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

紫玫瑰rose6 页 295.431 KB下载文档
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
当前文档共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7.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pdf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 ———《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① 刘叙一 李映珵 ( 1. 上海商学院 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摘 要: “淞沪抗战”后于上海创立的首份“非同人”性质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对弱小民族文学作 品的翻译有别于当时我国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整体风潮。由此,《现代》杂志进一步传达了特殊的 翻译语境下对国别文学进行选译时不以国家的大小强弱为标准,而是以文学价值为主要标准的翻 译倾向。其翻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一直以来被强化和凸显的民族矛盾和国民情怀的书写,缩 小了所谓“强势”与“弱势”的概念差异,将这原本在文学层面上不为人所重视的对象纳入了主体探 讨的空间,更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国家及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及审美特征。 Abstract: As the first non-coterie magazine established in Shanghai in the 1930s,the translation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w eak and small nations conducted by Les Contemporains w 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trend at that time in China. Accordingly,Les Contemporains has delivered a translation trend focusing on literary values w hether the nation is a great pow er or not in special translation context. The translations have transcended the portrait of national conflicts and feelings w hich have alw ays been highlighted,narrow ing the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strong and the w eek and putting them into the mainstream discussion space of literature,giving full play to the nature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se nations. 关键词: 《现代》杂志; 弱小民族文学; 翻译; 文学性 Key Words: Les Contemporains; literature of the w eak and small nations; translation; literariness 一、引言 多元而又有所专注的文化生产空间,“展示了一些现 代主义写作技巧,代表了 20 世纪 30 年代纷繁复杂的 文学生态”( 赵倩倩,18)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杂 “现代文学的塑造和构建始于报刊和书局,报刊 对于中国现代文 学 的 渗 透 和 影 响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志不仅选择了当时被视为主流欧洲文学之外的美国 起到重要影响的刊物。