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院士谈心目中的华罗庚.pdf
24 MH 2014/10/15 – 16:36 王元院士谈心目中的华罗庚 黄艾禾 黄艾禾,著名媒体人,曾在《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中国新闻 周刊》、《国家历史》、《财经》等杂志担任主编或总监。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院院士王元,花费八九年的时光,写了一本数 学家的传记,这本书就叫《华罗庚》。说到科学家的传记,我们已经见过很多 了,但是由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来写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还是头一次见 到。说到本书的写作,王元先生不无自信地说:因为只有我,对他尤其是对 他的数学工作最为了解。 王元先生是在 1952 年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来到中科院数学所师从华 先生的。从此,他与华罗庚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风风雨雨 30 多年,自己也 25 MH 2014/10/15 – 16:36 王元院士谈心目中的华罗庚 成长为一代著名数学家。可以说,他是当今这世上最了解华罗庚的人,应该 也是写作华罗庚传的最合适人选。 王元先生说,中国的数学在古代曾经很先进,但是到了 13 世纪以后,就 开始落后了。当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微积分,而中国人还在搞古典数学。虽 然后来有传教士传进来一些近代数学,但是都很零零碎碎。中国近代数学的 真正起步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的,当时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到美国、欧洲 和日本留学,学习了近代数学的知识再回到国内教学生。所以中国的数学起 步晚,水平不高。真正使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的,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一位 是华罗庚,一位是陈省身。他们是两位奇才,他们当时的工作达到了世界先 进水平。 王元先生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 数。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比如我自己,就 是在分析方面,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 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在美 国芝加哥大学科技馆的数学馆里,用不锈钢镌刻着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们的 名字,共选了 88 名,其中就有华罗庚的名字。此外,华罗庚先生是美国科学 院和德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国外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 说到这里,王元先生说,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是最伟 大的。 王元先生介绍说,算起来,他开始写作《华罗庚》大概是在 1985 年。当 时华罗庚还在世。在此前,胡耀邦同志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华罗庚,希望他能 写一个回忆录,把他的经验告诉后人。王元说:后来我对华罗庚说,将来有时 25 26 MH 26 2014/10/15 – 16:36 | 数学家访谈 间我要帮助他写。在他去世前不到一年,有一天我说要到他家去商讨写传记 的事,他就在我动身之后没到他家前,写下了一个简短的自传提纲(在《华 罗庚》书中有收录),但里面只是讲到了他的数学工作。等到我开始写的时 候,我觉得不能只写数学。为什么?我觉得华罗庚的一生有两点特别打动我: 一是他自学成才。他只上过初中,即使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当教授,他的 履历上也只有初中的文凭。这一点对中国的年轻人奋发向上有特别大的鼓励;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爱国,他第一次是 1937 年在英国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爆 发,英国人要他留下教书,他却毅然放弃这些,在 1938 年回国,到了西南联 大与同胞们共患难;他第二次是在美国,已经是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教授了, 但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便带领全家急不可待地返回祖国。他的这种爱 国精神可以说是推动我写书的巨大动力。 王元还告诉记者,此外,也没有一个外国数学家能像华罗庚这样对本国 的数学事业发生这么大的作用,他的学生可以说是遍布中华。 王元写这本书可谓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查证历史资料。翻开 《华罗庚》,可以看到每一章的末尾那长长的参考书目、文件的目录。有人曾 惊异地问他:你怎么能搞到这么多的材料的?王元说是下笨功夫,一点一滴 地坐在图书馆里大海捞针。王元告诉记者,与文学家写传记不同,这本书里 不会有一点虚构的、所谓想象的东西,他所有的描述都有出处,他以数学家 的严谨与坚韧不拔来做到这一点。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曾经有过 一次“批示” ,说“谁反对陈景润谁就是汉奸”,她这是想借陈景润来打击华罗 庚。数学所有好几百人都听到过这个传达,但是他查不到文件的原件,查不 到原件,他就不能用。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几起。因为国内图书馆的条件有限, 他就利用到香港交流讲学的机会去查香港的图书资料。白天他参加数学的交 流讨论,晚上和休息日他泡在图书馆里。“那真是大海捞针,半天捞个小小的 芝麻!有时候查上一整天,一无所获。”王元说。 所以,这本 30 万字的书,王元竟写了八九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找资 料。当时又没有互联网,可以想见这里的工作量有多大!到了动手写作时,他 又没有专门时间来写书,只能插空安排,自己订出自己的时间表:大约每年 写出一至两章。“可能读者读起来会有点互不连贯的感觉,这实在是因为这些 章节都是分别写成的。” 我问王元:“你怎么不找一个助手?” 他说:“这是我的个人习惯。我从来做事情都是自己做。我也不希望我的 事情没做完时被别人知道。那时候我写书时,连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 事没做出来,就只有我知道。”王元的书共写了两稿,第一稿大概有 40 万字, 但他全部推倒重来。“这也是我的习惯,我写书都是这样,第一稿只是理清思 27 MH 2014/10/15 – 16:36 王元院士谈心目中的华罗庚 路,建立框架,第二稿才可以。” 《华罗庚》第一次面世是 1994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最近,《华罗庚》的 修订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而且,以出版自然科学著作著称的德国施 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的英文版,该社的《华罗庚》日文版也在翻 译出版中。 《华罗庚》出版以后,共印了 27000 本,其中中国台湾的九章出版社印的 繁体字版本在台湾一地就卖了两千本。台湾图书馆 1994 年就将其收入馆藏。 海内外的知名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丘成桐纷纷致函王 元表示祝贺。 王元说,明年是华罗庚先生的 90 诞辰,他还要出一本书,主要是外国人 对华罗庚的研究纪念文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读这本书,会让人有一种惭 愧感,外国人对华罗庚的研究比我们更重视、更深入。”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27

王元院士谈心目中的华罗庚.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