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

aholic. (沉迷者)25 页 926.646 KB下载文档
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
当前文档共2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0601考古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pdf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首都师范大学 代码:10028 授权学位点 名称:考古学 代码:0601 授 权 级 别   博 士 硕 士 2022 年 4 月 30 日 -1- 编 写 说 明 一、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位点,只编写一份建设年度 报告,内容包含博士和硕士情况。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领域分 别编写。 二、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须真实、准确, 有据可查,要与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填报系统中内容保持一致。 三、报告中涉及过程信息的数据(如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学术论 文等),统计时间段为 2021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涉及状 态信息的数据(如师资队伍),统计时间点为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四、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包括统计时间内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 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不同专业学位点)重 复统计填写。 五、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 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 位点(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填写。 六、各学位点可在本提纲基础上,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增加体现学位 点特色的相关内容。 七、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仿宋 GB2312,行间距 26 磅,纸张用 A4。 -2-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发展历史 2004 年以历史学(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招收本科生,2010 年获 批考古学专业,2020 年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2015 年新增教育部特设 专业“文化遗产”。2005 年招收硕士,2010 年招收博士,2011 年获批 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6 年获批国家 文物局考古发掘团体资质,2021 年“科技考古”入选首都师范大学交 叉学科建设点。2017 年第四轮学科评估并列全国 11 位。 2.培养方向 标准:具有 4 个比较稳定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先秦考古:1)旧石器时代考古;2)新石器时代考古;3) 夏商考古;4)两周考古 (2).汉唐宋元明清考古:1)秦汉考古;2)魏晋至隋唐考古;3) 宋元考古 (3).专门考古:1)出土文献学;2)科技考古;3)公众考古 (4).文化遗产:1)北京文化遗产;2)文化遗产规划;3)非物 质文化遗产;4)文化遗产保护;5)文化遗产展示 3.师资队伍 共 18 位教师,分为先秦考古、汉唐宋元明清考古、专门考古和文 化遗产四个方向,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7 人,讲师 3 人。 -3- 先秦考古:学术带头人袁广阔教授。教师队伍 5 人,包括教授 2 名(袁广阔、雷兴山),副教授 2 人(朱光华、陈宥成)、讲师 1 人(陈 北辰)。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名(袁广阔),北京学者 1 名(袁 广阔),燕京人文讲席教授 1 名(雷兴山)。 汉唐宋元明清考古:学术带头人后晓荣教授。教师队伍 4 人,包 括教授 2 名(后晓荣、蔡万进)、副教授 1 名(袁泉)、讲师 1 名(赵 献超);其中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 1 名(袁泉)。 专门考古:学术带头人刘乐贤教授。教师队伍 4 人,包括教授 2 名(刘乐贤、闫志),副教授 2 人(王涛、尤悦),其中百千万人才国 家级人选 1 人(刘乐贤)、霍英东青年研究基金获得者 1 人(尤悦)、 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 1 名(尤悦)。 文化遗产:学科带头人郗志群教授。教师队伍 5 人,包括教授 2 人(郗志群、钱益汇)、副教授 2 人(贠雅丽、高永平)、讲师 1 人(范 佳翎)。其中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 1 名(钱益汇)、北京市青年 教学名师 1 名(钱益汇)。 4.学科特色与优势 学科优势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整体实力强,从史前至宋元考古均 有较大影响,承担多项国家社科级项目,尤以袁广阔教授领衔的河济文 明研究、雷兴山教授领衔的商周考古影响最大;出土文献是省级创新团 队,闫志教授的金文研究、刘乐贤教授领衔构建的简帛学学科体系蜚声 海内外;郗志群教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钱益汇教授的博物馆学、王涛 副教授的公众考古学等,积极服务北京,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4- 学科特色上,手工业考古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有 7 名教师在玉石 器、陶器、铜器、金银器、漆器、瓷器、骨器等领域成果丰硕,影响广 泛。遗产保护、博物馆学和公众考古学成为学科新亮点,社会服务能力 明显增强。 (二).培养目标 博士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厚基础、宽视野,能从事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学、研究或应用型 高层次专门性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能系统掌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基础 理论与方法和专业实践能力。