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2022年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pdf
附件 2 2022 年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 (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计划旨在为我省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软科 学研究计划作为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计划的子计划,通过 省级软科学课题研究形式,重点支持科技、经济、民生等相关 领域的公共政策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研究报告、咨询建 议、政策建议、成果摘要、论文著作、决策采纳等。 2022 年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将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加强制度创新的工作要求,紧 紧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等 主题主线,聚焦科技促进发展、促进科技发展、服务高质量发 展等三个方面,开展立项、资助、研究工作。共设智库专家研 究项目(A 类)、科技创新专题项目(B 类)、软科学一般项 目(C 类)。 一、智库专家研究项目(A 类) (一)申报要求 1.此类项目仅面向辽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专家,坚持择优 选题、按题选人、既选题又选人的原则; 2.题目原则上不得调整,可增加副标题; 3.有在研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 — 1 — (二)研究课题 1.辽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全省经济 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向,在国家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的背景 下,全面梳理我省科技优势与潜力,从体制机制等多视角探索 我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路径。 2.支持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梳理辽 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 不足,通过借鉴其他省份的相关政策,提出支持辽宁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建议。 3.辽宁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研究。梳理我省现有 科技资源的总体情况以及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态势;分析我省 科技政策资源配置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不同科技活动主 体、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 配机制分析,构建适应我省科技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4.辽宁省制造业“数智化”升级与智慧供应链创新研究。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装备制造业“数智化”升级,面向电商 平台的消费品制造业“数智化”升级,提出智慧供应链创新及 风险管控的措施。 5.辽宁省区域协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 策略研究。梳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做法以及我国典型地 区的转移转化政策特点,结合我省区域协同创建示范区提出思 路策略以及举措建议。 6.辽宁省科技法治发展状况与创新路径研究。梳理辽宁省 — 2 — 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摸底排查共性问题,从立法、执法、司法 等方面全面形成专题报告,完成对制约创新发展与产业创新的 难点、痛点、堵点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举措。 7.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通过全面分析现代 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现状、面临难题、发展需求,探寻辽宁省生 物医药行业发展对策与路径,以期为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 量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8.辽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重点梳理辽 宁省以及沈阳市和大连市近年来开展的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 措施,分析识别当前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辽宁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建议,为更好地实 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决策支撑。 9.辽宁省滨海湿地现状分析及新形势下的保护修复和利 用对策研究。从典型滨海湿地入手,研究辽宁省滨海湿地现状, 分析辽宁省滨海湿地的重要性、多重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面向“十四五”的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举措,构建具 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高标准保护、高质量修 复和高效利用“三高”模式。 10.特种设备多元共治网格化监管机制研究。构建“监管 队伍+企业/社区+社会化力量”的多元网格化管控体系;构建 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以信息化为手段, 搭建平台,推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类分级网格化监管新模式,实 现特种设备监管资源和安全环境的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 3 — 11.面向军民融合发展的辽宁航空零部件制造产业化模式 构建研究。分析我省航空零部件制造产业化发展现状,总结我 省航空产业存在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出提高我省航空 产业军地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化配套率提升的建议。 12.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策研究。分析辽宁省 装备制造业发展及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和困难,对比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经验,从 企业构成、人才储备、产业集聚、营商环境、政策配套等方面 进行创新改革,提出科学可行的数字化转型对策建议。 13.辽宁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研究。梳理总结国内外典型城市(地区)建设全球区域科技创 新中心经验和模式,深入分析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区 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促进高校 “双一流”建设助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14.科技赋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配套政策研究。 围绕“3060”目标,结合我省产业实际,探索多情景模式下的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 形成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标准体系和成套解决方案,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5.辽宁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发展现状与培育研究。从科学 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考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产生和演进过 程,总结国内外典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发展经验及启示,深入分 析辽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我 — 4 — 省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16.辽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研究。围绕辽宁高层次 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引用育留”四个方面深入研究,重点摸 清辽宁省内各城市、重点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引人政策,以 及引进省外高层次人才的现状;省内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工作现 状、培训现状等;通过问卷了解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留辽工作 的满意程度和迁移的动态等,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17.