《现代》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 84)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学生产空间中, 史婷婷, 《现代》杂志对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活动是对当时盛 文学进行翻译,还选译了一直以来在国人眼中表达 ( 李楠,2007: 47) 《现 代》杂 志 ( Les Contemporains, “反抗”的弱小民族文学,“全面、客观而又重点地呈 1932—1935) 便是这样一份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现了世界各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刘叙一、 上海仅有的几份大型文艺杂志之一,也是当时上海 第一份“非同人”性质的文学期刊,杂志在主编施蛰 存的主导下组织并开展了各类文学翻译活动。在编 者以文学价值为先、包容开放的编辑方针和先锋性 选载眼光的指导下,《现代》的翻译活动呈现了丰富 行的左翼文学及“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补充,这在 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叙述空间, 使得 20 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的资源得到更加完整、 多面的体现。 ① 本文系 2021 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产出导向法视阈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实证 研究”( 项目号 C2021335) 研究成果。 209 2021 秋季号 些翻译动机,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会表达出对这些 二、以期刊为主导的“弱小民族文学 ” 译介 国家国民性本质的思考,或是通过翻译的路径来委 婉地传达自身所认同的意识形态,以期对社会现实 做出某种呼应。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些作品中 关于“弱小民族文学”这个概念,宋炳辉在其研 究中是这样来定义的: “汉语文化中‘弱小民族文学’ 的审美特征,而是基于“人种、因被损坏而起的特别 性以及所处的特别环境”( 沈雁冰,1921: 10) 来归纳 的所指,既是相对于这一时期中国的世界地位和民 文学属性与特征。时任《小说月报》主编的郑振铎在 族处境而言,同时在中外关系中又是相对于中国与 西方强势国家的关系而言的。”( 宋炳辉,18) 在中国 选译一些小国文学作品时,会特意将这些作品囊括 同被视为弱势民族的时期,20 世纪初主要的文学期 刊《小说月报》便有意识地加强了与中国国情相似的 家的文学作品来达到与国内现实相呼应的目的。在 《小说月报》“弱小民族文学专号”的序言中,编者提 域外被压迫民族文学的翻译,还率先开辟了“被损害 的民族文学号”专栏。对这些国家及民族文学的翻 及其翻译动机时特意强调并放大了这些作品中所蕴 含的民族性: “一民族的文学是他民族性的表现…… 译活动反映了“中国作家带有民族心理创伤的世界 图像和与跟世界文化霸权的斗争又联结在一起”( 陈 要了解一民族之真正的内在的精神,从他的文学作 品里就看得出。”( 同上) 当提及作品与现实的呼应关 241) 的状态。由此可见,当时以《小说月报》为 建华, 系时,编者还说道: “凡被损害的民族的求正义求公 代表的期刊媒介是带着一种针砭时弊、启蒙改良文 道的呼声是真的正义真的公道……他们中被损害而 学版图的动机开展的翻译活动。据宋炳辉统计,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弱小民族文学翻译已初具规模, 向下的灵魂感动我们,因为我们自己亦悲伤我们同 是不合理的传统思想与制度的牺牲者。”( 同上) 不久 多个民族、多位作家的多部代表作得到了翻译及评 之后,《小说月报》更是进一步阐发了开展弱小民族 文学翻译的动机: “鉴于世界上许多被损害的民族, 述,这在中国当时的文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 22) 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对 深远的影响。( 宋炳辉, 到被压迫、被损害民族文学的类别,通过翻译这些国 如犹太如波兰如捷克,虽曾失却政治上的独立,然而 “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更为盛行,以左翼期刊为代 一个个都有不朽的人的艺术,使我敢确信中华民族 表的出版机构相继推出翻译专号,其重点依旧是延 续 20 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的翻译倾向,即呈现国民 1921: 106) 有,而且必有不朽的人的艺术! ”( 沈雁冰, 情怀,凸显民族矛盾。《文学》杂志首先推出“弱小民 族专号”,选译了包括波兰、爱沙尼亚等民族在内的 由此,这些民族文学作品在翻译或传播过程中便被 贴上了“被损害”“被压迫”等标签。