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度报告.pdf
批准立项年份 2004 通过验收年份 2006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 2017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 实验室名称: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姜庆五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卫国荣/54237215 E-mail 地址:grwei@fudan.edu.cn 依托单位名称:复旦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陈泠/021-54237912 2018 年 5 月 12 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年度报告的表格 ..行数可 ...据实 ..调整 ..,不设附件,请做好相 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 3 月 31 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 ...由实验室人 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 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 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 “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 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 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 1;若排 名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 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 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 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准 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 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 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 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 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 2 年以上的全职人员;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 后研究人员等。 2.“40 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 40 周岁。 3.“科技人才”和“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 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 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 程(如:ITER、CERN 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 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方向 2 环境安全与人群健康 研究方向 3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研究方向 4 公共卫生安全政策 研究方向 5 实验室 主任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学术 委员会主 任 姓名 姜庆五 研究方向 血吸虫病和地方病流行病学 出生日期 1954.4 职称 姓名 赵根明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63.8 职称 姓名 屈卫东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68.1 职称 姓名 厉曙光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55.1 职称 姓名 李立明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56.5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发表论文 SCI 114 篇 EI 篇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7部 国外出版 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教授 任职时间 11 年 流感/禽流感流行病学 教授 任职时间 6年 饮用水污染与人群健康 教授 任职时间 6年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教授 任职时间 6年 流行病学 11 年 论文与专著 研究水平 与贡献 奖励 项目到账 总经费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标准与规范 7775.7 万元 纵向经费 6993.6 万元 横向经费 782.1 万元 发明专利 申请数 项 授权数 项 成果转化 转化数 项 转化总经费 万元 项 行业/地方标准 项 国家标准 实验室固定人员 50 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院士 人 千人计划 人 人 特聘 3 人 讲座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人 青年长江 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1人 青年千人计划 人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2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个 姓名 钱序 阚海东 研究队伍 阚海东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长期 短期 长江学者 科技人才 建设 17 人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WHO“生殖健康与研究司”科学与技术 委员 委员会 环太平洋盆地环境与健康科学联盟 委员 (PBC) 中国区编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辑 阚海东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编辑 周志俊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编委 周志俊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Secretary 夏昭林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urtesy Professor 傅华 IUHPE 理事 姜庆五 国际欧亚科学院 院士 徐飚 WHO、TDR 结核病麻风布路里溃疡 委员 疾病负担专家委员会 徐飚 Global Health Action 编委 何纳 BioScience Trends 编委 访问学者 国内 3人 国外 19 人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3人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0人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发展 流行病与卫生 统计 学科 1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学科 2 90 人 劳动卫生与环 境卫生学 学科 3 在读硕士生 科硕 82 人/ 全日制 MPH81 人 承担研究生课程 1944 学时 与人才培 养 承担本科课程 3588 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主编教材 4 本部 承办学术会议 开放与 国际 2 次 营养与食 品卫生学 国内 (含港澳台)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3 次 5 项 运行管理 实验室面积 4500 M2 实验室网址 http://healthsafety.fudan.