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21年第6期(全文).pdf

Sick°[病态]158 页 31.863 MB下载文档
2021年第6期(全文).pdf2021年第6期(全文).pdf2021年第6期(全文).pdf2021年第6期(全文).pdf2021年第6期(全文).pdf2021年第6期(全文).pdf
当前文档共158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21年第6期(全文).pdf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七 届 编 辑 委 员 会 犜犺犲 犛犲狏犲狀狋犺 犈犱犻狋狅狉犻犪犾 犆狅犿犿犻狋狋犲犲 狅犳 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犎狌犪狇犻犪狅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 (犖犪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 ) 主 任 ( 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张云波 ( ZHANG Yunbo) 副主任 ( 犞犻 犮 犲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陈国华 ( 黄仲一 (HUANGZhongy CHEN Guohua) i) 编 委 (犕犲犿犫 犲 狉 狊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按姓氏笔画为序) 刁 勇 ( 王士斌 (WANGSh DIAO Yong) i b i n) 刘 ? ( 江开勇 ( LIU Gong) J IANG Ka i yong) 孙 涛 ( 肖美添 ( SUN Tao) XIAO Me i t i an) 吴季怀 (WUJ 宋秋玲 ( i hua i) SONG Qi u l i ng) 张认成 ( ZHANG Rencheng) 张云波 ( ZHANG Yunbo) 陈国华 ( 苑宝玲 ( CHEN Guohua) YUAN Bao l i ng) 周树峰 ( 郑力新 ( ZHOUShu f eng) ZHENGL i x i n) 徐西鹏 ( 郭子雄 ( XU Xi GUOZ i x i ong) peng) 黄仲一 (HUANGZhongy i) 黄华林 (HUANG Hua l i n) 葛悦禾 ( 蒲继雄 ( GE Yuehe) PUJ i x i ong) 蔡绍滨 ( CAIShaob i n) 主 编 (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黄仲一 (HUANGZhongy i)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2021 年 11 月 然 科 学 版 ) 总第 182 期 (卷终) 目 第 42 卷 第6期 次 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 秦旋,张赵鑫,朱倩影 ( 709) 异形汽车座椅弹簧的刚度及应力分析 !!!!!!!!!!!!!!!!!!!!!!! 林柄宏,黄志辉,王玉辉,穆云飞 ( 720) 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 文孝霞,韩轲,杜子学 ( 725) 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 赵健,柳江,李明星,袁策 ( 732) 短芯 PHC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 杜进金,蔡奇鹏,苏世灼,方舒新,林浩 ( 740)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 计算模型与方法 !!!!!!!!!!!!!!!! 冉孟吉,涂兵雄,刘超,贾金青,蔡燕燕,张丽华 ( 748) 约束条件下 CFRP 筋单轴抗压性能试验 !!!!!!!!!!!!!!!!!!!!!!!! 陈爽,关纪文,梁淑嘉,陈红梅 ( 758)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 石伟民,何方,陈士海,揭海荣,李海波 ( 764) 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 刘典,杜震宇 ( 772) 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 邓建勋,李司冉,张祥敏,胡海涛,钱长照,陈昌萍 ( 784) 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的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 林成楷,程远达,杨晋明,高峰,秦智胜,吴 ( 792) 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 牟维,涂平,梁娟珠 ( 800) 费氏弧菌检测土壤联合毒性模型分析 !!!!!!!!!!!!!!!!!!! 江伟,肖昕,王昆,吴晋芝,张良,陆方筱 ( 809) 注意力机制下的 EMDGRU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 方娜,余俊杰,李俊晓,陈浩 ( 817) 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协议的有损I /Q 数据压缩方案 !!!!!!!!!!!!!!!!!!!!!!!!!!! 段辉鹏,凌朝东,罗继亮 ( 825) 预训练模型下航天情报实体识别方法 !!!!!!!!!!!!!!!!!!!! 魏明飞,潘冀,陈志敏,梅小华,石会鹏 ( 831) 具有相依性的加权狀 中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 范莉,游银萍 ( 838) 半范数 狆犃 的特征 !!!!!!!!!!!!!!!!!!!!!!!!!!!!!!!!!!! 施慧华 ( 844) 第 42 卷总目次 !!!!!!!!!!!!!!!!!!!!!!!!!!!!!!!!!!!! (Ⅰ~Ⅹ ) 期刊基本参数: CN35 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182021  11n 犑犗犝犚犖犃犔 犗犉 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 SCIENCE ) 犞狅 犾. 42 犖狅. 6 犛狌犿182 (犞狅 犾 狌犿犲犈狀犱 ) 犖狅 狏. 2021 犆犗犖犜犈犖犜犛 Pr e f abr i c a t edBu i l d i ngPr e c a s tSupp l i n Managemen to fVi sua lKnowl edgeMap Us i ng yCha B i b l i ome t r i cMe t hod !!!!!!!!!!!!!!!!! QIN Xuan,ZHANGZhaox i n,ZHU Qi any i ng ( 709) Re s e a r chonS t i f f ne s sandS t r e s so fSpe c i a l ShapedAu t omob i l eSe a tSpr i ng !!!!!!!!!! LIN B i nghong,HUANGZh i hu i,WANG Yuhu i,MU Yun f e i( 720) Op t imi z a t i onAna l i so fSuspens i onSys t em Pa r ame t e r so fS t r add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 Wi t h ys S i ng l eAx l eBog i e s !!!!!!!!!!!!!!!!!!!!! WEN Xi aox i a,HAN Ke,DU Z i xue ( 725) De s i fLQG Con t r o l l e rf o rAc t i veSuspens i onUs i ng AHP KCA gno !!!!!!!!!!!!!!! ZHAOJ i an,LIUJ i ang,LIMi ngx i ng,YUAN Ce ( 732)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Ve r t i c a lBe a r i ngCapa c i t fCemen t ed i lP i l eRoo t ed Wi t h ?So yo Sho r t r ePHCP i i l e ?Co peP !!!!!!!!! DUJ i n i n,CAIQi i zhuo,FANGShux i n,LIN Hao ( 740) j peng,SUSh Ca l cu l a t i on Mode land Me t hodo fCompr e s s i veCapa c i t fGr ou tBodyf o rCompr e s s i on Type yo Ancho r !!!!!!!!!!!!!!!!!!! RAN Meng i,TU B i ngx i ong,LIU Chao, j J IAJ i nq i ng,CAIYanyan,ZHANG L i hua ( 748) Expe r imen tonUn i ax i a lComp r e s s i onBehav i o r so fCFRPBa r si nCons t r a i n tCond i t i on !!!!!!!!! CHENShuang,GUANJ iwen,LIANGShu i a,CHEN Hongme i( 758) j B l a s t i ng Vi br a t i onI n f l uenc eZoneandDamp i ng Op t imi z a t i ono fNew Tunne lUnde rEx i s t i ng Ra i lwayS t ruc t ur e !!!!!!!!! SHIWe imi n,HEFang,CHENSh i ha i,J IE Ha i r ong,LIHa i bo ( 764) I n f l uenc eo fI n i t i a lSo i lTempe r a t ur eandGr oundwa t e rSe epageonSeve r a lSupp l i sand yP pe OneCen t r a lRe t urnP i a tExchange r peHe !!!!!!!!!!!!!!!!!!!!!!!!!!! LIU Di an,DU Zhenyu ( 772) Eva l ua t i ono fPede s t r i an Wi ndEnv i r onmen tonCons i de r i ng Unde r l i ngSu r f a c eComp l ex i t y y !!!!!!!!!!!!!!!!! DENGJ i anxun,LIS i r an,ZHANG Xi angmi n, HU Ha i t ao,QIAN Changzhao,CHEN Changp i ng ( 784) Day l i t i ngandEne r t i onPe r f o rmanc eEva l ua t i ono fDoub l e Laye rPho t ovo l t a i c gh gyConsump Ex t e r i o r Wi ndowBu i l d i ngsUs i ngImpr ovedTOPS I S Me t hodo fGr eyRe l a t i ona l !!!!!!!!!!!!!!! LIN Chengka i,CHENG Yuanda,YANGJ i nmi ng, GAOFeng,QINZh i sheng,WU Fan ( 792) Ana l i so fSpa t i a l Tempo r a lEvo l u t i onandBa ckwa r dTr a e c t o r fAe r oso l si nGuangdong ys j yo Pr ov i nc e !!!!!!!!!!!!!!!!!!!!! MU We i,TU P i ng,LIANGJuanzhu ( 800) Comb i nedTox i c i t lAna l i so fSo i lDe t e c t i on Wi t h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 y Mode ys !!!!!!!!!!!!!!!!!!!! J IANG We i,XIAO Xi n,WANG Kun, WUJ i nzh i,ZHANG L i ang,LU Fangx i ao ( 809) Sho r t Te rm Powe rLoadFo r e c a s t i ng Unde rEMDGRU At t en t i on Me chan i sm !!!!!!!!!!!!!!!! FANG Na,YUJun i e,LIJunx i ao,CHEN Hao ( 817) j /Q Da Lo s s t aCompr e s s i onSchemeUs i ngCommonPub l i cRad i oI n t e r f a c ePr o t oc o l yI !!!!!!!!!!!!!!!! DUAN Hu i i l i ang ( 825) peng,LING Chaodong,LUOJ A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En t i t cogn i t i on Me t hodBa s edonPr e Tr a i n i ng Mode l genc yRe !!!!!!! WEIMi ng f e i,PANJ i,CHENZh imi n,MEiXi aohua,SHIHu i 831) peng ( Ho tAl l o c a t i onPr ob l emo f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Wi t hI n t e r dependenc e gh !!!!!!!!!!!!!!!!!!!!!!!!!!! FAN L i,YOU Yi np i ng ( 838) 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Semi No rm 狆犃 !!!!!!!!!!!!!!!!!!!!!!!!!!!!!!!! SHIHu i hua ( 844) To t a lCon t en t so fVo l.42 !!!!!!!!!!!!!!!!!!!!!!!!!!!!!!!!!!!! (Ⅰ~Ⅹ ) 犛 犲 狉 犻 犪 犾犘犪 狉 犪犿犲 狋 犲 狉 狊:CN35  1079/N1980bA4148zhP ¥10. 001000182021  11n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1029 ? 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 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秦旋,张赵鑫,朱倩影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掌握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现 状 和 挖 掘 未 来 研 究 机 会,以 Webo fSc i enc e核 心 合 集 数 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严格定义检索关键词,收集 2000-2019 年装配式建筑预制建设管理活动相关英文文 献 105 篇 .从发文量和年度分 布、期 刊 和 作 者 影 响 力、关 键 术 语 共 现 和 主 题 分 类 等 几 个 方 面 展 开 分 析,并 基 于 VOSv i ewe r软件实现可视化知识图谱 .根据聚类色谱图选取 每 个 主 题 的 典 型 文 献 进 行 讨 论,检 视 和 分 析 预 制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空白和关键研究 .结果表明:生产调度在资源配置、动态扰动、优化目标之间的平衡和求解 算法等方面还需做更深入探索;预制供应链的动态管理包括动态扰动的风险评估、预防和响应等,是改善预制 供应链管理绩效的重要切入点;基于建筑信息模 型 ( BIM)、无 线 射 频 识 别 ( RFID)技 术、物 联 网 等 信 息 技 术 的 智能供应链将是未来主流方向;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对完善预制供应链管理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TU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09 11 ? ? ? 犘狉 犲 犳 犪犫 狉 犻 犮 犪 狋 犲 犱犅狌 犻 犾 犱 犻 狀犵犘狉 犲 犮 犪 狊 狋犛狌狆狆 犾 犻 狀 犕犪狀犪犵 犲犿犲 狀 狋狅 犳 狔犆犺犪 犞犻 狊 狌犪 犾犓狀狅狑犾 犲 犱犵 犲犕犪狆犝狊 犻 狀犵犅 犻 犫 犾 犻 狅犿犲 狋 狉 犻 犮犕犲 狋 犺狅犱 QIN Xuan,ZHANGZhaox i n,ZHU Qi any i ng ( 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g r a spt hede ve l opmen ts t a t uso fp r e f ab r i c a t edbu i l d i ngp r e c a s tsupp l i nmanagemen t ycha andexp l o r ef u t u r er e s e a r choppo r t un i t i e s,t ak i ngt hec o r ec o l l e c t i onda t aba s eo fWebo fSc i enc ea sda t as ou r c e, 105Eng l i shl i t e r a t u r e sr e l a t edt op r e f ab r i c a t edbu i l d i ngp r e c a s tc ons t r uc t i on managemen ta c t i v i t i e sdu r i ng 2000 2019ye a r swe r ec o l l e c t edbyde f i n i ngs e a r chkeywo r dss t r i c t l s edonVOSv i ewe rs o f twa r e,t hev i su  ? y.Ba a l i z a t i onknowl edgemapwa sr e a l i z edbyana l z i ngt henumbe r so fpape r sandannua ld i s t r i bu t i on,t hei n f l uenc e y o fj ou r na l sandau t ho r s,c o o c cu r r enc eo fkeyt e rmsandt h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 ft op i c s.Typ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one a ch ? t op i cwe r es e l e c t edba s edonc l us t e rchr oma t og r amst or e v i ewandana l z et hes t a t us,b l anksandkeyr e s e a r ch y o fp r e c a s tsupp l i nmanagemen t.Ther e su l tshowst ha t,f u r t he rexp l o r a t i oni sne ededi nr e s ou r c ea l l o c a  ycha t i on,dynami cd i s t u r banc e,ba l anc ebe twe enop t imi z a t i onob e c t i ve sands o l v i nga l r i t hmo fp r oduc t i ons ched  j go r e ven t i onandr e spons eo f u l i ng.Thedynami cmanagemen to fp r e c a s tsupp l i ni nc l ude sr i ska s s e s smen t,p ycha dynami cd i s t u r banc e.I ti sanimpo r t an ten t r i n tt oimp r ovet hepe r f o rmanc eo fp r e c a s tsupp l i n man  ypo ycha BIM),r ad i of r e agemen t.Ba s edont hei n f o rma t i ont e chno l og i e ssucha sbu i l d i ngi n f o rma t i onmode l i ng ( quency 收稿日期: 2020 11 13 ? ? 通信作者: 秦 旋 ( 1969 ),女,教 授,博 士,博 士 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建 筑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研 究 . E ma i l: hdwq@hqu. edu. cn.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9J 01050) 71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 RFID)t e chno l ogyandi n t e r ne to ft h i ngs,i n t e l l i tsupp l i nwi l lbet hema i ns t r e amd i r e c  gen ycha t i oni nt hef u t u r e.Pr e c a s tsupp l i nr i skmanagemen tr e s e a r chp l ay sagoodc omp l emen t a r o l ei nimp r o  ycha yr v i ngt hep r e f ab r i c a t i onsupp l i nmanagemen tt he o r ycha y. 犓犲 狉 犱 狊: p i b l i ome t r i c s;knowl edgemapp i ng r e f ab r i c a t edbu i l d i ng;p r e c a s tsupp l i nmanagemen t;b ycha 狔狑狅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长久以来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 问题 .这些弊端与我国现阶段力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相背离,因此,绿色建筑的理念应运而生 .装 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在 我国依旧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1].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元 素,在时间上,它将建筑项目施工过程的某些阶段提前;在空间上,它将建筑部件的生产过程转移到工厂 内,以流水线生产方式代替原来落后的现场湿作业过程 .构 件由 预制厂 根 据 订 单 要 求 生 产 出 来;在 指 定 的日期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 装 配,完 成 一 个 供 应 链 循 环 [2].预 制 供 应 链 不 同 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兼具建筑业独有要求,预制供应链管理就是反复执行接收订单生产运输装配过 程,直至项目按调度计划完成,从而 提 高 建 设 效 率 并 保 证 预 期 效 益 的 实 现 .目 前,预 制 供 应 链 上 各 环 节 (如生产阶段的次优排产计划、延迟/提前交付的惩罚成本、库存及装配阶段的现场需求等)效率低,导致 装配式建筑项目目标的实现不尽如人意,从业者日益认识到预制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3]. 本文为掌握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科学、量化地总结和分析预制供应链管理领域 的发展概貌,选用知识图谱工具对从 Webo fSc i enc e(WOS)核心 合集数据 库中筛 选 出 的 预 制 供 应 链 管 理相关文献进行科学计量,进而从各 个 角 度 全 面 审 视 该 领 域 的 热 点 研 究,并 梳 理 每 个 主 题 下 的 典 型 文 献,在此基础上,讨论预制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现有优秀成 果及未来 的研 究 机 会,以 期 对 我 国 预 制 供 应 链 管理研究发展和推广装配式建筑具有借鉴意义 .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库,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 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 研 究 领 域 12000 多 种 世 界 权 威 且 影 响 力 高 的 学 术 期 刊,具 有 较 强 的 学 术 代 表 性 [4].因此,以 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为确保文献来源的全 面与准确,严格 定义 文献检 索关键词,并限定以下 4 个检索条件 . 1)目标文献全部为同行评审且发表见刊的英文文献 . 2)为避免数据库收录学科的差异,设定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应学科 . 3)研究内容为预制生产建设活动或预制供应链 管理 工 作 相 关 内 容,涉 及 生 产、存 储、运 输 交 付 和 装 表 1 WOS 检索关键词列表 Tab. 1 Keywo r dsl i s tf o rWOSs e a r ch i ng 配等阶段,且不完全排除包含有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 项目 内容 4)文献为近 20a( 2000-2019 年)发表,以论文 ( Ar t i c l e)为 主,即 不 考 虑 会 议 论 文 ( Con f e r enc ePa  时间范围 检索方式 2000-2019 年 主题检索 学科分类 建筑工程类、工程管理类 r),编辑点评( Ed i t o r ′ sCommen t)等 . pe 首先,在 WOS 界 面 选 择 数 据 库 “Webo fSc i  Top i c”为 检 索 方 式,按 enc eCo r eCo l l e c t i on”,设 置“ 照所设定检索条件和定 义 的 关 键 词 进 行 检 索 .WOS 检索关键词 检索关键词列表,如表 1 所示 . 文献类别 r oduc t i on & o f f  s i t ec ons t r uc t i on 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s chedu l i ng p r e c a s ti nven t o r p y r e c a s tc omponen t sde l i ve r p y r e c a s tsupp l i n p ycha supp l i n&p r e c a s tc omponen t s ycha 论文 1. 2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 量 检索结果 105 篇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工具 VOSv i ewe r. VOSv i ewe r 在共 现分 析方面,图 形化展 示方式较为丰富,显示较为清晰,使得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结 果易于 解释 .定 性 分 析 是 通 过 对 各 研 究 主 题 下文献(尤其是典型文献)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剖析当前预制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热点和空白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秦旋,等: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711 2 文献数据分析 文献数据分析包括文献的出版年及发文量统计、影 响力(期刊、作 者 影 响 力)分 析、关 键 术 语 共 现 及 研究主题分类 .文献的出版年及发文量统计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目标研究领域的热门程度和走势;影 响力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平台、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团队;关键术语共现及研究主题分类则 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机会 . 2. 1 出版年及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在研究年限中的分布( 2000-2019 年),如 表 2 所 示 .由 表 2 可 知: 2000-2012 年,有 关 预制供应链管理的发文量很少,年发文量均在 5 篇以 下; 2012 年 后 研 究 升 温,成 果 逐 年 递 增,并 从 2017 年开始发文量突破个位数 .从近 20a 看,伴 随 着 装 配 式 建 筑 发 展 而 新 兴 的 预 制 供 应 链 管 理 发 文 量 从 无 到有,但总体数量还较少,表明预制供应链管 理 相 关 研 究 仍 处 于 发 展 阶 段;而 近 5a 文 献 发 表 数 量 显 著 上升,显示了装配式建筑的加速推广,以及对预制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日益需求 .随着未来智慧工地、智能 供应链等的不断兴起,对预制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将会继续掀起热潮 . 表 2 年度发文量在研究年限中的分布( 2000-2019 年) Tab. 2 Di s t r i bu t i ono fpub l i c a t i onspe rye a ra c r o s ss t ud i edpe r i od ( 2000  2019ye a r)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发文量 0 4 3 2 1 0 2 2 1 3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发文量 4 2 4 5 5 6 8 11 23 19 2. 2 影响力分析 检索得到的 105 篇文献来自 35 种不同期刊,文献来源分散表明预制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还未形成 比较集中的重点期刊平台支撑 .由于期刊的载文量和被 引次 数可以 从一定 程 度 上 反 映 期 刊 在 该 研 究 领 域的影响力,表 3 列出预制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载文量 4 篇及以上的期刊 . 表 3 相关文献期刊影响力排名 Tab. 3 I n f l uenc er ank i ngo fr e l a t edl i t e r a t u r ej ou r na l s 影响力排名 期刊名 载文量 被引次数 1 《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 J ou r 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3 729 15 387 15 370 4 《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Eng i ne e r i ngand Managemen t》 《 J ou r na lo fCompu t i ngi n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 4 70 5 《 Ar ch i t e 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De s i t》 gn Managemen 4 39 2 3 由表3 可知:这5 种期刊共载文61 篇,占被统计文献数量的58% ;《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uc t i on》刊 载了 23 篇相关文章,总被引次数高达 729 次,载文量和被引次数均排第 1 位,具有最高的影响力,其次 分别是《 J our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Journa lo fCon  Journa lo f s t ruc t i on Eng i ne e r i ng and Managemen t》《 表 4 相关文献作者影响力排名 Compu t i ngi n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等,这 些 刊 物 刊 载 的 文 章涉及的预制供应链管理研究主题 包 括预制 构件 的生产 r e l a t edl i t e r a t u r e sau t ho r 调度、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技术、预制 供 应链绩 效优化等 方 面,展示了预制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 相关文献作者影响力排名,如表 4 所示 . Tab. 4 I n f u l uenc er ank i ngo f 排序 作者名 文章总数 被引次数 1 SHEN G Q 6 267 2 HONGJ i ngke 5 248 3 HU Hao 10 212 4 ARASHPOUR M 7 148 基于论文成果提取的作者合作网络包含了各作者所 5 WAKEFIELD R 6 132 属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指标(中心 度大小)及 相 互之间 的 6 KO C H 6 119 合作关系(链 接 强 弱),表 达 了 现 有 研 究 成 果 的 作 者 之 间 7 WANGZhao i ng j 7 102 合作紧密程度、研究团队规模和成熟度 . 通过 VOSv i ewe r软件提取作者共现网络,相关文献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如图 1 所示 .由 图 1 可知: 3 个紧密聚集区域的节点中心度较大,即作者成果较多且作 者 之间合 作 频 次 较 高 .因 此,目 前 预 制 供 应 链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12 2021 年 管理领域研究具有一定规模有 3 个研究团队 . 图 1 相关文献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F i 1 Co  ope r a t i onne two r ko fr e l a t ed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hau t ho r s g. 1)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 HU Hao 教授 是最 早开展 预制构件车 间内生产 研究 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团队(包括 WANGZhao i ang)长 期 致 力 于 预 制 构 件 的 生 产 调 度 优 化、准 时 交 付、 j 预制供应链管理理论等的研究 . 2)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房地产及土木工程学院的 ARASHPOUR M,他们的研究团队 致力于 预制 构件的生产调度、资源配置、最优决策的研究 . 3)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房地产学院的 SHEN G Q 的研究团队致力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效益 . 10)(作 者 (出 现 频 次)),WANG Zhao i ang( 7),ARASHPOUR M ( 7), SHEN G Q( 7), HU Hao( j KO C H( 6)等成果较多的作者构成该合作网络视图的主要节 点,这也 印证了 文献 计量学中 衡量学 科文 献作者分布规律的普赖斯定律,即在同一主题下,半数的 论 文 由 一 批 高 产 能 作 者 撰 写 [5].这 些 主 要 团 队 和作者的研究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预制供应链管理 领域 的研究 重点,他 们 在 该 领 域 的 研 究 值 得 关 注和追踪 . 2. 3 关键术语共现及主题分类 文章标题、摘要和关键字中出现的学科术语对表述文章中心内容思想有实质意义,学科术语出现的 频率代 表 该 术 语 所 指 向 研 究 主 题 的 热 度 .通 过 VOSv i ewe r 软 件 进 行 高 频 学 科 术 语 共 现 分 析,选 择 Al l keywo rds作为分析对象,并显示出现频次为 60 的 关 键 学 科 术 语 .标 题、摘 要 和 关 键 字 中 的 高 频 学 科 术 语共现网络,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主题词(主题词标签已显示);主题词节点中心度大 小表示该词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两个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文中由 300 条最强的共现连接); 连线粗细代表两个词之间共现的强度(次数);以不同颜色进行聚类显示,分别是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 (蓝色)、预制供应链绩效管理(绿色)和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红色). 部分高频学科术语列表,如表 5 所示 .由表 5 可 知:mode l( 22)(高 频 词 (出 现 频 次)), e f abr i c a t i on pr ( 21), managemen t( 21), cons t ruc t i on( 20), op t imi z a t i on( 19), o f f  s i t epr oduc t i on( 18)代表对 预制 供应链 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场外预制生产最优化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改善预制供应链管理; Hong Kong 为迅速发展 的 地 区;与 管 理 相 关 的 重 要 共 现 词 包 括 de s i f r amewo rk, sys  r f o rmanc e, gn, pe t em,表明预制供应链管理的主要诉求 是 合 理 的 框 架、系 统 的 设 计 及 绩 效;涉 及 预 制 供 应 链 管 理 最 重 要 环节生产 调 度 阶 段 的 研 究, op t imi z a t i on 作 为 高 频 词 与 mode l, s imu l a t i on, s chedu  t i ca l r i t hms, gene go l i ng 重要共现词联系紧密,展示了遗传算法和仿真等计算机辅助运算是该部分的主要研究 方法,用来评 估预制构件生产计划、资源分配、布局优化及准时交付等目标,帮助预制供应链管理者进行决策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秦旋,等: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713 图 2 标题、摘要和关键字中的高频学科术语共现网络 F i 2 Co  o c cu r r enc ene two r kso fh i  f r e i s c i l i na r e rmsi nt i t l e s,abs t r a c t sandkeywo r ds g. gh quencyd p yt 表 5 部分高频学科术语列表 Tab. 5 Pa r t i a ll i s to fh i r e i s c i l i net e rms ghf quencyd p 高频词 频次 重要共现词 mode l 22 r e f ab r i c a t i on p 21 managemen t( 21), c ons t r uc t i on( 20), op t imi z a t i on( 19), s imu l a t i on( 10) o f f  s i t ep r oduc t i on( 18), de s i 12), Hong Kong( 11) gn( managemen t 21 c ons t r uc t i on 20 op t imi z a t i on 19 o f f  s i t ep r oduc t i on 18 de s i 12), 11), f r amewo r k( 10), sy s t em( 9) r f o rmanc e( gn( pe ( ) , ( ) , ( mode l22 managemen t 21 o f f  s i t ep r oduc t i on 18) mode l( 22), t i ca l r i t hms( 11), s imu l a t i on( 10), s chedu l i ng( 5) gene go r e f ab r i c a t i on( 21), c ons t r uc t i on( 20), de s i 12) p gn( 3 3 大研究主题研究现状 3. 1 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 装配式建筑改革了传统的建筑业生产模式,预制构件制造过程借鉴制造业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了 工业化程度 [616].目前,对预制构件生产 调 度 进 行 了 较 多 的 研 究,而 研 究 内 容 主 要 集 中 在 资 源 受 限 条 件 下寻找最优生产计划以满足现场交付日期或生产成本 要求 .受限 的生 产 资 源 包 括 生 产 流 水 线、劳 动 力、 模具、缓冲区大小等,生产计划则是预制构件的加工顺序 . 预制构件生产调度研究优化典型文献,如表 6 所示 . 文献[ 6  7]较早研究车间生 产 预 制 构 件 的 相 关 流 程 和 特 殊 性 的 工 艺,提 出 6 工 序 (支 模、钢 筋 预 埋 件、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成品修复)预制构件生产过程模型,认为预制构件生产调度问题是典型的非 确定性多项式难题( NP ha rd),以最小化完工时间和最小化惩罚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预制构件流水车 间的排序模型( FSSM).此后的研究大多在此模型上进行 了改 进,研究 的完整 度和 贴近现实 程度也 在不 断扩展 . [] Leu 等 8 考虑预制构件生产人员的组合和规模、资源数量、混合生产策略、项目规 模等 约束,寻找预 制构件生产最优序列,认 为 混 合 生 产 策 略 的 流 水 作 业 生 产 工 艺 比 传 统 的 分 步 生 产 工 艺 效 果 更 好 .Ko 等 [910]认为先前的预制构件生产调度 模 型 建 立 在 工 作 站 之 间 的 缓 冲 区 是 无 限 的 假 设 上,而 实 际 缓 冲 区 的大小有限并制约生产过程的流畅度,提出要限制缓冲区大小 .为了实现复杂结构预制生产的模具资源 [ ] 和成本优化 . Kha l i l i等 11 基于预制构件分组思想,在有限的模具资源条件下,力求降低模 具成 本 .Wang 等 [12]则将工人能力因素加入预制构件生产调度模型中,丰富了资源受限条件下的研究内容 . 因为早期的生产调度资源受限,研究大多只 从 预 制 构 件 厂 商 视 角 进 行 寻 优,但 近 年 来,Wang 等 [13] 将 6 工序预制构件生产过程模型扩展到 9 工序(模具 制造、支 模、钢 筋 预 埋 件、混 凝 土 浇 筑、养 护、拆 模、 成品修复、存储、运输)预制构件生产过程模型,从整个装配式预制供应链角度出发,考虑白天、夜间和全 天 3 种不同运输情形,建立了与交付环节的联系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14 2021 年 表 6 预制构件生产调度研究优化典型文献 Tab. 6 Typ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o f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s chedu l i ngop t imi z a t i on 类型 文献 研究内容 数学模型 [] 资源 受 限 与 预 制 构 件 生 产 优先级下的流水车间调度 预制构件 流 水 车 间 排序模型 最 小 化 完 工 时 间、 提前或延 迟 惩 罚 成 遗传算法 本 [] 资源 受 限 下 的 混 合 生 产 流 水车间调度 混合流水 作 业 预 制 生产调度模型 最 小 化 完 工 时 间、 优 化 排 产 计 划、资 遗传算法 源利用率 [ ] 模具、人 工、存 储、缓 冲 区 的 资源成本优化 预制构件 生 产 计 划 模型 最小化总生产成本 ] 缓冲 区 大 小 限 制 下 的 多 目 标预制构件调度计划 考虑缓冲 区 大 小 的 流水车间排序模型 最 小 化 完 工 时 间、 提 前/延 迟 惩 罚 成 遗传算法 本 [ ] 基于 预 制 构 件 分 组 思 想 的 模具资源利用优化 混合整数 线 性 规 划 模型 降低模具成本 混合整数 线性规划 弥补 以 往 研 究 中 对 排 队 等 待过程、操 作 特 性 和 加 工 时 间不确定性的缺点 两 层 模 拟遗 传 算 法混合的 预 制 生 产 模型 准时交付 与 生 产 成 本 目 标 的 平 衡、资 源优化 仿真及遗 传算法 原有 生 产 工 序 的 改 进 并 考 虑运输过程 考虑供应 链 视 角 的 9工 序 生 产 调 度 模 型 最 小 化 完 工 时 间、 提 前/延 迟 惩 罚 成 遗传算法 本 考 虑 工 人 学 习 率、专 业 技 能、操作 经 验 和 操 作 规 范 等 因素,以 确 定 预 制 生 产 中 每 个过程的持续时间 考虑工人 能 力 的 两 层调度优化模型 短期(面 向 时 间)和 长期(面 向 能 力)两 方面优化调度 遗传算法 预制 构 件 多 流 水 线 生 产 调 度问题 多预制流 水 线 生 产 调度模型 最 小 化 完 工 时 间、 惩 罚 成 本、存 储 成 本、构件类型变化 遗传算法 需求变 化 导 致 的 交 付 计 划、 多生产线 预 制 构 件 构件生 产 的 优 先 级、工 作 时 两级生产 再 新 调 度 间和非工作时间的改变 模型 最小 化 调 整 成 本 (模具转 换 成 本、流 水线限制时间) 遗传算法 Hu 等 7 ( 2002 年) Leu 等 8 ( 2002 年) L i等 16 ( 2010 年) [ 单流水线 生产调度 Ko 等 910 ( 2010-2011 年) Kha l i l i等 11 ( 2014 年) [] Wang 等 3 ( 2018 年) [ ] Wang 等 13 ( 2017 年) [ ] Wang 等 12 ( 2018 年) [ ] 多流水线 生产调度 Yang 等 14 ( 2016 年) [ ] Wang 等 15 ( 2018 年) 优化目标 求解方法 遗传算法 及分支定 界算法 一直以来,预制构件的准时交付与生产成本最低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为了在这两个矛盾目标之 间进行权衡,Wang 等 [3]弥补了以往研究 中 对 排 队 等 待 过 程、操 作 特 性 和 加 工 时 间 不 确 定 性 的 不 足,提 高了预制生产调度方法在实际目标优化中的适用性 . [ ] 以上研究均为单一流水线调度问题 .为解决多流水线排产计 划, Yang 等 14 综 合了预制 构件生 产组 织的全过程,提出生产调度相关计划和管控的关键 技 术,开 发 优 化 管 理 系 统 优 化 生 产 决 策 .Wang 等 [15] 则考虑需求变化下的动态生产计划,从生产线选择和基于预制构件优先级两个层次出发,最大限度降低 需求产生变化时的再调整成本 . 3. 2 预制供应链绩效管理 与预制构件的生产调度优化研究相比,其存储、运输阶段研究较少 [1724],文中将预制构件的存储、运 输阶段的研究纳入整个供应链视角下的预制供应链绩效管理研究中 .供应链绩效管理研究典型文献,如 [ ] 表 7 所示 . Ko17 为了实现现场装配要求的准时交付目标,提出一个 3 组件框架,可以为预制厂商显著减 少库存 .准时化( J IT)理念是一种管理技术,它有助于消除生产过剩、等待、运输、库存和生产缺陷所造成 [ ] 的浪费 . Kong 等 1819 将准时化策略带入到预制供应链管理理论中,提高了 预制供 应链 的可持 续性 . An  [ ] va r i等 20 认为装配式建筑的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现场装配部门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大部分研究讨论调 度问题时,将 3 个部门分开考虑,首次提出一种多目标搜索技术解决项目全过程资源调度问题 . 供应链管理依赖信息,预制构件实时信息的缺乏导致 供 应链 利 益 相 关 者 对 生 产 调 整、交 付、装 配 计 [ ] 划干扰因素出现时的无效反应 . Yi n 等 21 采用基于 无 线 射 频 识 别( RFID)技 术 的 管 理 模 型 检 查 进 料、生 产、运输和交付等过程,提高调度效率 .Wang 等 [22]分别模拟基于人工、条形码和 RFID 支持 的预 制供应 链的 3 种模型,探讨数据驱动机制和 RFID 在预 制 供 应 链 中 的 应 用 效 益 .在 动 态 扰 动 因 素 管 理 上,现 有 研究集中于单一干扰分析或预防措施评估 . [ ] Wang 等 23 提出一个整体扰动评价模型,评价预制供 应 链 的 环 境 不 确 定 性,考 虑 来 自 供 应 商、制 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秦旋,等: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715 商、物流和客户的 4 类共 11 种不同程度的干扰水平场景,从 操作和 经济 两 方 面 评 估 各 个 扰 动 因 素 的 重 要性,给出了各预防措施实施成本的上限 . 表 7 预制供应链绩效管理研究典型文献 Tab. 7 Typ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o fp r e c a s tsupp l i npe r f o rmanc emanagemen t ycha 类型 文献 研究内容 存储 Ko17 ( 2010 年) [ ] 运输交付 [ ] Kong 等 1819 ( 2017 年, 2018 年) [ ] 等 Yi n 21 ( 2009 年) [ 22] Wang 等 ( 2017 年) [ ] 整条供应链 的绩效 Ar a shpou r等 24 ( 2017 年) [ ] Anva r i等 20 ( 2016 年) [ ] Wang 等 23 ( 2018 年) 优化目标 方法 评估 需 求 变 化 对 生 产 时 间 缓 冲的影响,并 利 用 多 目 标 遗 传 算法对生产顺序进行安排 不改 变 生 产 资 源 情 况下减少库存 多目标遗传算法 生产 调 度、准 时 化 策 略、批 量 交付理论 最小 化 惩 罚 成 本、资 源浪费和环境影响 动态规划 进料、生 产、运 输 和 交 付 的 管 理 调度效率 对比基 于 人 工、条 形 码 和 RFI 运营成本 支持的预制供应链 3 种模型 RFID 技术 RFID 技术 平衡 多 供 应 商 最 小 化 中 断 风 险和总供应成本 优化 决 策 参 数,从 而 达到 以 较 小 的 总 投 资提 高 供 应 网 络 性 能 数学规划 整合 生 产 部 门、运 输 部 门、现 场装 配 部 门 为 一 个 资 源 约 束 的扩 展 柔 性 作 业 车 间 调 度 问 题 最小 化 工 期 和 生 产 资源 成 本,同 时 最 大 化安全性 基于遗传算法的 多目标搜索技术 基于 仿 真 的 两 级 供 应 链 扰 动 评价模型 各类 扰 动 因 素 的 影 响能力大小评估 离散事件仿真 3. 3 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 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典型文献,如表 8 所示 . 表 8 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典型文献 Tab. 8 Typ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o fp r e c a s tsupp l i nr i skmanagemen tr e s e a r ch ycha 类型 文献 研究内容 系统 [ ] Luo 等 25 ( 2015 年) 分析 及 改 善 中 国 工 业 化 建 筑 系 统推广实施的风险因素 确定风险排序 专家访谈、问卷 调查、案例分析 比较交叉培 训 策 略,以 创 建 多 技 能劳动力资源 确定 非 现 场 施 工 活 动网 络 的 过 程 集 成 决策 仿真 提出 一 种 创 新 方 法 评 估 过 程 集 成架构的性 能,以 确 定 在 各 种 生 产环境下的最优过程集成架构 确定 非 现 场 施 工 最 优工 艺 集 成 体 系 结 构 模糊 理 论 + 理 想 解相似程度排序 对利 益 相 关 者 风 险 潜 在 网 络 进 行研究,识别 出 直 接 或 间 接 对 其 他风 险 具 有 较 高 影 响 的 关 键 风 险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针对 风 险 进 行 评 估 并制定相应策略 社会网络分析 辨识 各 种 风 险 对 项 目 进 度 的 潜 在影响 确定 风 险 敏 感 度 排 序 系统动力学 确定评估调度风险 系统 动 力 学、离 散 事件仿真 确定 完 工 时 间 和 订 单数量 离散事件仿真 确定成本绩效 半结 构 化 访 谈、问 卷调 查、社 会 网 络 分析 [ ] Ar a shpou r等 26 ( 2015 年) 技术 [ ] Ar a shpou r等 27 ( 2017 年) [ ] L i等 28 ( 2016 年) [ ] 进度 L i等 29 ( 2017 年) [ ] L i等 30 ( 2018 年) [ ] 订单 Mo s t a f a等 31 ( 2018 年) 成本 Xue等 32 ( 2018 年) [ ] 通过 开 发 有 效 的 混 合 动 态 模 型 深入 了 解 预 制 产 品 进 度 性 能 受 到各 种 风 险 变 量 之 间 相 互 关 系 的动态影响 客户 订 单 行 为 对 澳 大 利 亚 住 宅 建筑 环 境 中 非 现 场 制 造 系 统 性 能的影响 探讨 利 益 相 关 者 协 同 管 理 与 非 现场施工成本绩效之间的关系 优化目标 方法 预制供应链的性能往往受到固有的风险干扰和 不确 定性 的 限制 .传统 制 造 业 与 预 制 建 筑 的 融 合 使 得预制供应链在不确定环境中特别脆弱,潜在风险难以被发现,高效的预制供应链管理离不开良好系统 [ ] 的支撑 . Luo 等 25 论证了工业化建筑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提醒 从业者加 强重视 预制 构件生 产,并讨 [ ] 论了推广实施的风险因素 . Ar a shpour等 26 提 出 创 建 多 技 能 劳 动 力 资 源,将 未 充 分 利 用 的 过 剩 资 源 直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71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 ] 接转移到过度利用的资源中,解 决 非 现 场 施 工 活 动 网 络 中 劳 动 力 资 源 不 平 衡 的 问 题 . Ar a shpou r 等 27 确定了非现场施工的最优工艺集成体系结构 . 从设计、制造、物流到现场装配的整条预制供应链管理都存在各种进度风险 .文献[ 28  30]认 为以往 对预制建筑项目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没有考虑与利益相关者风险及其因果关系,提出以建 筑信息模型( BIM)为中心的策 略,促 进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沟 通,减 轻 关 键 进 度 风 险 和 风 险 网 络 下 的 相 互 影 [ ] [ ] 响 .Mos t a f a等 31 验证了客户订单信息在非 现 场 建 造 系 统 中 的 重 要 性 . Xue 等 32 认 为 利 益 相 关 者 协 同 管理正向影响成本绩效,且成本绩效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管理的最重要驱动因素 . 4 研究空白与未来展望 4. 1 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 4. 1. 1 研究空白 从表 6 典型文献的发表年份可知,有关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的研究是在整个预制 供应链管理研究中最早开始的 .经过学者对模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模型不断接近预制构件厂内的真实 生产情形 .现有研究以遗传算法为主构建数学模型,大多 数 满足完 工时 间 最 小 化、生 产 成 本 控 制 的 优 化 目标,未来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研究还需要考虑以下 4 个内容 . 1)与生产计划研究相比,资源分配的研究较少,当前研究只局限于某几种有限的 资源,并未 全部考 虑包括流水线、模具、劳动力和设备等资源,从而限制了所构建优化模型的应用范围 . 2)研究静态因素较多,缺乏对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动态干扰因素(机器故障、订 单变化等)的 研究,模 型无法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 . 3)目前,研究尚未找到不同资源约束条件下成本和工期两个相互矛盾目标之间平衡的最优方案 . 4)在模型优化求解的研究方面,大多数 研 究 以 遗 传 算 法 或 改 进 的 遗 传 算 法 为 主,但 是 作 为 元 启 发 式算法的遗传算法有一 定 的 局 限 性,最 终 的 调 度 方 案 只 是 基 于 目 标 函 数 值 而 不 是 基 于 真 实 的 生 产 系 统 [33],且无法保障解的准确性 . 4. 1. 2 未来展望 在资源限制方面,资源分配制约生产计划的实现,如劳动力、模具等,因此,需进一步 根据车间实际情况优化资源配置以拓展现有的研究 . 在求解模型的算法上,目前,一些研究已经 开 始 采 用 结 合 了 NEH( Nawa zEns co r eHam)法 和 优 先 规则的新颖元启发式算法解决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文献[ 34  35]提出利用改进布谷鸟搜索( ICS)算法、混 合猴群搜索(HMSA)算法求解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秦旋等 [36]在预制构件流水车间的 多目标 生产 调度优 化中,设计一种新颖的多目标混合共生生物 搜 索(MOHSOS)算 法 .这 些 新 颖 算 法 结 合 局 部 搜 索 策 略 的 改进提升了算法的效率和质量,为未来生产调度模型 的求解 提供了 借 鉴 .在 动 态 管 理 方 面,生 产 过 程 中 的不确定因素会打乱原有安排,为了应对实际生产环 境下的 各种突 发 车 间 干 扰 情 况,如 机 器 故 障、紧 急 插单,交货期变更、订单取消等 [3739],对其中产生较大损失的干扰进行预先控制,或在干扰因素发生后能 够及时启动重调度方案 [40],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4. 2 预制供应链绩效管理 4. 2. 1 研究空白 目前,在整个预制供应链环节中,对存储与运输交付的研究较 少 .基于 RFID 的运输 跟踪方法确保预制供应链管理者获得准确的库存、运输和接收实时信息,构成未来智能预制供应链的重 要部分 .整条预制供应链绩效研究在未来将是主要研究方向,但应突破目前 3 个局限 . 1)在实际的预制供应链中,存储与生产密切相关,在不影响交付期的前提下,可以通过 生产计 划降 低库存,但现有研究优化目标大多集中于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较少从成品库存方面进行考虑 . 2)对于整个供应链的监管,预制构件实 时 信 息 的 获 取 主 要 是 为 了 追 踪 进 度,方 便 管 理 人 员 对 生 产 过程进行监控,但目前实时信息利用率低,并未达到改善预制供应链运营效果的预期 . 3)现有对预制供应链扰 动 响 应 的 研 究 局 限 于 单 一 扰 动 类 型,其 响 应 或 预 防 措 施 针 对 的 是 单 个 阶 段,但在实际预制供应链中,干扰程度是由多个阶段的不同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 . 4. 2. 2 未来展望 预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及参与方都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供应链管理整体绩效 存在多个扰动因素 .与静态约束相比,动态因素的不确定 性会产生 更大 的 风 险,建 立 整 条 预 制 供 应 链 的 动态扰动机制,将各阶段干扰的优先级评估、预防措施评 估 和干扰 发生 时 的 响 应 能 力 优 化 评 估 相 结 合,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秦旋,等: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717 可以降低预制供应链的潜在风险 . 智能供应链将是新的研究方向,基于 BIM 的协作平台、 RFID 等信息技术能够为预制供应链的各参 与方提供项目的实时信息,能够提高供应链的运营绩效 .在生产阶段的进度控制、存储阶段的成品保护, 以及保证准时交付过程中,智能供应链能够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监控,极大降低了项目的完工风险 .因此, 最大限度开发所获取信息以供决策者使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4. 3 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 4. 3. 1 研究空白 从不同方面提出的改善预制供应 链脆弱 性方法 对完 善预 制 供 应 链 管 理 理 论 起 到 了 很好的补充作用,为了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还需要考虑以下 3 个内容 . 1)基本的人类行为问题(如动机、学习曲 线 和 沟 通),对 整 合 存 在 人 为 因 素 的 管 理 过 程 的 成 功 有 重 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2)预制供应链管理过程风险识别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需要研究风险缓解策略及 方法,以确 定其应 对风险的有效性 . 3)对非现场施工管理系统或成本管理系 统 的 开 发,案 例 样 本 容 量 较 少 且 缺 乏 比 较 研 究,开 发 的 系 统一般只应用于特定的环境和标准下,不具有普适性 . 4. 3. 2 未来展望 系统的构建过程应纳入利益相关者 的风险,不仅需 要 识 别 风 险,而 且 需 要 进 一 步 研 究风险应对策略,开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预制供应链管理系统 .虽然高自动化是预制供应链管理发展的 追求,但某些阶段对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因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心理、行为等影响 可作为拓展预制供应链系统开发的补充研究 . 5 结束语 以 Webo fSc i enc 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 2000-2019 年相关装配式建筑预制建设活动文献为对象,对 发文量年度分布及影响力进行分析 .通 过 VOSv i ewe r 软 件 提 取 了 该 研 究 领 域 作 者 合 作 网 络、关 键 术 语 共现网络及主题分类可视化网络,呈现预制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对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 化、预制供应链绩效管理和预制供应链风险管理分别选取典型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主要研究者的代表性 工作,梳理预制供应链管理各主题的研究现状 .针对现有 研 究总结 研究 空 白,指 出 未 来 可 能 的 研 究 机 会 和改善方向,这将对中国的预制供应链管理实践和装配式建筑推广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J].建材发展导向, 2016, 14( 24): 14  16. [ 2] 郭正兴,朱张峰,管东芝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3] WANGZhao i ng, HU Hao, GONGJ i e. Fr amewo r kf o rmode l i ngope r a t i ona lunc e r t a i n t oop t imi z eo f f s i t ep r oduc  j yt au t c on. t i ons chedu l i ngo fp r e c a s tc omponen t s[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2018, 86( 4): 69  80. DOI: 10. 1016/ j. 2017. 10. 026. [ 4] 管文玉,凌卫青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字孪生研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0, 26( 1): 18  27. DOI: c ims. 2020. 01. 002. 10. 13196/ j. [ 5] 丁学东 .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 6] CHAN W T,HU Hao.Anapp l i c a t i ono fgene t i ca l r i t hmst o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s chedu l i ng[ J]. Compu t e r sand go S t r uc t u r e s, 2001, 79( 17): 1605  1616. DOI: 10. 1016/S0045  7949( 01) 00036  0. [ 7] HU Hao, CHAN W T. Pr oduc t i ons chedu l i ngf o rp r e c a s tp l an t sus i ngaf l owshops e i ng mode l[ J]. J ou r na lo f quenc 2002, 16( 3): 165  174. DOI: 10. 1061/( ASCE) 0887  3801( 2002) 16: 3( 165). Compu t i ngi n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 [ 8] LEUS, HWANGS. GAba s edr e s ou r c e  c ons t r a i nedf l ow shops chedu l i ng mode lf o rmi xed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2002, 11( 4): 439  452. DOI: 10. 1016/S0926  5805( 01) 00083  8. [ 9] KO C H,WANG Shu f an.GAba s edde c i s i onsuppo r tsy s t emsf o r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p l ann i ng[ J].Au t oma t i oni n au t c on. 2010. 06. 004. Cons t r uc t i on, 2010, 19( 7): 907  916. DOI: 10. 1016/ j. [ 10] KO C H,WANGSF. P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s chedu l i ngus i ng mu l t i  ob e c t i vegene t i ca l r i t hms[ J]. Expe r tSy s t ems j go e swa. 2011. 01. 013. 2011, 38( 7): 8293  8302. DOI: 10. 1016/ wi t hApp l i c a t i ons, j.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18 2021 年 [ 11] KHALILIA, CHUA D K. I n t eg r a t edp r e f ab r i c a t i onc on f i r a t i onandc omponen tg r oup i ngf o rr e s ou r c eop t imi z a  gu t i ono f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 Eng i ne e r i ng and Managemen t, 2014, 140( 2): 4013051  4013052. DOI: 10. 1061/( ASCE) CO. 1943  7862. 0000798. [ 12] WANGZhao i ng, HU Hao, GONGJ i e.Mode l i ngwo r ke rc ompe t enc et oadvanc e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s chedu l i ngop t i  j mi z a t i on[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 Eng i ne e r i ng and Managemen t, 2018, 144( 11): 4018091  4018098.DOI: 10. 1061/( ASCE) CO. 1943  7862. 0001556. [ 13] WANGZhao i ng, HU Hao. Imp r oved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  s chedu l i ng mode lc ons i de r i ngt hewho l esupp l i n[ J]. j ycha J ou r na lo fCompu t i ngi n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 2017, 31( 4): 4017011  4017013. DOI: 10. 1061/(ASCE) CP. 1943  5487. 0000667. [ 14] YANG Zh i t i an,MA Zh i l i ang,WU Song.Op t imi z edf l owshops chedu l i ngo fmu l t i l ep r oduc t i onl i ne sf o rp r e c a s t p r oduc t i on[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2016, 72: 321  329. DOI: 10. 1016/ au t c on. 2016. 08. 021. p j. [ 15] WANGZhao i ng, HU Hao. Dynami cr e spons et odemandva r i ab i l i t o r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r e s chedu l i ngwi t hmu l t i  j yf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Pr oduc t i on Re s e a r ch, 2018, 56( 16): 5386  5401.DOI: 10. 1080/00207543. l el i ne s[ p 2017. 1414970. [ 16] LIS H A, TSERNG H P, YINSYL, 犲 狋犪 犾. Ap r oduc t i onmode l i ngwi t hgene t i ca l r i t hmsf o ras t a t i ona r r e c a s t go yp supp l i n[ J]. Expe r tSy s t emswi t hApp l i c a t i ons, 2010, 37( 12): 8406  8416. DOI: 10. 1016/ e swa. 2010. 05. 040. ycha j. [ 17] KO C H. Ani n t eg r a t edf r amewo r kf o rr educ i ngp r e c a s tf ab r i c a t i oni nven t o r J]. J ou r na l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and y[ Managemen t, 2010, 16( 3): 418  427. DOI: 10. 3846/ c em. 2010. 48. j [ 18] KONGL i u l i n, LIHeng, LUO Hanb i n, 犲 狋犪 犾. Op t ima ls i ng l e ma ch i neba t chs chedu l i ngf o rt hemanu f a c t u r e,t r ans  r t a t i onandJ ITa s s emb l fp r e c a s tc ons t r uc t i onwi t hchange ove rc o s t swi t h i ndueda t e s[ J]. Au t oma t i oni nCon  po yo s t r uc t i on, 2017, 81: 34  43. DOI: 10. 1016/ au t c on. 2017. 03. 016. j. [ 19] KONGL i u l i n, LIHeng, LUO Hanb i n, 犲 狋犪 犾. Sus t a i nab l epe r f o rmanc eo fj us t  i n  t ime ( J IT)managemen ti nt ime  de  tba t chde l i ve r chedu l i ngo fp r e c a s tc ons t r uc t i on[ J]. J ou r 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018, 193: 684  701. penden ys 10. 1016/ DOI: c l ep r o. 2018. 05. 037. j. j [ 20] ANVARIB, ANGELOUDI SP, OCHIENG W Y. A mu l t i  ob e c t i veGAba s edop t imi s a t i onf o rho l i s t i cmanu f a c t u r  j r anspo r t a t i onanda s s emb l fp r e c a s tc ons t r uc t i on[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2016, 71: 226  241. DOI: i ng,t yo au t c on. 2016. 08. 007. 10. 1016/ j. [ 21] YINS Y L, TSERNG H P,WANGJC, 犲 狋犪 犾. De ve l op i ngap r e c a s tp r oduc t i on managemen tsy s t em us i ng RFID t e chno l ogy[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2009, 18( 5): 570  577. DOI: 10. 1016/ au t c on. 2009. 02. 004. j. [ 22] WANG Zhao i ng,HU Hao, ZHOU We i.RFID Enab l edknowl edge ba s ed p r e c a s tc ons t r uc t i onsupp l i n[ J]. j ycha Compu t e r Ai dedC i v i landI n f r a s t r uc t u r eEng i ne e r i ng, 2017, 32( 6): 499  514. DOI: 10. 1111/mi c e. 12254. [ 23] WANG Zhao i ng,HU Hao,GONGJ i e. S imu l a t i onba s ed mu l t i l ed i s t u r banc e se va l ua t i oni nt hep r e c a s tsupp l j p y J]. J ou r 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018, 177: 232  244. DOI: 10. 1016/ cha i nf o rimp r ovedd i s t u r banc ep r e ven t i on[ j. c l ep r o. 2017. 12. 188. j [ 24] ARASHPOUR M, BAIY, ARANDAMENA G, 犲 狋犪 犾. Op t imi z i ngde c i s i onsi nadvanc edmanu f a c t u r i ngo fp r e f ab r i  c a t edp r oduc t s:The o r i z i ngsupp l i nc on f i r a t i onsi no f f  s i t ec ons t r uc t i on[ J].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ycha gu 2017, 84: 146  153. DOI: 10. 1016/ au t c on. 2017. 08. 032. j. [ 25] LUO L i z i, CHAO Mao, SHENL i i n, 犲 狋犪 犾. Ri sk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gp r a c t i t i one r s ′a t t i t ude st owa r dt heimp l emen t a t i on y o fani ndus t r i a l i z edbu i l d i ngsy s t em:A c a s es t udyf r om Ch i na[ J].Eng i ne e r i ng Cons t r uc t i onand Ar ch i t e c t u r a l Managemen t, 2015, 22( 6): 622  643. [ 26] ARASHPOUR M,WAKEFIELD R, BLI SMAS N, 犲 狋犪 犾. Op t imi z a t i ono fp r o c e s si n t eg r a t i onand mu l t i  sk i l l edr e  au t c on. s ou r c eu t i l i z a t i oni no f f  s i t ec ons t r uc t i on[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2015, 50: 72  80. DOI: 10. 1016/ j. 2014. 12. 002. [ 27] ARASHPOUR M,WAKEFIELD R,ABBAS IB, 犲 狋犪 犾.Op t ima lp r o c e s si n t eg r a t i ona r ch i t e c t u r e si no f f  s i t ec on  s t r uc t i on:The o r i z i ngt heus eo fmu l t i  sk i l l edr e s ou r c e s[ J].Ar ch i t e 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 De s i t, gn Managemen 2017, 1( 1): 1  14. DOI: 10. 1080/17452007. 2017. 1302406. [ 28] LICZ, HONGJ i ngke, XUEFan, 犲 狋犪 犾. Schedu l er i sksi np r e f ab r i c a t i onhous i ngp r oduc t i oni nHongKong:As o c i a l c l ep r o. 2016. 02. 123. J]. J ou r 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016, 134: 482  494. DOI: 10. 1016/ ne two r kana l s i s[ j. j y [ 29] LICZ, SHEN G Q, XU Xi aox i ao, 犲 狋犪 犾. Schedu l er i skmode l i ngi np r e f ab r i c a t i onhous i ngp r oduc t i on[ J]. J ou r na lo f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秦旋,等: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719 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017, 153: 692  706. DOI: 10. 1016/ c l ep r o. 2016. 11. 028. j. j [ 30] LICZ, XU Xi aox i ao, SHEN G Q, 犲 狋犪 犾.A mode lf o rs imu l a t i ngs chedu l er i sksi np r e f ab r i c a t i onhous i ngp r oduc  a s es t udyo fs i x  daycy c l ea s s emb l c t i v i t i e si nHongKong[ J]. J ou r 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018, 185: t i on:Ac ya 366  381. DOI: 10. 1016/ c l ep r o. 2018. 02. 308. j. j [ 31] MOSTAFAS, CHILESHE N. App l i c a t i ono fd i s c r e t e  e ven ts imu l a t i ont oi nve s t i t ee f f e c t so fc l i en to r de rbehav  ga J].Ar ch i t e 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 De s i t, i ou rono f f  s i t e manu f a c t u r i ngpe r f o rmanc ei n Aus t r a l i a[ gn Managemen 2018, 14( 1/2): 139  157. DOI: 10. 1080/17452007. 2017. 1301367. [ 32] XUE Hong, ZHANG Shou i an, SU Yi kun, 犲 狋犪 犾. Ef f e c to fs t akeho l de rc o l l abo r a t i ve managemen tono f f  s i t ec on  j c l ep r o. 2018. J]. J ou r na lo fCl e ane rPr oduc t i on, 2018, 184: 490  502. DOI: 10. 1016/ s t r uc t i onc o s tpe r f o rmanc e[ j. j 02. 258. [ 33] 刘义川,刘贵文,傅晏,等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调度文献综述[ J].项目管理技术, 2019, 17( 4): 20  25. [ 34] MARICHELVAM M K, PRABAHARAN T, YANG XS. Imp r ovedcuckoos e a r cha l r i t hmf o rhyb r i df l owshop go J]. App l i edSo f tCompu t i ngJ ou r na l, 2014, 19: 93  101. DOI: 10. 1016/ s chedu l i ngp r ob l emst omi n imi z emake span[ j. a s o c. 2014. 02. 005. [ 35] MARICHELVAM M K,TOSUN ?,GEETHA M.Hyb r i d monkeys e a r cha l r i t hm f o rf l ow shops chedu l i ng go r ob l emunde rmake spanandt o t a lf l owt ime[ J].App l i edSo f tCompu t i ng, 2017, 55: 82  92. DOI: 10. 1016/ a s o c. p j. 2017. 02. 003. [ 36] 秦旋,房子涵,张赵鑫 .混合共生生物搜索算法求 解 置 换 流 水 车 间 调 度 问 题 [ J].浙 江 大 学 学 报 (工 学 版), 2020, 54 ( 4): 712  721. DOI:10. 3785/ i s sn. 1008  973X. 2020. 04. 010. j. [ 37] 王艳,丁宇 .动态柔性作业车间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 J].系 统 仿 真 学 报, 2020, 32( 11): 2073  2083. DOI: 10. 16182/ i s sn1004731x. o s s. 20  0732 j. j [ 38] 周圆圆,陈辉 .基 于 Wi t ne s s仿 真 的 紧 急 订 单 插 单 问 题 研 究 [ J].物 流 工 程 与 管 理, 2021, 43( 4): 20  22. DOI: 10. i s sn. 1674  4993. 2021. 04. 007. 3969/ j. [ 39] 李珍萍,李腾飞 .考虑交货期的生 产 运 输 联 合 优 化 问 题 研 究 [ J].数 学 的 实 践 与 认 识, 2021, 51( 1): 265  276. DOI: 10. 16301/ cnk i. cn12  1204/ f. 2020. 06. 046. j. [ 40] 徐立云,程赞,宓宏,等 .基 于 改 进 变 邻 域 搜 索 算 法 的 成 型 机 分 批 重 调 度 优 化 [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20, 48( 10): 1460  1469. DOI: 10. 11908/ i s sn. 0253  374x. 19406. j.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105058 ? 异形汽车座椅弹簧的刚度及应力分析 林柄宏1,黄志辉1,王玉辉2,穆云飞1 (1.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31; 2.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 摘要: 以某型异形汽车椅弹簧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刚度特性及应力进行理论计算. 利用 Hype rme sh 与 AN SYS 联合仿真研究该异形汽车座椅弹簧的结构特点,并对其弹簧 的 刚 度 特 性 进 行 应 力 分 析 和 强 度 校 核 .结 果 表明:基于弹簧串联理论得到的弹簧刚度和仿真结果更接 近;汽 车 座 椅 弹 簧 轴 向 载 荷 与 轴 向 变 形 量 呈 近 似 线 性关系,刚度随着轴向力的增大而小幅增大,在满载工况下,汽车椅弹簧能满足强度要求,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 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弹簧进行应力分析及强度校核,并对切应力计算公式提出修正系数,使结果更加合理 . 关键词: 异形汽车;座椅弹簧;刚度特性;应力分析;强度校核;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 U463. 8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20 05 ? ? ? 犚犲 狊 犲 犪 狉 犮犺狅狀犛 狋 犻 犳 犳 狀犲 狊 狊犪狀犱犛 狋 狉 犲 狊 狊狅 犳 犛狆犲 犮 犻 犪 犾  犛犺犪狆犲 犱犃狌 狋 狅犿狅犫 犻 犾 犲犛 犲 犪 狋犛狆狉 犻 狀犵 LIN B i nghong1,HUANGZh i hu i1,WANG Yuhu i2,MU Yun f e i1 ( 1.S t a t eKeyLabo r a t o r fTr a c t i onPowe r,Sou t hwe s tJ i ao t ongUn i ve r s t i na; yo y,Chengdu610031,Ch 2.HunanVo c a t i ona lCo l l egeo fRa i lwayTe chno l ogy,Zhuzhou412006,Ch i na)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ak i ngac e r t a i nt fspe c i a l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a st her e s e a r chob e c t,t he o r e t i c a l ?shapedau ypeo j c a l cu l a t i ono fi t ss t i f f ne s s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nds t r e s swa sc a r r i edou t.Hype rme shandANSYSj o i n ts imu l a t i on shaped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t oge t he rwi t ht he wa sus edt os t udyt hes t r uc t u r 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spe c i a l ? s t r e s sana l s i sands t r eng t hche cko fi t ssp r i ngs t i f f ne s s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her e s e a r ch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 y sp r i ngs t i f f ne s sba s edont hesp r i ngs e r i e st he o r sc l o s e rt ot he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t heax i a ll oado ft hec a r yi hes t i f f ne s si nc r e a s e s s e a tsp r i ng ha sanapp r ox ima t e l i ne a rr e l a t i onsh i t ht heax i a lde f o rma t i on,andt yl p wi s l i t l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t heax i a lf o r c e.Unde rf u l ll oadc ond i t i ons,t heau t omob i l echa i rsp r i ngc an me e t gh y wi t hes t r eng t hr e i r emen t so ft hea c t ua lapp l i c a t i on.Thef i n i t ee l emen ts o f twa r ewa sus edt ope r f o rms t r e s sa  qu o r r e c t i onc oe f f i c i en twa sp r opo s edf o rt heshe a rs t r e s sc a l cu l a  na l s i sands t r eng t hche ckont hesp r i ng,andac y t i onf o rmu l at omaket her e su l tmo r er e a s onab l e. 犓犲 狉 犱 狊: spe c i a l  shaped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s t i f f ne s s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t r e s sana l s i s;s t r eng t hche ck; y 狔狑狅 f i n i t ee l emen t 弹簧具有能够缓和冲击、储放能量和传递动力等 特 性,因 此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各 个 领 域 .肖 光 育 等 [1]针 对汽车悬架弹簧刚度恒定带来整车姿态负角,舒适性 差等问 题,设 计了 一 种 腰 鼓 型 变 刚 度 弹 簧,能 显 著 提高汽车的动态性能且节省安装空间 .冯金芝等 [2]和方子帆等 [3]基于弹簧串联和并圈理论,提出 多段式 收稿日期: 2021 05 21 ? ? 通信作者: 黄志辉( 1966 ),男,研究员,博 士,主 要 从 事 机 车 车 辆 结 构 与 设 计 理 论、系 统 动 力 学、结 构 与 强 度 等 的 研 究. E ma i l: hzh_ 95@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U19A20109) 第6期 林柄宏,等:异形汽车座椅弹簧的刚度及应力分析 721 汽车悬架螺旋弹簧的设计思路,分析了弹簧关键参数对 弹簧 特性的 影响并 利 用 有 限 元 软 件 进 行 分 析 验 证 .周凯林等 [4]利用 ANSYS 建立了地铁车辆弹簧的几何模型,对弹簧的垂向刚度及横向刚 度进 行有限 元计算,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周勇等 [5]基于接 触理论,利 用 有 限 元 软 件 对 断 路 器 拉 伸 弹 簧 刚 度 和冲击载荷作用下弹簧的应力分布进行计算和分 析 .李红艳 [6]采 用 ANSYS 的 APDL 语 言 建 立 螺 旋 弹 簧的几何模型,并对弹簧进行强度分析和疲劳寿命校核 . 汽车椅弹簧作为车体与乘客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其可靠性也影响使用者的体验 .陈积云 [7]提出两种 变刚度汽车坐垫弹簧方案,并针对各方案进行了舒适 性研究,变螺 旋角 的 圆 锥 弹 簧 方 案 更 优 .文 中 以 某 型异形汽车椅弹簧为研究对 象,针 对 其 刚 度 特 性 及 应 力 进 行 理 论 计 算,并 利 用 Hype rme sh 与 ANSYS 联合仿真进行分析与验证 . 1 汽车椅弹簧的理论分析 1. 1 汽车椅弹簧基本参数 异形汽车椅弹簧为圆柱拉伸弹簧,用于汽车座椅靠背调节 .现有车型的汽车座椅靠背调节弹簧多为 圆锥弹簧或卷簧,而该弹簧中间段簧圈中径一致,接近端部处中径逐渐增大后又减小 .弹簧簧圈并紧,经 过热处理及喷丸等工艺处理消除应力后,通过起耳完成整个结构. 图 1 为弹簧的 2 维尺寸标注图 . 图 1 汽车椅弹簧 2 维尺寸标注图 F i 1 2Dd imens i ond r awi ng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 g. 异形汽车椅弹簧 的几何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犱 为簧 丝直径; 犇 为弹簧 中径; 犇1 为 弹 簧 内 径; 犔1 为钩环中心距离; 犚1 为钩环半径; 狀 为有效圈数. 表 1 汽车椅弹簧的几何参数 Tab. 1 Ge ome t r i cpa r ame t e r s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s 参数 犱/mm 犇/mm 犇1/mm 犔1/mm 犚1/mm 狀 数值 2. 8 24. 1 21. 3 216. 2 14. 3 68 汽车椅弹簧两端簧圈中径均匀变化,弹簧最大簧圈中径为 32. 8 mm.汽车 椅弹簧 采用 琴钢丝 制造, 其材料属性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犈 为弹性模量; σs 为屈服强度. ρ 为密度; μ 为泊松比; 表 2 汽车椅弹簧的材料属性 Tab. 2 Ma t e r i a lp r ope r t i e so fc a rs e a tsp r i ngs 材料 犈/GPa SWP B 206 -3 ρ/t·m 7. 85 μ 0. 338 σs/GPa 1. 901 1. 2 汽车椅弹簧刚度理论计算 根据国家标准 GB/T23935-2009《圆 柱 螺 旋 弹 簧 》可 知,拉 伸 弹 簧 的 刚 度 计 算 应 与 压 缩 弹 簧 一 致 [8].圆柱螺旋弹簧的垂向刚度计算式为 犌犱4 ( 犓= 3 . 1) 8犇 狀 式( 1)中: 犌 为材料的剪切模量, GPa; 狀 为有效圈数; 犇 为弹簧中径, mm. 将汽车椅弹簧参数代入式( 1)中,其中 犌 取值为 77. 0GPa, 狀 取值为 68 圈,弹 簧中径按 中间段 弹簧 中径简化,计算可得弹簧垂向刚度为 621. 55N·m-1 . 实际弹簧结构中弹簧中径并未完全一致,所以上式计算得出理论值误差较大 .为了提高理论计算的 准确度,基于弹簧串联理论即弹簧刚度可视为多段弹簧串联,满足串联弹簧刚度计算公式为 狀 1 1 =∑ . 犓 犻=1 犓犻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22 2021 年 可将弹簧视为由四段锥形弹簧和一段圆柱螺 旋弹簧串联而成,如图 2 所示 . 由于 犓1 , 犓2 段 分 别 与 犓4 , 犓5 段 相 同,所 以 汽车椅弹簧刚度可表示为 图 2 汽车椅弹簧刚度组成示意图 1 2 2 1 ( = + + . 3) 犓 犓1 犓2 犓3 犓3 段弹簧刚 度 按 式 ( 1)进 行 计 算,圆 锥 弹 簧 [ 9] 的刚度计算公式 为 F i 2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 g. sp r i ngs t i f f ne s s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 犌犱4( 犚2 -犚1) 犘= 4 . ( 16狀 犚4 2 -犚1 ) 式( 4)中: 犚1 为圆锥弹簧小端中径之半, mm; 犚2 为圆锥弹簧大端中径之半, mm. ( 4) 将弹簧端部视为由两个锥形弹簧构成,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的两个 锥形弹 簧小 端半径 分别取 14. 1 和 12. 05mm,即 犚1′=14. 1mm, 犚1 =12. 05mm, 犚2 =16. 1mm. 经式( 1),式 ( 3)和 式 ( 5)计 算,可 得 出 汽 车 椅 弹 簧 的 近 似 刚 度 为 -1 558. 66N·m . 1. 3 汽车椅弹簧的应力计算 当弹簧受到轴向载荷时,在通过弹簧轴线的平面所截得的弹簧材料 斜截面上的作用有扭矩和径向力,而在弹簧变形的同时会产生弯曲应力 和剪切应力 . 圆柱拉伸弹簧的切应力计算公式为 8犇犉 τ=犓′ 3. π犱 式( 5)中: 犉 为轴向载荷, N; 犓′为曲度因数. 其中, 犓′的计算式为 ( 5) 图 3 汽车椅弹簧端部示意图 F i 3 Schema t i cd i ag r am g. o fendo fc a rs e a tsp r i ng 615 4犆-1 0. + 犓′= . 4犆-4 犆 ( 6) 式( 6)中: 犆 为旋绕比, 犆=犇/犱. 汽车椅弹簧满载工况为( 177. 9±17. 79)N. 此处,按( 177. 9+17. 79)N 计算 满载工况 下弹簧 切应 力的大小为 640. 08 MPa. 2 汽车椅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2. 