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

Viewer27 页 925.45 KB下载文档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
当前文档共2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稿.pdf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2018)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 0 一八年九月 目录 一、办学基础能力........................................................................................................1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3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3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3 二、“双师”队伍建设................................................................................................4 (一)生师比.......................................................................................................5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5 三、专业人才培养........................................................................................................6 (一)专业设置...................................................................................................6 (二)人才培养模式...........................................................................................8 (三)课程开设结构...........................................................................................9 (四)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0 (五)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10 (六)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10 (七)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10 (八)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11 (九)专业点学生分布.....................................................................................11 四、学生发展..............................................................................................................12 (一)招生计划完成质量.................................................................................13 (二)毕业生资格证书获取率.........................................................................13 (三)毕业生就业率.........................................................................................15 (四)就业区域分布.........................................................................................15 (五)单位分布.................................................................................................16 (六)就业质量.................................................................................................16 五、社会服务能力......................................................................................................20 (一)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20 (二)资源共享与社会培训.............................................................................21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22 (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影响.....................................................23 (五)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24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8 年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8 年全国职业 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 号)、《国务院教 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国教督办函【2016】3 号)和《江 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18 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 作的通知》(苏教高函【2018】18 号)等文件精神,学院认真开展 自评自查工作,查找问题,持续改进,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促进产教 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 本自评报告主要从学院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以及高等职业院校适应 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各项指标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一、办学基础能力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水 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创办于 1964 年,现有九里校区和黄河校区两 个校区,占地 1100 亩,建校区筑面积 33.8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 105720 万元;现有教职工 648 人,专任教师 481 人,下设 12 个教学单位, 开设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 14 个专业群、42 个专业,拥有 1 个江苏 省品牌专业,5 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 个徐州市特需专业, 6 个海外招生专业,有来自 24 个国家的 305 名留学生,学历教育在校 1 生 1.2 万人;拥有 2 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5 个省级实训基地、5 个省级研发中心和 35 个市级研发中心(实验室)。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有德有能有技有为”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为目 标,明确了“对接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先行者、跟随战略 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引领淮海经济区高职教育创 新发展的排头兵”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德技并重、产教融合、实境 育人”的办学特色。