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つ 等你爱我36 页 945.178 KB下载文档
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3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海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海南师范大学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海南师范大学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3 (一)发展定位 ................................................................................................................... 3 1.办学定位..................................................................................................................... 3 2.发展思路..................................................................................................................... 3 3.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 3 4.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 ......................................................................................... 3 (二)专业设置 ................................................................................................................... 3 (三)在校生情况 .............................................................................................................. 4 1.学生人数..................................................................................................................... 4 2.本科生生源质量 ......................................................................................................... 4 3.体质测试达标率 ......................................................................................................... 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情况 ................................................................................................................... 6 1.职称结构..................................................................................................................... 7 2.年龄结构..................................................................................................................... 7 3.学位结构..................................................................................................................... 8 4.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 8 (二)教学条件 ................................................................................................................... 9 1.教学经费..................................................................................................................... 9 2.教学用房..................................................................................................................... 9 3.仪器设备..................................................................................................................... 9 4.图书资料................................................................................................................... 10 5.信息资源................................................................................................................... 1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教学建设 ................................................................................................................. 11 1.专业建设................................................................................................................... 11 2.课程建设................................................................................................................... 11 3.团队建设................................................................................................................... 12 4.教材建设................................................................................................................... 13 5.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 13 6.对外合作与交流 ....................................................................................................... 13 7.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 14 (二)教育教学改革........................................................................................................ 15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5 2.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改革 ....................................................................................... 16 3.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 16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 16 II 四、质量保障体系 .............................................................................................................. 19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想保障 ........................................ 19 1.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 19 2.坚持工作例会,深入研讨教学改革 ....................................................................... 20 (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 20 1.加强常规管理,保证日常课堂教学运行 ............................................................... 20 2.严格考试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 21 3. 强化专项管理制度,形成良好运行机制 ............................................................... 21 4.加强教学督导委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 ................................................... 22 (三)持续增加教学建设投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障 ...................... 22 五、学生学习效果 .............................................................................................................. 23 (一)学习满意度 ............................................................................................................ 23 (二)毕业情况 ................................................................................................................. 23 (三)就业情况 ................................................................................................................. 24 (四)培养质量 ................................................................................................................. 24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 26 六、特色发展 ........................................................................................................................ 27 (一)提高质量——继续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教学综合改革 .......................... 27 (二)突出重点——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 29 七、现存问题分析和对策 .............................................................................................. 31 (一)教学基本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 31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31 (三)教师教育特色建设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31 (四)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32 八、海南师范大学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 33 III 海南师范大学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言 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办学历史悠久、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较 强的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坐落在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的 琼台书院,1949 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1952 年在高等学校院系 调整中更名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3 年重新招收本科,并与海南医学院等单 位合并组建海南大学, 1986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 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 2009 年海南省政府将学校列为省重点大学进行建设。201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5 年被列为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 校。 