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拟提名项目公示信息.pdf
项目一 项目名称:海南滨海盐生植物耐盐机理解析及其在生态环保 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人:王旭初,刘强,易小平,张颖,李妮亚,常丽 丽,彭存智,王丹 主要完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 物技术研究所 拟提名奖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土壤盐渍化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面临的严重 问题,海南滨海盐生植物种类繁多,能在近海海湾和盐渍化 土地上正常生长。过去对盐生植物的耐盐机理做了大量研究 工作,但主要集中于研究某个基因功能,或运用某一种技术 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比较单一。本项目克服了这些缺点,创 新性地整合形态学、生理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生物 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技术手段研究海南滨海盐生植物 的耐盐机理,通过 16 年对海南滨海盐生植物展开耐盐机理 和生理生态变化系统性研究,在海南滨海红树植物海桑、青 皮、榄仁、拉贡木、阔苞菊、莲叶桐、秋茄树和木榄,红树 伴生植物海马齿、木麻黄、水黄皮和黄槿,以及耐盐模式植 物盐芥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了海南滨海盐生植物的多级 区隔化耐盐新机制,发现通过将过量钠离子积累在中央大液 泡是非泌盐植物的一种新机制。本项目研究结果证实,钠离 子是某些真盐生植物如海马齿的重要营养元素,某些滨海盐 生植物经过长期进化适应,已经形成了对钠离子的依赖性, 需要一定钠离子促进其生长发育。本项目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54 篇,其中英文 SCI 论文 23 篇,中文核心论文 31 篇。选取 的 8 篇 SCI 论文代表作中,总影响因子达到 28.6,其中一篇 发表在国际蛋白质组领域的顶端杂志 MCP 上,影响因子达 7.3。这些研究成果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广泛 关注,相关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国际植物 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截止目前,八篇代表 共引用 295 次,它引 288 次,SCI 论文它引 231 次,它引率 达到 94.3%,为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在此基础上,申报人进一步将这些成果应用在海南生态环保 应用研究上,利用海南滨海盐生植物的特殊耐盐性能,分三 步恢复和建设海南岛海防林的战略思想,即首先恢复和巩固 木麻黄海防林;其次,引入海南滨海乡土盐生树种的混交林 型海防林;再次,进一步利用海马齿等红树伴生植物,促进 混交林演替成具地带性植被特征的天然林型海防林,以便达 到最终修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研究目标。最近,申报人将相 关科学成果用于人工吹填海岛生态重建,以及修复污染海岛 和海岸带生态环境,有望形成新的海南滨海盐生植物开发利 用生物技术产业链,对国防安全也有一定潜在贡献。因此, 该项目在基础研究上有深度,在应用研究上有广度,具有利 国利民利军的军民融合性质,在科学研究、经济效益、生态 环保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 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1 Differential proteomics of Sesuvium portulaca strum leaves revealed i ons transportation by V-ATPase a/Journal of Proteomics/Xiaoping Yi, Yong Sun, Qian Y ang, Anpin Guo, Ming Peng, Lili Chang, Da n Wang, Zheng Tong, Limin Wang 2 Comparative proteomic s of Thellungiella halo phila leaves under diff erent salinity revealed chloropla/Molecular an d Cellular Proteomics/ Xuchu Wang*, Lili Ch ang, Baichen Wang, D an Wang, Pinghua Li, Limin Wang, Xiaoping Yi, Qixing Huan 影响 因子 4.08 7.25 年卷页 码(×× 年××卷 -××页) 发表时 间 2014,99: 2014-01 84-100 -15 2013,12: 2013-05 2174-21 -08 95 通讯 作者 王旭 初 王旭 初 国内作者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数 论文 署名 单位 是否 包含 国外 单位 易小 平 易小平, 孙勇,杨 倩,郭安 平,彭明, 常丽丽, 王丹,仝 征,王力 敏,余剑 岚,靳文 海,谢永 明,王旭 初 21 27 否 王旭 初 王旭初, 常丽丽, 王柏臣, 王丹,李 平华,王 力敏,易 小平,黄 启星,彭 明,郭安 53 57 否 第一 作者 序 号 3 4 5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因子 Sodium instead of pota ssium and chloride is an important macronutr ient to improve leaf su cculence an/Plant Physi ology and Biochemistr 2.48 y/Dongyang Wang, Hai yan Wang, Bing Han, Bin Wang, Anping Gu o*, Dong Zheng, Chon gjing Liu, Lili Cha Relationships among m ultiple trace elements i n coastal Casuarina eq uisetifolia ecosystems o n Hainan/Environmenta 2.99 l Geochemistry and He alth/Qiang Liu, Hua B i, Lan Hung, Shaolin Peng, Chengde Sheng Complete chloroplastge nome sequences of Pra xelis (Eupatorium catar ium Veldkamp), an im 2.49 portant invas/Gene/Yin g Zhang, Lei Li, Ting Liang Yan, Qiang Liu 年卷页 码(×× 年××卷 -××页) 发表时 间 2012,51: 2011-10 53-62 -25 2006,28: 2006-01 3-9. -01 2014,54 9:58-69 2014-07 -15 通讯 作者 王旭 初 刘强 刘强 国内作者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数 论文 署名 单位 是否 包含 国外 单位 王东 阳 王东阳, 王海燕, 韩冰,王 斌,郭安 平,仝征, 刘憧憬, 常丽丽, 彭明,王 旭初 26 27 否 刘强 刘强,毕 华,黄兰, 彭少麟, 沈成德 5 5 否 张颖 张颖,李 蕾,梁婷, 刘强 17 17 否 第一 作者 序 号 6 7 8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因子 Exognous hydrogen per oxide, nitric oxide and caicium mediate root ion fluses in two nonsecretor man/Tree Phys 3.38 