以翻译世界各国 哪怕将来到了财政破产强国共管的厄境,也一定要 数十部作品; 为多个杂志撰稿的赵景深、孙用等也翻 文学为宗旨的《译文》杂志,其“整个 30 年代的译介 译了众多弱小民族小说,并参与了相关译作集的编 撰; 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由黎烈文等选译的《弱小民 风尚仍然继续了前 10 年翻译弱小民族文学的势头” ( 崔峰, 86) 。对这些翻译活动的提倡者来说,原作表 族小说选》( 1936) ; 以 译 介 世 界 各 国 文 学 为 宗 旨 的 《译文》杂志也不甘落后,适时地推出了“西班牙文学 现手法和创作技巧的呈现是其次,民族性、思想性的 专号”( 1937) 。由此,以左翼期刊为主导的翻译活动 也普遍被视为一种积极进步的行为,正如郭延礼所 “注意翻译东欧和北欧‘弱小民族’国家中的作品 言, 将弱小民族文学在我国的译介推向了高峰。 虽然“弱小民族文学”从 20 世纪初开始经由大 传递才是重中之重。翻译弱小民族文学作品在当时 量的翻译活动为国人所知,多数的译介活动从兴起 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郭延礼,438—439) 。在 《现代》创刊的 1932 年,《北斗》编辑部发起了“创作 到倡导,其翻译动机还是延续“五四”新文化时期的 思路———凸显文学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编译者们通 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的征文讨论。鲁迅在讨论中 建议大家“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不要光看东欧及北欧 常从以下几类动机出发进行翻译或组织翻译活动: 作品,也要看日本作品和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鲁迅, 2004: 310) 。当时身为“左联”成员的《现代》核心译 有相当一部分译者是通过展示弱小民族被欺压的状 况来反观中国类似的现实情况; 也有译者借助弱小 民族文学作品向国人展示弱国沦陷、丧失主权的悲 惨境遇,以“警醒”国人; 或是通过揭示、剖析弱小民 者戴望舒也参与了这次讨论。鲁迅的呼吁其实更加 证实了“左联”翻译东欧、北欧等民族文学的单一初 衷。在此种翻译语境下,译者便不可避免地会忽略 族遭受压迫的原因或经历来刺激国人进行反抗和斗 该类别文学在创作技法或艺术性上是否值得我国文 争; 以及通过对弱小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描述来探 学创作者借鉴的思考。 寻可供我国借鉴的、适合我国自强的道路。带着这 210 从期刊作为译介及传播媒介的视角来看,我国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对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始 于 20 世 纪 初 的《小 说 月 报》,在二三十年代经由《现代》《文学》《矛盾》《译 的震撼。施蛰存曾说: “最先使我对欧洲诸小国文学 发生兴趣的是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 文》等杂志在我国得到进一步传播,“弱小民族”的文 其次是《小说月报》的“弱小民族文学专号”和周作人 的《现代小说译丛》,这些小说大都篇幅极短,而又强 学面貌在国内读者眼中也逐渐丰满。在此过程中, 《现代》杂志所开展的具有独特倾向的弱小民族文学 译介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烈地表现着人生各方面的悲哀情绪。这些小说给我 的感动,比任何一个大国度的小说所给我的更大。” ( 施蛰存, 1) 。施蛰存的这段回忆体现了其在欣赏此 三、《现代》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倾向 类作品时的特殊视角。很明显,这些作品在施蛰存 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来源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在表 从“翻译操控”的视角来看,“赞助人”因素极大 ①《现代》 地影响着翻译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杂志的 现方式和创作技法上带给他的震撼和感动。其实早 在《新文艺》时期,施蛰存等人便开始关注并翻译阿 出版方给予了施蛰存编辑时较高的自由度,因此,作 根廷文学、葡 萄 牙 文 学 和 希 腊 文 学。哪 怕 是 在《现 为编者的施蛰存完全可以按照其所设定的“不谈文 代》终刊后,施蛰存还是持续关注弱小民族文学“钟 情于文本表现的深刻的人性和婉转的情致”“且他这 艺的政治作用”“发挥文艺感染读者的作用”等文学 主张来组织开展翻译活动。正如杂志的“创刊宣言” 所提到的那样,“本刊所载文章只依照编者个人的主 观为标准———即文学作品本身价值方面”( 编者,2) 。 从翻译动机来说,《现代》旨在通过翻译活动为国内文 坛引介全新的创作模式,提供先锋创作技巧的借鉴, 以此推动国内文坛对现代主义创作特征的关注。