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

゛Need104 页 35.55 MB下载文档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
当前文档共10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目录 中华医学会 2022 年学术会议概览 国际学术会议 第38届世界眼科大会召开...............................................................................................................................................................................................................009 国内学术年会 团结协作 开创我国变态反应学科美好明天 ——中华医学会2022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大会召开..................................................................................................................................................................013 奋楫扬帆启新程 踔厉奋发谱新篇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召开..................................................................................................................................................015 专业 规范 创新 融合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17 促进地方病防治事业发展 助力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2022年地方病学术会议召开..............................................................................................................................................................................019 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召开..................................................................................................................................................................020 以新思潮指导新航向 共谋学科发展新道路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召开..........................................................................................................................................022 谱写放射学学科发展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第29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召开......................................................................................................................................................................024 传承创新绘蓝图 行稳致远谋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召开..................................................................................................................................................026 三十载奋进不忘初心 和衷共济再铸辉煌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召开.................................................................................................................028 构建平战结合体系 建设学科发展 助青年医生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感染病高峰论坛召开.............................................................................................................030 聚焦重症 精准施治 病人至上 养护生命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一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32 构建平疫结合诊疗体系 提升呼吸重症救治能力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召开...............................................................................................................034 三十而立正青春 传承创新谱新篇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2022学术年会召开..........................................................................................................................................................................036 大急诊 大急救 大平台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召开..................................................................................................................................038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启航中国计划生育学新征程 ——2022年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学术年会召开......................................................................................................................................................................040 和而求同 融“核”发展 ——中华医学会202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召开......................................................................................................................................................................042 坚守老年健康使命 携手共创科技未来 ——第七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44 · 00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促进临床研究质量 提高循证实践水平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46 智慧创新 服务发展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2年全国学术会议召开..........................................................................................................................................................047 群贤毕至聚云端 学术碰撞谋发展 ——第二十九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召开..............................................................................................................................................................................049 发挥多学科优势 持续提升内科疾病诊疗能力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召开..............................................................................................................................................................051 发展全科医学任重道远 振兴基层医疗势在必行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召开..............................................................................................................................................................053 新起点赋予新使命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召开..................................................................................................................................................................055 继往开来 共创新生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57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召开..................................................................................................................................................................059 牢记保障全国母婴健康安全使命 砥砺前行 不负韶华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62 规范创新 科技康复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召开..........................................................................................................................................064 聚力循证 践行规范 促进创新 重青年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召开..........................................................................................................................................................065 坚持学术与公益 寻创新发展 引领学科建设 ——2022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召开.........................................................................................................068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携手共创中国消化内镜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召开......................................................................................................................................................................070 继往开来 传承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28届心身医学分会年会召开..........................................................................................................................................................................072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上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2022年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年会召开.........................................................................................................074 行为决定健康 助力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76 砥砺廿载 逐梦前行 ——第二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召开..................................................................................................................................................................................078 尊重 传承 协作 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召开..................................................................................................................................................................081 不忘初心 踔厉奋发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召开..................................................................................................................................................................083 新医史 新思潮 新青年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六届二次学术年会召开..........................................................................................................................................................085 聚焦医学病毒学研究最新进展 促进病毒性疾病防控知识传播 ——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召开..............................................................................................................................................................................086 检查规范化 影像同质化 应用创新化 技师诊断化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召开..................................................................................................................................................088 · 00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重标准 促创新 智能化 助力人类健康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学术年会召开......................................................................................................................................................089 中青年学术会议 展示交流 开创未来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13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召开..................................................................................................................................093 承担拼搏发展重任 赓续传承心身事业 谱写健康中国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中青年心身医学论坛召开..............................................................................................................................................097 改革背景下的卫生健康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2022年中青年学术会议召开..................................................................................................................................................099 开拓创新 融合发展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2022年全国青年学术会议召开.................................................................................................................................................100 · 005 · 国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第38届世界眼科大会召开 2022年9月9—12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首次主办,亚太眼科学会协办的第38届世界眼科大会(WOC 2022 Virtual)在线上召开。来自1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眼科专家 在线分享了他们在加强高质量眼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2世界眼科大会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受邀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联合国友 好理事会领导人韦伯森大使、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古普塔教授、国际 眼科科学院主席塔斯格农教授、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以及国 际眼科理事会首席执行官科库尔博士分别致开幕辞。 自1857年以来,世界眼科大会始终秉承为眼科医生提供眼部疾 联合国友好理事会领导人韦伯森大使致辞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姚克教授致辞 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古普塔教授致辞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致辞 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席塔斯格农教授致辞 · 00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眼科事业的发展有更新的认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特别组织了主 题为“中国眼科新进展”的专场会议,谢立信院士和范先群院士,姚 克教授、王宁利教授、孙兴怀教授分别在云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眼科 的新趋势和新动态。 谢立信院士演讲 范先群院士演讲 姚克教授演讲 王宁利教授演讲 孙兴怀教授演讲 杨培增教授演讲 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致辞 病防治前沿资讯和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作为今年大会的主办 方,有20位中国大陆专家作为主要组织者,参与了大会全部19个亚专 科的学术内容安排,每个亚专科都有中国专家担任主持或演讲,共计 有119位中国大陆专家参与大会的学术内容,是历年世界眼科大会中 国大陆专家参与最深入的一次会议,也为中国眼科在世界赢得了更多 的话语权。在大会论文投稿方面,中国大陆眼科专家共投稿605篇, 位列本次会议所有投稿国家和地区之最。 此外,为让全球眼科同道看到中国眼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对中国 会后,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古普塔教授与首席执行官科库尔博士 发来感谢信,衷心感谢中华医学会和眼科学分会为支持2022世界眼科 大会的成功召开所作的积极努力;感谢姚克教授作为学术委员会共同 主席,在确保最高质量的科学内容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感谢信 世界眼科大会自创办以来,每两年在世界不同地区举行一次,此 前已由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37届。2022年,国际眼 科理事会同境外近4万名眼科医生与中国眼科医生强强联手,必将成 为世界眼科舞台的一次里程碑盛会并载入史册! 部分参会专家合影 · 010 · 国内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团结协作 开创我国变态反应学科美好明天 ——中华医学会2022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大会召开 2022年12月24—25日,中华医学会2022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大会 在线上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 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 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教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候任 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程雷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协和医院支玉 香教授,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李靖教授主持。 变态反应学科发展喜人 专业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王良录主任委员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变态反应疾病的人 群患病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变态反应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虽然近年来我国变态反应学科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 步,个别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我国变态反应学专业队伍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对优质、高效、便 捷医疗服务的需求,这需要我国变态反应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同道团结协 作,共同努力奋斗。近年来国内变态反应学同道对于促进变态反应学发 展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在全国成立了很多变态反应 科或者变态反应防治中心,这对于我国变态反应学事业发展非常重要, 希望参会同道能够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分享学术前沿动 态,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希望中国变态反应学科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能在世界变态反应领域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 专家汇聚 交流变态反应学术前沿 在全体大会环节,王良录主任委员作了题为“呼吸道变态反应疾 大会精彩报告 病的精准治疗”的报告,介绍了有效的变应原规避措施、变应原特异 性免疫治疗是变应原层面的精准治疗。变应原分子特异性诊断能够使 测]、环境因素影响鼻黏膜炎症、构建花粉检测体系、AR免疫治疗等 特异性诊断更准确、简捷,使免疫治疗方案更简单、合理,实现真正 方面的研究进展。 的精准治疗。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3、4届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尹 程雷候任主任委员在报告中介绍了2021—2022年国际国内在变态 佳教授作了题为“变态反应专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思考”的报告, 反应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进展,如过敏进程、过敏机制研究, 阐述了我国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现状和趋势、我国变态反应专科建设 番茄红素、褪黑素等对过敏性鼻炎(AR)的预防、治疗作用,儿童 与专科医生现状,以及未来变态反应专科建设与发展方向等问题。 AR亚型、变应原免疫治疗(AIT),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诊治以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变态反应学 及食物过敏研究等。报告指出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深入探讨过敏性疾 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王学艳教授在报告 病易感人群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初始过敏原暴露产生2型免疫反 中介绍了北京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开展的健康中国行活动和花粉过 应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等,这将为预防和早期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新的 敏性疾病“五位一体”精准防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支玉香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作了题为“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张罗 的更新迭代”的报告,阐述了AIT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历程,指出AIT已 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AR临床研究的现状。报告回顾了人类认识 在我国应用60余年里,不断更新的指南、共识使AIT不断规范化、标 和应对过敏性疾病的历史、我国变态反应学科发展的历程,详细阐述 准化,保障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AIT的未来将更加简易便捷、疗效 了AR目前流行情况、诊断技术创新[如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NO)检 好、不良反应更少、患者依从性提高。 · 01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 喘的小气道功能”的报告,阐述了小气道的病理生理相关问题,如小 儿童医院赵京教授作了关于《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解读的报 气道的结构与功能、小气道哮喘的表型,指出哮喘患者小气道存在炎 告。她指出,当前各级医师对食物过敏认识水平不同,需要一个基于 症,小颗粒气源性致敏原能触发哮喘患者的小气道炎症。与不吸烟患 循证依据的食物过敏指南来指导变态反应科医师、儿科医师以及基层 者相比较,吸烟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更加降低。报告还详细介绍了小 医师正确认识及管理儿童食物过敏。《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 气道功能的评估指标。 由包括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在内的一些学术组织编写,发表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年第8期。报告针对此指南中食物过 敏相关概念、分类、诊断、预后、预防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小结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除全体大会,本次大会还设立了鼻眼过敏分会场、皮肤分会场、 属仁济医院郭胤仕教授作了题为“组分诊断辅助变态反应免疫治疗” 儿科分会场、呼吸分会场、免疫分会场、食物药物过敏分会场、基 的报告,指出AIT临床结局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变应原致敏模式在组 础分会场、护理分会场、中西医结合分会场、炎症分会场以及青年专 分(分子)水平上也显示出显著的异质性;组分致敏模式的差异可能 场、高质量论文会场、卫星会等,从不同领域及角度探讨和交流了变 影响AIT结局;以变应原组分诊断指导AIT符合精准医学的理念,值得 态反应学的前沿进展。本次会议为与会专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变态反 进一步探索。 应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变态反应领域未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靖教授作了题为“真实世界评估哮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01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医学营养 规范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召开 慢性疾病、手术患者等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并可恶化临床结局,认 为应重视国内临床营养领域多学科的人才培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从营养影响状况(nutrition impact symptoms, NIS)的定义、发病情况、发生机制、评价问卷、与临床结局以及管理 全面介绍了NIS,强调NIS不仅影响营养状况且影响临床结局和生活质 量,应及时进行多学科的症状和营养管理。重庆市人民医院杨桦教授 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肠稳态失衡、肠源性感 染、肠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及肠屏障损伤检测技术,发现肠屏障损害 是影响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肠屏障损害的早期预警指标具有重 要意义,且早期的肠内营养对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至关 重要。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教授全面回顾了多年来通过肠菌移 CSPEN主任委员杨桦教授致辞 植取得的成果,并在十院建立了肠菌移植供体受体标准,创立临床干 预新策略,研制了肠菌低温厌氧制备系统;提出应加强菌群移植基础 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主办的中华医学会 科学研究,突破该领域瓶颈。东部战区总医院任建安教授强调,目前 第十六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1月21日—27日成功召 在胃肠功能障碍研究现状中其运动功能被忽视,消化吸收功能未受重 开。为落实当前国家和地方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会议以线上形式举 视,着重强调肠康复和肠内营养在胃肠运动与消化功能障碍治疗中的 办。在为期7天的大会上,设有1个主会场及25个分会场,共有专题发言 作用。 195个,包括主会场主旨演讲和高质量论文报告各20个。内容涵盖基础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现任主席Rocco Barazzon教授通 研究、临床研究、最新指南共识、治疗策略、疾病管理等多个视角,来 过对全球营养不良领导倡议(GLIM)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讲解,重点 自国内外不同专业及学科领域的数万专家学者,围绕“医学营养、规范 分享了肌肉质量和炎症反应的判断标准以及临床实施价值。美国肠外 创新”的大会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展现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领域的最 肠内营养学会(ASPEN)前主席Gail Cresci教授通过介绍人体肠道微生 新研究成果,推动了学术水平,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促进了肠外肠内营 物群的特点、肠道微生物群移植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通过控制肠道 养治疗的规范使用。今年大会总注册人数超2万余人,总观看次数20余 微生物群来缓解肠道失调相关疾病,再次证实,许多临床情况与肠道 万次,均刷新历史新高,也再次体现了CSPEN在国内学术主导地位和国 失调相关,并且认为在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操作领域已经日趋成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国豪教授介绍了国内外肿瘤营养代谢 际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临床营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大会每日安排不同学术内容,围绕肠外肠内营养领域的最新进展 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癌性恶病质、营养评价方法、临床营养治疗与 展开学术交流。第一天有神经疾病营养、NUSOC多中心协作组、肝肾 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肠道细菌影响等。北京医院韦军民教授回 疾病营养分会场;第二天儿科营养、营养通路、加速康复外科、人工 顾了胰腺外科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包括如何营养筛查与评定、营养 智能和营养大数据等分会场;第三天肿瘤营养、院外营养、胃肠疾病 干预及监测、并解读了《胰腺外科围术期全程化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 营养、肠道微生态等分会场;第四天老年营养、营养药学、世界营养 识(2020版)》的要点。东部战区总医院王新颖教授介绍了加速康复 日、胸部疾病营养治疗等分会场;第五天营养护理论坛、全球营养领 外科与营养治疗之间的关系,及胃肠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热点问 导人论坛、重症营养、营养代谢等分会场及CSPEN的继教项目“全营 题,并分享了其在国内首次开展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大样本研究, 养治疗”高级培训课程;第六天为大会主会场;第七天安排有青年论 结果发现术前营养状况差是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 坛、无饿医院、体重管理等分会场及大会高质量论文报告等。 的危险因素等,提示应构建外科围术期营养治疗新策略,重视术后及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2)》和《鱼油 出院后营养支持,提高外科患者总体治疗成功率。北京协和医院陈伟 脂肪乳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在大会开幕式发布,旨 教授讲解了营养诊断与医学诊断的异同,强调DRG时代下营养诊断的 在促进中国医学营养治疗的规范化应用。主会场共有主旨发言20个, 定位,分享了CSPEN新指南2022营养诊疗流程等,突出营养诊断在我国 由国内外顶级营养领域专家作学术报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李宁教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创新营养诊断,突破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 授讲述了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建立和发展历程,开展 适应未来健康需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贤教授回顾了全球 微生态治疗,建立了菌群移植技术体系,强调慢性病的进程与肠道微 肿瘤人群的营养评估现状,分析了营养代谢与肿瘤之间恶性循环的关 生态相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蔡威教授从儿童短肠综合征 系,发现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不良结局的主要负性因素,强调营养治 (SBS)的概述、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上相关药物治疗及手 疗是一线疗法,肿瘤诊疗以多学科整合的模式进行。广州医科大学附 术治疗效果分析讲解了儿童SBS的治疗进展,强调肠康复是治疗儿童 属第三医院李明松教授回顾了铁代谢的来源与利用、肠道铁吸收及细 SBS最主要的方法。北京协和医院于健春教授讲解了肠外肠内营养60余 胞铁代谢的机制及铁死亡的机制,强调铁死亡、铁代谢通过调节肠道 年的发展历史和国内临床营养医师培养过程,强调老年、恶性肿瘤、 微生态参与炎症性肠病。 · 01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俊强教授介绍了加速康复外科中的 今年CSPEN年会征文共收到稿件1042篇,稿件类别包含病例报 核心要素,强调了营养预康复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相关指南中营养 告、临床研究、文献综述、系统评价及基础研究等。精选二十篇论文 预康复的实施方法、时机和评价指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伍晓汀教授 进行了大会发言,100篇论文进行壁报展示,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 回顾了脂肪乳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不同脂肪乳的临床功能及特点。上 年度论文质量较高,反映了我国医学营养领域的研究水平。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尔真教授认为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 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适当营养治疗能改善临床预后。北京医院 朱明炜教授对《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进行了解 结语 读,强调多腔袋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效益,可降低感染风险,使用 2022CSPEN年会本着“医学营养,规范创新”的主题,通过多种 便捷,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节约医疗资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马 形式的线上交流,以丰富精彩内涵展示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领域坚 晓薇教授通过回顾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代谢特点、早期肠内营养 实的基础、临床实力与科研水平,每天在线人数均超过2万余人,体 的作用,指出脓毒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呈现出高分解代谢和过度炎症反 现了国内同道对本次大会和医学营养学极大的热情,并给予了高度关 应和免疫抑制双面特点,认为应根据脓毒症患者的营养评定结果和不 注,也展现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事业蓬勃发展的未来,相信CSPEN的明 同疾病发展阶段制定适宜的营养治疗目标。 天一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 01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专业 规范 创新 融合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2022年11月3—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 议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副会长(专职)李国 任重道远,相信通过此次盛会,老中青专家能够齐聚一堂,碰撞出更 多创新的火花,对推动中国超声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勤,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梁萍,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医学会会长沈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彬,电 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院士向大会开幕 沈骥会长:把握交流契机,实现共享共进 式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秘书长严昆主持。本次大 沈骥会长强调,超声医学是医生的眼睛,医学事业的发展壮大离 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承 不开超声学科的发展壮大。希望四川超声同道以此次年会为契机,向 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 全国顶级专家学习,与全国超声同仁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提高四川 超声医学的学术水平,促进四川超声医学的学科发展。同时向在超声 李国勤书记:探索医学奥秘,学无止境 医学发展、临床实践,特别是在重大灾难面前作出特殊贡献的超声医 学同仁致敬。 李国勤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超声医学分会自成立以来,牢记使 命、锐意进取,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牢牢把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学 术方向,在介入超声、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等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沈彬副主任:相聚蓉城,共绘超声发展蓝图 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专业性突破。希望超声医学分会在将来的工作 沈彬主任在致辞中讲道,在举国上下欢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 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际,与全国超声同仁相聚成都,共同探讨当前超声领域热点、难点问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方位服务我国医 题,谋划未来超声医学发展的方式、方向,是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 学创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弘扬医学道德,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 具体表现。一年一度的超声医学学术会议是超声医学界的盛会,会议 业改革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希望广大代表珍惜这次难 不仅展示科研成果和科技转化进展,更是在当今医学发展精准化需求 得的学习机会,积极交流、分享经验,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服 的形势下,进一步瞄准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共绘中国超声医学发展 务于广大患者,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蓝图。 梁萍主任委员:坚持创新,促进学科繁荣发展 杨正林院士:发挥学科优势,实现更高突破 梁萍主任委员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同道表示衷心感 杨正林院士指出,四川省人民医院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健 谢和热烈欢迎,同时向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同仁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问 康委的领导下,历经80余年取得了飞速的进展,超声医学科是四川省人 候。梁萍强调,本次会议的召开正值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全党全国 民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本届会议邀请到来自全国各地超声医学领域的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次会议的宗旨恰恰契合了党的 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传道授业,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将大大提高我国超 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的要求。超声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在过去的一 声医学学术水平和临床知识水平,希望所有与会人员通过此次盛会交流 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超声医学的发展 学术、切磋学艺、增进友情,为“健康中国”增添超声医学力量。 · 01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立体、多维的思维碰撞 线上直播中,吸引了来自国内31个省份和地区的同道参加,累计在线 参会人数约48万人次。 在全体大会环节,国内外重量级超声医学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各 表1 大会主旨报告一览 自深耕领域,传授临床经验、分享行业思考、总结领域现状、展望学 科未来。报告内容高屋建瓴,涉及学术前沿、研究进展、学科建设等 诸多方面,突出了“专业、规范、创新、融合”的学科特色,为与会 同仁带来立体、多维的视角与思维碰撞,开启了我国超声医学守正创 新的新局面。本次会议设置的青年英文专场、中青年高质量疑难病例 分享,为青年医生的交流、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超声医学分会第 十届委员会还在大会期间召开了2022年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青年学 组会、各专业学组会等工作会议。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 今后超声医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 本次大会共设立了1个主会场——全体大会,5个学组专场——腹 部超声学组专场、浅表超声学组专场、介入超声学组专场、心脏超声 学组专场、妇产超声学组专场,2个病例分享——各学组高质量疑难病 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卷在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中徐徐展开。 例分享、中青年高质量疑难病例分享,以及青年英文专场、人工智能 本次学术大会秉承初心,以学术交流为支点,为全国超声医学事业的 专场、创新研究专场、超声机器人前沿学术研究专场共计12个专题会 发展再次注入了澎湃动能。内化于心,方能外践于行。超声医学分会 场。全体大会主旨报告共9项(表1)、专题发言148人次、病例分享32 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与全国超声同道携手共进、不忘初心、勇担使 人次、大会发言403人次、主持点评专家274人次。在与会议同步进行的 命、砥砺前行,谱写我国超声医学事业的华彩篇章。 · 01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促进地方病防治事业发展 助力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2022年地方病学术会议召开 2022年12月18日,中华医学会2022年地方病学术论坛在线上举 彦辉教授报告题目为“中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进展与思考”,主 行。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主办,探讨和交流地氟病、 要介绍近期我国在氟中毒防治研究领域的新进展、面临问题和今后一 地砷病、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领域的国内外科研成 段时期防治研究工作的思路。于钧教授报告题目为“大骨节病防治进 果、防治经验、新技术、防治策略等重要学术问题。