iology/Yanjun Lu, Niya Li, Jian Sun, Peichen Hou, Xiaoshu Jing, H uipeng Zhu, Shurong Deng, Yansha Han, X Effect of NaCl on pho tosynthesis, salt accum ulation and ioncompart mentation in two mang rove species,/Aquatic B 1.78 otany/Niya Li, Shaolian g Chen, Xiaoyang Zho u, Chunyan Li, Jie Sh ao, Ruigang Wang, Eb erhard Fritz, Aloys The beta subunit of gl yceraldehyde 3-phospha te dehydrogena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maintaining/Plant Scien 4.11 ce/Lili Chang, Anping Guo*, Xiang Jin, Qian Yang, Dan Wang, Yo ng Sun, Qixing Huang, Limin Wang, Cunz 年卷页 码(×× 年××卷 -××页) 发表时 间 2012,33: 2012-12 81-95 -20 2008,88: 2007-12 303–310 -08 2015,23 6:223-2 38 2015-03 -23 通讯 作者 陈少 良 陈少 良 王旭 初 国内作者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数 论文 署名 单位 是否 包含 国外 单位 卢燕 君, 李妮 亚 (并 列) 卢燕君, 李妮亚, 孙健,侯 佩岑,金 晓苏,朱 慧鹏,邓 淑荣,韩 燕莎,黄 旭鑫,马 旭静,赵 楠,张宇 宏,沈欣, 陈少良 28 38 否 李妮 亚 李妮亚, 陈少良, 周晓阳, 李春燕, 邵杰,王 瑞刚 70 105 否 常丽 丽 常丽丽, 郭安平, 靳翔,杨 倩,王丹, 孙勇,黄 启星,王 力敏,彭 存智,王 旭初 11 12 否 第一 作者 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1、王旭初:王旭初博士十六年来一直在从事盐生植物耐盐 研究,主要研究海南滨海盐生植物海马齿、青皮、海桑、红 海榄和耐盐模式植物盐芥等耐盐的蛋白质调控机制。建立了 热带盐生植物蛋白质组研究技术体系,在盐生植物蛋白质组 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滨海盐生植物海马齿蛋 白组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截止 2018 年 9 月,发表相关论文 66 篇,其中 1 作论文 16 篇,通讯论文 28 篇。提出了真盐生植物系统抗盐性假说,认为盐处理可以促 进盐生植物肉质化、木质化和细胞膨大,促进钠离子多级区 隔化,诱导抗盐蛋白表达。通过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使真 盐生植物能够耐受极端高盐渍生境,为从整合生物学角度阐 明植物抗盐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刘强:于 2007 年提出了分三步走恢复和建设海南岛海防 林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恢复和巩固木麻黄海防林;第二步, 建立引入乡土树种的混交林型海防林;第三步,促进混交林 演替成具地带性植被特征的天然林型海防林(见《海南日报》 2007-07-27) 。即按照海岸防护林植被发展演替过程恢复和建 设海防林:海岸裸沙地→木麻黄海防林→混交林型海防林→ 天然林型海防林。通过实验研究,已成功完成混交海防林的 构建,向人工促进演替形成天然林型海防林深入。将对海岸 植被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正面影响,形成既能自我维持、自 我更新的有生态防护功能海防林,又能保护海南乡土物种的 生物性多样性的生态带。 3、易小平:易小平博士主要借助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 等研究技术,研究海南滨海真盐生植物海马齿的盐生植物耐 盐的分子机制和蛋白质调控机理。首先,参与对热带植物蛋 白质组研究体系进行了优化改进,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在将来 热带盐生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其次,通过比较不同盐离子 对海马齿生长的影响,发现钠离子比钾离子和氯离子更能促 进盐生植物生长发育。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浓度 NaCl 处理的 海马齿叶片进一步展开比较蛋白质组研究发现,300 毫摩氯 化钠是海马齿生长发育的最佳盐分条件,海马齿主要通过激 活液泡膜上的 V-ATP 酶来达到极端耐盐性。这是在盐生植物 耐盐蛋白质机制上的新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潜在应用价 值。 4、张颖: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海水诱导下海马 齿差异表达的基因 cDNA,结合反向 Northern 杂交技术鉴定 了一批受高盐上调表达的基因 EST 克隆,首次得到了海马齿 热激蛋白基因保守片段。将海马齿热激蛋白基因进行全长克 隆,并通过构建异源转化载体,从而进行功能鉴定。用不同 浓度的 Zn、Pb 溶液,对海马齿的生物量指标节间长度、鲜 重、干重和海马齿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表明叶片叶绿素 含量下降,根系活力降低;同时,高浓度的 Pb, Zn 离子对海 马齿的相对生长率和节间长度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海 马齿对重金属 Pb, Zn 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为研究海马齿是否 可以作为一种净化水源的植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5、李妮亚:长期从事植物抗旱、耐盐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 工作。在两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岛红树植物抗盐生理 机制研究”(2005-2008 年),“半红树植物盐适应性的生理生化 基础研究”(2010-2012 年)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非泌盐红树耐盐机理研究”(2012-2015 年)的支持下, 一直在从事海南滨海盐生植物特别是红树植物耐盐分子机 理的研究,重点涉及盐离子吸收、离子区隔化、根冠通讯、 转运与分配、抗氧化体系与平衡等方面,发现红树植物主要 通过植物叶片的中央大液泡积累盐离子的机制,而不是分泌 盐分,来达到极端耐盐的作用。这是关于海南滨海红树植物 耐盐分子机理的新发现,有较为重要的科研价值。 6、常丽丽:主要参与了耐盐模式植物盐芥耐盐分子机理的 研究工作,发现积累淀粉、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 物,Na+液泡区隔化,以及维持正常的光合效率可能在盐芥 耐盐过程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其它作物耐 盐分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与热带盐生红树林 植物海马齿的耐盐分子机理的研究,明确 Na+在促进海马齿 生长发育方面比 K+和 Cl-更重要,且适当的 Na+浓度可以促 进海马齿的生长发育;通过 2¬D-DIGE 技术鉴定海马齿叶片 中的盐响应蛋白,发现参与离子结合、质子转运、光合作用 和 ATP 合成等生物学过程的蛋白在盐胁迫后诱导表达,这些 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在海马齿耐盐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7、彭存智:主要协助展开海南滨海植物海马齿和耐盐模式 植物盐芥耐盐分子机理的部分研究工作,参与热带盐生红 树林植物海马齿的耐盐分子机理的研究,明确 Na+在促进海 马齿生长发育方面比 K+和 Cl-更重要,且适当的 Na+浓度可 以促进海马齿的生长发育;通过 2¬D-DIGE 技术鉴定海马齿叶 片中的盐响应蛋白,发现参与离子结合、质子转运、光合作 用和 ATP 合成等生物学过程的蛋白在盐胁迫后诱导表达。