是江苏省首批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的省级示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 省技能竞赛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高等职 业院校国际影响力 50 强”,连续 3 年获得“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 50 强”称号。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近年来,学院在江苏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持续加大内涵建设, 在苏北招生下滑的大趋势下,保证了学院教育教学正常运行,大幅改 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详见 表 1。 表1 近三年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万元)年度 办学 经费 收入 情况 2015 2016 2017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15010.48 15,825.75 16,186.78 事业收入 6,335.14 6,465.31 6,380.56 其中:学杂费收入 5,363.18 6,350.00 6,220.00 2 生均 拨款 其他收入 1433.36 1732.82 1,458.08 在校生人数 10345 9273 8396 生均财政拨款 1.45 1.71 1.92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力度,学院 42 个专业均具 备教学必须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设施,详见表 2。 表 2 近三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年度 2015 2016 2017 资产总值 11390.17 万元 11699.9 万元 12914.44 万元 学生数 10345 9273 8396 生均 1.1 万元/生 1.26 万元/生 1.5 万元/生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院建筑面积 338218.7 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 房面积 193902.58 平方米,生均 23.01 平方米。教室用房 49038.82 平 方米;实验实训用房 100145.30 平方米;图书馆 19656 平方米,图书 馆藏书量达 88.91 万册、阅览室座位数 1620 个;体艺馆 6413 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 16395.58 平方米,学生公寓 92628.54 平方米,生均住 宿面积 10.03 平方米;学生食堂 14138.39 平方米。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扎实健全:自 2012 年启动数字化校园 建设至今,学院信息化建设已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目前已建 成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有线网络,建成校园完全覆盖的无线网络, 3 互联网出口包含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教育网多个出口, 总互联网网络出口带宽共计 41.1G,其中最大网络带宽 10G,信息点 数为 19528 个,无线 AP 数量 3672 个,各类服务器 72 台,实名用户 数 11897 个。 学院信息化软件应用服务建设齐全便捷:学院现有业务应用系统 包含 OA 平台、资源平台、学习平台、掌上工院移动服务平台,招生 系统、迎新系统、考核系统、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学工管理、流程 管理、一卡通管理、身份认证管理等近 40 个,为师生员工提供学习、 生活、科研、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便捷服务。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 116 间,精品录播教室 1 间,并通过运维服务大厅对多媒体教室、录播教 室、一卡通、无线网络的运行实现实时监控管理。安全稳定的网络环 境承载了网络课程近 150 门,数字资源 30T,电子图书 27000 册,为 学院教与学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目前信息系统管理数据量已达 2.8T,为下一步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实施“名师工程”、“科研和学历提升工程”、“青年教师 培育工程”和“双师工程”四大人才工程,推行“导师制度”、“实 习制度”、“课题制度”、“兼职制度”和“奖惩制度”五项制度, 依托六大平台,通过五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育能力”、 “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五项能力,使青年教师 尽早适岗,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熟。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 划和柔性引进政策引进计划,2017 年引进教授、博士 10 余人,注重 4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推荐 10 名教师参加在职博士攻读,目前 有近 30 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现有教育部优秀教师 1 人,培养 了省级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3 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 干教师培养对象 19 名,江苏省 333 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 7 人,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1 人,正高级职称 36 人,具有博士学 位 32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192 人,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1 个,省 级优秀教学团队 2 个,国家行业优秀教学团队 2 个,国家级行业名师 5 人。 (一)生师比 我校全日制在校生 8396 人,加上成人教育、国际留学生等折合 学生总数为 9404 人。学院引进与聘用相结合,专任教师 481 人,其 中,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师、国家行业名师、省级优秀教学名师等省级 以上荣誉的高层次人才 13 人。按照兼职、兼课教师 160 课时折算 教师数 217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698 人,生师比 13.47:1。具有研 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51.15%,其中教授、研究员级高工等 36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162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 41.2%。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 我校积极推进青年教师企业锻炼制度化建设,提升教师双师素 质,先后在徐工集团、徐轮橡胶有限公司、无锡二橡、利德东方、宝 通带业、江苏省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省协鑫硅材料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艾德太阳能、宏图三胞、万邦制药、恩华药业、 5 利民化工、恒盛化肥、蓝丰生化等 16 家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 基地,双师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目前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 专任教师 43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 84.88%,高于国家示范性(骨干) 院校平均水平(65.29%);具有 3 年(含)以上行业企业一线工作 时间专任教师占 38%;专任教师 2017 年人均专业实践天数 32.7 天。 建立了一个由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 产业教授等组成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数与专业专任教师 数之比达到 1:1 以上,兼职教师 523 人,其中,4 人入选江苏省高 职院校第一批产业教授。