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100 万元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 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 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 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以“建立完善我 国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领域的技术和检测平台”为核心目标,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国 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和开发结核病、艾 滋病、血吸虫病和流感/禽流感等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控策略,科 学客观评估大气、饮用水污染等环境因素和食品安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建议和措施,以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 病和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人群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7 年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纵向在研项目 90 余项,新立项纵向科研项目 42 项。在新立项的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3 个,其中 牵头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间合作研究 /NSFC-VR(中瑞)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 项,面上 项目 10 项,青年基金项目和应急管理项目各 1 项。2017 年重点实验室纵向科研 项目到位经费 6993.6 万元。 2016 年以重点实验室标注的被收录 SCI 论文 114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81 篇。余宏杰教授课题组在人感染禽流感 H7N9 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和大流行风险 评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Epidemi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 human beings across five epidemics in mainland China. 2013–17: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 series”为题于 2017 年 6 月 2 日 以快速通道形式,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上在线发表; 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发现 PM2.5 暴 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促进机体的脂类氧化以及糖类和氨基酸 的代谢,相关成果于 2017 年 8 月 15 日发表在《循环》杂志(Circulation),这 一发现为防治 PM2.5 相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余宏杰课题组在 国际著名公共卫生期刊《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表论文 “Malaria in China, 2011-2015: an observational study”,该论文科学评估了中国消除 疟疾行动计划前半程(2011-2015)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变化、投入和效果,以及 面临的挑战;该课题组还在国际著名感染性疾病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Preliminary Epidemiologic Assessment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6) Virus, China”论文。 重点实验室教学研究也取得显著成绩。何纳教授牵头的“全日制公共卫生硕 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 2017 年度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邓伟高级讲 师指导的研究生周亮、周芬、周嘉欣获 2017 全国高校 SAS 数据分析大赛全国第 22 名;赵卓慧主讲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 全英语课程。钱序当选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筹)(CCUGH)第三届理事会主 席,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2017 年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各类科研项目 100 多项,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牵头项目和参加(子课题)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奖、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中外(美国、 瑞典)自然基金合作项目,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上海市 等省部组项目,以及美国 CDC、欧盟、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国际合作项目、 CMB 和全球卫生合作项目(OP3/OP4)等。 其中,赵根明教授主持的“华东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屈卫东教授主持的“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 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何更生教 授负责的“关于‘肠道菌群-代谢表型’新策略研究膳食对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预防 作用机制”、赵卓慧副教授负责的“室外大气污染与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哮喘-鼻 炎-湿疹’等相关疾病健康效应的多城市研究”获 201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与瑞典研究理事会合作研究项目立项。余宏杰与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教授 Mark Jit 联合申请并共同担任项目主任的“中国二类疫苗免疫政策制定的循证证 据”项目获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此外,重点实验室 2017 年度还获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 项,面上项目 10 项,青年基金项目和应 急管理项目各 1 项。