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

哥特式、悲伤59 页 8.527 MB下载文档
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
当前文档共59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2:浙江长龙山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公示稿).pdf

证书号:水保监测(沪)字第 20220001 号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建设单位: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监测单位: 二〇二三年六月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责 任 页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 准:蔡玮良 (总经理) 核 定:郭亚丽 (副总工程师) 审 查:陈希青 (高级工程师) 校 核:陆剑峰 (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陆剑峰 (高级工程师) 编 写:张 鹏 (工程师)(参编第 1~3 章) 魏 伟 (工程师)(参编第 4~6 章) 施明新 (工程师)(参编第 7~8 章) 目 录 前 言 .............................................................................................................................. 1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 4 1.1 建设项目概况 ................................................................................................... 4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 8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 11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 18 2.1 扰动土地情况 ................................................................................................. 18 2.2 取料(土、石)、弃渣(土、石、矸石、尾矿等) ................................. 18 2.3 水土保持措施 ................................................................................................. 18 2.4 水土流失情况 ................................................................................................. 19 3 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 20 3.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 20 3.2 取料监测结果 ................................................................................................. 21 3.3 弃渣监测结果 ................................................................................................. 21 3.4 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 22 3.5 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 25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 26 4.1 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 26 4.2 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 27 4.3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结果 ................................................................................. 27 4.4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 ................................................................................. 28 5 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 29 5.1 水土流失面积 ................................................................................................. 29 5.2 土壤流失量 ..................................................................................................... 30 5.3 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 32 5.4 水土流失危害 ................................................................................................. 33 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 34 6.1 扰动土地整治率 ............................................................................................. 34 6.2 水土流失治理度 ............................................................................................. 34 6.3 土壤流失控制比 ............................................................................................. 35 6.4 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 35 6.5 林草植被恢复率 ............................................................................................. 35 6.6 林草覆盖率 ..................................................................................................... 36 7 结论 ............................................................................................................................ 37 7.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 37 7.2 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 37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38 7.4 综合结论 ......................................................................................................... 38 8 附图及有关资料 ........................................................................................................ 39 8.1 附件 ................................................................................................................. 39 8.2 附图 ................................................................................................................. 39 前 言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是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 分内容已包含在批复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浙水许﹝2015﹞ 28 号)中,原业主营地位于下水库天荒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南侧,205 省道旁边的一 处平地,鉴于业主营地主要建筑物为中控室、机电设备库、办公楼、宿舍楼等,是电 站的附属建筑物,为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考虑运行和管理方便, 根据中国三峡集团意见,业主营地调整至进厂交通洞洞口附近,位于潘村水库右岸, 该地块原布置为砂石料加工系统和施工场地。建设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地方水行 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单独编制了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2018 年 3 月,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受建设单位委托编制完 成《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2018 年 6 月安吉县水利局批复了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批复文号:安水﹝2018﹞122 号)。 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 保﹝2019﹞160 号)和《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4 年 9 月通过,2015 年 3 月 1 日 起施行)的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项目,应当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本工程是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国家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 规规定,积极跟进水土保持工作,2017 年 7 月,受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委托,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土保持监测任务(监 测范围包含业主营地)。