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多元化组织、市场化网络、组织共生――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pdf
2010 /11 多元化组织 、市场化网络 、组织共生 ——— 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 曹 摘 要: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将是多元 化微观经济主体互补互动、利益密切相关的共生组织群。 在共生进化过程中,“小农”将在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这一 共生界 面 的 基 础 上 被“改 造”,但 不 是 被“消 灭”; 而 市 场 化、社会化网络这一共生界面的建设则是我国农业生产组 织现代化的关键。 关键词: 共生进化; 共生组织群; 市场化社会化网络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0) 11 - 005 - 03 作 者: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 430079 武汉,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07&ZD025) 在当代中国 ,农户无疑已成为最基本的农业微观经济组 织形式 。 与此同时 ,伴随农村市场化进程 ,农村各类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企业 (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和农业股份公司 ) ,也“百花齐放 ”,呈现出与农户经 济交织在一起的多元化组织发展势态 。 这种市场化 、社会化 网络联结下的多元化组织共生 ,在笔者看来 ,也就是我国农业 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 一 浙江温州是我国较早创造与推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 地区之一 。 人们曾普遍认为 ,温州农民只有单干的积极性 ,而 没有合作的动力和热情 。 所谓“私营经济看温州 ”。 然而 ,浙 江省第一个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985 年就出现在温州的 苍南县铁龙乡 。 进入本世纪以来 ,温州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 织发展更加迅速 。 据温州市农村工作办公室的调查 ,2007 年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 1015 个 ,社 ( 会 ) 员总数 5. 33 万 名 ;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 902 个 ,社员总数 4. 16 万名 ,带动农 户 28. 4 万户 。 与此同时 ,温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也异常迅速 ,截止到 2008 年 10 月,全市拥有销售额 500 万元以 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200 多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3 家。 温州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导致 农户经济的消亡 。 即使是加入了合作社 、成为合作社社员的 农民 ,也没有改变其土地长久不变的承包经营权 ,没有改变农 户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 。 合作与私营相互补充 ,农户经 济与合作经济组织共生 ,并没有出现非此即彼的“谁消灭谁 ” 的状态 。 另一方面 ,农户 、合作社 、农业企业又有着千丝万缕 5 阳 的 、建立在互利和契约基础上的市场化网络联系 。 例如 ,文成 县的肉兔养殖户 、日新兔业专业合作社 、浙江双凤食品有限公 司就是这样一种利益与契约形成的组织共生网络 。 日新兔业 专业合作社与双凤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契约 ,既保证了公 司稳定并有质量保证的兔源 ,又解决了农户的“卖兔难 ”的后 顾之忧 ; 合作社又与乡 ( 镇 ) 农技站及农户订立三边合约 ,既解 决了养兔的科技支撑 ,又拓宽了科技站的科技覆盖空间和利 润来源 ; 最后 ,合作社与养兔专业场及养兔农户签订契约 ,规 定双方的责任 、义务与权利 。 在此基础上 ,合作社保证统一收 购 ,在价格趋高时 ,随行就市 ; 在价格低迷时 ,设最低保护价 。 这种共生的组织网络使相关利益者共同获利 。 首先 ,农户增 收 。2007 年文 成 县 的 养 兔 户 达 3. 2 万 户 ,户 均 养 兔 收 入 为 2188 元 。 其次 ,合作社获利 。2007 年 ,日 新 兔 业 专 业 合 作 社 年销售收入 2452 万元 ,实现利润 37 万元 。 再次 ,公司也获利 。 由于质量及货源有保障,“双凤”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有机兔肉松 生产厂家。最后,获利的还有当地政府、农技站等利益相关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是从相反方向出发 ,但殊途同归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 。 新疆土地辽阔 ,生产建设兵团具有土地大规模经营的优 势 。 与此相联系 ,兵团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有一些农业生 产技术在全国 、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的水平 。 在相当长一段 时期 ,作为一个带有“准军事 ”性质 、具有“屯垦戌边 ”特殊使命 的特大型国营农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的是“大一统 ”经 营模式 。 