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 号 项目/课题名称 1 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 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 用模式研究 编号 经费 负责人 起止时间 (万 元) 屈卫东 17.7-20.12 2075 类别 食品安全国家 重点专项 2 华东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 究 3 长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史 4 5 6 2017YFC09 赵根明 07000 室外大气污染与室内环境 因素对儿童“哮喘-鼻炎-湿 H26 疹”等相关疾病健康效应的 多城市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表型” 新策略研究膳食对生活方 H2603 式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机 制 我国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 201502003 的影响及防控策略研究 精准医学国家 重点专项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17.1-20.12 1987 姜庆五 17.01-20.12 80 赵卓慧 18.1-20.12 300 自然基金中瑞 (典)合作项目 何更生 18.1-20.12 300 自然基金中瑞 (典)合作项目 阚海东 15.6-18.6 476 卫计委行业专 项 7 饮用水与健康 81325017 屈卫东 14.1-17.12 320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杰青项目 8 大气细颗粒物及其组分的 心肺健康危害机制研究 B0707 阚海东 16.7-20.7 300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重大项目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粒径、化 2016YFC02 国家重点研发 应哲康 16.1-20.12 262 学组分颗粒物对成人急性 06504 计划 PM2.5 暴露生物标志的动 2016YFC02 国家重点研发 陈仁杰 10 物实验研究及综合评估(课 06402 16.1-20.12 157 计划 题) 构建学校室内空气监测网 国家重点研发 2016YFC02 11 络体系,开展儿童人群的健 赵卓慧 16.1-20.12 170 07402 计划 康研究 苏州地区儿童流感疾病负 中美 EID 国际合 5U2GGH00 12 担研究和流感疫苗效果观 赵根明 16.10-18.9 150 0018 作项目 察 基于 Nrf2 通路的饮水消毒 国家自然科学 13 81630088 屈卫东 17.01-21.12 275 副产物毒效应研究 基金重点项目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 (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 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 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9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1.重大传染病研究 姜庆五 2.环境安全与人群健康 屈卫东 3.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厉曙光 3.公共卫生安全政策 钱 序 主要骨干 余宏杰、赵根明、何纳、 徐飚、王伟炳等 阚海东、周志俊、夏昭 林、吴庆等 何更生、张蕴晖、赵卓 慧、陈波等 史慧静、严非、徐望红、 郑频频等 2. 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年龄 在实验室工 作年限 教授 55 11 博士 教授 49 11 女 博士 副教授 41 11 管理 女 博士 高级讲师 49 11 阚海东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3 11 6 屈卫东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9 11 7 张蕴晖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41 11 8 王 霞 管理 女 博士 副教授 39 11 9 赵卓慧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38 11 10 赵金镯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40 11 11 郑唯韡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34 11 12 应哲康 研究 男 博士 青年研究 员 44 6 13 蔡 婧 技术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4 8 14 陈仁杰 研究 男 博士 讲师 32 11 15 周志俊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4 11 16 吴 庆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6 11 17 夏昭林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9 11 18 常秀丽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46 11 19 周 颖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42 9 20 孙 品 管理 男 博士 讲师 42 11 21 张玉彬 研究 男 博士 青年副研 37 11 22 邬春华 技术 女 博士 讲师 49 11 23 厉曙光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62 11 24 何更生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2 11 25 陈 波 管理 男 博士 副教授 39 11 26 王和兴 技术 男 博士 讲师 38 11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1 钱 序 研究 女 博士 2 史慧静 研究 女 3 蒋 泓 管理 4 谭 晖 5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 作年限 讲师 29 4 博士 教授 44 11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9 5 研究 男 硕士 教授 63 11 余宏杰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8 1 32 杨 娟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6 1 33 赖圣杰 研究 男 博士 青年副研 40 1 34 赵根明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4 11 35 徐 飚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6 11 36 何 纳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9 11 37 王伟炳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4 11 38 周艺彪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7 11 39 张志杰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37 11 40 张铁军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3 11 41 赵 琦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41 11 42 张 涛 技术 女 博士 副教授 41 11 43 