中华医学会地方 展”,主要系统介绍我国大骨节病“十三五”期间防治工作方面的进 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委、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展,指出未来“十四五”期间防治工作重点内容和思考。 以及其他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共105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三阶段由安冬教授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 地方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高彦辉教授;前 与代谢病科单忠艳教授和地病中心克山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哈尔滨 任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 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于维汉院 病控制中心(简称地病中心)原主任,现任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 士博士研究生于波教授作报告。单忠艳教授报告题目为“碘的甲状 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殿军;候任主任委员地方病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 腺外作用”,主要通过系统研究指出碘缺乏可导致临床甲亢、临床 所所长于钧研究员;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开泰教授; 甲减等患病率增加,碘过量可导致亚临床甲减患病率增加;碘摄入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冬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席淑华教授和 量和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前期、脂质代谢指标呈U型曲线关 地病中心李颖研究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系;最佳的碘营养状态是尿碘浓度100 ~ 299 μg/L,碘缺乏的危害大 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彦辉教 于碘过量,建议为保证足够的碘营养,需要食用加碘盐,食物补充 授主持。他介绍了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对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及相 很难达到目标值。于波教授报告题目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 关会议日程。本次会议共有6位专家进行了讲座,分为3个阶段。 诊疗”,主要介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 第一阶段由高彦辉教授主持,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 经验。 任委员孙殿军、国家卫健委微量元素与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郭雄教 高彦辉教授指出,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积极推 授作报告。孙殿军教授报告题目为“我国地方病防治现状——挑战与 动地方病的学术交流,希望我国地方病防治同行能够通过本次论坛会 应对”,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了我国地方病防治现状、面临问题, 及时准确地掌握到国家一些相关政策信息,了解不同病种目前防治工 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方向,指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地方病 作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了解新的进展和新的 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通过地方病三年攻坚行动,实现 技术手段并起到借鉴作用,为未来“十四五”乃至2035年我国地方病 了地方病防治措施全覆盖的目标,这些成就包含了历代地方病防治人 防治工作整体安排,奠定一定基础。他还强调,在地方病防治工作上 员的辛勤奉献。在持续消除地方病危害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弘扬地 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我们旺盛的战斗力,按照我们既定的一些方案 方病前辈的工作精神,深入病区,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地方病防治需 和目标,推动我们所有的工作按照计划向前发展。我们现在需要思考 求,不断解决影响地方病防治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地方病防治作出新 如何保持地方病防治工作队伍的持续稳定,如何保证我们的防治和研 的科学贡献。郭雄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大骨节病研究进展与展望”, 究工作向更精更深的水平去发展?怎样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出国家在 主要介绍了我国大骨节病防治研究的主要成效,病因发病机制研究方 地方病防治工作上给予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以维持我国处于整个地方 面的主要进展,以及防治研究的展望。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 病持续保持控制和消除的状态,维持我国地方病防治研究队伍的健康 国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开展大骨节病环境 发展。这将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和结局。 暴露—临床信息—生物组学多维整合研究是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 之后与后疫情时代的重要研究机遇之一;采用“控增量、救存量、找 本次大会,汇集了全国地方病防治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大家通 增量、寻病因、除病根、制新药”的防治研究策略将是消除和控制大 过学术交流,对于促进我国地方病防治事业的发展,积极应对新形势 骨节病的未来挑战。 下的新问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议取得 第二阶段由刘开泰教授主持,高彦辉教授、于钧教授作报告。高 圆满成功! · 01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召开 主会场 学术之光熠熠生辉 催生创新理念 主会场邀请了多位院士、知名专家,就儿科学最新诊疗进展和学 术理念作相关分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王辰院士以“群医学:让临床医生跃升为医生”为题作了大会主 旨报告,提示广大同道不能仅仅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健康;不能 简单关注单一的人,更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动物、人 与环境的和谐。他明确提出环境健康要素带来的变化就是将人放 在了“天人协同”的环境中。事实上,健康与疾病具有相对性,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健康是一种理想化的应然状态,对个体来说是相对应然,是动态 地追求应然的过程。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天有致辞 2022年12月17—2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王辰院士作报告 于线上召开。本次大会以“交叉、融合、创新”为主题,由中华医学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主 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共同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承办。大会邀请 任委员作了“中国儿童慢性病现状及未来”的主旨报告,他强调儿童 了国内外知名的儿科专家就儿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专题报告。 期是慢性病防治的关键窗口。儿童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承上启下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的作用,是兼具健康风险和机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慢性病发展中, 主任委员王天有,湖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尹飞,湖南省医 对处于儿童时期的个体进行及时有效干预,可大幅降低整个生命周期 学会会长陈小春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 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如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超重肥胖、高血压等风险因 王大方副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高度赞扬了儿科学分会取得的 素,如不及早干预,将延续至成年。 突出成绩,在一代又一代儿科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下,我国儿科 在学术和学科建设上都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王大方副 秘书长也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儿科学专业人员缺口大、科学研究转化 率低,他鼓励分会及广大儿科同道,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践行 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积极交流分享经 验,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儿,为增进人民健康 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天有主任委员在致辞中回顾了分会成立85年来取得的突出成 绩。他表示,本次大会在分会成立85周年之际的历史节点召开,展示 学科最新成果,探讨新思维、新成果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希望广大儿 科同道能够秉承“儿科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念,凝心 王天有教授作报告 聚力,守正创新,着力奋发,勇毅前行,全力以赴,继往开来,以昂 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院士作了“出生人口健康的医学挑战”的主 扬的精神斗志,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再次扬帆起航, 旨报告。她提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突出 共同促进我国儿科事业的蓬勃发展。 解决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是国家重点关注内容,全 · 02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面健康促发展是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目标,同时孕产妇和婴幼儿病死 呼吸专场 率是衡量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 呼吸专场上,各位专家积极发言,对儿童呼吸领域的发展和学科 出生人口健康仍面临着严峻的医学挑战,主要包括人口态势、出生缺 最新进展进行了交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殷勇教授作了题为“儿童肺 陷、非传染性疾病三大方面。 炎结构化数据库的构建及人工智能算法临床应用的探索”报告,安徽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俊丽教授作“儿童坏死性肺炎诊治进展”报 告等,以期带动全国儿科医院呼吸专业共同发展。 灾害专场 灾害专场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院中心张雪峰教授、北京大 学第一医院杜军保教授等多位专家畅谈儿童重症院前救治、转运、极 端天气灾害等热点话题,切合时代、未雨绸缪,必将对儿童灾害医学 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儿童保健专场 保健专场围绕儿童保健的热点和重点话题展开。上海儿童医学中 心江帆教授以“新时代儿童保健学科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主 旨报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胡燕教授就2022年《婴幼儿喂养 黄荷凤院士作报告 指南》进行解读,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向伟教授以“维生素D与儿童神 分会场 各专科思想汇聚 展儿科人风采 经发育性障碍”为主题展开报告。多位专家就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 相关临床问题、儿童营养喂养和新冠疫苗、儿童早期发展的实践、学 科交叉等问题作精彩分享。 新生儿专场 新生儿专场上,专家们积极与各领域同道共同合作,努力打造 多元化学术平台,推动中国新生儿领域各层级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小结 王天有主任委员作题为“出凝血疾病诊疗进展”主旨报告,上海交通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虽于线上召开, 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教授作题为“宫内胎儿医学”的主旨报 但儿科人热情不减,欢聚一堂。正如王天有主任委员在致辞中所 告。会场上各专家从临床流程规范制定、临床科学研究、促进我国新 言,全国儿科同仁将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带领下再接再 生儿医疗均质化发展等多维度作精彩分享。 厉,再创辉煌! · 02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以新思潮指导新航向 共谋学科发展新道路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召开 2022年11月24—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 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出促进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建议。此次会议专家齐 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办,河南省医学会承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聚,共展学科发展新思潮,将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事业的发展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 贡献更多力量。 外科学学术会议”于线上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中国工程 院院士韩德民,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李国勤,河南省 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邵凤 聚焦前沿,共探学科发展新道路 民,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皓等参加本次 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以院士报告、专题讲座、壁报交流、手 术比赛等多种形式,与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探讨了新方法、交 流了新成果。本次大会在线注册人数7000余人,直播总点击量20余万 次,达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科发展新思潮 专家风采 会议持续3天,线上1个主会场和16个分会场,线下设11个直播 间,3场青年手术比赛,卫星会14场,交流发言的论文达到1020篇、 电子壁报1494篇,近360位国内专家齐聚云端,各会场精彩纷呈。 王正敏院士主要就“颅底外科手术干预的主要原则”进行详细讲 述,他指出“生命安全第一”是颅底外科手术干预的首要原则,颅底 再造手术是侧颅底外科和前颅底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手术的成 功必须要在坚持首要原则的前提下,在术野暴露、功能和结果之间力 求平衡。 韩德民院士指出,学科应以实现人民健康为基本要求,需对耳科 学、鼻科学、咽喉科学等三级学科现状和未来进行全面布局、重点探 索和突破。鼓励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集中专 科团队优势建成区域医疗中心。 大会报告环节,来自全国的专家们向与会者分享了耳鼻咽 喉领域行业前沿信息与经验。在第一部分大会报告中,专家们就 二十一世纪的耳科学与耳神经颅底外科学发展、团结协作提高头 开幕式致辞 颈肿瘤治疗水平和侧颅底外科进展向与会者进行了内容分享。在 第二部分大会报告中,专家们就OSA的GWAS相关研究、梅尼埃 在致辞中,各位专家分别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现状和展望给 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病的发病机制和研究、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 建设与研究进展、重视疾病全要素研究,如何促进学科发展进行 王正敏院士建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可在春 了内容和经验分享。在第三部分大会报告中,专家们就内镜下三 秋两季分别举办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会议,以为年轻学者提供更广阔 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要点、耳源性眩晕临床中心建设思路、中 的交流平台。韩德民院士表示,学科发展除了要依靠基础研究、应用 国儿童及青少年癌症发病率及相关医疗可及性现状、入路、术式 研究、临床研究,更需要用向外发展的眼光,将力量整合在学术交流 改进对手术的重要性、听力障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喉科学 平台上,促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李国勤书记就我国耳鼻咽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内容向与会者进行了经验分享。 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挑战进行了细致讲述。阚全程主任就 近360位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方向分享了耳鼻咽喉 “健康中原建设”的相关周密安排和部署进行了介绍。邵凤民书记 头颈外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诊疗规范和进展及专家共识意 就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作出新规划。吴皓主任委员以国家 见等内容。大会持续碰撞出学术火花的新思潮。 · 02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落实行动,共迎学科发展新征途 广东举办。 闭幕式环节,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广科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文卫平教授共同主持,吴皓主任委员作会议总结。 此次会议作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 和影响力最广的学术会议,不仅交流探讨了新方法、新成果,更为 吴皓主任委员代表分会发起倡议,建议适时设立中华医学会 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科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力量。分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让老一辈专家愿望实现的 会将以此次年会为新的出发点,积极践行学会办会理念,以学术引 同时,更能让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水平早日站在世界舞 领为核心,汇聚全行业、全社会的力量,共创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 台中央。随后大会举行了“云端”会旗交接仪式,下届年会将在 科学事业发展的新未来。 · 02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谱写放射学学科发展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第29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召开 人民,书写学科发展的新辉煌。 刘士远主任委员在致辞中指出,本届放射学分会将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通过分会的69名全国委员,进而通过900余位学组委员辐 射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学科发展,服务放射同道,再创中 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新辉煌。刘士远重点介绍了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 的6项重点工作:(1)构建国家级医学影像多病种数据库,支撑政、 产、学、研、用的需求和发展;(2)加强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规 范,促进检查精准化、质量同质化进程;(3)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 内涵建设,提升县域医院放射科业务水平和辐射能力;(4)加强医 工及产、学、研、用深度交叉融合,推动中国医学影像及人工智能创 新发展;(5)加强医学影像科普和文化建设,推动公民医学影像知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识普及,助力健康中国战略;(6)加强国际交流,通过交融互鉴, 不断提升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金征宇教授宣布了2022年分会荣誉会员名单并介绍了荣誉会员 情况。本年度获此殊荣的3位专家分别为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 Matthijs Oudkerk教授、韩国首尔大学的Im Jung-Gi教授以及美国南卡 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Uwe Otto Peter Josef Schöpf教 授。此外,本次大会还以云端点赞的方式同步启动了“中国县域放射 科诊断能力加速计划”“中放L.A.S.E.R.精英管理培训班”“青蓝计 划——放射人才能力提升综合项目”“顶天立地科研培训计划”“科 普惠万家项目”“放射科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标志着分会在学科 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基层、科普惠民领域工作的全面展开。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致辞 2022年12月21—28日,中华医学会第29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在 “智”绘健康,“影”领未来 线上举行。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 本次大会以“‘智’绘健康,‘影’领未来”为主题,精心组织 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在开幕式致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 103场850个学术讲座和299篇论文交流,并创新性设计了微课大赛、 院士,大会共同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金征宇, 青年医师演讲比赛、科普演讲比赛和群英会等别开生面的大赛,内容 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陈敏,分会老前辈郭启勇教授、冯晓源教 精彩纷呈,引领学科发展。在开幕式召开后的全体大会上,多位专家 授、徐克教授、周纯武教授、胡道予教授,以及大会副主席、分会副 针对放射学学科建设、教学和人才培养、多学科诊疗以及人工智能应 主任委员洪楠、王培军、宋彬、张惠茅出席开幕式。王培军副主任委 用等内容进行探讨。 员和分会秘书长萧毅主持开幕式。 刘士远主任委员在报告中阐述了县域医院放射科建设现状,指出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将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提升县域医院放射科建 推动学科发展,再创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新辉煌 设水平:(1)统:制定县域放射科建设标准,将其作为县域影像中 王大方副秘书长在开幕式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 病示范中心的建设。(3)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分利用5G与互 会既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随着医学诊疗模式从经验医学、循证医 联网、云计算与云存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为优质医疗资 学向疾病的“筛防诊治康”一体化防治模式转变,放射学分会积极推 源下沉提供保障。(4)示:形成区域管理和专病示范中心,把县域 动行业标准、指南和规范的制定,与国际同行学会建立并保持了广泛 影像中心打造成覆盖全域、上下联通的诊断中心、远程教育与人才能 的联系和交流,不断规范和提升我国放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水平,致 力培训中心、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量控制和安全中心、大数据综合治 力于推动我国放射学的学科建设、临床专业以及科研工作发展,承担 理和挖掘利用中心。(5)联:互联互通,资源互补,通过互联互通 着本领域“领头羊”的角色,为我国放射学发展拓宽了国际舞台与空 必将改变未来工作模式,促进基层能力提升及学科同质化建设。 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引领高质量内涵建设。(2)训:培训放射科 主任及骨干力量,同时开展医、教、研、管基础人才的培养及区域专 间。他希望放射学分会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继续矢志不渝,笃行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高解春所长作了题为“公立医院高质量 不怠,不忘初心,精诚合作,团结一心,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 发展形势下学科建设和多维评估”的报告,指出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目 · 02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前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高增速发展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 放疗计划设计执行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此外,滕皋军院士团队还利用 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是学科建设,二是科学管理。医院 血管内去交感神经术(EDN技术)开发新型RDN设备治疗高血压等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临床和创新,新技术开展和科研成果转化是医院学 病。此外,该系统还可以治疗一些非心血管疾病,如2型糖尿病、癌 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医学影像科作为临床科室,要重视学科建设,关 性腹痛等。在EDN治疗中,消融电极分别置于腹主动脉(胸12上缘, 注学科前沿,找到发展方向。 胸11下缘)水平及腹腔干,在缓解癌性疼痛和2型糖尿病中取得良好 金征宇教授所带领的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教学团队获得了教育 效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部设立的“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奖项,充分展示了金征宇教授 还有多位专家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内容涉及磁共振酰胺质 团队在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贡献。金征宇教授在报告 子交换转移成像在肿瘤的应用价值、多模态MRI应用、门静脉畸形 中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应用先进教学方法进行的系列教学 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策略等多个方面,实用性强,临床意义大。大 改革,以及对医学影像学教学及评估模式进行的积极探索。 会还设置了国际专场、中顾委专场、神经学组、头颈学组、心胸学 陈敏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发展和作 用。在现代医院管理理念下,MDT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MDT 组、乳腺学组、腹部学组、骨肌学组、儿科学组、介入学组、临床 多学科合作工作组、医工交叉工作组、科普工作组、思维训练等。 模式已不只局限于对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而是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程 指导,还包括设计和实施临床、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 本届大会注册人数1.7万余人,累计观看19万余人次。开幕式及 用转化等内容。在MDT中,放射科医生需要直接面对各科室提出的与 全体大会环节观看达到2万余人次。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顾问委员 诊疗密切相关的、涵盖从分期到疗效评估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从后 会、青年学组、12个专业学组(含2个筹备学组)、14个工作组均精 台走向了前台。相信随着MDT这种诊疗理念和方式的不断应用,放射 心组织了专题报告和论文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围绕影像领域的前沿动 科医生必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价值。 态、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热点问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面展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介 示了影像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了放射领域的跨 入放射学中的应用。滕皋军院士团队以“介入机器人”为载体,利用 学科学术交流。未来影像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 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SGNIO系统,对介入手术尤其是粒子自动植入、 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出中国影像最强音! · 02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创新绘蓝图 行稳致远谋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 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 放军总医院承办,于2022年8月5日—7日以线下、线上形式在北京成 功召开。围绕“创新共享、精准融合”主题,大会投稿1506篇,莅 临大会的放射肿瘤学及相关或交叉学科领导、专家、教授、同仁共 计1828人。在1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对28项放射肿瘤治疗前沿成果 及相关领域重点专题,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论文交流及靶区勾 画经验分享、热点问题正反方辩论等形式进行授课演讲379人次。为 期3天的交流分享学术会议求真、务实、科学、高效,为开启新百年 放疗新征程夯实基础、指明方向,成效显著突出。 大会首次以短片展播形式回望追求卓越的百年放疗发展史及我国 放疗事业的发展。从1895年德国伟大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896居 里夫妇发现镭,到放射肿瘤治疗学诞生并逐渐成为肿瘤医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开始,伴随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进步,逐渐开启了现代放射肿瘤 治疗学的全新时代,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于20世纪80年代 成立。历届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术会议广大同仁共享学术创新成果, 积极推动我国放疗事业进步与发展。本届主任委员王俊杰教授指出, 就 CT引导丰富和发展了放射治疗学范畴,使放射肿瘤治疗学进入精 确放疗时代;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放疗技术的引入,使放射肿瘤治疗 学进入精准放疗时代;PET-CT模拟定位开启了分子功能靶区治疗时 代;机器人放射外科系统成为未来放疗发展的方向;加速器与核磁结 合,确保了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运动肿瘤照射的形变,实现了最新无 创伤实时追踪照射技术。 专家分享 围绕大会主题,就放射肿瘤治疗学及其相关或交叉学科最新学 专家精彩分享 术成果进行充分交流分享。与会的放射肿瘤学、放射生物学、放射 物理学、放射技术学、护理学及医学工程学、肿瘤学、营养学等专 等常见肿瘤最新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或论文交流形式进行了分享交 家学者和同道们共聚一堂,就放射肿瘤治疗学人才培养方法、临 流,助力推广成果应用;就高恶性(GG5)寡转移前列腺癌的治疗 床科研思维培训我国设备配置政策和DRG助推医院的管理、最新 策略与技巧、软组织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以临床实战为主关注的问题 Ethos放疗新设备应用经验及放射免疫、肺癌、乳腺癌、结直肠最 如案例分享、影像学表现、放疗治疗原则及联合免疫治疗最新进展 新诊疗研究实践进行宏观性专题报告,从较高层面进行了荟萃分析 深入讨论学习;对于胃肠道肿瘤,除了进行高质量论文汇报外,针 与展望。另外,首次以主会场大会报告形式汇报分享类肿瘤类器官 对MSI-H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应该接受放疗与否组织了正反方辩论; 的应用及进展,让人耳目一新且深受震撼与启发。8个分会场就头 对放射外科、近距离放疗、离子治疗、热疗/中子、免疫放疗、放 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食管癌、鼻咽癌、中枢神经肿瘤、妇科 射物理、放射技术、放射生物、放疗护理等新成果进行专题报告及 肿瘤、肝胆胰腺、泌尿生殖/骨与软组织肿瘤、儿童肿瘤、淋巴瘤 论文交流,增进全国同行共识;对放疗营养、肿瘤姑息治疗、数据 · 02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智能等交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进行论文交流,助力放射肿瘤治疗学 快速发展。 青年医师专场、基层医师肿瘤放疗专场 对标国际慎思研判国内放疗现状,全方位绘制推进放射肿瘤 治疗学科创新发展新蓝图。王俊杰主任委员在大会报告中强调了 我国不同层级放疗中心(科)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 问题,但必须同时注意到放疗未来大有作为。我国常见肿瘤5年生 存率只有宫颈癌、胃癌、食管癌超过美国,且十大常见肿瘤治疗 中只有男性前列腺癌、女性宫颈癌可以根治且放疗贡献有数据可 肩负使命,强化培养青年、基层医生专业技能,助力实现大健 查,其他肿瘤必须以此为标杆作出更多贡献。实施放疗技术整体 康中国战略目标。在分会场特别设置青年医师专场、基层医师肿瘤放 化解决方案及学科框架建设以推动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 疗专场,以大会报告形式就肺癌放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胰腺癌治 的建设。根据WHO标准,我国加速器的配置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疗等的最新进展、精准放疗时代团队的分工与融合、科研选题与标书 平,因此,我们应以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 撰写、腹盆部头颈部胸部肿瘤高危靶区勾画病历汇报进行专题报告或 积极落实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学中心建设,以国家级重点 案例分享,为年轻医师、基层医师搭建高水平可快速汲取专业技能、 专科建设项目要求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口数量、经济生 提高疾病诊治能力的专项交流平台。在未来的蓝图规划中,郑重提出 活、医院规模进行放疗中心层级化建设与布局,实施放疗技术整 加快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金字塔式放疗人才结构和发展模式。大 体化解决方案及学科框架建设。建立县市级、地市级、国际化、 力促进放射肿瘤学院(系)建设,培养复合型和高质量物理、治疗师 世界级四级放疗中心,据此配置不同数量设备及人员,赋其不同 人才,确保放疗发展可持续发力。加强放疗科普教育,全体委员需每 功能角色,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标准化、同质化的四级联动 年至少做一次全国性放疗科普讲座,使放疗利器能够普惠百姓。 管理加速推进学科发展、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发表高级别论文 成果,提升国际话语权。面向“一带一路”,以中国放疗的体部 伽马刀、自适应加速器、放射性粒子优势技术项目建设带领学科 结语 发展,助力中国放疗产品形成标准指南,走向国际,提升国家影 学史明鉴,传承发扬百年放疗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多种形式,交 响力。立足国内,我国质子、重离子、中子俘获国之三大顶尖放 流分享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学术成果,推动放疗事业快速发展;对标 疗技术利器,作为临床专家有责任有义务开展系列研究、形成标 国际,科学谋划放射肿瘤治疗学科发展泾渭蓝图,行稳致远,开启新 准指南规范,促进其走向国际舞台。 的百年放疗发展新征程! · 02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三十载奋进不忘初心 和衷共济再铸辉煌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召开 2023年1月6—8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 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在厦门市以线下线上相结合 的形式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厦 门市医学会承办。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分会主任委员徐小元、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苏妙玲在开幕式上 致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月敏主持开幕式。中 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度最重要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徐小元致辞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苏妙玲致辞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 委员南月敏主持 的学术盛会,也是展示我国肝病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全 面发展的重要平台。2022年恰逢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本次年会 旨在总结30年来我国肝病学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分享研究 进展,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 忆往昔: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30年发展历程 贾继东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年来的 发展历程。30年前,我国著名肝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联合田庚善、庄 辉、叶应妩、张定凤、郑怀竞教授等,倡议成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 会。肝病学分会于1992年11月在重庆正式成立,王宝恩教授当选首届 主任委员。分会成立以后,在历届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团结、凝聚全 国大批肝病学专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和分会组织建设, 目前肝病学分会已经成立了9个学组及5个协作组。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肝病学分会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从1994 年在安徽召开世界华人肝病学术会议到21世纪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 坦联合召开肝病会议,到与欧洲肝病学会(EASL)、美国肝病学会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AASLD)联合举办肝病会议和开展学术交流,再到在北京、上海召 开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参加世界肝炎峰会等,肝病学分会 新华网参加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丙型肝炎(丙肝)和 一步步走向世界,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 乙肝现场防治工作。 肝病学分会注重指南、共识的制订,临床行为的规范。2004年制 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制订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 指南》,之后又制订多部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终末期肝病、酒精 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癌等肝脏疾病的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病毒性肝炎诊治和 患者管理 相关指南和共识,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及WHO指南制订。此外,肝 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和患者管理是肝病学领域的重点内容。肝病 病学分会还创办了《中华肝脏病杂志》,该杂志成为肝病领域重要的 学分会经过30年来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在病毒性肝炎诊治领域取得了 学术交流平台。 突出成绩。王宇教授在题为“强化医防融合,提高肝炎防治覆盖率” 肝病学分会坚持学术公正、公平、独立。2008年发布“中华医学 的特邀报告中指出,目前临床治疗乙肝、丙肝已经具备多种针对性方 会肝病学分会保持学术独立和学术公正的倡议”,2013年发布“中华 法,丙肝可以治愈,乙肝可以做到临床治愈。随着乙肝、丙肝治疗管 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关于保持学术独立和学术公正的意见”,2015年肝 理率的提高,将显著减少肝癌的发生。不过,当前在肝炎及相关疾 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率先发布《关于临床实践指南 病防治中仍存在着医防脱节和临床专业脱节等问题,到2030年,全国 制订的规范》。 肝炎相关肝癌死亡人数要从目前的每年约34万降到约14万,才能助力 肝病学分会致力于政策支持和发展公益事业。通过中国肝炎防治 WHO实现相关目标。王宇教授强调,消除肝炎危害面临的关键任务 基金会、农工民主党中央,配合政府开展肝病防治工作,包括建议将 是公共卫生干预,包括建立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干预相结合的全程管 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参与制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 理,提高随访管理率。应当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医防结合机制,将肝炎 重大传染病专项计划,建立肝病患者长期随访登记系统,推动消除社 病毒筛查纳入政府卫生工作重点。推动开展全国消除肝炎危害行动的 会对肝炎患者的歧视等。此外,建立并优化我国规模最大的基于医院 要点包括采取综合措施,持续降低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流行率,保 的慢性乙肝注册研究网络。积极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如在人民网、 护免疫空白人群,阻断成年人水平传播。结合基层医疗卫生动员,显 · 02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著提高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率和抗病毒治疗率,建立长期管理机制,减 肝病相关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以及肝病相关基础研究与实验诊 少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降低肝炎疾病负担,实现消除病毒 断等肝病学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性肝炎危害的全球目标。本次大会无论在全体大会和分会场报告都对 全方位展现肝病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病毒性肝炎相关话题开展了全面阐述,例如王福生院士在“院士专 会议除邀请众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作主旨发言、专题报告和讲座 场”中介绍了“乙型肝炎防治30年:免疫学进展”。在“病毒性肝炎 外,还开展了青年医师论文交流、壁报展示、肝病知识互动等形式多 专题”分会场,贾继东教授和魏来教授分别阐述了“乙型肝炎防治30 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 年”和“丙型肝炎防治30年”,段钟平教授阐述了“探索-规范-提 本次出席大会开幕式的专家还有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身名誉 高:我国肝衰竭诊疗30年回顾”,徐小元教授阐述了“肝硬化门静脉 主任委员,肝病学分会第2、3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 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 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教授; 所任红教授阐述了新冠病毒疫苗在慢性乙肝等基础疾病中的免疫逃逸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4、 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南月敏教授阐述了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肝细 5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第6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来教授; 胞癌发生的关系,窦晓光教授阐述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分期如何更 第7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分会副主任委员尤红、窦晓光、 好地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等。 韩英、陆伦根教授等。大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设立主会场2 个,分会场21个,专题报告181场,专题讨论38场,论文交流52篇, 多维度彰显:肝脏疾病领域研究新进展 参会注册2000余人,线下签到将近700余人,直播观看量逾9万余人。 本次大会是我国肝病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大会交流,为肝 除了针对病毒性肝炎的研讨,本次会议还围绕肝纤维化、肝癌、 病医师今后的临床工作提出了方向,对肝病学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 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衰竭及人工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 提出了解决方案,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必将推动我国肝 性肝病、终末期肝病营养与再生、肝病相关感染、遗传代谢性肝病、 病学事业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 02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构建平战结合体系 建设学科发展 助青年医生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感染病高峰论坛召开 2022年8月11—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感染 病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合肥)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来自国 内感染病学、肝病学、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微生物、疾病预防控制等 领域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分享了感染病领域的前沿进展和诊疗经验, 展示了感染病和肝病领域不同亚专业的热点问题及科研创新成果,共 同擘画我国感染病学科发展的美好蓝图。