辽宁省科教融合模式创新研究。系统梳理科教融合的 内涵、起缘与背景,深入分析国内外科教融合成熟经验和创新 做法,结合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辽宁实际,重点聚焦 我省科教融合现状、发展困境,提出促进科教融合策略与路径。 18.科技银发人才开发战略与对策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 色、体现辽宁特点、符合老龄特征的科技银发人才发展体制机 制,提出扶植与辽宁振兴发展相适应的第七支人才(银发)队 伍的对策建议。 19.乡村人才引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对策路径研究。聚 焦乡村人才引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困境、制约因素、构成 要素、理论逻辑、驱动系统进行基础研究,将提升对策路径作 为研究重点,通过探讨如何提升内生动力、改善外在激励、提 升二者的融合效应,提出发展对策。 20.辽宁省能源转型升级关键问题研究。系统研判国内外 能源发展环境,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供需情况、能源消费结构 等情况,开展辽宁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能源转型的可行 — 5 — 性分析,提出全省能源转型发展的目标及基本原则,积极探索 能源发展新模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 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1.辽宁省近岸海域减污降碳策略研究。分析辽宁省海洋 污染环境问题,研究辽宁省滨海湿地分布及纳污能力,提出辽 宁省近岸海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策略。 22.“校企医”康养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的平台整合效应研 究。面向目前康养资源分散乏力和缺乏协同的现状,研究以辽 宁高等院校、康养企业与康复医院三方合作共建的康养示范基 地为对象,重点聚焦如何实现平台的整合效应,为辽宁康养产 业发展提供多主体合作模式借鉴。 23.辽宁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根据辽宁省十四五规划重要目标,对创新驱动战略的价值内 核、高质量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在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 效治理理论基础上,从使命型、权益型和工具型三个维度选择 关键绩效指标,科学设计绩效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根 据纵向数据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与预测, 提出创新驱动增长动力因素与路径选择。 24.碳中和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研究。污水处理 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 1%—2%,是不可忽视的减 排领域。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富集了污水中大量 有机物、污染物质与营养物质,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 污泥处理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药剂和能源,同时以填埋为主的处 置方式还会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污泥处理处置过 — 6 — 程碳减排对污水处理行业的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25.关于以制度性创新成果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研究。 围绕解决“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相关领域的制度性层面热点 和难点问题,培育和评价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推 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等方面的制度性创新,打造充满生机 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26.关于强化工业振兴人才支撑的研究。深入研究辽宁重 点产业人才总量、结构、分布及发展规律,全面分析重点产业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提出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 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27.精细化工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的关键路径研究。围绕 “蹚出精细化工发展新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 厘清精细化工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的国际发展情况,分析我国 高价值专利的培育现状,探究关键路径,加快研究制定面向企 业的精细化工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战略以及政策措施,促进辽宁 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要求 1.研究过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来源于实际,着眼 于应用; 2.需形成不少于 1.5 万字的研究报告和 4000 字左右的咨 询建议; 3.能够提供各级党委、政府采纳证明或省、市相关职能部 门采纳证明或省领导批示或项目执行期内在省级以上期刊、报 — 7 — 纸公开发表与研究课题相关高水平文章 1 篇(涉密内容除外); 4.研究成果应标注“2022 年度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 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 字样。 二、科技创新专题项目(B 类) (一)申报要求 1.此类项目采取定向委托、定向择优方式,选择具有相关 领域较好研究基础,在工作中直接面对相关领域具体问题并有 较好解决方案的单位和团队;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一 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或相当于副处级及 以上级别的中高级科技管理人员; 3.题目原则上不得调整,可增加副标题; 4.有在研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 (二)研究课题 1.辽宁省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机制研究。围绕发挥产学 研联盟机制的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系统分析如何构建以企业 为“盟主”的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机制,提出激发产学研联 盟机制创新的内在动力,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企业与高校和 科研院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营造实质性产学 研联盟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对策建议。 2.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研究。围绕省科 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的机制创新“揭榜挂帅”,分析“揭榜挂 帅”机制产生的原因,总结实施以来产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 — 8 — 等,并通过 SWOT 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揭榜挂帅”的建议。 3.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及发展研究。围绕科技成果 转化中试基地的建设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先进可行的发展思 路,探索创新中试基地建设发展新机制,突出中试基地成为科 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重要通道,从“引导企业、高校院所 开放已建中试服务平台”和“主动布局建设一批规模化产业中 试基地”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快我省中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辽宁发展科技行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对策 研究。研究分析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数量 较少、创新能力不足等,通过对比先进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 展,结合我省实际,在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要素保障、扶持政 策等方面提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 5.“带土移植”实施效果分析研究。系统梳理“带土移植” 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找出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典型案例,总 结实施成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带土移植”,加大“厚土培 植”的对策建议。 