种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 确立了师德管理在教师队伍管理中的突出地位,明确师德管理是教师队伍管 理的第一责任。学校建立了师德监督机制,对于教师职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 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以健全师德查处和问责机制。 (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提升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能力。改革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做 到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开展网创、SYB等创新创业课程,全年培训89人次。完 善创新创业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体系,开设选修课5门,提供线上课程26门,上课 人次累计人数达到1000余人次。逐步完善创业导师库,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共 有校内外导师30名。全年派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师资22人次。办好弘毅讲坛,邀 请国内外知名人士,高校专家及知名企业人士与学生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全 年举办23次讲座。成立大学生众创联盟,开设移动电商特训营、谋划职业生涯规 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咨询室,做好创业辅导的精准帮扶。开拓校外创业孵化基地, 与富阳区共建基地。建设大学生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团队招商工作,共有5个团 队入驻,发挥文创中心的学生校内创业孵化器作用,办好创意集市,带动校内创 业氛围。修订大学生创业资助管理办法,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组 织学生参加省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乡村振兴创业大赛、体育文化产业创业 大赛等省级A类以上赛事,参与学生100余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 项。积极参加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的招标项目,获得一起招聘会和创想研究室 两个标项,共计经费7万元。共为7支创业团队(个人)提供创业无偿资助6.2万 元。 (六)学风建设 加强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强化学风建设。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 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新的工作载体,融入到 学生思政工作中去。以“现代、多元、高雅”为目标,倡导结合学科专业,打造 “一院一精品”的学生活动。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布置、设立各富特色的外语 角、休读点、文化长廊等,组织学生开展早晚自习、经典诵读等学风活动。 学风建设督查常态化。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多个部门相继开展学风督 12 查、无手机课堂建设、公寓考研自修室、校园文明督察岗、晨读等学风建设活动, 严格管理不良学风现象,对学生迟到、带早餐进教学区域进行督查反馈,有效地 减少了学生不文明的学习现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开设“诚信考场”,形成诚 信自律的考风。开展教室文明倡议,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进一步修订完善考评、评奖、评优等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修订了《学生综 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试行)》、《学风建设优胜班级评选办法》等相关制度编 制成《学生手册》,通过始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引导,坚持正面引导。 开展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奖学金和校级学风建 设优胜班级评比,表彰先进,树立榜样。 推动学风建设进寝室,实施领导干部与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工作,指导学 生生活适应、学业专业发展、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目前已实现了联系新生寝 室全覆盖。积极完善公寓记实考评制度,在《学生寝室文明等级评比实施办法》 等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公寓记实考评制度,并将学生寝室文明纳入到学生综合素 质测评实施办法中和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中。探索学生寝室素质能力评价学分制 工作。 打造学生爱校荣校的典礼文化。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增强典礼的 仪式感和荣誉感,通过开展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新生和毕业生宣誓等活动, 打造学生爱校荣校的典礼文化,并逐步形成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为载体的系列 新生始业教育、毕业生主题教育,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融入典 礼过程,培养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恩情怀,强 化学生的专业发展规划。 拓宽第二课堂学习。“弘毅讲坛”开展了书记、校长新生第一课、大学生校 风学风、大学生青春榜样、企业家进校园等讲座。实施发展性资助项目——暑期 社会实践发展性资助、国际交流项目发展性资助,鼓励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参与实践锻炼,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注重教育惩戒相结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对旷课、作弊的学生严格按照学 风处分条例给予纪律处分。 (七)专业实践能力 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增强学生学术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探索能力。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训练研究立项,2017-2018学年,立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新苗计划”科技创新项目共53项,2018年暑期立项社会实践项目67 项。 开展学科竞赛,彰显各学院学科特色。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激 发学生求知欲、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生专业成长与发展,实现“以赛促学”。 13 2017-2018学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67项,其中国 家级13项,省部级154项。学生参加外语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1,省级奖项37项。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 2017 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的考察意见和建议,学校新 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处。同时优化教学督导队伍,增补专职教学督导,构 建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基础。学校修订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 本环节及规范(试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条例(试行)》等系列文 件,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的制度保障。 继续实施校、学院(部)两级监控机制,结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诊断、帮 扶、提高三步走的“助教工程”,初步构建了由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资源管理、教学产出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改进等子系统构成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 (二)常态监测与专项督查 学校坚持日常教学运行常态化监测和专项评估、督查相结合的方式,优化 课程考核方式、加强专业督查与评估。 实施过程常态监控。一是实行听课制度。本学年,学校继续实行校领导、各 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中层领导全员听课和机关管理人员进课堂听课办法,实现 对所有课堂教学全覆盖。二是实施教学督导制度。校院二级督导,通过随堂听课、 抽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试卷等,对教学秩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进行督 促检查。三是实施教学信息员制度。聘请 107 位学生教学信息员,动态收集师生 对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实施教学检查制度,开展学期初教学准备情 况、学期中教学运行情况、学期末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检查。五是编制“教学 基本状态数据库”、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并做好相应数据分析工作。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学校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模 式。