为指导项目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国家与水利部水土保持 监测管理有关规定,我公司在现场踏勘和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水土保持监测 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及批复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明确了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指标、方法、频次、监测点布局及实施安排等。 项目组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并结合水土流失类型区 和防治责任分区的特点,确定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区域。本工程根据方案要求结合现场 实际情况,开展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料)情况、水土流失情况、 水土保持措施等现场监测及记录。监测期间,对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地方及时向建 设单位发送水保整改意见函,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定期完成水土保持监 1 测季报,并及时报送建设单位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现根据工程设计、施工、监理 资料以及现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编、汇总、统计和总结分析,编制 完成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本工程总占地面积 8.76hm²,全部为永久占地,工程累计挖方 22.24 万 m3(自然方, 下同),填方 10.52 万 m3,借方量为 0.93 万 m3,弃渣 12.65 万 m3,弃土全部运至赤坞 弃渣场(赤坞弃渣场属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由电站一并验收)。业主营地初 步设计工程概算动态总投资 1.05 亿元,其中土建投资 0.84 亿元。工程实际完成总投资 16918 万元(未决算)。建设资金由建设单位自筹。 本工程于 2017 年 3 月开工,2022 年 6 月完工,总工期 64 个月。本工程实际水土 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 8.76hm2 ,较批复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9.02hm2 减少 0.26hm2。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工程施工管理规范,施工活动控制在永久占地范围内, 实际未对周边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区未发生。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根据主体 工程总进度计划,分步分阶段按照主体工程施工建设进度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基 本满足“三同时”的要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专项设计要求, 对工程的各防治分区结合各自特点,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 防治效果。项目完工后,水土流失防治指标中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 99.88%,水土流失 治理度达到 99.77%,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 2.08,拦渣率为 99.12%,林草植被恢复率达 到 99.76%,林草覆盖率达到 54%,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方案报告书中提出的水土保持 防治目标。 在本工程水土保持调查监测及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安吉县水利局、浙江长龙 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及工程监理单位等有关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2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主体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名称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联系人 史广义/ 15852497477 业主营地主要建筑物为中控 建设地点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建设规模 室、机电设备库、办公楼、宿 所属流域 太湖流域 舍楼等,是电站的附属建筑物 工程总投资 1.05 亿元 工程总工期 64 个月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 张鹏 监测单位 联系人及电话 限公司 /18717944416 自然地理类型 南方红壤区 防治标准 一级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监 1.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定位监测(沉沙池法) 2.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调查监测 测 内 3.水土保持措施情况监测 调查监测 4.防治措施效果监测 调查监测 容 5.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调查监测 水土流失背景值 350t/km2•a 方案设计防治责任范围 8.76hm2 容许土壤流失量 500t/km2•a 水土保持投资 1430.96 万元 水土流失目标值 350t/km2•a ①主体建筑物区:表土剥离 0.48 万 m3、弃渣外运 12.65 万 m3、覆土 0.93 万 m3、场地平整 2.16hm2、C25 混凝土截洪沟 165.72m3、M10 浆砌石截洪沟 110.29m3、C25 混凝土排水沟 82.10m3、C30 混凝土箱涵 209.20m3;栽植乔木 1020 株、铺设草皮 0.35hm2、TBS 植物护坡 1.78hm2;临时排水沟 684m、基坑排水 防 沟 45m、沉沙池 2 座、集水池 4 座、钻渣泥浆沉淀池 5 座、塑料彩条布 2372m2。 治 ②道路及停车场区:表土剥离 0.14 万 m3,C25 混凝土排水沟 654.62m3。 措 ③绿化区:表土剥离 0.2 万 m3、场地平整 2.19hm2、覆土 0.72 万 m3,栽植乔木 1681 株、栽植灌木 19886 施 株、铺植草皮 0.422hm2、撒播草籽 0.6hm2、抚育管理 2.19hm2、框格梁植草护坡 0.83hm2。 ④施工临时设施区: 场地平整 0.2hm2、 覆土 0.1hm2,栽植乔木 128 株、栽植灌木 1325 株、撒播草籽 0.056hm2、 抚育管理 0.126hm2,临时排水沟 135m、沉沙池 1 座。 目标值 达到 分类指标 实际监测数量 (%) 值(%) 扰动土地整治率 土地整治面积 扰动土地总面积 95 99.88 8.15hm2 8.16hm2 监 测 结 论 防 土壤流失总治理 度 治 效 土壤流失控制比 果 拦渣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覆盖率 水土保持治理 达标评价 总体结论 主要建议 97 99.77 水土流失治理 达标面积 4.26hm2 水土流失总面积 4.27hm2 1.43 2.08 土壤平均侵蚀强度 240t/km2·a 容许土壤流失量 500t/km2·a 95 99.12 实际拦挡弃渣量 12.54 万 m3 总弃渣量 12.65 万 m3 99 99.76 植被恢复达标面积 4.13hm2 可恢复林草 植被面积 林草类植被面积 4.14hm2 扰动土地总面积 25 54 8.16hm2 4.73hm2 本工程中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实现了《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水土保持方 案报告书(报批稿)》中提出的水土保持防治目标。 满足水土保持验收要求 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对已建成的排水、防护工程进行自检,发现破损、堵塞的及时 修复、清理,确保排水系统发挥应有作用,加强项目区内的绿化养护 3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工程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潘村水库右岸、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进厂 交通洞与潘村水库溢洪道之间山坡上。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见图 1.1-1。 图 1.1-1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2)建设性质 本工程为新建建设类项目。 (3)工程规模与等级 工程总建筑面积 20267.88m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 6 度,设 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行车道路为沥青路面,宽度为 4~7m,人行道路为 1.5~2.0m;绿 化面积约为 4.35hm2。 (4)项目组成 4 本工程主要由 23 幢建筑物(中控室、机电设备库、办公楼、宿舍楼等)、地面停 车场、道路以及绿化区等。 (1) 总体布局 拟建场地呈北东向展布,根据现场生产、生活管理区不同功能,在生产生活区规 划中,同时结合地形,因山造势,把不同功能建筑进行组团分区,共分为办公组团、 员工宿舍组团、生活配套组团、仓储组团、室外活动组团。地块主入口设置在西侧低 线,对外通过漫水桥与 103 省道相连,对内直接进入办公前广场;次入口设置在西侧 高线,同上下库连接公路相连,南侧为办公组团,北侧为生活配套组团,尽端延伸至 宿舍组团。 办公综组团:由中控楼、办公楼(含培训楼)、档案楼,会议中心等组成,主楼 与翼楼面向西北侧呈半围合布置。在强调办公楼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兼顾组团的凝聚 性。办公组团设有一个观景平台广场,通过办公区组团建筑半围合而成,西北侧面向 潘村水库,结合场地现状及使用的舒适性,办公楼设置了架空层。 生活配套组团:由活动室、食堂组成;沿营地道路布置,两楼之间用连廊相通, 同时强调整个营地中轴对称性。 宿舍区组团:员工宿舍布置在北侧锥形山体上,结合地形现状和景观性原则,建 筑分别沿环形山体分三层台地布置。以少开挖为原则,建筑采用架空设计手法。 仓储配套区块:主要有食堂、室内活动中心和机电仓库,建筑周边用地较为紧凑。 (2) 管线部分 管线部分主要包括给排水工程、电力、通信等。 给水管线接入市政给水管网,从市政无负压加压泵站出水管接 DN100 给水管,沿 营地道路成枝状布置,沿途供给营地各单体生活用水。 