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专业设置 学校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面向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办专业,针对江苏及徐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市场和社会 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 为辅的专业格局。 学院立足服务江苏 “两聚一高” 发展方略和徐州“一中心一基 地一高地”建设,充分发挥省品牌、骨干专业带动作用,以高分子材 料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药品生产技术、物流管理等 6 个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为抓手,引领专 业集群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实施“332 专业 集群建设工程”,建成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高分子材料 6 3 个国内一流,信息技术、现代药品食品、财经商贸 3 个省内领先, 建筑工程、文化旅游 2 个区域优势显著的专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 围绕地方行业产业链设置专业链,2017 年已从原有以化工产业为主, 过渡到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产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 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 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江苏推进“两聚一高”、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专业代码 560101 表 3 专业集群情况表 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与制造 依托项目 2 56010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省示范建设专业,省重点专 业群核心专业、省骨干专业 3 4 5 6 7 560103 560113 560301 560302 560303 数控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8 560309 工业机器人技术 9 10 11 12 560701 560702 560703 530605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光伏材料制备技术 610102 应用电子技术 530601 材料工程技术 序号 1 13 专业集群 重大装备 智能制造 新能源技 术 14 高分子材 料 530602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 16 530608 橡胶工程技术 17 610119 物联网应用技术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5 信息技术 18 7 徐州市特需专业、徐州市品 牌专业 省示范建设专业 省示范建设专业、省骨干专 业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江苏省 品牌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 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省重 点专业群核心专业 省示范建设专业、省骨干专 业 江苏省特色专业,省重点专 业群核心专业 19 20 21 22 23 610202 610204 610205 610301 570201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系统与维护 软件技术 通信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 24 570205 精细化工技术 25 26 27 28 570207 520804 520904 590107 工业分析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安全技术与管理 食品营养与检测 现代药品 食品 29 590202 药品生产技术 30 31 32 33 630302 630701 630801 630802 会计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 财经商贸 34 630903 物流管理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540301 540502 540603 540702 650104 650109 640101 640105 建筑工程技术 工程造价 给排水工程技术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室内艺术设计 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建筑工程 文化旅游 江苏省品牌专业,省重点专 业群核心专业 江苏省特色专业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 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 能力”项目、省骨干专业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 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 能力”项目、省骨干专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多样、个性及全面 发展的思路,在学院多年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筹备 2018 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 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 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随时改变专业。既规定修业年限, 又实行学分管理,实施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 8 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学 分制管理暂行办法》、《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学生学籍管 理规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等,并依托《江苏高等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系列课题—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 题,相继进行了学年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精英人才培养工程、导师 制试点等改革探索工作,积累了人才个性化培养和学分制改革经验,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 学效益,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课程开设结构 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优化“平台+方向”的 课程体系,重点打造校平台、院平台、群平台及专业主干课程及其资 源建设。 学院在全校范围内调整了公共基础课程,加强了学生基础文化素 质、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的培养;各专业群通过市场调研,以“教 学内容项目化”优化岗位基础能力平台课程;按照群内各专业发展定 位,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产 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前瞻发展,动态构建专业能力课程。我校 2017 年 开设课程总数为 761 门,其中 A 类课程 221 门,占比 29.3%;B 类课 程 336 门,占比 44.6%;C 类课程 204 门,占比 27.09%。 按照学分制改革要求,规范和完善“课程超市”建设,为个性化 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整合、开发和引进优质教学资源,e 学平台进一 9 步充实。2018 年我校积极推进双语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项目 16 项,其中,重点项目 5 项,一般项目 11 项。 (四)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学院校内实践基地 38 个,共有实验室 152 个、实践教学工位数 为 7882 个,生均实践教学工位数 0.915 个/生。 (五)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构建了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先后与 270 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徐州徐工特种 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江苏聚能硅业有限公司等 123 家校企合作协议; 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275 家。 2017 年,学生校外实训基 地实践学时总量为 2716400 人时,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为 40 天/人。 (六)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 200 多份订单培养协 议。 2017 年,企业订单数为 790 名,占当年在校生比例为 8.58%。 (七)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我校构建了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每年有 400 名左右来 自工厂、公司、社会一线的工程师、技能大赛兼职任教,他们熟悉与 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构建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 师的交流平台,弥补了专任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的不足,相互学习,共 10 同进步。见表 4。 表 4 近三年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年度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 (万元) 221.23 267.57 251.96 (八)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近几年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与一大批企业特别是新能源企业 如中能协鑫、徐工集团、苏宁电器等开展深度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 作开发,成果共享模式,通过国资处进行核算,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 教学设备值为 528 万元。 (九)专业点学生分布 学院充分发挥省品牌、骨干专业带动作用,以高分子材料工程技 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药品生产 技术、物流管理等 6 个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为抓手,引领专业集群建 设,学生专业分布如下: 表 5 学生专业分布 专业 序号 人数 专业名称 专业 人数 22 工业分析技术 32 461 23 食品贮运与营销 58 数控技术 137 24 食品营养与检测 153 4 模具设计与制造 125 25 药品生产技术 373 5 机电一体化技术 474 26 环境工程技术 95 序号 专业名称 1 机械设计与制造 88 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3 11 6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155 27 安全技术与管理 124 7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196 28 应用化工技术 229 8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349 29 精细化工技术 44 9 汽车电子技术 65 30 会计 891 10 电气自动化技术 265 31 市场营销 226 11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 313 32 电子商务 243 12 材料工程技术 84 33 物流管理 183 13 橡胶工程技术 46 34 财务管理 503 14 光伏材料制备技术 81 35 建筑工程技术 284 15 应用电子技术 170 36 工程造价 478 16 物联网应用技术 134 37 给排水工程技术 32 17 计算机应用技术 375 38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36 18 计算机网络技术 146 39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66 19 计算机系统与维护 122 40 室内艺术设计 89 20 软件技术 182 41 旅游管理 123 21 通信技术 71 42 酒店管理 95 四、学生发展 我校历年重视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历届毕业生均受到 了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率达 95%以上,就业率 始终保持在 98%以上,就业率、毕业生月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 水平,并逐年上升,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 12 体”。 (一)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校以高水平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省厅高等职业教育精 神,改革与创新招生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与宣传,加大招生 宣传力度,特别是省外生源宣传力度,我校招生人数相对稳定。 表6 2014 年 近三年学校招生情况表 2015 年 2016 年 计划招生 实际招生 计划招生 实际招生 计划招生 实际招生 4350 人 3696 人 4600 人 3189 人 4350 人 3039 人 (二)毕业生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推行毕业“双证制”,即毕 业时既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近年来,通过课 程改革,积极探索“双证”融通,学生“双证”获取率明显提高。见 表 7。 表 7 毕业生资格证书获取率 资格证书获得 毕业生人 人数 数 序号 专业名称 1 建筑工程技术 81 81 100.00% 2 工程造价 229 229 100.00% 3 给排水工程技术 49 49 100.00% 4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42 42 100.00% 5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95 95 100.00% 6 室内艺术设计 - - - 7 材料工程技术 78 78 100.00% 8 财务管理 - - - 13 比例 备注 无毕业生 无毕业生 9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 154 154 100.00% 10 光伏材料制备技术 17 17 100.00% 11 橡胶工程技术 - - - 12 会计 309 309 100.00% 13 市场营销 73 73 100.00% 14 电子商务 40 40 100.00% 15 物流管理 74 74 100.00% 16 旅游管理 20 46 43.48% 17 酒店管理 76 76 100.00% 18 环境工程技术 44 44 100.00% 19 安全技术与管理 67 67 100.00% 20 应用化工技术 130 130 100.00% 21 精细化工技术 - - - 22 工业分析技术 17 17 100.00% 23 食品贮运与营销 53 53 100.00% 24 食品营养与检测 37 37 100.00% 25 药品生产技术 140 140 100.00% 26 机械设计与制造 21 21 100.00% 2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69 269 100.00% 28 数控技术 126 126 100.00% 29 模具设计与制造 70 70 100.00% 30 机电一体化技术 227 227 100.00% 31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 - - 无毕业生 3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 - - 无毕业生 33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89 89 100.00% 34 汽车电子技术 37 37 100.00% 35 电气自动化技术 82 84 97.62% 36 应用电子技术 140 154 90.91% 37 物联网应用技术 36 37 97.30% 38 计算机应用技术 129 129 100.00% 14 无毕业生 无毕业生 39 计算机网络技术 45 46 97.83% 40 计算机系统与维护 - - - 41 软件技术 63 68 92.65% 42 通信技术 45 46 97.83% 无毕业生 (三)毕业生就业率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规模保持在 3200 人以上,就业率相对稳定, 初次就业率每年在 90%以上,年终就业率在 98%以上,直接就业率在 80%以上,升学出国每年约 600 人左右,升学率呈上升趋势。