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太生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 示,本次大会是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的首次线下大会,在过去的 三年里,全国感染病学同道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与“新冠”这一新发传 染病的斗争经验;也日益感受到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日常诊疗需求。对 于后新冠时代的感染科医师,兼顾传染病与感染病的诊疗需求显得前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太生教授作报告 所未有的重要,这也对全国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感染病学专业学科建 设提出了新的命题和要求。相信通过本次大会深度交流近年来领域 内的最新临床诊疗和研究进展,探讨当前感染病学科建设的挑战和机 遇,有助于提升广大感染病学专业人员的能力和视野,碰撞产生学科 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构建我国传染病防治“平战结合”体系 新冠疫情引起社会各界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感染 病学同道对学科建设的深刻思考。在开幕论坛环节,李太生教授带来了 “感染/传染病学科建设:如何构建传染病防治‘平战结合’体系”的精彩 报告。他指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部分关键问题,提出迫切需 多位院士、教授围绕“感染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主题展开讨论 要更多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予以相应的建设调整和布局,以兼顾疫情防 控及常规医疗需求,提高平战结合、常态化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首设“感染病诊防治前沿”专场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要做到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优势互补,建立 完善的平战结合网络;二是要建设具有一定诊治容量、具有哨点功能的 中华医学会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是我国感染病领域规模最大、 卫生机构或实体;三是要整合多学科团队的力量,加强人员培训;四是要 影响力最广的学术会议之一,为了充分展示和交流近两年感染病领域 配备相应级别、有足够检测能力和标准的微生物实验室等。 的新进展,本次会议除特设院士专场和主委专场外,还特别邀请肝 病学、寄生虫病学、结核病学、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等多个交叉专 业领域的主委专家带来不同视角的进展报告。大会精心设计了非感染 建设“大感染”学科 性肝病、艾滋病及机会性感染、重症感染/病原诊断、公卫感控/儿科 感染病学的稳步长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学科建设。目前,我国 感染、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新发突发传染病、聚焦病原(真菌、细 感染病学学科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分会在学科建设中可以发挥怎样的 菌、结核及其他)、感染病诊防治前沿在内的8个分会场,深度展示 作用?如何兼顾传染病防控与感染病诊疗的平衡?基于上述话题,在 感染病和肝病领域不同亚专业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进展。特别值得一提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 的是,“感染病诊防治前沿”专场为首次设置,旨在立足学科潮头, 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 对感染病及肝病的新技术、新研究、新理念、新方向进行解读,为与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福生院士、李太生教授,以 会者提供“与时俱进”的全方位视角。 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文宏教授、唐小平教授、胡 必杰教授等,围绕“感染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各抒己 为青年医生搭平台、助发展 见、建言献策,并呼吁加强感染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大 青年医生是专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帮助 感染”模式,促进感染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和医院感染控制的协同发 展,提升我国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治、预防和科研水平。 青年医生成长,本次大会特设“青年专场”,为青年医生展现自我搭 · 03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与会者积极、热烈地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充 和研究进展,国内众多感染病学、肝病学、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微生 分体现了年轻医生扎实的基本功和思维辩证能力。同时,与会者就不 物、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专业人员近距离接触业内权威专家,聆听 明原因发热糖皮质激素应用、发热待查遇到EBV感染等临床热点问题 关于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解读, 展开交流,通过学术碰撞,使更多医生了解了如何规范化应用糖皮质 必将有助于规范和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强化医院感染防控能 激素、如何准确评估EBV感染和针对性治疗。通过对“如果您是科室 力,促进临床微生物诊断水平。通过展示感染性疾病相关临床实践、 主任,如何建设感染学科?”的讨论,既展示了年轻人的蓬勃朝气, 基础研究和科研应用中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助力推 也聆听了前辈专家对年轻人的谆谆教导。大会还特设4个高质量论文 动我国感染病学专业发展和进步,推进感染性疾病相关学科的建设与 汇报专场,为感染病及肝病领域的后起之秀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展示 管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全体同仁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应对各 国内优秀本土临床研究成果。此外,还开设了感染思维训练营特别专 种新发突发、经典感染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相关问题,推动感染 场及科研思维训练(英文专场),展现年轻医生的活力,并特别邀请 病学专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正所谓,勇立潮头风正劲,擘 领域内相关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到会,为优秀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传播 画蓝图谱新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华医学会感染 助“一臂之力”。 病学分会将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同时,继续秉持“传承、创 新、拓展、整合”的宗旨,为保障人民群众感染性疾病的日常医疗需 本次会议深度展示了感染病和肝病领域不同亚专业的热点问题 求不断精进,持续付出,使我国感染病临床和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 03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重症 精准施治 病人至上 养护生命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一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深圳市人民医院 李金声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任委员 中日友好医院 赵红梅教授 辽宁省人民医院 王钢教授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深圳市人民医院 龙颖教授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杨晶教授 2022年11月1—2日,中华医学会第三十一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秘书长 深圳大学总医院 王强教授 用价值。 会议在线上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 中日友好医院赵红梅教授从王辰院士对健康照护总结的六字 办,全国高压氧医学学者、临床工作者相聚云端,共享学术盛宴。这 “促、防、诊、控、治、康”出发,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高压氧医学分会组织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 纲要,以“呼吸康复发展及学科建设”为题,详细介绍了5年来呼吸康 动,会议以“聚焦重症 精准施治 病人至上 养护生命”为主题,旨在 复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历程和工作成果。呼吸康复的发展方略成就了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心全意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 吸康复在健康中国行动纲要中的重要作用。该报告开拓了高压氧同行 的视野,拓宽了思维,同时也让高压氧的同道们坚定了高压氧医学未 党建引领聚合力 实干担当促发展 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信念,坚定了多学科合作发展的方向。 辽宁省人民医院王钢教授所作的“精准高压氧治疗方案的探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金声教授回顾了分会一年 讨”报告,从高压氧治疗机制、临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用大量 来在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 图文并茂的详实病例佐证了高压氧临床治疗因压力、频率、疗程的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彰显分 不同疗效也不同,明确了精准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 会党的工作小组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在组织建设、健康扶贫、科普 新思路。 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分会风清气正,公开民主的工作作风,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颖教授针对国内医疗保险改革和分级诊疗的 为分会学科建设及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分会将努力在实现新使命的 新形势、新要求,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作了“中国高压氧医学发展与挑 征程上展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战”的报告,就中国高压氧医学发展所面临的分级诊疗与医疗保险政 策变化等实际问题进行了详尽解读,可操作性强,有利于高压氧医学 创新驱动 交叉融合 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在新环境下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晶教授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高 分会开展创新工作,将年会与健康中国行动相融合,紧密联系临床 压氧临床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循证医学证据,解 工作实践,精心选取了多个专题报告,侧重于高压氧与危重症治疗、个体 读了《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新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 化精准施治,以及分级诊疗和医疗改革等新问题带来的新思考。 南》,为国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同质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深圳市人民医院高压氧医学研究所李金声教授对高压氧医学在国 深圳大学总医院王强教授作了“高压氧医疗安全应用管理的法律 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作了“高压氧医学进展及展望”的 与规范”的报告,指出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存在医疗安全与设备安全两 报告,阐述了高压氧辅助治疗新冠肺炎、高压氧治疗老年疾病及抗衰 大风险,强调氧舱从业人员必须坚持知法守法,按规操作,在高压氧 老、高压氧抗肿瘤治疗、高压氧促进神经再生与损伤修复等领域的应 治疗过程中真正体现出病人至上,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 · 03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创新精神 展现青年风采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龙颖教授在闭幕 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论文质量高,基础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为临 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推荐方式遴选出24篇高质量论文进行 床服务。同时,更令人可喜的是本次年会讲者中青年已占半壁江 大会线上交流,涵盖了高压氧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总结、文献 山,他们是高压氧医学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压氧医学发展 综述、护理经验与体会等4个方面,涉及重症医学、神经内外科、眼 之未来。 科、儿科、老年医学和康复等诸多领域,展示了高压氧医学在临床多 最后,会议倡导高压氧人团结一心,秉承“传承,合作,发展, 学科中的良好疗效,且在精准治疗研究上有了长足进步。这也为今后 笃行”的发展理念,促学科发展,以高压氧人丰厚的文化与精神积 多学科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高压氧人勇于钻研,追求 淀,以及年轻人朝气蓬勃和勇于创新的青春力量,续写中国高压氧医 卓越的精神风貌。 学发展的新篇章。 · 03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构建平疫结合诊疗体系 提升呼吸重症救治能力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召开 钟南山院士致辞 王辰院士致辞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致辞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姚冠华致辞 会议现场 2022年12月8—11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第二十三 以更加稳健、从容的姿态来应对疫情和非疫情、重疫情和轻疫情的不 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线上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 同挑战,是我们必须努力和思考的方向。我们需要用群医学、“促、 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 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照护、大健康等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 分会承办,会议主题为“构建平疫结合诊疗体系,提升呼吸重症救治 的头脑,并以此指导行动,真正实现由大学科向强学科的迈进,走到 能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 学科发展的前列。 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厦门市卫生健 王大方副秘书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呼吸病学分会在推进呼吸与 康委主任、厦门市医学会会长姚冠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 危重症医学学术进步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为我国呼吸病防控成绩 委员瞿介明,前任主任委员陈荣昌,候任主任委员曹彬,副主任委员 的取得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他指出我国呼吸学界目前仍面临着重大 沈华浩、李时悦、陈良安、李为民,分会的常委、委员,以及广大呼 机遇与严峻挑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科学研究和转化方面仍有较 吸学界的前辈和同道相聚云端,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大的提升空间。 以及呼吸学科未来发展。 瞿介明主任委员在致辞中强调,面对新冠疫情,呼吸人永远冲在 第一线,彰显社会责任与担当,成为人民坚实的脊梁。2022年新冠疫 平疫结合,呼吸人展现实力和担当 情持续演变,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加剧流行,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 挑战,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呼吸人要有新思考、新战略、新举措。 多位嘉宾向大会开幕式致辞。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无论 是之前的SARS,H5N1、H1N1、H7N9流感病毒感染,还是如今已达3 构建平疫结合的诊疗体系,提升呼吸重症救治能力,是呼吸与危重症 医学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年的新冠疫情,呼吸人在历史关键时刻,都能彰显责任担当,无愧于 姚冠华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疾病负担 “人民医生”的称号。即使在关键的3年抗疫期间,广大呼吸人仍开 重、对健康威胁大,已成为全球性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 展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也正是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当中,广大呼吸病学科技工作者发挥排头兵和 “平疫结合”的最佳体现。新冠疫情进一步促进了呼吸与重症医学的 主力军的作用,在临床救治、科研创新、科学抗疫等方面作出了巨大 捆绑式发展,在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和构建“收、治、防”三位一体的 贡献。 现代诊疗体系中,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PCCM)医生起着关键性的 桥梁作用。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缅怀”和“勃发”两个环节。在“缅怀” 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讲述了我国著名心血管病 王辰院士在致辞中表示,20世纪以来,我们历经了多次以呼吸道 专家、胸内科专家,我国心肺疾病预防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蔡如升教授 传染病为特点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对人类、对国家的冲击,呼吸学科 (1915—2006)所作出的突出成就及贡献,包括创建肺心病研究室、 如何以智慧和专业能力在“平”和“疫”之间有效结合和快速切换, 以防治结合的模式治疗肺结核病、开展心肺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等。在 · 03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勃发”环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湘琦教授、福建医科大 陈荣昌教授、曹彬教授、陈良安教授、李为民教授、李时悦教授、 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晓阳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文文教授作 肖毅 教 授在大会 报 告中分 别阐 述了“慢 阻 肺 疾 病队 列与多 组学 探 为青年委员代表,用朴实的发言讲述了各自的从医历程。他们通过一 索”“呼吸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健康战略”“基于现代科技的肺癌早期 个个真实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青年医生朝气勃发的精神风貌,以及 诊断新进展”“肺癌早诊早治的难点与转化研究”“中国介入呼吸病学 呼吸学科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 现状与发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个体化治疗:中国的经验”。 围绕大会主题,充分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 点和防控新形势,会议设置了新冠肺炎(COVID-19)专场,钟南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一些特色专场。例如,针对新冠疫情新特 山院士、瞿介明教授、曹彬教授等多位专家与会,各位专家围绕 多位呼吸疾病领域专家在大会报告环节,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 了呼吸病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焦点、热点问题。 COVID-19的发病机制、病毒变异、相关研究进展、诊断、治疗、康 复,以及平疫结合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和深入交流。通过COVID-19 钟南山院士在大会报告环节阐述了新冠疫情动态及应对。他指 专场,与会专家不仅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和抗疫经验总结,而且对未 出,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具有传播性强、致病性降低的特点,其 来的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建议,对于推动疫情的精准防控和呼 感染部位呈现出主要在上呼吸道的趋势。当前的防控重点应放在防 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峡两岸专场由来自中国大陆 控重症;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加速药 和中国台湾地区的4位专家,围绕呼吸与危重症治疗领域的最新技术 物、鼻喷(或雾化)疫苗/抗体的研发及审批进度。 进行了深入交流。既有临床实践的最新成果,又有治疗经验的知识延 王辰院士在大会报告中阐述了“如何践行群医学”。群医学运 伸,集前沿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有力促进了海峡两岸呼吸科 用、融合当代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艺术和学术,动员现实 医疗技术的进步。大会设立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欧洲 可及的资源,从健康促进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等 呼吸学会(ERS)专场也是精彩纷呈,在陈荣昌教授主持下,瞿介明 方面,统筹个体卫生行为与群体卫生行为,促进人际和谐及人与环境 教授、曹彬教授、欧洲呼吸学会Thierry Troosters教授和Sara Tomassetti 友好,推动健康公平,作为公共卫生的医学基础,实现人群、人类整 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分享。大会还设立了间质性肺疾病、感染、 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 肺功能、睡眠呼吸障碍、介入呼吸病学、人文、护理、肺癌、慢阻肺 瞿介明教授在大会报告中阐述了PCCM学科呼吸重症救治能力建 设现状及思考。伴随着PCCM的规范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呼吸疾病 病、流行病、儿科呼吸、病例、胸膜与纵膈疾病、基层、烟草、肺栓 塞与肺血管疾病、哮喘等专场。 诊治领域在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慢性呼吸疾 病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众多进展,但在以下几个方面需继续 本次会议注册参会代表7000余人,大会报告环节,有超过72万人次 推进:(1)从事PCCM亚专业的队伍欠缺;(2)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参与了主会场和19个分会场线上学术会议的学习和交流。大会学术报告 (RICU)设置不足;(3)硬件设施需要更新;(4)收治呼吸危重症 总数达到846个,壁报交流1724篇。大会一共收到3000多篇论文,最终有 患者的比例不足。(5)抢救呼吸危重症患者核心技术的熟练应用有 307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汇报。今年大会“构建平疫结合的诊疗体系,提 待进一步提升;(6)RICU专科护士、呼吸治疗师的配置,以及呼吸 升呼吸重症救治能力”的主题,既符合当下国内外呼吸道传染病的严峻 治疗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形势,又是未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要着力打造的重点方向。 · 03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三十而立正青春 传承创新谱新篇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2022学术年会召开 2022年12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 任龙喜主任委员用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成就阐述了激光医学分 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2022学术年会 会30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前辈们勇于探索、敢为人知的创新精神, 召开。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员、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任龙喜,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 学无止境、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院第一医学中心顾瑛等专家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 是激光医学分会发展壮大30年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在前辈们的精神鼓 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春雷担任大会主持。本次大会共 舞下,激光医疗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怀揣激光事业的激情和干 设置了主会场和包括青年会场、眼科会场、皮肤整形美容会场、外科 劲。任龙喜教授代表激光医学分会对为激光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 与妇产科/耳鼻喉与口腔学组会场、光动力与基础研究会场在内的5个 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注支持激光医学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 分会场。大会聚焦国内外激光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交流 衷心的谢意,向所有创造未来激光医学事业辉煌的同志们表示美好的 和分享各领域的前沿成果,以期推动我国激光医学的发展。 祝愿。 为庆祝激光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激光医学分会制作了《发展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大30年 未来之光更辉煌》纪念册;并组织编写了《激光医学临床实 践》系列丛书。同时,会上任龙喜主任委员还介绍了2022年7月成立 的激光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希望青年医师再接再厉,不断奋进,为激 光医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础与临床并重,创新引领发展 在大会演讲环节,浙江省人民医院胡韶山教授以“中国肿瘤光动 力治疗进展”为题,介绍了光动力的历史和曲折的发展进程、肿瘤光 动力原理及相关因素分析、肿瘤光动力发展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他结 合胶质瘤病理生理学特点和光动力治疗的双靶向原理,提出了“大树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任龙喜致辞 在开幕式上,王大方副秘书长对激光医学分会的工作表示肯定, 并对激光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他希望激光医学分会带领广 大激光医学同仁,以当前各学科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为突破口,依托 激光医学分会中不同专业的专家优势,深挖自身潜力,突出激光医学 的临床优势,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提升激光医学分会的学术影响 力,紧跟激光医学新技术前沿,瞄准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 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提升激光医学分会学术活动的影响 力,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大会精彩报告 · 03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假说”概念并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介绍了颅脑肿瘤光动力进展。胡韶山 科临床以来,随着激光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其高效、并发症少 教授讲道,“路虽远行者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指出中国肿瘤 的特点,已经成为泌尿外科医师重要的微创手术“武器”。 光动力事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市场潜力无限,发展光动力事业也是为 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分会场也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眼科会场分为4个单元的 病例讨论,演讲嘉宾们介绍了临床的疑难病例,与会专家围绕眼激光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蔡宏教授在题为“激光医学在皮肤科的应 医学和眼科诊疗技术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内容涵盖了眼前后节疾病 用进展”的大会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诊断 且融入了激光医学在眼科疾病诊疗中的新进展及前沿运用。光动力与 应用、治疗应用)、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治疗应用、荧 基础研究会场分为“基础与医工交叉专场”和“光动力与临床应用专 光诊断、疼痛管理)、激光辅助给药新技术(激光疫苗佐剂、激 场”两部分,汇集神经外科、消化科、泌外科、眼科、呼吸科及基础 光辅助药物递送、激光驱动的无针喷射器),并对激光应用的未 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激光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 来进行展望。 行专题汇报,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瓶颈问题与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在题为“近视全飞秒 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远期效果与透镜保存 我国激光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和应用水平,促进激光医学事业的蓬勃 发展。 胶囊”的大会报告中,通过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SMILE术在矫正 中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并 介绍了SMILE术透镜保存与临床再利用的相关进展。其团队首创了 小结 透镜层间镜和表面镜治疗圆锥角膜、角膜营养不良,改变了传统的 治疗方式。 回望三十载,携手绘新篇。30年来,激光医学分会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激光技术从引进到创新,激光设备从模仿到制造,临床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忠教授在“激光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进 从靠经验到规范操作,科研项目由零星化到系统化,国际学术影响力 展”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钬激光、铥激光、绿激光、半导体激光、铥 由小变大。激光人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为发展壮大我国激光医学积 光纤激光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并指出自首次报道钬激光应用于泌尿外 极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 03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大急诊 大急救 大平台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召开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致欢迎辞 大会开幕式 2022年6月24—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 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华医学 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在长沙以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大会主题为“大急诊,大急救,大平 台”,旨在促进全国各医院从事急诊医学、院前急救、危重症监 护的专业人员,各社区、卫生站、急救点从事相关专业的医务人 员,各医学院校从事急诊急救基础研究、临床教学的有关人员进 一步了解、探讨有关急诊医学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提高我国急诊 全国急诊科主任研习班项目启动 救治的整体水平。 多措并举 助力大急诊、大急救、大平台体系 建设 多学科交融 共创急诊医学新局面 本次大会的专题讨论涉及新冠肺炎临床表现、危重症治疗、院前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宣布开幕,以湖 院间转运、预防及流行病学;急诊外科、五大中心、急诊医学中的心 南省人民医院为致敬中国急诊人拍摄的MV《复苏》拉开帷幕,结合 肺脑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灾难与创伤救治、中毒救治、急危重症 《“救”在身边》急救歌及急救舞生动形象的表演,让急救知识内化 救治、院前急救、急诊急救质控、儿科急救、急诊护理、急危重症流 于心、外化于行。 行病学调研、民族医药急救;公共卫生大数据与急诊康复、床旁快速 吕传柱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急诊急救是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 检验及床旁B超辅助检查、急诊床旁血液净化、呼吸支持、ECMO、临 分,无论是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学救援,还是常态化的急诊 时心脏起搏器等专场,就休克与MDT、现场救护、急诊急救一体化、 工作中,急诊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认 致命性大出血的评估与急救流程信息化建设和人文医学等急诊相关内 可。急诊在全社会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 容进行交流。 政策推动急诊急救的发展和建设,这一系列政策和领导关怀对新时代 急诊医学是我国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急诊事业起步于 我国急诊急救事业将有重大的推动意义。本次会议是一次盛大的学术 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在我国急诊 交流活动,是一次基础和临床的兼顾、传承与创新的并存、深度与广 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30多年来,我国急诊医学在广 度的融合,同时也是一场交流、普及、培训的大会,相信大家一定能 大急诊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还 够通过本次年会撞出新的火花,在未来产出更多的技术成果,为我国 是急诊急救服务模式的建立,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 急诊急救事业更健康、更有利地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致辞中一方面对广大急诊同道们的工作表示肯 急诊学科的兴起、发展与社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是顺应历 定,另一方面希望急诊医学在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站在 史演进和时代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学科建设和管理要遵循自身发展 更高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借助于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急诊医 规律,推进学科体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遵循社会需求,根据国 学事业更加快速地发展。 情和形势变化而适时调整。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正式启动了《急诊 · 03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稿)》的修订以及全国急诊科主任研习班项 症、院前急救、小儿急救医学、急诊医学人文、临床技术培训、有创 目。该项目旨在于新时代新形势下,共同探讨如何准确定位、科学规 呼吸治疗、急诊与危重病质量控制、急诊常见病救治、心肺复苏、卒 划、平战结合、促进学科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中、抗感染、外科、危重症、生命支持ECMO、急诊信息化、中西医 结合急救、急性出血、急诊医学教育、护理、临床研究、现场救护第 学术专题内容丰富 学术氛围浓厚 一目击者、无创呼吸治疗、微创急救、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技巧等多 个学术专题展开了学术交流,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主会场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 学中心郑静晨教授作了以“医工信智融合加快灾害医学发展”为题的 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带来了“国家 结语 创伤医学中心的任务与使命”的报告,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省医学 本次大会设有1个主会场、20个分会场、8场workshop、167个学术 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祝益民教授分享了“现场救护立法的 专场、4个病例讨论专场和12个卫星会,专题发言406人次,主持395 时代感与专业精神”的报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 人次,参与讨论的专家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会共收录稿件3578 员、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教授作了以“急诊专科医生培训及岗位胜任 篇,筛选出高质量论文84篇作口头发言,110篇进行壁报交流。学 力提升”为题的报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 术讲座线上总点击量达259 591次,其中以智慧医疗、5G赋能急救领 分享了“新冠疫情下急诊人的选择”的报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 域、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微创急救、送 会前任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带来了“医工交叉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教下基层暨Serum100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等专题最受关注。 的报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国强教授作了以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健康、医疗与应急等方面的 “急诊的功能和学科的专业认同感”为题的报告等等,从多个方面和 规章制度,为公共卫生应急和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 多个维度来引领和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除此之外,大会还开设了20 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大会的召开,为促进急诊医学学科 个分会场,从镇痛镇静急诊急救、急诊创伤、心脑血管疾病、胸痛、 高质量发展,加强急诊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的影响力与认同度 疫情下急危重症救治、急诊急救大平台、急性中毒、灾难救援、脓毒 提供了契机。 · 03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启航中国计划生育学新征程 ——2022年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学术年会召开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致辞 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顾向应 第三医院乔杰致辞 阚全程致辞 王新军致辞 致辞 寒风凛冽,吹不灭学术交流的热情,封不住守护健康的决心。 叙事,做有人文气息的医生。 2022年12月16—1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 中国科学院李劲松院士带来了“从克隆到半克隆——技术进步引 办,河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承办,郑州大学 领科学发展”的讲座,介绍了克隆和半克隆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不仅 第三附属医院协办的2022年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学术年会于线上召 仅是分子生物学的前进发展,不久的将来也有望应用于临床,造福广 开。会议内容涵盖计划生育学和生殖健康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大患者。 临床路径、服务模式和流行病学研究等。大会介绍了计划生育学新进 展、新动向,探讨学科前沿、焦点、热点等问题。 外籍专家专场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useppe Bigatti教授讲解了宫腔镜刨削系统的优势,包括视野更好,可操作范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大会主席、中华医学 围大、抓力强、安全系数高,临床应用范围增加,对于多种良性疾 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顾向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 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清教授向Giuseppe 医院乔杰,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阚全程,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 Bigatti教授探讨刨削系统手术操作中如何膨宫的问题,Giuseppe Bigatti 院院长王新军致辞。王大方副秘书长强调人口问题关系民生大计、关 教授给予热情的解答,表示术中速度是关键。 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中央重视人口问题、心系民生问题,生育与 主委专场上,各位专家高屋建瓴地指出未来计划生育学的发展 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应坚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顾向应主任委员表 方向和学科前沿,从多学科、多角度阐释了学术动向。顾向应主任 示,2022年正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家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相 委员作“特殊疾病人群激素避孕(IUS)方法的应用”报告,北京协 信计划生育学分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乔杰院士感谢大会主办方,表 和医院刘欣燕教授作“新形势下女性生育调控服务的重点和策略” 示对建立生育支撑政策体系怀有信心和决心。阚全程主任总结了河南 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熊承良教授作“氧化应激与人单精 省卫生健康委在计划生育方面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向中华医学会对 子ROS的临床意义”报告等。诸位专家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了学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王新军院长祝贺大会顺利召 科发展新动向。 开,表示为能见证河南计划生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倍感荣幸。 分会场展各家之风采 共话计划生育学发展前景 主会场专家齐聚 引领计划生育学未来 分会场聚焦临床、视角多元、探讨深刻,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为 主论坛特设高层管理专场、院士专场、外籍专家专场、主委专 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发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保障妇女健康与优生 场,分会场开设11场学术专场,邀请了多位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 优育的工作任重道远,会上强调应加强协作与指导,积极响应国家生 者,就计划生育学最新诊疗进展和学术理念作相关分享。 育政策的调整,促进女性优生优育、女性生殖健康,促进多学科、多 高层管理专场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宋莉作了“中国 妇幼健康事业进展与展望”报告。她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 维度临床手段和科研技术不断发展,帮助和推进我国计划生育学水平 的发展和提高。 家为中国妇幼健康事业所作出的努力,总结了国家已经取得的阶段 交叉前沿分会场 性成果,我国妇幼健康服务内涵不断深化,妇幼健康均等水平持续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李红钢教授主持的交 提升。宋莉司长还着重讲解未来妇幼健康发展目标、策略和方针。 叉前沿分会场上,华南理工大学张佳美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妇幼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妇幼健康体系稳步发 医院焦永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肖先金教授、南京农业大 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健康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 学邹康教授等讲者带来了众多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诊疗理念。 生育风险分会场 妇幼健康文化。 院士专场上,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带来了医学与文学的新颖 北京协和医院彭萍教授主持的生育风险分会场上,刘欣燕教授、 讲座。