1 弹簧刚度有限元计算 利用 CATIA 软件中创成式设计模块 对 弹 簧 进 行 建 模,其 中 的 曲 线 光 顺 功 能 可 以 使 中 心 曲 线 平 滑 过渡消 除 拐 点 .将 3 维 模 型 导 入 Hype rme sh 中 进 行 模 型 简 化、单 元 离 散 和 工 况 加 载 .模 型 共 包 含 节 点 281178 个,单 元 219424 个,其 中 单 元 最 小 尺 寸 为 0. 33mm. 在进行有 限 元 计 算 时,对 汽 车 椅 弹 簧 进 行 前 处 理,即在弹簧的一端 钩 环 施 加 全 约 束,另 一 端 钩 环 处 图 4 汽车椅弹簧受力及约束位置 施加 轴 向 力 犉,如 图 4 所 示 .前 处 理 完 成 后 导 入 至 F i 4 Fo r c eandr e s t r a i n tpo s i t i on g. 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 ANSYS 中进行多种工况仿真,不同 载 荷 对 应 的 变 形 量,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犉 为轴向载荷; 犓 为刚度. Δ 为轴向变形量; 表 3 汽车椅弹簧轴向载荷与轴向变形量 Tab. 3 Ax i a ll oadandax i a lde f o rma t i on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 犉/N Δ/mm 25 50 75 100 150 200 250 52. 84 102. 62 152. 11 298. 50 395. 58 491. 90 200. 65 犓/N·m-1 473. 13 487. 23 493. 06 498. 38 502. 51 505. 59 508. 23 由表 3 数据可得到汽车椅弹簧轴向力与位移的 关系,如 图 5 所示 .从 图 5 可 知:弹 簧 的 轴 向 载 荷 与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林柄宏,等:异形汽车座椅弹簧的刚度及应力分析 723 轴向位移呈 近 似 线 性 关 系,弹 簧 的 仿 真 刚 度 为 509. 24 N · m-1 ,与理论计算结果 558. 66N·m-1 相 差 9. 70% ,相 对 误 差 小于 10% ,仿真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 在进行不同 轴 向 载 荷 仿 真 时 发 现,汽 车 椅 弹 簧 的 刚 度 随 着轴向载荷的变化而发生 小 幅 度 变 化. 这 是 由 于 弹 簧 在 受 轴 向力时,弹簧中径随着轴 向 力 的 增 大 而 减 小,并 且 由 于 弹 簧 端 部簧圈中径较大,较弹簧 中 部 变 形 量 更 大,簧 圈 中 径 变 化 更 为 明显. 汽车椅弹簧在不同轴向载荷下的变形,如图 6 所示. 从 图 6 可知:当轴向载荷增大到 177. 9 N 时,弹 簧 中 径 接 近 于 一 致. 根据式( 1)可知,弹簧 中 径 随 着 弹 簧 轴 向 变 形 量 的 增 大 而 减小,因此弹簧刚度会发生小幅度变化 . 在实际运用中,同样要求汽车椅弹簧刚 度 能小幅 度改变. 当座椅靠背调 节 量 较 小 时,弹 簧 刚 度 小 方 便 调 节 并 能 提 供 一 图 5 汽车椅弹簧轴向载荷与 轴向变形量线性拟合曲线 F i 5 L i ne a rf i t t i ngcu r veo fax i a ll oadand g. ax i a lde f o rma t i on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 定的舒适性;而当座 椅 靠 背 调 节 量 较 大 时,使 弹 簧 刚 度变大在小 变 形 量 的 情 况 下,提 供 合 适 的 力 具 有 一 定的稳定性 . 2. 2 汽车椅弹簧的应力分析 汽车椅弹簧作为 关 键 部 件,要 保 证 使 用 安 全 性, 应对该弹簧 进 行 应 力 分 析 .若 汽 车 椅 弹 簧 的 理 论 切 应力值按照式( 5)计 算 得 出,式 中 的 中 径 按 统 一 中 径 简化计算,所造成理论 与 仿 真 结 果 相 差 较 大. 因 此, 图 6 汽车椅弹簧在不同轴向载荷下的变形 需要对切应力计算公式加以修正 . 由于该汽 车 椅 弹 簧 两 端 钩 环 偏 心 设 置,在 所 受 拉力相同的 情 况 下,所 受 力 矩 与 标 准 中 的 弹 簧 相 差 F i 6 De f o rma t i on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 g. sp r i ngsunde rd i f f e r en tax i a ll oads 一倍,即在所受拉力相同的情况下,力臂正好是式( 5)中的 2 倍 .考虑到中径在拉伸过程中逐渐减小的影 响,需要对式( 5)进行修正,添加修正系数β .即 8犇犉 τ=β 3. π犱 ( 7) 根据经验取β 为 1. 7,汽车椅弹簧在不同轴向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应力 和剪应力仿 真结果,如表 4 所 示 .表 4 中: 犉 为轴向载荷; ′max为最大应力值; 犲R 为 最 τ τmax 为 最 大 剪 切 应 力 值; τth 为 理 论 计 算 切 应 力 值; 大剪切应力与理论计算应力的相对误差. 表 4 汽车椅弹簧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力 Tab. 4 Max imums t r e s sandmax imumshe a rs t r e s so fau t omob i l es e a tsp r i ng 犉/N ′max/MPa τ τmax/MPa τth/MPa 犲R/% 25 217. 88 125. 80 118. 81 5. 88 50 418. 25 237. 38 237. 63 0. 11 75 615. 41 345. 82 356. 45 3. 07 100 805. 32 452. 50 475. 26 5. 03 150 1165. 38 662. 58 712. 89 7. 59 200 1507. 72 868. 55 950. 52 9. 44 由表 4 中可知:在添加修正系数后,理论切应力值与 仿真计算 得到 的 切 应 力 值 比 较 接 近,最 大 相 差 9. 44% ,相对误差小于 10% ,证明修正系数是合理的 . 2. 3 汽车椅弹簧的强度校核 该汽车椅弹簧采用南韩琴钢丝制造,材料的强度极限为σb=2051 MPa,屈服极限为τs=σb-150= [ ] 1901 MPa.对汽车椅弹簧静强度进行验算 10 ,其计算式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24 2021 年 τs ( 犛= 8) ≥犛p. τ犿犪狓 式( 8)中: 犛 为 弹 簧 的 安 全 系 数; τs 为 弹 簧 材 料 的 屈服极限; τmax为最大工作载荷所产生的最大切应 力; 犛P 为许用安全系数 . 最大载荷 工 况 按 ( 177. 9+17. 79)N 进 行 计 算,可得最大剪切应力为 851. 1 MPa,位于弹簧簧 圈端部远离钩环的一侧,如图 7 所示 . 弹簧 在 满 载 工 况 下 的 最 大 应 力 为 1477. 28 MPa,小于弹簧材料的屈服极限 1901 MPa,且 按 照式( 8)计算得到弹簧的静强度 安 全 系 数 为 2. 2, 图 7 最大载荷工况下的剪切应力云图 F i 7 She a rs t r e s sc l oudd i ag r am g. 因此汽车椅弹簧满足强度要求 . unde rmax imuml oadc ond i t i on 3 结束语 通过对该弹簧进行理论和有限元分析,可得到以下 4 点主要结论. 1)国家标准 GB/T23935-2009《圆柱螺旋弹簧》中的垂向刚度计算公式得出的理论值与仿真结果 相差较大,不适用于变中径弹簧;基于弹簧串联理论计算得到的刚度值更切合实际 . 2)弹簧轴向载荷与轴向变形量呈近似线 性 关 系,刚 度 随 着 轴 向 载 荷 的 增 大 而 小 幅 增 大,满 足 实 际 应用中的特性要求 . rme sh 与 ANSYS 联合仿真对 汽 车 椅 弹 簧 进 行 应 力 分 析,针 对 标 准 中 的 切 应 力 计 算 3)利用 Hype 公式提出了合理的修正系数,所得到的结果更加合理 . 4)在满载工况下,汽车椅弹簧能满足强度要求 . 参考文献: [ 1] 肖光育,周磊,金敏桢 .腰鼓型变刚度螺旋弹簧的设计[ J].时代汽车, 2019( 12): 73  75. [ 2] 冯金芝,李原,郑松林,等 .一种三段式悬架变刚度螺旋弹簧设计研究[ J].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2016( 9): 201  204. DOI: i s sn. 1001  3997. 2016. 09. 053 . 10. 3969/ j. [ 3] 方子帆,郑小伟,何孔德,等 .多段式组合变刚度悬架螺旋弹簧设计与研究[ 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8, 34( 6): 75  79. cnk i. o fmd r. 2018. 0238 . DOI: 10. 13952/ j. j [ 4] 周凯 林,肖 绯 雄 .基 于 ANSYS 的 圆 柱 螺 旋 弹 簧 的 接 触 仿 真 研 究 [ J].机 械 工 程 与 自 动 化, 2019( 1): 60  61, 64. DOI: 10. 3969/ i s sn. 1672  6413. 2019. 01. 021 . j. [ 5] 周勇,周北岳,李 小 松 .基 于 接 触 理 论 的 拉 伸 弹 簧 可 靠 性 分 析 [ J].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2009( 9): 111  113.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 3997. 2009. 09. 045 . j. [ 6] 李红艳 .基于 ANSYS 的 圆 柱 螺 旋 弹 簧 的 强 度 与 疲 劳 寿 命 分 析 [ J].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2010( 10): 92  93.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 3997. 2010. 10. 035 . j. [ 7] 陈积云 .汽车悬架异形螺旋弹簧疲劳试验装备研制及应用[ D].长 春:吉 林 大 学, 2019. DOI: 10. 27162/d. cnk i. l i n. g j 2019. 000653 .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圆 柱 螺 旋 弹 簧 设 计 计 算:GB/T23935- 2009[ S] .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 i s sn. 9] 吴名迪 .等刚 度 圆 锥 螺 旋 压 缩 弹 簧 设 计 与 制 造 [ J].大 连 铁 道 学 院 学 报, 2005, 26( 2): 90  92. DOI: 10. 3969/ j. 1673  9590. 2005. 02. 023 . [ 10] 石丽 娜,曾 红,刘 淑 芬 .基 于 ANSYS 的 变 刚 度 螺 旋 弹 簧 优 化 设 计 [ J].辽 宁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9, 29 ( i s sn. 1674  3261. 2009. 01. 012 . 1): 44  47. DOI: 10. 3969/ j. (责任编辑:黄仲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1022 ? 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 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文孝霞,韩轲,杜子学 (重庆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研究院,重庆 400074) 摘要: 为了改善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的曲线通过 性 能,对 单 轴 转 向 架 跨 座 式 单 轨 车 辆 的 结 构 及 运 行 机理进行分析;运用 S IMPACK 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单 轴 式 单 轨 车 辆 动 力 学 仿 真 模 型;然 后,通 过 I s i t多 gh 目标优化软件对单轴式单轨车辆悬 挂 系 统 参 数 进 行 灵 敏 度 分 析,得 到 车 辆 过 弯 时 对 导 向 力 矩 和 走 行 轮 侧 偏 力影响较大的参数;最后,以导向力矩与走行轮侧偏力 为 目 标,采 用 改 进 型 遗 传 算 法 进 行 多 目 标 优 化 研 究 .结 果表明:优化后单轴式单轨车辆的导向力矩比优化 前 减 少 了 3. 67% ,走 行 轮 侧 偏 力 比 优 化 前 减 少 了 6. 30% ,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 . 关键词: 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多目标优化;改进型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 U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25 07 ? ? ? 犗狆 狋 犻犿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犛狌 狊 狀 狊 犻 狅狀犛狔 狊 狋 犲犿犘犪 狉 犪犿犲 狋 犲 狉 狊狅 犳 狔 狆犲 犛 狋 狉 犪犱犱 犾 犲犕狅狀狅 狉 犪 犻 犾犞犲犺 犻 犮 犾 犲犠犻 狋 犺犛 犻 狀犵 犾 犲犃狓 犾 犲犅狅犵 犻 犲 狊 WEN Xi aox i a,HAN Ke,DU Z i xue ( I ns t i t u t eo fRa i lTr ans i t,Chongq i ngJ i ao t ongUn i ve r s i t i ng400074,Ch i na) y,Chongq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imp r ovet hecu r venego t i a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s t r add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 swi t hs i ng l eax l e he i rs t r uc t u r eandope r a t i on me chan i sm we r eana l z ed,andt hedynami c ss imu l a t i on mode lo fs i ng l e bog i e s,t y ax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wa se s t ab l i shedus i ngt hedynami c ss imu l a t i ons o f twa r eS IMPACK.Thes ens i t i v i t l  yana ob e c t i veop t imi  s i so fsuspens i onsy s t em pa r ame t e r so fs i ng l eax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wa sc a r r i edou tby mu l t i ? j y z a t i ons o f twa r eI s i t,andt hepa r ame t e r swe r eob t a i nedwh i chhaveg r e a ti n f l uenc eongu i d i ngt o r un  gh queandr ob e c t i veop t imi z a t i onr e s e a r chwa sc a r r i edou twi t hanimp r ovedgene t i c n i ng whe e lc o r ne r i ngf o r c e.Themu l t i ? j a l r i t hma imi nga top t imi z i ngt hegu i d i ngt o r unn i ng whe e lc o r ne r i ngf o r c e.Fo rt heop t imi z eds i ng l e go queandr ax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t heyhavebe enr educ edby3. 67% and6. 30% r e spe c t i ve l ompa r edwi t ht ho s ebe f o r e yc op t imi z a t i on.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p r opo s ed me t hodha simp r ovedt hecu r venego t i a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 s t r add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wi t hs i ng l eax l ebog i et oac e r t a i nex t en t. 犓犲 狉 犱 狊: s t r add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wi t hs i ng l eax l ebog i e s;cu r venego t i a t i onpe r f o rmanc e;mu l t i  ob e c t i ve j 狔狑狅 op t imi z a t i on;imp r ovedgene t i ca l r i t hm go 目前,跨座式单轨车辆有两种典型结构型式的转向架,即单 轴 式 转 向 架 和 双 轴 式 转 向 架,它 们 在 转 向架构造、道岔、轨道梁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区别 [1],从而导 致运 行 机 理 和 动 力 学 性 能 等 方 面 存 在 明 显 差 收稿日期: 2020 11 29 ? ? 通信作者: 文孝霞( 1977 ),女,副 教 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 统 动 力 学 的 研 究 . E?ma i l:wenx i aox i a 150@ 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47506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26 2021 年 异 .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简称单轴式单轨车辆)的转向架是只有一个轮对的非传统转向 架 [2],具 有质量轻、线路适应能力强、牵引能耗低、结构简单、制造 成本低 等优 点,使 单 轴 式 单 轨 车 辆 特 别 适 用 于 中、小运量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支线、辅助线和旅游线路 .为了 适应 中、小 城 市 轨 道 小 运 量 的 运 输 需 求, 轨道企业积极开发新型单轴式单轨车辆产品,抢占中、小运 量轨 道运输 的 市 场 份 额 .单 轴 式 单 轨 车 辆 具 有复杂的空间杆系结构,由于悬挂系统和复杂空间杆系 结构 之间的 相互作 用 对 车 辆 过 弯 时 的 导 向 性 能 产生影响,导致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变差、走行轮磨损严重等问题 .因此,对单轴式单轨车辆过弯时的导 向性能及走行轮磨损的减少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目前,国内外在跨座式单轨车辆 领 域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车 辆 系 统 动 力 学 及 车 轨 耦 合 动 力 学 方 面 . [] J i ang 等 3 对车辆系统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铰接式 跨 座 式 单 轨 车 辆 动 力 学 模 型,通 过 车 体 加 速 度 响 应 与现场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单轨车辆模型的有效性 .任利 惠 等 [4]考 虑 轮 胎 的 径 向 刚 度、侧 偏 刚 度 及 走 行轮的纵向滑转等因素,建立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段动力学分析模型,发现水平轮预压力的大小对跨座 式单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 .杜子学等 [5]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跨座式单轨车辆 动力学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曲线超高率和半径对跨 座 式单轨 车辆 曲 线 通 过 性 能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梁 志华 [6]结合地铁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评价指标,制定跨座式 单 轨 车 辆 曲 线 通 过 性 能 评 价 指 标 .基 于 此, 本文对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优化进行分析 . 1 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 1. 1 车辆走行机理分析 单轴式 转 向 架,如 图 1 所 示 .新 开 发 的 单 轴 式 单 轨 车辆的转向架 只 有 一 个 单 独 的 轮 对,结 构 形 式 不 稳 定, 为了保持转向架和车体之间 的相对平 稳,防止 转向 架 出 现俯仰和摆振等现象,需要在车体和转 向 架构架 之 间 设 置约束装置,即 空 间 杆 系 结 构 .空 间 杆 系 结 构 主 要 由 牵 引组件、抗点头 扭 杆 等 组 成,抗 点 头 扭 杆 一 端 与 车 体 相 图 1 单轴式转向架 F i 1 S i ng l eax l ebog i e s g. 连,另一端与转向架构架相连 .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一部分牵引力通过牵引组件传递,牵引 力 从 转 向 架 构 架 传 递 给 牵 引 连 杆,再 通 过牵引连杆上的车体连接座传递给车体;另一部分牵引力则通过抗点头扭杆传递,牵引力从与转向架构 架相连的抗点头扭杆一端,传递给与车体相连的另一端;前、后转向架的空间杆系结构对称布置 .走行部 件与车体之间通过横向和垂向减振器与油压弹簧相 连接,垂向 和横向减振 器 一 前 一 后 斜 对 称 布 置 于 转 向架左右两侧 .单轴式单轨车辆的垂向载荷从车体经一定垂向刚度的沙漏簧传递到转向架;横向载荷从 车体经一定横向刚度的沙漏簧和牵引杆系传递到转向架;纵向 载荷经一定 纵 向 刚 度 的 牵 引 杆 系 从 转 向 架传递到车体 [7]. 1. 2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单轴式单轨车辆的实际结构较为复杂,不仅各部件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和相对运动,而且车轮与轨道 梁之间也存在复杂的轮轨耦合关系 .有的部件可视为刚体,有的部 件因 具 有 特 殊 的 非 线 性 特 性,可 视 为 弹性体 .在建立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 学 模 型 时,对 动 力 学 性 能 影 响 较 大 的 部 件 应 尽 可 能 与 实 际 情 况 相 符,而对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小的部件可以进 行 适 当 的 假 设 和 简 化 [8].因 此,文 中 做 以 下 3 点 假 设 . 1)忽 略车体和前、后转向架等部件的弹性变形,将其 视 为 刚 体 . 2)不 考 虑 轨 道 梁 弹 性 变 形,走 行 轮 与 轨 道 梁 顶部始终保持接触状态 . 3)忽略单轴式单轨 车 辆 中 悬 挂 元 件 结 构 制 造 上 的 误 差,假 定 整 个 单 轴 式 单 轨 车辆中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结构对称,且对应的动力学参数相等 . 单轴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拓扑 结 构,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 DOF).车 体 与 前、后 转 向 γ, β 为 自 由 度( 架构架各有 5 个自由度,分别为横摆、浮沉、侧 滚、点 头 和 摇 头,而 走 行 轮 只 有 相 对 于 车 轴 绕 狔 轴 旋 转 1 个自由度,在 S IMPACK 动力学仿真软件中,水平轮并非轮胎,故通过弹簧阻尼的接触力元的方 式进行 模拟,不存在水平轮摇头的自由度 .因此,单节单轴式单轨车辆模型的自由度为 19 个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文孝霞,等: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727 图 2 单轴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拓扑结构 F i 2 Dynami c st opo l og i c a ls t r uc t u r eo fs i ng l eax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 g. 基于单轴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拓扑结构,通过 S IMPACK 动力学仿真 软件建 立单 节单 轴 式 单 轨 车 辆模型,以单轴式单轨车辆(车速 狏=30km·h-1)通 过 最小曲 线半径为 100 m 线路 时的工 况 为 研 究 对 象,其动力学模型,如图 3 所示 . ( a)前转向架子模型 ( b)后转向架子模型 ( c)整车模型 图 3 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 F i 3 Dynami c smode lo fs i ng l eax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 g. 2 灵敏度分析 2. 1 灵敏度分析参数 通过I s i t多目标优化软件建立单轴式单轨车辆 灵 敏 度 分 析 模 型,选 用 16 个 参 数 进 行 分 析,并 对 gh 其上、下限进行设置 .悬挂系统参数的设置,如表 1 所示 . 表 1 悬挂系统参数的设置 Tab. 1 Se t t i ngo fsuspens i onsy s t em pa r ame t e r s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参数 垂向减振器刚度/ N·m-1 垂向减振器阻尼/ ( N·s)·m-1 横向减振器刚度/ N·m-1 横向减振器阻尼/ ( N·s)·m-1 沙漏簧纵向刚度/ N·m-1 沙漏簧横向刚度/ N·m-1 沙漏簧垂向刚度/ N·m-1 沙漏簧纵向阻尼/ ( N·s)·m-1 编号 上限 下限 序号 C S 561000 459000 9 C D 38500 31500 10 HS 561000 459000 11 HD 16500 13500 12 THS x 1155000 945000 13 THS  y 945000 115500 14 THS  z 962500 787500 15 THDx 1100 900 16 参数 编号 上限 下限 沙漏簧横向 THD 1900 1100 y 阻尼/( N·s)·m-1 沙漏簧垂向 THD z 49940 40860 阻尼/( N·s)·m-1 抗点头扭杆纵向 KDTNGS x583000 477000 刚度/N·m-1 抗点头扭杆横向 KDTNGS  y 58300 47700 刚度/N·m-1 抗点头扭杆垂向 KDTNGS  z 58300 47700 刚度/N·m-1 抗点头扭杆纵向 KDTNGDx 16500 13500 阻尼/( N·s)·m-1 抗点头扭杆横向 KDTNGD y 16500 13500 阻尼/( N·s)·m-1 抗点头扭杆垂向 KDTNGD z 16500 13500 阻尼/( N·s)·m-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28 2021 年 灵敏度分析是指分析一个系统的状态或输出的 变化 对系 统 参数 变化 的 敏 感 程 度 .一 般 通 过 逐 一 改 变参数的数值来解释关键指标受参数变动影响的规律 [9].通过对输入参数进行分析,筛选出对目标函数 影响较大的参数,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 . 2. 2 优化目标选择 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导向力矩( 犕 )是衡量车辆曲线通过性能 的指 标,走行轮 侧偏力( 犉ty)是衡 量走行 轮偏磨损程度的指标 .为了提高车辆曲线通过性能,降低 走 行轮偏 磨损 程 度,将 单 轴 式 单 轨 车 辆 的 导 向 力矩与走行轮侧偏力作为优化目标 . 单轴式单轨车辆的结构特殊,当车辆过弯道时,轨道梁与导向轮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产生使走行轮 发生径向调节的导向力矩,迫使车辆沿既定的轨道运行 [10].车辆通过弯道时,最大导向力矩 犕max的计算 公式为 1 ( 犉d,1 +犉d,4 -犉d,2 -犉d,3). 1) ×犔1 × ( 2 式( 1)中: 犉d,1 ~犉d,4 分别为 4 个导向轮的径向力; 犔1 为导向轮的纵向距离 . 跨座式单轨车辆过弯时转向架受力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犉w,1 , 犉w,2 为左、右稳定轮横向力; 犕max= 犉k,1 , 犉k,2 为左、右沙漏簧纵 向 力; 犉ty,1 , 犉ty,2 为 左、右 走 行 轮侧偏力 .由图 4 可 知:当 车 辆 过 弯 时 转 向 架 的 导 向 力 矩越小,则车辆 的 曲 线 通 过 性 越 好;走 行 轮 偏 磨 损 程 度 较低,有利于提高走行轮的使用寿命 . 2. 3 灵敏度结果分析 为了筛选出 对 跨 座 式 单 轨 车 辆 目 标 函 数 影 响 显 著 的参数,对悬挂系统参数进行灵敏 度分析 .结果 表 明,对 导向力矩影响最 为 明 显 的 4 个 参 数 依 次 为 沙 漏 簧 横 向 刚度 > 抗点头扭 杆 横 向 刚 度 > 横 向 减 振 器 刚 度 > 垂 向 减振器刚度 .导向力矩灵敏度分析 柱状图,如图 5 所 示 . 图 4 车辆过弯时转向架受力示意图 图 5 中: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 犪 为灵敏度 . F i 4 Fo r c es 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 g. bog i edu r i ngveh i c l et u r n i ng 对走行轮侧偏 力 影 响 最 为 明 显 的 4 个 参 数 依 次 为 沙漏簧横向刚度 > 抗点头扭杆垂向阻尼 > 抗点头扭杆横向阻 尼 > 横向 减 振 器 刚 度 .走 行 轮 侧 偏 力 灵 敏 度分析柱状图,如图 6 所示 . 图 5 导向力矩灵敏度分析柱状图 图 6 走行轮侧偏力灵敏度分析柱状图 F i 5 Sens i t i v i t l s i sh i s t og r am g. yana y F i 6 Sens i t i v i t l s i sh i s t og r amo f g. yana y o fgu i d i ngt o r que r unn i ng whe e lc o r ne r i ngf o r c e 3 多目标优化分析 3. 1 优化参数的取值范围 对单轴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选取 横向 减 振 器 刚 度、垂 向 减 振 器 刚 度、沙 漏 簧 横向刚度、抗点头扭杆横向刚度、抗点头扭杆横向阻尼、抗点 头扭杆 垂向 刚 度 等 对 目 标 函 数 影 响 显 著 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文孝霞,等: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729 [ ] 6 个优化参数,以车体侧滚角不超过 0. 02r ad 和 水 平 轮 最 大 径 向 力 不 超 过 20kN 为 约 束 条 件 11 .优 化 参数的设置,如表 2 所示 . 表 2 优化参数的设置 Tab. 2 Se t t i ngo fop t imi z a t i onpa r ame t e r s 优化参数 编号 上限 下限 横向减振器刚度/N·m 垂向减振器刚度/N·m-1 HS 300000 100000 C S 300000 90000 沙漏簧横向刚度/N·m-1 抗点头扭杆横向刚度/N·m-1 THS  y 530000 300000 -1 KDTNGS  y 80000 10000 -1 抗点头扭杆横向阻尼/( N·s)·m KDTNGD y 300000 100000 抗点头扭杆垂向阻尼/( N·s)·m-1 KDTNGD z 300000 100000 3. 2 优化模型搭建 采用I s i t多目标优化软件,通过改进型遗传算法进行 多目标 优化分 析 .首先,随 机 产 生 规 模 为 犖 gh 的初始化种群,非支配排序后,通过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变异 3 个 基 本 操 作,得 到 第 1 代 子 群;然 后, 从第 2 代开始,将父代个体与子代个体合并;再次,进行快速非支配排序,并对每个非支配层中的个体进 行拥挤度排序,依据非支配关系及个体的拥挤度,选取合适的个体组成新的父代种群;最后,通过遗传算 法的基本操作产生新的子代种群,依此类推,直到满足程序结束的条件 [12]. 改进型遗传算法流程图,如图 7 所示 . 图 7 改进型遗传算法流程图 F i 7 F l owcha r to fimp r ovedgene t i ca l r i t hm g. go 搭建优化分析模型,首先,设置I s i t多目标优化软件与 S IMPACK 动力学仿真软件的接口 .然后, gh 将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需要的参数转化为 优化模 型 中的设计变量,调用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 第 1 次仿真计算; I s i t多目标优化软件通过改进型 遗传算 法 gh 对 输 入 参 数 进 行 修 改,并 准 备 下 一 次 计 算 .计 算 完 成 后, I s i t多目标优 化 软 件 对 获 得 的 目 标 值 进 行 评 价,判 断 是 gh 否满 足 终 止 条 件,如 果 没 有,则 重 新 进 行 上 述 迭 代 步 骤 [1316].优化分析模型,如图 8 所示 . 基于搭建的优化分析模型,迭代 1600 次(编号为 0~ 图 8 优化分析模型 F i 8 Op t imi z a t i onana l s i smode l g. y 1600 号)后,导向力矩与走行轮侧偏力均收敛,具体迭代过 [ ] 程,如图 9~12 所示 .图 9~12 中: 狀 为迭代步数 .在全面分析优化目标的前提下 1719 ,从帕累托( Pa r e t o) 优化解中挑选出 3 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462 号, 672 号, 926 号),如表 3 所 示 .由 表 3 可知:若 以导 向力矩 为最优目标时, 672 号方案较好, 462 号 方 案 较 差;若 以 走 行 轮 侧 偏 力 为 最 优 目 标 时, 462 号 方 案 较 好, 926 号方案较差 . 综上可知, 672 号方案导向力 矩 最 小,走 行 轮 侧 偏 力 也 较 小 .因 此,选 用 672 号 方 案 为 最 终 优 化 方 案 .导向力矩初始值为 21927N·m,优化后为 21116N·m,较优化前减少了 3. 67% ;走行轮侧偏力初 始值为 2348N,优化后为 2200N,较优化前减小 6. 30%.因此,文中方法可达到优化目的,在一定程度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30 2021 年 上改善了单轴式单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 [2021]. 图 9 导向力矩的迭代过程 图 10 走行轮侧偏力迭代过程 F i 9 I t e r a t i vep r o c e s so fgu i d i ngt o r g. que F i 10 I t e r a t i vep r o c e s so fr unn i ng whe e lc o r ne r i ngf o r c e g. 图 11 横向减振器刚度迭代过程 图 12 沙漏簧横向刚度迭代过程 F i 11 I t e r a t i vep r o c e s so fl a t e r a l g. F i 12 I t e r a t i vep r o c e s so fhou r l a s s g. g sho ckabs o r be rs t i f f ne s s sp r i ngl a t e r a ls t i f f ne s s 表 3 优化方案分析 Tab. 3 Ana l s i so fop t imi z a t i ons cheme y 优化参数 优化目标 方案 编号 垂向减振器 刚度/ N·m-1 横向减振器 刚度/ N·m-1 沙漏簧横向 刚度/ N·m-1 抗点头扭杆 横向刚度/ N·m-1 462 117664 74951 11823 60891 52558 672 149857 10181 10024 10165 926 181095 14045 10024 36306 抗点头扭杆 抗点头扭杆 横向阻尼/ 垂向阻尼/ ( N·s)·m-1 ( N·s)·m-1 犕/ N·m-1 犉ty/ N 43588 21214 2190 57217 20939 21116 2200 57672 20895 21144 2211 4 结束语 对新型单轴式单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进行 分析,运用 S IMPACK 动力 学 仿 真 软 件 与 I s i t多 目 gh 标优化软件联合优化仿真,根据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拓扑结构,建立相应的单轴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 型,对车辆悬挂系统参数灵敏度进行分析,筛选出对单轴式单轨车辆过弯时的导向力矩和走行轮侧偏力 影响较大的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 行 多 目 标 优 化 分 析,在 保 证 车 体 侧 滚 角 不 超 过 0. 02r ad 和 水 平 轮 最 大径向力不超过 20kN 的前提下,单轴式单轨车 辆 过 弯 时 的 导 向 力 矩 比 优 化 前 减 少 了 3. 67% ,走 行 轮 侧偏力比优化前减少了 6. 30%.文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轴式单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 . 参考文献: [ 1] 杜子学,崔钰敏,唐飞 .单轴式单轨转向架空 气 悬 架 参 数 优 化 [ J].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研 究, 2020, 23( 6): 44  48. DOI: 10. 16037/ 1007  869x. 2020. 06. 011. j. [ 2] 韩志彬,李芾,黄运华,等 .轨道参数对单轴转 向 架 曲 线 通 过 性 能 的 影 响 [ J].电 力 机 车 与 城 轨 车 辆, 2018, 41( 5): 8  cnk i. 1672  1187. 2018. 05. 002. 16. DOI: 10. 16212/ 12, j.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文孝霞,等: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731 [ 3] J IANG Yong zh i,WUP i ngbo, ZENGJ i ng, 犲 狋犪 犾.Mu l t i pa r ame t e randmu l t i  ob e c t i veop t imi s a t i ono fa r t i cu l a t edmon  j o r a i lveh i c l esy s t emdynami c sus i nggene t i ca l r i t hm[ J].Veh i c l eSy s t em Dynami c s, 2020, 58( 1): 74  79. DOI: 10. go 2019. 1566557 1080/00423114. [ 4] 任利惠,冷涵,黄 有 培,等 .跨 坐 式 单 轨 车 耦 合 转 向 架 的 径 向 机 理 及 参 数 影 响 [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20, 48( 5): 743  750. DOI: 10. 11908/ i s sn. 0253  374x. 19296. j. [ 5] 杜子学,李云川,梁 志 华,等 .跨 座 式 单 轨 车 辆 曲 线 通 过 安 全 性 研 究 [ J].机 车 电 传 动, 2016( 1): 79  83.DOI: 10. i s sn. 1000  128x. 2016. 01. 017. 13890/ j. [ 6] 梁志华 .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5. [ 7] 左长永 .基于 MD ADAMS 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3. [ 8] 文孝霞 .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轮轮胎偏磨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8. [ 9] 杜子学,李云川,文孝霞,等 .基 于 S IMPACK/ I S IGHT 的 跨 座 式 单 轨 列 车 走 行 轮 偏 磨 研 究 与 优 化 [ J].铁 道 车 辆, i s sn. 1002  7602. 2016. 04. 001. 2016, 54( 4): 1  5, 51. DOI: 10. 3969/ j. [ 10] 文孝霞,杜子学,左长永,等 .曲线工况下跨座式单轨 走 行 轮 侧 偏 刚 度 对 轮 胎 磨 损 的 影 响 [ J].交 通 运 输 工 程 学 报, i s sn. 1671  1637. 2014. 02. 008. 2014, 14( 2): 41  48. DOI: 10. 3969/ j. [ 11] 郑凯锋,杜子学 .车速和轨道半径对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的影响[ 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1, 34( 3): 23  24, 30. DOI: 10. 3969/ i s sn. 1672  1187. 2011. 03. 007. j. [ 12] 赵一霞 .改进自适应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在多目标车间调度的研究与应用[ 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 2017. [ 13] 崔钰敏 .单轴式单轨转向架空气悬架参数优化[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9. [ 14] 于大方 .基于 I s i t的 城 轨 车 辆 动 力 学 关 键 参 数 识 别 [ J].机 械 工 程 与 自 动 化, 2018( 5): 83  84. DOI: 10. 3969/ gh j. i s sn. 1672  6413. 2018. 05. 030. [ 15] 许亮 .曲线超高率对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 车 辆 曲 线 通 过 性 能 的 影 响[ J].无 线 互 联 科 技, 2018, 15( 16): 117  119. i s sn. 1672  6944. 2018. 16. 051. DOI: 10. 3969/ j. [ 16] 杜子学,申震 .基于遗传算法的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J].中国铁路, 2014( 8): 59  62.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1  683X. 2014. 08. 016. [ 17] 文孝霞,尹晓康,杜子学 .空气弹簧失效对高架胶轮驱动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通过性的影 响[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科学版), 2019, 40( 5): 587  592.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 5013. 201903065. [ 18] 杜子学,邬浩鑫,杨震 .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 曲 线 通 过 能 力 分 析 [ J].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40( 4): 127  132. DOI: 10. 3969/ i s sn. 1674  0696. 2021. 04. 19. j. [ 19] 谢毅,寇峻瑜,余浩伟,等 .悬挂参数对悬挂式单轨车横向稳定性影响分析[ J].铁道工程学报, 2019, 36( 12): 35  40. DOI: 10. 3969/ i s sn. 1006  2106. 2019. 12. 007. j. [ 20] 杜子学,许亮 .单轴转向架跨坐式单轨车辆牵 引 平 衡 装 置 参 数 研 究[ J].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研 究, 2020, 23( 7): 129  132. 1007  869x. 2020. 07. 027. DOI: 10. 16037/ j. [ 21] 王红兵,李国芳,李炳劭,等 .基于稳健试验设计的高速客车悬挂参数多目标优 化[ J].铁 道 机 车 车 辆, 2020, 40( 2): 25  29, 97. DOI: 10. 3969/ i s sn. 1008  7842. 2020. 02. 06. j.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0021 ? 采用 犃犎犘 犓犆犃 的主动悬架 犔犙犌 控制器设计 赵健,柳江,李明星,袁策 (青岛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摘要: 为提高汽车用户的乘坐舒适性,进行基 于 层 次 分 析 法 (AHP)和 犓 均 值 聚 类 算 法 ( KCA)的 主 动 悬 架 控制 研 究 .首 先 建 立 2 自 由 度 主 动 悬 架 模 型,设 计 以 悬 架 性 能 指 标 为 目 标 函 数 的 线 性 二 次 高 斯 ( LQG)控 制 器;然后,利用 AHP 求得一组性能指 标 权 值,并 根 据 这 组 权 值 在 MATLAB 软 件 中 得 到 225 组 新 的 权 值;最 后,在 MATLAB/S imu l i nk 软件中 进 行 主、被 动 悬 架 性 能 的 仿 真,通 过 KCA 对 权 值 分 类 分 级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与被动悬架相比,采用 AHP KCA 结合算法得 到 的 主 动 悬 架 性 能 有 所 提 高,尤 其 是 车 辆 乘 坐 舒 适 性;与 仅 利 用 AHP 相比, AHP KCA 结合算法进一步提升车辆悬架的性能,证明了其优越性. 关键词: 主动悬架;线性二次高斯( LQG)控制器;加权系数;层次分析法( AHP);犓 均值聚类算法( KCA) 中图分类号: U4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32 08 ? ? ? 犇犲 狊 犻 犳犔犙犌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 犾 犲 狉犳 狅 狉犃犮 狋 犻 狏 犲犛狌 狊 狀 狊 犻 狅狀 犵狀狅 狆犲 犝狊 犻 狀犵犃犎犘 犓犆犃 ZHAOJ i an,LIUJ i ang,LIMi ngx i ng,YUAN Ce ( Schoo lo fMe chan i c a landAu t omo t i veEng i ne e r i ng,Qi ngdao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Qi ngdao266520,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imp r ovet her i d i ngc omf o r to fau t omob i l eus e r s,t hea c t i vesuspens i onc on t r o lba s edon AHP)and犓?me ansc l us t e r i nga l r i t hm ( KCA)we r es t ud i ed.Atwo r e e f ana l t i ch i e r a r chyp r o c e s s( ?deg ?o ? go y r a t i c f r e edoma c t i vesuspens i onmode lwa se s t ab l i shed,andal i ne a r s i an ( LQG)c on t r o l l e rwi t hsus  ? ?Gaus quad r oupo fpe r f o rmanc ei nde  i onpe r f o rmanc ei ndexe sa sob e c t i vef unc t i onwa sde s i i ngAHP,ag pens j gned.Byus xe swe i t swe r eob t a i ned,a c c o r d i ngt owh i ch225g r oupso fnew we i t swe r eob t a i nedi n MATLABs o f t  gh gh imu l i nk wa r e.Thepe r f o rmanc es imu l a t i ono fa c t i veand pa s s i vesuspens i on wa sc a r r i edou ti n MATLAB/S s o f twa r er e spe c t i ve l i t s we r ec l a s s i f i edand g r adedby KCA.The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showt ha t, y.The we gh c ompa r edwi t hpa s s i vesuspens i on,t hepe r f o rmanc eo fa c t i vesuspens i onob t a i nedbyt hec omb i na t i ono ft he twoa l r i t hmsi simp r oved,e spe c i a l l her i d i ngc omf o r to ft heveh i c l e;c ompa r edwi t hon l i ng AHP,t he go yt yus c omb i na t i ono ft hetwoa l r i t hmsf u r t he rimp r ove st hepe r f o rmanc eo fveh i c l esuspens i on,wh i chp r ove si t s go supe r i o r i t y. r a t i c 犓犲 狉 犱 狊: a c t i vesuspens i on;l i ne a r s i an ( LQG)c on t r o l l e r;we i t i ngc oe f f i c i en t;ana l t i ch i  ? ?Gaus quad gh y 狔狑狅 e r a r chyp r o c e s s( AHP);犓me ansc l us t e r i nga l r i t hm ( KCA) go 汽车被动悬架存在构型相同则性能特征必然相同的桎梏,不能适应多变的路况,因而主动悬架成为 研究的重点 .控制策略是主动悬架研究的核心,不同的控制算法应用在悬架上取得的效果有 所不 同 [1?4]. 收稿日期: 2020 10 15 ? ? 通信作者: 柳江( 1976 ),男,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 E ma i l: z eh@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575288) 第6期 赵健,等: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733 线性二次高斯( l i ne a r  r a t i c Gaus s i an, LQG)算法作为一种较完善的控制算法,在悬架减振方面应用 quad 广泛,主动悬架控制器常采用该算法提升车辆性 能 . LQG 控 制 器 设 计 的 关 键 在 于 各 性 能 指 标 加 权 系 数 的选取,文献[ 5 7]采用试凑法确定加权系数,原 理 简 单,但 调 试 加 权 系 数 耗 费 时 间 较 长 且 适 应 性 较 差 . ? 文献[ 8 9]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 l t i ch i e r a r chyp r o c e s s, AHP)求出2 自由度和4 自由度主动悬架各性能 ? y 指标的加权系数 .文献[ t i ca l r i t hm, 10 11]利用遗 传 算 法( GA)求 出 2 自 由 度 和 7 自 由 度 主 动 悬 ? gene go 架性能指标的加权系数 .李鑫军等 [12]将 AHP 和 GA 相 结 合,求 得 加 权 系 数 .但 上 述 文 献 中, AHP 存 在 主观片面性较多、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而 GA 的问题则是初始 搜索范 围 较 差,未 能 考 虑 各 性 能 指 标 数 量 级的差异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权值 优 化方 案,将 犓 均 值聚 类 算 法( 犓me ansc l us t e r i nga l r i t hm, go KCA)引入到加权系数的优化中,得出更合适的加权系数,从而提升车辆悬架的性能 . 1 2 自由度车辆模型 1. 1 路面模型的建立 滤波白噪声生成随机路面输入模型为 · ( 狕 犌0狌0狑. 1) π犳0狕狇 +2π 槡 狇 =-2 式( 1)中: 狕q 为路面位 移,m; 犌0 为 路 面 的 不 平 犳0 为 下 截 止 的 频 率,Hz; 度系数, m3 ·r-1 ; 狌0 为 车辆的前 进速度, m·s-1 ; 狑 为数学期 望 为 0 的 高斯白噪声 . 1. 2 2 自由度 1/4 车辆悬架模型的建立 建立 2 自由度 1/4 车辆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犿b 为车身 质量; 犿w 为车轮质量; 犽s 为悬架刚度; 犽t 为轮胎刚度; 犮s 犳 为悬架 主 动控制 力; 为悬架阻尼系数; 狕b 为车身位移; 狕w 为车轮位移; 狕q 为路面位移 . 图 1 2 自由度 1/4 车辆模型 车辆模型的动力学方程为 · · 犿b狕̈b=犽s( 狕w -狕b)+犮s( 狕 +犳. w -狕b) ( 2) F i 1 Two  deg r e e  o f  f r e edom g. 1/4veh i c l emode l · · ( 犿w狕̈w =犽t( 狕q-狕w )-犽s( 狕w -狕b)-犮s( 狕 -犳. 3) w -狕b) 1. 3 系统状态方程 1/4 车辆模型的车身加速度、轮胎动位移和悬架动行程是主要的 悬架性 能指标,因此系 统的 状态变 量 犡 和输出变量犢 选取为 · · 狕b 狕w 狕 狕q ]T , 犡=犢= [ b 狕w ( 4) 则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为 · 犡=犃犡+犅犝+犈犠 , { ( 5) 犢=犆犡+犇犝. 熿-犮s 犿b 犮s 犿b -犽s 犿b 犽s 犿b 0 犮s 犿 w 式( 4),( 5)中:犃 为系统状态矩阵,犃= 1 -犮s 犿w 犽s 犿w -犽t-犽s 犿w 犽s 犿w 0 0 0 0 0 1 0 0 0 燀0 0 0 0 -2π犳0燅 熿 0 0 1 ,-1, , , T ; 为路面输入矩阵, 000 犈 犅= 犈= 犿b 犿w [ ] 0 燄 ;犅 为控制输入矩阵, 熿1 0 0 0 0燄 0 1 0 0 0 ; 犆 为输出矩阵, 犆= 0 0 1 0 0 ; 犇 燄 0 0 0 0 1 0 燀2π狀0 槡 犌0狌0燅 燀0 0 0 0 1燅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34 为传递矩阵, 犇= 2021 年 0 0 0 0 0T [0 0 0 0 0] ;控制力向量犝=犉;高斯白噪声输入向量 犠 =狑. 2 主动悬架 犔犙犌 控制器的设计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既要考虑车辆平顺性,又要保证行车安全性,同时还要避免悬架动挠度过大 .因 此,性能指标函数 犑 表达式为 1 犜{ 2 2 2 } 狕b -狕w ) 狕w -狕q) d 狋. +狇3 ( 狇1狕̈b +狇2 ( 犜→ ∞ 犜 0 ∫ 犑 =l im ( 6) 式( 6)中: 狇1 , 狇2 和狇3 分别是各性能指标的加权系数 . 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式( 6)为 1 犜( T 犡 犙犡 +犝T犚犝 +2犡T犖犝) d 狋. 犜→ ∞ 犜 0 犑 =l im ∫ ( 7) 式( 7)中: 犚 分别是状态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加权矩阵; 犖 是交叉项的权重 . 犙, 由 MATLAB 软件中的l r函数求出最优增益反馈矩阵 犓,即 q [ 犓, 犛 ′, 犈]=l r( 犃, 犅, 犚, 犖). q 犙, 式( 8)中: 犛 ′为 Ri c c a t i方程解; 犈 为系统特征值 . 根据状态变量 犡 在时刻狋 的瞬时值 犡 ( 狋),可求出作动器在时刻狋 的控制力 犝( 狋)为 犝( 狋)=-犓犡( 狋). ( 8) ( 9) 3 基于 犃犎犘 的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3. 1 基于 犃犎犘 的确定加权系数 3. 1. 1 同尺度量化比例系数 主动悬架的性能指标间 存在较 大的数量 级 差 距,为 了 能 同 一 化 比 较,令 车身加速度同尺度量化比例系数β1 =1,求出被动悬架仿真后的 各性能指标 统计数据σ犻2 ,则 悬架 动行程 和轮胎动位移的同尺度量化比例系数β犻 为 2 ( 2,…, 狀. 10) σ1 ×β1 =σ犻×β犻, 犻=1, 3. 1. 2 主观加权比例系数 1)构造性能指标间的判断矩阵 犎,设犺犻,犼为指标犻 对指标犼 的重要性比值, 犺犻,犼性能指标间重要性比值如下:同等重要为 1;略重要为 3;比较重要为 5;重要为 7;很重要为 9.若指标 间重要性比值介于 2 个比值之间,则可依次取 2, 4, 6, 8. 熿犺1,1 犺1,2 构造性能指标间的判断矩阵 犎= ( 犺犻,犼) 狀×狀 = 犺2,1 犺2,2   … 犺1,狀燄 … 犺2,狀 .  燀犺狀,1 犺狀,2 … 犺狀,狀燅 2)求解各性能指标的权重排序向量 犠 ,根据判断矩阵 犎,可知 犎 中各行元素的乘向量 犕 为 T , 犕=[ 犕1 , 犕2 ,…, 犕狀 ] 狀 犕犻 = ∏犺犻,犼, 烌 烍 犻, 2,…, 狀. 犼 = 1, 烎 ( 11) 犼=1 犕 的狀 次方根向量犠 为 犠=[ 犠1 , 犠2 ,…, 犠狀 ]T 狀 犠犻= 槡犕犻 , 烌 烍 犻=1, 2…, 狀. 烎 ( 12) 犠 的正则向量 犠 为 狀 犠 = 犠/∑ 犠犻 , 犻=1, 2, 3. 犻=1 3)犎 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一致性检验 CR 分别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3) 第6期 赵健,等: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735 狀 ( 犎犠) 犻 , ∑ λmax= 犻 =1 狀犠犻 烌 犻=1, 2,…, 狀, ( 14) 烍 λmax-狀 CR= ( . RI狀-1) 烎 式( 14)中: RI是 犎 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 当 狀=3 时, RI=0. 52,将此值代入式( 14),求解 CR.若 CR<0. 1,则 通过一 致性 检验,否则,需要对 矩阵 犎 进行一致性校正 [13]. 4)求解主观加权比例系数,以车身加速度为主要优化目标,令其主观加权系数γ1 为 1,则其他性能 指标的主观加权系数为 ( 犠1/ 2,…, 狀. 15) γ1 =犠犻/ γ犻, 犻=1, 由式( 10)得出的同尺度量化比例系数β犻 及由式( 15)得到 的主观加 权比例 系数 3. 1. 3 最终加权系数 γ犻 求得悬架各性能指标的最终加权系数狇犻,即 狇犻=β犻×γ犻, 犻=1, 2,…, 狀. ( 16) 3. 2 车辆模型的仿真输入参数 以某轿车为研究对象,车辆模型有关参数 [14]如表 1 所示 . 表 1 车辆模型仿真输入参数 Tab. 1 I npu tpa r ame t e r so fveh i c l emode ls imu l a t i on 参数 数值 犿b/kg 犿w/kg 数值 -1 1000 40 犮s/N·s·m 狌0/m·s-1 2000 犳0/Hz 0. 1 20000 犌0/m3 ·r-1 256×106 320 犽s/N·m-1 犽t/N·m-1 参数 20 3. 3 基于 犃犎犘 的 犔犙犌 控制器的仿真与分析 在 MATLAB/S imu l i nk 软件中建立悬架仿真模型, 选择 C 级路 面作 为 道路 输入,仿真 时间( 狋)为 10s, 犎= 熿1 9 1燄 1 1 由 上 述 工 况,结 合 以 车 身 加 速 度 为 主 要 1 . 9 7 燀1 7 1燅 优化对象的原则,将 3 个性能指标 车身加速 度( 犪)、悬 架 动行程( 犛)、轮 胎 动 位 移 ( 狊)按 照 重 要 性 排 序,构 造 基 于 AHP 的主观加权判断矩阵 犎. ( a)车身加速度 基于 AHP 优化的悬架性能仿真图,如图 2 所示 .由 ( b)悬架动行程 ( c)轮胎动位移 图 2 基于 AHP 优化的悬架性能仿真图 F i 2 S imu l a t i oncha r to fsuspens i onpe r f o rmanc eba s edonAHPop t imi z a t i on g. 判断矩阵 犎,再 根 据 式 ( 10)~ ( 15)可 得 到 3 个 性 能 指 标 的 加 权 系 数 分 别 为 狇1 =1, 狇2 =1130, 狇3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36 2021 年 73445.根据表 1 车 辆 模 型 输 入 仿 真 参 数 和 3 个 加 权 系 数,运 行 MATLAB/S imu l i nk 软 件 中 的 仿 真 模 型 .被动悬架的车 身加 速度、悬架动 行程、轮胎动 位移 均方 根 值分别 为 1. 2669, 0. 0124, 0. 0045;采 用 AHP 优化后的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 程、轮 胎 动 位 移 均 方 根 值 分 别 为 1. 0964,0. 0102, 0. 0047. 由图 2 可知:相较于被动悬架,采 用 AHP 主 动 悬 架 车 身 加 速 度 的 均 方 根 值 有 明 显 的 降 低,减 小 了 13. 46% ,有效地改善 了 汽 车 平 顺 性;悬 架 动 行 程 减 小 17. 74% ,且 完 美 符 合 设 计 的 要 求 范 围 (±100 mm),降低了撞击悬架限位的概率;但 是 主、被 动 悬 架 的 轮 胎 动 位 移 的 均 方 根 值 相 差 不 大,说 明 主 动 悬 架对轮胎动位移没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因此, LQG 控制器的设计符合要求 . 4 基于 犓犆犃 的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4. 1 犓犆犃 样本的确定 为保证车身加速 度的优化效果,令 车身 加 速度的加权 系 数为 狇1 =1, 狇2 , 狇3 为 自 变 量 .在 MATLAB 中,根据 AHP 提供的加权系数,采用 Random 随 机 函 数 进 行 仿 真 实 验 .设 狇2 范 围 为 [ 1000, 2000], 狇3 范围为[ 50000, 100000],在此范围内各随机取 15 个数值 . 加权系数狇2 , 狇3 的随机取值在 MATLAB 软件表示为 ound( 1000+1000×r and( 3, 5)), 犻=1, 2, 3,…, 15, 狇2犻=r ound( 50000+50000×r and( 3, 5)), 犻=1, 2, 3,…, 15. 狇3犻=r } ( 17) 运行函数后,得到 1505, 1067, 1616, 1715, 1853, 1949, 1179, 1846, 1026, 狇2,犻= ( 1258, 1415, 1607, 1595, 1373, 1449), 犻=1, 2, 3,…, 15, 烌 烍 68096, 66331, 74462, 93415, 58975, 65776, 52401, 74037, 狇3,犻= ( 88563, 73858, 99474, 71790, 98255, 55691, 97335), 犻=1, 2, 3,…, 15. 烎 ( 18) 将狇2,犻, 狇3,犻正交组合, 狇1 =1,得到 225 组加权系 数,代 入 到 LQG 控 制 器 中 进 行 仿 真 实 验,得 到 主 动 悬架 3 个性能指标的均方根值 RMS( 犪), RMS( 犛), RMS( 狊).记 录 仿真 结果并 按序编号,将 其作为 KCA 聚类分析的样本,得到样本数据 . 4. 2 基于 犓犆犃 的样本数据仿真与分析 4. 2. 1 KCA 的设计与编程 KCA 的输入包含 犖 个数据集狓 和类簇的数目犽;输出为犽 个类簇及每个 类簇包含的样本个数及编号 [15]. 算法流程,如图 3 所示,具体有如下 5 个步骤 . 1)初始化 . 犡 为给定包含 犖 个数据的集合; 犓 为 聚 类 的 类 数;初 始 聚 类 中 心 为 在 犡 中 随 机 选 取犽 个对象 . 2)设定迭代终止条件 .通常设置最大循环次数作为终止条件 . 3)更新样本对象所属类 .根据距离准则将数据对象分配到距离最接近的类 . 4)更新类的中心位置 .将每一类的平均向量作为下次迭代的聚类中心 . 5)重复步骤 3)~4),当满足步骤 2)中的迭代终止条件时,完成聚类 . 4. 2. 2 KCA 的聚类结果分析 在 MATLAB 软件中编写并运行 KCA 程序,根据悬架性能指标相似度 的不同,样本划分为 9 类,得到聚类结果如图 4 所示 . 由于主动悬架 3 个性能指标数量级和单位的差异性,无法直接叠加,为了获得 LQG 的综合控制效 果,将悬架的 3 项指标归一化处理,得到综合控制指标 犔,即 3 RMS[ 犡)] Δ犻( . [犻,p( 犡)] 犻=1 RMS Δ 式( 19)中: Δ犻 是主动悬架的性能指标;下标 狆 是指被动悬架 . 犕( 犻)( 犻=1, 2, 3,…, 9)为犻 类均值; 狀 为样本数 . KCA 聚类结果均值,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犔= ∑ ( 19) 由表 2 可知如下 5 点 . 1)对象最多的一类有 32 个样本,最少的一类包含 12 个样本 . 2)第 2, 9 类的 犔 最小,数值分别为 2. 6165, 2. 6320,综合控制效果最好. 这两类的特征是 RMS( 犪)较低,车辆乘坐舒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赵健,等: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737 图 3 KCA 聚类流程 图 4 聚类结果图 F i 3 Cl us t e r i ngp r o c e s so fKCA g. F i 4 Cl us t e r i ngr e su l tg r aphs g. 表 2 KCA 聚类结果均值 Tab. 2 KCAc l us t e r i ng me anr e su l t 参数 犕( 1) 犕( 2) 犕( 3) 犕( 4) 犕( 5) 犕( 6) 犕( 7) 犕( 8) 犕( 9) 狀 犪/m·s-2 犛/m 27 21 37 24 12 31 18 32 23 1. 1272 0. 9752 1. 0521 1. 0277 1. 1939 1. 0776 1. 1575 1. 1141 1. 0050 0. 0105 0. 0105 0. 0102 0. 0105 0. 0105 0. 0102 0. 0103 0. 0102 0. 0104 狊/m 0. 0043 0. 0044 0. 0044 0. 0044 0. 0044 0. 0043 0. 0044 0. 0044 0. 0044 犔 2. 7138 2. 6165 2. 6530 2. 6580 2. 7892 2. 6504 2. 7443 2. 7020 2. 6320 适性相较于被动悬架改善较为明显 .这两类权值系数取值分别为狇2,2 =1435, 狇3,2 =58353; 狇2,9 =1373, 狇3,9 =59605,所选轿车模型悬架动行程的加权系数取值范围为1350~1450,轮胎动位移的加权系数取 值范围为 58300~59700 时,车辆悬架获得最优性能 . 3)第 3, 4, 6 类的 犔 居中,悬架 性能表 现较好;第 1, 5, 7, 8 类的 犔 值最大,数值均超过 2. 7000,第 5 类 犔 值接近 2. 8000,悬架控制效果最差. 此时,权值 系数狇2 为 1550~1750, 狇3 为79000~93000,表明悬架动行程、轮胎动位移在加权系数都取较大值时, 改善较大,但综合控制效果反而有所降低 . 4)犪 和犔 的改善效果具有一致性,两者成正相关 . 表 3 AHP KCA 主动悬架分级表 车 身 加 速 度 直 观 地 体 现 汽 车 平 顺 性,根 据 RMS( 犪)的均值,再 结 合 犔,对 9 类 数 据 进 行 分 级 处理,作出 AHP KCA 分级表,如表 3 所示 . 表3是 以 机 器 学 习 替 代 专 家 主 观 选 择 的 结 果,对 于 不 同 车 型 都 可 以 用 AHP KCA 算 法 分 析 Tab. 3 AHP KCAa c t i vesuspens i o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t ab l e 等级 类别 A B 2, 9 , 3 4, 6 C 5, 7, 8 1, 狇2 1350~1450 狇3 58300~59700 1450~1550 60000~79000 1550~1750 79000~93000 处理,为 LQG 控制器设计时权值的选择提供 数据 框架 .从 A 级加权系数中选出控制效果最好 的 一 组 数 据, 9类样本 狇2 =1415, 狇3 =59300.由 表 3 可 知: 数据分为 3 级,其中,第 2, 9 类为 A 级,控 制 效 果 最 佳;第 3, 4, 6 类 为 B 级,控 制 效 果 较 好;第 1, 5, 7, 8 类为 C 级,控制效果差,但相较于被动悬架,这 3 级悬架性能都有所提升 . 5 基于 犃犎犘 犓犆犃 主动悬架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节 3 通过 AHP 求出了一组加权系数,在此基础上, 节 4 利 用 KCA 确 定 了 另 一 组 最 优 加 权 系 数 .结 合 这 2 组加权 系 数,运 行 Ma t l ab/S imu l i nk 软 件 中 的 仿 真 模 型,便可得到被动悬架与基于 2 种算法的主 动悬 架 各 性 能仿真图,如图 5 所示 . 由图 5( a)可知:相 较 于 被 动 悬 架,主 动 悬 架 显 著 降 低了犪 的幅值,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由图5( b)可知: 犛 明显的减小有效降低 悬 架 击 穿 概 率,使 悬 架 工 作 空 间 得到更充 分 的 利 用 .由 图 5( c)可 知:采 用 AHP 的 主 动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a)车身加速度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38 ( b)悬架动行程 2021 年 ( c)轮胎动位移 图 5 基于 AHP KCA 算法优化的悬架性能仿真图 F i 5 S imu l a t i oncha r to fop t imi z a t i onsuspens i onpe r f o rmanc eba s edonAHP KCAa l r i t hm g. go 悬架对狊 的控制效果不佳,但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降低狊,改善行车安全性 . 为了定量化分析,各性能指标 均 方 根 值,如 表 4 所 示 .表 4 中: η1 为 AHP 主 动 悬 架 性 能 指 标 变 化 率; KCA 主动悬架性能指标变化率 . η2 为 AHP 表 4 各性能指标均方根值 Tab. 4 RMSo fe a chpe r f o rmanc ei ndex 犪/m·s 犛/m 1. 2669 1. 0964 1. 0131 η1/% -13. 46 0. 0124 0. 0102 0. 0093 -17. 74 -25. 00 狊/m 0. 0045 0. 0047 0. 0041 4. 40 -8. 90 性能指标 -2 犕 (被动悬架) 犕( AHP 主动悬架) 犕( AHP KCA 主动悬架) η2/% -20. 03 由表 4 可知:相较于被动悬架, 2 种算法设计 的 主 动 悬 架 均 有 效 降 低 犪, 犛 的 均 方 根 值,且 减 小 幅 度 都超过 10. 00% ,验证了 AHP 比较矩阵 中 比 值 选 择 的 合 理 性; AHP KCA 主 动 悬 架 比 单 一 AHP 主 动 悬架改善幅度更大,幅值减少超过 20. 00% ,虽然 AHP 主动悬架对狊 没有起到积极 效果,但 AHP KCA 主动悬架降低狊,减少幅度为 8. 90% ,证明 AHP KCA 结合算法的优越性 . 为了验证 AHP KCA 算法的可靠性,将 AHP KCA 的 仿 真 结 果 与 已 有 文 献 作 对 比,对 比 结 果 如 表 5 所示 .表 5 中: η3 为 犪 的相对误差率; η4 为 犛 的相对误差率; η5 为狊 的相对误差率 . 表 5 仿真结果对比 Tab. 5 Compa r i s ono f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 对比文献 犛/m 1. 0131 η3/% - 文中 1. 2100 16. 27 1. 0653 4. 90 文献[ 18] 文献[ 16] 对比文献 犪/m·s 文中 文献[ 16] 文献[ 17] -2 对比文献 狊/m 0. 0093 η4/% - 文中 0. 0041 0. 0091 2. 20 0. 0900 3. 33 文献[ 19] 0. 0040 文献[ ] 20 0. 0038 η5/% - 2. 50 7. 89 由表 5 可知:文中实验数据与已有文献 实 验 数 据 的 相 对 误 差 均 较 小,其 中, 犪 与 文 献[ 16]的 实 验 数 据误差为 16. 27% , 犛 与文献[ 18]的实验数据 相 对 误 差 为 2. 20% ;与 其 他 文 献 的 仿 真 结 果 相 比,文 中 相 对误差也较小, 3 个性能指标的 相 对 误 差 均 在 8% 以 下 .因 此,采 用 AHP KCA 算 法 的 主 动 悬 架 起 到 不 错的控制效果 . 6 结论 1)在传统 LQG 算法基础上,增加 AHP 算法改善悬架的控制效果,并进一步引入 KCA 聚 类,仿真 结果证明:机器学习替代专家系统的方法是可行的,同时,其 对于其 他的 基 于 经 验 的 悬 架 控 制 算 法 也 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 2)与被动悬架相比,采用 AHP KCA 算法设计的 LQG 控 制 器,能 显 著 提 升 汽 车 悬 架 性 能( 3个指 标分别降低了 20. 03% , 25. 00% , 8. 90% ).同时,将文中的仿真结果与 其他文 献的 仿真或实 验结果 进行 对比,相对误差均较小,证明了仿真结果的准确度,证明了 AHP KCA 算法的可行性 . 3)AHP KCA 算法给出了包含 225 组加权系数及悬架响应特性的数据集,并利用 KCA 分类分级,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赵健,等: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739 为 LQG 控制器设计中加权系数的确定提供了选择框架和理论指导 . 参考文献: [ 1] 龙金莲,张玉分,卢 家 暄,等 .汽 车 主 动 悬 架 LQR 控 制 器 平 顺 性 控 制 仿 真 [ J].计 算 机 仿 真, 2018, 35( 4): 102  106. DOI: 10. 3969/ i s sn. 1006  9348. 2018. 04. 021. j. [ 2] CHENSh i an,WANGJuncheng, YAO Mi ng, 犲 狋犪 犾. Imp r ovedop t ima ls l i d i ngmodec on t r o lf o ranon  l i ne a rveh i c l ea c 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17, 395: 1  25. DOI: 10. 1016/ t i vesuspens i onsy s t ems[ s v. 2017. 02. 017. j. j [ 3] NING Donghong, SUNShua i shua i, ZHANGFe i, 犲 狋犪 犾. Di s t u r banc eobs e r ve rba s edTakag i Sugenof u z z on t r o lf o r yc ana c t i ves e a tsuspens i on[ J].Me chan i c a lSy s t emsand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17, 93: 515  530. DOI: 10. 1016/ sp. gna j. yms 2017. 02. 029. [ 4] 王青云,王秡,袁姝,等 .基于磁流变材料的 汽 车 悬 架 半 主 动 控 制 [ J].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2018, 18( 1): 133  138. DOI: i s sn. 1671  1815. 2018. 01. 023. 10. 3969/ j. [ 5] 刘兴亚,韩振南 .关于车辆主动悬架稳定 性 控 制 系 统 研 究[ J].计 算 机 仿 真, 2016, 33( 11): 148  151.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6  9348. 2016. 11. 031. [ 6] 兰波,喻凡,刘 娇 蛟 .主 动 悬 架 LQG 控 制 器 设 计 [ J].系 统 仿 真 学 报, 2003, 15( 1): 138  140, 153.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4  731X. 2003. 01. 039. [ 7] 汤靖,高翔 .基于最优控制的四自由度汽车 主 动 悬 架 控 制 器[ J].农 业 机 械 学 报, 2005, 36( 4): 9  12.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0  1298. 2005. 04. 003. [ 8] 罗鑫源,杨世文 .基 于 AHP 的 车 辆 主 动 悬 架 LQG 控 制 器 设 计 [ J].振 动 与 冲 击, 2013, 32( 2): 102  106. DOI: 10. i s sn. 1000  3835. 2013. 02. 020. 3969/ j. [ 9] CHAIL i ng i ang, SUN Tao, FENGJ i n zh i, 犲 狋犪 犾. De s i ft heLQGc on t r o l l e rf o ra c t i vesuspens i onsy s t emba s edon j gno ana l t i ch i e r a r chyp r o c e s s[ J]. Au t omo t i veEng i ne e r i ng, 2010( 10): 5445  5460. DOI: 10. 1021/p r 100678k. y [ 10] 孟杰,张凯,焦洪宇 .基于遗传 算 法 优 化 的 汽 车 主 动 悬 架 LQG 控 制 器 的 设 计 [ J].机 械 科 学 与 技 术, 2013, 32( 6): 914  918. [ 11] 谢伟,赵波,蒋培露 .基于遗传算法的主动悬架 最 优 控 制 研 究 [ J].农 业 装 备 与 车 辆 工 程, 2019, 57( 8): 78  81. DOI: 10. 3969/ i s sn. 1673  3142. 2019. 08. 019. j. [ 12] 李鑫军,柳江,付延轩,等 .基于 AHP G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J].现代制造工程, 2019( 10): 34, 70  79. [ 13] 喻凡,林逸 .汽车系统动力学[M]. 2 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14] 杨绪兵,陈松灿,杨益民 .层次分析法中整体一致性判别及校正[ 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50( 3): 306  310. 10. 3321/ 1671  8836. 2004. 03. 011. DOI: i s sn: j. [ 15] 冯晓蒲,张 铁 峰 .四 种 聚 类 方 法 之 比 较 [ J].微 型 机 与 应 用, 2010, 29( 16): 1  3. DOI: 10. 3969/ i s sn. 1674  7720. j. 2010. 16. 001. [ 16] 柴陵江,孙涛,冯金芝,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J].汽车工程, 2010, 32( 8): 712  718. [ 17] 杨水永,杜燕,秦 洪 懋 .主 动 悬 架 控 制 策 略 研 究 与 试 验 验 证 [ J].现 代 制 造 工 程, 2017( 3): 1  6. DOI: 10. 16731/ j. cnk i. 1671  3133. 2017. 03. 001. [ 18] 刘林涛 .基于半主动悬架的电动轮车辆振动控制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 2019. [ 19] 陈双,宗长富 .车辆主动悬架的遗传粒子群 LQG 控制方法[ J].汽车工程, 2015, 37( 2): 189  193.. [ 20] 陈英 .车辆悬架系统的 LQG 控制器设计[ 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7.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101034 ? 短芯 犘犎犆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 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杜进金1,2,蔡奇鹏1,2,苏世灼1,2,方舒新1,2,林浩1,2 (1.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2021 ) 摘要: 为研究短芯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 PHC)管桩水泥土根植 桩 的 竖 向 荷 载 传 递 规 律,结 合 现 场 案 例 展 开 数值模拟;分析各级荷载下管桩及水泥土桩身应力与侧壁 摩 阻 力 分 布 特 征,研 究 根 植 桩 的 受 荷 规 律 和 承 载 力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管桩长度范围内,水泥土对管桩侧阻力的发挥做出了贡献,在管桩桩端处,荷 载由管桩向水泥土传递,使得此处水泥土应力应变急剧增加;管桩桩端附近水泥土的侧向变形突增,增加了管 桩水泥土界面的摩擦强度,明显提高了管桩的侧摩阻力;管 桩 桩 端 附 近 水 泥 土 塑 性 变 形 集 中,是 根 植 桩 的 一 个薄弱环节 .此外,水泥土粘聚力的增加能较为显著提高根植桩承载力,但水泥土的弹性模量及摩擦角对根植 桩承载性能影响小 .为充 分 发 挥 根 植 桩 承 载 力,在 进 行 设 计 时,宜 使 水 泥 土 的 粘 聚 力 为 250kPa、摩 擦 角 为 40 °、弹性模量为 400 MPa. 关键词: 短芯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水泥土根植桩;侧摩阻力;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TU473. 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40 08 ? ? ? 犖狌犿犲 狉 犻 犮 犪 犾犛 犻犿狌 犾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犞犲 狉 狋 犻 犮 犪 犾犅犲 犪 狉 犻 狀犵犆犪狆犪 犮 犻 狋 犳 狔狅 犆犲犿犲狀 狋 犲 犱 犛狅 犻 犾犘 犻 犾 犲犚狅 狅 狋 犲 犱 犠犻 狋 犺犛犺狅 狉 狋 狉 犲犘犎犆犘 犻 犻 犾 犲 ? ?犆狅 狆犲犘 , , 1, 2 DUJ i n i n1 2,CAIQi i zhuo1 2, j peng ,SUSh , , FANGShux i n1 2,LIN Hao1 2 ( 1.Co l l a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2021,Ch i na y,Xi 2.Fu i anRe s e a r chCen t e rf o rTunne l i ngandUr banUnde r r oundSpa c eEng i ne e r i ng, j g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2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t udyt heve r t i c a ll oadt r ans f e ro ft hec emen t ed?s o i lp i l er oo t ed wi t hsho r t o r ep r e ?c ? i i l e,nume s t r e s s edh i s t r eng t hc onc r e t e( PHC)p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wa sc a r r i edou ti nc omb i na t i onwi t hf i e l d ? pep gh c a s e.Thed i s t r i bu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x i a ls t r e s sandl a t e r a lf r i c t i onr e s i s t anc eo ft hep i i l eandc emen t ed pep s o i lunde rva r i ousl oads t epswe r eana l z ed.Thel oad?be a r i ngandi n f l uenc i ngf a c t o r so fbe a r i ngc apa c i t f y yo r oo t edp i l ewa ss t ud i ed.The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showt ha t:I nt hel eng t hr angeo fp i i l e,c emen t ed pep s o i lc on t r i bu t e st ot hel a t e r a lr e s i s t anc eo fp i i l e.Att heendo fp i i l e,t hel oadi st r ans f e r r edr ap i d l pep pep y e su l t i ngi nasha r nc r e a s ei nt hes t r e s sands t r a i no fc emen t eds o i lhe r e. f r omt hep i i l et oc emen t eds o i l,r pi pep Thel a t e r a lde f o rma t i ono fc emen t eds o i lne a rt heendo fp i i l ei nc r e a s e ssha r l i chi nc r e a s e st hef r i c t i on pep p y,wh 收稿日期: 2021 01 23 ? ? 通信作者: 蔡奇鹏( 1982 ),男,教授,博 士,博 士 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岩 土 与 隧 道 工 程 模 型 试 验 和 数 值 模 拟 的 研 究 . E  ma i l: c edu. cn. qp@hqu.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778249) 第6期 杜进金,等:短芯 PHC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741 s t r eng t ho ft hei n t e r f a c ebe twe enp i i l eandc emen t eds o i l,anda l s oi nc r e a s e sobv i ous l hel a t e r a lf r i c t i on pep yt r e s i s t anc eo fp i i l e.P l a s t i cde f o rma t i oni sc onc en t r a t eda tt hec emen t eds o i lne a rt heendo fp i i l e,r e su l  pep pep t i ngi nawe akpa r to ft her oo t edp i l e.Thei nc r e a s eo fc ohe s i ono fc emen t eds o i l c ans i i f i c an t l r ove st he gn yimp hee l a s t i cmodu l usandf r i c t i onang l eo fc emen t eds o i lhavel i t t l e be a r i ngc apa c i t ft her oo t edp i l e.Howe ve r,t yo e f f e c tont hebe a r i ngc apa c i t ft her oo t edp i l e.I no r de rt of u l l ve l opt hebe a r i ngc apa c i t ft her oo t ed yo yde yo i l e,t hec ohe s i vef o r c eo fc emen t eds o i l250kPa,t hef r i c t i onang l e40 °andt hee l a s t i cmodu l us400 MPaa r e p sugge s t edf o rde s i gn. 犓犲 狉 犱 狊: sho r t c o r ep r e s t r e s s edh i s t r eng t hc onc r e t ep i i l e s;c emen t eds o i lr oo t edp i l e s;l a t e r a lf r i c  ? ? gh pep 狔狑狅 r t i c a lbe a r i ngc apa c i t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 t i onr e s i s t anc e;ve y;nume 桩基础按施工方法主要分成预制桩和灌注桩 .预制桩 具 有桩 体 质 量 好、施 工 方 便 等 优 点,但 预 制 桩 在施工中的挤土效应,可能对周边建筑造成不利影响 [13],且预制桩无法贯穿深厚密实砂层或卵 石层、无 法进入碎块状强风化或中风化以上岩层 .冲孔或旋挖成 孔灌 注桩虽 能够进 入 到 碎 块 状 强 风 化 或 中 风 化 以上岩层,但在施工中容易出现颈缩、断桩和桩端沉渣等质量问题 [45].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是在水泥土桩初凝前,将预制管桩植入的一种新型组合桩基,施工过程中既能保 证施工质量,又能有效降低对周围环境影响 .该工法桩可用于含水率高、压缩性高、强度低的沿海软土地 区 [67],并且能适用于多孤石地质的桩基施工中 .宋义仲等 [89]通过现场实验展开管桩水泥土 根植 桩承载 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根植桩的承 载 力 高 出 同 尺 寸 灌 注 桩 40% 的 同 时,造 价 降 低 了 35%.凌 光 荣 等 [10] 进行了劲性搅拌桩的现场实验,研究表明劲性搅拌桩的单桩承载力是同 尺寸 钻孔灌 注桩的 1. 36~1. 54 [ ] 倍,侧摩阻力则 达到 了灌注桩 的 1. 26~1. 47 倍 .刘汉 龙等 11 进行 高喷插 芯组合桩模 型试验,研究 表 明 高喷插芯组合桩的承载力是同尺寸混凝土灌注桩的 1. 33 倍,侧摩阻力则达到灌注桩的 1. 47 倍 .根植桩 兼具预制桩和灌注桩各自的优点,单桩承载力高、施工工艺创新,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 对根植桩承载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目前,根植桩应用主要集中于我国部分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其他省份对该种工法桩的应用和研究 还较少 .针对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的各地规范中 [1214],承载 力计算 方 法各 不 相 同,而 且 在 承 载 力 计 算 上 都 [ ] 偏保守,如江 苏 省 DGJ 32/TJ151-2013《劲性 复合桩 技术规 程》12 中,对于短 芯桩承 载力 计算 公 式,端 阻力的计算面积仅取芯桩面积,使得根植桩设计时其优势 得不到 充分发 挥 .本 文选用 FLAC3D 有限差 分软件,对文献[ 6]中的工程实例展开模拟分析,研究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受荷规律,并对桩周水泥土 进行受力分析 . 1 数值模型建立 1. 1 模型尺寸 先以文献[ 6]报道的现场试验结果对数值模拟方法 进行验 证 .该 工程 案 例 采 用 压 桩 机 在 水 泥 土 初 凝 前,将 长 为 11 m、直 径 为 500 mm、壁宽 为 125 mm 的 单 节 预 制 管 桩 压 入 长 为 14 m、直 径 为 800 mm 的水泥粉喷桩中,共同组成管桩水泥土根植桩,如图 1 所示 . 该工程地基土以粉土、粉 砂、黏 土 为 主,其 中 在 根 植 桩 桩 长 深 度 范围内地基土主要有粉砂 夹 粉 土,根 植 桩 以 下 地 基 土 主 要 有 黏 土 与 粉砂. 为简化计算,将土体模型简 化 为 14 m 厚 的 桩 周 土 及 10 m 厚 桩端土(图 1). 1. 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计算三维模型的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如图 2 所示 .根据 研究问 图 1 根植桩结构示意图(单位: m) F i 1 S t r uc t u r eo f g. r oo t edp i l e( un i t:m) 题的对称性,计算模型取实际完整模型的 1/4,模型尺寸(长 × 宽 × 高)为 14m×14m×24m. 从图 2 可知:根植桩的网格划分相对较密,土体的网格划分则相对较疏 .其中,管桩投影范围内水泥 土采用柱体网格单元模拟,管桩与管桩投影范围外水泥土均采用柱形壳体单元模拟 .土体采用柱形外围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42 ( a)模型平面 2021 年 ( b)模型立面 图 2 数值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单位: m) F i 2 Nume r i c a lmode lme shandbounda r ond i t i ons ( un i t:m) g. yc 渐变放射网格单元模拟,在靠近根植桩部分的网格较 密;随 着土 体与根 植 桩 中 心 距 离 的 增 加,网 格 尺 寸 逐渐增大 . 在管桩桩顶和桩端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处进 行 水 平 网 格 的 加 密,以 获 取 更 详 细 的 数 据,如 图 2( b)所 示 .在土体模型外侧约束 犡 和犢 两个方向的水平位移,在模型底面束底面土体 犡, 犢 和犣 这 3 个方向的 位移,模型顶部平面( 狕=0)为不受约束的自由面,如图 2 所示 . 1. 3 材料参数及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中,桩周土体、桩端土体和水泥土均采用满足 Mohr Cou l omb 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模型 进行模拟;管桩采用各向同性弹性模型进行模拟,应力应 变 关系满 足广 义 胡 克 定 律 .模 型 材 料 物 理 力 学 基本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犈 为弹性模量; 犮 为粘聚力; γ 为重度; ν 为泊松比; φ 为摩擦角. 表 1 模型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Tab. 1 Phy s i c a landme chan i c a lpa r ame t e r so ft hemode lma t e r i a l 模型 本构模型 -1 γ/kN·m ν 犈/GPa 犮/kPa 桩周土 摩尔库伦 17. 0 0. 40 0. 06 15. 0 °) φ/( 37. 0 桩端土 摩尔库伦 17. 0 0. 42 0. 11 16. 3 37. 0 水泥土 摩尔库伦 19. 0 0. 28 0. 60 300. 0 38. 0 管桩 弹性模型 25. 0 0. 20 38. 00 - - 管桩水泥土和水泥土土体间的接触界面均采用 FLAC3D 有限差分软件内置的无厚度接触面( i n  [ 15] t e r f a c e)单元进行模拟,并假设接触面单元满足库伦剪切强度的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 . 即 在弹 性阶段 接触面单元的剪切力随着剪切位移线性增加,而进入完全塑性阶段后接触面单元的剪切力不再增加,接 [ ] 触面强度参数取为 0. 8 倍周围土体强度参数 15 ,如 表 2 所 示 .表 2 中: 犽n 为 法 向 刚 度; 犽s 为 切 向 刚 度; 犮 为粘聚力; φ 为摩擦角. 表 2 接触面力学参数 Tab. 2 Me chan i c a lpa r ame t e r so fc on t a c tsu r f a c e 接触面 犽n/GPa·m-1 犽s/GPa·m-1 犮/kPa 管桩水泥土 水泥土桩周土 4. 22 4. 22 240. 0 °) φ/( 30 0. 61 0. 61 8. 5 30 水泥土桩端土 0. 61 0. 61 12. 0 30 接触面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取值 根 据 文 献[ 15  16]的 建 议,取 周 围 最 硬 区 域 的 等 效 刚 度 的 1 至 10 倍,文中取 10 倍. 其计算式为 烄犓 + 4犌烌 犽狀 = 犽狊 = 10max 3 . 狕 Δ mi n 烎 烆 式( ) 中: 是体积模量; 是剪切模量; 是接触面法向方向上连接区域上最小尺寸 1 犓 犌 . Δ狕min 1. 4 数值模拟步骤 ( 1) 首先,将所有实体单元均模拟为土体,使其在自重应力下达到平衡状态,生成初始地应力. 其次,赋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杜进金,等:短芯 PHC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743 予水泥土和管桩单元相应的力学强度参数,再进行应力的平衡,并将所有方向的位移清零 .最后,在管桩 桩顶施加 840kN 初始荷载,而后每级增加 420kN 荷载,直至增加至第 9 级荷载 4200kN. 2 数值模拟与计算结果分析 2. 1 荷载沉降曲线 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管桩荷载沉降( 犙  狊)曲线与现场 实测 [6]的对 比,如 图 3 所 示 .图 3 中: 犙 为 荷 载; 狊为沉 降 .