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

脆弱让人放纵41 页 657.003 KB下载文档
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
当前文档共4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1.美育(师范)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pdf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 校长签字: 学校名称(盖章): 鞍山师范学院 学校主管部门:鞍山市人民政府 专业名称:美育(师范) 专业代码: 0401XX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位授予门类:教育学 修业年限:4 年 申请时间: 2022-06-16 专业负责人:刘晓丹 联系电话: 13700179731 教育部制 1.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 鞍山师范学院 学校代码 10169 邮政编码 114007 学校网址 http://www.asnc.edu.cn 学校办学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基本类型 □985 47 现有本科 学校所在省市区 本科毕业人数 专任教师 □211 2767 招生人数 上一年度全校 学校性质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上一年度全校本科 专业数 已有专业 学科门类 □民办 ☑公办 辽宁省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综合 ○语言 ○理工 ○财经 ○农业 ○政法 ○林业 ○体育 ○医药 ○艺术 总数 1117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 上职称教师数 学校主管部门 鞍山市人民政府 建校时间 首次举办本科 教育年份 曾用名 ●师范 ○民族 466 1958 年 1958 年首次举办本科教育,1962 年停办,1978 年举办专科教育,1994 年恢复本科教育。 鞍山师范专科学校(1978-1993) 学校始建于 1958 年,1993 年升格为本科,2004 年通过教育部本科 教学合格评估,2011 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 年 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19 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 学校简介和 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 学校座落于祖国“钢都”鞍山,现有三个校区,16 个二级学院、1 (300 字以内, 个公共教研部,1 个附属中学。60 多年来,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 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师 无需加页) 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逐渐发展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 文理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师范院校, 已为国家培养了 10 余万名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各条战线。 2.申报审批专业数据 专业代 码 学位 专业类 门类 所在院 系名称 增设专 业区分 度 (目录 外专业 填写) 0401XX 专业名称 美感教育(美育) 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学 修业年限 专业类代码 门类代码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4年 0401 04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在培养高 端艺术人才、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灵、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具 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须着力 加强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我们的美育工作距离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尤 其是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 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美育是美感教育的简称,它既不是美术教育, 也不是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它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人文精神和鉴赏能力的“感 性教育”。美育具有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综 合特性,而非某个单一的艺术门类的教育,如音乐、美术、文学、舞蹈、戏剧等单一的艺术 教育。在现有美育工作队伍中,除了“艺术学”专业人员外,主要是“美学”专业和“文艺 学”专业人员。这几个专业所涉及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应该说还不足以适应做好新时代 美育工作的要求。而美育要远大于一般艺术教育,这是由美育本身的综合特性决定的。所以,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美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 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 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新形 势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已有的美育教师也急需美育专 题培训,才能补齐学科知识短板,提升美育专业素养。学科建设更有助于重大美育理论问题 的深入研究,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面向学校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美的 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研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在新时代美育中的传承发展等, 都是推动中国人民美起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课题,尤其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 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发展的特色。鉴 于此,鞍山师范学院决定申请美育(师范)专业,属于教育学门类、教育学类专业类。 一、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类艺术教育、人文教育专业的区分度分析 美育(师范)专业与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同属于教育学类,但在培养目标、学科基础、 培养要求、核心课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艺术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所以不能离开艺术和艺术教育来谈美育,但美育(师范)专业更加突出其与一般艺术教育人 才所不同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发展定位等方面与艺术教育、 人文教育差异较大。 (一)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1、美育(师范)专业:通过美育基本理论及文学艺术领域相关审美知识的系统学习,培 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获得基本的审美训练,在丰富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趣味、确 立审美观念、活跃审美思维、充实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表现 能力及日常教学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综合审美素养的综合养成和不断提升,成为 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可以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 从事美育教学、管理、研究、推广普及工作的需要。 