能用国际视野独立开展考古学及相关学科 专题或综合研究,并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硕士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 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相关专业方向,具有较高科研水 平与实践能力的理论或应用型专门性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较系统地掌 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和专业实践能力;初步具备独立 从事考古学研究和相应实践的能力,在某一领域能取得初步的创新性研 究与实践成果。 二、导师队伍情况 1.人员规模及结构 共有在编人员 18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7 人,讲师 3 人。年 龄结构合理,60 岁以上人员 1 人,46-59 岁人员 8 人,36-45 岁人员 8 人,35 岁以下者 1 人。学历层次高,学缘广,获得博士学位者 19 人, 其中 1 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17 人均为外校博士。7 人毕业于北京大 学,3 人毕业于郑州大学,2 人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其余 5 人分别毕业 于牛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5- 博导人数 7 人,兼职博导 1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 2021 年在站博士后 3 人,新增 1 人。 年龄分布 学历结构 专业 人数 技术 合计 职务 25 岁 60 岁 博士 硕士 及以 学位 学位 上 教师 教师 26 至 36 至 46 至 及以 35 岁 45 岁 59 岁 下 博士 硕士 导师 导师 人数 人数 正高 8 0 0 2 5 1 8 0 7 8 7 0 1 3 3 0 7 0 0 7 中级 3 0 0 3 0 0 3 0 0 0 其他 0 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18 0 1 8 8 1 18 0 7 15 级 副高 级 2.导师培训情况 学位授权点每年度均举行原有和新聘导师培训,内容涵盖研究生教 育政策、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导师职责、师德师风、教学管理制度、 指导方法、心理学知识等。 2021 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开展多次培训研读, 讨论热烈。全体导师表示,牢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为学、为师、 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引路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6- 学校依托北京高师中心培训班的平台,推出系列培训课程,不定期 对全体导师举办不同形式的教学能力培训,包括《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融入金课建设”研修班》《高校教师情绪管理与职场心理 调试研修班》《立师德,守初心,铸师魂—高校新时代教师师德素养提 升研修班》《“新形势下高校舆情引导与应对高级研修班”》《关怀教 师职业发展,构筑健康生活方式—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健康生活方 式主题研修班》,帮助广大导师不断成长和稳步提升。 学院对所有导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培训,学院也把导师参加培训情 况纳入研究生教育绩效考核的目标与任务。 3.新导师评聘情况 新增导师招生前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培训,建立导师参训个人 档案,把导师参训情况纳入导师上岗考核招生的重要依据。对新晋导师 侧重介绍学校研究生教育和本学位点总体情况,包含招生、培养和学位 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等,在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科学道德与学 风建设、名师指导经验分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有效沟通等方面进行重 点解读。倡议携手构筑具有首都师范大学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 2021 年 5 月,按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条例,新晋职称 的贠雅丽副教授新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三、人才培养 1.培养情况 (1).招生人数、生源 硕士招生中,持续举办多种活动扩大招生宣传辐射面,如通过网上 招生平台进行招生宣讲、夏令营、实地点对点宣传等。2021 年 7 月下 -7- 旬,举行历史学院第三期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考古学投入参加, 学院声誉进一步扩大,录取一志愿和推免生生源质量有所改善。 硕士招生一志愿报考人数 41 人,一志愿参加考试人数 36 人,一志 愿上线人数 11 人,共计招收硕士考古学 16 人,含推免 1 人;另外招收 1 名硕士留学生,来自俄罗斯,中文名为梅花。 2021 报考 一志愿 一志愿参 一志愿 报考人 加考试人 上线人 数 考古学硕士 数 41 一志愿上 一志愿、推免和调 自划线人 剂总体招生人数 招收外 籍或港 推免人数 数 (不含外籍和港澳 澳台硕 台地区学生) 士生 数 36 11 11 16 1 1 博士招生依然采取线上考试方式,共有 34 名考生报考(不含硕博 连读考生),参加考试共 22 人,12 人缺考,10 人上线,硕博连读 0 人,招生 6 人。 2021 年报考博士 一志愿报考 一志愿参加 一志愿上线 考试招生人 硕博连读人 生 人数 考试人数 人数 数 数 考古学 34 22 10 6 0 (2).学位授予 2021 年度,完成研究生新的培养方案设置和毕业、学位授予工作, 人才培养荣获多个奖项,顺利通过国务院教育督导办 2021 年博士学位 论文抽检。 -8- 本年度共毕业博士 5 人,其中 4 人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和获博士学 位者含克罗地亚国籍留学生 DURDEVIC,GORAN。10 人毕业和获得硕士学 位。 考古学 类型 博士生 硕士生 年份 5 人毕业,4 人获博士学位(毕 业和获博士学位者含留学生 2021 年 10 人毕业和获硕士学位 DURDEVIC,GORAN) (3).就业情况 博士共 4 人毕业,分别就业于安顺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名克罗地亚留学生博士毕业工作于北京外国语大 学。