六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崇德 尚学 求是 创新”的校训精神,以服务 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教师教育、海南和南海区域历史文化、 海南生态环境和特有物种保护、海南药用植物开发研究等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发 展成为海南省教师教育中心,重要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海 南教育文化对外交流基地,为海南基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建 校至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 16 万多人,尤其是海南各中学校长、教学 骨干多为我校毕业生,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 学校现设有 21 个学院,现有 4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2 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 育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国 31 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学生 近 2 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731 人,全日制本科生 18551 人,留学生 449 人。 学校现有龙昆南、桂林洋、灵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 3100 亩。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总值 27342.23 万元。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 208.8 万册, 电子图书 128.02 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 18 个。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在海南省前列,无线网络覆 盖全校。 学校突出抓好教学基本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 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国家级大学 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实验区 1 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 个。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学术水平持续提升。现有 A 类省 级特色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2 个, B 类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特色扶持学科) 5 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重点实 验室 3 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1 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省级研究中心(院)4 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1 个,校级研究所(中心)、 智库、协同创新中心 35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落户学校。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专任教师中具有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599 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233 人,具有博士学历 308 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教育部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省 级各类专家 150 多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10 个。 学校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宣部首批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专 业)高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 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儋州市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海外交流方 面,已经与五大洲 58 个国家、100 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 与境外 53 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姐妹学校关系, 与 10 所大学合作培养人才。2009 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将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我校。2013 年,经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2015 年,与马来西亚世纪大 学共建孔子学院顺利揭牌。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岛建设等重大战 略机遇以及省部共建和省重点大学建设的契机,以服务终身教育、服务绿色崛起 和服务文化交流与传承为己任,以教师教育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十 大工程”为抓手,努力建设现代化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以上相关数据截至 2017 年 12 月) 2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发展定位 1.办学定位 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办学类型:教学研究型师范类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 服务面向:服务终身教育、服务绿色崛起、服务文化传承与交流; 2.发展思路 发展理念; 坚持师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协同; 发展战略:质量立校,特色树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校; 发展目标:2020 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同类师范大学 的中上水平,2035 年建设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到本世纪中 叶,办成国内知名、东南亚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3.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 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富有实 践与创新精神,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4.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 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深化教学改革,积极 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62 个,其中师范类专业 21 个,非师范类专业 41 个,涵 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 等 10 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导,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多元、布 局优化、整体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格局。 3 图 1-1 专业学科分布统计情况 (三)在校生情况 1.学生人数 2016-2017 学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 18910 人,折合在校生数为 19877 人。 全日制在校生中普通本科生 18045 人(一年级 4,865 人,二年级 4,575 人,三年 级 4,438 人,四年级 4,167 人),硕士生 666 人,博士生 65 人,留学生 91 人, 预科生 30 人,其中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95.43%。 表 1-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 普通本 科生数 18,045 高职 硕士研究 博士研究 生数 生数 (含专 全 科)生 日 数 制 0 666 非 全 日 制 0 全 日 制 65 普 留 通 进 成人 夜大 非 学 预 修 脱产 (业 全 生 科 生 学生 余)学 日 数 生 数 数 生数 13 0 0 函授 络 自考 学生 学 学生 数 生 数 数 数 制 0 网 91 30 3,873 0 4,546 2.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7 年,学校计划招生 4,943 人,实际录取考生 4,943 人,实际报到 4,792 人。实际录取率为 100%,实际报到率为 96.95%。学校面向全国 31 个省招生,其 中理科招生省份 30 个,文科招生省份 31 个。 生源情况详见下表。 4 表 1-2 生源情况 录取数 省份 批次 文科 理科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安徽省 本科二批 98 132 0 440 413 0 71.7 63.2 -- 北京市 本科二批 3 3 0 468 439 0 18.7 45.7 -- 福建省 本科提前批 87 53 0 380 333 0 98.5 97.3 -- 甘肃省 本科一批 13 9 0 505 460 0 7.1 20.1 -- 甘肃省 本科二批 17 17 0 458 408 0 41.2 32.5 -- 广东省 本科二批 30 22 0 418 360 0 92.4 108.4 -- 本科二批 12 13 0 387 318 0 143.9 123.2 -- 贵州省 本科二批 49 58 0 453 361 0 93.6 91.6 -- 河北省 本科二批 59 60 0 395 326 0 121.7 155.7 -- 河南省 本科二批 104 131 0 389 342 0 119.3 129.6 -- 黑龙江省 本科二批 A 18 15 0 400 335 0 81.4 131.8 -- 湖北省 本科二批 106 123 0 406 345 0 110.3 117.4 -- 湖南省 本科二批 68 102 0 485 424 0 57.1 66 -- 吉林省 本科二批 A 38 36 0 412 379 0 86.5 70.9 -- 江苏省 本科二批 7 0 0 281 0 0 43.3 -- -- 江西省 本科一批 46 21 0 533 503 0 7.9 9.8 -- 江西省 本科二批 A 47 81 0 458 422 0 70.5 72.3 -- 辽宁省 本科二批 21 14 0 428 350 0 81 102.9 -- 本科二批 37 67 0 375 328 0 96.2 111.6 -- 本科二批 12 8 0 487 408 0 27.4 23.3 -- 青海省 本科二批 14 6 0 421 356 0 32 23.7 -- 山东省 本科二批 62 41 0 483 433 0 43.1 67.4 -- 山西省 本科二批 A 16 42 0 452 400 0 45.6 47.9 -- 陕西省 本科二批 53 62 0 457 397 0 40.4 36.6 -- 上海市 本科普通批 0 0 10 0 0 402 -- -- 四川省 本科一批 58 31 0 537 511 0 7.4 10.7 -- 四川省 本科二批 69 107 0 470 436 0 66.9 66.4 -- 天津市 本科二批 A 40 32 0 401 395 0 87.9 96.3 --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内蒙古自 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 5 31.4 录取数 省份 批次 文科 理科 2/少 1/少 1/汉 本科二批 云南省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不分 文科 理科 0 302/少 247/少 0 0 356/汉 23 32 0 本科二批 49 63 浙江省 普通类 0 重庆市 本科二批 海南省 海南省 西藏自治 区 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 不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不分 文科 理科 0 49/少 24/少 -- 0 0 58/汉 0 -- 375 333 0 94.7 85 -- 0 465 410 0 83.9 80 -- 0 40 0 0 480 -- -- 85.4 25 30 0 436 395 0 81.8 93.5 -- 本科提前批 142 62 0 578 539 0 49.6 77.8 -- 本科 A 批 258 500 0 578 539 0 64.8 43.9 -- 本科二批 文理 文理 文理 3.体质测试达标率 2016-2017 学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有 13604 人(体育各专业、 专升本、病、残等学生不参加测试) ,合格人数 11446 人,合格率 84.1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专任教师中具有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562 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228 人,具有博士学历 295 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教育部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省 级各类专家 160 余人。有 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0 个省级教 学团队。 (一)师资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人数为 1402 人,其中专任教师 854 人,聘请校外教师 180 人(校外教师按 0.5 的系数统计),生师比为 21.06:1。