鼓励教师采用小组活动、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开展专业技能测试或实 践能力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按照课程性质、特点和要求,根据学生出勤、课堂 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试等,灵活设置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 加强专业督查和评估。一是以教育部师范生认证为契机,学校各师范专业积 极对照师范专业一级、二级认证标准,努力梳理和整改,争取早日通过师范专业 认证。二是以省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师范生培养质量 专项督查等为契机,听取师生在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及建议,努力深化专业建设内 涵。 14 (三)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从组织、制度、师资、经费、条件等方面 优先保障教学需要。 2017 年 12 月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巩固合格评估 成果,研究和谋划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和举措。多次 召开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讨论并安 排相关教学工作,听取各方意见,协调教学事务。各学院(部)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系统。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到各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日常课堂教学运行、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的开展,教学计划 的执行,再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学生教学信息员的 意见反馈,以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诊断、帮扶、提高”,各环节都有规范化 指导,各流程都有标准化操作,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形成教学质 量监控闭环运行系统。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本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为优秀的课程有 2166 门次, 良好的有 46 门次, 优秀率为 96.13%。为了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分度,促进教师更有针对性 地改进课堂教学,学校从本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对学生评教办法进行改进,改变以 往评教的等级制为排序打分制,优化调整评价指标,并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分项评 价,这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为优秀的课程有 1409 门次,良好的有 642 门次,优 秀率为 68.03%,评教的区分度有明显提高。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一直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学位授 予关。2018 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1797 人中, 1759 人获得毕业证, 毕业率为 97.89%, 1728 人获得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 96.16%。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 2018 届毕业生共有 214 位本科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中 99 位学生考入国内高校,115 位学生赴境外就读。 (四)学生转专业情况 扩大二级学院转专业自主权,方便学生转专业。修订《浙江外国语学院全日 制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给予二级学院转专业自主权,制订出更加符合各学科 门类专业特点的转专业条件,给予学生在校期间转专业更多个性化选择。首先, 进一步放宽转专业条件,取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限定性要求,交由学院根据学校 15 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社会需求等情况自主设置各专业选拔条件及要求。其次, 给予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试读两周的机会,若不适应新专业可转回原专业继续就 读。本学年共有 108 人申请转专业,共计 60 人成功转入其他专业。 (五)就业情况 1.实施措施 继续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政策,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资金、人员、场地 “三到位”,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规范化建设。 大力推进国际化就业工作。积极鼓励毕业生走出国门就业,通过国际交流, 拓宽国际化视野,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共计13人通过合作交流项目到赤道几内 亚、法国、白俄罗斯等国家任职中文教师、翻译等。毕业生有通过蚂蚁金服(杭 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奥德莱斯电子有限公司等国际化企业实现就业。同时, 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打造国际组织实习实训中心;建设 国际组织就业实习网站及微信平台;引导优秀学生积极报名应聘国际组织;积极 邀请有涉外工作经验的校友、专家、官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开展培训、讲 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和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信息、资金、咨询指导等帮 助。此外,学校主动联系走访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国首 个跨境电商试验区和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岗 位推荐等进行深度洽谈和对接。 进一步强化就业实践。截止目前学校共建有就业实践基地93家,校创新创业 平台扩充至33家,有效挖掘与拓展校内资源,建成校大学生众创空间,招标入住 5家学生创业团队。并大力拓展信息化办公渠道,充分利用学校就业网站、全国 大学生一站式服务平台、“浙外学工”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互联平台,线上多渠 道发布就业信息,线下积极举办就业、实习招聘会。此外,学校大力开展就业帮 扶。组织贫困生参加在中国计量大学举办的“寒门学子”专场大型招聘会之外, 认真挑选优秀贫困生参加教育厅组织的2018届百名优秀贫困毕业生就业推荐活 动。并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的审核工作,今年共计13位贫困毕业生 通过人社部门的求职创业补贴审核。 加强就业指导体系规范化建设。一年来,学校着力增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种类,丰富课程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咨询,做 好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利用信息化助推系统建设,借助教育信息化丰富就业指导 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传统的单方面的课堂授课,转化为促进 学生主动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学习,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时, 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共选送33人次参 加高校创业指导师资研训、浙江省文创产业创业教练等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的就 16 业创业类培训。同时,以“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引 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政策宣讲会、定点联 系等方式,我校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西部专招及两项计划。报名参加西藏专招的 有20名,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入藏标准体检,最终2名同学录取并到达西藏 参加工作。此外,2名同学录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西藏、新疆),2名同学录取 为省内计划志愿者。 2.就业率 2018届共计本科毕业生1797人,师范生63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5.06%。 截止2018年10月31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1737人,本科就业率为96.66%, 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603人,师范生就业率95.71%。 (六)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开展的 2017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 人才需求调查,我校共有 1582 名毕业生参与了网上匿名调查,占 2017 届全体毕 业生的 86.40%。学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为 76.80%。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满意 度调查显示,实践动手能力满意度 86.53%,专业水平满意度 88.16%,创新能力 满意度 81.63%,合作与协调能力满意度 86.53%,人际沟通能力满意度 87.35%。 八、学校特色发展 (一)国际化特色进一步彰显 专业建设。