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交流总结.pdf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交流总结 2016-11-22 15:36:42 从二月炎夏到六月寒冬,于莫纳什大学度过的将近半年时光是我在2016年最为浓墨重彩的回忆。有人曾说,在二十岁年华之时接触过 的城市会对一个人的未来形成无形却又隽永的铭刻。在与墨尔本这座慢节奏文艺之都的五个月亲密接触中,我逐渐平息了内心的文化疏 离感,在校园内外结识了许许多多有独特光芒的师长与同龄友人,从慢节奏的生活里感受到这片国土的优雅。 正如莫纳什大学的校 训“Ancora Imparo”(学无止境)。在这里,我学到的不只是漫漫书海中的字句,还有许多成长路上的无价之课。如果用一组关键词 来概括这场奇妙非凡的南半球邂逅,那么这三个P字母开头的单词一定是最恰当的总结:participation(融入),preoccupation (专注)和profundity(深度)。 · Participation(融入) 尽管在复旦的我是个每天研习世界政治、国际时事的国务学院本科 生,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独自迈出国门,来到万里之遥的另一个半球。周遭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陌生却又有趣的——从“乡村感”十足的澳 洲口音到来自每一个陌生人的问候“hey mate”,从晚上八点不落的夕阳到蓝得不真实的天空。虽然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转换是我能 够很快适应的,然而学习和人际交往方式上的巨大差别却着实让我在学期初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莫纳什和复旦在教务上最大的差异莫 过于选课制度。虽然复旦给了我们很大程度上的选课自由,然而每个学期多则近30个学分确实让每个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甚至会出现从 早8点到晚9点“连轴转”的密集日程。但是莫纳什建议学生们只在一个学期选择3-5门课程,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们投入足够过的精力 到每一门课上,学精、学透。综合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前前后后跑了很多趟学生教务中心(Student Center)寻求建议之后,我 选择了“文化多样性与身份认同”、“国际关系伦理学”、“欧洲与世界”和“当代日本与澳洲”四门课程。 在莫纳什,每门课都是Lecture加 Tutorial的形式:前者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大型课程,后者是助教引导、少数学生在一起发表看法的讨论课。对于Lecture, 从小习惯了听美音的我可着实为这奇葩的澳洲口音烦恼了一阵子,澳洲人总是缩音、吞音严重,我花费了一些精力来总结老师们的发音 习惯,跟上他们的上课节奏。好在莫纳什大学APP为每门Lecture都提供了课程录音回放功能,这也为我的学习提供了不少便利。至于 Tutorial,第一次上课时,师生之间的频繁互动也的确让我感到了不小的压力——虽然莫纳什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但是我所在的社科 学院基本上连亚洲面孔都寥寥。不过我还是克服了自己的怯场,每节课都坚持主动发言,和其他同学分享我自己的经历与见解,并且和 几位助教Jesse、Baz和Luke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除了课堂学习,莫纳什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好朋友。墨尔本当地女 孩儿Kate是个主修历史、辅修电影艺术的姑娘,我和她在“欧洲与世界”的讨论课上相识,有关欧美流行音乐上的共同爱好让我们有聊不 完的话。运动健将Mitch是个来自墨西哥的开朗大男孩,曾在中国游览的经历让他对这片神奇的东方国土非常感兴趣。已经结婚多年的 Victoria是流淌着中国血液的金发混血儿,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她还有长达十年的日本工作经历,我也曾和她深入交流过这种多文化的人 生经历对她的性格影响。马来西亚姑娘Izarra和柬埔寨姑娘Raida可以算是我在莫纳什的这半年最为交心的好朋友,我们相识于“文化 多样性与身份认同”的课堂上,曾在复旦有过英文课程学习经历的我也不遗余力地将我所知的英文写作技巧与这两个大一新生交流。