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显著,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逐年优化。我校现有“百千 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 人,教育 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2 人。全国优秀教师 3 人,全国模范教师 1 人,全国师德标兵 1 人,全国师 6 德先进个人 1 人,全国五·一劳模 1 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3 人,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 15 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39 人,海南省政府直接联系重 点专家 7 人,海南省“515 人才工程”76 人,其中第一层次 8 人,第二层次 16 人。海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8 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3 人,海南省 优秀科技工作者 4 人。 2016-2017 年学校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外 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2017 年,全年共报到 106 人次,其中引进高层次 人才 51 人。2017 年,我校教师外出培训课程进修 106 人,国内外访问学者 26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36 人;参加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培训 90 人。 1.职称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854 人,高级职称教师 562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5.8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22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6.70%,副高级职称 教师 334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9.11%。 (见图 2-1) 图 2-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2.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上,35 岁以下青年教师 202 人,36-40 岁的中青年教师 355 人, 46-55 岁教师 253 人, 56 岁以上的教师 44 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23.65%, 41.57%, 29.63%,5.15%。 (见图 2-2) 。 7 图 2-2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3.学位结构 学位结构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631 人(博士 295 人,硕士 336 人) ,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3.89%(见图 2-3)。 图 2-3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图 4.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398,占总课程门数的 67.60%;课 程门次数为 2,780,占开课总门次的 58.44%。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 师有 178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213 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83.57%。 8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海南省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入较少,省财政生均拨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少, 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在此情况下,学校经费投入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优先保障 本科教学经费投入。2016 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3,207.99 万元,本科实验 经费支出为 244.39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382.28 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 运行支出为 1777.77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135.43 元, 生均实习经费为 211.85 元。 2.教学用房 2 根据 2016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2,024,349.81m ,产权占地面积为 1,311,396.16m2,绿化用地面积为 247,829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790,557.29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265,722.75m2,其中教室面积 73,969.08m2,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87,639.10m2。 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 20,511.87m2,学生宿舍面积为 171,256.53m2,体育馆面积 38,153.25m2。拥有运动场 36 个,面积达到 106,348m2。 按全日制在校生 18,910 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69.35(m2/生),生均建筑 面积为 41.81(m2/生) ,生均绿化面积为 13.11(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为 14.05(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63(m2/生),生均宿舍面积 9.06 2 2 2 (m /生) ,生均体育馆面积 2.02(m /生) ,生均运动场面积 5.62(m /生) 。 表 2-1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311,396.16 69.35 建筑面积 790,557.29 41.81 绿化面积 247,829 13.11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65,722.75 14.0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87,639.10 4.63 宿舍面积 171,256.53 9.06 体育馆面积 38,153.25 2.02 运动场面积 106,348 5.62 3.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27,342.23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 9 设备值 1.38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3,167.46 万元,新增值达到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13.10%。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16,660 台(套) ,合计总值 15374.30 万元,其中单 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281 台(套) ,总值 7476.41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18,045 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8519.98 元。 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约 25.2 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 室座位数为 83.72 个。 4.图书资料 我校图书馆是海南省唯一拥有古籍专藏库的图书馆,收藏新、旧版古籍 53000 多册,其中 1949 年前出版的古籍 48000 多册,明清古籍 700 多种 13000 多册。截至 2016 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 2 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18,450m2,阅 览室座位数 3,175 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2,028,000 册,当年新增 119,555 册,生均纸质图书 102.03 册,生均年进纸质图书 6.01 册。图书馆还拥有电子图 书 1,280,200 册,数据库 18 个。2016 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 91,148 本次,电子 资源访问量 41,200,000 次。 5.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一直走在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是首批接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 算机网(CERNET)的 38 所高校校园网之一,也是最早接入互联网的 13 个省级 节点院校校园网之一,是海南省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节点。目 前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已发展成为新旧两个校区高速互连,拥有多个互联网出口、 光纤覆盖率高、多种接入方式,具有适度超前设计理念、良好扩展性、运行稳定、 速度快捷、应用广泛、相对安全可靠的网络。校园网络光纤主干完善,传输速度 快。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 10,500Mbps。网络 接入信息点数量 20,000 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 1,280 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总量 100GB。校园网络光纤线路总长度约 70km,网络光纤覆盖率高,已形成骨干 千兆、部分万兆、接入层千兆的三层新型网络拓扑结构,互联网出口带宽与中国 电信 3G、与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500M 互联。服务器承载能力较 强,一个由 8 台高端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和有各类服务器 90 多台。引进和开 发了各种教学、科研与管理系统平台,建成了各类面向社会开放的网站 93 个, 加强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建设,形成了多层次、高品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 校内优质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统计智能化。同时配置防火墙、流控、入 侵检测、SSL VPN 等全方位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1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在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我校坚持以海南十二大产业发展需求为 导向,积极发展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应用型专业。一方面是增加符合 现实需求和学校资源水平的新专业,生态学、音乐表演、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税收学等 4 个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为学校新增专业;另一方面是扎实做好新增专 业的后期建设和评估工作,酒店管理专业顺利通过评估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2.课程建设 (1)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支持首批立项建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等 17 门课程为通识教育限选课程,并以分年度划拨的方式给予每门课程 2 万元 的建设经费,定期组织专家组对立项课程进行听课考评,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 与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与质量,还从优质公选课中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化史》 等 13 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限选课。 (2)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引进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 革。学校与智慧树网、超星尔雅网、爱课程网和优课联盟等国内优质在线资源平 台建立合作关系。2017 年共投入 32 万元购买线上教学资源,其中超星尔雅通识 课 20 万元,智慧树课程 12 万元,包含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和公共选修等多 种类型课程资源近 400 门。