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心理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首都师范大学 代码:10028 授权学位点 名称:心理学 代码:0402 授 权 级 别 博 士 硕 士 2022 年 5 月 22 日 -1- 编 写 说 明 一、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位点,只编写一份建设年度 报告,内容包含博士和硕士情况。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领域分 别编写。 二、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须真实、准确, 有据可查,要与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填报系统中内容保持一致。 三、报告中涉及过程信息的数据(如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学术论 文等),统计时间段为 2021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涉及状 态信息的数据(如师资队伍),统计时间点为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四、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包括统计时间内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 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不同专业学位点)重 复统计填写。 五、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 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 位点(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填写。 六、各学位点可在本提纲基础上,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增加体现学位 点特色的相关内容。 七、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仿宋 GB2312,行间距 26 磅,纸张用 A4。 -2- 一、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于 1984 年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 位授予权,2007 年获“博士后流动站”,2010 年获“心理学”一级学 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基于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四个二级学科,本学位点形成了“认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 创造性思维与推理、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4 个 方向,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本学位点所依托的心理学一级 学科基础雄厚,在第二轮、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第 7、 12、11(B)。六十多年来,经过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心理学科依托 单位从首都师范大学建校以来设立的心理学教学组(1956 年)、心理 学教研室(1978 年),到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1999 年)、教育学 院心理学系(2010 年),至 2017 年成立心理学院。到目前为止,心理 学院发展成为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完整培养体系的二级办学单位。 本学位点现有“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妇女儿 童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性健康教育基地”等科研与服务平台。重 点研究方向包括创造思维与创新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与脑发育两个方 向。习近平同志 2009 年视察实验室时指出“这是一个研究方向正确、 内容有意义的实验室”。本学位点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 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分别在各类学术研 究团体中任职或在国内外多家知名期刊担任编委,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 和学术声誉。 2.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 -3- 业能力突出、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胜任心理科学研究、 教学与社会服务任务的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坚持正确的政治 方向;具有良好的学术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事业心、开拓精神与实践能力。(2)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 入的知识体系,把握所在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独立提 出有价值且独特的科学问题并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 领域或专门技术领域上做出创造性成果。(3)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 基本的科学素养,对心理学科的发展以及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促进 人类福祉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 二、导师队伍情况(专业学位点含校外导师情况) 1.人员规模及结构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 40 名,其中正高级 15 名,副高级 16 名, 博士生导师 14 名,硕士生导师 39 名,45 岁以下年轻教师 23 名。教师 队伍中有北京市优秀党员 2 名(郭春彦、丁锦红)、北京市优秀教师 1 名(师保国)、青年北京学者 1 名(魏萍)、中国科协托举人才计划工 程 1 人(赵婧)、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名(李新旺)、北京市高 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1 名(师保国)和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获 得者 1 名(李新旺)。除在编教师以外,还有北京市特聘教授 2 人(蒋 毅、钟宁,其中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人),外籍教授 4 人(荷兰皇家 与艺术科学学院院士 Marinus van IJzendoorn,德国马格德堡大学 Stefan Pollmann,加拿大约克大学 Vinod Goel,美国奥本大学 Gopikrishna Deshpande)等,他们与我院教师一起联合培养学生、开展 科学研究。教师队伍中 100%拥有博士学位,28%具有交叉学科(如工学、 -4- 医学、理学、教育学等)背景,35%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美国哈 佛大学、西北大学等)。32%的教师在中国心理学会、教育部心理学教 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各类学术研究团体中任职。