6. 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研究。调查分 析辽宁工业生产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情况,并探索寻求新的 着力点,以拓宽技术的覆盖范围,加深技术的应用程度。结合 国内外工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建设经验,分析技术落实中存在的 问题与困难,提出符合辽宁实际情况的发展路线与规划建议。 7.辽宁省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行动支撑体系构建及典型 实施模式研究。围绕辽宁省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行动,以“黑 — 9 — 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为重点,探索辽宁省黑土地保护科技攻 关行动支撑体系,厘清科技部门、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 的具体职责,提炼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推动辽宁黑土地保护与优化利用的支撑政 策,为创新发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辽宁模式”提供决策支持。 8.科创企业创新水平评估方法与机制研究。系统梳理辽宁 省及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水平评估体系,明晰新时代科创 企业创新水平的现实意义和科学内涵,科学构建新形势下科创 企业创新水平的评估方法、模型和评估程序,为辽宁科技型中 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水平评估提供可量化的方法,提出 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科创企业创新水平提高对策和建议。 9.辽宁省培育发展军民融合领军企业的对策研究。科学界 定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内涵;全面调研分析辽宁省军民融合产业 发展现状与问题;辽宁省军民融合领军企业识别研究与经验总 结;辽宁省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培育路径与对策分析。 10.辽宁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管 理制度体系研究。研究分析辽宁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 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主要职能定位、运行机制、政策体系、 绩效考评、奖补实施、工作成效,提出共享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11.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抽查机制设计与工作规划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制定符合辽宁科技项目特点的抽查工作指引与 工作规划,研究提出科技项目随机抽查工作的目标、原则,研 究确定抽查的范围以及随机抽取、材料搜集、事前备课、现场 — 10 — 抽查、后续处理等抽查工作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研究构建完备 的科技项目随机抽查工作指引体制机制及科技监督理论体系。 12.辽宁省数字文化产业链发展研究。充分挖掘梳理全省 数字文化资源,系统分析辽宁省数字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优 势和问题及发展趋势等,科学提出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 13.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及对策研究。梳理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结合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国内 外技术创新趋势,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 探索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政策选择,进而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14.运用大数据构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的研究。 分析科技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运用 大数据构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的技术标准和原则,探 讨运用大数据构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的服务流程、服 务内容及方式,探讨运用大数据构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 台软环境建设。 15.“双减”政策下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实践的路径 研究。“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围绕推动青少年科普和科学素 质的提升,分析如何依托辽宁众多的科普场所、科技企业、高 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队伍,提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开发适宜青少年的科普作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提 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16.辽宁省科技型企业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分析。多角度分 — 11 — 析辽宁科技型企业的演变历程、特征与环境、现状与问题、功 能与效应,横向分析与先进省份科技型企业的体量、竞争力和 发展态势做,找出制约我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 加速提升我省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和构建科技成果 转化激励机制对策建议。 17.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驱动辽宁工业数字经济发展对 策研究。研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驱动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机 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归纳出发展模式和路径范式,对我省及 部分先进省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工业数字经济、平台政 策等进行调研,归纳成绩与问题,依据发展模式和路径范式, 与平台规划-建设-运营的全链条相结合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18.辽宁碳中和清洁能源替代对乡村振兴影响研究。基于 经济性与碳排放测算的乡村住宅与村落规划方法,从宏观视角 对整个乡村建筑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得出影响建筑整个产业链 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改进规划设计,提升乡村建筑综合能效, 实现乡村建设升级转型和低碳发展。 19.新时代背景下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思路及 模式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讨论研究等方 法,从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现状,提出我省进一步建设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20.产学研联盟模式下促进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通 过研究辽宁省产学研联盟现状,依托产学研联盟模式,系统深 入地开展科技创新价值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充分借鉴国内 外经典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成果,探索和实践具有辽宁地 — 12 — 方特色的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形成产业集 聚效应,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有效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21.辽宁省科普资源统计调查研究。根据辽宁省 2021 年度 科普统计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全省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科普 场地建设、科普经费投入、科普传媒、科普活动、创新创业中 的科普等具体情况,分析全省公众参观科普场地、参与科普活 动和对科普传媒需求等情况,提出发展我省科普事业的对策。 22.互联网+视域下辽宁高素质人才培育创新模式研究。分 析探索切实可行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展路径,从塑造对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角度对现阶段我省人才培养观念、内 容与途径及组织管理等层面进行深层次剖析,从创新人才培养 理念、环境、模式、政策等角度,探讨构建以素质培育为核心、 政府引导下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新人才创新发展模式。 