2017 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共有 12 个学院选 取了 30 多门线上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公共选修类课程共引入 线上课程资源视频课程 24 门,开课 70 门次,选修学生近万人次,采取学生网上 自主学习,指导教师统一辅导、线上线下考核方式相结合,丰富了修读形式,有 效拓宽优质课程资源,受到师生好评。 (3)全面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三大服务、十大工程” 办学新思路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合,招标采购了超星公司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本地化部署并于今年投入 使用。学校印发了《海南师范大学关于全面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海师〔2017〕166 号文),正式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申报工作,要求我校本 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所有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均 11 在建设范围内;全校所有专任教师每人至少建设(或共建)一门课程;本学期开 设的所有课程全部启动建设。 (4)推进移动教学平台建设和应用工作。为动员学校教师参与网络在线教 学平台课程建设并使“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师生充分利用移动教学 APP 实现移动 式教与学,教务处联合超星尔雅公司举办了“超星杯”海南省第一届移动教学大 赛,师生可利用手机完成课堂签到、在线学习、测试和答疑以及参与线上见面课、 课程论坛等活动。大赛得到了省内十几所高校的积极响应,掀起了海南省高校一 线教师投身移动教学的热潮,使信息技术惠及更多教师,辐射更多课堂。 (5)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 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 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及《海南省教育厅关布海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 课程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琼教高[2017]98 号)要求,2017 年 9 月,省教育 厅公布了海南省首批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全省共认定 20 门省级精 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有 7 门课程获得认定,是获得认定课程最多的高校。 (6)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为了提高我校教师在教 育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根据我校师生线上教学的需要,教务 处每学期开学初都会在机房举办线上教学资源使用培训,现已累计举办 40 场。 在海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公布首批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后,学校有针对 性的聘请智慧树网课程建设工程师举办了《海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课程建设平 台管理及使用》和《智慧树网线上教学资源管理及使用》两期培训会,对精品在 线开放课程的使用与管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实操培训。在全面启动在线开 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同时,学校联合超星公司举办了六期主题为校网络教学平台在 线开放课程建设和移动教学 APP 使用的培训会,近 400 名教师参加了培训。通过 培训,广大师生逐步熟悉了校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 app 的使用,为进一步开展混 合式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开始建设和使用的课程共 245 门。 3.团队建设 (1)重点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特点, 学校有重点地开展教学团队的培育工作。学校现有 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培育团队,10 个省级教学团队。为促进新入职教师成长,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 育教学水平,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新入职教师教学帮扶活动,130 多名青年 教师与老教师开展了“结对子”帮扶活动。“老”教师通过指导“新”教师掌握 授课方法、指导课堂实践、指导教学基本文档资料的建设等,切实帮扶了大批新 12 入职教师快速成长。 (2)加大教学基本功训练,助推骨干教师成长。学校把开展教学比赛作为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将其列入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以赛促 教,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开赛、青年教 师教学大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已成为广大青年教师展 示教学能力的大舞台。为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于 2016 年 10-11 月举办了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经学院预赛选拔出 33 名优秀教师、学校决 赛选拔出 10 名优秀教师,授予“教学十佳”称号,2 名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效 果最佳奖”。选送 3 人参加省级决赛,其中 2 人获得省级二等奖,1 人获得优秀 奖。在 2017 年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校谢 丹老师荣获一等奖。 4.教材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材建设和选用制度,形 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评审到选用等一整套的规范体系,以保障坚持选用优质教 材,特别是确保“马工程”教材的使用。继续开展自编教材送审制度,经学校教 材建设委员会评审后进入本科生教材使用。2017 年共预定学生教材 1330 种 242945 册,教师用书 3147 册。我校所开设课程涉及到已出版马工程教材课程 27 种,已全部使用,使用率为 100%。 5.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重点实验 室 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专业教学 实验室 88 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 验区 1 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建成省内外教师教育实习基地 117 个,非师范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108 个,为我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提供了良好平台。2017 年海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海南省教育实践基地示范 学校” 评审推荐工作,我校建成的对口实践基地示范学校有 15 所,其中中学或 九年一贯制学校 10 所,小学 5 所。 6.对外合作与交流 我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依托交换生交流合作项目,加强我校与国内 外大学的短期交流;围绕境外实践教育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1)交换生交流合作项目 13 本学年共选派 60 名优秀学生进行校际(境外)交流交换。继续与日本兵库 大学、台湾屏东大学、韩国极东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韩国 新罗大学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开展合作。 与国内高校合作,拓展学生国内交换研修渠道。2017 年 5 月,学校与北京 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姊妹院校签署合作协议,主要在学科建设、学生实 习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管理干部进修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并 将于 2017-2018 学年选派了 5 名在校学生赴东北师范大学开展为期 1 年的研修学 习。 (2)境外专业实习、暑期带薪实践项目 本学年继续选派了 17 名优秀的大四在校本科生前往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开 展为期一学期的境外实践教育活动。选派了 26 名在校本科生前往美国开展了为 期 3 个月的“暑期赴美带薪实践”活动。 (3)假期国(境)外短期研修 继续开展“香港理工大学假期 8 天全球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训练项目”和 “韩国假期全球商业管理带薪研习项目”,开展了“台师大卓越青年台湾文化体 验营”活动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文化素质暑期研修班”项目。与中国对外友好 合作服务中心深入合作,开展“青年师生赴美社会调研”项目,同时与英国开 展 “跨文化交流”项目。 (4)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我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作举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 项目取得了教育部的获批。2017-2018 学年,我校按计划将迎来了首批 50 名 2017 级中俄合作项目班学生正式入学上课。 (5)学历生教育项目 本学年共有外国学历生 91 人(其中 2013 级已毕业 10 人,2014 级提前毕业 4 人,2014 级 8 人,2015 级 11 人,2016 级 58 人),今年毕业的 14 名学历生中, 13 名学生顺利取得学位证书。 7.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大对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完成了教务系统登录界面更新, 对 web 服务器进行了重修部署和安装。协助正方公司对系统进行了两次的常规性 升级维护。组织了四次全校性的教务系统的应用培训,近两年新入职的员工都逐 步熟悉了教务系统的管理和操作流程。加强教务系统管理账号的管理,对管理人 员的账号进行了实名制登记;不断提高教务系统服务的水平,成功部署“软负载 14 均衡”系统,基本解决了选课、成绩录入等方面的“堵塞”问题。2017 年申报 建设新教务系统项目,目前申报书已报送教学仪器设备中心和工信厅。 (2)提高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正方教务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全校 各学院已全面实行系统排课、选课、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成绩录入、申请借用 教室、准考证打印等,并实行全部课程的补考、重修网上报名,减轻了教学秘书 的工作压力,明确了重修及补考考试的组织工作,规范了考试工作程序,提高了 考务工作效率,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二)教育教学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稳步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改革 为强化综合性与个性化人才培养,学校从 2016 级学生开始实行按专业或专 业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部分学生入校后,按培养大类接受通 识与大类基础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培养大类:教育类、文史法类、数学物理信 息类、化学生物地理类、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音乐学类、舞蹈学类、美术 类、设计学类。一年后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绩点和个人综合表现在所属培养大类里 进行专业分流。2016 级学生中有 3208 人参与培养大类专业分流。为满足少数有 特殊兴趣和学习特长的学生,111 人还实现了跨培养大类转专业。目前,第一批 大类分流培养的学生,分流后的学习、生活状况良好。 (2)与省内中高职院校探索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继续与省内中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本一体化人才 培养项目”,共与省内 9 所院校开展合作,涉及到我校 13 个二级学院,16 个专 业,项目学生共 2055 人(其中,4+0 项目 742 人,3+2 项目 922 人,3+4 项目 392 人)。2017 年第一批参加全省转段升学考试的 238 名学生正式进入我校年分别 开展为期 2 年和 4 年的本科培养,主要涉及到我校 6 个学院 7 个专业。学生入校 后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为我省输送高学历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又迈进了一大步。 (3)继续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 根据《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 年——2020 年每年定向招收约 200 名海南籍考生,科学制订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着力培养综合型“一专多能”小 学教师,服务海南基础教育。