参 与发现积累淀粉、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Na+液 泡区隔化,以及维持正常的光合效率可能在盐芥耐盐过程中 共同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其它作物耐盐分子机制 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8、王丹:热带滨海耐盐植物组织具有多酚多糖多盐的特性, 常规蛋白质组学技术手段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 这种组织特异性,改良了组织蛋白提取方法,获得可用于进 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高质量样品。同时优化了相应的蛋白质 组学技术平台,主要包括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高盐蛋白柱 上胰蛋白酶解体系、高盐蛋白质样品质谱鉴定体系等。通过 实验研究,获得一系列海马齿叶片及叶绿体、盐芥植物耐盐 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参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揭示 热带滨海耐盐植物调控机理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提供了一 些新观点。 主要完成单位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1、海南师范大学:首先,对海南滨海盐生植物资源进行了 系统性调查整理,获得了海南滨海盐生植物,特别是红树植 物的基本分布资料。其次,利用生理生化和生态学等技术, 对滨海盐生植物进行了耐盐机理的研究,发现了红树植物耐 心的生理生化新机制。进而利用基因组,转录组和分子生物 学等技术,对红树植物耐盐基因和蛋白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并提供了分子证据。在此基础上,对滨海盐生植物进行了集 成应用,取得了一些列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 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首先,通过技术改 进和方法摸索,建立了热带植物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体系, 并组建了热带作物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为本项目实施,提供 了技术和平台条件。其次,通过蛋白质组和分子生物学等技 术,对海南滨海盐生植物海马齿和盐生模式植物盐芥叶片和 叶绿体的耐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盐生植物的一些 耐盐分子新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基因技术验证了耐盐 蛋白的具体生物学功能,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补充完善了海 滨盐生植物耐盐的分子调控模式。 项目二 项目名称:面向遥感图像的稀疏表示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吴淑雷,余先川,龙海侠,陈焕东,宋春晖, 邢海花 主要完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拟提名奖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着遥感图像的去噪、遥感图像的分类 以及遥感图像的融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次提出稀疏成 分分析的盲源分离理论,深入研究稀疏表示和稀疏成分分析 模型以及进化算法和优化问题。该项目具有创新性。主要研 究内容如下: (1)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联合稀疏表示的遥感图 像去噪方法,该方法将小波变换的系数引入贪婪策略,利用 离散余弦变换(DCT 系数的冗余字典)来训练这些系数,从 而对图像进行稀疏表示,然后重构图像; (2)提出基于小波 稀疏表示的 WCOMP+BPNN 遥感图像最佳组合分类方法, 该方法分析各种类型的地物对象的光谱特性,构建基于最小 冗余信息的最佳波段组合,通过 WCOMP+BPNN 方法对 ETM 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3)提出一种基于稀疏成分分析的 遥感影像分类法,在传统非监督分类法的基础上引入稀疏成 分分析,消除遥感影像因地形、光照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去除不同地物光谱的相关性,有效地增强了不同地物的可分 性。该方法利用稀疏性提取源信号,不要求源成分之间互不 相关; (4)提出一种基于稀疏盲源分离理论的遥感图像融合 技术。该方法采用反馈稀疏分量分析(FSCA),可以逐步提 取原始图像,可以将有用的表面特征信息与冗余信息和噪声 分离; (5)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稀疏成分分析的盲图像 分离法,利用小波分解将混合图像从空域转化到频域,获取 混合图像高频对角分量,在频域空间利用线性聚类稀疏成分 分析法估计混合矩阵,进而最终重构源图像; (6)提出一种 基于整数小波变换和有序非负独立分量分析(IWT-ONICA) 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法;(7)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 HSV 颜色 特征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该方法采用 HSV 颜色模型,提取 颜色特征,根据颜色特征对图像进行分类; (8)提出一种改 进的中值滤波算法,并应用到图像的去噪中; (9)研究进化 算法,在算法中加入多样性操作、选择操作以及学习策略, 提高了算法的精度。基于多核 CPU/GPU 体系结构下,采用 粗粒度和细粒度并行化提高了算法的运行速度。可将该进化 算法和概率模型应用到遥感图像的分类中,分割特征空间, 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的精度。 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17 篇(3 篇 SCI 期刊, 7 篇 EI 期刊),出版专著 1 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课 题组成员在多个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学术交流报告,反映良 好,开展的研究工作已引起同行的关注和跟进。