而 且Izarra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她专门邀请喜爱摄影的我为她拍摄一组照片作为她独立创作书籍Students’ Cookbook(《学生族烹 饪宝典》)的封面,如今这本美食烹饪书已经在马来西亚顺利出版,她也兴奋地在Facebook上和我分享了这一消息。 上图:我为Izarra和朋友们拍摄的美食书籍封面照片 上图:和澳洲朋友们一起参加莫纳什的社团节,品尝澳洲特色BBQ(烧烤) 有了逐渐适应的学习心态和外国友人们的加油鼓劲,我逐 渐在墨尔本这座城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融入的过程,是艰辛的,却也是美好的。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我才更加有动力继续奋 勇前行。 · Preoccupation(专注) 我所在的莫纳什文科类专业(Department of Arts)以其繁重的作业和严苛的给分而闻名。 虽然每周只有四门课需要学习,然而堆积如山的阅读材料却使我不得不每周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完成作业、 撰写论文。同时,没有一门课程因为我国际学生的身份而对我的作业评分标准放松要求,这就意味着我每周要和其他母语为英语的学生 一起比拼文笔。因此,除了课上的融入,我更加需要的是课下的专注。 墨尔本的天气总是阴晴无常,秋天的季节甚至会突然下起冰 雹。即使如此,我依然风雨无阻地探索学校周边每一处适合自习的地方。学校最大的图书馆Sir Louis Matheson Library是人文学科 学生的天堂,我甚至在这里发现过许多珍贵的中文古典书籍。大量的讨论区、充足的电脑设备和热情的图书馆人员都似乎是复旦图书馆 有待提高之处。从一开始对这里的打印设备摸不着头脑,到期末时驾轻就熟地往来于打印卡充值区和阅读区,我的成长与进步也是随着 时光的推移在慢慢积淀的。法学院图书馆设施更加豪华,落地窗前的优美绿植和无数柔软沙发都是适合一个人沉浸在思考中的好地方。 令我惊讶的是即使刚刚开学,这里的座位也基本被认真读书的学生所占满。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似乎身边的每个学生都在督促我 要比昨天更加努力一些。学校的标志性建筑Menzies Building是大量Tutorial课程的所在地,每一层楼都有一个大面积的公共区域, 在等待上课前,许多学生会随意地席地而坐,利用闲暇时间翻阅课本。校园中心(Campus Center)是大家交友和用餐的核心地带, 在非用餐时间,咖啡吧就成了学霸们的天堂——咖啡豆的浓郁味道混合着书香,演绎出别具一格的校园气质。由于莫纳什大学优质的在 线学习系统平台,我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登陆自己的账号,继续之前未完成的作业。 到了所有学生都痛苦万分的期末季,我也感 到压力倍增。每日近10篇长英文文献、300分钟的学习视频以及2000字英文论文,这对于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学习强度。即使如此, 我依然积极地与老师和助教预约office time的时间,面对面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其中,“国际关系伦理学”是一门偏向于政治哲学 的课程,这对于以英文为母语的当地学生来说都是一门非常困难的课程,挂科率甚至高达50%。这门课要求每个学生完成议论文写作的 专业训练,而东西方思维的巨大差异则成为我学习中的一大阻碍。经过与助教的交流,我发现与西方学者相比,中国人在写议论时往往 更倾向于中庸之道,即不过分吹捧某一方的观点,讲求阴阳相济、正反平衡的辩证思维;然而授课老师希望看到的是我们站在其中某一 方的观点上据理力争,批驳对方观点。除此之外,我还意识到澳洲乃至整个西方学界对于论文格式和标点使用的“完美主义”追求。助教 专门教了我一些关于word脚注功能的小窍门,令我在之后的学习中都感到受益匪浅。经过不懈努力,尽管莫纳什的文科类专业挂科人 数居高不下,其给分之严格甚至在全澳都有“盛名”,我依然在所修四门课中的三门都拿到了HD(优)和D(优良)的成绩(Top 30%)。即使是这门给分非常惨淡的“国际关系伦理学”,我也得以顺利通过,逃脱了50%挂科率的“魔掌”。 作为社科专业的学生,我 对于中澳社会政策差异非常感兴趣。因此在学习“社会多样性与身份认同”这门课时,我将目光聚焦于针对在澳华裔的社会福利政策及其 对于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并以此作为我的期末论文主题。虽然作业评分规则并没有规定我们在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我却决定对自 己提出更高要求——独立设计问卷并进行网络在线调研,从政治参与、政策观点、语言文化差异及社会认同等多个维度出发,调研了来 自墨尔本、悉尼和黄金海岸的数百华裔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澳洲人”身份的。最终的数据经过汇总,成为了我论文中的重要论据支撑。