2017 年我校继续开展海南省乡村小学教师定向培 养工作,共有 477 名应届本省高中毕业生参加,经过面试、录取及最终的核查工 作,我校共录取学生 199 人。学校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依托综合型卓越小学 教师培养的国家级项目,择优选拔部分学生组成卓越班进行精英式师范教育,探 15 索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为海南乡村学校培养一批“下得去、留 得住、干得好”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 2.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改革 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方案的指导下,学校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 更新和重组,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其中。鼓励任 课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启发式、 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同时,深入推进信息技术 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引入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校本网络 课程拓宽资源渠道。目前,学校已有 300 余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改革,500 余门 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 3.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7 年我校获得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 21 项,立项总经费 45.5 万元。其中重点项目 4 项,一般项目立项 17 项。同时组织推荐 2018 年海南省高 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7 项,其中重点项目 3 项,一般项目立项 25 项。 评选了 45 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首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专项 15 项。 4.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引导学生从参与科研到在 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全校本科生积极申报大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学年共有 15 个国家级项目,31 个省级项目,92 个校级项目,资助金额达 172.8 万元。截至目前,我校共有 189 个国家级项目, 163 个省级项目,249 个校级项目,参加学生达 2562 人;公开发表论文 170 多篇, 其中核心期刊 86 余篇,有 10 多篇被 SCI、EI 收录。在 2016 年的大学生创新创 业训练项目中,潘申润的项目《泰森多边形的研究》入选 2017 全国年会论文交 流项目,取得评审的一致好评。为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学校 在每个学期安排一个独立的教学周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周”。16-17 学年每个学 期的“创新创业实践周”都开展校级活动 50 多项、院级活动 300 多项,参与学 生达 10000 多人次,营造了浓厚创新创业氛围。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 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本学年,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科技园联合启 16 动海南师范大学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第一批名单共有 39 人入选。同 时,我校有 17 名导师入选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其中校内导 师 9 名,校外导师 8 名。 (2)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与学科竞赛 学校高度重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工作,采取组织重点中学教育实践活 动、开放微格实训中心、拨划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基金等方式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 2017 年度共划拨了近 204.33 万元经费支持 13622 人次的在校生开展各类教育实 践教学活动。本学年,学校教务处联合校团委举办了海南师范大学第七届大学生 教师技能大赛。大赛共分板书技能、教案设计、CAI 课件制作、模拟课堂教学和 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五项内容,全校共开展班级团支部初赛 200 多场、学院复赛 50 余场,开展各类比赛专题培训活动 80 余场,专业教师参与比赛指导 200 余人 次,活动覆盖到我校 95%以上的师范生,学生参与人数刷新历届新高,在校园营 造了浓厚氛围,有力的推动了我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学校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 次类别的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学以致用,极大的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本学年, 我校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 业大赛中曾雪娇《牧洋航海文化》项目获得国家银奖,张瑶瑶《核壳型自交联苯 丙乳液的制备与推广》获得国家铜奖;全国第九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 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示大会中,我校获得 5 个一等奖奖项;在第十二届全国 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我校获得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各 1 项;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 1 项, 三等奖 2 项;第二十四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展示活动中,我校获得三等奖 2 项;2017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一项;第十届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校获得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6 项;在第十三届 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中,我校获得亚军等等。本学年我校省级竞赛获奖情况 如下:海南省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得金奖 2 项、银奖 3 项、铜奖 4 项、优秀奖 3 项;第二十四届全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展示活动中,我 校获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2017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海南赛区“LPC 杯”中,我校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优秀指导教师奖 1 项; 在 2017 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中,我校获得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 等等。 (3)志愿服务工作 目前,学校建立了约有 17000 人组成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学生志愿者注册 率为 100%,建立志愿服务队 178 支,定点服务基地 67 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17 活动 8000 余次,为社会提供服务 88 万小时。在全省高校中首创“我的志愿青春” 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节活动,全校各个团支部围绕“学志愿知识”、“做志愿服 务”、“传志愿精神”三个主题设计开展各具特色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人人志 愿、志愿人人、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分别在两个校区举办两期志愿服务嘉年华 活动,组织爱心义卖、法律咨询、旧衣回收等校园便民志愿服务 32 项,全校 2000 多名志愿者和师生参加。立足校园,开展“文明先锋•添彩海师”校园志愿服务 活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引领向善校园风气,共招募 500 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 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的建设与监督。在国检期间,每天派出 400 多名志愿者参与“双创”工作,为海口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 明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选派志愿者出色完成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环岛自行 车赛和国际帆船赛等多个大型赛会的服务工作。特别是开展海南省高校中首创的, 以团支部为单位,坚持扶贫扶智扶志“三合一”,“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学校扶 贫点的学龄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为我省教育精准扶贫的亮点和学校的特色, 被省电视台作为“海南两会专题报道”的重要内容给予宣传,并被省内兄弟高校 学习模仿。首次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发掘、支持、培育和宣传大学生志愿服 务优秀项目。在省 2017 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我校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近年 来的最好成绩:获得金奖 1 个(全省高校唯一),银奖 1 个,铜奖 5 个,入围奖 1 个。1 个项目被评为“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提名奖”(全国共 120 个, 全省仅 4 个);选送 12 个项目参加省志愿服务交流会,2 个项目进行公开路演 展示。探索实施的“依托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实践育人空间,构建宽领域多维度 人才培养新模式”被评为 2017 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一等奖 (全省仅 6 个,学校唯一的一个),是海南高校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更是全国 罕见的共青团工作获评教学成果奖的案例,真正实现了团工作与人才培养、与教 育教学、与思政格局、与理论研究的“四个深度融合”。学校被国家卫计委和红 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 2017 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喜迎十九大• 青春建新功”的主题,结合海南“大研讨大行动”,以集中组队和分散实践相结 合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做到了定位准、类别多、覆盖广、影响大。 其中,团中央专项 3 项,省外实践团 4 支、省内大型综合团队 18 支,专项调研 团队 34 支,“互联网+三农”团队 4 支;获评“全国优秀实践队”1 个,“优秀 指导教师”1 名,“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 1 名,“真情实感志愿者” 3 名;首次组队赴省外边穷落后地区支教,首次组建有研究生实践团。各实践队 奔赴各地开展暑期支教、教育帮扶、科普宣讲、文艺下乡、社会调研等丰富多彩 18 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陆海相依•试飞 青琼”一带一路国情考察与教育帮扶团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实践团队”,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中青网等媒体纷纷报道; 《中国市场上野生龟类非法贸易调查》 调研团获“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全国年度百强团队;“2017 梦想课堂”大学生骨干尖兵班理论宣讲与教育关爱实践团赴我校精准扶贫点—— 陵水县本号镇亚欠村,精心开展爱心支教、结对帮扶、图书捐赠、教育调研、科 普宣讲、村容整治、电商培训和禁毒宣传等活动。在 2017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 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遴选活动中,该项目被评为“最具影响力项目”,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5)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紧紧依托“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广 泛开展绘画、书法、篆刻、摄影、设计、舞蹈、微电影、歌唱等多项比赛,极大 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创办了“书香师大•国学讲堂”,先后邀请“百家讲坛”主讲隋丽 娟等一批名家专家共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受益学生达 2000 多人。