室内排水采用污、废合流,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通过室外重力流 污水管排水至设在办公楼西南角的化粪池,化粪池出水进入旁边的市政污水调节池, 并由设在调节池内的污水提升泵压力排水至营地外的市政污水管网。 在营地东南侧设挡墙的坡顶上设有截洪沟,拦截坡面径流,截洪沟顺地势进入营 地内沿道路及自然冲沟设置排洪沟,最终排入潘村水库;屋面雨水经雨水斗和雨水管 有组织排水,沿道路、挡墙坡脚等设有排水沟,屋面及道路产生的地表径流汇集到附 近的排水沟,排水沟顺地势,汇入营地内的排洪沟或自然冲沟内,最终排入潘村水库。 5 电源从 10kV 开闭所引来两路 10kV 双重电源。项目建设区域已有稳定的通信条件, 本工程实施可依托现有的条件进行实施。 工程厨房燃料为天然气,燃气主干管从周边道路燃气管接入,燃气由业主另行委 托当地燃气公司设计。 (5)工程投资及工期 工程概算动态总投资 1.05 亿元,其中土建投资为 0.84 亿元。工程实际完成动态总 投资 16918 万元(未决算)。资金来源全部为建设单位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自 筹。 本工程施工总进度为 64 个月,项目已于 2017 年 3 月开工,于 2022 年 6 月完工。 (6)占地面积 主体工程设计中,工程征占地面积 8.76hm2,均为永久征地。主体工程征占地面 积见表 1.1-2。 表 1.1-2 项目占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hm2 项目 面积(hm2) 项目 直接 合计 建设区 影响区 主体建筑物防 治区 5.75 5.49 道路及停车场 防治区 1.08 1.08 0.26 占地类型(hm2) 合计 林地 5.49 4.09 1.40 包括 23 幢建筑物、广场、 硬化地表及项目区外侧 影响区 1.08 0.7 0.38 道路、地面停车场 0.55 场内及场地周边绿化面 2 积共 2.19hm (含布设施 工临时设施) 绿化区 防治区 2.19 2.19 2.19 1.64 施工临时设施 防治区 0.2* 0.2* 0.2* 0.20* 合计 9.02 8.76 8.76 6.43 0.26 备注 园地 主要为施工临时场地 2.33 注:“*”表示施工临建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不重复统计面积。 (7)土石方量 本工程设计挖填方总量为 32.76 万 m3,其中挖方量为 22.24 万 m3,填方量为 10.52 万 m3,借方为 0.93 万 m3,弃渣总量 12.65 万 m3,弃渣均为一般土方。 1.1.2 项目区概况 (1)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于低山丘陵地貌,位于山前坡地上,地面高程约 140~205m,起伏较大, 6 局部地势平坦,冲沟平缓地带地形坡度约 10~15°,局部山脊侧坡地形陡,达 35~40°。 项目区植被以竹林和茶叶为主。 (2)气象 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交替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是浙北地区的暴雨中心,暴雨发生机会较多,强度亦大,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据 大溪水文观测站 1962~1987 年观测资料统计,流域内年降水量为 1818.8mm,年蒸发 量为 900.6mm,最大、最小年降水量分别为 2316.6mm 和 1206.3mm,日最大降水量为 313.4mm,在上游分水岭分界处市岭站测得日最大降水量为 682.1mm,降水量年内分 配极不均匀,其中 4 月~9 月六个月占年降水量 71.9%,7~9 月三个月约占年降水量 41.6%。据大溪站 1974~1986 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 13.4°C,月平均最高气温 为 25.3°C,月平均最低气温 1.1°C,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 38.3°C 和-13.5°C。项 目区 2 年一遇 1h 最大降水量 40.8mm,5 年一遇 1h 最大降水量 41.4mm,10 年一遇 1h 最大降水量 42.0mm,50 年一遇 1h 最大降水量 42.6mm,100 年一遇 1h 最大降水是 43.8mm。 (3)水文 项目区位于西苕溪流域,在浙江省西北部,属于长江水系的太湖流域,流域面积 2267km2。山河港自南而北从工程区流过,全长约 30km,为西苕溪的主要支流之一, 也是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山河港发源于临安 安吉两市(县)交界的市岭村附近。 项目区发育 3 条冲沟,均为北西流向,最终流至潘村水库,其中 3#冲沟为场区内 最大冲沟,常年流水,流量约 30~40L/min,其余 2 条季节性流水,雨季沟水流量变化 大。 潘村水库位于浒溪主流山河港上游,集雨面积 33km2,水库总库容 169 万 m3,是 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的小一型水库。 (4)土壤 项目区所在地土壤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和水稻土等 4 个土类,垂直分布明显, 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 600m 以上的山地,红壤分布于 600m 以下的低山丘陵,潮土分布 在县域耕种熟化的旱地,水稻土分布于苕溪两岸、丘陵缓坡、河谷等部位。 根据现场查勘,工程沿线主要以黄壤和红壤为主。黄壤的表土层厚度一般在 10~ 30cm,有机质含量 5.77~7.33%,PH 值 5.5~6.1;红壤的表层土厚度一般在 10m 左右, 7 有机质含量可达 5~6%,PH 值多在 4.0~5.0,粘粒含量较高,并有显著的淀积现象。 (5)植被 项目所在地植被类型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林草覆盖率为 85%。安吉县的自 然植被因人为的频繁活动而保存不多,只有 800m 以上偏僻的山地尚存零星原始森林植 被区,目前多属于以马尾松、杉木、金钱松、鹅掌楸、竹类为主的人工植被或次生演 替植被。低丘缓坡上种植有油茶、板栗、山核桃、榧、茶叶和竹类等经济林。 工程沿线植被主要以马尾松、竹林(7 属,43 种)、灌丛等为主,项目区林草植 被覆盖率 75%。 (6)水土流失状况 项目区地形为山地丘陵,年降水量 1818.8mm,年内分配不均,梅雨历时长、雨量 大,台风雨雨量集中,强度大。水土流失类型以降水和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 为主,主要形式为面蚀,同时存在沟蚀或小切沟。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项 目区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南方红壤区,容许土壤流失量 500t/km2·a。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1.2.1 水土保持管理 本工程建设单位是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在管 理工程建设的同时,根据水利部对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按照“三同时”原则, 负责本工程建设期间水土保持措施的监督落实、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管理,使工程建 设与水土保持措施同步进行,以使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满足水土保持的规范要求。 为贯彻国家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积极跟进水土保持工作,按照《水利部 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通知》(水保 ﹝2017﹞365 号)和《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4 年 9 月通过,2015 年 3 月 1 日起 施行)的要求,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于 2017 年 1 月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承担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任务,业主营地为电站工程的 一部分,其监测内容已包含在电站工程监测工作中。为指导项目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根据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有关规定,我公司在现场踏勘和收集总结有关资料的基础 上,依据国家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及批复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监测成果, 8 编制本监测总结报告。 1.2.2 “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 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经安吉县水利局批复后,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根据 有关规定,在后续设计中要求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将水土保持方案的有关内容纳入到主 体工程设计中,以有利于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将方案中的水土保持新增投资纳入到 工程总概算中,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 单位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要求,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实施了相应的水土 保持措施,一定程度减少了水土流失。 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根据主体工程总进度计划,结合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的需要,按照“三同时”原则,以尽量减少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分步分阶 段按照主体工程施工建设进度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主体工程完工后,集中实施绿 化工程建设,各项措施基本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1.2.3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变更 为使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预防和治理因工程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 持实施条例》等要求,遵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 等法律法规,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受建设单位委托,于 2018 年 3 月,编制完成《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018 年 6 月安吉县水利局批复了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批复文号:安水﹝2018﹞ 122 号)。 