如下表 8: 表 8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 年度 2015 2016 2017 毕业生数 3530 3449 3254 初次就业率 91.05% 90.05% 92.34% 年终就业率 98.06% 98.08% 98.55% 直接就业率 83.55% 83.13% 80.30% 升学出国率 14.51% 14.95% 18.25% (四)就业区域分布 我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较广,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覆盖周围 省市,其中,苏南占比 25%,苏中占比 7%,省外占比 16%;就业重 心向苏北有所转移,就业比例提高至 50%以上。如表 9 所示: 表 9 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年度 2015 2016 2017 本地就业率 54.19% 63.93% 66.25% 15 (五)单位分布 从单位性质来看,近年我校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更加灵活, 就业认知也更趋于理性,涉及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 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等,其中,民营、私营企业占 44%,外资企业 占 23%,股份制企业占 20%,国有企业占 8%。如图 1 所示: 图 1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表 10 近三年毕业生 500 强就业率 年度 2015 2016 2017 500 强就业率 4% 9.68% 11.46% (六)就业质量 学校始终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坚持 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就创业指导和服务, 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就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升高。 1、月收入稳步增长。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学校毕业 2017 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 3430 元, 生近两年月收入有明显增长。 比本校 2016 届(3395 元)、2015 届(3345)分别高 35、85 元,增 长率分别为 1.03%、2.54%,见图 2。 16 图2 2015-2017届毕业生月收入统计图 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学校 2017 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 度为 81.1%,比 2016 届(75.8%)高出近 6 个百分点,比 2015 届(59%) 高 22 个百分点。其中与工作相关度较高的是材料类、机械类以及电 气类等相关专业,专业对口率达 90%以上。见图 3。 图3 2015-2017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统计 3、就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学校 2017 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为 71.2%,比 2016 届(68%)、2015 届(66%)均略高,且高于本 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见图 4。 17 图4 2015-2017就业满意度统计 4、离职率呈下降趋势。2017 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 29.4%, 比 2016 届低近 4 个百分点,比 2015 届低近 6 个百分点,在离职率中, 主动离职率远远大于被动离职率,主动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 企业达不到预期期望,二是一部分人有自主创业的意愿,见图 5。 图5 2015-2017离职率统计 18 5、职位晋升比例有所提高。2017 届毕业生半年内升迁率达 23.1%,较 2016 届(20.3%)高近 3 个百分点,较 2015 届(19.8%) 高近 4 个百分点。其中,高分子材料、电子商务及电气自动化等专业 升迁率较高,均在 25%以上。见图 6: 图6 2015-2017职位晋升情况统计 6、雇主满意度相对平稳。根据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情况统计, 2017 届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达 98.88%,与 2016 届(98.87%)、2015 届(98.84%)基本持平。见图 7: 图7 2015-2017雇主满意度调查统计 19 五、社会服务能力 (一)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2016 年 11 月,依托省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联合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经营公司与北京 中思科博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成立股份制实体机构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化管 理和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 技术转移中心与徐州市 5 区 5 县签约共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逐步实现徐州地区技术服务与成果转 化的全覆盖。加强与分中心的业务对接,通过分中心征集企业需求 300 余项,有效促进市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分别与我校省内 13 个地级市的校友会、校企合作联盟、以及省科技厅主导建设、省 生产力促进中心运营服务的新一代产学研合作移动智能对接信息平 台-技联在线、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的中高知识产权 运营交易平台、深圳迈辽技术转移中心旗下的迈辽网等建立紧密的合 作关系,进一步推进了我校及共建单位科技成果向全国技术市场迈进 的步伐。 2016 年 9 月至 2017 年 8 月底,申报专利 147 项,授权专利 105 项,其中发明专利 36 项。转让专利 29 项,解决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 138 项,达成合作项目 26 项,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技术交易合同额为 2987.57 万元。学院依托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 大学科技园、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小试—中试—转让转化的创 20 新产业链。 表 11 近三年技术交易金额 年度 2015 2016 2017 技术交易(万元) 2519.51 2783.68 2987.57 (二)资源共享与社会培训 学院始终保持与政府、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高度重视继续教 育和社会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创新性国家建设和人才规划纲要的要 求,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以提高岗位 适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依托学院化工、机械、电气、计算 机、高分子等品牌专业,整合继续教育和培训资源,面向地方、行业、 企业,广泛开展各类学历提升、技术转移、专业技能、精准再就业、 援疆等一系列社会服务和培训工作。