学校目前共有本科专业 32 个,其中外语类专业 14 个,占学校总 专业数的 40%,共有语种 12 种。为培养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人才, 积极申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2018 年,“一带一路”浙商基站捷 克,以及浙江省重要投资国土耳其等两个国家语种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置。同时继 续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教学)、旅游管理(全英教学)等“外语+专业”、 “专业+外语”及全英授课的复合型试点专业建设。新增俄语、阿拉伯语两个省 级特色专业。各专业在专业定位发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应用人才。 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实施“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校园”培养 等模式;朝鲜语、阿拉伯语、小学教育(英汉双语)等专业学生整班制赴国外合 作院校交流学习;与北外、上外等高校合作,定期选派学生赴合作院校跟班学习。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全英教学、双语教学、小班化教学、分层分类教学,重视学 生语言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努力为浙江对外开 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外语类专业通过将“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 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两项重要指标,合理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三 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语言技能过硬,具有 17 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国际经贸、文化教育、翻译、旅游等领域工作的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非外语类专业着重于加强外语应用能力提升,通过 搭建“大外语”平台,引导学生提高外语运用能力,以适应对外交往需求。“专 业+外语”等类型的复合型专业,则积极探索省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与“英语和 小语种”的复合,以期实现专业与一门主修“外语”的深度复合。其他专业也积 极建设各类人才培养实验区(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社会实践等多方面 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国际化电子商务、互联网及高端教育人才。 实践教学。学校统筹课内课外资源,综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内容,在复合 型人才实践培养上形成了“专业实践(专业社团)+国际化志愿者服务(社会实 践)+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打造以“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成立英、日、意、葡、阿、西、法、俄、韩、德等10个语种师生构成的多语种国 际志愿者联盟,2017-2018学年,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志愿者活动;编写了国内第 一本国际志愿者培训教材,开设了国际志愿者培训教育在线课程,同时给予学生 参与国际志愿服务2个学分,形成国际志愿者服务教育专业化机制,初步构建起 “一本教材、一门在线课程、一批志愿服务活动、两个学分认定”的国际志愿者 服务教育体系。 以强化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往能力开展专业实践。设置自主实践模块, 内设嵌入式实践周,鼓励各专业以专业类学科竞赛的形式组织实践活动。结合学 校外语语言特色,大力扶持“英语演讲队”“西塞罗口译俱乐部”等语言类专业 社团发展,同时,鼓励将社团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开设国际礼仪实训、国 际志愿者实训等公选课,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加强师资国际化培养,根据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需要, 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境)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培训、合作研 究、学术交流等,提升青年教师开设全英文课程、主持或参与国际化合作科研的 能力。本学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培训、 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在待遇及经费上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出国 出境学习、研究的积极性。逐步改进培养方式,个体访学和集中培训培养相结合, 增强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聘用与管理。严把外籍教 师聘用的入口关,优化外籍教师结构,提升外籍教师质量。利用各种资源开拓渠 道,着力引进外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来校任教,鼓励外国文教专家开设专 业核心课程。建立有利于外籍专家长期在校任教的管理机制,制订外籍专家的职 务晋升办法,建立与职称、来校工作年限挂钩的酬薪体系。围绕品牌学科和专业 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的外国研究人员或研究团队,着力培育融合多语种的以跨 18 文化研究为重点的人才团队。 学科竞赛成效。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外语竞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2017-2018 学年,35 人次获得包括“‘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在 内的省级以上英语翻译、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写作大赛等外语类专业奖项, 11 人次在语种类专业比赛中取得佳绩。英文学院学生包静静、潘姣姣分别获 2017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一等奖、二等奖;潘娇娇、孙晓词分别获第 23 届中国日报社“21 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浙江赛区冠军、季 军;吕洁茹获第三届“LSCAT”杯浙江省翻译(本科组英译汉)竞赛一等奖;郑 磊、候佳茵获第二十一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 奖。国际商学院学生虞之润、英文学院乐熠琲分别获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英语写 作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东语学院林强、冯梦荧、李雨薇、王滢鸽、柴晗笑、吕 梦洁获第七届“卡西欧杯”浙江省大学生日语配音比赛三等奖;闻俊开、陈秋敏、 王莹、吕梦洁、林明威、陈平、金恒贤、王也获第六届浙江省日剧 PLAY 大赛一 等奖;黄悦宇、林晓敏获第二十一届延边(浙江)郑芝溶文化庆典郑芝溶诗朗诵 比赛一等奖;周吕燕、李聪分获第十届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华东地区)一等奖、 二等奖等。 学生出国境交流。学校积极寻求与国境外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学校与德国慕 尼黑大学、歌德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土耳其伊斯坦布 尔大学等 20 所国境外高等院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及/或交流合作协议,着重强调与 合作院校开展互免学费的交换类型学生项目。同时,积极开拓出国境项目形式多 样性和多层次性。截至 2018 年 11 月底,学生出国境项目总数增至 73 项,实现 了学校外语语种专业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项目的全覆盖,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 委等资助型项目,其中包括享受全额资助的 5 项留学基金委优本项目(俄罗斯莫 斯科国立语言大学交换生项目,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交换项目,美国威斯康星大 学河城校区交换项目,秘鲁应用科技大学交换项目,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交换项 目),推荐学生参与 CSC 组织的墨西哥政府奖学金,哥伦比亚政府奖学金,朝鲜 互换奖学金,韩国语研修项目以及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积极拓展海外实习实践项目,与国际交流协会开展的中法汉语助教项目、赴美国 以及新西兰带薪实习项目等实习类项目对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职业 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8 月,我校共派出出 国境交流学生 367 人次。 (二)应用型建设成效初显 专业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需求、职业岗位的对接,进一步增强专业建设与 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依存度,提高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制定 19 《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方案》,首批立项建设 6 个应用型专业,并给 予每个专业 15 万元的建设经费。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结合自身特点, 明确对接一个产业或行业,以学科专业交叉复合、产学融合为路径,积极以“专 业群”对接浙江省及杭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并积极通过专业“嫁接” 、 设置专业方向、改革培养方式等改造传统专业,充实培养方案中的应用型、特色 化专业方向模块和课程群,促进专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立行业主管部门和 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校企合作培养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引入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 合作方的力量。