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工程力学(拔尖班)专业培养方案.pdf
2022级工程力学(拔尖班)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拔尖班)隶属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构建开放性、交叉融合的创 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理力基础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力学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具有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和 人类未来发展的强烈意志力,具有投身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源头创造力,以及具有闪耀于团队攻关事业的核 心领导力的科学家与行业领军人才。 毕业要求 工程力学(拔尖班)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2.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心理素质,擅于交流沟通写作、团队合作和组织; 3.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核心课程的知识; 5.掌握力学基础理论和核心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测试、计算和设计技能,了解力学的前沿发展及重大工程需求; 6.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卓越的研究能力; 7.具备不断学习深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备创新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科学和工程实际问题。 9.具有拓展学科增长点、新方向的基本素养; 10.具备从事新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创新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计算流体力学 有限元方法 材料力学(甲) 现代固体力学实验技术 弹性力学(A) 流体力学(A) 振动力学 (A) 力学导论 理论力学 推荐学制 4年 学科专业类别 最低毕业学分 力学类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1)思政类 1)必修课程 支撑学科 155+7.5+6+8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力学 70.5+7.5学分 16.5+2 15+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371E0010 形势与政策Ⅰ +1.0 0.0-2.0 一(秋冬)+一(春夏) 551E0070 思想道德与法治 3.0 2.0-2.0 一(秋冬) 551R0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 3.0 3.0-0.0 一(春夏) 551R00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 3.0 3.0-0.0 二(春夏) 551E01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0 2.0-2.0 三(秋冬)/三(春夏) 551E012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0 3.0-0.0 三(秋冬)/三(春夏) 371E0020 形势与政策Ⅱ +1.0 0.0-2.0 四(春夏) 建议学年学期 二(秋)/二(冬)/二(春 )/二(夏) 二(秋)/二(冬)/二(春 )/二(夏) 二(秋)/二(冬)/二(春 )/二(夏) 二(秋)/二(冬)/二(春 )/二(夏) 2)选修课程 1.5学分 在以下课程中选择一门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011E0010 中国改革开放史 1.5 1.5-0.0 041E0010 新中国史 1.5 1.5-0.0 551E0080 中国共产党历史 1.5 1.5-0.0 551E0090 社会主义发展史 1.5 1.5-0.0 (2)军体类 8+2.5 体育Ⅰ、Ⅱ、Ⅲ、Ⅳ、Ⅴ、Ⅵ为必修课程,要求在前3年内修读;四年级修读体育Ⅶ--体测与锻炼(五年制在五 年级修读体育VIII--体测与锻炼)。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2019级本科生体育课程修读办法》。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03110021 军训 +2.0 +2 一(秋) 031E0020 体育Ⅰ 1.0 0.0-2.0 一(秋冬) 031E0030 体育Ⅱ 1.0 0.0-2.0 一(春夏) 031E0011 军事理论 2.0 2.0-0.0 二(秋冬)/二(春夏) 031E0040 体育Ⅲ 1.0 0.0-2.0 二(秋冬) 031E0050 体育Ⅳ 1.0 0.0-2.0 二(春夏) 481E0070 体育Ⅴ 1.0 0.0-2.0 三(秋冬) 481E0080 体育Ⅵ 1.0 0.0-2.0 三(春夏) 481E0090 体育Ⅶ--体测与锻炼 +0.5 0.0-1.0 (3)美育类 四(秋冬)/四(春夏) +1 美育类要求1学分,为认定型学分。学生修读通识选修课程中的“文艺审美”类课程、“博雅技艺”类中艺术 类课程以及艺术类专业课程,可认定该学分。 (4)劳育类 +1 劳育类要求1学分,为认定型学分。学生修读学校设置的公共劳动平台课程或院系开设的专业实践劳动课程,可 认定该学分。 (5)外语类 6+1 1)必修课程 +1学分 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6+1学分,其中6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为“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 测试”必修学分。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 考试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 号带“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 本科生“外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2018 年4 月修订)(浙大本发〔2018〕14 号)。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051F0600 英语水平测试 +1.0 0.0-2.0 二(秋冬) 2)选修课程 6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0 2.0-2.0 一(秋冬) 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0 2.0-2.0 一(秋冬)/一(春夏) (6)计算机类 5学分 学校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计算机类通识课程。 1)必修课程 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11G0290 计算机科学基础(A) 2.0 一(秋冬) 2.0-0.0 2)选修课程 3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11G0200 Python程序设计 3.0 2.0-2.0 一(春夏) 211G0220 Java程序设计 3.0 2.0-2.0 一(春夏) 211G0280 C程序设计基础 3.0 2.0-2.0 一(春夏) (7)自然科学通识类 23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061R0040 线性代数Ⅰ(H) 3.5 3.0-1.0 一(秋冬) 821R0070 微积分Ⅰ(H) 5.0 4.0-2.0 一(秋冬) 061R0060 普通物理学Ⅰ(H) 4.0 4.0-0.0 一(春夏) 821R0080 微积分Ⅱ(H) 5.0 4.0-2.0 一(春夏) 061R0070 普通物理学Ⅱ(H) 4.0 4.0-0.0 二(秋冬) 761T006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0-3.0 二(秋冬) (8)创新创业类 1.5学分 要求在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中选修一门。