郎景和院士讲道,医学与文学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医生与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冠媛教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汪利 家常常是一体多面。医生要学会读文学,做文学,在医疗过程中讲求 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黄东辉教授等讲者介绍了多种疾病 · 04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患者的生育风险及防控手段。 的学术交流。 生殖保健分会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林青教授主持的生殖保健分会场 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清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菁教 小结 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姚晓英教授等讲者讲解了各种术式在生 育力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将踏上新的征程。2022年中华医学会计划 生育学学术年会虽于线上召开,但全国计划生育人热情不减,欢聚一 其余各分会场也分别在男女性生育调控、遗传优生、肿瘤生殖、 生育信息学、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女性生育力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精彩 堂。全国计划生育人在“健康中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不忘事业发 展之初心,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启航计划生育学新征程。 · 04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和而求同 融“核”发展 ——中华医学会202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召开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唐神结教授发言 开幕式主会场直播间 2022年8月19—22日,202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以线上形式召 开,上海设有直播间。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 学分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 中心、上海市医学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共同承办。 大会以“和而求同,融‘核’发展”为主题,旨在多方合作、多方 交流、多角度沟通、多维度挖掘新思路,联合一切防痨力量共同推 动我国结核防治事业向前发展。500余名讲者通过2场全体大会报 告、2场护理专场、1场青年专场、1场结核病规范化培训、33个学术 专场、495个学术报告,围绕结核病预防、临床、基础研究及有关领 域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与参会 的近万名结核领域同道分享了国内外结核病防治领域和相关领域的 最新成果及最新进展。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成立85周年工作研讨会现场 国内外专家共话结核病防治 护性疫苗的情况下,除早期发现结核病患者并对其进行规范治疗之 在主会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唐神结教授、中国 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赵国屏院士、清华 外,针对潜伏感染发病高风险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直接降低发病 率、实现“终结结核病”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学饶子和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上海交通 在诊断方面,影像学、病理学、检验学、超声、介入等专业的 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 学者们围绕目前最为关心的研究热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和临床 美国微生物学院汤一苇教授等国内外专家,介绍了结核病诊治、新药 应用等问题,分享在临床诊断和新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例 研制、免疫、诊断、疫苗及药物预防性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剖析 如,现代影像医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与信息化转型,诊断模式正在 了当前全球结核病诊治方向的最新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也 发生从形态到功能、从二维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精准 对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重点提出了要求。专家建议,未来要通过医、 的重大改变,CT、MRI及核医学先进技术等已普遍应用于结核病诊 教、研、企协同,加速转化,突破技术瓶颈,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 断和治疗;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检测技术 制策略,科学、精准、快速地防治结核病。 在病理组织标本中诊断结核以及耐药结核取得了很大成功;抗原多 在结核病预防控制方面,与会者分享了结核病防治策略、医保政 肽组学用于分枝杆菌的精确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实时 策、结核病患者发现、耐药结核病筹资模式、人工智能赋能的结核病 荧光定量核酸扩增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诊断结核病有明确的实用价 潜伏感染全链条筛查体系对结核病防控的效果以及结核菌感染防护行 值;通过呼吸内镜技术实现结核病的早诊早治,尤其在气管支气管 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结核、菌阴肺结核、空洞耐药肺结核等结核病的诊治中,正在发挥 在感染控制方面,要不断深化探索感染控制在结核病防治工作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的应用,弥补目前结核病感染防控指南规范的不足,推进相关研 在临床诊疗方面,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仍然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究成果转化。结核病的防控离不开关口前移,在目前仍缺乏有效保 报告围绕利奈唑胺、普托马尼、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吡法齐明等新药 · 04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研究展开。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医学工程的进步推动了手术技术的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 进步,未来,单孔机器人、远程手术机器人、经自然通道腔镜手术、智 亮教授作了题为《风雨85载,今朝更辉煌——结核分会成立85周年回 能机器人等将在外科得到普及应用。免疫相关治疗为结核病治疗添砖加 顾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他通过大量的图文史料向与会者讲述了结核 瓦,特殊人群和特殊结核病的治疗是目前结核病研究的重点领域,如儿 病学分会的前世今生,那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小册子、一个个纪念章 童结核病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骨结核诊治等。本次大会设立 及厚厚的论文集,记载着结核病学分会走过的85年历程,彰显着一代 了33个分会场,以呈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结核病热点研究。 代结核病工作者为我国结核病防控作出的努力,更让新一代结核病工 此外,结核病的护理和营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专场展示了 作者看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终止结核病的神圣使命。 营养护理、患者康复、居家治疗护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为与会护理 《防痨邮票》新书发布为分会成立85周年增添了浓浓的书香气。 同仁的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营养专场通过宏观上解读结核病 《防痨邮票》是以李亮教授为首的主创团队为祝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 与营养的关系、营养相关政策,微观上明确规范化营养诊疗流程、步 学分会成立85周年倾情奉献的献礼书,收集了包括1897年首张防痨邮 骤和实施方案,细节上解析某些营养素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等,提 票在内的跨越125年、遍及50余个国家的639张邮票。 高与会人员对结核病营养治疗的重视,使营养能切实地为结核病防治 小结 发挥重要作用。 纪念结核病学分会成立85周年 本次大会是一次交流学术、分享成果、增进友谊、共谋发展的 学术盛会,也是一次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大 1937年4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 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将高举学术发展的旗帜,笃行不怠、踔 会前身)在上海宣布成立。历经85年风雨,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厉前行,继续团结带领结核病防治战线的广大工作者、结核病防治相 分会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成为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一支 关机构单位,主动联合关心、支持和配合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各方面人 重要的力量。2022年是分会成立8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次大会期 士、单位企业,为提高我国结核病防治能力、最终实现2035年终结结 间举办了研讨会,新一代结核病工作者表达了对分会的祝福。 核病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 04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坚守老年健康使命 携手共创科技未来 ——第七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理服务、老年内分泌疾病、青年论文交流等30多个专场,并特别增设了 “Geroscience专场”及“慢病与老年综合征防控暨基层医生老年医学能力 提升专场”。近年来,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的同时,还着重于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基层老年医学同质化建设。王 建业教授表示,希望借助这些交流平台,一方面引领我国老年医学研究 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基层老年医学工作者,推动慢病与老年综 合征的防控,维护老年人功能改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创刊40周年:栉风沐雨四十载,笃定守正再 出发 开幕式在线举行 2022年7月22—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老年医学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传递学术信息、学术理念等 学术会议于线上成功召开。大会以“坚守老年健康使命,携手共创科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是《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40周年,开 技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300多名老年医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 幕式上播放了杂志的纪念视频,多位专家向杂志40周年送上了美好的 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和学术交流。本次年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000多篇 祝福。40年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稳定、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历届 投稿,在稿件数量和质量上均超越历届年会。1个主会场、30多个学 编委会与专家们的辛勤付出,杂志兼具创新性、科学性与权威性,已 术专场、近300个议题,丰富精彩的会议内容为全国老年医学同道奉 成为全国老年医学工作者案头必不可少的专业期刊。《中华老年医学 上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 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总编辑奚桓教授表示,本届编委会将继续致力于 打造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老年医学进展, 主委致辞:为老年人拥有健康长寿的高质量 生活而不懈奋斗 做好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声誉 和影响力,与全国的老年医学同道携手推动我国老年医学的学科建设 和发展,谱写老年健康事业新篇章。 大会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老年医学 中心主任王建业,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成,四川省医学科 开展科普:主动健康,促进健康老龄化 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正林院士,北京医院党委书记、中国医师协 预防大于治疗。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普 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会长奚桓,以及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 的价值,并梳理出了疾病认知、合理用药、运动处方、居家护理、营 后发表致辞。 王建业教授表示,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养处方五大老年医学科普方向,广泛开展科普活动。2021年,分会启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我们的心愿。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 动了“2030健康中国 全国老年健康科普活动”。该活动追求权威性、 深,老龄工作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包括医疗机构的建设、学科队伍 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历经一年积累, 的建设、人才的培养、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老年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 多个栏目、数十个视频登录多家媒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其 规律、诊治规范的制定与总结等。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中华医学会老年 中,科普栏目“建党百年—百位名医讲科普”在线观看量达300万人 医学分会逐步成为集老年医学学术交流、政策研究、医学教育、健康科 次,既为分会专家搭建了科普宣传平台,又惠及广大老年人群。本次 普、国际交流等多方位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素养 大会对其中的优秀科普视频进行了展播。 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内老年医学学科的专业能力提升以及体系建 7月25—31日是2022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本次年会恰逢宣传周前 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将始终坚持“要让每一个老年人都拥有一 夕,会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倡议全国持续开展老年营养健康科 个幸福美满晚年”的努力方向,为老年人拥有健康长寿的高质量生活而 普活动,通过活动推动老年科医务工作者重视营养治疗并将其作为老年 不懈奋斗。 病的基础治疗,加强对老年慢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的老年营养知识 普及和肠内营养居家操作示范,改善老年慢病患者预后;并呼吁全国广 大老年医学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共同努力。 前沿与基层并重:增设国际、基层相关专场 大会除主会场外,还根据老年医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设立了老年重症 与康复、老年重症、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营养不良与肌少症、老年围 银色守护行动:多方携手,数智化助力健康 老龄化 手术期综合管理、老年血栓与血脂、老年营养与代谢、老年慢病与营养 管理、老年神经疾病、老年消化、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社区养老与护 · 044 · 在健康老龄化专场上,国内外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专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家们围绕“融合创新,共促健康老龄化”的主题开展了精彩的专题报 告和热烈的圆桌讨论,共同勾勒出数字化健康的未来,并对目前数字 小结 化技术在老年健康领域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圆桌讨论环节, 本次年会为国内外老年医学同道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展 各领域专家达成了以下共识:(1)银发人群的健康和慢病管理需要 示老年医学临床实践、基础研究和科研应用中的新理念、新成果、新 数字化,尤其在心血管、糖尿病、心理疾病方面;(2)家庭健康监 技术和新方法,有助于推动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推进我国老 测设备很有必要,通过统一的APP、打通连接,才能使数据发挥更 年医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提升老年医学工作者的实践水平和学 大价值;(3)健康管理不能成为高端服务,要服务大众,走向普适 术水平。未来,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全体同仁将以更加主动的姿 化。会上,多家机构共同倡议发起“银色守护行动”,以推动银发人 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推动健康老龄事业向更高水平、 群的数字化和适老化服务,倡议得到与会专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更高质量发展。 · 04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促进临床研究质量 提高循证实践水平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大会报告 2022年8月26—2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 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晓清教授,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 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ChinaCLEN)主办,上 证医学分会第四届、第五届主任委员王吉耀教授,复旦大学常务副校 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复旦大学 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上海医学会谭鸣常务副会长兼秘书 循证医学中心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 长。嘉宾们对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表 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纪 示热烈祝贺,并希望分会再接再厉,勇创新高,为提升我国的临床研 念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 究质量、促进循证实践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成立于1993年5月,经 开幕式以播放青年学组献礼分会成立30周年的视频短片为结尾, 过30年的成长壮大,委员从35名发展为67名,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从 短片由青年学组合唱《海阔天空》开始,回顾了青年学组的发展和工 几十人增加至今年的2716人,分会为我国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培训平 作,向学科成立30周年致敬,并表达了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台,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疗水平提供证据支撑。本次大会举办的30周年 的决心。 纪念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老一辈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传承久久为 聚学科热点 发青年之声 功的奋斗精神并发扬光大。 三十载齐心协力 促临床医疗一流化 本次会议邀请了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 “促进临床研究质量,提高循证实践水平”这一主题,分享学术进展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王小 和研究热点,为各位同道搭建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本次大会收到投 钦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场首先播放了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 稿1080篇,体现了不断扩大的学术影响力,反映出全国同道们对本次 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视频,回顾分会发展的历史,铭记无数前辈的奉 年会的重视和期待。 献,勉励大家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创新更多的科技成果造福于人 民,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以临床研究方法学习班的专题报告为前奏,主会场专家云 集,围绕“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从证据到循证实践”“真实世界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一届、第三届主任委 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等热点主题,进行17个大会报告及讨论。 员王家良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分会30年的发展历程,学科创建和 本次大会共设置10个分会场,分别为循证医学分会场、临床研 发展壮大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建设了具有临床为基础、多学科相结 究方法学分会场、中医学组分会场、青年学组分会场、教学筹备组分 合的专业队伍,创建与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创立了全国高等医学教 会场、儿科筹备组分会场、循证药学筹备组分会场、护理筹备组分会 育的系统课程,主编了学科医学教育的系列国家级专业教材,促进了 场、眼科筹备组分会场、上海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分 国家临床研究与临床循证医学实践,这是学科“站起来”的标志。 会场,共完成43个专题报告,103个分会场发言。本次大会还特别设 三十年接续奋斗,三十年硕果累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 置了青年专场,选择2个主题进行经验分享“指南生态系统”和“证 长王健在致辞中指出,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思想是“设计、测量和评 据的产生和使用:临床视角”,就“指南面面观”中有关指南的各种 价”,这对于开展临床研究,提升医疗质量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都 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是必不可少的,相信本次会议的举办,将有力地提升我国临床研究水 平,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大会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术前沿与科学普及兼顾,为 搭建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交流更为广阔的平台作出了重要 为大会致辞的嘉宾还有: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 贡献。 · 04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智慧创新 服务发展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2年全国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致辞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华医学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赵杰致辞 会临床药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阚全程致辞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2年全国学术会议于2022年12月17— 到“医生”的跨越。 18日、24—25日以线上形式举行。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前任主 任委员阚全程,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赵杰在开幕式 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童荣生主持。 徐兵河院士: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 挑战 除了开幕式致辞嘉宾以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 徐兵河院士以“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挑战”为题作了 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 报告。徐兵河院士指出,近年来,我国药物研发呈快速追赶态势,已 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兵河,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 进入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梯队。中国创新药逐步获得海外监管机构认 司长李大川,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皋林、张幸国、 可,迈出国际化步伐。 张玉、陈孝,分会全体委员、青年委员,以及临床药学界老前辈及全 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具有以下趋势:(1)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国各地的药学同道等均于线上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 仍为研发主流。在30多个创新靶点中,热门的前三位靶点为KRAS、 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办,河南省医学会、郑州大学第一附 FGFR4、SHP2。(2)免疫治疗药物迅猛增长。多种不同机制的免 属医院承办。 疫治疗药物处于研发状态。(3)细胞/基因治疗方兴未艾。黑色素 多位专家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作了报告,从群医学发展、新药研 发、合理用药、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瘤、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细胞/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肿瘤类型,药物 研发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最为热门。(4)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双抗等新型药物层出不穷。ADC是通过连接分子,将小分 王辰院士:群医学,让“临床医生”跃升为 “医生” 王辰院士作了题为“群医学:让‘临床医生’跃升为‘医生’” 子细胞毒药物与单克隆抗体分子偶联结合所形成的药物,具备靶向性 +杀伤性双重作用。 当前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研发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源头创新不足、 靶点开发同质化严重和临床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的报告。王辰院士指出,医学既往以救治疾病为初始原点,但随着 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界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型,即从“以疾病为原 点”过渡到“以健康为原点”。医生的关注点应从“个体”转变为 李大川副司长:持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群体”乃至“人类”;照护健康的手段不能仅停留在“诊治”“防 李大川副司长以“持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治”“防控”上,而应是“促、防、诊、控、治、康”(健康促进、 从合理用药的意义、合理用药的管理措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要求三 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六位一体。要将此六位一体形成内 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观念和现实行动。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从狭义上看,临床医学侧重个体健康,讲求个体化、精准化,与 既是医疗质量监管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客观需要;既是 之对应的是重点关注群体,即群医学。群医学运用、融合当代医学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 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艺术和学术,动员现实可及的资源,从健康 要内容,更是建设风清气正的卫生健康行业的必然要求。 促进及疾病的“促、防、诊、控、治、康”等六个方面,统筹个体卫 应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 生行为与群体卫生行为,促进人际和谐及人与环境友好,推动健康公 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 平,是公共卫生的医学基础,努力实现人群、人类整体与长远健康效 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 益的最大化。群医学是“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重要基础。临 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 床医生应关注群医学及公共卫生,践行群医学,完成由“临床医生” · 047 · 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主要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相关组织体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系,具体负责药品管理、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和药事管理工作;开展以 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全国多地医院临 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 床药学学科建设已具雏形,在人才培养上已初具规模。临床药学重点 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发挥管理职能,会同其他职能部 专科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促进学 门和临床科室,切实加强药品遴选、采购、处方审核、处方调剂、临 科全面协调发展”,表现在信息化药品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 床应用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型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体系建设、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与人才培养体 系建设、医药协同的临床药学科研方向与成果转化创新等各方面。临 赵杰主任委员:从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谈 临床药学学科发展 赵杰主任委员以“从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谈临床药学学科发 展”为题作了报告,从重点专科建设、发展现状、发展展望三个方面 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不是学科发展终点,而是起点。临床药学重点专 科建设单位要带动全国的临床药学事业共同发展。 小结 展开,系统性地从重点专科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临床药学 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了阐述。 除了大会主旨报告,会议还设立了21个分会场,主题涉及临床 药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创新,特殊人群药学服务实践,药物临床应 赵杰主任委员回顾了临床药学学科1981—2022年间的发展情况, 用与管理,药物警戒与临床用药风险监控,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与 强调了几个发展的重要节点,尤其在启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绩效管理,临床药师服务能力提升与科研思路培养,科研成果创新 后。2010年,临床药学专科首次被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列入国家临床重 与转化,打造药学科普新生态,慢病管理与居家服务,药学门诊实 点专科建设项目之一,标志着我国临床药学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践,中药药学服务发展与创新,以及青年药师培养等多项内容。本 2011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成立,确定了临床药学的学科地 次大会为临床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仁提供了理论研究和成果 位。2020年,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 交流的大型学术交流平台,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临床药学的新思维、 用药的意见》,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配备管理,加强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新成果及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共同推动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蓬勃 并加强行业监管。 发展。 · 04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群贤毕至聚云端 学术碰撞谋发展 ——第二十九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大会主席、CUA主任委员黄健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致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致辞 上海市医学会名誉会长徐建光致辞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致辞 2022年12月9—11日,第二十九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线上 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 大医学工作者突破专业瓶颈,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交流合作,培养 人才,持续提升专业水平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承办,上海交通 黄健主任委员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届CUA年会是首次完全 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协办。本次大会共设立了6个会前大师班, 依托网络在线召开。四十一载奋楫前行,四十一载初心如磐,CUA始 14个分会场,700余场学术报告,近百台手术演示,涵盖肿瘤、结 终是人民群众泌尿健康的守护者,也是我国泌尿外科学术发展的引领 石、微创、女性泌尿、尿控、男科、护理、肾移植、小儿泌尿以及激 者。自CUA第十二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围绕“引领学术、加强研究、 光等重点领域。 培养人才、提升临床、公益科普、国际交流”六大工作任务砥砺前 行。本届年会紧密围绕六大工作任务,秉承传承发展理念,在主会场 围绕六大工作任务 迎泌尿外科辉煌未来 设置了重大临床研究成果发布、临床新技术展示、临床新进展报告等 专题环节,着力提升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大会学术影响力。同时,在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大会主席、CUA主任委员黄健,中 各学组设置基础上,为适应“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大会首次设置了 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闻大翔, “医工创新大赛”分会场,切实推动医工融合,推进成果转化。相信 上海市医学会名誉会长徐建光,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CUA候任 通过广大泌尿外科同道的共同努力,“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国 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CUA前任主任委员叶章群,CUA副 泌尿外科必将铿锵而来! 主任委员谢立平、魏强、齐琳、郑军华等嘉宾,会同CUA全体委员以 大会执行主席郑军华教授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致开幕词,对 及其他泌尿外科同道在线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CUA常务委员兼秘 所有参会同道表示由衷地感谢。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秘书 书长林天歆主持。 长Christopher Chapple教授、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秘书长John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致辞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Denstedt教授、国际泌尿外科学会(SIU)秘书长Jean de la Rosette教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的延长,泌尿外科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 授、郭应禄院士、闻大翔主任、徐建光会长、邬惊雷会长等嘉宾也先 高。我国泌尿外科学界紧密依托科技进步,“产学研用”结合,以微 后在线表达了对本届年会的祝贺。 创化、精准化、智慧化为目标,临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在流行病 学、基础研究方面也硕果累累。随着我国泌尿外科人的不断探索,我 国泌尿外科从国际的跟随者、同行者,到目前已经成为某些领域的引 名家荟萃 共享泌尿外科前沿进展 领者。CUA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及创新精神的专科分会, 众多专家学者在大会报告环节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共同研讨 在队伍建设、学术引领、国际交流、继续教育和公益活动等工作上取 与分享泌尿外科领域的前沿进展。张旭院士作了题为“见微知著,敢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希望泌尿外科学分会不 为人先——做好临床研究的点滴体会”的报告,指出只有善于在临床 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大局,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团结带领广 中见微知著,发现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才能设计出有学术和社会 · 04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价值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宋尔卫院士作了题为“效应免疫细胞布控与 诊治研究近况,更贴近临床,引领实践。新版指南的成功发布,让规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大会报告,介绍了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ICD) 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有了最新的参考。分会 这一概念。EICD是指抗肿瘤效应免疫细胞的预激活、循环、再激活、 将更加重视对新版指南的宣传、推广和践行,让指南转变为行动,让 募集及命运等。EICD与肿瘤抗原的提呈及免疫细胞的预激活、循环、 指南深入基层指导临床实践。张旭院士作为新版指南的主编之一着重 招募、再激活、命运等因素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升EICD来提高宿主 介绍了新版指南的概况。他谈道,新版指南在前6版指南的基础上, 抗肿瘤免疫。报告介绍了宋尔卫院士团队围绕提升EICD所做的大量研 参考了多部国外权威指南,将分篇指南由28个增加到了29个,涵盖了 究。黄健主任委员作了题为“联合精准打击 ——膀胱癌的未来之战” 泌尿系统肿瘤、结石、下尿路及女性泌尿外科疾病、肾移植、泌尿系 的报告,指出精准打击于膀胱癌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在靶向治疗方 统疾病护理等常见泌尿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面,从原来的单药治疗到现在的多药治疗并驾齐驱;在抗体-药物偶联 物(ADC)方面,战线不断前移,从晚期到早期,从深到浅;在创新药 物研发方面,需要研究很多新靶点、新药物和新方法。“多军种”联 小结 合作战方面,可以采取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ADC+免 疫治疗、双靶向治疗等。 在“‘U’进新时代,‘沪’启新征程”的大会主题引领下,大 家共同探究前沿学术,深入交流,激情澎湃,心存感动。大会精心 设计了6个会前大师班,主会场内容精彩纷呈,与国际接轨,发布了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2版发布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14个分会场、 在大会上,《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发 泌尿外科的重点领域。线上直播的新模式,使大会热度不减反增, 布,黄健主任委员作为新版指南的主编之一致辞。他表示,新版指南 共吸引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662位讲者,1.5万余名专家学者在线上参 更加注重结合国情、讲求实用,在内容上与以往相比进行了较大篇幅 会,直播观看总人次达到15万余人次。大会规模盛大,成果斐然,是 的更新,采纳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泌尿外科 历年CUA调动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年会。 700余场学术报告、近百台手术演示顺利举行,涵盖了肿瘤、结石、 微创、女性泌尿、尿控、男科、护理、肾移植、小儿泌尿以及激光等 · 05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发挥多学科优势 持续提升内科疾病诊疗能力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召开 各会场风采展示 2022年10月15—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办 焦感染相关疾病、免疫相关疾病、血栓与抗凝、精准与微创诊疗以 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的 及疑难复杂病例诊断和治疗等临床难点与困惑,共同交流、探讨内 大会主席为陈良安教授,共同主席为韩英教授,名誉主席为沈悌教授、 科学新动态、新知识。 刘又宁教授、厉有名教授。本次大会以“发挥多学科优势,持续提升内 科疾病诊疗能力”为主题,在线注册人数和直播总点击量均创造了全国 内科学学术会议近年来参会人数的新高。 主委论坛探讨学科前沿 在大会主委专场、内科学前沿主会场,陈良安主任委员作了题为 临床医生内科学能力面临更高要求 “微生态与呼吸疾病”的报告,指出健康人下呼吸道含有与上呼吸道 相似但丰度不同的菌群,报告阐述了呼吸道菌群的存在状况、呼吸道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陈良安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 微生态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呼吸道菌群与人体呼吸系统的相互作用, 内科学是现代临床医学的基础,是各专科医学的桥梁和纽带。随着 以及呼吸道菌群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等内容。中华医学会内科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患者明显呈现出内科基础疾病多、共患病 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临床 多、脏器受累多等临床特点,尤其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对临床医生的 经历,阐述了“如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指出医生应当具备正 内科学综合诊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希望参会者在本次会 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实事求是、善于沟通、团结他人、肯于钻 议中可以博采学术、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有所收获。 研、不辞辛苦、重视科研诚信等重要素质,应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 力,摆正临床与科研、外语的关系,善于抓住成长过程中的机遇等, 多学科专家聚焦内科新知 报告为内科青年医生的成长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 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韩英教授在“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消化道 本次大会邀请到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 的管理”的报告中,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和2022年3月美国胃肠病学 病、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病、血液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内分泌疾 院(ACG)联合加拿大胃肠病协会(CAG)共同发布的急性胃肠道出 病等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就内科学前沿和热点话题进行演讲与解析。 血和内镜检查期间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管理指南等,指出长期抗血栓 会议设立了主委专场、内科学前沿主会场,还开设了“感染性疾 药物治疗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具体阐述了抗血栓治疗中患者 病”“代谢与免疫疾病”“血栓与抗凝”“精准与微创诊疗”“病 如果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有消化道出血情况的患者需进行内镜下操 例讨论专场”5个分会场,共进行大会报告9场次,专题发言38场 作时,如何做好消化道管理。