目前,应用型专业(含省级立项专业)就读的学生占本科生总数 的 49.4%。 课程资源建设。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 产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分类推进课程建设,着力 提高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建设水平,扎实抓好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的建 设,加大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外语课程、国 际化课程等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录制条件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加大课 程开放共享力度,培训更多的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更大资助额度,资助更 多项目,引导、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应用型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课 堂在线”平台,探索建设小语种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优先保证省、校级优势、特 色专业的主干课程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标准。鼓励教师编纂出版应用性教材。本 学年,立项建设应用性教材9部,《实用英语翻译》等3部教材入选省“十三五” 新形态教材项目。 协同育人。学校主动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借助产学研合作渠道,大力推动 产教融合,着力搭建协同创新育人的平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本 学年,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学校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目前,共建有 222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与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37家单位 合作建立专业实训基地,与学军小学等85所中小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强 化实践师资共享平台建设,积极与行业合作建立人才资源共享的良好机制。近两 年,开设弘毅讲坛、博达论坛等一系列包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讲座 227场,聘请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知名行业(企业)高管30余人次来校开讲。同 时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此外,学校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 业进行实践进修,切实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深化创新 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多语种特色、优势,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及旗下速卖通大学、风投机构、Wish(China)、亚马逊、执御网络科技有限公 20 司等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成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定向培育跨境 电商人才;加强实习就业合作平台建设,与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天和高科技产业园等70余家单位建立了就业 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成立跨境电商创业学院,组建创业导师团,建立创业孵 化基地。2017年我校入选WISH星青年计划首批高校,2018年7月,第三届“3+1” 实验班正式开班,来自全校16个专业的68名学生成为实验班学员。学院培养的毕 业学生颇受企业欢迎,98%以上从事跨境电商行业工作,其中10%自主创业。毕业 不到一年就业学生已经被Wish和大卖家企业核心部门录用,成为各企业骨干,自 主创业学生月营业额最高纪录达到500万元/月以上;继续推进国际化卓越教师培 养创新实验班建设,本学年,遴选出40位立志从事教师职业、专业功底扎实和综 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作为实验班的培养对象。2018年6月,首届“国际化卓越教师 培养创新实验班”初结硕果,该班28名学生已全部落实就业单位与升学去向,其 中23名学生被省内外知名中小学录用,5名学生被英国约克大学、香港教育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状况,学校不断调整、优化师资队伍职称 结构。按照生师比18:1要求和7:3的专兼比例,根据现有师资队伍和专业学科 发展的实际,通过引进、聘用等多种方式,有序扩大教师队伍总量。立足服务浙 江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着眼于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目前,专任教师 445人,其中,博士216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2.8%,正高职称教师68人, 副高级以上教师占40.9%。此外,聘请43名外聘教师来校上课,不仅充实了学校 师资队伍的数量,更增添了师资队伍的社会、业界的资源;同时,根据语种及师 范专业建设、跨境电商相关专业建设和复合型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配足 专业建设必需的实践师资,增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和跨境电商实战能力的指导。 重点引进教学、教科研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博士,充实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 挂职,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活动的能力。目前,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 教师108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的24.3%,其中77位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多类别、多层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加强新入 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指导,不断完善新进教师适应性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 强化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出台《青年 教师导师制暂行办法》,实行新老教师“一对一”结对“传帮带”;积极开展“新 教师公开课堂”“新手练兵课堂”等活动,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 本学年,教师获省高校教学类比赛奖项5个;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注 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本学年,共有近30个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政府决 21 策。 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立足浙江经济社会与对外开放发展,继续在志愿者服务、 咨政服务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年,学校共派出700多 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残疾人射箭锦标赛、海外华 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中英对非投资论坛、城地组织世 界理事会、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全球投资峰会、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 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首届世界油商大会、金砖国家统计局局长会议等诸多大型 赛会。 学校成立“一带一路”多语种教育中心,中心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服务浙江省经济发展及促进学科建设为目的,致力于成为多种外语学科领域具有 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人才库”“思想库”和“智力库”,专注于“一带一路” 国家语言政策研究、“一带一路”国家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和“一带一路”国家文 学与文化研究,努力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等 诸多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中心研究成果获包括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 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个成果奖项。 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企业服务、 国际交流、国际志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以服务浙江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宗旨,推 进浙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贸易。