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电子学院招生简....pdf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三江学院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学院,其“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省“十 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A 类),江苏省一流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产教融合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技术先进,软硬件设施卓越。学院建有微电子工程与 应用研究院、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省级)、通信与电子实践教育中心(省级) 、 华为新一代移动互联实训基地、移动互联网应用实验室、友达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等,为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1 / 21 学院根据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特点,坚持专业招生,大类培养,学生自主、 二次选择方向的培养模式,倡导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与 30 余家企业签 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且合作成立电子与信息产业学院(包括华为 ICT 网络学院、 新能源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有效对接电子信息战略产业应用型紧缺 人才需求,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就业高品质,高薪就业学生比例逐年提升,新兴产 业的就业前景广阔;与美国、荷兰等多所高校开展教师、学生互访、游学与交流 合作;学院毕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多年保持在 10% 以上,2014 年起,学院开始联 合招收培养集成电路工程在职硕士。 2 / 21 移动互联网实验室 3 / 21 光电子技术实验室 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学条件与实践平台 2021 年招生专业及总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计划数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110 通信工程 本科 67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 3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科 33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本科 60 注:外省分专业计划数请登陆三江学院招生网(zsb.sju.edu.cn)上的“招生计 划—外省计划”或本简章。 二、招生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 4 / 21 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5 个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在社会已经迈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在 全社会各个行业得到普及化应用,给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 代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人才打造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 门学科之一。本专业从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科学出发,通过研究和教授电子 信息领域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实现各类电子系统的应用方法,注重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培养和输送信息化人 才。该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理论知识与实践 经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 率以及就业平均薪酬常年稳居全校前列。 通信工程 随着社会迈入了 5G 时代以及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通信技术已在全社会得到各种创新应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 方式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 机遇,同时也为通信类人才打造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 门学科之一。本专业从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科学出发,通过研究和讲授通信 领域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研发、制造各类通信系统、设备、网络的应用方 法,为国民经济、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培养和输送通信人才。本专业经过四年 的培养,毕业生普遍具有通信领域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 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深受就业单位欢迎,就业率以及 就业平均薪酬常年稳居全校前列。 电子科学与技术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电子时代,电子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 个方面,从器件、材料、智能传感、清洁能源等领域中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有 很强的需求。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就是为了适应光电技术应用和微电子技术应用 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它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类大学数理基础、智能传感技 术、光电技术、集成电路等知识,具备熟练使用现代分析工具、分析相关工程 5 / 21 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毕业后可从事新 能源光伏工程和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等领域的研发、制造、管理等岗位工作。毕 业生广受各个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工作后能够主持新能源光伏工程和集成电 路后端设计的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设计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是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专业,也是国际上的热门专业之一,国内外 在微电子方向上都有很强烈的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本专业将培养学生适应集 成电路产业和微纳电子技术发展需求,掌握工程类大学数理基础、半导体物理 与器件、模拟集成电路、VLSI 等基础理论,具备集成电路技术应用、集成电路 设计及微纳电子制造等工程应用能力,具有熟练使用相应的分析工具、提出解 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课程中通过企业 真实案例教学进行人才培养,结合最先进的纳米工艺制程,加强校内和校外工 程实践实训,提升学生的工程与设计能力。毕业后可从事集成电路领域的版图 设计、工艺制造管理、芯片应用推广等岗位。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 生工作后能够承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定制设计、 集成电路应用推广等的项目规划、项目管理、项目设计工作。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现代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应用的学科交叉 新兴专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目前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之一,得 企业对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各层次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本专业拥有国内同类 高校领先的集成电路学科团队基础,拥有长期集成电路专业教学与科研经验, 深度校企合作,面向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需求,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合集成电路产业紧缺需求,掌握 工程类大学数理基础、集成电路、集成系统等基础理论,具有最新纳米工艺制 程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知识,具备使用集成电路领 6 / 21 域的先进工具,分析相关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工程设计与实 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毕业后可在 国内外集成电路领域从事前端设计、后端设计、测试设计、现场应用设计等工 作,能够承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后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定制设计以及相 关的测试、应用的项目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 三、优势与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2016 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 学科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A 类建设点并于 2019 年 通过省级验收。本学科专业依据“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对电子信息类高质量 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优秀专家团队引领、多元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国 家工程教育认证为依据,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办学理念、借鉴国际化应用本科人才 培养经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探索出一套全新的以学生自主、专业 职业二次选择为核心的三段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使生源质量与规模稳步提升。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精心打造了一支由专任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 + 产业教师(深度合作企业的首席科学家、CTO、资深工程师)+ 特聘教授(内 外著名院校和电子信息产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的 师资队伍。