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 次,论文交流8场次,病例讨论8场次,专题会3场次,多学科专家聚 慈波教授在报告中结合多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介绍 · 05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了包括免疫吸附在内的免疫净化治疗重症SLE的情况,指出免疫吸附 本次内科学学术会议组织周密,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线上会议 治疗能迅速清除致病性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帮助度过免疫风暴期,诱 的优势和便捷,为广大医务人员成功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与临床经 导疾病缓解,是治疗重症或难治性SLE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 验的交流平台。 · 05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发展全科医学任重道远 振兴基层医疗势在必行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召开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 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 况,协调为有需求的签约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此外,在新冠病毒 疫苗接种和大规模核酸采样当中,家庭医生也承担了大量工作。 科,服务对象涉及各年龄段,涵盖了各个系统以及各类健康或疾病问 北京大学在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面一直不断探索,比 题。全科医学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 如,全科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到基层实践基地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 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防 务团队;面向全科医学科患者及功能社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 和治有机地融为一体。 动在基层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做我国全科医学 迟春花教授讲道,我国的全科医学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包 发展的“引路人”。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括经费来源不足、科研人才短缺等,全科医学同道正在一步步克服困 成果,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依旧任重道远。 难,迎难而上。毫无疑问,科技和教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振兴基层医疗,是全科医学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近些年,中华医学会 也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大学扎根社区做科研, 全科医学分会采取了多项举措,大力推进基层医疗的发展壮大。 建立全科医学科研网络,覆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超过500家, 在2022年7月16—17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二十届 大大推动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学术年会上,围绕“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 力”这一主题,多位全科医学界的专家进行了大会报告。其中,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迟春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杜雪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吴浩教 加强全科重点专科建设 推动基层慢病管理高 质量发展 授的报告中,都提到了振兴基层医疗的重要性。 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推动科教振兴基层战略 杜雪平教授作报告 杜雪平教授的报告中提道,创建全科医学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势 在必行。第一,全科医学发展顺应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第二,培养高 数量、高质量全科医生需要临床重点专科的支撑;第三,全科医学的 迟春花教授作报告 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第四,应规范全科医学管 迟春花教授的报告中提道,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意义重大。目 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数量增长迅速,要继续加大培养力度,为其提供 理体系,科学定位;第五,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发展全科 医学是基础。 强有力的支持;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建设已实现了重大突破。 要做好慢病的规范管理,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培养高质量的全 全科医学的社会服务“主战场”在基层。振兴基层医疗的一个 科医生;加强全科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基层以慢性病患者管理为切入 重要方式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一服务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 点,强化全科医生临床能力;全科与专科协作,以全人为中心维护健 康的重要途径,是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举措。家庭医生签约 康的管理体系;以全科重点专科为依托,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 服务从2016年实施开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 转诊、急慢分治、分级诊疗”的合理就医格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43.5万名家庭医生,组建了43.1万个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在新 可显著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 冠疫情防控中,家庭医生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作为和居民关系 专家进基层,是慢病管理的专业特色,在紧密医联体的背景下, 密切的医务人员,家庭医生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为签约居民提 通过“传-帮-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尤其是全科医生的诊 供了健康宣教、咨询和心理干预等服务。其次,疫情期间很多居民隔 疗服务能力,是保证慢病管理质量的关键。互联网医疗可提高慢病管 离在家,家庭医生及时了解居家隔离人员和外出不便人员的健康状 理的可视性、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尤其适合目前疫情防控的背景。 · 05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医防融合一体化,重视预防,慢病管理更容易落到实处。 大力普及肺功能检查:利用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推广肺 杜雪平教授讲道,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全专结合,全方 功能检查适宜技术;做到肺功能检查有专人专岗,培养有呼吸专长的 位进行慢病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乡村地区医疗卫生条 全科医生;“要像测血压一样测肺功能”,提升肺功能质控水平,以 件显著改善,很多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做全科医生,在基层为村民服 “发出合格的报告”为首要目标;不具备肺功能检查的基层医疗机构 务,从而更好地进行慢病管理。 可以利用问卷筛选慢阻肺高危人群,并推荐前往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 行肺功能检查。除了检查,治疗中还要重视药物的正确应用。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疾病患者的健康照 护水平 吴浩教授还提道,社区家庭健康,要营造“主动健康”,即主动 发现、科学评估、积极调整、促进健康,而家庭医生是主动健康的引 领者。此外,还要重视社区健康宣教,并加强疫苗接种,构筑群体免 疫屏障。 小结 本次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45个学术专场,来自国内 外260位全科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展开学术交流,会前收 到稿件1350篇,会中学术研讨内容精彩纷呈,有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 基层司领导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的王辰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带来的最新学术成果, 还有来自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卫 吴浩教授作报告 生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都医 吴浩教授的报告中提道,呼吸疾病种类繁多,危害巨大,防治有 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 困难。基层医生在呼吸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成为我国呼 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 吸疾病促、防、诊、控、治、康的“主力军”。应培养和储备一专多 继续教育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带来的全科 能的基层呼吸人才队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巩固基层医生呼吸 医学领域最新进展,在线观看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当前,我国全科医 常见多发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理论知识储备;加强辖区居民呼吸常见多 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全 发病及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完善辖区居民呼吸常见多 方位、多角度地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振兴我国的基层医疗,最终 发病长期规范管理;加强院感及个人防控技能培训。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发展道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 呼吸疾病的防治,离不开检查。以慢阻肺为例,其防治工作要 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 05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新起点赋予新使命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召开 2022年8月3—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 办,海南省医学会、海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肾 脏病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海口召开,邀请了国内外肾脏病学领域 知名专家、学者,共享肾脏病领域学术盛会。受海南省突发新冠疫情 的影响,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以专题报告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与分享,使得与会 者在思想碰撞的同时迸发智慧的火花。会议共设立1个主会场,10个 分会场,累计开展大会报告14场,讲座154场,继续医学教育30场, 口头报告60个。此外,还设立了英语专场。线上线下参会代表共计1.2 万余人;线上总观看人次达32万余人次。 齐聚学术盛宴 助力肾科发展 八月海岛,群贤共聚。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毓辉就大会的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江华教授作开幕致辞 举办表示祝贺,对肾脏病领域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他 道,弘扬学会优良学术传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讲道,海南省卫生健康系统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岛”为目标,全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动规范化诊疗,扶持基层学科建设,扩大科学知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慢病管理,加大卫生健康 识普及等,为我国肾脏病患者和肾科事业持续高效发展增添了新势能、 系统人才引进,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奋力,而本次会议的召开也为实 注入了新活力。他希望,本次会议在共享学术盛宴的同时,能够增进友 现这一目标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谊和合作,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构筑出肾脏病防控的“中国模式”。 在常态化防疫的当下,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会上再次强 分会秘书长刘章锁教授也讲道,这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 调了遵守严格的防疫要求。另外,他表示,分会自成立以来,不仅大 学术大会,肾科同仁对学术交流的热情一如既往, “相信与会者都能有所 力推动了肾脏病专科临床能力建设,建立了专科诊疗规范指南,加强 收获,未来把更多宝贵经验用在肾科临床上,解除患者病痛”。 了县域医院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多途径、多渠道地参与国家健康扶 贫工程,而且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 不断扩大了我国肾脏病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全面提升了我国肾 聚焦学术前沿 传递肾科热点 脏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本次会议充分发挥了其在学术界的促进和引领作用,聚焦学术前 分会主任委员陈江华教授指出,自第十一届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 沿,向与会者传递肾科热点。 秉承“树德、砺行、自立、卓越”的理念,不断开拓进取,团结全国同 开幕式现场 · 055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以“重新认识肾小球滤过屏障及相关疾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病”为题,围绕Alport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治疗手段等 评估;(2)器官获取和移植过程中减少污染,加强供体的血液、肾 进行了介绍。她指出,肾小球滤过屏障是由内皮细胞、足细胞及肾小 保液培养监测;(3)移植后受体感染的血液、尿液、引流液等病原 球基底膜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从,协同完成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功 菌监测;(4)针对性的抗感染策略。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控 能。有鉴于此,对其结构成分损伤导致的疾病成为肾脏病领域研究的 制了围手术期肾移植感染病死率。 重点之一。另外,随着基因组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于基因突变检测、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蔡广研教授在其“CKD外周动脉硬化的评估与 基因功能、关键通路及关键细胞亚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加之肾小球 意义”中强调,应加强对CKD患者外周动脉硬化评估和治疗的重视。 滤过屏障相关基因的相继发现,正在不断深化肾科从业者对肾小球滤 他指出,动脉硬化的病因与尿毒症毒素、慢性炎症、感染、氧化应 过屏障功能调控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认识。 激、血管内皮功能紊乱、RAS系统过度激活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异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以“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预测” 为题,进行了学术观点的分享。她从我国CKD的患病现状、诊疗现状 常积聚有关。开展外周动脉硬化发生机制、评估和干预研究,对防控 CKD的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出发,详细介绍了其近期开展的“中国肾活检队列”研究。她讲道, 除了主会场大会报告的分享之外,分会场的继续教育、基础专场、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预测IgA肾病患者进展风险仍是 护理专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管通路、MDT专题、临床病例讨论 临床实践面临的重要挑战。风险预测是CKD防治中亟需深入研究的重 等也是精彩不断,内容涵盖肾脏病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均 要问题,针对国人特点建立CKD风险预测体系应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针对临床实践展开分享,引起了与会者广泛的、多层次的交流与讨论。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余学清教授在其“IgA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期间,还举行了CSN2021《肾内科学》4本新书的发布与赠书仪 及探索”大会报告中,围绕中国汉族人群开展的IgA肾病系列遗传发 式。陈江华教授作为4本新书的主编,他表示:“这些书的编写、发 病机制研究作了介绍。他表示,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广泛运用,为 布也是本届委员会对‘杭州倡议’以及深耕基层建设,服务健康中国 全面系统了解IgA肾病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变异,包括罕见/低频变异 的深刻践行。” 和结构变异等,其团队正在开展大样本的IgA肾病全基因测序研究, 包括1万例IgA肾病和健康对照,目前均已完成测序,正在进行数据分 析工作。相关研究工作渴望进一步揭示IgA肾病的遗传发病机制,为 小结 IgA肾病的精准预测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会议是国内肾脏病领域最盛大的学术会议,为从事肾脏病学 陈江华教授在“肾脏移植实践与进展”的大会报告中讲道,从 临床和科研的医务工作者及专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肾脏病学研 1977年开展第1例肾移植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 究动态和最新进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及科 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历了40余年肾脏移植实践与研究的发展 研能力、改进肾脏病学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平台。与会者在探讨交 历程,前后开展了活体供体肾移植、逝者供体肾移植、儿童肾移植、 流新方法、新成果的过程中,也为肾脏病学学科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心肾联合、肝肾联合、胰肾联合等各类肾移植手术。为减少患者创 积聚了更多力量。 伤、加速康复,中心从2016年启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活体供肾取肾 今后,分会将以此次学术年会为新的出发点,积极践行学会办会 术。不仅如此,他还介绍道,中心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肾 理念,以学术引领为核心,汇聚全行业、全社会的力量,提高肾脏病 移植供体来源感染全流程的处理策略:(1)供体来源感染的多因素 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我国肾脏病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光添彩。 · 05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继往开来 共创新生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于此,ART管理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积极推进《人类辅助生 殖技术管理条例》立法进程;(2)加强辅助生殖技术质量与安全管 理;(3)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素养。 郎景和:我国保持适宜生育水平的战略与 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和生育危机,出生缺陷防控形势 堪忧,新形势下还面临很多新挑战。我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战略 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部门联动加强生育力低下的一级预防:加强青少年生殖健 康教育,建立友好服务体系或者网络,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保健 开幕式现场 的可及性;加强婚前教育宣传,帮助群众树立健康的婚育观,推 2022年8月5—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 办,厦门市医学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 动婚检工作;联合医疗保健机构,加强孕前预防出生缺陷重要性 的宣传。 2.鼓励生育政策,激励生育意愿:从经济上对多生育家庭进行必 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以“携手共创新生命”为主题,邀请了200余位业界知 要的补助,或降低生育家庭的赋税,并将税收减负和福利政策结合起 名专家和教授,在线下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其中,主会场的学术会 来;通过改进完善劳动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女性生育的职业保 议专注拓宽视野、增强交流,针对“我国生殖技术管理进展”“我 障;尽快完善托幼机构的管理建设,减轻多生育父母的抚养负担;全 国保持适宜生育水平的策略研究”“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遗传改 面改进幼儿和儿童的教育政策与制度,增加相关财政投入,减轻适龄 造”“CSRM年度数据报告及实验技术进展”“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研 儿童的上学负担。 究进展及相关伦理思考”“胆固醇合成中间产物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 3.规范和提高生殖障碍性疾病诊疗水平: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规 响”“子宫蜕膜发育与功能的分子基础”等话题展开精彩报告。生殖 范;鼓励交叉学科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做好新生育形势下高龄助 医学临床学组、胚胎学学组、生殖男科及精子库管理学组和生殖伦理 孕,加强风险评估。 4.针对高龄孕产妇制定适合的并发症诊治管理规范:适时把握高 与管理学组4个分会场围绕着贴近临床实际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 新数据,由各个学组展开学术交流活动。此外,会议还组织了“创无 龄妊娠并发症变化,研究策略与时俱进。 界 例新生 育未来-IVF青年医师大赛”和“一站到底-我们是胚胎专 5.加强孕前-围孕期宣教、管理、干预:加强有关围孕期母婴保 家!辅助生殖实验室知识技能大赛”,为全国所有的青年生殖医生提 健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咨询;重视孕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 供了展现综合实力和风采风貌的竞技性舞台。 筛查诊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风险。 6.构建多平台的孕前-产前-生后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建立多部门 协作防治工作机制。 宋莉: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进展 7.加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合理调控,全面提高中国妇女的生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不含港澳台)经批准开展人类辅 助生殖技术(ART)的医疗机构共有540家。整体而言,机构数量配 育水平:妇科常见疾病包括卵巢衰老、子宫疾病、恶性肿瘤等,针对 这些疾病,合理预防和治疗;同时,注意妇科疾病诊治的人性化。 8.制定和完善生育力保护保存策略和伦理监督:主要包括生育力 置逐年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服务可获得性显著改善;全国 总体规模体量较大,不同地区和机构间发展不均衡;人类精子库服 保护保存策略和构建科学规范的生育力保存监管体系。 务能力显著提高,可以满足临床供精需求;技术成功率稳定,妊娠率 和分娩率报告数据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安全性指标可控,卵巢过度刺 黄国宁 :CSRM年度数据报告及实验技术进展 激综合征(OHSS)/严重出血报告率持续在较低水平;常规体外受精 2015年,生殖医学分会建立了“CSRM数据上报系统”。目的是 (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冻融胚胎移植(FET) 全国获批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上报相 等技术多胎妊娠率逐年降低。 ART涉及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属于限制性应 用的特殊临床诊疗技术。ART一定是为真正有需求的人群、家庭提供 关数据,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促进技术改进、质量控制、资 源共享。 的,并且一定是科学的、规范的、适宜的。所以在管理思路上,要坚 CSRM年度数据报告 数据总结发现,CSRM(2019)报告ART结 持规划引领、审批把关、信息支撑、监管托底、健康宣教等原则。基 局优于ASRM/ESHRE报告数据;单胚胎移植率上升、多胎妊娠率下降 · 05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IVF:26.04%、FET:21.53%);IVF并发症、出生缺陷率处于安全水 大批设备取得了重大进展,很多已经有成型的样机。这些都极大地促 平;低年龄段IVF周期数增加。 进了我国辅助生殖实验室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实现我国辅 IVF技术进展 (1)目前控制性促排卵(COS)策略复杂、价格贵 助生殖实验室设置以及实验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且无法避免某些风险,如OHSS或者非预期的卵巢低反应发生;临床 医生多基于个人经验践行个体化促排卵(iCOS),证据级别低;iCOS 本次会议分为1个主会场,以及生殖医学临床学组、胚胎学学 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2)反复种植失败、反复流产,应关注遗传 组、生殖男科及精子库管理学组和生殖伦理与管理学组4个分会场, 因素筛查。(3)子宫内膜异位症新指南提出,不再将腹腔镜诊断作 共举行学术报告64场。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2025篇,评选出了6篇高 为所有患者诊断金标准。(4)ART子代安全,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质量论文在主会场作论文报告,另有 96 篇论文在分会场作了论文报 (5)Maribor专家共识显示,ICSI周期MⅡ卵率、临床妊娠率、周期取 告,增加了学员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本次会议注册参会人员1360人。 消率(取卵前)、中/重度OHSS率、取卵后并发症发生率、多胎率6项 应邀参会的国内外专家200余位。本次大会围绕生殖医学的新进展新 指标是评估ART过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 技术、人工智能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实验室设备及管理流程自动 实验室技术进展 我国辅助生殖实验室也在向着智能化和自 化和智能化的研究、ART长远发展等学术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动化的方向迈进,如胚胎学学组组织研制的胚胎评估AI辅助决 讨,提供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启发和拓展了年轻胚胎学 策 系 统 、 自 动 化 配 液 系 仪 、 自 动 化 拉 针 仪 、 自 动 化 精 液 处 理 系. 家和青年临床医师的生殖医学思维和尽早参与学术研讨的积极性,有 统、精子自动筛选系统以及配子/胚胎自动化冷冻和存取管理系统等一 助于促进中国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 · 05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召开 2022年12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 的工作,奋力谱写“健康中国”关于疼痛领域的崭新篇章。 会主办,福建省医学会承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 立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以线上会议 形式召开。学术盛宴,百家争鸣,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同道 齐聚线上,共享学科进展、共话学科建设、共促学科发展、共谋学 科未来! 张达颖主委开幕致辞 李水清教授、江昊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水清 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昊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颖 教授向线上参会的专家、同道及企业界代表表示了诚挚的问候和热烈 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的有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中国疼 的欢迎,本次会议在全国疼痛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圆满 痛医学奠基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 召开,大会将继续秉承增强学科与学术自信、倡导原始创新、增进同 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 道友谊的初心。希望全体同道共同为推动中国疼痛医学的进步建言献 颖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 策促发展、凝心聚力谋新篇! 会候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 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延青 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 山东省立医院傅志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艺教授,上海交通 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马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刘晓光 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林章雅教授,福建省立 医院刘荣国教授。 韩济生院士开幕致辞 中国疼痛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致辞表示,先后与 各位同仁在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年会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 十八届学术年会相见。自己虽然新冠抗原阳性,但是属于无症状感染 者。希望大家面对特殊事件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并预祝大会圆 满成功。 随后,疼痛医学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大会主题 王大方副秘书长开幕致辞 报告。 首先,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对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 首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张达颖主任委员作了题为“疼痛学 十八届学术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 科平台建设意义及思考”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疼痛疾病的流行病 中心,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以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心,确定卫生 学调查结果、慢性疼痛的诊疗现状以及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历程,并 工作战略定位。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分会全体同仁要坚定 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疼痛学科高水平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核心是要 信心、团结奋斗、守正创新,锲而不舍地推进疼痛学科的全面快速发 构建以疼痛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诊疗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 展。继续提升学科在学术研究、疑难疼痛疾病诊治、科学普及等方面 的医疗服务。 · 05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张达颖教授作主题报告 张旭院士作主题报告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作了 “痛感受器及其神经网络”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周围神经损伤的背根 神经节机制研究,包括背根神经节新分类方法、中枢神经网络改变 等,为周围神经损伤疼痛疾病的临床诊治、新药物靶点研发奠定坚实 的理论基础。 樊碧发教授作主题报告 随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 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中日 医院获批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的背景、意义及目的,并进一步介 绍了中心的整体架构及建设发展方向,并就疼痛学科如何借助国家中 韩济生院士作主题发言 西医结合医学中心这一平台,规划疼痛中西医结合中心建设进行了详 细阐述,为疼痛学科发展蓝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韩济生院士在主题发言中提到了“厚道”——做学问、做研究都 要厚道。从时间上来讲,厚道是要延续一生的,从空间上来讲,厚道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又是世界范围的。只有不断地积累学习和研究的厚度,才能够获得很 天坛医院刘延青教授作主题报告,重点阐述了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定 好的科研成果。韩院士知行合一,长年深入研究,应用神经科学的机 义、分类、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的最新进展, 制阐述了针灸镇痛的机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赞誉。 并提出要全面科学地判断相关的疼痛疾病,有的放矢,精准施治,让 患者能够最大获益。 易晓彬教授作主题报告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疼痛中心易晓彬教授作主题报告,详细 生动地介绍了鞘内药物镇痛装置在临床应用时发生的一些十分罕见的 并发症,并且详细阐述了应对办法和解决方案,为国内同道提供了重 刘延青教授作主题报告 要的参考。 · 06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域应用的世界领先优势。 此次大会观看开幕式及主会场主题报告的观众来自全国数百家 单位,累计观看次数达2万余人次。开幕式和主会场主题报告后, 分别有10个分会场继续进行精彩的学术活动。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 以主题报告、热点讨论、卫星会等多种形式对疼痛医学领域的研究 热点和学术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学术会议涵盖脊柱源性疼痛、神 经病理性疼痛、癌痛、颌面痛、麻醉与疼痛、头面痛、微创介入技 术、软组织与肌骨疼痛、疼痛心理、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神经调控 技术、疼痛诊疗可视化技术、学科管理与疾病综合诊治、基础医学 李路明教授作主题报告 与转化、基层疼痛学科建设与发展、疼痛护理、骨质疏松等多层次 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路明教授作 多方面的内容。会议全方位展现了疼痛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 “神经调控技术进展”主题报告,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国产脑起搏器研 发展趋势,成功搭建起疼痛医学领域专家同道进行思想交流与学术 发历程、磁共振相容技术与脑科学研究、SCS技术进展、脑机脊髓接 协作的平台,为全国广大疼痛医学领域的专家同道提供了一场精彩 口技术进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我国医工结合技术在神经调控领 纷呈、盛况空前的学术盛宴。 · 06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牢记保障全国母婴健康安全使命 砥砺前行 不负韶华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 十六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1月19—22日在线上顺利召 开。大会汇聚了围产医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论文发 言、壁报交流、视频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全国围产医务工作者分享学术 成果、交流临床经验、探讨热点问题、寻求发展方向,为围产同道搭 建了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刘兴会 主任委员刘兴会分别为大会致辞,共同回顾了围产医学事业发展的历 程,展望围产医学的灿烂未来。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母得志担任主持。 全体大会:专家齐聚一堂 引领学科发展前沿 全国围产医学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各自深耕领域,传授临床经验、 分享行业思考、总结领域现状、展望学科未来。刘兴会主任委员针对 “双胎早产预测和干预的研究进展”作精彩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朱建幸作“HFOV临床应用相关问题”的发言;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杨慧霞分享了“母体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和干 预”。各专家报告内容高屋建瓴,涉及研究进展、诊治策略、学科建设 以及学术理念等诸多方面,旨在推动我国围产医学高质量发展。 分会场:满腔热忱 共谋学科发展 大会设立8个专场,由各学组展开精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从基础 到临床、从理论到病例、从治疗到科研、从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到围产 会议现场 疾病防治技术,内容丰富实用,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新生儿复苏学组专场 催引产,促进多学科合作,提升高危妊娠阴道分娩的诊治能力等展开 出生窒息是新生儿(新生儿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 研讨,为同道们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视野、注入了新能量。 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救治 会场还特设一场主题辩论,由刘兴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妇婴 和正确处理对新生儿至关重要。因此,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及规范新生 保健院段涛等针对“产房冷暴力:东西方文化差异”展开精彩辩论, 儿复苏流程,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保障新生儿健康的关键因素。 带给大家从临床实践到东西方文化探索的知识碰撞。 青年学组专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朴梅花,以“2021新生儿复苏指南更新与解 读”为突破口,深入解读了指南中的重点及领域现状。北京大学第一 青年医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随着信息科学快速发展和疾 医院陈倩从临床经验谈“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治”。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病种类的不断变迁,使临床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理论和相 杨传忠跟大家分享了“分娩后复苏困难新生儿的处理”。多位专家结 关理念快速更新,青年医师担负医学发展的重任。面对重任,青年医 合近年来新生儿复苏领域发展现状和临床经验,围绕新生儿复苏指南 师们应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注重病例的积累,打牢基本功,努力钻 共识、处理策略、研究进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读。 研医术,不断探索创新临床诊疗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针对疑难 重症积极寻求治疗方案。 产房安全及助产学组专场 产房安全及助产是围产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青年学组专场以病例讨论为主、论文发言为辅。病例讨论包含 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两条生命的安全问题。产房工作繁杂、瞬息 孕产妇和新生儿病例,参会同道可以通过精彩的病例汲取诊治经验, 万变、战线冗长,涉及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因此,提升产房安全管 提升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的处理能力,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 理与助产技术水平以及促进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对提升医疗质量,保 率。论文发言均来自于各位青年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人文沙龙专场 障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刘兴会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漆洪波两位组长与 大会创新性地设立了人文沙龙专场。该专场从人文、营养、理念 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合作、安全产房建设、高危妊娠的阴道分娩、 以及器械的角度解读围产医学和医疗照护,展现医学的多重魅力:我 · 06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们不仅是治愈他人病痛的医者,更是爱之艺术的诠释者。各位专家在 家见面,但全国围产人依然热情不减,欢聚一堂。因为这里是志同 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在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医学的感悟中, 道合者思想交流的圣地,是青年才俊们展示风采的舞台,是莘莘学 让围产医学绽放活力,拥有温度,闪烁出人文精神的光芒。 子满载而归的桥梁。正如刘兴会主任委员在寄语中所言“这几年, 虽然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但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结语 成就。全国围产人在‘健康中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不忘我国围 产医学事业发展之初心,牢记保障全国母婴健康安全之使命,砥砺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虽以线上形式与大 前行,不负韶华。” · 06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规范创新 科技康复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2022年8月17—20日,以“规范创新、科技康复”为主题的中华 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以线上 面,通过12个大会报告、104个专题报告、296个口头发言、185篇壁 报交流,向与会者全面展示了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 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 组委会特别举办了由王于领教授领衔组织的规范化PT培训班、由 学与康复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 闫彦宁教授领衔组织的规范化OT培训、由陈卓铭教授领衔组织的规范 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213位国内外康复专家线上 化ST培训班,以助推中国康复规范化进程。为了培训疑难复杂重症康 线下齐聚长沙,1200余名全国各地康复工作者现场参会,2.5万余名康 复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康复医学多亚专业团队合作的临床特点,组委会 复同仁参加了主会场线上直播,共同交流分享了一年来国内外康复学 组织了12个病例比赛;为了提升青年专业英语水平、促进国际交流与 前沿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合作、展示青年精神风貌,组委会组织了11位青年专家进行英文演讲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湖南省医学会会长陈小春,中南大 比赛。 学副校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黎志宏,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康复同仁们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何成奇等 会议突出“规范创新、科技康复”的主题,围绕六种生态,即“康 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何成奇主任委员在致辞中回顾了分会 复学术生态、康复技术生态、康复教育生态、康复科研生态、康复 的发展历史,感谢康复学界前辈们的辛苦工作及打下的良好基础,表 运营生态和康工融合的康复产业生态”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 达了对今后守正创新、谱写中华康复新华章的愿景和决心。 康复领域良性快速发展。高质量康复是实现“健康中国”伟大目标 会议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1个病例擂台赛与1个青年英 的重要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 文演讲比赛;内容涵盖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重症康复、 作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对于中国康复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教育、康复基础研究、言语康复、盆底康 广大康复同仁将不忘初心,立足新起点,阔步新征程,为“健康中 复、康复科研培训、老年康复/康复护理、医院管理与学科建设等方 国”谱写康复华章。 · 06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力循证 践行规范 促进创新 重青年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召开 2022年7月29—3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 会议(BISC2022)在广州顺利召开。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刘雁飞理事长在《病原宏基因组学专项 研究基金项目》发布仪式上对基金资助的10位研究者表示祝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与王明贵、徐 英春、俞云松、邱海波、卓超、陈德昌、黎毅敏、施毅、曾玫及胡付 品教授共同开启2022版《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治疗 及预防指南》发布仪式,并号召领域同仁继续开展“四网一会”等抗 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关注抗菌药物带量采购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及管理工作。 开幕式现场 本届年会会期3天,业界权威专家悉数出席,来自国内感染、重 症、呼吸、血液、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临床药学和院感防控等多 学科892位同道相聚羊城,“面对面”参与学术研讨交流,同时,5.8 万人次通过直播平台在线参会。 钟南山院士发言 在网络会场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2022年细菌真菌感染临床技 能培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明贵、胡付品教授,复旦 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胡必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北 京协和医院的王瑶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若瑜、郑波教授,中 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佰义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他们围绕细菌真菌的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 了精彩的学术交流。 会议现场 BISC2022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 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承办。会议整体分 为1个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共设置40多个学术版块,演讲嘉宾阵容强 大,演讲内容均为领域内趋势性学术前沿热点,丰富广泛。 会议现场 部分讲者精彩发言 · 06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会议第2天共进行了8个分会场,包含16个主题,数十位不同领域 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学术内容分享,精彩纷呈。涵盖了CROs诊治进展、 疫苗应用与免疫策略、呼吸系统与重症、免疫抑制宿主继发感染及革 兰阳性球菌感染病例、血液系统感染与实体器官移植相关感染病例、 卓越的基础研究、新药与临床、妇科与儿科感染。聚焦CRO的流行病 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新冠疫情下免疫治疗的规划进展与展望、 疫苗的安全性;重症肺炎诊治面临的挑战以及医院感染防控等话题, 传播内容的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意义和宝贵的经验。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会议第3天进行的学术交流包含近30个主题,包括学术主题交流、 病、NTM诊疗进展、AMS 病例专题、One Health背景下的微生物耐药防 病例分享、青年专场以及高质量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了真菌 控、VBP和DRG/DIP背景下的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微生物耐药防控高质 诊疗进展、微生物检测新技术、腹腔与血流感染诊治进展、经典传染 量科研设计等。从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到MDT诊疗和基因检测,再 · 06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到未来的诊疗技术以及临床研究前沿进展,全面而细致地进行了解读。 的舞台,也必将推动临床发展、新技术与行业应用创新的发展。 大会还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扶持感染领域的青年人才,组织了高 在大会主办方的精心策划组织之下,本次会议保持高品质、高 质量的青年论文点评活动,为我国感染领域的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更大 规格、学术引领、学科获益的办会原则,并引发业内高度关注,获得 广大参会者的好评。 虽然受疫情影响,部分专家学者仍需“云上见”,但这并未降 低各方热情,各个会场都上演着线上专家与现场同道热情研讨交流的 画面,这一幕幕场景见证了中国“感染领域”人的力量以及大家对于 对“感染领域事业”的热爱、职业使命和担当。 现场精彩瞬间 现场精彩瞬间 · 06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坚持学术与公益 寻创新发展 引领学科建设 ——2022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召开 大会精彩报告 2022年11月17—20日,2022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 刘少明先生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已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常见病, 二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于线上召开。2022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陕西省历来高度重视消化学科的建设 受亚太消化疾病周联盟委托,由亚太消化疾病周联盟、中华医学会、 与发展,强力推进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创新消化病专科服务模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 式,大力支持全国及省级消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此次会议为国 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 内外消化同道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对推动亚太地区消化系统研 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 究成果的交流合作与推广、推进全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办,陕西省医学会承办。此次会议是消化病学领域2022年重要的学术 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大会报告和学术交流, 会议内容涵盖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涉及胃肠道功能性疾 院士报告与主委专场精彩纷呈 病、胃肠道炎症性疾病、胃肠道肿瘤、肝胆胰疾病、消化内镜、介入 技术、儿科消化、老年消化、肠道微生态等领域的相关学术内容。 大会主会场设置了院士报告、主委专场、专题报告等环节,邀请 了众多消化疾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分享交流学术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围绕“胶囊内镜20年”的主题,从胶囊 坚持学术与公益,以发展与创新书写新画卷 内镜的角度介绍了消化内镜近20年来的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 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胶囊内镜前景无限。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围绕“炎症性肠病 陈旻湖、原陕西省医学会会长刘少明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中华医学会 (IBD)临床研究进展”,介绍了人工智能在IBD诊断的应用。人工智 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吴开春主持开幕式。 能在IBD内镜、组织学、影像诊断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将在提高诊 王大方副秘书长表示,中华医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 断效率、准确率及标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BD多组学、多模态研 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连接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纽带。消化病学 究将为IBD发病机制、治疗决策、预后判断、新药研究等提供系统及 分会立足学术质量,引入国际学者讲座,不断创新交流形式,在提供 精准信息。 最新发展前沿的基础上,保障技术规范和内容,鼓励全国消化病学领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强围绕“超级微创” 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此次会议是消化病学分会的学术盛会,是全体 概述了超级微创的理念、应用与进展,介绍了手术的各种通道,未来 消化同仁学习交流、加强合作的平台,是更新知识、分享学术成果的 将继续深耕该领域,在世界舞台继续发出中国声音。 良机,是了解消化病学发展前沿、开展国际交流的窗口,希望消化病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小元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 学分会能继续坚持学术与公益,秉承发展与创新,不忘传承与弘扬, 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2022)》进行了详细解读,对指南的30 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继续书写新的画卷。 条推荐意见予以要点介绍。 陈旻湖主任委员表示,此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与2022亚太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云生围绕“胃黏膜病变 化疾病周大会同期召开,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为期1天,虽然时间 研究与防治”,从胃微生态的新视角阐述了其与黏膜病变的关系,未 缩短,但学术内容依然精彩;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为期3天,会议内 来胃微生态将在诊断、预防、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 容丰富,涵盖了消化疾病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他号召全国消化同仁 进一步地研究。 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会议,充分展现中国消化人的学术水平和 精神风貌。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唐承薇介绍了“脂肪胰 的基础与临床”。脂肪胰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是衰老和全身 · 06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性疾病在胰腺的一种病理改变,长期饮酒会促进胰腺脂肪样变,即 外科等消化疾病相关领域展开前沿交流,以专题报告促进学科发 便戒酒也不可逆。 展,以继续教育加深学习认知,以操作演示提高临床技术,以指南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围绕“消化超声 解读规范临床诊疗。 内镜检查(EUS)这十年:从世界看中国”,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阐 述了消化EUS近十年来的进展和成果。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月敏介绍了肝细胞癌靶向 结语 及免疫治疗进展,并分享了肝损伤管理的经验和要点。 本次大会是首次以纯线上形式举行的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消 化界的学术信息和创新思维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在云端涌动。本次会议 国际舞台百花齐放热点荟萃 征文投稿共计1962篇,大会报告13个,专题发言188个,论文交流84 个,体现了消化界同道们对学术交流的渴望和热情。此次大会是消化 2022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设有培训课程、消化病学内窥镜专 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消化、消化内镜、肝病、外科等消化疾 场、肝脏病学专场、外科专场、专题演讲等专题,来自我国消化疾 病相关领域搭建了多学科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消化界基础与临床的国 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国外众多知名学者围绕胃肠病、内镜、肝病、 际交流,助力我国消化系统疾病防、诊、治水平的提升。 · 06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携手共创中国消化内镜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召开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强教授致辞 未来医学的挑战与对策 2022年11月11—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 分会主办的2022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在线上召开。此次年会秉承以 樊代明院士以“未来医学的挑战与对策”为题作大会报告。他指 往精彩学术演讲和视频操作演示相结合的特点,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 出,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包括自然界的挑战和人类社会的挑战,特别 者和业界翘楚就消化内镜领域最新诊疗进展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和高水 是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亟须重视。多学科整合诊疗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平、规范化的操作演示,对消化内镜领域各种新理念、新技术进行了 之一;对于不同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终实现最优化 多层次的输出与推广;开展了最新的内镜相关指南发布、病例讨论、 的整合治疗效果;对于疾病治疗,应当做到关口前移,加强预防和筛 高质量论文演讲汇报等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大会还针对不同方 查工作,重心后延,治疗后仍需对患者进行管理。他认为,身为医学 向、不同层级的消化内外科医师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和学术前沿授课, 人,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术业兼修,治病救人;第二阶段学研 为参会的消化内镜和消化内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医生以及其他相关 并进,独树一帜;第三阶段著书立说,传经布道。 慢性胰腺炎临床研究20年 科室医生提供了一场精美的学术盛宴。 李兆申院士以“慢性胰腺炎临床研究20年”为题作大会报告。慢 学术引领 推进学科发展 性胰腺炎病因不清,病程复杂,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且手术创伤 大、药物疗效不佳,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消化内镜学分会不忘初心,勇担使 院(上海长海医院)通过对慢性胰腺炎20年的临床研究,建立了慢性 命,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疫情初期,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撰写了 胰腺炎前瞻性队列,填补了我国慢性胰腺炎临床数据的空白;瞄准临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致广大同行书》《中华医学会消化内 床问题治疗与目标,率先在国内开展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建立了慢 镜学分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对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指导意 性胰腺炎微创治疗新体系。 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胶囊内镜诊疗工作指导意见》 干细胞治疗肝衰竭和炎症性肠病(IBD)临床研究进展 等多项业内相关指导共识意见,做到了消化内镜相关诊疗工作“零感 王福生院士以“干细胞治疗肝衰竭和IBD临床研究进展”为题作 染”。疫情防控工作中,消化内镜学分会的多位专家踊跃参加,起到 大会报告。近年来,干细胞技术发展迅速,利用干细胞治疗多种人 了良好的模范带头和社会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消化内镜学分会连续 类疾病取得了长足进展。王福生院士对干细胞治疗肝衰竭和IBD的临 两年于线上成功举办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以及多场线上和部分线下 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展现了干细胞治疗的良好应用前景,更体 学术会议,积极推进消化内镜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工作。 现了临床研究中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他强调,干细胞治疗发展 开幕式上,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强,中国工程院院 士、消化内镜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兆申,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周登 创新道路任重道远,需要科学家、医学家、企业家共同协作,更需 要国家及时制定相关技术指南和管理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峰,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后致辞,表达了对本次年会的祝贺 中国消化内镜新征程 和对我国消化内镜事业的殷切期望。 令狐恩强教授以“中国消化内镜新征程”为题作大会报告。他强 调,超级微创手术的理念是在保留人体解剖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实 名家荟萃 共享学术盛宴 现“治愈疾病、恢复如初”的目的。目前超级微创手术有4条通道, 分别是经自然通道、经隧道通道、经穿刺通道、经多腔通道。他详细 本次年会在主会场设立了院士专场、主委专场,分会场开设了30 阐述了4条通道的概念、应用、发展和进步,还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 余场学术专场,邀请了多名院士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就消化内镜领域 的发展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他指出消化内镜学分会始终秉承“兼容并 最新诊疗进展和学术理念作专题报告。 蓄、博采众长”的胸怀与原则,吸纳创新思想和理念,推动我国消化 · 07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结语 内镜事业不断前进。 消化超声内镜检查(EUS)这十年 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以“消化EUS这十年:从世 本次年会全面展现了全球消化内镜领域最新诊疗技术和相关前沿研 界看中国”为题作大会报告。他以文献检索为基础,以数字事实为依 究进展,推进了消化内镜诊疗相关技术操作及其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 据,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阐述了消化EUS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状况。 大会云集中国消化内镜各领域专家,累计开展讲座268场,精彩手术录 他表示,随着我国EUS技术的发展和EUS功能及配件的不断改进,EUS 播73台,共征集稿件1067篇,大会发言141篇,电子壁报266篇。会议上 相关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展,胆、胰疾病的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必将更加 29个学组及协作组分别展示了本年度消化内镜各个领域的前沿及进展, 完善,更广泛地造福我国广大人民。 尤其是青年学组分会场,展现了我们青年一代的风采,助力他们未来能 分会场精彩内容 走向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另外,在各个专题学术分会场,内容也是尽 静脉曲张专场、胃疾病专场、大数据专场、NOTES专场、小肠专场、 显学术前沿,众多与会者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获益匪浅。在英文交流分 老年专场、笑话内镜隧道技术专场、护理专场、设备研发专场、减重专 会场,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以及来自世界 场、青年专场专场、病理专场、消化道癌筛查专场、继续教育专场、影 内镜组织(WEO)的三位前任会长、现任会长、候任会长、秘书长等, 像专场、超级微创专场、内痔专场、应急内镜专场、结直肠专场、早癌专 就世界消化内科内镜发展的前沿进行了大会专题学术交流。在消化内镜 场、儿科专场、清洗消毒专场、外科专场、麻醉专场、胶囊专场、EUS专 学分会的带领下,相信我国的消化内镜学科发展将持续前进,秉承“人 场、食道专场、胰腺专场、ERCP专场、消化内镜操作演示转场、英文交 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为保障人 流专场、学术展示场以多种形式为大会带来了不同的精彩内容。 民健康不懈奋斗。 · 07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继往开来 传承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28届心身医学分会年会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致辞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王大方致辞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致辞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致辞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吴爱勤发言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后任主任委员王玉平发言 2022年11月11—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陆林教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28届心身医学分会年会在线上召开。本次年会秉承 授介绍了国内外脑科学计划的进展及当前形势;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院 “中西整合心身医学:传承与创新”的主题,设置了1个主专场和37个专 (Tohoku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的Shin Fukudo介绍了 场以及专题讨论、科普演讲、病例分享等内容,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 社会心理压力/肠内环境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及影响;重庆医科大 专家围绕双心医学、心身内分泌、心身风湿、心身疼痛、心身消化、老 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谢鹏教授介绍了我国精神心理专科的发展历程及展 年心身、成瘾医学、睡眠障碍、心身康复等方面开展了交流。 望;袁勇贵教授介绍了中国心身医学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 行了展望;吴爱勤教授对《中国心身相关障碍诊疗指南-2022》作了 主会场:聚焦前沿 院士专家齐聚 简要介绍……10余位国内外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分享了心 身医学的基础研究、诊疗进展和智慧管理等内容。多位专家还就“中 心身相关障碍是我国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复发 率、高疾病负担的特点。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增加了7000万的抑郁障碍 国心身医学中心的建设方案和标准”和“如何做好心身医学科普教 育”两个论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患者、9000万的焦虑障碍患者,心身相关障碍当前已经成为威胁人民 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力发展心身医学事业是促进“健康中 国”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非精神科医生 分会场:热点讨论 共促学科发展 开展心身疾病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身医学分会一直以来致力于推 动我国心身医学发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临床诊疗水平提升, 此次年会设置了37个专场,从当前心身医学的研究热点出发,共 同探讨和交流了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 “我不想上学了”——从心身视角谈厌学 加强成果临床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中国科学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厌学现象在当今的中小 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中华医 学中十分普遍,而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 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等在线上先后致辞。随后,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 素的影响,临床症状也不典型。该分会场中,袁勇贵教授、王玉平教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吴爱勤宣布了“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名单,中 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周波教授等专家从平衡心理、神经调控、诊断 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玉平公布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 思路、治疗方法、多方联动管理等角度对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了深入 学分会继续教育讲师团名单。 讨论,同时结合典型厌学案例生动形象地剖析了青少年心理状态, · 07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阐述诊疗思路,揭示了厌学的背后不仅仅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是 发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此次专 家庭和学校问题,需要医院、患者、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 场,为全国各地的风湿免疫和心身医学领域的从业医师提供了一次良 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好的交流、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风湿领域对医学人 心身医学和数字医疗专场 文和风湿患者心身问题的认知。 精神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识别率低、治疗率低等特 心身性皮肤病专场 点,需要发展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导向的数字心身疗法,以推动心 哈医大二院皮肤科柏冰雪教授从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患者的情绪 身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精准诊疗与康复;心身疾病、精神心理障碍均 特点分析了心理应激加重疾病的分子机制,强调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维 需要全病程的管理,而通过数字治疗软件、AI对话机器人、虚拟现实等 度整合治疗的优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谢志强教授围绕抠皮障碍 新兴技术,可为心身疾病康复和全病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提高 的多种行为方式进行了详尽具体的介绍,虽然DSM-5对excoriation disorder 临床疗效,缓解国内精神科和心理科医师严重匮乏的瓶颈问题,符合国 的介绍篇幅很少,但皮肤科临床中却非常常见,皮肤科医生的认知不 家智慧医院建设和数字化建设的趋势。该专场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足,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邢嬛教授对于儿童皮肤病 方贻儒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伟红教授、周波教授等专家围绕信息 患者的依恋问题、校园霸凌问题、成长后的自尊问题以及焦虑、抑郁问 时代精神医学临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平台支持下数字化健康管 题娓娓道来,向听众们展示了儿童皮肤病及其家长的内心世界和亟需皮 理、数字疗法在失眠障碍中的应用、数字智能机器人在心理健康筛查与 肤科医生关注的方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董天祥教授对 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等开展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于皮肤科常见的寄生虫妄想、躯体变形障碍、拔毛癖、咬甲癖以及包括 脑科学前沿专场 人工皮炎在内的做作性障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享,极大地提高了皮肤 脑科学是心身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脑研究是心身疾病研究和 新知识产生的热门前沿。该专场中,上海科技大学的胡霁教授、中国 科医生对于这些常见精神障碍的认知。 双心专场 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胡理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于书彦教授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毛家亮教授“双心疾病诊治实 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从应激的神经免疫机制、疼痛识别的脑影像标志 用解决方案——从理论到实践”报告中指出:在心内科中绝大多数心身 物、突触可塑性、静息态心电图和记忆干预等领域进行了精彩分享。 疾病被忽视,其原因在于99%的心内科抑郁焦虑患者因躯体化症状而就 心身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德模式 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马文林教授作“我国双心医学的现状及思考” 该专场中,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陈发展教授、四川大学华 报告,在中国双心现状指出:双心门诊遍地开花,双心病房建立,开展双 西医院张岚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魏镜教授等从心身医学培养的中德经 心查房及双心病例大赛,也积极开展双心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验、先进的心身医学培养范式与我国文化相结合等角度出发,介绍了 属新华医院许之民教授作”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问题及处理”报告, 德国弗莱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心身医学发展领先的机构与我国 指出经过40余年技术的进步和循证证据的丰富,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 心身医学发展较好机构合作的过程和课程设置,为国内心身医学人才 的重要手段。天津市胸科医院刘园园教授作“双心专家共识的解读与临 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 床精准执行”报告,报告从三部分阐述: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 文化专场 现状、双心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及双心治疗方案的精准执行。 文化专场是此次年会的新增特色专场之一,参与专家都有一个共同 神经疾病专场 的分会任职——秘书。分会秘书承担着协调组织各种会议筹备、书籍撰 潘小平教授针对抑郁/焦虑的躯体症状展开阐述,对神经内科常见 写及研究项目,配合完成各项心身疾病理念文化传播等工作,同时还承 的心身症状、甚至于遍布了全身各系统的很多心身症状进行讲解。吴 担着心身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是来自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 云成教授对不宁腿综合征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临床研究进行介绍。临 心血管内科等不同科室的临床骨干医生。在该专场中,他们分享和交流 床上,睡眠障碍的患者常常共病情绪问题,值得关注其共病问题。邵 了在各自领域的工作经验和临床感悟,共同助力学科发展。 宏元教授针对综合医院的躯体症状障碍诊断和治疗的要点进行阐述。 危机干预专场 综合性医院的神内门诊经常接到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科室推荐 本专场邀请了国内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救援领域的主要专家,解读 来的患者,这类患者可能就被诊断为躯体症状障碍,这一大群体的生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工作指南-2022》,该书填补了国内关于心理 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值得重视。最后,由王铭维教授讲解功能性头 救援方面实操指南的空白,在提升应对灾害突发事件能力、规范应急救 晕的诊疗。 援组织管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学者针 对临床关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诊疗问题进行解读与探讨,提升了 临床工作者对心身医学的认知和研究的实践水平。 结语 心身风湿专场 本次年会紧密围绕“中西整合心身医学:传承与创新”的主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林娣教授以风湿科医生的人 倡导中西医结合、心身同治,将医学各学科心身相关领域先进的知识 文情怀切入,结合中山医院内科故事会工作坊的成功经验,讲述了如 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有效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心身医学及相关领 何培养有温度的年轻医生,加强医患沟通以求在实际工作中去化解风 域的医生和热衷心身医学的各界人士通过此次大会增进交流、开拓视 湿病患者繁杂的心理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洪霞教授阐述了 野、博采众长。正如袁勇贵主任委员寄语所说,希望我国广大心身医 纤维肌痛与心理疾病的关系。解放军总医院梁东风教授以“产后风湿 学工作者们继往开来,不断壮大心身医学队伍,传承传统医学精华, 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特征”为题,引经据典讲述了“产后风湿”这一中 创新心身医学发展,持续开展学术研讨交流,铸就心身事业崭新辉 国传统议题。上海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吴歆教授关注了新冠疫情暴 煌,谱写健康中国盛世华章。 · 07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上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2022年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年会召开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健致辞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致辞 高明宇致辞 北部战区总医院院长陆辉致辞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副秘书长王祖禄主持开幕式 2022年12月15—1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 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担任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 暨2022年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年会在沈阳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 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主编的冯 行。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 建章教授(1932—2020)的生平事迹。 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高明 宇,北部战区总医院院长陆辉向开幕式致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 分会副秘书长王祖禄主持了开幕式。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 名家齐聚 畅谈心血管前沿发展 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学会、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 分会、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承办。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心血管各个领域,设置了主会场、基 础研究专场、心血管临床研究专场、分病种的专场(如高血压专场 等)、介入心脏病专场、精准心血管病学专场、心脏康复专场、老 切实做好疾病防治 保障人民心血管健康福祉 年心血管专场、女性心脏健康专场、心血管信息化专场、心血管创新 与转化专场、护理专场、基层心血管专场、继续教育专场等,还包括 王健副会长致辞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众多特色专场如全军心血管介入新技术荟萃专场,心血管病学分会与 多年以来排在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心血管疾病工作 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日本循环器学会 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疾病防治,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当 (JCS)联合专场和中韩专场,面向青年医生举办的青年专场、青年 前的防治形势依旧严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历史悠久,专家 英语演讲交流,特色专场如手术转播、精准训练营、病例报告、高质 云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在以韩雅玲院士为 量论文交流、血脂管理共识推广巡讲,科普活动如心血管健康大讲 主任委员的常委会领导下,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围绕学术发展、人才 堂,以及各专题会、卫星会等。 培养和科普公益三条主线,克服困难,扎实推进各项部署,在组织建 在主会场,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十余位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作 设、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创办专业优秀期刊、办好中国临床心血管 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介绍了 病学大会和全国心血管年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希望分会以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2021—2022”,提出对多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投入健康中国建设,切实做好心血管疾 相关病变的策略选择上,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 病防治的各项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介入术(PCI)优于常规造影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介 韩雅玲院士致辞指出,202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全面 绍了现代心肺预防康复的历史现状和对未来进行展望。中国医学科学 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近10项中国指南/共识/建议,并组织 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阐述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的相关进 宣讲。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及中华医学会的委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 展,指出稳定冠心病患者中,CABG仍是射血分数(EF)≤35%的患 学分会参与了相关《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临床诊 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CABG疗效是 疗指南·心血管分册》的修订及《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的病例 一项重大课题。韩雅玲院士作了题为“冠心病抗栓治疗新视角及我们 提供,多次举办健康咨询和公共科普讲座,服务基层百姓,受到中华 的探索”的报告,指出风险评估是冠心病优化抗栓治疗决策的基础, 医学会领导及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立 大数据支持的综合风险评价体系和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将发挥重要作 45年来,业界前辈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我们将永远铭记前辈们的光 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在题为“中国心血管 荣传统,接续奋斗。让我们乘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东风,在中国 临床研究概况”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2020—2022年中国心血管领域 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国人民的心血管健 具有代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 康福祉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士在题为“支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概念和证据”的报告中,阐述了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高明宇、北部战区总医院院长陆辉分别 “支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张运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新 在致辞中代表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向大 概念,并介绍了张运院士团队开展的相关医学研究。同济大学附属东 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方医院陈义汉院士在题为“新的心电控制系统的初步发现”的报告 大会举办了分会纪念讲座,缅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 中,介绍了陈义汉院士等开展的研究,研究初步证明心房心肌细胞 · 07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内源性谷氨酸递质系统可以控制心房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并且 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健康大数据、可穿戴设备、 影响房颤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还初步发现了心脏起搏的点火装置和 人工智能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院士在 点火程序。北京协和医院刘德培院士在题为“探索发病机制,助力 题为“健康科技创新发展与政策启示”的报告中,阐述了“健康中国 全民健康”的报告中指出,提倡系统生物医学,它能够全方位、立 与卫生挑战”“健康科技政策与管理”“基础创新突破与启示”等内 体化、多视角地研究生命的全过程和疾病的全过程。复旦大学附属中 容。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所吴以岭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中医 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题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下一个十年方向展望(介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入篇)”的报告中,阐述了“泛血管理念革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展望”“瓣膜病介入治疗展望”“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创新”“人工 本次大会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总结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最新进展 智能(AI)赋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价值”等多方面内容。哈尔滨 与科研最新成果,共设立186场次970个学术报告,800余位代表现场 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杨宝峰院士团队在心源性猝死、 参加线下会议,113万余人次线上积极参加会议,产生了较大的学术 药物研究、能量代谢、离子通道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医学科学 影响力。 · 07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行为决定健康 助力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部分参会专家 2022年12月9—1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主办,甘肃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甘肃省心理卫生中心、兰州大学 第二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暨 2022年甘肃省行为及精神医学学术年会”在线召开。中华医学会副秘 书长姜永茂,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唐芹,中华医 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季建林,甘肃省 大会开幕式 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处长白育萍,兰州大学副校长李玉民,甘肃省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健康扶贫的基础 医学会副秘书长苏军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周文策等领导和专家 上,继续补短板、强弱项,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为全面实 出席大会并讲话。本次大会以“行为决定健康,助力健康中国”为主 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题,行为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相聚云端,介绍国内外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 行为医学的最新进展,交流和展示行为医学各领域的前沿成果,共同 健康中国建设,结合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决定启动“健康中 探讨和展望行为医学的发展前景。 