从图 3 可 知:计 算 得 到 和 实 测 的 犙  狊 曲线均呈缓变 型,随着荷载的增加,管桩的沉降及沉 降速率 逐 渐 增 加, 直至最后一级荷载, 犙  狊 曲线没有出现陡降的 情况 .在 第 3~6 级荷载时,数值 计 算 的 沉 降 小 于 现 场 实 测 结 果(最 大相差约 0. 35mm),这 可 能 是 由 于 数 值 计 算 中 对 土 层 图 3 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的 犙  狊 曲线 进行了一定的 简 化;在 第 7 级 荷 载 之 后,两 条 犙  狊 曲线 F i 3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and g. 基本吻合,表明该数值模型及参数选取均较为合理 . f i e l dme a su r ed犙  狊cur ve s 进一步对比直径为 500mm 的管桩在相同地质条 件 下 的 荷 载 沉 降 曲 线,如 图 3 所 示 .从 图 3 可 知: 在施加前 2 级荷载( 犙 分别为 840, 1260kN)时,管桩与根植桩的沉降量基本一致;但在第 2 级荷载以后 ( 犙≥1260kN),相同荷载水平下管桩的沉降量明显大于根植 桩,由此 可见根 植桩 的承载性 能明显 优于 管桩 .当桩顶荷载为 4200kN 时,管桩的沉降量达到 28. 6mm,是根植桩 沉降量的 2 倍 .这 是因 为管桩 桩端未能进入良好的持力层,使管桩的端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情况下管桩的沉降大、承载性能差 . 在无法进入到良好持力层的情况下,相较于管桩,根植桩能有效发挥其侧摩阻力,具有承载性能的优势 . 2. 2 管桩轴力与侧摩阻力 根据计算得到的桩身轴力,管桩的侧摩阻力 犳犿狀 计算式为 犘狀 -犘犿 ( . 2) 犃犿狀 式( 2)中: 犘犿 , 犘狀 分别 为 管桩桩 顶以下 犿 , 狀 m 截面处 的桩身 轴力; 犃犿狀 为管桩 桩身 犿 ~狀 m 间的 侧表面 [ ] 积,侧表面积指的是管桩外侧的侧表面积,在根植桩相关规范 12 及文献 [11,17]中,管桩的侧摩 阻力 计算采 犳犿狀 = 用管桩外表面的侧表面积 . 文中在计算管桩投 影 范 围 内 水 泥 土 的 轴 向 力 仅 为 管 桩 投 影 范 围 外 水 泥土的 10% ~13% ,故在计算 管 桩 侧 摩 阻 力 时 仅 取 管 桩 的 外 侧 表 面 积,计 算截面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 各级荷载下管桩轴 力 和 侧 摩 阻 力 分 布 图,分 别 如 图 5, 6 所 示 .图 5, 6 中: 犺 为桩身深度; 犘 为轴力; 犳犿狀 为侧摩阻力. 从图 5 可知:在同一 桩 身 深 度 处,管 桩 的 轴 力 随 着 桩 顶 荷 载 的 增 加 而 增加;而在同一级荷载下,管桩的轴力随 着深度 的 增加而 减 小,并 在 桩 端 处 降低至最小值 .桩身轴力分布规律表明,在施加 桩顶竖向 荷 载 过 程 中,桩 身 侧摩阻力优先发挥,在 1~10 m 的 范 围 内,桩 侧 水 泥 土 对 管 桩 侧 摩 阻 力 的 发挥做出了贡献 . 在第 1 级荷载( 840kN)作用下,管 桩的桩端 轴力较小,仅 为 85kN,占 桩顶荷载的 12% ;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桩端阻力逐渐发挥;在 桩 顶荷 载达 图 4 管桩计算截面示意图 F i 4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 g. c a l cu l at i ons e c t i ono fp i i l e pep 到 4200kN 时,桩端阻力达到最大值为 682kN,占桩顶荷载的 16% ,表现出端承摩擦桩的工作特性 .在 同一级荷载下,桩端 11 m 处轴力对比桩身 10 m 处轴力,显著 下降;随着 桩顶 荷载的增 大,这一下 降 趋 势更加明显;在 4200kN 桩顶荷载下,桩端 11m 处的轴力仅为桩身 10m 处轴力的一半,这说明荷载在 管桩桩端处由管桩迅速传递到桩周水泥土 . 从图 6 可知:在同一桩身深度时,管桩的侧摩阻力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级荷载下,管 桩的侧摩阻力在桩顶附近较高,这是因为在桩顶附近管桩所受荷载最大,浅层管桩与水泥土的相对位移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44 2021 年 图 5 管桩轴力分布图 图 6 管桩侧摩阻力分布图 F i 5 Di s t r i bu t i ono fax i a lf o r c eo fp i i l e g. pep F i 6 Di s t r i bu t i ono fl a t e r a lf r i c t i ono fp i i l e g. pep 最大,侧摩阻力发 挥比 较充分 [ 7] .管 桩侧摩阻力在 1~2 m 段迅 速减小,在 2~10 m 段侧 摩阻 力 则 变 化 不大,而在靠近桩端附近( 11m 处)侧摩阻力急剧增加 .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桩端附近的侧 摩阻 力陡增 的现象更加明显,在 4200kN 荷载, 11m 处的侧摩阻力达到了 427kPa,是 10m 处的 2. 4倍. 2. 3 水泥土受力分析 各级荷载下,管桩投影范围内、外水泥土的轴向应力分布图,如图 7, 8 所 示. 图 7, 8 中: 犺 为 桩身深 度; 犉 为轴向应力. 某截面处管桩投影范围内水泥土的轴 向 应 力 为 相 应 计 算 单 元 的 轴 向 力 之 和 除 以 计 算单元的总面积,同理求得管桩投影范围外水泥土轴向应力 .其 中 11 m 以下 的水 泥土仍然 区分管 桩投 影范围内外,并分别进行计算 . 图 7 管桩投影范围内水泥土的轴向应力分布 图 8 管桩投影范围外水泥土的轴向应力分布 F i 7 Ax i a ls t r e s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c emen t eds o i l g. F i 8 Ax i a ls t r e s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c emen t eds o i l g. wi t h i np r o e c t i ono fp i i l e j pep ou t s i dep r o e c t i ono fp i i l e j pep 从图 7, 8 可知:管桩内、外水泥土的轴向应力分布规律相似 .在同一桩身深度处,水泥土的轴向应力 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增加. 在同一荷载下,水泥土的轴向 应力则 随着深度 的增加 而减 小,在 10 m 处 达到最小值;随后,水泥土的轴向应力在管桩桩端附近出 现陡 增,达 到 峰 值 后,轴 向 应 力 迅 速 减 小 .随 着 桩顶荷载的增加,管桩桩端处水泥土轴向应力陡增的现象更加明显 .在 4200kN 荷载下 10m 处的管桩 投影范围内水泥土轴向应力为 267kPa,在 11m 处其值为 2323kPa,是 10m 处的 8. 7 倍;管桩投影范 围外水泥土轴向应力为 333kPa,在 11m 处其值为 1592kPa,约为 10m 处的 4. 8倍. 由水泥土应力突增的现象可见,管桩的桩端处( 11m 处),竖向荷载确实由管桩迅速传 递到水泥土, 与图 5 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 .在管桩桩端以下,水泥土轴向应力迅速减小,在14m 深度处降为与桩顶处 相近的值 . 在 4200kN 荷载下,对称面上管桩桩端附近( 10~12 m)水泥土塑性区分布图,如图 9 所示. 由对 称性原则可见,管桩之下有圆锥状的水泥土处于弹性 压缩状 态,而 其余 部 分 水 泥 土 处 于 塑 性 变 形 状 态, 这与刚性地基的剪切破坏形式类似 [18].太沙基 [19]认为,浅基 础底面 的粗 糙 能 够 阻 止 基 底 土 体 剪 切 位 移 的发生,相似地,管桩桩底与水泥土的摩阻力使桩底水泥土不产生剪切位移,形 成一个“弹 性区” . 因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杜进金,等:短芯 PHC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745 管桩桩底以下的水泥 土 不 发 生 破 坏 而 处 于 弹 性 状 态 .随 着 荷载的增加,管桩下水泥土发生压缩变形,管桩四 周的水 泥 土会发生局部的剪切破坏 . 结合图 7, 8, 9 可 知:在 管 桩 桩 端 附 近 的 水 泥 土 应 力 水 平高、塑性变形集中,是 水 泥 土 的 一 个 薄 弱 环 节,更 是 根 植 桩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 此,在 设 计 时 建 议 提 高 桩 端 以 下 水 泥土的强度,避免造成 局 部 破 坏 而 根 植 桩 承 载 优 势 无 法 体 [ ] 现. Zhou 等 20 也建 议 实 际 工 程 中 需 要 特 别 注 意 增 强 桩 端 扩大头水泥土的强度 . 由于管桩投影范 围 内 水 泥 土 的 侧 摩 阻 力 小,并 未 出 现 塑性区,故以下主要讨 论 管 桩 投 影 范 围 外 水 泥 土 的 侧 摩 阻 力和侧向应变 .管桩投 影 范 围 外 水 泥 土 侧 摩 阻 力 和 侧 向 应 图 9 对称面上水泥土塑性区分布 变变化,分别如图 10, 11 所示 .图 10, 11 中: 犺 为 桩 身 深 度; F i 9 Di s t r i bu t i ono fp l a s t i cz oneo f g. c emen t eds o i lonsymme t r l ane yp ε 为应变. 犳犿狀 为侧摩阻力; 从图 10 可知:在同一级荷载下,地表以下 10m 范围的 水泥 土的 侧摩阻力 变化不 显著,但在靠 近 桩 端( 11m 处)侧摩阻力也出现增大,进入桩端底部 后 则 迅 速 减 小 .从 图 11 可 知:管 桩 投 影 范 围 外 水 泥 土 在地表以下 10m 范围内发生的侧向变形程 度 较 小,但 在 管 桩 桩 端 附 近 处 ( 10~11 m)侧 向 变 形 急 剧 增 加,在 11m 处到达峰值 . 在数值模拟中可见桩端附近水泥土呈现膨胀的趋势,表 明在桩 端 附 近 管 桩 投 影 范 围 外 水 泥 土 向 外 发生侧向的变形,挤压桩周土体,使得水泥土与土体间的 水 平应力 增加,从 而 提 高 了 管 桩 投 影 范 围 外 水 泥土的侧摩阻力(图 10).同时,这也 使 得 管 桩 与 水 泥 土 之 间 的 法 向 应 力 增 加,提 高 管 桩水 泥 土 接 触 面 的接触面强度,是管桩侧摩阻力在桩端附近突增的原因之一 . 图 10 管桩投影范围外水泥土的侧摩阻力变化 图 11 管桩投影范围外水泥土的侧向应变变化 F i 10 Va r i a t i ono fl a t e r a lf r i c t i ono fc emen t eds o i l g. F i 11 Va r i a t i ono fl a t e r a ls t r a i no fc emen t eds o i l g. ou t s i dep r o e c t i onr angeo fp i i l e j pep ou t s i dep r o e c t i onr angeo fp i i l e j pep 2. 4 竖向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2. 4. 1 水泥土粘聚力 根植桩的荷载沉降( 犙  狊)曲 线 受 水 泥 土 粘 聚 力( 犮)的 影 响,如 图 12 所 示 .图 12 中: 犙 为荷载; 狊 为沉降(下同略) . 从图 12 可知:改变水泥土粘聚力 并不会 改变 犙  狊 曲线的 基本形态,其 发展均呈现渐变型变化. 当荷载较小(小于 3000kN)时,粘聚力对 犙  狊 曲线几乎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当 荷载较小时土体还处于弹性状态;而当荷载较大(大于 3000kN)时,地基土 发生竖向 压缩,局部 发生剪 切,达到塑性状态 [6]. 当荷载较大时,粘聚力的增加带来的沉降差异逐渐 体现,随着粘 聚力 的增大,桩顶 沉降逐渐减小 .在 7000kN 的桩顶荷载水平 下,当 粘 聚 力 从 50kPa 增 大 至 100kPa 时,桩 顶 沉 降 量 从 50. 9mm 下降为 41. 7mm,沉降下降趋势明显;而当粘聚力从 250kPa 增 大至 300kPa 时,桩顶 沉降量 仅下降 1. 5mm,粘聚力大于 300kPa后,其对沉降影响微弱 . 2. 4. 2 水泥土摩擦角 根植桩的荷载沉降( 犙  狊)曲 线 受 水 泥 土 摩 擦 角( φ)的 影 响,如 图 13 所 示 .从 图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46 2021 年 13 可知:与粘聚力的影 响 规 律 相 似,但 总 体 来 看 摩 擦 角 的影 响 程 度 小. 当 桩 顶 荷 载 达 到 一 定 水 平(大 于 3360 kN)时,摩擦 角 的 增 加 带 来 的 沉 降 差 异 逐 渐 体 现;随 着 摩擦角的增大,桩顶沉降逐渐减小 .在 7000kN 的 桩 顶 荷载水 平 下,当 摩 擦 角 从 25 °增 大 至 30 °时,桩 顶 沉 降 量 从 37. 4mm 下降为 35. 8mm,沉降下 降趋 势 不明显;而 当 粘聚力从 45 °增大至 50 °时,桩顶沉降量仅下降 1mm, 对承载力提高的效果微弱 . 2. 4. 3 水泥土弹 性 模 量 根 植 桩 的 荷 载沉 降( 犙  狊)曲 线受水泥土弹性模量( 犈)的影响,如 图 14 所 示 .从 图 14 图 12 水泥土粘聚力对沉降影响 可知:相比于图 12 和 图 13 的 粘 聚 力 和 摩 擦 角,水 泥 土 F i 12 I n f l uenc eo fc ohe s i ono f g. 弹性模量对沉降 差 异 的 影 响 在 第 4 级 荷 载 ( 2100kN) c emen t eds o i lons e t t l emen t 后便开始体现 .曲 线 在 第 4 级 荷 载 后 便 不 再 重 合,随 着 荷载的增加,根植桩桩顶沉降增加且增速加快 .由图 13 可知:水泥土弹性模量的增加对根植桩桩顶的沉 降影响很小,尤其是当水泥土 弹 性 模 量 大 于 400 MPa 后,几 条 曲 线 几 乎 重 合,继 续 增 加 水 泥 土 弹 性 模 量,沉降的变化非常有限 .张永刚 [21]认 为 水 泥 土 弹 性 模 量 对 沉 降 的 影 响 小,但 管 桩水 泥 土 界 面 应 该 具 有足够的粘结强度避免相对滑移,工程中应使水泥土抗压强度稳定在 1. 3 MPa以上 . 图 13 水泥土摩擦角对沉降影响 图 14 水泥土弹性模量对沉降影响 F i 13 I n f l uenc eo ff r i c t i onang l eo f g. F i 14 I n f l uenc eo fe l a s t i cmodu l uso f g. c emen t eds o i lons e t t l emen t c emen t eds o i lons e t t l emen t 3 结论 采用 FLAC3D 有限差分软件对管桩水 泥 土 根 植 桩 竖 向 载 荷 试 验 进 行 三 维 数 值 分 析,在 验 证 数 值 模型合理的条件下,进一步对根植桩竖向受荷规律和承 载力 主要影 响因素 进 行 研 究. 文 中 重 点 考 察 根 植桩的承载机理及管桩投影范围外水泥土的受力特征,得到以下 4 个主要结论. 1)在 1~10m 的范围内,桩侧水泥土对管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做出了贡献;在管桩桩端处( 11m),荷 载由管桩迅速传递至管桩桩端下水泥土,使得水泥土应力在此处突增 . 2)在管桩桩端以上约 1m 的范围内,水泥土的侧 向变 形 突 增,并 在 管 桩 桩 端 处 达 到 最 大 值. 这 使 得管桩水泥土界面的法向应力增大,进一步提高管桩水泥土 界面 的摩擦强 度,从 而引起了 管桩侧 摩阻 力在此处突增的现象 . 3)在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管桩桩端以 下 圆 锥 体 范 围 内 的 水 泥 土 处 于 弹 性 状 态,而 圆 锥 范 围 以 外 的水泥土则进入塑性状态 .这表明,桩端以下水泥土发生 局部剪切 破坏,是 整 根 根 植 桩 的 薄 弱 环 节. 因 此,在设计时建议提高桩端以下水泥土的强度,避免局部破坏导致根植桩承载优势无法体现 . 4)改变水泥土参数大小并不会 明 显 改 变 犙  狊 曲 线 的 形 态 .在 一 定 范 围 内,水 泥 土 粘 聚 力 的 增 加 能 有效减小根植桩桩顶沉降,且桩顶荷载水平越大影响越显著;而水泥土摩擦角和弹性模量均对根植桩承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杜进金,等:短芯 PHC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747 载性 能 的 影 响 不 显 著 .为 充 分 发 挥 根 植 桩 承 载 力,在 根 植 桩 桩 进 行 设 计 时,宜 使 水 泥 土 的 粘 聚 力 达 到 250kPa、摩擦角达到 40 °、弹性模量达到 400 MPa. 参考文献: [ i s sn. 1000  1] 龚晓南,李向红 .静力压桩挤土效应中的若干力学问题[ J].工程力学, 2000, 17( 4): 7  12. DOI: 10. 3969/ j. 4750. 2000. 04. 002 . [ 2] 钟建敏 .预制桩沉桩挤土引起的桩基质量 问 题 与 处 理 [ J].建 筑 结 构, 2017, 47(增 刊 2): 458  463. DOI: 10. 19701/ j. z 2017. s 2. 091 . j j g. [ 3] 雷华阳,李肖,陆培毅,等 .管 桩 挤 土 效 应 的 现 场 试 验 和 数 值 模 拟 [ J].岩 土 力 学, 2012, 33( 4): 1006  1012. DOI: 10. i s sn. 1000  7598. 2012. 04. 007 . 3969/ j. [ 4] 张东 .单桩现场试验及桩端沉渣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 2019. [ 5] 周庆,郑吉成,李君,等 .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故障和处理对策[ J].施工技术, 2012, 41( 1): 28  31, 35. [ 6] 李俊才,张永刚,邓 亚 光,等 .管 桩 水 泥 土 复 合 桩 荷 载 传 递 规 律 研 究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14, 33(增 刊 1): 3068  3076. [ 7] 周佳锦 .静钻根植竹节桩承载及沉降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 D].杭州:浙江大学, 2016. [ 8] 宋义仲,卜发东,程海涛,等 .管桩水 泥 土 复 合 基 桩 承 载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工 程 质 量, 2012, 30( 5): 12  16. DOI: 10. 3969/ i s sn. 1671  3702. 2012. 05. 004 . j. [ 9] 宋义仲,马凤生,赵西久,等 .填芯管桩水泥土复合基桩及施工方法:101858079A[ P]. 2010  10  13. [ 10] 凌光容,安海玉,谢 岱 宗,等 .劲 性 搅 拌 桩 的 试 验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01( 2): 92  96. DOI: 10. 3321/ i s sn: j. 1000  6869. 2001. 02. 018 . [ 11] 刘汉龙,任 连 伟,郑 浩,等 .高 喷 插 芯 组 合 桩 荷 载 传 递 机 制 足 尺 模 型 试 验 研 究 [ J].岩 土 力 学, 2010, 31( 5): 1395  10. 3969/ 1401. DOI: i s sn. 1000  7598. 2010. 05. 008 . j. [ 12] 江苏兴鹏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DGJ 32/TJ151-2013[ S].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1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建筑 科 学 研 究 院,中 冶 建 筑 研 究 总 院 有 限 公 司,等. 建 筑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范:JGJ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106-2014[ [ 14] 万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通州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等. 劲 性 复 合 桩 技 术 规 程: /T327-2014[ JGJ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 15] 陈育民,徐鼎平 . FLAC/FLAC3D 基础与工程实例[M]. 2 版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 16] WUJ i u i ang, LIYan, CHENG Qi angong, 犲 狋犪 犾. As imp l i f i edme t hodf o rt hede t e rmi na t i ono fve r t i c a l l oadedp i l e  j yl J]. Fr on t i e r so fS t r uc t u r a land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 2016, s o i li n t e r f a c epa r ame t e r si nl aye r eds o i lba s edonFLAC3D[ 10( 1): 103  111. [ 17] ZHOUJ i a i n, GONG Xi aonan,WANG Ku i hua, 犲 狋犪 犾. Te s t i ngandmode l i ngt hebehav i o ro fp r e bo r edg r ou t i ngp l an  j t edp i l e sunde rc omp r e s s i onandt ens i on[ J]. Ac t aGe o t e chn i c a, 2017, 12( 9): 1061  1075. DOI: 10. 1007/s 11440  017  0540  6 . [ 18] 赵明华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 2 版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 19] 太沙基 K.理论土力学[M].徐志英,译 .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 1960. [ 20] ZHOUJ i a i n, GONG Xi aonan,WANG Ku i hua, 犲 狋犪 犾. A mode lt e s tont hebehav i o ro fas t a t i cd r i l lr oo t ednodu l a r j J].Ma r i ne Ge o r e s ou r c e s and Ge o t e chno l ogy,2016,34 ( 3):293  301.DOI:10.1080/ i l eunde rc omp r e s s i on [ p 1064119X. 2015. 1012313 . [ 21] 张永刚 .管桩水泥土复合桩承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J].土工基础, 2014, 28( 4): 60  65. (责任编辑:黄仲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1004 ?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 计算模型与方法 冉孟吉1,涂兵雄1,2,刘超3,贾金青2,蔡燕燕4,张丽华2 ( 1.华侨大学 福建省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2.大连理工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 3.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广州公司,广东 广州 510655; 4.华侨大学 福建省智慧基础设施与监测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研究灌浆体周围岩土体的约束效应对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影响,开展 8 组室内模型试验 .试验结果 表明:灌浆体的受压承载力受围限体的约束效应影响显著,并随着围限体直径的增大而显著增加;灌浆体受压 破坏时,底部呈倒圆锥形破坏形态,围限体主要被 3 条径向贯 通 裂 缝 分 割 为 3 块,相 邻 裂 缝 夹 角 近 似 呈 120 °. 基于试验现象,建立灌浆体受压承载力计算的压锥模型,进一步提出灌浆体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 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 关键词: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模型试验 中图分类号: TU473. 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48 10 ? ? ? 犆犪 犾 犮 狌 犾 犪 狋 犻 狅狀 犕狅犱 犲 犾犪狀犱 犕犲 狋 犺狅犱狅 犳犆狅犿狆狉 犲 狊 狊 犻 狏 犲犆犪狆犪 犮 犻 狋 犳 狔狅 犌狉 狅狌 狋犅狅犱狔犳 狅 狉犆狅犿狆狉 犲 狊 狊 犻 狅狀 犜狔狆犲犃狀犮犺狅 狉 , RAN Meng i1,TU B i ngx i ong1 2,LIU Chao3, j J IAJ i nq i ng2,CAIYanyan4,ZHANGL i hua2 ( 1.Fu i anRe s e a r chCen t e rf o rTunne l i ngandUr banUnde r r oundSpa c eEng i ne e r i ng, j g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S t a t eKeyLabo r a t o r fCoa s t a landOf f sho r eEng i ne e r i ng,Da l i a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Da l i an116024,Ch i na; yo yo 3.Capo lI n t e r na t i ona landAs s o c i a t e sGr oupGuang zhouBr anch,Guang zhou510655,Ch i na; 4.KeyLabo r a t o r o rI n t e l l i tI n f r a s t r uc t ur eand Mon i t o r i ngo fFu i anPr ov i nc e, yf gen j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E i tg r oupso fl abo r a t o r lt e s t sa r ec a r r i edou ti no r de rt os t udyt her e s t r a i n te f f e c to ft he gh y mode r o ck ma s sa r oundt heg r ou tbodyont hec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ft heg r ou tbody.Thet e s t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 yo c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ft heg r ou tbodyi sa f f e c t eds i i f i c an t l her e s t r a i n te f f e c to fr e s t r a i n tbody,andi n  yo gn ybyt c r e a s e sg r e a t l st hed i ame t e ro fr e s t r a i n tbodyi nc r e a s e s.Whent heg r ou tbodyi sde s t r oyedunde rc omp r e s  ya s i on,t hebo t t omi si nt hef o rmo fi nve r t edc on i c a lf a i l u r e,andt her e s t r a i n tbodyi sd i v i dedi n t ot hr e eb l o cksby hei nc l udedang l eo fad a c en tc r a cksi sapp r ox ima t e l °.Ba s edont het e s t t hr e er ad i a lpene t r a t i ngc r a cks,t j y120 收稿日期: 2020 11 02 ? ? 通信作者: 涂兵雄( 1984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基坑工程与边坡工程的研究 . E ma i l: t ub i ngx i ong@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51408242,51678112);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 2018YFC1505302);中 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6M592082);大 连 理 工 大 学 海 岸 和 近 海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资 助项目( LP2013) 第6期 冉孟吉,等: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与方法 749 omp r e s s i on c onemode lf o rc a l cu l a t i ngc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ft heg r ou tbodyi se s t ab l i shed,and ? phenomena,c yo t hec a l cu l a t i onme t hodf o rc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ft heg r ou tbodyi spu tf o rwa r d.The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a r ei n yo ag r e emen twi t ht het e s tr e su l t s. 犓犲 狉 犱 狊: c omp r e s s i on  t r;g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lt e s t r ou tbody;c ypeancho y;mode 狔狑狅 锚杆被 广泛 地应 用于高边坡锚 固 [12]、深 基 坑支护 [34]及抗浮 结构 [56]等工 程中 .根据 锚杆灌浆 体 所 受应力状态的不同,锚杆一般分为拉力型锚杆和压 力 型 锚 杆 [78].压 力 型 锚 杆 的 筋 体 在 全 长 范 围 采 用 套 管包裹而形成全长无粘结状态,锚杆受到的荷载直接通过无粘结筋体传递至底端的承载体,承载体挤压 灌浆体后,依靠灌浆体与岩土体界面的侧阻力提供承载力 .因此,压力型锚杆的灌浆体处于受压状态,且 承载体处的灌浆体受到的压力最大 .由于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处于受压状态,可采用在套管内充填油脂等 防腐措施进一步提高防腐性能,故其在永久性边坡工程 中 得 到 广 泛 的 应 用 [9].近 年 来,随 着 城 市 地 下 空 间工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前期工程建设中超出建筑 红线 的基坑 支护锚 杆 对 地 下 工 程 建 设 的 影 响 日 益突出,促使压力型可回收锚杆在基坑支护等临时性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011].压力型锚杆的破坏模 式主要有筋体断裂破坏、灌浆体与岩土体界面破坏 及承载 体处灌 浆 体 受 压 破 坏 [1213].正 常 情 况 下,筋 体 可通过截面积设计来保证强度,极少发生断裂破坏,但灌 浆 体与岩 土体 界 面 破 坏 相 对 复 杂,其 破 坏 机 理 及界面的剪应力分布等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较 大关注,已取得 较 多 的 研 究 成 果 [1417].在 实 际 工 程 中, 当压力型锚杆的锚固段较长或锚固段位于坚硬土层 或风 化岩 层 时,灌浆体 因 较 高 的 抗 拔 承 载 力 而 难 以 发生灌浆体拔出破坏 .此时,压力型锚杆受到的荷载可能 大 于钻孔 中承 载 体 处 灌 浆 体 的 受 压 承 载 力,导 致灌浆体发生受压破坏,继而危及工程安全 [13]. 压力型锚杆承载体处灌浆体的受压承载力计算是压 力型锚 杆承 载 力 设 计 中 极 其 重 要 的 环 节,文 献 [ 18  19]均引入有侧限锚固段灌浆体强度增大 系 数,以 考 虑 承 载 体 处 灌 浆 体 受 压 时,周 围 岩 土 体 对 灌 浆 体的约束效应而产生对灌浆体受压承载力提 高 的 积 极 影 响 .然 而,文 献 [ 18  19]要 求 该 强 度 增 大 系 数 通 过试验确定,计算取值及应用有较大困难,此外,还缺少相应的承载体处灌浆体破坏模式的分析与说明, 基于围限体约束效应增强承载体处灌浆体承载力的力学机制及量化计算尚缺乏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开 展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室内模型试验,分析围限体约束效应对压力型锚杆受压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结合 灌浆体受压破坏形态,探讨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和方法 . 表 1 试验方案 1 试验设计 Tab. 1 Te s ts cheme 1. 1 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狋 为围限 体环 厚; 犖 为试 序号 试件组编号 狋 /mm 犖 中心置孔 1 G50 0 3 否 2 GH50 0 3 是 件的数量;试 件 组 编 号 的 G 表 示 实 心 灌 浆 体, GH 表 示 置 孔 3 G200 75 3 否 灌浆体,数字表 示 试 件 直 径 (即 围 限 体 外 径 犱1 ); 8个试件组 4 GH200 75 3 是 各包含 3 个 试 件,G50 组 3 个 试 件 的 编 号 分 别 为 G50  1~ 5 G350 150 3 否 G50  3,其他类似 .锚固段灌浆体 采 用 水 灰 比 为 0. 5的水泥净 浆,灌浆 体 直 径 犱=50 mm.灌 浆 体 的 设 计 有 两 种 形 式,分 别 6 GH350 150 3 是 7 G500 225 3 否 8 GH500 225 3 是 为实心灌浆体(简化模型)与 置 孔 灌 浆 体(实 际 浆 体 内 包 含 有 无粘结的钢绞线).实际工程中,常用的钻孔直径为 130~150 mm,故 配置 3 根直径 为 15. 2 mm 的 钢 绞 线,按配筋率相等换算的中心置孔直径约为 8. 8~10. 1 mm,试 验 取 中 心 置 孔 直 径 为 10. 0 mm.围 限 体 采用水灰比为 0. 4 的水泥净浆进行制作,圆环状,共 设 计 4 组 不 同 环 厚 的 围 限 体 (环 厚 分 别 为 0, 1. 5犱, 3. 0犱, 4. 5犱).试件高度参考前期研究成果的核心影响区范围,取 3 倍灌浆体直径,即 150mm. 试 件制作方法如下 . 1)对于狋=0 的无约束围限体试件,直接在内径为 50mm 的圆柱形管内灌注水 泥净浆 . 2)对于有围限体的试件,先将外 径 为 50 mm 的 聚 氯 乙 烯( PVC)管 插 入 底 部 模 板 的 中 心 孔 中, 调整校正垂直度后,再按围限体厚度分别选用不同直径的半圆形复合模板,在两片对开半圆形复合模板 外壁套设紧箍,组装成圆形模板,置于底模板,调 整 位 置 后 固 定;先 浇 筑 围 限 体,养 护 28d 后 拆 模,缓 慢 旋转拔除中心的 PVC 管,再灌注灌浆体的水泥净浆 . 3)对于实心灌浆体,直接浇筑灌 浆体 的水泥 净浆;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50 2021 年 对于置孔灌浆体,采用孔底托板固定外径为 10. 0mm 的 PVC 管后,再灌注水泥净浆 . 试件的制作过程,如图 1 所示 . ( a)制模 ( b)浇筑 ( c)灌浆 ( d)拆模 图 1 试件的制作过程 F i 1 Pr oduc t i onp r o c e s so fspe c imens g. 1. 2 加载方案 试验前,将灌浆体顶部加载端表面打磨至平整,然后,在围限体外壁呈 180 °方向对称粘贴两组应变 片,每组沿试件高度按竖向间距 40mm 粘 贴 3 个应变 片 . 加载设备采用万能试 验 机,加 载 前,在 灌 浆 体 中 心 安 装 直 径为 45 mm 的 圆 柱 形 钢 柱 作 为 传 力 加 载 构 件 .对 称 布 置 两支位 移 计,测 试 加 载 位 移,采 用 DH3816N 型 静 态 应 变 测试系统同步采集加 载 过 程 中 的 荷 载、位 移 及 应 变 数 据 . 加载时,先以 50N·s-1 的 速 率 加 载 至 1kN 后,卸 载 至 0 kN,再统一以 50 N·s-1 的 加 载 速 率 进 行 全 程 力 控 制 加 载,直至试件破坏 .试件加载装置,如图 2 所示 . 图 2 试验加载装置 F i 2 Te s tl oad i ngde v i c e s 1. 3 材料试验 g. 制作不同规格的水泥浆试块,进行材料试验,用于测试水 泥 浆 力 学 参 数 .材 料 试 验,如 图 3 所 示 .轴 心抗压强度试验的试块尺寸为 70. 7 mm×70. 7 mm×220. 0 mm;立 方 体 抗 压 强 度 试 验 的 试 块 尺 寸 为 70. 7mm×70. 7mm×70. 7mm;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的试块尺寸为150mm×150mm×150mm;三轴试 验的试块直径为 50mm,高为 100mm.抗压、抗拉试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犳ck, 犳tk, 犳cu,r分别为围 限体的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 犳cu,g为灌浆体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三轴试验共6 个试块 [2023],其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犮 为粘聚力; 4, 0. 5的 φ 为 内 摩 擦 角 .由 表 3 可 知:水 灰 比 为 0. 试块粘聚力平均值分别为 4. 1, 3. 8 MPa;水灰比为 0. 4, 0. 5 的试块内摩擦角平均值分别为 42 °, 30 °. ( a)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b)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c)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d)三轴试验 图 3 材料试验 F i 3 Ma t e r i a lt e s t g. 表 2 抗压、抗拉试验结果 Tab. 2 Comp r e s s i veandt ens i l et e s tr e su l t s 试件部位 参数 水灰比 试块 1 试块 2 试块 3 平均值 围限体 犳ck/MPa 犳tk/MPa 犳cu,r/MPa 犳cu,g/MPa 0. 4 41. 66 46. 27 43. 29 43. 74 0. 4 0. 4 0. 5 4. 90 57. 80 31. 05 4. 32 65. 32 30. 85 4. 35 63. 96 32. 65 4. 52 62. 36 31. 52 围限体 围限体 灌浆体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冉孟吉,等: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与方法 751 表 3 三轴试验结果 Tab. 3 Tr i ax i a lt e s tr e su l t s 犮/MPa 水灰比 = 水灰比 = 0. 4 0. 5 试块 °) φ/( 水灰比 = 水灰比 = 0. 4 0. 5 犮/MPa 水灰比 = 水灰比 = 0. 4 0. 5 试块 °) φ/( 水灰比 = 水灰比 = 0. 4 0. 5 试块 1 4. 5 3. 3 44 29 试块 4 4. 3 3. 5 42 30 试块 2 3. 4 4. 2 40 32 试块 5 4. 2 3. 8 44 31 试块 3 3. 8 4. 1 39 27 试块 6 4. 4 3. 9 43 31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 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方案,进行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室 内 模 型 试 验,其 结 果 如 表 4 所 示 .表 4 中: 犉, 犉 分别为灌 浆体的破坏荷载、各组灌浆体的平均破坏荷载; 犳c,犳c 分别 为灌 浆 体 破 坏 时 钢 柱 底 部 的 均 布 压 力(即 受 压承载力)、各组灌浆体均布压力的平均值; 狊 为灌浆体破坏时的轴向变形(位 移); 犽1 为无置 孔灌 浆体在 有约束围限体时的平均破坏荷载与 无 约 束 围 限 体 时 的 平 均 破 坏 荷 载 的 比 值,即 强 度 提 高 系 数; 犽2 为 置 孔灌浆体试件平均破坏荷载与实心灌浆体平均破坏荷载的比值; Δ犚 为该组试件破坏荷载的相对极差; “ ”表示试件因养护疏忽导致围限体开裂,不记为有效试验结果 . 表 4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室内模型试验结果 Tab. 4 Labo r a t o r lt e s tr e su l t so fg r ou tbodyf o rc omp r e s s i on  t r y mode ypeancho 试件编号 犉/kN 犳c/MPa 狊/mm G50  1 60. 66 38. 16 0. 91 G50  2 59. 27 37. 29 1. 07 G50  3 53. 70 33. 78 1. 24 GH50  1 63. 54 39. 97 1. 09 GH50  2 54. 75 34. 44 0. 97 GH50  3 60. 19 37. 86 1. 05 G200  1 62. 27 39. 17 1. 24  G200  2 39. 14 24. 62 0. 70  G200  3 47. 16 29. 67 0. 87 GH200  1 62. 23 39. 15 1. 29 GH200  2 58. 24 36. 64 0. 82 GH200  3 64. 62 40. 65 0. 93 G350  1 76. 44 48. 09 0. 91 G350  2 77. 35 48. 66 1. 11 G350  3 73. 55 46. 27 1. 26 GH350  1 86. 06 54. 14 1. 44 GH350  2 73. 97 46. 53 1. 17 GH350  3 78. 68 49. 50 1. 35 G500  1 104. 06 65. 46 1. 32 G500  2 117. 73 74. 06 1. 33 G500  3 100. 82 63. 42 1. 16 GH500  1 97. 51 61. 34 1. 14 GH500  2 112. 78 38. 16 1. 29 GH500  3 107. 34 37. 29 1. 18 犉/kN 犳c/MPa 犽1 犽2 Δ犚/% 57. 88 36. 41 - - 12. 0 59. 49 37. 43 - 1. 03 14. 8 62. 27 39. 17 1. 08 - 46. 7 61. 70 38. 81 1. 04 0. 99 10. 3 75. 78 47. 67 1. 31 - 5. 0 79. 57 50. 06 1. 34 1. 05 15. 2 107. 54 67. 65 1. 86 - 15. 7 105. 88 66. 60 1. 78 0. 98 14. 4 由表 4 可知:除 G200 外,其余各组试验结果破坏荷载的相对 极差 最大为 15. 7% ,最小 为 5. 0% ,整 体离散性相对较小; G200  2, G200  3 的灌浆体破 坏 荷 载 明 显 偏 低,主 要 原 因 是 在 浇 筑 围 限 体 时,因 养 护 疏忽导致围限体开裂(图 4),裂缝贯通 壁 环,尽 管 灌 浆 体 水 泥 净 浆 渗 入 部 分 裂 缝 中,但 该 处 围 限 体 环 向 的抗拉承载力仍显著降低,导致围限体在内壁处为灌浆体提供的径向约束力大为减小,故试件破坏荷载 明显偏低 .综合对比各组数据, G200 试验结果仅取 G200  1 为有效数据,并进行后续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52 2021 年 由表 4 还可知:置孔灌浆体与实心灌浆体试件的平均破坏荷载十分接近,表明灌浆体中心预留孔洞 对灌浆体破坏荷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各组试件的平均破坏荷载随着围限体环厚的增加而增加 . 围限体的约束效应,如图 5 所 示 .由 图 5 可 知: G200, GH200 的 围 限 体 环 厚 仅 为 75 mm,尽 管 平 均 破坏荷载有所提高,但仅分别提高了 8% , 4% ,曲线较为平 缓;当围 限体环厚 达到 150, 225 mm 时,实心 (置孔)灌浆体试件的平均破 坏 荷 载 分 别 提 高 了 31% ( 34% ), 86% ( 78% ),围 限 体 的 约 束 效 应 导 致 灌 浆 体的受压承载力显著提高,这是因为内壁受径向应力作用的空心围限体的环厚越大,在内壁产生相同环 向拉应力所需的径向应力越大,围限体内壁对灌浆体的约束作用越强,灌浆体的平均破坏荷载越大 . 图 4 围限体开裂 图 5 围限体的约束效应 F i 4 Cr a ck i ngo fr e s t r a i n tbody g. F i 5 Re s t r a i n te f f e c to fr e s t r a i n tbody g. 加载过程中,灌浆体的荷载位移( 犘  狊)曲线,如图 6 所示 . ( a)G50 ( b)GH50 ( c)G200 ( d)GH200 ( e)G350 ( f)GH35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冉孟吉,等: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与方法 ( g)G500 753 ( h)GH500 图 6 灌浆体的荷载位移曲线 F i 6 Load 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 so fg r oupbody g. 由图 6 可知:对于设置围限体的灌浆体而言,荷载位移曲线整体可分为初始弹性 阶段、刚度 强化阶 段和破坏阶段;在初始弹性阶段,荷载随灌浆体轴向变形 的 增加近 似呈 线 性 增 加,此 阶 段 的 灌 浆 体 受 力 较小,侧向变形相对较小,围限体的约束作用尚未或较少 发挥;在刚 度 强 化 阶 段,荷 载 加 载 到 一 定 程 度, 灌浆体侧向变形增大,围限体的约束作用得到较大发挥,灌浆体刚度有所增强,荷载位移曲 线的 斜率明 显增大;在破坏阶段,荷载位移曲线迅速陡降至接近于零,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 . 2. 2 破坏现象 试件的破坏过程极其短暂,破坏前,荷载位移曲线没有明显的征兆,但部分试 件的围限 体出现 了短 暂的微小裂缝扩展过程,整体上试件的破坏具有突发性,属于脆性破坏 .典型破坏现象,如图 7 所示 . ( a)灌浆体 ( b)围限体 图 7 典型破坏现象 F i 7 Typ i c a lf a i l u r ephenomenon g. 灌浆体破坏时,圆柱形钢柱底部出现一个倒圆锥形的 压 密锥,压 密 锥 的 锥 面 有 明 显 的 破 裂 痕 迹,小 心取出灌浆体并剥离部分破碎体,在倒圆锥下方近似出现一个正圆锥,正圆锥与倒圆锥的母线近似连接 成直线,且正圆锥及其底部灌浆体相对较为完好,而上部倒圆锥和下部正圆锥的锥面夹持部分沿轴向分 裂成多个块体(图 7( a)).由于钢柱底并不是光滑的面(实际工程中,承 载体的 板底 也不是光 滑的面),灌 浆体受压后,在钢柱底部摩擦力的约束作用下,底部呈倒立的压密锥(核)形态,锥顶角为 55. 4 °~63. 8 °. 当荷载继续增加,随着轴向位移的增加,压密锥的锥面对 四周的灌 浆体 产 生 剪 切 和 挤 压 作 用 力,当 围 限 体对灌浆体约束力及底部正圆锥表面的作用力无法与其平衡时,围限体开裂,灌浆体破坏 . 试验过程中,荷载加载到一定值后,围限体内壁先出现数条微小裂缝,当荷载继续增大时,裂缝进一 步扩展,直至出现“砰”的声响,试件迅速破坏,围限体裂缝贯穿外壁 .围限体典型破坏主要表现为围限体 被 3 条径向贯通裂缝分割为 3 块,相邻裂缝夹角近似呈 120 °(图 7( b)).依据试验观测的现 象,围 限体破 坏时并非沿环厚呈单纯的受拉破坏,而是在近内壁一定范 围 先出现 受 拉 开 裂,然 后,在 灌 浆 体 对 围 限 体 内壁的径向压力作用下,对未开裂的围限体产生较大的劈裂作用,引发瞬间的劈裂破坏 . 3 灌浆体受压承载力模型与计算 3. 1 计算模型 结合试验中灌浆体的破坏现象,采用压锥模型计算压力型锚杆承载体底部灌浆体的受压承载力 .当 灌浆体破坏时,底部灌浆体可划分为压密锥(Ⅰ 区)、破坏区(Ⅱ 区)及弹性区(Ⅲ 区),压锥 模型图,如 图 8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54 2021 年 所示 .图 8 中: σ 为承载体作用在灌浆体上的压应力(即受压承载力计算值); σa 为灌浆 体受 压后,受到围 限体约束的压应力(内孔受 均 匀 压 应 力); 犱0 为 为 承 载 体 直 径; 犉犌 为 承 载 体 作 用 于 灌 浆 体 的 界 面; 犃犅 为灌浆体底面; 犃犈, 犅犇 均为破裂面;点 犆 为 Ⅰ~Ⅲ 区的交汇点 . 为了简化理论推导过程,对压锥模型做以下 4 个假定 . 1)Ⅰ ,Ⅲ 区均为 刚性体,锥 面上服从 莫尔库 伦强度准则 . 2)Ⅱ 区破裂前、后均为刚体,忽略破裂块体间的相 互作用 . 3)Ⅱ 区灌 浆体与围 限体界 面间 的切向应力为零,法向应力沿高度均匀分布 . 4)Ⅰ 区压密锥的锥角为主动破裂角 . 3. 2 计算公式的推导 取 Ⅰ 区进行受力分析,其受力图如图 9 所示 .图 9 中: τ1 为灌浆体 Ⅰ 区锥面 上的切向 应力; α 为Ⅰ区 压密锥的锥角, °+φg/2, α=45 σ1 为灌浆体 Ⅰ 区锥面上的法向应力 . φg 为灌浆体的内摩擦角; Ⅰ 区竖向受力平衡方程为 i nα, σ犛1 =σ1犛2 ·cosα+τ1犛2 ·s ( 1) ( 2) anφg+犮g. τ1 =σ1t 2 式( 1),( 2)中: 犛1 为承 载体底 部面积, 犛1 =0. 25π犱0 ; 犛2 为 Ⅰ 区 锥面的 面积, 犛2 =0. 25π犱2 c o sα; 犮g 为 灌 0/ 浆体的粘聚力 . 联立式( 1),( 2),可得 ( anα+ ( 1+t anφgt anα) 3) σ=犮gt σ1 . 取 Ⅱ 区微单元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图如图 10 所示 .图 10 中:面 犅犌犌 ′犅′为灌浆体底面微单元,过点 犆 做面 犎犆犎′,面 犎犆犎′∥ 面 犅犌犌 ′犅′; ′上 的 法 向 应 力; ′上 的 切 向 应 力;令 σ2 为 面 犈犆犈 τ2 为 面 犈犆犈 ∠犎犆犎′=d θ. 图 8 压锥模型图 F i 8 Pr e s su r ec onemode l g. 图 9 Ⅰ 区受力图 图 10 Ⅱ 区微单元受力图 F i 9 S t r e s si nz one Ⅰ g. F i 10 S t r e s so fmi c r oe l emen ti nz one Ⅱ g. 面 犅犆犅 ′上法向应力σ1 总合 犉1 、切向应力τ1 总合 犜1 分别为 犱0 2c o sα ∫ 犉1 = 0 犱0 2c o sα ∫ 犜1 = 0 2 σ1犱0 d θ, 8c o sα ( 4) ( anφg +犮g) 犱2 σ1t 0 d θ. 8co sα ( 5) 狉= σ1狉cosαd θd 狉= τ1狉cosαd θd 式( 4),( 5)中: 狉 为线犆犎 上的点到点犆 的距离 . 面 犈犆犈 ′上法向应力σ2 总合 犉2 、切向应力τ2 总合 犜2 分别为 犱 2c o sα ∫ 犉2 = 0 犱 2c o sα ∫ 犜2 = 0 2 σ2犱 d θ, 8c o sα ( 6) ( anφg +犮g) 犱2 σ2t d θ. 8co sα ( 7) 狉= σ2狉cosαd θd 狉= τ2狉cosαd θd 由 Ⅱ 区竖向受力平衡条件,可得 犉1cosα+犜1s i nα-犉2c osα-犜2s i nα=0. 令 犱0/犱=犿,联立式( ) ( ) , 并代入式( ) , 可得 4~7 8 [ 1+t anαt anφg)+犮gt anα] 犿2 -犮gt anα σ1( . σ2 = 1+t anαt anφ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8) ( 9) 第6期 冉孟吉,等: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与方法 755 ′犈′犈 的法向应力产生的合力 犉a 为 Ⅱ 区微单元面 犌犌 1 犉a= σa犱2t anαd θ. 2 ( 10) 由 Ⅱ 区水平向受力平衡条件,可得 犜1cosα+犜2cosα+犉a-犉1s i nα-犉2s i nα=0. 联立式( 4)~ ( 7)和( 10),代入式( 11),可得 2 t anφg-t anα)+犮g( 犿2 +1)+4 anα σ1犿 ( σa犱t . σ2 = ( ) -t anφg-t anα 联立式( 9),( 12),可得 犮g[( 1-犿2) t anαt an( 犿2 +1)]+4 anα α-φg)+ ( σat . σ1 = 2犿2( 1+t anαt anφg) t an( α-φg) 将式( 13)代入式( 3),可得 ( 1+犿2)[ 1+t anαt an( 2 t anα α-φg)] = 犮g+ 2 ( σ σa. 2 2犿 t an( 犿t anα-φg) α-φg) ( 11) ( 12) ( 13) ( 14) 3. 3 围压的求解 取圆环状围限体,其内径(即灌浆体直径)为 犱,外径为 犱1 ,内孔受均匀压应力σa.由于假定 Ⅱ 区灌浆 体与围限体界面间法向应力沿高度均匀 分 布,可 简 化 为 内 孔 受 均 匀 压 应 力σa 的 圆 筒 .基 于 特 定 的 极 限 状态,求得σa,将其代入式( 14),即可求得灌浆体破坏时,承载体 作用在灌浆 体 上 的 压 应 力 .以 下 通 过 应 变解法和应力解法对σa 进行求解 . 1)应变解法 .对于内径为 犱,外径为 犱1 ,内孔受均匀压力σa 的 圆筒,依据 弹性 力学轴对 称平面 应力 问题的极坐标解 [24],有 ( 15) εφ =狌ρ/ ρ, 2 ( 1+ ) 犱2σa 犱1 ( ( 狌ρ= 2 μ 2 16) + 1-2μ) ρ . 犱1 -犱 犈 4 ρ 式( 15),( 16)中: 狌ρ 为径向位移; 犈, εφ 为环向应变; ρ 是 以 圆 环 围 限 体 几 何 中 心 做 极 坐 标 系 的 极 径; μ分 别为围限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 . [ ] 将式( 16)代入式( 15),可得 εφ = 2 ( 1+μ) 犱2σa 犱1 ( 2 2 + 1-2 μ) . 犈 4 犱2 1 -犱 ρ ( 17) 2 ( 犱2 犈εφ 1 -犱 ) . 2 2犱 ( 1-μ2) ( 18) [ ] 当ρ=犱1/2 时,式( 17)可变换为 σa= 将式( 18)代入式( 14),并令 犱1/犱=狀,可得 σ= ° ( ( 狀-1) t an( 45 °+0. 5φg) 犈εφ 1+犿2)[ 1+t an( 45 °+0. 5φg) t an( 45 -0. 5φg)] 犮g. ( 19) 2 2 + 2 ( ) ( ) ( ) 犿t an 45 °-0. 5φg 1-μ 2犿 t an 45 °-0. 5φg [ ] 2)应力解法 .依据弹性力学中内孔受均 匀 压 应 力σa 的 圆 筒 平 面 应 力 问 题 解 答 24 ,在 圆 筒 内 壁 处, 环向应力与内孔压力的关系为 2 犱2 1 -犱 σa= 2 σ. 犱1 +犱2 φ ( 20) 式( 20)中: σφ 为环向应力 . 偏安全地,按围限体内壁环向应力达到围限体抗拉强度时,围限体破坏,同时灌浆体破坏 .将式( 20) 代入式( 14),可得 ( 1+犿2)[ 1+t an( 45 °+0. 5φg) t an( 45 °-0. 5φg)] 2 t anα 狀2 -1 犮g. ( 21) σ= σ t+ 2 2 2 t an( 45 °-0. 5φg) 犿 ( 狀 +1) 2犿 t an( 45 °-0. 5φg) 式( 21)中: σt 为灌浆体的抗拉强度 . 3. 4 对比分析 当围限体破坏时,外壁应变片的测试值为 90×10-6 ~110×10-6 .分别采 用基 于压锥模 型的应 变解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56 2021 年 法(测试围限体水泥浆体的弹性模量为 14. 75 MPa,泊松比为 0. 25)与应力解法计 算试验方 案中各 组试 件灌浆体受压承载力,受压承载力计算结果 与 试 验 结 果 的 对 比,如 表 5 所 示 .表 5 中: 犳11 为 围 限 体 外 壁 -6 环向应变为 90×10-6 时应变解法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值; 犳12 为围限 体外壁 环向应变 为 110×10 时应变 解法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值; Δ1 为应 变解法 犳1 为 犳11 ,犳12 的平均值; 犳2 为应力解法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值; 相对于试验结果的偏差, /犳c×100% ; Δ1 = ( Δ2 为 应 力 解 法 相 对 于 试 验 结 果 的 偏 差, Δ2 = ( 犳1 -犳c) 犳2 - /犳c×100%. 犳c) 表 5 受压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Tab. 5 Compa r i s onbe twe en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andt e s tr e su l t so fc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y 犳11/MPa 犳12/MPa G200 犳c/MPa 38. 97 30. 44 G350 48. 84 46. 17 G500 67. 10 61. 91 试件组 犳2/MPa Δ1/% Δ2/% 33. 94 犳1/MPa 32. 19 44. 20 -17. 40 +13. 42 53. 17 49. 67 46. 87 +1. 70 -4. 03 72. 40 67. 16 47. 55 +0. 09 -29. 14 由表 5 可知: G200, G350, G500 应变解法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G200, G350, G500 应力 解法计 算值中, G200 的计算值偏大, G500 的计算值明显偏 低, G350 的 计 算 值 与 试 验 值 吻 合 最 好,表 明 围 限 体 外径越大,应力解法计算值越低于试验值,理论计算结果 偏于保守 .应力 解 法 与 应 变 解 法 的 结 果 存 在 差 异的原因在于应变解法是基于实测围限体外壁环向应变 进行 求 解,而应力 解 法 是 假 定 围 限 体 内 壁 环 向 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对于内壁内孔受均匀压应力的空心圆柱围限体, G200, G350, G500 在内壁处 的内孔 压力与环向应力比值分别为 0. 88, 0. 96, 0. 98.因此,应力解法分别求 解的内 孔压应力 相差不 大,计算的 受压承载力变化不大,导致围限体直径越大,计算偏差越大 . 在实 际 工 程 中,锚 杆 锚 固 段 设 置 于 地 层 中,灌 浆 体 周围岩体可视为无限体,岩体不会出现 试 验中有 限 厚 度 围限体开裂的现 象 .因 此,基 于 围 限 体 开 裂 破 坏 的 应 变 解法仅适用于室内模型试验,且能有效 验 证试验 结 果 与 应变解法结果的良好吻合性 .应力解法 是 基于钻 孔 孔 壁 岩体的环向应力达到岩体抗 拉强度(即内 壁处于 开 裂 的 临界状态),所得到的灌浆体 受压承载 力,应力 解法 可 同 时适用于室内模型试验与工程实际情况 . 受压承载力 计 算 值 与 试 验 值,如 图 11 所 示 .图 11 中: 犳 为受压承载力 .由图 11 可知:当围 限体外径为 350 mm 时,应力解 法 计 算 值、应 变 解 法 计 算 值 和 与 试 验 值 图 11 受压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 F i 11 Ca l cu l a t i onva l ueand g. t e s tva l ueo fc omp r e s s i vec apa c i t y 十分吻合;当围限体外径为 500mm(围限体直径与 钻 孔 孔 径 比 为 10)时,应 力 解 法 计 算 值 比 试 验 值、应 变解法计算 值 偏低 约 29% ,其主 要原 因 是应力 解法基 于弹性理 论厚壁圆 筒理论,内壁 环向应 力随壁 厚 的增加存在临界现象 .在实际工程中,综合考虑锚杆间距与钻孔直径的关系(锚杆间距一 般约 2. 0 m,钻 孔直径约为 150~250mm),以及岩体 中 包 含 节 理 和 裂 隙 导 致 抗 拉 强 度(浆 液 充 填)一 般 低 于 相 应 岩 石 的抗拉强度,采用应力解法计算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仍是可行的 . 4 结论 1)压力型锚杆灌浆体的受压承载力随围限体直径的增大而明显增加,围限体 对灌浆体 的约束 效应 较为明显 .灌浆体中心预留单孔洞对灌浆体的受压承载力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 2)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破坏时,灌浆体 底 部 呈 倒 圆 锥 形 破 坏 形 态,围 限 体 主 要 被 3 条 径 向 贯 通 裂缝分割为 3 块,相邻裂缝夹角近似呈 120 °. 3)基于压力型锚杆灌浆体试验破坏形态,建 立 灌 浆 体 受 压 承 载 力 的 压 锥 模 型,应 变 解 法 的 受 压 承 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应力解法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值随围限体直径的增大而低于试验值,但整 体计算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压锥模型的合理性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冉孟吉,等: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与方法 757 4)考虑锚杆实际施工工艺参数及岩体节理和裂隙的影响,基于应力解法的计 算公式可 用于估 算实 际工程中岩质地层压力型锚杆灌浆体的受压承载力 . 参考文献: [ 1] 白 晓 宇,张 明 义,王 永 洪,等 . GFRP 抗 浮 锚 杆 与 混 凝 土 底 板 黏 结 特 性 现 场 试 验 [ J].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学 报, 2020, 49 ( 1): 93  102. DOI: 10. 13247/ cnk i. cumt. 001105. j. j [ 2] 周勇,王旭日,周彦鹏 .强风化软硬互层岩质高边坡监测与数值模拟[ J].岩土力学, 2018, 39( 6): 2249  2258. [ 3] 朱彦鹏,李京榜,叶帅华,等 .基于锚索格构梁支护结构的高边坡健康监测研究与 分 析[ J].工 程 力 学, 2015, 32(增 刊 1): 271  283. DOI: 10. 6052/ i s sn. 1000  4750. 2014. 05. S047. j. [ 4] 付文光,柳建国,杨志银 .抗 浮 锚 杆 及 锚 杆 抗 浮 体 系 稳 定 性 验 算 公 式 研 究 [ J].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4, 36( 11): 1971  1982. [ 5] 许海勇,陈龙珠,刘全林 .桩锚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的简化算法[ J].岩土力学, 2013, 34( 8): 2323  2328. [ 6] 张欣喜,陈鹏,尹文彪 .国贸中心三期基坑支护工程监测研究[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11): 2319  2326. [ i s sn: 7] 程良奎 .岩土锚固的 现 状 与 发 展 [ J].土 木 工 程 学 报, 2001, 34( 3): 7  13. DOI: 10. 3321/ 1000  131X. 2001. 03. j. 002. [ 8] 邬爱清,韩军,罗超文,等 .单孔复合型锚杆 锚 固 体 应 力 分 布 特 征 研 究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04, 23( 2): 247  251. [ 9] 林振德,陈云彬 .结合永久性边 坡 支 护 的 深 基 坑 预 应 力 锚 杆 柔 性 支 护 法 的 应 用 [ J].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2, 34(增 刊 1): 389  392. [ 10] 李红 军,张 开 普 .可 回 收 式 锚 杆 在 基 坑 支 护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 J].建 筑 结 构, 2019, 49( 10): 110  114, 21.DOI: 10. 19701/ z 2019. 10. 022. j. j j g. [ 11] 庞有师,刘汉龙,龚医军 .可回收式锚杆抗拔试验研究[ J].岩土力学, 2010, 31( 6): 1813  1816, 1821. [ 12] 刘超,涂兵雄,廖小平,等 .压力型锚杆临界锚固长度的解析解[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40( 6): 716  723.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 5013. 201905002. [ 13] 卢黎,黎亮,邓宇,等 .压力型锚索承载板前砂浆体破坏机制试验研究[ J].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 11): 2110  2116. [ 14] 程良奎,范景伦 .压力分散型(可拆芯式)锚杆的研究与应用[ J].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院刊, 2000( 2): 1  8. [ 15] 芮瑞,夏元友,顾金才,等 .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受力特性试验分析[ J].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 5): 919  921. [ 16] 夏元友,陈泽松,顾金才,等 .压力分散型锚索受力特点的室内足尺模型试验[ J].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0, 32( 3): i s sn. 1671  4431. 2010. 03. 009. 33  37. DOI: 10. 3963/ j. [ 17] 刘永权,刘新荣,杨忠平,等 .不同类型预应力锚索锚固性能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16, 35 ( 2): 275  283. [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S].北 京:中 国 计划出版社, 2015.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抗浮锚杆技术规程:YB/T4659-2018[ S].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8. [ /T70-2009[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 S].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版社, 2009.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普 通 混 凝 土 力 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标 准:GB/T50081-2002[ S].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2003. [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 18 部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DZ/T0276. 18-2015[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 20 部分:岩石三轴压缩强度试验:DZ/T0276. 20-2015[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 24] 吴家龙 .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09020 ? 约束条件下 犆犉犚犘 筋单轴抗压性能试验 陈爽1,2,关纪文1,2,梁淑嘉1,2,陈红梅1,2 ( 1.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2.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对约束 条 件 下 3 种 直 径 的 碳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CFRP)筋 进 行 单 轴 抗 压 性 能 试 验,分 析 筋 材 长 细 比、 直径对抗压强度、极限应变及抗压弹性模量的影 响 .结 果 表 明: CFRP 筋 为 典 型 的 脆 性 材 料,其 破 坏 形 态 主 要 有剪切破坏、劈裂破坏、压碎破坏、屈曲破坏;直径相同的 CFRP 筋的抗压强度、极限应变及抗压弹性模量均随 长细比的增大而降低;当长细比一定时, CFRP 筋的极限应变随直径的增大而降低,但直 径 的 变 化 对 抗 压 强 度 和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甚微 .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约束条件;长细比;抗压弹性模量 中图分类号: TU377.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58 06 ? ? ?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狀 狋狅狀犝狀 犻 犪狓 犻 犪 犾犆狅犿狆狉 犲 狊 狊 犻 狅狀犅犲 犺犪 狏 犻 狅 狉 狊狅 犳 犆犉犚犘犅犪 狉 狊犻 狀犆狅狀 狊 狋 狉 犪 犻 狀 狋犆狅狀犱 犻 狋 犻 狅狀 , , CHENShuang1 2,GUANJ iwen1 2, , , LIANGShu i a1 2,CHEN Hongme i1 2 j ( 1.Guangx iKeyLabo r a t o r fNew Ene r i l d i ngEne r i ng, yo gyandBu gySav Gu i l i 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Gu i l i n541004,Ch i na; yo 2.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Co l l ege,Gu i l i 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Gu i l i n541004,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un i 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behav i o r sexpe r imen tonc a r bonf i be rr e i n f o r c edp l a s t i c( CFRP)ba r so f t hr e ed i ame t e r swe r ec a r r i edou ti nc ons t r a i n tc ond i t i on.Thee f f e c t so fs l ende r ne s sr a t i oandd i ame t e ront he 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ng t h,u l t ima t es t r a i nandc omp r e s s i vee l a s t i cmodu l uswe r eana l z ed.Ther e su l t si nd i c a t et ha t y hef a i l u r epa t t e r nsi nvo l vei nshe a rf a i l u r e,sp l i t t i ngf a i l u r e,c r ush i ngf a i l  CFRPba ri st i c a lb r i t t l ema t e r i a l,t yp l t ima t es t r a i nandc omp r e s s i vee l a s t i cmodu l uso fCFRP u r eandbuck l i ngf a i l u r e.The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ng t h,u ba r swi t ht hes amed i ame t e rde c r e a s ewi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s l ende r ne s sr a t i o s.Fo rt hes ames l ende r ne s sr a t i o, t heu l t ima t es t r a i no fCFRPba r sde c r e a s ewi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d i ame t e r,bu tt heva r i a t i ono fd i ame t e re f f e c t s l i t t l eont he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ng t handc omp r e s s i vee l a s t i cmodu l us. 犓犲 狉 犱 狊: c a r bonf i be rr e i n f o r c edp l a s t i cba r s;c ons t r a i n tc ond i t i on;s l ende r ne s sr a t i o;c omp r e s s i vee l a s t i c 狔狑狅 modu l us [ ] 纤维增强复 合材料( FRP)筋具 有密 度小、抗 拉强度高、耐 腐 蚀性强等优 良性 能 17 .研究 表 明, FRP 筋不需要考虑因钢筋锈蚀引 起 的 耐 久 性 问 题,故 相 较 于 钢 筋, FRP 筋 更 适 合 作 为 侵 蚀 性 环 境 (酸 雨 地 收稿日期: 2020 09 08 ? ? 通信作者: 陈爽( 1981 ),男,副教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新 型 建 筑 材 料、混 凝 土 结 构 耐 久 性 及 力 学 性 能 的 研 究 . E ma i l: dd@163. c om. g jw_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568013);广 西 高 等 学 校 高 水 平 创 新 团 队 及 卓 越 学 者 计 划 ( 2017 年);广 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2021KY0338);广西 建 筑 新 能 源 与 节 能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资助项目(桂科能 19  J  21  3) 第6期 陈爽,等:约束条件下 CFRP 筋单轴抗压性能试验 759 区、沿海和海岛等)下服役结构的增强筋 [13].目前,对 FRP 筋的应用主 要集中 在发 挥抗拉 性能方面,往 往忽略其抗压性能 [46].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结构构件 常 处 于 复 杂 应 力 状 态,不 可 避 免 地 承 受 压 应 力,且 [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CFRP)抗压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受压构件的承载力水平 78 . 一些学者对 CFRP 筋的抗压性能进行研究 .龚永智 等 [9]发现 长细比较 大的 CFRP 筋试 件 的 受 压 弯 曲程度越明显,且容易发生失稳破坏 .张 新 越 等 [10]发 现 CFRP 筋 的 破 坏 一 般 是 横 向 变 形 过 大 而 无 法 继 续承受荷载所致,且当约束条件较弱时,试 件 端 部 会 提 前 破 坏,测 得 的 抗 压 强 度 偏 低 .文 献[ 11  13]研 究 表明 CFRP 筋在未加约束或约束作用不 明 显 的 情 况 下,往 往 导 致 筋 材 发 生 整 体 失 稳 或 端 部 压 碎,实 测 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大,试验效果不佳 .为了保证筋材试件的 稳定性,本文 对约束条件 下 的 CFRP 筋 进 行 单轴抗压性能试验,分析筋材长细比、直径对抗压性能的影响 . 表 1 试件的参数 1 试验方案 Tab. 1 Pa r ame t e r so fspe c imens 组别 试件编号 犱/mm 犾/cm 1 2 宁市安捷 复 合 材 料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每 种 直 径 均 设 计 3 4 30, 45, 60 等 3 种 长 细 比,并 根 据 长 细 比 设 置 不 同 的 受 5 压长度 .为了 减 小 试 验 误 差,保 证 试 验 数 据 的 可 靠 性, 6 以相同 直 径 和 受 压 长 度 的 试 件 为 一 组,分 为 1~9 组, 7 8 每组有 3 个完全相同的试件(相关参数取平均值). 9 C8  6. 00 C8  9. 00 C8  12. 00 C10  7. 50 C10  11. 25 C10  15. 00 C12  9. 00 C12  13. 50 C12  18. 00 8 8 8 10 10 10 12 12 12 6. 00 9. 00 12. 00 7. 50 11. 25 15. 00 9. 00 13. 50 18. 00 1. 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采用直径 为 8, 10, 12 mm 的 CFRP 筋 (浙 江 省 海 试件 的 参 数,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试 件 编 号 规 则 λ 30 45 60 30 45 60 30 45 60 数量 3 3 3 3 3 3 3 3 3 为 C(碳纤维筋) 筋材直径受压长度; 犱 为筋材直径; 犾 为受压长度; 犐/犃 =4 犾/犱, 犐为 λ 为长细比, λ=犾/槡 圆截面惯性矩, 犐=π犱4/64, 犃 为圆截面面积, 犃=π犱2/4. 试件两端采用抗压强度高、刚度大 的 碳 钢 套 帽 加 以 约 束,并 在 碳 钢 套 帽 与 CFRP 筋 之 间 的 空 余 部 分灌入环氧树脂进行固定 [14].定制碳钢套帽 的 尺 寸 图,如 图 1 所 示 .图 1 中: 犚 为 CFRP 筋 半 径 . CFRP 筋压缩试件,如图 2 所示 .两端碳钢套帽固定好后,在筋材中部两侧对称粘贴规格为 3mm×2mm(长 × 宽)的电阻应变片,试件的应变值取两侧的平均值 . ( a)剖面图 ( b)俯视图 图 1 定制碳钢套帽的尺寸图(单位: mm) F i 1 S i z e so fcus t omi z edc a r bons t e e lc ap ( un i t:mm) g. 图 2 CFRP 筋压缩试件 F i 2 CFRPba rc omp r e s s i onspe c imens g. 1. 2 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案 采用 500t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加载数据 由试验机 数据采 集系 统自动 采集,试 件的应变由 DH3816N 型静态应变分析系统 采 集 .采 用 正 位 单 调 静 力 加 载,全 过 程 按 位 移 控 制,加 载 速 率为 2mm·mi n-1 ,从零开始加载,直至试件完全破坏,荷载的施加需连续、平稳 . 2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2. 1 试验现象 在加载初期,试件会发出微小的碎裂声,这是因为加压 板与 碳 钢 套 帽 完 全 接 触 后,会 对 筋 材 进 行 垂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60 2021 年 直对中 调整,试 件两 端 的部分环氧树 脂发生 碎裂 [15].当接近极限 荷载时,试件 不断发出 碎裂的 声 响 .最 后,伴随着一声脆响,试件达到极限承载力,发生破坏 .整个过程中, CFRP 筋始终不发 生屈 服,属 于典型 的脆性破坏 . 2. 2 破坏形态分析 试验中, CFRP 筋出现剪切破坏、劈裂破坏、压碎破坏、屈曲破坏等 4 种破坏形态,如图 3~6 所示 . 1)剪切破坏 .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直径为 10mm 的试件中,其破坏面与试件 纵轴线大致 呈 45 °,通 [ 15] 常会 完全 断 裂且伴 随 明显的相对 滑动,筋材上 的白色螺旋 缠绕纤 维线发 生崩断 .剪切破 坏测 得的极 限承载力适中,试件部分抗压性能得到发挥 . 2)劈裂破坏 .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试件由于泊松效应发生侧向开裂,当横向拉 应变超过 自身的 极限 拉应变时,会发生劈裂破坏,又称横向开裂破坏 .劈 裂 破 坏 主 要 发 生 在 直 径 为 12 mm 的 试 件 中,主 要 出 现在试件端部及沿纵轴方向 .筋材往往未完全被压坏 就已经 达到极 限 承 载 力,因 此,其 抗 压 性 能 未 得 到 充分发挥 . 3)压碎破坏 .压碎破坏发生在直径为 8mm 的试件中,压碎破坏的程度 十分彻底,筋材 纤维 往往直 接被压成碎屑,甚至粉末,且 完 全 观 察 不 到 裂 缝 沿 轴 向 延 伸 的 痕 迹 [15].压 碎 破 坏 测 得 的 极 限 承 载 力 较 高,筋材抗压性能得到充分利用 . 4)屈曲破坏 .受压长度大的试件容易发 生 屈 曲 破 坏,用 肉 眼 便 可 以 观 察 到 破 坏 一 侧 的 纤 维 发 生 弯 折变形,致使荷载作用线发生偏移 .屈曲破坏测得的筋材极限承载力极低,对其抗压性能利用率也极低 . 图 3 剪切破坏形态图 图 4 劈裂破坏形态图 F i 3 She a rf a i l u r epa t t e r ns g. F i 4 Sp l i t t i ngf a i l u r epa t t e r ns g. 图 5 压碎破坏形态图 图 6 屈曲破坏形态图 F i 5 Cr ush i ngf a i l u r epa t t e r ns g. F i 6 Buck l i ngf a i l u r epa t t e r ns g.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1 试验结果 犘u 4犘u CFRP 筋抗压性能试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犘u 为极限荷载; 犈c σc 为抗压强度, σc= = 2 ; 犃 π犱 ″-σ ′,其中, 表示应变 为 σ 为抗压弹性模量, 犈c= ″ ″ 0. 0025 时的应力 值, ′表示应变ε ′为 0. 0005 时的 σ ε σ ″-ε ′ ε 应力值; εu 为极限应变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陈爽,等:约束条件下 CFRP 筋单轴抗压性能试验 761 表 2 CFRP 筋抗压性能试验结果 Tab. 2 Te s tr e su l t so fCFRPba rc omp r e s s i onbehav i o r s 试件编号 犾/cm λ 犘u/kN σc/MPa 犈c/GPa -6 εu/×10 破坏形态 C8  6. 00 6. 00 30 23. 37 465. 10 62. 27 7966. 45 压碎破坏 C8  9. 00 9. 00 45 18. 98 377. 88 41. 90 6766. 69 压碎破坏 C8  12. 00 12. 00 60 14. 28 252. 85 29. 84 6366. 38 屈曲破坏 C10  7. 50 7. 50 30 35. 34 450. 19 48. 83 5266. 44 剪切破坏 C10  11. 25 11. 25 45 28. 90 368. 13 44. 87 4600. 00 剪切破坏 C10  15. 00 15. 00 60 21. 16 269. 60 41. 14 3666. 68 剪切破坏 C12  9. 00 9. 00 30 48. 78 431. 53 70. 48 3800. 00 劈裂破坏 C12  13. 50 13. 50 45 41. 44 366. 64 51. 88 3566. 31 劈裂破坏 C12  18. 00 18. 00 60 28. 58 284. 24 49. 96 3400. 00 劈裂破坏 3. 2 应力应变曲线 受压应力应变(  CFRP 筋为 典型 的脆 性材料,其应 力应 变 曲 线 σ ε)曲线,如图 7 所示 .由图 7 可 知: 始终保持线弹性增长;直径为 8, 10mm 试件的 极 限 应 变 随 着 长 细 比 的 增 大 而 减 小;直 径 为 8 mm 的 试 件长细比为 30, 45 时,发生完全压碎破坏,所测 的 极 限 应 变 高 达 4300 ×10-6 ,当 长 细 比 增 加 至 60 时, 试件曲线的斜率最大,加载过程中应变始终小于前两 种长细 比的应 变,且 由 于 发 生 屈 曲 失 稳,未 达 到 极 限强度就提前发生破坏,故极限应 变 偏 小;直 径 为 10 mm 的 试 件 主 要 发 生 剪 切 破 坏,尽 管 长 细 比 为 30 时的曲线斜率偏大,但最终测得的极限应变均较为接近;直径为 12 mm 的试件 主要发生劈 裂破坏, 3种 长细比下曲线的斜率相近,极限应变相差甚微 . ( a)犱=8mm ( b)犱=10mm ( c)犱=12mm 图 7 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F i 7 Comp r e s s i ves t r e s s  s t r a i ncu r ve s g. 3. 3 长细比的影响 3. 3. 1 抗压强度 抗压强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8 所示 .由图 8 可得以下 3 个结论 . 1)各试件 的 抗压强度均随着 长细比的 增 大而 减小;当 长 细比为 30, 45 时,直 径为 8 mm 的 试 件 发 生压碎破坏,抗压强度较高,最大抗压强度可达 465. 10 MPa;当长 细比 继续增 大到 60,直径 为 8 mm 的 试件发生屈曲失稳,且两端碳钢套帽对筋材的约束作 用逐渐 减弱,故其 第 2 段 曲 线 下 降 斜 率 增 加 明 显, 减幅较第 1 段增加了 8. 13% ,直径为 8mm 的试件最终的抗压强度低于直径为 10, 12mm 的试件 . 12% ,主要原因是试件发生剪切破坏, 2)直径为 10mm 的试件曲线下降斜率明显,累计减幅达 40. 且剪切面与试件纵轴线往往保持呈 45 °发 生 破 坏,而 长 细 比 的 增 加 使 试 件 由 原 来 的 整 体 剪 切 破 坏 转 变 为端部剪切破坏,导致试件中部筋材的抗压性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 3)直径为 12mm 的试件两段曲线下降斜率大致相同,累计减幅仅为 22. 79% ,减幅最小 .试件主要 发生劈裂破坏,尽管长细比的增大使外部胶体容易发生劈裂受损,但由于直径较大,当接近破坏时,筋材 内部纤维 发 生 应 力 重 分 布,仍 可 以 承 担 一 定 的 压 应 力 [16].因 此,当 长 细 比 增 加 到 60 时,直 径 为 12 mm 的试件的抗压强度最大 . 3. 3. 2 极限应变 极限应变的变化情况,如图 9 所示 .由图 9 可知:各试件的极限应变均随长细比的增 加逐渐减小;直径为 12mm 的试件曲线下降斜率最平缓,极限应变累计减幅仅为 10. 53% ;而直径 为 8, 10mm 的试件累计减幅分别达到 20. 09% , 30. 38% ,其中,直径为 8mm 的试件第 2 次减幅 较第 1 次减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62 2021 年 小了 10. 03% ,直径为 10mm 的试件第 2 次减幅较第 1 次增加了 5. 08%. 图 8 抗压强度的变化情况 图 9 极限应变的变化情况 F i 8 Va r i a t i ono f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ng t h g. F i 9 Va r i a t i ono fpe akc omp r e s s i ves t r a i n g. 3. 3. 3 抗 压 弹 性 模 量 抗 压 弹 性 模 量 的 变 化 情 况,如 图 10 所 示 .由图 10 可知:各试件的抗压弹性模量 均随着长细 比 的 增 加 逐 渐减小;当长细比为30 时,直径为12mm 的试件的抗压弹性模量 最大,可达 70. 48GPa,当长细比分别增加到 45, 60 时,直径 为 12 mm 的试件抗压弹性 模 量 分 别 累 计 降 低 26. 40% , 29. 11% ,但 其 抗压弹性模量始终大于直径为 8, 10mm 的试件;直径为 8mm 的 试件由于直径小、稳定性不佳,故曲线 下 降斜率 明显,总 减 幅 最 大 已达 52. 07% ;直径为 10 mm 的 试 件 曲 线 斜 率 平 缓,两 次 减 幅 大 致相同,均保持在 8. 00% 左右,总减幅仅为 15. 75%. 3. 4 直径的影响 直径变化的影响,如图 11 所示 .由图 11( a)可知:当长 细比 分 别为 30, 45 时,试件 的 抗 压 强 度 随 直 径 的 增 大 而 降 低;当 长 细 比 图 10 抗压弹性模量的变化情况 F i 10 Va r i a t i ono fc omp r e s s i ve g. e l a s t i cmodu l us 为 60 时,试件的抗压强度反而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筋材的抗压强度随着直径变化未表现出明 显的规律性,这种现象往往取决于筋材的破坏形态 . ( a)抗压强度 ( b)极限应变 ( c)抗压弹性模量 图 11 直径变化的影响 F i 11 Ef f e c t so fd i ame t e rva r i a t i on g. 由图 11( b)可知:极限应变随着直径 的 增 大 而 显 著 减 小,这 是 因 为 随 着 直 径 的 增 大,外 部 缠 绕 的 约 束纤维丝对内部纤维的约束作用越小,且内部纤维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导致极限应变明显降低 [16]. 由图 11( c)可知:试件的抗压弹性模量随着直径的变化未 表现出 明显的 规律性;当长细 比为 30 时, 抗压弹性模量先下降后上升;当长细比分别为 45, 60 时,抗压弹性模量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且斜率增大 . 这与筋材本身的制作质量、两端碳钢套帽的约束效果及几何中心是否对中有关 [16]. 4 结论 1)碳钢套帽的约束能够有效避免 CFRP 筋端部发生局部破坏,可较准确地反映筋材单 轴受 压时的 破坏形态,即剪切破坏、劈裂破坏、压碎破 坏 和 屈 曲 破 坏 .当 发 生 压 碎 破 坏 时, CFRP 筋 的 抗 压 性 能 得 以 充分发挥,测得的抗压强度较高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陈爽,等:约束条件下 CFRP 筋单轴抗压性能试验 763 2)CFRP 筋为典型的脆性材料,加载过程未出现屈服平台,筋材应力应变曲线保持线弹性增长 . 3)CFRP 筋单轴抗压强度随长细比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幅取决于筋材的破坏形态 .其中,直径 为 12 mm 的试件在接近破坏时发生内力重分布,其抗压强度的减幅最小 .同样,对极限应变、抗压 弹性 模量的 影响规律相似 . 4)CFRP 筋的极限应变随着直径的增 大 而 显 著 减 小,而 直 径 的 增 大 对 试 件 抗 压 强 度、抗 压 弹 性 模 量影响甚微 . 参考文献: [ 1] 陈爽,吕海波,王磊 .纤维增强 塑 料 筋 与 珊 瑚 混 凝 土 粘 结 滑 移 本 构 模 型 [ J].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9, 39( 1): 107  113. DOI: 10. 3969/ i s sn. 1674  9057. 2019. 01. 012 j. [ 2] AHMED A, GUOShua i cheng, ZHANGZuhua, 犲 狋犪 犾. Ar e v i ewondu r ab i l i t ff i be rr e i n f o r c edpo l r( FRP)ba r s yo yme J]. Cons t r uc t i onandBu i l d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20, 256: 119484. DOI: 10. 1016/ r e i n f o r c eds e awa t e rs e as andc onc r e t e[ j. c onbu i l dma t. 2020. 119484. [ 3] 董志强,吴 刚 . FRP 筋 增 强 混 凝 土 结 构 耐 久 性 能 研 究 进 展 [ J].土 木 工 程 学 报, 2019, 52( 10): 1  19, 29. DOI: 10. 15951/ tmgcxb. 2019. 10. 001. j. [ 4] 徐扬,魏洋,程 勋 煜,等 .碳 纤 维箍 筋 约 束 倒 角 矩 形 混 凝 土 柱 的 轴 压 性 能 [ J].玻 璃 钢/复 合 材 料, 2019( 6): 5  11. i s sn. 1003  0999. 2019. 06. 001. DOI: 10. 3969/ j. [ 5] XUJ i e,WANG We i x i n, HAN Qi nghua.Me chan i c a lp r ope r t i e so fpu l t r udedh i  t empe r a t u r e  r e s i s t an tc a r bon  f i be r  gh r e i n f  o r c edpo l rt endonsa te l e va t edt empe r a t u r e s[ J]. Cons t r uc t i onandBu i l d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20, 258: 119526. yme DOI: 10. 1016/ c onbu i l dma t. 2020. 119526. j. [ 6] 张世江,郭子雄,叶勇 . CFRP 筋增强板加固石 梁 受 弯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20, 41( 6): 189  194, 204. z 2018. 0349. DOI: 10. 14006/ j. j j gxb. [ 7] 李彪,杨勇新,赵进阶,等 .结构工程用碳纤维复材筋力学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J].建筑结构, 2020, 50( 2): 72  75. DOI: 10. 19701/ z 2020. 02. 013. j. j j g. [ 8] 彭小丽,徐玉野,王卫华 .不同规范的 RC 梁抗剪加固式中 CFRP 抗剪贡献的计算方法比较[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2012, 33( 6): 676  683. DOI: 10. 11830/ i s sn. 1000  5013. 2012. 06. 0676. [ 9] 龚永智,张继文 . CFRP 筋 增 强 混 凝 土 偏 心 受 压 柱 受 力 性 能 的 试 验 研 究 [ J].土 木 工 程 学 报, 2009, 42( 10): 46  52. i s sn: DOI: 10. 3321/ 1000  131X. 2009. 10. 007. j. [ 10] 张新越,欧进萍 . FRP 加筋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 版), 2006, 38( 4): 467  472, 485. DOI: 10. 3969/ i s sn. 1006  7930. 2006. 04. 005. j. [ 11] S IDDIQUIN,ABBAS H,ALMUSALLAM T, 犲 狋犪 犾. Comp r e s s i onbehav i o ro fFRP  s t r eng t hened RCs r ec o l  qua J]. J ou r na lo fBu i l d i ng Eng i ne e r i ng, 2020, 32( 11): 1015 umnso fva r i ngs l ende r ne s sr a t i o sunde r e c c en t r i cl oad i ng[ y 12. DOI: 10. 1016/ obe. 2020. 101512. j. j [ 12] YORESTA FS,MARUTA R,MIEDA G, 犲 狋犪 犾.UnbondedCFRPs t r eng t hen i ng me t hodf o rbuck l i ngc on t r o lo f s t e e lmembe r s[ J].Cons t r uc t i onand Bu i l d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20, 241: 118050.DOI: 10. 1016/ c onbu i l dma t. 2020. j. 118050. [ 13] CAMPIONE G, CANNELLA F, FERROTTO M F, 犲 狋犪 犾. Comp r e s s i vebehav i o ro fFRPex t e r na l l appedR. C. y wr c o l umnwi t hbuck l i nge f f e c t so fl ong i t ud i na lba r s[ J].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8, 168: 809  818. DOI: 10. 1016/ j. engs t r uc t. 2018. 05. 027. [ 14] 朱春阳,王可心,孙天娇,等 .考虑粘 结 滑 移 的 FRP 筋 混 凝 土 柱 偏 压 性 能 [ J].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20, 36( 2): 220  228. DOI: 10. 11717/ i s sn: 2095  1922. 2020. 02. 04. j. [ 15] 郭容宽,唐迎春,饶晓文 . FRP 筋 材 加 固 矩 形 截 面 混 凝 土 柱 的 极 限 强 度 分 析 [ J].结 构 工 程 师, 2018, 34( 5): 142  148. DOI: 10. 3969/ i s sn. 1005  0159. 2018. 05. 020. j. [ 16] 龚永智,张继文,蒋丽忠,等 . CFRP 筋增强混凝土 轴 心 受 压 柱 的 试 验 研 究[ J].工 业 建 筑, 2010, 40( 7): 67  70. DOI: 10. 13204/ z 201007018. j. gy j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1032 ?