20%的教 师在《心理学报》《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等国内外多家知名期刊担任编委,有着良好的社会和学 术声誉。 2.导师培训情况 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 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 主线,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本学位点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素养,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本学位 点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师师德教育工作。组织专题报告, 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最新表述,深入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核心 要义和精神实质,主动对标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 的教育方针要求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和育才育人全过程。压实导师职责, 深耕导师“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理念,教授 领衔“专业思政第一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方针。强调“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做好榜样宣 传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 述,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自身素质的第一评价标准,组织教师 签订《师德承诺书》,并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中坚决落实师德一票否 决制。 其次,加强导师教学、科研素养培训,促进导师不断成长。组织教 师学习“黄大年式教育团队精神”,积极投身科研,不断探索前行,用 -5- 创新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组织诚信教育专题讲 座,结合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等实际情况,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诚信意识, 自觉做到诚实从教、守信治学。对新聘导师进行专项培训,使他们深入 领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要求,明晰岗位职责,明确研究生教育 各流程环节及相关政策,了解学校研究生教育整体情况及发展目标,有 的放矢地落实育人要求。通过组织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邀 请校外专家对学院教师项目申请和科研开展等进行指导、基于各级人才 项目开展工作交流等,提升导师自身科研素养,推动科研项目开展和人 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通过上述系列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有情怀、有责 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 3.新导师评聘情况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试行)》、《首都师范大 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心理学院《关于研究生 指导教师遴选条件补充规定》等文件要求遴选和评聘研究生导师。采取 专题讲座和学习研讨等方式对新任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可担任 导师。2021 年度新评聘硕士生导师 1 名(邓衍鹤),资格认定博士生 导师 1 名(李琦)。 三、人才培养 1.培养情况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和宣传工作。按照学校研究生院部署, 积极进行招生宣传宣讲工作,通过组织本科生暑期学校,吸引优质生源 报考;通过学院网站和公众号,对学院概括和师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 介绍,对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等及时推送,扩 大招生影响力。2021 年度,博士研究生招全日制学生人数 9 人,授予 -6- 学位 9 人;学术硕士研究生招收全日制学生 36 人,其中推免生人数 9 人;授予学位 33 人。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定期向全院 汇报近五年学生就业情况和 2021 最新就业形势、相关政策和就业进度, 引导全体教师全方位支持学生就业工作;针对疫情期间的考研、考博、 就业线上面试,为毕业生提供会议室、教室等就业服务场所;始终坚持 整体推进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深入开展就业辅导。从学生需求出发,结 合学生专业特点重点通知和重点推荐,形成清晰的就业信息传达机制, 保证就业信息的实效性。通过班群转发、微信平台、学院网就业招聘专 栏等多种形式,让毕业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相关就业信息。定期发放调 研问卷了解学生情况,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通过一对一修改简历 等加强与学生交流。先后邀请十余名优秀校友针对中学心理教师、高校 辅导员、高校心理咨询、北京市公务员等专题分享就业经验。创新工作 方式,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微信推送“看心理学子|初 心不改,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等积极鼓励学生去西部偏远地区和京郊任 教;在公众号上进行优秀毕业生事迹推送,动员多方力量为毕业生推荐 工作。 2021 年度,共毕业博士研究生 9 人,其中 6 人赴高等教育单位工 作,2 人赴民营企业工作,1 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就业签约率为 100%。 共毕业学术硕士研究生 33 人,其中 10 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3 人进入 高等教学单位工作,4 人进入中初等教育单位,5 人进入党政机关或其 他事业单位工作,3 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6 人进入民 营企业工作,就业签约率为 76.5%。 2.课程与教学(含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7- 博士研究生和学术硕士型研究生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必 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 此外,学生均需完成实践环节的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实习活 动包括学术研讨、兼任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博士研究生须结合所 学课程完成相应学术论文,配合导师主持的项目参加调查研究或实验研 究。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以及深化实习与见习,优化课程体系,改 进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和案例库建设。