硕士共 10 人,3 人毕业时签署就业协议,就业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3 人毕业后就业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 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4 人毕业后自由职业。 单位 年 党政 高等教 中初等教 科研设 医疗卫 其他事 国有 民营 三资 部 自主 升 其 类别 度 机关 育单位 育单位 计单位 生单位 业单位 企业 企业 企业 队 创业 学 他 全日制 20 1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博士 21 -9- 全日制 20 硕士 21 0 0 0 2 0 2 0 2 0 0 0 0 4 2.课程与教学 (1)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学中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 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优化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为核 心,以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研究生“溯本求真”的创 新精神,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健全核心课程体系。以学科发展和社 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整合学 科优势,打造考古学基础课程,着力推动断代考古、科技考古、博物馆 学、文化遗产学等优势课程群建设。 第二,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探索本研贯通培养路径。秉 承“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理念,通过面向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开放研究生 必修课程,打通本研课程教学体系,为推免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环节 创造条件,为提升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和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第三,坚持“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因材施教,做到教研融通。 要求所有导师全面落实育人机制;鼓励导师开设专题性讨论课,注重引 导研究生深度参与课程,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导师课题; 鼓励导师因材施教,参与研究生专业实习全过程,鼓励实践中培育学生 探索、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多措并举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学术源动力。在培 - 10 - 养方案中增设学术前沿课,打造面向全体研究生的通识课程;举办多场 学术会议和讲座,开发第二课堂资源。2021 年,历史学院举办学术讲 座近百场,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课程建设 博士:总学分不少于 22 学分(16 学时/学分,其中专业实习 4 学 分)。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必修环节三类。必修课分为公共 外语、政治必修课和考古学科《历史学前沿》《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等 2 门大类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招生方向,设置了 15 门专业必修和选修 课,如《新石器时代考古专题》《夏商周考古专题》《汉唐考古专题》 《博物馆学专题》《田野考古学》《先秦聚落考古专题》《科技考古专 题》《环境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针对从事考古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 生,安排第二或第三学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实习时长不少于 2-3 个月; 针对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实践型研究的学生,可安排第二或第三学 期围绕学位论文开展相关调研活动或基本实践活动。 硕士: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16 学时/学分),课程设置和教学 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必修环节、 补修课四类。必修课分为公共外语、政治必修课和考古学科《历史学前 沿》《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等 2 门大类专业必修课程。各专业方向尚需 修习 2 门本方向核心课程,如断代考古必修《田野考古学》《先秦聚落 考古研究》,科技考古必修《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文物学 和文物鉴定方向必修《田野考古学》《文物学研究专题》,博物馆学方 向必修《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博物馆学专题》。选修课可以根据 导师组建议和研究需要,从 27 门课程中选择至少 3 门课程进行修习, 以巩固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提升科研能力。 课程体系中重视专业基础,同时体现多学科交叉与学术前沿。目前 - 11 - 建有北京市优质课程《博物馆学概论》,研究生在线精品课程《考古学 理论与实践》,依托田野考古特色课程,建有优质思政课程《田野考古 学》。 (3)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中,长期坚持使用马工程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积极 实现科教协同,将学术研究前沿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为系统编写教材做 前期准备。2021 年已经启动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 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等断代考古教材编写,重点支持《考古学 通论》、《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学概论》教材的编写。 3.