在省第六届大 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共获得艺术表演类一等奖 5 个(全部排名第一,其中器乐 第一名 1 个,大合唱第一名 1 个,舞蹈第一名 3 个,囊获大部分奖项的第一名)、 9 个二等奖;获得艺术作品类一等奖 7 个(其中第一名 3 个)、二等奖 16 个、 三等奖 3 个;获得艺术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 2 个(其中第一名 1 个),二等奖 1 个。共有 4 件作品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是全省最多的高校之一。 舞蹈《南海前哨》几乎获得了全场满分,并被作为唯一 1 个专业组表演类节目代 表海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同时,我校还获得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学校蓝韵合唱团获得 2017 海南(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唱节成人混声组金奖, 李娅老师获得“最佳指挥奖”。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想保障 1.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校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重视理论学习,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相 结合等方式,重点学习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的重要文件,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培养 中心地位和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提高个人理论素养。学校建立了校领导定点联 系学院制度和听评课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日常教学运行期间,校领导时常带着问 19 题深入学院进行调研、指导,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每学期开 学第一周,学校党政领导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课堂 教学情况,了解课堂运行、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秩序、课堂教学环境等情 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本科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2.坚持工作例会,深入研讨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学院领导、 教务处、教学督导等参加的本科教学工作例会,交流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经验,集 体研讨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出教学改革新举措。 (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 障 我校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在 2007 年《教学管理制度汇编》的基础上,根据 实际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断修订、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 近几年,我校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高校教学管理规律、 反映高校教学工作质量要求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目前我校从教学发展规划、教 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监控与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等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 层面,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80 余种。 1.加强常规管理,保证日常课堂教学运行 严格执行《海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常规教学检查制度的规定》要求,做好开 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开学初各职能部门联合检查、落实开课前的各项准 备工作,包括教室专项检查,对教室的基础条件、环境和网络、管理服务情况、 教材到位、师生到位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学期中,开展期中教 学检查,包括开展听评课、课堂“五带”检查、试卷复查、召开教师座谈会、学 生座谈会等,检查采取学院自查与教务处抽查的形式。龙昆南校区、桂林洋校区 的多媒体教室全部装有监控系统,有专人定期在监控中心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 况马上调查、通报。 为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促进课堂教 学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工 作。 20 2.严格考试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学校对不同类型的考试都执行严格的考试程序和考试管理,努力做好期中考 试、期末考试、重修考试、毕业生清考的管理工作。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开始前一 个月,学校下发《关于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的通知》,从试卷命题、考试管理、评 卷、试卷复查及成绩报送、考核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几个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对做好期末考试工作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考前教务处召开各学院教学院 长会议,对期末考试的有关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严肃考 试纪律;召开巡视员会议,要求巡视员严抓考风、考纪,对于出现的违规、违纪 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2016-2017 学年参加期末考试学生逾 35000 人次,共 开考总课程 5000 余门,设置考场约 1500 余个,安排监考教师、考务工作人员约 3000 余人次。 为了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学校还积极利用广播、海报、橱窗、校园网、标 语、电子屏等形式,广泛宣传关于考试的有关规定,杜绝作弊,倡导诚信,对学 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学校修订了《海南师范大学成绩管理办法》,从成绩的评定、报送、复核、 存档以及责任等方面严格规范成绩管理的相关工作,切实维护成绩的公平与公正 性。同时借助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成绩管理,大大提高了成绩管理的效率。 2016-2017 学年,共成功实现 5432 门课程的网上成绩填报工作,并在考试后一周 内向学生公布成绩 339935 条。 3. 强化专项管理制度,形成良好运行机制 在课程评价方面,从 2004 年起,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开始实行学生网 上评教。学生网上评价与学院同行评价共同构成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学期评价。 2016-2017 学年,共有学生 258052 人次对 3329 门次课实施了网上评教。根据学 生评价结果,教务处及时进行整理,将学生评价偏低的教师列为重点听课对象, 由督导委跟踪监督指导。 在实验教学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 断加大投入更新或改造旧的实验室,并根据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不断投资新 建实验室。学校经常开展实验教学检查活动,重点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查:①实验 教学文件完备检查; ②实验教学课堂检查; ③实验实训室管理情况; ④虚拟仿 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情况及利用实验实训室开展的创新创业活 动情况等。目前我校实验课开出的实验内容、学期、学时、考试方式等均严格按 照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各学院做实验时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上 机操作),并按时缴交,老师能按时批改,并发回给学生。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 21 要求,各学院实验项目开出率均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 90%以上,个别学院实验开 出率达到 10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占实验教学大纲的 60%以上,实验室开 放共享程度也进一步扩大。 在见(实)习方面,为保证见习、实习的质量,监控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常规与随机相结合,监控机构间是相互协作又制约的关系。由学校督导组、教务 处、学院教务办、学院教学委员会、见(实)习教师等共同构成完整的见(实) 习监控机构,有自查也有督查,交叉进行,互相监督。监控内容包括教学文件、 制度的执行情况;见(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见(实)习场地、设备、工 具、材料;见(实)习考核;见(实)习情况总结、过程记录、反馈记录、整改 情况等。监控体系分为:前期监控、实时检查监控、反馈监控,及时发现见(实) 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制度,提高见(实)习质量,奖励表彰先进单位, 督促存在问题的学院整改。 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方面,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学校教 务处负责全程监督,二级学院全面负责,统一调动各种资源为毕业论文教学服务, 统一管理论文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从论文准备阶段、论文中期检查到论文完成 阶段,各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专业指导和修改,保证论文质量。加 强经常性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问题,及时解决,采取相应措施 和解决方法。各学院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对 2016 届本科 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重复率比对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每位学生有两 次定稿论文的检测机会,两次检测时间间隔要在 2 周以上,复检结果仍≥30%的 论文,必须由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认定是否存在抄 袭行为,如属实则取消该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价资格。 4.加强教学督导委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 本学年新一届校级教学督导队伍扩大,结构更合理,包含 10 名专职督导委 员和 18 名兼职督导委员,共 28 名。根据教务处及督导工作安排,校、院两级专、 兼职督导委员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实行“一对一”帮扶制,校专兼督导对全校近 3 年 133 名新入职青年教师,通过听评课、座谈会、学生调查等方式进行帮扶, 促进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三)持续增加教学建设投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障 加大教学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是我校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2017 年学校投入 28 万元定制开发了“大类招生分流系统”软件系统,投入 50 22 万元购买“海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及质量监测平台”,投入 56.447 万 元建设实验楼 12 楼智慧互动教室,购买智慧树平台线上教学资源 251 门共 12 万元,购买超星线上教学资源 350 门共 20 万元,投资 80 万元建设 8 门省级精品 在线课程。学校十分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维 护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系统的运行质量和使用水平。本学年校网络教学 平台投入使用,在线课程建设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开始建设的网络课程有 200 多门。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改造完毕,微格教学正常开展。目前全校各学院已全面 实行正方教务管理系统排课、选课、教学评价、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成绩录入、 申请借用教室、准考证打印等,并实行《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十多 门课程重修网上报名,明确了重修及补考考试的组织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 为了解决公共教室设施设备落后,师生投诉率较高的问题,学校在不断论证、 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全校公共教室进行了整体设计,并按照整体设计方案,对公 共教室进行了改建。