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 署名 序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号 影响 年卷页码 因子 (××年××卷-××页) SCI 他引 单位 发表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他引 总次 是否 次数 数 包含 国外 单位 Remote sensing image noise reduction using wavelet 吴淑雷, coefficients based on 1 OMP/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0.67 126(15-16):1439-1444 2015-04-29 Huandong Chen 陈焕东, Shulei Wu 白勇,赵 3 3 否 0 0 否 0 10 否 12 13 否 0 25 否 志忠,龙 Optics/Shulei Wu,Huangdong 海侠 Chen, Yong Bai,Zhizhong Zhao,Haixia Long The optimal band combination joint WCOMP+BPNN 吴淑雷,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Journal 2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1.87 11(8):2873-2884 2015-04-15 Systems/Shulei Huandong CHEN 陈焕东, Shulei WU 白勇,赵 志忠,徐 晓然 WU,Huangdong CHEN, Yong BAI,Zhizhong ZHAO,Xiaoran XU 余先川, 基于稀疏成分分析的遥感影像 3 分类/地球物理学进展/余先川, 曹婷婷, 1.76 24(6):2274-2279 余先川 2009-10-08 曹婷婷,杨春萍,陈焕东,吴淑雷 杨春萍, 陈焕东, 吴淑雷 A new blind image source 余先川, sepa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4 feedback sparse component analysis/Signal Processing/Yu 2.06 93(1):288-296. 2013-01-01 徐金东. Yu Yu Xian-chuan Xian-chuan 胡丹, 邢 海花 Xian-chuan,Xu Jin-dong,Hu Dan,Xing Hai-hua 余先川, 基于小波变换和稀疏成分分析 5 的盲图像分离法/北京邮电大学 学报/余先川,曹婷婷, 胡丹, 张 立保,代莎 曹婷婷, 0.93 33(2):58-63. 2010-04-01 余先川 胡丹,张 立保,代 莎 论文 署名 序 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年卷页码 因子 (××年××卷-××页) SCI 他引 单位 发表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他引 总次 是否 次数 数 包含 国外 单位 Remote Sensing Image Fusion Based on Integer 余先川, Wavelet Transformation and 6 Ordered Nonnegative Independ/GISCIENCE & 3.05 49 (3): 364-377 2015-05-01 倪峰,龙 Yu Yu Xian-chuan Xian-chuan 四亮,裴 8 10 否 0 0 否 0 0 否 文静 REMOTE SENSING/Yu Xian-chuan,Ni Feng,Long Si-liang,Pei Wen-jing An Improved Remote Sensing Imag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K-Means Using HSV Color 吴淑雷, Feature/Tenth International 7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0 2015:201-204 2015-01-20 Huandong Chen 陈焕东, Shulei Wu 赵志忠, 龙海侠, Security/Shulei 宋春晖 Wu,Huangdong Chen, Yong Bai,Zhizhong Zhao,Haixia Long,Chunhui Song An Improved Median Filter Algorithm Based on VC in 吴淑雷, Image Denoising/Tenth 许祥祥,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8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0 2015:201-204. 2015-01-20 and Security/Shulei Wu,Xiangxiang Xu,Haixia Long,Huangdong Chen, Huandong Chen Shulei Wu 陈焕东, 龙海侠, 蒋文娟, 徐冬 Wenjuan Jiang,Dong Xu 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1、吴淑雷: (1)负责课题的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组织课题实施、实 验的实施; (2)对重要科学发现 1、2、7、8 做出重要贡献,担任代表 作 1、2、7、8 论文的第一作者; (3)参与第 9 项重要科学发现; (4)撰写除代表作外的其他学术论文 8 篇,其中第一作者 3 篇,通讯作者 3 篇; (5)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12 篇(1 篇 SCI 期刊,6 篇 EI 期刊,1 篇中文核心) 2、余先川: (1)对重要科学发现 3、4、5、6 做出重要贡献,担任代表 作 3、4、5、6 的第一作者; (2)撰写 1 部专著与申请 2 个专利; (3)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4 篇(2 篇 SCI 期刊,1 篇 EI 期刊,1 篇中文核心),2 个专利,1 本专著。 3、龙海侠: (1)代表作 1、7、8 的合作者; (2)重要发现第 9 项的提出者; (3)撰写除代表作外的其他学术论文 6 篇,其中第一作者 6 篇; (4)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7 篇(3 篇 EI 期刊) 。 4、陈焕东: (1)参与项目的实验指导和理论分析; (2)作为代表作 1、2、7、8 的通讯作者。 (3)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7 篇(1 篇 SCI 期刊,4 篇 EI 期刊,1 篇中文核心). 5、宋春晖: 参与了本项目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6、邢海花: (1)参与代表作 6 的实验与修改。 (2)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1 篇(1 篇 SCI 期刊) 。 主要完成单位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1、海南师范大学: (1)全面负责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2)发表论文 14 篇; (3)对重要科学发现 1、2、7、8 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代表 作 1、2、7、8; (4)完成重要发现中的第 9 项; (5)参与代表作 3、6 的实验和理论分析。 2、北京师范大学: (1)对重要科学发现 3、4、5、6 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代表 作 3、4、5、6; (2)完成 1 部专著的撰写和申请 2 个专利。 项目三 项目名称:界面效应在钙钛矿基氧化物新结构及新性能中的 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沈振江,邴丽娜 主要完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拟提名奖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针对界面效应在钙钛矿基氧化物新结构及新性能 中的作用机理,本项目成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 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多方资助下,以多 个钙钛矿基氧化物体系为对象,运用多种实验手段对材料的 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均围绕界面效应展开,对 其界面进行系统深入的处理和改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 一系列的新结构和新性能,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创新点在于:研究内容新,聚焦于界面效应;新 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实验技术全面;研究结论系统深入, 阐明了界面效应在钙钛矿基氧化物性能中的确切作用机理。 