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

Warm light(温暖)14 页 281.261 KB下载文档
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
当前文档共1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8级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方案.pdf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中医骨伤 二、专业代码 620104K 三、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专科上线的考生。 四、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全日制专科 五、就业面向 (一)职业领域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健康服务机构,从事中医临床诊疗、中医正骨、创伤急救,社区疾病 控制与预防、中医康复、中医药卫生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岗位 1.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骨 伤科、中医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医务工作; 2.预防保健工作: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科以及中医治未病科从事中医预防保健工 作; 4.中医健康服务行业:中医正骨、中医康复、针灸推拿等工作。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管理条例,坚持面向基层,突出中医骨伤不开刀、效 果好、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优势,注重岭南中医正骨技术传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 质高,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熟悉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防治,系统掌握中医骨伤专业 基本理论、临床诊疗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胜任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工作。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贯彻落实 党和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规,诚实守信,甘于奉献,志愿为 人类健康而奋斗。 (3)热爱中医药事业,尊重生命,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 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4)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5)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1.知识要求 (1)具有较全面的中西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中西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具有处理常 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诊治农村、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对危急重症进行急 救处理的能力。 (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基础、中医正骨学、中医筋伤内伤学、骨伤科影像诊断学、中医骨 病学及西医内科学、外科学概要、骨科手术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医疗康复工作所 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 (3)熟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医学伦理学、 全科医学概论、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4)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借助辞典阅读专业知识书刊;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能力要求 (1)具有较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中西医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具有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骨伤科疾病)的基本技能。 (2)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农村、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对危急重症进行急救处理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今后提高层次和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职业素养 (1)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 助。 (3)尊重患者,遵守医学伦理,保护患者隐私,理解患者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卫 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5)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谨慎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 七、职业证书 (一)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根据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医骨伤专业大专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 1 年后, 可参加全国(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者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并进行执业注册方可从事 中医医疗工作。 (二)职业技能证书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可以考中医刮痧师、中 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炮制与配制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保 健按摩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社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公共任选课、专业 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和临床实习五大模块。各模块学时分配见表 1。 表 1 中医骨伤专业各模块学时分配表 模块 性质 通识社科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选修课程 毕业实习 合计 必修 必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学时数 理论 实践 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 274 370 402 220 192 286 408 16 1050 1530 15.5 21.8 27.0 8.0 35.6 100 1438 公共选修课 模块 性质 学分 总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选修课 选修 6 108 3.53% 1. 通识社科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 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军事理论、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 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中医药学、西医学、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人正常体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机 能实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骨伤学基础 3.