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1).pdf
19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 2020-11-10 08:48:46 前前后后在坡坡呆了有小半年的时间,如果要对这段交流生活概括出一个关键词,我想于我而言,那一定是“值得”。 在大二寒假的时 候拍脑袋做出了本科后转专业的决定,从药学转到统计/数据科学,若想成功实现大跨度的转换,补充相应的学科背景就十分必要,于是 我的交流之旅就变得相对硬核。课程科研两边顾,倒也不觉得十分忙碌,在坡坡总感觉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没有压迫的peer pressure,在NUS的四个月是我完全逃离“内卷”的日子,因为甚至一学期过去了你都不知道有多少人选了这门课,平时上座率 30% 就非常可观了orz。当然这并不意味着NUS的学生不爱学习,因为NUS的课程是有webcast的,大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 己的节奏来听课,支持暂停回放。不过为了增强实地上课的体验感,我基本上所有的课都会去现场听,最后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再选择 性地听录播,感觉能更好地巩固学到的内容,那时候觉得如果复旦也能有这项技术就更好了! 对于转专业选手而言,选课是一件比较 头疼的事,因为好多统计课的prerequisites不满足。我第一轮的选课情况比较惨烈,只选上了两门药学相关的课,甚至都不满足NUS 对交换生至少在第一轮选上三门课的要求。所以又在第一轮之后,发邮件进行了一次补选(还要真情实感地写love letter),这样才能 够勉强符合要求。选课的事情一度让我比较烦恼,担心自己选不上想学的课,不能完成自己对未来的计划。不过后来咨询了上一年交流 的学长学姐,了解到NUS的选课还是相对人性化的,也稍稍放宽了心。 到了坡坡以后会进行再一轮选课和tutorial的选课,这时候还 没选上的就需要写request了。我当时想选一门回归分析,写了request但NUS教务的回复很慢,当下有一丝放弃的念头。但后来机缘 巧合在另一门课上认识了一个NUS本科的中国小伙伴,他跟回归分析的任课老师很熟,就非常热心地领着我直接到任课老师办公室上 门求课,老师人很好,帮我给教务发邮件申请,最后我如愿选上了课。所以总结下来就是,只要有心,所有的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另外也真切感受到了“出门在外靠朋友”。我遇到的几个中国同学,不论是NUS的本科生还是交换生,都非常的nice,是可以一起并肩 战斗的课友(当然也会经常一起吐槽),也是可以一起畅聊人生理想的知己,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觉得自己的思维与视野拓展了许 多,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课上也认识了几个美国交换生,他们都非常可爱,是气氛担当,我一开始常常觉得自己口语不佳 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而很少说话,一般都是假笑女孩般的存在,但他们能看出我的担忧,主动抛梗给我,让我不得不(划掉)参与交 流,最后学期结束,不断收获了跨洋友谊,口语也提高了不少。 NUS和复旦在课程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不同是,NUS会安排专门的 tutorial讲解习题,一般一节课有好几个时间可以选,有些是老师直接教,有些是助教教,分到的tutor讲的好不好看运气。我个人因为 想把课程集中安排在某几天,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凑,选了很多12:00-13:00的课,这个时间点就很容易犯困…所以大家如果不那么忙的 话,可以选个头脑清醒的时间段会更好一些。关于成绩的话,其他专业的课我不是很清楚,我上的统计系的课感觉比国内上的简单一 些,讲的更清楚些,所以最后结果比较满意。 话说回来,交流的成绩只能转学分,不算绩点,也大可以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活,就像当 时Mary说的,在你以后的人生里,可能就不会再有这么四个月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生活了,要珍惜。 另外,我个人还在NUS进了一 个课题组参加科研工作,学期结束后回国过了一个月的假期,又重新回坡坡做了两个月全职带薪的寒假科研。当时是五月份联系好了课 题组,八月份开始做。这个步骤其实跟找暑研是一样的,主要是看老师的主页及课题组介绍,然后发邮件。可能因为是交换生,没有签 证问题需要解决,回复率相对来说比较高。我觉得自己最最幸运的一点是,选择了一个氛围非常好的课题组,老板很可爱,师兄师姐们 都非常照顾我。 我一个半路出家的人,是没基础可言的。还记得第一次看师兄发给我的文献,然后盯着代码傻坐了三个小时,非静止画 面。但他们都愿意给我“learn everything from scratch”的机会,基本上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最后我在NUS的工作有一篇中了生 物信息学领域的顶刊,还有一篇在审,这些是我在大二决定转专业时想都不敢想的成就。这段宝贵的交换经历使我再一次认识到,有时 候,选择和平台比努力更重要。在坡坡做科研的日子是纯粹而快乐的,现在回想起来,只要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真是太幸福的事了。也 正是这段经历,使我下定决心在毕业之后出国继续从事生物统计相关的研究工作。 由于时间安排上的紧凑性,recess week和 reading week我没能和小伙伴出国浪,只在回国前去马来西亚玩了几天(而且个人觉得马来西亚也不好玩,应该去泰国的唉),还是 有一些些遗憾。所以在体验和旅行上我没有特别多的发言权,但是作为一个十足的吃货,我对坡坡国内的吃吃喝喝还是很熟的! 在吃 方面,我向来不会亏待自己。所以周末的话,基本都是跟室友出去吃。我们不住在校内宿舍(因为没分到。。),而是住在一个离 NUS大概二十分钟公交车程的地方,叫MDIS。MDIS附近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公交有196、198路直达NUS,地铁是绿线的 common wealth站。我们常去吃东西的地方有Star Vista, West Gate, 金文泰,乌节路,市中心那块,感觉就跟上海的淮海路,人 广,五角场之类的商区差不多,甚至开的店也有类似,比如在新加坡也能吃到云海肴、喝到喜茶(手动狗头)。除了中餐,坡坡也融汇 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导致我在养膘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坡坡好像每个社区都有一个食阁,当地人如果不想在家里开火就会在食阁吃或者 打包带走,消费普遍比商场里低一些,但味道也相当不错。如果有时比较懒的话,或是遇上暴雨天(10月以后坡坡进入雨季,倾盆大雨 款)可以点外卖,用一个Grab软件就可以解决,这个软件也可以用来打车。 我一直觉得在坡坡就像是在另一个上海生活,不同的只 是天气。当地的人70%都会说中文,不过NUS上课还是用英文的,也能感觉到在交流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口语有些许进步。我觉得坡 坡的语言环境很适合那些英语水平不算好,但是想提高的同学。在坡坡还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只要天气允许,就会去附近的一个 操场听听歌跑跑步,虽然强度不大,但非常解压,好几个idea也是跑步之后蹦出来的。 我很喜欢的第六季奇葩说BB King阿詹说 过,“不断放下已有的一切,让环境去重塑你,这是成长的捷径”。于我而言,本专业大三的生活是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也很明确并不是 我喜欢的那种。到一个全新的环境生活,学习全新的知识,整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我想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才为平淡的生活增 添了一抹抹不寻常的色彩。今年有一个很火的话题,“留学生的价值未来会不会暴跌”。随着疫情的蔓延和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越来越 多的人放弃了出国,包括我身边的一些朋友,而另一方面他们也都很好奇为什么我出国的意志似乎一直都很坚定(捂脸)。我只是觉 得,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而言,出国学习几乎是唯一能使我们完全浸入式地与另一种文化交流的机会,而机会永远是最珍贵的东西。至 于它能不能变现,以后再说,至少我当下于心无愧了。 最后想说,虽然当初选择坡坡交流是有小小地冲动一下,不过回头看,这大概 会是我整个本科生涯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感恩所有遇见,也一定会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