胡 屹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37 11 44 陆一涵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37 11 45 丁盈盈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34 11 46 王 娜 管理 女 博士 讲师 35 8 47 胡 艺 技术 男 博士 讲师 37 5 48 郑英杰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8 11 49 熊成龙 技术 男 博士 讲师 41 11 50 蒋露芳 技术 女 博士 讲师 38 11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27 刘雨薇 技术 女 博士 28 郑频频 研究 女 29 陶 沙 技术 30 姜庆五 31 职称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 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实验室工作期限 1 孟 夏 高访 女 32 研究员 美国 埃默里大学 2017.09.4-10.16 2 张 强 高访 男 48 教授 美国 3 王友发 高访 男 48 教授 4 张学宏 高访 男 41 副教授 美国 美国哈佛大学 5 陈 高访 男 59 教授 加拿大 加拿大渥太华大 学 2017.05.16-05.21 6 Vinod K 高访 Diwan 男 60 教授 瑞典 卡罗林斯卡大学 2017.10.06-10.14 7 Xu Xiong 高访 男 55 副教授 加拿大 美国杜兰大学 跃 埃默里大学环境 健康系 纽约州立大学巴 美国 弗洛分校 2017.09.1-10.9 2017.09.11-10.17 2017.10.16-12.21 2017.05.23-06.06 8 Mu Li 高访 男 54 教授 澳大利 悉尼大学 亚 2017.05.09-05.22 9 唐德良 高访 男 56 副教授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2017.08.29-9.12 10 顾弋安 高访 女 42 副教授 Peter 高访 Spencer Kana 12 其他 Yamamoto Tomohiro 13 其他 Morita 男 53 教授 女 28 助教 日本 福冈总医院 2017.06.01-07.01 男 34 助教 日本 福冈总医院 2017.06.01-07.01 14 魏艳 博后 女 30 中国 复旦大学 2017.09.27-至今 15 汪千力 博后 女 35 中国 复旦大学 2017.06.19-至今 16 陈俊波 博后 男 29 中国 复旦大学 2017.06.20-至今 17 吴晓英 博后 女 30 中国 复旦大学 2017.01.01-至今 11 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 俄勒冈健康科学 美国 大学 美国 2017.09.30-10.10 2017.08.29-10.11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 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在“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 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公安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支撑促 进了公共卫生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始于 2015 年的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2016 年全面开展和实施,进展顺利,取得了一些标志性阶段成果,对学院各项工作的 推进作用已开始显现。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中,持续形成新的学科衍生点。汇集 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和学校优秀人才,成立了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形成跨院 系、跨学科、具有崭新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机构,有利于推进复旦大学国际一 流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医科发展,尤其是公共卫生 学科实力的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重点关注全球健康问题,培养具有全球健康视野和 能力的新一代卫生工作者;通过学科合作与学科交叉,联合研究复杂的包括公共 卫生安全在内的全球健康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全球健康研究与培训的国际 伙伴;借鉴和发展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国际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为我国、发展 中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健康服务,打造成全球健康问题决策的多学科智库、健康相 关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播和应用研究的协同平台、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基地和 全球健康传播、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依托重点实验室相关学科,与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共建“健康气象 联合研究中心”。中心以人工气候环境暴露仓为核心设备的实验基地,以此为基 础开展了多项高质量的合作研究,重点围绕天气气候和环境与健康的流行病学研 究、环境气象与健康的毒理学研究、气候与健康的经济学评估和政策研究这三个 方向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此外,重点实验室配合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复旦全球卫生 战略规划会议,旨在通过与非洲、北美等地区大学机构分享中国关于全球卫生治 理与实践的经验,探讨非洲面临的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寻求双边、多边合作的 机会,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复旦全球卫生战略规划。来自于肯尼亚、坦桑尼亚、 马拉维、美国、加拿大等 5 个国家、15 位专家学者参加。初步确立复旦大学与 非洲国家全球卫生合作的优先领域,拟定了具体合作研究的计划,跨出了多方合 作的坚实第一步。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 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 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开设了 61 门课程,其中必修课 40 门,选修课 21 门。 所有在编教师除了出国进修或因病等原因外都参与了本科教学,其中副高以上职 称的教师开课率达 90%。实验室固定人员均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开设主讲课程。 副教授职称以上的重点实验室人员必须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各主讲一门以上的课程,并 将实验室研究的成果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为教学资源。其中,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 根明教授为复旦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改变世界的流行病》将国内外和重点实验室 最新的研究成果转为该课程的教学资料,得到了选课学生的高度评价。 