截止至今,共分三个批次投入 120 万对公共教室桌椅进行更 新,共更新桌椅 3000 余套;投入 82 万空调购置经费为 54 间公共教室安装了空 调,营造了清凉怡人的教学环境;投入经费 106 万建成了 11 间新型现代教室, 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2016-2017 学年,为了对教学质量、效果的良好监控,学校继续采用学生对 教 师 课 堂 教 学 质 量 进 行 网 上 评 价 的 方 式 。 本 年 度 共 有 学 生 258052 人 次 (2016-2017 第 1 学期 148475 人次,2016-2017 第 2 学期 109577 人次),参评 课程达 3329 门次课(2016-2017 第 1 学期 1698 门次,2017-2017 第 2 学期 1631 门次),学生参评率 77.14%。根据统计,学生网上评教 90 分以上的课程占整个 年度门次课的 98.44%。 (二)毕业情况 2017 届共有本科毕业生 4198 人,实际毕业人数 4013 人,毕业率 95.59%。 授予学士学位人数 3886 人,学位授予率 92.57%。 23 (三)就业情况 截至 2017 年 8 月 31 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 96.56%。毕业 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 56.17%。升学 456 人,占 10.25%,其中出国(境) 留学 56 人,占 1.26%。 (四)培养质量 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2016-2017 学年学校继续委托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 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实施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麦可思团队作 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海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图 5-1 毕业生培养质量总体情况 1.教学工作整体开展效果较好,毕业生在校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 本校近四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 77%、78%、80%、84%)整 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毕业生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效果的认可程度有所提高。与此 同时,近三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与任课教师课下高频交流(“每周至少一次”或“每 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的比例(分别为 41%、40%、44%)整体有所上升。师生 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教学培养效果有 着积极影响。不断紧密的师生交流在增强教学培养效果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 学生在校学习体验。 24 2.课程培养与实际工作对接效果有所提升 本校近四届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分别为 79%、81%、80%、83%) 整体呈上升趋势;其满足度评价(分别为 68%、72%、73%、74%)整体也呈上升 趋势。核心课程有效性较高,反映出本校课程与实际工作或深造领域匹配情况良 好,同时课程教学更为充分地满足了实际应用领域的需要,为毕业生的技能提升 以及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00 ( ) % 80 60 40 20 0 2013届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课程重要度 79 81 80 83 课程满足度 68 72 73 74 图 5-2 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及满足度变化趋势 3.素养提升效果较好,能力、知识培养呈现优势 本校 2016 届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素养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本校近四 届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分别为 84%、87%、84%、86%)、核心知识满 足度(分别为 82%、86%、82%、85%)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基本工作 能力满足度分别为 81%、82%、82%、83%,核心知识满足度分别为 80%、81%、81%、 83%)相比均呈现一定的优势。本校基本工作能力及核心知识培养较好地满足了 毕业生实际工作领域的需求。 25 ( 100 ) % 80 60 40 20 0 2013届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基本工作能力 84 87 84 86 核心知识 82 86 82 85 图 5-3 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培养效果变化趋势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为 94%。同时,来本校招聘过的 用人单位中,99%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毕业生。可见,本校招聘工作开展 成效较好,对相关用人单位的吸引力较高。从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原因来 看,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主要理由是“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63%)。 根据本校 2016 届应届毕业生数据反馈,本校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素养得到 提升,与此同时,2016 届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分别 为 86%、85%)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均为 83%)相比均呈现一定的优 势,可见,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较好地符合了社会工作需求。 0 20 40 60 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 63 符合本单位职场文化和价值观 44 专业对口 40 有相关的实习经历 35 持有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 学校声誉好 80 31 18 图 5-4 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理由(多选) 26 100 (%) 六、特色发展 (一)提高质量——继续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教学综合改革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的指导下,2015 年中旬,学 校迈开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坚实步伐:坚持“以学生为本”、“宽口径、厚 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重点推进课 程、课堂教学、考核方式、教学和学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大类招生与培养教学 综合改革的探索,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发展内涵开辟了新的路径。 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以生为本。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 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从 2012 年开始在部分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 2016 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综合改革,主要采取“1+3”培养 模式进行分流培养,打破学院壁垒,科学设计各大类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 设计分流实施细则,自主研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分流系统。大 部分学生入校后,按培养大类接受通识与大类基础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培养大 类:教育类、文史法类、数学物理信息类、化学生物地理类、管理类、外国语言 文学类、音乐学类、舞蹈学类、美术类、设计学类。一年后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绩 点和个人综合表现在所属培养大类里进行专业分流。2016 级学生中有 3208 人参 与培养大类专业分流,其中学生分流情况见下表,其中第一志愿录取率为 94.77%。 为满足少数有特殊兴趣和学习特长的学生,111 人还实现了跨培养大类转专业。 表 6-1 第一志愿 2016 级学生专业分流情况统计表 第二志愿 第三志愿 第四志愿 第五志愿 人数 录取率 人数 录取率 人数 录取率 人数 录取率 人数 录取 率 3010 94.77% 107 3.39% 40 1.26% 10 0.30% 9 0.28% 根据学生填报志愿,合理调整专业分流计划,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把成 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尤其对师范类专业,尊重学生意愿选择,选拔一批乐教适 教的学生就读。比如,填报汉语言文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的学生超过预期计划数,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适当增加分流计划数。 部分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有改变志向的要求,在专业分流时,学校分出商务英 语(非师范)方向, 满足学生需求。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想选读 的学生较多,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跨培养大类申请转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27 初等教育学院进行了严格的面试选拔环节。对学生选读人数少的专业,学校予以 预警,暂停招生。 建设优质课程,打造精品。一是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组建教学团队、 课程项目立项的方式打造了一批符合学校实际的优质通识教育限选课程。在首批 申报的通识教育限选课程中,有 17 门课程获得立项,建设期限为 2 年,每门课 程给予 2 万元的建设经费,课程内容涵盖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几大类 别。同时,还从优质公选课中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化史》等 13 门课程作为通识 教育限选课。二是引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2017 年共投入 32 万元购买线上教学 资源,其中超星尔雅通识课 20 万元,智慧树课程 12 万元,包含通识教育类、专 业基础类和公共选修等多种类型课程资源近 400 门。三是全面启动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工作,在建成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要求全校所有专任教师每人至少 建设(或共建)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四是大力支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 作。 改革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方案的指导下,学校要 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重组,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 实践经验融入其中。鼓励任课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教 学手段,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同时,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引入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开展混 合式教学,建设校本网络课程拓宽资源渠道。目前,学校已有 300 余门课程开展 教学方式改革。2017 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共有 12 个学院选取了 30 多 门线上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公共选修类课程共引入线上课程资 源视频课程 24 门,开课 70 门次,选修学生近万人次。 改革考核方式,科学评价。针对原有考核评价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 提出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核心的考试观念,坚持突出过程性考核、突出多样 化考核、突出创新创业能力考核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建立起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富有活力、方式多样的考 核制度。