这 项作业也获得了教授的青睐:在她的指导下,我获知了更多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她也非常愉快地得知我决定在今后赴美深 造,并欣然答应担任我的推荐人。 对于我来说,身在澳洲的这半年不仅仅是学习技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我通过与许多有名望、有智慧 的澳洲学者的交流,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差距与不足,同时专注于不断探索西方学界的思维方式。 · Profundity(深度) 作为国人 心心念念的旅游胜地,我也自然而然把自己的假期行程早早计划起来,用于深度探索这片绮丽国土的大好山川。无论是身在国内的大城 市很少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还是那些辉煌的楼宇、深邃的海洋、鲜美的食品和有爱的动物,都是我所深深怀恋的美好。 学期刚开始时 的Orientation Week,大家都会有一段短暂的空闲时光,用来探索墨尔本城再好不过。市中心的摩天大楼Sky Deck上的视野让人毕 生难忘——毕竟没有了雾霾的缭绕,能看到非常多在东方明珠上无法捕捉到的风景;蜿蜒横穿墨尔本CBD的雅拉河给这座城市平添不少 灵气,宁澈的河水中甚至有不少热爱赛艇的人们在自由竞赛,河边的市民或健身跑步、或三两闲聊,还有不少浪漫的画家在灵感喷涌; 雅拉南岸的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是我这个“艺术狂热分子”的常驻地,即使从莫纳什到市中心要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也每逢周末必来这里 观展,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奇思妙想。 之后的几个月,我陆续利用复活节假期和期末考试假期,一路北上,与朋友们结伴前往悉尼、黄 金海岸和凯恩斯游览。虽然悉尼同样也是澳洲大城市,与墨尔本宁静安详的文艺范儿不同的是它的繁华无限;原本最为期待的歌剧院并 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壮观,然而却有许多不曾意料的风景成为我心目中的“最难忘”——周末市集的工艺作品、冬日微风里的邦迪海滩以及 情人港上的摩天轮……黄金海岸地如其名,终年暖心的阳光和蓝到心田的海天一色,都使这座魅力城市成为不折不扣的 “人间天堂”;在 这里我还体验了360度跳跃旋转的喷射快艇,那种酣畅淋漓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凯恩斯是一座以大堡礁闻名全球的热带小城,在陆 地上的时间我和朋友们享受着海鲜大餐和甜蜜冷饮,于热带雨林中穿梭冒险;在海上的时间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晕船的痛苦、直升机的美 妙视野和深潜的激动人心,这种“上天入海”的经历想必也是难以在青春的岁月里复刻的。 然而,使我爱上这片澳洲土地的并非是那一 幕幕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或人文美景,而是在这个国家生活的真真切切的人们。初到墨尔本时我便和朋友们兴冲冲地前往市中心游玩, 没想到归途时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遭遇手机没电、无法查询地图的窘境。时至深夜零点,未曾料想我们坐反了最后一班公交车,与住处 相隔越来越远。善良的澳洲公交司机在得知了我们的处境之后,她非常好心地提出要带我们返程回到住处,并在到达之后专门停下车、 拿出纸笔,写下正确详细的交通信息,叮嘱我们下次不要再坐错公交。在这样的异国他乡得到陌生人的帮助,我在深夜里不禁觉得心头 一暖。同样地,在黄金海岸刚下机场时,我和朋友叫了一辆Uber前往青旅的住处,通过攀谈我们得知这位司机其实是个曾经游历世界 的旅行爱好者,最终他选择在这座有着阳光与海水的美好小城定居,有一栋滨海别墅和自己的专属游艇,闲暇时间会担任Uber司机。 临下车时,他很认真地手写了一份当地美食推荐清单给我们。时至今日,当初在墨尔本的那张交通信息指南和在黄金海岸的这份美食攻 略我都悉心保存着——看到它们,就好像看到无数在澳洲相遇的美好的陌生人。 半年的时间很短,短到我仍然因为没有亲自前往中澳的 沙漠、西澳的葡萄庄园和南澳的企鹅岛去看一看而略感遗憾;半年的时间也很长,长到我在这里饱览了无数英文文献和纪录片、认识了 千万个有趣的异乡人、经历了数不清的孤独与欣快、体验了难以言喻的人生梦想。也正因为在莫纳什的这段时光,我的二十岁变得更加 熠熠生辉。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在研究生时期去国外深造,体验更多未曾发现的瑰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