国——行为医学分会在行动”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特 邀姜永茂、唐芹、季建林、白育萍和李玉民等领导和专家共同启动活 分会场精彩纷呈,彰显学科交叉魅力 动。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计划开展“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乡 村振兴公益行动——中华医学会名医进基层”等活动,选派专家对基 大会创造性举办了首届行为、精神、心身全国主任委员专场,邀 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深入基层举办培训班、查房、技术操作演示 请了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 等,举办学术讲座及科普讲座、手术示教、百姓义诊等,服务人民健 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等, 康,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与季建林主任委员共同探讨交叉学科模式下“行为、精神、心身”学 科的未来发展与创新道路。 大会传播“行为决定健康”的理念,关注疾病预防,特别关 《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应对指南》发布 注精神医学社区防治、综合医院精神心理行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抑 新冠疫情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带 郁、消极行为、睡眠障碍、情绪与自杀、生长发育、儿童行为等问 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为应对新冠疫情以及各种灾难引起的突发 题,举办了行为决定健康专场、行为医学在中国专场、中国生长发 应急事件带给人们的焦虑、恐慌等心理反应,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 育行为医学论坛、行为评估与诊断专场、社会心理服务专场、2022 会常务委员王长虹教授牵头,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中华医学会行 年甘肃省行为及精神病学学术年会、甘肃省心理健康科普大赛等多 为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 个分会场和活动,学术内容精彩纷呈,广度与深度并重,交流与培 会组织,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联合国内20多家高校院所的医学专 训并举,学术与应用兼顾,集中展示了行为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 家编写了《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应对指南》系列丛书,并配套出版 成果。 了视频、音频等系列出版物。该丛书及影音作品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 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启动 肿瘤医院林东昕教授等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推荐,丛书共8本, 分别对突发应急事件下成人、老年、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及特殊群体 稳定住、巩固好脱贫地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 等不同人群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深入浅出的科学解释及应对策略指 · 07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导。同时,该丛书及影音作品首次采用价值取向治疗技术及认知应对 技术对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创 结语 新性、广泛性和实用性。会上举行了新书发布和赠书仪式,王长虹教 此次线上会议主会场参会人数1万余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 授向甘肃省医学会秘书长苏军生赠送了图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心理 交流,全方位展现了行为医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 援助“行为医学方案”。 趋势,极大促进了行为医学医、教、研的全面发展。大会收到论 文近700篇,经审核共300余篇收录到论文集中,论文涉及行为医 国际化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学基础研究、行为医学临床研究、行为发生的机制、行为危险因 素及其干预、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不良行为的矫正等各个 随着我国行为医学专家们的研究深入,中国的行为医学研究水平 方面的内容。 持续提升,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行为医学在国际化的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前程越是广阔,就越需要开 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际行为医学会即将换届,国际行为医学 拓。梦想越是伟大,就越需要拼搏。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在全 会专门向中国发出了推荐各委员会主席的邀请;2023年将在加拿大温 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行为医学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努力 哥华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行为医学大会也邀请中国同道积极参会,在 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全方位全周 国际行为医学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期保障人民健康贡献行为医学力量! · 07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砥砺廿载 逐梦前行 ——第二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召开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2022年是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病是本届CIT的重头戏,这也反映了心血管病疾病谱的变化;在传统 创办的第20个年头。从2003年在北京召开首届CIT至今,CIT已成长为 的冠脉介入领域,CIT更注重精准治疗,包括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风 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全球规模第三的介入心脏病领域学术会议。回首 险分层、术中策略选择和技术应用、功能学和影像学指导,以及介入 过去20年,CIT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中国乃至世界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 术后患者康复和长期管理;CIT最新临床研究及其进展专场集中展示 每一个篇章里。一代代CIT人薪火相传,不懈努力,取得的辉煌成就 了1年来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最亮眼的重磅研究;全体大会的4个主旨 受到全球同行的关注与尊重,为推动介入心脏病学学科和实践的发展 报告均为心血管介入领域当前最热点话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有 作出了卓越贡献! 重要指导意义。 2022年6月16—19日,第二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22 Online)在线上成功召开。在大会20年的这一重要节点,国内外心血 管介入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云端,见证了CIT的里程碑发展,并与CIT共 同踔厉奋发、赓续未来。 开幕式和全体大会: 群贤毕至,共议心血管介入领域热点话题 会议开幕式和全体合作伙伴会议在秘书长徐波教授主持下拉开帷 会议概况 幕,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CIT名誉主席胡盛寿院士,中华医学 CIT2022 Online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介 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CIT学术委员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 入心脏病学大会理事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血管研 玲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CIT学术委员会主席、 究基金会联合协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大会继续以“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 作、创新、转化”为主题,以“砥砺廿载、逐梦前行”为宣传语,以 阜外医院党委书记、CIT联合主席郑哲教授,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 红色为会议主形象,在云端庆祝CIT的二十周岁生日。 年会(TCT)创始人、CIT共同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马丁·里昂 CIT2022 Online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医院科室,会议共计有31,102 (Martin B. Leon)教授,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创始人、法国著名心 名医生代表和企业界同仁线上参会,累计有127万余人次观看直播, 血管介入专家让·马可(Jean Marco)教授,中华医学会王健副会长兼秘书长 观看时长达436万余分钟,参会者81%通过APP端观看,平均每人观看 分别发表致辞;CIT联合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乔树 45分钟。 宾教授、吴永健教授、杨伟宪教授、窦克非教授莅临线下主会场,同时近20 参会者中有98.76%来自国内,1.24%来自国外;国内参会者来自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的医生 占比最高;国外参会者最多的国家为日本、美国、马来西亚。 参会者约有85.23%为临床医务人员,其中心内科、心外科、介入 导管室医生占比为83.9%。 会议精彩画面 学术亮点 CIT2022 Online设置了140场次会议、来自15个中心的手术录播演 示、638个报告、14场深度访谈、19场次实习中心活动。结构性心脏 开幕式致辞 · 07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先兆病变。他表示,要发现导致心脏死亡或心梗的病变,就需要找到 其根源——易损斑块。我们是否需要对易损斑块进行血运重建?目前 可能不需要,但未来可能需要。 最新临床研究及进展专场重磅上线, 我国学者原创成果熠熠生辉! CIT最新临床研究及进展专场在万众期待中上线。作为CIT的特色 内容之一,最新临床研究及进展专场历来备受关注,14位研究者轮番 上阵,分享了包括FLAVOUR、FAVOR Ⅲ China、OPT-PEACE等在内 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学者的这些原创成果助力“中国之声”走向世 界舞台、获得国际同行认可,贡献了源源不断的CIT力量! 开幕式现场 位CIT联合主席及嘉宾云端在线,群贤毕至,共襄盛会。 全体合作伙伴会议由韩雅玲院士、葛均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医学中心阿杰伊·科坦尼(Ajay J. Kirtane)教授和马长生教授分别主持。 高润霖院士对中国心血管介入医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了回顾与 展望,历数了我国PCI、结构性心脏病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大 量创新成果和高质量临床研究。他表示,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但 未来仍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推广、规范化和普及新技 术,减少临床指南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减少各城市、各医院之间的 差距,更好地造福患者,进一步加强原创研究,使之能改写指南、 改变临床实践。 Martin B. Leon教授深入阐述了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上游管的理念, 他指出,主动脉瓣狭窄的进展伴随着一系列临床事件和结构性改变,包括 诊断和治疗在内的早期干预及密切随访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在 出现症状或进行瓣膜置换前延缓AS的钙化应成为管理的目标。而临床研 究应从晚期进行瓣膜置换转变至在早期先行手术及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William Wijns教授总结了冠状动脉介入生理学的过去、现在及未 来,他指出,目前计算生理学发现迅速,未来在真实临床实践中,利 用基于影像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解剖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评估,并与造 影匹配,能够在几分钟内进行评估,将替代基于导丝的诊断评估。在 人工智能助力下,个体化指导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Gregg W. Stone教授在报告中揭示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新方向要 从冠状动脉缺血过渡到易损斑块,薄纤维帽(TCFA)是易损斑块的 大会精彩报告 大会精彩报告 · 07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亮点论坛尽显当今心血管介入领域风采 准备的讨论也令人受益良多,成为本届CIT的一抹亮色。 作为本届大会的重点内容,结构性心脏病会场分为主动脉瓣疾病 及TAVR、二尖瓣介入治疗、肺动脉瓣和三尖瓣介入治疗,以及先天 实习中心,介入技术尽在掌握 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其他4个主题,数十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 本届大会为参会者设置了19场实习中心课程,内容涉及冠脉介入 讨论,内容涉及该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临床关键技术和经验、 器械选择、优化操作、手术技巧、钙化病变处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 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临床成就,具有重要的实用指导意义。 治疗规范诊疗、流程技巧及操作要点,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理论及实 腔内影像和生理学专场丰富的日程设置为与会同道全方位展示 了腔内影像和生理学技术的方方面面,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腔内影 战,OCT和FFR培训等大量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实用教学和培训,对于 提高年轻医生的介入实操能力有重要意义。 像和生理学技术大踏步发展,成为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热点、亮 点。腔内影像和生理学技术已渗透到了冠心病诊疗的临床实际应用, 切实体现在各类复杂手术策略的决策上,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 第壹现场云聚百余位大咖深入探讨介入热点 方面,期待未来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推广进一步 助力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及评价专场中,数十位专家针对医 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与监管科学、文献阅读 和评价、常用样本量估计方法、统计学考虑、试验设计要点、常 用统计分析方法等内容作了报告和精彩的讨论,对于提升临床试 验质量,改进临床试验方案,对于未来做出高质量的RCT研究非 常重要。 在慢性完全闭塞专场,数十位专家对于慢性完全闭塞这一病变的 临床治疗策略、器械选择、处理手段等方面结合临床经典病例进行了 精彩的演讲和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们分享交流了临床中的宝贵经验, 从并发症的处理到具体操作技巧,从高危病变的处理策略到辅助支持 治疗等,对CTO PCI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现场 话题 本届CIT的《第壹现场》专家访谈由大会秘书长、中国医学科 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担任总策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担 任特邀主持。在为期3天的线上会议中云集了领域内百余位专家, 就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CTO PCI、抗栓治疗、QFR指导介入治 疗、RDN治疗高血压、TAVR中国原创研究、完全可吸收封堵器、 DKCRUSH技术、冠脉功能学、心脏康复、IVUS和OCT等方面的 117个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线上心血管同道带来各领域的 前沿进展。 部分专家风采 结语 经典手术录播,CIT的一抹亮色 春 生 夏 长 , 同 心 筑 梦 ; 砥 砺 初 心 , 笃 行不 怠 。 2 0 年 来 , C I T 本届CIT的手术演示为录播,经过精心筹备,中国医学科学院 见证了我国心血管介入医学的发展和成就。本次大会继续以“合 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作、创新、转化”统领学术内容,虽然在线上召开,学术内容仍 京天坛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解放军总 精彩不变。通过特邀讲座,示教演示、最新临床研究及进展专题 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 研讨会、实习中心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心脏介入领域各方面的 院、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 最新科研成果,搭建了国内外高质量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推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佛山市第一医 动中国乃至亚洲心脏病学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 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参会者奉上了15场精彩的手术演示,精心 了积极贡献. · 08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尊重 传承 协作 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召开 2022年9月23—2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 在上海召开。大会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围绕精准 诊疗、交叉协作、科研方法与成果转化,碰撞思维火花,创新思维与 传统的继续教育学习相互辉映。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 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 院协办。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 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 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院长宁光院士,上海医学会会长徐建光向大会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 会议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主持。陈竺院士、曹雪 涛院士、陈赛娟院士、王振义院士、施一公院士、陈国强院士、邵峰 似;全国急性白血病的移植率为27.5%,单倍体移植是我国急性白血病 院士先后向大会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最主要的移植类型。该登记系统工作仍在持续开展,期望各部门、医疗 机构、专家都能积极加入到此项工作中来。 陈竺院士:应加强老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防 治研究 王振义院士: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 瘤合并自然杀伤细胞克隆性增生病例分析 陈竺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对老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防治研究的 若干思考。年龄增加是首要的、不可避免的患癌风险因素;癌症死 王振义院士通过分析1例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 亡风险在老年阶段最高。几乎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随着年龄增加 (MEITL)合并自然杀伤(NK)细胞克隆性增生病例,介绍了MEITL 而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55岁以后急剧降低。然 的临床表现,分析了MEITL与NK细胞增生及克隆性增生、NK/T细胞 而,当前老年癌症研究容易被忽视,相关临床试验只占25%左右。要 淋巴瘤、其他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针对病例分析了减量经 做好准备应对我国老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增长带来的挑战,如加强对 典方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的治疗效 血液系统衰老流行病学、内在规律,肿瘤外在诱因,慢性并发症影响 果,患者白细胞计数从治疗前0.44×10 9/L上升至治疗2周后2.6×109/ 等的研究;研发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特异诊断标志、靶向化合物;开展 L,中性粒细胞水平从治疗前接近0上升至治疗2周后2.37×109/L,但后 好精准化疗、协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整合治疗等。 期复发,指出了MEITL合并NK细胞克隆性增生治疗的探索方向。 曹雪涛院士:免疫炎症新机制及新型免疫药 物研制的探讨 施一公院士:前沿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 推动生物医药发展 曹雪涛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免疫炎症新机制及新型免疫药物的 研制。报告指出,需要重视“免疫调节”的概念。免疫调节既有“正 向”也有“负向”,即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需要动态、全景地去认 识免疫调节,研究免疫细胞的“生与死”,免疫炎症的“始与终”, 免疫功能的“兴与衰”。通过研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功能、相互 作用,在临床上将免疫反应调节到适当的程度,从而达到免疫治疗的 目的。报告具体介绍了曹雪涛院士团队在免疫领域开展的各项工作。 陈赛娟院士:中国急性白血病流调工作亟待 加强 陈赛娟院士介绍了中国成人白血病诊疗登记系统进展。根据现有 施一公院士在“前沿基础研究推动医药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 中,通过列举国内外医药学家以及自己工作团队通过前沿的基础研 究促进新型药物开发的实例,强调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对于推 动生物医药发展的重大作用。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是B细胞受 体(B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蛋白分子,在各个阶段B细胞恶性 肿瘤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施一公院士团队针对BTK结构功能的研 究,促进了新型BTK抑制剂,如奥布替尼的开发,奥布替尼具有独特 的分子结构,对于BTK专一性强,抑制率高。报告还详细介绍了施一 公院士团队针对载脂蛋白E(APOE)受体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治 疗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 陈国强院士:FBXO22和白血病生成的关系 登记系统入库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估算全国急性白血病2020年的发病 率在4.37/10万(14周岁以上);中国成人初发急性白血病中位年龄是52 陈国强院士在报告中剖析了FBXO22和白血病生成的关系。PTEN 岁,男女性别比为1.18:1,白血病初诊年龄的总体分布趋势在男女中相 是一个强效抑癌基因,细胞核内的PTEN主要介导其磷酸酶非依赖 · 081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功能。在多种肿瘤进程中存在核PTEN蛋白表达减少,但细胞核内 病。细胞焦亡广泛存在和发生,其核心特征是Gasdermin家族膜打孔 PTEN比细胞浆中PTEN更不稳定,更易被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蛋白的活化。肿瘤细胞焦亡可以诱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报告详 FBXO22可以促进核PTEN的泛素化,特异调控核内PTEN稳定性,而 细介绍了邵峰院士团队针对细胞焦亡开展的抗肿瘤(包括血液系统肿 不影响浆PTEN,并且能通过抑制核PTEN下游信号通路发挥促肿瘤作 瘤)的多项研究。 用,为以激活PTEN为靶标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 分会场精彩内容 邵峰院士:细胞焦亡与抗肿瘤 多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免疫治疗、淋巴细胞 邵峰院士阐述了细胞焦亡在抗肿瘤领域的意义。细胞焦亡 疾病、发布共识指南等多方面,实用性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大会 (pyroptosis)是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抗肿瘤免疫。细 设有1个主会场和20余个分会场,白血病、淋巴瘤分会场、红细胞疾 胞焦亡是一种快速的、细胞裂解性死亡,它与细胞凋亡(apoptosis) 病分会场、血栓与止血分会场、实验诊断分会场、造血干细胞应用 在细胞形态和生物学功能上截然相反。细胞凋亡时细胞皱缩,细胞膜 分会场、抗感染专业分会场、淋巴细胞疾病分会场、浆细胞疾病分会 维持完整;细胞质不会泄露;迅速被巨噬细胞清除;不诱发炎症免疫 场、中西医整合医学分会场、青年分会场、护理分会场、创新分会 反应。细胞焦亡时细胞胀大,直至细胞膜破裂;细胞质内容物泄露; 场、继续教育等分会场均开展了专题汇报、主题辩论、病例实战等丰 引发强烈的炎症免疫反应。细胞焦亡如果引发适度炎症反应,会产生 富详实、形式多元的学术交流活动,对热点进行解读、进行前沿成果 抗感染等保护性作用;但如果反应过度,就会产生有害的炎症性疾 分享等。 · 082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不忘初心 踔厉奋发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召开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主委姚克教授致欢迎辞 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Neeru Gupta教授致辞 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致辞 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席Richard Abbott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生致辞 2022年12月15日—1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学分会海外华人荣誉会员。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 二十六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线上成功召开。 在广大眼科同道大力支持下,大会邀请了700余位海内外专家就100 余个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探讨。大会共设会场19个,设置全体大会、专题 学术单元、继续教育单元、手术转播、卫星会等学术活动200余场,内容覆 盖眼科临床、护理、基础研究等全领域;安排专题发言近600场、继续教育 Neeru Gupta教授 Marie-José Tassignon教授 韩颖教授 姚克教授 讲座近200场,接收投稿1.3万余篇,安排论文发言1000余场、发表电子壁报 6000余篇,充分展现了眼科事业最新学术进展。本次大会共有8000余位代 表注册参会,有近7000人在线观看直播,总点击量18万余人次。 大会开幕式及全体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 任委员姚克教授,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Neeru Gupta教授,国际眼科科 学院主席Richard Abbott教授,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医 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生致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明威教授,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 科中心徐雯教授、叶娟教授主持开幕式。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晋秀明教授,天津医科大 学眼科医院孙丰源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陈浩教授,华 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虹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胡运韬教授当选2021年度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 其后的全体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11位顶尖眼科专家为全体参会 代表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赵明威教授 徐雯教授、叶娟教授 大会公布了新一批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国际荣誉会员、中华 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海外华人荣誉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 员。其中国际眼科理事会(ICO)主席Neeru Gupta教授、国际眼科科 学院(AOI)前任主席Marie-José Tassignon教授获中华医学会眼科学 分会国际荣誉会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韩颖教授获中华医学会眼科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 作大会报告 · 083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 医院范先群院士作大会报告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 科中心姚克教授作大会报告 University of Toronto Neeru Gupta 教授作大会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宁利教授作大会报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培 增教授作大会报告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 授作大会报告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瞿 佳教授作大会报告 全体大会结束后,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防盲及流行病学组、 角膜病学组、青光眼学组、神经眼科学组、视觉生理学组、斜视与小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孙兴 怀教授作大会报告 不忘初心,踔厉奋发! 儿眼科学组、眼病理学组、眼底病学组、眼免疫学组、眼视光学组、 过去六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正确领导下,延 眼外伤学组、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及眼科教育、眼科药理、眼科护理、 续了我国眼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劲势头。未来,分会将继续团结和带 基础研究等共组织了专题学术活动125个单元,各学组还组织继续教 领全国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光明, 育活动共43个单元,出席专题活动并承担学术任务的专家学者2500余 续写中华眼科新的盛世篇章,为幸福中国、健康中国的光明事业作出 人次。 更大贡献! · 084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新医史 新思潮 新青年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六届二次学术年会召开 语境下的中医形象和知识形态的生成;5)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华 碧春以“闽西苏区三所红军医院的变迁及其关联辨析—附调研经历及 其体会”为题,介绍了闽西后方医院、才溪后方临时中医院、福建军 区后方医院这三所红军医院的建立和变迁过程及其之间的关系;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毅题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外科学 专著〈新刊军门秘传〉探析”的报告介绍了其以“ 科技知识的创造与 传播” 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系统地探究“新刊军门秘传”中军事外 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知识来源、传播应用和重要影响等,揭示军事 外科学著作的显著特点。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校长、河北中医学院 董尚朴教授担任主持。 大会学术报告环节共计22位报告人分享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内 容丰富多彩,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思考,又有缜密细致的微观切入, 部分参会专家线上合影 既有炉火纯青的理论思辨,又有数据翔实的实证案例,报告内容丰富 2022年8月22—23日,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 多彩,呈现了一场全方位、深层次学术饕餮盛宴。 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六届二次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医 学术报告精彩内容 学界和史学界众多专家以及青年学者通过云端共话医史,交流各自的 大会主题报告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现了医史的发展。在藏医古籍 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年会共征集会议论文161篇,40位学者进行了线 方面介绍了民族医药整理工作;从旧时代与新传统方面加深了对当代 上报告。较2019年年会征集会议论文增加50篇,报告人数增加5位。 中医政策演变的理解;阐述日本近代精神医学的奠基人吴秀三的生平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 业绩及相关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近代著名针灸医家承淡安在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举办 人生不同阶段融会生物医学知识和取舍传统医学知识的差异;通过甘 此次年会,汇聚思潮,聚力创新,推动医史的进步,迎接中国共产党 肃省博物馆藏西夏医方残片新释,对此医方残本进行重新释读工作;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新医史、新思潮、 通过对“生药学”一词传播脉络的梳理,帮助了解生药学自产生于欧 新青年”,希望医史学者踔厉奋进、焕发朝气、团结融通,继续消除 洲到传入中国的流传过程;通过梳理《百医方》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 学术壁垒、发扬优秀传统、创新吸纳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 状,提示对其文本还应开展更为深入且专业化的研究等,向与会者呈 会议共邀请6位学者作主题报告,分别是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 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现场学术内容。 青年分会场精彩内容 京藏医院刘英华带来的“古印度医学·艺术人体度量史——基于存世 梵、藏文献和图例”,报告基于阿育吠陀经典及其注疏等,对古印度 青年分会场上,各青年委员通过各种形式向与会者传递优质内容。 文献中有关人体身高数据记载作文献梳理,探讨古印度人体度量学说 通过考察文物及地方志书及相关人物族谱等文献,梳理出常州府医学自 的历史以及对中国佛教艺术和藏医药学的影响的研究成果;2)陕西 宋元至清末的历史源流及重大事件;在宋代禁巫活动中,针对民间治病 师范大学于赓哲报告题目为“中古史与近代史的互相照拂——对公共 尚巫之风,不少官员意识到缺医少药是民众信巫的现实根源,采取了不 卫生史研究现状的思考”,其基于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现状的方向性 少兴医的举措;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从17世纪至今 思考,指出公共卫生在中国的接纳和发展史必须追根溯源,从更早的 《本草纲目》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草纲目》的研究 历史阶段寻找根基;3)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在“生物活性与本草 和评价;通过梳理阿育吠陀三大医典《遮罗迦集》《妙闻集》《八支心 考证”报告中讨论了文献记载的本草生物活性与品种考证的关系。指 要集》中对于三体素功能与部位的记载,并结合出土文献材料,与中医 出关于药物名实考订,线索不拘泥于本草方书,医学以外的文献也可 三焦部分与功能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了中华护士会自身的特殊地位, 以提供物种信息;4)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生成与演变:19世纪 中国政府对护士群体关注的滞后性,并从五方面分析中华护士会如何率 西人视野下的中医”报告中,以三则19世纪的西文史料,考察19世纪 先投入护理教育的活动中及其在国内的影响等内容,向与会者传递了青 西方医生对中国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文本书写的模式,并分析了在西文 年中坚力量在医史领域的学术建树。 · 08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医学病毒学研究最新进展 促进病毒性疾病防控知识传播 ——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召开 王健副会长 侯云德院士 钟南山院士 洪涛院士 闻玉梅院士 袁正宏教授 钱军教授 舒跃龙教授 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于2022年12月3—4日在线上 涛院士担任首任主编。全国病毒感染与器官功能衰竭学术会议已举办 召开。在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中国工程院 九届,现已成为品牌学术会议。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张继明 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中华医学 委员组织红色学术帮扶之旅,前往江西省兴国县开展科普讲座、义 会原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 诊、会诊等活动,送健康知识到革命老区。分会更是以培养青年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洪涛, 为己任,一批又一批来自病毒学研究、临床治疗以及传染病防控等领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闻玉梅,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第 域的一线青年人才加入青年学组,薪火相传,成就了一支不断传承的 八届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 高水平医学病毒学研究队伍。医学病毒学分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宏,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院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永远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心同行。展望未来,医学病毒学分会一 副院长钱军向大会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 定会更加辉煌。 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展现最新研究成果 探讨病毒性疾病防控 所长舒跃龙主持。 促进中国病毒学发展 保护民众健康 王健副会长致辞指出,本次大会邀请了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170 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医学病毒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 会议上播放的介绍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发展历程的视频, 势。2022年全球受到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巨大冲击和严峻挑 向与会者展示了分会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的各项成就、涌 战,多种传染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依然多点暴发,因此今年中华医 现的杰出人才。1984年,我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 学会医学病毒学大会的召开更显意义非凡。来自国内一线优秀的病毒 祯祥,联合洪涛、侯云德、顾方舟、刘崇柏、张凝秀、姜素椿、张纪 学专家学者共聚线上,交流研究进展,规划发展方向,有利于不断提 孙等我国著名病毒学专家,向中华医学会积极倡议建立“中华医学 高我国应对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侯云德院士在 会医学病毒学会”,并于1985年9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致辞中希望我国医学病毒学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领域进一步扩 2000年“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 展;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的交流研讨,推动我国医学病毒学的发展,为 分会”。医学病毒学分会自成立以来,就以促进中国病毒学发展,保 解决医学病毒学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 护民众健康为己任,旨在为医学病毒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福人类作出贡献。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从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 为医学病毒学领域的人才发掘与培育提供载体,为医学病毒学领域知 世界暴发以来,我国病毒学家对新冠病毒的演变、进化、传播和致病 识的普及提供窗口。分会成立近40年来,在各届主任委员的组织协调 性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我国首个解决了新冠病毒全长测序工作并向 下,联合全国病毒学研究力量,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方面都取得 WHO作出报告。当前我们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演化、传染性、致病性 了多项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 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制定正确的抗疫政策将会提供重要的参 保护民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病毒学分会群星璀璨,据不 考。洪涛院士在致辞中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将党的二十大制定的目标 完全统计,分会先后有8名委员入选两院院士。首任主任委员黄祯祥 与分会的工作和发展结合起来,总结过去取得的经验,继往开来。闻 院士在国际上首创的病毒体外培养技术,是现代病毒学和疫苗研发的 玉梅院士致辞指出,我国的医学科研和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 重要基础。顾方舟、侯云德、赵铠、毛江森、陶其敏、洪涛、曾毅、 且在世界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希望本次大会能够对全国病毒学 庄辉、闻玉梅等众多专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家新的成绩和青年病毒学家的工作进行介绍和交流。袁正宏教授在致 不断引领中国医学病毒学的发展。更多的分会委员默默工作,在传染 辞中指出,经过艰苦努力和团结合作,中国目前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 病防控、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出自己 的大流行,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但也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深入研 的力量。促进学术交流、普及民众健康知识是分会始终不变的追求。 究。同时,他指出也要高度重视慢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统的病 1987年分会成立伊始就创办了《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由洪 毒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他希望面对重大病毒性疾病,要开 · 08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展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勇于攻克防治的关键核心技术,保障人民 蒋建东院士阐述了“来自新冠的警示:做好抗感染药物研究”,高 健康。钱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的发 福院士阐述了“大流行背景下的公共卫生与公众参与”,徐涛院士阐 展情况和进一步规划。 述了“超分辨电镜-光镜关联成像技术”,李文辉教授阐述了“乙肝 病毒感染与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程功教授阐述了“宿主皮肤微生 院士专家汇聚 学术科普交辉 物与蚊媒病毒传播”。大会还设置了5个专题的分会场,包括病原学 与流行病学,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新型诊断技术、疫苗和抗病毒 舒跃龙主任委员介绍了本次大会的整体情况。本次大会由中华医 药物,病毒性疾病临床治疗,医学病毒与生物安全。会议一共安排 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 了126场学术报告,聚焦医学病毒学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药物研 圳)承办,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 发、临床治疗、生物安全等各个方面。为了鼓励本领域的优秀青年学 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 者广泛参与,会议专门设置了优秀青年专题报告。大会还通过病例讨 办。在大会设置的主旨报告中,程京院士阐述了“多技术并重,快准 论、壁报交流、论文摘要等各种方式,促进医学病毒学知识传播。