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 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石伟民1,何方2,陈士海1,揭海荣2,李海波3 ( 1.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3; 3.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 以厦门轨道 3 号线区间隧道 下 穿 既 有 铁 路 为 工 程 背 景,通 过 现 场 爆 破 振 动 监 测 数 据,引 入 比 例 距 离 ( 犚)拟合振动衰减曲线,探究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的振动响应规律 .通 过 数 值 模 拟 计 算 隔 振 空 孔 爆 破、 单孔单响与分段延时起爆对铁路结构的减震作用 .试 验 结 果 表 明:当 0<犚<13. 73 时 为 爆 破 振 动 影 响 近 区, 当 13. 73≤犚≤28. 45 时为爆破振动影响中区,当 犚>28. 45 时 为 爆 破 振 动 影 响 远 区,且 振 动 影 响 近 区 振 速 衰 减最快,中区衰减过渡,远区趋于衰减平缓;增设隔振空孔不仅可以减震,还能扩大分区影响范围,提升作业效 率;相比单孔单响起爆,分段延时间隔起爆能显著降低波形叠加效应,达到减震作用 . 关键词: 爆破振动;振动分区;数值模拟;参数优化 中图分类号: TD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64 08 ? ? ? 犅 犾 犪 狊 狋 犻 狀犵犞犻 犫 狉 犪 狋 犻 狅狀犐 狀 犳 犾 狌 犲 狀犮 犲犣狅狀犲犪狀犱犇犪犿狆 犻 狀犵犗狆 狋 犻犿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 狅 犳犖犲狑犜狌狀狀犲 犾犝狀犱 犲 狉犈狓 犻 狊 狋 犻 狀犵犚犪 犻 犾狑犪狔犛 狋 狉 狌 犮 狋 狌 狉 犲 SHIWe imi n1,HEFang2,CHENSh i ha i1, J IE Ha i r ong2,LIHa i bo3 ( 1.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Ch i naRa i lway24 t hBur e auGr oupFu i anRa i lwayCons t r uc t i onL imi t edCompany,Fuzhou350013,Ch i na; j 3.WuhanI ns t i t u t eo fGeo t e chn i c a lMe chan i c s,Ch i ne s eAc ademyo fSc i enc e s,Wuhan430071,Ch i na)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ak i ngt het unne lo fXi amenRa i lway L i ne3unde rt heex i s t i ngr a i lwaya st heeng i ne e r i ngba ck  r ound,t hr ought hef i e l d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mon i t o r i ngda t a,t hep r opo r t i ona ld i s t anc e( 犚)i si n t r oduc edt of i t g t hev i b r a t i ona t t enua t i oncu r ve,t hev i b r a t i onr e spons ei si nve s t i t edwhenanewt unne li sbu i l tunde rt heex  ga i s t i ngr a i lway.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i sus edt oc a l cu l a t et hev i b r a t i ondamp i nge f f e c to fv i b r a t i oni s o l a t i onho l e i ng l eho l ewi t hs i ng l ede t ona t i onandp i e c ewi s ede l ayedde t ona t i ononr a i lways t r uc t u r e.Thet e s tr e  b l a s t i ng,s su l t sshowt ha t,when0<犚<13. 73,i ti st hene a rz onea f f e c t edby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when13. 73≤犚≤28. 45,i ti st hemi dd l ez onea f f e c t edby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andwhen犚>28. 45, i ti st hef a rz onea f f e c t edbyb l a s  t i ngv i b r a t i on.Thev i b r a t i onspe edr educ e sf a s t e s ti nt hene a rz onea f f e c t edby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s l owsi nt he mi dd l ez one,andf l a t si nt hef a rz one;t headd i t i ono fv i b r a t i oni s o l a t i onho l e sno ton l educ e st hev i b r a t i on, yr bu ta l s oexpandst hea r e ao fi n f l uenc eandimp r ove st hewo r ke f f i c i ency.Compa r edwi t has i ng l eho l ewi t h 收稿日期: 2020 11 14 ? ? 通信作者: 陈士海( 1964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研究 . E ma i l: c shb l a s t@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974136);福建省厦门市高校产学研项目( 3502Z20203045) 第6期 石伟民,等: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765 s i ng l ede t ona t i on,t hede t ona t i ono ft hes egmen t edde l ayi n t e r va lc ans i i f i c an t l educ et hewave f o rmsupe r  gn yr impo s i t i one f f e c tanda ch i e vet hee f f e c to fsho ckabs o r t i on. p 犓犲 狉 犱 狊: 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v i b r a t i onz one;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pa r ame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 狔狑狅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隧道通过下穿既有铁路爆破施工的案例增多,因新建隧道与上部铁 路结构地层联系紧密,导致隧道爆破开挖的难度加大,不合 理的 爆破施 工 会 增 加 施 工 成 本,影 响 作 业 进 度,严重时可能引发铁路结构的工程事故 . 隧道爆破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向外传递时伴随着能量 的 衰 减,周 仕 仁 等 [1]对 某 区 间 地 铁 隧 道 进 行 上 下台阶法分部爆破开挖时,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得出斜井 隧 道爆破 振动 的 水 平 径 向 振 速 最 大,垂 直 方 向 的主频频率大于水平方向,而水平方向的衰减速率大于垂直方向的结论;孟海利 [2]将掌子面爆破区域由 内而外划分为掏槽区、辅助区和周边区,爆破振动结构表 明,振动 衰减系 数 随 着 爆 破 开 挖 区 域 的 增 大 而 逐渐减小;王海亮等 [3]以两条立体交叉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回归分析现场数据得出掌子面后方振速普 遍大于前方,出现“空洞效应”,后方爆破振动速度衰减快 .隧道在爆破掘进过程中,对铁路的振动影响会 随着地震波的衰减变化而变化,因 此,张 在 晨 等 [4]将 比 例 距 离( 犚)的 概 念 应 用 于 隧 道 爆 破 振 动 分 区 中, 提出采用逆向传播( BP)小波神经网 络 的 方 法 预 测 爆 破 近 区 的 振 速,表 明 当 犚<5. 0 时 为 爆 破 近 区,当 5. 0≤犚≤9. 0 时为爆破中区,当 犚>9. 0 时为爆破远区 . 学者对 炸 药 量、延 时 间 隔、装 药 结 构 等 爆 破 参 数 进 行 相 关 的 减 震 研 究 .刘 江 超 等 [5]从 应 力、振 速 变 化、动态损伤及爆后粉尘等角度对药柱上部、两端、下部水间隔 3 种不同装药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两 端装药是工程爆破的最优装药结构;郑炳旭 [6]为 减 小 炸 药 单 耗 的 资 源 浪 费,采 用 Kuz Ram 数 学 模 型 建 立控制矿石大块率的炸药单耗预测模型,并将边坡的 预裂爆 破改为 缓 冲 爆 破,达 到 爆 破 效 果 的 同 时,减 少炸药的使用量;申涛等 [7]引入 JHⅡ 型岩石动态损伤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比 较传统药 包爆破 与切 缝药包法产生的振动峰值速度和围 岩 损 伤 情 况,指 出 切 缝 药 包 法 产 生 的 振 速 小 且 围 岩 受 损 轻;叶 海 旺 等 [8]结合时序控制预裂爆破参数的优化,得出孔径 为 42 mm 的 时 序 控 制 预 裂 爆 破,合 理 起 爆 最 佳 延 时 为 75~100μs;温廷新等 [9]提出通过爆破参数优化遗 传算法 与极限学习 机结合的 方法( GAELM)预 测 抛掷爆破模型,最终预测的爆堆曲线接近真实爆堆曲线,有效降低了抛掷剥离成本,减少了振动的影响 . 上述对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的研究多采用现场数据拟 合和理 论分 析 预 测,对 于 爆 破 振 动 影 响 进 行 分 区后是否要进一步优化并未明确考虑 .目前,对于隧道下 穿 铁路爆 破振 动 影 响 分 区 的 研 究 并 不 多,且 下 穿铁路爆破开挖时产生地震波所传递的能量对铁路结构 有显 著 的影 响,爆 破 参 数 的 合 理 性 需 要 进 行 优 化论证 .因此,本文针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产生的爆破振动规律开展研究 . 1 工程概况 1. 1 位置关系 厦门地铁 3 号 线 创 业 安 兜 区 间 隧 道 是 单 洞 单 线 马 蹄形隧道,左 线 起 止 里 程 为 DK9+546. 773~DK10+ 085. 000m,长 为 538. 227 m;右 线 起 止 里 程 为 DK9+ 000 m,长 为 539. 227 m;隧 道 洞 546. 773~DK10+086. 径 6. 2m,区间左、右线间距 16. 5m,新建隧道与既有鹰 厦铁路线呈现空间下穿,交叉处夹角达到 83 °,隧道拱顶 与铁路路基竖向高 度 约 为 15. 1 m,鹰 厦 铁 路 为 路 基挡 图 1 新建隧道与既有铁路的位置关系 墙式铁路结构形 式 .新 建 隧 道 与 既 有 铁 路 的 位 置 关 系, F i 1 Po s i t i on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 g. pbe 如图 1 所示 . newt unne landex i t i ngr a i lway 1. 2 施工方案 距铁路中心线 DK9+855. 542m 左右 各 38. 8 m 范 围 内 桩 段 采 用 静 态 破 碎 开 挖;距 离 铁 路 中 心 线 38. 8m 外桩段采用区间线路封锁的控制爆破施工,主要采用上下台阶法分部开挖 .施工方 案示意图,如 图 2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66 2021 年 图 2 施工方案示意图 F i 2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c ons t r uc t i ons cheme g. 2 爆破振动试验 2. 1 试验方案 为掌握爆破沿隧道纵向的传播变化规律和对上部铁路结构的振动影响,在隧道爆破开挖初期,对隧 道右洞上台阶进行 5 次试爆试验,每次爆破开挖进尺均为 2m.右洞上台阶爆破试验参数,如表 1 所示 . 表 1 右洞上台阶爆破试验参数 Tab. 1 B l a s t i ngt e s tpa r ame t e r so fuppe rbenchi nr i tt unne l gh 爆破试验 次数 掌子面爆破 里程/m 距铁路中心线 距离/m 总药量 /kg 炮孔 总数/个 掏槽孔 个数/个 掏槽孔 药量/kg 相邻段爆破 延时间隔/ms 1 DK10+080. 000 224. 548 40. 0 58 4 3. 6 30 2 DK10+078. 000 222. 548 42. 4 58 4 4. 8 30 3 DK10+076. 000 220. 548 40. 0 56 4 6. 0 40 4 DK10+074. 000 218. 548 37. 6 54 4 4. 8 50 5 DK10+072. 000 216. 548 37. 6 58 4 4. 8 40 2. 2 测点布置 由于铁路结构为路基挡墙形式,重点监 测 和 保 护 对 象 是 上 部 铁 路 结 构,且 测 振 仪 传 感 器 无 法 直 接 布置于铁路轨道上,测振接收器也要防止外界干扰,因此,在铁路挡墙( DK9+859. 542 m,测点 1)、 89# 接触杆( DK9+858. 042m,测点 2)及 88# 接触杆( DK9+853. 042m,测点 3)处放置 3 台 L20 N 型爆破 测振仪(图 3).测振仪全天候自动监测并接收爆破振动波和记录爆破时刻 .测点布置情况,如图 4 所示 . 图 3 L20 N 型爆破测振仪 图 4 测点布置情况 F i 3 L20 N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me t e r g. F i 4 Layou to fme a su r i ngpo i n t s g. 2. 3 爆破试验结果 测 点 1~3 的爆破振速最值曲线,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 狏max为铁路振速最大值; 狀 为爆破次数 .由图 5 可知:在掌子面后方先后爆破的 10 m 范围内,比较第 1, 2 次及第 3, 5 次试爆,改变掏槽孔药量,振速最 大值显著改变,即掏槽孔药量与振速最值呈明显的正相关;比较第 4, 5 次试爆,保持掏槽孔药量相同,改 变爆破延时间隔,当地震波的持续时间狋c大于炮孔 延 时 间 隔狋k 时,会 引 起 波 形 的 叠 加,结 合 本 次 试 爆 的 振速,当地震波持续时间为 110~200ms,炮孔延时间隔为 30~50ms时,则会引起波 形的 叠加效 应 .考 虑到波的叠加效应可能是叠加或消减,因此,需要通过数值分析计算得到较合理的爆破延时方式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石伟民,等: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 a)测点 1 ( b)测点 2 767 ( c)测点 3 图 5 测点 1~3 的爆破振速最值曲线 F i 5 Max imum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ve l o c i t r ve so fme a su r i ngpo i n t s1  3 g. ycu 3 下穿铁路爆破振动影响分区 3. 1 下穿铁路爆破振动影响分区的标准 隧道爆破后,其产生 的 各 种 地 震 波 以 不 同 的 速 度 向 外 传 播,表 现 为 纵 波 最 快,横 波 次 之,面 波 最 慢 [10],并且对外传播趋势不断衰减,从而对铁路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爆 破地震波 的传递 机理,对传 [ ] 播区域进行合理的振动影响分区,引入比例距离( 犚)的概念作为确定分区的标准 11 ,对于保护铁 路结构 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 [ ] 爆破振动产生位移( 狌)可以用质点位移解 12 表示,即 ( 狌=犃犚-2 +犅犚-1 . 1) [ ] 式( 1)中: 犃, 犅 为权重参数 13 ; 犚 为爆源与测点距离,当距离爆源 较 近的区 域时, 犚-1 <犚-2 ,当距 离爆源 较远的区域时, 犚-1 ≥犚-2 . [ ] 一般情况下, 犃, 犅 的具体数值很难得到 14 .为求得一般意义上的数值解析,同时也便于探究 距离变 化下的爆破衰减规律,将实际距离转换为比例距离进行处理,比例距离定义为 3 犚=犚/槡 犙. 式( 2)中: 犙 为炸药量,当齐发爆破时为总药量,当延时爆破时为最大一段药量 . ( 2) 将比例距离代入质点位移求解式中,令 犚=犚,可以得到一 般意义下 的地 震变化 规律中振动 位移与 比例距离的关系式 [15],即 ( 狌=犃犚 -2 +犅犚 -1 . 3) 由于爆破地震波在对外传递时会 发 生 能 量 的 耗 散,若 不 考 虑 波 的 反 射 和 折 射 现 象 [16],只 考 虑 其 幅 值的衰减情况,则在弹性波的传递情况下,传播过程不发 生频散,不 同比 例 距 离 中 的 波 形 应 该 表 现 为 相 似 .萨式经验公式为 1 犙3 α ( 狏=犓 . 4) 犚 式( 4)中: 狏 为 振 速,即 质 点 振 动 安 全 允 许 速 度; 犓 为场 ( ) 地系数; α 为衰减指数 . 结合式( 2)~ ( 4),可得振速与比例距离的关系式为 ( 狏=犓犚 -α . 5) 3. 2 下穿铁路爆破振动影响分区的计算结果 将现场监测数据 按 照 式 ( 5)进 行 回 归 拟 合,可 以 得 图 6 爆破振动影响区 狏max犚 曲线 出 狏max犚 曲线,如图 6 所示 . 将振速衰减曲线斜率 犽 ′作为分区标 准的计算依据, 从而确定爆破影响近、中、远 区 .对式( 5)两边 同 时 求 导, F i 6 狏max犚cu r veo f g. b l a s t i ngv i b r a t i ona f f e c t edz one 得到 犽 ′关系式,即 犽 ′=-犓α犚 -α-1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68 2021 年 张在晨等 [4]结合大量工程数据和小波神经网 络 算 法,分 析 得 出 犽 ′< -5 时 为 爆 破 影 响 近 区,-5≤ 犽 ′≤ -1 时为爆破影响中区, 犽 ′> -1 时为爆破影响远区 . 结合图 6 及式( 5),( 6),计算可 得 犓 =141. 335, 647,并可 知 当 0<犚<13. 73 时,爆 破 振 速 衰 α=1. 减很快,为振动影响近区;当 13. 73≤犚≤28. 45 时,爆破衰减速 度由快 变慢,为 过渡段 振动 影响中 区;当 犚>28. 45 时,振动速度衰减趋于平缓,为爆破振动影响远区 . 4 爆破振动影响分区下的减震优化数值分析 实际爆破施工时左、右 洞 并 非 同 时 起 爆,因 此 取 对 称 半 结 构进行爆破分析,考虑爆破对边界的影响,模型尺寸为 20 m× 30m×80m,其中,掌子面开挖方向 80 m,隧 道 拱 顶 距 离 铁 路 路基底为 15. 1 m,掏 槽 孔 4 个,孔 直 径 为 50 mm,孔 距 为 1. 5 l i d164 单元划分网格,整 m,掏槽孔网格局部加密,采用实体 So 体模型及掏槽孔布置,如图 7 所示 . 考虑到模型边界 会 产 生 振 动 波 反 射 [12],将 模 型 边 界 设 为 图 7 整体模型及掏槽孔布置 F i 7 Who l emode landcu tho l el ayou t g. 无反射边界条件,采用等效荷载模拟爆源压力作用 .掏槽孔荷载示意图,如图 8 所示 . 荷载形式为指数型衰减荷载 [12],表达式为 犘( 狋)=犘maxe-α狋 . 荷载峰值 犘max计算表达式为 ( 7) 1 ( 犘max= ρe犇2犽d-6η. 8) 8 式( 8)中: 2g·cm-3 ; 犇 为炸药爆 速,文 中 ρe 为装药密度,取 1. 图 8 掏槽孔荷载示意图 F i 8 Loadd i ag r amo fcu tho l e g. 爆炸采用 2 号 岩 石 乳 化 炸 药, 犇 =3800 m·s-1 ; 犽d 为 装 药 不 耦合系数,即炮孔直径( 40mm)与药卷直径( 32mm)的比值, 犽d=1. 25; η 是爆轰气体碰撞孔壁时 压力增 大倍数, η 为 8~11,取 11. 模拟中计算可得 犘max=6250 MPa;衰减指数α 与压力持 续时间 有关,取 4000[1213];控 制荷 载输入 时间为 0. 025s,终止时间取 0. 2s.围岩本构选择塑性随动硬化模型,铁路结构选择各项同性弹性材料 . 模型计算参数,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犈 为弹性模量; γ 为重度; σ 为屈服应力; τ 为剪切模量 . μ 为泊松比; 表 2 模型计算参数 Tab. 2 Mode lc a l cu l a t i onpa r ame t e r s 材料 -3 γ/kN·m 犈/MPa σ/MPa τ/MPa 5500 μ 0. 27 围岩 2500 235 212 铁路路基 1970 120 0. 25 35 83 钢轨 1870 30 0. 28 480 384 道砟 2130 180 0. 23 48 27 4. 1 设置隔振空孔减震优化数值分析 隔振空孔的减震 效 果 表 现 为 爆 破 应 力 波 在 传 播 过程中,在隔振空孔 处 会 产 生 反 射 和 折 射 作 用,进 入 保护区的能量减少,产 生 的 振 动 速 度 降 低,对 保 护 区 的破坏作用减弱 . 取爆破掌 子 面 距 离 铁 路 中 心 线 纵 向 距 离 40 m / 位置( 犚=11. 85 m·kg-1 3 )进 行 设 置 隔 振 空 孔 的 计 算分析,炮孔分别设置 无 隔 振 空 孔 和 有 隔 振 空 孔(图 ( a)无隔振空孔 9),隔振空孔孔径为20mm,孔距为1. 5m.计算终止 时间为 0. 2s,计算时间( 狋)为 0. 05, 0. 10s 的 质 点 总 ( b)有隔振空孔 图 9 炮孔布置示意图 F i 9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 g. b l a s tho l el ayou t 速度云图,如图 10, 11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石伟民,等: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 a)狋=0. 05s 769 ( b)狋=0. 10s 图 10 无隔振空孔的质点总速度云图 F i 10 Cl oudcha r to ft o t a lve l o c i t fma s spo i n twi t hou tv i b r a t i oni s o l a t i onho l e g. yo ( a)狋=0. 05s ( b)狋=0. 10s 图 11 有隔振空孔的质点总速度云图 F i 11 Cl oudcha r to ft o t a lve l o c i t fma s spo i n twi t hv i b r a t i oni s o l a t i onho l e g. yo 根据图 10, 11 的计算结果可知:当狋=0. 05s 时,不设隔振空孔的爆破应力波向外传递速率大 于设 置隔振空孔时,原因是爆破应力波遇到隔振空孔发生 了折射 和反射,阻 隔 了 爆 破 应 力 波 直 接 对 外 传 播, 且不设隔振空孔爆破产生的振动更剧烈;当狋=0. 10s时,最大振速出现在隧道上部路面基底附近,不设 隔振空孔的振速总体较大,说明设置隔振空孔能够有效降低振动的影响,起到优化作用 . 当狋=0. 20s时,无隔振空孔和有隔振空孔的水平、竖 向振 速 时 程 曲 线,如 图 12 所 示 .图 12 中: 狏狓 , 狏狔 分别为水平、竖向振速 . 由图 12 可知:在爆破振动影响近区设置隔振空孔后,爆 破 振 动 影 响 显 著 降 低;不 设 隔 振 空 孔 时,水 平振速最大达到 1. 05cm·s-1 ,竖向振速最大达到 0. 47cm·s-1 ;设置隔振空孔后,水平振 速最 大值为 0. 64cm·s-1 ,竖向振速最大值为 0. 26cm·s-1 ,水平减震率为 39. 04% ,竖向减震率为 44. 68%.由此 可见,距离铁路结构近时,在掏槽孔附近设置一定数量的隔振空孔对减震有显著效果 . 进一步分析设置隔振空孔对比例距离分区的影响,对式( 5)进行变式,得到 ( a)无隔振空孔的水平振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b)有隔振空孔的水平振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70 ( c)无隔振空孔的竖向振速 2021 年 ( d)有隔振空孔的竖向振速 图 12 有、无设置隔振空孔的振速时程曲线 F i 12 Timeh i s t o r r ve so fv i b r a t i onve l o c i t t ho rwi t hou tv i b r a t i oni s o l a t i onho l e g. ycu y wi α ( 犚= 槡 犓/狏. 9) 记设置隔振 空 孔 的 振 速 为 狏g,无 隔 振 空 孔 的 振 速 为 狏0 ,则 设 置 隔 振 空 孔 后, 狏g <狏0 ,又 α>1,则 α α 槡犓/狏g > 槡犓/狏0 ,即有隔振空孔的比例距离犚g> 无隔振空孔的比例 距离犚0 ,说明 隔振空孔 不仅能 够起 到减震效果,还能扩大爆破施工范围,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 4. 2 调整起爆延时间隔优化数值分析 / 对比例距离犚=36. 45m·kg-1 3(远区)进行不同起爆方式的数值模拟,分别设置单孔单响(每个掏 槽孔起爆延时 Δ 狋=30ms)和分段延时(上排 2 个掏槽孔起爆延时狋1 =30ms,下排 2 个掏槽 孔起 爆延时 狋2 =40ms)起爆 .不同起爆方式的振速时程曲线,如图 13 所示 . ( a)单孔单响的水平振速 ( b)分段延时的水平振速 ( c)单孔单响的竖向振速 ( d)分段延时的竖向振速 图 13 不同起爆方式的振速时程曲线 F i 13 Vi b r a t i onve l o c i t imeh i s t o r r ve so fd i f f e r en tde t ona t i onmode s g. yt ycu 由图 13 可知:单孔单响对于振动波叠加效应的分离要 求高于 分 段 延 时 起 爆,且 减 震 优 化 效 果 比 分 段延时差,单孔单响的水平振速最大值为 1. 28cm·s-1 ,竖向振速最大值为 1. 34cm·s-1 ;采用 分段延 时起爆时,其水平振速最大值为 0. 76cm·s-1 ,竖向振速最大值为 0. 82cm·s-1 ,减震效 果显著 .因此, 合理的分段延时起爆有助于爆破施工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石伟民,等: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771 5 结论 1)铁路振动速度最大值与掏槽孔起爆药量呈正相关,掏槽孔起爆药量越大,铁路 振速 最大值 越大, 当掏槽孔起爆药量一定时,起爆延时间隔影响振速,相邻段别的爆破振动波会出现波形叠加效应 . 2)以本工程为例,当 0<犚<13. 73 时为爆破振动影响近区,当 13. 73≤犚≤28. 45 时为 爆破 振动影 响中区,当 犚>28. 45 时为爆破振动影 响 远 区,且 爆 破 振 动 影 响 近 区 振 速 衰 减 急 剧,爆 破 影 响 中 区 振 速 衰减由快变慢,远区振速衰减趋于平缓 . 3)设置隔振空孔能起到减震优化作用,与优化前相比,设置隔振空孔后的振速最 大值 显著降 低;并 且设置隔振空孔会影响爆破分区,扩大使用爆破法施工范围,从而提升施工效率 . 4)爆破应力波对外传播过程中,相邻段 别 的 波 分 离 开 始 产 生 叠 加 效 应,单 孔 单 响 的 振 动 叠 加 效 应 大于分段延时间隔 .因此,实际施工时,应尽量使用分段延时间隔,并根据爆破距离合理地调整延时间隔 以减小振动叠加效应 . 参考文献: [ 1] 周仕仁,周建敏,王 洪 华,等 .地 铁 隧 道 爆 破 参 数 优 化 及 其 振 动 效 应 研 究 [ J].爆 破, 2018, 35( 2): 85  89. DOI: 10. 3963/ i s sn. 1001  487X. 2018. 02. 015. j. [ i s sn. 1003  1995. 2] 孟海利 .隧 道 分 区 爆 破 振 动 传 播 规 律 试 验 研 究 [ J].铁 道 建 筑, 2015( 4): 50  54. DOI: 10. 3969/ j. 2015. 04. 14. [ 3] 王海亮,陈吉辉 .隧道上台阶分区爆破振动规律[ 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7( 3): 43  50. DOI: 10. 16452/ cnk i. sdk zk. 2018. 03. 006. j. j [ 4] 张在晨,林从谋,黄志波,等 .隧道爆破近区振动的预测方法[ J].爆炸与冲击, 2014, 34( 3): 367  372. [ 5] 刘江超,高文学,王 林 台,等 .水 封 爆 破 装 药 结 构 优 化 数 值 分 析 及 其 应 用 [ J].振 动 与 冲 击, 2020, 39( 9): 57  62, 96. DOI: 10. 13465/ cnk i. v s. 2020. 09. 008. j. j [ 6] 郑炳旭 .经山寺铁矿优化开采综合爆破技术[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8): 1530  1536. [ 7] 申涛,罗宁,戚福州,等 .切缝药包岩石巷道光面爆 破 数 值 模 拟 与 优 化 研 究 [ J].采 矿 与 安 全 工 程 学 报, 2020, 37( 4): 674  680. [ 8] 叶海旺,唐可,万涛,等 .时序控制预裂爆破参数优化及应用[ J].爆 炸 与 冲 击, 2017, 37( 3): 502  509. DOI: 10. 11883/ 1001  1455( 2017) 03  0502  08. [ 9] 温廷新,陈晓宇,邵良杉,等 .参数优化 GAELM 模型 在 露 天 煤 矿 抛 掷 爆 破 的 预 测[ J].煤 炭 学 报, 2017, 42( 3): 630  cnk i. c c s. 2016. 0572. 638. DOI: 10. 13225/ j. j [ 10] 吴贤振,尹丽冰,刘建伟,等 .基于 LS DYNA 的临近采空区多段爆破微差时间优化研究[ J].爆破, 2015, 32( 1): 87  92. DOI: 10. 3963/ i s sn. 1001  487X. 2015. 01. 018. j. [ 11] 刘小鸣,陈士海 .隧 道 掘 进 中 掏 槽 孔 爆 破 引 起 的 地 表 振 动 波 形 预 测 [ J].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9, 41( 9): 1731  1737. DOI: 10. 11779/CJGE201909018. [ 12] 陈士海,吴建 .双 孔 微 差 及 长 柱 药 包 爆 破 振 动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 J].爆 破, 2017, 34( 3): 46  52. DOI: 10. 3963/ i s sn. j. 1001  487X. 2017. 03. 008. [ 13] 吴建,陈士海 .长柱药包爆破振动位移特性研究[ J].工程爆破, 2014, 20( 5): 50  54, 58. [ 14] 逄焕东,陈士海 .弹性介质中爆破地震波传播的分区变化规律研究[ J].振动与冲击, 2009, 28( 3): 105  107, 202. [ 15] 谢烽,韩亮,刘殿书,等 .基 于 叠 加 原 理 的 隧 道 爆 破 近 区 振 动 预 测 方 法 [ J].爆 破, 2017, 34( 3): 151  156. DOI: 10. 3963/ i s sn. 1001  487X. 2017. 03. 027. j. [ i s sn. 16] 郭学彬,张继春,刘 泉,等 .微 差 爆 破 的 波 形 叠 加 作 用 分 析 [ J].爆 破, 2006, 23( 2): 4  8, 49. DOI: 10. 3963/ j. 1001  487X. 2006. 02. 002.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102033 ? 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 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刘典,杜震宇 (太原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 与 周 围 岩 土 体 换 热 情 况 的 影 响,以 黄 土 高 原 地 区 实 际土壤环境为依托,采用 De s i l de l e r软件建立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及周围土壤的三维热渗耦合传 gnMo 热模型,利用 Me sh i ng 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 采 用 F l uen t软 件 对 其 进 行 数 值 模 拟 .分 析 岩 土 体 分 层 条 件下,沿埋深方向变化的土壤初始温度、不同地下水渗流 方 向 及 间 歇 运 行 模 式 对 多 供 一 回 中 心 回 水 管 换 热 器 换热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土壤初始温度不同对不同类型的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影响较大,故不 可忽略;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多供一回中心 回 水 管 换 热 器 影 响 不 同,存 在 一 个 最 佳 渗 流 方 向 使 得换热效率达到最高;间歇运行模式可提高热泵运行效率,减小埋管的设计长度,从而减少初投资 . 关键词: 分层土壤;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地下水渗流方向;间歇运行 中图分类号: TK5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72 12 ? ? ? 犐 狀 犳 犾 狌 犲 狀犮 犲狅 犳犐 狀 犻 狋 犻 犪 犾犛狅 犻 犾犜犲犿狆犲 狉 犪 狋 狌 狉 犲犪狀犱犌狉 狅狌狀犱狑犪 狋 犲 狉 犛 犲 犲 犲狅狀犛 犲 狏 犲 狉 犪 犾犛狌狆狆 犾 犻 狊犪狀犱犗狀犲 狆犪犵 狔犘 狆犲 犆犲狀 狋 狉 犪 犾犚犲 狋 狌 狉 狀犘 犻 犪 狋犈狓 犮犺犪狀犵 犲 狉 狆犲犎犲 LIU Di an,DU Zhenyu ( 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Ta i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Ta i i na) yuanUn yo yuan030024,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t udyt hei n f l uenc eo fg r oundwa t e rs e epageont hehe a texchangebe twe ent hes e ve r a l supp l i sandonec en t r a lr e t u r np i a texchange randsu r r ound i ngr o ckands o i l,at hr e e imens i ona l ?d yp pe pehe s e epagehe a tt r ans f e rmode lo fs e ve r a lsupp l i sandonec en t r a lr e t u r np i a texchange r c oup l edt he rmo ? yp pe pehe andsu r r ound i ngs o i lwa se s t ab l i shedbyDe s i l de l e rs o f twa r e,ba s edont hea c t ua ls o i lenv i r onmen ti nt he gnMo r i c a l l imu l a t edbyF l uen ts o f twa r e. Loe s sP l a t e au.Themode lwa sme shedby Me sh i ngs o f twa r e,andnume ys Unde rt hec ond i t i ono fr o ckands o i l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n,t hee f f e c t so fs o i li n i t i a lt empe r a t u r eva r i nga l ongt hebu r  y i eddep t h,d i f f e r en tg r oundwa t e rs e epaged i r e c t i onsandi n t e rmi t t en tope r a t i on mode sont hehe a tt r ans f e ro f s e ve r a lsupp l i sandonec en t r a lr e t u r np i a texchange rwe r eana l z ed.Ther e s e a r chr e su l t sshowt ha t yp pe pehe y l aye r eds o i lwi t hd i f f e r en ti n i t i a lt empe r a t u r e sha sag r e a t e rimpa c tt ha tc anno tbei r ed.Di f f e r en tg r oundw gno a t e rs e epaged i r e c t i onshaved i f f e r en ti n f l uenc eond i f f e r en tt so fs e ve r a lsupp l i sandonec en t r a lr e t u r n ype yp pe he r ei sanop t ima ls e epaged i r e c t i ont omax imi z et hehe a tt r ans f e re f f i c i ency.Thei n t e r  i a texchange r s,t p pehe mi t t en tope r a t i onmodec animp r oveope r a t i one f f i c i encyo ft hehe a tpump,andc anr educ et hede s i eng t ho f gnl he r ebyr educ et hei n i t i a li nve s tmen t. t hebu r i edp i pe,t 收稿日期: 2021 02 25 ? ? 通信作者: 杜震宇( 1964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 . E i l: dsdd2004@163. c om.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47610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6YFE0133300  04) 第6期 刘典,等: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773 aye r eds o i l;s e ve r a lsupp l i sandonec en t r a lr e t u r np i r oundwa t e rs e epaged i r e c t i on;i n  犓犲 狉 犱 狊: l yp pe pe;g 狔狑狅 t e rmi t t en tope r a t i on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资源面临枯竭,环境面临破坏,气候开始出现各种极端变化 .地热能 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已广泛应用于发电领 域 [1].我 国政 府 和 社 会 公 众 越 来 越 重 视 保 护 大 气 环 境,城镇已普遍禁止采用中小型燃煤锅炉供热,热泵成为 替 代 燃 煤 锅 炉 的 供 热 方 式 [2].根 据 获 取 热 能 的 不同来源,热泵分为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 .地源热泵因其具有占地面积小、不会对地下水造 成污染等优点,成为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热泵系统 [3]. 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其换热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4].学者们已经对地埋管 换热器进行大量研究,但都是基于土壤初始温度均匀一致且无地下水渗流等假设,与真实结果存在着一 定的误差 .随着时代及认知的发展,传 统 的 未 考 虑 土 壤 分 层 和 地 下 水 渗 流 的 均 质 换 热 模 型 已 经 不 再 适 用 .在实 际 工 程 中,深 度 一 般 为 30~100 m,周 围 地 质 情 况 复 杂,地 埋 管 在 竖 直 方 向 上 穿 越 不 同 的 岩 土 层,且部分岩土层中存在地下水渗流,因此,竖直方向的各地质层的换热能力不同 [5].为了使模拟结果更 接近于真实情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岩土体分层和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 陈金华 [6]提出地下土壤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初始温度和物性随着分层的不同而不同 .张琳 琳等 [7]对比分析土壤分层模型和均质模型情况下埋管 周 围温 度 场 的 分 布,得 出 土 壤 分 层 导 致 每 层 钻 孔 壁温度因土壤物性变化各不相同,达到稳定的时间也各有差异 .杜震宇 [8]对黄土高原某地地下埋管进行 两年的监测,指出钻井的计算必须考虑岩土体分层的影响 .刘逸等 [9]采用整体求解法,比较有、无地下水 渗流工况下埋管的换热情况,得出地下水渗流时的土壤温度波动范围较地下水无渗流的大,地埋管换热 器效果好 .岳丽燕等 [10]搭建地埋管室内试验台,得出地下水渗流流速越大,地埋管 换热器的 换热量 和综 合导热系数也越大 .王欣 [11]提出地下水渗流方向角的 概念,指出 U 型管 的供回 水温差 并 不 随 着 渗 流 速 [ ] 度的增大而无限增大,与地下水渗流方向有着一定的关系 . Cho i等 12 基于有限元法,研究地下水渗流方 向和速率对不同排列方式的地埋管管群的影响,指出考虑地下水渗流方向因素必不可少 . 以上学者均从单一因素研究埋管与土壤换热的影响,而 对于分 层 岩 土 和 地 下 水 共 同 作 用 的 研 究 相 对较少,且目前对多供一回新型换热器的研究是基于岩土体分层但初始温度均匀一致,且无地下水渗流 等条件进行的 .因此,本文以黄土高原某高速公路办公服 务区的实 际岩 土 层 环 境 为 基 础,根 据 多 孔 介 质 理论,采用 De s i l de l e r软件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简称多供 一回埋管换 热器)及其 周围岩 gnMo 土体建立三维非稳态热渗耦合传热模型,得到该地区不 同类 型多供 一回埋 管 换 热 器 的 最 佳 地 下 水 渗 流 方向和最佳管长 . 1 数值模拟 1. 1 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的结构 以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为例,其包括 5 根供水支管和一根管径较大的回水管,回水管置于换热器中 心且用双壁管保温,双壁管夹层为真空,避免普通保温材料被水浸湿而失效 [13].五 供一回埋 管换热 器结 构三维视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汇水器起到连接供回 水管 的作用;为 了 便 于 模 拟 分 析,将 圆 台 形 简 化 成圆柱形 . 1. 2 模型的假设及简化 由于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建立的模型无法做到与实际完 全一致,因此,对模型进行如下 7 个假设及简化 . 1)将土壤视为饱和多孔介质,假设土壤中的地下水渗流方向仅沿水平方向,不考虑竖直方向 . 2)忽略含水层与非含水层之间的传质 . 3)在钻孔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初始温度按照某一函数连续变化 . 4)在同一构造层范围内,岩土体组成成分、物性参数各向均匀一致,不随岩土体温度变化而变化 . 5)由于供回水管管径较小,因此,假设管内流体温度在水平截面上均匀一致 . 6)假设回填材料与地埋管及周围土壤之间接触良好,忽略接触热阻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74 ( a)三维视图 ( b)纵剖面图 2021 年 ( c)横剖面图 图 1 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结构三维视图 F i 1 Thr e e  d imens i ona lv i ewo ff i vesupp l i sandone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s t r uc t u r e g. yp pe pehe 7)回水管保温绝热 . 1. 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在工程中,两管井间最大间距一般为 6m,因此,单井的作用距离为 3 m.只考 虑单井内 的多供 一回 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之间的换热,以长方体区域(长 × 宽 × 高为 6m×6 m×90 m)为 计算区 域,依据现 场勘查结果,将岩土体分为 5 层,按照原比例建模:埋管 深度为 90 m;钻井 直 径 为 150 mm;汇 水 器 直 径 为 140mm;供水管中心距钻井中心距离为 50mm;供水管内径为 25mm;回水管内径为 32mm;汇水器 厚度为 50mm;双壁管外壁直径为 52mm. 利用 Me sh i ng 软件对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将网格划分的模型导入 Fl uen t软件 进行计算 .网格划分方式和网格质量严重影响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14].划分原 则如下:温度变 化剧 烈的地 方应该加密网格,温度变化平缓的地方可以相对稀疏网格 [15].因此,离多供一 回埋 管换热器 越近的 土壤 网格越密;由于温度场变化不明显,离多供一回埋管换热 器越远的 土壤 网 格 越 稀 疏,多 供 一 回 埋 管 换 热 器竖直方向温度变化很小,网格稀疏 .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模型的网格划分,如图 2 所示 . ( a)土壤网格划分 ( b)埋管及汇水器网络划分 ( c)钻井内部网格划分 ( d)整个换热区域的网格划分 图 2 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模型的网格划分 F i 2 Me shd i v i d i ngo ff i vesupp l i sandone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mode l g. yp pe pehe 1. 4 物性参数 根据黄土高原实际情况设置的岩土体分层情况,如图 3 所示 . 岩土物性参数 [16],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犮 为 土壤比热 容; Δ犺 为土壤分层厚度; υ 为软 ρ 为流体 密度;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刘典,等: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 a)三维立体图 775 ( b)侧面图 图 3 实际岩土体分层情况(单位: m) F i 3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no fa c t ua lr o ckands o i lma s s( un i t:m) g. 化水的运动粘度,软化水是指经过软化后只有少量的可溶性镁盐和钙盐的天然水,软化水从根本上消除 水碱,使设备安全运行,减少水管道的维修; λ 为土壤导热系数 . φ 为孔隙率; 表 1 岩土物性参数 Tab. 1 Pr ope r t i e spa r ame t e r so fr o ckands o i l 材质 Δ犺/m 犮/J·( kg·K)-1 m·K)-1 λ/W·( 6 2 -1 υ/×10 m ·s - -3 ρ/kg·m 950. 0 2300 0. 44 - φ/% - PE 管 软化水 - 999. 1 4188 0. 58 1. 186 - 回填材料 - 1310. 0 1165 2. 40 - - 致密砂土 11. 5 1925. 0 1425 2. 10~2. 30 - - 轻质砂土 12. 3 1284. 0 1425 0. 90~1. 90 - - 卵石 3. 8 2650. 0 1425 2. 30~3. 70 - - 中风化砂岩 5. 6 2570. 0 1425 2. 10~3. 50 - 0. 37 强风化砂岩 56. 8 2730. 0 1425 2. 10~3. 50 - 0. 32 1. 5 网格无关性验证 两供一回、三供一回、四供一回、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除 供 水 管 数 量 不 同 外,几 何 尺 寸 一 致,网 格 划 分原则相同,换热器、钻井内回填材料等的网格尺寸也基 本一致,故 对两 供 一 回 埋 管 换 热 器 的 网 格 无 关 性的验证也同样适用于其余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 选取网格总数分别为 113395, 399865, 665664, 990865 和 1100325 的两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模型 进行模拟,其出口平均温度分别为 294. 53, 294. 74, 294. 78, 294. 80, 294. 82K.因此,不同网 格总 数的出 口平均温度之间最大误差为 1. 30% ,最小为 0. 09% ;网 格数 量 对 温 度 分 布 基 本 没 有 影 响 .综 上,选 取 网 格总数为 399865 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 1. 6 数学模型 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传热是比较复杂的非稳态过程,包括换热器内介质与管壁、回填材 料的传热、非渗流层土壤之间的导热及渗流层土壤之间的对流传热 . 土壤层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必然发生热量交换 .非渗流 层岩 土 体 之 间 的 传 热 仅 是 单 纯 的 传 热,渗 流 层之间的传热及渗流层与非渗流层岩土体之间的传热均 是对 流 过程,故可 以 将 渗 流 对 埋 管 的 换 热 作 用 附加到土壤导热系数中,建立等效数值模型 . [ ] 1. 6. 1 埋管内水的流动方程、动量方程及能量守恒方程 17 质量方程为  ρ狌犻)=0. ρ+(  τ 狓犻 动量方程为 ( 1) ( 狆 ρ狌犻)+d i v( i v( + 犳狓 . r ad狌犻)+犛狌犻 - ρ狌犻狌)=d η·g  τ 狓犻 ρ 犻 ( 2) 犛T λ 犜 r ad犜 + . +d i v( 狌犜 )=d i v g 犮 犮  τ ρ ρ ( 3) 能量方程为 (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76 2021 年 式( 1)~ ( 3)中: kg·m-3 ; s; 狌 为 速 度 矢 量, m·s-1 ; 狌犻 为 速 度 矢 量 在 坐 标 τ 为 运 行 时 间, ρ 为流体密度, 轴犻 的分量, m·s-1 ; 犛狌犻 为广义源项; Pa; 犮 为 比 热 容; 犜 狆 为 压 力, η 为 流 体 的 动 力 粘 度; ρ犳狓犻 为 体 积 力; 为温度, K; 犛T 为粘性耗散项 . 1. 6. 2 回填材料、非渗流土壤层之间的导热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为 犜犻  犜犻 犜犻 犜犻   = + + +犙犻. λ犻 λ犻 λ犻 ρs,犻犮s,犻  狕 狕 狔  τ 狓 狓 狔  ( ) ( ) ( ) ( 4) 式( 4)中: kg· m-3 , 犻=1, 2,…; 犮s,犻 为 第犻 层 岩 土 体 的 比 热 容, kJ· ( kg· ρs,犻为第犻 层 岩 土 体 的 密 度, K)-1 ; 犜犻 为第犻 层岩土体温度, K; 犙犻 为第犻 层的源项; 狕 为 岩土层 距离 地面的 距离, m; λ犻 为 第犻 层 岩 土 体的导热系数,W·( m·K)-1 . 1. 6. 3 渗流层多孔介质的能量方程、质量方程、动量方 程 将 有渗 流层的 土 壤 近 似 看 成 各 向 同 性 的 理 想多孔介质,且假设地下水沿一维水平方向流动 .多孔介 质 区域并 不是 建 立 带 有 孔 隙 的 立 方 体,而 是 用 孔隙率φ 表示多孔介质 .多孔介质区域内的换热形式不仅有热传导还有热对流 .假定饱和多孔介质中流 体和固体可以瞬时达到局部平衡,并且认为热容量和热导率是恒定的 [18].能量方程为 犜犼 ( ) · Ñ ( 犮)m,犼 + 犮 g,犼狏 犜犼= Ñ( 犜犼)+狇m,犼, λm,犼Ñ ρ  τ ρ ( 犮)m,犼= ( 1-φ)( 犮) 犮) s, g, 犼 +φ( 犼, ρ ρ ρ 1-φ) λm,犼= ( λs,犼+φλg,犼, 1-φ) 狇m,犼= ( 狇s,犼+φ狇g,犼. ( 5) ( 6) ( 7) ( 8) 质量方程为 ( φρm,犼)+ Ñ·(m,狏)=0. ρ犼  τ ( 9) 动量方程为 2 ( ρm,犼狏)+( ρm,犼狏狏)= 狏+犛犻. ( 10) 2 μ  τ 狓 狓 式( 5)~ ( 10)中: 狏 为地下水渗流的流速, m·s-1 ; 犮)m,犼 为 第犼 层 多孔介 狇m,犼为第犼 层多孔介 质 的热 源;( ρ 质的表观比热容, J·( m3 ·K)-1 ;( 犮) J·( m3 ·K)-1 ;( 犮) s, g, 犼 为第犼 层土壤的体积比热容, 犼 为第犼 层地 ρ ρ 3 -1 下水的体积比热容, J·( m ·K) ; 犜犼 为第犼 层 岩 土 温 度, K; λm,犼 为 第犼 层 多 孔 介 质 的 表 观 导 热 系 数, W·( m·K)-1 ; λs,犼为第犼 层多孔介质中土壤的导热系 数; λg,犼 为第犼 层 多孔 介 质 中 水 的 导 热 系 数,W · ( m·K)-1 ; 犛犻 是动量方程的源项,由达西黏性阻力项和惯性损失项组成 . μ 为多孔介质的有效粘度; 式( 7)由 于 假 设 多 孔 介 质 各 向 同 性,且 只 考 虑 地 下 水 沿 一 个 方 向 流 动,源 项 可 简 化 为 犛犻 = - (αμ狏+ 12犆ρ 狏狏),其中,α 为渗透系数,犆 为惯性阻力系数 . 2 2 [ ] 1. 6. 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设 置 张 静 等 13 认 为 多 供 一 回 埋 管 换 热 器 适 宜 速 度 为 0. 4~0. 6 m· s-1 ,在该速度范围内,相应的多供一 回 埋 管 换 热 器 可 替 换 单、双 U 换 热 器 .因 此,埋 管 入 口 速 度 设 置 为 0. 4m·s-1 .埋管土壤中有地下水渗流,地下水流动速度设置为 600m·a-1 ,即 1. 9×10-5 m·s-1 , 120 h 流动距离为 8. 2m.现有大多数模 型 都 是 假 设 不 同 土 壤 的 初 始 温 度 是 均 匀 的,然 而,通 过 对 黄 土 高 原 寒冷地区地下岩土层的现场勘探及热响应测试,土壤的初始温度并不是均匀一致的,以钻孔底端为坐标 [] 原点,管段距离底端的距离为 犺,层与层之间初始温度( 犜∞ ( 犺))8 为 犜∞ ( 犺)=0. 016( 90-犺)+283. 61, 犜∞ ( 犺)=-0. 012( 90-犺)+284. 19, 0<犺≤70, ( 11) ( 12) 70≤犺≤90. 将土壤初始温度、土壤四周的壁面温度均用 UDF 函数设置输入:供水水温设置为 300K;室外空气 温度设置为 298. 75K;土壤顶面与空气对流换热系数为 0. 48 W ·( m2 ·K)-1 . 1. 6. 5 数值模拟条件的设置 模型的入口边界设置为 ve l o c i t  i n l e t,出口边界设置为 pr e s sur e  ou t l e t; y 埋管与钻井壁面、回填土与土壤交界面及不同岩土层之间均设置为耦合换热边界条件;计算区域四周设 置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底面设置为绝热边界条件 . 模型采用比标准模型性能好且能有效应用于各种类 型的流 动模 拟(包 含 射 流、混 合 流 的 自 由 流 动、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刘典,等: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777 [ ] 管道内流动、边界层流动、以及带有 分 离 层 的 流 动)的 Re a l i z ab l e犽  犲 模 型 19 ,选 择 主 要 用 于 瞬 态 模 拟, 特别是使用大的时间步长的 PISO 算法 .由实测温度 场 和 地 勘 资 料 可 知,在 地 下 30~40 m 间 存 在 地 下 水渗流 [9].因此,非渗 流 层 土 壤 设 置 为 so i l d,地 下 水 渗 流 层 设 置为f l u i d 多孔介 质 .动 量、能 量 方 程 均 采 用 二 阶 迎 风 离 散 格 式,暂态项采用隐式格式 . 1. 7 模型验证 模型使用文献 [ 20]中 的 试 验 数 据 进 行 验 证,几 何 模 型 与 物性参数均按 文 献 [ 20]进 行 设 置 .出 口 水 温 实 测 值 与 模 拟 值 的比较,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模 拟与实测 结 果相 差不 大, 最大误差为 7. 7% ,小 于 10. 0% ,验证了模 型的准 确 性 .因 此, 文中数值模拟方法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埋管换热情况 . 图 4 出口水温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2 模拟结果与分析 F i 4 Compa r i s ono fme a su r edva l ueand g. s imu l a t edva l ueo fou t l e twa t e rt empe r a t u r e 2. 1 沿埋深方向变化的土壤初始温度 以三供一回埋管换热器为例,对比分析分层土壤初始温度为连续变化的温度函数( 8),( 9)和初始温 度为 284K 条件下的换热情况 .在多供一回埋管换热 器与 岩土体 传热的 过程中,存 在一个 临 界 位 置,该 位置不再受到管内水温的影响,从而保持初始温度,从临界位置到地埋管换热器的中心的距离就是多供 一回埋管换热器的热作用半径 . 土 壤初始温度为恒温 284K 的不同层温度云图,如图 5 所示 .土壤初始温度为温度函数的不同层温 度云图,如图 6 所示 .由图 5, 6 可知:当初始温度为 284K 时,各层土壤与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换热量不 同,热作用半径也不同,因为不同层土壤的导热系数不 一 样,导 热 系 数λ 越 大,换 热 程 度 越 大,换 热 量 增 加,热半径也相应较大,而导热系数λ 小,则 反 之;当 初 始 温 度 是 连 续 变 化 的 温 度 函 数 时,温 度 高 于 284 K 的土壤与埋管内水温之间的温差较小,换热量较少,热作 用半径也相 应较小,温度低 于 284K 的 土 壤 与埋管内水之间温差较大,换热量也相应较大 . ( a)狕=45m ( b)狕=50m ( c)狕=60m ( d)狕=65m ( e)狕=68m ( f)狕=80m 图 5 土壤初始温度为恒温 284K 的不同层温度云图 F i 5 Tempe r a t u r ec l oudd i ag r amo fd i f f e r ne ts o i ll aye rwi t hi n i t i a l284Kc ons t an tt empe r a t u r e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78 2021 年 ( a)狕=45m ( b)狕=50m ( c)狕=60m ( d)狕=65m ( e)狕=68m ( f)狕=80m 图 6 土壤初始温度为温度函数的不同层温度云图 F i 6 Tempe r a t u r ec l oudd i ag r amo fd i f f e r en tl aye r swi t hi n i t i a lf unc t i ont empe r a t u r e g. 当初始温度为 284. 00K 时,出口温度为 294. 62K,总换热量为8876. 35J;当初始温度为连续变化 的温度函数时,出口温度为 294. 75K,总换热量为 8656. 19J.因此,两种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埋管总换热 量相差 220. 16J,误差率达到了 2. 48%.在进行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模拟时,不同 层岩土体 之间的 温度 差异不能忽略 . 2. 2 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 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下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 器 狓狔 平 面 示 意 图,如 图 7 所 示 .图 7 中: 1~5 为 供 水 支管 1~5.多供一回埋管 换 热 器 各 供 水 支 管 在 不 同 地 下 水 渗 流 方 向 下 温 度 变 化 图,如 图 8 所 示 .图 8 中: ou t为出水管; i n1~i n5 为供水支管 1~5. ( a)方向 1 ( b)方向 2 ( c)方向 3 ( d)方向 4 图 7 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下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狓狔 平面示意图 F i 7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狓狔p l aneo fs e ve r a lsupp l i sandoner e t u r n g. yp pe 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unde rd i f f e r en tg r ound f l ows e epaged i r e c t i ons pehe 单位井深换热量是反映埋管换热能力的重要指标 [21].由图 8 可知:随着 地下水渗 流方向 不同,不同 岩土层所对应的各支管段的单位换热量也不同,因此,管内水温变化也不一样 . 两供一回、三供一回、四供一回、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的各供水支管沿埋管方向的单位轴向换热量, 如表 2~5 所示 .表 2~5 中: 狇 为两供一回换热器支管沿埋管方向的单位轴向换热量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刘典,等: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 a)两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狓 方向 ( b)两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狔 方向 ( c)三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狓 方向 ( d)三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狔 方向 ( e)四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狓 方向 ( f)四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狔 方向 ( g)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狓 方向 ( h)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狔 方向 图 8 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各供水支管在不同地下水渗流方向下温度变化图 F i 8 Tempe r a t u r eva r i a t i ond i ag r amo fe a chwa t e rsupp l r anchp i fs e ve r a lsupp l i s g. yb peo yp pe andone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unde rd i f f e r en tg r oundwa t e rs e epaged i r e c t i ons pehe 由表 2 及图 8( a),( b)可知以下 2 点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779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80 2021 年 表 2 两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各供水支管沿埋管方向的单位轴向换热量 Tab. 2 Un i tax i a lhe a tt r ans f e ro fe a chwa t e rsupp l r anchp i ftwosupp l i s yb peo yp pe andone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a l ongbu r i edp i i r e c t i on pehe ped 地下水 渗流方向 狓 狔 供水支管 -1 狇/W·m 中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无渗流) 砂土 粉土 卵石 i n1 35. 3 33. 7 53. 7 82. 7 82. 2 41. 4 i n2 35. 3 33. 7 53. 6 82. 8 82. 1 41. 4 i n1 35. 3 33. 8 53. 8 85. 2 84. 4 40. 9 i n2 35. 4 33. 7 53. 4 74. 4 74. 7 42. 1 1)当地下水渗流为 狓 方向时,地下水渗流对供水两支管的影响程度相同,因此,管内水温及 各供水 支管与相应岩土层的单位井深换热量相同;地下水渗流 狓 方向和狔 方向换热量相差 66 W. 2)当地下水渗流为 狔 方向时, i n1 位于地下水渗流上游, i n2 位于地下水渗流下游,地下水渗流对两 供水支管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含水层, i n1 与 相 应 岩 土 层 的 换 热 程 度 较 无 地 下 水 渗 流 时 更 大,换 热 量 更 多,管内水温降得越多,热量随地下水流动不断从上游迁移到下游,抑制了i n2 与相应 岩土 层的换 热,换 热量比无地下水渗流相应减少 . 表 3 三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各供水支管沿埋管方向的单位轴向换热量 Tab. 3 Un i tax i a lhe a tt r ans f e ro fe a chwa t e rsupp l r anchp i ft hr e esupp l i s yb peo yp pe andone  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a l ongbu r i edp i i r e c t i on pehe ped 地下水 渗流方向 狓 狔 供水支管 -1 狇/W·m 中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无渗流) 砂土 粉土 卵石 i n1 21. 5 20. 7 35. 3 65. 3 65. 6 28. 4 i n2 21. 5 20. 8 35. 0 54. 7 56. 0 29. 6 i n3 21. 5 20. 7 35. 0 54. 9 56. 1 29. 5 i n1 21. 5 20. 9 35. 2 58. 8 59. 7 29. 5 i n2 21. 6 20. 9 35. 7 63. 9 64. 4 28. 9 i n3 21. 6 20. 8 35. 0 50. 6 52. 2 30. 4 由表 3 及图 8( c),( d)可知以下 2 点 . 1)当地下水渗流方向为 狓 方向时, i n1 位于地下 水 渗流方 向的上游,而i n2, i n3 位于 地 下 水 渗 流 下 游,在未经过地下水层时, 3 根供水支管与土壤的换热情况基本一致,而当埋 管经过含 水层时,换 热发生 变化,地下水渗流促进了i n1 与岩土层的换热,使其换热量增大,且随着地下水 的流动,势必 会带 走土壤 中的热量,进而影响下游土壤温度波动范围及其与供水支管间的换热 . 2)当地下水渗流方向为 狔 方向时, i n2 位于渗流方向的 上游,而i n1, i n3 分 别 处 于 土 壤 中 的 不 同 位 置,受地下水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因此, 3 根供水各供水支管管段在经 过含水 层时,与相应的 岩土层 换热 量不同,水温变化也有差别;地下水渗流 狓 方向和狔 方向换热量相差 260 W. 表 4 四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各供水支管沿埋管方向的单位轴向换热量 Tab. 4 Un i tax i a lhe a tt r ans f e ro fe a chwa t e rsupp l r anchp i ff ou rsupp l i s yb peo yp pe andone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a l ongbu r i edp i i r e c t i on pehe ped 地下水 渗流方向 狓 狔 供水支管 -1 狇/W·m 中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无渗流) 砂土 粉土 卵石 i n1 16. 6 16. 1 27. 9 48. 8 50. 0 23. 9 i n2 16. 5 16. 1 27. 3 37. 9 40. 2 25. 1 i n3 16. 6 16. 1 27. 8 48. 8 50. 1 23. 9 i n4 16. 6 16. 1 28. 1 55. 2 56. 1 23. 3 i n1 16. 5 16. 0 28. 1 53. 5 54. 7 18. 6 i n2 16. 5 16. 0 27. 4 41. 9 43. 8 19. 8 i n3 16. 5 16. 0 27. 4 42. 0 44. 0 19. 8 i n4 16. 5 16. 0 28. 0 54. 0 55. 0 18. 6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刘典,等: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781 表 5 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各供水支管沿埋管方向的单位轴向换热量 Tab. 5 Un i tax i a lhe a tt r ans f e ro fe a chwa t e rsupp l r anchp i ff i vesupp l i s yb peo yp pe andone  r e t u r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a l ongbu r i edp i i r e c t i on pehe ped 地下水 渗流方向 狓 狔 供水支管 -1 狇/W·m 中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有渗流) 强风化砂岩(无渗流) 砂土 粉土 卵石 i n1 13. 4 13. 1 23. 0 41. 4 42. 7 19. 9 i n2 13. 5 13. 1 22. 6 31. 5 33. 8 21. 1 i n3 13. 5 13. 1 23. 0 35. 9 37. 8 20. 5 i n4 13. 4 13. 1 23. 1 45. 1 46. 1 19. 7 i n5 13. 5 13. 1 23. 4 47. 1 48. 6 19. 4 i n1 13. 4 13. 1 23. 3 46. 8 47. 8 19. 5 i n2 13. 4 13. 1 23. 1 43. 4 44. 9 19. 7 i n3 13. 5 13. 1 23. 1 33. 0 35. 3 22. 1 i n4 13. 4 13. 1 22. 6 33. 6 35. 3 20. 8 i n5 13. 5 13. 1 23. 2 42. 9 44. 6 19. 8 由表4, 5 及图8( e),( f),( h)可知:四供一回、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受地下水渗流方向的影响情 g),( 况与三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相似,当地下水渗流方向不 同时,各供水 支管 处 于 地 下 水 渗 流 层 中 不 同 位 置, 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各岩土层各供 水 支 管 段 单 位 轴 向 换 热 量 均 有 差 距;地 下 水 渗 流 狓 方 向 和狔 方 向 对四供一回和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相差 分别为 858, 17 W.因此,当供 水管数 量 狀≤4 时,随 着 狀 的增加,地下水渗流方向对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的影响越大,当 狀≥5 时,地下水 渗流方向 对多供 一回 埋管换热器的影响逐渐减弱 . 当地下水渗流方向不同时,岩土分层条件对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供水支管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各 供水支管内水与岩土体的轴向换热量大小也不同 .供水 管数 量相同 的多供 一 回 埋 管 换 热 器 中 同 一 供 水 支管随着地下水渗流区域上、下游位置的改变,受到的影 响 也发生 改变 .地 下 水 渗 流 促 进 位 于 上 游 区 域 的供水支管与土壤之间的换热,抑制位于下游区域的 供水支 管与土 壤 之 间 的 换 热 .不 同 渗 流 方 向 下,各 类型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均存在 一 个 最 佳 渗 流 方 向,使 其 与 土 壤 之 间 的 总 换 热 量 最 大,换 热 效 率 最 高 .最佳渗流方向并不是固定的,不同供水管数量的多供 一 回埋管 换热 器 的 最 佳 渗 流 方 向 不 同,实 际 工 程中,为了增强换热能力,提高埋管换热效率,可以依据最佳渗流方向安装埋管换热器 . 2. 3 间歇运行模式 上文均是在夏季工况下连续运行 120h 后得 出 的 结 果,实 际 上,为 了 能 够 优 化 机 组 运 行 工 况,需 要 给土壤一定的时间恢复温度,使其处 于 冷 热 平 衡 状 态,从 而 能 够 真 实 地 反 映 埋 管 与 周 围 土 壤 的 换 热 情 况 .因此,需要考虑间歇运行的影响 .间歇运行是指根据建 筑 环境 中 冷热 负 荷 分 布 的 不 固 定 性 及 地 温 的 可恢复性提出的高效利用地能的有效措施 [22].根据房间功能的不同,设置的 间歇运行 比也不 同,按照办 公室的需求,设置间歇运行比为 8∶16(热泵运行时间为 9: 00-17: 00). 供冷期系统间歇运行 120h 的埋管换热器内水 温 度 变 化,如 图 9 所 示 .由 图 9 可 知:虽 然 出 口 温 度 不一致,但不同类型埋管换热器内水温变化呈现出相同的 规律;当埋管 换热器 进水 温度为 300K 时,埋 管换热器内水与分层土壤之间发生剧烈换热,水温开 始降低,周边 岩土 体 温 度 相 应 升 高,土 壤 分 层 温 度 分布不同于初始温度分布;与连续运行工况不同的是,进水 管内 水温度 并 不 是 一 直 下 降 的,在 下 降 到 地 下水渗流区域(即 狕 为 50~60m)后,水温与此时 的 岩 土 体 温 度 接 近,埋 管 换 热 器 内 水 与 周 围 岩 土 体 不 再发生换热 . 热回流引起埋管换热器与土壤之间的换热效率降低,埋管换热器的热损失增大 [8].热回流现象产生 的原因有2 个: 1)供回水管路之间的热短路; 2)供暖时,供回水管内介质被岩土体冷却,供冷时,供回水 支管内介质被岩土体加热,这两个过程对埋管换热器都有着负面的影响 .由于岩土体层与层之间的温度 不一致及地下水渗流的存在,管内水温沿深度方向变 化出现 极小值 .但 是 在 地 下 水 渗 流 区 域,流 动 的 地 下水能很快带走周围土壤积攒的热量,因此,虽管内水温 度 达到最 低,但 是 含 水 层 附 近 的 土 壤 温 度 波 动 幅度不大 .间歇运行模式及地下水的存在能快速带走 热量,这是管 内水 温 度 保 持 不 变 的 主 要 原 因 .当 流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82 ( a)二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 b)三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 c)四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 d)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 2021 年 图 9 供冷期系统间歇运行 120h 的埋管换热器内水温度变化 F i 9 Wa t e rt empe r a t u r eva r i a t i onsi nbu r i edp i a texchange r g. pehe du r i ngi n t e rmi t t en tope r a t i ono fsy s t emf o r120hi nc oo l i ngpe r i od 体继续下降,此时,管内水温度低于周围土壤温度,发生热回流现象,造成出水温度升高,换热效率降低 . 含水层区域下的埋深即为无效埋深 . 3 结论 1)实际工程中,地下岩土体并不是由单 一 的 物 质 组 成,而 是 分 层 的,每 层 的 物 性 不 同 .随 着 深 度 的 不同,每一层土壤的温度也不同,换热过程中竖直方向必 然 会有传 热现 象 发 生 .将 土 壤 初 始 温 度 设 置 为 恒定值,这会导致模拟的出水温度 较 真 实 情 况 偏 小,总 换 热 量 相 差 达 到 220. 16J,误 差 率 达 到 2. 48%. 因此,土壤深度不同,初始温度分层的现象不可忽略 . 2)在换热过程中,地下水流动抑制热量向上游传递,增强向下游的热量传递;地下水渗 流方向 对不 同类型的多供一回地埋管供水支管 的 影 响 不 同 .对 比 分 析 了 地 下 水 渗 流 方 向 为 狓, 狔 方 向,两 供 一 回 埋 管换热器,三供一回、四供一回、五供一回埋管换热器换热量分别相差 66, 260, 858, 17 W.当供水管数量 狀≤4 时,不同方向对多供一回换热器换 热 的 影 响 随 着 供 水 管 数 量 的 增 加 而 增 加,存 在 一 个 最 佳 渗 流 方 向 .两供一回、四供一回、五供一回埋管换 热 器 的 最 佳 渗 流 方 向 是 狓 方 向,三 供 一 回 埋 管 换 热 器 的 最 佳 渗流方向为狔 方向 .当供水管数量狀≥5 时,随着多供一回供水管数量的增加,地下水渗流方向对埋管换 热器的影响逐渐减小 .工程中可按照最佳地下水渗流 方向安 装埋管 换 热 器,以 此 增 大 埋 管 换 热 量,提 高 热泵的运行效率 . 3)对不同数量供水管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进行了 120h 的间歇运行 模拟,得到多供 一回埋 管换 热器内水温度沿埋管深度的变化与连续运行时不一致,埋管 换热器 内的水 温 度 会 在 地 下 水 渗 流 层 区 域 ( 狕 为 50~60m)达到最低值,再继 续 向 下 发 生 热 回 流 现 象,从 土 壤 中 吸 收 热 量,导 致 换 热 效 率 降 低 .因 此,含水层区域下的埋深即为无效埋深 .基于提高换热效 率和减少 埋管 设 计 长 度 的 初 投 资,可 以 减 小 埋 管设计长度,埋深到地下水层深度即可 . 4)模拟间歇运行比为 8∶16 的多供一回埋管换热器间歇运行的换热情况,不 同功能区 间歇运 行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刘典,等: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783 不同,因此,可进一步分析不同间歇比对埋管设计长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1] MAZ D, J IA G S, CUIX, 犲 狋犪 犾.Ana l s i sonva r i a t i onso fg r oundt empe r a t u r ef i e l dandt he rma lr ad i usc aus edby y r oundhe a texchange rc r o s s i nganaqu i f e rl aye r[ J]. App l i edEne r 2020, 276( 1): 1  11. DOI: 10. 1016/ apene r g gy, j. gy. 2020. 115453. [ 2] 刁乃仁,方肇洪 .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3] YOU Ti an,WU Wen, SHIWenx i ng, 犲 狋犪 犾. Anove r v i ewo ft hep r ob l emsands o l u t i onso fs o i lt he rma limba l anc eo f r ound  c oup l edhe a tpumpsi nc o l dr eg i ons[ J]. App l i edEne r 2016, 177: 515  536. DOI: 10. 1016/ apene r 2016. g gy, j. gy. 05. 115. [ 4] 杨栋 .垂直双 U 型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研究[ 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3. [ 5] 彭远玲 .基于岩土分层条件下渗流对竖直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D].重庆:重庆大学, 2019. [ 6] 陈金华 .竖直双 U 地埋管换热器分层换热模型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 2015. [ 7] 张 琳 琳,赵 蕾,杨 柳,等 .分 层 土 壤 中 竖 直 埋 管 换 热 器 传 热 特 性 [ J].化 工 学 报, 2015, 12( 66): 4836  4842. DOI: 10. 11949/ i s sn. 0438  1157. 20150818. j. [ 8] 杜震宇 .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 U 型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D].太 原:太 原 理 工 大 学, 2014. [ 9] 刘 逸,陈 培 强 .地 下 水 渗 流 对 地 埋 管 换 热 器 换 热 影 响 研 究 [ J].制 冷, 2019, 38( 3): 10  16. DOI: 10. 3969/J. I SSN. 1005  9180. 2019. 03. 002. [ 10] 岳 丽 燕,黄 贤 龙,孟 令 军,等 .地 下 水 渗 流 地 埋 管 换 热 影 响 研 究 [ J].世 界 地 质, 2017, 36( 4): 1291  1296. DOI: 10. 3969/ i s sn. 1004  5589. 2017. 04. 0290. j. [ 11] 王欣 .地下水渗流方向对单 U 型埋管换热器换热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5. [ 12] CHOIJC, PARKJ, LEESR, 犲 狋犪 犾. Nume r i c a le va l ua t i ono ft hee f f e c t so fg r oundwa t e rf l owonbo r eho l ehe a tex  r enene. 2012. 10. 0280. change ra r r ay s[ J]. Renewab l eEne r 2013, 52: 230  240. DOI: 10. 1016/ j. gy, [ 13] 张静,杜震宇 .多供 一 回 中 心 回 水 管 竖 直 埋 管 换 热 器 换 热 性 能 的 数 值 模 拟 [ J].太 阳 能 学 报, 2018, 49( 8): 2176  2182. [ 14] 杨刚杰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4. [ 15] J IB i ngb i ng, CHENJ i np i ng. De t a i l edexp l ana t i ono fANSYSICEM CFD me sh i ngt e chno l ogyexamp l e s[M]. Be i  i ng: Ch i na Wa t e rPowe rPr e s s, 2012. j [ 16] 曾云帆 .动态负荷对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3. [ 17] 陶文铨 .数值传热学[ 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2001. [ 18] WANG Yao,WANGSongq i ng, HESh i i ng. S imu l a t i ono ft empe r a t u r eandmo i s t u r ef i e l dsa r oundas i ng l ebo r eho l e j r oundhe a te change r:Ef f e c t so fmo i s t u r emi r a t i onandg r oundwa t e rs e epage[ J]. J ou r na lo fThe rma lAna l s i sand g g y Ca l o r ime t r 2019, 1007( 10): 1  14. DOI: 10. 1007/s 10973  019  09193  6. y, [ 19] 王福军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 20] 康龙 .地源热泵 U 形埋管换热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 21] 陈旭,范蕊,龙惟定,等 .竖直地埋管 单 位 井 深 换 热 量 影 响 因 素 回 归 分 析 [ J].制 冷 学 报, 2010, 31( 2): 11  16. DOI: i s sn. 0253  4339. 2010. 02. 0110. 10. 3969/ j. [ i s sn. 0253  4339. 22] 高青 .地温规律及其可恢复特性增强传热研究[ J].制冷学报, 2003, 24( 3): 38  41. DOI: 10. 3969/ j. 2003. 03. 008.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2050 ? 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邓建勋1,李司冉1,2,张祥敏2,胡海涛2,钱长照2,陈昌萍1,2 ( 1.厦门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2.厦门理工学院 风灾害与风工程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4) 摘要: 为解决城市下垫面给风环境评估带来的困难,建 立 地 形建 筑 物 耦 合 模 型 进 行 风 洞 试 验,研 究 某 桥 址 区风环境变化规律;采用三参数 We i bu l l分布对实际 下 垫 面 影 响 下 气 象 数 据 进 行 拟 合;结 合 拟 合 参 数 和 试 验 风速比得到桥面行人舒适度超越阈值概率 .结果表明:桥址区风速受山体的阻挡作用而减小,同时桥址区风速 受城市建筑拖曳作用和街道风加速效应明显;结 合 三 参 数 We i bu l l分 布 拟 合 得 到 的 参 数,桥 面 两 端 行 人 舒 适 度较高,同时桥面跨中位置处受街道风影响较大,易产生行人不舒适感 .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行人风环境;风洞试验;超越阈值概率;We i bu l l分布 中图分类号: TU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84 08 ? ? ? 犈狏 犪 犾 狌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犘犲 犱 犲 狊 狋 狉 犻 犪狀 犠犻 狀犱犈狀狏 犻 狉 狅狀犿犲 狀 狋狅狀 犆狅狀 狊 犻 犱 犲 狉 犻 狀犵犝狀犱 犲 狉 犾 犻 狀犵犛狌 狉 犳 犪 犮 犲犆狅犿狆 犾 犲 狓 犻 狋 狔 狔 , DENGJ i anxun1,LIS i r an1 2,ZHANG Xi angmi n2, , HU Ha i t ao2,QIAN Changzhao2,CHEN Changp i ng1 2 ( 1.Schoo lo fAr ch i t e c t ur eand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Xi amenUn i ve r s i t amen361005,Ch i na; y,Xi 2.KeyLabo r a t o r fWi ndDi s a s t e rand Wi ndEng i ne e r i ngo fFu i anPr ov i nc e, yo j Xi ame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Xi amen361024,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o l vet hed i f f i cu l t i e so fwi ndenv i r onmen ta s s e s smen tc aus edbyu r banunde r l i ngsu r  y f a c e,t oe s t ab l i sht e r r a i n i l d i ngc oup l i ng mode lf o rwi ndt unne lt e s t,andt os t udyt hewi ndenv i r onmen to fa ?bu b r i dges i t e,3 r ame t e rWe i bu l ld i s t r i bu t i oni sus edt of i tt heme t e o r o l og i c a lda t aunde rt hea c t ua li n f l uenc eo f ?pa t heunde r l i ngsu r f a c e.Comb i n i ng wi t ht hef i t t i ngpa r ame t e r sandt e s twi ndspe edr a t i o,t het hr e sho l dex  y c e edanc ep r obab i l i t fpede s t r i anc omf o r tont heb r i dgede cki sob t a i ned.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 wi nd yo spe edi nt heb r i dges i t ei sr educ edbyt heb l o ck i nge f f e c to fmoun t a i ns,andt hewi ndspe edi nt heb r i dges i t ei s obv i ous l f f e c t edbyt hed r age f f e c to fu r banbu i l d i ngsandt hea c c e l e r a t i one f f e c to fs t r e e twi nd.Comb i n i ng ya r ame t e r We i bu l ld i s t r i bu t i on,t hepede s t r i anc omf o r ta tbo t hendso ft he wi t ht hepa r ame t e r sf i t t edby3?pa b r i dgede cki sh i hemi d spano ft heb r i dgede cki sa f f e c t edbyt hes t r e e twi nd,wh i chi se a syt oc aus eun  ? gh,t c omf o r t ab l ef e e l i ngf o rpede s t r i ans. s t r i an wi ndenv i r onmen t;wi 犓犲 狉 犱 狊: u r banunde r l i ngsu r f a c e;pede ndt unne lt e s t;t hr e sho l dexc e edanc e y 狔狑狅 i bu l ld i s t r i bu t i on r obab i l i t p y;We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垫面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和地形的改变易引发行人风环境的 收稿日期: 2020 12 24 ? ? 通信作者: 陈昌萍( 1971 ),男,教授,博士,博士 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结 构 风 工 程、城 市 风 环 境 的 研 究 . E ma i l: cpchen@ hnu.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778551);福建省厦门市建设局科技计划项目( XJK2017  1  10) 第6期 邓建勋,等: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785 不舒适问题 .目前,风洞试验被广泛应用于行人风环境的 研 究 中,陈 德 江 等 [1]利 用 风 洞 试 验 研 究 某 高 层 建筑周边群体建筑群的风环境,结果表明,建筑风环境满足 舒 适 性 条 件;马 文 勇 等 [2]利 用 风 洞 试 验 对 群 体建筑周边风环境进行研究,发现群体建筑的夹缝与角区的风速值较大;关吉平等 [3]通过风洞试验研究 群体建筑风环境的干扰效应,得到高层建筑建成后尾流区对周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唐春朝等 [4]利用风 洞试验研究高耸建筑对周边小区风 环 境 的 影 响,发 现 高 耸 建 筑 的 建 设 降 低 了 小 区 风 环 境 的 舒 适 度 .然 而,目前风洞试验研究城市风环境选取的研究范围较小,地 表特 征均为 城 市 平 坦 区 域,忽 略 了 城 市 地 形 对风环境的影响 .同时,试验得到的风环境变化规律需要 进 行进一 步评 价 分 析,学 者 们 主 要 采 用 超 越 阈 值概率法进行评估 .陈勇等 [5]对超越阈值概率的风环境评价标准作出统一划分;李朝等 [6]综合考 虑阵风 效应,利用超越阈值概率法对复杂建筑的行人舒适度和危险度作出评价;文献[ 7  10]利用超 越阈 值概率 法,评价研究区域的行人风环境舒适 度 .在 前 期 对 气 象 数 据 的 处 理 中,研 究 者 默 认 采 用 双 参 数 We i bu l l 分布对超越阈值概率进行计算,并没有考虑双参数 We i bu l l分布与实际风速概率分布的拟合程度 . 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某桥址区为研究对象,建立较大范围的地形和城市建筑 物叠加的风洞试验模型,对桥址区风环境变化作出 精确判 断;利用 极大 似然估 计法估 算 三 参 数 We i bu l l 分布的位置参数 [1114],并对气象数据进行拟合;引入带有位置参数 的三 参 数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计 算 公 式,对 人行桥桥面的行人风环境进行评估 . 1 复杂下垫面风洞试验 1. 1 试验模型及风洞概况 采用风洞试验研究福建省厦门市某桥址区风环境 .建立地形建筑物耦合模型,模型以 桥址为中心, 选取 2. 5km 直径范围内的地形及建筑物制作几何模型,地形区域内有两座山,海拔分别为 212, 139m. 模型缩尺比为 1∶600,阻塞率均小于 5%.试验模 型,如图 1( a)所示 .试验在 厦门理 工 学 院 XMUTWT 风洞实验室低速试验段进行,数据 采 集 采 用 移 测 架 和 TFI眼 镜 蛇 三 维 脉 动 风 速 仪 相 结 合 的 方 式;试 验 风场采用 B 类风场和均匀场作为来流条件 . B 类风场采用尖劈和粗糙元调试,如图 1( b)所 示 .模 拟的平 均风速剖面和湍流度剖面,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犺 为风洞试验边界层高度; 狏 为平均风速; 犐 为湍流度 . ( a)试验模型 ( b)风场调试 图 1 试验概况 F i 1 Expe r imen t a lp r epa r a t i on g. ( a)平均风速 ( b)湍流度 图 2 平均风速剖面和湍流度剖面 F i 2 Ave r agewi ndspe edp r o f i l eandt u r bu l enc ep r o f i l e g. 1. 2 计算工况及测点布置 该人行桥梁为曲线悬索桥,曲线桥全长为 216. 7m,桥轴线长为 202. 2 m,桥梁 轴线与水 平(东西方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86 2021 年 向)成 38 °,桥面高度距离地面 34. 52m.结合两座山体位置及建筑物排布影响,以正北为第 1 个工况,角 度间隔 45 °为 1 个工况,共设置 8 个工况 . 桥址位置,如图 3( a)所示,在桥 面 设 置 9 个 监 测 位 置 .同 时,对 桥 址 所 处 的 城 市 街 道 及 山 体 布 置 测 点,监测街道风环境变化,监测位置,如图 3( b)所示 . ( a)桥址位置 ( b)山体、城市街道监测位置 图 3 测点布置图 F i 3 Ar r angemen to fme a su r i ngpo i n t s g. 1.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1. 3. 1 复杂下垫面影 响 下 的 桥 面 行 人 高 度 处 风 速 比 定 义桥面行人高度 处 平 均 风 速 狏犻 与 入 流 相 同 高 度 处 平 均 风 速狏0 之比为桥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比 犚犻,表达式为 犚犻=狏犻/狏0 . ( 1) 城市街道是城市 内 部 的 通 风 廊 道,容 易 形 成 街 道 峡 谷 风 .均匀场和紊流场下,桥面行人高度处与街道同 高度处的 风速比散点分布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犚u, 犚f分别为均匀 场和紊流场的风速比 . 图 4 风速比散点分布图 由图 4 可知:均匀场和紊流场风速比变化基本一 致,线 性拟合斜率在 0. 56~0. 66 之间,证明了风洞试验 数据的真 F i 4 Wi ndspe edr a t i os c a t t e rpo i n t g. d i s t r i bu t i onmap 实可靠性;而桥面行人 高 度 处 风 速 比 拟 合 线 段 在 城 市 街 道 同高度处风速比拟合线段下方分布,说明该桥址区在部分风向下不是风速放大区域,主要原因是城市建 筑物及山体对风速的阻挡效应 . 为了了解不同工况下桥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比的变化,选取受城 市冠层影 响较 大的 0 °和 180 °工况及 受山体影响的 90 °和 270 °工况进行分析,结果如图 5 所 示 .由图 5 可知: 0 °和 180 °工况 下,桥 面 行 人 高 度 处风速比最大值为 1. 18,最小值为 0. 