根据《水利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变更管理规定(试行)》办水保﹝2016﹞ 65 号文,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情况和实际施工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水土保持 方案变更情况如下: (1)工程项目地点、规模变化情况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进厂交通洞洞口附近, 位于潘村水库右岸。建设位置未发生变化,不涉及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 治理区,但属浙江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9 本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方案设计为 9.02hm2 ,实际发生 8.76hm2,面积减少 2.88%。方案设计的开挖填筑土石方总量 27.66 万 m3、实际完成 32.76 万 m3,增加 18.44%。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变更管理规定(试行)》(办水保﹝2016﹞65 号),总体项目地点、规模变化均未发 生重大变更。 表 1.2-1 项目 工程地点、规模变化情况 方案设计 实际情况 涉及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 浙江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 预防区或者重点治理区 预防区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增加 30% 9.02hm2 8.76hm2 以上 开挖填筑土石方总量增加 30%以 27.66 万 m3 32.76 万 m3 上 线型工程山区、丘陵区部分横向位 移超过 300m 的长度累计达到该部 / / 分线路长度的 20% 施工道路或者伴行道路等长度增 全部位于红线 全部位于红线内 加 20% 内 桥梁改路堤或者隧道改路堑累计 / / 长度 20km 以上 变化百分比 变更及报批(备) 情况 无变化 不涉及重大变更 -2.88% 不涉及重大变更 18.44% 不涉及重大变更 / 不涉及重大变更 无变化 不涉及重大变更 / 不涉及重大变更 (2)水土保持措施变化情况 本工程方案设计表土剥离量 1.07 万 m3,实际完成 0.82 万 m3。方案设计植物措施 2.19hm2,实际完成 4.13hm2,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未发生重大变化。 表 1.2-2 水土保持措施变化情况 项目 方案设计 实际情况 变化百分 比 表土剥离量(万 m3) 1.07 0.82 -23.36% 植物措施总面积(hm2) 2.19 4.13 88.58% 重要单位工程措施体系变化 与方案基本一致 变更及报批(备)情 况 表土剥离减少量小于 30%,不涉及重大变 更 植物措施面积减少量 不小于 30%,不涉及 重大变更 不涉及重大变更 1.2.4 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的落实情况 自接受委托以来,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组按照《实施方案》对本工程施工情况、水 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水土流失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监测过程中虽有部分不符合水 10 土保持要求的情况,但监测项目组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及建议,建设单位均督促施工 单位将监测意见整改落实到位。 (1)排水沟部分存在淤积和堵塞 图 1.2-1 排水沟淤堵 图 1.2-2 清除淤积后 (2)边坡植物覆盖率不高 图 1.2-3 边坡植物覆盖率不高 图 1.2-4 植被抚育后 1.2.5 监督检查意见落实 无。 1.2.6 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处理情况 无。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3.1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监测项目组在现场踏勘和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 程规范标准及批复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于 2017 年 1 月编制完成《浙江长龙山抽水蓄 11 能电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监测项目组依据监测实施 方案和监测技术规程开展补充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根据监测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方法及监测频次,定期、不定期到现场 进行定点位监测以及调查监测。监测项目组通过整理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采用回顾 分析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扰动面积、土石方开挖情况和水土保持 措施实施进度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对施工期扰动土地侵蚀强度和侵蚀量进 行调查监测,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对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效果 进行分析,为后续的水土保持验收提供依据和支撑。 监测人员通过收集和整理监测区的原始自然地理情况及水土流失等资料,为水土 保持监测提供了可靠的原始依据。同时,为满足监测评价工作的需要,对项目现场开 展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监测、扰动范围变化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施情 况监测、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完成情况监测、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监测、水土保持措 施实施效果监测等工作,取得了较为完整的监测资料。 监测工作依据监测范围、分区分时段整理、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资料。重点分析 以下内容: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情况及变化的主要原因;土石方调配情况及变化原 因;原地貌、损坏植被、土地整治恢复的变化情况;项目建设前(建设前以卫星图片、 水保方案阶段资料以施工单位影像资料为主)、中、后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危害 情况;水土保持措施执行情况;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工 程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覆盖率等流行指标,对项目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防治特点和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 1.3.2 监测项目部设置 2017 年 1 月受建设单位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本工程的水土保 持监测任务。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组,项目组采用项目负责 人制,技术负责人负责总体技术把关,项目组设总监测工程师 1 名、报告校核审查人 员各 1 名,监测工程师 5 名。2017 年 2 月组织建设单位、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召开 了项目技术交底会议,并对现场进行了首次踏勘。首次踏勘后完成了《浙江长龙山抽 水蓄能电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2018 年 3 月根据批复的本工程的方案报告书, 12 在后续的监测中调整监测的相关内容并纳入电站工程监测,按时完成监测季报,所有 监测成果均由技术负责人校核、项目负责人审查后才形成正式成果,并报水行政主管 部门和建设单位。 表 1.3-1 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表 姓名 技术职称 从事专业 水资源、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环 境保护 陆剑峰 高工 陈希青 高工 张 鹏 工程师 水土保持 监测工程师 魏 伟 工程师 水土保持 监测工程师 施明新 工程师 水土保持 监测工程师 陆向阳 工程师 陈德忠 工程师 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 担任职务 总监测工程师 审查 承担工程内容 水土保持岗位证书号 项目负责人、项 水保监岗证第 1326 号 目校核 项目审查 监测工程师 监测工程师 水保监岗证第 1322 号 水土流失监测、 水保监 SBJC201900433 监测报告编写 水土流失监测、 水保监 SBJC201900432 监测报告编写 监测数据的汇总 整理和分析,监 水保监 SBJ20170514 测报告编写 监测数据的汇总 整理和分析 水保监岗证第 1323 号 监测数据的汇总 整理和分析 水保监岗证第 1324 号 1.3.3 监测点布设 根据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和水保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并结合水土流 失类型区和防治责任分区的特点,确定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组 进场时,本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水保方案确定的监测点已有多处无 法布设,因此共选定监测点 3 个,其中,集沙池法 2 处,绿化样地 1 处。监测方法以 实地调查为主,定位观测为辅,定期和不定期的巡视、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监测 点布设情况见表 1.3-1 及图 1.3-1~1.3-3。 表 1.3-1 监测分区 主体工程区 施工临时场地 绿化区 监测点 1# 2# 3# 水土保持监测点布设情况 位置 排水口 施工临时场地 集中绿化区域 13 经纬度 / / / 监测方法 集沙池法 集沙池法 标准样地法 1#监测点 2#监测点 图 1.3-1 3#监测点 水土保持监测点布设情况图 1.3.4 监测设施设备 为准确获取各项地面观测及调查数据,水土保持监测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相 结合的方法,借助先进仪器设备,使监测方法更科学、监测结论更合理,主要监测设 施设备包括固定观测设施和水土保持监测仪器。 本工程投入的水土保持监测设备从监测开始至监测工作结束使用状况良好,具体 投入的监测设备见表 1.3-2。 