中心在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等方 面也与学校现有的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4个省 一流学科(B类)实现了有机融合。经过3年多的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现已形成浙 江文化和浙学精品外译及其研究、浙江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浙江文化海外贸易研 究、浙江教育的本土经验与国际对话、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国际传播研究 等5个研究方向。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下设的拉丁美洲研究所、德国研究中心和阿拉伯研究中 心在本学年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拉丁美洲研究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并组建“拉美研究与中拉合作” 国际化协同创新团队,对拉美地区经济社会展 开深入研究;德国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本学年承担教育部专项课题招标 项目2项,以课题招标形式发布校级课题8项,中心成员在《幼儿教育》杂志上以 第一译者的身份发表译作7篇;举办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研讨会暨中德合作教师 培训项目三十周年纪念活动。阿拉伯研究中心专注于阿拉伯地区经济问题研究, 涵盖阿拉伯各国经济转型、中阿经贸合作、浙商在阿拉伯地区发展等研究方向, 旨在为我省政府及相关企业对阿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目前中心已与埃 及亚历山大大学、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等国外院校和机构建立 合作关系,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阿经贸合作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为平台,积 22 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本学年,承担包括国家社 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在内的10项各级各类研究课题。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学校在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 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内涵建 设尚待进一步提升,课程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条件及管理有待进 一步规范和升级,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二)对策分析 1.专业内涵建设 优化结构,加强专业规划与建设。强化需求导向,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不断提高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 以浙江省“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建设好浙江省优势专业、省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做强各语种专业,3-5个语 种专业综合实力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做实经管类专业,3-5个专业成为省内应用 型示范专业;做优教师教育类专业,力争所有专业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1-2 个专业通过三级认证。同时,要不断提升各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程度,2-3个专业 符合省级国际化专业标准。 加强分类管理,突出各类专业建设特色。外语类专业通过将“国际化视野” 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两项重要指标,合理设 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 语言技能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国际经贸、文化教育、翻译、 旅游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国际化应用外语人才。 经管类专业通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日益国际化的需求以及开放布局 和境外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日益深化所带来的机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 进全英教学专业建设,实施专业与一门主修“外语”的深度复合,积极探索省优 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与“英语或小语种”的复合,着力培养外语交际能力与专业应 用技能突出的商贸、旅游、会展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 师范类专业建设上,继续组织对各师范专业进行师范类专业一级认证,并择 优报送省教育厅进行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充分利用师范专业认证契机,全面展 开教师教育课程调研、设计,以丰富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 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师范生教学技能过关测试,使之与教师资格证考试以及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有机结合。结合嵌入式实践周开展教育见习实践活动,按照 培养计划开展教育实习活动,做到实习前期有调研、实习中期有检查、实习后期 23 有总结和评比。在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上加大政策性支持,采取措施激励中小学教 学名师到学校兼任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同时鼓励学校学科教学类教师参加 中小学校本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研究等。 建立专业预测与退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专业预测 与调整退出机制,促进学校专业办学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专业论证和评估,积极根据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探索制定适应 学校实际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对预开设专业加强市场 调研和论证,加强对新设专业的检查和评估,部分工程专业试点开展专业认证、 专业评估。 二是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结合全省相关专业情况、招生就业情况、第三方论 证机构评估等依据,逐步建立专业预测与调整机制,保持专业结构的活力。对供 过于求的长线专业,对老化、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实施取消或合并;对就 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采用减招、限招和隔年招生乃至停招的措施。 2.课程体系构建 完善课程建设体系。继续完善“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以强化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为抓手,推动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建好用好在线开放课 程平台,实施“互联网+教学”计划,改造传统教室,建设智慧教室、智慧实验 室。加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积极改革传统教学 模式,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引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社会 力量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课 程评价要继续贯彻执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课程评价 多样化推动课程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重组课程结构。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 断提高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优化专业教学平台,不断梳理课程设 计的定位与逻辑,以“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合理设置 模块化课程。深化公共外语分层分类培养新模式,积极对接各类专业的英语考试。 做实专业任选课模块,积极加入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实践课程,通过与行业企业合 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积极培育优质通识教育 核心课程,不断丰富“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文史经典与家国情怀、科技进步与 科学精神、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哲学智慧与批判精神”等各类别课程的内涵建 设。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专业、应用型专业和小语种专业的交叉选修、辅修等培养 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要 实现全覆盖,不断深入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 24 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大力推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 案例教学等,实现“产教”的紧密对接;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 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建立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 过程的“无缝”对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习实践硬件条件建设。