全年先后举办中国轮胎循环利用 协会培训班、徐工集团旋挖钻机手培训班、全国橡胶技术网培训班、 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继续教育项目”培 训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713 工厂培训班、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 务学院培训班等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继续加强政校合作,服务地方, 先后与徐州市人社局、鼓楼区政府、新沂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展开 下岗职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会职工学历培训等工作,在 数量和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全年培训员工数 23300 人次,涉及项目 107 个,学院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 1829.98 万元,有力的助推了地 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2015、2016 连续两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贡献 50 强,2017 年我院入选为第一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 21 基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 我校省级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成为以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 业为核心目标,集创新创业教育及指导、创业模拟及实践、创新创业 服务及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多元平台。可提供项目论证、工 商财税、法律咨询、融资贷款、专利代理、人才服务、市场推广、物 业食宿等一站式服务,覆盖创业企业从“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 周期。学院还建立了 e+众创空间,可同时容纳 80 多家中小型创业企 业入驻。目前,e+众创空间已入驻创业企业 44 家,其中电子商务类 企业 23 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25 家,已成功孵化江苏赛诚网络服务有 限公司等大学生创业企业 3 家。 截至 2017 年 8 月,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在孵创业企业 77 家,本 校大学生占比 70%,涉及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动漫设计 等“互联网+”产业,带动 500 多名大学生就业、创造产值近亿元。 每年有约 25%的毕业生选择在徐州本地就业创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大学科技园共有注册企业 260 余家,入驻率近 97%,其中 大学生创业企业 65 家,孵化科技型企业 90 家,累计毕业企业 32 家, 培育出 5 家高新技术企业,3 家企业挂牌上市。今年 1 月,大学科技 园得到科技部的认可,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还先 后荣获江苏省首批众创集聚区建设试点单位、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区域示范基地、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园等 12 个省、市级荣誉,学 22 院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并获评“201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 范校”50 强。 (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顺应了我 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徐州市地处沿东陇海经济带,将建 设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 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布局,为我院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支柱型产 业发展需要,我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企业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 专业人才和来华留学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职业 院校及企业的合作,在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石油 和化工职业教育“一带一路”联盟的基础上,探索组建“一带一路职 教联盟”,探索开展联合育人、协同创新、峰会论坛等模式或路径; 加强与已经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力争在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定 向委托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等方面形成突破,为企业精准提供国际毕 业生和人才支撑。 学院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国境外企业的经 济增长贡献力量,以留学生培养为突破口,积极联系中国在“一带一 路”沿线投资的企业,先后与徐工集团、上海华谊公司、青岛福诺化 工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这些企业的海外事业部培养“懂汉语、素 质高、本土化”的留学生。学院现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24 国家 23 的 381 名留学生,2017 年学院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 50 强。 (五)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 自 2007 年以来,学院先后与英国纽波特大学、澳大利亚国际工 商学院、加拿大罗耶斯特学院、加拿大堪纳多学院等建立了中外合作 办学项目,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和韩国交通大学 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交换生项目、学分互认、科研合 作、教师培训、合作参与国际比赛等。 根据校际合作协议,学院每年选派骨干专业老师和专业带头人去 境外研修。从 2013 年至今,学院共派出 120 多名教师赴境外合作院 校研修或到高水平院校攻读博士学位。境外合作院校经常选派专家来 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并在科研方面与我校进行紧密合作。2017 年我 校化工学院派往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季剑波教授、孙美 霞副教授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的赖文亮教授在污水处理研究方面进 行合作,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了预期科研成果,为提升我 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 年招收了 9 名留学生,2017 年招收了 336 名留学生。这些 学生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尼、老挝、 越南、柬埔寨、也门、刚果(布)、尼日利亚、韩国、加纳等 24 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是我校的品牌 专业和特色专业:橡胶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 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光伏材料生产技术、国际贸易、电子商务 等。 24 学院利用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积极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国家和江苏省招收留学生的优惠政 策,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 2016 年,我校开始设立留学生专项奖学金,改进留学生公寓和 教学设施,出台了多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政策,逐步建立留学生管理 体系,以满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与印尼的 Sekolah Tinggi Teknik Qomaruddin 学院、越南坚江职业技术学院、印尼 Yayasan Pondok Pesantren Qomaruddin 高中合作建设学院海外生源基地。 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