值 《现代》杂志的这种倾向突出体现在其对 得注意的是, 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活动中。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该 类文学的译介是《现代》杂志彰显其对文学作品本身 价值的追求、对盛行意识形态下单一译介倾向的超越 以及对先锋性审美体系建构的重要渠道。 于编者施蛰存来说,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关注同 样来源于《现代》杂志创刊前众多的翻译活动。首先 是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的影响、《小说 种翻译选择的标准,一直贯串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翻 86) 。施蛰存的创作也在奥地利作 译活动中”( 刘军, 家显尼志勒( Arthur Schnitzler) 的影响下,“偏于心理 分析”“力图从人的内在生命来表现人性和情爱”( 李 2008: 118) 。经笔者统计,《现代》杂志一共译介 楠, 了 9 个在当时被称为“弱小民族”的共 45 篇文学作 品,文类涉及诗歌、小说、散文、随笔、访谈等( 见表 1 所示) 。从选译范围看,《现代》所选译的国家、作家 数量及文类丰富程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从翻译 动机来看,《现代》杂志关注到了这些作品中的现代 性元素和风格,欲挖掘其对现代创作技法的运用,将 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率先或重新介绍给国内读者。 表 1 《现代》杂志译介的“弱小民族”文学作品统计 国 别 作 西班牙 阿耶拉( Ramón Pérez de Ayala) 阿索林( José Martínez Ruiz) 巴罗哈( PíoBaroja) 17 意大利 彭丹·贝里( 英文译名不详) 马里奥( Mario Parz) 莫莱蒂( Marino Moretti Pirandello,L.) 邓南遮( Gabriele d'Annunzio) 13 等东北欧的作家作品为主,所选译的作品“以唤起民 爱尔兰 夏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7 族意识和反侵略的斗争精神,追求达到‘异域文术新 宗,自此始入华土’的文化‘移植’”“以重铸民族灵 匈牙利 莫尔那( Franz Molnar) 2 魂、重建民族主体性为指归”( 李贞玉,139) 。这些小 爱沙尼亚 Litoratura Mondo ( 中文译名不详) August Gailit ( 中文译名不详) 2 朝 郑学哲( 英文译名不详) 1 月报》“弱小民族文学专号”的推出和《现代小说译 丛》的出版。从译介范围来看,光是《欧美名家短篇 小说丛刊》在选材上便涉及了“欧美四十七家著作, 国别计十有四,其中意、西、瑞典、荷兰、塞尔维亚,在 中国皆属创见,所选亦多佳作”( 鲁迅、周作人,1987: 1) 。与《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选译国家倾向上 类似的还有《域外小说集》,该文集以选译俄国、波兰 说为青年时期的施蛰存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各民族 文学的窗口,尤其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带给他极大 鲜 家 数量 ① 勒菲弗尔提出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认为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怎样的形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译 者的意识形态和在译语语境中占支配地位的“诗学”。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而这种意识形态有些 是译者本身所认同的,也有“赞助人”强加于他的。而包括个人、组织、阶级、出版社、传播机构等在内的足以促进或阻碍文学 阅读、书写或改写的力量即是“赞助人”,以上所提到的三要素是操控文学翻译的主要力量。 211 2021 秋季号 续 家 表 家对文学价值的追求和文学形式的创新。除了呈现 数量 该国各个阶段和派别的文学发展成果外,编者还专 门安排了译者傅平翻译了爱沙尼亚小说《觅珠人》。 国 别 作 罗马尼亚 勃拉太斯古( 英文译名不详) 1 译者在后记中把作者描绘为一位善于运用写作技巧 奥地利 显尼志勒( Arthur Schnitzler) 1 比利时 莫里斯( Maurice Des Ombiaux) 1 的小说家和文体家,并从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和创作 典型性 3 个方面帮助读者对小说进行赏鉴: “他的创 作的奇 想 是 无 边 际 的。