本研究代表性内容有:利用电化学注氢的方式,充分揭 示了晶界在钙钛矿基氧化物材料及其器件中的决定性作用; 利用掺杂元素的不同掺杂方式,阐明了掺杂元素在不同共掺 杂条件下对晶格和晶界的作用机理;利用静电纺织法制备钇 钡铜氧纳米管以及钛酸钡纳米线,丰富了静电纺织法的实验 技术理论,阐明了表面、晶界在一维纳米材料中的作用;利 用软化学法制备钛酸钡纳米颗粒,发现了由于单晶表面效应 而带来的非本征性能。 本研究系统地阐明了界面效应在钙钛矿基氧化物新结 构和新性能中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完善了该领域的研究结 论,可以为钙钛矿基氧化物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指 导,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促进现代电子工业小型化、集 成化、新型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丰富并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内 外专家学者的认可。本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13 篇, 其中 SCI 收录 6 篇(二区 Top 期刊 3 篇,共被引 37 次,他 引 33 次);出版专著 1 部,22 万字;获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 科研成果 1 项,海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 1 项;主持立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海南省自然科学 金项目 2 项、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1 项。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署 序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因子 年卷页码 (××年×× 发表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卷-××页) SCI 他引 名单位 他引 总次 是否包 次数 数 含国外 单位 论文 Hydrogen-induced degradation in 1 multiferroic BiFeO3 ceramics/Materials Letters/Z.J. Shen, W.P. Chen, G.L. Yuan, J.M. Liu, Y. Wang, H.L.W. Chan 沈振江,陈 2007, 2.68 61(22), 4354-4357 2007-09-01 W.P. Chen Z.J. Shen 万平,袁国 利,刘俊明, 王雨 5 5 否 论文署 序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因子 年卷页码 (××年×× 发表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卷-××页) SCI 他引 名单位 他引 总次 是否包 次数 数 含国外 单位 论文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arium titanate ceramics modified by SiO2 and 2 by BaO-SiO2/Physica B-Condensed Matter/Z.J. Shen, W.P.Chen, J.Q.Qi, 沈振江,陈 2009, 1.45 404(16), 2009-08-01 2374-2376 Y.Wang, H.L.W.Chan, Y.Chen, W.P. Chen Z.J. Shen 万平,齐建 全,陈燕, 13 13 否 8 8 否 3 3 否 2 2 否 2 2 否 江向平 X.P.Jiang 论文 Hydrogen-induced degradation in SrTiO3-based grain boundary barrier 3 layer ceramic capacitors/Ceramics International/Z.J. Shen, W.P. Chen, K. 沈振江,陈 2009, 3.05 35(3), 2009-04-01 953-956 Zhu, Y. Zhuang, Y.M. Hu, Y. Wang, W.P. Chen Z.J. Shen 万平,朱侃, 庄岩,胡永 明,王雨 H.L.W. Chan 论文 Electrospinning Prepara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of YBa2Cu3O7-x Nanotubes/Journal of 4 Materials Science/Zhenjiang Shen, Yu 沈振江,王 2013, 2.99 48(11), Wang, Wanping Chen, Linfeng Fei, 2013-06-01 3985-3990 Zhenjiang Zhenjiang 雨,陈万平, Shen Shen 费林峰,李 坤,邴丽娜 Kun Li, Helen Lai Wah Chan & Lina Bing 论文 Photocatalysis of Yttrium Doped 5 BaTiO3 Nanofibres Synthesized by 2015, Electrospinning/Journal of Article ID Nanomaterials/Zhenjiang Shen, Yu 2.20 Wang, Wanping Chen, Helen Lai Wah 327130. 6 2015-02-01 Zhenjiang Zhenjiang Shen Shen pages 沈振江,王 雨,陈万平, 邴丽娜 Chan, and Lina Bing 论文 Photocatalytically Active YBa2Cu3O7−x Nanoparticles 6 Synthesized via a Soft Chemical 2015, Route/Journal of Article ID Nanomaterials/Zhenjiang Shen, Yongming Hu, Linfeng Fei, Kun Li, 2.20 589426. 5 沈振江,胡 2015-03-01 pages Wanping Chen, Haoshuang Gu, and YuWang 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1、沈振江: Zhenjiang Zhenjiang Shen Shen 永明,费林 峰,李坤, 陈万平,顾 豪爽,王雨 第 1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1) ,具体独立贡献为: 实验辅助设计,氢致失效机理分析; 第 2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2) ,具体独立贡献为: 数据整理作图,SiO2 不同作用机理分析; 第 3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3) ,具体独立贡献为: 电容器样品处理,数据整理分析; 第 4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4) ,具体独立贡献为: 实验设计,纳米管制备,特殊高温超导机理分析,论文撰写; 第 5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5) ,具体独立贡献为: 实验设计,纳米线制备,光催化机理分析; 第 6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6) ,具体独立贡献为: 实验设计,纳米颗粒制备,表面室温铁磁性机理分析。 