围绕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定位,统筹资源,统 一规划,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优化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加专业实 验室的架构体系,以及“真实—模拟—虚拟”相结合的实验室功能体系。优先支 持大学英语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等公共实验教 学平台,加大语言服务类、文化体验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支持各学院专业 实验室建设与自主管理。强化实验室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实验室开放 管理与实验教学新模式,鼓励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深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巩固优化“专业实践(专业社团)+国际化 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 专业特点做实嵌入式实践周及创新创业实践周安排,丰富自主实践模块内容多样 性,建设特色校企合作实践课程模块,并与学科竞赛活动无缝衔接,提高学生对 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针对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加强过程管理与 质量监控,建立院校两级实习领导小组定期走访实习实践基地制度,建立实习实 践与就业联动机制,落实学院与实践基地稳定合作制度。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教 学质量。进一步扩大国际志愿者服务品牌效应,形成“一本教材、一门在线课程、 一批志愿服务活动、两个学分认定”的国际志愿者服务教育体系。积极利用创新 创业教育平台,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学院,形成“一本教材、一门在线课程、 一批创新创业项目、两个学分认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创业培 育、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继续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每年对毕业 设计(论文)质量组织抽检,严格将论文重复率控制在30%以内,并将论文抽查 结果与学院二级教学考核挂钩。积极利用学生评教和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 查,及时发现、反馈并整改问题。推动“校友邦”平台逐步覆盖所有学院,对实 习环节实现全面的线上管理,并定期、不定期地对实习实训进行走访。另一方面, 对第一课堂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以学分形式进行考核。对第二、第三课堂隐性 课程,以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形式予以考核,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 动性。 25 4.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高层次人才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制定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引 进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提供更 优惠的条件,创建更优越的环境;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力度, 鼓励支持更多的青年教师提高学历职称。通过努力,使全校教师学历职称、学缘 地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教师队伍服务社会、地方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针对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的 问题,学校将通过多种举措,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育力度。一是实施“中 青年教师下企业工程”。学校计划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通过顶岗实习、 实训等多种方式,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拓宽研究 领域,使学术研究能更紧密地与产业、实践的发展相结合,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 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实施“行业导师”计划。邀请社会行 业人士定期来校为学生授课,讲学,并安排青年教师听课、协同授课;同时,邀 请社会行业专家定期不定期来校与青年教师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帮助教师了解 社会发展动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共同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通过努力,培养 一批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强化教师海外培养。在加大引进海外博士力度的同时,继续实施教职工国(境) 外培养计划,每年选派15人左右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 行学习培训、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在待遇及经费上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中青 年教师的出国出境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增加海外访学选派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优先选派语言教师和全英专业教师海外访学。加强指导,不断提高选派质量,强 化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强教师海外进修学习的考核,引导教师增强海外访学的目 的性,提升师资的跨文化沟通、开设双语课程、全英课程能力。逐步改进培养方 式,个体访学和集中培训培养相结合,增强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将着力 改革传统上以教学科研为主体的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价方法,以适应学校 发展对教师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在今后的岗位聘用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学校 将逐步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教学为主型岗位、社会服务型岗位等多种岗位,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报或竞聘相应的岗位;同时,通过采取不同的考核 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走个性化发展道路,以发挥自身最大的效应。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 测队伍,全面充实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由目标、标准、执行、 评价、反馈、调控、改进等组成的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功能,执 26 行良好,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和优 化,逐步实现质量标准多样化、监控实施全程化、信息收集网络化、信息反馈双 向化、结果处理规范化和质量决策科学化,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机制化、 制度化的保障,达到持续改善办学品质的目标。 建立常态监测和专项评估相结合的动态监控评价体系。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 量标准,实现教学过程各环节监测的全覆盖,注重信息收集、反馈和纠偏改正能 力,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闭环运行。 