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措施 1)借力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多单位协同育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 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合作,联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有助于学 生开拓视野,把握学术前沿。 2)建立较为完善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发挥咨询、指导 和监督作用。加强学生对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满意度的评价并及时反 馈;实行分流淘汰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如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学科评估 以及麦可思评价等,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和调查评估,全面、及 时地了解学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存在问题,并及时预警和调整。 3)构建全覆盖式论文盲审体系。加强全时段督查,硕、博士学位 论文全部预答辩;注重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监督作用;所有博士论 文均须参加学校组织的隐名评审,所有硕士论文均须参加学校或学院组 织的隐名评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聘请 3 位校内外同行专家 - 12 - 评阅论文,其中至少 1 位为校外专家。2021 年硕博论文盲审通过率为 100%。 (2)学生创新成果 参加学术会议 16 人次,获奖 2 人次。博士发表论文 22 篇,其中核 心 9 篇;硕士发表各类文章 22 篇,其中核心 5 篇;另有 10 篇会议论文。 1)2021 年 12 月 17 日,2021 级硕士研究生朱静宜在“第七届中国 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 2021 年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展 示”上,获 2021 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一等奖和最佳 人气奖。奖项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主 办,北京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京津冀高校博 物馆联盟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办。 2)2021 年 10 月,博士研究生杨文昊在第三次考古学大会上在线 发表《周原遗址凤雏六号建筑基址年代再论》。同时在中国社科院考古 研究所西安研究室举办学术讲座《建筑考古学的理论探索与个案研究》。 3)2021 年 11 月 6 日,硕士研究生秦昱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创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普‘古’释‘新’—公众考古论坛”,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主办,提 交的论文获一等奖。 4)2021 年 10 月,2019 级博士王立铎、2020 级硕士徐旻赴大同大 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并宣读论文《城市博物馆的使命大同博物馆之城建设思考》《唐宋墓葬所出人首鱼身形象考》。 5)2021 年 10 月,研究生崔明旻、秦昱赴河南渑池参加首届仰韶 文化论坛,并分别宣读论文《试论郑洛地区仰韶时代的尖底缸》《考古 - 13 - 学文化特点引领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公众考古实践—以仰韶文化研究为 例》等论文。 6)2021 年 7 月,在“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周”活动中,历史 学院荣获最佳组织奖,硕士研究生徐小亚、博士研究生杨文昊获得优秀 报告奖,徐小亚做大会学术报告。 (3)国际交流情况 教师通过线下、线上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陈宥成老师参加 第十届亚洲旧石器年会,陈北辰老师参加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第三届欧 洲学术年会,贠雅丽老师参加在西班牙巴萨罗纳举行的世界博物馆 2021 年会。教师在国际期刊《Antiquity》等多个国际杂志发表 3 篇英 文文章。 学院招生一名俄罗斯留学生,继续指导在校印度、缅甸、埃及籍留 学生;1 名克罗地亚籍博士留学生 Goran 毕业,并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 学;我校 1 名学生考取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研究生。 学院启动考古学科与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和希腊文物保护技术领域 的合作。 4.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科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培养新时代“四有”新人的重要指示, 秉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努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有专长、有情怀、 有担当的考古事业建设者、文化遗产保护者和优秀文化传播者。学科紧 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下功夫, 积极搭建特色学习和实践平台,强化教学与育人成效。 (1).做好课程思政布局,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 14 - 首先,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与文化遗产 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 解,坚定“四个自信”为培养目标,以协同育人为抓手,统筹协调教师 资源,建立创新育人系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结合《中国 考古学》等专题研究课程,各方向导师将总书记关于加强学科建设、探 索未知、促进文明互鉴等指示精神贯彻在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加强 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注重课程育人成效的同时,学科契合时代发展,更新、充实教育 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参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防线建设,打造 “首师大考古”“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博物馆发展研究中 心”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理论文章和学术讲座信息,讲好中国故事,发 挥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 (2).