2、邴丽娜: 在第 4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4)中,具体独立 贡献为:XRD、电镜样品测试,数据整理作图,论文辅助撰 写; 在第 5 项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 5)中,具体独立 贡献为:XRD、电镜样品测试,光催化原理图绘图,论文辅 助撰写。 在其他研究(其他附件 1、3~16)中,具体独立贡献为: 样品性能测试,数据整理,论文辅助撰写等。 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海南师范大学: 首先,对钙钛矿基氧化物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性调查整 理,其中对界面效应在其结构和性能中的研究进行了着重归 纳,获得了开展研究的基本资料。其次,利用静电纺织、纳 米单晶制备、固相法等多种实验手段,对以钛酸钡、钇钡铜 氧等典型钙钛矿基氧化物为代表的材料体系进行了一维纳 米纤维、单晶、陶瓷块材的制备和掺杂处理。再次,运用 X 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介电频率分析等获得了材料的 多方面性能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界面 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论证、分析,获得了最终的研究结果。 项目四 项目名称:有机氮磷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研究 主要完成人:吴明书,吴禄勇,林强,李国柱,万德慧,刘 仁蝶 主要完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拟提名奖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有机化学中,含氮、磷元素的有机分子是生物活 性分子中重要的化合物。如含磷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 药、农药、表面活性剂等领域,如唑来膦酸(Zoledronate) 。 含氮芳杂环,1,2,3-三唑也是一类具有重要活性的化合物,在 他唑巴坦等药物分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这类化合 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这些化合物的合成中,探 索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是有机合成工作中重要的挑 战。本研究对含氮、磷有机分子的选择性合成进行了深入研 究,建立了多种含氮、磷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 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等优势。 首先,申请人借助多组分反应,将具有优秀空间结构的 吲哚基团构建在同样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氨基磷酸化合物 上,无催化条件下通过多组分多米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 独特优势构象含吲哚的新型磷螺环氮氧杂化合物;另外还研 究了水做溶剂下合成α-氨基膦酸脂的 Kabachnik-Fields 反 应,为α-氨基膦酸脂的合成提供了环保、温和、高效的新方 法。其次,申请人对醛类底物、氨基酸和烯基双膦酸酯在催 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串联反应进行研究, 以高区域选择性获得 了含氮杂环双膦酸酯类化合物. 其后,申请人又将反应底物 扩展至含有吲哚骨架的靛红类化合物, 得到了一系列的含有 吲哚骨架的含氮杂环双膦酸酯类化合物. 这些反应中,申请 人对反应中所涉及的反应机理、立体化学,区域选择性等问 题,进行了深入系统而科学地研究,并成功将所研究的反应 拓展应用于其它烯基膦酸酯的偶极环加成反应中。 在含氮的 1,2,3-三氮唑芳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申 请人对 1,5-二取代 1,2,3-三唑的选择性合成进行了研究。通过 TMS-炔烃与芳香基叠氮化合物在脱硅基试剂作用下,实现了 1,2,3-三唑的选择性合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为 1,5-二取代三 唑。申请人还对卤代烯烃参与的 1,2,3-三唑合成方法进行了 研究。在强碱的作用下,卤代烯烃可以顺利地发生消除反应 -脱质子化反应-环加成反应的串联反应,从而选择性地合成 了 1,5-二取代 1,2,3-三唑。 本项目“有机氮磷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研究”,围绕有 机氮磷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申请人分别对氨基磷酸、磷螺 环氮杂化合物、1,2,3-三氮唑芳杂环化合物上开展合成研究工 作。这些研究工作直接推动了有机氮磷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 研究,为医药等学科提供了必要的合成基础。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署 年卷页码 序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年 因子 ××卷-×× 发表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 者 页) SCI 他引 名单位 他引 总次 是否包 次数 数 含国外 单位 CTACl AS CATALYST FOR 2013 年 FOUR-COMPONENT,ONE-POT 1 SYNTHESIS OF PYRANOPYRAZOLE/Synthetic 1.10 43 卷 1721-17 吴明书, 2012-08-10 Mingshu Mingshu 冯青琴, Wu 万德慧, Wu 26 页 Communications/Mingshu Wu, Qinqin 28 28 否 11 10 否 16 11 否 15 11 否 4 4 否 4 4 否 马静雅 Feng,Dehui Wan, and Jinya Ma 李国柱, One-pot and highly regio-selective 1,3-dipole 2014 年 cycloaddition of azomethine ylide generated 2 in situ to/New Journal of Chemistry/Guozhu 3.08 Li, Mingshu Wu, Dulin Kong, Rendie Liu, 38 卷 3350-33 吴明书, 2014-08-01 Mingshu Guozhu 孔杜林, Wu 刘仁蝶, Li 周学明, 53 Xueming Zhou and Fengjiao Liu 刘风娇 吴禄勇, 陈昱学, Potassium tert-Butoxide Promoted Cycloaddition Reac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3 1,5-Disubstituted 1,2,3/Synlett/Luyong Wu,* 2.47 Yuxue Chen, Mi Tang, Xinming Song, 2012 年 23 卷 2012-06-01 Luyong Luyong Wu Wu 唐密,宋 鑫明,陈 光英,宋 小平,林 Guangying Chen, Xiaoping Song, Qiang Lin 强 吴禄勇, 2014 年 Base-mediated reaction of vinyl bromides 4 with aryl azides: one-pot/Tetrahedron Letters/Luyong Wu, Yuxue Chen, Jianheng 2.35 55 