14 表 1.3-2 监测设备投入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用途、功能 1 烘箱 2 DHG-9123A/ DHG-9123AD 土样烘干 2 天平 2 FA2104S/ FA2104N 称量设备 3 磅秤 1 SCS-5 称量设备 4 取样环刀 1 200cm3 土壤容重测定 5 土样盒 1 200cm3 土壤容重测定 6 50m 皮尺 1 50m 测量距离和深度 7 手持 GPS 1 / 现场定位、测量经纬度 8 无人机 1 大疆御 2 采集图片、视频资料 9 相机 1 / 采集图片资料 10 电脑 2 HP 数据储存和处理 11 彩色打印机 1 / 资料、报告打印 12 汽车 1 丰田汉兰达 交通工具 1.3.5 监测技术方法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采用地面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巡查、资料收集分析相结合 的方式。 1.3.5.1资料收集和分析 本工程作为电站工程的组成部分,其监测内容包含在主体电站工程监测成果中。 具体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①施工过程中的地形、地貌、地表扰动等因子的变化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变化、 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变化情况、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情况等。 ②施工过程中的土方临时堆场的堆放量、堆放高度、防护等情况。 ③施工临时设施的拦挡、排水、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和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调查, 包括临时排水沉沙,临时堆土设置的临时排水沉沙设施、临时覆盖和临时撒播草籽防 护等措施。 ④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影响,主要为植被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当地 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⑤对施工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进行收集。 15 1.3.5.2定位观测 水土流失观测结合临时堆土场设置的沉沙池,通过观测径流和泥沙量确定区域的 侵蚀量,泥沙量采用测量淤泥厚度或烘干称重法测定。 1.3.5.3调查监测 调查扰动地表面积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对开挖、回填的土方临时堆场等重 点区域尤其要加强巡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更加有 效地防治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具体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①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及质量状况监测 编制调查表,采取宏观调查的方式,对工程区水土保持设施类型、数量及工程质 量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区域水土保持设施结构变化情况;核 实水土保持设施数量,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 ②植被生长发育状况调查 在工程绿化区域选择一定面积的标准地进行定位监测,抽样调查林草的成活率, 未满足成活率标准的应补植。植被生长发育状况主要调查树高、胸径、地径,林草的 郁闭度等。 植被生长发育状况采用抽样调查,在植物措施实施前观测一次,在各调查区域布 设一定数量的观测样地,植物措施建好后 1~2 月观测一次。监测内容主要为植被成活 率、保存率、覆盖度、密度等生长情况,植被生长发育状况于每年春、秋季进行,主 要调查树高、胸径、地径、郁闭度及密度等。本工程确定绿化样地监测点 1 个,监测 方法以调查监测为主。 ③施工结束后,调查施工临时场地区域的迹地恢复情况,包括土地整治面积、绿 化恢复面积等。 ④雨量观测,通过当地水文站收集同期降雨量观测数据获得。 ⑤施工结束后,调查施工临时场地、施工道路、以及临时堆土场的迹地恢复情况, 包括土地整治面积、植被恢复面积、土地利用情况等。 1.3.6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包括监测实施方案、监测记录表、监测意见、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等成果的提交 16 时间、对象(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 自 2017 年 1 月,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开展电站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以来,共编制 完成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1 份、监测季报及年报 25 份,监测范围包括枢纽工程区(含 业主营地)、道路区、料场区、弃渣场及中转料场及临时设施区。并于每一季度第一 个月月末提交上季度季报至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现根据各年度监测数据采集 整编、统计和总结分析,于 2023 年 6 月完成业主营地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17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2.1 扰动土地情况 本工程占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实扰动土地情况监测频次与方法见表 2.1-1。 表 2.1-1 扰动土地情况监测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1 2 占地面积 调查监测、资料分析 扰动范围 每季度一次 每季度一次 3 土地利用类型 每季度一次 调查监测、资料分析 4 变化情况 每季度一次 资料分析 备注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2.2 取料(土、石)、弃渣(土、石、矸石、尾矿等) 根据实际监测结果,本工程开挖土方可满足自身的需要,未设专门的取土(石、 料)场。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本工程弃方的全部运至政府指定的赤坞弃土场。 本工程临时堆土场监测情况详见表 2.2-1。 表 2.2-1 临时堆土场情况监测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1 数量 实地测量 2 3 位置 方量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4 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每月一次 实地测量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每月一次 巡查 备注 2.3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情况见表 2.3-1~2.3-3。 表 2.3-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监测方法和内容 序号 1 2 3 4 5 6 7 监测内容 措施类型 实施日期 位置 规格 数量 防治效果 运行状况 监测频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监测方法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实地测量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实地测量 实地测量 18 备注 表 2.3-2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监测方法和内容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1 2 措施类型 每季度一次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实施日期 每季度一次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3 位置 每季度一次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4 5 数量 覆盖度/郁闭度 每季度一次 每季度一次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实地测量 6 防治效果 每季度一次 巡查 7 生长情况 每季度一次 巡查 备注 2.4 水土流失情况 表 2.4-1 水土流失情况监测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监测方法 1 水土流失面积 实地测量、资料分析 2 土壤流失量 3 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水土流失危害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4 地面观测、资料分析 地面观测 实地测量、调查监测 每月一次 19 备注 3 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3.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共计 9.02hm2。 根据工程征地红线、施工总平面布置及现场监测复核,本工程实际水土流失防治 责任范围为 8.76hm2,较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防治责任范围减少 2.88%。 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情况详见表 3.1-1。 表 3.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监测表 方案设计 防治责任范 围变化情况 工程实际 项目 项目 建设 区 直接 影响 区 防治 责任 范围 项目 建设区 直接影 响区 防治责 任范围 项目 建设区 直接影 响区 防治 责任 范围 主体建筑物 防治区 道路及停车 场防治区 绿化区防治 区 施工临时设 施防治区 合计 5.49 0.26 5.75 5.49 0 5.49 0 0 0 1.08 1.08 1.08 1.08 0 0 0 2.19 2.19 1.99 1.99 0 0 0 0.2* 0.2 0.2 0.2 0 0 0 9.02 8.76 8.76 0 0 0 8.76 0.26 0 3.1.2 背景值监测 根据现场对项目区不同占地类型进行调查,参考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的 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确定本工程各防治分区的原生土壤侵蚀模数为 350t/(km²·a)。 3.1.3 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根据不同现场实际量测,结合施工月报和监理月报,核算出开工至今各年度扰动 土地情况。 工程扰动土地面积详见表 3.1-2。 20 表 3.1-2 工程每年新增扰动土地面积 单位:hm2 防治分区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合计 5.49 1.08 1.99 0.2 8.7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累计扰 动面积 5.49 1.08 1.99 0.2 8.76 3.2 取料监测结果 3.2.1 设计取料情况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未设取土场,工程所需砂、石料全部外购。 