各个团场统一计划 、统一生产 、统一分配 ; 职工“敲钟 上班 、按月领薪”,“生产论大堆 、分配大锅饭 ”。 虽然农业机械 化程度较高 ,但土地产出率 、人均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 兵团一 度负债累累 ,成为全国农垦亏损大户 。 为了改变兵团大面积亏损 、职工大面积贫困的局面 ,自上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兵团也在逐步推进改革 。 其核心内容就是 逐步确立农户在兵团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 。 例如,“一主两 翼 ”( 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主体 ,以发展职工家庭庭院经济 和开发性农场为两翼 ) 的改革 。 现在 ,兵团不仅土地已承包到 户 ,农业机械 、包括许多人认为不可分的大型农业机械也出售 给了职工个人 ,即“私有化 ”了 。 这表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种“大农业 ”的特殊生产组织形式里 ,农户经济依然可以生 存 ,并可以成为最基本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 。 与此同时 ,兵团 作为“组织 ”并没有“散伙 ”,它的众多管理性功能正逐步在向 服务性功能转化 。 由此可见,“农户经济 ”与“兵团经济 ”事实 上也共生于新疆这一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之中 ,这里也不存在“谁消灭谁 ”的问题 。 二 150 多年前 ,经济学大师马歇尔 ( 中译本 ,2005) 就天才地 预见到经济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 他指出: “经济学家 的目标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 ,而不是经济力学”; “经济学家必 须从生物学的新近经验中学许多东西 ”。 “共生 ”( Symbiosis)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其概念最早由德 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 1879 年提出 ,它表明有着长期性物质联 系的某些生物体共同生活在一个给定的生物圈内 。 从一定的 意义上说,“共生 ”概念的提出是对过份强调生存竞争的达尔 文进化论的一种纠偏 。 它强调物种间的相互依存 。 但是,“共 生 ”并不等于停滞、封闭。“共生进化”是另一条进化道路,是生 物群体的共同进化,是“合作双赢”的进化,而不是“赢者通吃”。 德贝里以后 ,很多生物学家及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就“共生 起源”、“共生进化”、“共生界面 ”等一系列极其广泛的问题展 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 哈佛大学的威尔逊 ( Edward O. Wilson) 教授总结出了自然生物体中的群体寄生 、群体偏利共生 、群体 互惠共生这三种基本的共生模式 。 威尔逊教授 ( 1971 ) 指出 , 群体寄生是共生的一种特殊形态 ; 对一方无害但对另一方有 利的偏利共生也不太常见 ; 只有互惠共生才是共生模式的常 态 。 互惠共生以共生单元的分工与合作为基础 ,是最有效率 、 最有凝聚力 ,因而也是最稳定的共生模式 。 由于生物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似性 ,最近 几十年来,“共生 ”理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极广泛的 应用 。 但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 ,运用共生理念研究农业生 产组织的文献还极为罕见 。 与“组织共生 ”理论有着内在密切联系 ,也是与本文密切 相关的另一个关键性理论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网络组织理 论。“组织 ”,按照孔兹 ( Koontz,1961) 的说法,“那是一个语义 的丛林 ”。 对“组织 ”这一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分歧之大 ,既带来 了研究的困难 ,也为更广泛地拓展“组织 ”的研究领域提供了 开放性的广阔空间 。 以“企业 ”为主导 对 经 济 组 织 的 研 究 一 直 是 经 济 学 的 主 流 。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企业内部纵向的科层结构与企业之 间横向的市场联系是企业研究的纵坐标与横坐标 。 竞争与垄 断是这一领域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 “优胜劣汰 ”的生存竞争则 是研究的基调。 企业组织之间的互惠共生,特别是作为“组织 群”的共生进化,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里被普遍疏忽和淡化。 斯密 ( 包括马克思 ) 的传统是把企业看作一种以专业化与 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性组织 ,企业是以“组织 ”的生产替代 了“个体 ”的生产 。 在他们看来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 分工的规模乃至企业的规模受制于市场的规模 。 正是市场的 扩展 ,才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 ; 反过来 ,制造业 与企业的扩展又推动了市场进一步的扩展 。 总之 ,他们强调 的是企业与市场共存共荣的互补与互动 ,而不是此消彼长的 相互替代 。 科斯 ( 1937) 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 》中 ,将企业看作 “市场替代物 ”,并把企业与市场整合成为同一平面的两极组 织制度框架 。 