他 引 我 们 走 入 奇 异 的 世 界 四、《现代》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动机 仔细考察这些译作,我们会发现《现代》对这些 作家作品的翻译其实与 20 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我国 中,创造许多不平凡的场面,介绍一些不平凡或罕见 怪异的人物……在这富有幽默趣味与美妙的奇想的 书中,他创造了在爱沙尼亚文学中的如塑的独创的 一个典型。”( 傅平,874) 在这短短几句话中,译者对 原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聚焦式的介绍,从作家早期的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整体风潮并不一致,在翻译范 小说创作到当下的创作成果,包括为作家的创作提 式与主题上更是有着显著差异。正如从创新、自由、 独立等全新的视角看待美国现代文学一样,《现代》 没有从“弱小”这个固定的视角去看待这些作家作 供灵感与资源的个人冒险经历,以及作品中所呈现 学创作成果中选译代表作外,译者还亲自撰写了一 品。杂志编译群在选译弱小民族文学过程中所呈现 篇爱沙尼亚的文学概述,与爱沙尼亚本国作者所撰 的系统的译介模式,对新型文体的探索和对原作创 作技巧的聚焦呈现不仅是基于杂志“创刊宣言”的一 写的文学概述形成对照性、互补性的阅读。施蛰存 的怪诞和奇异的主题元素。除了从爱沙尼亚近期文 种回应,更是编译群秉承先锋性文学想象、时代性文 在编后记中提倡了此种具有系统性的、比较文学眼 光的译介模式( 编者,1932) 。整个系列虽然是以不 学特征和现代性文学形式的重要实践。 同的文类进行呈现,但它似乎回避了爱沙尼亚文学 1. 系统译介模式的开展 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民族意识、政治现状和民众的 思想情况等,转而从作家的创作倾向和风格出发总 《小说月报》于 1921 年、1922 年及 1930 年分别 结该国的文学发展历程。译者在文中只谈文学和创 对罗马尼亚的几位代表作家、新晋文豪和几部短篇 作,这便足以说明他是刻意搁置有关国家民族和政 小说集作了介绍,可以说是国内期刊界译介罗马尼 亚文学的重镇。《现代》在几年后重译罗马尼亚文学 治意识等话题,甚至避免这些外在的因素与文学本 的出发点则和《小说月报》完全不同。首先,从译者 身产生勾连。除了翻译文学概论、具体作品以及撰 写概述类文章,《现代》杂志还积极地在世界文学通 的安排来看,孙用翻译世界语小说已有多年的经验, 从 1922 年开始,他便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译自波 讯类栏目中报道包括爱沙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在 兰、保 加 利 亚、爱 沙 尼 亚 等 多 个 民 族 的 作 家 作 品。 1931 年,他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罗马尼亚文学 译作《雏》。孙用丰富的翻译经验是《现代》计划重译 文学发 展 情 况,与 具 体 的 译 作 形 成 补 充 式 的 译 介 罗马尼亚文学的重要前提及保障。其次,《现代》主 内的文坛动态,时刻关注弱小民族国家生存状态和 模式。 2. 对文体改革与创新的关注 编施蛰存想要通过一部极具心理分析手法的小说向 在彰显杂志文学立场的创刊号上,施蛰存特意 国内读者介绍罗马尼亚具有现代风格的文学类型。 安排刊登了由戴望舒从法文版转译的西班牙作家阿 索林( José M artínez Ruiz,又译阿左林) 的散 文 名 著 此外,关于内心抒发、心理分析、灵魂探索等题材的 译作一直为《现代》杂志所青睐。因此,当时由孙用 《西班牙一小时》。阿索林是印象主义派评论家,20 翻译的罗马尼亚小说《小尼克》便进入了《现代》的 世纪随笔体小说的创始人。施蛰存曾在《编辑座谈》 视野。 中透露过戴望舒对阿索林散文作品的特殊嗜好与研 紧接着,在译介罗马尼亚文学的下一期,《现代》 又向国内读者以全新的角度推出了爱沙尼亚文学。 究。戴望舒曾与徐霞村合译阿索林的《西万提斯的 未婚妻》。在为《现代》翻译的同时,戴望舒还将其所 编译者特意挑 选 了 一 篇 全 面 介 绍 该 民 族 文 学 的 文 转译的阿索林散文发表在另一份文艺杂志《文艺月 章,从该国的文学发展现状和文学流派出发,重新肯 刊》上。考虑到戴望舒对阿索林文字风格的欣赏,并 定该民族的文学独立性和创作中的时代元素,从文 且有过多次翻译经验,编者便在《现代》杂志上力荐 学的标准出发重新评价了爱沙尼亚“老中青”三代作 了这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文是《现代》唯一连 212 超越民族矛盾与国民情怀———《现代》杂志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载的译作。