3.2.2 取料场位置、占地面积及取料量监测结果 根据施工单位上报资料及现场调查复核,本工程实际未设取土场。 3.2.3 取料对比分析 实际情况与方案批复阶段一致,未设置取土(料)场。 3.3 弃渣监测结果 3.3.1 设计弃渣情况 赤坞弃渣场属于坡地形弃渣场,设计堆渣顶高程 280.0m,最大堆渣高度为 90m, 占地面积 9.90hm2,容渣量 178 万 m3,渣场周边排洪渠为原弃渣场的排水设施,对其 不予扰动,截水沟顺接已有排洪渠,渣场截水沟采用 50 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设计洪 峰流量 3.70m3/s;弃渣场边坡按 1:2.0 放坡,每堆高 20m 设置一级宽 3m 的马道。 3.3.2 弃渣场位置、占地面积及弃渣量监测结果 实际弃土情况与方案批复阶段一致,弃渣运至政府指定的赤坞渣场,不再单独设 置弃渣场,共外运 12.65 万 m3。 21 3.3.3 弃渣对比分析 弃渣全部运至赤坞弃渣场,现无耕地和居民,且渣场周边已建有排水设施,《长 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已针对该渣场进行分析评价,弃渣场布 置基本合理,不存在制约性因素。 3.4 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3.4.1 设计土石方平衡情况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挖方总量 20.02 万 m3(其中表土 1.07 万 m3,一 般土方 9.19 万 m3,石方 9.48 万 m3,钻渣 0.28 万 m3),填方 7.88 万 m3(其中:一般 土石 0.76 万 m3,石方 6.05 万 m3,表土 1.07 万 m3),弃渣 12.14 万 m3(其中:一般 土方 8.43 万 m3,石方 3.43 万 m3,钻渣 0.28 万 m3),弃方运往弃土场。 3.4.2 实际土石方平衡监测分析 根据施工与监理月报统计及现场调查复核,本工程累计挖方 22.24 万 m3(其中表 土 0.82 万 m3,一般土石方 21.42 万 m3),填方 10.52 万 m3(其中:一般土石方 8.77 万 m3,表土 1.75 万 m3),借方 0.93 万 m3(均为表土),弃渣 12.65 万 m3(均为一般 土石方),弃方运往弃土场。 工程实际土石方平衡情况详见表 3.3-2。 22 表 3.3-1 单位:万 m3 设计土石方平衡情况表 填筑量 挖方 填筑总量 分区 主体建筑物 防治区 表土 一般 土方 石方 钻 渣 小计 1.07 8.76 8.78 0.28 18.89 0 绿化区防治区 挡墙、护坡及 排水工程 0.31 施工临时设施 防治区 0.12 合计 1.07 9.19 0.7 表土 9.48 一般 土方 石方 小计 一般 土方 石方 小 计 0.64 5.77 6.41 0.64 5.77 6.41 1.07 1.07 1.01 0.28 0.12 0.28 20.02 0.12 1.07 自身利用量 0.76 6.05 调 出 量 表 土 1.07 0.28 0.12 0.12 7.88 0.76 弃渣 借 方 0 1.07 0.28 23 调 入 量 表 土 一般 土方 石 方 钻 渣 小计 8.12 3.01 0.28 11.41 0 0.28 0.31 0 0.42 0.73 0.12 6.05 6.81 0 1.07 1.07 0 8.43 3.43 0.28 12.14 表 3.3-2 实际土石方平衡情况表 挖方 单位:万 m3 填筑量 调入 调出 借方 弃渣 表土 表土 表土 土石方 0.45 11.62 分区 表土 土石方 小计 表土 一般土方 小计 主体工程区 0.48 18.89 19.37 0.93 7.27 8.2 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 0.14 1.96 2.1 1.13 1.13 绿化区 0.2 0.45 0.65 0.72 0.25 0.97 0.12 0.12 0.1 0.12 0.22 21.42 22.24 1.75 8.77 10.52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 合计 0.82 24 0.14 0.14 0.14 0.14 0.97 0.38 0.06 0.1 0 0.93 12.65 3.4.3 工程土石方变化原因分析 工程土石方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开挖回填量略微增大,新增借方主要为绿化回填表土, 主要来源于电站主体工程。 3.5 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本工程无取土场,监测重点部位为主体工程区。根据调查施工月报、监理月报和 现场踏勘,采取了塑料彩条布等措施,对基坑边坡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 25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1 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工程措施的监测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根据统计,本工程实施了 综合护坡工程、表土剥离和回覆、土地整治、排水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工程 量见表 4.1-1。 表 4.1-1 编号 防护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施进度表 方案 设计 2017 2018 万 m3 0.67 0.2 0.28 单位 2019 2020 2021 2022 累计 (一)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1 2 截排水工程 2.1 C20 混凝土截洪沟 剥离表土 M10 浆砌石排水沟 m3 m3 m3 m3 m3 m3 m3 弃渣外运 万m 3 覆土 万m 3 C25 混凝土截洪沟 M10 浆砌石截洪沟 2.2 C20 混凝土排水沟 C25 混凝土排水沟 C30 混凝土箱涵 2.3 3 4 场地平整 5 hm (二)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Ⅱ) 1 2 2.1 136.2 114.2 82.1 95 209.2 0 12.14 3.74 7.17 1.21 2 0.53 12.65 0.93 0.93 2.16 2.16 0.14 0.14 0 654.62 1 2 剥离表土 土地整治工程 万 m3 0.26 2.1 场地平整 hm3 2.19 万 m3 0.97 覆土 82.1 224 绿化区防治区(Ⅲ) 1.2 110.29 0 0 (三) 场地平整 110.29 0 m3 1155.68 1.1 165.72 205 排水工程 M10 浆砌石排水沟 C25 混凝土排水沟 土地整治工程 112.3 48.66 0 万 m3 0.14 1 0 4.76 剥离表土 覆土 2.2 (四)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0.48 hm3 万 m3 654.62 0.2 0.2 1.29 0.9 2.19 0.21 0.51 0.72 0.2 0.2 0.2 0.1 0.1 0.1 26 4.2 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植物措施的监测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施工单位陆续对各分区空 地裸露面实施了较高规格的园林绿化,对南侧规划景观绿化地块进行了撒播草籽等措 施。 表 4.2-1 编号 (一) 防护措施 单位 方案设计 景观绿化 1.1 栽植乔木 株 1.2 1.3 2022 累计 1020 500 520 铺植草皮 hm 0.15 0.2 0.35 TBS 植物护坡 hm2 1 0.78 1.78 绿化区防治区(Ⅲ) 景观绿化 1.1 栽植乔木 株 2171 1.2 栽植灌木 株 19127 1.3 铺植草皮 hm2 1.4 撒播草籽 hm 2 2 框格植草绿化 抚育管理 (三) 2021 2 1 3 2020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1 (二)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进度表 674 1007 1681 8549 11337 19886 0.66 0.422 0.422 0.49 0.6 0.6 hm2 0.42 0.83 0.83 hm 2.19 2.19 2.19 215 128 128 1892 1325 1325 2 402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1 景观绿化 1.1 栽植乔木 株 1.2 栽植灌木 株 1.3 铺植草皮 hm 2 0.07 1.4 撒播草籽 hm3 0.05 0.056 0.056 2 抚育管理 hm2 0.2 0.126 0.126 注:绿化措施从 2020 年开始实施。 4.3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结果 根据资料收集、回访及现场调查,施工期间,工程采取的临时措施包括填方边坡 临时排水沟、沉砂池、临时苫盖等措施。本工程实施的临时措施的工程量详见表 4.3-1。 27 表 4.3-1 编号 防护措施 (一) 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实施进度表 单位 方案设计 2017 2018 2019 2022 累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1 临时排水、沉沙工程 1.1 临时排水沟 m 684 553 553 1.2 基坑排水沟 m 59 45 45 1.3 沉沙池 座 4 2 2 1.4 集水坑 座 7 4 4 2 拦挡 座 7 5 5 m2 1000 2.1 钻渣泥浆沉淀池 3 苫盖 3.1 塑料彩条布 (二) 1 1000 678 694 2372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临时排水、沉沙工程 1.1 临时排水沟 m 188 135 135 1.2 沉沙池 座 1 1 1 4.4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 通过分析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的监测结果,在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基 本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的相关设计进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达到了水土保持 方案的要求,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和防治效果情况详见表4.4-1。 