43,受 城 市 下 垫 面 阻 挡 效 应 影 响,桥 面 行 人 高 度 处 风 速 比 整 体 较 小,风速比大于 1 的情况是受街道峡谷风影响; 90 °和 270 °工况受山体影响下,桥面行人高度 处风 速比基 本均小于 1.桥址的起点和终点均在山脚位置,山脚处为平均风速的减速区域 . ( a)0 °和 180 °工况 ( b)90 °和 270 °工况 图 5 不同工况的桥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比 F i 5 Wi ndspe edr a t i o sa tpede s t r i anhe i to fb r i dgede ckunde rd i f f e r en two r k i ngc ond i t i ons g. gh 1. 3. 2 复杂下垫面影响下的平均风速剖面 桥址区风速剖面受下垫面地表特征影响,风速变化情况不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邓建勋,等: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787 同 .不同工况的平均风速剖面,如图 6 所示 .图 6 中: 犎/犎r 为无量纲化高度; 狏/狏r 为无量纲化平均风速 . 由图 6 可知: 0 °和 180 °工况的平均风速剖面与来流风速剖面有较大 差异, 0 °工 况由于城 市主要 街道 入口与来流夹角较小,桥址区前方没有建筑物的遮挡而 形成街 道峡谷风,使 平均风 速增 大,而 180 °工 况 由于地表建筑物的拖曳作用,在无量纲高度为 0. 35 下风 速减 小,当 无 量 纲 高 度 大 于 0. 35 时,风 速 剖 面 重现出指数率剖面; 90 °和 270 °工况下,平均风速均小于来流风速,说明山体遮挡作用下桥址 区为 平均风 速的减速区域 . ( a)0 °工况 ( b)180 °工况 ( c)90 °工况 ( d)270 °工况 图 6 不同工况的平均风速剖面 F i 6 Ave r agewi ndspe edp r o f i l eunde rd i f f e r en two r k i ngc ond i t i ons g. 山体典型位置的平均风速剖面变化,如图 7 所示 .图 7 中: 狊 为测点到山体边缘的距离 .两座山体背 风面及迎风面山脚处均为平均风速的减速区域 .当不同山体前后排列时,山脚处的平均风速减速效果不 同 .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山体正对来 流 时,山 顶 风 速 的 急 剧 增 大,导 致 270 °工 况 下 山 脚 处 的 平 均 风 速 均大于 90 °工况下山脚处的平均风速 . ( a)270 °工况 ( b)90 °工况 图 7 山体典型位置的平均风速剖面变化 F i 7 Va r i a t i ono fave r agewi ndspe edp r o f i l ea tt i c a ll o c a t i onso fmoun t a i ns g. yp 为了量化平均风速剖面与入流风速剖面的变化,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不同风向角( θ)下 的风 速剖面 指数( λ),结果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知:在地形和建筑物影响下,风速剖面指数均不满足规范要 求,该桥 址区地表粗糙度类型更接近 C 类地表; 0 °, 90 °, 180 °和270 °工况的风速剖面指数变化最为明显, 0 °和180 ° 工况的风速剖面指数增大分别受街道峡谷风和地表建筑物拖曳作用的影响, 90 °和 270 °工况 的风 速剖面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88 2021 年 指数变化是受山体影响 . 表 1 不同风向角下的风速剖面指数 Tab. 1 Wi ndspe edp r o f i l ei ndexunde rd i f f e r en twi ndd i r e c t i ons 1/4 桥跨 λ / 1 2 桥跨 3/4 桥跨 0 0. 34206 0. 33863 0. 33629 45 0. 32696 0. 32850 90 0. 27843 135 0. 29848 °) θ/( 1/4 桥跨 λ / 1 2 桥跨 3/4 桥跨 180 0. 32843 0. 32746 0. 33114 0. 32920 225 0. 27350 0. 27494 0. 27934 0. 27760 0. 27851 270 0. 26074 0. 28775 0. 29228 0. 30010 0. 30166 315 0. 33407 0. 32643 0. 32159 °) θ/( 1. 3. 3 复杂下垫面影响下的湍流度 湍流度反映脉动风对行人风环境的影响 .对桥址区湍流度进行监 测,不同风向角的湍流度剖面,如图 8 所示 . 由图 8 可知: 0 °和 180 °工况下,当无量纲高度小于 0. 6 时,其湍流度均大于来流风场的 湍流度,原因 是试验模型改变了地表粗糙度,增大了湍流 度; 180 °工 况 下 出 现 湍 流 剪 切 区 域,考 虑 为 建 筑 群 较 大 且 较 密集,导致高湍流度的出现;山体影响下, 90 °和 270 °工况下,桥址区均为湍流的放大区域 . ( a)0 °工况 ( b)180 °工况 ( c)90 °工况 ( d)270 °工况 图 8 不同风向角的湍流度剖面 F i 8 Tu r bu l enc ep r o f i l ea td i f f e r en twi ndd i r e c t i ons g. 不同风向角下的湍流度剖面指数( α),如表 2 所示 .由 表 2 可 知:受 地 形 和 建 筑 物 影 响,湍 流 度 剖 面 指数均大于规范规定的 B 类地表粗糙度指数;山体影响下的湍流度变化最为明显,因此,在研究人行桥 桥址风环境变化时,必须考虑地表粗糙的影响 . 表 2 不同风向角下的湍流度剖面指数 Tab. 2 Tu r bu l enc ep r o f i l ei ndexunde rd i f f e r en twi ndd i r e c t i ons 1/4 桥跨 α 1/2 桥跨 3/4 桥跨 0 0. 23268 0. 23461 0. 23050 45 0. 22044 0. 22688 90 0. 27805 135 0. 18589 °) θ/( 1/4 桥跨 α 1/2 桥跨 3/4 桥跨 180 0. 22865 0. 22784 0. 22660 0. 22637 225 0. 21253 0. 21629 0. 22349 0. 27934 0. 28048 270 0. 25223 0. 26800 0. 25169 0. 18760 0. 19613 315 0. 20440 0. 18987 0. 18336 °) θ/(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邓建勋,等: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789 2 三参数超越阈值概率评估 2. 1 人行桥风环境评价指标 基于不同的行人风环境评价标准,根据行人步行活动状态进行行人高度风环境评价标准统计,如表 表 3 行人高度风环境评价标准 3 所示 .表 3 中: 狏THR 为 风 速 阈 值; 犘exc 为 超 越 阈 值概率 .行 人 的 步 行 状 态 可 分 为 漫 步、正 常 行 Tab. 3 Eva l ua t i onc r i t e r i ao fwi ndenv i r onmen t f o rpede s t r i anhe i t gh 走、目的性行走 3 类 .对 桥 面 行 人 高 度 风 环 境 的 评价标准 步行状态 狏THR/m·s-1 I syumovand 评价也从 3 类步行状态展开 . 利用超越阈值概 率 法 评 估 桥 面 人 行 高 度 风 环境,若满足 犘exc≤犘com , 犘com 为相应标准中规定 的概率值,则 认 为 该 区 域 的 行 人 风 环 境 满 足 舒 犘exc/% 漫步 61 >7. [ 15] Davenpo r t 正常行走 85 >9. Laws onand [ ] Penwa r den16 正常行走 6 >13. 0 <4. 正常行走 >6 0 <10. 目的性行走 >6 0 <20. 适度要求 . [ ] CSTB17 基于超越阈值概 率 的 风 环 境 评 价 方 法 需 要 漫步 >8 目的性行走 >10 正常行走 >5 [] 满足 2 个 条 件:研 究 区 域 的 风 场 分 布 规 律 和 当 UWO 3 地常年风 向 风 速 统 计 数 据 .根 据 不 同 风 向 的 风 NEN81003 [] 5 <1. 0 <5. 0 <20. 速概率 分 布 确 定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计 算 的 相 关 参 数 .研究区域的风速概率分布采用 We i bu l l分布拟合,确定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以计算 犘exc,计算式为 犖 犽θ 狏THR 犻 犘exc,犻( 狏 > 狏THR )= ∑犃θ犻 ·exp - . 犮θ犻 犻=犖 式( 2)中: 犮θ 和犽θ 分别为 We i bu l l分布的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 犃θ 为该风向角出现的频率 . [( )] ( 2) 2. 2 超越阈值概率的参数估计优化 利用 We i bu l l分布对厦门市 59134 气象站点 2011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逐小 时风向风 速数据 进行 拟合 .We i bu l l参数估计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 中: 狏mean为气象平均风速; γθ 为位置参数 . 表 4 We i bu l l参数估计结果 Tab. 4 We i bu l lpa r ame t e re s t ima t i onr e su l t s 狏mean/m·s-1 犃θ N 2. 9038 NE 风向 两参数 We i bu l l分布 三参数 We i bu l l分布 犮θ 犽θ γθ 犮θ 犽θ γθ 0. 055 3. 2638 1. 6524 - 3. 2638 1. 6524 0 3. 6870 0. 187 4. 1574 2. 2113 - 4. 1574 2. 2113 0 E 3. 1734 0. 092 3. 5845 2. 0888 - 3. 5845 2. 0888 0 SE 2. 7767 0. 058 3. 1360 1. 8629 - 3. 1360 1. 8629 0 S 4. 1884 0. 148 4. 7250 2. 3054 - 4. 7250 2. 3054 0 SW 5. 8819 0. 263 7. 8608 3. 2212 - 8. 0093 3. 4352 -0. 7964 -0. 2036 W 6. 2607 0. 173 6. 3169 2. 9782 - 6. 5384 3. 0930 NW 4. 1738 0. 024 4. 6996 2. 4200 - 4. 6996 2. 4200 0 由表 4 可知:采用两参数和三参数 We i bu l l分布拟合时, SW 和 W 风向下的尺度参数和位置参数不 表 5 概率分布对比 同,其余风向下的尺度参数和位置参数均相同 . 位置参数的作用是使 拟 合 函 数 左 右 平 移,因 Tab. 5 Compa r i s ono fp r obab i l i t i s t r i bu t i ons yd 此,位置参数 会 影 响 不 同 风 速 的 拟 合 程 度 .选 取 狏/m·s-1 SW 风向对不同平均风速的实际概率分布与两参 数 We i bu l l、三 参 数 We i bu l l拟 合 概 率 分 布 进 行 实际概率 分布 两参数 We i bu l l 三参数 We i bu l l 拟合概率分布 拟合概率分布 0~3 8. 1 4. 7 7. 7 3~6 34. 4 30. 3 36. 5 对比,结果如表 5 所示 .由 表 5 可 知:利 用 三 参 数 6~9 45. 2 42. 6 44. 1 We i bu l l拟合概率分布值与实际下垫面影响得到 的风速概率分布 更 接 近,三 参 数 We i bu l l拟 合 误 9~12 12. 3 18. 8 12. 1 12~15 0. 6 1. 2 0. 7 差比两参数拟合误差小 38. 74%.因此,对 SW 和 W 风向的 概率分 布 采 用 三 参 数 We i bu l l拟 合,以 增 加 行人风环境评估的准确性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90 2021 年 根据该现象引入三参数计算的超越阈值概率 犘exc计算公式 [18],即 犖 犽θ [ (狏 犮-γ ) ]. 犘exc,犻( 狏 > 狏THR )= ∑犃θ犻 ·exp - 犻=犖 THR θ 犻 犻 ( 3) θ 犻 2. 3 不同步行状态下的评价结果 因为桥面距 离 地面最 高处为 34. 52 m,行人高度 距 离桥面 为 1. 75 m,所以桥面 行人高 度 风 速 需 要 进行转换 .根据指数率风剖面公式,得到桥面行人高度平均风 速狏ped 与 观 测 站 10 m 高 度 平 均 风 速 狏1B0 的 关系式为 10 0.22 · 狏ped=0. 753·狏ped. 36. 27 桥址区风速阈值 狏THR 与气象站点风速 狏犗,犻,THR 之间的关系式为 狏1B0 = ( ) ( 4) 753· 0. 狏犗,犻,THR = 狏THR . 犚犻 将式( 5)代入式( 2),( 3)中,得到该区域全风向风速超越阈值概率,即 6 犻=1 2 狏犗,犼,THR -γθ犼 狏犗,犻,THR 犽θ犻 + ∑犃θ犼 ·exp - 犮θ犻 犮θ犼 犼=1 [( 犘exc,犻( 狏 > 狏THR )= ∑犃θ犻 ·exp - ( 5) )] [( 犽θ ) ]. (6) 犼 针对行人在桥面不同的步行状态,不同评价标准 对满足 舒适度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的 临 界 值 不 同,因 此, 引入超越阈值概率的相对系数 狆,即 ( 7) 狆=犘exc,犻/犘com . 式( 7)中: 犘exc,犻为测点犻 的全风向超越阈值概率 . 将不同评价标准下的各测点全风向超越阈值概率进行统一,其相对系数,如表 6 所示 .表 6 中: 狆1 ~ I s r t标 准 对 yumovandDavenpo 狆9 分别为测点 1~9 的全风向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的 相 对 系 数 .由 表 6 可 知: 行人舒适度的要求最严格,其余标准的下桥面行人风环境均满足舒适度要求;位于桥面起点和终点附近 处的测点 1, 2, 8, 9 的超越阈值概率相对系数较小,这是 由于 山体地 形对风 速 的 阻 挡 降 低 了 风 速 比 的 大 小,提高了桥面两端位置处的舒适度;跨中位置处的超越 阈值概率 约为 桥 址 两 端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的 两 倍, 主要原因是跨中位置受街道风加速效应明显,因此,在桥面跨中位置需要防范街道峡谷风给行人带来的 不舒适感 . 表 6 各测点全风向超越阈值概率的相对系数 Tab. 6 Re l a t i vec oe f f i c i en to fa l lwi ndd i r e c t i onexc e edanc ep r obab i l i t fe a chme a su r i ngpo i n t yo 步行 状态 漫步 评价标准 狆1 狆2 狆3 狆4 狆5 狆6 狆7 狆8 狆9 I syumovandDavenpo r t 1. 13 0. 44 2. 39 2. 09 2. 82 1. 46 2. 93 1. 24 1. 16 UWO 0. 28 0. 10 0. 61 0. 53 0. 72 0. 37 0. 76 0. 31 0. 29 I syumovandDavenpo r t 0. 41 0. 12 0. 94 0. 83 1. 14 0. 54 1. 26 0. 44 0. 39 Laws onandPenwa r den 0. 03 0. 01 0. 08 0. 07 0. 11 0. 04 0. 12 0. 03 0. 02 正常 行走 目的性 行走 CSTB 0. 37 0. 18 0. 71 0. 62 0. 80 0. 46 0. 82 0. 40 0. 38 NEN8100 0. 31 0. 17 0. 54 0. 48 0. 60 0. 37 0. 61 0. 33 0. 31 CSTB 0. 18 0. 09 0. 35 0. 31 0. 40 0. 23 0. 41 0. 20 0. 19 UWO 0. 12 0. 03 0. 27 0. 23 0. 33 0. 15 0. 36 0. 12 0. 11 3 结论 利用风洞试验研究复杂下垫面影响的桥址区行人风 环境,并利 用 三 参 数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对 行 人 舒 适 度进行评价,得到以下 3 个结论 . 1)下垫面改变了桥址区的地表类型,试验得到的风速和湍流度剖面指数均大于规范规定的 C 类地 表值;行人风速比受不同下垫面影响,表现出街道峡谷风加速、建筑物拖曳作用和山体减速效应明显 . i bu l l分布拟合结果与真实下垫面中气象站点得到 的风速 概率分 布相 接近,相 比两参 2)三参数 We 数 We i bu l l分布,其拟合误差减小了 38. 74%. 3)城市下垫面中山体的遮挡效应导致风 速 减 小,增 加 了 行 人 在 山 脚 处 的 步 行 舒 适 度;受 城 市 街 道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邓建勋,等: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791 风加速效应影响,桥面跨中处超越阈值概率约为桥址 起点和 终点值 的 两 倍 .在 实 际 工 程 建 设 中,需 要 防 范桥面跨中处可能引发的行人风环境不舒适感,可以通 过在 桥面跨 中位置 设 计 挡 风 屏 障 降 低 行 人 风 环 境不舒适感 . 参考文献: [ 1] 陈德江,石碧青,谢壮宁 .某 高 层 建 筑 风 环 境 风 洞 试 验 研 究 [ J].汕 头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2, 17( 1): 74  80. 10. 3969/ DOI: i s sn. 1001  4217. 2002. 01. 015. j. [ 2] 马文勇,刘庆宽,刘小兵,等 .群 体 高 层 建 筑 行 人 区 域 风 环 境 试 验 研 究 [ J].工 程 力 学, 2013, 30(增 刊 1): 304  308. 10. 6052/ i s sn. 1000  4750. 2012. 05. S050. DOI: j. [ 3] 关吉平,任 鹏 杰,周 成,等 .高 层 建 筑 行 人 高 度 风 环 境 风 洞 试 验 研 究 [ J].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10, 25( 1): 21  25. i s sn. 1673  7644. 2010. 01. 006. DOI: 10. 3969/ j. [ /OL].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 英 文)( 4] 唐春朝,韩艳,沈炼,等 .邻近高耸建筑对小区风环境的影响试验研究[ J 2020  2020  12  24]. h t t i. o r 11835/ 09  08)[ i s sn. 2096  6717. 2020. 127. ps:∥do g/10. j. [ 5] 陈勇,王旭,楼文娟,等 .超越概率阈 值 风 环 境 评 价 标 准 分 析 [ J].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1, 39( 10): 103  107. DOI: 10. 13245/ hus t. 2011. 10. 002. j. [ 6] 李朝,肖仪清,滕军,等 .基 于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的 行 人 风 环 境 数 值 评 估 [ J].工 程 力 学, 2012, 29( 12): 15  21. DOI: 10. 6052/ i s sn. 1000  4750. 2011. 03. 0106. j. [ 7] 陈伏彬,李秋胜,吴立 .基于超越阈值概率的城市综合体行人高度风环境试验研究[ J].工程力学, 2015, 32( 10): 169  i s sn. 1000  4750. 2014. 09. 0751. 176. DOI: 10. 6052/ j. [ 8] 郑朝荣,陈勇,金 钊,等 .基 于 超 越 阈 值 概 率 的 某 千 米 级 摩 天 大 楼 室 外 平 台 行 人 风 环 境 评 估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8, 39( 2): 122  129. DOI: 10. 14006/ z 2018. 02. 014. j. j j gxb. [ 9] 郑朝荣,王洪礼,李胤松,等 .某摩天大楼室 外 平 台 行 人 风 环 境 数 值 研 究 [ J].工 程 力 学, 2018, 35( 1): 118  125. DOI: 10. 6052/ i s sn. 1000  4750. 2016. 08. 0649. j. [ 10] 杨立国,严亚林,李宏海 .某滑雪场 复 杂 山 地 地 形 风 场 的 风 洞 试 验 与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2020, 50( 11): 135  140. DOI: 10. 19701/ z 2020. 11. 024. j. j j g. [ 11] 郝晓乐,雷晓波,雷蒂远,等 .三 参 数 威 布 尔 分 布 参 数 估 算 方 法 对 比 研 究 [ J].机 械 研 究 与 应 用, 2017, 30( 2): 1  4. DOI: 10. 16576/ cnk i. 1007  4414. 2017. 02. 001. j. [ 12] 南东雷,贾志新,李 威 .三 参 数 威 布 尔 分 布 的 蒙 特 卡 洛 点 估 计 方 法 [ J].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2017( 1): 142  144, 148. 10. 3969/ i s sn. 1001  3997. 2017. 01. 038. DOI: j. [ 13] 董胜,韩意,陶山山,等 .We i bu l l分布参数的粒子群 算 法 估 计 [ J].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2, 42( 6): 120  125. DOI: 10. 3969/ i s sn. 1672  5174. 2012. 06. 019. j. [ 14] 范英,王顺坤,晋民杰 .多种数据 状 态 下 三 参 数 We i bu l l分 布 的 极 大 似 然 估 计 [ J].机 械 强 度, 2012, 34( 1): 53  57. DOI: 10. 16579/ i s sn. 1001. 9669. 2012. 01. 001. j. [ 15] BLOCKEN B, STATHOPOULOS T,VAN BEECKJP AJ. Pede s t r i an  l e ve lwi ndc ond i t i onsa r oundbu i l d i ngs: Re v i ewo fwi nd  t unne landCFDt e chn i sandt he i ra c cu r a cyf o rwi ndc omf o r ta s s e s smen t[ J]. Bu i l d i ngandEnv i  que r onmen t, 2016, 100: 50  81. DOI: 10. 1016/ bu i l denv. 2016. 02. 004. j. [ 16] HUNTJCR, POULTONEC,MUMFORDJC. Thee f f e c t so fwi ndonpe op l e:Newc r i t e r i aba s edonwi ndt unne l expe r imen t s[ J]. Bu i l d i ngandEnv i r onmen t, 1976, 11( 1): 15  28. DOI: 10. 1016/0360  1323( 76) 90015  9. [ 17] BLOCKEN B, JANSSEN W D, VAN HOOFF T. CFDs imu l a t i onf o rpede s t r i anwi ndc omf o r tandwi nds a f e t n yi u r bana r e a s:Gene r a lde c i s i onf r amewo r kandc a s es t udyf o rt heE i ndhoven Un i ve r s i t ampus[ J]. Env i r onmen t a l yc env s o f t. 2011. 11. 009. Mode l l i ngandSo f twa r e, 2012, 30: 15  34. DOI: 10. 1016/ j. [ 18] KIKUMOTO H, CHOIW, OOKAR. De ve l opmen to fp r obab i l i s t i ca s s e s smen tf r amewo r kf o rpede s t r i anwi ndenv i  bu i l denv. J]. Bu i l d i ngand Env i r onmen t, 2021, 187: 107419.DOI: 10. 1016/ r onmen tus i ng Baye s i ant e chn i j. que[ 2020. 107419.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102038 ? 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犜犗犘犛 犐 犛 法的双层 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林成楷,程远达,杨晋明,高峰,秦智胜,吴 (太原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为更好地评价双层光伏外窗建筑的采光与 能 耗 性 能,应 用 灰 色 关 联 改 进 TOPS I S法建立双层光伏外 窗建筑采光与能耗的评价模型 .以最小相对贴近度为评价 标 准,对 不 同 的 双 层 光 伏 外 窗 建 筑 设 计 方 案 进 行 优 化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评价双层光伏外窗建筑的采光与能耗性能;由于双层光伏外窗建筑的 采光质量与能耗性能存在差异,应同时从采光与能耗性能角度进行全面评价,并进行整体性优化 . 关键词: 双层光伏外窗;采光与能耗评价;灰色关联分析;TOPS I S 法;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792 08 ? ? ? 犇犪 犾 犻 狋 犻 狀犵犪狀犱犈狀犲 狉 狊 狌犿狆 狋 犻 狅狀犘犲 狉 犳 狅 狉犿犪狀犮 犲犈狏 犪 犾 狌犪 狋 犻 狅狀 狔 犵犺 犵 狔犆狅狀 狅 犳犇狅狌犫 犾 犲 犔犪狔 犲 狉犘犺狅 狋 狅狏 狅 犾 狋 犪 犻 犮犈狓 狋 犲 狉 犻 狅 狉犠犻 狀犱狅狑犅狌 犻 犾 犱 犻 狀犵 狊 犝狊 犻 狀犵犐犿狆狉 狅狏 犲 犱犜犗犘犛 犐 犛 犕犲 狋 犺狅犱狅 犳犌狉 犲 犾 犪 狋 犻 狅狀犪 犾 狔犚犲 LIN Chengka i,CHENG Yuanda,YANGJ i nmi ng, GAOFeng,QINZh i sheng,WU Fan ( Schoo l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Ta i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Ta i i na) yuanUn yo yuan030024,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be t t e re va l ua t et heday l i t i ngandene r onsump t i on pe r f o rmanc eo fdoub l e  l aye r gh gyc va l ua t i on mode lf o rt hebu i l d i ng us i ngt heimp r oved TOPS I S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 wi ndowsbu i l d i ngs,ane pho me t hodo fg r ayc o r r e l a t i oni se s t ab l i shed.Wi t ht hemi n imumr e l a t i vec l o s ene s sa st hee va l ua t i onc r i t e r i on,t he de s i cheme so fd i f f e r en tdoub l e  l aye rpho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wi ndowsa r eop t imi z ed.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 gns t hee s t ab l i shedmode lc anbe t t e re va l ua t et heday l i t i ngandene r onsump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doub l e  l aye r gh gyc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wi ndow bu i l d i ngs.Be c aus et hel i t i ngqua l i t r onsump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 pho gh yandene gyc doub l e  l aye rpho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wi ndowbu i l d i ngsa r ed i f f e r en t,t heday l i t i ngandene r onsump t i onpe r  gh gyc f o rmanc eshou l dbebo t he va l ua t edc omp r ehens i ve l t imi z eda sawho l e. yandop r ey 犓犲 狉 犱 狊: doub l e  l aye rpho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wi ndow;day l i t i ngandene r onsump t i one va l ua t i on;g gh gyc 狔狑狅 I Sme t hod;p c o r r e l a t i onana l s i s;TOPS l anop t imi z a t i on y 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社会 能 源 问 题 日 益 突 出 .清 华 大 学 建 筑 节 能 研究中心 [1]的研究表明, 2018 年,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 37% ,并且这个数据近几年仍 收稿日期: 2021 02 26 ? ? 通信作者: 程 远 达 ( 1985?),男,教 授,博 士,博 士 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建 筑 节 能 与 可 再 生 能 源 利 用 的 研 究 . E?ma i l: chengyuanda@t t. edu. cn. yu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 目 ( 2018YFD1100701 05);西 部 绿 色 建 筑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课 题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 LSKF202011);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803D121105) 第6期 林成楷,等: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的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793 在不断上升 .因此,发展节能建筑对降低总体能源消耗影 响深 远 .由 于 外 窗 具 有 较 高 的 传 热 系 数,因 此, 减少外窗传热造成的建筑能耗是降低建筑总能 耗 的 关 键 [2].光 伏 ( PV)外 窗 是 一 种 新 型 节 能 窗 户,不 仅 能满足基本功能,还能利用光伏组件的光电效应生产 清洁电 力,从 而为 建 筑 能 源 系 统 提 供 部 分 电 能,缓 解建筑实际用电负荷 [3].光伏外窗的逐步推广将对我国能源使用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升级带来深远影响 . 双层光伏外窗是光伏外窗中较有特色的一类,国内外许多 学者对 双 层 光 伏 外 窗 的 应 用 效 果 及 运 行 [] 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 Kaps i s等 4 采 用 Days im 软 件 对 不 同 透 过 率 的 半 透 明 光 伏 外 窗 及 其 他 类 型 光伏外窗的居室进行室内采光性能的全年动态模拟和研究,结果表明,当双层光伏外窗的外层采用透过 率为 30% 的非 晶 硅 光 伏 玻 璃 时,室 内 全 年 的 自 然 采 光 状 况 基 本 达 标,此 时,全 自 然 采 光 空 间 占 比 [] sDA300,50% =1,且 眩光 概率 DGP=5%.Mo r a l e o Va z z等 5 通过紫外 线分光光度 计对 光 伏外 窗 的 光 j que 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 调 整 光 伏 外 窗 的 透 过 率 可 以 实 现 采 光 质 量 与 室 内 得 热 量 相 互 协 [] 调,光伏系统与建筑能够高效率 地 进 行 集 成 . Yan 等 6 采 用 Rad i anc e软 件 对 双 层 玻 璃 窗 间 夹 有 不 同 朝 向与角度的板条进行模拟研究,采用自然采光有效照度( UDI)、照度均匀度( UR)及 DGP 等 指标 进行采 光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带有透明条的双层玻璃窗有更好 的 采光性 能,可 以 使 得 自 然 采 光 有 效 照 度 增 加 [] 47% ~79% ,还能有效地降低眩光概率 . Cheng 等 7 对寒冷地区的半透明光伏外窗办公建筑 的采 光质量 和节能潜力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光伏外窗的安装朝向为 南 向、窗墙比为 40% ~50% 且透 过率为 [] 50% ~60% 时,采光良好,节能效果较好 .何伟等 8 在合肥地区对空冷型双层光伏外窗、单层光伏外窗和 中空型双层光伏外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其 他 两类窗 户,空 冷 型 双 层 光 伏 外 窗 可 以 有 效 减 少夏季的室内冷负荷效果 .黄启明 [9]通过软件模拟的方 法分析 光 伏 外 窗 内 的 空 腔 间 距 对 双 层 光 伏 通 风 窗的热性能及室内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腔间距为 60~70mm 时,双层光伏通风外窗烟囱 效应最 为显著,通风性能较为优良 . 上述文献主要从采光和能耗特性角度对双层光伏外 窗建筑 进行 研 究,但 主 要 针 对 局 部 改 善 或 简 单 层级比较 .目前尚未见到对双层光伏外窗采光和能耗特性进行整体评价的模型研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 中,双层光伏外窗设计方案选取是个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需要综合且科学地评估各方案 .因此,本文 选取双层光伏外窗建筑的采光性能、能耗水平、节能率 3 个 主要 评价指 标 做 为 多 目 标 优 化 的 研 究 对 象, 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进行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 1 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 1. 1 现有评价指标 1. 1. 1 采光性能评价指标 室内采光性能评价指标主 要分为 静态评价 指 标 与 动 态 评 价 指 标,其 中,动 态评价指标是对全年的室内自然光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整体评价,评价较为全面的 .比较常见的室 内采光性能动态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 2 个 . 1)自然采光有效照度 .自然采光有效照 度 是 工 作 平 面 照 度 的 一 个 动 态 自 然 采 光 评 价 指 标,表 示 照 度区间出现的时间占比,即表示能有效利用自然采光的水平 . 100l x 以下、 100~2000l x 和 2000l x以 上的照度分别对应自然采光不足、自然采光可利用和自然采光量过高且有可能出现眩光 3 类情况 . 2)全自然采光空间占比 .全自然采光空间占比指的 是 一年 超过 50% 的 时间,仅在自 然 光 照 射 下 就 能达到标准照度值的计算点占空间所有的水平照度计算点的 比例 .可利用 的 自 然 采 光 照 度 阈 值 下 限 为 [ ] 300l x10 .当 sDA300,50% ≥75% 时,认为自然采光质量非常理想;当 sDA300,50% <55% 时,认为自然采光质 量较差;当 55% ≤sDA300,50% <75% 时,认为自然采光质量是可以接受的 . 高峰 [11]针对光伏外窗与普通窗室内 舒 适 照 度 阈 值 范 围 分 别 建 立 相 对 应 的 室 内 动 态 自 然 采 光 评 价 指标 sUDIPV 和 sUDICG .该类指标不仅明确 了 采 光 有 效 区 域 占 比 对 应 的 采 光 性 能,还 可 区 别 眩 光 区 域, 因此,文中选取该指标作为双层光伏外窗建筑的采光性能评价指标 . 1. 1. 2 建筑能耗性能评价指标 建筑净能耗( 犙net)的计算公式为 犙net=犙hea+犙coo+犙lig+犙equ-犈PV . ( 1) 式( 1)中: 犙hea为建筑采暖能耗, kW·h·( m2 ·a)-1 ; 犙coo为建筑制冷能耗, kW·h·( m2 ·a)-1 ; 犙lig为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94 2021 年 内照明能耗, kW·h·( m2 ·a)-1 ; 犙equ为室内其他用 电 设备能 耗, kW ·h·(m2 ·a)-1 ; 犈PV 为 光 伏 发 电 量, kW·h·( m2 ·a)-1 . 为进一步分析双层光伏外窗的相对节能潜力,引入建筑节能率概念 .建筑节能率指的是双层光伏外 窗建筑与普通窗建筑的能耗差值除以普通窗建筑的能耗的比率 .通过建筑节能率,可以客观地对比一个 地区不同方案带来的建筑节能效果 .因此,将建筑节能率作为建筑能耗性能的另一个评价指标 . 1. 2 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 TOPS IS 法是一种常用于有限方案的多 目 标 决 策 分 析 方 法,该 方 法 主 要 借 助 决 策 问 题 的 初 步 方 案 构建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再以二者构建各个初步方案的相对距离,并进行排序,选出最佳方案 .该方法 可定量评价对象,已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决策中,但传统的 TOPS IS 法存在能体现 方案间的差异性但不能体现相似性 的 局 限 性 .统 计 数 据 量 有 限 时,特 别 是 对 于 较 为 无 规 律 且 波 动 的 数 据,难以保证决策结果的正确性 [12]. 灰色关联分析( GRA)法是一种能 使 用 全 部 数 据,且 能 同 等 地 处 理 各 评 价 指 标 的 分 析 方 法,有 效 地 避免主观 因 素 及 其他不 可控因素 对最终 评价 结果的影 响 [13].因此,为改善传 统 TOPS I S 法较难克 服 的 缺点,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参考数列集合曲线和比较数列集合曲线的接近程度判 断联系是否紧密,并用灰色关联度定量描述 .该方法具有原始数据需求量少、运算简便、数据规律容易寻 求等特点 [14]. 多目标决策问题中,判断矩阵权重的确定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 客观赋权法两种 .主观赋权法中的典型方法为专家调 查法,客观赋 权法 的 典 型 方 法 为 熵 值 法 .主 观 赋 权 法有较强的主观性,所得结果的可靠性较弱;客观赋权法 利 用指标 值的 信 息 量、相 关 关 系 或 变 异 程 度 等 确定权重,置信度较高 .采光和建筑能耗性能皆为以客观 性 的物理 量为 基 准 的 评 价 指 标,为 避 免 凭 经 验 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出现歧义,文中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进行赋权 [15]. 综上所述,以初步获得的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基于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S 法进行方案选优 . 1. 2. 1 结构 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如图 1 所示 . 图 1 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 F i 1 Pe r f o rmanc ee va l ua t i onmode lo fday l i t i ngandene r onsump t i onf o r g. gh gyc doub l e  l aye rpho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wi ndowbu i l d i ngs 评价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及方案层构成 .目标层 即 为 双 层 光 伏 外 窗 建 筑 采 光 与 能 耗 性能评价;准则层包括采光性能能评价及建筑能耗性 能评价 两个方 面 .在 一 定 前 提 下,各 方 案 通 过 该 评 价模型可得到相对优劣关系 . 1. 2. 2 评价矩阵的构建 设双层光伏外窗的设计方案有 狀 个, 犘= { 犘1 , 犘2 ,…, 犘狀 };每个方案的评价指 标有 犿 个 犈 = { 犈1 , 犈2 ,…, 犈犿 }; 狓犻,犼为第犼 个方案中第犻 个 指 标 的 原 始 数 值 ( 犻=1, 2,…, 犿; 2,…, 犼=1, 狀),则目标决策问题的原始矩阵 犡 为 熿狓1,1 狓1,2 犡= 1. 2. 3 评价矩阵的标准化 狓2,1 狓2,2   … 狓1,狀燄 … 狓2,狀 .  ( 2) 燀狓犿,1 狓犿,2 … 狓犿,狀燅 为消除不同指标、不同量纲的影响,方便各指标间进行比较,需对不同性质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林成楷,等: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的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795 的指标采取不同标准化处理,即将指标标准化为[ 0, 1]的数值 . 有效益型指标(指标值越大)的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为 狓犻,犼-mi n狓犻,犼 狔犻,犼= 犻 max狓犻,犼-mi n狓犻,犼 犻 . ( 3) . ( 4) 犻 成本型指标(指标值越小)的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为 max狓犻,犼-狓犻,犼 狔 = 犻, 犼 犻 max狓犻,犼-mi n狓犻,犼 犻 犻 无量纲化后,所有指标不仅全为区间[ 0, 1]的数值,而且全化为效益型指标(从数学意义上),便于构 建标准化评价矩阵 . 1. 2. 4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的计算 将标准化后的评价矩阵进行归一化,即 犳犻,犼 = 1+狔犻,犼 ( 5) . ∑ (1+狔犻,犼) 狀 犼=1 根据文献[ 14]所述的熵值计算方法,第犻 个指标的熵值表达式为 狀 1 ( 犺犻 =- n犳犻,犼). 犳犻,犼I ∑ I n狀 犼 =1 利用熵值法对权重赋权,权重 狑犻 表达式为 ( ) 狑犻 = 1-犺犻 ( 6) ( 7) . 犿 犿 - ∑犺犻 犻=1 1. 2. 5 标准化矩阵的加权和理想解的确定 对标准化的评价矩阵加权进行处理,即 狕犻,犼=狑犻×狔犻,犼, 熿狕1,1 狕1,2 … 狕1,狀燄 犣= … 狕2,狀 狕2,1 狕2,2    ( 8) ( 9) . 燀狕犿,1 狕犿,2 … 狕犿,狀燅 在矩阵 犣 中,选取 犿 个指标中的 最 理 想 值 构 成 参 考 数 列 犣0 = { 犣犻,0| 犻=1, 2,…, 犿},即 犣0 = { 犣1,0 , 犣2,0 ,…, 犣犿,0},这个参考序列即为理想解 . 1. 2. 6 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的确定 计算第犻 个方案与理想解第犼 个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ξ犻,犼,设 犣犻,0 与 犣犻,犼在第犻 项指标差的绝对值Δ犻,犼=|犣犻,0 -犣犻,犼|,有 mi nmi nΔ犻,犼+狆 maxmaxΔ犻,犼 ξ = 犻 犻, 犼 犻 犼 犼 Δ犻,犼+狆 maxmaxΔ犻,犼 犻 . ( 10) 犼 式( 10)中: 0, 1]内 . 狆 为分辨系数,通常取值在[ 狆 应充分体现关联度的整体性,并具有抗干扰作用 . 由式( 10)可知: ξ犻,犼与分辨系数狆 的值有关,而 狆 是 独 立 于 参 考 数 列犣0 之 外 的 一 个 常 数,一 般 情 况 下, 5. 狆 的取值为 0. 1. 2. 7 基于灰色关联矩阵的 TOPS IS 法的排序 以灰 色关联 系 数ξ犻,犼 构 造 理 想 解 模 型,确 定 正 理 想 解 和负理想解,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各方案的相对距离 [ 14  15] . 正理想解由各方面最优的指标构成,即 + maxξ犻,犼, 2, 3,…, 狀)}. 犼=1, ξ0 = {( 1≤犻≤犿 负理想解则是由各方面最劣指标构成,即 mi nξ犻,犼, 2, 3,…, 狀)}. 犼=1, ξ0 = {( 1≤犻≤犿 第犼 个方案到正理想解的距离为 + 犱犼 = 犿 + ( ) , 槡∑ ξ -ξ 犻, 犼 0, 犼 2 1≤犼≤狀. 犻=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1)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96 2021 年 第犼 个方案到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犿 犱犼 = ( ), 槡∑ ξ -ξ 犻, 犼 0, 犼 2 ( 12) 1≤犼≤狀. 犻=1 通过每个方案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可计算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犆犻,犼,即 + 犱犼 ( 13) 犆犻,犼= + . 犱犼+犱犼 按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进行排序,相对贴近度越小则方案越优,从而得到最佳方案 . 2 双层光伏外窗建筑综合性能评价 2. 1 建筑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综合考虑 GB50189-2015《公共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16]及 JGJ /67-2006《办 公 建 筑 设 计 规 范》[17] 要求,建立长 × 宽 × 高为 4m×4m×3m 的办公建筑模型,该模型与文献[ 11]中的模型相 同,窗 户在南 向墙上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多数地区 采用透 过率为 40% ~ 60% 的光伏玻璃 作 为 窗 户 时,能 够 兼 顾 建 筑 节 能 与 室 内 采 光 质量 [18]. 双层光伏外窗结构的外层为 50% 光伏覆盖 率的薄膜光伏 组件,内层为 5mm 厚 度 普 通 玻 璃,中 间 为 20 mm 空 气 夹 层 . 中空光伏窗结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 不同玻璃类型的光 热 特 性 参 数,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犜vis 为可见光透过率; 犝 为传热系数; SHGC 为太阳得热系数 . 在软件模拟中,建 筑 的 天 花 板、地 板、北 向 和 西 向 墙 面 均 图 2 中空光伏窗结构示意图(单位: mm) 2 S t r uc t u r eo fi nsu l a t i ngpho t ovo l t a i c 假定为绝热壁 面,南 向 和 东 向 壁 面 的 热 工 参 数 设 定 则 参 照 相 Fig. wi ndowss t r uc t u r e( un i t:mm) 关规定 .热工参数模拟 设 置,如 表 2 所 示 .表 2 中: ρ为人员密 度; 犘 为 照 明 功 率; 犚EE 为 制 冷 能 效 比; COP 为 制 热 性 θs 为夏季室内设计温度; θw 为冬季室内设计 温 度; 能系数 . 表 1 不同玻璃类型的光热特性参数 Tab. 1 Pho t o t he rm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pa r ame t e r so fd i f f e r en tg l a s st s ype 玻璃类型 犜vis/% 犝 SHGC 光伏组件 50. 0 5. 000 0. 500 透明玻璃 89. 0 5. 613 0. 861 双层光伏玻璃 46. 5 2. 452 0. 454 双层玻璃 84. 6 2. 686 - 表 2 热工参数模拟设置 Tab. 2 Se t t i ngo ft he rma lpa r ame t e r ss imu l a t i on 项目 数值 -2 ρ/人·m 通风换气量 /m3 ·( h·人)-1 θs/℃ 犚EE 项目 数值 -2 30 犘/W·m 人员在室时间 11 : : 9 00-17 00(工作日) 26 θw/℃ 20 3 COP 2. 75 4 根据 JGJ /67-2006《办公建筑设计 规 范》[17]中 对 办 公 房 间 室 内 侧 窗 采 光 的 规 定,采 光 口 离 地 面 的 高度为 0. 8m,并分别建立窗墙比为 20% , 30% , 40% , 50% 与 60% 的采光口 .参照 GB50033-2013《建 筑采光设计规范》[19]有关规定,采光分析平面距离地面高度 为 0. 75 m,天花 板、墙 面和地面 的反射 率分 别设定为 0. 75, 0. 60 和 0. 30.在软件模拟中,使用自动控制中节能性最高的“人员 传感器 + 连续 调光 + 关灯”的控制策略,在房间内设置人员传感器与照度传感 器,根 据人 员在房 间 内 具 体 情 况 及 各 个 测 点 照 度实时值,传感器能对人工照明的输出功率进行动态调节 .环控设备的制冷能效比和制热能效比在工作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林成楷,等: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的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797 状态中保持不变,设备工作状态仅与室内外环境参数有关 . 根据评价指标 sUDIPV 和 sUDICG ,光伏外窗 房 间 与 普 通 玻 璃 房 间 的 工 作 面 自 然 采 光 最 低 照 度 分 别 [ ] 设置为各自的视觉舒适阈值下限 值 400, 450l x11 .采 光 质 量 评 价 分 为 非 常 理 想、理 想、可 接 受、不 可 接 受 4 个评价级别 .软件模拟参数设置和建筑模型与文献[ 11]一致,模型的验证过程也与文献[ 11]一致 . 2. 2 模拟工况 我国的气候多样性较为显著,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对光伏外窗建筑采光及能耗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选取热工分区与太阳能资源都截然不同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山西省太原市两个城市进行研究 .成都 市太阳能资源一般,最冷月平均温度为 0~10 ℃ ,年总辐射量 <3780 MJ·m-2 ,热工 分区 为夏热 冬冷; 太原市太阳能资源很丰富,最冷月平均温度为 0~ -10 ℃ ,年总辐射量为 5040~6300 MJ·m-2 ,热工 分区为寒冷 .成都市全年的制冷和制热能耗都较高,且太 阳 能资源 相对 其 他 地 区 较 为 匮 乏;太 原 市 全 年 环控能耗以制热能耗为主,但太阳能资源较为充分 . 分别设置成都市和太原市的建筑进深为 3, 4, 5, 6 m 四组对比工况,每组对比工况对应的建筑窗墙 比分别为 20% , 30% , 40% , 50% 和 60% ,因此,两个城市 共 设 置 了 40 个 工 况 .在 上 述 条 件 下,对 比 和 研 究光伏外窗建筑与玻璃窗建筑的室内采光质量与建筑能耗 .根 据 GB50176  2016《民用建筑 热工设 计规 范》,成都市和太原市的南向、东向外墙传热系数分别设置为 0. 600, 0. 431 W ·( m2 ·K)-1 . 2. 3 不同窗建筑采光和能耗性能评价原始数据 利用 Ene rgyp l us和 Gr a s shoppe r软件模 拟 建 筑 模 型,所 用 气 象 参 数 来 源 于 Ene rgyp l us 的 CSWD 标准全年逐时气象数据 .对于模拟所得的初步数据,先从 室 内采光 质量 和 建 筑 净 能 耗 两 方 面 展 开 分 析, 将采光质量明显不理想及建筑净能 耗 明 显 过 大 的 方 案 剔 除,从 而 得 到 基 本 可 行 的 设 计 方 案,并 根 据 节 1. 1. 1 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各方案室采光质量进行评级 .不同进深的光伏 外窗 建筑窗 墙比优化(成 都市), 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犔 为建筑进深; 犚W,W 为窗墙比; 犙net,PV 为光 伏外 窗建筑 ηPV 为室内 sUDIPV 面 积占比; 净能耗; 犙net,CG 为普通玻璃窗建筑净能耗; η0 为建筑节能率 . 由于与普通玻璃窗建筑工况相比,成都市模型建筑进深为 6m 时的光伏窗室内 sUDIPV 面积占比明 显较小,采光质量均不佳,只有通过增大透过率加以改善,而 文中的 设计 方 案 未 涉 及 不 同 类 别 光 伏 窗 材 质,因此,不考虑成都市建筑进深为 6m 的情况 . 表 3 不同进深的光伏外窗建筑窗墙比优化(成都市) Tab. 3 Wi ndowt owa l lr a t i oop t imi z a t i ono fPV wi ndowbu i l d i ngswi t hd i f f e r en tdep t hs ( ChengduC i t y) 犔/m 3 4 5 犚W,W/% ηPV/% 光伏外窗室内 采光质量 犙net,PV/ · kW h·( m2 ·a)-1 犙net,CG/ · kW h·( m2 ·a)-1 η0/% 40 77. 6 非常理想 31. 92 37. 93 15. 80 50 71. 0 可接受 30. 49 39. 33 22. 40 50 78. 7 非常理想 30. 34 36. 15 16. 00 60 73. 5 可接受 29. 48 36. 82 19. 90 60 57. 8 可接受 29. 32 35. 41 17. 20 不同进深的光伏外窗建筑窗墙比优化(太原市)如表 4 所示 . 表 4 不同进深的光伏建筑窗墙比优化(太原市) Tab. 4 Wi ndowt owa l lr a t i oop t imi z a t i ono fPV wi ndowbu i l d i ngswi t hd i f f e r en tdep t hs ( Ta i i t yuanC y) 犔/m 3 4 5 6 犚W,W/% ηPV/% 光伏外窗室内 采光质量 犙net,PV/ kW·h·( m2 ·a)-1 犙net,CG/ kW·h·( m2 ·a)-1 η0/% 30 80. 0 非常理想 30. 50 35. 60 14. 30 40 71. 0 可接受 28. 40 37. 50 24. 00 40 78. 7 非常理想 28. 70 34. 40 16. 60 60 61. 8 可接受 25. 30 37. 30 32. 00 76. 6 非常理想 27. 36 33. 82 19. 10 60 70. 0 可接受 26. 00 34. 80 25. 30 60 75. 0 非常理想 26. 60 32. 30 17. 60 50 两个城市各自初步选出的设计方案的具体情况,如表 5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98 2021 年 表 5 设计方案的具体情况 Tab. 5 De t a i l ss i t ua t i ono fde s i l an gnp 城市 方案编号 成都市 犔/m 犚W,W/% 城市 方案编号 犔/m 犚W,W/% 1 3 40 1 3 30 2 3 50 2 3 40 3 4 50 3 4 40 4 4 60 4 4 60 5 5 60 5 5 50 6 5 60 7 6 60 太原市 2. 4 评价过程与结果 以太原市为例进行评价分析, 1)原始指标值构建的原始矩阵 犡 为 0 71. 0 78. 7 61. 8 76. 6 70. 0 75. 0燄 熿80. 犡= 30. 5 28. 4 28. 7 25. 3 27. 36 26. 0 26. 6 . 燀14. 3 24. 0 16. 6 32. 0 19. 1 25. 3 17. 6燅 2)原始指标标准化构建的矩阵犢 为 505 0. 929 0 0. 813 0. 451 0. 725燄 熿1 0. 犢= 0 0. 404 0. 346 1 0. 604 0. 865 0. 750 . 燀0 0. 548 0. 130 1 0. 271 0. 621 0. 186燅 3)归一化构建的矩阵 狔 为 175 0. 132 0. 169 0. 088 0. 159 0. 127 0. 151燄 熿0. 091 0. 128 0. 122 0. 182 0. 146 0. 170 0. 159 . 狔= 0. 燀0. 102 0. 159 0. 116 0. 205 0. 130 0. 166 0. 122燅 4)加权标准化矩阵 犣 为 302 0. 153 0. 281 0 0. 246 0. 136 0. 219燄 熿0. 犣= 0 0. 128 0. 110 0. 317 0. 191 0. 274 0. 237 . 燀 0 0. 209 0. 050 0. 382 0. 103 0. 237 0. 071燅 5)方案和理想解构建灰色关联矩阵ξ 为 000 0. 560 0. 898 0. 387 0. 771 0. 534 0. 697燄 熿1. 376 0. 503 0. 479 1. 000 0. 603 0. 817 0. 707 . ξ= 0. 燀0. 333 0. 525 0. 364 1. 000 0. 407 0. 569 0. 381燅 6)通过正负理想解距离计算相对贴近度矩阵 犆犼 为 犆犼= [ 0. 60 0. 74 0. 61 0. 40 0. 62 0. 60 0. 62]. 类似地,对成都市各个初步选出的 设 计 方 案 用 相 同 方 法 进 行 计 算,成 都 市 的 贴 近 度 为 0. 75, 0. 62, 0. 49, 0. 51, 0. 65. 因此,在成都市,方案 3 的相对贴近度最小( 0. 49),最佳设计方案推荐采用建筑进深为 3 m,窗墙比 为 50% 的设计方案;在太原市,方案 4 的相对贴近度最 小( 0. 40),最佳 设 计 方 案 推 荐 采 用 建 筑 进 深 为 4 m,窗墙比为 60% 的设计方案 . 3 结束语 以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的采光环境动态评价指标sUDI、建筑净能耗和建筑节能率等评价指标为基 础,根据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熵值法 的原 理,综合 几 种 常 用 评 价 方 法 的 优 点,建 立 双 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 .该评价模型 为光 伏外窗 建筑设 计 方 案 优 化 提 供 了 一 条 新 的 可行途径,具有便捷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在工程实际情况及相关软件模拟的情况下进行实际应用 . 研究结果表明,在成都市,宜采用建筑的进深为 3 m,窗墙比为 50% 的设计方案;而在太原市,则推荐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林成楷,等: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的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799 筑进深为 4m,窗墙比为 60% 的设计方案 . 参考文献: [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中国建筑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 2] 夏磊 .内置遮阳膜的中空玻璃窗热工性能[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3] RADHIH. Ene r l s i so ff a  ade  i n t eg r a t edpho t ovo l t a i csy s t emsapp l i edt oUAEc omme r c i a lbu i l d i ngs[ J]. So  gyana y 2010, 84( 12): 2009  2021. DOI: 10. 1016/ l a rEne r s o l ene r. 2010. 10. 002. gy, j. [ 4] KAPS I SK, DERMARIROSV, ATHIENITI SA K, 犲 狋犪 犾. Day l i tpe r f o rmanc eo fpe r ime t e ro f f i c ef a  ade su t i l i z i ng gh s emi  t r anspa r en tpho t ovo l t a i cwi ndows:As imu l a t i ons t udy[ J]. Ene r o c ed i a, 2015, 78: 334  339. DOI: 10. 1016/ gyPr egyp r o. 2015. 11. 657. j. [ 5] MORALEJOVAZQUEZFJ,MARTINCHIVELET N, OLIVIERIL, 犲 狋犪 犾. Lumi nousands o l a r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 enbu i l d. 2015. J]. Ene r i l d i ngs, 2015, 103: 326  337. DOI: 10. 1016/ PV modu l e sf o rbu i l d i ngi n t eg r a t i on[ j. gyandBu 06. 067. [ 6] YAN Yi sun,WU Yupeng,WILSON R, 犲 狋犪 犾. Ana l s i so ft heday l i tpe r f o rmanc eo fag l a z i ngsy s t em wi t hpa r a l l e l y gh s l a tt r anspa r en ti nsu l a t i onma t e r i a l( PS TIM)[ J]. Ene r i l d i ngs, 2017, 139: 616  633.DOI: 10. 1016/ en  gyandBu j. bu i l d. 2017. 01. 001. [ 7] CHENG Yuanda, GAO Mi n, DONGJ i anka i, 犲 狋犪 犾. I nve s t i t i onont heday l i tandove r a l lene r r f o rmanc eo f ga gh gype J]. App l i edEne r 2018, 232: 517  526. DOI: s emi  t r anspa r en tpho t ovo l t a i cf a c ade si nc o l dc l ima t i cr eg i onso fCh i na[ gy, 10. 1016/ apene r 2018. 10. 006. j. gy. [ 8] 何伟,张永煦,刘俊跃,等 .空冷型光伏双 层 窗 在 华 东 地 区 的 热 性 能 模 拟 分 析 [ J].太 阳 能 学 报, 2009, 30( 11): 1476  1480. DOI: 10. 3321/ 0254  0096. 2009. 11. 006. i s sn: j. [ 9] 黄启明 .寒冷地区双层光伏通风窗热光性能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 10] No r t hAme r i c anL i t i ngCounc i l. IESLM 82  12:App r ovedme t hod: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LEDl i teng i ne s andl ed gh gh l ampsf o re l e c t r i cp r ope r t i e sa saf unc t i ono ft empe r a t u r e[ S].Wa sh i ng t onDC: U. S.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 2012. [ 11] 高峰 .双层光伏窗室内光环境与建筑能耗研究及优化[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12] 张军,梁川 .基于灰色 关 联 系 数 矩 阵 的 TOPS I S模型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四 川 大 学 学 报 (工 程 科 学 版), 2009, 41( 4): 97  101. [ 13] 王砚羽,张卓,王正新 .基于灰色关联系数改 进 的 加 权 TOPS I S 法 及 其 应 用[ J].华 东 经 济 管 理, 2011, 25( 10): 139  10. 3969/ i s sn. 1007  5097. 2011. 10. 034. 144. DOI: j. [ 14] 王 其 荣,黄 建 .综 合 评 价 方 法 之 评 价 [ J].统 计 与 决 策, 2006( 11): 137  138. DOI: 10. 3969/ i s sn. 1002  6487. 2006. j. 11. 073. [ 15] 邓聚龙 .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共建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GB50189-2015[ S].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2015. [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 18] 仇中柱,周天泰,李秡,等 .光 伏 窗 太 阳 能 发 电 量 数 值 分 析 [ J].华 东 电 力, 2009, 37( 5): 146  149.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1  9529. 2009. 05. 036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采光设计规范:GB50033-201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 20] Lawr enc eBe r ke l ey Na t i ona lLabo r a t o r t i c s6[ EB/OL].( 2018  06  01)[ 2021  03  01]. h t t ndows. l b l. y.Op ps:∥wi /op o f twa r e/Op t i c s t i c s. h tml. gov/s [ 21] Lawr enc eBe r ke l ey Na t i ona lLabo r a t o r 6[ EB/OL].( 2018  06  01)[ 2021  03  01]. h t t ndows. y.WINDOW 7. ps:∥wi /wi l b l. Gov/s o f twa r e ndow/wi ndow. h tml, 2018  04  05. [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民用建筑 热 工 设 计 规 范:GB50176-2016[ S].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2016.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1030 ? 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牟维,涂平,梁娟珠 (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福建 福州 350003) 摘要: 以广东省 2010-2019 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 S)气 溶 胶 产 品 为 数 据 源,对 广 东 省 近 10a 的 气 溶胶光学厚度( AOD)进行时空演变趋势探索和 空 间 异 质 性 分 析. 通 过 历 史 空 气 质 量 监 测 数 据,筛 选 出 东 莞 市典型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并对其进行 3 个高度上的大气污染物 72h 后向轨迹分析 .结 果 表 明:在 时 间 上, 近 10a广东省气溶胶变化总体上呈现下降和不变的 趋 势;而 在 空 间 上,主 要 呈 现 “北 低 南 高”的 分 布 特 征,自 相关性显著. 后向轨迹表明,广东省所受到的大气污染源自不同的高度层,受到台风和季风的影响,以及受到 海洋和陆地气溶胶共同作用 . 关键词: 大气污染;气溶胶光学厚度;MODI S;时空演变;后向轨迹;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X513( 265);TP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00 09 ? ? ? 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犛狆犪 狋 犻 犪 犾 犜犲犿狆狅 狉 犪 犾犈狏 狅 犾 狌 狋 犻 狅狀犪狀犱犅犪 犮犽狑犪 狉 犱 狔 犜狉 犪 犲 犮 狋 狅 狉 犳犃犲 狉 狅 狊 狅 犾 狊犻 狀犌狌犪狀犵犱狅狀犵犘狉 狅 狏 犻 狀犮 犲 犼 狔狅 MU We i,TU P i ng,LIANGJuanzhu ( Ac ademyo fDi i t a lCh i na ( Fu i an),FuzhouUn i ve r s i t i na) g j y,Fuzhou350003,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2010-2019 mode r a t e?r e s o l u t i onimag i ngspe c t r o r ad i ome t e r (MODI S)a e r o s o lp r oduc t so f GuangdongPr ov i nc ewe r eus edt oexp l o r et het empo r a landspa t i a le vo l u t i ont r endandspa t i a lhe t e r ogene i t  ya AOD)o fGuangdongPr ov i nc ei nt hepa s t10ye a r s.Ba s edonh i s t o r i c a la i r na l s i so ft hea e r o s o lop t i c a ldep t h( y i c a la e r o s o lpa r t i c l epo l l u t i one ven t si nDongguanC i t r es c r e enedou t,andt he l i t i t o r i ngda t a,t yp y we qua y mon 72hou r sba ckwa r dt r a e c t o r l s i so fa tmo sphe r i cpo l l u t an t sa t3a l t i t ude s wa spe r f o rmed.Ther e su l t s j yana y showedt ha t:i nt hepa s t10ye a r s,t hea e r o s o lchange si n Guangdong Pr ov i nc eshowedadownwa r dandun  tma i n l r e s en t edt hed i s t r i bu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l owno r t h changedt r endi ngene r a l .I nt e rmso fspa c e,i yp andh i ou t h",wi t hs i i f i c an ta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n.Theba ckwa r dt r a e c t o r ha tt hea i rpo l l u t i onsu f  gn j yshowedt ghs f e r edbyGuangdongPr ov i nc ec ome sf r omd i f f e r en ta l t i t ude s,wh i chi sa f f e c t edbyt oons,and yphoonsandmons byt hec omb i nede f f e c t so fo c e anandl anda e r o s o l s. 犓犲 狉 犱 狊: a i rpo l l u t i on;a e r o s o lop t i c a ldep t h;MODI S;t empo r a l t i a le vo l u t i on;ba ckwa r dt r a e c t o r ?spa j y; 狔狑狅 GuangdongPr ov i nc e [] 气溶胶通常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径为 0. 01~100μm 的 固、液体 颗粒共 同组成的 多相体系 1 . 气溶胶对人类身体健康 [2]、地气收支平衡 [3]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气溶胶光学 厚度( a e r o s o lop t i c a ldep t h, [] AOD)是大气气溶胶重要的光学属性,也是确定气溶胶含量和评估 大气 污染程 度的 关键参 数 4 .探究某 地区长时间序列的 AOD 时空演变有 助 于 了 解 该 地 区 大 气 污 染 状 况,进 而 为 提 出 合 理 的 应 对 政 策 提 供 一定的科学依据 . 收稿日期: 2020 11 13 ? ? 通信作者: 涂平( 1973 ),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遥感和政务大数据应用研究 . E ma i l: t up i ng@263. ne t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41771423);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2018Y0054) 第6期 牟维,等: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801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繁荣、人均 GDP 名列前茅 的省份 之一,第二、第 三 产 业 发 达,但 高 速 发 展 的 城市建设进程和工农业生产活动给大气中排放 了 不 少 气 溶 胶 粒 子 [5]. 我 国 在 区 域 AOD 的 时 空 演 变 已 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68],但关于广东省 这 样 的 沿 海 地 区 却 相 对 较 少 .对 广 东 省 AOD 的 研 究 使 用 的 多 是分辨率较低的数据产品 [910],难以精 确 地 反 映 其 地 形 地 貌 的 复 杂 多 样,以 及 城 市 排 布 紧 密 地 区 AOD [ ] 的精细分布和连续变化 .目前,常用线性(如一元线性回归 [8]和 Sen  ss l ope11 等)和 非线性(如广 义最小 [ ] 二乘法( GLS)12 等)方法来进行气溶 胶 时 空 演 变 趋 势 分 析,而 对 于 长 时 序 数 据 多 采 用 线 性 方 法 来 探 究 其趋势性 .空间自相关法已被广泛运 用 于 大 气 气 溶 胶 的 地 理 分 布 特 征 分 析 研 究 [7,13]. 广 东 省 地 形 条 件 复杂,运用该方法能有效反应出广东省气溶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现有的利用 HYSPLIT 模型进行广东 省个别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污染源的分析 [1415],主要集中在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短期变化,缺乏动 态连续演变过程的揭示,且综合、系统地进 行 近 10a 广 东 省 典 型 气 溶 胶 粒 子 污 染 事 件 对 大 气 污 染 物 传 输来源的研究也较少 .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 分 辨 率 成 像 光 谱 仪(mode r a t e r e s o l u t i onimag i ngspe c t r o r ad i ome t e r,MODI S) ? 遥感产品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广东省全局和局部的 2010-2019 年气溶胶的 时空演变特征,并针对典型大气污染事件进行 3 个高度上的大气污染物 72h 后向轨迹分析 . 1 数据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选取 2010-2019 年广东省 AOD 产品 数 据(MOD04_ 3K)为 依 据,空 间 和 时 间 分 辨 率 分 别 为 3km 和 1d,获取自 NASA 官网( h t t adsweb.modaps. eosd i s. na s a. ps:∥l gov/).通 过 IDL+ENVI进 行 波 段 提取、几何校正、批量镶嵌和裁剪以及提取有效值,获取到 550nm 波段的广 东省 逐日气 溶胶 数据,并在 此基础上进 行 后 续 的 处 理 .数 字 高 程 模 型 ( DEM)来 自 地 理 空 间 数 据 云 ( h t t c l oud. cn/) p:∥ www. gs SRTMDEM 90M 分辨率原始高程数据 .因本次研究仅针对广东省,故不包含澳门、香港及附近岛屿 . 1. 2 研究方法 1. 2. 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获取 AOD 的时间发展变化 趋 势,对 10a 的 年均 值 AOD 数 据进 行一元 线性回归趋势分析. 通过比较 AOD 随着时间变化的回归斜率( 犛)与 0 的关 系来判 定其 变化趋 势:当 犛 为正,表明此像元 AOD 呈增长趋势;当 犛 为 0,表明此像元 AOD 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当 犛 为负,表明此 像元 AOD 呈缩小趋势 [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狀 狀 狀 狀 狀 犛= [ 狀× ∑犻 狓犻 - ∑犻∑狓犻 ] . /[狀× ∑犻2 - (∑犻)2 ] 犻=1 犻=1 犻=1 犻=1 ( 1) 犻=1 式( 1)中: 犻 为 2010-2019 年的年序列号; 狓犻 为第犻 年的 AOD 值 . 1. 2. 3 相关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性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两个等级的度量指标 .文 中利用全局自相关方法(Mo r an ′ s犐)来反应广东省气溶胶 全局空 间相关性 . 1948 年,Mo r an 提出 全局指 [ 16] 数 ,用于反映空间中邻接或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狀 狀 狀 狀 狀 2 1 2 ( ( 狓 犐 = ∑ ∑犠犻,犼( 狓犻 -狓)( 狓犼 -狓) 2) /狀 犻 -狓) ∑ ∑ ∑犠犻,犼. 犻=1 犻=1 犼=1 犻=1 犼=1 式( 2)中: 狓 为单元的数量,是 AOD 栅 格 数 据 逐 像 元 转 换 为 矢 量 面 要 素 所 对 应 的 数 量; 狓犻, 狓犼 分 别 为 单 [ ] 元犻, 狓为所 有 单 元 的 AOD 平 均 值; 犠犻,犼 为 单 元犻, 犼 的年均 AOD 值; 犼 的 空 间 权 重 矩 阵,本 次 研 究 使 用 Ar cGIS 中默认的方式生成空间权重矩阵 .Mo r an 指 数 的 取 值 范 围 为 (-1,+1),小 于 零 的 值 表 示 负 相 关,等于零的值表示无相关,大于零的值表示正相关 . 选用局部自相关性来反应广东省气溶胶的高值或低值的局部空间集聚性 .通常分为四种类型:高高 (HH)聚集,表示该区域的 AOD 值与周围的 AOD 值 均相对 较高;低低( LL)聚集,表示 表 示 该 区 域 的 AOD 值与周围的 AOD 值均相对较低;高低(HL)聚集,表示该地区 AOD 高值主要是由低 值围绕;低高 [] 聚集( LH),表示该地区 AOD 低值主要是由高值围绕 7 .其计算公式为 狀 狀 犻=1 犼=1 狀 2 1 2 ( ) 狓 狓 - . ∑ 狀犻 =1 [ 犐犻 = ∑ ∑犠犻,犼( 狓犻 -狓)( 狓犼 -狓)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 3)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02 2021 年 式( 3)中: 犐犻 为局部自相关指数 . 1. 2. 4 HYSPLIT 模型 拉格朗日混 合 单 粒 子 轨 道 模 型( hyb r i ds i ng l epa r t i c l eLag r ang i ani n t eg r a t ed [ ] t r a e c t o r l,HYSPLIT)17 ,由美国海 洋 大 气 管 理 局 ( NOAA)和 澳 大 利 亚 气 象 局 ( BOM)联 合 研 j y mode [ 18] 发,主要 用于 大 气污 染 和有害物质传输和扩 散 轨迹的 计算 与分析 ,已 有 30 多年的发 展历史 .常 见 的 应用为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后向轨迹分析 [1920]和 它 们 传 播、扩 散 及 沉 积 的 模 拟 [21].目 前,HYSPLIT 仍 是大气科学界最普遍使用的大气输送和扩散模式中的一种 . 为探究远距离大气污染输送对广东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以东莞为起始点,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 中心( l oba lda t aa s s imi l a t i onsys t em,GDAS)提供的全 球大气 同 化 产 品 和 NCEP)全球资料同化系统( g [ 22] //www. HYSPLIT 模型( h t t r e ady. noa a. i ndex. ps: gov/ php) ,对东莞市 典型 大 气 污 染 事 件 中 大 气 污 染物在 3 个不同高度( 100, 500 和 1000m)上进行 72h 后向轨迹分析,以此追溯气溶胶的源头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 时间变化特征 为 清楚地显示广东省2010-2019 年这10a间 AOD 值的总体变化趋势,选用线性回归直线对这10 a的 AOD 年均值进行 分 析,从 而 得 到 10a 的 变 化 趋 势 图,如图 1 所 示 .从 图 1 可 知:广 东 省 2010-2019 年 AOD 值 变 化 总 体 上 呈 现 下 降 的 趋 势. 从 图 1 可 知:分 段来看,广 东 省 2010-2014 年 间 AOD 值 呈 上 升 趋 势, 其中峰值出现在 2014 年,为 0. 6546;而 2014-2019 年 则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年平均 谷值 出 现 在 2018 年, 为 0. 3702,其中 2015-2019 年 全 省 AOD 年 均 值 一 直 保持在较低值波动. 这一变动应该 是与 2014-2017 年 广东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 动,使得大气环 境得 到 有 效 图 1 广东省 AOD 年均值波动变化及趋势 F i 1 F l uc t ua t i onandt r endo f g. 改善有关 . annua lave r ageva l ueo f 利用一 元 线 性 回 归 趋 势 分 析,能 具 体 反 映 广 东 省 AODi nGuangdongPr ov i nc e 2010-2019 年 AOD 值的变化 情 况 .通 过 自 然 断 点 法 对 计算所得的趋势分析 结果 犛 值进 行分 级,分 级结果 如表 1 所示 .表 2 中: 犛 为回归斜 率; 犃 为 面 积; γ为 面积占比. 近 10a广东省的 AOD 值年际变化趋势,如图 2 所示 . 表 1 不同趋势值所占面积及其百分比 Tab. 1 Ar e a sandpe r c en t age so fd i f f e r en tt r endva l ue s 犛 演变趋势 犃/km2 γ% -0. 08706~-0. 02944 明显减少区 6485. 64 3. 63 -0. 02944~-0. 01931 少量减少区 73268. 21 41. 03 -0. 01931~0 基本不变区 96957. 11 54. 29 0~0. 01045 少量增加区 1331. 24 0. 75 0. 01045~0. 07440 显著增加区 545. 84 0. 31 总体趋势 总计/% 减少区 44. 66 不变区 54. 29 增加区 1. 05 从图 2 可知:广东省 2010-2019 年这 10a 来绝大多数地区是呈不变的 趋势,其面积占 全省面 积的 54. 29%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其 次 是 减 少 区 域,面 积 占 全 省 面 积 的 44. 66% ,以 广 东 省 中 西 部 地 区 为主,东部的河源市、梅州市也有部 分 减 少 区 域;最 后,呈 增 加 趋 势 的 AOD 值 出 现 在 极 少 区 域,面 积 仅 占全省的 1. 05% ,主要分布在汕头市和潮州市接壤的区域、部分珠三 角地区 及粤西南 部沿海 区域 .由此 可见,近 10a 广东省气溶胶变化主要呈减少和不变趋势,这种变化分布在全省 大部分 区域,一定 程度上 反映出广东省大气防治措施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 2. 2 空间分布特征 广东省的城市分布主要有粤东、粤 北、粤 西 及 珠 三 角 .其 中 粤 东 包 括 汕 头 市、潮 州 市、揭 阳 市、汕 尾 市;粤西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云浮市;粤北包括 韶关 市、清 远 市、梅 州 市、河 源 市;珠 三 角 包 括 广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牟维,等: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803 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 门 市、肇 庆 市、惠 州 市 . 2010-2019 年 广 东 省 AOD 的 多年平均值,如图 3 所示. 图 2 2010-2019 年广东省 AOD 值线性回归趋势 图 3 2010-2019 年广东省的 AOD 多年平均值 F i 2 L i ne a rr eg r e s s i ont r endo fAODi n g. F i 3 Mu l t i  a rave r ageo fAODi n g. ye GuangdongPr ov i nc ef r om2010t o2019 GuangdongPr ov i nc ef r om2010t o2019 从图 3 中可知:广东省 AOD 值分布 具 有 较 强 的 空 间 性 .从 总 体 分 布 上 看,主 要 呈 现 “北 低 南 高”的 分布特征,广东省 AOD 值的分布特征 与 该 地 区 地 形 起 伏 有 着 莫 大 的 关 系 .受 到 地 形 的 限 制,北 部 和 东 部地 区 阻 挡 了 来 自 太 平 洋 的 海 风,将 大 气 污 染 物 滞 留 在 广 东 省 南 部 和 东 部 地 势 低 的 地 区 .具 体 而 言, AOD 高值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以及粤东的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广东省的 经济发 达区、人口集中地和城市发展区,侧面反映人类活动与 AOD 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对广东省 10a间年均 AOD 值进行 全 局 自 相 关 分 析,结 果 如 表 2 所 示 .表 2 中: 犐 为全局自相关指 数; 犣 为检验统计量. 从表 2 可知: 2010-2019 年间,广东 省 AOD 值的 Mo r an ′ s犐 均具有 较高的结果, 表明这 10a 间,广东省全省 AOD 值空间分布呈现较显 著的 相 关 性 .从 每 个 分 区 来 看,粤 北 的 全 局 指 数 又较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更高,表明粤北的 AOD 值相关性更为显著;粤东地区的 Mo r an ′ s犐 普遍较 低,表明粤东地区的 AOD 值相关性较其他 3 个 区 域 而 言 显 著 性 略 低 .检 验 统 计 量 犣 得 分 均 为 正,表 明 AOD 集中高值和低值在广东省的空间分布在空间聚类上的程度要远高于预期 . 表 2 广东省 2010-2019 年 AOD 值全局自相关系数 Tab. 2 Mo r an ′ s犐o fAODi nGuangdongPr ov i nc ef r om2010t o2019 广东省 年度 粤北 粤东 粤西 珠三角 犐 犣 犐 犣 犐 犣 犐 犣 犐 犣 2010 年 2011 年 0. 61 813. 59 0. 84 107. 27 0. 64 65. 40 0. 75 96. 57 0. 72 190. 76 0. 62 823. 41 0. 89 113. 76 0. 65 100. 36 0. 87 83. 32 0. 78 125. 19 2012 年 2013 年 0. 58 775. 23 0. 88 112. 35 0. 76 63. 55 0. 77 73. 55 0. 74 144. 30 0. 62 841. 52 0. 85 109. 14 0. 57 87. 53 0. 71 68. 24 0. 76 147. 21 2014 年 2015 年 0. 64 858. 23 0. 89 115. 67 0. 70 57. 93 0. 78 75. 48 0. 75 183. 71 0. 62 838. 39 0. 87 111. 33 0. 77 63. 90 0. 81 77. 80 0. 75 144. 67 2016 年 2017 年 0. 58 771. 84 0. 86 112. 10 0. 65 66. 23 0. 78 75. 07 0. 69 197. 55 0. 52 684. 62 0. 86 109. 48 0. 60 50. 10 0. 80 77. 39 0. 71 110. 00 2018 年 2019 年 0. 64 850. 81 0. 91 114. 29 0. 68 55. 63 0. 77 73. 40 0. 79 124. 55 0. 51 674. 13 0. 80 100. 94 0. 66 66. 24 0. 73 69. 94 0. 63 117. 45 局部相关性分析能更具体地了解该地区局部聚集与发散的情况,更详细地描述其空间分布状况 .对 广东省 2010-2019 年 AOD 值做局部相关性分 析,结 果 如 图 4 所 示. 从 图 4 可 知:广 东 省 2010-2019 年这 10a间的 AOD 值显著局部自 相 关 的 分 布 区 域 主 要 为 三 种 类 型:高 高 聚 集、低 低 聚 集 和 不 显 著 区 域,并具有 明 显 的 空 间 异 质 性 .其 中,年 平 均 面 积 占 比 最 大 的 为 不 显 著 区 域 ( NS),达 到 了 39. 80% ;其 次,近 10a内 AOD 值的局部集聚类型面积占比较高的是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平均面积占比分别达到 了 36. 45% 和 21. 67%.高高聚集主要连续且成片地分布 在珠三 角 地 势 较 低 的 平 原,而 低 低 聚 集 主 要 成 片分布在粤北,零星的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均为地势较高的山区 .低矮地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积 累,而高山地势相较平原和盆地不易大气污染物滞留. 因此,广东省 AOD 高高聚 集和低低 聚集的 分布 与地势起伏有着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04 2021 年 ( a)2010 年 ( b)2011 年 ( c)2012 年 ( d)2013 年 ( e)2014 年 ( f)2015 年 ( g)2016 年 ( i)2018 年 ( h)2017 年 ( j)2019 年 图 4 广东省 2010-2019 年 AOD 值局部相关性聚集类型 F i 4 Type so fl o c a lMo r an ′ s犐o fAODi nGuangdongPr ov i nc ef r om2010t o2019 g. 广东省各个区域的集聚特征和变化程度也大不相同 .对 广东省 各 个 区 域 的 局 部 自 相 关 类 型 进 行 面 积统计,结果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 γ 为面积占比. 从图 5 可知:粤北地区主要 以低 低聚集为 主要局 部聚 集类型,平均占粤北地区面积的 59. 37% ,较为均衡地分布在粤北地区,以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变化着. 粤东地区主要以不显著区域为主,其次是低低聚集,年平均面积占比分别为 41. 10% 和 36. 32% ,占据了 该地区的大部分面积,不显著区域变化均衡,低低聚集总体则以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变化. 粤西地区的 AOD 值局部聚集类型中不显著区域占比较高,除此以外 的 局 部 聚 集 类 型 占 比 均 较 低,其 中 高 高 聚 集 和 低低聚集年平均占比分别达到粤西地区面积的 27. 44% 和 17. 07%. 珠三角 地区则以 高高聚 集为 主,年 平均面积占 比达到 45. 08% ,主要分 布在珠 江三 角 洲平 原,总 体变化 趋势为先 增大后 减小;该 地 区 不 显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牟维,等: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805 著区域年平均面积占比达到了 32. 54% ,与年平均面积占比 18. 87% 的低低聚集共同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推测受到粤北地区低低聚集的影 响,珠 三角 地区的 低 低 聚 集 以 先 减 少 后 增 大 的 趋势变化着,并有进一步减小的态势 . ( a)粤北地区 ( b)粤东地区 ( c)粤西地区 ( d)珠三角地区 图 5 各区域局部聚集类型占该地区面积比 F i 5 Pe r c en t ageo fa r e ao c cup i edbyl o c a lMo r an ′ s犐t si nva r i ousr eg i ons g. ype 总体而言,广东省的不显著区域和低低聚集各占据近 1/3 的面积,高高聚集加上低高聚集和高低聚 集则占据剩下的 1/3 面积 .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东西部沿海一直是高高聚集区,而北部的低低聚集区正以 逐渐缩小的趋势发展着 . 2. 3 大气污染物轨迹分析 通过广东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统计 2013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 广东省 21 座 城市出现 过的大 气污 染事件. 根据天数排序,东莞市在这期间共出现 14 次严 重 污染事 件,属 于 广 东 省 有 空 气 质 量 历 史 数 据 以来严重污染天数最多的城市,因此选取该城市作为后向轨迹分析的典型城市 .将每次重度污染前后出 现的中重度污染视为被该次大气污染所影响,则这几次大气污染事件对应的影响天数和空气质量,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犐AQ 为空气质量指数( a i rqua l i t ndex); O3_ 8h 为臭氧最大 8h 平均值 . yi 表 3 2013-2019 年间东莞市几次重大大气污染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Tab. 3 Ai rqua l i t i t o r i ngda t ao fs e ve r a lma o ra i rpo l l u t i oni nDongguanC i t r om2013t o2019 y mon j yf 犐AQ 污染程度 影响天数 PM2.5 PM10 SO2 CO NO2 O3 _ 8h 201 重度污染 1 151 168 31 1. 2 40 137 2014  07  09 202 重度污染 1 48 69 30 0. 9 51 276 2014  07  31 205 重度污染 8 44 67 25 0. 8 41 292 2014  09  26 203 重度污染 1 51 64 20 0. 9 42 280 2015  08  05 201 重度污染 3 33 48 16 0. 6 31 268 2016  09  26 201 重度污染 1 87 125 26 1. 0 50 267 2017  09  27 204 重度污染 2 47 64 14 1. 0 42 287 2019  08  07 202 重度污染 1 33 59 7 0. 7 38 274 2019  08  22 204 重度污染 1 42 62 8 0. 8 42 285 日期 2014  01  31 从表 3 可知:东莞市重大大气污染事件中,出现在冬季的事件有 1 次,出现在夏季的有 5 次,出现在 秋季的有 3 次,夏秋季污染持续时间较长; 2014 年 7 月 31 日大气污染 事件是 东莞 市大气污 染影响 天数 最广的一次. 东莞市作为典型的珠三角城市,其大气污 染来 源在一 定程度 上 也 能 解 释 珠 三 角 地 区 大 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06 2021 年 污染的形成缘由,进而为研究广东省大气污染源头奠定基础 . 基于 HYSPLIT 模型的东莞市 72h 后向轨迹分析,结 果 如 图 6 所 示. 从 图 6( a)可 知:当 日 00: 00 的后向轨迹图显示,东莞市 100, 500 和 1000m 处高空的气团源头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地来自于太平 洋,经过香港后汇入珠江三角洲平原; 48h 轨迹图显示 1000m 处气团下降至 500m 以下,100m 气团 也有明显的下沉,这段时期珠三 角 地 区 近 地 面 PM2.5 , PM10 和 O3 _ 8h 的 升 高 或 许 正 与 之 相 关 .从 图 6 ( b)~ ( i)可知: 8 次大气污染事件的大气污染 72h 后向轨迹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地受到来自太 平洋气 [ ] 流的影响 .近地面( 100, 500m)污染气流主要受到季风对流的驱使 22 ,沿我国陆地边缘线抵 达珠 三角附 近 .此外,由于七、八、九月多为台风高发月,受热带低气压下沉气流影响,污染物在近地层快速累积容易 形成较严重的污染过程 [23].