2、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 在基础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从事艺术教育、管理、交流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人文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专业基础理 论和知识,能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从事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分科课程教 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美育(师范)专业并不局限于塑造学生艺术美、人文精神,还包括学生自然美、 社会美、科学美、身体美、生活美、劳动美等方面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学科基础上的差异 1、美育(师范)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教育学、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社会学、体育学、休闲学等,体现与“综合素养”要求相匹配的多方面素养养成的学科理论 基础,具有社会性、艺术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涉及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美育学理论等专业方向。 2、艺术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教育学、艺术学。 3、人文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 (三)培养要求上的差异 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人文教育都是师范专业,三者在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班级指导、 沟通合作四点上毕业要求大体相同,但在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方面差 异巨大,培养要求不一致。 1、美育(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生活、劳动 等方面美的鉴赏能力、意识和习惯,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应用型教育,与学校定位 吻合。 2、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艺术教 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及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局限于艺术鉴赏能力、 各门艺术的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3、人文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学科主要方法 的基本训练,掌握人文学科教育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注重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四)核心课程上的差异 1、美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多体现与“综合素养”要求相匹配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 综合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相关中小学美育教学综合性能力的塑造。其核心课程 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美学原理、美育概论、美育经典 导读、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审美教育学、艺术概论、中国艺术 史、外国艺术史、中国审美文化史、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美的 接受与审美心理学、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 2、艺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创作原理、中外艺术史、艺 术作品鉴赏、文学作品鉴赏、综合艺术创作原理与实践、艺术技能训练、艺术教育概论、艺 术教育心理学等。 3、人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通史、世界 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经济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学等。 二、不同学科门类中与相近专业艺术史论、美术学的区分度分析 美育(师范)专业属于教育学门类中的教育学类,艺术史论属于艺术学门类中的艺术理 论类,美术学属于艺术学门类中的美术学类。三者之间的学科基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 核心课程等都差异巨大,分别属于不同专业类。 (一)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1、美育(师范)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美育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够 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从事审美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艺术史论专业培养具有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级文化部门、 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美术学专业培养具备高尚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具备丰富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具备 美术“传道、授业、解惑”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美术教学能力和综合美育能力的中学 美术教师,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基础上的差异 1、美育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教育学、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 体育学、休闲学等,具有社会性、艺术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增设专 业的基 础要求 (目录 外专业 填写) 2、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科基础是艺术学理论、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 3、美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是美术学、艺术学、教育学,具有单一性。 (三)培养要求上的差异 1、美育(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生活、劳动 等方面美的鉴赏能力、意识和习惯,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应用型教育,与学校定位 吻合。 2、艺术史论专业学习中外艺术学理论和中外艺术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较为全 面的熟悉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掌握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方面的基本能力。 3、美术学专业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外美术历史知识和美术理论知识,并具备独立 的判断能力,阐释美术发展的规律,具有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较强的写作 能力,以及对当代美术创作现状和市场管理有切实的了解。 (四)核心课程上的差异 1、美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美 学原理、美育概论、美育经典导读、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审美 教育学、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中国审美文化史、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 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地域文化资源与美 育。 2、艺术史论专业核心课程为艺术学原理、艺术文化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 传播学、中国艺术学、西方艺术学、中国艺术史、亚洲艺术史、西方艺术史。 