这部作品是以史诗的形式来呈现的 ( 编 1932) ,不仅有对西班牙社会中各类异端人物的 者, 吁摆脱列强凌辱而独立自强为主题的作品。《现代》 描绘,还有 对 西 班 牙 文 学 发 展 现 状 的 介 绍 和 梳 理。 《西班牙一小时》本是长篇,戴望舒节译了一部分,他 家, 在其戏剧家的身份之外,有过多年革命活动、当 所选译的是那些没有情节结构的随笔。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尽力还原了原作的创作特色即人物的塑造, 所选译的莫尔那被公认为匈牙利现代最伟大的戏剧 过一战战地通讯记者、遭到纳粹疯狂追杀的背景及 经历。莫尔那在中国的译介史源于 1921 年《小说月 向国内读者展示了异域社会的众生相。在介绍作家 报》上茅盾撰写的《略匈牙利戏曲家莫尔纳的生平及 其著作》一文。1922 年和 1923 年,《小说月报》上连 时,译者重点提及了其在文体改革上的贡献。通过 对这部散文集的翻译,《现代》杂志为国内读者更新 续两次刊登了由沈泽民翻译的莫尔那的作品。在面 对具有丰富革命背景的作家时,《现代》在译介过程 了对散文这个文类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散文 中全然没有提及作家的政治经历,而是尽力凸显该 体作品也可以拥有广泛的关注点和描写的视角,这 剧本在情景穿插和对话设置两方面的创造性,以及 使国内读者对该文类所发挥的审美功能有了拓展性 的认知。虽然《现代》杂志只是选译了阿索林创作的 作家本人极富特色的语言风格,强调作品给读者带 来的愉快的阅读体验。“佛郎慈·莫尔那是匈牙利 众多文类中的一种,但这种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改 现代最大的戏剧家。他底剧本,在穿插和对话这两 方面,都极 富 机 智,有 轻 快 的 感 觉 …… 除 了 剧 本 以 革旧有文体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果。编者也欲通过阿 索林的散文随笔集呈现给读者他们所认可的“现代” 外,他还写小说及小品,都很成功。尤其是他的对话 体小品,是 他 在 文 学 上 最 先 成 功 的 体 裁。”( 惜 蕙, 的、具有“文学性”特质的新型文体。无独有偶,《现 代》杂志选译西班牙作家巴罗哈( PíoBaroja) 的原因 839) 译者从作家擅长的文学体裁、主题和表现手法 也在于作家在文体创新上的贡献。施蛰存充分认可 等方面入手,全面地介绍了作家的创作背景和技巧, 巴罗哈在文学上的成就,称他为“西班牙最伟大、最 有世界声名的作家”( 施蛰存,262) 。巴罗哈为 20 世 凸显了莫尔那在剧本中所设置的颇具现代色彩的情 节, 塑造了其有别于“战地作家”“爱国作家”的“伟大 纪的西班牙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开辟出了一条新的 的戏剧家”的形象,充分凸显了其文学上的成就。值 路径,编者认为这一点可以充分地为我国的文体创 得一提的是,莫尔那的代表作《钥匙》是由施蛰存亲 新和改革实践所借鉴。 自翻译的,除了呈现剧本穿插的创作技巧和极具风 对阿索林、巴罗哈等作家作品的译介不仅体现 了《现代》对弱小民族文学文体改革成果的关注,还 格的对话体外,译者还关注到了作家在心理描写上 承载了杂志编 译 群 对 时 代 文 学 特 征 与 时 俱 进 的 思 考。杂志编译群在选译各个文类中所呈现出来的先 锋视角推进了国内文坛翻译与创作的同步对应,在 20 世纪 30 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独辟了一处 文类审美建构的空间。 3. 创作技巧的聚焦 的特色。对女主人公紧张心理层层递进的呈现凸显 了作者的细腻刻画和译者的生动传递。“我那时实 在已经有点张皇失措了……我有点心慌……在使我 感觉到长久的沉静之后。”( 同上) 作品中还有基于主 体意象“钥匙”的相关心理想象的描述。这些间接而 又不断重复的心理描写极富吸引力,使读者迫不及 待地想要知道这把钥匙归属者的真实身份。女主人 公整个心理变化过程复杂而又多变。译者在选词的 除了系统的译介模式和对弱小民族文学文体改 革成果的关注,《现代》对匈牙利文学作品《钥匙》和 时候充分传递了作家独创的话语风格,在穿插和对 作家莫尔那( Franz M olnar) 的译介还呈现了杂志编 的表达方式。 译群对弱小民族文学创作技巧的聚焦与重视。我国 对匈牙利文学的翻译其实自 20 世纪 20 年代便开始 五、结语 话两方面衔接自然,尽量保留了作家颇具个人风格 1922 年《小说月报》上曾经刊载过通讯稿报道欧 了, 战与匈牙利文学发展的关系。与其他弱小民族文学 现代主义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多民族性,且分 不同,匈牙利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文学与政治的 布范围很广。( 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编、 1995) 不仅是英、法、美等传统的西方国 胡家峦等译, 紧密关联。