2021 年共执行研 究生教育立项 4 项,分别为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应用心理学 专题”、研究生课程思政校级示范项目“积极心理学”、研究生全英文 课程建设项目“学生心理问题与矫正”、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示范 项目“首师大心理咨询中心”。 其次,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2021 年度,方平教授主编 教材《自主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高职高专版)(第三版)》 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郭德俊教授参编 的教材《普通心理学(第五版)》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 奖;罗铮副教授参编的著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获 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人格心理学”课程获 评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主讲教师师保国教授获评北京市高校课 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师保国 教授的教学成果《指向专业素养提升的人格心理课程群教学改革》获得 校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3.培养质量(含论文抽检、盲审情况;学生创新成果;国际交流情 况等) 本学位点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 -8- 位授予管理。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引用比率检测”制度,对存在学术不 端行为学生的论文采用整改后再次检测或延期答辩等处理方法。研究生 需通过学分审核、开题、中期检查、实习实践、预答辩、毕业答辩、学 位审核等环节才能获得相应学位。 2021 年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检 1 篇,为“非存在问题论文”,抽检通过。接受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 室抽检的 7 篇硕士论文(均为学硕)论文全部通过,通过率为 100%。 硕士论文抽检共收到 21 份专家评价意见,其中优秀良好率为 76.19%, 合格率为 100%。 2021 年共有 9 篇博士论文、5 篇学硕论文参加盲审(送教育部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质量监测服务平台参与匿名评审),全 部通过盲审,通过率为 100%。 共收到 14 份专家评审意见,其中博士 论文优秀良好率为 54.17%,合格率为 91.67%;学术型硕士论文优秀良 好率为 66.67%,合格率为 100%。 2021 年博士研究生和学术硕士型研究生共申请首都师范大学研究 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立项 5 项,发表中科院二区 SCI/SSCI 论文 2 篇。 发明专利 2 项(一种基于生理信号预测个体压力应对方式的系统和方法, 申请日:2021 年 1 月 27 日,申请号:202110112589.4;一种多维度心 理状态测评与调控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申请日:2021 年 12 月 7 日,申请号:2021114851574),软著 2 项(婴儿眼动数据分析软件 1.0, 登记号:2021SR481129,批准时间:2021-10-11;基于创造性认知重 评的情绪调节 APP<简称心晴>1.0.,登记号:2022SR0081178,开发完成 日:2021 年 8 月 28 日,批准时间:2022 年 1 月 12 日)。 2021 年通过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 2 人, 联合培养 1 人,获得 BIF 基金(Boehringer Ingelheim Fonds for Basic -9- Research in Medicine of Germany)资助留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 人,研 究生参与国际会议 6 人次。2021 年与国外单位合作发表论文 7 篇(其 中 6 篇首都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其中博士研究生参与 2 篇,学术型 硕士参与 5 篇。 4.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位点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大思政”工作 格局为目标,以“四个坚持,四个强化”为抓手,不断创新和深化师生 思政教育。 (1)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以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选优配强支 部书记,严格落实“三个条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 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突显组织育人功能,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 100 周年为契机,全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党史伴 我行-读书荐书讲书计划、红色心理剧等系列活动,不断增进全体学生 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强化育德能力。教师深悉“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之使命,积极提升育德能力,潜心挖掘心理课程思政元 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厚植师生家国情怀。教师把人格塑 造、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 人讲育人”的新局面。创新德育工作,通过阅读演讲比赛、朋辈讲书大 赛、天安门观看升旗、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筑牢理想信念。 (3)坚持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强化三全育人,坚持育人德为先, 导师既要为学师,也要为人师,强化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 - 10 - 局。配强配齐专兼职导师队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压实导 师职责,深耕“第一责任人“意识,广培“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理念, 教授领衔“专业思政第一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聘优秀研究 生担任学生辅导员和助理班主任,在育人实践中实现自我升华。组织学 生参加“五•四光荣之歌”合唱比赛、“春晓杯”书法大赛、足球赛和 篮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锤炼意志、以美化人;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感受劳动的价值,促进全面发展。 (4)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强化知行合一。强化思想武装,成立“心 连新”理论学习小组,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蔚 然成风。构建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基础教育和基层社区“五位 一体”的实践育人环境,促进知行合一。