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构成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52) 本课程标准由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讨论制定,美术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构成基础 课程代码:1311245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5 学分 学时:96 学时(理论 16 学时/实践 8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构成基础》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探索视觉、色彩的造型及形式美构成表现规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更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造型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设计学习作好 平面造型、色彩构成能力做好准备的一门重要课程。 《构成基础》课程通常在素描、设计素描、色彩、设计色彩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 学生后续学习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版式与型录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 包装设计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理解、认识构成造型及色彩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 基础的基本规律和法则,重点是对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造型与色彩体系的认识, 通过对造型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形式的构成训练,引导学生将构成的观念、方法运用 到视觉传达专业的各项设计中,提高审美、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启迪学生创意思维灵感, 为以后的创新设计完成构思和表达设计方案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构成基础的知识板块设计与整体造型、色彩设计,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 基本规律和法则;掌握构成基础造型变化与色彩调和的关系、以造型、色彩训练为主线,掌 握构成基础的造型与色彩表现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构成基础制作工具、材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运用 平面与色彩构成形式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初步掌握构成基础的不同基本构成形式法去表现平 面与色彩造型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形与色调和的能力、鉴赏 能力与表达能力、创意思维的准确表达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通过不同板块 训练实现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创意源于生活的能力,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模块 构成基础 概述 平面构成形态 要素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1.掌握构成基础的基本概念;使 学生了解构成基础的发展历程、 构成形式法则、构成设计特点; 2.掌握平面构成制作主要的工具 运用、材料特性以及构成基础的 基本特点,形式美法则与规律;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 调、人文修养,开阔学生的艺术 视野。 1.学习时注意了解平面构成与 素描、设计素描的区别;了解 1. 理论教学内容: 平 面 构 成与 包豪 斯 的发展 历 (1)构成的发展与演变 史;平面构成传入中国后在各 (2)平面构成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专业领域的主要运用; (3)平面构成的审美特征。 2.重点掌握平面构成的工具、 (4)国内外优秀构成作品运用赏析 材料特性和点线面体等基本构 成特征。 2 0 1.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构成的重要性; 2.掌握基本形态要素训练; 3.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1. 理论教学内容: (1)点的形态要素、线的形态要素、面 的形态要素; (2)基本形态要素在构成中的运用。 2.实践教学内容: (1)点、线、面的形态要素训练 (2)完成基本形态要素在构成中的运 用。 2 8 重点了解造型形式美规律,运 用点线面形态要素训练的方法 进行平面构成形式。 3 4 平面构成的形 式美法则 骨格与基本形 1.掌握构成形式美的基本知识和 基本规律; 2.提高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工具材 料和基本技法表现对象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 鉴赏美的能力。 1. 理论教学内容: (1)变化与统一规律; (2)对比与调和规律; (3)对称与均衡规律; (4)节奏与韵律规律; (5)平面构成的立体与空间、运动感。 2.实践教学内容: (1)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规律训练; (2)构成形式基本技法表现。 1.重点掌握相关构成形式美训 练; 2.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表现 技法,尝试结合形式美法则增 添画面效果。 2 10 1.初步掌握骨格的作用、骨格的 分类 ; 2.了解基本形、形与形的关系。 1. 理论教学内容: (1)骨格的作用; (2)骨格的分类; (3)骨格与基本形的关系。 重 点 掌 握构 成作 品 的欣赏 方 2.实践教学内容: 法、基本形的设计训练。 (1)基本形的训练; (2)要求学生完成平面构成比例与分割 作品、形状的设计训练。 2 10 5 6 平面构成形式 色彩构成要素 1.以形式分析、意象构成和抽象 构成为基础的构成形式能力培 养; 2.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画面 构成形式。 1. 理论教学内容: (1)抽象构成形式; (2)意象构成形式。 2.实践教学内容: 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表现 (1)运用重复、节奏、渐变等形式完成 技法,结合肌理构成表现画面 相关构成作品; 效果。 (2)以传统、自然形写生变化为基础的 意象构成形式训练; (3)运用综合材料与技法完成肌理构成 训练。 1.了解色彩的属性; 2.掌握色彩的加法混合; 3.掌握色彩的减法混合。 1.理论教学内容: (1)讲解色彩的属性; (2)色彩的加法混合; (3)色彩的减法混合。 重点掌握色彩构成明度、纯度、 2.实践教学内容: 2 色相的渐变推移 (1)运用渐变推移完成明度渐变推移; (2)运用渐变推移完成纯度渐变推移; (3)运用渐变推移完成色相的推移训 练。 2 12 12 7 8 色彩构成形式 语言训练 色彩构成表现 形式 1.了解色彩的对比; 2.色彩的调和; 3.培养学生色彩搭配的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 (1)色彩的对比; (2)色彩的调和。 2.实践教学内容: 重点掌握色彩构成的对比与调 (1)运用色彩对比完成色彩明度、纯度、 和 色相、冷暖对比的训练; (2)运用色彩调和规律完成色彩的调和 训练。 2 12 充分借用色彩的功能表现、联想 与象征、材料表现进行、色彩构 成的主题表现 1.理论教学内容: (1)色彩的功能表现; (2)色彩的情感; (3)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2.实践教学内容: 1.色彩的联想与抽象表现; (1)借鉴大自然色彩中完成色彩的具体 2.重点把握来自传统艺术的色 联想,完成“愉快、兴奋、忧郁、苦闷” 彩构成主题表现。 等色彩的抽象联想; (2)材料与工具、色彩技法与材料表现; (3)来自自然界的色彩构成表现、来自 传统艺术的色彩构成主题表现 。 2 16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基础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 的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 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 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 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构成基础》.彭凌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 年 [2]《平面构成教程》.夏镜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色彩构成教程》.邹艳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8-01 [4]《平面构成》.文健,钟卓丽,李天飞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5]《色彩构成教程》.范小春.浙江人美出版社,2011 执笔人:彭凌燕 审定人:魏官禄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