27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 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 普通全日制学生总人数 普通本科学生人数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 8530 7670 89.91 2、教师数量及结构 师资情况——职称情况 师资情况——学历情况 职称 人数 学历 人数 教授 72 博士研究生 217 副教授 115 硕士研究生 166 讲师 226 本科 67 助教 37 专科及以下 0 其他 0 合计 450 合计 450 师资情况——学位情况 师资情况——年龄情况 学位 人数 年龄段 人数 博士学位 217 35岁以下 145 硕士学位 199 35-50岁 206 学士学位 34 51-60岁 93 无 0 60岁以上 6 合计 450 合计 450 28 教师总 人数 具有研究生学 历教师总数 具有研究生学历教 师所占比例(%) 具有副高以上 职务教师人数 具有副高职务教 师所占比例(%) 450 383 85.11 187 41.55 3、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设置年份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2011年 金融工程 020302 2017年 教育学 040101 2011年 科学教育 040102 2015年 5 小学教育 040107 2014年 6 汉语言文学 050101 2010年 7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2011年 8 网络与新媒体 050306T 2016年 9 英语 050201 2010年 10 俄语 050202 2014年 11 德语 050203 2015年 12 法语 050204 2012年 13 西班牙语 050205 2012年 阿拉伯语 050206 2012年 15 日语 050207 2011年 16 朝鲜语 050209 2014年 17 捷克语 050229 2018年 18 葡萄牙语 050232 2013年 19 意大利语 050238 2013年 20 土耳其语 050235 2018年 21 翻译 050261 2013年 22 商务英语 050262 2012年 1 2 学科门类 经济学 3 4 14 教育学 文学 29 备注 当年停招 大类招生 新增专业 新增专业 23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2010年 应用化学 070302 2012年 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2010年 26 国际商务 120205 2013年 旅游管理 130901K 2011年 会展经济与管理 120903 2016年 29 电子商务 120801 2016年 30 音乐学 130202 2010年 美术学 130401 2011年 艺术与科技 130509T 2017年 24 27 28 31 理学 管理学 艺术学 32 3-1、本科专业分布情况(各专业人数) 序 一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级 级 级 级 522 143 144 116 119 金融工程 152 42 43 35 32 教育学类 科学教育(师范) 164 44 41 41 38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小学教育 643 146 156 178 163 5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226 57 56 58 55 6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师范) 416 88 110 109 109 7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俄语 158 45 46 44 23 8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 70 24 25 21 0 9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法语 217 43 50 76 48 10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西班牙语 217 46 52 70 49 11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阿拉伯语 173 54 53 43 23 1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271 75 76 52 68 13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朝鲜语 185 50 69 44 22 14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葡萄牙语 94 21 23 25 25 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 专业 合计 1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经济学 金融学类 3 教育学 4 号 30 15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意大利语 93 20 24 25 24 16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翻译 322 75 80 79 88 17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商务英语 237 72 59 57 49 18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与新媒体 82 45 37 0 0 19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 107 0 29 35 43 20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师范) 402 167 49 90 96 21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国际教育 99 0 42 29 28 22 理学 化学类 应用化学 201 33 39 64 65 23 理学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01 175 86 71 69 24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180 45 51 42 42 25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国际商务 572 176 154 116 126 26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 会展经济与管理 79 39 40 0 0 27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 旅游管理 442 125 112 129 76 28 管理学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方向) 122 79 43 0 0 29 艺术学 美术学 美术学(师范) 243 58 63 61 61 30 艺术学 设计学类 艺术与科技 293 98 78 58 59 31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师范) 287 85 80 60 62 7670 2170 2010 1928 1662 32 合计 4、当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专业名称 计划招生人数 实际招生人数 实际报到 实际报到 人数 率(%) 英语(师范) 96 96 95 98.96 英语 48 48 48 100.00 商务英语 72 72 72 100.00 翻译 75 75 75 100.00 日语 74 74 71 95.95 31 阿拉伯语 51 51 51 100.00 朝鲜语 50 50 49 98.00 西班牙语 40 40 39 97.50 俄语 44 44 43 97.73 法语 40 40 38 95.00 葡萄牙语 20 20 20 100.00 意大利语 20 20 19 95.00 德语 20 20 20 100.00 中国语言文化大类 168 168 165 98.21 网络与新媒体 45 45 44 97.78 小学教育 148 148 147 99.32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3 143 143 100.00 国际商务 124 124 122 98.39 旅游管理 126 126 126 100.00 会展经济与管理 39 39 39 10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44 44 44 100.00 金融工程 42 42 41 97.62 科学教育(师范) 44 44 44 10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8 38 38 100.00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方向) 79 79 78 98.73 美术学(师范) 57 57 57 100.00 艺术与科技 55 55 55 100.00 音乐学(师范) 55 55 49 89.09 应用化学 32 32 32 100.00 总计 1889 1889 1864 98.68 32 5、生师比 学生类别 学生数 折合系数 折合学生数 教师类别 教师数 折合系数 折合教师数 普通本科生 7670 1 7670 在职专任教师 450 1 450 860 1 860 外聘教师 95 0.5 47.5 普通专科 (高职)生 留学生 15 3 函授 282 0.1 28.2 业余 842 0.3 252.6 折合学生数 45 8855.8 折合教师人数 生师比 497.5 17.80 5-1、分专业生师比 专业名称 专业人数 专任教师人数 外聘教师人数 生师比 英语(师范) 416 20 4 18.91 英语 226 9 4 20.55 翻译 322 11 5 23.85 商务英语 237 9 1 24.95 阿拉伯语 173 11 4 13.31 日语 271 12 3 20.07 朝鲜语 185 7 5 19.47 俄语 158 7 2 19.75 德语 70 5 1 12.73 法语 217 10 2 19.73 西班牙语 217 13 3 14.97 葡萄牙语 94 6 3 12.53 意大利语 93 6 1 14.31 汉语言文学(师范) 402 18 1 21.73 33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 107 4 1 23.78 汉语国际教育 99 11 0 9.00 网络与新媒体 82 5 0 16.40 国际经济与贸易 522 19 3 25.46 国际商务 572 21 4 24.87 旅游管理 442 16 6 23.26 会展经济与管理 79 3 1 22.57 小学教育 643 33 11 16.70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180 14 0 12.86 金融工程 152 6 0 25.33 科学教育(师范) 164 10 1 15.62 应用化学 201 11 0 18.