在 2021 年度,本学位点以“5· 25” 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分别针对校内师生和河北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分别开展“砥砺青春心向党,绽放生命共成长”主题心理嘉年华系列活 动;7 月赴河北开展“乡村振心,积极心理”心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 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京津冀地区。20 余名学生参加鸟巢文艺汇 演、建党 100 周年大会、冬奥会等志愿服务活动,展现出心理学子的良 好风貌和时代担当精神,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2019 级获得市 级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2020 级研究生联合党支部获得北京市红色 “1+1”示范活动三等奖。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1.科学研究 (1)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科研水平 2021 年度,本学位点有在研国家级项目 12 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 目 2 项,包括国家脑计划课题(科技部科技创新 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 - 11 - 究)1 项(经费 1080 万元)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经费 1003.48 万元),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0 项(2021 新立项 1 项)。此外,国 家级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和科技处项目、北京市教委项 目等总项目合同经费 2795.14 万元。横向课题 14 项,到账经费 177.96 万元。总计经费 2973.1 万元,学院人均科研经费 78.24 万元。 2021 年度总计发表论文 82 篇。其中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7 篇,在国内各类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 10 篇;国际 SCI、SSCI 期刊 发表论文 65 篇,其中中科院一区文章 5 篇,1 篇发表在顶级期刊 Information Fusion(IF=13.669),中科院二区文章 16 篇。 (2)凝聚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凝练并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和国家项目培育, 引导团队进行科研技术攻关,产出高水平成果。目前,学院统筹资源重 点支持 2 个创新团队(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团队、儿童发展与脑发 育创新团队)和 1 个青年团队(青年北京学者支持团队)。学生创新思 维与创新教育工作团队在创造性思维的心理与脑认知原理方面取得重 要进展。自 2015 年以来,团队累计在中科院一区刊物 Cerebral Cortex (IF 5.357)和 NeuroImage(IF 6.556)等杂志上以责任作者发表相关 论文 8 篇,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特色工作及贡献包括(1) 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创造性顿悟的脑机制,相关发现被写入 Sternberg 教授主编的《Cognitive Psychology》及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 学》;(2)2019-2021 年连续三年组织了“思维与推理认知神经科学 国际研讨会”,罗劲教授当选全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团队成员以 第一获奖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1 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2 次;(3)师保国教授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完成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 标准”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采纳。儿童发展与脑发育创新团队在儿 - 12 - 童早期发展监测、评估、干预与家庭养育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特色工作及贡献包括(1)建立了首都样本量最大的儿童成长追踪 数据库;引进和开发了贝利认知评估、母亲敏感性和依恋等测评工具; 完成了“0-3 岁儿童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为北京市“十四五规划”、 国家幼儿托育服务等提供政策咨询与评估服务。(2)代表中国学者参 加了由全世界 70 余位依恋研究领域的专家共同起草的联合声明,建议 将依恋理论和研究应用于司法实践,并于 2021 年发表于依恋领域的权 威期刊《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上。 (3)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成果应用转化 开展国际化合作,成立国际交流与学院发展中心,引进岳晓东教授 (中国香港)担任中心主任,特聘包括荷兰、德国、加拿大、印度等多 名外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引进钟宁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蒋 毅研究员为特聘教授。这些国际化人才为我院研究生开设全英文或双语 课程,与我院教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学生开题和毕业 答辩等培养环节,积极助力我院教师组织学术会议、工作坊和学术讲座 等交流活动,为心理学院招贤纳才积极宣传,为提升我院国际和社会影 响力出力献策。2021 年度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 心理系、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日本前桥工业大学等研究机构进行 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的合作研究,合作发表论文近 20 余篇。 与国内兄弟院系合作,提升国内影响力。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联合 举办第三届思维与推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The 3rd)。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多名教师深度合作,参与了首都教育 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工作。罗劲教授牵头申报了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 新中心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适应能 - 13 - 力研究与促进”。该课题围绕教师教学创新的层次及影响因素、教师的 创造性能力和行为、教师的心态及情绪对其创造性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分别从教师职业的角度、教师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的角度、以及教师的情 绪与体验的角度,研究了在当今迅速变迁的社会条件下影响北京市中小 学教师实现创造性适应的职业素质特点以及个人的认识、行为和情绪特 点,并初步探索了一些有可能帮助教师实现创造性适应的方法和途径。 