专业技能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医骨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娴 熟的临床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正骨学、中医筋伤内伤学、骨伤科影像 诊断学、中医骨病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概要、骨科手术学 4.选修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临床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康复医学、骨伤生物力学基础、常用护理技术、 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岭南西关正骨手法、全科医学概论 5.临床实习 学生参加毕业实习 43 周。实习期间,参加中医骨伤科,西医骨科,影像科,中医内、外、妇、儿科, 针灸推拿科、急诊科的出科理论考试与床旁技能操作考试。 (二)专业核心课程 1.中医基础理论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病因、发病、病机)及 其防治的认识,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2)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 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创设任务 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2.中医内科学 (1)课程目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 科。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 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方法,掌握常见中医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关键 和辨证论治方法。 (2)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 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 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本课程以脏腑、经络、气血津 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 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分绪论和各论两部分。各论介绍肺系病证、 心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及肾系病证等。 (3)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 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方法。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3.中医筋伤内伤学 (1)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医筋伤学的特点,筋伤的辩证诊断、临床表现、辩证诊断方 法、筋伤的治疗。熟悉筋伤理论及知识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了解筋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筋伤的预防。 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筋伤常见疾病的手法操作技能。 (2)教学内容:内容包括中医筋伤内伤学发展简史;筋伤、内伤常见病的含义病因病理、分类方法、 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治疗尤其是手法治疗和预防调护。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创设任务 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4.中医正骨学 (1)课程目标:掌握中医正骨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辨证治 疗中医正骨学范围内的常见骨折和脱位的能力,系统掌握中医骨伤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为今 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教学内容:内容包括中医正骨学的研究范围、发展简史;中医正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骨 折、脱位的病因病机、诊断以及辨证治疗的手法复位、固定方法、功能锻炼、药物治疗。掌握西关正骨等 岭南特色正骨手法。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创设任务 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5.中医骨病学 (1)课程目标:在学过中医骨伤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理论与骨 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实践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常见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现代骨病学知识与治疗技 术。特别是“骨关节先天性畸形、骨痈疽、骨痨、骨关节痹症、痿证、筋挛、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代谢性 骨疾病、骨肿瘤”等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治疗技术。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创设任务 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6.骨科手术学 (1)课程目标:了解与掌握骨伤科手术学的基本知识,对骨伤创伤科常见多发病的手术处理及手术 技术能有一定的了解,为今后在骨伤临床实习、工作中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为临床实践知识打下 扎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内容包括骨科手术学的研究范围,发展简史,发展方向;骨科手术学的基本理论知 识与技术;骨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现代骨外科学知识与技术。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创设任务 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 1.教学时间分配(见表 2) 表 2 教学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期 理论、实 践教学 一 考试、 机动 入学 教育 军训 16 2 1 2 二 18 2 20 三 四 五 18 18 2 2 20 20 22 六 毕业 实践 21 21 实习前 教育 毕业 教育 合计 21 1 1 1 23 总计 70 42 9 1 2 1 2、教学进程安排表及说明(见附件 1) 总学时 3017 学时,平均周学时 28 学时。教学进程表及说明见附件 1 1 126 九、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等。教学 团队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有合理的比例。 (1)专业教师生师比≤16:1; (2)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应达 80%以上。 2.