用科斯的话说,“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 的协调生产的手段 ,是经济组织制度的两极 。”很显然 ,科斯强 调的是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 ,而不是二者互补互动的共存 共荣 。 然而 ,企业与市场二分法组织分析框架并不能圆满解释 产业集群 、网络经济 、服务外包 、组织边界弹性化等众多新的 经济组织现象 。 波特 ( Porter,1998 ) 认为 ,产业集群就是具有 分工合作关系的具有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之间通过纵横交错 的网络关系所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空间积聚经济体 。 它是介 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 威廉姆斯 ( Williamson,1985) 虽然仍秉承交易成本的研究思路 ,但他也 认为 ,在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前提下 ,组织形式的 选择主要取决于资产专用性 、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 ,在企业与 市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中间层组织 。 这意味着即使遵循科斯 的组织架构分类逻辑 ,现实生活也是拉森 ( Larson,1993) 所言 的市场 、企业网络与企业科层制的三级组织架构 。 这里所谓 的网络组织 ,兼有科斯所说的企业与市场的某些特性 ,比市场 组织稳定 ,比层级组织灵活 ,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 的经济组织形式 ,是“看不见的手 ”与“看得见的手 ”的握手 ( Larson,1993) 。 网络组织理论与组织共生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 首 先 ,二者都是在研究一系列新经济现象 ,例如产业集群 、循环 经济 、网络经济 、虚拟经济的过程中兴起与发展的 ; 其次 ,二者 都以异质性经济组织的相互依赖 、互补互动 、合作共荣为立论 基础 ; 再次 ,二 者 的 分 析 框 架 中 有 许 多 相 同 或 相 似 的 理 论 范 畴 ,例如信任 、合作 、互惠等 。 网络组织理论与组织共生理论最大的差异是对市场不同 的界定 。 网络组织理论实质上依然是秉承科斯传统 ,把市场 看作是与企业平行的一极 ,企业与市场是“点 ”对“点 ”,或者说 “极 ”对“极 ”的关系 。 组织共生理论则把市场看作是共生界 面 ,把企业等不同经济组织看作是共生单元 。 依据共生理论 ,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和 载体。这意味着企业与市场是不平行的“点”对“面 ”的关系,而 非平行的“点”对“点”的关系。这似乎更接近于斯密传统。 三 农业生产组织的现代化 ,说到底 ,也就是适应农业现代化 的生产组织形式 。 从世界历史看 ,早期的农业现代化在组织 层面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大农业取代自然经济小农业的 必然进程。“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 ,还是在李嘉图的 国民分配论中 ,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 ,他 们所描述的未来图景是农民小生产者必将被资本主义大生产 所吞没 ”( 董正华 ,2006) 。 然而 ,历史的发展并非单线条进化 。 在资本主义大农业 迅速发展的同时 ,以家庭农业 、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小农业 ”也 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被改造成为“现代小农业 ”,并显示 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小农制在当代世界具有绝对的优 势 ”( 文礼朋 ,2006) 。 在我国 ,判断“大农业 ”与“小农业 ”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经 营的面积 ; 而在国际学术界 ,则主要依据经营主体的规模 ,是 家庭经营还是公司化经营 ?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所谓“现代 小农制 ”,也就是以现代 化 ( 市 场 化 ) 方 式 经 营 农 业 的 家 庭 农 场 。 斯密与马克 思 预 言 将 被 资 本 主 义 大 农 业 所 消 灭 的“小 农 ”,是传统的自给性“小农 ”。 应该承认 ,这种类型的“小农 ”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确实已经被消灭 。 但是 ,家庭经营农业 的这种基本经济组织形式 ( 农户经济 ) 并没有被消灭。“小农 ” 6 被改造成了“市场化 ”的“现代小农 ”,它依然是当今世界农业 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 。 因此 ,严格说来 ,不是资本主义大农业 消灭了“小农经济 ”,而是现代市场经济改造了“小农经济 ”。 一些推崇“现代小农制 ”的学者往往过分强调家庭产权明 晰 、利益直接 、节省“监督成本 ”,克服“搭便车 ”行为的私有化 效率功能 ; 而忽略了“现代小农制 ”之所以有效率的更重要源 泉是其背后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网络所联结的共生组织群 。 荷 兰是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现代小农制高效率典范的国家 ,其土 地生产率为世界第一 。 荷兰没有自给型的家庭农场 ,高效的 市场化家庭农场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完善的农 产品流通体系 、发达的农民合作体系 、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体 系之上的 。 