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让党旗飘扬在考古工地 首先是强化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突出学科 特色的党校授课体系。教师党员、党支部成员王涛、钱益汇、王铭等结 合专业知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讲党课,从考古与文化遗 产的角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宣讲共产党员时代责任与历史 使命,激励有为学生胸怀远大抱负,脚踏实地奋斗。 考古与文化遗产党支部积极落实学校学院党委指示精神,参与学科 各项主要工作;教师支部和研究生支部开展共建,利用考古专业实习和 教学参观考察,现场开展党建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教师向研究生介绍 中国考古史、考古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吃苦耐劳 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因各方面工作突出,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党组织、 全国党建样板支部。 - 15 - 其次,研究生田野实习时必建考古临时党支部,由带队实习的教工 党员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言传身教,做好学生思 想工作,组织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思想汇报和交流活动,深入当地 中小学校开设科普课堂,向当地民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与当地基层党 组织进行联合党日活动等。党旗在考古工地飘扬,彰显出这里既有考古 文遗事业的学习者和继承者,又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担当者和传 播者,更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突破校园围墙,开辟社会实践“第二战场” 充分发挥考古文遗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每年定期开展考古研学 考察并列入正式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对考古遗址或博物馆所在地进行社 会调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与多家文博单位展开合作,建 立实践基地;成立学生宣讲团,举办朋辈讲堂;鼓励学生定期到河西走 廊、云南边陲等地义务支教,在社会基层、西部偏远地区锤炼学生的思 想品格,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积极担当防疫志 愿者,投身抗疫抗灾,多人获得优秀党员、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 (4).师生共同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底线教育 开设《考古学论文撰写与学术规范》专题课程;学年开学时,由学 科负责人和骨干导师向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学院研究生 办公室协同导师组织开展论文查重,及时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1.科学研究 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 6 项,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1 项,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项目 1 项,北京社科基金重 大项目 2 项,共 198 万元。承担横向项目 69 项,总经费 2843.534455 - 16 - 万元。 公开出版各类著作 9 部,公开发表论文 24 篇,其中《中国社会科 学》、《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Antiqu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等权 威期刊发表论文 7 篇。 2.支撑条件 本学位点依托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世界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史 (省级重点学科)和考古学一级博士点学科平台,拥有教育部历史学拔 尖学生培养 2.0 基地(2020 年)、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 地(1994 年)、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 年)、教育部 区域和国别硏究培育基地(2012)等国家级学科平台。 2021 年 10 月,历史学院牵头“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获 批为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这是北京市属高校首家。中心是首都 师范大学组织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进 行高水平交叉研究,培养具有文明传承和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承接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文明传承与交流、北京历 史文化遗产弘扬与保护等方面咨询任务的新平台。中心有三个主要研究 方向:中外文明起源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外文明传承与创 新研究。 考古学科另外建设有“首都手工业遗产传承与发展”、“出土文献 研究”等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还建设有“冥界与乐土:唐宋墓葬仪制 与佛教美术的交融互动”北京市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团队。 专业设置有教育部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 2.0 基地(考古学方向)、 考古学(北京市一流专业)、文化遗产(教育部特设专业)、考古学(第 - 17 - 二学位)等四个本科班。