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现有《创业基础》、《创业启程》、《大学生 KAB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完成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修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选修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标注 “△”的课程)。 (9)通识选修课程 10.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下设 “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科技创新”“生命探索”及 “博雅技 艺”等6+1类。每一类均包含通识核心课程和普通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修读要求为: 1)至少修读1门通识核心课程; 2)至少修读1门“博雅技艺”类课程; 3)理工农医学生在“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四类中至少修读2门; 4)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5)若上述1)项所修课程同时也属于上述第2)或3)项,则该课程也可同时满足第2)或3)项要求。 2.专业基础课程 33.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081R0130 工程图学(H) 2.5 2.0-1.0 一(秋冬) 081C0251 工程训练 1.5 0.0-3.0 一(春夏)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1.0-0.0 一(夏) 061B0270 数理方法(甲)Ⅰ 4.0 4.0-0.0 二(秋冬)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2.0-1.0 二(秋冬) 261C0060 理论力学 5.5 5.0-1.0 二(秋冬) 061B0280 数理方法(甲)Ⅱ 2.0 2.0-0.0 二(春) 061B0070 计算方法 2.5 2.0-1.0 二(春夏)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 3.0 3.0-0.0 二(春夏) 101C0030 电工电子学及实验 3.5 3.0-1.0 二(春夏) 26120450 材料力学(甲) 5.0 5.0-0.0 二(春夏) 261C0080 材料力学实验 0.5 0.0-1.0 二(夏) 3.专业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 45学分 21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614N001 力学导论 1.5 1.5-0.0 一(秋) 26120580 弹性力学(A) 4.5 4.5-0.0 三(秋冬) 26120610 流体力学(A) 5.0 5.0-0.0 三(秋冬) 26120620 振动力学(A) 3.0 3.0-0.0 三(秋冬) 26120041 计算流体力学 2.0 2.0-0.0 三(春) 26120270 有限元方法 2.5 2.0-1.0 三(春夏) 26120480 现代固体力学实验技术△ 2.5 1.5-2.0 三(春夏) (2)专业选修课程 8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061R0430 普通化学(H) 3.0 3.0-0.0 一(秋冬) 26120460 工程热力学 2.0 2.0-0.0 二(夏) 26190190 信号与系统 4.0 3.5-1.0 三(秋冬) 26120120 塑性力学 2.0 2.0-0.0 三(春) 26120260 工程流体实验技术 2.0 1.5-1.0 三(春) 26190030 复合材料力学 2.0 2.0-0.0 三(春) 21120261 软件工程 2.5 2.0-1.0 三(春夏) 26120590 微纳流动机理与应用 2.0 2.0-0.0 三(春夏) 26190170 生物力学基础 3.0 3.0-0.0 三(春夏) 26190070 断裂力学基础 2.0 2.0-0.0 三(夏) 26120520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2.0 2.0-0.0 四(秋) 26120640 智柔体力学概论 1.0 1.0-0.0 四(秋) 26120250 力学综合创新实践 2.0 0.0-4.0 四(秋冬) 26190050 流体计算软件及应用 1.5 1.0-1.0 四(冬) (3)实践教学环节 8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6188011 认识实习 2.0 +2 二(短) 26188030 计算程序设计训练 1.0 +1 二(短) 26188040 科研专题讲座 2.0 +2 二(短) 26188022 生产实习 3.0 +3 三(短) (4)毕业论文(设计) 8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6189020 毕业论文(设计) 8.0 四(春夏) 4.个性修读课程 +10 6学分 个性修读课程学分是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自主发展学分。学生可利用个性修读课程学分,自主选择修读感兴趣的本 科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认定不得多于2学分)、研究生课程或经认定的境内、外交流的课程。 本专业建议修读以下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学年学期 211C0020 数据结构基础 2.5 2.0-1.0 二(秋冬) 081C0220 工程材料 2.0 2.0-0.0 二(春) 081C0060 工程材料实验 0.5 0.0-1.0 二(春夏) 26120241 嵌入式计算技术 2.0 1.5-1.0 三(秋) 26120430 空气动力学 4.0 4.0-0.0 三(秋冬) 26120330 空天信息技术基础 2.0 2.0-0.0 三(冬) 26120490 传热学基础 2.0 2.0-0.0 三(冬) 26120370 计算空气动力学 2.0 2.0-0.0 三(春) 86120440 机器人学Ⅰ 2.5 2.5-0.0 三(春) 26120500 燃烧学基础 1.5 1.5-0.0 三(夏) 86120420 机器人学Ⅰ强化训练与实践 2.0 0.0-4.0 三(夏) 26190100 导航原理与技术 2.0 2.0-0.0 四(秋) 26190220 流体机械原理与设计 2.0 2.0-0.0 四(秋) 26190240 推进系统测试方法与实践 1.0 0.5-1.0 四(秋) 07120460 计算生物学导论 2.5 2.0-1.0 四(秋冬) 26190200 传感器技术 2.5 2.5-0.0 四(春夏) 26190250 实验空气动力学 1.0 0.5-1.0 四(夏) 5.跨专业模块 +3学分 跨专业模块是学校为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修读、多样学习而设置的学分。学生修读微辅修、辅修、双专业 、双学位的课程或外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或经认定的跨学院(系)完成过程性的教学环节等,可认定为该模块学分 ,同时可计入相应的个性修读课程学分或第二课堂。若学生修读的跨专业课程符合微辅修/辅修条件,可在认定为跨 专业模块学分的同时获得微辅修/辅修证书。 6.国际化模块 +3学分 学生完成以下经学校认定的国际化环节可作为国际化模块学分,并可同时替换其他相近课程学分或作为其他修读 要求中的课程。 (1)参加与境外高校的2+2、3+1等联合培养项目; (2)境外交流学习并获得学分的课程; (3)在境外参加2个月以上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研究等交流项目; (4)经学校认定的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化课程; (5)经学校认定的本科生线上境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具体参见《浙江大学本科生线上境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浙大本发〔2022〕4号)。 7.第二课堂 8.第三课堂 9.第四课堂 +4学分 +2学分 +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