本 检测致病微生物”,王福生院士阐述了“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挑 次大会期间还特别制作了一系列“小病毒大健康”科普视频,内容涉 战和相关对策与进展”,陈华兰院士阐述了“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 及大家关心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HPV疫苗接种,流感病毒、肝炎病 病毒研究进展”,饶子和院士阐述了“三十年坚守病原体基础研究前 毒、艾滋病病毒以及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科普等,旨在通过大家的努 沿”,庄辉院士阐述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成就、现状与挑战”, 力,共同促进病毒性传染病防控知识的传播,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 · 08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检查规范化 影像同质化 应用创新化 技师诊断化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召开 2022年9月16—1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 办,黑龙江省医学会、黑龙江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哈尔滨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 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分会各学组会议采取9个线上会场,线下协同 黑龙江省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年会在6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在本次 会议开幕式上,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中华医学 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张学高,中 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真林,哈尔滨医 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焦军东,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 医院院长于波,黑龙江省医学会秘书长徐维祥致辞。韩国、日本、泰国 等国家和中国澳门地区的友好协会会长分别发来了祝贺视频。影像技术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马新武,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 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医院赵雁鸣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本次学术大会主题为“规范创新、同质互认”,秉承“标准引 领、规范精准,医教研管、融合创新,大医精诚、博学强志,心地光 明、仁爱奉献”的理念,紧紧抓住社会热点,紧跟国家政策,以实际 大会开幕式在线召开 行动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本次大会从医教研管等方面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学科未来发展和技 师发展。大会特邀顾宁院士作了题为“纳米影像材料研究进展”的主旨 像工程专场、医学影像护理专场、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与救治专场、医 报告,邀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中国医学科 学影像信息学与PACS专场、医学3D打印专场、口腔影像技术专场、骨 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发展报 密度影像技术专场、介入影像技术专场、辐射防护专场、影像技术的 告(2022)”“MR心脏检查临床作用及病理影像化”的主旨报告。李 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研究专场、影像技术管理专场、影像技术质控专 真林教授作了题为“医工融合助力学科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详细阐 场、影像技术规范化、同质化相关应用及研究专场、医学影像人工智 述了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学科发展中需要解 能专场、国际交流专场、教育与继续教育专场、学科发展专场20余个 决的一些问题。此外,大会还邀请郑海荣、贾海波、杨旗三位“杰出青 分会场,从不同角度和内容向与会者呈现影像技术学的最前沿进展。 年”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本次会议共计举办了145场专题讲座,紧紧 冰城心血管疾病影像技术系列学术分会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 围绕“固本强技,规范创新”这一分会主旨,提倡检查规范化,影像同 MR心脏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心血管疾病超声技术应用、血 质化,应用创新化,技师诊断化。大会通过各种讲座和学习,推动优质 管影像学检查应用与临床实践、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基础培训等不同 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方面展开学术交流。 会场设有MR检查技术专场、CT检查技术专场、数字X线摄影技 术专场、乳腺影像学检查成像技术专场、儿科影像技术专场、医学影 此次大会收到稿件3398篇,大会专题发言、论文发言共计633人 次,点击量达到6.8万次。 · 08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重标准 促创新 智能化 助力人类健康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学术年会召开 条件下自我修复与再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或通过某种手段在体增 强组织修复能力,或在体外构建出模拟人体组织器官用于机体移 植和重建人体损伤组织或器官的科学。其面对的科学问题是,在 正确的时间、适宜的环境下,修复细胞是如何进行有序分化和精 准调控的?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组织的完美修复和再生。从外科学 角度来看,实现组织完美修复与再生可以用“5个R”来描述:切 除(Resection)、修补(Repair)、替代(Replacement)、再生 付小兵院士 顾晓松院士 韩忠朝院士 (Regeneration)、康复(Rehabilitation)。再生医学要和美学密切 结合起来,因为再生的器官除了功能以外,其形态、外表也应达到 2022年3月12—13日,第四届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学术年会以线上形式召开。会议设置1个主会场和10个分会场,共 完美的境界。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是我们科学研究和临床 应用的目标。 有1.7万余人次参会,院士专场、主题发言、专题报告精彩纷呈, 目前,人民群众对于组织修复与再生的需求巨大,几乎涉及所 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线相聚,共同规划再生医学研究蓝图,交流 有人类损伤和疾病治疗,涉及抗衰老和保健等领域,预测再生医学将 最新研究成果。 给人类健康带来20年高质量的生活空间。未来5—10年,再生医学领 在院士专场环节,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医学组织修复与再生 域可能实现以下目标:(1)部分损伤组织和器官(包括肝、肾、肺 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介绍了我国再生医学 和肠道等)可以实现在损伤部位的完美修复与再生;(2)干细胞产 研究的进展;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报告了组织工程神经构建的研究 品或药品或技术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损伤、疾病治疗、保健、抗衰 历程与产品研发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韩忠朝院士介绍 老、美容等领域;(3)创新材料、组织工程技术与产品广泛应用于 了干细胞新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随后,院士们回答并讨论了参会 损伤和疾病治疗,大器官的组织工程获得突破;(4)实现治愈率提 学者提出的关于学科发展、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高10%~15%、伤残率下降10%的预计目标,极大改善患者预后,降低 在主题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 医疗费用。 目前,再生医学尚需进一步解决创新理论指导、关键技术建立、 林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 振亚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谷涌泉教授先后进行了报告,为 理工医管融合、研发对接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参会者带来了组织工程软骨、干细胞治疗等相关进展。 各分会场主题涉及创面修复再生与肢体保全、创面修复及综 合、血管再生、骨和软骨再生、神经再生、干细胞工程、心脏再 生、干细胞与肝脏疾病等多个细分领域。 顾晓松院士:重视标准制定 保护和促进创新 成果转化 以组织修复为目的、以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为手段的再生医学是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关键是新技术新产品的临床应用,实现器 方兴未艾的生物医学新领域,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 官功能的重建,其涉及基础学科和多个新兴学科,是一个多环节的复 展前景,该领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成为新 杂的工程系统。 医学革命的核心。本次大会的召开,通过充分全面的交流探讨,必 顾晓松院士团队30多年来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神经组织工程研 将有助于推动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团队提出的“构建生物可降解组 把我国再生医学研究水平推向更高的台阶。 织工程神经”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研制出 了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 付小兵院士:再生医学需求巨大 可为人类健 康带来重大获益 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秃鹰啄食后可以再生; 85%;“周围神经修复移植物”产品组成结构为国内外首创,具有较 某些低等动物如蝾螈、斑马鱼等,可以长出缺损的组织;哺乳动物 好的可推广性,该产品于2020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建了 (包括人)的少部分器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再生。从传说到现实,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 无不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再生医学的期待与向往。近几十年,科学技 法,成功修复人正中神经干8厘米缺损,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创 术的进步使得再生医学从梦想走向科学并接近现实——人们对再生 新性地研制了新一代细胞基质化丝素组织工程神经,并获中国发明专 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再生技术与手段有了新的创新,逐步将再 利及美国、欧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的 生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保健等的手段。 创新与转化应用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研发出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 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 再生医学是研究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发生、发育以及在损伤 · 089 · 尽管我国在神经修复这一创新领域已取得诸多可喜成果,但面临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的国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亟待制定自己的标准,以保护和促进我国 上市,但有17款干细胞药物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药物研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并引领国际。 发具有低效和费时费钱特点,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 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以及干细胞技术,对大量分子数据进行训练来 韩忠朝院士: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干细胞新药 研发 预测候选药物,并分析健康人和患者样品的数据以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 细胞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2015年至今,国家各部委相继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的细胞分选技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吞 出台一系列支持干细胞技术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及技术指导文件,旨在 吐量和高精准度实现细胞分选,整个过程实时自动化运行。该技术适 推动干细胞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我国干细胞研究经历了无序生长阶 用广泛,尤其将对分辨癌细胞和非癌细胞之间、全能干细胞和多能干 段、规范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在全球6000余项干细 细胞之间的细微差别作出巨大贡献。 与治疗靶标,建立分子模型,预测结合的亲和力并筛选药物性质,有效 降低药物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并提高新药成功的可能性。 胞临床研究中,我国开展的不到900项,相较于欧美国家来说总体较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还可实现细胞培养过程的自动完成,确 少,但我国在间充质干细胞特别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上具有优势 保培养液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药物供给,并对细胞的生长变化进行 且进展较快。 密切监控,无需操作人员干预,还能全面记录试验结果,进行结 目前国外已有21款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国内尚无干细胞新药获批 果分析。 · 090 · 中青年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展示交流 开创未来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13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 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达了肯定和由衷赞赏。首先,本次会议邀请到 病学分会第13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于2022年8月25—27日在 了诸多内分泌领域专家学者,包括院士、教授,以及优青、杰青等优 广东广州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秀学者;其次,本次会议内容不仅涉及内分泌科常见病,还包括内分 泌科少见病、罕见病。会议内容充实,对提高中青年医师临床规范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每年召开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 诊断能力很有帮助;最后朱教授对中青年医师寄予了厚望和嘱托,中 迄今为止已走过十三年历程。会议秉承“展示、交流”的会议理念, 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中青年医师。本次会议为全 针对当前糖尿病相关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及中青年医师广泛关注 国中青年同道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次会议向优秀 的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和交 的院士、教授、杰青、优青学习诊疗经验和科研成果,携手推动本学 流不同学术观点的平台。本次会议共39个大会报告,从糖尿病病理生 术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理、杰青优青专场、转化医学研究、糖尿病肥胖治疗策略、糖尿病新 技术与新理论、内分泌疾病、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及论文撰写与 基金申报、疑难病例讨论等九个方面开展交流和讨论。 精彩瞬间 主旨报告 开幕式现场 大会在广州开幕,同时采用网络在线直播形式。糖尿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 辞,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学组组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时立新教授 主持开幕式。 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 侯凡凡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提到,糖尿病 已成为我国公共健康问题,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 病。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与糖尿病肾病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预后风险 有关,生活方式改变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健康体 重、保持适当运动、降低钠盐摄入、适量补充营养素以及限制酒精摄 入等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利于改善糖尿病肾病的预后。 朱大龙教授致辞 赵子建教授作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赵子建教授提到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 胰岛功能的再生有促进作用,它在人体内无法自身合成,主要来源于深 时立新教授主持开幕式 海鱼类。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治疗或营养干预提高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 093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可以恢复NOD发病小鼠胰岛素分泌水平,而饮食中高ω-3多不饱和脂肪 素;Cushing综合征病人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发生,不一定和皮质醇 酸可以逆转1型糖尿病的发展,高浓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成为1型 激素有关,而是与在肝脏代谢或者高表达的17羟孕酮含量相关。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手段。 许雯教授作报告 李延兵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许雯教授介绍了IDegLira以其一支笔,每 中山大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指出,肥胖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日一次注射,不受进餐影响,起始或调整都很简单的特点,在糖尿病 体脂分布是肥胖异质性的关键因素。在流行病学研究中,BMI不能反映 的治疗中对HbA1c的控制和体重的改善方面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并通 个体间脂肪分布差异,而内脏脂肪和异位脂肪是心血管和代谢疾病发 过临床案例分享,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 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开发促进白色脂肪转化为活跃的棕色脂肪 专场 的药物,有利于减少有害的内脏脂肪沉积、带来代谢和心血管获益。 1.杰青优青专场 孟卓贤教授作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孟卓贤教授通过动物实验提出饮食干预可改善葡 萄糖稳态,可逆转高脂饮食对β细胞的功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并研 讲者精彩发言 究了饮食干预在基因水平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这对提高糖尿病的临 床治疗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罗湘杭教授探讨了免疫衰老与代谢病;山东 大学的于晓教授介绍了胰岛稳态中的GPCR;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杨吉 春教授分享了RIMKLA和Hcy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的马 欣然教授分享了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温度响应及调控机制。 2.糖尿病病理生理专场 李小英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团队提出脂肪肝和糖尿病是非 讲者精彩发言 常相关联的;肝脏功能的障碍,空腹果糖增高是糖尿病重要的风险因 · 09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胡承教授从遗传和机制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易感基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郑 晓皎教授讨论了肠道菌群―胆汁酸对代谢性疾病的调控作用;复旦大 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王球玉教授探讨了肝脏来源的激素对于能量代谢的 调控作用。 3.转化医学研究专场 讲者精彩发言 物研究进展;解放军总医院的申晶教授探讨了移植后糖尿病与胰岛 素抵抗。 讲者精彩发言 7.糖尿病肥胖治疗策略专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杨金奎教授介绍了关于如何发 现新的单基因糖尿病综合征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 与健康研究所的刘兴国教授讨论了“脂滴涅槃”启动细胞重生;复旦 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刘洋教授分享了CHCHD10通过调节脂解从而调节脂 肪细胞的产热。 4.内分泌疾病专场 讲者精彩发言 广东医科大学的叶得伟教授介绍了现有妊娠糖尿病动物模型并 讨论了其与理想模型的距离;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何茜教授围绕治标与 治本,介绍了“以患者为中心”看度拉糖肽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临 床价值。 8.论文撰写与基金申报专场 讲者精彩发言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杨涛教授分享了高脂负荷胰岛代谢 适应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杨雁教授介绍了糖尿病患者 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肖扬教授介绍了 1型糖尿病预测诊断新工具。 讲者精彩发言 5.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专场 刘晓蕾教授重点讨论了《生命代谢》期刊;黎健教授介绍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请——新热点新思路新模式。 9.疑难病例讨论专场 讲者精彩发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李晓牧教授探讨了β细胞功能调控与糖 尿病的关系;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臧淑妃教授分享了 一个基于血细胞的妊娠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中山大学孙 逸仙纪念医院的陈思凡教授介绍了新型ACE2酶活性激动剂改善胰岛 素抵抗或COVID-19诱发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6.糖尿病新技术与新理论专场 解放军总医院的臧丽教授介绍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诊治;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张淼教授分享了2021年EUGOGO Graves眼 病管理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朝云介绍了肢端肥大症药 讲者精彩发言 · 095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贵黔国际总医院的张妍教授分享了一例异位垂体腺瘤病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德琳教授分析了自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厉平教授分享了其对于特发性高钠 血症的诊治思考。 对于一例甲状腺肿物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病例的诊治体会;中国 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刘艺文教授分享了一例多次重度低 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将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和组织水 钾、低钠而最终诊断为Bartter/Gitelman综合征的病例;复旦大学 平,与中青年同道们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为中国糖尿病防治事业 附属中山医院的赵琳教授分享了一例VHL合并肢端肥大症病例; 的进步,为人人健康、健康中国再助力! · 096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承担拼搏发展重任 赓续传承心身事业 谱写健康中国 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中青年心身医学论坛召开 况利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大方副秘书长开幕式致辞 2022年10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办的第二届中青 袁勇贵主委开幕式致辞 性基因,解释其作用机制,开发新型抗抑郁治疗方法。 年心身医学论坛圆满召开。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况利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 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同志致辞,他鼓励年轻 医院赵旭东教授主持,清 的心身医学工作者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守正创 华大学生命学院姚骏教授 新,锲而不舍地推进学科发展。分会在未来工作中,加大心身医学教 作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分 育培训投入,完善心身医学教育体系,提升心身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 子机理研究”的报告。姚 水平和临床各科对心身相关障碍的诊治能力,向大众普及宣传心身医 教授从模式动物探讨双相 学相关知识,勇于开辟心身事业发展新天地,奋力谱写“健康中国” 情感障碍的分子机制,发 姚骏教授 崭新篇章。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教授开幕式致 现Syt7缺陷小鼠表现出躁狂行为,并进一步对发生机制进行探索,发 辞,袁主委指出学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要实现全方位建 现Syt7缺陷小鼠因缺失Syt7启动的谷氨酸释放活化GluN2B-NMDARs导 设和提升,必须发挥心身医学的整合优势,办出学科特色,培养青年 致躁狂样表现,为双相情感障碍寻找生物学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未来 队伍,推广诊疗技术,创新科研成果。中青年心身医学工作者要以此 仍需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亚型进行研究,寻找Syt7参与该疾病的基 次大会为契机,齐心协力、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承担拼 因—分子—环路机制。 搏发展重任,赓续传承心身事业,谱写健康中国新篇章。本次会议邀 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周 请国内外中青年心身医学学者莅临大会,就心身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国 波教授主持,上海市精神卫 内、国际前沿展开深入交流。本次会议以线上形式展开,吸引众多心 生中心彭代辉教授作了“抑 身医学爱好者观看直播,参会注册人数注册600余人,总点击量7000 郁症躯体化症状的诊疗”报 余人次。 告。彭教授对课题组进行的 系列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抑 开幕式后开启大会报 郁症患者常伴有各种各样的 彭代辉教授 告日程。首先由首都医科 躯体不适症状,临床医生需要对该症状进行仔细鉴别,充分关注躯体症 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 状给患者带来的重要影响,并寻找有效治疗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许 由湖州市第三人民医 琪教授分享了“LHPP介 院沈鑫华教授主持,中南大 导的溶酶体酸化在抑郁症 学湘雅二医院周建松教授作 中的作用机制”的报告, 许琪教授 了“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变 许教授根据课题组前期对中国重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 迁”报告。周教授从精神 究,报道的两个可重复的、在GWAS水平显著的遗传位点。其中一个位 疾病的两大诊断系统(DSM 于LHPP基因内含子区,之后对LHPP的功能和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进 和ICD)对躯体症状障碍 周建松教授 行探讨。研究发现携带LHPP的loss-of-function突变可能让个体具有抗抑 进行梳理,详细讲解其在DSM-4到DSM-5以及ICD-10到ICD-11中的演变 郁的作用,LHPP敲除导致压力下溶酶体活性降低,从而提高了C/EBPβ 过程,指出这些诊断的变迁更强调了个体认知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进 的稳定性和蛋白质水平,促使其下游调控的6种趋化因子的水平参与抑 一步关注病人的病耻感,注意不同年龄段该疾病的特异表现,希望对就 郁症发生。希望未来能加深对LHPP的研究,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抑 诊患者进行全面健康问卷的筛查和评估,减少漏诊,更好地减轻患者痛 郁治疗方法;另一方面,继续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压力韧 苦,提高患者预后。 · 097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 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 医院吴爱勤教授主持,重 院袁勇贵教授和俄亥俄州 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立大学Jessica Turner教授为 周新雨教授进行了“肠道 负责人,国内外学者通力合 微生物与精神疾病研究进 作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期望 展”讲座。周教授从国际 通过IPIP计划可以绘制中国 和我国的微生物组计划引 周新雨教授 人群心身疾病脑图谱,揭示 姜文颢 出微生物—肠—脑轴概念,从肠道微生物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研 心身症状的共通脑机制,实现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同诊同治”。 究、肠道微生物参与精神疾病的临床相关研究和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 由东南大学附属中 病的未来展望三部分进行阐述;肠道微生物参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 大医院岳莹莹博士主持, 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未来可以深 四川省人民医院邹志礼教 入解析微生物—肠—脑轴调控机制,明确精神疾病致病的关键菌群, 授作了“惊恐障碍的研究 构建具有潜在治疗/预防效果的菌株资源库,围绕特定致病菌开发生物 进展及思考”报告。邹教 标志物诊断试剂盒等工作。 授指出惊恐障碍具有高发 病率,且增加患者自杀风 邹志礼教授 接下来由北京协和 医院丁荣晶教授主持,四 险,其课题组对惊恐障碍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水平进 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强教授 行了系统研究,在遗传学层面,从单胺系统、神经营养系统,到全基 进行“精神疾病诊断系统 因组研究,多基因风险评分、罕见变异关联研究等对惊恐障碍进行探 对基础研究的影响”的专 索,发现5-羟色胺转运体多态性位点参与惊恐障碍发生。对转录学的 题报告。王教授首先对精 mRNA测序,非编码RNA(竞争性内源RNA)等进行研究发现CBL位 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总 王强教授 点与基因表达相关。但是目前研究得到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较少,未来 结,指出临床使用的诊断系统多从症状学进行诊断,带来研究结果的 需要增加样本量,提高样本同质性,进行分层研究等挖掘更多的遗传 异质性。未来需要严谨的基础研究设计为精神疾病提供更多的循证医 学机制,使更多的惊恐障碍患者获益。 学证据,从而更好地使患者获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 心陈珏教授主持,中国科 学院心理研究所周媛教授 作了“面向抑郁症精准诊 疗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 大会过程中专家学者踊跃提 究”的报告。周教授一直 问,积极沟通、交流互动,气氛 致力于抑郁症患者的静息 周媛教授 热烈。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 态功能磁共振研究,从默认网络、功能链接、伏隔核亚区划分等对抑 花,获得创新的想法,为心身医 郁症进行了系列研究,之后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亚群划分探索其特定机 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制,最后对中医梅和气患者进行相关探索,以上研究为探索抑郁症的 部分参会专家 分子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第一医院况利教授主持, 医院姜荣环教授主持,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 玉平教授进行总结和闭幕 医院廖艳辉教授作了“成 致辞。王教授指出本次会 瘾与抑郁”的报告。廖 议安排紧张紧凑、精彩纷 教授对戒烟进行了全面系 呈,为中青年心身医学专 王玉平教授 统研究,从不同人群发生 廖艳辉教授 家提供契机和平台,从基础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基础,多层面、多水 率、发生机制、戒烟科普、开发戒烟APP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 平、多角度地探讨心身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 对饮酒、网络成瘾等进行调查研究。指出成瘾与抑郁可能存在共同的 疗提供重要参考,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老中青三代心 作用机制,希望未来能更好的为戒烟人群服务。 身医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心身医学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希望未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炜教授主持,东南大学附属中 来有更多更优秀的青年专家,参与沟通交流,通过不断沉淀和积累, 大医院姜文颢副研究员作了“整合心身脑影像计划(IPIP)”的报告。 把该会议争办为品牌性学术会议,向国内和国际辐射,引领心身医学 姜博士长期从事心身疾病的大数据影像遗传学研究,对整合心身脑影像 再创辉煌。最后感谢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各位主任委员、委员和 计划的项目背景、指导、规划和前景进行全面解析。该项目由东南大 优秀的心身医学青年才俊的辛勤付出,期待明年学术会议相见,带来 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院士和南加州大学Paul Thompson教授作为学术顾 更加精彩的学术盛宴! · 098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改革背景下的卫生健康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2022年中青年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一直重视青年学组工作的开展,此 设及思考”“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人文能力研究”,教育部医学 次会议由主任委员丛亚丽教授指导,候任主任委员刘俊荣教授分管部 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中医药大学段 署,副秘书长陈旻教授担任青年学组组长,负责开展相关学术交流、 志光教授对该环节作了专家点评,并进一步阐述了医学伦理暨医学人 学科研究等工作,旨在使青年委员及相关卫生健康工作者不断学习医 文教育的若干关注问题。模块五:生物医学技术革新,授课专家围绕 学伦理学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科学发展动态。 “逝者冻精的伦理学思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考量与法律治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医 理”开展讨论,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前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 学伦理学分会中青年学术会议于2022年9月24-25日以线上形式召开。 学李义庭教授为专家点评,进一步分析了生物医学技术革新的若干关 会议主题为改革背景下的卫生健康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 注问题。模块六:新政下伦理委员会建设与审查,针对诸多议题作了 本次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政下伦理委员 深入分析,如“新政引领下共同开辟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管理体 会建设、生物医学技术革新、医学伦理暨医学人文教育、生命伦理学 系”“临床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 基本理论研究等方面内容进行报告与经验交流,共设有6大模块。模 的临床研究伦理问题及伦理审查”“临床试验无障碍知情同意理念体 块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肖月研究 系”,围绕上述议题,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大连 员作了“卫生技术评估助力卫生治理”的主旨报告;中华医学会医学 医科大学赵明杰教授对新政下伦理委员会建设的若干关注问题作了进 伦理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青年学组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陈旻教 一步的分析。最后,闭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授分享了题为“基于伦理价值刍议三明医改能否星火燎原”的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部丛亚丽教授作了总结点评,分析改革背景下的卫生健 全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福州市医疗保障局党委书记江智文等分 康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的若干关注点。本次会议特色或创新之处在 享了“让失能人员生活更美好——基于变革理论的福州市长期护理保 于(1)师资力量强大,邀请国内医学伦理领域知名专家和中青年人 险试点政策实施经验与挑战”等热点议题。本模块点评环节由中华医 才,对于医学伦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的解读,并介绍国内国际先 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曹永福教授针对医药卫生 进经验,能拓宽培训人员的视野。(2)讲座中既有高校医学伦理方 体制改革的若干关注问题作了精彩的述评。模块二:疫情防控相关议 面的专家学者,也有医疗机构的一线从业人员,体现将理论创新与实 题,针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伦理思考”“疫情防控中舆 际问题解决相结合。(3)培训内容丰富,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 论性信息弱势群体的伦理问题——以对流调结果的道德评判为例”两 政下伦理委员会建设、生物医学技术革新、医学人文教育、生命伦理 个主旨报告,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 学基本理论研究等方面新问题和新思维进行挖掘。 学尹梅教授作了疫情防控的若干关注问题的专家述评。模块三:生命 参会人员主要有高校医学/生命伦理学教研人员、生物医学伦理委 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共有四个报告“共同道德还是专业伦理:生命 员会委员、对临床和卫生改革领域伦理问题有兴趣的医护人员和管理者 伦理学的转向”“生命伦理视域下道德地位问题”“道家生命伦理学 等。本次会议有效推动了参会人员对改革背景下的卫生健康伦理、法律 基本问题”“基于生命伦理的反思实践与人性关怀”,点评专家为中 与社会影响方面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思考,也为国内中青年学者对这一 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张金钟教 领域的研究提供报告与交流机会,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通过此次会 授,他针对生命伦理学基本理论的若干关注问题开展延伸讨论。模块 议,有助于进一步普及推广医学伦理和科技伦理治理相关知识,为国内 四:医学伦理暨医学人文教育,专家分享的报告包括“标准化病人方 医学伦理相关工作的规范有序提供指导,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医药卫生体 法论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整合”“科研人员科技伦理培训的·制度化建 制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大众健康带来贡献。 · 099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开拓创新 融合发展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2022年全国青年学术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致辞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办,陕西省医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2022年全 国青年学术会议2023年1月6—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本次学术会议以“开拓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了众多 国内外知名医学影像技术专家以及跨学科学者齐聚古城西安。1000余 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探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 向,勉励青年技师面向未来,在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党小组会上,李真林教授汇报了2022年分会的党建工作与新的一 年的党建工作计划,雷子乔教授带领大家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 精神,切实要把全面、准确、深刻理解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融入到思 想深处、体现到自觉行动上。在新征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党对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医学部党委书记陈腾致辞 分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努力 为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提供高效、优质的影像检查服务,推动医学影 像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在常务委员扩大会上,李真林教授首先对2022年学会的整体工作 进行总结。2022年分会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发展、平台建设和行业影响 力几个方面做出了亮点和特色工作,2023年将继续围绕中华医学会影 像技术分会成立30周年开展系列高质量活动。随后各学组分管委员、 各学组组长对过去一年工作总结汇报,全体讨论今年工作成效与不足 和下一年学会整体规划。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教授致开幕辞中表示抗 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致辞 · 100 · 中华医学会2022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疫三年,青年影像技师冲锋在前,移动DR、车载CT,影像技术人千 际青年”等学术单元37场,围绕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 里驰援。发热门诊、重症病房、方舱医院,处处彰显影像技术人的担 究、临床规范等展开交流。会议发言共190人次,其中主旨报告6个, 当与奉献。疫情让医学影像走进普通百姓的视野,也让影像技师从幕 专题发言70个,线上观看总量万余次。 后走向台前。新医科、新影技,技引未来。分会的发展要靠广大青年 挺鹰担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 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中华 中国科学院管晓宏院士致辞中强调,信息科学的发展——“两化 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不断拓展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沿内涵,多途径、 一融合”与影像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希望通过与影像技术专家、脑 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学科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整体水平。开展“基 科学专家、医学专家合作,信息科学领域同道也能够为医学科学与技 石”“磁路”等检查同质化培训,推动检查规范、影像同质化,推 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进检查结果互认;学会与国家卫健委人才中心联合推出的“基层影 中华放射学杂志张琳琳总编审、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为大 像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强基层,提素质,助力“千县工程”建 会致辞。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吕毅教 设;“隐形天使”系列大赛,让无声的图像展现全国青年影像技师 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教授对大会举办表 乐观向上的抗疫风貌;“医说影话月半谈”展示全国不同层级技师 示祝贺并发表贺词。 的匠心与理想。 开幕式后,在主会场举行大会主旨报告,石明国教授、余建明教 新医科、新影技,技引未来。青年技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 授、张明教授、张琳琳教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峰教授、李 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医教研管全面发展。本次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 真林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解笑瑜教授,就医学影像 会全国青年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描绘出了影像技术学科发展和青年 技术青年技师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发展、新技术应用、影像技术 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为全面提高青年影像技师的综合能力,加强影 进展等内容进行大会发言,参会代表积极交流讨论。 像技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多项指引和方法。未来学会将继续积极发挥 大会共分设5个线下分会场,开通10个线上直播间,邀请了众多 自身的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突出问题,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生命 国内外医学影像界知名专家,设“前沿论坛、创新技术、CT青年、 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影像技术 MR青年、数字X线青年、医学工程青年、教育青年、PACS青年及国 人的力量。 与会专家合影 · 101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