在荷兰奇迹中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圩田模式 ”,就 是强调各经济主体的团结精神与合作传统 ,形成共生共荣的 利益共同体 ( L. 道欧 ,J. 鲍雅朴 ,2003) 。 俄罗斯则从相反的方向提供了这种以市场化 、社会化网 络所联结的组织群的极端重要性 。 上世纪 80 年代末俄罗斯 借鉴中国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经验开始了对集体农庄的改革 , 但是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 。 当时的土地租赁制只 有不足 2% 的农户响应 ; 1994 年通过农业土地私有法后 ,个体 的家庭农场也只拥有 6% 的农户和 5% 的农用土地 。 集体农庄 的私有化改革并没有带来俄罗斯农业明显的效率改进 。 究其 原因 ,周其仁 ( 2004) 分析说 ,是缺乏一个按市场化原则构建的 有效的生产“支持系统 ”。 这种“支持系统 ”,按笔者的理解 ,也 就是由市场化 、社会化网络所联结的共生组织群 。 没有这个 “共生组织群”( “支持系统 ”) ,在现代社会 ,无论是公有制的 “大农业 ”( 集体农庄 ) ,还是私有制的“小农业 ”( 家庭农场 ) , 都“玩不转 ”,都不会有高的效率 。 四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将 是一个多样化组织形式“共生 ”的“组织群 ”。 在这种互惠共生 的“组织群 ”里 ,各组织之间以功能分工为基础 ,形成互补性极 强的利益联盟 。 首先,“组织群 ”的各个组织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有自己独 立的经济利益 。 无论是农户 ,还是合作社 、企业 、公司 ,都有独 立的资产 、独立的财务 ,并自负盈亏 。 的确,“小农 ”是需要改 造的; “改造小农 ”的过程将贯穿于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 。 但 市场化意义上 的“改 造 小 农 ”决 不 等 于“消 灭 小 农 ”。 因 此 , “改造小农 ”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与思路 。 一是“集体化 ”与“重 新集体化 ”的思路: “农户经济 ”被消灭 。 二是“市场化改造 ” 的思路: “农户 ”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中的一个节点 , 但依然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 更确切地说 ,农户这类经济组织 是被改造后,“嵌入 ”在农业现代化“共生组织群 ”之中 。 其次 ,组织共生的前提是多元化与互补性,“共生组织群 ” 的本质是“利益共生体 ”。 在共生组织群中 ,不同的组织具有 不同的功能 ,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 这种功能的异质性构 成功能互补的基础 ; 不同比较优势的综合则形成综合的竞争 力优势 。 例如 ,农户 + 合作社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就是充 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共生组织群 ”。 因此,“共生组织群 ” 创造了一种新的“合作价值 ”,增进了合作各方的利益 。 在这 种“利益共生体 ”中 ,一方的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要依赖共生 体各方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 ,形成“一荣俱荣 、一损共损 ”的休 7 戚与共状态 。 基本上同时发家于广东新兴县簕竹镇的“三温 一古 ”( 广东温氏食品有限公司 、温木辉养鸡公司 、温树汉养鸡 集团 、古章汉万益公司 ) 不同的结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 温氏集团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公司善于处理与农户的利益联 结关系”,“长期恪守与农户‘五五分成 ’的利益分配准则 ,做到 公司与农户利益均沾 ”; 而另外“二温一古 ”的失败则在于他们 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缺乏信任 、互惠等关系治理手段 , 公司失信于农户的不良声誉扩散,‘两温一古 ’散失农户基础 , 最终走向失败 ”( 万俊毅 ,2008) 。 第三 ,共生界面是形成共生组织群的关键性因素 。 所谓 共生界面 ,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 、信息和能量传导的 媒介 、通道或载体 ,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对于我国 农业现代化的共生组织群而言 ,共生界面就是在市场经济基 础上形成的市场化 、社会化网络 。 笔者认为 ,农户经济可以改 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但不等于说现阶段的农户 已经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 。 事实上 ,现阶段农户离现代 化农业生产组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改造小农 ”的道路还十 分漫长 。 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农村市场化 、社会化网 络这一支撑“改造小农 ”的共生界面还很不发达 、很不完善 。 共生界面既包括市场化 、社会化的“硬件 ”基础设施 ,例如 交通网 、信息网 、物流网 ,等等 ; 也包括适应市场化 、社会化的 制度 、规章 、习俗等“软件 ”基础设施。“硬件 ”共生界面的关键 是要形成 共 生 各 单 元 之 间 物 质 、资 金 、信 息 交 流 的“通 畅 机 制 ”; 而“软件 ”共生界 面 的 核 心 则 是 要 建 立 共 生 单 元 之 间 的 “信任机制 ”,以规避机会主义行为 。 组织共生进化无疑是一 种特强的“关系 ”。 