目前,学校已有 500 余门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为了配合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改革实践 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2015 年起,学校开始研究酝酿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 学籍弹性化管理制度、学业成绩年度报告及预警、留级制度、免修免考制度等措 施,以探索更符合实际、更灵活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大类招生与培养教学综合改革开启了学校本科教学发展的新纪元。相信通过大 胆的探索、有序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定能登上更高的台阶。 28 (二)突出重点——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 发【2015】36 号)印发实施以来,学校一直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新时 期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宏观谋篇布局,微观工作到位,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的探索中积累了经验,成效明显。2017 年,学校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在《2016-2020 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和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重要内容。积极推动 2016 版人才培 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 分重点、有序的贯穿到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制定出一系列更细化、可操作、能 检查的制度和方案,如《关于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大学生创新创 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 件。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落实责任主体。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 育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 加,建立起了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 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 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2016 年我校大部分专业实行按专业类招生大类培 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学院壁垒,实行跨学院的“前期趋同,后期分流” 大类培养。每个学期在校历中安排“创新创业实践周”,专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一是构建科学合理 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基础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本科必修课 开设,将《创业财务管理》、《创业与营销》、《创新创业》等课程作为公选课 向全校开放,引进“智慧树”和“超星尔雅”平台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要求各 专业根据学科专业实际开列多项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 3 个创新 创业教育学分,学生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训练和实践等方面修得的学分 可以申请替换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三是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编写创 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我校林强校长担任编委会副主任,部分教师参与编写的《大 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中国林业出版社)已于 2016 年 8 月印刷出版,现已在 2016 级新生中使用。 搭建实践平台,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学校已建设“创梦空间”、 “创意工厂”、 29 “创客空间”、 “天行空间”、“精细化工大学生创新基地”等 5 个创新创业 实践基地,依托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是实施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截至目前,我校共有 189 个国家级项目,163 个省级项目,249 个校级项 目,参加学生达 2562 人;公开发表论文 170 多篇,其中核心期刊 86 余篇,有 10 多篇被 SCI、EI 收录。二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开展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梦 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坚持以赛促学, 以赛促优,赛训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创建创新创业社团。学 校成立“创新创业协会”、“I 创社”、“创基地”、“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 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并组建“海创俱乐部”。 完善孵化链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先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再通过比赛培育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形成可行性项目推送至大学科技园孵化,申 请注册公司,正式生根发芽,从而实现孵化链条的无缝衔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的良性循环。一是大力拓展自有孵化空间。学校在两个校区拥有创新创业项目孵 化载体面积 20000 ㎡,并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孵化载体面积;二是利用社 会资源共建孵化基地。2015 年,学校分别与儋州市政府和陵水市政府签订共建 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协议书,与海南直通车有限公司洽谈观澜湖全球化互联网产 业园共建方案,形成一园两翼三拓展空间格局。 加强工作保障,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条件支持,为 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经费保障。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开 放基金”,每年投入不低于 100 万元,用于无偿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大学 科技园设立 600 万种子资金,用以孵化入园创新项目;二是环境保障。学校教学 科研资源对创新创业师生免费开放,同时大力推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 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等众创空间的建设;三是师资保障。学校举办“创新创业事务 指导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班、海南 省创业指导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强力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 2014 年 9 月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全国 115 所国家大学科技园之 一。自批准建设以来,学校将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示范、科技企业孵化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进行建设。学校成立了科技园 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李红梅亲自担任组长,校长林强担任副组长,主 抓科技园建设工作。 30 七、现存问题分析和对策 (一)教学基本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从 2008 年学校首批学生入驻新校区后,学校办学空间虽得到了很大拓展, 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学院的教学设备、教学空间、教学资源 还不够充足,在实验室的统筹规划和建设上还存在问题,使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 受到一定制约;另一方面是两大校区在功能分配、资源共享与整合、信息传递等 方面的优化水平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学校 还需要进一步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学资源,合 理布局,灵活优化,充分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增长和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的问题和需求日益凸显。一方面是数量不足,一些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不 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从整体上看,学校师生比仍未达标。 另一方面是质量有待提升,各类高层次、在学科领域较有影响力师资数量不足。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经费支持高层次人 才引进,尤其是为近几年新办的专业引进高水平的科班出身教师;二是充分利用 已有资源,聘请中小学名师、行业专家等优秀校外教师任教;三是出台培训、学 习、奖励、挂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提升教师在师德师风、综合素质、教学 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 (三)教师教育特色建设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作为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是学校的“本”。因此,如何将教师教育做 出成效、做出特色是学校发展新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注重培养,结合 教师资格考试动向、教师职业社会需求、教师培养标准等因素探索职前培养、入 职指导与职后跟踪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二是注重改革创新,下大力气对 教师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践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系统的措 施,在适当的领域进行突破;三是注重现实研究,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 与研究水平,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研究,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教育 发展贡献力量。 31 (四)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为了不可抵挡的趋势。学校 因为基础薄弱、资源限制等原因面临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仍需提升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普及不够、教学与信息化融合水 平不足等。今后,学校要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融合作为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争取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用加大培训力度、合理引导 等方式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32 八、海南师范大学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项目 本科生人数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 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生师比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生均图书(册) 电子图书(万种)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门)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本科生毕业率(%) 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生均年进书量(册) 校外实习基地数 33 指标 18045 95.43 1402 854 65.81 73.89 34.54 62 21.06 13800.00 13.10 102.03 128.02 14.05 4.63 1777.77 3781.51 135.43 211.85 2068 10-42.07 11.39-22 83.57 28.38 95.59 92.57 96.56 84.14 69.35 9.06 25.2 83.72 6.01 2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