目前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科技考古中心、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文化遗产研究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垣曲教学科研实 践基地、荣宝斋等实践实习平台;另有历史博物馆、历史学资料中心、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拉曼光谱书画鉴定中心、公众考古学中心、博 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保护和展示机构。 学位点拥有丰富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科文献,每年投入 10 余万元进 行文献资源建设。有提供给师生直接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终端。 3.实验仪器、设备 历史学院考古学实验室主要为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实 践教学服务;现有综合楼 513 和 515 两处、面积 70 平方米。拥有徕卡、 蔡司等品牌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三维扫描仪、小型无人机、文物 摄影灯箱、徕卡全站仪等分析测试和考古技术设备多件套。收藏陶器、 玉石器、青铜器、动物骨骼标本等千余件。 本实验室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中国考古学》、《科技考古》《动 物考古》《陶器分析》《玉石器鉴赏与保护》《考古技术》等课程的教 学实践,承担多名学生校内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实施。今后拟在每年 文化遗产日期间开放部分实验内容,为社会公众展示分享考古学研究过 程。 (1)田野考古基本设备: 考古测量型 RTK,1 台,天宝进口; 航拍飞行器(无人机)1 台,大疆(DJI)精灵 Phantom 4 pro+ 数码相机 1 台,尼康 D750 - 18 - (2)玉石器微痕实验室: 体式显微镜 1 台,莱卡 Leica S9i 偏光显微镜 1 台,莱卡 Leica DM 2700P 手绘数位板 12 部,友基 UGEE UG-16pro 电子天平 5kg1 台,双杰电子天平 TC6K-H/0.1g 电子游标卡尺 6 把,日本三丰 200mm (3)动物考古实验室: 体式显微镜 4 台,上海测维 PXS6-T 电子天平 1kg2 台,双杰电子天平 JJ1020/0.1g 电子天平 2kg3 台,双杰电子天平 TC3K-H/0.1g 电子游标卡尺 6 把,日本三丰 300mm 动物骨骼现生标本 30 套,猪 2、狗 2、猫 2、绵羊 1、麂 1、竹鼠 1、 兔 1、中华圆田螺 20 4.相关制度建设 (1)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制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 规范和加强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就学 位点建设、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导师队伍、奖助管理和思政等工作 均有相应的制度建设。 本学位点全面修订了 2021 级研究生培养方案。整合不同渠道、不 同平台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体系。利用优质互联网平台, 开设线上开放课程。紧跟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兼顾学科交叉与融合,开 - 19 - 展跨学科人才培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新设《研究生教学听课制度管 理规定》,加强教学质量监督。 (2).奖助体系 目前已拥有高覆盖、多层次、多类型的学生奖助体系,各类奖励制 度完善。 类别 项目名称 奖助标准 覆盖范围 2020-2021 年,1500 元/月;每 国家助学金 学制内非定向博士 100%覆盖 年按 10 个月发放 2020-2021 年: 优秀奖学金 一 、 二 、 三 等 奖 学 金 分 别 为 2020-2021 年覆盖学制内全日 18000 元/人、 12000 元/人、 6000 制博士(除博士新生外)的 80% 元/人 1-博士 2000 元/月,一学期一聘,每学 按需设岗,不超过非定向博士 助教助研岗位 期按 5 个月发放 生总人数的 70% 2014 年起单独设立 2020-2021 年 新生奖学金 全日制博士新生 100%覆盖 一、二等奖学金分别为 18000 元/人、8000 元/人 国家奖学金 2-硕士 国家助学金 30000 元/人 2020-2021 年,700 元/月 - 20 - 名额以北京市下拨为准 学制内非定向硕士 100%覆盖 每年均按 10 个月发放 2020-2021 年: 优秀奖学金 一、二、三等、单项奖学金分 2020-2021 年覆盖学制内全日 别为 10000 元/人、6000 元/人、制硕士(除硕士新生外)的 80% 3000 元/人、2000 元/人 800 元/月,按需设岗,每学期 助管岗位 分校聘和院聘 按 4-5 个月发放 2014 年起单独设立 2020-2021 年: 新生奖学金 一、二、三等奖学金分别为 全日制硕士新生 100%覆盖 10000 元/人、6000 元/人、3000 元/人 国家奖学金 20000 元/人 名额以北京市下拨为准 按规定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 3-其他 国家助学贷款 以实际申请为准 费总和 奖学金方面,有国家奖学金、学校博士硕士奖学金、学业奖学金、 新生奖学金,以及学院设立的学生科研奖励和宁可学术基金会设立的宁 可奖学金。助学方面,有针对困难生的助学贷款和新生“绿色通道”, 有达到 100%全覆盖的研究生助学金;勤工助学上,有达到 100%覆盖率 的博士生助研助教,有针对硕士生的“三助岗”,能够满足学生多种需 求。 - 21 - 序 项目名称 资助类型 年度 总金额(万元) 资助学生数 1 国家助学金 助学金 2021 54.08496 82 2 学业奖学金 奖学金 2021 23.115 37 助学金 2021 10.626 11 奖学金 2021 10.0878 14 号 助教助研岗 3 位 优秀新生奖 4 学金 5 国家奖学金 奖学金 2021 3.312 1 6 三助岗位 助学金 2021 1.02672 4 助学金 2021 0.57132 1 国家助学贷 7 款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举措 (一)存在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亟需补充。缺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学 和博物馆学方向的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明显不足,教师国际化水平有 待提升。 第二,课程和实践体系尚需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尚需不断提升。 