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中医教育,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教学相长; (2)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3)原则上具有中医骨伤专业、骨外科专业教育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教育背景 (中医学、外科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等)的教师,应具备至少一年以上时间在三级甲 等中医医院实践进修的经历; (4)任职期间应具有一定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专任教师每 2 学年累计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时间应达 90 个工作日或以上; (5)具有扎实的中医骨伤专业知识、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必要的中医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熟练 掌握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6)熟知中医骨伤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 (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2)具有系统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中医骨伤临床能力;对本专业国内外的状况有一 定的了解,对行业对专业的需求非常了解,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对本专业的某一方向有较深的研究或将专 业培养方案与行业要求有机紧密结合; (3)科教研工作业绩突出,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学术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专 业著作、译著、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主持过市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或获市级以上教科研成果。 4.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聘任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系统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对本专业的某一方向有一定的 研究或将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要求有机紧密结合。 (3)有一定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参编高校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获得 校级以上教科研成果获、其他校级以上荣誉和表彰或参加市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研究。 5.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中医药事业和中医教育,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教学相 长; (2)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 (3)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 承担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且教学效果较好。 (4)身体健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 65 岁。 (5)与学校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服从教学安排与管理,并认真履行协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设施 1.校内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基本要求 围绕学生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主线,配备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达到培养高 素质临床型人才的目标。本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药理学实验 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 2.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医院中医各临床科室的真实情境,按真实设备、真实流程设计,使实训环境、 实训条件更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 (1)实训室设置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设置中医基础学实验室、中医诊断学实训室、中药标本馆、中医临床实训室、 针灸推拿实训室、中医骨伤实训室、中医正骨实训室、医学影像实训室、模拟手术室、西医诊断学实训室、 外科实训室。每室建设面积≥120 ㎡。 (2)主要实训设备 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仪器设备配置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主要实训仪器设备(以 40 人/班 标准配置)详见附表。(按照上述实训室,配好设备。) (3)实训基地功能。 中医骨伤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融“教、学、做”为一体,满足培养学生 中医治疗技术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本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加深了专业基 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诊断的基本诊断技能,中医骨伤治疗技术的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中医骨伤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还可为师生开展中医骨伤科学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骨伤从业人 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展临床医疗服务工作提供条件,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 中医实训基地。 (4)专业课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 90%以上。 3.实验(训)基地管理 (1)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实验(训)基地的管理工作; (2)制定完善的实验(训)室管理制度、实验(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训)操作规程、学生 实验室行为规范,以及实验员管理办法等,并严格执行; (3)实训指导教师由“双师型”教师或临床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专职实训指导教师须按学校有关 规定参加临床实践工作。 4.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1)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1)有相对固定的、满足毕业生实习需要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毕业实习 基地。毕业实习基地有完善的实习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2)拥有一支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兼职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综合素质好,职业能力强, 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胜任中医实训和实习指导工作。实习带教指导老师与实习生比例 1:1~3; 3)开设有中医骨伤科、西医骨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肛肠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 推拿科、急诊科、治未病科,业务范围涵盖常见疾病,能满足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要求。 4)有毕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实习大纲规定项目的完成率应达 90%以上,并有出科考 试和鉴定。 (2)教学见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项目选择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有中医骨伤科的综合医 院、有中医馆的基层医疗机构等。 2)临床指导教师、专业设施配备和见习场所等能满足开出见习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带教指导教师 与见习生比例为 1:10~15。 3)与学校之间交通便捷。 (3)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与医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习管理实行三级协同管理机制,即学校(实习办 公室) —系和医院(科教科或医务科)—实习科室(带教老师)。