与低空气团不同,除 图 6( e)和 图 6( g)是 受 到 台 风 直 接 影 响 外,高 空 污 染 轨 迹( 1000m)均不同程度地起源于珠三角北部方向的陆地内部 . ( a)2014  07  31 ( b)2014  01  31 ( c)2014  07  09 ( d)2014  09  26 ( e)2015  05  08 ( f)2016  09  26 (  09  27 g)2017 ( h)2019  08  07 ( i)2019  08  22 图 6 基于 HYSPLIT 模型的东莞市 72h 后向轨迹分析 F i 6 72hba ckwa r dt r a e c t o r l s i sba s edont heHYSPLIT mode lo fDongguanC i t g. j yana y y 夏秋季节广东省盛行东南风,气团在升降起伏过程中会 携带 沿 途 的 气 溶 胶,最 终 抵 达 珠 三 角 高 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牟维,等: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807 高空与低空污染叠加,造成珠三角地区高空大气环境 质量下 降 .珠 三角 地 区 虽 地 势 平 坦 开 阔,但 快 速 发 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得大气光化学烟雾污 染 [24]和颗 粒物污 染 [25]严 重 .外 来 输 送 滞 留 和 内 部 排 放不散,大气污染物堆积,也使得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下降,故 该地区成 为 AOD 高值 聚集区 .根 据高旺 旺等 [26]的研究推断,干季珠三角上风向区往西南部的输送,也将影响广东省 西南方地 区大气 环境 质量, 这一结论与前文基本吻合 . 总的来说,不同高度的大气所受到的大气污染源来自不同高度层和不同地区,除城市自身发展的原 因外,珠江三角洲平原所受到的大气污染受季风和台风影 响 颇为深 刻 .另 外,大 陆 内 部 的 陆 地 气 溶 胶 和 太平洋输送的海洋气溶胶,两股气团叠加,或许是造成广东省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 3 结论 广东省特有的地理特征和发达的经济发展,使得其 AOD 值的 时空差异 性十分 明显 .通 过研 究得出 如下 3 点主要结论. 1)在时间上,广东省 2010-2019 年 AOD 值的变化 总 体 上 呈 现 下 降 的 趋 势,峰 值 出 现 在 2014 年, 为 0. 6546.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下,近 10a 间 广 东 省 的 大 部 分 区 域 呈 现 不 变 趋 势,占 全 省 总 面 积 的 54. 29%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减少区域占全省 面 积 的 44. 66% ,以 广 东 省 中 西 部 地 区 为 主;增 加 趋势的 AOD 值出现在极少区域,面积仅占全省的 1. 05%. 2010-2019 年间,广 东省 AOD 值的 全局 指数均 2)在空间上,主要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 . 具有较高的结果,其中粤北地区 的 全 局 指 数 又 较 粤 东、粤 西 和 珠 三 角 地 区 更 高,表 明 粤 北 地 区 的 AOD 值相关性更为显著 .广东省的不显著区域和低低聚集各 占据近 1/3 的 面 积,高 高 聚 集 与 低 高 聚 集、高 低 聚集则占据剩下的 1/3 面积 .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东西部沿海一直是高高聚集区,而北部的低低聚集区正 以逐渐缩小的趋势发展着 . 3)2010-2019 年东莞典型的大气污 染 事 件,主 要 集 中 在 夏 秋 季 节,个 别 污 染 持 续 时 间 较 长 .对 持 续时间最长的大气污染事件做后向轨迹分析,发现 3 个不同高度( 100, 500 和 1000 m)的大气所受到的 大气污染源来自不同高度层 .除城市自身发展的原因外,珠江三角洲平原所受到的大气污染受季风和台 风影响颇为深刻 .大陆内部的陆地气溶胶和太平洋输送的海洋气溶胶叠加,或许是造成广东省大气污染 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参考文献: [ 1] 付海明,徐芳,晋瑞芳 .褶型气溶胶过滤器过滤阻力与结构参数关系[ J].华侨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0, 31( 3): 307  312. DOI: 10. 11830/ i s sn. 1000  5013. 2010. 03. 0307. [ 2] SHIRAIWA M, UEDA K, POZZERA, 犲 狋犪 犾. Ae r o s o lhe a l t he f f e c t sf r om mo l e cu l a rt og l oba ls c a l e s[ J]. Env i r onmen  2017, 51( 23): 13545  13567. DOI: 10. 1021/a c s. e s t. 7b04417 t a l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 [ 3] STOCKER T F,QIN D, PLATTNER G K, 犲 狋犪 犾. IPCC ( 2013)c l ima t echange2013:Thephy s i c a ls c i enc eba s i s: Con t r i bu t i ono fwo r k i ngg r oup Ⅰ t ot hef i f t ha s s e s smen tr epo r to ft heI n t e r r nmen t a lPane lonCl ima t eChange gove [ R]. Camb r i dge:Camb r i dgeUn i ve r s i t e s s, 2014. DOI: 10. 1017/CBO9781107415324. yPr [ 4] WANG Di, ZHANGFe i, YANGSheng t i an, 犲 狋犪 犾. Exp l o r i ngt hespa t i a l  t empo r 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a e r o s o lop t i c a l dep t h( AOD)i nCen t r a lAs i aba s edont hemode r a t er e s o l u t i onimag i ngspe c t r o r ad i ome t e r (MODI S)[ J]. Env i r on Mon i tAs s e s s, 2020, 192: 383. DOI: 10. 1007/s 10661  020  08299 x. [ 5] 陈多宏,李梅,黄渤,等 .区域大气细粒子污 染 特 征 及 快 速 来 源 解 析 [ J].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016, 36( 3): 651  659. DOI: i s sn. 1000  6923. 2016. 03. 003. 10. 3969/ j. [ 6] CHENGL i ang, LILong, CHENGLongq i an, 犲 狋犪 犾. Spa t i o t empo r a lva r i ab i l i t n f l uenc i ngf a c t o r so fa e r o s o lop t i c a l yandi dep t hove rt hePa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du r i ngt he2014-2017pe r i od[ J]. I n tJEnv i r onRe sPub l i cHe a l t h, 2019, 16 ( 19): 3522. DOI: 10. 3390/ i e r j ph16193522. [ 7] 景悦,孙艳玲,高爽,等 .京津冀 地 区 AOD 时 空 变 化 及 影 响 因 子 的 地 理 探 测 [ J].干 旱 区 地 理, 2020, 43( 1): 87  98. i s sn. 1000  6060. 2020. 01. 11. DOI: 10. 12118/ j. [ 8] 张静怡,卢晓宁,洪佳,等 . 2000-2014 年四川省气溶胶 时 空 格 局 及 其 驱 动 因 子 定 量 研 究[ J].自 然 资 源 学 报, 2016,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08 2021 年 31( 9): 1514  1525. DOI: 10. 11849/z r z 20151088. yxb. [ 9] KUANG Q,WANG YP. Spa t i a l  t empo r 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a e r o s o lop t i c a ldep t h( aod)de r i vedf r oml ong t e rm ( 1980-2018)MERRA 2ove rGuangdong[ J]. I n tAr chPho t og r amm Remo t eSensSpa t i a lI n fSc i, 2019,XLI I  3/ W9: 103  108. DOI: 10. 5194/ i sp r s  a r ch i ve s XLI I  3 W9  103  2019. [ 10] 林楚勇,邓玉娇,徐剑波,等 .基于 MODI S 的广东省气 溶 胶 光 学 厚 度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分 析 [ J].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015, 31( 6): 821  826. DOI: 10. 16032/ i s sn. 1004  4965. 2015. 06. 010. j. [ 11] 刘莹,林爱文,覃文敏,等 . 1990-2017 年中国地区气溶 胶 光 学 厚 度 的 时 空 分 布 及 其 主 要 影 响 类 型[ J].环 境 科 学, h kx. 201809220. 2019, 40( 6): 2572  2581. DOI: 10. 13227/ j. j [ 12] BHARDWAJP, KISJ, KIM Y H, 犲 狋犪 犾. Re c en tchange so ft r ans bounda r i rpo l l u t i onove rt heYe l l owSe a:Im ya l i c a t i onsf o rf u t u r ea i rqua l i t nSou t h Ko r e a[ J]. Env i r onmen t a lPo l l u t i on, 2019, 247: 401  409. DOI: 10. 1016/ p yi j. envpo l. 2019. 01. 048. [ 13] YANGJ i ng,HU Maogu i. F i l l i ngt hemi s s i ngda t agapso fda i l S AODus i ngspa t i o t empo r a li n t e r l a t i on y MODI po [ J]. Sc iTo t a lEnv i r on, 2018, 633: 677  683. DOI: 10. 1016/ s c i t o t env. 2018. 03. 202. j. [ 14] 李庆旭,朱娟,吴锋,等 .珠三角地区典型城市重 污 染 天 气 案 例 分 析[ J].环 境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2016, 41( 6): 174  181. DOI: i s sn. 1673  288X. 2016. 06. 056. 10. 3969/ j. [ 15] 黄健,颜鹏, ROLAND R D.利用 HYSPLIT_ 4 模式分析 珠 海 地 面 SO2 浓 度 的 变 化 规 律[ J].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002, 18( 4): 407  414. DOI: 10. 3969/ i s sn. 1004  4965. 2002. 04. 015. j. [ 16] 张松林,张昆 .全局空间自相关 Mo r an 指数和 犌 系 数 对 比 研 究[ J].中 山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07, 46( 4): 93  10. 3321/ 0529  6579. 2007. 04. 021. 97. DOI: i s sn: j. [ 17] STEIN AF, DRAXLERRR, ROLPH GD, 犲 狋犪 犾. NOAA sHYSPLITa tmo sphe r i ct r anspo r tandd i spe r s i onmode l  i ngsy s t em[ J]. Bu l l e t i no ft heAme r i c an Me t e o r o l og i c a lSo c i e t 2015, 96( 12): 2059  2077. DOI: 10. 1175/BAMS D y, 14  00110. 1 [ 18] ROLPH G, STEIN A, STUNDERB. Re a l  t imeenv i r onmen t a lapp l i c a t i onsandd i sp l aysy s t em: READY[ J]. Env i  2017, 95: 210  228. DOI: 10. 1016/ env s o f t. 2017. 06. 025 r onmen t a lMode l l i ngandSo f twa r e, j. [ 19] GAOJ i a i a, TIAN He zhong, CHENG Ke, 犲 狋犪 犾.Theva r i a t i ono fchemi c 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M2.5 andPM10 and j i na[ J].Atmo sphe r i cEnv i r onmen t, 2015, f o rma t i onc aus e sdu r i ngtwoha z epo l l u t i one ven t si nu r banBe i i ng,Ch j 107: 1  8. DOI: 10. 1016/ a tmo s env. 2015. 02. 022 j. [ 20] OTMANIA, BENCHRIF A, TAHRIM, 犲 狋犪 犾. Impa c to fCOVID 19l o ckdownonPM10 , SO2 and NO2 c onc en t r a  t i onsi nSa l éC i t r o c c o)[ J]. Sc i enc eo fTheTo t a lEnv i r onmen t, 2020, 735: 139541. DOI: 10. 1016/ s c i t o t env. y (Mo j. 2020. 139541 [ 21] 王珊,廖婷婷,王莉莉,等 .西安一次霾重污染过程大气环境特征及气象条件影 响 分 析[ J].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15, 35 ( h kxxb. 2015. 0100. 11): 3452  3462. DOI: 10. 13671/ j. j [ 22] BAILanq i ang, CHEN Gu i x i ng, HUANGL i ng. Conve c t i onI n i t i a t i oni n Mons oonCoa s t a lAr e a s( Sou t hCh i na)[ J]. Ge ophy s i c a lRe s e a r chLe t t e r s, 2020, 47( 11). DOI: 10. 1029/2020GL087035 [ 23] 刘建,吴兑,范绍佳,等 .台风对沿海城市细粒 子 中 海 盐 气 溶 胶 的 影 响[ J].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17, 37( 9): 3255  3261. h kxxb. 2017. 0074. DOI: 10. 13671/ j. j [ 24] 邓涛,吴兑,邓雪娇,等 .珠 江 三 角 洲 一 次 典 型 复 合 型 污 染 过 程 的 模 拟 研 究 [ J].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012, 32( 2): 193  199. DOI: 10. 3969/ i s sn. 1000  6923. 2012. 02. 001. j. [ 25] 赵伟,高博,卢清,等 . 2006-2019 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趋势[ J].环境科学, 2021, 42( 1): 97  105. DOI: 10. 13227/ h kx. 202005249. j. j [ 26] 高旺旺,冯建中,白林燕,等 .海南岛气溶胶时 空 变 化 及 来 源 追 溯[ J].地 球 信 息 科 学 学 报, 2020, 22( 7): 1532  1543. DOI: 10. 12082/dqxxkx. 2020. 190360 (责任编辑:黄仲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101028 ? 费氏弧菌检测土壤联合毒性模型分析 江伟1,2,肖昕2,王昆2,吴晋芝2,张良2,陆方筱2 ( 1.华侨大学 福建省生物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在获得费氏弧菌( 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相对发光强度与 重 金 属 离 子 浓 度 关 系 的 基 础 上,采 用 响 应 面 分 析 法 建立相对发光强度与土壤联合毒性的数学模型. 同时,对五处正在从事生产的工厂土壤进行采样检测验证模 型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通过建立的模型成功得出五处 采 样 地 点 的 土 壤 状 况 .其 中,五 处 采 样 点 中 浅 层 土 生 物 毒性均大于深层土,同一工厂排污口和生产车间之间土壤 生 物 毒 性 差 异 较 小;各 采 样 点 土 样 中 的 离 子 联 合 毒 性均位于模型中的 Ⅱ 级毒性区间,相当于重金属离子 含 量 为 0. 01 mg·L-1 .说 明,该 模 型 可 用 于 初 步 判 断 土 壤生物毒性 . 关键词: 土壤污染;费氏弧菌;重金属离子;毒性检测;模型分析;响应面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X530.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09 08 ? ? ? 犆狅犿犫 犻 狀犲 犱犜狅狓 犻 犮 犻 狋 犲 犾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 狔 犕狅犱 狔 犛狅 犻 犾犇犲 狋 犲 犮 狋 犻 狅狀 犠犻 狋 犺犞犻 犫狉 犻 狅犳 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 , J IANG We i1 2,XIAO Xi n2,WANG Kun2, WUJ i nzh i2,ZHANGL i ang2,LU Fangx i ao2 (1.Fu i anPr ov i nc i a lKeyLabo r a t o r fB i o chemi c a l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j yo y,Xi 2.Co l l egeo f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Ba s edont he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t her e l a t i vel umi nousi n t ens i t f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andt hec onc en  pbe yo t r a t i ono fhe avyme t a li ons,ar e spons esu r f a c eana l s i sme t hodwa sus edt oe s t ab l i shama t hema t i c a lmode lbe  y twe ent her e l a t i vel umi nousi n t ens i t hes o i lc omb i nedt ox i c i t hef e a s i b i l i t ft hemode lwa sve r i  yandt y,andt yo f i edbys amp l i ngandt e s t i ngo ft hes o i lf r omf i vef a c t o r i e st ha twe r eengagedi np r oduc t i onTher e su l tshows t ha tt hes o i lc ond i t i onsa tf i ves amp l i ngs i t e sa r esuc c e s s f u l l t a i nedt hr ought hemode l.Theb i o l og i c a lt ox i c  yob i t ft ops o i li sg r e a t e rt hant ha to fde eps o i l,andt hed i f f e r enc ebe twe ent hes ewageou t l e tandt hep r oduc t i on yo wo r kshopo ft hes amef a c t o r ssma l l.Thec omb i nedt ox i c i t ft hei onsi nt hes o i ls amp l e sa te a chs amp l i ng yi yo i n ti sl o c a t edi nGr ade Ⅱ t ox i c i t n t e r va li nt hemode l,wh i chi se i va l en tt oahe avy me t a li onc on t en to f po yi qu i sme anst hemode lc anbeus edf o rt hep r e l imi na r udgmen to fs o i lb i o l og i c a lt ox i c i t 0. 01mg·L-1 .Th yj y. 犓犲 狉 犱 狊: s o i lpo l l u t i on;犞犻 犫 狉 犻 狅 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he avy me t a li ons;t ox i c i t t e c t i on;mode lana l s i s;r e spons e yde y 狔狑狅 su r f a c eana l s i s y 被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往往表现出化学污染物 的联合 毒性,即 几 种 污 染 物 会 同 时 存 在 于 现 实 环境中,暴露在其中的生物机体会受其影响而产生完全不同于单一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 .这类两种 收稿日期: 2021 01 20 ? ? 通信作者: 江伟( 1987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 学、生 物 催 化 与 生 物 转 化,以 及 应 用 酶 学 与定向进化的研究 . E ma i l: wj i ang@hqu. edu. cn. 基金项目: 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8C008);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600005 Z17Y0072) 81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化学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12]. 发光细 菌 是 一 类 在 正 常 的 生 理 条 件 下 能 够 发 射 可 见 荧 光 的 细 菌,荧 光 波 长 在 420~660nm 之 间 [3].常见的菌属有异短杆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弧菌属等 [4].朱丽娜 [5]等指出发 光细 菌毒性 试验具有检测方法简单、对有毒物质反应灵敏、检测周期短、具有同高等动物相类似的理化特性(如呼吸 作用, ATP 水平变化,酶活性变化等),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毒性数据等优点 .发光细菌 中的费 氏弧 [] 菌( 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属弧菌属,曾用来检测污水中的毒性物质 6 并作为一种单一重金属离子毒性的表征 试剂 [7].同时,费氏弧菌拥有培养成本低、繁殖周期短,耐受 性 强 等 优 点,是 探 究 联 合 毒 性 检 测 的 理 想 材 料 .本文通过费氏弧菌相对发光强度与重金属离子的综合含量的关系,建立一个对土壤重金属综合含量 进行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有 AOL  1 型全光谱超微弱光检测器、摇床等 .主要试剂有氯化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 铁、氯化铅、乙酸铬、乙酸镍 .五处采样地点的土壤样品 .费氏弧 菌冻干 粉 购 自 浙 江 托 科 司 生 物 科 技 有 限 责任公司 . 1. 2 菌种的复苏及菌液的制备 取一份费氏弧菌冻干粉和一只复苏液,置于室温下平衡 15mi n.将 2mL 复苏液注入冻干粉试剂瓶 中,静置 10mi n.复苏完成后将费氏弧菌以 1∶4 的比例用 2% 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得菌稀释液 . 1. 3 单因素实验 分别配制浓度为 0. 3mg·L-1 的硫酸锌、硫酸铜、硫酸 亚铁、氯 化 铅、乙 酸 铬、乙 酸 镍 溶 液 作 为 单 因 素实验的待测液 .将菌稀释液以 1∶90 的比例与待测液混合,反应时间为15mi n.采用 AOL 1 型全光谱 超微弱光检测器对混合后的样品进行检测,记录费氏弧菌在不同种类重金属离子中的发光强度 . 在单因素实验中设置空白组,将费氏弧菌稀释液与 2% 氯化钠溶液 以 1∶90 的 比例混 合 15 mi n后 检测其发光强度,并计算相对发光强度(相对发光强度 = 样品发光强度/空白发光强度). 1. 4 响应面实验 计算单因素实验中每种重金属离子的相对发光强度. 为确 保模 型 的 上 限 毒 性 足 够 大,选 择 毒 性 较 大的 3 种重金属离子作为响应面实验的 3 个因素. 参考赵莉 等 [8]的研究,设 置水平分 别为 0. 10, 0. 20, 2+ ;0. 0. 30mg·L-1 Pb2+ ;0. 10, 0. 45, 0. 80mg·L-1 Ni 10, 0. 35, 0. 60 mg·L-1 Cu2+ ,使 用 De s i  gn Expe r t8. 0 软件进行响应面结果分析 . 1. 5 样品土壤的采集和预处理 本研究选取五处土壤样品采集点,布置如表 1 所示. 每一个采样点采集 4 份土样,分别采集距地表 20cm 处深层土和地表浅层土,取样点分布在排污口和车间两处,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取样 . 表 1 土壤样品采集点 采集到土样后,剔除土壤中砂砾、石块、木棒、杂 Tab. 1 So i ls amp l ec o l l e c t i onpo i n t 草、植物残根、昆虫尸体、石块,以及新生体锰结核和 石灰结核等杂物,然 后 将 土 壤 平 铺 在 垫 衬 有 干 净 白 取样地 企业 采样点布置 纸的晾晒板或木板 上 自 然 风 干 (严 禁 暴 晒).当 样 品 1 厦门二化化工有限公司 排污口,车间 达到半干状态时,将 大 块 土 打 碎,以 免 结 成 硬 块,并 2 厦门同恒金属有限公司 排污口,车间 3 厦门富士电气化学有限公司 排污口,车间 4 宏凯泡沫塑料包装厂 排污口,车间 5 闽粤涂料工业公司 排污口,车间 在风干过程中,随 时 拣 掉 石 砾、动 植 物 残 体 .风 干 室 保持干燥通风,风干 温 度 为 30~35 ℃ ,风 干 时 间 为 3~7d.将风干土用研磨棒磨碎,首 先需将 其过孔 径 为 2mm 尼龙筛,再进一步用研钵反 复 研 磨,过 筛 3~4 遍,直 至 仅 有 少 量 沙 粒 方 可 停 止,最 后 再 过 100 目细筛 . 1. 6 土壤样品的制备 称取过筛后的土样,以土壤 ∶ 水 =1∶5 的比例配成土壤悬浊液,摇床震 荡 8h,静置 16h 后 取得上 清液;然后,用 20μm 超滤膜进行过滤,将滤液以转速 5000~9000r·mi n-1 ,时 间为 3 mi n 进 行离心,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江伟,等:费氏弧菌检测土壤联合毒性模型分析 811 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即为待测土壤样品 . 1. 7 土壤样品的检测 将菌稀释液以 1∶90 的比例与待测样品混合,同时设立空 白组. 此 空 白 组 与 单 因 素 实 验 中 的 空 白 组相同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单因素实验结果 在单因素实验中,计算可得硫酸铜、硫酸亚铁、氯化铅、乙酸铬和乙酸镍的相对发光强度( 犐re)分别 为 17. 12% , 22. 51% , 12. 52% , 19. 29% 和 12. 10%. 相 表 2 响应面试验因素及水平 2+ 对发光强度最低的前 3 种 金 属 离 子 分 别 为 Ni ,Pb2+ , Tab. 2 Fa c t o r sandl e ve l so f r e spons esu r f a c et e s t Cu2+ ,故将它们作为响应面分析的 3 因素 . 2. 2 响应面实验分析 水平 因素 响应面 试 验 因 素 及 水 平 设 计,如 表 2 所 示 . 使 用 /mg·L-1 A( Pb2+ ) 2+ /mg·L-1 B( Cu ) 2+ ) /mg·L-1 C( Ni De s i Expe r t8. 0 软件进行响应 面 结 果 分 析,如 表 3 所 gn 示. 表 3 中: 犐 为发光强度.Box Behnken 试 验 设计结 果 1 2 3 0. 1 0. 1 0. 1 0. 20 0. 35 0. 45 0. 3 0. 6 0. 8 方差分析,如表 4 所 示. 表 4 中:“ ”表 示 犘<0. 05,具 有统计学意义;“ ”表示 犘<0. 01,极具统计学意义;“- ”表示 犘>0. 05,不 具有统 计学 意义. 由 表 4 可知:模型的 犉=10. 98,说明该模型显著;失拟项 犘=0. 2389>0. 05,即不显著,表明该模 型在 零水平 处拟合较好,模型选择正确 . 表 3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Tab. 3 De s i e su l t so fr e spons esu r f a c eexpe r imen t gnandr S t d. Run. 1 14 15 4 11 5 10 17 13 1 2 3 4 5 6 7 8 9 2+ / B( / C( ) / Pb2+ ) Cu2+ ) Ni A( mg·L-1 mg·L-1 mg·L-1 0. 1 0. 10 0. 45 0. 2 0. 35 0. 45 0. 2 0. 35 0. 45 0. 3 0. 60 0. 45 0. 2 0. 10 0. 80 0. 1 0. 35 0. 10 0. 2 0. 60 0. 10 0. 2 0. 35 0. 45 0. 2 0. 35 0. 45 犐 S t d. Run. 802. 993 476. 508 429. 820 688. 894 643. 415 735. 757 434. 459 499. 378 554. 424 2 7 12 3 6 9 16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 B( / C( ) / A( Pb2+ ) Cu2+ ) Ni mg·L-1 mg·L-1 mg·L-1 0. 3 0. 10 0. 45 0. 1 0. 35 0. 80 0. 2 0. 60 0. 80 0. 1 0. 60 0. 45 0. 3 0. 35 0. 10 0. 2 0. 10 0. 10 0. 2 0. 35 0. 45 0. 3 0. 35 0. 80 犐 965. 184 621. 484 450. 375 691. 816 498. 972 623. 420 518. 634 686. 061 表 4 Box Behnken 试验设计结果方差分析 Tab. 4 Va r i anc eana l s i so fBox Behnkent e s tr e su l t s y 因素 自由度 均方 犉 Pr ob>犉 显著性 3. 192×10 9 35465. 16 10. 98 20. 93 1 20. 93 74010. 13 1 C 1477. 70 AB 6815. 58 AC BC 模型 A B 2 A 平方和 5 0. 0023  6. 480×10-3 0. 9381 - 74010. 13 22. 92 0. 0020  1 1477. 70 0. 46 0. 5205 - 1 6815. 58 2. 11 0. 1896 - 22704. 76 1 22704. 76 7. 03 4. 16 1 4. 16 5 1. 594×10 1 5 1. 594×10 0. 0329  9724 1. 288×10-3 0. - 49. 36 0. 0002  2 B 39542. 42 1 39542. 42 12. 24 0. 0100  2 12618. 73 1 12618. 73 3. 91 0. 0886 - 22605. 10 13908. 61 8696. 50 3. 418×105 7 3 4 16 3229. 30 4636. 20 2174. 12 2. 13 0. 2389 - C 残差 失拟项 纯误差 总变异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81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各金属离子浓度交互作用对发光强度( 犐)影响的曲面图和等高线图,如图 1 所示. ( a)A( Pb2+ ) B( Cu2+ ) 2+ ( ) b)A( Pb2+ ) C( Ni 2+ ( ) c)B( Cu2+ ) C( Ni 图 1 各金属离子浓度交互作用对发光强度影响的曲面图和等高线图 F i 1 Su r f a c eandc on t ou rmapso fe f f e c t so fme t a li onc onc en t r a t i oni n t e r a c t i ononl umi nousi n t ens i t g. y 运用构建好的二阶经验模型来进行分析 .对试验模型进行二阶回归拟合,得到回归方程为 犐 =495. 75-1. 62A -96. 18B+13. 59C-41. 28AB+75. 34AC- 1. 02BC+194. 56A2 +96. 91B2 -54. 74C2. 2+ 2+ 上式中: ,其中 C 的 系 数 最 大,表 明 Ni 的浓度对费氏弧菌的发光 A, B, C 分别代表 Pb2+ ,Cu2+ ,Ni 2+ 强度的影响最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 Ni 的浓度梯度范围过大所导致,但本研 究并未进 行深入 探讨 .因素 对费氏弧菌发光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 Ni2+ ,Pb2+ ,Cu2+ .当 Ni2+ 浓 度 不 变 时,可 以 看 出 费 氏 弧 菌的发光强度随着 Cu2+ 浓度的上升先减小后变大, BC 交互项( 犘>0. 05)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 在最优条件下,各 因素 及响应值的 取值如图 2 所 示. 从 图 2 可知:当 理论 上的浓 度值 Pb2+ =0. 3 2+ mg·L-1 , Cu2+ =0. 1mg·L-1 , Ni =0. 737602mg·L-1 时,发光强度可以达到最大值 960. 015. 图 2 各因素及响应值在最优条件下的取值 F i 2 Va l ue so fva r i ousf a c t o r sandr e spons eva l ue sunde rop t ima lc ond i t i ons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江伟,等:费氏弧菌检测土壤联合毒性模型分析 813 2. 3 联合毒性模型的构建 利用响应面 分 析,拟 合 出 不 同 离 子 配 比 表 5 不同稀释倍数下三元混合体系线性回归方程 下相对发光 强 度 由 强 到 弱 的 线 性 关 系 模 型; mi xedsy s t emunde rd i f f e r en td i l u t i onmu l t i l e s p Tab. 5 L i ne a rr eg r e s s i one t i ono ft e r na r qua y 混合体系组成 然后,将此线 性 模 型 中 离 子 综 合 浓 度 等 比 例 放大 和 缩 小,结 果 如 表 5,图 3 所 示 . 图 3 中: 犐re为相对发光强度; 狀 为 浓缩 倍 数. 从 表 5,图 3 可知:不 同 倍 数 下,斜 率 相 同,线 性 关 系仍然成 立,即 在 浓 度 条 件 改 变 下,配 比 不 变,相对发光强度差值不变 .但是在同一配比 2+ 2+ 线性回归方程 2+ Pb ∶Cu ∶Ni =0. 10∶0. 03∶0. 246 2+ =0. 10∶0. 20∶0. 195 Pb2+ ∶Cu2+ ∶Ni 狔=-1狓+3 2+ Pb2+ ∶Cu2+ ∶Ni =0. 15∶0. 05∶0. 369 2+ 2+ 2+ =0. 15∶0. 30∶0. 293 Pb ∶Cu ∶Ni 狔=-1狓+5 2+ Pb2+ ∶Cu2+ ∶Ni =3∶1∶7. 38 2+ 2+ 2+ =3∶6∶5. 86 Pb ∶Cu ∶Ni 狔=1狓-4 下,离子综合浓度不同,相对发光强度不同 . ( a)响应面模拟 ( b)各离子浓度均缩小 2 倍 ( c)各离子浓度均缩小 1 倍 ( d)各离子浓度均放大 10 倍 图 3 不同离子配比下相对发光强度由强到弱的线性关系模型 F i 3 L i ne a rr e l a t i onsh i lo fr e l a t i vel umi nousi n t ens i t r oms t r ongt owe akunde rd i f f e r en ti onr a t i o s g. p mode yf 在此基础上,将 离 子 配 比 固 定,改 变 离 子 综 合 浓 度,得 到 相对发光强度 数 值 后,再 次 构 建 联 合 毒 性 模 型,如 图 4 所 示 . 图 4 中: 犐re为相对 发 光 强 度; ξ 为 毒 性 系 数. 首 先 定 义 毒 性 系 2+ 数,将 Pb2+ ∶Cu2+ ∶Ni 的 浓 度 比 例 为 0. 20∶0. 35∶0. 45 时,定义毒性系数 为 1.即 放 大 10 倍,毒 性 系 数 就 是 10,放 大 0. 3 倍,毒性系数就是 0. 3,放大 0. 5 倍,毒性系 数就是 0. 5,以 此类推 .其次,进行 毒 性 区 间 的 划 分,即 Ⅰ 级、Ⅱ 级、Ⅲ 级 的 毒 性区间分别表示土壤的综 合 毒 性 相 当 于 重 金 属 离 子 含 量 分 别 为 0. 01, 10, 20mg·L-1. 2. 5 模型在土壤检测中的应用 在对土壤检测 的 应 用 中,本 实 验 分 别 采 集 了 上 述 5 个 企 图 4 联合毒性模型 F i 4 Comb i nedt ox i c i t l g. y mode 业的深层和表层的土壤进行检测,结果如 表 6 所 示 .表 6 中: 犐re 为 相 对 发 光 强 度;取 样 地 靠 近 排 污 口 为 “样一”,靠近车间为“样二”. 同一工厂不 同采样点 相对发光 强 度标 准差( SD)对比,如 图 5 所示 .深层层土 与表层 层土 的相对 发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14 2021 年 光强度( 犐re)对比,结果如图 6 所示. 表 6 五个取样地点深层与表层土上清液对应相对发光强度 Tab. 6 Co r r e spond i ngr e l a t i vel umi nousi n t ens i t fde epandt ops o i lsupe r na t an t sa tf i ves amp l i ngs i t e s yo 编号 1 2 3 4 5 名称 犐re/% 名称 犐re/% 取样地 1 深层样一 0. 622 取样地 1 表层样一 0. 613 取样地 1 深层样二 0. 562 取样地 1 表层样二 0. 570 取样地 5 深层样一 0. 607 取样地 5 表层样一 0. 564 取样地 5 深层样二 0. 610 取样地 5 表层样二 0. 581 取样地 2 深层样一 0. 581 取样地 2 表层样一 0. 556 取样地 2 深层样二 0. 553 取样地 2 表层样二 0. 545 取样地 4 深层样一 0. 735 取样地 4 表层样一 0. 726 取样地 4 深层样二 0. 749 取样地 4 表层样二 0. 737 取样地 3 深层样一 0. 753 取样地 3 表层样一 0. 717 取样地 3 深层样二 0. 731 取样地 3 表层样二 0. 722 ( a)深层样一,深层样二 ( b)表层样一,表层样二 图 5 同一工厂不同采样点相对发光强度标准差对比 F i 5 Compa r i s ono fr e l a t i vel umi nousi n t ens i t t anda r dde v i a t i ono fd i f f e r en ts amp l i ngpo i n t si ns amef a c t o r g. ys y 从图 5 可知:同一工厂“深层样一,深层样二”和“表层样一, 表层样二”的 相 对 发 光 强 度 有 着 相 同 的 变 化 趋 势,其 中 二 化 化 工厂排污口和 车 间 的 土 壤 污 染 程 度 存 较 其 他 工 厂 存 在 较 为 明 显的差异 .从 图 6 可 知:深层土的生 物毒 性比表 层 土的要 弱,即 深层土壤的污 染 程 度 略 低 于 表 层 土 壤 的 污 染 程 度 .此 外,所 有 土样毒性 区 间都在 Ⅱ 区,土壤 的生物 毒性相 当于重金属离子 含 量 101 mg·L-1 等级,生物毒性较小 . 图 6 深层层与表层土相对发光强度对比 3 讨论 F i 6 Compa r i s ono fr e l a t i vel umi nous g. 本研究采用 响 应 面 分 析 法 得 出 费 氏 弧 菌 相 对 发 光 强 度 与 i n t ens i t twe ende epandt ops o i l ybe 重金属离子的综合含量的关系,将不同重金属的含量范围定义为不同的毒性区间,从而建立了一个可以 2+ 对土壤重金属综合含量进行定量的数学模型 .单因素实验中所得出的离 子毒性从 大到小 排序 为 Ni > [] [] Pb2+ >Cu2+ >Cr6+ >Fe2+ ,这与赵莉 等 8 、杨 虹 7 研 究 中 Pb2+ , Cu2+ , Cr6+ 的 毒 性 大 小 排 序 相 符 合 .同 时,本实验增加检测了镍、铬的毒性,而镍是合金、陶瓷染料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配方 .此外,近年来推广 的混合动力汽车多数使用的是镍氢动力电池 [9],报废的镍氢电池造成的城市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 .铬则 一直作为合金生产等工业生产的重要元素,因此,铬渣带来的污染也同样值得关注 . 不同放大倍数下费氏弧菌毒性的 变 化 趋 势,如 图 7 所 示. 图 7 中: 犐re为 相 对 发 光 强 度; ξ为毒性系 数. 从图 7 可知:费氏弧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在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下,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 抑制”的现象,即毒物兴奋效应( ho rme s i s).此效应广泛存在于各类发光细菌检 测中 .它是指 某种 毒物在 [ ] 高浓度时对生物体产生负面作用,但在低浓度时对生物体却 产生正面作用 [10]. Shen 等 11 研 究了 Cu2+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江伟,等:费氏弧菌检测土壤联合毒性模型分析 ( a)最弱毒性 815 ( b)最强毒性 图 7 不同放大倍数下费氏弧菌毒性的变化趋势 F i 7 Tox i c i t r endo f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unde rd i f f e r en tmagn i f i c a t i ons g. yt Zn , Cd , Cr 作为单一毒物对青海弧菌 的 影 响,也 发 现 了 上 述 效 应,并 且 还 发 现 这 种 效 应 不 随 接 触 2+ 2+ 6+ 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此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发光细菌 的 发光反 应是 一 种 氧 化 反 应,它 会 产 生 一 种 氧 [ ] 化产物黄素单核苷酸( FMN)12 .研究表明, FMN 能够结合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提供的 H+ 而被还原重新生成 FMNH2[13],从而使得发光能够连续进行 . 通过研究盐酸四环素对费氏弧菌发光的影响,汤淼等 [14]发现低浓度的盐 酸四 环素会促 进发光 的原 因在于,盐酸四环素相较于 NADH 更能提 供 所 需 的 质 子 .一 般 情 况 下,重 金 属 离 子 在 水 溶 液 中 会 存 在 一种水解反应,且浓度越低越能促进水解 反 应 的 发 生 .水 解 反 应 会 使 得 溶 液 中 存 在 一 定 量 的 H+ ,这 一 定量的 H+ 可能促使 FMN 重新还原为 FMNH2 .这 种 效 应 的 存 在 会 产 生 一 个 相 对 发 光 强 度 最 大 值,在 2+ 本实验的模型中将它称之为“拐点”.方便起见,将 Pb2+ ∶Cu2+ ∶Ni 浓度比例为 0. 20∶0. 35∶0. 45 时 的模型作为初步模型 . 由于拐点的存在,本实验的模型在应用时可以借 助 其 他 数 据 来 细 化 区 间 .根 据 赵 莉 等 [8]的 研 究,汞 离子对于费氏弧菌的毒性较强,不存在拐点. 因此,当待测样品的相对发光强度可同时对应 Ⅰ 级毒性区 间和 Ⅲ 级毒性区间,将该样品的相对发光强度带入汞离 子与 费氏弧 菌相对 发 光 强 度 进 行 对 比. 若 该 发 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的对应值在 0. 09mg·L-1 以上,则认为毒性在 Ⅲ 级毒性区间;否则,在 Ⅰ 级毒性区 [] 间 .此处,将 0. 09mg·L-1 作为判断 Ⅰ 和 Ⅲ 区间的原因 是,正 如 杨 虹 7 所 述,发 光 细 菌 的 相 对 发 光 强 度 随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当汞离子浓度大于等于 0. 09 时,相对 发光强 度趋 近于 0,此浓 度范围 以上已经超过了生物法检测的范围,生物已经失活. 在 本 文 的 模 型 中,金 属 离 子 综 合 浓 度 在 200 mg· L-1 浓度范围时,发光细菌尚未失活,但 发 光 强 度 在 逐 渐 减 弱 .因 此,将 0. 09 mg·L-1 作 为 判 断 离 子 浓 度在 Ⅰ 还是 Ⅲ 区间的标准 . 此外,毒性区间 Ⅱ 区的这个“拐点”,在理论上是难以通过 实验的 方 法 找 出 的,这 与 菌 种 对 生 物 毒 性 的敏感度有关;再者,对于并非单因素水平实验,联合毒性 受 限于实 验菌 种 的 生 物 敏 感 性 和 各 因 素 水 平 变化幅度的精确性,在实验水平上只能无限逼近这个拐 点而很 难找到拐点 的 具 体 数 值 .当 然,“拐 点”可 以通过进行大量的实验缩小,得到更为精确的区间范围 . 在现行的国家标准 GB/T15441-1995《水 质 急 性 毒 性 的 测 定 发 光 细 菌 法》中,所 用 发 光 细 菌 为 明 亮杆菌,所测发光值对应的 Hg2+ 浓度为土壤污染标准 .相比费 氏弧菌而 言,明 亮杆菌 较喜 低 温 环 境,发 光最适温度在 18 ℃ [15];而费氏弧菌 的 发 光 最 适 温 度 在 25 ℃ [16],更 加 方 便 在 室 温 条 件 下 进 行 操 作 .此 外,土壤的成分复杂,其中可能包括多种金属氧化物或金 属化合物,它们 之 间 往 往 存 在 着 复 杂 的 联 合 毒 2+ 性作用 [17]. 本研究模型采用的是 Pb2+ , , Ni Cu2+ 等 3 种重金属离子三因素三水平联合毒性,相比于单 因素或两因素单水平的毒性探究而言更加复杂,也能够更好地模拟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复杂性 . 本研究通过费氏弧菌相对发光强度与重金属离子的 综合含 量的 关 系,将 不 同 重 金 属 的 含 量 范 围 定 义为不同的毒性区间,建立了一个可以对土壤重金属综合含量进行定量的数学模型 .此模型可以表示土 壤中重金属离子的综合含量,同时也能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毒性,可为后续的研究发展提供了 新思路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16 2021 年 参考文献: [ 1] 曾鸣,林志芬,尹大强,等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 2): 80  86.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3  6504. 2009. 02. 021. [ 2] 石昊,袁孟杰,孟一鸣,等 .铜、铬和敌敌畏对费氏弧菌的联合毒性效应 研 究[ J].环 境 与 发 展, 2019, 31( 3): 105, 107. DOI: 10. 16647/ 2019. 03. 061. cnk i. cn15  1369/X. j. [ 3] MA Xi aoyan,WANG Xi ao changC, NGO H H, 犲 狋犪 犾. B i oa s s ayba s edl umi ne s c en tba c t e r i a:I n t e r f e r enc e s,imp r ove  s c i t o t env. 2013. l i c a t i ons[ J]. Sc i enc eo ft heTo t a lEnv i r onmen t, 2014, 468/469: 1  11. DOI: 10. 1016/ men t s,andapp j. 08. 028. [ 4] LEON M B,ALBRECHTJ A. Compa r i s ono fadeno s i net r i spha t e (ATP)b i o l umi ne s c enc eanda e r ob i cp l a t e pho 1745  c oun t s( APC)onp l a s t i ccu t t i ngboa r ds[ J]. J ou r na lo fFoods e r v i c e, 2007, 18( 4): 145  152.DOI: 10. 1111/ j. 4506. 2007. 00060. x. [ 5] 朱丽娜 .基于发光细菌法的水质综合毒性研究[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2. DOI: 10. 7666/d. . y2137416 [ 6] ABBAS M, ADIL M, EHTI SHAMUL HAQUES, 犲 狋犪 犾. 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b i o l umi ne s c enc ei nh i b i t i ona s s ayf o re c o  e v i ew[ J]. Sc i enc eo ft heTo t a lEnv i r onmen t, 2018, 626: 1295  1309. DOI: 10. 1016/ s c i t o t e  t ox i c i t s s e s smen t:Ar j. ya nv. 2018. 01. 066. [ 7] 杨虹 .常见重金属对费 氏 弧 菌 的 生 物 毒 性 研 究 [ J].环 境 科 学 与 管 理, 2015, 40( 10): 140  142. DOI: 10. 3969/ i s sn. j. 1673  1212. 2015. 10. 033. [ 8] 赵莉,杨虹,郭晶晶 .二元含汞 重 金 属 混 合 物 对 费 氏 弧 菌 的 联 合 毒 性 研 究 [ J].安 全 与 环 境 学 报, 2015, 15( 1): 297  300. DOI: 10. 13637/ i s sn. 1009  6094. 2015. 01. 062. j. [ 9] 王雨潇,任慧平,皇甫益 .镍氢电池在电动 汽 车 上 的 发 展 [ J].包 钢 科 技, 2019, 45( 1): 95  98. DOI: 10. 13647/ cnk i. j. b t 2019. 01. 024. gk j. [ 10] CARELLIG, LAVICOLII. De f i n i ngho rme s i s:Thene c e s s a r oo lt oc l a r i f r imen t a l l hel owdo s e  r e spons e yt yexpe yt J]. HumanandExpe r imen t a lTox i c o l ogy, 2002, 21( 2): 103  104, 113  114. DOI: 10. 1191/0960327102h t r e l a t i onsh i p[ 219oa. [ 11] SHEN Ka i l i, SHEN Chao f eng, LU Yuan, 犲 狋犪 犾.Ho rme s i sr e spons eo fma r i neandf r e shwa t e rl umi ne s c en tba c t e r i a J]. B i o l og i c a lRe s e a r ch, 2009, 42( 2): 183  187. DOI: 10. 4067/S0716  97602009000200006. t ome t a lexpo su r e[ [ 12] J IAN Qi i e, GONGL i ang, LITao t ao, 犲 狋犪 犾. Rap i da s s e s smen to ft het ox i c i t ff unga lc ompoundsus i ngl umi ne s c en t j yo 犞犻 犫 狉 犻 狅狇 犻 狀犵犺犪 犻 犲狀 狊 犻 狊sp.Q67[ J]. Tox i ns, 2017, 9( 10): 335. DOI: 10. 3390/ t ox i ns 9100335. [ 13] ZOU Xi aomi ng, LIN Zh i f en, DENG Z i i ng, 犲 狋犪 犾.Nove lapp r oa cht op r ed i c t i ngho rme t i ce f f e c t so fan t i b i o t i cmi x  q chemo sphe r e. 2012. 09. 042. t u r e son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 J]. Chemo sphe r e, 2013, 90( 7): 2070  2076. DOI: 10. 1016/ j. [ 14] 汤淼,曾鸿鹄,王大力,等 .四环素对费氏弧菌产 生 生 毒 物 兴 奋 效 应 (Ho rme s i s)的 时 间 关 系 和 机 制 [ J].环 境 化 学, 2015, 34( 11): 1981  1987. DOI: 10. 7524/ i s sn. 0254  6108. 2015. 11. 2015051403. j. [ 15] 蒋媛媛,孟芹,苏嘉缘,等 .明亮发光杆菌连续培养条件的优化[ J].华东理工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6, 42( 1): cnk i. 1006  3080. 2016. 01. 008. 48  53, 109. DOI: 10. 14135/ j. [ 16] 陈水松,王英才,胡文,等 .不同条件对 2 种发光菌毒性测试的影响研究[ J].环境科 学 与 技 术, 2013, 36(增 刊 2): 1  5, 36. [ 17] BAVELLONIA, PIAZZIM, RAFFINIM, 犲 狋犪 犾. Pr oh i b i t i n2:Atac ommun i c a t i onsc r o s s r oads[ J]. IUBMBL i f e, 2015, 67( 4): 239  254. DOI: 10. 1002/ i ub. 1366. (责任编辑:黄仲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08003 ? 注意力机制下的 犈犕犇犌犚犝 短期 电力负荷预测 方娜1,2,余俊杰1,2,李俊晓1,2,陈浩1,2 ( 1.湖北工业大学 太阳能高效利用及储能运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8; 2.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省电网智能控制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精度,构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经验 模 态 分 解( EMD)和 门 控 循 环 单元( GRU)混合模型,对时间序列的短期 负 荷 进 行 预 测 .首 先,对 负 荷 序 列 进 行 EMD,将 数 据 重 构 成 多 个 分 量;再通过 GRU 提取各分量中时 序 数 据 的 潜 藏 特 征;经 注 意 力 机 制 突 出 关 键 特 征 后,分 别 对 各 分 量 进 行 预 测;最后,将各分量 的 预 测 结 果 叠 加,得 到 最 终 预 测 值 .仿 真 结 果 表 明:相 对 于 BP 网 络 模 型、支 持 向 量 机 ( SVR)模型、 GRU 网络模型和 EMDGRU 模型,基于 EMDGRUAt t en t i on 的 混 合 预 测 模 型 能 取 得 更 高 的 预 测精度,有效地提高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精度 . 关键词: 短期负荷预测;经验模态分解;门控循环单元;注意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TP1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17 08 ? ? ? 犛犺狅 狉 狋 犜犲 狉犿犘狅狑犲 狉犔狅犪犱犉狅 狉 犲 犮 犪 狊 狋 犻 狀犵犝狀犱 犲 狉 犈犕犇犌犚犝犃狋 狋 犲狀 狋 犻 狅狀 犕犲 犮犺犪狀 犻 狊犿 , , , , FANG Na1 2,YUJun i e1 2,LIJunx i ao1 2,CHEN Hao1 2 j ( 1.Hube iKeyLabo r a t o r o rHi Ef f i c i enc i l i z a t i onandS t o r ageOpe r a t i onCon t r o lo fEne r t o r ageSys t em, yf gh yUt gyS Hube i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Wuhan430068,Ch i na; yo 2.Hube iPowe rGr i dI n t e l l i tCon t r o landEqu i tEng i ne e r i ngTe chno l ogyRe s e a r chCen t e r, gen pmen Hube i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Wuhan430068,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f u r t he rimp r ovet hea c cu r a cyo fsho r t  t e rm powe rl oadf o r e c a s t i ng,a mi xed mode lo f emp i r i c a lmodede c ompo s i t i on ( EMD)andga t edr e cu r r en tun i t( GRU)ba s edona t t en t i on me chan i smi sc on  s t r uc t edt of o r e c a s tsho r t  t e rml oado ft imes e r i e s.F i r s t l spe r f o rmedont hel oads e e,r e c ons t i  y,EMDi quenc t u t eda t ai n t omu l t i l ec omponen t s.Then,GRUi sus edt oex t r a c tt heunde r l i ng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imes e r i e s y p da t ai ne a chc omponen t.Af t e rt hekeyf e a t u r e sa r eh i l i t edbyc omb i n i ngt hea t t en t i on me chan i sm,e a ch gh gh c omponen ti sp r ed i c t edr e spe c t i ve l i na l l hef o r e c a s tr e su l t so fe a chc omponen ta r esupe r impo s edt oob t a i n y.F y,t t hef i na lp r ed i c t i veva l ue.The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EMDGRUAt t en t i on mi xedp r ed i c t i on mode l ha sh i rf o r e c a s ta c cu r a cyc ompa r ed wi t hBPne two r k mode,suppo r tve c t o rma ch i ne ( SVR)mode,GRU ghe ne two r k modeandEMDGRU mode,andi tc ane f f e c t i ve l r ovet hea c cu r a cyo fsho r t  t e rmpowe rl oadf o r e  yimp c a s t i ng. 收稿日期: 2020 08 06 ? ? 通信作者: 方娜( 1979 E i l: f angna@hbu t. edu. cn. ?),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电网运行监测、电力负荷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 基 金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51809097);湖 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计 划 指 导 性 项 目 ( B2018044);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 创 新 中 心 开 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HBSKFQN2016007);湖 北 工 业 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BSQD14029)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18 2021 年 r t  t e rml oadf o r e c a s t i ng;emp i r i c a lmodede c ompo s i t i on;ga t edr e cu r r en tun i t;me chan i sm o f 犓犲 狉 犱 狊: sho 狔狑狅 a t t en t i on 电力负荷预测在电力系统的调 度 运 行 中 起 着 重 要 作 用,根 据 预 测 时 间 可 分 为 长 期、中 期 和 短 期 预 测 .准确的短期负荷预测不仅能帮助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1]. 目前,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主要有统计模型和基于 人 工智 能 模 型 两 大 类 .统 计 模 型 中,指 数 平 滑 法 [ 2] 难以鉴别出数据之间的 转 折 点,在 预 测 带 有 季 节 性 的 数 据 时,效 果 不 好 .自 回 归 移 动 平 均 值 ( au t o [ ] r eg r e s s i vemov i ngave r age, ARMA)34 在本质上只能捕捉线性关系,不能捕捉非线性关系 .这些 统计方 法虽简单且速度快,但均无法很好地拟合非线性时序数据,存在局限性 .在人工智能的模型中,人工神经 [ ] 网络( a r t i f i c i a lneu r a lne two rk, ANN)56 可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但不能挖掘出 数据 间 的 相 关 性,也 需 [ ] 人为选择时间特征 .长短期记忆网络( l ongsho r t  t e rm memo r LSTM)711 能更精确地学习时间序列间 y, 的长期依赖性关系,解决需要人工提取时序特征和梯 度消失 的问题,但 其 收 敛 速 度 较 慢 .门 控 循 环 单 元 [ ] ( t edr e cur r en tun i t, GRU)1213 减少运 算 单 元,改 进 LSTM,具 有 更 快 的 收 敛 速 度,并 保 持 与 LSTM ga 接近的准确率 . GRU 能同时兼顾负荷序列的非线性和时序 性,但预 测 效 果 会 因 负 荷 序 列 中 非 平 稳 部 分 [ ] 明显下降 .经验模态分解( emp i r i c a lmoda lde compos i t i on, EMD)1416 降 低 原 始 电 力 负 荷 序 列 的 非 平 稳 性,将非平稳的负荷 序 列 重 构 成 一 定 数 量、不 同 尺 度 和 相 对 平 稳 的 信 号,当 输 入 的 时 间 序 列 较 长 时, GRU 在处理数据间结构的信息时不易建模,同时,也会出现丢失序列信息的问题,影响模型预测的准确 [ ] 率 .注意力( At t en t i on)机制 1719 是一种资源分配机制,对输入负荷序列给予不同的权重,放大负荷序列 中的重要特征,突出更加关键的特征,使其不受序列长短的影响,当模型输入负荷序列较长时,序列间相 互依赖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被学习分析 . 为了提高负荷预测精度,本文构 建 一 种 基 于 注 意 力 机 制 的 EMDGRU 混 合 预 测 模 型,简 称 EMD 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 . 1 模型原理 1. 1 犈犕犇 数据重构 经验模态分解不用事先设立任何基函数,可直接根据 数 据自 身 的 时 间 尺 度 分 解 信 号 .理 论 上,这 种 方法可分解任何类型的信号,且在分析非线性及非平 稳数据 时有显 著 的 优 势,十 分 适 合 处 理 非 线 性、非 平稳信号 .当原始信号被 EMD 之后,得到内涵模 态 分 量 ( 犆犻)和 残 余 分 量 ( 犚狀 ),这 些 分 量 可 表 征 数 据 各 时间尺度的特征,即 狀 犡( 狋)= ∑犆犻 +犚狀 . ( 1) 犻=1 式( 1)中: 犡( 狋)为原始时间负荷序列 . 过零率( 狀0)与负荷序列长度( 犾)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ρ)是分量在时间尺度内的过零次数( 狀0 ( 2) ρ=犾 . 因数据量大,为较好地区分高、低频 分量,定义ρ 超 过 0. 1 为高频分量, 1 为低频分量 . ρ 低于 0. 1. 2 犌犚犝 网络模型 GRU 网络模型是一种改进的循环神经网络( RNN),能捕 获时间序列长短期之间的依赖关系,且 成功 解决 RNN 存在的 梯度消失问题,内 部 结 构 简 单,减 少 训 练 参 数 的 同 时,保 证 预 测精度 . GRU 基本单元,如图 1 所示 . GRU 单元更新门的输出结果为 狕狋=σ( 狑狕 × [ 犺狋-1 , 狓狋]), ( 3) 狉狋=σ( 狑狉× [ 犺狋-1 , 狓狋]),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图 1 GRU 基本单元 F i 1 Ba s i cun i to fGRU g. ( 4) 第2期 方娜,等:注意力机制下的 EMDGRU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 犺狋=t anh( 狑狋× [ 狉狋·犺狋-1 , 狓狋]), 819 ( 5) ~ ( 犺狋= ( 1-狕狋)×犺狋-1 +狕狋×犺狋. 6) 式( 3)~ ( 6)中: i i d 函 数; Tanh 为 激 活 的 双 曲 正 切 函 数; 狕狋 和狉狋 分 别 为 更 新 门 和 重 置 σ为激活的 S gmo ~ 门; 狓狋 为输入; 犺狋-1 为上一个 GRU 单元的输出; 犺狋 为收集犺狋-1 和 狓狋 中所 蕴含的信 息; 犺狋 为 GRU 单元最 终输出 . 1. 3 犃狋 狋 犲狀 狋 犻 狅狀 机制 At t en t i on 机 制 对 特 征 向 量 分 配 不 同 的 权 重,对 重 要 特 征 给予足够 的 关 注,忽 略 无 关 信 息,从 而 来 突 出 关 键 特 征 .在 GRU 对 输入 数 据分 别 进行特征提取和时序 分 析后,与之进 行 结合 . At t en t i on 机制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 计算公式为 犆=Tanh( 犺狋 ), f tmax( 狑T ·犆), =So α=犺狋· . 式( 7)~ ( 9)中: 狑T 为权重矩阵; α 为注意力层的输出 . 最后,结果由全连接层映射,得到预测结果 . T ( 7) ( 8) ( 9) 图 2 At t en t i on 机制示意图 F i 2 Schema t i cd i ag r am g. 2 犈犕犇犌犚犝犃狋 狋 犲狀 狋 犻 狅狀 混合预测模型 o fa t t en t i onme chan i sm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结构,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Dens e为全连接层 . 图 3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结构 F i 3 S t r uc t u r eo fEMDGRUAt t en t i oni nmi xedp r ed i c t i onmode l g. 负荷序列中异常值与缺失值均以均值替代及补充,归一化处理后,利用 EMD 将数据重 构成多 个分 量,并将尽量多的低频内涵模态分量和残余分量叠加组合,以降低模型的时间复杂度 .对各高、低频内涵 模态分量及残余分量组合分量以 同 样 方 式 选 取 训 练 集 和 测 试 集,再 分 别 将 各 分 量 的 训 练 集 输 入 GRU 神经网络中 .同时,引入 At t en t i on 机制,经全 连 接 层 线 性 拟 合 后,输 出 各 分 量 及 组 合 分 量 的 预 测 值 .采 用的损失函数为均方误差函数,用 Adam 优化算法对模型 参 数进 行 优 化,批 次 为 512,训 练 轮 数 为 220, 进而对模型整体进行训练确定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20 2021 年 运用测试集通过确定后的模型得到各分量及组合分量的预测值,将各时刻对应分量预测值叠加,得 出最终各时刻的预测值,最后,用 误 差 指 标 评 估 模 型 .基 于 Tenso rF l owGPU 框 架 下 设 计 网 络 结 构,调 用 Ke r a s中的函数式模型,根据上述具体参数编写代码,进行仿真 . 3 算例分析与验证 3. 1 数据集及数据预处理 数据集为丹麦西部 2016 年(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的负 荷数据,来自 著名 开源代 码库 Gi tHub 中 Gmomo 的开源项目,采样频率为 1 点 ·h-1 ,共 8784 条 .对 负 荷 序 列 进 行 EMD,选 取 各分量前 90% 的数据进行训练,各分量后 10% 的 数 据 进 行 测 试,在 训 练 集 中 取 前 狀 个 点 对 应狀+1 的 点,即[ 狓1 , 狓2 , 狓3 ,…, 狓狀 ]对应 狓狀+1 ,[ 狓2 , 狓3 , 狓4 ,…, 狓狀+1]对应 狓狀+2 ,依次对训练集进行分割,测试 集也做 同样处理 . 为便于模型训练,对所选负荷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 狓-狓min 狓 ′= . 狓max-狓min 式( 10)中: 狓 ′为原始值; 狓max为极大值; 狓min为极小值 . 3. 2 误差评估指标 ( 10) 预测结果误差评估指标采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 犈MAP)和均方根误差( 犈RMS),即 狀 犈MAP = ∑ 犻=0 狔p -狔r / 狀 ×100% , 狔犻 ( 11) 狀 犈RMS = ( )/ 槡∑ 狔 -狔 狀. ( 12) 2 p r 犻=1 式( 11),( 12)中: 狀 为样本数量 . 狔p 为预测值; 狔r 为实际值; 3. 3 犈犕犇 重构 EMD 分解结果,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内涵模态分量反映负荷数据在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尺度 下的分布规律,且逐渐由非平稳到 平 稳;残 差 分 量( 犚)反 映 负 荷 序 列 长 期 的 变 化 规 律,且 整 体 变 化 趋 势 较为一致 . 如果对各分量进行预测,可以较大降低预测模型的拟 合 难度,但 同 时 模 型 时 间 复 杂 度 也 极 大 增 加 . 因此,为降低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将部分低频内涵模态分 量 与残余 分量 叠 加 组 合,对 确 定 后 的 模 型 进 行 预测 .分量 犆1 , 犆2 的过零率分别为 45. 6% , 16. 9% ,是高频内涵模态分量;分量 犆3 ~犆10 的过零率分别为 45. 6% , 16. 9% , 8. 37% , 3. 33% , 1. 53% , 0. 71% , 0. 39% , 0. 20% , 0. 02% , 0,均为低频内涵模态分量 . 将低频内涵模态分量根据ρ 从小到大依次进行叠加,再与残余分量组合后进行预测,对没有 用到的 内涵模态分量分别单独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叠加 .不同组合分量的 犈MAP 和训练时间( 狋),如表 1 所示 . 表 1 不同组合分量的 犈MAP 和训练时间 Tab. 1 犈MAP va l ue sandt r a i n i ngt imeo fd i f f e r en tc omb i na t i onc omponen t s 狀 训练轮数 批次 犈MAP/% 犈RMS/MW·h /s 狋 1 512 220 1. 40 46. 3 2665 2 512 220 1. 39 46. 1 2276 3 512 220 1. 44 47. 3 1987 4 512 220 1. 43 46. 8 1714 5 512 220 1. 48 48. 3 1465 6 512 220 1. 47 47. 8 1220 7 512 220 1. 41 46. 6 1017 8 512 220 1. 43 47. 1 1751 表 1 中: 狀 为低频内涵模态分量个数 .由表 1 可知: 8 个低频内涵模态分量与残余分量叠加得到的组 合分量与剩余内涵模态分量用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时,得到的 犈MAP , 犈RMS和训 练时间分别为 1. 41% , 46. 6 MW ·h 和 1017s,在很短的 时间内得到了较 高的 预 测精 度 .因 此,将 7 个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2期 方娜,等:注意力机制下的 EMDGRU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821 图 4 EMD 分解结果 F i 4 De c ompo s i t i onr e su l t so fEMD g. 低频内涵模态分量和残余分量设定为组合分量,对其余 2 个高 频内涵模态 分 量 与 1 个 低 频 内 涵 模 态 分 量分别进行预测 . 3. 4 犌犚犝 网络模型参数 通过原始负荷数据对引入 At t en t i on 机制 的 GRU 结 构 进 行 调 优,固 定 神 经 元 数 量、训 练 轮 数 和 批 次,调整 GRU 层数,根据 犈MAP , 犈RMS的大小判断预测 精 度 . GRU 层 数 调 整 结 果,如 表 2 所 示 .由 表 2 可 知:当 GRU 层数为 2 时,能在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 的 预 测 精 度;当 GRU 层 数 为 1 层 时,由 于 不 能 很 好 分析负荷序列及提取特征,效果较差;当 GRU 层数为 3 时,虽 精度 相 差不大,但 训练时 间过长;当 GRU 层数为 4 时,则出现了过拟合,训练时间也太长 .因此, GRU 层数设定为 2, GRU 神经 元数量设置 为 2狀 . 上述模型将第 1 层神经元数 设 为 64,返 回 全 部 时 间 步 的 隐 藏 状 态;为 减 少 数 据 流,降 低 冗 余 特 征 的 干 扰,第 2 层设置为 32,返回全部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输入 At t en t i on 机制中,通过计算,分配 不同权重,经 Dens e拟合后,得到更高的精度 . 表 2 GRU 层数调整结果 Tab. 2 Ad us tmen tr e su l t so fd i f f e r en tl aye r so fGRU j GRU 层数 神经元数量 训练轮数 批次大小 犈MAP/% 犈RMS/MW·h /s 狋 1 64 512 220 1. 81 65. 1 103 2 64 512 220 1. 74 63. 4 224 3 64 512 220 1. 76 64. 6 685 4 64 512 220 1. 98 67. 3 1046 3. 5 仿真结果对比 分别利用 BP 网络模型,支持 向 量 机 ( SVR)模 型, GRU 网 络 模 型, EMDGRU 模 型 和 EMDGRU 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对各模型参数进行调优,以相同训练集训练 .确定各 个模 型参数 后,以相同测试集预测 2016 年中 1d( 12 月 31 日)及 31d( 12 月 1 日 至 12 月 31 日)的 电 力 负 荷,计 算 犈MAP, 犈RMS.不同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可知: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 预测模型 在 1 和 31d 的 犈MAP, 犈RMS均低于其他 4 种模型;在 31d 里 EMDGRU 模 型 的 犈MAP, 犈RMS 分 别 为 1. 75% 和 60. 1 MW ·h,而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的 犈MAP , 犈RMS 分 别 为 1. 41% 和 46. 6 MW ·h,这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22 2021 年 表明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 表 3 不同模型仿真结果对比 Tab. 3 Compa r i s i ono f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d i f f e r en tmode l s 1d 模型 31d 犈MAP/% 犈RMS/MW·h 犈MAP/% 犈RMS/MW·h BP 网络 3. 94 106. 8 3. 47 116. 1 SVR GRU 网络 4. 16 114. 4 4. 05 119. 8 2. 81 91. 0 2. 02 67. 2 EMDGRU 1. 89 54. 0 1. 75 60. 1 EMDGRUAt t emt i on 混合预测 1. 35 39. 3 1. 41 46. 6 为了验证 EMD, GRU 和 At t en t i on 之间的组 合 性 能,将 GRU 网 络, EMD 和 At t en t i on 递 进 组 合, 得出不同组合模型在某一天( 2016 年11 月27 日)的预测值及评估指标( 犈MAP和 犈RMS),如表4 所示 .表4 中: 犘r 为实测功率; 犘p 为预测功率 .由表 4 可知: GRU 网络模型, EMDGRU 模型和 EMDGRUAt t en 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 24h 内的 犈MAP 分别 为 0. 15% ~7. 94% , 0. 12% ~6. 75% , 0. 28% ~3. 32% , 犈RMS 分 别为 3. 5~157. 6 MW ·h, 3. 0~146. 8 MW ·h, 3. 3~80. 4 MW ·h,随着网络模型的递进组合,其误差 范围逐渐缩小,整体准确率稳步上升; 3 种模型 在 1d 内 的 平 均 犈MAP 分 别 为 2. 13% , 1. 89% 和 1. 34% , 平均 犈RMS分别为 50. 4, 43. 6, 31. 7 MW ·h,这 进 一 步 表 明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 合 预 测 模 型 具 有 更 高的预测性能 . 表 4 不同模型负荷预测结果 Tab. 4 Loadf o r e c a s t i ngr e su l t so fd i f f e r en tmode l s /h 狋 犘r/ MW GRU 网络模型 犘p/MW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 EMDGRU 模型 犈MAP/ 犈RMS/ % MW·h 犘p/MW 犈MAP/ % 犈RMS/ MW·h 犘p/ MW 犈MAP/ % 犈RMS/ MW·h 1 2835. 1 2926. 0 3. 20 90. 6 2926. 2 3. 21 91. 1 7 2843. 0. 31 8. 6 2 2731. 3 2806. 3 2. 72 75. 0 2688. 4 1. 56 42. 9 2745. 3 0. 51 14. 0 3 2620. 6 2686. 6 2. 51 66. 0 2657. 5 1. 41 36. 9 2701. 0 3. 07 80. 4 4 2595. 8 2591. 0 0. 18 4. 8 2683. 9 3. 39 88. 1 2587. 8 0. 31 8. 0 5 2786. 8 2750. 4 1. 30 36. 4 2791. 7 0. 17 4. 9 2727. 4 2. 13 59. 4 6 2952. 3 3026. 3 2. 50 74. 0 2920. 5 1. 07 31. 8 3030. 3 2. 64 78. 0 7 2847. 6 2863. 7 0. 56 16. 1 2898. 6 1. 79 51. 0 2886. 3 1. 36 38. 7 8 2659. 6 2713. 4 2. 02 53. 6 2693. 3 1. 26 20. 1 2718. 2 2. 20 58. 6 9 2482. 3 2522. 7 1. 62 40. 4 2534. 8 2. 11 52. 5 2475. 2 0. 28 7. 1 10 2338. 8 2353. 7 0. 63 14. 9 2297. 6 1. 76 41. 2 2315. 7 0. 99 23. 1 11 2174. 1 2117. 4 2. 61 56. 7 2027. 3 6. 75 146. 8 2143. 3 1. 41 30. 8 12 1888. 3 1906. 1 0. 94 17. 8 1966. 8 4. 15 78. 5 1872. 6 0. 82 15. 7 13 1817. 4 1834. 2 0. 92 16. 8 1831. 8 0. 79 14. 4 1850. 8 1. 83 33. 4 14 1805. 0 1838. 9 1. 88 33. 9 1797. 4 0. 41 7. 6 1813. 4 0. 46 8. 4 15 1790. 4 1836. 7 2. 58 46. 3 1811. 5 1. 18 21. 1 1838. 3 2. 68 47. 9 16 1804. 0 1854. 5 2. 80 50. 5 1834. 0 1. 66 30. 0 1820. 2 0. 89 16. 2 17 1863. 9 1970. 3 5. 71 106. 4 1911. 2 2. 54 47. 3 1853. 2 0. 57 10. 7 18 1984. 4 2142. 0 7. 94 157. 6 2023. 9 1. 99 39. 5 2050. 3 3. 32 65. 9 19 2197. 3 2200. 8 0. 15 3. 5 2160. 5 1. 67 36. 8 2180. 8 0. 75 16. 5 20 2374. 5 2339. 4 1. 47 35. 1 2325. 9 2. 04 48. 6 2320. 9 2. 25 53. 6 21 2475. 1 2420. 7 2. 20 54. 4 2456. 0 0. 77 19. 1 2440. 0 1. 41 35. 1 22 2530. 7 2460. 1 2. 78 70. 6 2484. 1 1. 84 46. 6 2526. 0 0. 18 3. 3 23 2527. 6 2482. 6 1. 78 45. 0 2481. 9 1. 81 45. 7 2540. 3 0. 50 12. 7 24 2480. 1 2437. 0 1. 74 43. 1 2483. 1 0. 12 3. 0 2514. 1 1. 37 34. 0 BP 网络模型, SVR 模型, GRU 网络模 型, EMDGRU 模 型 和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 合 预 测 模 型 在 2016 年 11 月 28 日和 29 日的负荷预测结果对比,如图 5( a)所示 .图 5( a)中: 犘 为功率 .由图 5( a)可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2期 方娜,等:注意力机制下的 EMDGRU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823 知: BP 网络模型, SVR 模型在波峰和波谷区域出现很大 幅度 的 偏 差,而 GRU 网 络 模 型, EMDGRU 模 型和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相对于这两种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真实曲线 . GRU 网络模型和 EMDGRU 模 型 的 负 荷 预 测 结 果 对 比,如图 5( b)所 示 .由 图 5( b)可 知:从 整 体 上 看,基 于 EMDGRU 模型的预测曲线不仅在波峰波谷区域与实际变 化曲线更贴近,在其他区域也与实际的变化趋势更吻 合,其 原因是序列的非平稳性导致 GRU 网 络 模 型 不 能 很 好 地 预 测出序列的变化趋势,而 EMD 重 构 序 列 改 善 了 这 一 问 题, 使得预测精度更好 . EMDGRU 模 型与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 合预测模 型的负荷预测结果对比,如图 5( c)所示 .由 图 5( c)可知:在 ( a)不同模型预测 大多数波峰和波谷区域, 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 型的预测精 度 更 高,这 体 现 了 At t en t i on 机 制 突 出 关 键 特 ( b)GRU 网络模型和 EMDGRU 模型 ( c)EMDGRU 结合 At t en t i on 机制预测 图 5 不同模型负荷预测结果对比 F i 5 Compa r i s ono fl oadf o r e c a s t i ngr e su l t so fd i f f e r en tmode l s g. 征的能力,使得在预测转折点时更能拟合真实曲线 . 4 结论 提出一种基于 At t en t i on 机制的 EMDGRU 混 合 预 测 模 型 用 于 短 期 电 力 负 荷 预 测 .先 通 过 EMD 将负荷数据重构;再利用 GRU 抽取各分量及组合分量中潜藏特征;引入 At t en t i on 机制突 出关键特征, 对各分量及组合分量预测;最后,叠加各分量预测值得到最终预测结果 .通过算例仿真及对比,得到以下 5 个结论 . 1)负荷序列作为输入,经 EMD 降低序列的非平稳性及复杂度,便于模型预测 . 2)将 EMD 处理后的向量作为 GRU 网络模型的输入,通过 GRU 网络 模 型,能 较 好 地 分 析 负 荷 数 据的时序性和复杂非线性关系 . 3)结合 At t en t i on 机制,计算 GRU 处理后的特征向量,给予 不同 权值,突出 关键 特征,进一 步提高 负荷预测精度 . t en t i on 混合模型结合了 EMD, GRU 网 络 和 At t en t i on 机 制 的 特 点,实 验 结 果 表 4)EMDGRUAt 明:该模型可明显提升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精度 . 5)EMDGRUAt t en t i on 混合预测模型提高 了 预 测 精 度,但 模 型 训 练 时,时 间 复 杂 度 也 随 之 提 高, 后续可对这部分进行改进 . 参考文献: [ 1] KHWAJA AS, ZHANG Xi aoy i ng, ANPALAGAN A, 犲 狋犪 犾. Boo s t edneu r a lne two r ksf o rimp r ovedsho r t  t e rme l e c  eps r. 2016. 10. 067. J]. El e c t r i cPowe rSy s t emsRe s e a r ch, 2017, 143: 431  437. DOI: 10. 1016/ t r i cl oadf o r e c a s t i ng[ j.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24 2021 年 [ 2] 夏家盛,吉培荣 .负 荷 预 测 指 数 平 滑 法 “厚 近 薄 远”规 律 研 究 [ J].电 力 学 报, 2019, 34( 1): 23  29. DOI: 10. 13357/ j. cnk i. ep. 002770. j [ 3] 甘中学,喻想想,许裕栗,等 .基 于 周 期 性 ARMASVR 模 型 的 空 调 冷 热 负 荷 预 测 [ J].控 制 工 程, 2020, 27( 2): 380  385. DOI: 10. 14107/ cnk i. kz 170759. j. gc. [ 4] 俱鑫,刘尚科,苟 瑞 欣,等 .基 于 ARMA 和 Ka lmanF i l t e r的 需 求 响 应 基 线 负 荷 预 测 [ J].电 子 设 计 工 程, 2020, 28 ( 18): 175  180. DOI: 10. 14022/ i s sn1674  6236. 2020. 18. 039. j. [ 5] MOEENIH, BONAKDARIH. Impa c to fno rma l i z a t i onandi npu tonARMAXANN mode lpe r f o rmanc ei nsuspen  deds ed imen tl oadp r ed i c t i on[ J].Wa t e rRe s ou r c e s Managemen t, 2018, 32( 3): 1  19. DOI: 10. 1007/s 11269  017  1842  z. [ 6] 邢晓敏,何铁新,郑雪瑞,等 .基于 ANN d r opou t的配电 网 可 靠 性 预 测 方 法 [ J].南 方 电 网 技 术, 2019, 13( 2): 66  73. 10. 13648/ cnk i. i s sn1674  0629. 2019. 02. 010. DOI: j. [ 7] 陈亮,王震,王刚 .深度学习框 架 下 LSTM 网 络 在 短 期 电 力 负 荷 预 测 中 的 应 用 [ J].电 力 信 息 与 通 信 技 术, 2017, 15 ( 5): 8  11. DOI: 10. 16543/ 2095  641x. e l e c t r i c. r. i c t. 2017. 05. 002. j. powe [ 8] 张宇帆,艾芊,林琳,等 .基于深度长短时记忆网络的区域级超短 期 负 荷 预 测 方 法 [ J].电 网 技 术, 2019, 43( 6): 1884  1892. DOI: 1000  3673. t. 2018. 2101. 10. 13335/ j. ps [ 9] RAHMAN A, SRIKUMARV, SMITH AD. Pr ed i c t i nge l e c t r i c i t onsump t i onf o rc omme r c i a landr 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 yc J]. App l i edEne r 2018, 212: 372  385. DOI: 10. 1016/ i ngsus i ngde epr e cu r r en tneu r a lne two r ks[ apene r 2017. gy, j. gy. 12. 051. [ 10] 李鹏,何帅,韩鹏飞 .基于长短期记忆的实时电价条件下智能电网短期负荷预测[ J].电网技术, 2018, 42( 12): 4045  4052. DOI: 10. 13335/ 1000  3673. t. 2018. 0433. j. ps [ 11] 黄发良,连亚飞 . Sen t i LSTM:一 个 基 于 递 归 神 经 网 络 的 情 感 分 析 模 型 [ J].福 建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i s sn. 1000  5277. 2020. 01. 003. 2020, 36( 1): 12  18. DOI: 10. 12046/ j. [ 12] KANG Ke, SUN Hongb i n,ZHANG Chengkang, 犲 狋犪 犾.Sho r t  t e rm e l e c t r i c a ll oadf o r e c a s t i ng me t hodba s edon J]. Evo l u t i ona r n t e l l i e, 2019, 12( 3): 385  394. DOI: 10. 1007/ s t a ckedau t o  enc od i ngandGRUneu r a lne two r k[ yI genc s 12065  018  00196  0. [ 13] 姚程文,杨苹,刘 泽 健 .基 于 CNNGRU 混 合 神 经 网 络 的 负 荷 预 测 方 法 [ J].电 网 技 术, 2020, 44( 9): 3416  3424. DOI: 10. 13335/ 1000  3673. t. 2019. 2058. j. ps [ 14] 魏骜,茅大钧,韩万 里,等 .基 于 EMD 和 长 短 期 记 忆 网 络 的 短 期 电 力 负 荷 预 测 研 究 [ J].热 能 动 力 工 程, 2020, 35 ( 4): 203  209. DOI: 10. 16146/ cnk i. r nd l 2020. 04. 028. j. gc. [ 15] 汤庆峰,刘 念,张 建 华,等 .基 于 EMDKELMEKF 与 参 数 优 选 的 用 户 侧 微 电 网 短 期 负 荷 预 测 方 法[ J].电 网 技 术, 2014, 38( 10): 2691  2699. DOI: 10. 13335/ 1000  3673. t. 2014. 10. 012. j. ps [ 16] BEDIJ, TOSHNIWALD. Emp i r i c a lmodede c ompo s i t i onba s edde epl e a r n i ngf o re l e c t r i c i t o r e c a s t i ng[ J]. ydemandf IEEE Ac c e s s, 2018, 6: 49144  49156. DOI: 10. 1109/ACCESS. 2018. 2867681. [ 17] 彭文,王金睿,尹 山 青 .电 力 市 场 中 基 于 At t en t i on LSTM 的 短 期 负 荷 预 测 模 型 [ J].电 网 技 术, 2019, 43( 5): 745  751. DOI: 10. 13335/ 1000  3673. t. 2018. 1554. j. ps [ 18] 赵兵,王增平,纪维佳,等 .基 于 注 意 力 机 制 的 CNNGRU 短 期 电 力 负 荷 预 测 方 法 [ J].电 网 技 术, 2019, 43( 12): 4370  4376. DOI: 10. 13335/ 1000  3673. t. 2019. 1524. j. ps [ 19] 李昭昱,艾芊,张宇帆,等 .基于 At t en t i on 机制的 LSTM 神 经 网 络 超 短 期 负 荷 预 测 方 法[ J].供 用 电, 2019, 36( 1): 17  22. DOI: 10. 19421/ cnk i. 1006  6357. 2019. 01. 003. j.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0035 ? 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协议的 /犙 数据压缩方案 有损犐 段辉鹏,凌朝东,罗继亮 (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了降低光纤链路数据传输量,提出一种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 /Q 数 据 压 缩 方 CPRI)协议的有损 I 案 .采用分组压缩的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压 缩,用 Ma t l ab 软 件 验 证 该 压 缩 方 案 的 可 行 性,并 用 Ve r i l og HDL 语言设计压缩模块,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上进行硬件验证 .结果 表 明:文 中 压 缩 方 案 能 够 有 效 地 压 缩 数据并恢复数据,降低光纤链路数据传输量 . 关键词: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数据压缩;数据传输量;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中图分类号: TN911. 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25 06 ? ? ? /犙 犇犪 犔狅 狊 狊 狋 犪犆狅犿狆狉 犲 狊 狊 犻 狅狀犛 犮犺犲犿犲犝狊 犻 狀犵 狔犐 犆狅犿犿狅狀犘狌犫 犾 犻 犮犚犪犱 犻 狅犐 狀 狋 犲 狉 犳 犪 犮 犲犘狉 狅 狋 狅 犮 狅 犾 DUAN Hu i i l i ang peng,LINGChaodong,LUOJ ( 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Qda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r educ et heda t at r ansmi s s i onvo l umeo fop t i c a lf i be rl i nk,al o s syI t ac omp r e s s i on s chemeba s eont hec ommonpub l i cr ad i oi n t e r f a c e( CPRI)p r o t o c o lwa sp r opo s ed.Theo r i i na lda t ai sc om g r e s s edbyt hef o rmo fg r oup i ngc omp r e s s i on,andt hef e a s i b i l i t ft hec omp r e s s i ons chemei sve r i f i edby Ma t  p yo l abs o f twa r e,andt hec omp r e s s i onmodu l ei sde s i t hVe r i l og HDLl anguage,t heha r dwa r eve r i f i c a t i oni s gnedwi c a r r i edou tonf i e l dp r og r ammab l e ga t ea r r ay ( FPGA).Ther e su l t sshow t ha tt he p r opo s edc omp r e s s i on s chemec ane f f e c t i ve l omp r e s sandr e c ove rda t a,r educ et heda t at r ansmi s s i onvo l umeo fop t i c a lf i be rl i nk. yc 犓犲 狉 犱 狊: c ommonpub l i cr ad i oi n t e r f a c e;da t ac omp r e s s i on;da t at r ansmi s s i onvo l ume;f i e l dp r og r ammab l e 狔狑狅 t ea r r ay ga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大容量、低延时、高 速 率 等 应 用 场 景 正 推 动 着 第 5 代 移 动 通 信 技 术( 5G)的 蓬 勃 发展,以低成本网络提供高质 量 的 通 信 业 务 将 是 影 响 5G 未 来 发 展 的 关 键 因 素 [1].