围绕社会需求,如何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做好课程和实 践体系改革,以满足社会需要,是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 22 - 第三,科研水平需要提升。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不多,重大项 目偏少,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急需提升,高水平科研团队不足。 第四,社会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如何更好的积极服务于全国文化中 心建设和北京历史文化,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产出更多成果,服务北京 的潜力仍然需要拓展。 第五,硬件条件需要改善。办公和科研空间不足,与专业教研人员 数量及实际招收、指导的研究生规模不匹配;急需教学科研样品保管和 展示用房;实验室用房亟待扩大面积,提升考古学科的科学化发展水平。 历史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但空间有限,库房条件堪忧,无法根 据教学要求策划专题特展,开设相关课程。 (二)发展目标与改进措施 1.发展目标 争取进入北京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争取五到十年内学科排名进入 全国前十名。长期目标是争取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考古学 与文物博物馆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重镇,一些学科方向在国内外 处于领先地位,学科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 2.具体目标 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学科方向,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发展遗产保护、 博物馆展览设计、文物保护等特色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培 养理论与实践型人才,为京津冀地方发展服务。根据学科布局重点引进 人才。提升科研水平,争取发表高层次成果,获得高层次科研奖项。改 善办学条件,规划课程和教材建设,填补教学空白,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 23 - 3.改进措施 第一,人才培养。提高招生质量,完善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提升研 究生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考古专业硕士、博士,实现研究生教学目标。 探索本-硕-博阶段性贯通式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办学力度,吸引更多 境外生源入校联合培养或访学交流,积极争取境外生源的学位授予资 格,推进来华留学英语品牌课程建设。 第二,科学研究。依托历史学院平台,积极提升科研水平,努力打 造中国古代文明、手工业考古、出土文献和佛教考古等学术高地,积极 申报并争取获批 2—3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争取获得 1—2 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充分整合优势师资,筹建“京津冀夏商周文明研究 中心”和“手工业考古研究中心”,重点培育与打造新的学术团队,扩 大学术影响。 第三,学科建设。依托校内外资源,重点培育和建设交叉学科“科 技考古”,实现考古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建 设,实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校考古学科与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文 物保护、遗产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硕士双学位建设。推动我校与埃及卢 克索大学和希腊文物保护学的共建,推动我校在埃及、希腊、意大利等 外国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第五,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学历、高水平,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 师资团队,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师资队伍争取达到 30 人左右, 组建二至三个高水平学术团队。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定期遴选优秀教 师赴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考察,提升本专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 力。 - 24 - 第六,硬件建设,提升研究生实践水平。改进研究生教学条件, 改善教学办公条件,推动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考古实践基地条件,全 方位落实研究生实践体系,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序提升,逐步建立起 与考古学科研究生教学相适应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和实践教学模式。高度 重视我校博物馆资源的整合,统筹规划,利用馆藏资源,通过策展、开 展博物馆教育活动、服务基础教育等方式,实现科教融合,提高研究生 专业实践水平。 第七,社会服务。充分发挥考古学、文化遗产两个专业的学科和人 才优势,为北京市及国家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利用公众考古学中心、博 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平台,持续出版《公众 考古学》、《中国博物馆蓝皮书》,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做出更大贡献。 六、其他 第一,学校支持建设交叉学科“科技考古学”,整合学校相关学科 优势力量,与地理学科、科技史、化学、设计学等一级学科,实施校内 联合培养,重点培养遥感考古、文物保护、古建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展 览设计等国家急需人才。 第二,以交叉学科为支撑,推动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考古学+ 化学、考古学+建筑学等本科双学位建设。 第三,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支持北京联合大学共建博士点。 - 25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