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01 14 1 27.66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方向) 122 10 0 12.20 美术学(师范) 243 16 1 14.73 艺术与科技 293 17 4 15.42 音乐学(师范) 287 23 14 9.57 6/7、生均、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0536.21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 (万元) 备值(元) 1667.46 11897.52 34 8、生均图书 折合学生人数 图书总数(万册) 生均图书(册) 8855.8 95.71 108.08 9、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电子图书 电子期刊 总量(万种) 电子图书数量(GB) 80.14 数据库个数(个) 电子期刊种类(万种) 28 3.74 12590 10、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全日制学生人数 教学行政用房面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实验室面积 生均实验室面 积(m2) 面积(m2) (m2) 积(m2) 71511.63 8.38 8934.83 1.05 8530 11、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全日制学生人数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8530 2058.44 0.24 12、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项目 经费 教学改革(万元) 187.10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345.56 专业建设(万元) 29.00 教师培训进修专项(万元) 113.78 合计(万元) 675.44 35 13\14、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全日制学生人数 本科实验经费(万元)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7670 149.84 195.36 360 15、全校开设课程情况 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 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次 1191 3512 16、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科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文学 21.75 经济学 23.44 管理学 22.07 教育学 24.06 理学 25.63 艺术学 24.38 17、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科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文学 50.70 经济学 48.75 管理学 52.70 教育学 48.75 理学 43.95 艺术学 49.17 36 18、主讲课程的教授比例 主讲课程的教 主讲课程的教授人数 授人数 占教授总数比例(%) 3 3 100.00 翻译 4 4 100.00 商务英语 1 1 100.00 日语 1 1 100.00 朝鲜语 1 1 100.00 土耳其语 1 1 100.00 俄语 1 1 100.00 汉语言文学 7 6 85.71 汉语国际教育 2 2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4 3 75.00 旅游管理 2 1 50.00 会展经济与管理 1 1 100.00 小学教育 10 9 9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4 3 75.00 科学教育 1 1 100.00 应用化学 4 4 100.00 国际商务 4 4 100.00 电子商务 1 1 100.00 音乐学 3 3 100.00 艺术与科技 2 2 100.00 公共课 9 9 100.00 合计 66 61 92.42 专业 教授总人数 英语 注:当年有4位教授因出国进修等原因,不纳入该项统计 37 19、教授主讲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比例 当年开设课程总门次 教授主讲课程门次数 教授主讲课程门次占总门次比例(%) 3521 418 11.87 20、本科教学班额情况 课程类型 30人以下课堂数 30-60课堂数 60-90人课堂数 90人以上课堂数 公共必修课 188 408 79 60 公共选修课 33 75 19 19 专业课 1639 875 107 19 总课堂数 30人以下课堂数 3521 1860 30人以下课堂数占总课堂数 比例(%) 52.83 21、校外实习基地数 专业名称 实习实训基地数 英语(师范) 94 英语 15 翻译 16 商务英语 10 阿拉伯语 8 日语 9 朝鲜语 8 俄语 7 38 德语 7 法语 7 西班牙语 7 葡萄牙语 7 意大利语 7 汉语言文学(师范) 94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 5 汉语国际教育 3 网络与新媒体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3 国际商务 14 旅游管理 13 会展经济与管理 14 小学教育 94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94 金融工程 7 科学教育(师范) 101 应用化学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方向) 12 美术学(师范) 103 艺术与科技 3 音乐学(师范) 99 39 22、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 本科生总人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本科生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本科生人数占本科生总 数 人数 人数比例(%) 7670 863 11.25 23、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应届本科生总人数 获取毕业资格本科生人数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1797 1758 97.82 24、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应届本科生总人数 获取学士学位本科生人数 应届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率(%) 1797 1716 95.49 25、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应届本科生总人数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1797 93.60 25-1、各专业本科生就业率 应届毕业生就业 应届本科生就业 人数 率(%) 109 101 92.66 英语 56 54 96.43 翻译 88 87 98.86 商务英语 49 48 97.96 日语 68 64 94.12 专业 应届毕业生人数 英语(师范) 40 朝鲜语 22 20 90.91 阿拉伯语 23 23 100.00 西班牙语 49 45 91.84 法语 47 45 95.74 俄语 23 20 86.96 葡萄牙语 25 25 100.00 意大利语 24 23 95.83 汉语言文学(师范) 97 93 95.88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 43 42 97.67 汉语国际教育 28 26 92.86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8 111 94.07 国际商务(国际财务方向) 38 34 89.47 旅游管理 76 72 94.74 小学教育 163 155 95.09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42 36 85.71 金融工程 32 24 75.00 国际商务 131 125 95.42 科学教育(师范) 37 36 97.30 应用化学 64 59 92.19 音乐学(师范) 88 80 90.91 美术学(师范) 61 60 98.36 艺术与科技 85 76 89.4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1 98 88.29 41 26、学生转专业人数比例 专业 转出人数 转入人数 英语(师范) 0 10 英语 2 2 翻译 4 1 商务英语 0 1 阿拉伯语 4 0 日语 0 1 朝鲜语 2 0 西班牙语 0 1 法语 0 1 俄语 意大利语 葡萄牙语 2 1 0 0 1 1 汉语言文学(师范) 1 5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 1 1 汉语国际教育 0 4 网络与新媒体 0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3 0 国际商务(国际财务方向) 0 2 国际商务 4 1 旅游管理 12 2 小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3 0 4 3 金融工程 4 1 科学教育(师范) 1 1 应用化学 0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0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方向) 2 4 艺术与科技 1 0 美术学(师范) 0 1 42 转专业人数 本科学生总人数 学生转专业人数比例(%) 50 7670 0.65 27、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培训进修经历教师数量及比例 总教师人数 450 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培训 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培训经历教师所占 经历教师数 比例(%) 205 45.56 28、校外实习基地数 校外实习基地数 222 29、实施产教融合培养人才项目情况 序号 名称 类型 1 互联网Web开发技术在线课程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 “JSP动态网站设计”在线课程建设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3 金融工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4 跨境电商大数据化管理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5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与研究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30、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数及在籍学生数 序号 项目名称 在籍学生数 1 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 36 43 31、体质测试达标率 优秀 实际参加体质 测试总人数 人数 7470 55 良好 比例(%) 人数 0.74 1362 合格 不合格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18.23 75.98 体质测试合格 5676 377 比例(%) 5.05 94.95 率(%) 32、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生评教门次数 评教学期 总门次 优秀 良好 合格 2017-2018-01 2253 2166 46 41 2017-2018-02 2071 1409 642 20 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对学生评教的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整, 提高评教结果的区分度。 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