以 云 化 无 线 接 入 网 [] ( C RAN)为代表的集中化无线接入网架构是实现低成本接入网的 重要 技术 之一 2 ,它将基 站的 基带部 分和射频部分分离,基带处理部分集 中 于 室 内 基 带 处 理 单 元 ( BBU),而 远 端 基 站 退 化 为 射 频 拉 远 单 元 [] ( RRU),连接 BBU 和 RRU 之间的通信链路称为前传链路 3 . 5G 传 输的数 据速率 是 4G 的 100~1000 [ 4] 倍 ,为实现网络的高速接入,天线端将采用大规模多天线阵列技术,前传传输的带宽也会急剧增加 .因 [] 此,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 CPRI)协议的光纤接入前传承载方案非常具有优势 5 .然而,采用 CPRI协 收稿日期: 2020 10 24 ? ? 通信作者: 凌朝东( 1964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的研究 . E ma i l: eda c@hqu.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973130);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7J 01116);华 侨 大 学 研 究 生 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8013082019) 82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议的 5G 单站点带宽需求将达到百吉比特每秒量级 [6],这对光纤接 入的成本 而言是 一大 挑战,为 了降低 /Q 数据压缩方案 [7]. 数据传输量,本文提出一种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协议的有损I 1 犆犘犚犐协议 通用公共无线接 口( CPRI)联 盟 制 定 了 开 放 的 接 口 标 准,定 义 了 两 个 基 本 单 元,即 无 线 设 备 控 制 中 心 ( REC)和无线设备( RE). CPRI协 议 涉 及 射 频、基 带、控 制、传输等模块 之 间 的 接 口 规 范,主 要 是 针 对 物 理 层 和 [] 数据链路层 . CPRI协议的整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8 . 物理层支持电气接口和光接口,并且 支持 多 种 线 比 特率和 8B/10B, 64B/66B 两种编 码 方 式 .不 同 的 线 比 特 率旨在满足 REC 和 RE 之 间 传 输 的 灵 活 配 置,可 以 节 图 1 CPRI协议的整体架构 F i 1 Ove r a l lf r amewo r ko fCPRIp r o t o c o l g. 约成本、提高效率 [9].数据链路层支持I /Q 数据、厂商特定信息、以太网协议或高级链路控制协议、 L1 带 内协议 .根据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 协 议,数 据 都 采 用 多 路 复 用 的 方 式 进 行 传 输 [10]. CPRI 协 议 传 输 3 种类型的数据流,分别 为 同 步 数 据 流、控 制 管 理 数 据 流 和 用 户 数 据 流,同 步 数 据 流 主 要 负 责 REC 和 RE、 RE 和 RE、 REC 和 REC 之间的数据同 步,控 制 管 理 数 据 流 主 要 负 责 对 CPRI 链 路 的 控 制 和 管 理, 用户数据流即 I /Q 数据流,主要是基站和移动 设备之间 传输的数据,即文中的压缩对象 . 2 系统整体设计 光纤基带传输系统简化框 图,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 FPGA 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由于 上行链 路 和 下 行 链 路 的工作方式基本一致,故以下行链路为例进行说明 . 信号由天线接收进入混频器,混频器 主要 完 成 射 频 图 2 光纤基带传输系统简化框图 到中频的处理,经 混 频 器 处 理 后,信 号 进 入 模 数 转 换 器 F i 2 S imp l i f i edb l o ckd i ag r amo fop t i c a lf i be r g. ( ADC),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出 两 路信号;为 ba s ebandt r ansmi s s i onsy s t em 了降低后续光模块的数据传输量,先将信号送入一个数据压 缩模 块,以 降 低 数 据 的 吞 吐 量,将 压 缩 后 的 信号送入 CPRI协议接口模块,并进行相应 的 组 帧;经 串 行 收 发 器 将 信 号 通 过 光 纤 发 送 到 远 端,远 端 通 过串行收发器恢复出压缩后的信号;利用 CPRI协 议 对 信 号 进 行 解 帧,并 将 数 据 输 出 到 解 压 缩 模 块,进 行解压处理;将信号送给后续的数模转换器( DAC),完 成 数字 信号到模拟信 号的转 换,经混频器完 成 中 频到射频的上变频处理并输出 . 3 数据压缩方案 ADC 的采样率为 122. 88 MHz,输出为 16b i t二进制有符号 数,为 了降 低光纤 链路 的 数 据 传 输 量, 降低开发成本,根据原始数据绝对值的大小,对数据截断处理后进行压缩,截断后的数据为 8b i t二进制 有符号数 .在压缩过程中,先将经过 ADC 之后的数据进行分组 [11],为了简化压缩过程的复 杂度,以及便 于 FPGA 实现,需要将每组数据样本点数都设置为相同 .为了保证压缩精度,每组 数据样本 点数不 能太 多,但每组数据样本点数太少又会导致压缩效率的降低,因此,在确定每组数据样本点数时,需要进行折 中考虑,既要保证一定的压缩精度,又要保证一定的压缩效率 [12],最终压缩方 案的 每组数据 样本点 数确 定为 32 个 .在压缩操作前,需要对原始数据样本点绝对值进行逐一比较,找出每组数据样本点绝对值中 的最大值,通过最大绝对值确定每组数据样本点的 压 缩 因 子 犓 ,最 大 绝 对 值 越 大,压 缩 因 子 犓 就 越 大 . 压缩方案的压缩因子为 4b i t无符号数,但压缩因子 犓 的范 围只为 4~8,而剩余 的数 并未 用 到 .在 对 原 始数据绝对值进行比较时,首先,把每组第 1 个数据的绝对值当作这组的最大绝对值 .然后,再对后续的 31 个样本 点 绝对 值进行逐 一比较,直到 比较 31 次后,得 到本组 样本点 中的最 大绝 对值 .在进行绝 对 值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段辉鹏,等: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协议的有损 I /Q 数据压缩方案 827 比较的同时,需要将接收的基带I /Q 数据存入缓存,以便和压缩因子 犓 进行时序对齐,保证对数 据的正 /Q 数 据 进 行 相 应 的 截 位 压 缩 至 8b 确压缩 .最后,进行压缩操作,将 16b i t的基带I i t,根 据 压 缩 因 子 犓 的大小,截掉经缓存后数据 的 低 犓 位 .由 于 有 符 号 数 的 高 位 通 常 是 符 号 位 的 扩 展,除 了 最 低 一 位 符 号 位,其他都可看作冗余位,在截位过 程 中 也 会 把 部 分 符 号 位 截 掉,剩 下 中 间 的 8b i t,即 第 犓 到 第 犓 +7 b i t为最终压缩的数据(最低位为从右至左第 0b i t). 为保证接收端能够正确解压数据, 4b i t压缩因子 犓 总是 在 32 个已压缩 数据 之 前 传 输,然 后,按 照 CPRI协议进行组帧,通过光纤传输给远端 .压缩模块,如图 3 所示 .接收端先将数据按照 CPRI协议进 行相应的解帧,再 对 数 据 进 行 解 压 处 理 .解 压 过 程 相 对 简单,解压端接收到压缩因子 犓 ,并将 其 保持 32 个时钟 周期 .同时,根据压缩因子 犓 对紧接着 接 收到的 32 个 8 i t 数 据,其 b i t已 压 缩 数 据 进 行 解 压 处 理,恢 复 出 16b 中,低位填补 0,高位填充符号位 . 文中压 缩 方 案 能 够 将 原 来 需 要 传 输 的 16b i t数 据 压缩到 8b i t,实现了 2∶1 的压缩,可以节约一半的光纤 资源带宽 .例 如,单 天 线 基 带 带 宽 为 20 MHz 的 LTE 图 3 压缩模块 FDD 信号,采样速率 犉s 为 30. 72 MHz,数 据 位 宽 犠 为 16b i t时,不对数据进行压缩, CPRI所需线比特率(Mb i t·s-1)为 F i 3 Comp r e s s i onmodu l e g. ( 犉s×犠 ×2×16/15×10/8=30. 72×16×2×16/15×10/8=1310. 72. 1) 式( /Q 两路信号; 1)中: 2 表示基带 I 16/15 表示 CPRI协议本身有控制字开销,需要占一定的传 输资源; [ ] 10/8 表示采用 8B/10B 编码 13 . 根据压缩方案,数据位宽 犠 被压缩至 8b i t,此时, CPRI所需线比特率(Mb i t·s-1)为 犉s×犠 ×2×16/15×10/8=30. 72×8×2×16/15×10/8=655. 36. ( 2) 4 犕犪 狋 犾 犪犫 仿真分析和性能分析 4. 1 犕犪 狋 犾 犪犫 仿真分析 为验 证 压 缩 方 案 的 有 效 性,通 过 Ma t l ab 软 件 对 LTEFDD 信号进 行 仿 真 分 析 .取 经 过 ADC 之 后 的 信 号,采样率为 122. 88 MHz,每组数据固定为 32 个样本 . 为提高压缩精度,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 原始信号和压缩解压后信号的时 域波 形,如 图 4 所 示. /Q 样本 值 的 原 始 信 号 和 压 缩 解 压 后 信 号 4096 个 I 的功率谱密度( PSD),如图 5, 6 所 示 .图 5, 6 中: 犳 为信 号频率 .由图 4~6 可 知:无 论 是 时 域 波 形,还 是 功 率 谱 图 4 原始信号和压缩解压后信号的时域波形 F i 4 Timedoma i nwave f o rmso fo r i i na ls i l g. g gna ands i la f t e rc omp r e s s i onandde c omp r e s s i on gna 密度,压缩解压后的信号都能够较好地逼近原始信号 . 图 5 原始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图 6 压缩解压后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F i 5 Powe rspe c t r a ldens i t fo r i i na ls i l g. yo g gna F i 6 Powe rspe c t r a ldens i t fs i la f t e r g. yo gna c omp r e s s i onandde c omp r e s s i on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28 2021 年 4. 2 性能分析 文中压缩方案为有损压缩,压缩解压 后 的 信 号 相 对 于 原 始 信 号 的 误 差 主 要 来 自 以 下 3 个 方 面 . 1) 单个样本点绝对值较大的原始数据压缩解压后数据的低位直接填补 0,这会 造成较大 绝对误 差,但相对 误差较小且原始信号本身质量较好,压缩解压后不会影响 接 收端的 正 确 接 收,所 以 相 对 于 原 始 数 据,压 缩解压后的相对误差可以忽略 . 2)当一组数据中既有绝对值很大的数据,也有绝对值 很小 的数据,这样 一组数据经过文中压缩方案压缩解压后,绝对值很小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相对误差较大,这是分组压缩 固有的缺点 .这种压缩解压后的精度损失无法在解压端进行补偿,但此时原始信号与压缩解压后的信号 的绝对误差较小,且 原 始 信 号 本 身 携 带 的 信 息 量 较 小,压 缩 解压后的相对误差 不 会 影 响 接 收 端 的 正 确 接 收 . 3)误 差 和 原始信号的大小无直接关系,但最大绝对误差 和压缩 因子 成 /Q 正比关系,即压缩因子越大,最大绝对 误差 就 越大 .由 于 I 两路同时分别进行压缩, /Q 两路产 生的 最大 绝对误 差 犈max I 与压缩因子 犓 的关系为 犈max=2犓-1 . 由此可知,压缩因子 犓 的 最 大 值 为 8,那 么 理 论 上 最 大 绝对误差的最 大 值 可 达 到 128,但 由 仿 真 的 时 域 波 形 可 知, 原始数据的最大绝对值不会超过 4000,故压 缩因子 犓 也不 /Q 两路原始 信 号 与 压 缩 解 压 后 的 信 号 的 绝 对 误 会超过 6. I 差,如图 7 所示 .图 7 中: 狀 为 样 本 点 数; 犈I 为 同 向 链 路 绝 对 图7 I /Q 两路数据的绝对误差 误差; 犈Q 为正交链路绝对误差 . /Qtwochanne F i 7 Abs o l u t ee r r o ro fI lda t a g. 误差矢量幅 度 EVM 常 被 用 于 评 估 压 缩 解 压 对 信 号 造 成的压缩损伤, EVM 越高,说明压缩对原始信号造成的损伤越大 . EVM 的计算公式为 /犈[s EVM= 槡 犈[de comp r e s s ed_ da t a  sour c e_ da t a 2] our c e_ da t a 2 ]×100%. 式( 3)中: sour c e_ da t a为原始信号; de c ompr e s s ed_ da t a 为压缩解压后的信号 . ( 3) 根据国 际 电 信 联 盟 3GPP 规 范 文 档 要 求,在 QPSK, 16QAM, 64QAM, 256QAM 等 4 种 调 制 方 式 下,端到端的 EVM 分 别 为 17. 5% , 12. 5% , 8. 0% , 3. 5%.压 缩 造 成 的 EVM 是 不 同 调 制 方 式 端 到 端 [ ] EVM 的一部分 1415 .文中压缩方案实现2∶1 压缩比造成的 EVM 为0. 58% ,在3GPP 规范文档的要求 范围之内 . 5 犉犘犌犃 的验证 在 FPGA 验证中, /Q 数据将分开进行压缩,由于I /Q 压缩模块 是相同 的,故 只对其中 一个压 缩模 I 块进行说明 . FPGA 采用 I n t e l公 司 的 Cyc l one Ⅳ 系 列 芯 片 EP4CE115F29C7,输 入 时 钟 频 率 为 122. 88 MHz,与之配合的软件开发平台选用 Qua r t us Ⅱ 13. 0.首先,将每 组数据 与压缩 因 子 进 行 时 序 对 齐,此 处时序对齐并未选择先入先出队列( FIFO)缓存数据,而是使用 32 个 16b i t移位寄存 器进 行延迟,以达 到对数据和压缩 因子 犓 进 行时序 对齐 的目 的;然后,根 据压缩 因子 犓 ,右 移 犓 位;最 后,截 取 右 移 数 据 的低 8b i t.整个压缩模块采用 Ve r i l og HDL 语言,其寄存器传输级( RTL)结构图,如图 8 所示 . 图 8 压缩模块 RTL 结构图 F i 8 RTLs t r uc t u r ed i ag r amo fc omp r e s s i onmodu l e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段辉鹏,等: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协议的有损 I /Q 数据压缩方案 829 Da t a_ Compa r ed 模块完成对原始数据的分组和比较,分 组 实 际 上 采 用 了 模 为 32 的 计 数 器,便 于 对 32 个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对应的压缩因子 犓 ,计 数 器 从 0 开 始 计 数,每 计 数 到 31 时 就 可 比 较 出 每 组数据样本点的最大绝对值;然后,根据最大绝对 值,得 出 这 组 数 据 对 应 的 压 缩 因 子 犓 , Da t a_ Bu f f e r模 块实现对原始数据的缓存,以便和 压 缩 因 子 犓 进 行 时 序 对 齐;最 后,将 压 缩 因 子 犓 和 缓 存 后 的 数 据 同 时送入 Compr e s s ed 模块进行压缩 . 为了提高压缩精度,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四舍五入处 理,四 舍 五 入 会 根 据 原 始 数 据 的 正 负,分 别 判 断截位后的数据是否需要进位 .记c a r r b i t为进位,原始数据为正数时,判断截去的最高位是否为1,如 y_ 果为 1,那么 c a r r b i t就等于 1.此时,截位后的数据应该进 位,否 则, c a r r b i t为 0,截位后 的数 据就不 y_ y_ 会进位 .和 正数 相反,负 数不进位 要加 1,当 原始数 据为 负数 时,除了要 判断截 去的 最高位,还要判 断 截 去的其他任意位是否为 1,如果截去的最高位为 1,且 其 他 位 任 意 一 位 上 还 有 1,那 么 c a r r b i t为 1,否 y_ 则, c a r r b i t等于 0.考虑到进位相加可能会有溢出,所以需要 将 四舍五入的 数据扩展 1b i t,防 止 溢 出 . y_ 记 comp r e s s ed_ r ound[ 8∶0]为四舍五入后的数据,其最高位为符号扩展位 .记 c omp r e s s ed_ t emp[ 7∶0] 为四舍五入前的数据,是否需要进位可以表示为 compr e s s ed_ r ound= { compr e s s ed_ t emp[ 7],c omp r e s s ed_ t emp}+c a r r b i t. y_ 式( 4)中:{}表示拼接符 . ( 4) 当 compr e s s ed_ t emp[ 7∶0]为 01111111 时,如 果 c a r r b i t等 于 1,根 据 式 ( 4), compr e s s ed_ r ound y_ 等于 010000000,因为需要传输的数据为 8b i t有符号数,能 表 示 最 大 的 正 数 为 127,所 以 需 要 进 行 饱 和 处理 .记 c ompr e s s ed_ da t a[ 7∶0]为最终的压缩数据,根据 c omp r e s s ed_ r ound 最高 两位是否 相等来 判断 是否有溢出 .如果 compr e s s ed_ r ound 最高两位相等,表示没有溢出,最终压缩后的数据为四 舍五 入后数 据的低 8b i t,即 ( compr e s s ed_ da t a[ 7∶0]=compr e s s ed_ r ound[ 7∶0]. 5) 如果 c ompr e s s ed_ r ound 最高两位不相等,表示有溢出,此时要进行饱和处理,最终压缩后的数据为 ( compr e s s ed_ da t a[ 7∶0]= { compr e s s ed_ r ound[ 8],7{!compr e s s ed_ r ound[ 8]}}. 6) 解压过程相对简 单,解 压 端 先 提 取 压 缩 因 子 犓 ,并 将 犓 保持 32 个时钟周期,以保证对后续 32 个数据进行 正确解压;然后,根 据 压 缩 因 子 犓 ,将 压 缩 后 的 8b i t有 符号恢复为 16b i t有符号数 .文中压 缩方 案在综 合 布 局 布线后的资源消耗情况,如图 9 所 示 .由图 9 可 知:直 到 第 32 个周期才比较出每一组数据 中的最 大值;第 33 个 周期才得出 压 缩 因 子 犓 ;根 据 压 缩 因 子 得 到 压 缩 后 的 值,每一个数据都相应地向后延迟 了 32 个周期;虽 然 压 缩方案采用四舍五入消耗了 更多的逻 辑资源,但 提 高 了 压缩精度 .在 慢 速 1. 2 V, 85 ℃ 模 式 下,时 钟 频 率 达 到 图 9 压缩方案资源消耗情况 182. 62 MHz,满足系统时钟频率要求的 122. 88 MHz. Mode l S im 软 件 的 仿 真 效 果 图 及 仿 真 误 差,如 图 F i 9 Re s ou r c ec onsump t i on g. s i t ua t i ono fc omp r e s s i ons cheme 10, 11 所示 .由图 10, 11 可知:文中压缩方案能够有效地压缩数据并恢复数据 . 图 10 Mode l S im 软件的仿真效果图 F i 10 S imu l a t i one f f e c td i ag r amo fMode l S ims o f twa r e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30 2021 年 图 11 Mode l S im 软件的仿真误差 F i 11 S imu l a t i one r r o ro fMode l S ims o f twa r e g. 6 结束语 为了降低光纤链路数据传输量,提出一种采用 CPRI协议的有损I /Q 数据压缩方案,并对其 进行仿 真 .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方案能够有效地压缩数据并恢复数据,降低光纤链路数据传输量,从而减少光纤 资源的消耗量,降低开发成本 . 参考文献: [ 1] 李隆胜,胡卫生 .面 向 移 动 前 传 的 大 容 量 光 接 入 网 技 术 [ J].中 兴 通 讯 技 术, 2019, 25( 5): 31  37. DOI: 10. 12142/ ZTETJ. 201905005. [ 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C RAN 白皮书:无线 接 入 网 绿 色 演 进 V3. 0[ R].北 京:中 国 移 动 通 信 有 限 公 司 研 究院, 2014. [ 3] 邹辉辉 .基于 C RAN 的前传压缩技术研究[ D].南京:东南大学, 2018. [ 4] S IH, NGBL, RAHMAN M S, 犲 狋犪 犾. Ave c t o rquan t i z a t i onba s edc omp r e s s i ona l r i t hmf o rCPRIl i nk[ C]∥IEEE go Gl oba lCommun i c a t i onsCon f e r enc e. SanDi ego: IEEEPr e s s, 2015: 1  6. DOI: 10. 1109/GLOCOM. 2015. 7417796. [ 5] 常圆亮 .基于 FPGA 的多路 CPRI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 [ 6] CPRIGr oup. Commonpub l i cr ad i oi n t e r f a c e:CPRIi n t e r f a c espe c i f i c a t i on V7. 0[ EB/OL].( 2015  10  02)[ 2019  07  /CPRI_ 20]. h t t cp r i. i n f o/down l oads v_ 7_ 0_ 2015  10  09. f. p:∥www. pd [ 7] 郭彬,曹伟,陶安 . LTE 和 LTE Advanc ed 系统中 CPRI压缩算法研究[ J].信息通信技术, 2013, 7( 2): 64  69. [ 8] 袁行猛,陈亮,徐兰天 .基于 CPRI协议的 5G 基带数 据 传 输 技 术 的 研 究 与 实 现[ J].电 子 产 品 世 界, 2019, 26( 4): 41  45, 61. [ 9] 赵小雪 .基于 Ar r i a10 芯片的 CPRI实现[ 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10] 马志刚 . CPRI原理及测试解决方案(一)[ J].电信网技术, 2010( 5): 68  70. [ 11] 张小波 . 10Gbps以太网 CPRI分组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 /Q 数 据 压 缩 方 案 [ 12] 胡塘,周涛,郭 跃 挺 .一 种 基 于 CPRI 协 议 的 I J].光 通 信 技 术, 2015, 39( 7): 57  59. DOI: 10. cnk i. i s sn1002  5561. 2015. 07. 018. 13921/ j. [ 13] 曾素华 . 5G 无线网基站带宽需求研究[ 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8( 4): 6  8. [ 14] GUOB i n, CAO We i, TAO An, 犲 狋犪 犾. LTE/LTE As i lc omp r e s s i onont heCPRIi n t e r f a c e[ J]. Be l lLabsTe chn i  gna c a lJ ou r na l, 2013, 18( 2): 117  133. [ 15] 3GPP Or i z a t i ona lPa r t ne r s ′Pub l i c a t i ons Of f i c e s. 3r d gene r a t i on pa r t ne r sh i r o e c t;t e chn i c a lspe c i f i c a t i on gan pp j vo l vedun i ve r s a lt e r r e s t r i a lr ad i oa c c e s s( E UTRA);us e re i t (UE)r ad i o  r oupr ad i oa c c e s sne two r k;e qu pmen g t r ansmi s s i onandr e c ep t i on ( Re l e a s e14)[ EB/OL].( 2018  03  12)[ 2019  07  20]. h t t 3gpp. o r f t c ps:∥www. g/ p/Spe /a /36_ /36. r ch i ve s e r i e s 101. s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103038 ? 预训练模型下航天情报实体识别方法 魏明飞1,2,潘冀3,陈志敏1,2,梅小华4,石会鹏3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49; 2.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 100190; 3.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北京 100037; 4.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 摘要: 为了快速处理航天情报,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技术,提出融合多源异构知识标注中文航天情报数 据集的方法流程,以及基于预训练( r e  t r a i n i ng)模型的航天情报实体识别( AIER)方法;通 过 对 航 天 情 报 进 行 p 命名实体识别,达到 对 航 天 情 报 进 行 信 息 抽 取 的 目 的 .通 过 融 合 BERT( b i d i r e c t i ona lenc ode rr ep r e s en t a t i on CRF)模 型 构 建 AIER 模 型 ( BERTCRF 模 型 ),将 其 与 隐 马 尔 f r omt r ans f o rme r s)预训练模型和条件 随 机 场 ( 可夫模型(HMM)、条件随机场( CRF)模型、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加条件随机场( B i LSTMCRF)模型进行实 体 识别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基于预训练模型的 AIER 模型能够取得 93. 68% 的准确率、 97. 56% 的 召 回 率 和 95. 58% 的 犉1 值;相比于其他方法,基于预训练模型方法的性能得到提高 . 关键词: 航天情报处理;预训练;信息抽取;命名实体识别;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 V19: G352;TP3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31 07 ? ? ? 犃犲 狉 狅 狊 犮 犲犐 狀 狋 犲 犾 犾 犻 犲 狀犮 犲犈狀 狋 犻 狋 犮 狅 犻 狋 犻 狅狀 犕犲 狋 犺狅犱 狆犪 犵 狔犚犲 犵狀 犅犪 狊 犲 犱狅狀犘狉 犲 犜狉 犪 犻 狀 犻 狀犵 犕狅犱 犲 犾 , , WEIMi ng f e i1 2,PANJ i3,CHENZh imi n1 2, 3 ME iXi aohua4,SHIHu i peng ( 1.Schoo lo f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Un i ve r s i t fCh i ne s eAc ademyo fSc i enc e s,Be i i ng100049,Ch i na; yo j 2.Na t i ona lSpa c eSc i enc eCen t e r,Be i i ng100190,Ch i na; j 3.S t a t eRad i o Mon i t o r i ngCen t e r,Be i i ng100037,Ch i na; j 4.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qu i ck l r o c e s sa 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ba s edonada t a  d r i vende ep l e a r n i ngt e chno l ogy, yp genc ame t hodo ff us i ng mu l t i  s ou r c ehe t e r ogene ousknowl edget ol abe lCh i ne s ea 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da t as e t si s genc r opo s ed,andt hea 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 (AIER)me t hodba s edon p r e  t r a i n i ng mode l si s p genc yr f o rmed.Thr ought hei den t i f i c a t i ono fnameden t i t i e sf o ra 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t hepu r s eo fi n f o rma t i onex  genc po t r a c t i onf o ra 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i sa ch i e ved.Th i spape ra imst oc ons t r uc tt heAIER mode l( BERTCRFmod  genc us i ngt heb i d i r e c t i ona lenc ode rr ep r e s en t a t i onsf r omt r ans f o rme r s( BERT)p r e  t r a i n i ng mode landt he e l)byf c ond i t i ona lr andomf i e l d( CRF)mode l,andc omb i nei twi t ht heh i dden Ma r kovmode l(HMM)andCRFmod  i d i r e c t i ona ll ongsho r t  t e rm memo r two r kp l usc ond i t i ona lr andomf i e l d( B i LSTMCRF mode l)mode l e l,b yne 收稿日期: 2021  03  25 通信作者: 石会鹏( 1986 ),工程师,博士,主要是从事空 间 业 务 频 率 和 轨 道 资 源 技 术 管 理 与 分 析 的 研 究 . E ma i l: sh i  hu i r r c. o r cn. peng@s g.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YFB1807900,2020YFB1806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91738101) 83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f o r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c on t r a s texpe r imen t s.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AIER mode lba s edont hep r e  t r a i n i ng yr mode lc ana ch i e ve93. 68% a c cu r a cy,97. 56% r e c a l lr a t eand95. 58% 犉1va l ue;c ompa r edwi t ho t he rme t hods, t hep r e  t r a i n i ng mode lme t hodi smuchimp r ovedonpe r f o rmanc e. r e  t r a i n i ng;i 犓犲 狉 犱 狊: a 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p r o c e s s i ng;p n f o rma t i onex t r a c t i on;named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 genc yr 狔狑狅 i n f o rma t i ons c i enc e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航天竞争,相关国家 的 航 天 机 构,诸 如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 NASA)、欧 洲 航 天局( E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Ros co smos)等都在加快做航 天情报 收集工 作 .航 天情报领 域并非 热门 领域,目前针对此领域的信息处理方法研究较少,所以没 有 统一的 处理 范 式 .传 统 情 报 领 域 的 信 息 抽 取 任务一直是研究热点,例如金融 [13]、军事 [45]等领域的情报信息抽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 . 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使自然语言 处 理( na t ur a ll anguagepr oc e s s i ng, NLP)技 术 快 速 发 展 .命 名 实 体识别( nameden t i t e cogn i t i on, NER)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子 任务,同时也是 文本信 息抽 yr 取任务的关键技术 .作 为 信 息 抽 取 的 关 键 技 术 之 一,基 于 深 度 学 习 的 命 名 实 体 识 别 技 术 在 医 疗 [6]、金 融 [7]和新闻媒体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但是,在 航 天 情 报 领 域 却 缺 乏 此 类 研 究,主 要 是 因 为 航天情报实体识别( a e r ospa c ei n t e l l i een t i t e cogn i t i on, AIER)面临专 业 性 强、消 歧 困 难 和 缺 乏 标 genc yr 注语料等 3 个问题,而缺乏标注语 料 是 AIER 任 务 面 临 的 最 大 难 题 .标 注 语 料 库 的 方 式 按 标 注 者 的 不 同,可以分类为人工标注和自动标注. 当前,语料库主要是依靠人 工进行 标注 [811]. 冯 鸾鸾等 [12]在其研 究中提出一种人工辅助模型标注的标注框架,并标注了 国防 领域的 技术与 术 语 语 料 库. 自 动 标 注 语 料 库的困难之处在于标注规则的构建 [1314]. 自 从 深 度 学 习 技 术 出 现 后,神 经 网 络 开 始 被 用 来 解 决 命 名 实 [ ] 体识别问题,如卷积神经网络( CNN)、循环神经网络( RNN)1516 和 RNN 变体神 经网 络,以 及这 些网络 [ ] 结合 At t en t i on 机制的复杂神经网络等都成功地应用到了 NER 任务上 1721. 预训练模型已经被证明可以将内部的语言模型应用到下游的 NLP 任务中,研究人员将预训练模型 框架应用到许多 NLP 任务中,可以大幅度提升其性能 .在标注 数据 缺乏 时,预 训 练 模 型 显 的 尤 为 有 用 . 基于此,本文构建基于预训练模型的 航 天 情 报 识 别 系 统,将 预 训 练 模 型 的 语 言 表 示 能 力 与 条 件 随 机 场 ( c ond i t i ona lr andomf i e l ds,CRF)的结构 化 预 测 能 力 相 结 合,构 建 BERT( b i d i r e c t i ona lenc ode rr ep r e  s en t a t i onf r omt r ans f o rme r s) CRF 模型,并将其应用到 AIER 任务中 . 1 犃犐犈犚 数据集的构建 1. 1 多源异构知识库的构建 知识数据的来源包括记录航天事件的数据库,互联网 上 整理的 航 天 事 件 记 录,《航 天 科 学 技 术 叙 词 表》,互联网百科中关于航天的词条和词条关联的短文描述,航天类科普、新闻、技术类文章 .按照数据类 型划分,有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其中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结构化数据,互联网航天 事件记录和《航天科学技术叙词表》为半结构化数据,其余来源都是非结构化数据 .对于结构化数据可以 直接使用转换工具进行转换,半结构化数据可以用正则提取的方法提取知识 .非结构化数据选用智能化 算法进行知识的提取 [8]. 智能化算法提取模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 TF  IDF 等算法提取主题词,二是通用领 域实体 识别 算法提取实体(选择性使用识别结果,在文中仅保留识别的组织结构实体). 假设航天情报信息抽取的目的 信 息 可 以 被 归 纳 为 犖 个 类 别,等 同 于 AIER 任 务 中 要 抽 取 的 犖 类 实体,即得到实体标签集合 犞 , 犞 的大小为 犖 .假设实体集合为 犈, 犈 为无限集 . 犈 和 犞 存在映射关系,对 于 犈 中的任一元素犲, 犞 中存在唯一元素狏 与之对应, 狏 =犳( 犲),即 犳: 犈 犞. AIER 的任务 可以 描述为 在给定数据集 犇 中,识别所有实体犲,犲∈犈,并为其标注对应的标签 狏,其中 狏=犳( 犲). 犈 是无限集,人为构建的领域知识库无法囊括 犈 中的所有元素 .假设在构建知识库过程中,发现的 所有实体,构成实体集合 犈kb,则 犈kb犈.同时,将标签集合 犞 和映射关系犳 也纳入知识库,最终构建航 天情报领域知识库 KBaie. KBaie本质是包含实体、实体标 签的二 元组的 集合, KBaie集 合中 任 一 元 素 为〈 狏, 犲〉,其中犲∈犈kb, 狏=犳( 犲).融合多源异构知识建立知识库的方法流程,如图 1 所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魏明飞,等:预训练模型下航天情报实体识别方法 833 图 1 航天邻域知识库的构建 F i 1 Cons t r uc t i ono fa e r o spa c ef i e l dknowl edgeba s e g. 1. 2 基于前缀树和双匹配算法的启发式标注 数据集的原始语料来源包括航天情报文档、专业航天网站文章和相关航天论坛文章,其专业性程度 依次递减 . 将实体识别的问题当作序列标注问题来解决 .对于句子 犛, 犛= { 狊1 , 狊2 ,…, 狊狀 }.标注模型 的任务 是找 到标注序列 犜, 犜= { 狋1 , 狋2 ,…, 狋狀 }. 犜 不唯一,文中采用启发式规则选取合适的标注序列 犜. 标注 AIER 数据集的第一步是构建实体词典. 将 KBaie内的所有实体集合 犈kb,存入前缀树中 .前缀 树( t r i et r e e)又名字典树,是字符 串 处 理 任 务 中 常 用 到 的 数 据 结 构 .前 缀 树 可 以 将 词 典 存 入 树 结 构 中, 其边用来存储字符信息,节点记录词汇的终止信息,这样存储的好处是可以节省空间,同时方便查询 .从 前缀树的结构和原理可以看出,其本质就是一个确定有限状态自动机 .在本研究中前缀树被用来存储实 体词典 . 标注 AIER 数据集的 第 二 步 是 有 词 典 匹 配,核 心 是 匹 配 算 法 .最 大 匹 配 法 (max imum ma t ch i ng, MM)是一种有词典匹配 算 法,根 据 匹 配 初 始 位 置 的 不 同 分 为 正 向 最 大 匹 配 ( f o rwa r d max imum ma t c  ba ckwa rdmax imum ma t ch i ng, BMM).文 中选用的 匹配算 法是 基于两 种 h i ng,FMM),逆 向最 大 匹配( 匹配算法的启发式匹配算法 .假 设 标 注 句 子 犛, FMM 输 出 标 注 序 列 犜1 , BMM 输 出 标 注 序 列 犜2 ,假 设 犜1 中的实体集合为 犈1 . 犈1 的实体个数为犮1 ,包含的总字数为 狑1 ,定义衡量因子 犿=狑1/ 犮1 .匹配算法会 生成若干种可能的标注序列,选择所有可能的标注序列中衡量因子 犿 最大的 那一 个作为标 注结果. 算 法流程如算法 1. 算法 1 Heur i s t i cMM I npu t:原始语料 D 和 KBaie 1.Re su l t= {}; 2.Wh i l e( D 非空): 3.Ge tsf r om D 4.t1 ,…, tn=MM( s); 5.m=ge tM( t) 6.t=a r m) g max( t 7.Re su l tappendt 8.Endwh i l e; Ou t t:Re su l t . pu 1. 3 标注体系与数据划分 AIER 任务可以抽象成对航天情报中 的 句 子 进 行 序 列 标 注 .通 俗 来 讲 就 是 为 句 子 中 的 每 个 字 符 标 注一个实体标签值 .单个实体由一个字符或多个字符 组成,所以在 句子 的 位 置 可 能 占 据 一 个 字 符,也 可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83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能横跨多个字 符 .文 中 句 子 标 注 格 式 选 择 BIO 标 注 格 式 . 文中的实体标签集 合 为 犞 ,对 于 句 子 中 一 个 实 体 的 开 始 位 置,为其 标 注 B  e,对 于 实 体 的 其 他 位 置,为 其 标 注 I  e, 犲∈ 犞 ,句子中的字 符 不 在 实 体 内,则 为 其 标 注 为 O.文 中 标 注 的 AIER 数据集 符 合 以 上 描 述 的 标 注 方 法 .AIER 数 据 集 的整体标注流程,如图 2 所示 . 由此,最终将标注 完 成 的 数 据 集 按 时 间 年 份 划 分 为 训 练集和测试集. 其中 训 练 集 是 较 早 的 年 份,测 试 集 是 最 新 的年份 .这样做的目的 是 保 证 训 练 集 中 尽 可 能 少 地 包 含 测 试集里的信息 . 2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 犃犐犈犚 模型 2. 1 预训练模型与 犅犈犚犜 预训练模型使用 超 大 规 模 语 料 进 行 训 练,为 下 游 任 务 提供 精 准 的 词 向 量 表 示 . 从 2013 年 Mi ko l ov 等 提 出 wo r d2ve c开始,使用无监督学习算 法 从 大 规 模 语 料 学 习 精 准词向量表示 成 为 NLP 的 研 究 热 点,如 ELMo,一 种 堆 叠 B i LSTM 的模型,能 够 生 产 上 下 文 相 关 的 词 向 量 表 示 .在 NLP 任务中,精准的词向量表示能 够 大 幅 提 升 下 游 任 务 的 图 2 AIER 数据集标注流程 F i 2 AIER Da t a s e tt agg i ngp r o c e s s g. 性能 .预训练模型除了能够学习通用语言表达形式,还 具有 更好的泛化性能,即预训练模型可以迁移到其他 NLP 任务上 .同时,预训练模型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深 层网络经常遇到的过拟合问题 . BERT( b i d i r e c t i ona lenc ode rr epr e s en t a t i onf r omt r ans f o rme r s)作为最 出 名 的 预 训 练 模 型,在 各 个 [ ] 方面性能都非常优秀 .与以往使用的单向语言模型不同, BERT 使用 深层 双向语 言模型 . Dev l i n 等 18 指 出以往的预训练模型在词向量的表示学习上做 的 不 够,文 本 编 码 器 层 数 少,且 是 单 向 的 . BERT 在 训 练 语言模型时使用 Ma sk 机制,即随机遮盖句子的一部分词以达到双向训练的目的,同时 BERT 堆叠深层 Tr ans f o rme r的 Encode r模块,最终 BERT 可以 得 到 深 层 双 向 语 言 模 型 . BERT 还 借 鉴 wo r d2ve c中 的 负采样技术,使用句子级别的负采样技术以学习词向量表示,最终构建 NLP 任务的解决框架 .研究人员 在使用 BERT 解决具体 NLP 任务时,只需为特定的任务定 制 一个 轻量级 的输出层 . BERT 改变 了以往 需要为每一个 NLP 任务深层定制网络的工作模式 . 2. 2 犆犚犉 标签解码器 将 AIER 任务看作序列标注问题,在使用 BERT 做序列标注 任务 时,需要为 上层 定制输 出层,即标 签解码器 .常见的标签解码器有 MLP+So f tmax, CRFs, RNN 和指针网络 .MLP+So f tmax 解码 器标注 序列时都是根据对应位置的上下文表示独立预测 的,并不 考虑 相 邻 位 置 的 标 签 值 . RNN 解 码 则 是 一 个 贪心的过程,即先计算得到首位置的标签,序列后面位置 的标签都 是基 于 前 面 的 标 签 值 计 算 得 出 .这 两 类解码器都不能满足 AIER 任务的需求 .条件随机场( CRF)以观测序列为全局条件,求解结果为全局最 优 .同时, CRF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 NER 模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 果 .所以 在文 中的研 究选择 CRF 作为上层的标签解码器 . CRF 模型服从吉布斯分布,通常用来做结构化预测 .在 AIER 任务中, CRF 可以学习相邻标 签值的 [ ] 依赖关系 . CRF 的参数会参与到模型训练,通 过 梯 度 下 降 算 法 学 习 到 标 签 转 移 概 率 矩 阵 . Lamp l e 等 16 的研究在使用 CRF 为生成的标签序列“语法”加几个硬约束,因为标签序列的标签值是不满足独立性假 设的, CRF 为生成序列加的硬约束则可以保证 NER 任务中生成标签序列的合法性 . 2. 3 犅犈犚犜 犆犚犉 模型 将 AIER 任务抽象为对航天情报数据集的序列标注问题,对通过预训练后的 BERT 模型 进行 f i ne  t une,并与 CRF 进行结合来解决序 列 标 注 问 题 . AIER 模 型 由 BERT 模 型、线 性 链 条 件 随 机 场 组 成,其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魏明飞,等:预训练模型下航天情报实体识别方法 835 中 BERT 模型顶层带有字符级分类 器,文 中 选 用 So f tmax 作 为 字 符 级 分 类 器,顶 层 是 线 性 链 条 件 随 机 场,主要事进行结构化预测 . 对 于输入句子 犛, BERT 输出已编码序列 犜, So f tmax 将 犜 映射到标签值向量空间,即 犚犎 犚犖. 其 中 犎 为 BERT 的隐藏层维度, 犖 为标签集合大小 . So f tmax 最终输出标签域的概率矩阵 犘, 犘∈犚狀×犖 .将 犘 输入 CRF 层进行标签预测, CRF 的参数本质上是一个标签转移概率矩阵 犃, 犃∈犚犖+2×犖+2. 文 中研究 [ ] 中 犃 包含额外 两 个 状态“〈 s t a r t〉”和“〈 end〉”. Lamp l e 等 16 在 其研 究中介绍 了序列 标注 理论,依 照其理 论,对于句子 犛= { 狊1 , 狊2 ,…, 狊狀 },标注序列 狔= { 狔1 , 狔2 ,…, 狔狀 }, 狔犻∈犜,其标注序列的得分为 狀 狀 狊( 犛, 狔)= ∑犃狔犻,狔犻+1 + ∑犘犻,狔犻 ; 犻=0 犻=1 然后,用 So f tmax 函数对所有可能标注序列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可得 ( ,) 狆( 狔狘犛)= e狊 犡 狔 ∑ 槇 槇 . ( ,) e狊 犛 狔 狔∈犢犛 BERTCRF 模型的训练目标是最大化正确标注序列得分的对数似然概率,训练阶段的目标函数为 槇 狊( 犡, ) l 犛, . g( g(∑狔槇∈犢 e 狔 ) 狆( 狔狘犛))=狊( 狔)-l 犛 文中的训练方式是 f i ne  t un i ng,训 练 时 BERT 和 CRF 联 合 参 与 训 练 . BERTCRF 模 型 的 整 体 架 构,如图 3 所示 . 图 3 BERTCRF 模型结构图 F i 3 BERTCRF mode ls t r uc t u r ed i ag r am g.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实验设置 实验中的数据集选择在文中构建的 AIER 数据集,预 训练 模 型 选 择 谷 歌 使 用 大 规 模 中 文 语 料 训 练 的 be r t ba s e  zh . 模型重要参数设 置 如 下: BERT 隐 藏 层 参 数 为 768,注 意 力 头 ( a t t en t i onhe ad)数 量 为 12,隐藏层个数为 12, d r opou t为 0. 1,隐藏层的激活函数为 ge l u 函数,训练轮数 epoch 为 14 轮 . 通过建立的基于预训练模型的 AIER 模型( BERTCRF),与 隐马尔 可夫 模型(HMM)、条件 随机场 ( CRF)模型、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加条件随机场( B iLSTMCRF)模型进行实体识别实验对比 .该 4 组实 验中的模型均使用 PyTo r ch 框架构建,并使用到 numpy, sk l e a rn 等科学实验包 . 3. 2 评价指标 在研究中,实验评价标准选 择 3 个 NER 任 务 中 经 典 的 评 价 指 标,分 别 是 宏 准 确 率 ( 犘)、宏 召 回 率 ( 犚)与宏 犉1 值,指标公式如下 正确识别实体个数 犘 = 识别的实体总数 ×100% , 正确识别实体个数 犚 = 数据集中实体总数 ×100% , 犉1 = 2×犘 ×犚 ×100%. 犘 +犚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36 2021 年 由 于 AIER 任 务 中 更 关 心 被 准 确 抽 取 的 表 1 实体识别实验结果分析 信息的占比,即召回 率 .所 以,在 文 中 实 验 更 看 Tab. 1 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 yr 重召回率评价指标 . expe r imen tr e su l tana l s i s y 3. 3 结果及分析 文中构建了4 个模型并在相同环境对4 个 模型进行实验,结 果 如 表 1 所 示 .从 表 1 可 知: 基于预训练模型 解 决 AIER 任 务 的 效 果,明 显 (% ) 模型 犘 犚 犉1 HMM 31. 23 53. 14 39. 34 CRF 89. 43 88. 17 88. 80 B i LSTMCRF 91. 88 93. 64 92. 75 BERTCRF 93. 68 97. 56 95. 58 优于传统统 计 机 器 学 习 模 型 和 基 于 LSTM 的 深度学习模型 .实验表明预训练模型的表示学习能力在 AIER 任务仍然有效 . BERTCRF 对 AIER 中实体识别的效果,如 表 2 所 示. 从 表 2 可 知: VEH 的 识 别 效 果 最 差,统 计 训练集和测试集实体个数时发现 VEH 实体的数量较少(数量最少的是 LOC 实体),同时 VEH 的命名 具有较强的规则性且是多语 言 的,和 一 般 语 言 的 表 2 BERTCRF 模型实体识别结果 语法规律有差异 . BERT 预 训 练 模 型 使 用 的 是 大 Tab. 2 BERTCRF mode len t i t y 规模中文通用语料进行训练,其 内 部 学 习 的 是 中 r e c ogn i t i onr e su l t (% ) 文通用语言的 语 言 模 型,可 能 由 于 VEH 本 身 的 模型 犘 犚 犉1 多语言性加之命名语法规则 特 殊 和 数 量 不 足,导 LOC 92. 16 97. 92 94. 95 SLN 95. 29 98. 31 96. 78 致 BERTCRF 模型对 VEH 实体识别效果不佳 . 4 结束语 ORG 92. 51 97. 24 94. 82 VEH 86. 11 93. 00 89. 42 MI S 92. 75 97. 02 94. 83 为了快速处理航天情报,文中构建了融合多源异构知识的航天情报领域知识库,并且基于知识库和 启发式匹配算法标 注 AIER 任 务 数 据 集;最 后 训 练 基 于 预 训 练 模 型 的 AIER 模 型,取 得 了 超 过 B i L STMCRF 模型的效果 .在一系列对比实验中,结果表明:基于预训 练模型的 AIER 模型表 现最好,能够 取得 93. 68% 的准确率、 97. 56% 的召回率和 95. 58% 的 犉1 值 . 参考文献: [ 1] 唐晓波,刘 志 源 .金 融 领 域 文 本 序 列 标 注 与 实 体 关 系 联 合 抽 取 研 究 [ J].情 报 科 学, 2021, 39( 5): 3  11. DOI: 10. 13833/ i s sn. 1007  7634. 2021. 05. 001. j. [ 2] 毛瑞彬,吕华揆,朱菁 .上市公司公告篇章 级 信 息 抽 取 框 架 与 实 现 [ J].情 报 科 学, 2019, 37( 11): 73  78, 88. DOI: 10. i s sn. 1007  7634. 2019. 11. 012 . 13833/ j. [ 3] 马奔,张璐 .人 工 智 能 在 金 融 领 域 的 应 用 场 景 和 现 状 分 析 [ J].时 代 金 融 (上 旬), 2019( 2): 71  72. DOI: 10. 3969/ j. s). 2019. 02. 031 . i s sn. 1672  8661( [ 4] 郑杜福,黄蔚,任祥辉 .一 种 基 于 ERNIE 的 军 事 文 本 实 体 关 系 抽 取 模 型 [ J].信 息 技 术, 2021( 2): 38  43. DOI: 10. cnk i. hd z 2021. 02. 007. 13274/ j. j. [ 5] 高翔,张金登,许潇,等 .基于 LSTMCRF 的军事动向文本实体识别方法[ 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0, 11( 6): 91  cnk i. c i s t. 2020. 06. 017. 10. 15908/ 95. DOI: j. [ 6] KOCAMAN V, TALBY D. B i omed i c a lnamed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a ts c a l e[ C]∥DEL BIMBO A, 犲 狋犪 犾. I n t e r na t i ona l yr Con f e r enc eon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 S. l.]: Sp r i nge r, 2021: 635  646. DOI: 10. 1007/978  3  030  68763  2_ 48. [ 7] 刘宇瀚,刘常健,徐睿峰,等 .结合字形特征与迭代学习的金融领域命名实体识 别[ J].中 文 信 息 学 报, 2020, 34( 11): 74  83. DOI: 10. 3969/ i s sn. 1003  0077. 2020. 11. 010 . j. [ 8] 蔡莉,王 淑 婷,刘 俊 晖,等 .数 据 标 注 研 究 综 述 [ J].软 件 学 报, 2020, 31( 2): 302  320.DOI: 10. 13328/ cnk i. o s. j. j 005977. [ 9] VINCZEV, SZARVASG, FARKASR, 犲 狋犪 犾. TheB i oSc opec o r b i omed i c a lt ex t sanno t a t edf o runc e r t a i n t nega  pus: y, t i onandt he i rs c ope s[ J]. BMCb i o i n f o rma t i c s, 2008, 9( 11): 1  9. DOI: 10. 1186/1471  2105  9 S11 S9. [ 10] ZOU Bowe i, ZHU Qi aomi ng, ZHOU Guodong. Nega t i onandspe cu l a t i oni den t i f i c a t i oni nCh i ne s eLanguage[ C]∥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53r dAnnua lMe e t i ngo ft he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andt he7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魏明飞,等:预训练模型下航天情报实体识别方法 837 J o i n tCon f e r enc eon Na t u r a lLanguagePr o c e s s i ng. Be i i ng: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15: 656  j 665. DOI: 10. 3115/v1/P15  1064. [ 11] 周惠巍,杨欢,徐俊利,等 .中文模糊限制信息范围语料库的研究与构建[ J].中文信息学报, 2017, 31( 3): 77  85. [ 12] 冯鸾鸾,李军辉,李培峰,等 .面向国防科技领域的技术和术语语料库构建方法[ J].中文信息学报, 2020, 34( 8): 41  50. DOI: 10. 3969/ i s sn. 1003  0077. 2020. 08. 006 . j. [ 13] MINTZ M, BILLSS, SNOW R, 犲 狋犪 犾. Di s t an tsupe r v i s i onf o rr e l a t i onex t r a c t i onwi t hou tl abe l edda t a[ C]∥Pr o c e ed  i ngso ft he47 t hAnnua lMe e t i ngo ft he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andt he4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 i n t Con f e r enc eonNa t u r a lLanguagePr o c e s s i ngo ft heAFNLP. S i ngapo r e.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09: 1003  1011. DOI: 10. 5555/1690219. 1690287 . [ 14] RITTER A, CLARKS, ETZIONIO. Named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i ntwe e t s:Anexpe r imen t a ls t udy[ C]∥Pr o c e ed i ngs yr As  o ft hePr o c e ed i ngso ft he2011Con f e r enc eonEmp i r i c a lMe t hodsi nNa t u r a lLanguagePr o c e s s i ng. Ed i nbu r gh: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11: 1524 " 1534. [ /OL].[ 15] HUANGZh i heng, XU We i, YU Ka i. B i d i r e c t i ona lLSTMCRFmode l sf o rs e et agg i ng[ J 2015  08  09]. quenc //a /1508. f Compu t e rSc i enc e( Compu t a t i onandLanguage), 2015. h t t r x i v. o r 01991v1. f. ps: g/pd pd [ 16] LAMPLE G,BALLESTEROS M,SUBRAMANIAN S,犲 狋犪 犾.Neur a la r ch i t e c t u r e sf o rnamed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 yr [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2016Con f e r enc eo ft heNo r t h Ame r i c anChap t e ro ft he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 chno l og i e s. SanDi ego: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16: 260  270. L i ngu i s t i c s:HumanLanguageTe DOI: 10. 18653/v1/N16  1030 . [ 17] VASWANIA, SHAZEER N, PARMAR N, 犲 狋犪 犾. At t en t i oni sa l lyoune ed[ C]∥31s tCon f e r enc eonNeu r a lI n f o r  ma t i onPr o c e s s i ngSy s t ems ( NIPS2017). LongBe a ch:[ s. n.], 2017: 5998  6008. [ 18] DEVLINJ, CHANG MW, LEE K, 犲 狋犪 犾. Be r t:Pr e  t r a i n i ngo fde epb i d i r e c t i ona lt r ans f o rme r sf o rl anguageunde r  /OL].( // s t and i ng[ J 2018  10  11)[ 2019  05  04]. Compu t e rSc i enc e( Compu t a t i onandLanguage), 2019. h t t t ooob. ps: /ob /r c om/ap i s e ad/no t e i d/28717995. j [ 19] CUIYimi ng, CHE Wanx i ang, LIU Ti ng, 犲 狋犪 犾. Re v i s i t i ngp r e  t r a i nedmode l sf o rCh i ne s ena t u r a ll anguagep r o c e s s  i ng[ C]∥F i nd i ngso ft he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S. l.]: 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 657  668. DOI: 10. 18653/v1/2020. f i nd i ngs  emn l 58 t i c s. 2020: p. [ 20] SUN Yu,WANGShuohuan, LIYukun, 犲 狋犪 犾. ERNIE2. 0:Ac on t i nua lp r e  t r a i n i ngf r amewo r kf o rl anguageunde r 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AAAICon f e r enc eonA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e, 2020, 34( 5): 8968  8975. DOI: 10. 1609/ s t and i ng[ genc a a a i. v34 i 05. 6428. [ 21] LIXi aoya, FENGJ i ng r ong,MENG Yux i an, 犲 狋犪 犾. Aun i f i edmr cf r amewo r kf o rnameden t i t e c ogn i t i on[ C]∥Pr o  yr c e ed i ngso ft he58 t h Annua l Me e t i ng o ft he 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 S. l.]:As s o c i a t i onf o r 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20: 5849  5859. DOI: 10. 18653/v1/2020. a c l ma i n. 519. [ 22] 高学攀,杜楚,吴金亮 .基于 B i LSTMCRF 的 军 事 命 名 实 体 识 别 方 法 [ J].无 线 电 工 程, 2020, 50( 12): 1050  1054. DOI: 10. 3969/ i s sn. 1003  3106. 2020. 12. 007. j. (责任编辑:黄仲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09037 ? 具有相依性的加权狀 中 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范莉,游银萍 (华侨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研究具 有 相 依 性 的 加 权 狀 中 取犽 系 统 的 热 分 配 问 题 .假 设 工 作 元 件 的 寿 命 具 有 随 机 排 列 递 增 的 相 依 性,建立不同冗余分配策略下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可靠性大小关系 .结果表明:将较好的冗余元件分配给权重 较大、性能较差的工作元件,系统的可靠性能随机地提高 . 关键词: 冗余元件;随机排列递增;可靠性;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 中图分类号: O213.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38 06 ? ? ? 犎狅 狋犃犾 犾 狅 犮 犪 狋 犻 狅狀犘狉 狅犫 犾 犲犿狅 犳犠犲 犻 狋 犲 犱犽 狅狌 狋  狅 犳  狀 犵犺 犛狔 狊 狋 犲犿狊犠犻 狋 犺犐 狀 狋 犲 狉 犱 犲 狀犱 犲狀犮 犲 狆犲 FAN L i,YOU Yi np i ng ( Schoo lo fMa t hema t i c a lSc i enc e s,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Ho ta l l o c a t i onp r ob l em o f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wi t hi n t e r dependenc ei ss t ud i ed.I ti sa s  gh her e l i a  sumedt ha tt hel i f e t ime so fwo r k i ngc omponen t sa r edependen tons t o cha s t i ca r r angemen ti nc r e a s i ng,t b i l i t i z ebe twe ent her e l i ab i l i t ft he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 wi t hd i f f e r en tr edundancya l l o c a t i ons t r a t e  ys yo gh i e si se s t ab l i shed.Ther e s l u t sshowt ha tt her e l i ab i l i t ft hesy s t em wi l lbeimp r oveds t o cha s t i c a l l ft hebe t  g yo yi t e rr edundan tc omponen t sa r ea s s i ot hewo r k i ngc omponen t swi t hl a r rwe i tandpoo r e rpe r f o rmanc e. gnedt ge gh 犓犲 狉 犱 狊: r edundancye l emen t;s t o cha s t i ca r r angemen ti nc r e a s i ng;r e l i ab i l i t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y;we gh 狔狑狅 [] 在可靠性理论中, 狀 中取犽 系 统 1 是 协 同 系 统 中 的 一 类 非 常 流 行 的 纠 错 结 构,广 泛 应 用 于 电 子 工 程、航空工业及水利水电等相关领域 . 狀 中取犽 系 统 是 指 由狀 个 元 件 组 成 的 协 同 系 统,系 统 工 作 当 且 仅 当系统元件中至少有 犽 个元件工作 .通过给系统工作元件分配冗余元件来延长系统的寿命,从而提高系 统的可靠性 .冗余元件一般有热分配和冷储备两种添加方式 .热分配是指冗余元件与工作元件同时开始 运行,添加位置的元件寿命为冗余元件与工作元件寿命的 最 大值 .冷储 备 是 指 在 工 作 元 件 停 止 运 行 后, 冗余元件开始运行,添加位置的元件寿命 为 冗 余 元 件 与 工 作 元 件 寿 命 之 和 .近 年 来,已 有 许 多 学 者 对 狀 中取犽 系统冗余元件的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 [19].当系统运 行元件 的总权 重超过 某 个 预 定 临 界 值 犽 时, 系统才工作 .一般的 狀 中取犽 系统是加权狀 中取犽 系统的特例 .关于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不同方面已有 大量的研究,如可靠性计算、系统性能指标计算、权重损失评估、剩余容量及具有多个状态或随机权重的 收稿日期: 2020 09 18 ? ? 通信作者: 游银萍(  1988 ),女,副教授,博士,主 要 从 事 可 靠 性、保 险 精 算、经 济 金 融、风 险 管 理 的 研 究 . E ma i l: youy i np i ng19881203@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11701194);华 侨 大 学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18013070004) 第6期 范莉,等:具有相依性的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839 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 [1017]. [ ] Zhang18 考虑系统元件寿命相互独立的情况下,研究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在现 实应用 中,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中的工作元件通常在相同的环境中工作或共享相同的负载,因此,工 作元 件的寿 命存在一定的相依性 .例如,在一个连锁故障的系统中,某个 工作元 件的 故 障 将 导 致 其 余 元 件 承 受 压 力 更密集,从而更有可能发生故障 .如果忽略这种相依性的影响,认为各个元件之间是独立工作的,那么必 将高估或低估这些元件所构成的系统寿命 .因此,考虑工 作 元件寿 命随 机 排 列 递 增 的 相 依 性,本 文 研 究 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在热分配下冗余元件的最优分配策略 . 1 预备知识 随机序主要用来描述随机变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4,1920],在可靠 性工程、金融和 精算 风 险 管 理 及 统 计 等与概率相关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定义 1 假设 犡 和 犢 是两个随机变量,分别具有分布函数 犉 和 犌 .对于任意增函数 Ψ ,如 果满足 犈[ 犡)]≤犈[ 犢)],则 犡 在普通随机序( s t)上小于 犢 ,记为 犡≤st犢 . Ψ( Ψ( 定 义 2 假设 犡 和犢 是两个随机变量,分别具有密度函数 犳 和犵.对于任意 狓≤狔,如果满足 犳( 狓) 狓),则 犡 在似然比序( l r)上小于 犢 ,记为 犡≤lr犢 . 犵( 狔)≥犳( 狔) 犵( 文中关于系统各元件寿命间的统计相依性是随机排列递增性,多元非参数相 依概 念由文 献[ 21  22] 首次提出 .对于任意对( 犻, 1≤犻<犼≤狀,有 犃犻,犼 ( 狀)= { 狓): 狓)≥犵( 狓)),对于 任意 狓犻≤狓犼}.其 τ犻,犼 ( 犼), 犵( 犵( 中, 狓)= { 狓1 ,…, 狓犼,…, 狓犻,…, 狓狀 }是向量 狓= ( 狓1 ,…, 狓狀 )∈犚狀 的一个置换 . τ犻,犼( 定义 3 函数 犵( 狓): 犚狀 →犚 在 狓 上是排 列 递增( AI)的,如 果( 狓犻-狓犼)[ 狓)-犵( 狓))]≤0, 1≤ τ犻,犼 ( 犵( 犻<犼≤狀,当上述不等式反向成立, 狓)在 狓 上是排列递减( AD)的 . 犵( 定义 4 如果对任意函数 犵∈犃犻,犼( 狀), 1≤犻<犼≤狀,满足 性质 犈[ 犡)]≥犈[ 犡))],则 随 机 向 τ犻,犼 ( 犵( 犵( 量 犡= ( 犡1 ,…, 犡狀 )是随机排列递增( SAI)的 . 若随机向量 犡 是 SAI的,则在集合{ 狓: 狓犼≤狓犼}任意子集上的 犡 比τ犻,犼( 犡)有更大的权重, 1≤犻<犼≤ 狀.由文献[ 21]可知,若连续型随机向量 犡 的联 合 密 度 函 数 为犳( 狓)=犳( 狓1 ,…, 狓狀 ), 犡 是 SAI的 当 且 仅 当 犳( 狓)是 AI的 . SAI的一些重要性质如引理 1~2. 引理 1[21] 设随机向量 犡= ( 犡1 ,…, 犡狀 )是 SAI的,当且仅当给定 犡犻,犼=狓犻,犼的( 犡犻, 犡犼)的条 件分布 或( 犡犻, 犡犼) 犻, 1,…, 狀} 犻, |犡犻,犼=狓犻,犼是 SAI的,其中, \{ 犼= { 犼},即 狓犻,犼表示狓 中不含有狓犻 和狓犼 两项 . 引理 2[21] 设随机向量 犡 = ( 犡1 ,…, 犡狀 )是 SAI 的,当 且 仅 当 对 于 任 意 的 狓2 ≥狓1 ,有 犈[ 犡1 , 犵2 ( 犡2)]≥犈[ 犡1 , 犡2)],其中, 狓1 , 狓2 )≥犵1 ( 狓1 , 狓2 ); 狓1 , 狓2 )+犵2 ( 狓2 , 狓1 )≥犵1 ( 狓1 , 狓2 )+犵1 ( 狓2 , 犵1( 犵2 ( 犵2 ( 狓1). 令犐( 犃)表示事件 犃 的示性函数,有如下引理 3. 引理 3 设 狌 为任意增函数, 狌: 犚→犚.对于任意 狔1 ≥狔2 , ω1 ≥ω2 ,有 犿2( 狓1 , 狓2)=狌( 犞{ 狓1 , 犞{ 狓2 , ω1犐( 狔1}>狋)+ω2犐( 狔2}>狋)), 犿1( 狓1 , 狓2)=狌( 犞{ 狓1 , 犞{ 狓2 , ω1犐( 狔2}>狋)+ω2犐( 狔1}>狋)), 则对于所有 狓2 ≥狓1 ,有 犿2( 狓1 , 狓2)≥犿1( 狓1 , 狓2), ( 1) ( 2)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式( 1)的证明 .对于任意固定值狋≥0, 犐( 狓>狋)是 狓 的 增 函 数 .对 于 任 意 狔1 ≥狔2 ,令 犺( 狓)=犐( 犞{ 狓, 犞{ 狓, 1)当狓≥狔1 ≥狔2 时,则有犺( 狓)=犐( 狓>狋)-犐( 狓>狋)=0; 2)当狔1 ≥狓≥狔2 时, 狔1 }>狋)-犐( 狔2}>狋), 则有 犺( 狓)=犐( 狓>狋)≥0; 3)当 狔1 ≥狔2 ≥狓 时,则 有 犺( 狓)=犐( 狔1 >狋)-犐( 狔1 >狋)-犐( 狔2 >狋)≥0.因 此 易 证, 犺( 狓)是非负且关于 狓 是递减函数 . 对于所有 狓2 ≥狓1 ,有 犺( 狓1)≥犺( 狓2)≥0,即 犐( 犞{ 狓1 , 犞{ 狓1 , 犞{ 狓2 , 犞{ 狓2 , 狔1}>狋)-犐( 狔2}>狋)≥犐( 狔1}>狋)-犐( 狔2}>狋)≥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40 2021 年 因为 ω1 ≥ω2 ,则有 犐( 犞{ 狓1 , 犞{ 狓1 , 犐( 犞{ 狓2 , 犞{ 狓2 , ω1( 狔1}>狋)-犐( 狔2}>狋))≥ω2( 狔1}>狋)-犐( 狔2}>狋))≥0, 整理为 犞{ 狓1 , 犞{ 狓2 , 犞{ 狓1 , 犞{ 狓2 , ω1犐( 狔1}>狋)+ω2犐( 狔2}>狋)≥ω1犐( 狔2}>狋)+ω2犐( 狔1}>狋)≥0. 又因为 狌 为增函数,故 狌( 犞{ 狓1 , 犞{ 狓2 , 犞{ 狓1 , 犞{ 狓2 , ω1犐( ω1犐( 狔1}>狋)+ω2犐( 狔2}>狋))≥狌( 狔2}>狋)+ω2犐( 狔1}>狋)), 即 犿2( 狓1 , 狓2)≥犿1( 狓1 , 狓2)得证 . 式( 2)的证明 . 1)当 狓2 ≥狓1 ≥狔1 ≥狔2 时,则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狌( 狓1 >狋)+ω2犐(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狓1 >狋)), ω1犐( ω1犐(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狌( 狓1 >狋)+ω2犐(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狓1 >狋)), ω1犐( ω1犐( 即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2)当 狔1 ≥狔2 ≥狓2 ≥狓1 时,则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2狌(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2 >狋)),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2狌( ω1犐( 狔2 >狋)+ω2犐( 狔1 >狋)). 因为 狌 为增函数且狔1 ≥狔2 , ω1 ≥ω2 ,易证 狌(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2 >狋))≥狌( 狔2 >狋)+ω2犐( 狔1 >狋)). 从而可知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3)当 狓2 ≥狔1 ≥狔2 ≥狓1 时,则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狌(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2 >狋)),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狌(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ω1犐( ω1犐( 狔2 >狋)+ω2犐( 狔1 >狋)). ( 3) ( 4) 对于 狓2 ≥狔1 ≥狔2 ≥狋, 犐( 狓2 >狋)=犐( 3),( 4),有 狔1 >狋)=犐( 狔2 >狋)=1.由式(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2狌(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ω1 +ω2)=犿1( 对于 狓2 ≥狔1 ≥狋≥狔2 , 犐( 狓2 >狋)=犐( 3),( 4),有 狔2 >狋)=0 且犐( 狔1 >狋)=1.由式(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狌( ω1 +ω2)+狌( ω1),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狌( ω2)+狌( ω1 +ω2). 因为 ω1 ≥ω2 ,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对于 狓2 >狋≥狔1 或狋≥狓2 ,容易 检验得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4)当 狓2 ≥狔1 ≥狓1 ≥狔2 时,则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狌(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狓1 >狋)),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狌( 狓1 >狋)+ω2犐(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ω1犐( ω1犐( 狔1 >狋)). 类似 3)的证明方式,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5)当 狔1 ≥狓2 ≥狔2 ≥狓1 时,则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狌( 狓2 >狋))+狌(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1 >狋)+ω2犐( 狔2 >狋)),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狌( 狓2 >狋)+ω2犐( ω1犐( ω1犐( 狔2 >狋)+ω2犐( 狔1 >狋))+狌( 狔1 >狋)). 因为 狌 为增函数且狔1 ≥狓2 ≥狔2 , ω1 ≥ω2 ,易证 狌(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2 >狋))-狌( 狔2 >狋)+ω2犐( 狔1 >狋))≥0, 狌( 狓2 >狋))-狌( 狓2 >狋)+ω2犐(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1 >狋))≥0. 从而可知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6)当 狔1 ≥狓2 ≥狓1 ≥狔2 时,则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狌( 狓2 >狋))+狌( 狓1 >狋)), ω1犐( ω1犐( 狔1 >狋)+ω2犐( 狔1 >狋)+ω2犐( 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狌( 狓1 >狋)+ω2犐( 狓2 >狋)+ω2犐( ω1犐( ω1犐( 狔1 >狋))+狌( 狔1 >狋)). 类似 3)的证明方式,有 犿2( 狓1 , 狓2)+犿2( 狓2 , 狓1)≥犿1( 狓1 , 狓2)+犿1( 狓2 , 狓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范莉,等:具有相依性的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841 2 主要结论及其证明 设随机向量 犡= ( 犡1 ,…, 犡狀 )是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狀 个 分量的 寿 命, ω= ( ω1 ,…, ω2 )是 系 统 的 权 重 向量,其中,第犻 个工作元件为系统运行贡献权重为ω犻, 犻=1,…, 狀,则在任意时刻狋≥0,系统 总权 重的随 机过程为 狀 犠犡 ( 狋):= 犠 犡 ( 狋, ω)= ∑ω犻犐, 犡犻 >狋 . 犻=1 给定临界值 犽,系统的寿命为 犜犡 ( 犽):=i n f{ 狋: 犠犡 ( 狋)<犽}.对于任意狋≥0,系统的可靠性表示为 ( 犘( 犜犡 ( 犽)>狋)=犘( 犠犡 ( 狋)≥犽). 5) 将两个寿命具有似然比序大小关 系 的 冗 余 元 件 热 分 配 给 工 作 元 件 寿 命 为 SAI的 加 权 狀 中 取犽 系 统 .设这两个冗余元件的寿命分别为 随 机 变 量 犢1 和 犢2 ,对 于 任 意 对( 犻, 1≤犻<犼≤狀,在 任 意 的狋≥0 犼), 时刻,记 犠 犡 ( 狋,( 犢1 , 犢2))表示 将 寿 命 为 犢1 的 冗 余 元 件 分 配 给 系 统 的 第犻[ 犼]个 元 件 上 的 系 统 总 权 重, [ 犠犡 ( 狋;( 犢2 , 犢1))]表示将寿命为 犢2 的冗余元件分配 给系 统的第犼[ 犻]个 元 件 上 的 系 统 总 权 重 .相 应 地, 给定临界值 犽,记 犜犡 ( 犽;( 犢1 , 犢2))[ 犜犡 ( 犽;( 犢2 , 犢1))]为冗余元件分配到对应 工作元件 上系统 的寿 命 .令 犵1 和 犵2 分别为 犢1 和 犢2 的密度函数 . 定理 1[18] 设 犡1 ,…, 犡狀 , 犢1 , 犢2 相互独立,对 任 意 对( 犻, 1≤犻<犼≤狀,设 ω犻≥ω犼 且 有 犡犻≤st犡犼, 犼), 如果 犢1 ≥st犢2 ,有 犜犡 ( 犽;( 犢1 , 犢2))≥st犜犡 ( 犽;( 犢2 , 犢1)). 由定理 1 可知:对于具有相互独立寿命的系统工作元 件,将 更 好 的 冗 余 元 件 分 配 给 权 重 较 大、性 能 较差的工作元件,可以随机地延长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寿命 .由于 系统 元件 在 同 一 个 系 统 中 工 作,受 共 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工作元件寿命具有相依性的冗余元件热分配问题 . 定理 2 设随机向量 犡= ( 犡1 ,…犡狀 )是 SAI的,则对 于 任 意 ω犻≥ω犼, 1≤犻<犼≤狀,如 果 犢1 ≥lr犢2 ,有 犠犡 ( 狋;( 犢1 , 犢2))≥st犠 犡 ( 狋;( 犢2 , 犢1)). 证明:设 狌 为任意增函数, 1≤犻<犼≤狀,令 狔1 ≥狔2 , 狀 犺1( 狓犻, 狓犼)= 狌( 犞{ 狓犻, 犞{ 狓犼, 狓犾 >狋)), ω犻犐( 狔2}>狋)+ω犼犐( 狔1}>狋)+ ∑ω犾犐( 犾≠犻, 犼 狀 犺2( 狓犻, 狓犼)= 狌( 犞{ 狓犻, 犞{ 狓犼, 狓犾 >狋)). ω犻犐( 狔1}>狋)+ω犼犐( 狔2}>狋)+ ∑ω犾犐( 犾≠犻, 犼 根据引理 3,对于所有 狓犼≥狓犻,有 犺2( 狓犻, 狓犼)≥ 犺1( 狓犾, 狓犼), 犺2( 狓犻, 狓犼)+犺2( 狓犼, 狓犻)≥ 犺1( 狓犻, 狓犼)+犺1( 狓犼, 狓犻). 由引理 1, 犡 是 SAI的当且仅当[( 犡犻, 犡犼) |犡犻,犼=狓犻,犼]是 SAI的,又由引理 2,有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犞{ 犡犼, 狓犾 >狋)) ω犻犐( 狘犡犻,犼 = 狓犻,犼 ]= 狔1}>狋)+ω犼犐( 狔2}>狋)+ ∑ω犾犐( 犾=犻, 犼 犈[ 犺2( 犡犻, 犡犼)狘犡犻,犼 = 狓犻,犼 ]≥ 犈[ 犺1 ( 犡犻, 犡犼 ) 狘犡犻,犼 = 狓犻,犼 ]=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犞{ 犡犼, 狓犾 >狋)) ω犻犐( 狘犡犻,犼 = 狓犻,犼 ]. 狔2}>狋)+ω犼犐( 狔1}>狋)+ ∑ω犾犐( 犾≠犻, 犼 上式两端对 犡犻,犼取期望,有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犞{ 犡犼, 狓犾 >狋))]≥ ω犻犐( 狔1}>狋)+ω犼犐( 狔2}>狋)+ ∑ω犾犐( 犾≠犻, 犼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犞{ 犡犼, 狓犾 >狋))]. ω犻犐( 狔2}>狋)+ω犼犐( 狔1}>狋)+ ∑ω犾犐( 犾≠犻, 犼 可以证明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犢1}>狋)+ω犼犐( 犞{ 犡犼, 犢2}>狋)+ ∑ω犾犐( 狓犾 >狋))] - ω犻犐( 犾≠犻, 犼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犢2}>狋)+ω犼犐( 犞{ 犡犼, 犢1}>狋)+ ∑ω犾犐( 狓犾 >狋))]= ω犻犐( 犾≠犻, 犼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42 2021 年 狀  狔1≥狔2 (犈[狌(ω犻犐(犞{犡犻,狔1}>狋)+ω犼犐(犞{犡犼,狔2}>狋)+ ∑ω犾犐(狓犾 >狋))]- 犾≠犻, 犼 狀 (犈[狌(ω犐(犞{犡 ,狔 }>狋)+ω犐(犞{犡 ,狔 }>狋)+ ∑ω犐(狓 >狋))]) 犻 犻 2 犼 犼 犾 1 犾 犾≠犻, 犼 ( d狔1d狔2 . 犵1( 狔1) 犵2( 狔2)-犵1( 狔2) 犵2( 狔1)) 由于 犢1 ≥lr犢2 ,对于 狔1 ≥狔2 ,有 犵1( 狔1) 犵2( 狔2)≥犵1( 狔2) 犵2( 狔1).结合上式,有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犢1}>狋)+ω犼犐( 犞{ 犡犼, 犢2}>狋)+ ∑ω犾犐( 狓犾 >狋))]≥ ω犻犐( 犾≠犻, 犼 狀 犈[ 狌( 犞{ 犡犻, 犢2}>狋)+ω犼犐( 犞{ 犡犼, 犢1}>狋)+ ∑ω犾犐( 狓犾 >狋))]. ω犻犐( 犾≠犻, 犼 又因为 狌 为任意增函数,所以有 狀 犞{ 犡犻, 犢1}>狋)+ω犼犐( 犞{ 犡犼, 犢2}>狋)+ ∑ω犾犐( 犡犾 >狋)≥st ω犻犐( 犾≠犻, 犼 狀 犞{ 犡犻, 犢2}>狋)+ω犼犐( 犞{ 犡犼, 犢1}>狋)+ ∑ω犾犐( 犡犾 >狋), ω犻犐( 犾≠犻, 犼 即 犠犡 ( 狋;( 犢1 , 犢2))≥st犠 犡 ( 狋;( 犢2 , 犢1)).由式( 5)和定理 2,得到推论 1. 推论 1 设随机向量 犡= ( 犡1 ,…, 犡狀 )是 SAI的,则对于任意 ω犻≥ω犼, 1≤犻<犼≤狀,如果 犢1 ≥lr犢2 ,有 犜犡 ( 犽;( 犢1 , 犢2))≥犜犡 ( 犽;( 犢2 , 犢1)). 由推论 1 可知:当加权狀 中取犽 系统中狀 个工作元件的寿命具有 SAI相依性时,将较好的冗余元件 分配给权重较大性能较差的工作元件,另一个冗余元件分配给权重较小性能较好的工作元件,系统的寿 命会得到随机延长 .若 犡1 ,…, 犡狀 相互独立且 犡1 ≤lr犡2 ≤lr… ≤lr犡狀 ,易 证 犡= ( 犡1 ,…, 犡狀 )的 联 合 概 率 密度函数是 AI的,即 犡= ( 犡1 ,…, 犡狀 )是 SAI的,也就是说,推论 1 将定理 1 从系 统工作元 件寿命 相互 独立扩展到工作元件寿命具有 SAI相依性 . 由 定理 2 和推论1 可知:当加权狀 中取犽 系统的工作元件寿命具有 SAI相依性时,为系统分配一个 冗余元件的最优分配策略 .设这一冗余元件的寿命为随机变量 犢 ,对于任意对( 犻, 1≤犻<犼≤狀,给定临 犼), 界值 犽,在狋≥0 时刻,记 犜犻( 犽; 犢)为将冗余元件分配给系统的第犻 个工作元件上系统对应的寿命, 犜犼( 犽; 犢)为将冗余元件分配给系统的第犼 个工作元件上系统对应的寿命 .推论 2 的证明类似定理 2 的证明,需 考虑 犢2 ≡0. 推论 2 假设随机向量 犡= ( 犡1 ,…, 犡狀 )是 SAI的,则对于任意 ω犻≥ω犼, 1≤犻<犼≤狀,有 犜犻( 犽; 犢)≥st犜犼( 犽; 犢). 由推论 2 可知:在加权狀 中取犽 系统狀 个工作元件寿命具有 SAI相依性的情况下,将冗余元件分配 给权重更大、性 能 更 差 的 系 统 工 作 元 件 上,将 会 随 机 地 提 高 系 统 的 可 靠 性 .推 论 2 实 际 上 扩 展 了 [ ] Zhang18 的推论 2. 3,将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工作元件寿命相互独立推广到相依性 . 3 结束语 在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工作元件寿命具有随机排列递 增的 相 依性 下,主 要 研 究 了 两 个 不 同 冗 余 元 件 热分配的最优分配策略 .事实上,由于系统单元数量的增 加 和结构 的复 杂 化,可 以 进 一 步 研 究 多 个 不 同 的冗余元件一一对应地分配给系统的工作元件,或者多 个相 同的冗 余元件 一 一 对 应 地 分 配 给 系 统 的 工 作元件的最优分配策略,或者考虑系统工作元件之间或 冗余 元件之 间具有 其 他 不 同 的 相 依 性 的 冗 余 分 配问题 . 参考文献: [ 1] BARLOW RE, PROSCHAN F. S t a t i s t i c a lt he o r fr e l i ab i l i t i f et e s t i ng,p S. l.]: S i l  r obab i l i t l s[M].[ yo yandl y mode ve rSp r i ng, 1981. [ 2] BOLANDPJ, El NEWEIHIE, PROSCHANF. Ac t i ver edundancya l l o c a t i oni nc ohe r en tsy s t ems[ J]. Pr obab i l i t n yi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范莉,等:具有相依性的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843 t heEng i ne e r i ngandI n f o rma t i ona lSc i enc e, 1988, 2( 3): 343  353. DOI: 10. 1017/S0269964800000899. [ 3] BOLANDPJ, El NEWEIHIE, PROSCHANF. S t o cha s t i co r de rf o rr edundancya l l o c a t i oni ns e r i e sandpa r a l l e lsy s  J]. Advanc e si nApp l i edPr obab i l i t 1992: 24( 1): 161  171. DOI: 10. 2307/1427734. t ems[ y, [ 4] BELZUNCEF,MARTINEZ PUERTAS H, RUI ZJ M.Onop t ima la l l o c a t i ono fr edundan tc omponen t sf o rs e r i e s andpa r a l l e lsy s t emso ftwodependen tc omponen t s[ J]. J ou r na lo fS t a t i s t i c a lP l ann i ngandI n f e r enc e, 2011, 141( 9): 3094  3104. DOI: 10. 1016/ sp i. 2011. 03. 031. j. j [ 5] BELZUNCEF,MARTINEZ PUERTASH, RUI ZJM. Ona l l o c a t i ono fr edundan tc omponen t sf o rsy s t emswi t hde  e o r. tc omponen t s[ J]. Eu r ope anJ ou r na lo fOpe r a t i ona lRe s e a r ch, 2013, 230( 3): 573  580.DOI: 10. 1016/ j. j penden 2013. 05. 004. [ 6] YOU Yi np i ng, LIXi aohu. Ona l l o c a t i onr edundanc i e st o犽  ou t  o f  狀r e l i ab i l i t s t ems[ J]. App l i edS t o cha s t i cMode l s ysy 2014, 30( 3): 361  371. DOI: 10. 1002/a smb. 2032. i nBus i ne s sandI ndus t r y, [ 7] YOU Yi np i ng, FANG Ru i, LIXi aohu. Al l o c a t i nga c t i ver edundanc i e st o犽  ou t  o f  狀r e l i ab i l i t s t emswi t hpe rmu t a  ysy J]. App l i edS t o cha s t i c Mode l si nBus i ne s sandI ndus t r 2016, 32( 5): 607  620. t i onmono t onec omponen tl i f e t ime s[ y, DOI: 10. 1002/a smb. 2180. [ 8] MI SRA N, DHARIYALI, GUPTA N. Op t ima la l l o c a t i ono fa c t i vespa r e si ns e r i e ssy s t emsandc ompa r i s ono fc om tandsy s t em r edundanc i e s[ J].J ou r na lo f App l i ed Pr obab i l i t 1):19  34.DOI:10.1239/ ap/ ponen y,2009,46 ( j 1238592114. [ 9] LIXi aohu, DING We i Op t ima la l l o c a t i ono fa c t i ver edundanc i e st o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 wi t hhe t e r ogenousc ompo  yong. J]. J ou r na lo fApp l i edPr obab i l i t 2010, 47( 1): 254  263. DOI: 10. 1239/ nen t s[ ap/1269610829. y, j [ 10] CHEN Yong,YANG Qi ngyu.Re l i ab i l i t ftwo  s t age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 sys t emswi t hc omponen t si nc ommon yo gh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Re l i ab i l i t 2005, 54( 3): 431  440. DOI: 10. 1109/TR. 2005. 853274. y, [ 11] LIWe i, ZUO Mi ng i an. Re l i ab i l i t va l ua t i ono fmu l t i  s t a t e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 J]. Re l i ab i l i t i ne e r i ng j ye gh yEng r e s s. 2006. 11. 009. 2008, 93( 1): 160  167. DOI: 10. 1016/ andSy s t emSa f e t j. y, [ 12] SAMANIEGOFJ, SHAKED M. Sy s t emswi t hwe i t edc omponen t s[ J]. S t a t i s t i c sandPr obab i l i t t t e r s, 2008, gh yLe 78( 6): 815  823. DOI: 10. 1016/ sp l. 2007. 09. 049. j. [ 13] DING Yi, ZUO Mi ng i an, LI SNIANSKIA, 犲 狋犪 犾. Af r amewo r kf o rr e l i ab i l i t r ox ima t i ono fmu l t i  s t a t ewe i t ed j yapp gh 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Re l i ab i l i t 2010, 59( 2): 297  308. DOI: 10. 1109/TR. 2010. 2048659. y, [ 14] LEVITIN G.Mu l t i  s t a t eve c t o r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Re l i ab i l i t 2013, 62( 3): 648  657. y, DOI: 10. 1109/TR. 2013. 2270418. [ 15] ERYILMAZS, BOZBULU A R. Compu t i ng ma r i na landj o i n tb i r nbaum,andBa r l owPr o s chanimpo r t anc e si n g 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Gsys t ems[ J]. Compu t e r sandI ndus t r i a lEng i ne e r i ng, 2014, 72: 255  260. DOI: 10. 1016/ c i e. gh j. 2014. 03. 025. [ 16] ERYILMAZS. Capa c i t o s sandr e s i dua lc apa c i t n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Gsys t ems[ J]. Re l i ab i l i t i ne e r i ng yl yi gh y Eng andSy s t emSa f e t 2015, 136: 140  144. DOI: 10. 1016/ r e s s. 2014. 12. 008. y, j. [ 17] CHENZh iwe i, ZHAO Ti ngd i, J IAOJ i an, 犲 狋犪 犾.Ava i l ab i l i t l s i sandop t ima lde s i fmu l t i s t a t ewe i t ed犽  yana y gno gh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wi t hc omponen tpe r f o rmanc er e i r emen t s[ J]. IEEE Ac c e s s, 2018( 6): 51547  51555.DOI: 10. qu 1109/ACCESS. 