学校和医院的实习管理部门在临床教学中 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做好毕业实习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各部门应经常性地深入各实习科室进行实习教 学检查,及时了解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教材 专业课必须选用最新的国家规划教材,专业核心课必须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 版的国家规划教材。 可根据中医骨伤专业的办学特点与需要,选用一定数量校本特色教材。突出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根据中医临床的发展及时修订、更新。 实验实训(指导)教材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与教材内容相配套,能较好地体现中医临床工作 的需要。 2.图书 专业图书资料生均≥35 册;专业相关期刊种类≥15 种。 3.数字化教学资源 通过校院(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专业课程教学网站, 开发随身课堂、网络 课程、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课件、实训操作视频、理论与技能测试等各种 网上学习资源。 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教学图库、实训指导、考核手册、习题库、参考资料以及相关教学 网站链接等信息放置于学校课程网站中,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围绕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三基、注重临床”的改革原则,积极推进院校教育与 师承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方法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主要 通过示教、角色扮演、仿真练习、医院见习、床边授课、案例教学等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临 床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使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注重人文 关怀、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中医骨伤专业实行“2+1”的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含院校结合的单位)进行,包括学习 理论、技能实训、医院见习和社会实践,第三学年前往各实习医院进行为期 10 个月的中医传统的“师带 徒式”的毕业(顶岗)实习。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 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 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 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2.考核建议 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学业考核与职业态度考核相结 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岗位技能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 每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40%)和课程终结考核成绩(60%)构成。形成性考核包括作业(含 实验报告、学习过程考核(含阶段性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和职业态度考核(含学习态度),课程终结考 核包括期末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标准邀请临床一线专家共同制定,技能考核评定由专业老师和临床专家共同完成。 (六)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组织 根据本专业办学规模和教学管理实际需要,设置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临床教研室、针灸推拿教研 室、中医骨伤教研室、康复医学教研室。成立有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中医行政机构、中医保健服务行 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完善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成立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2.教学管理 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文件规定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医疗卫生事业、中医药健康 产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课程标准,规范编制专业教学计 划、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表、实训教学计划、实习计划等各类教学文件。 根据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表安排教学任务,下发教学任务书,写好授课计划和教案等。加强教学过程 管理,实施定期检查(开学初、期中、期末)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管理。针对教学的 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的不断提高。 十、继续专业学习深造途径 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继续专业学习深造: 1.在职参加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学业达到规定 要求,可以获得成人教育本科学历。 2.参加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临床技能。 附表 中医骨伤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设备一览表 实训室 序号 实训设备 单位 台/套数 中医基础(含中医 1 人体内脏模型 个 2 诊断 2 舌诊模型 个 3 3 脉象仪 个 5 4 中医脉象模拟人 个 1 5 中医舌诊专家系统 个 1 台 10 标本柜 1 2 全套中药生药 套 2 3 饮片标本 套 2 4 中药炮制、制剂、鉴定简易设备 台 1 1 中医临床接诊模拟训练系统 套 10 中药标本室 中医临床实训室 中医骨伤实训室 1 指骨夹板(大、中、小) 套 100 2 桡骨远端夹板(大、中、小) 套 100 3 前臂夹板(大、中、小) 套 100 4 上臂夹板(大、中、小) 套 100 5 股骨夹板(大、中、小) 套 100 6 小腿夹板(大、中、小) 套 100 7 三角巾 条 80 8 锁骨带 条 40 9 肋骨固定带 条 40 10 腰围 条 40 11 下肢皮肤牵引带(成人) 条 40 12 小儿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架 条 20 13 小儿下肢皮肤牵引(儿童)带 条 20 14 石膏绷带 箱 10 15 腋拐杖 个 40 16 普通担架 张 5 17 颈托固定器 套 40 骨科手术室 18 上肢外展架 套 40 19 上肢支(托)具----跨肘 套 4 20 超踝下肢支(托)具 套 4 21 超膝下肢支(托)具 套 4 22 软皮尺 个 40 23 钢尺 个 40 24 关节量角器 套 40 25 叩诊锤 个 40 26 音叉 个 40 27 全身标准骨架标本 套 10 28 人体全身骨胳挂图 套 10 29 各部位骨骼模型 套 10 30 阅片灯箱(大) 个 10 1 持针钳 把 80 2 线剪 把 80 3 拆线剪 把 80 4 手术刀片 套 100 5 刀柄 把 100 6 医用真丝编织线 套 40 7 医用缝合针(角针) 套 40 8 医用缝合针(圆针) 套 40 9 组织剪 把 40 10 全齿止血钳 把 40 11 不锈钢敷料镊(有齿) 把 40 12 不锈钢敷料镊(无齿) 把 40 13 不锈钢治疗碗 个 40 14 不锈钢方盒 个 40 15 换药车 辆 2 16 骨科手术用电钻 套 2 17 骨科手术用摆锯 套 2 18 显微手术器械包(配硅胶垫消毒盒) 套 1 19 手术显微镜 台 1 20 手术显微镜放大镜 2 倍 个 1 21 手术显微镜放大镜 4 倍 个 1 22 无损伤缝合线 袋 100 23 肌腱缝合线 袋 100 24 四肢骨牵引弓 套 4 25 牵引架(挂式) 套 4 26 牵引砝码 套 4 27 骨科牵引床 张 2 28 颅骨牵引弓 套 4 29 颅骨钻头 把 4 30 布朗氏架 套 4 31 克氏针 根 40 32 老虎钳 把 4 33 钢锤 个 4 34 上肢骨科器械 套 4 35 皮肤缝合模型 套 40 36 肌腱、血管、神经模型 