丁锦红教授及其团队与信息工程学院夏立坤副教授在人工智能技术领 域展开合作研究,分别在单试次神经信号特征提取与生成、心理应激自 适应调节系统的关键问题以及多维神经-生理信号整合算法等方面取 得了一定进展,获得北京自然科学基金(4202011)、首都师范大学交 叉学院引导研发基金(jckxyj2019018)资助。 2.支撑条件(请结合学位点实际填写。含教学、科研平台;实验仪 器、设备;相关制度建设等。专业学位点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 教学平台 本学位点注重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贯通 硕博研究生培养路径。对培养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加强课程衔接,2021 年度建设硕博研究生共选课程 10 门,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整合国际 国内资源,打造高精尖研究生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 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共享,包括《ERP 原理与技 术》《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脑功能弥散光 学成像》3 门高水平研究方法课程,组织客座外籍教授进行线上远程授 课和研讨,为研究生提供一流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学习拓展机会。 科研平台 现有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 实验室和“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基地”。“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 点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针对首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以及我国在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综合采用认知神经科学、 - 14 - 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健康心理学方法,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与 发展、学习和创新及人格和心理健康的规律、机制和促进策略,为首都 基础教育提供思想启迪、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重点实验室共占地 1200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 2454 万元,拥有成熟完善的实验系统,包 括脑电成像实验室、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儿童发展 实验室、动物行为与电生理实验室、情绪实验室、近红外实验室、七鑫 易维婴幼儿认知眼动联合实验室、教师教育与创新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实 验室等。 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基地重在开展妇女儿童工作理论和政策 研究,为北京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组织的培训、评估、咨询、论证等相关 工作提供专家支持。该平台目前获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 2021 年 度 定 向 委 托 项 目 “ 中 国 学 龄 儿 童 脑 智 发 育 队 列 研 究 ” (2021ZD0200500):课题“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首都师范大 学队列研究(2021ZD0200507)”1 项(经费 1080 万元),省部级批示 1 项。 为积极响应和落实《健康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目前学位点还建有北京市教委“性健康教育基地”,该基地在 2021 年 度多次承办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多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性健康教育培训 会议,培训工作覆盖北京市 100 多所中小学。系列培训活动促进了基础 教育学科渗透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生心身健康教育 工作的延伸和深入。 相关制度建设 (1)为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健 全导师遴选评价制度。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自身素质的第一评 价标准,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中坚决 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评聘评价和激励制度,制定 - 15 - 《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补充规定》、《心理学院优秀研究生导 师评选方案》等制度文件。建立健全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包括学业学 分认定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困难生认定制度、实验室分配制度、实 验室安全制度等,保障研究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权益。 (2)为充分发挥心理学实验室的功能,不断提高心理学实验室的 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心理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仪器设备 管理、改善实验环境。重点围绕仪器设备购置、使用、出借、报废和盘 点,危险化学品使用以及特定的 EGIC、tDCS、近红外、生理多导仪、 眼动等重要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定了 10 余条实施细则。这些制度的制定 和完善,有利于心理实验教学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提升了心理学实 验室管理水平。“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具体制度包括《仪器 设备购置实施细则》《仪器设备使用实施细则》《EGI 脑电设备管理细 则》《tDCS 设备管理细则》《近红外设备管理细则》《生理多导仪设 备管理》《眼动设备管理细则》《仪器设备出借实施细则》《仪器设备 报废实施细则》《仪器设备盘点实施细则》《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细则》 等。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举措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位点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 足。 (1)部分实验设备需要更新,亟需购置磁共振成像设备。虽然“学 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有较为完备的实验系统,但个别仪器设 备陈旧或数量不足。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手段进行互动 和群体实验的需求增加,亟需购置可进行多人互动的脑电成像设备和近 红外光学成像系统等,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其次,随着国家“脑 计划”的落地实施,对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需求刻不容缓。