2017 年,重点实验室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有“生命全程与健康” 、“环境与人 群健康” 、 “社会发展与健康”、 “改变世界的流行病”等;全英语课程有“生殖健 康进展”、“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等,其中赵卓慧副教授开设的“空气 污染、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获复旦大学优秀全英语课程。重点实验室现有的国 家级精品课程及教育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有“预防医学”;上海市重点课程有 “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上海市精品课程有“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 (MOOCs) 课程“全球卫生导论”也于 2016 年 10 月正式上线。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 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人才引起与培养是重点实验室一直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上海市高峰学科建 设计划(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对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帮 助。 2017 年重点实验室引进的全职高端人才 1 名(杰青/长江学者)、青年副研究 员 4 名;柔性引进东方学者讲座教授 1 名、上海千人 1 名。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控制研究生的 招生规模。2017 年重点实验室招收博士研究生 29 人、硕士生研究生 34 人、全日 制 MPH 研究生 42 人、非全日制 MPH 研究生 26 人。 研究生培养是事关学科今后发展的人才发掘和储备的重要工作。研究生的培 养质量,关系着学科发展的未来。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培养过程的严格 管理:课程建设的高标准,一直是重点实验室所强调的。2016 年,新一届教学 指导委员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修订了《公共卫生学院学位论 文相似度检测实施细则》 。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 3 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 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成果一:2017 年 1 月 10 日,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环境国际)》在线发表了博士研究生董瑞华“Food consumption survey of Shanghai adults in 2012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phthalate metabolites in urine”论文,对我国塑化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提供了科学证据。 成果二:2017 年 8 月 15 日,硕士研究生李慧楚论文“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Stress Hormone Level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of Air Purification”发表在《Circulation(循环)》杂志,为防治 PM2.5 相 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果三:2017 年 12 月,硕士研究生林会明在国际生物统计期刊《Biometrics (生物计量)》发表题为“Doubly robust estimation of generalized partial linear models for longitudinal data with dropouts”论文,提出了针对带有缺失值的纵向 数据下部分线性模型的双重稳健估计方法,对处理缺失数据的模型假定具有更 少的限制,因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 5 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1 2 3 4 5 大会发言 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 李 第六届国际结核预防亚太区 学术大会 第六届国际结核预防亚太区 学术大会 导师 阳 博士 徐 飚 杨智琪 硕士 王 胤 硕士 欧洲儿科感染病协会 赵根明 肖 甜 硕士 第二十一届国际流行病学大 会 付朝伟 宋荣维 硕士 香港大学 陶沙 徐 飚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 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2017 年,重点实验室由于计划搬迁(经费)等原因,没有新设置开放课题,2015 年设置的开放课题进行总结结题阶段。主要工作是对既往设置的开放课题进行总结, 具体情况如下表。 序号 课题名称 经费额度 承担人 职称 承担人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流 主 管 行”金标准的最优化选择 1 3万 王瑞平 技师 研究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长 期低剂量摄入丙烯酰胺对 2 3万 赵秀娟 讲师 大鼠的毒性及槲皮素对其 毒性的影响 苯致遗传损伤的效应生物 3 3万 张光辉 讲师 标志研究 基于 pncA 基因突变的抗 结核药物吡嗪酰胺耐药性 主 治 4 3万 陈 诚 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与评 医师 价研究 空气净化器对防护老年人 主 管 5 群 PM2.5 健康危害的干预 3万 周 连 技师 研究 慢性锰暴露通过抑制 PKA-CREB/SIRT1 通路致 副 教 6 3万 江俊康 大鼠空间学习记忆损伤和 授 神经元衰老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上海市松江 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201507-20170 6 哈尔滨医科 大学公共卫 生学院 201507-20170 6 新乡医学院 201507-20170 6 江苏省疾病 预防控制中 心 201507-20170 6 江苏省疾病 预防控制中 心 201507-20170 6 南通大学 201507-20170 6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1 中非全球卫生合作启动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公共卫生学院 陈 文 10.18 45 全球 高峰学科建设暨双一流 公共卫生学院 何 纳 11.15 38 全球 学科规划国际评估会议 上海东方科技论坛“饮水 公共卫生学院 屈卫东 11.3-4 41 全国 3 安全与健康”前沿研讨会 第 595 次“饮水消毒副产 复旦大学 屈卫东 05.22 40 全球 4 物与健康香山会议”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2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 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 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2017 年,重点实验室年接待海外来访 30 人次,聘请外国专家长期 3 人、短 期 4 人次,教师出国短期 60 余人次,开展讲座约 15 场次。 2017 年,重点实验室多位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 月 22~25 日, 流行病学学科骨干人员受邀参加在日本东京第 6 届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联盟 亚太会议;赵根明教授及期团队人员分别于 5 月和 12 月参加了在西班牙召开的 “儿科感染性疾病年会”和在我国深圳召开的“全球感染性疾病年会”。 