套 40 37 止血带 套 40 38 整体反射无影灯 台 1 39 全自动手术床 张 1 针推实训室 40 骨科手术器械台 台 1 41 各种骨科钢板(不锈钢) 套 80 42 高频移动式 C 臂 X 光机 台 1 43 脊柱后路手术器械包 套 1 44 骨科手术牵引床 张 1 45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器械包 个 1 1 中医经络检测仪 台 10 2 48 穴位数字经络检测仪 台 5 3 穴位检测仪 台 5 4 人体肌肉模型教学仪(1 比 1 大) 台 5 5 针灸铜人模型(1 比 1 大) 个 5 6 170CM 全身人体骨骼模型医学模型 台 5 7 人体头颅骨模型(1 比 1 大) 个 10 8 手肌解剖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10 9 下肢肌解剖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10 10 人体骨盆模型(1 比 1 大) 个 10 11 脊椎典型病变模型医学模型(1 比 1 大) 个 10 12 美式人体层次解剖模型医学模型人 体局部解剖 台 5 13 电脑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医学模 型 JAW-170E 台 5 14 两性躯干模型(23 件)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5 15 头针模型(1 比 1 大) 瓶 20 16 人体经络穴位模型(80CM) 个 50 17 耳穴模型(30CM 大) 个 50 18 耳穴测量仪 台 10 19 脊椎典型病变模型医学模型(1 比 1 大)平行杠(配矫正镜) 个 10 1 综合模拟人体模型 个 5 2 中心示教台 套 2 3 X 光机 台 3 4 心电图机 台 10 5 超声波诊断仪 台 5 6 临床检验示教组合 套 10 1 全功能急救模型人 个 5 台 3 套 10 台 5 台 5 台 3 台 2 部 5 西医诊断学实训室 2 3 4 急救实训室 5 6 7 8 呼吸机 给氧装置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 洗胃机 除颤仪 起搏器 抢救车 注:实训室设备以 40 人/班标准配置 执 笔 人:张贵锋、廖小明 审 核 人:李万逸 2018级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表 课程 结构 分类 通识 社科 课程 考核 方式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教学要求及时数 二 三 四 五、六 校外 见习.实习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43周 1.2. 3.4 1.2. 3 4*2 4*2 4*2 104 2*16 2*18 2*18 20 28 /2*8 2*16 54 30 24 3*8/4*8 4.0 72 60 12 2.5 48 36 12 学分 理论 2.0 32 32 6.0 108 4 2.5 48 3.0 2000101 军事教育 2 2000102 体育与健康 3 2000103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2 4 2000104 大学英语 1 5 2000105 概论 6 2000106 7 2000107 形势与政策 1.2. 3.4 2.0 32 32 8 2000108 职业生涯规划 2 1.0 16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 9 2000109 就业与创业指导 10 2000110 11 2000111 创新与创业教育 1 2.3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 校内 实验 实训 2*18 4*2 4*2 4*2 1.0 16 16 1 2.0 32 16 1.2. 3.4 2.0 32 32 23.5 490 294 138 4.0 72 36 36 5*8/4*8 /3*8 16 /4*4 2*16 4*2 4*2 2320202 组织胚胎学 1 1.5 24 18 6 3 232020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1 2.0 32 26 6 4 2320204 中医基础理论★ 1 3.5 64 50 14 5 2320205 中医诊断学※ 2 2.5 40 30 10 6 2320206 生理学 1 1.0 30 30 7 2320209 药理学 2 2.5 48 48 8 2320210 中医骨伤科基础★ 3 4.0 72 52 20 9 2320211 中药学※ 2 3.0 60 50 10 6*10/ 10 2320212 方剂学※ 2 2.0 40 36 4 /5*8 11 2320213 2 1.5 24 24 /3*8 2 3.0 54 20 34 3*18 30.5 560 396 164 0 3 4.0 69 48 6 15 临床诊断基本技能 ※ 入 学 教 育 和 军 事 训 练 2 周 1 2320301 2 2320302 中医内科学★ 3 5.0 78 72 6 3 2320303 中医外科学 3 3.0 54 48 6 4 2320304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 3 3.0 54 36 5 2320305 外科学总论 2.0 36 36 6 2320306 4 4.0 54 48 6 4 4.0 72 66 6 4 4.0 72 66 6 3.0 72 36 7 内科学(含传染病 学) 中医筋伤内伤学 2320307 ★ 3 4*16 4*10/ 3*10/ /6*8 4*18 2*18 9 2320309 针灸推拿学 ☆ 10 2320311 中医骨病学 ★ 4 4.5 72 66 6 11 2320312 骨科手术学 ☆ 4 4.5 80 64 15 12 2320313 创伤急救技术 2.0 32 26 6 13 2320315 43.0 1070 20 毕业实习及毕业教 育 2*16 3*18 2320308 中医正骨学 ★ 4 4*2 3*18 3*5 4*18 3*2 3*18 3*2 18 8 3 4*2 实 1.毕业 习 实习42 前 周, 教 2.毕业 育 教育1 1 周。 周 2 小计 4*2 /2*8 学 前 1 周 2320201 人体解剖学※ 医学机能学实验技 术 局部解剖与断层解 2320214 剖 4*2 3*16 4 1 2*18 1 12 专业 课程 一 总课 时 1 小计 专业 基础 课程 实践 课程名称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期开设周学时数及周数 (时数*周数)(前/后) 18*3 3*2 4*18 3*2 4*18 3*2 36 4*18 4*18 3*2 4*18 3*5 2*16 1050 1050 小计 必修课:总学分/总课时 专业 限选 课程 1815 632 60 72 1050 141.0 2865 1322 362 72 1050 1 2320401 骨伤生物力学基础 3 1.0 16 16 2 2320402 显微外科手术 4 1.0 16 16 1*16 3 2320314 4 2.0 32 32 2*16 4 2320404 医学心理学 1.0 16 16 2*8/ 5 2320406 医学伦理学 1.0 16 16 2*8/ 6 2320407 卫生法规 1.0 16 16 /2*8 7 2320408 医患沟通 1.0 16 16 8 2320409 常用护理技术 1.5 24 18 6 9.5 152 146 6 0 150.5 3017 1468 368 72 中医妇儿科学(中 妇20+中儿16) 小计 (必修课+专限选)课程总课时/平均周学时 毕业考试: 1.针推临床实践技能 2.中医临床综合知识 公共 选修 课程 87.0 1 2000001 2 2000002 3 4 5 2000003 2000004 2000005 6 2000006 7 8 9 10 2000007 2000008 2000009 2000010 4 学期总学时 学期开课门次 学期考试门次 学期考查门次 必修课+专限选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能力培训课程 临床应用解剖操作 技术 中国书法 应用写作 音乐鉴赏 医学机能探索性实 验 医学文献检索 英语(四级) 英语(六级) 网络选修课程 小计 2.0 36 2.0 36 1.0 1.0 1.0 18 18 18 2.0 36 1.0 2.0 2.0 4.0 18.0 18 36 36 72 324 1*16 2*8/ /3*8 1050 23/24 24/27 28/26 24/27 12 4 8 17 4 13 3017 13 5 8 13 5 8 说明: 1.第一、二学年的每学期教学安排为 20周,其中第一学期安排2周军事训练,原则上每学期最后2周为复习考试周; 2.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按每周25学时计算。 3.《时事与政策》安排周一至五看半小时 《中央新闻》,另每学期安排时事政策讲坛 8学时。“概论”全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大学英语》参加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 5. 公共选修课安排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上课 ,在校期间每生需修学分不少于 6学分。 6.学生寒假1周、暑假2周到当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社会实践 。 7.★为专业核心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