核心团队来自双一流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的教师以及毕业的博士。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成果卓著。近年来,学生在国家 级、省级科技竞赛获奖数十项;2016 年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我院学生 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华东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近百项, 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 2 项,国家级一般项目 10 项,省级项目 40 多项;考研 录取率始终名列学校前茅。 就业辐射面广,发展前景好。毕业生多持有移动互联、APP 开发、JAVA 与大 数据开发、Python 与人工智能、华为 ICT 认证、电路 CAD、嵌入式系统开发、集 成电路设计测试等职业技能证书,具有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理 论基础和工程实践技能,能在移动互联应用、物联网应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 设备制造、光伏光电应用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测试、计算机应 用、智能家居、金融等现代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公司、高端智造企业、 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银行等企事业单位。下图为 “麦可思”毕业生培养质量 评价数据报告汇总信息表明电子类专业毕业生薪资待遇普遍较高,高于学校平均 水平。下图是“麦可思”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分析中关于本院近几年毕 业生“月收入变化趋势图”和“各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 7 / 21 ) 6000 ( 元 4500 3000 1500 0 2017届 2018届 2019届 2020届 本学院 4420.95 4714.49 5078.43 5336.20 本校平均 4129.83 4492.62 4809.56 4903.30 本院近几年毕业生月收入变化趋势图 本学院2020届 0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1500 本学院2019届 3000 6000 (元) 4500 5750.00 4685.71 通信工程 5556.47 5374.84 电子科学与技术 5353.85 5530.77 本学院平均 5336.20 5078.43 电子信息工程 5085.77 4836.86 本院近几年毕业生各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适应性强,毕业生表现出对工作具有 较高的适应性时,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较高。“麦可思”毕业生培 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分析中关于本院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岗位适应性”和“专业 就业岗位适应性”的调查结果表明,相关专业就业岗位适应性以及专业就业岗位 适应性均在 90 以上,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岗位适应性达到 100%。 8 / 21 本学院 ( 100 92.64 91.30 ) % 本校平均 80 60 40 20 0 就业岗位适应性 0 20 40 60 80 通信工程 100 (%) 100.00 本学院平均 91.30 电子信息工程 90.91 注:个别专业由于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 专业就业岗位适应性 四、办学成果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点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 A 类品牌专业 ★ 电子信息类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级特色专业 ★“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通信与电子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实践教育中心 ★ 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集成电路专业工程硕士 五、学科建设 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 2015 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A 类建设点之 9 / 21 后,我院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于 2016 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点; 本学科利用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融合名校名师资源,通过校校、校企深度合作组 建优秀学科团队,着力开展名家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研究与开发,形成学科 的错位发展和应用特色,支撑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在人才培养上:2015 年,本学科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工程” 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同时设立研究生助理实验员岗位,为学生的工程训练和 应用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本学科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了一套科学 的时间上 3+1、空间上 4+1 的教育教学体系。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为学生 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在学科方向上: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积聚了以国内著名 工程教育专家王志功教授为核心的一批国内国际著名专家教授,以产业需求成果 的应用研究为方向,围绕通讯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开发,DMB 数字多媒体技术 的应用,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推广,逐步形成了①通信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②信号处理与数字系统开发;③智慧信息处理与应用等三 个学科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成绩。 在学术团队上:本学科与东南大学的相关学科一脉相承、互补延展,由中国 电子学会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谢嘉奎教授创办,并出任电子工程系(我院前身) 系主任。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原副校长张安康教授,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万遂人教授,日本东京创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深圳大学学科带头人朱明程教授先后担 任院长。东南大学学科带头人王志功教授为我院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专家指 导委员会主任,以其科研成果应用研究为目标,在我院建立“神经信息电子调控 工程技术研究所” ,在引领学科建设的同时,以项目培养学科队伍,发展应用研 究创新。 本学科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团队建设的理念,学科团队现有 39 人,其 中教授 11 人,副教授 12 人,讲师 10 人,博士(包含在职博士)15 人,45 岁 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24 人,占比 69%;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 名,省“青 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1 名,11 名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士指导教师。 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以产学研合作、服务产业、服务地方为导向,利用民 办大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新法规,充分融合名校名家资源,把 国内外著名专家原创科技成果向应用研究延伸。着力推进工程技术开发、科技成 果转化。成功申报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8 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 6 项;团队成员近四年来发表科技论文 90 余篇,SCI、EI 收录论文 40 余篇,发 明、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 10 / 21 在学术交流上: 本学科和荷兰 SAXION 应用科技大学建立紧密交流合作关系, 实现每年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交流,开阔了本学科工程教育的视野,提升了工程 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本学科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第一家,加入了英国工程技术学会 (IET) ,成为 IET 中国大学金牌合作伙伴。 在资源平台上:本学科拥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校企合作的教学科研平台。 其中国家级校企联合人才实践基地 1 个,省级实验、实训、实践教育中心 2 个, 与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建立了“新一代移动互联实训中心”并升级为华为 ICT 网 络学院。 