卷 3847-38 陈昱学, 2014-06-16 Qiang Luyong 罗建恒, Lin Wu 孙琦,彭 50 页 Luo, Qi Sun, Mingsheng Peng, Qiang Lin 明生,林 强 5 Convenient One-Pot Synthesis of α-Amino 2013 年 Phosphonates in Water Using/Heteroatom 24 卷 Chemistry/Mingshu Wu, Rendie Liu, and 1.56 Efficient One-Pot Synthesis of Novel Heteroatom Chemistry/Rendie Liu, Mingshu Wu, and Guozhu Li Wu Wu 2014 年 Spirooxindole-Fused Phosphorous Heterocycle Derivatives by a Th/Heteroatom 2013-04-01 页 Dehui Wan 6 110-115 Mingshu Mingshu 1.26 25 卷 140-146 页 2014-05-01 Mingshu Rendie Wu Liu 吴明书, 刘仁蝶, 万德慧 刘仁蝶, 吴明书, 李国柱 论文署 年卷页码 序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年 因子 ××卷-×× 发表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 者 页) 7 8 BINOLs modified at the 3,3′-positions: 2015 年 chemists’preferred choice in asymmetric 2015 卷 catalysis/ARKIVOC/Guozhu Li, Fengjiao Liu, 1.17 140-174 and Mingshu Wu 页 不对称 Kabachnik-Fields 反应合成研究进展 2012 年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万德 0.99 32 卷 慧,吴明书,马静雅 SCI 他引 名单位 他引 总次 是否包 次数 数 含国外 单位 2015-04-08 Mingshu Guozhu Wu Li 李国柱, 刘风娇, 5 4 否 4 4 否 吴明书 万德慧, 2012-09-05 吴明书 13-18 页 万德慧 吴明书, 马静雅 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1、吴明书:项目第一完成人,对项目的立项、开展、实施 和成果起到主导作用。 2、吴禄勇:参与项目的立项、实施等,作为项目的诶二完 成人,与负责人科研上合作,成果共享。在含氮的 1,2,3-三 氮唑芳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首先对 1,5-二取代 1,2,3三唑的选择性合成进行了研究。通过 TMS-炔烃与芳香基叠氮 化合物在脱硅基试剂作用下,实现了 1,5-二取代 1,2,3-三唑 的选择性合成, 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为 1,5-二取代三唑.反应中, 完全避免了其异构体(1,4-二取代三唑)的生成。(Synlett 23, 1529-1533 (2012))。并作为实施人,对卤代烯烃参与的 1,2,3三唑合成方法实施了具体研究。 3、林强:参与项目的立项、实施等,与负责人科研上合作, 成果共享。对卤代烯烃参与的 1,2,3-三唑合成方法进行了研 究。研究发现,在强碱作用下,卤代烯烃可以顺利发生消除 反应-脱质子化反应-环加成反应的串联反应,从而选择性合 成了 1,5-二取代 1,2,3-三唑。该串联反应建立在特殊烯烃结构 的反应基础上,从而将 1,2,3-三唑合成方法视角从炔烃结构 转向到烯烃结构。还阐明了α-卤代烯烃、β-卤代烯烃的反 应活性问题,并实现了易挥发性炔烃(如丙炔)所不能实现 的三唑合成反应。研究中发现了苄基叠氮化合物在强碱作用 下 的 新 型 脱 氮 反 应 。( Tetrahedron Letters, 2014, 55, 3847-3850.) 4、李国柱:在本项目中具体负责和实施醛类、氨基酸、和 烯基双膦酸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一锅偶极环加成。成功 利用醛类底物和氨基酸类底物直接原位生成偶极子,并原位 和烯基双膦酸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一锅偶极环加成,以 非常高的区域选择性获得了含氮杂环双膦酸酯类化合物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38, 3350-3353 (2014).) 5、万德慧:在吴明书教授指导下,直接参与本项目的研究 工作,在含磷化合物的合成中研究了 Kabachnik-Fields 反应。 研究了水做溶剂下合成α-氨基膦酸脂的 Kabachnik-Fields 反 应,为α-氨基膦酸脂的合成提供了环保、温和、高效的新方 法(Heteroatom Chemistry 24, 110-115 (2013).)。并对该领域的 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综述报道(有化学,32, 13-18 (2012))。 6、刘仁蝶:在吴明书教授的指导下,读 Kabachnik–Fields 反应及螺环化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水做溶剂下合 成α-氨基膦酸脂的 Kabachnik-Fields 反应,为α-氨基膦酸脂 的 合 成 提 供 了 环 保 、 温 和 、 高 效 的 新 方 法 (Heteroatom Chemistry 24, 110-115 (2013).),(Heteroatom Chemistry 25, 140-146 (2014))。 主要完成单位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海南师范大学: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本项 目依托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和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完成,并受到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的热情关怀和大力 支持。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有机化学学科 为基础,运用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和现代波谱分析和仪 器分析等手段,开展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生物活 性与功能、结构修饰与合成、提取和分离工艺的研究。在学 校和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本实验室购置了核磁共振仪、X单晶衍射仪、液相-质谱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元素分析仪、 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设备。目前已建成天然产物室、有机合 成室、药理室、仪器室、标本室、药品库房等。学院和重点 实验室提供了实验工作用房、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等大 型实验仪器设备和实施,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 项目五 项目名称:算子代数上若干映射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余维燕 主要完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拟提名奖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泛函分析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算子代数是泛 函分析的重要研究领域,在量子信息与计算、非交换概率论、 小波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三角 代数上的非线性的 Lie 导子,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非 线性的* -Lie 导子,CSL 代数上的 Lie 三重导子,三角代数 上的 Jordan -导子等等问题。