2018. 2865933. [ 18] ZHANG Yi i ng. Op t ima la l l o c a t i ono fa c t i ver edundanc i e si n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J]. S t a t i s t i c sandPr oba  y gh b i l i t t t e r s, 2018, 135: 110  117. DOI: 10. 1016/ sp l. 2017. 12. 002. j. yLe [ 19] KAASR, VAN HEERWAARDEN A E, GOOVAERTS M J. Or de r i ngo fa c t ua r i a lr i sks[M]. Ams t e r dam: Ca i r e, 1994. [ 20] SHAKED M, SHANTHIKUMARJG. S t o cha s t i co r de r s[M]. New Yo r k:Sp r i nge r, 2007. [ 21] CAIJun,WEI We i. Somenew no t i onso fdependenc ewi t happ l i c a t i onsi nop t ima la l l o c a t i onp r ob l ems[ J]. I nsu r  i nsma t he c o. 2014. 01. 009. anc e:Ma t hema t i c sandEc onomi c s, 2014, 55( 1): 200  209. DOI: 10. 1016/ j. [ 22] CAIJun,WEI We i.No t i onso fmu l t i va r i a t edependenc eandt he i rapp l i c a t i onsi nop t ima lpo r t f o l i os e l e c t i onswi t h J]. J ou r na lo fMu l t i va r i a t eAna l s i s, 2015, 138: 156  169. DOI: 10. 1016/ 2014. 12. 011. dependen tr i sks[ y j. jmva.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黄心中)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 2021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2011040 ? 半范数 狆犃 的特征 施慧华 (华侨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 ∞ ∞ ∞ 摘要: 记 犃 = { ( 其中, 犪犻} 犪犻,犼) 犛犾+1 = { 狓= ( 狓( 狀))∈犾 狓( 狀)≥ 0,狀 ∈ ‖狓‖ =1, 犻=1 = { 犻=1  犛 犾 , 1: 犼=1 } 1 ∞ 犖}, 狓)=l imsup∑犪犻,犼狘狓( im犛犻 ≡l imsup犪犻,犼 =0,当且仅当对任意非空集合 犅  犖,任意 0 ≤ 狆犃 ( 犼)狘,则l 犻→ ∞ 犻→ ∞ 犼=1 犻→ ∞ 犼 犅)= 狆犃 ( β ≤ 狆犃 ( χ犅 ),均存在 犆  犅,满足 狆犃 ( χ犆 )=β.对 犅  犖,记φ犃 ( χ犅 ),证明了φ犃 的强无原子性当且仅 当理想 犐犃 = { 犃  犖: 狆犃 ( χ犃 )=0}的无原子性 . 关键词: 半范数 狆犃 ;犃收敛;强无原子次测度;无原子理想 中图分类号: O177.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21) 06 0844 05 ? ? ? 犆犺犪 狉 犪 犮 狋 犲 狉 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犛 犲犿犻 犖狅 狉犿狆犃 SHIHu i hua ( Schoo lo fMa t hema t i c sSc i enc e,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 ∞ ∞ ∞ ( ,whe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Le t犃= { 犪犻} 犪犻,犼) r e犛犾+ ={ 狓= ( 狓( 狀))∈犾 狀)≥0,狀∈ ‖狓‖ =1,狓( 犻=1 = { 犻=1 犛 犾 1: 犼=1 } 1 1 ∞ 犖},狆犃 ( 狓)=l imsup ∑犪犻,犼狘狓( henl im犛犻≡l imsup犪犻,犼 =0,i fandon l ff o ranynonemp t e t yi ysubs 犼)狘 ,t 犻→ ∞ 犻→ ∞ 犼=1 犻→ ∞ 犼 犅犖,any0≤β≤狆犃 ( he r ea lway sex i s t s犆犅sucht ha t狆犃 ( tφ犃 ( 犅)=狆犃 ( o r犅犖,i t χ犅 ),t χ犆 )=β.Le χ犅 )f i sa l s op r ovedt ha tφ犃i ss t r ongnona t omi ci fandon l fi de a l犐犃 = { 犃犖: snona t omi c. yi 狆犃 ( χ犃 )=0}i 犓犲 狉 犱 狊: s emi no rm 狆犃 ;犃c onve r e;s t r ongnona t omi csubme a su r e;nona t omi ci de a l genc 狔狑狅 [] [] 1951 年, Fa s t1 和 S t e i nhaus2 在实数空 间 引 入 统 计 收 敛 后,统 计 收 敛 得 到 了 许 多 形 式 的 推 广,如 犃 统计收敛、缺项统计收敛、理想 犐 收敛等 . Bana ch 空间中的序列{ 狓狀 }称为统计收敛于 狓,若对任意ε> { 犽≤狀:‖狓犽 -狓‖≥ε}# 0,有l im =0.文献[ 3  5]提出 统 计 测 度 的 概 念,建 立 相 应 的 测 度 理 论,等 价 刻 画 狀→ ∞ 狀 统计收敛,并证明各种形式的统计收敛均可以用 相 互 的 一 族 统 计 测 度 收 敛 加 以 刻 画 .文 献[ 6  8]也 对 某 ∞ 定义 些推广的统计收敛给出相应的表示定理 .文献[ 9  10]利用犾 犪犻} 1 单位球面上的一列正序列 犃≡ { 犻=1 , 了一个推广形式的 犃 统计收敛( 犃收敛),给出 犃收 敛 可 以 用 测 度 犕犃收 敛 描 述,并 证 明 犃收 敛 等 价 ∞ 于统计测度收敛依赖于 犃 的狑拓扑性质 .本文在文献[ 9]的 基础上,进 一 步 研 究犃≡ { 犪犻} 犻=1 对 应 的 犾 ∞ 上连续 半 范 数 狆犃 的 特 征,并 推 广 文 献 [ 11]定 义 的 Bo l z ano We i e r s t r a s s性 质 ( BW )和 有 限 Bo l z ano  F i nBW),借助其给出 狆犃 及 犐犃 = { 犃犖: We i e r s t r a s s性质( 狆犃 ( χ犃 )=0}之间的无原子性 . 1 狆犃 的特征 文中常用的记号简述如下 . 犖 表示正整数,对于 犃犖, 狓)=1, χ犃 表示 犃 的特征函数,若 狓∈犃, χ犃 ( 收稿日期: 2020 11 19 ? ? 通信作者: 施慧华( 1981 ),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泛函分析的研究 . E ma i l: shh817@hqu. edu.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1401227,11226129) 第6期 施慧华:半范数 狆犃 的特征 845 若 狓 为其他,则 χ犃 ( 狓)=0.特别地,记 χ犖 =犲.用 犃# 表示 犃 的基数, 犡 表示 实 Bana ch 空 间, 犛犡 , 犡 分别 表示 犡 的单位球面和共轭空间 .若 犡 是序列空间,用 犡+ 表示 犡 的正锥, 犡+ = { 狓∈犡: 狓( 狀)≥0,狀∈ ∞ 犖}.序列{ 狓狀 }及 狓 均 来 自 Bana ch 空 间 犡,则 记 犃 ( 狀 ∈ 犖:‖狓狀 -狓 ‖ ≥ε},犃= { 犪犻 } ε)= { 犻=1 = + ∞ ∞ {( 犪犻,犼) . 犻=1 犛 犾 犼=1 } 1 + ∞ 定义 1[9] 设 犃= { ,{ 犪犻} 狓狀 }犡 及狓∈犡,若对任意 ε>0, l im 〈 犪犻, 狓狀 } 犻=1 犛 犾 χ犃(ε)〉=0,则称序列{ 1 犻→ ∞ 犃收敛于狓. 对于定义 1 中的序列 犃= { 犪犻},文献[ 9]定义了犾∞ 上的连续半范数 狆犃 ,即 ∞ 狓)=l imsup ∑犪犻,犼狘狓( 狆犃 ( 犼)狘, 犻→ ∞ 狓 = 狓( 犼)∈犾∞ , 犼=1 并利用次微分证明了 犃收敛等价于一族有限可加测度收敛 . 定理 1[9] + ∞ 设 犃= { ,则 序 列 { 犪犻} 狓狀 }犃收 敛 到 狓,当 且 仅 当 对 任 意 ε>0,任 意 μ∈ 犕犃 , 犻=1 犛 犾 1 犃( 犕犃 = { 狓χ(·): 狓 ∈狆犃 ( 犲)}. ε))=0.其中, μ( + ∞ 定理 2 设 犃= { ,则有l 犪犻} im犛犻≡l imsup犪犻,犼=0,当且仅当对任 意非空集 合 犅犖,对任意 犻=1 犛 犾 1 犻→ ∞ 犻→ ∞ 犼 0≤β≤狆犃 ( χ犅 ),均存在 犆犅,满足 狆犃 ( χ犆 )=β. 证明:充分性 .设若不然,存在ε>0 和单增数 列{ 犻狀 },{ 犆犅 为 任 一 无 犼狀 },有 犪犻狀,犼狀 >ε,令 犅= { 犼狀 }, ∞ 限子集,记 犆= { imsup 犼狀犽 },狆犃 ( χ犆 )=l 犻→ ∞ ∞ ∞ imsup ∑犪犻,犼狀 ≥l imsup ∑犪犻狀 ,犼狀 ≥ε 矛盾 . 犼)=l ∑犪犻,犼χ犆 ( 犻→ ∞ 犼=1 犽 犽=1 犽→ ∞ 犽=1 犽 犽 必要性 .设 狆犃 ( χ犅 )=α>0.当β=0 时,取 犆 为 犅 的任一单点子集,当β=α,取 犆=犅.证明当 0<β< α 时的情况 .记 犅= { 犼1 , 犼2 ,…, 犼犽 ,…}犖,则 ∞ ∞ imsup ∑犪犻,犼χ犅 ( imsup ∑犪犻,犼犽 , 狆犃 ( 犼)=l χ犅 )=l 犻→ ∞ 犻→ ∞ 犽=1 犼=1 ∞ ∞ 从而存在{ 犻狀 },有α =l im∑犪犻狀,犼犽 ,为方便讨论,设α =l im∑犪犻,犼犽 . 狀→ ∞ 犽 =1 犻→ ∞ 犽 =1 构造以下 3 个满足需要的数列 . ∞ ∞ 1)由题设l im犛犻 = 0 和α =l im∑犪犻,犼犽 >β,可得存在犻1 > 0,当犻≥犻1 时,有 犛犻 <β,且 ∑犪犻1,犼犽 > 犻→ ∞ 犻→ ∞ 犽 =1 犽=1 犽1 犓 β,必有 犓 ∈ 犖,满足 β ≤ ∑犪犻1,犼犽 < 2 β.进一步取犽1 满足 1 <犽1 ≤ 犓 ,且有 ⅰ )任意犻≥犻1 ,∑犪犻,犼犽 < 犽=1 犽=1 犽1 2 犻≥犻1),可以选取符合条件 ⅰ )的最大的数犽1( 犽1 ≤ β;ⅱ )存在狋1 ≥犻1 ,∑犪狋1,犼犽 ≥β.这是由于 犛犻 <β( 犽=1 犽1+1 犓),若犽1 = 犓 ,取狋1 =犻1 ;若犽1 < 犓 ,则存在狋1 >犻1 ,有 犽1 ∑犪狋1,犼犽 ≥2β,结合犛狋1 <β可知,∑犪狋1,犼犽 ≥β, 犽=1 犽=1 犽1 即可 .注意到l imsup 犻→ ∞ 犽1 ∑犪 犻, 犼犽 犽=1 = 0,可取犐1 >狋1 ,使任意犻 ≥ 犐1 ,有 犛犻 < β ,且 ∑犪犻,犼犽 < β .进 一步由 2 2 犽=1 ∞ ∞ ∑犪犻,犼犽 存在,可取 犺1 >犽1,满足当犻1 ≤犻 <犐1 时,有 ∑犪犻,犼犽 <β. 犽=1 犽=犺1 ∞ ∞ ∞ 2)选取最小的犻2 ≥犐1 ,满足 ∑犪犻2,犼犽 >β(如若不然,对任意犻≥犐1 ,有 ∑犪犻,犼犽 ≤β,则l im∑犪犻,犼犽 ≤ 犽=犺1 犺1-1 犻→ ∞犽 犺 = 犽=犺1 1 ∞ im 犪犻,犼犽 =0与l im 犪犻,犼犽 =α >β 矛盾).同时,当犻≥犻2 ,有 犛犻 < β ,故存在 犓 ∈ 犖,有β ≤ β,注意到l 犻→ ∞ ∑ 犻→ ∞ ∑ 2 犽=1 犽=1 犽2 犓 .同 1)的证明,可选取犽2 满足 犺1 <犽2 ≤ 犓 ,且有 ⅰ )任意犻 ≥犻2 ,∑犪犻,犼犽 <β+ β ; ∑犪犻2,犼犽 <β+ β 2 2 犽=犺1 犽=犺1 犽2 犽1 犽2 ⅱ )存在狋2 ≥犻2 ,∑犪狋2,犼犽 ≥β.进而选取犐2 >狋2 ,使对任意犻≥犐2 ,有 ∑犪犻,犼犽 + ∑犪犻,犼犽 < β ,且犛犻 < β . 3 3 犽=犺1 犽=1 犽=犺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46 2021 年 ∞ 再取 犺2 > 犽2 ,满足对任意犻2 ≤犻 <犐2 ,有 ∑犪 犻, 犼犽 犽=犺2 < β. 2 3)构造{ 犻狀 },{ 狋狀 },{ 犐狀 }满足犻1 ≤狋1 <犐1 ≤犻2 ≤狋2 <犐2 ≤ … ≤犻狀 ≤狋狀 <犐狀 ≤ … .同 时,构 造 { 犽狀 },{ 犺狀 }满 犽1 犽2 犽狀-1 犽狀 足 ⅰ )任意犻 ≥犐狀-1 , 犪犻,犼犽 + 犪犻,犼犽 + … + ∑ 犪犻,犼犽 < β ;ⅱ )任意犻 ≥犻狀 ,∑ 犪犻,犼犽 <β+ β ;ⅲ ) ∑ ∑ 狀 狀 犽=1 犽=犺1 犽=犺狀-2 犽=犺狀-1 犽狀 ∞ 犪犻,犼犽 < β . ∑ 犪狋狀,犼犽 ≥β ;ⅳ )任意犻狀 ≤犻 <犐狀 ,犽∑ 狀 犽=犺狀-1 =犺狀 ∞ 狀-1 记 犺0 =1,令 犆= ∪ [ 犆犅.记 犆狀 = 犼犺犿-1 , 犼犽犿 ], ∞ 犇狀 = [ 犈狀 = ∪ [ 犼犺犿-1 , 犼犽犿 ], 犼犺狀-1 , 犼犽狀 ], 犼犺犿-1 , ∪[ 犿=1 犿=1 犿=狀+1 犼犽犿 ] [ 犼犺狀 ,+ ∞ ),则 犆 = 犆狀 ∪ 犇狀 ∪ 犈狀 . 当犻狀 ≤犻 <犐狀 时,有 ∞ ∞ ∞ ∞ 犼)= ∑犪犻,犼χ犆狀 ( 犼)+ ∑犪犻,犼χ犇狀 ( 犼)+ ∑犪犻,犼χ犈狀 ( 犼)≤ ∑犪犻,犼χ犆 ( 犼=1 犼=1 犼=1 犽1 犼=1 犽2 ∑犪 犻, 犼犽 犽=1 犽狀-1 犪犻,犼犽 + … + +∑ 犽=犺1 犽狀 ∑犪 犻, 犼犽 犽=犺狀-2 ∞ + ∑ 犪犻,犼犽 + ∑犪犻,犼犽 < 犽=犺狀-1 犽=犺狀 β + + β + β = +3 β. 狀 β 狀 狀 β 狀 犽狀 ∞ 注意到狋狀 满足狋狀 ≥犻狀 ,且有 犪狋狀,犼χ犆 ( 犼)≥ ∑ 犪狋狀,犼犽 ≥β,从而 ∑ 犽=犺狀-1 犼=1 ∞ imsup ∑犪犻,犼χ犆 ( 狆犃 ( 犼)=β. χ犆 )=l 犻→ ∞ 犼=1 性质 1[9] + ∞ 设 犃= { ,则对任意 狓 ∈犾+ 犪犻} 狓)= 狆犃 ( 犻=1  犛 犾 ∞, 1 max 〈 狓 , 狓〉.  狓 犲) ∈狆犃( 结合定理 2 及性质 1,有以下推论 . 推论1 + ∞ 设 犃= { ,如果l 犪犻} im犛犻 ≡l im sup犪犻,犼 = 0,则对任意 0 ≤β ≤ 1,存在 犆  犖 及 犻=1  犛 犾 1 犻→ ∞ 犻→ ∞ 犼 狓犆 ∈ 狆犃 ( 犲),有 〈 狓犆 , 犆)=β. χ犆 〉≡ μ犆 ( 注 1 文献 [ 且 10]定 义 了 退 化 犃收 敛,即 若狆犃 ( 犲)的 端 点 全 体 ex t狆犃 ( 犲)满 足 ex t狆犃 ( 犲)犾 1, ( ex t狆犃 ( 犲))# <∞ ,称该收敛是退化的;否则,称为非退化的 .由 定理 2 可知,当l im犛犻≡l imsup犪犻,犼 =0 犻→ ∞ 犻→ ∞ 犼 时, 使任意 犆犖,当{ 犃收敛是非退化的 .如若不然,存在{ 犲犽1 , 犲犽2 ,…, 犲犽狀 }犾 犽1 , 犽2 ,…, 犽狀 }∩犆=,有 1,  狓 , 犲犽犻 , 犽1 , 犽2 ,…, 犽狀 }∩犆≠, 狆犃 ( 狆犃 ( χ犆 )= max 〈 χ犆 〉=max〈 χ犆 〉=0;当{ χ犆 )=1,矛盾 .  狓 犲) ∈狆犃( 1≤犻≤狀 1 注 2 特别地,如果 犃= ( 犪犻,犼)取成 Ce sà r o 矩阵,即若犼≤犻,定义犪犻,犼= ;若犼>犻,定义犪犻,犼=0. 犃收 犻 敛成为统计收敛,易得此时 犃 满足l im犛犻=l imsup犪犻,犼=0,从而统计收敛是非退化的 . 犻→ ∞ 犻→ ∞ 犼 2 强无原子次测度与无原子理想 犐2犖 称为 犖 的一个理想,如果 犐满足 1)可遗传性:任意 犅∈犐,则由 犃犅,可得 犃∈犐; 2)有限并 的封闭性:任意 犃, 犅∈犐, 犃∪犅∈犐.称 Bana ch 空间 犡 中的序列{ 狓狀 } 犐 收敛于狓,若对任意ε>0,{ 狀∈犖: ‖狓狀 -狓‖≥ε}∈犐,当 犐为非平凡的真理想,即 犐≠,且 犖犐 时,可得 狓 的 唯一 性 .若 犐 包 含所 有单点 集,称 犐是容许的 . 犐  收敛由文献[ 12]提出,特别地,当 犐=犐fin= { 犃犖: 犃# <∞ }时, 犐 收敛即为收敛 . 若记 犐犃 = { 犃犖: 犐犃 是真理 想 .对 犅犖,由 性质 1 可知, 狆犃 ( χ犃 )=0},则根据 狆犃 的次可加性可知, 狓 , 狓 ∈狆犃 ( 犲)},记 φ犃 ( 犅)=狆犃 ( 狆犃 ( χ犅 )=max{〈 χ犅 〉: χ犅 ),结 合 狆犃 的 非 负 性、单 调 不 减 和 次 可 加 性, 可得 φ犃 是 2犖 上的一个次测度(详细讨论参见文献[ 13  15]). 定义 2[14] 次测度 φ 是强无原子的,对于任意ε>0,存在 犖 的有限分划{ 犃1 ,…, 犃犽}满足 φ( 犃犻)<ε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施慧华:半范数 狆犃 的特征 847 ( 犻=1, 2,…, 犽). [ 14] 定义 3 理想 犐2犖 称为是 无原子的,若 存 在 犖 的一列 加细 的有限 分划{ 犘狀 },对任 意 犣犖,若 存在单减序列{ 犃狀 },满足 犃狀 ∈犘狀 (狀∈犖),且( 犣\犃狀 )# <∞ ,则有 犣∈犐. 记 犣( 犃犖: 犃)=0},当 φ 是强无原子的次测度时, 犣( φ)= { φ( φ)是无原子的理想 .这是由于 φ 的强 无原子性,可取一列加细有限分 划 { 犘狀 }满 足l imsup{ 犃 ): 犃∈犘狀 }=0,若 犣犖,使( 犣\犃狀 )# < ∞ ,其 φ( 狀→ ∞ 中,单减序列{ 犃狀 }满足 犃狀 ∈犘狀 ,注意到当 φ 是强无原子时, 犣( 犣\犃狀 )∪ φ)必含有所有单点集,结合 犣 ( 犃狀 和φ 的次可加性,可得对任意 狀,有 φ( 犣)≤φ( 犣\犃狀 )+φ( 犃狀 )=φ( 犃狀 ),从 而 φ( 犣)=0.但 反 之 不 成 立,因假设 φ 是强无原子的次测度,故 犣( 犃)=0, 犃)= φ)是无原子理想,定义一个新的次测度η,若 φ( η( 犃)>0, 犃)=1.故有 犣( 0;若 φ( η( φ)=犣( η),但η 不是强无原子的 . 文献[ 11]定义的 BW 和 F i nBW 可以推广至 Bana ch 空间中 . 定义 4 ⅰ )称理想 犐满足 BW ,若对任意有界序列 { 狓狀 }犡,存在 犕 犐,则{ 狓狀 } 收敛的; 狀∈ 犕 是 犐 i nBW,若对任意有界序列{ 狓狀 }犡,存在 犕 犐,则{ 狓狀 } ⅱ )称理想 犐满足 F 狀∈ 犕 是收敛的 . 显然,对容许的理想 犐, 犐满足 F i nBW 时,必满足 BW ,反之,不成立,但对定义的 犐犃 有以下结论 . 定理 3 若 犐犃 是容许的理想,则 犐犃 满足 F i nBW,当且仅当 犐犃 满足 BW. 证明:充分性 .选取有界序列{ 狓狀 } 犡,由题设存在 犕 犐犃 ,{ 狓狀 }  收敛的,即对任意ε>0, 狀∈ 犕 是犐 犃 { 狀 ∈ 犕 :‖狓狀 - 狓‖ ≥ ε} ∈ 犐犃 . 令 犆1 = { 狀 ∈ 犕 :‖狓狀 - 狓‖ 犆犽 = ≥ 1}, {狀 ∈ 犕 :犽1 ≤ ‖狓 -狓‖ < 犽1-1}(犽 ≥2),则犆 ∪犆 ∪ … ∪犆 ∈犐 ,从而存在单增数列{犻 }满足 狀 1 犽 2 ∞ 犽 犃 ∞ 1 对 任意犻≥犻犽 , 犪犻,犼χ犆1∪犆2∪ … ∪犆犽 ( 犼)< .此外,注意到对任意犻,均有 ∑犪犻,犼 =1,因此,特别地,对犻犽 ≤ ∑ 犽 犼=1 犼=1 犻 <犻犽+1 ,存在单增数列{ 犼犽},有 ∑犪犻,犼 < 犼>犼犽 1 . 犽 ∞ 令 犅1 =犆1 ,当 犽≥2 时,令 犅犽 =犆犽\[ 1, 犼犽-1].记 犅= ∪犅犽 ,有以下结论成立 . 犽=1 1, ⅰ )犅∈犐犃 .这是由于 犅∩ [ 犼犽]犆1 ∪犆2 ∪ … ∪犆犽 ,从而当犻犽 ≤犻<犻犽+1 时,有 犼犽 ∞ 犼犽 犼)= ∑犪 χ ( 犼)+ ∑犪 χ ( 犼)≤ ∑犪 χ ∑犪 χ ( 犻, 犼 犻, 犼 犅 犼=1 犻, 犼 犅 犼=1 ∞ ∑犪 χ 犻, 犼 犆1∪犆2∪ … ∪犆狀 犼=1 犻, 犼 犅 犆1∪犆2∪ … ∪犆狀 犼=1 犼>犼犽 ( 犼)+ ∑犪犻,犼 ≤ 犼>犼犽 1 1 2 ( + = , 犼)+ ∑犪犻,犼 ≤ 犽 犽 犽 犼>犼犽 ∞ 可得l imsup∑犪犻,犼χ犅 ( 犼)= 0,即 犅 ∈ 犐犃 . 犻→ ∞ 犼=1 犕\犅)# = ∞ .如若不然,( 犕\犅)# <∞ ,则有 犕\犅∈犐犃 ,又 犅犕 , 犅∈犐犃 ,故 犕 = ( 犕\犅)∪犅∈ ⅱ )( 犐犃 ,矛盾 . 这是由于对任意 0<ε<1,存在 狀∈犖,有 1 ≤ε,则 犃犕 ( 狓狀 } 狀∈犕 :‖狓狀 - ⅲ ){ ε)= { 狀∈ 犕\犅 收敛于狓. 狀 狀 狀 狓‖≥ε} ∪犆犽 ,进 而 有 ( 犃犕 ( 犃犕 ( ε) \∪犅犽 )# < ∞ ,这 意 味 着 对 任 意 0<ε<1,( ε) \犅)# < ∞ ,从 而 有 犽=1 犽=1 { 狓狀 } 狀∈ 犕\犅 收敛于狓. 结合 犕\犅犐犃 和{ 可知 犐犃 满足 F 狓狀 } i nBW. 狀∈ 犕\犅 收敛于狓, 特别地,当l im犛犻=l imsup犪犻,犼=0,易得 犐犃 是容许的,从而有推论 2. 犻→ ∞ 犻→ ∞ 犼 + ∞ 推论 2 设 犃= { 犪犻} .若l im犛犻=l imsup犪犻,犼=0,则 犐犃 满足 F i nBW,当且仅当 犐犃 满足 BW. 犻=1 犛 犾 1 犻→ ∞ 犻→ ∞ 犼 定理 4[11] 若 φ 为强无原子的次测度,则理想 犣( 犃犖: 犃)=0}不满足 BW. φ)= { φ( [ 11] 定理 5 理想 犐不满足 F i nBW ,当且仅当 犐是无原子的 . 对 犐犃 ,结合定理 3, 4, 5,则有定理 6. + ∞ 定理 6 设 犃= { ,则以下论述等价:ⅰ )φ犃 是强无原子的;ⅱ )犐犃 不满足 BW ;ⅲ )犐犃 不 犪犻} 犻=1 犛 犾 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48 2021 年 满足 犉 犻 狀犅犠;ⅳ )犐犃 是无原子的理想 . 证明:只需证明 ⅳ )ⅰ ).设若不然 φ犃 不是强无原子的,则存在ε>0,对 犖 的任意一列 加细的 有限 分划 { 犘狀 },均有 max{ 犃 ): 犃∈犘狀 }>ε.特别地,对分划 犘1 ,必存在 犃1 ∈犘1 ,满 足 φ犃 ( 犃1 )>ε,且 犖1 = φ犃 ( { 狀∈犖: 犅犖 ∈犘狀 , 犅狀 犃1}为无限集 .由于 犘2( 犃1)= { 犅∈犘2 , 犅犃1 }只 含 有 有 限 个 元,从 而 必 存 在 犃2 ∈ 犘2 ,满足 φ犃 ( 犃2)>ε,且 犖2 = { 狀∈犖: 犅狀 ∈犘狀 , 犅狀 犃2}为无限集 .如此可构造出一列单减序列{ 犃狀 },满足 犃狀 ∈犘狀 ,且 φ犃 ( 犃狀 )=狆犃 ( imsup ∑犪犻,犼 >ε ,从而存在单增数列 { 犻狀 },满足 ∑犪犻狀,犼 >ε.注意到 χ犃狀 )=l 犻→ ∞ ∞ ∑犪 , 犻 狀犼 犼=1 犼∈犃狀 犼∈犃狀 狋狀 },有 ∑犪犻狀,犼 < ε ,进而 ∑ 犪犻狀,犼 > ε .取 犅狀 = { = 1 ,则存在单增数列{ 犼∈犃狀 : 犼≤狋狀 },有 2 2 , 犼>狋 犼≤狋 狀 狀 犼∈犃狀 ∞ 犅狀 <∞ .令 ∪犅狀 =犅,一方面, 犅\犃狀 =犅\∪犃犽 犅1 ∪犅2 ∪ … ∪犅狀-1 ,有 ( 犅\犃狀 )# < ∞ ,结 合 犐犃 是 无 # 狀=1 犽≥狀 原子的理想,可得 犅∈犐犃 ;另一方面,有 imsup ∑犪犻,犼 ≥ l imsup∑犪犻狀,犼 ≥ l imsup ∑犪犻狀,犼 ≥ ε , 狆犃 ( χ犅 )=l 犻→ ∞ 狀→ ∞ 狀→ ∞ 2 犼∈犅 犼∈犅 犼∈犅狀 即 犅犐犃 ,矛盾 . 参考文献: [ 1] FAST H. Su rl ac onve r es t a t i s t i J]. Co l l oqu i um Ma t hema t i cum, 1951, 2: 241  244. genc que[ [ 2] STEINHAUS H. Su rl ac onve r eo r d i na i r ee tl ac onve r ea symp t o t i J]. Co l l oqu i um Ma t hema t i cum, 1951, genc genc que[ 2: 73  74. [ 3] CHENGL i x i ng, LIN Guo chen, LAN Yongy i, 犲 狋犪 犾.Me a su r et he o r fs t a t i s t i c a lc onve r e[ J]. Sc i enc eCh i naSe  yo genc 2008, 51( 12): 2285  2303. DOI: 10. 1007/s 11425  008  0017  z. r i e sA, [ 4] CHENGL i x i ng, LIN Guo chen, SHIHu i hua. Onr e a l  va l uedme a su r e so fs t a t i s t i c a lt he i rapp l i c a t i onst os t a  ypeandt J].Ma t hema t i c a land Compu t e r Mode l l i ng, 2009, 50( 1/2): 116  122.DOI: 10. 1016/ t i s t i c a lc onve r e[ j.mcm. genc 2009. 04. 004. [ 5] CHENGL i x i ng, SHIHu i hua. Af unc t i ona l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me a su r e sandt heBana ch Ul am p r ob l em[ J]. J ou r na l o fMa t hema t i c a lAna l s i sandApp l i c a t i ons, a. 2010. 06. 020. 2011, 374: 558  565. DOI: 10. 1016/ y j. jma [ 6] 周仙耕,张敏 .两类统计收敛的表示定理[ J].数学学报, 2010, 53( 2): 251  256. [ 7] 施慧华 . 犅 统计收敛与收敛的关 系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1, 32( 5): 597  60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 5013. 2011. 05. 0597. [ 8] 施慧华,王波 .理想收敛的若干研究及推广[ J].数学学报, 2016, 59( 3): 335  342. [ 9] BAO L i ngx i n, LIN L i hua. On犃 c onve r e[ J]. J ou r na lo fMa t hma t i c a lS t udy, 2013, 46( 2): 116  125. genc [ 10] 鲍玲鑫,施慧华 . 犃收敛与几乎处处收敛[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36( 6): 726  73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 5013. 2015. 06. 0726. [ 11] BARBARSKIP, FILIPW R,MROEK N, 犲 狋犪 犾.Un i f o rm dens i t onve r eonab i e t[ J].Ma t he  y狌and犐狌c genc gs ma t i c a lCommun i c a t i ons, 2011, 16( 1): 125  130. [ 12] KOSTYRKOP, AL?T T,WILCZYNSKIW. 犐 conve r e[ J]. Re a lAna lExchange, 1999, 26( 2): 669  689. genc [ 13] DREWNOWSKIL, LUCZAK T. Onnona t omi csubme a su r e son犖[ J].Ar ch Ma t h( Ba s e l), 2008, 91: 76  85. DOI: 10. 1007/s 00013  008  2721 x. [ 14] DREWNOWSKIL, LUCZAK T. Onnona t omi csubme a su r e son犖 (Ⅱ )[ J]. J ou r na lo fMa t hema t i c a lAna l s i sand y App l i c a t i ons, 2008, 347: 442  449. DOI: 10. 1016/ a. 2008. 06. 029. j. jma [ 15] DREWNOWSKIL, LUCZAK T. Onnona t omi csubme a su r e son犖 (Ⅲ )[ J]. Ar ch Ma t h( Ba s e l), 2009, 92: 377  382. 10. 1007/s 00013  009  3140  3. DOI: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黄心中)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2 No. 6 Nov.2021 第 42 卷总目次 第1期 连续微线段柔性加减速自适应前瞻规划算法 二阶时滞多智能体系统分组一致性分析 !!!!!!!!!!!!!!!!!!!!!! 叶衡,谢明红 ( 1) !!!!!!!!!!!!!!!!!!!!!!! 李艳艳,李钟慎 ( 9) 采用威布尔分布的道岔梁的寿命预测及评估 !!!!!!!!!!!!!!!!!!!!!! 杜子学,王奥 ( 15) 严重偏压作用下非对称基坑的变形及受力特性 !!!!!!!!! 黄山景,肖朝昀,涂兵雄,蔡奇鹏,张强 ( 22) 圆形福建土楼模态分析 !!!!!!!!!!!!!!!!!!!!!!!!!!! 杨志林,罗漪,王海峰 ( 30) 往复水平荷载下不同梁截面 RCS 空间组合件变形性能分析 !!!!!!!!!!!!!!! 史亚娟,李升才 ( 38) 复杂建筑结构环境下冲击波超压的快速估算方法 !!!!!!!!!!!!!!!! 陈鑫,高轩能,付诗琦 ( 48) RAP 掺量对半柔性路面路用性能的影响 !!!!!!!!!!! 包惠明,叶腾飞,迟恩涛,汤铭锋,卢孙泉 ( 56) 建筑工人偏执心理因子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 陈梅,祁神军,陈榕,吴国来 ( 62) 管式电化学消毒反应器的流动特性及参数模拟优化 !!!! 杨昕昊,张峰,王朝旭,崔佳丽,李红艳,崔建国 ( 70) 不同基质配方对番木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熊月明,张艳芳,刘友接,王明元 ( 78) 缝隙连接渗透率对钙离子传输的影响 !!!!!!!!!! 宋正勋,马迪,崔焱旭,郎百和,杨立波,王作斌 ( 83) 采用统一虚拟阻抗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 !!!!!!!!!!!!!!! 林燎源,戴宇杰,朱铠,项雷军 ( 91) 高斯函数约束下的多判别参数散乱点云边缘检测 !!!!!!!!!!!!!!!!!!!!! 杨文桥,郑力新,朱建清,董进华,郑义姚,刘颖,汪泰伸 ( 97) 复杂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 !!!!!!!!!!!!!!!!!!!!!!!! 贾丙佳,李平 ( 103) 考虑风电不确定性的自适应 MPC 负荷频率控制方法 !!!!!!! 赵熙临,马艺菡,付波,程鑫,罗润玉 ( 113) 多模型以动态权重相融合的词相似性分析 !!!!!!!!!!! 王仲昊,万相奎,李风从,危竞,刘俊杰 ( 121) 福州市城市交通违法行为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广义 Di ckman 方程的一些新结果 !!!!!!!!!!!!!!!!!!!! 梁娟珠,徐森 ( 128) !!!!!!!!!!!!!!!!!!!!!!!!! 冯利文,汪东树 ( 135) 第2期 采用变时域模型预测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 张世义,顾小川,唐爽,李军 ( 141) 隧道下穿民房爆破振动效应监测 !!!!!!!!!! 朱浩杰,蔡奇鹏,肖朝昀,林立华,涂兵雄,黄山景 ( 150) 内配螺旋箍筋方钢管超高强混凝土柱的偏压受力性能 !!!!!!!!!! 黄经纬,许力,胡红松,张鹏程 ( 158) 福建土楼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陈雪琦,罗漪,胡红松,彭兴黔 ( 165)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Ⅱ 部分充填混凝土钢箱连续组合梁裂缝特征 2021 年 !!!!!!!!!!!!!!! 郑艳,王泽博,莫时旭,蒋越 ( 172) 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和沟通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 邱梦娟,祁神军,张云波,吴国来 ( 182) 时空约束下的校园景区空间共享 !!!!!!!!!!!!!!!!!!!!!!! 高悦尔,崔洁,高江菡 ( 189) 福州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 涂平,周千千 ( 199) 废菌渣活性炭对苯酚和铜离子的吸附性能分析 !!!!!!!!!!!!! 严铁尉,李红艳,崔建国,张峰 ( 207) 一种中西药复配消毒抑菌剂的消毒抑菌效果、毒性和稳定性 !!!! 张雨凝,张蕊,杨镇伟,杜鑫,王立强 ( 214) 染料拼色反射光谱的 Be z i e r曲线建模方法 !!!!!!!!!!!!!!!!!!! 王波,金福江,周丽春 ( 221) 应用本体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点布局优化 !!!!!!!!!!!!!!! 彭紫荆,卢毅敏,黄葵,刘伟 ( 229) 采用模糊规则的风机超速区变参数综合惯性控制方法 !!!!!!!!!!!!!!!!! 赵熙临,曹娅 ( 238) 改进 PSO 优化 LSSVM 的锂电池 SOC 估算模型 !!!!!!!!!!!! 张洪涛,夏耀威,"玲英,张灿 ( 245) 稀疏激光扫描点的自主移动机器人地图创建 !!!!!!!!!!!!!!!!!!!!! 贾丙佳,李平 ( 251) 深度可分离卷积网络的驾驶状态识别算法 !!!!!!!!!!!!!! 马迎杰,王佳斌,郑力新,朱新龙 ( 259) 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卫星网络申报趋势分析方法 !!!!! 石会鹏,潘冀,刘海洋,赵睿,刘珊杉,韩锐 ( 268) 全直线上四阶方程的 Lague r r e Lague r r e复合谱逼近 !!!!!!!!!!!!!!!!! 蔡耀雄,庄清渠 ( 275) 第3期 预应力钢丝绳聚合物砂浆面层抗弯加固持荷 RC 梁数值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 柳战强,叶勇,郭子雄,严东升,苏文春 ( 281) 火灾下两种不同边界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振动性能分析 !!!!!!!! 朱三凡,董毓利,段进涛,叶森贵 ( 289) 再生混凝土受压细观损伤尺寸效应分析 !!!!!!!!!!!!!!!!!!!!!! 黄一凡,王向东 ( 298) 地铁车站深基坑拉槽分层开挖稳定性分析 !!!!!!!!!!!!!!!!!!!! 张念,朱雪健,万飞 ( 305) 运用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综合改性优化 !!!!!!!!!!!!!!!!!!!!!! 陈荣淋,周克民 ( 312) 振动旋转压实级配碎石制样方法及力学性能试验 地聚物砂浆半柔性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分析 !!!!!!!!!!!!!!!!!!!! 谭波,杨涛 ( 322) !!!!!!!!!!!!!!!!!!!! 包惠明,汤铭锋 ( 329) 内配螺旋箍筋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轴压试验 !!!!!!!!!!!! 林佳鑫,王浩祚,邓杨鹏,胡红松 ( 336) 地面交通荷载对浅埋隧道的动力响应分析 !!!!!!!!!!!!!!!!!!! 杨宗桦,孙杰,陈士海 ( 343) 高强自密实再生块体混凝土单轴受压声发射特性 !!!!!!!!!!! 洪铁东,张大山,王卫华,蔡敏伟 ( 351) 高层办公楼的桩端桩侧复式后注浆灌注桩比较分析 !!!!!!!!!!!!!!!!!! 田化,林伟松 ( 358) 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模拟泉州湾人工岛建设对水交换的影响 !!!!!!!!!!!! 谢毅晖,卢毅敏 ( 369) TRAIL 与 ka l l i s t a t i n 联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分析 !!!!!!!!!!!! 王晓,黄晓平,刁勇 ( 378) 运用双向长短期记忆模型的心拍分类算法 !!!!!!!!!! 朱彬如,万相奎,金志尧,刘俊杰,张明瑞 ( 384) 小型方向图可重构四单元缝隙天线的设计 !!!!!!!!!!!! 曾李,"玲英,丰励,尹龙川,曲元军 ( 39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第 42 卷总目次 Ⅲ 由 Gr o t hend i e ck 型刻画生成的非超弱紧测度和赋范半群 !!!!!!!!!!!!!!!!!!!! 涂昆 ( 398) 模糊β 最小和最大描述的矩阵表示 !!!!!!!!!!!!!!!!! 黄建新,许丽婷,于佩秋,李进金 ( 402) 知识基的布尔矩阵求解方法 !!!!!!!!!!!!!!!!!!!! 谢小贤,李进金,陈东晓,林荣德 ( 410) 第4期 OpenCV 的车道线检测方法 !!!!!!!!!!!!!!!!!!!!!!!!!!!!! 李军,钟鹏 ( 421) 弹簧压并状态下悬架减振器绕流涡旋特性分析 !!!!!!!!!!!!!!! 李明星,柳江,赵健,袁策 ( 425) 伺服驱动系统高增益速度环的振动抑制方法 !!!!!!!!!!!!!!! 赵云,王泽飞,王晓光,祝珊 ( 433) 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下 T 形简支梁不同截面的剪力滞效应 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计算模型修正方法 !!!!!!!!!! 赵明岩,董毓利,雒家琪 ( 441) !!!!!!!!!!!!!!!!!!!!!!! 王浩宇,淳庆 ( 450) 水浸与周期荷载耦合下 CFRP 锚固系统的耐久性分析 !!!!!!!!!! 朱万旭,黄宗宁,桑润辉,杨龙 ( 457) 泡沫玻璃颜色及孔隙结构对屋面蒸发降温的影响 !!!!!!!!!!!!!!!!!!! 徐杭,冉茂宇 ( 465) 采用 SP 法的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展陈空间游览偏好分析 !!!!!!!!!!! 李渊,黄竞雄,王灿,陈瑶 ( 474) 城市生活型街道空间视觉品质的大规模测度 !!!!!!! 胡昂,戴维维,郭仲薇,牛韶斐,晏智翔,李想 ( 483) 能值分析与碳足迹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比较 !!!!!!!!!!!!!! 周红,沈希文,沈强,舒婷 ( 494) 石墨烯量子点对 PVA 偏光膜的改性 !!!!!!!!!!!!!! 杨洋,汪亚威,黄睿,蔡福水,陈国华 ( 501)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 王晓,黄晓平,黎玲,刁勇 ( 507) 以超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研发新型固体缓释抑菌剂 !!!!!!!!!! 杨镇伟,林琪,陈虹,张蕊,王立强 ( 512) 闽江河口三维潮流和余流特征及污染物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 !!!!!!!!!! 林金城,肖桂荣,林建伟 ( 519) 采用风机限转矩控制的微电网一次调频方法 !!!!!!!!!!!!!!!!!!!!! 赵熙临,吴恒 ( 530) 特征房价空间分析及连续型深度置信网络预测 !!!!!!!!!!!!!!!!! 吴莞姝,胡龙超,赵凯 ( 537) 一类解析函数的 Bohr定理 !!!!!!!!!!!!!!!!!!!!!!!!!!!! 李程鹏,李锦成 ( 547)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几种差分格式 !!!!!!!!!!!!!!!!!!!!!!!! 孙传志,汪佳玲 ( 551) 第5期 蓝宝石衬底表面微观缺陷检测与深度估计(英文) !!!!!!!!!!!!!!! 崔长彩,杨成,李子清 ( 561) AFS/DYC 协调控制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 !!!!!!!!!!!! 赵树恩,胡洪银,景东印 ( 571) 货运车队悬架超轴距车联预瞄控制系统 !!!!!!!!!!!!!!!!!! 袁策,柳江,赵健,李明星 ( 580) 不同剪跨比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 !!!!!!!!!!!!!! 翁志雄,李升才,朱永甫 ( 590) 宽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道结构响应差异化数值分析 !!!!!! 刘树堂,夏建平,栾娟,杨广亮,曹卫东 ( 598) 不同处治方法下酸性闪长岩沥青混合料长期水稳性能室内试验 !!!!!!!!!!!!! 谭波,刘学文 ( 605) 行人对人行桥三分力系数的影响 !!!!!!!!!!!!!!! 徐亚琳,胡海涛,钱长照,雷鹰,陈昌萍 ( 611) 北方乡村住宅节能与热舒适的形体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 高源,胡可,岳晓鹏,袁景玉 ( 619)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Ⅳ 2021 年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建筑单热源供热系统设计与优化 !!!!!!!!!! 刘吉宏,张赫男,魏国栋,程远达 ( 628) 地板直喷式多联机热泵系统夏季供冷实验及模拟分析 !!!!!!!!!!!!!! 李兆函,田琦,郭卫强 ( 636) 正式网络中施工组织安全行为传播仿真分析 !!!!!!!!!!!!!!!!!!!! 刘世杰,李书全 ( 644)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演化机理 !!!!!!!!!!!!!!!!! 刘英英,施亚岚,刘春雨,王桢 ( 653) 结合目标检测与特征匹配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 叶靓玲,李伟达,郑力新,曾远跃,黄凯 ( 661) 心电信号的房颤自动识别算法 !!!!!!!!!!!!!!!! 张明瑞,万相奎,陈瑞,刘俊杰,朱彬如 ( 670) 室外人体脚步声事件及环境联合识别 !!!!!!!!!!!!!!!!!!!!!!!!! 徐峰,李平 ( 676) 激励机制下负载均衡和 QoS 感知服务组合方法 !!!!!!!!!!!!!!!! 刘英,焦竽鑫,吴小竹 ( 684) 对象导出三支概念格的熵属性约简 !!!!!!!!!!!!!!!!!!!!!! 吴荣,张文娟,李进金 ( 693) 奇数的拆分循环及应用 !!!!!!!!!!!!!!!!!!!!!!!!!!!!!!!!! 吴金钗 ( 701) 第6期 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供应链管理 !!!!!!!! 秦旋,张赵鑫,朱倩影 ( 709) 异形汽车座椅弹簧的刚度及应力分析 !!!!!!!!!!!!!!!! 林柄宏,黄志辉,王玉辉,穆云飞 ( 720) 单轴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 文孝霞,韩轲,杜子学 ( 725) 采用 AHP KCA 的主动悬架 LQG 控制器设计 !!!!!!!!!!!!!!! 赵健,柳江,李明星,袁策 ( 732) 短芯 PHC 管桩水泥土根植桩竖向承载力数值模拟 !!!!!!! 杜进金,蔡奇鹏,苏世灼,方舒新,林浩 ( 740)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 计算模型与方法 !!!! 冉孟吉,涂兵雄,刘超,贾金青,蔡燕燕,张丽华 ( 748) 约束条件下 CFRP 筋单轴抗压性能试验 !!!!!!!!!!!!!!!! 陈爽,关纪文,梁淑嘉,陈红梅 ( 758)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结构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及减震优化 !!!! 石伟民,何方,陈士海,揭海荣,李海波 ( 764) 土壤初始温度及地下水渗流对多供一回中心回水管换热器的影响 !!!!!!!!!!!! 刘典,杜震宇 ( 772) 考虑下垫面复杂性的行人风环境评估 !!!!!!!! 邓建勋,李司冉,张祥敏,胡海涛,钱长照,陈昌萍 ( 784) 应用灰色关联改进 TOPS I S 法的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 !!!!!!!!!!!!!!!!!!!!!!!!! 林成楷,程远达,杨晋明,高峰,秦智胜,吴 ( 792) 广东省气溶胶时空演变及后向轨迹分析 !!!!!!!!!!!!!!!!!!!!! 牟维,涂平,梁娟珠 ( 800) 费氏弧菌检测土壤联合毒性模型分析 !!!!!!!!!!!! 江伟,肖昕,王昆,吴晋芝,张良,陆方筱 ( 809) 注意力机制下的 EMDGRU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 方娜,余俊杰,李俊晓,陈浩 ( 817) 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协议的有损 I /Q 数据压缩方案 !!!!!!!!!!!!! 段辉鹏,凌朝东,罗继亮 ( 825) 预训练模型下航天情报实体识别方法 !!!!!!!!!!!!! 魏明飞,潘冀,陈志敏,梅小华,石会鹏 ( 831) 具有相依性的加权 狀 中取犽 系统的热分配问题 半范数 狆犃 的特征 !!!!!!!!!!!!!!!!!!!! 范莉,游银萍 ( 838) !!!!!!!!!!!!!!!!!!!!!!!!!!!!!!!!!!! 施慧华 ( 844) 第 42 卷总目次 !!!!!!!!!!!!!!!!!!!!!!!!!!!!!!!!!!!!!!! (Ⅰ~Ⅹ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 42 卷 第6期 2021 年 11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2 No. 6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Nov.2021 犜狅 狋 犪 犾犆狅狀 狋 犲狀 狋 狊狅 犳犞狅 犾. 42 犖狅. 1 Se l f Adap t a t i onLook Ahe adP l ann i ng Al r i t hm Ba s edonCon t i nuousMi c r oL i neF l ex i b l eAc c e l e r a t i on go andDe c e l e r a t i on !!!!!!!!!!!!!!!!!!!!!!!!!!!! YE Heng,XIE Mi nghong ( 1) Gr oupCons ensusAna l s i sonSe c ond Or de rMu l t i Agen tSy s t ems Wi t hTimeDe l ay y !!!!!!!!!!!!!!!!!!!!!!!!!!!!!!!!!!! LIYanyan,LIZhongshen ( 9) L i f ePr ed i c t i onandEva l ua t i ono fTu r nou tBe am Us i ng We i bu l lDi s t r i bu t i on !!!!! DU Z i xue,WANG Ao ( 15) De f o rma t i onandS t r e s s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symme t r i cExc ava t i onUnde rSe ve r eAsymme t r i cLoad i ng !!!!!!!!!!! HUANGShan i ng,XIAOZhaoyun,TU B i ngx i ong,CAIQi ang ( 22) j peng,ZHANG Qi Moda lAna l s i so fC i r cu l a rFu i anTu l ou !!!!!!!!!!!! YANGZh i l i n,LUO Yi,WANG Ha i f eng ( 30) y j Ana l s i so fDe f o rma t i onPe r f o rmanc ef o rRCSSpa t i a lSuba s s emb l age Wi t hVa r i ab l eBe amSe c t i onsUnde r y a i( 38) Re c i r o c a t i ng Ho r i z on t a lLoads !!!!!!!!!!!!!!!!!!!!!! SHIYa uan,LIShengc p j Rap i dEs t ima t i on Me t hodo fSho ck WaveOve r r e s su r ei nComp l exBu i l d i ngS t r uc t u r eEnv i r onmen t p !!!!!!!!!!!!!!!!!!!!!!!!!!!!! CHEN Xi n,GAO Xuanneng,FUSh i i( 48) q I n f l uenc eo fRAP Add i t i ononRoadPe r f o rmanc eo fSemi F l ex i b l ePavemen t !!!!!!!!!!!!!! BAO Hu imi ng,YETeng f e i,CHIEn t ao,TANG Mi ng f eng,LUSunquan ( 56) I n f l uenc eo fPa r ano i dPsy cho l og i c a lFa c t o ronUns a f eBehav i o ro fCons t r uc t i on Wo r ke r s !!!!!!!!!!!!!!!!!!!!!!!! CHEN Me i,QIShen un,CHEN Rong,WU Guo l a i( 62) j F l ow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ndPa r ame t e rS imu l a t i onOp t imi z a t i ono fTubu l a rEl e c t r o chemi c a lDi s i n f e c t i onRe a c t o r !!!!!!!!! YANG Xi nhao,ZHANGFeng,WANGChaoxu,CUIJ i a l i,LIHongyan,CUIJ i anguo ( 70) Ef f e c t so fDi f f e r en tSubs t r a t eFo rmu l aonSe edGe rmi na t i onandSe ed l i ng Gr owt ho fPapaya !!!!!!!!!!!!!!!! XIONG Yuemi ng,ZHANG Yan f ang,LIU You i e,WANG Mi ngyuan ( 78) j Ef f e c to fGapJunc t i onPene t r a t i onRa t eonCa l c i umI onsTr anspo r t !!!!!!!!!! SONGZhengxun,MA Di,CUIYanxu,LANGBa i he,YANGL i bo,WANGZuob i n( 83) I nve r t e rPa r a l l e lSy s t em Us i ng Un i f i edVi r t ua lImpedanc eCon t r o l !!!!!!!!!!!!!!!!!!!!!!! LIN L i aoyuan,DAIYu i e,ZHU Ka i,XIANGLe i un ( 91) j j Mu l t i Di s c r imi na t i onPa r ame t e rSc a t t e r edPo i n tCl oudEdgeDe t e c t i onUnde rCons t r a i n to fGaus s i anFunc t i on !!!!!!!!!!!!!!!!!!!!!!!!! YANG Wenq i ao,ZHENGL i x i n,ZHUJ i anq i ng, DONGJ i nhua,ZHENG Yi ng,WANG Ta i shen ( 97) yao,LIU Yi Pa t hP l ann i ng Al r i t hmo fMob i l eRobo ti nComp l exEnv i r onmen t go !!!!!!!!!!!!!!!!!!!!!!!!!!!!!!!!!!!!! J IA B i ng i a,LIP i ng ( 103) j Adap t i veMPCLoadFr e t r o lMe t hodCons i de r i ng Wi ndPowe rUnc e r t a i n t quencyCon y !!!!!!!!!!!!!!!!!!! ZHAO Xi han,FU Bo,CHENG Xi n,LUO Runyu ( 113) l i n,MA Yi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Ⅵ 2021 年 Wo r dS imi l a r i t l s i sby Mu l t i Mode lFus i on Wi t hDynami c We i t y Ana y gh !!!!!!!!!!!!!! WANGZhonghao,WAN Xi angku i,LIFengc ong,WEIJ i ng,LIUJun i e( 121) j Ana l s i sonSpa t i a lDi s t r i bu t i onLawo fUr banTr a f f i cVi o l a t i onsi nFu zhouC i t zhu,XUSen ( 128) y y ! LIANGJuan SomeNew Re su l t so fGene r a l i z edDi ckmanEqua t i on !!!!!!!!!! FENGL iwen,WANG Dongshu ( 135) 犖狅. 2 Veh i c l ePa t hTr a ck i ngCon t r o lMe t hodUs i ng Va r i ng Ho r i z ono fMode lPr ed i c t i veCon t r o l y !!!!!!!!!!!!!!!!!!!!!! ZHANGSh ao chuan,TANGShuang,LIJun ( 141) i i,GU Xi y Mon i t o r i ngonB l a s t i ng Vi b r a t i onEf f e c to fTunne l sUnde r c r o s s i ngC i v i lBu i l d i ngs !!!!!! ZHU Hao i e,CAIQi i hua,TU B i ngx i ong,HUANGShan i ng ( 150) j peng,XIAOZhaoyun,LIN L j Behav i o ro fEc c en t r i c a l l r eSp i r a l Con f i ned Hi S t r eng t hC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ubeCo l umns yLoadedSqua gh !!!!!!!!!!!!!!!!!! HUANGJ i ngwe i,XU L i,HU Hongs ong,ZHANGPengcheng ( 158)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Ana l s i sonSe i smi cPe r f o rmanc eo fFu i anTu l ou Mi xedS t r uc t u r e y j !!!!!!!!!!!!!!!!!!!!! CHEN Xue i,LUO Yi,HU Hongs ong,PENG Xi nq i an ( 165) q Cr a ck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on t i nuousCompo s i t eBe amso fPa r t i a l l i l l edConc r e t e S t e e lBox yF !!!!!!!!!!!!!!!!!!!!!! ZHENG Yan,WANGZebo,MOSh i xu,J IANG Yue ( 172) I n f l uenc eo fI n f o rma lGr oupCohe s i onandCommun i c a t i ononUns a f eBehav i o r so fCons t r uc t i on Wo r ke r s !!!!!!!!!!!!!!!!!!!! QIU Meng un,ZHANG Yunbo,WU Guo l a i( 182) uan,QIShen j j CampusSc en i cSpa c eSha r i ng Unde rTimeandSpa c eCons t r a i ns !!!!!!!!!!!!!!!!!!!!!!!!!!!!! GAO Yue ′ e r,CUIJ i e,GAOJ i anghan ( 189) Spa t i a lDi s t r i bu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ndI n f l uenc i ngFa c t o r so fFu zhouP l a c eName sCu l t u r a lLands c ape !!!!!!!!!!!!!!!!!!!!!!!!!!!!!!!!!! TU P anq i an ( 199) i ng,ZHOU Qi Ads o r t i ono fPheno landCoppe rI onsby Mushr oom Re s i dueAc t i va t edCa r bon p !!!!!!!!!!!!!!!!!!!!! YAN Ti ewe i,LIHongyan,CUIJ i anguo,ZHANGFeng ( 207) Di s i n f e c t i onandAn t i ba c t e r i a lEf f e c t,Tox i c i t t ab i l i t faCh i ne s eand We s t e r n Med i c i neCompound yandS yo Di s i n f e c t an tandAn t i ba c t e r i a lAgen t !!!!!!!!!!!!! ZHANG Yun i ng,ZHANG Ru i,YANGZhenwe i,DU Xi n,WANGL i i ang ( 214) q Be z i e rCu r veMode l i ng Me t hodo fRe f l e c t anc eSpe c t r ao fDyeCo l o rMa t ch i ng !!!!!!!!!!!!!!!!!!!!!!!!!!!! WANGBo,J IN Fu i ang,ZHOU L i chun ( 221) j Op t imi z edLayou to fEnv i r onmen t a lMon i t o r i ngS t a t i onsi nCoa s t a lWa t e r s Wi t hOn t o l ogy App l i ed !!!!!!!!!!!!!!!!!!!!!!!! PENGZ i i ng,LU Yimi n,HUANG Ku i,LIU We i( 229) j Va r i ab l ePa r ame t e rI n t eg r a t edI ne r t i a lCon t r o lMe t hodo fWi ndGene r a t o rOve r spe edZoneUs i ngFu z z l e s yRu !!!!!!!!!!!!!!!!!!!!!!!!!!!!!!!!!!!! ZHAO Xi l i n,CAO Ya ( 238) L i t h i um Ba t t e r t ima t i on Mode lBa s edonImp r ovedPSOandOp t imi z edLSSVM ySOCEs !!!!!!!!!!!!!!!!!!! ZHANG Hong i,TU L i ngy i ng,ZHANGCan ( 245) t ao,XIA Yaowe MapCr e a t i ono fAu t onomousMob i l eRobo tUs i ngSpa r s eLa s e rSc ann i ngPo i n t s !!!!!!!!!!!!!!!!!!!!!!!!!!!!!!!!!!!!! J IA B i ng i a,LIP i ng ( 251) j Dr i v i ngS t a t eRe c ogn i t i onAl r i t hm Ba s edonDe epSepa r ab l eConvo l u t i ona lNe two r k go !!!!!!!!!!!!!!!!!!!! MA Yi i ab i n,ZHENGL i x i n,ZHU Xi n l ong ( 259) ng i e,WANGJ j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第 42 卷总目次 Ⅶ Ana l s i sMe t hodo fSa t e l l i t eNe two r kDe c l a r a t i onTr endUs i ngRad i a lBa s i sFunc t i onNeu r a lNe two r k y !!!!!!!!!!!! SHIHu i i,LIU Ha i i,LIUShanshan,HAN Ru i( 268) peng,PANJ yang,ZHAO Ru Compo s i t eLague r r e Lague r r eSpe c t r a lMe t hodf o rFou r t h Or de rEqua t i onon Who l eL i ne !!!!!!!!!!!!!!!!!!!!!!!!!!!!!!! CAIYaox i ong,ZHUANG Qi ngqu ( 275) 犖狅. 3 Nume r i c a lAna l s i sandF l exu r a lCapa c i t l cu l a t i ono fRCBe amsS t r eng t hened Wi t hPr e s t r e s s edS t e e lWi r e y yCa Rope s Po l rMo r t a rCompo s i t eUnde rPr e l oad yme !!!!!!!!!!!!! LIU Zhanq i ang,YE Yong,GUOZ i x i ong,YAN Dongsheng,SU Wenchun ( 281) Vi b r a t i onPe r f o rmanc eAna l s i so fRe i n f o r c edConc r e t eTwo WayS l ab Wi t hTwoDi f f e r en tBounda r i e sUnde r y l i,DUANJ i n t ao,YESengu i( 289) F i r e !!!!!!!!!!!!!!!!!!!! ZHUSan f an,DONG Yu Ana l s i so fMe s oDamageS i z eEf f e c to fRe cy c l edConc r e t eUnde rComp r e s s i on y !!!!!!!!!!!!!!!!!!!!!!!!!!!!!! HUANG Yi f an,WANG Xi angdong ( 298) Ana l s i sonS t ab i l i t fDe epFounda t i onP i tbyGr ooveLaye r edExc ava t i oni n Me t r oS t a t i on y yo !!!!!!!!!!!!!!!!!!!!!!!!!!!! ZHANG Ni an,ZHU Xue i an,WAN Fe i( 305) j Op t imi z a t i ono fCons t r uc t i on Wa s t eSo i lComp r ehens i veMod i f i c a t i onUs i ngRe spons eSu r f a c eMe t hod !!!!!!!!!!!!!!!!!!!!!!!!!!!!!!!! CHEN Rong l i n,ZHOU Kemi n( 312) Samp l ePr epa r a t i on Me t hodsand Me chan i c a lPr ope r t s t so fGr adedCr ushedS t oneUnde rGy r a t o r yTe yand Vi b r a t i onCompa c t i on !!!!!!!!!!!!!!!!!!!!!!!!!!! TAN Bo,YANG Tao ( 322) RoadPe r f o rmanc eo fGe opo l rMo r t a rSemi F l ex i b l ePavemen tMa t e r i a l s yme !!!!!!!!!!!!!!!!!!!!!!!!!!!!!!! BAO Hu ng f eng ( 329) imi ng,TANG Mi Ax i a lComp r e s s i veBehav i o ro fSqua r eSp i r a l Con f i ned Hi S t r eng t hC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ubeCo l umns gh !!!!!!!!!!!!!!!!!! LINJ zuo,DENG Yangpeng,HU Hongs ong ( 336) i ax i n,WANG Hao Dynami cRe spons eo fSu r f a c eTr a f f i cLoadt oSha l l owBu r i edTunne l !!!!!!!!!!!!!!!!!!!!!!!!!!!! YANGZonghua,SUNJ i e,CHENSh i ha i( 343) Ac ous t i cEmi s s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i S t r eng t hSe l f Compa c t i ngRe cy c l edLumpConc r e t eUnde rUn i ax i a l gh Comp r e s s i on !!!!!!!!!!!! HONG Ti edong,ZHANG Da shan,WANG We i hua,CAIMi nwe i( 351) Compa r a t i veAna l s i so fTi i deCompoundPo s tGr ou t i ngf o rCa s t  i n S i t uP i l e si nTa l lOf f i c eBu i l d i ng y pandS !!!!!!!!!!!!!!!!!!!!!!!!!!!!!!!!!! TIAN Hua,LIN We i s ong ( 358) Impa c to fAr t i f i c i a lI s l andCons t r uc t i oni nQuan zhouBayon Wa t e rExchangeUs i ngS imu l a t i ono fF i n i t e Vo l ume Coa s t a lOc e an Mode l !!!!!!!!!!!!!!!!!!!!!!!!!!! XIE Yi hu i,LU Yimi n( 369) Cons t r uc t i ono fTRAILandKa l l i s t a t i nComb i nedExp r e s s i onVe c t o randI t sAn t i t umo rAc t i v i t l s i s y Ana y !!!!!!!!!!!!!!!!!!!!!!!!! WANG Xi ao,HUANG Xi aop i ng,DIAO Yong ( 378) He a r t be a t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l r i t hm Us i ngB i Di r e c t i ona lLong Sho r t Te rm Memo r l go y Mode !!!!!!!!!!!!!! ZHU B i n r u,WANG Xi angku i,J INZh i i e,ZHANG Mi ng r u i( 384) yao,LIUJun j De s i fASma l lDi r e c t i onPa t t e r nRe c on f i r ab l eFou r emen tS l o tAn t enna ?El gno gu !!!!!!!!!!!!!!!!! ZENGL i,TU L i ngy i ng,FENGL i,YIN Longchuan,QU Yuan un ( 391) j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Ⅷ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Me a su r eo fSupe rWe akNonc ompa c t ne s sThr oughGr o t hend i e ck ′ s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andNo rmedSemi Gr oup !!!!!!!!!!!!!!!!!!!!!!!!!!!!!!!!!!!!!!!!!! TU Kun ( 398) Ma t r i xRep r e s en t a t i ono fFu z z Mi n ima land Max ima lDe s c r i t i ons yβ p !!!!!!!!!!!!!!!!!!!!!!! HUANGJ i anx i n,XU L i t i ng,YU Pe i i u,LIJ i n i n( 402) q j Boo l e an Ma t r i x Me t hodo fKnowl edgeBa s e !!!! XIEXi aox i an,LIJ i n i n,CHEN Dongx i ao,LIN Rongde ( 410) j 犖狅. 4 LaneL i neDe t e c t i on Me t hodBa s edonOpenCV !!!!!!!!!!!!!!!!! LIJun,ZHONGPeng ( 421) Ana l s i sonF l ow Ar oundVo r t ex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uspens i onSho ckAbs o r be ro fSp r i nga sPr e Pr e s s i ngS t a t e y !!!!!!!!!!!!!!!!!!!!!!!! LIMi ngx i ng,LIUJ i ang,ZHAOJ i an,YUAN Ce ( 425) Vi b r a t i onSupp r e s s i on Me t hodf o rHi i nVe l o c i t fSe r voDr i veSy s t em ghGa yLoopo !!!!!!!!!!!!!!!!!!!! ZHAO Yun,WANGZe f e i,WANG Xi aoguang,ZHUShan ( 433) She a rLagEf f e c to fS imp l r t edTBe amonDi f f e r en tSe c t i onsUnde rConc en t r a t edLoadandUn i f o rm Load ySuppo !!!!!!!!!!!!!!!!!!!!!!!!!!! ZHAO Mi ngyan,DONG Yu l i,LUOJ i aq i( 441) Mod i f i c a t i on Me t hodo fCa l cu l a t i on Mode lo fRe i n f o r c edConc r e t eDoub l eCu r vedAr chBr i dge !!!!!!!!!!!!!!!!!!!!!!!!!!!!!!!!! WANG Haoyu,CHUN Qi ng ( 450) Du r ab i l i t l s i so fCFRP Ancho r i ngSy s t em Unde rWa t e rImme r s i onandPe r i od i cLoad y Ana y !!!!!!!!!!!!!!!!!! ZHU Wanxu,HUANGZongn i ng,SANG Runhu i,YANGLong ( 457) I n f l uenc eo fCo l o randPo r eS t r uc t u r eo fFoam Gl a s sonEvapo r a t i onandCoo l i ngo fRoo f !!!!!!!!!!!!!!!!!!!!!!!!!!!!!!!!!!! XU Hang,RAN Maoyu ( 465) Ana l s i so fTou r i s t s ′Pr e f e r enc eo fGu l angyuOr eum Exh i b i t i onSpa c eUs i ngSP Me t hod y gan Mus !!!!!!!!!!!!!!!!!!!!! LIYuan,HUANGJ i ngx i ong,WANGCan,CHEN Yao ( 474) La r Sc a l eMe a su r emen to fVi sua lQua l i t fSpa c ei nUr banL i v i ngS t r e e t s ge yo !!!!!!!!!!! HU Ang,DAIWe iwe i,GUOZhongwe i,NIUShao f e i,YANZh i x i ang,LIXi ang ( 483) Compa r i s ono fBu i l d i ngSus t a i nab i l i t l ua t i on Me t hodsBa s edonEme r l s i sandCa r bonFoo t r i n t yEva gy Ana y p !!!!!!!!!!!!!!!!!!!!! ZHOU Hong,SHEN Xiwen,SHEN Qi ang,SHU Ti ng ( 494) Mod i f i c a t i ono fPVA Po l a r i z i ngF i lmbyGr apheneQuan t um Do t s !!!!!!!!!!!!! YANG Yang,WANG Yawe i,HUANG Ru i,CAIFushu i,CHEN Guohua ( 501) Compa r i s onandAna l s i so fThr e eTi t e r so fRe c omb i nan tAdeno s o c i a t edVi r usGeneDr ugs ?As y !!!!!!!!!!!!!!!!!!!!! WANG Xi ao,HUANG Xi aop i ng,LIL i ng,DIAO Yong ( 507) Re s e a r chandDe ve l opmen to fNew Typeo fSo l i dSus t a i ned Re l e a s eBa c t e r i o s t a t i cAgen tWi t hUl t r a Hi gh Mo l e cu l a rMa t e r i a la sCa r r i e r !! YANGZhenwe i,LIN Qi,CHEN Hong,ZHANG Ru i,WANGL i i ang ( 512) q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Thr e e Dimens i on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i da lCu r r en tandRe s i dua lCu r r en tand Mo t i on Tr a e c t o r fPo l l u t an t si n Mi n i angEs t ua r i ncheng,XIAO Gu i r ong,LINJ i anwe i( 519) j yo j y !!!!!!!! LINJ Pr ima r e t r o lMe t hodUs i ngL imi t edTo r t r o lf o rMi c r og r i d yFr quencyCon queCon !!!!!!!!!!!!!!!!!!!!!!!!!!!!!!!!!!! ZHAO Xi l i n,WU Heng ( 530) Spa t i a lAna l s i so f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ous i ngPr i c eandPr ed i c t i on Wi t hCon t i nuousDe epBe l i e fNeu r a lNe two r k y !!!!!!!!!!!!!!!!!!!!!!!!!!!! WU Wanshu,HU Longchao,ZHAO Ka i( 537)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6期 第 42 卷总目次 Ⅸ BohrThe o r emf o rA Cl a s so fAna l t i cFunc t i ons !!!!!!!!!!!!!! LIChengpeng,LIJ i ncheng ( 547) y Se ve r a lDi f f e r enc eScheme sf o rNon l i ne a rSchr d i nge rEqua t i on !!!!!! SUN Chuan zh i,WANGJ i a l i ng ( 551) 犖狅. 5 De t e c t i onandDep t hEs t ima t i ono fMi c r ode f e c t sonSapph i r eSubs t r a t eSu r f a c e !!!!!!!!!!!!!!!!!!!!!!!!!!!! CUIChangc i i ng ( 561) a i,YANGCheng,LIZ q S t ab i l i t t r o lo fDi s t r i bu t edDr i veEl e c t r i cVeh i c l eBa s edonAFS/DYCCoo r d i na t edCon t r o l yCon !!!!!!!!!!!!!!!!!!!!!!!!!! ZHAOShuen,HU Hongy i n,J ING Dongy i n( 571) Veh i cu l a rPr e v i ew Con t r o lSy s t emo fSuspens i onSupe rWhe e l ba s ef o rFr e i tTr anspo r tF l e e t gh !!!!!!!!!!!!!!!!!!!!!!!! YUAN Ce,LIUJ i ang,ZHAOJ i an,LIMi ngx i ng ( 580) Re s t o r i ngFo r c eMode lo fEne r Sav i ngB l o ck Ma s on r s i t e Wa l l s Wi t hDi f f e r en tShe a rSpanRa t i o gy yCompo !!!!!!!!!!!!!!!!!!!!!!!!!! WENGZh i x i ong,LIShengc a i,ZHU Yong f u( 590) Nume r i c a lAna l s i sonS t r uc t u r eRe spons eDi f f e r enc eo fWi deExp r e s sway Aspha l tPavemen tLane y !!!!!!!!!!!! LIUShu t ang,XIAJ i anp i ng,LUANJuan,YANG Guang l i ang,CAO We i dong ( 598) Labo r a t o r s to fLong Te rm Wa t e rS t ab i l i t fAc i dDi o r i t eAspha l tMi x t u r eUnde rDi f f e r en tTr e a tmen t yTe yo Me t hods !!!!!!!!!!!!!!!!!!!!!!!!!!!!!!!! TAN Bo,LIU Xuewen ( 605) I n f l uenc eo fPede s t r i anonTr i Componen tCoe f f i c i en t so fFoo t b r i dge !!!!!!!!!!!!!! XU Ya l i n,HU Ha i t ao,QIAN Chang zhao,LEIYi ng,CHEN Changp i ng ( 611) ShapePa r ame t e r sDe s i fNo r t he r nRu r a lHous e sf o rMu l t i Ob e c t i veOp t imi z a t i ono fEne r r f o rmanc e gno j gyPe aopeng,YUANJ i ngyu ( 619) andThe rma lComf o r t !!!!!!!!!!!!! GAO Yuan,HU Ke,YUEXi De s i t imi z a t i ono fS i ng l eHe a tSou r c eHe a t i ngSy s t emf o rRu r a lR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i ngsi nCo l dReg i ons gnandOp !!!!!!!!!!!!!!!!!! LIUJ i hong,ZHANG Henan,WEIGuodong,CHENG Yuanda ( 628) Expe r imen tandS imu l a t i ononSumme rCoo l i ngo fF l oo rDi r e c tI n e c t i on Mu l t i L i neHe a tPumpSy s t em j !!!!!!!!!!!!!!!!!!!!!!!!!!!!! LIZhaohan,TIAN Qi,GUO We i i ang ( 636) q S imu l a t i onAna l s i sonSa f e t i o rPr opaga t i ono fCons t r uc t i onOr i z a t i oni nFo rma lNe two r k y yBehav gan !!!!!!!!!!!!!!!!!!!!!!!!!!!!!!!!!!! LIUSh i i e,LIShuquan ( 644) j Dynami cEvo l u t i on Me chan i smo fNewTypeUr ban i z a t i onQua l i t nFu i anPr ov i nc e yi j !!!!!!!!!!!!!!!!!!!!!! LIU Yi ngy i ng,SHIYa l an,LIU Chunyu,WANGZhen ( 653) Mu l t i l eOb e c tTr a ck i ng Al r i t hm Ba s edonDe t e c t i onandFe a t u r eMa t ch i ng p j go !!!!!!!!!!!!!! YEL i da,ZHENGL i x i n,ZENG Yuanyue,HUANG Ka i( 661) i ang l i ng,LIWe Au t oma t i cRe c ogn i t i onAl r i t hmo fA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nBa s edonECG go !!!!!!!!!!!!!! ZHANG Mi ng r u i,WAN Xi angku i,CHEN Ru i,LIUJun i e,ZHU B i n r u( 670) j Ou t doo rHumanFoo t s t epsEven tandEnv i r onmen tJ o i n tRe c ogn i t i on !!!!!!!!! XU Feng,LIP i ng ( 676) LoadBa l anc eandQoS Awa r eSe r v i c eCompo s i t i on Me t hodUnde rI nc en t i veMe chan i sm !!!!!!!!!!!!!!!!!!!!!!!!!!!!! LIU Yi ng,J IAO Yux i n,WU Xi ao zhu ( 684) En t r opy At t r i bu t eReduc t i ono fOb e c t  I nduc edThr e e WayConc ep tLa t t i c e j !!!!!!!!!!!!!!!!!!!!!!!!!!!! WU Rong,ZHANG Wen uan,LIJ i n i n( 693) j j OddNumbe rSp l i t t i ngCy c l eandI t sApp l i c a t i on !!!!!!!!!!!!!!!!!!!!! WUJ i nc a i( 70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Ⅹ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 年 犖狅. 6 Pr e f ab r i c a t edBu i l d i ngPr e c a s tSupp l i n Managemen to fVi sua lKnowl edgeMap Us i ngB i b l i ome t r i cMe t hod yCha !!!!!!!!!!!!!!!!!!!!!!!!!! QIN Xuan,ZHANGZhaox i n,ZHU Qi any i ng ( 709) Re s e a r chonS t i f f ne s sandS t r e s so fSpe c i a l ShapedAu t omob i l eSe a tSp r i ng !!!!!!!!!!!!!!!!!!! LIN B i nghong,HUANGZh i hu i,WANG Yuhu i,MU Yun f e i( 720) Op t imi z a t i onAna l s i so fSuspens i onSy s t em Pa r ame t e r so fS t r add l eMono r a i lVeh i c l e Wi t hS i ng l eAx l eBog i e s y !!!!!!!!!!!!!!!!!!!!!!!!!!!!!! WEN Xi i xue ( 725) aox i a,HAN Ke,DU Z De s i fLQGCon t r o l l e rf o rAc t i veSuspens i onUs i ng AHP KCA gno !!!!!!!!!!!!!!!!!!!!!!!! ZHAOJ i an,LIUJ i ang,LIMi ngx i ng,YUAN Ce ( 732)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Ve r t i c a lBe a r i ngCapa c i t fCemen t ed i lP i l eRoo t ed Wi t hSho r t r ePHCP i i l e ?So ?Co yo peP !!!!!!!!!!!!!!!!!! DUJ i n i n,CAIQi i zhuo,FANGShux i n,LIN Hao ( 740) j peng,SUSh Ca l cu l a t i on Mode land Me t hodo fComp r e s s i veCapa c i t fGr ou tBodyf o rComp r e s s i on TypeAncho r yo !!!!!!!!! RAN Meng i,TU B i ngx i ong,LIU Chao,J IAJ i nq i ng,CAIYanyan,ZHANGL i hua ( 748) j Expe r imen tonUn i ax i a lComp r e s s i onBehav i o r so fCFRPBa r si nCons t r a i n tCond i t i on !!!!!!!!!!!!!!!!!! CHENShuang,GUANJ iwen,LIANGShu i a,CHEN Hongme i( 758) j B l a s t i ng Vi b r a t i onI n f l uenc eZoneandDamp i ng Op t imi z a t i ono fNew Tunne lUnde rEx i s t i ngRa i lwayS t r uc t u r e !!!!!!!!!!!!!!!!!! SHIWe imi n,HEFang,CHENSh i ha i,J IE Ha i r ong,LIHa i bo ( 764) I n f l uenc eo fI n i t i a lSo i lTempe r a t u r eandGr oundwa t e rSe epageonSe ve r a lSupp l i sandOneCen t r a l yP pe 772) Re t u r nP i a tExchange r !!!!!!!!!!!!!!!!!!!!!!! LIU Di an,DU Zhenyu ( peHe Eva l ua t i ono fPede s t r i an Wi ndEnv i r onmen tonCons i de r i ng Unde r l i ngSu r f a c eComp l ex i t y y !!!! DENGJ i r an,ZHANG Xi angmi n,HU Ha i t ao,QIAN Chang zhao,CHEN Changp i ng ( 784) i anxun,LIS Day l i t i ngandEne r t i onPe r f o rmanc eEva l ua t i ono fDoub l e Laye rPho t ovo l t a i cEx t e r i o rWi ndow gh gyConsump Bu i l d i ngsUs i ngImp r ovedTOPS I S Me t hodo fGr eyRe l a t i ona l !!!!!!!! LIN Chengka i,CHENG Yuanda,YANGJ i nmi ng,GAOFeng,QINZh i sheng,WU Fan ( 792) Ana l s i so fSpa t i a l Tempo r a lEvo l u t i onandBa ckwa r dTr a e c t o r fAe r o s o l si nGuangdongPr ov i nc e y j yo !!!!!!!!!!!!!!!!!!!!!!!!!!!!! MU We i,TU P i ng,LIANGJuan zhu ( 800) Comb i nedTox i c i t lAna l s i so fSo i lDe t e c t i on Wi t h犞犻 犫 狉 犻 狅犳犻 狊 犮犺犲 狉 犻 y Mode y !!!!!!!!!! J IANG We i,XIAO Xi n,WANG Kun,WUJ i n zh i,ZHANGL i ang,LU Fangx i ao ( 809) Sho r t Te rm Powe rLoadFo r e c a s t i ng Unde rEMDGRU At t en t i on Me chan i sm !!!!!!!!!!!!!!!!!!!!!!!!! FANG Na,YUJun i e,LIJunx i ao,CHEN Hao ( 817) j /Q Da Lo s syI t aComp r e s s i onSchemeUs i ngCommonPub l i cRad i oI n t e r f a c ePr o t o c o l !!!!!!!!!!!!!!!!!!!!!!!!! DUAN Hu i i l i ang ( 825) peng,LINGChaodong,LUOJ Ae r o spa c eI n t e l l i eEn t i t c ogn i t i on Me t hodBa s edonPr e Tr a i n i ng Mode l genc yRe !!!!!!!!!!!!!!!! WEIMi ng f e i,PANJ i,CHENZh imi n,ME iXi aohua,SHIHu i 831) peng ( Ho tAl l o c a t i onPr ob l emo fWe i t ed犽  ou t  o f  狀Sys t ems Wi t hI n t e r dependenc e !!! FAN L i,YOU Yi np i ng ( 838) gh 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Semi No rm 狆犃 !!!!!!!!!!!!!!!!!!!!!!!!!!! SHIHu i hua ( 844) To t a lCon t en t so fVo l.42 !!!!!!!!!!!!!!!!!!!!!!!!!!!!!!!!!! (Ⅰ~Ⅹ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华侨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 然科学综 合性学 术刊 物. 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和理 论与实 践相 结 合 的 方 针,广 泛 联 系 海 外 华 侨和港、澳、台、特区的科技信息,及时反映国内尤其是华侨大 学等高 等 学 府 在 基 础 研 究、应 用 研 究 和 开 发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和繁荣 社会 主义科 技事业 服 务. 本 刊 主 要 刊 登 机 械 工 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计算 机 技术、应 用 化 学、材 料 与 环 境 工 程、化 工 与 生 化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数学和管理工程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的学术总 结,新技术、新设计、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理论的论述,以及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论等内容. 1 投稿约定 1. 1 作者应保证文稿为首发稿及文稿的合法性;署名作者对文稿均应有实质性贡献,署名正确,顺序无 争议;文稿中所有事实均应是真实的和准确的,引 用他 人 成 果 时,应 作 必 要 的 标 注;不 违 反 与 其 他 出版机构的版权协议及与其他合作机构的保密协议;无抄袭、剽窃等侵权行为,数据伪造及一稿两 投等不良行为 .如由上述情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由作者本人负全部责任 . 1. 2 自投稿日期起 2 个月之内,作者 不 得 另 投 他 刊 . 2 个 月 之 后,作 者 若 没 有 收 到 反 馈 意 见,可 与 编 辑 部联系 .无论何种原因,要求撤回所投稿件,或者变更作 者 署 名 及 顺 序,需 由 第 一 作 者 以 书 面 形 式 通知编辑部并经编辑部同意 . 1. 3 作者同意将该文稿的发表权,汇编权,纸型版、网络 版 及其他 电子 版 的 发 行 权、传 播 权 和 复 制 权 交 本刊独家使用,并同意由编辑部统一纳入相关的信息服务系统 . 1. 4 来稿一经刊用,作者须按规定交纳版面费,同时编辑部按篇一次性付给稿酬并赠送该期刊物 .本刊 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文摘期刊和数据库列为收录刊源,对此特别声明不另收费用,也不再付给稿酬 . 1. 5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理 . 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 1 来稿务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论点鲜明、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文字精练、数据可靠. 2. 2 论文题名字数一般不超过 18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文中各级层次 标题要 简短 明确,一般不超 过 15 字,且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 2. 3 署名作者应对选题、研究、撰稿等作出主要贡献 并能文 责自负,一 般 以 不 超 过 3 名 为 宜 .作 者 单 位 应标明单位、所在城市、省份及邮政编码 . 2. 4 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使用的方法、获得的结果和引出的结论等,应写成独立性短文且不含图表 和引用参考文献序号等 .其篇幅一般以 150~250 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以 4~8 个为宜 . 2. 5 量和单位符号等要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 2. 6 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图表;画成曲线图的数据,不宜再列表 .图表应有中英文标题 . 2. 7 参考文献仅选最主要的,且已公开发表的,按规范的内容、顺序、标点书写列入,并按其在文中出现 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和标注. 参考文献不少于 15 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引用 . 2. 8 英文摘要尽可能与中文摘要对应,包括题目、作者 姓名、作 者 单 位、摘 要、关 键 词 .用 过 去 时 态 叙 述 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并符合英文写作规范 . 2. 9 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注明收稿日期;通信作 者为可 联系 作 者 的 姓 名、出 生 年、性 别、职 称、学 历、研 究方向、电子邮件地址;基金项目为课题资助背景及编号,可几项依次排列 . 2. 10 投稿请直接登陆本刊唯一官方网站( www. hdxb. hqu. edu. cn)在线投稿 .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犚犆犆犛犈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犐 犛犜犐犆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本刊被以下国内外检索期刊和数据库列为固定刊源 ·美国《化学文摘》( CAS)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 STN 国际”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源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力学文摘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国数学文摘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VINITI)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copus) ·德国《数学文摘》( Zb lMATH)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机械工程文摘 ·中国化学化工文摘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中国物理文摘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犑犗犝犚犖犃犔犗犉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SCIENCE ) Huaq i aoDaxueXuebao (Z i r anKexueBan ) (双月刊,1980 年创刊 ) 第 42 卷 第 6 期 (总第 182 期) 2021 年 11 月 20 日 (B imon t h l t a r t edi n1980 ) y,S Vo l. 42No. 6 ( Sum182) Nov.20,2021 主管单位: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主办单位: 华 侨 大 学 ( 中 国 福 建 泉 州 362021 ) ( 中 国 福 建 厦 门 361021 ) 编辑出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话:0595  22692545 烄电 烌 电子信箱:j ourna l@hqu. edu. cn 址:www. hdxb. hqu. edu. cn烎 烆网 主 编: 黄 仲 一 印 刷: 泉 州 晚 报 印 刷 厂 国内发行: 福 建 省 泉 州 市 邮 政 局 订 购 处: 全 国 各 地 邮 政 局 (所 ) 国外发行: 中 国 出 版 对 外 贸 易 总 公 司 (北京 782 信箱,邮政编码 100011) 犆狅犿狆犲 狋 犲 狀 狋犃狌 狋 犺狅 狉 犻 狋 a t i on 狔: TheEduc Depa r tmen to fFu i a nP r o v i n c e j 犛狆狅狀 狊 狅 狉: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y ( , Quanzhou362021 Fu i an,Ch i na) j ( Xi amen361021,Fu i an,Ch i na) j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 HUANGZhongy i 犈犱 犻 狋 犲 犱犪狀犱犘狌犫 犾 犻 狊 犺犲 犱犫狔 Ed i t o r i a l Depa r tmen to fJ ou rna lo f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r a lSc i enc e) y( : l 0595  22692545 烄 Te 烌 Ema i l:j edu. cn ou rna l@hqu. //www. t hdxb. hqu. edu. cn烎 p: 烆 Ht 犇犻 狊 狋 狉 犻 犫狌 狋 犲 犱犫狔 Ch i naPub l i c a t i onFo r e i gn Tr ad i ngCo rpo r a t i on ( P. O. Box782,Be i i ng,100011,Ch i na) j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  501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5  1079/N 国内邮发代号:34  41 国外发行代号:NTZ1050 00 元/册 国内定价:10. 60. 00 元/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