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遗址博物馆项目.pdf
殷墟遗址博物馆考古工地 一、遗址概况 殷墟遗址博物馆考古工地位于大司空西南地,西与殷墟 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东临豫北棉纺织厂。2020 年 8 月起,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对遗址进行发掘。经初步 清理发掘商代房址 5 座,各时期墓葬 700 余座,瓮棺葬 6 座; 灰坑、窖穴 1000 余座,水井 10 余眼,陶窑 6 座等遗迹。出 土陶、骨、角、铜、玉器小件及随葬品各类器物合计约 500 件。 二、重要遗迹 (一)早年代探沟 发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 1930 年在大司空村 南发掘东西两条探沟,两条探沟间距约 40 米,南端并不相齐, 东面探沟偏南,相错 20 米。西面探沟清理发掘通长 91.3 米 (钻探向北延伸 8 米,通长 100 米),宽 1 米,无隔梁保存。 东面探沟清理发掘通长 70 米(向北钻探 42 米, 通长 112 米), 宽度 0.80—0.85 米。探沟壁面铲刮整齐,垂直光滑可以铲 刮,但未曾划分文化层及遗迹分界线。探沟内深度深浅不一, 多数依据遗迹的深浅而定,有些地方较浅发掘至生土才停止, 有的遗迹太深未能发掘至底。 (二)居住遗存 殷墟时期房基编号 10 余座,保存较好的仅 5 座。位于 发掘区南部东西两区中间范围及中部,均为单体高台建筑。 — 1 — 两个建筑南侧均有一处较大的灰坑,性质可能跟建设房址取 土,后作为池塘排水、蓄水的功能。 以 F8、F9 为例。F8 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平面东西长 13 米,南北宽 8 米,保存厚度 1 米。平面柱网结构不明显。通 过探沟发掘显示 F8 北边范围与 F9 的主体南边范围几乎为同 一个边,且 F9 东西边界相齐平。通过发掘证明 F8 基础下为 F9 的早期使用的一个院落。F9 位于 F8 正北,东西 12—13 米,南北 5.8—6 米。平面柱网结构不明显。原院落中有石 子散水或小路,中部及边角处有多个灶痕。 初步判断 F8 与 F9 可能为一处延续使用的房基。F8 打破 或叠压于 F9 院落范围之上。即 F9 后期修缮或是提高地面直 接扩大加高了原始地面建成 F8 情况,形成现在的 F8、F9 两 个板块的夯土建筑,近 13—14 米正方形单体高台建筑。 F8、F9 南侧大坑东西约 23—28 米,南北约 24—30 米, 深度 3.7 米,最少可容纳约 2000 余立方水。其中上层 H390 —H1025 为西周文化,下层灰坑尚未发掘。两种现象证明房 址灰坑废弃后,于西周纪年才淤积填满。 (三)灰坑、窖穴 该遗址发掘较多一般灰坑及储藏窖穴,其中龙山文化 40 余座,殷墟时期 500 余座,多规则圆形坑和长方形坑。 H1213 位于西南部,T9306 东北角,规则圆形袋状坑, 口径 1.70—1.84 米,底径 2—2.10 米。深 1.54 米。口小底 大状,壁面规则整齐,底面较为平整。坑内填红褐色土间杂 少许灰黑草木灰烬土。出少许陶片,可辨器型鬲、盆、罐、 — 2 — 钵等。为龙山文化窖穴遗迹。 H388 位于发掘区西北部,T9312 东边中间偏北位置。规 则圆形坑,口径 1.56—1.80 米,底径 2.10 米。