5 月 27 日, 东非阿迦汗大学医学院院长 Robert Armstrong 教授和妇女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Marleen Temmerman 教授在枫林校区举行非洲妇幼卫生专题报告会。 重点实验室 2017 年继续承担中瑞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耐多药及广泛耐 药结核病全球流行规律、危险因素及传播机制研究”和中美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 目“中国男男性行为者 HIV 和 HCV 合并感染的分子和社会网络研究”。2017 年, 何更生教授负责的“关于‘肠道菌群-代谢表型’新策略研究膳食对生活方式相关疾 病的预防作用机制”、赵卓慧副教授负责的“室外大气污染与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 ‘哮喘-鼻炎-湿疹’等相关疾病健康效应的多城市研究”获 201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与瑞典研究理事会合作研究项目立项。 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接待了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欧洲多国和地区的来 访学者,并与重点实验室骨干就传染病、环境与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合作项 目,以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进行了讨论。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基于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重点实验室厉曙光、阚海东、郑频 频教授等利用多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社会科普和宣教活动。主要体现在:① 就 食品安全、雾霾、环境抗生素等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多次接受上海电 视台、东方电视台以及上海、北京等广播电台的嘉宾访谈和采访报道;② 参加“东 方大讲堂”、“科学大讲坛”等活动,为江、浙等地的社区居民、政府官员、学生、 企业员工主讲有关新发传染病、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等的科普讲座;③ 在 上 海 IPTV 频道“食品安全栏目”中录播“食品添加剂的功过是非”、“把好食品安全的 消费关”、“解读食品安全法”等科普主讲节目;④ 在《人民日报》 、 《健康报》、 《解 放日报》、《文汇报》、《大众医学》、 《家庭用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 30 余篇,如“滥用塑料袋—危害人类生殖健康”、“不孕不育可能祸起增塑剂”;⑤ 编 撰、翻译多本科普书籍,如《食品卫生读本》, 《三高人群如何选择保健食品》和 《生活中的毒理学》 。其中厉曙光教授参编(副主编)的《上海市市民食品安全 知识读本》发行量为 800 万册。重点实验室组织和参与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传播, 提高了社区居民公共卫生安全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公众的科普知识需求,获得了 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赞誉。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李立明 男 教授 6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否 2 张作风 男 教授 64 美国加州大学 是 3 姜庆五 男 教授 63 复旦大学 否 4 吴永宁 男 研究员 5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否 5 郑玉新 男 研究员 5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否 6 陈 跃 男 教授 59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是 7 张天宝 男 教授 61 第二军医大学 否 8 凌文华 男 教授 62 中山大学 否 9 曹 佳 男 教授 55 第三军医大学 否 10 陈 坤 男 教授 57 浙江大学 否 11 傅 华 男 教授 61 复旦大学 否 12 金泰廙 男 教授 74 复旦大学 否 13 金银龙 男 研究员 6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否 14 施 榕 男 教授 56 上海中医药大学 否 15 汪 华 男 主任医师 59 江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 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6 年分别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获“良 好”成绩。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实验室在参加主管部门 组织的评估并获通过后,应进行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的换届选聘工 作。为此,实验室根据复旦大学医学规划与科研办公室的文件(复医规划科研办 字【2017】34 号) 《关于我校医学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暨学术委员换届选聘工作 届工作的通知》,2017 年实验室主要开展了重点实验室的换届工作(没有召开年 度学术会议) ,并于 2018 年 4 月 21 日召开了新一届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换 届工作。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 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 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办公室非常重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 作,有关领导经常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展,指导重点实验 室研究方向的聚集和定位。每年保证重点实验室包括基本运行费在内的发展经费 100 万元。此外,学校从上海市高峰计划学科建设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重 点实验室人才的引进。 为落实学校关于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各项任务,今后进入实验室工作需持有安 全知识考试合格证。因此,重点实验室所有人员均需进行网上实验室安全知识考 试。参加对象为学院需进入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的教职工和研究生,并取得了优 良成绩。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 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重点实验室充分整合了各学科既有研究基础和资源成为支撑重点实验室发 展的基础。重点实验室制定了大型设备向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开放,并对校内相 关研究机构开放的政策。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 作。2017 年以来,重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仪器 设备落后的被动局面,为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的发展提供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