表 4.4-1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和防治效果情况表 序 号 分 区 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 防护 分类 设计情况 实施情况 效果 工程 表土剥离、截排水工程、 已实施表土剥离、截排水工程、 措施 植物 1 主体建筑物 措施 防治区(Ⅰ) 弃渣外运 弃渣外运、覆土、场地平整 / 已实施景观绿化及 TBS 喷洒 良好 良好 临时排水沟、沉沙池、 临时 集水坑、 已实施临时排水沟、沉沙池、集水坑、 措施 基坑排水、钻渣防护、 基坑排水、钻渣防护、边坡防护等 良好 边坡防护 道路及停车场 2 防治区(Ⅱ) 3 绿化防治区(Ⅲ) 工程 措施 表土剥离、截排水工程 已实施表土剥离、截排水工程 工程 表土剥离、场地平整、 已实施表土剥离,已实施表土回覆、 措施 覆土 整地工程措施 28 良好 良好 植物 景观绿化、边坡绿化、 措施 4 抚育管理等 场地平整、覆土 已实施表土回覆、整地工程措施 良好 区(Ⅳ) 景观绿化、抚育管理 已实施绿化工程,抚育管理 良好 临时排水沟、沉沙池 临时排水、沉沙设施已实施 良好 措施 植物 措施 临时 措施 5 良好 抚育管理 工程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 已实施景观绿化、边坡绿化、 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1 水土流失面积 针对施工初期及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情况,我公司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确定 各年度水土流失面积,详见表 5.1-1。 表 5.1-1 防治分区 各年度水土流失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hm2)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年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4.98 3.88 2.98 2.07 2.07 2.07 2.07 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Ⅱ) 0.95 0.42 0.24 0.2 0.01 0.01 0.01 绿化区防治区(Ⅲ) 2.19 1.99 1.99 1.99 1.99 2.19 2.19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0.20) (0.20) (0.20) (0.20) (0.20) (0.20) (0.20) 合计 8.12 6.29 5.21 4.26 4.07 4.27 4.27 注:施工生产生活区位于主体工程区永久占地范围内,面积不重复计列。本工程 于 2017 年 7 月开工,主要为场地清表,本年度水土流失面积为 8.12hm2,其中主体建 筑物区 4.98hm2,道路及停车场区 0.95hm2,绿化区 2.19hm2,施工临时设施区 0.20hm2 (位于项目区绿化区内)。 2018 年主体工程区部分道路和场地进行硬化,部分建筑物主体施工完毕。本年度 水土流失面积为 6.29hm2,其中主体建筑物区 3.88hm2,道路及停车场区 0.42hm2,绿化 区 1.99hm2。 2019 年、2020 年、2021 年以及 2022 年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2019 年水土流失面 积为 5.21hm2 ,其中主体建筑物区 2.98hm2 ,其中道路及停车场区 0.24hm2 ,绿化区 1.99hm2;2020 年水土流失面积为 4.26hm2,其中主体建筑物区 2.07hm2,道路及停车场 29 区 0.2hm2,绿化区 1.99hm2,施工临时设施区 0.20hm2(位于项目区绿化区内);2021 年水土流失面积为 4.07hm2,其中主体建筑物区为 2.07hm2,道路及停车场区 0.01hm2, 绿化区 1.99hm2;2022 年水土流失面积为 4.27hm2,其中主体建筑物区为 2.07hm2,其 中道路及停车场区 0.01hm2,绿化区 2.19hm2;2023 年水土流失面积为 4.27hm2,其中 主体建筑物区为 2.07hm2,其中道路及停车场区 0.01hm2,绿化区 2.19hm2。 5.2 土壤流失量 本工程于 2017 年 3 月开工,2021 年 10 月主体工程完工,2022 年 6 月绿化全部完 工。水土保持监测项目于 2017 年 3 月进场,期间的水土流失量根据施工强度、不同地 表扰动类型的扰动程度和扰动面积,结合降雨量强度及电站工程监测结果进行计算。 根据监测数据,本工程施工期间累计土壤流失总量 164.20t,各年度土壤流失量分 别为: 2017 年,主要施工内容为场地平整等,对土壤扰动较小,期间土壤流失 18.04t。 2018 年,主要施工内容为场地的开挖、回填等,对土壤扰动较大,估算期间土壤 流失 54.57t。 2019 年,主要施工的内容为建筑物的修建、场地硬化,部分空地进行了绿化,同 时进行场地的开挖、回填等,水土流失量有所减少,估算期间土壤流失 42.25t。 2020 年,大部分场地已进行硬化,裸露空地进行绿化,土壤流失量较小,监测期 间土壤流失 23.17t。 2021 年,大部分场地已进行硬化,绿化开始施工,土壤流失量较小,监测期间土 壤流失 26.19t。 2022 年,植被绿化长势良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较好,土壤流失量较小,监测期 间土壤流失 17.14t。 2023 年,植被绿化长势良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较好,土壤流失量较小,监测期 间土壤流失 8.57t。 通过走访和调查,未发现工程建设对周边产生水土流失危害的情况。 30 表 5.2-1 分区 累计扰动面积 流失面积 (hm2) (hm2) (a) (km2·a)] (t) 4.89 4.98 0.42 560.00 11.62 1.08 0.95 0.42 400.00 1.58 2.19 2.19 0.42 530.00 4.84 0.00 0.00 0.50 530.00 0.00 8.16 8.12 0.46 482.96 18.04 4.89 3.88 1.00 900.00 34.92 1.08 0.42 1.00 650.00 2.73 2.19 1.99 1.00 850.00 16.92 (0.20) (0.20) 1.00 850.00 0.00 8.16 6.29 1.00 867.49 54.57 4.89 2.98 1.00 850.00 25.33 1.08 0.24 1.00 0.00 0.00 2.19 1.99 1.00 850.00 16.92 (0.20) (0.20) 1.00 850.00 0.00 8.16 5.21 1.00 842.00 42.25 4.89 2.07 1.00 350.00 7.25 1.08 0.20 1.00 500.00 1.00 2.19 1.99 1.00 750.00 14.93 (0.20) (0.20) 1.00 550.00 0.00 小计 8.16 4.26 1.00 311.00 23.17 主体建筑物防治 4.89 2.07 1.00 350.00 7.25 扰动地表类型 主体建筑物防治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2017 年 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小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2018 年 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小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2019 年 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小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2020 年 各防治分区年度土壤流失量汇总 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31 侵蚀时间 平均土壤流失强度[t/ 土壤流失量 分区 扰动地表类型 累计扰动面积 流失面积 侵蚀时间 平均土壤流失强度[t/ 土壤流失量 (hm2) (hm2) (a) (km2·a)] (t) 1.08 0.01 1.00 350.00 0.04 2.19 1.99 1.00 950.00 18.91 (0.20) (0.20) 1.00 450.00 0.00 8.16 4.07 1.00 129.00 26.19 4.89 2.07 1.00 350.00 7.25 1.08 0.01 1.00 350.00 0.04 2.19 2.19 1.00 450.00 9.86 (0.20) (0.20) 0.00 350.00 0.00 8.16 4.27 1.00 350.00 17.14 4.89 2.07 0.50 350.00 3.62 1.08 0.01 0.50 350.00 0.02 2.19 2.19 0.50 450.00 4.93 (0.20) (0.20) 0.50 350.00 0.00 8.16 4.27 0.50 350.00 8.57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治区(Ⅱ) 2021 绿化区防治区 年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小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2022 年 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小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 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 2023 年 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 (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Ⅳ) 小计 164.20 合计 5.3 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本工程未设置取料场,废弃的土方全部运至赤坞弃渣场,未单独设置弃渣场。本 工程取料、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为 0。 32 5.4 水土流失危害 根据对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和调查,本工程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较重视水土 保持工作和生态保护,施工过程中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实施各种预防保护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监测期内未观测到工程建设区施工扰 动造成的大面积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明显提高,也未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 33 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6.1 扰动土地整治率 经调查核实,本工程动土地面积为 8.16hm2(其中约 0.60hm2 未进行扰动),施工 结束后土地整治面积为 8.15hm2,扰动土地整治率为 99.88%,达到方案设计确定的 95% 的防治目标。 表 6.1-1 运行初期扰动土地整治情况 建筑物、场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hm2) 扰动土 扰动面 防治区 地硬化面 面积 地整治 积(hm2) 植物措施 工程措施 小计 2 2 积(hm ) (hm ) 率(%)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4.89 2.82 2.07 1.94 0.12 2.06 99.79 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Ⅱ) 1.08 1.07 0.01 0.01 0.01 99.99 绿化区防治区(Ⅲ) 2.19 0 2.19 2.19 2.19 99.9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0.20) (0.20) (0.20) 99.9 合计 8.16 3.89 4.27 4.13 0.13 4.26 99.88 6.2 水土流失治理度 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水土流失防治 面积是指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并使土壤流失量达到容许流失量以下的 面积,各项措施的防治面积均以投影面积计,不重复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工程措施面积+植物措施面积, 建设区水土流失总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永久建筑物占地面积-场地道路硬化面 积-水面面积-建设区内未扰动的微度侵蚀面积。 