深 2.25 米。 口小底大状,壁面规则整齐,底面较为平整。上层填土厚度 1.30—1.40 米,黄褐色花土间杂少许深灰土,土质较致密, 略有夯打迹象,无明显夯窝。下层厚度 0.85—0.95 米,土 质疏松,多灰白、灰黑草木灰烬土间杂少许黄褐土。坑内靠 近西北底面位置放有可修复陶豆、陶盆、陶鬲等器物。填土 中出少量陶片,可辨器型鬲、盆、罐、豆、簋等。为殷墟一 期晚段文化遗迹。 (四)墓葬及祭祀类遗存 共发掘明清墓葬 20 余座,唐宋时期墓葬 10 余座,殷墟 时期墓葬近 500 座,瓮棺葬 6 座;有关祭祀的人头坑 2 座, 殉人坑 10 余座,牛坑 3 座,马坑 3 座。其中出土殷墟青铜 礼器墓葬 1 座。 M345 位于发掘区西北角,T8914 北部中间位置,其上层 及西边部被 80 年代大坑扰破,木棺保存较完整。长度 2.40 米,宽度 1.12 米,深 1.10 米。墓主骨架朽为骨沫,仅能证 明头向北,其他葬式不明。墓主随葬铜觚 1、铜爵 1、铜瓿 1、 铜刀 1、铜内玉援戈 1、铜戈 1,玉器 1 件。其中铜瓿为碎器 葬,分六部分由北向南分别置放。铜瓿 3—1 中腹及圈足,3 —2 圈足,3—3 圈足及底,3—4 下腹及圈足,3—5 中腹及 口沿,3—6 口沿。初步分析铜器应为棺上放置随葬。 M324 位于 T9714 西部中间位置,平面为正方形。长度 — 3 — 0.82 米,宽度 0.80 米,深 0.20 米。墓主头向东,足向南, 面部残缺,双臂后背,右桡骨远端于左尺桡骨中干交叉,似 捆绑状态,弓腰,双膝屈向面部,右股骨远端和右胫骨近端 连接不紧密,压于左腿骨之上。左股骨与胫骨相连,双脚骨 较完整。墓主为侧身屈肢葬。推测面部残缺和右腿股不相连 可能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骨架完整,骨质较好。无棺,无随 葬品,根据葬式情况分析为一座祭祀坑。祭祀对象不明。 M348 位于 T9414 内东北角,平面呈梯形,北面较窄,长 度 1.07 米,宽度 0.70—0.90 米,深 0.38—0.42 米。墓主 头北足南,侧身屈肢葬式。墓主头向北,面向下,双臂上举, 右臂尺桡,压于颅骨下,左臂尺桡骨被 M337 扰掉。双腿极 度蜷曲,右腿压左姿势。无右脚,左脚趾骨不完整。上半身 为骨架为侧俯身,下半身为侧身屈肢葬。骨架较完整,骨质 较好。无棺无随葬品,根据葬式情况分析为一座祭祀坑。祭 祀对象不明。 三、价值意义 该遗址的发掘对殷墟整体布局结构、建筑功能性质及丧 葬礼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补充了殷墟时期交通道路路网结构新认识。该道 路直接向西连接对岸殷墟宗庙宫殿区丁组基址南侧,与殷墟 宫殿区南门有可能存在直接联系。 (二)该遗址并未发现以往的四合院建筑,三处保存较 好的建筑均为单体高台建筑,且建筑旁边有较大取土坑作为 蓄水排水的建筑方式。 — 4 — (三)墓葬中除殷墟时期陶觚爵,陶簋盘,陶觚爵盘簋 罐等常规组合,新出现四座有陶壶、陶瓿的组合墓葬,且均 在发掘区北面。 — 5 — 附图: 图1 发掘区总平面图 — 6 — 图2 商代房基 图3 商代陶窑 — 7 — 图4 图5 商代小型贵族墓葬 商代一般平民墓葬,完整随葬品及碎裂随葬品 — 8 — 图6 商代一般平民墓葬,完整随葬品及碎裂随葬品 图7 商代殉人 — 9 — 图8 商代殉马 图9 商代殉牛 — 10 — 图 10 商代殉猪 图 11 商代白陶豆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