本学位点已配 - 16 - 合学校积极申请北京市经费,计划更新现有的脑电设备和近红外光学成 像系统,并计划购置磁共振成像设备、建设磁共振成像中心等。 (2)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 40 人,对比国内 相似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科专任教师数量仍显局促。今后将通过积极吸引 海外人才申请“海外优青”、北京市“海聚人才”等通道加大进人力度, 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增加学位点专任教师储备。 (3)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限。目前每年博士研究生约招生 9 人, 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少于博士生导师数量,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有效开展。 今后拟通过增加中外合作办学,吸引海外留学生攻读博士等多种渠道缓 解该问题。 六、其他(学位点建设院系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体现特色的相关内 容) (1)推进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的多 学科交叉融合,共建“教育认知神经科学”新型交叉学科,已取得一定 的进展,其中包括罗劲教授团队、师保国教授团队与教育学院多名教师 深度合作,参与了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工作。罗劲教授和师 保国教授参与教育学部蔡春教授主持申报的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 “创新方法与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与示范”(2020-2022),该项目 旨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创新方法和教育创新的有机融合, 构建教育创新理论体系,深化教育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创新体系示 范推广。最终目标将包括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专利产品和典 型案例,以及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等。梁佩鹏教授及其团队 与信息工程学院刘杰教授团队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方面开 展了深入合作。前期工作中,跨学科团队已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交叉科 学研究院重点研究专题引导课题的支持(受脑认知神经机制启发的智能 - 17 - 推理机关键算法与原型系统研究),拟将人脑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 研究引入到智能推理机的设计与实现中。具体将研究婴儿归纳推理的认 知机制并将其算法化,以实现系统的初始化;拓展团队以往提出的归纳 推理的双加工模型,在计算认知建模的基础上进行算法实现,以支持系 统的在线运行和增量学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领域原型系统的研 发。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望进一步深入推进思维脑与教育认知神经科学的 研究进展,为新一代的基于认知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王岩副教授团队与教育学院徐玲副教授合作,先后两次获得北京高校青 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业幸福 感的调查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在系 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积极心理学(如提升乐观等)及认知神经科 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应对,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持续的合作研究,跨学科研究团队在前期交叉研究的基 础上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包括思维脑与教育认知神经科学、 毕生发展教育认知神经科学、情绪教育认知神经科学、脑健康与教育促 进四个方向);已发表领域权威期刊论文 10 余篇,著作多部,获得发 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10 余项,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 (2)积极发挥心理学与相关企业的优势,由实践问题驱动进行学 科交叉联合攻关,注重与国产品牌共同成长,促进产学研一体化。2020 年底,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眼动设备国内领先的企业北京七鑫易维 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产学研融合创新实验室“婴幼儿认知 眼动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婴幼儿眼动研究的高地。尽管婴幼儿阶段 是在人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认识人类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但婴幼 儿眼动研究中存在许多难点问题,如眼动校准、情绪判断、注意力难以 - 18 - 长时间集中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联合实验室结合双方技术研究优势, 在设备研发、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及应用示范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共同 建设婴幼儿眼动研究“样板间”,推动国产眼动设备及核心技术进步。 目前,已实施婴幼儿被试实验近 500 例,已申请发明专利 4 项,获得软 件著作权 2 项,联合申报项目 2 项,“闪星-婴幼儿自闭症眼动筛查系 统设备”获得第四届(2021)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可穿戴与智慧 医疗决赛进取奖。 2020 年底,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国产脑-机接口领先企业博睿 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实质性合作,在系统研发及转化应用 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当前核心研发内容是智能神经电刺激调控关键技术 及系统研发。经颅电刺激(tES)已被广泛应用于脑发展及老化相关疾 病的诊疗及儿童青少年脑智教育中。然而,目前实际应用的 tES 系统均 忽略了不同认知障碍个体间生理状态的差异性及个体生理状态的动态 适应性,导致不少干预治疗效果欠佳。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为解决 上述问题开辟新的路径,实现在安全耐受范围内尽可能高地提升个体的 调控治疗效果。目前已完成样机研发,完成收集样例数据 200 多例;双 方 2020 年联合申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多维心理状态检 测及在人体功能状态失衡调控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正联合参与申 报“科技创新 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1 项“面向 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及国产化系统研究”,申报发明专 利 2 项。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