23.新时期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根据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阶段辽宁农业实际,围 绕“四个面向”和科技自立自强及产学研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 设需要,就如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研诚信、构建辽宁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体系模式形式及运行机制等开展研 究,为新时期辽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24.辽宁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问题研究。通过对各类 创新主体积极性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各类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 新的积极性的发挥现状,找出影响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发挥的 问题所在,并剖析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经验,提出我省充 分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 13 — 25.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系统分析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与特征,梳理存在的制约因素与 问题,加快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技术、 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高 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结合国内先进地区成功经验, 提出促进辽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26.《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实施效果跟踪分析研究。总 结《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实施以来,取 得的成效,找出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条例》落到实 处,更好发挥《条例》作用的对策建议。 27.辽宁省科技创新政策链优化研究。梳理辽宁省科技创 新政策,系统分析辽宁省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与特征,从纵向 和横向两个角度研究科技创新政策的内在关系及相关链条,加 快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对科技创新政策深层优化,构建完整的 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链,提出辽宁省科技创新政策链优化的对策 建议。 28.辽宁科技创新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问题研究。探 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机 制,发挥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科技人才 培养模式,构建拓宽政府部门作为服务者、引导者的科技人才 培育渠道和功能;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发挥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主体作用;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为基础产业人才的产学研深度 融合提供无缝衔接。 29.推动辽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研究。梳理总结当 — 14 — 前国内外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典型模式,探究各类模式的适 用条件;系统梳理辽宁特色文化内涵与类型,探讨当前我省文 化与科技融合的可能领域、现状与障碍;充分调研并明确我省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重点任务;提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 合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具体举措。 30.辽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 究。探寻科技企业经营前景分析方法,分析社会资本流入环节, 构建分阶管理模式;研究如何建立科学行业分阶评估标准,为 金融机构提供可靠信息支撑;深入分析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信 贷风险判别的信息需求,提升政策类担保覆盖率;分析如何集 合政学研商各方力量,分析国内外成熟信用金融体系构建理 论,构建信用金融体系建设。 31.辽宁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围绕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探索培养爱 党爱国爱农村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广人才及特派 员等在内的系列新型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解决“培养谁?” “谁 来培养?”和“如何培养?”等关键问题,提出培养模式对策 建议。 32.实施乡村振兴视域下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模式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分析总结乡村振兴中科技支撑 的路径理论研究成果。对食用菌产业中现有科技支撑实施模式 及成效等相关问题进行数据采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梳理提取模式要素,采用 SWOT 分 析法对原有模式比较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模式优化建议。 — 15 — (三)研究要求 1.研究过程应与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研究内容应围绕 科技创新工作,充分体现战略性、前瞻性、跟踪性、评估性、 应急性等; 2.需形成不少于 1 万字的研究报告和 3000 字左右的政策 建议; 3.能够提供各级党委、政府采纳证明或省、市相关职能部 门采纳证明或省领导批示或项目执行期内在省级以上期刊、报 纸公开发表与研究课题相关高水平文章 1 篇(涉密内容除外); 4.研究成果应标注“2022 年度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 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字样。 三、软科学一般项目(C 类) (一)申报要求 1.此类项目采取竞争择优方式;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一 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或相当于副处级及 以上级别的中高级科技管理人员;可放宽至 40 岁(1981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以下、具备中级职称的青年科研人员; 3.有在研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 (二)领域方向 1.制度创新领域; 2.创新生态建设领域; 3.企业技术创新领域; — 16 — 4.“带土移植”等科技人才领域; 5.科技企业与高新园区领域; 6.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领域; 7.产学研联盟建设领域; 8.创新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领域; 9.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领域; 10.科技与文化融合领域; 11.科技惠民领域; 12.科技惠农领域; 13.科技金融领域 14.科学普及与弘扬科学家精神领域; 15.科技安全及防灾减灾领域。 (三)研究要求 1.依据领域方向自拟题目,不得与智库专家研究项目(A 类)、科技创新专题项目(B 类)重复,研究内容应具有较强 的实用价值; 2.需形成不少于 8000 字的研究报告和 2000 字左右的成果 摘要; 3.能够提供各级党委、政府采纳证明或省、市相关职能部 门采纳证明或省领导批示或项目执行期内在省级以上期刊、报 纸公开发表与研究课题相关高水平文章 1 篇(涉密内容除外); 4.研究成果应标注“2022 年度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 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字样。 四、有关说明 — 17 — 1.2022 年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执行期为 12 个月。项目执行中期将对智库专家研究项目 (A 类)、科技创新专题项目(B 类)执行情况进行调研督促, 对软科学一般项目(C 类)进行书面调研督促。 2.同一单位以及关联单位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研究 项目同时申报。原则上,省(中)属单位推荐申报不超过 5 项, 各市推荐申报不超过 5 项。 3.项目预算应合理真实,智库专家研究项目(A 类)财政 资金资助部分可按最高 10 万元提出预算申请,科技创新专题 项目(B 类)可按最高 8 万元提出预算申请,软科学一般项目 (C 类)可按最高 5 万元提出预算申请。申报单位承诺的自筹 资金应足额到位。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