匈牙利的近代历史中有过反抗外敌、争 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经验,许多社会主义作家在 1919 年之后从匈牙利逃跑。1920 年代初《小说月报》等杂 家,在其他国家的创作中也会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可 志对匈牙利文学的翻译倾向于凸显那些激励种姓意 寻,当然也包括这些以“弱小民族”标签为我国读者 所知的文学作品。从翻译立场到翻译实践,《现代》 识、呼唤民族英雄的创作模式,尤其偏重于那些以呼 杂志秉持着呈现战后各国文学多样性的初衷,引领 213 2021 秋季号 读者去关注这些国家真正的文学发展状况。在具体 的翻译 过 程 中,我 们 完 全 看 不 到“弱 小”群 体 的 挣 扎,也寻不到那些高声呼喊的“矛盾”与“冲突”。在 这里,政治化 的 动 机 渐 渐 消 退,文 学 性 的 导 向 开 始 浮现。一直以来,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文学 [7] 李楠.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文 2008( 3) : 116—121. 学评论》, [8] 李贞玉. 周作人早期译文的翻译策略与性别观 念———以《侠女奴》为中心.《励耘学刊》,2013 ( 1) : 134—146. 在民族身份确认和 文 学 情 感 表 达 等 方 面 承 载 着 特 别的功能。《现代》对 弱 小 民 族 文 学 的 翻 译 超 越 了 [9] 刘军. 论建国初期施蛰存独特的文学翻译选择. 被强化和凸显的民族矛盾和国民情怀的书写,缩小 了所谓“强势”和“弱势”的概念差异,将这原本在文 [10] 刘叙一、史 婷 婷. 聚 焦 时 代 的 文 学 性———《现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 : 85—90. 学层面上不为人所 重 视 的 对 象 纳 入 了 主 体 探 讨 的 代》译 介 活 动 评 析.《外 语 研 究 》,2020 ( 6 ) : 84—89. 空间,更为 全 面 地 揭 示 了 这 些 民 族 文 学 的 特 征 及 [11] 鲁迅.《鲁迅文集》.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 属性。 2004. 社, [12] 鲁迅、周作人.《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评语》. 参考文献 1987. 长沙: 岳麓书社, [13] 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编,胡家峦等 [1] 编者. 编辑座谈.《现代》, 1932( 5) : 197—198. [2] 陈建华. “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 译.《现代主义》.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左 翼文学研究读本》.徐志伟、张永峰编. 桂林: 广 [14] 沈雁冰.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背景的缩图.《小说 2017: 221—246.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崔峰. 为“译文”溯 源.《中 国 比 较 文 学》,2009 [15] 沈雁冰. 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小说月 ( 4) : 80—88. [4] 傅平. 觅珠人.《现代》,1933( 4) : 856—874. [5]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武汉: 湖北 1998. 教育出版社, [6] 李楠. 动态境遇的报刊文化品格、文学面貌及 研究方 法———以 晚 清、民 国 时 期 的 小 报 为 例. 《扬州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7 ( 05) : 47—52. 214 1921( 10) : 10—15. 月报》, 1921( 12) : 106—109. 报》, [16] 施蛰存.《欧洲诸小国短篇小说集》. 上海: 正言 1948. 出版社, [17] 施蛰存. 深渊.《现代》,1933( 6) : 257—262. [18]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与 20 世纪中国 2003. 文学的民族意识》[D]. 复旦大学, [19] 惜蕙. 钥匙.《现代》, 1933( 4) : 835—839. [20] 赵倩倩.《免于偏见的自由———论杜衡短暂的文 2011. 艺生涯》[D]. 复旦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