在这种特强的关系中 ,各共生单元之间会 形成相互之间的高度依赖与高度投入 ,并具有高度重复性的 互动 ,由此而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锁定效应 ”。 而这一切都 必须建立在各组织之间的高度信任基础之上 。 信任 ,不仅需 要契约 、规则的约束 ,更深层次还需要文化 、道德的约束 。 目 前我国农村各类生产组织之间 、各个经济单元之间之所以还 没有形成高度相互依赖 、利益共存共荣的共生组织群 ,深层次 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任机制还仅仅是 处于初步发育之中 。 参考文献 : [1]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 《农业农民问题与新农村建 2006 年。 设》,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2]L. 道欧、J. 鲍雅朴主编: 《荷兰农业的勃兴》,中译本,中国 2003 年。 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3]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 [4]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 1972 年。 书馆, [5]万俊毅: 《准纵向 一体化、关系 治理与 合约履行———以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管理世界》2008 年第 12 期。 [6]周其仁: 《产权改革和新商业组织———中国和俄罗斯农业 改革的一个比较》,载《产权与制度变迁: 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2004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7]胡红安、周维华: 《共生网络组织模式与西部国防 产业组 2010 年第 6 期。 织调整》,《贵州社会科学》, [8]Jensen,M. ,and Meckling,W. ,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 4) : pp305 - 360. ( 下转 17 页) 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与传统理论预期相反,实证结论说 明在那些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地区) ,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 长的正向推动作用会受到抑制。 四 结论及分析 ( 一) 从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视角分析,东亚金融一体化并 未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综合控制政府净收支、收入水平及金融发展等因素,东亚总 样本中以跨境资本流量和存量衡量的金融一体化指标与经济增 长均显著负相关,这与传统理论所预期的正相关关系相反。金融 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机制,反之则会 抑制经济增长。从实现条件来看,东亚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的脆弱性、债券市场的欠发达、较为薄弱的政策制度环境及层次 较浅的贸易一体化都制约着金融一体化积极宏观效应的发挥。 从实现机制分析,东亚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以 粗放式为主,投资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不高; 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较差、贸易开放度较低,使一些冲击无法通过跨国风险分担来进 2009) ; 银行不良资产比 行平滑,跨国消费平滑水平较低( 郑海青, 例过高,盈利能力较差,资本市场较不成熟,金融服务水平难以提 升。可见东亚经济体国内基础条件低于金融一体化发挥积极效 应的“门槛”水平,资本配置、消费平滑、金融服务等实现渠道也存 在问题,所以金融一体化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还起到了一定 的抑制作用。东亚各国亟需改善国内的基础条件,推动区域资本 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发展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构建高效的跨 国风险分担机制,推动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互促发展。 ( 二) 金融发展水平对东亚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影响 最大,收入水平次之,政府净收支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控制变量按对金融一体化与 经济增长关系影响大小依次为金融发展、收入水平,政府净收支, 影响方向都与传统预期相反。从最主要的金融发展因素分析,在 那些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 地区) ,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 正向推动作用会受到抑制,这充分反应了东亚金融体系的低效 性。根据本文统计结果,在东亚总体、MFI、LFI 经济体中以私人 部门信贷占 GDP 比重表示的金融发展程度平均为 79. 75% 、110. 6% 和 56. 2% ,这一指标在前两类样本中都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 关,而在相对较低的 LFI 经济体中则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可见在 东亚银行体系较为脆弱、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信贷资金的 配置是低效率的,金融发展值越大信贷投放就越多,对经济增长 的阻力也越明显,相应地,在那些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亚 国家( 地区) 中,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会削弱。