具体研究内容有: 1、研究了三角代数上的非线性的 Lie 导子, 证明了三 角代数上的每一个非线性的 Lie 导子是一个可加的导子与 一个使得换位子值为零的中心值映射的和.对进一步探讨三 角代数这一类代数的非线性 Lie 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 对块上三角矩阵与套代数这两类特殊的非自伴的三角代数 的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SCI 它引达 30 次。 2、研究了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非线性的* -Lie 导子,证明了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每一个非线性的* -Lie 导子都是一个可加的* -导子。对进一步探讨自伴算子代 数的非线性 Lie 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由所有的有界 线性算子的全体构成的这类特殊的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的 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SCI 它引 7 次。 3、研究了复可分 Hilbert 空间上的不相关的有限宽度的 可交换子空间格代数上的 Lie 三重导子,证明了可交换子空 间格代数上的每一个 Lie 三重导子是一个内导子与与一个使 得换位子值为零的中心值映射的和。此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有 限宽度的可交换子空间格代数具有重要意义。SCI 它引 2 次。 4、对三角代数上的两类 Jordan 导子进行了研究,证明 了三角代数上的每一个广义 Jordan 导子是导子与广义内导子 之和;同时也证明了当代数 只有平凡幂等元时,三角代数 上的每一个 Jordan(a,b)-导子都是(a,b) -导子。 5、对三角代数上的双导子与可交换映射进行研究。给 出了双导子与可交换映射的好的刻画,对进一步研究算子代 数的 Lie 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以上研究对进一步研究自伴与非自伴算子代数的分类 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SCI 它 引有 39 次,它引总次数 51 次,SCI 单篇它引达 30 次。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署 序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年卷页码(××年 因子 ××卷-××页) 发表时间 通讯 第一 作者 作者 国内作者 SCI 他引 名单位 他引 总次 是否包 次数 数 含国外 单位 nonlinear Lie derivations of triangular 1 algebeas/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余维燕,张建华 1 2010 年 432 卷 2953-296 页 2010-10-01 余维 余维 燕 燕 余维燕,张建华 30 30 否 论文署 序号 论文专著/刊名/作者 影响 年卷页码(××年 因子 ××卷-××页) 发表时间 通讯 第一 作者 作者 国内作者 SCI 他引 名单位 他引 总次 是否包 次数 数 含国外 单位 nonlinear *-Lie derivations on factor 2 von Neumann algebras/linear algebra 1 and its application/余维燕,张建华 Lie triple derivations of CSL 3 algebr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1.18 theoretical/余维燕,张建华 4 5 6 三角代数上的广义 Jordan 导子/数学 进展/余维燕,邢福弟 三角代数上的 Jordan(a,b )导子/数学 物理学报/余维燕,张建华 套代数上的(a,b)双导 子/吉林大学 学报(理学版)//余维燕,张建华 0.42 0.52 0.46 三角代数上的一类非线性 可交换映射 7 /吉林大学学 报(理学版)/余维燕,张 0.46 建华 2012 年 437 卷 1979-1991 页 2013 年 56 卷 2118-2127 页 2009 年 3 8 卷 477- 480 页 2011 年 3 1 卷 1521 -1525 页 2010 年 4 8 卷 574- 578 页 2014 年 5 2 卷 881- 887 页 2012-08-01 2013-06-01 2009-08-01 2011-12-01 2010-08-01 2014-10-01 余维 余维 燕 燕 余维 余维 燕 燕 余维 余维 燕 燕 余维 余维 燕 燕 张建 余维 华 燕 余维 余维 燕 燕 余维燕,张建华 7 7 否 余维燕,张建华 2 2 否 余维燕,邢福弟 0 7 否 余维燕,邢福弟 0 0 否 余维燕,张建华 0 1 否 余维燕,张建华 0 2 否 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余维燕:采用“重叠分块,以块代点”的新思想、类似于刻 画环的素度这一新方法,完成以下研究工作: 1、建立三角代数上非线性的 Lie 导子的结构定理。 2、刻画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非线性的* -Lie 导子 的结构。 3、证明可交换子空间格代数上的 Lie 三重导子是一个内 导子与一个使得换位子值为零的中心值映射的和。 4、证明三角代数上的每一个广义 Jordan 导子是导子与 广义内导子之和;同时也证明了当代数只有平凡幂等元时, 三角代数上的每一个 Jordan(a,b)-导子都是(a,b) -导子。 5、给出套代数上的双导子与可交换映射的好的刻画。 主要完成单位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海南师范大学:在项目依托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的组织管理 下,项目完成人完成以下研究工作: 1、研究三角代数上的非线性的 Lie 导子,证明了三角代 数上的每一个非线性的 Lie 导子是一个可加的导子与一个使 得换位子值为零的中心值映射的和。 2、 研究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非线性的* -Lie 导子, 证明了因子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每一个非线性的* -Lie 导 子都是一个可加的* -导子。 3、研究复可分 Hilbert 空间上的不相关的有限宽度的可 交换子空间格代数上的 Lie 三重导子,证明了可交换子空间 格代数上的每一个 Lie 三重导子是一个内导子与一个使得换 位子值为零的中心值映射的和。 4、证明三角代数上的每一个广义 Jordan 导子是导子与 广义内导子之和;同时也证明了当代数只有平凡幂等元时, 三角代数上的每一个 Jordan(a,b)-导子都是(a,b) -导子。 5、对三角代数上的双导子与可交换映射进行研究。给 出了双导子与可交换映射的好的刻画。 采用“重叠分块,以块代点”的新思想、类似刻画环的素 度的新方法。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算子代数及相关领域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所获结果获得国内外专家 的好评,其中三角代数上的非线性 Lie 导子 SCI 它引 30 次, von Neumann 代数上的非线性*-Lie 导子 SCI 它引 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