本工程水土流失面积为 4.27hm2,经调查,工程占地范围内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4.26hm2。经计算,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 99.77%,达到水土保持方 案 97%目标。运行初期水土流失情况见表 6.2-1。 34 表 6.2-1 防治区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hm2) 建筑物、场 水土流失 扰动面 地硬化面 面积 积(hm2) 2 积(hm ) (hm2) 植物措施 工程措施 小计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4.89 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Ⅱ) 1.08 绿化区防治区(Ⅲ) 2.19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0.2) 合计 8.16 2.82 1.07 0 2.07 0.01 2.19 3.89 4.27 1.94 2.19 (0.20) 4.13 0.12 0.01 0.13 水土流 失总治 理度 (%) 2.06 99.52 0.01 99.9 2.19 99.9 (0.20) 99.9 4.26 99.77 6.3 土壤流失控制比 项目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境内,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容许土壤流失量 500t/ (km²·a)。目前,经过采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治之后,项目区的蓄水保土能力 得到了恢复和改善。试运行期工程区土壤平均侵蚀强度为 240t/(km²·a),土壤流失控 制比为 2.08。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要求的试运行期土壤流失控制比 1.43 的防治目标。 6.4 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拦渣率: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量与工程弃土(石、 渣)总量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资料调查、现场监测,工程实际弃方 12.65 万 m3,但在土方临时堆置、运输、 防护的过程中仍产生了一些流失,经监测分析,得到有效防护的弃渣量约 12.54 万 m3, 拦渣率为 99.12%,达到水土保持方案 95%目标。 6.5 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类植被面积占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的百分 比,可恢复植被面积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的可以采取植物 措施的面积。 本工程项目区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为 4.14hm2,实际完成林草植被面积为 4.13hm2, 林草植被恢复率为 99.76%,达到水土保持方案 99%目标。林草植被恢复情况见表 6.5-1。 35 表 6.5-1 植被情况表 防治区 可恢复植被面积 (hm²) 植被恢复达标面积 (hm²) 林草植被恢复率 (%) 主体建筑物防治区(Ⅰ) 道路及停车场防治区(Ⅱ) 绿化区防治区(Ⅲ)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 合计 1.95 / 2.19 (0.20) 4.14 1.94 / 2.19 (0.20) 4.13 99.49 / 99.9 / 99.76 6.6 林草覆盖率 林草覆盖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面积占项目建设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至监测期 结束时,项目建设区扰动地表面积为 8.16hm2,未扰动面积 0.60hm2,项目建设区林草 植被面积 4.73hm2,林草覆盖率为 54%,达到批复方案确定的 25%的防治目标。 36 7 结论 7.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目前,本工程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方案报告书中提出的水土保持防治目标,具体 情况详见表 7.1-1。 表 7.1-1 序号 指标 名称 1 扰动土地整治率 2 5 水土流失 治理度 土壤流失 控制比 拦渣率 林草植被 恢复率 6 林草覆盖率 3 4 水土保持防治指标监测结果表 计算过程 累计扰动土地整治面积/ 扰动土地面积 累计治理面积/ 造成水土流失面积 容许土壤流失量/ 治理后土壤侵蚀模数 实际拦渣量/弃渣总量 实际恢复植被面积 /可绿化面积 累计绿化面积/ 实际扰动面积 监测 结果 GB50434 (一级) 评价 结果 水保方 案目标 值 评价 结果 99.88 95 达到 95 达到 99.77 95 达到 97 达到 2.08 1 达到 1.43 达到 99.12 95 达到 95 达到 99.76 97 达到 99 达到 54% 25 达到 25% 达到 7.2 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专项设计要求,对工程的各防治分区结 合各自特点,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专项设计要求,对工程的各防治分区结 合各自特点,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工程已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表土剥离与回覆、室外排水;水土保持植物措 施有栽植花草灌木、栽植乔木等;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有临时排水沟、沉沙池、泥浆沉 淀池、临时覆盖等,具有改善和恢复生态景观,满足水土保持要求。施工临时设施防 治区已实施的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有表土剥离与回覆、景观绿化、排水沟、沉沙池、沉 淀池、临时覆盖等,达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37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7.3.1 存在问题 无。 7.3.2 建议 建设单位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责任主体,充当主要角色。自本项目开 工以来,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为确保水保设施 后续继续良好运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强巡查,对枯死苗木及时进行补植。 (2)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对已建成的排水、沉沙及防护工程进行自检,发现破损、堵塞的及时修 复、清理,确保排水系统发挥应有作用。 7.4 综合结论 根据对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比照土壤侵蚀背景状况及固定监测点的监测结果 和实地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工程建设和施工单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保护, 施工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实施各种预防保护措施。根据监测成果分 析,可以得出以下总体结论: (1)通过对监测数据、全面调查资料和回顾分析,监测期内未观测到工程建设区 施工扰动造成的大面积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明显提高。 (2)通过对完工后各工程部位水保设施运行分项评价,认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做 得较好,特别是工程区内的绿化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各扰动地表生态恢复等 工作都取得较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 (3)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到位,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 告书(报批稿)》中提出的水土保持防治目标,全部指标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 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在工程建设期已得到落实,质量合格,投入试运 行以来运转正常,达到预期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满足水土保持验收要求。 38 8 附图及有关资料 8.1 附件 (1)水保方案批复 (2)监测历年遥感影像资料 (3)水保措施历史影像资料 (4)水保措施运行情况 8.2 附图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2)监测点布设及防治责任范围图 (3)监测正射影像 39 附件一 方案批复 40 41 42 43 44 附件二 监测历年遥感影像资料 2017 年 5 月遥感影像 2018 年 9 月遥感影像 2019 年 9 月遥感影像 2020 年 10 月遥感影像 2021 年 12 月遥感影像 2022 年 7 月遥感影像 45 附件三 水保措施历史影像资料 2018 年 3 月挡墙排水系统 2018 年 5 月临时苫盖 2018 年 12 月排水系统 2019 年 3 月表土剥离 2019 年 3 月草皮绿化 2019 年 5 月草皮绿化 46 2019 年 5 月框格梁防护 2019 年 9 月框格梁防护 2019 年 12 月表土回填 2020 年 3 月表土回填及苫盖 2020 年 3 月草皮绿化 2020 年 6 月表土回填 47 2020 年 9 月框格植草 2020 年 9 月绿化抚育 2020 年 12 月排水沟 2021 年 3 月绿化工程 2021 年临时苫盖 2021 年 5 月绿化工程 48 2021 年 9 月绿化工程 2021 年 12 月绿化工程 2022 年 6 月绿化工程及苫盖 2022 年 9 月绿化工程及排水沟 49 附件三 水保措施运行情况 2022 年 11 月绿化恢复情况 2022 年 11 月绿化恢复情况 2022 年 11 月拦挡措施情况 50 2022 年 11 月排水措施情况 51 附图一 地理位置图 52 附图二 监测点布置图及防治责任范围图 53 附图三 监测正射影像 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