可 见,完善银行内部治理,降低跨国借贷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 违约风险,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是东亚经济体在 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 三) 东亚 MFI 与 LFI 经济体在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上存在差别 综合控制各类变量,从跨境资本流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 看出 LFI 经济体金融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强于 MFI 经济体。 原因可用 Fratzscher and Bussiere( 2004) 提出的“跨时的替代 ”论 来解释: 即金融一体化初期有收益,中期会因信贷风险的积累而 抑制经济增长,只有到很长的时期才会最终看到收益。东亚 LFI 经济体处于金融一体化的初期阶段,信贷规模较低,以流量表示 的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并不显著; 而 MFI 经济体已处于金融一体化的中期阶段,信贷规模相对较高, 信贷风险也较为集中,以私人信贷规模表示的金融发展指标与经 济增长显著负相关,这种信贷风险积聚使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 的积极作用受到约束。随着 LFI 经济体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一 体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其进入 MFI 经济体所处的中期阶段后金 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也会逐步体现,因此对东亚经济 体而言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尤为重要。应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 下审慎进行金融开放,采用安全度较高的渐近式开放模式,推动 各成员国的监管合作,减少监管套利,提高监管效率,化解金融风 险,最大程度地实现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崔远淼: 《金融一体化与经济稳定增长: 机制、条件及理性选 《改革》2006 年第 7 期, 第 43 - 48 页。 择》, [2]崔远淼: 《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中国实证研究》,《上海 金融》2007 年第 2 期, 第 9 - 13 页。 [3]陈雨露: 《罗煜.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 一个述评》,《管理世 界》2007 年第 4 期, 第 138 - 147 页。 [4]郑海青: 《东亚金融合作制度设计和效应研究》,上海世纪出 版集团 2009 年 6 月出版, 第 31 - 73 页。 [5]Edison Hali J. ,Levine Ross,Ricci Luca and Sl? k Torsten ( 2002)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 NBERWorking Pape 9164, http: / / www. nber. org / papers / w9164. [6]Kose M. Ayhan,Prasad Eswar,Rogoff Kenneth,and Wei Shang - Jin ( 2006)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 Reappraisal ”. IMF Working Paper, WP /06 /189. [7]Prasad Eswar,Rogoff Kenneth,Wei Shang - Jin and Kose M. Ayhan( 2004) ,“Financial Globalization,Growth and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 10942,, http: / / www. nber. org / papers / w10942. ( 责任编辑: 余小平) ( 上接 7 页) [9]Koontz,H. ,( 1961)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 3) : pp174 - 188. [10]Larson,R. ,( 1993) ,“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13]Williamson,O. ,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 and Visible Hand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 talism: 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 York: The Free zation,23( 1) : pp87 - 107. Press. [11]Porter,M. E. ,1998,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7 [12]Wilson,Edward O. ( 1975 )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 责任编辑 : 余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