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 学生实验中 11 / 21 华为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实训基地 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 EDA 技术实验室 12 / 21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5--2020 年(部分) 学生竞赛获奖情况统计 江苏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 2020 省级 2020 年 TI 杯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 2020 省级 2020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南京赛区二等奖 1 项、优秀奖 1 项 2020 省级 2020 年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三等奖 2 项 2020 省级 第十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 3 项 2020 省级 全国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 2019 国家级 全国智能车竞赛华东赛区二等奖 2019 省级 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二等奖 2018 省级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三等奖 2018 省级 TI 杯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3 项一等奖、2 项二等奖 2018 省级 第九届江苏省机器人竞赛二等奖 2018 省级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3 项国家级三等奖 2018 国家级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国家级三等奖 2018 国家级 第 13 届 IET 全球英语演讲比赛(PATW)一等奖 2018 省级 2017“共创未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二等奖 2017 国家级 第十二届“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 2017 省级 “共创未来—2017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南京赛区)一等奖 2017 省级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大赛全国一等奖 1 项 2016 国家级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 2 项 2015 国家级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7-2021 年(部分)研究生录取情况统计 姓名 录取学校 姓名 录取学校 李志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唐海晨 江苏师范大学 张嘉伟 曹飞龙 南京邮电大学 深圳大学 孟庆玥 高玲歌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王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袁浩东 深圳大学 王曼 南京邮电大学 朱峰 南京邮电大学 胡古月 安徽大学 郭英虎 南京邮电大学 夏颖 刘莹莹 王霏 刘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苏州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施建弘 朱裕 梁金鹏 升煜 南京邮电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13 / 21 黄松 张清 房久龙 黄智伟 李荣耀 张池 郭青 陈爱月 陶震 曹燕 葛骏林 陈佳佳 马铖旭 张少泽 孟翔 何勇畅 谭跃跃 徐千驰 孙一凡 罗恺凯 耿家东 张书玉 孙其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河海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张俊杰 袁雨凡 鲍方舟 陈武 谢玮 陈旭 李成诚 刘金陈 李志恒 陈胡欣 戴裕亮 何明星 张伟 黄嘉净 芦佳 陈兵 朱中翔 赵琪 吴凡 秦敏 王淑沛 俞晓飞 翟俊杰 东华大学 安徽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六、师资力量 院长:孟桥 博士 14 / 21 现任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曾任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 程学院副院长,2000 年至今受聘为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 书长(迄今已经 4 届),2018-2022 教育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21-2024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与人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 长期从事电子信息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长期从事高速信号处理硬件实 现技术研究、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等,承担了大量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重大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 奖 3 次,三等奖一次,并且获得光华科技奖励基金二等奖以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优 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荣誉。教学方面,长期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承担教学工作, 近年来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主编或者 改编教材分别被评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率领团队建设的课 程 2004 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 年获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5 年在爱课程网上开设国内首个“信号与系统 MOOC 课程”2017 年 12 月获得 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 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同时担任 “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副理事长、 “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 材研究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 奖等荣誉称号。 王志功 博士 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东南大学 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南京通信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现 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兼任集成电路产业学院院长,微电子工程 与应用研究院微电子神经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专业 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15 / 21 刘维周 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党委常委,海 军电子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教务部副教务长、雷达声纳系主任。任现 任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赵建华博士 三江学院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世界知名光伏科学家、江苏省首批产 业教授。 朱明程 16 / 21 日本东京创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工程”工程硕士领 域深圳大学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深圳中国科技开发院创业孵化专家、深圳市国 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特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项目评审专家、 全国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编委、电子学报等多家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员。中国 FPGA 技术及其应 用的最早引进人之一。2006 年以来先后担任深圳市多个高新科技研发企业的 CEO、董事长。 王琪 博士\教授,硕导,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现任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 家级教授。 王光荣 17 / 21 副教授,原在海军工程大学任教,现任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务委员会 副主任,院考研辅导总导师。 阮伟华 阮伟华,博士,副教授/高级技师,民革党员。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 子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 孔繁俊 三江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原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 18 / 21 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总经理 陈沂洲 三江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华为 ICT 技术资深专家,金牌讲师 现电子与信 息工程产业学院副院长,专业技术实验中心主任 七、杰出校友 平波 男,汉族,中共党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15 届毕业生。曾任三江学院电子信 息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在大学期间,在自己的努力下,综合排名在本专业一直 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校期间获得优秀学生会干部荣誉称号。 现工作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为国防事业不懈奋斗。 19 / 21 施超灵 2007 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毕业后在上海创建上海轩怡电子信息科技 有限公司,现年均销售额 7 千万元。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国内各大院校提供专业 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及实验室设备,与国内 100 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 了 500 多个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涵盖了电力,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自 动化,物理,化学等专业。 张慧 女,中共党员,电子学院 10 届毕业生。10 年考取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11 年 10 月公派至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留学。留学期间,曾在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 司“英飞凌科技”实习,13 年 6 月硕士毕业前,与德国奥迪集团成功签约,从 事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工作。工作期间,参与 A4,Q7 两款车型空调的软件设计和 20 / 21 测试。目前,定居德国本土,于德国卡鲁大学,攻读集成电路( 芯片设计) 方向 的博士学位。 更多信息获取及咨询方式 如果您想了解关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招生专业的更多信息,请登陆三江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站查询,网址:http://www.sju.edu.cn/dzxx/main.htm, 或致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孙老师 15345188561;赵老师 15345188548; 高老师 15345188436。 2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