3、美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中国美术通史、外国美术通史、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西方近 现代艺术思潮、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画论、西方画论,美术评论与写作、博物馆学概 论、艺术管理学、透视学、艺用人体解剖、中小学美术创造性教育、中国民间美术。 一、培养方案已经论证完成 美育(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过校内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首先,经过研 讨确定了美育的内涵。美育是美感教育的简称,既不是美术教育,也不是艺术教育,也不是 美学。它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人文精神和鉴赏能力的“感性教育”。作为师范类专 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美育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从 事审美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蔡元培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 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 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其次,确定了美育专业的学科属性。详见以下对比说明: 学科(专业)归属 申报方案 专业名称 门类 一级学科 教育学类目录外专业 美育 教育学(04) 教育学类(0401)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 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华文 教育、教育康复学、卫生教育等 艺术学理论类下专业 艺术史论(美育、师范) 艺术学(13) 艺术学理论类(1301) 艺术史论(130101)、艺术管理 (130102T)、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130103T) 相近二级学 科(专业) 人文教育(040103)、艺术教育(040105) 艺术史论(130101) 优点 ①有天然的师范性、应用型; ②可借助我校师范专业和教育科学与技术 学院的雄厚学科基础; ③易于尽快建立教育硕士点; ④按文科招生,生源质量较高; ⑤便于在国内独树一帜,发展潜力和空间 大。 ①拟建设的一流艺术学一级学科 下,则名称不顺; ②虽然可借助校内外艺术学资 源,但定位不合理; ③虽可直接依托美术学院、音乐 学院,但脱离了教育学学科。 目前无学院做依托,必须整合校内资 源。 ①属于理论类,与师范性、应用 型有距离; ②在②在课程体系上、培养目标 并列二级学 科(专业) 缺点 1 上不宜与教师教育融合; 2 艺术类招生,生源质量较差。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学校充分考虑了美育(师范)专业的设置依据。 1.在《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毕业 论文(设计),其中理论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组成。 《教育学 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整个教育学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毕业论 文(设计)有明确要求,对教育学类的各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也有明确的规定(见下表)。 通识教育课 程 专业基础课 理 程 论 专 人文教 课 业 育专业 程 方 向 艺术教 课 育专业 程 实践课程 毕业论文(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创业基 础、就业创业指导等 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 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 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 学史、经济学原理、中国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史等 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创作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文学作品鉴赏、 综合艺术、综合艺术创作原理与实践、艺术技能训练、艺术教育概论、艺术教育心 理学、中国艺术教育史、外国艺术教育史等 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 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 对前者,美育专业应严格遵循;对后者,可以与美育专业相关的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专 业做参照。另外《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总学分 140-160,其中实践课程不应低 于 25%,也应严格遵循。 2.美育专业培养目标以中小学美育师资为主,应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认证标准》 中的中学标准为宜。 《中学一级标准》对“课程与教学”要求:①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中必修课 ≥10 学分,总学分≥14 学分;②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 学分占总学分≥10%;③学科专业 课程 学分占总学分比例≥50%。对“合作与实践”要求:教育实践时间≥18 周。《中学二级 标准》对“课程结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 分要求。对“实践教学”要求: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二者基本相同(见下表)。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课程 一级标准 占总学分≥10% 二级标准 不低于总学分的 10% 学科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教育实践 总学分≥14,其中必修课≥ ≥18 周 10 不低于总学分的 50% 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不少于一学期 占总学分≥50% 二、教学团队已经组建完成 我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教育中心开设了多门教育学课程,可选作为美育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体育学院、国学中心等开设了与审美 相关的多个专业和课程,可充分利用为美育专业的专业发展课、自主发展课。我校现已组建 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 (一)美育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我校从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学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体育 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抽调师资组建美育(师范)专业教学团队。 1、美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67 人,音乐学院 46 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57 人,国学中 心 6 人,体育科学学院 29 人,英语专业教师 35 人。学校为了申报美育(师范)专业,从以 上学院(中心)抽调专业对口、职称高、学历高教师组建美育(师范)专业教学团队。 2、组建后的美育(师范)专业教学团队共 19 人,其中专职教师 16 人,兼职教师 3 人。 专职教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 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 (1)专职教师知识结构:美术学类专业教师 4 人(占 25%),设计学类教师 1 人(占 6.25%), 音乐与舞蹈学类(含体态律动)5 人(占 31.25 %),教育学类 4 人(占 25%),艺术学理论类 2 人(占 12.5%),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涵盖了课程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 识点。 (2)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博士 11 人(占 68.75%),在读博士 4 人(占 25%) ,硕士学位 1 人(占 6.25%) ;除 1 人外,都是博士或博士在读。 (3)年龄结构: 31-55 岁 14 人(占 87.5%) ,30 岁及以下 2 人(占 12.5%)。年龄结构 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4)专职教师职称结构:教授 4 人(占 25%),副教授 8 人(占 50%) ,讲师 4 人(占 25%)。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高达总数的 75%。 (5)专兼职结构:共聘请兼职教师 3 人,分为两部分。一是来自高等教育美育研究的兼 职教师,其中张伟是辽宁省艺术理论学科带头人;二是是来自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线美育教育 工作者,1 人为中学美育教师,1 人为美育研究员。另外,学校聘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 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德胜为本校特聘教授,为本校美育(师范)专业发展举旗定向。 (二)美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引进美育教育师资,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和学术梯队。 1、加大高层次美育教师师资的培养力度。学校出台实施了“卓越工程” “学术拔尖人才 培养计划”“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青年骨干名师培养计划”,重点资助 与扶持教师成才成长,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学术拔尖人 才,为申报美育(师范)专业集聚后备人才。通过《鞍山师范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 报销 16 万元以内学费、住宿相关费用等政策,鼓励、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 已有美术类、音乐类 10 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4 名在读。 2、继续加大柔性引进拔尖人才力度。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重点柔性引进美育学科、艺术 学科领军人才为特聘教授。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 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 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王德胜,以及辽宁省艺术理论学科带头人东北大学和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伟、宋伟教 授为我校特聘教授,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师生学术水平起到了重 要作用。结合学校“十四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加大艺术学科、教育学科带头人和 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全职引进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1 名,从中学一线聘 请兼职教师 2 人。 3、落实好博士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不占岗位的绿色通道。积极与鞍山市人才办、鞍山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沟通,落实好学校实施博士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不占岗位的绿色 通道。截至目前,共引进美术类、音乐类在读博士 13 名、教育学类在读博士 11 名,8 名美 术类、音乐类博士和 5 名教育学类博士直接晋升为高级职称。 4、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参加社会实践与开展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出台了《鞍山师范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为了申 报美育(师范)专业,提前要求校内相关教师具有双师双能型和行业背景,并且从鞍山市中 学美育教师 1 人,从鞍山市教师进修学校聘请美育研究员 1 人。 三、实践平台已经具备 我校美育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学场地、学生活动中心、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教学设备、 图书资料、中外期刊等。 (一)校内教学场地 1、美术学院占有第三教学楼全部和第二教学楼一层。第三教学楼面积 5200 m2,教室 39 间、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美术专业机房。第二教学楼教室 4 间,新理化楼教室 8 间。 另有模型实验室 3 间. 2、音乐学院音乐楼面积 3973 m2,教室 16 间,琴房 21 间、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 合唱指挥室、音乐厅、舞蹈教室 2 间。 3、教科院教学楼面积:3000m2,教室 17 间。教科院琴楼面积:2220 m2,实验室 9 间, 琴房 26 间,教室 1 间,形体室 1 间。 此外,还有国学中心、刘兰芳艺术中心、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学校团委有各 类学生活动中心约 2000 平方米,各种“三队两组”活动设备齐全。所有教学场地均面向本科 生开放,基本满足师生的教学学习需求。 (二)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学校与鞍山市教育局签署鞍山市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战略框架协议,其中 8 个市 内学校为我校开展“三队两组活动”协同学校(见下表),岫岩县所属乡镇中学为我校“浸润 计划”合作学校,现在已经与湖南小学、烈士山小学、附属中学、二十五中签署意向为美育 (师范)实习学校,鞍山千山风景区、本溪洋湖沟、辽阳核伙沟、营口猫儿岭等是我校美术 学院写生与采风的基地。 序号 学院 服务学校 服务内容 1 国学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国学经典诵读 2 音乐学院 铁东区东长甸小学 合唱队、管乐队 3 音乐学院 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 管乐队 4 音乐学院 铁西区新陶小学 古筝队 5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铁西区黎明小学 绘画组 6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铁东区烈士山小学 舞蹈队 7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铁东区钢都小学 舞蹈队 鞍山市第二十九中学 书法组、绘画组 8 美术学院 四、专业筹建已经完成 1、先天优势:美育(师范)专业目前国内高校没有开设,艺术史论专业只在沈阳音乐学 院开设、艺术教育专业只在大连艺术学院开设。我校开设美育(师范)专业属国内高校首创, 弥补了美育教育领域上的空白,也开创了国内美育教育先河,为中学美育教育提供专业师资。 2、专业师资力量: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9 人,其中专职教师 16 人,兼职教师 3 人。专 职教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数 量适宜的骨干教师,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强。 3、实践教学条件:教育学类、美术学类、音乐学类、文学类、体育类等图书资料和教学 设备丰富,实践实训基地能够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4、稳定的实习基地:我校已经与鞍山市教育局签署鞍山市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战 略框架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实习、见习、研习合作关系,为培养应用型美育师资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 3.教师基本情况表 姓名 性 别 年 龄 拟授 课程 专业 技 术职 务 刘晓 丹 男 51 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 史、中国审美文化史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史论 硕士 周燕 女 49 艺术概论、中国美育 与美育思想史 教授 韩国京畿大学 全球音乐学 博士 赵杰 女 48 教育学原理、教育研 究方法 教授 台北教育大学 教育经济与 管理 博士 教育基 本理论 专职 邬诺 娃 女 42 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 史、美育经典导读 教授 韩国京畿大学 国际音乐 博士 体态 律动 专职 于广 壮 男 45 副教 授 台湾长荣大学 (音乐)经 营管理 博士 艺术 管理 专职 高原 女 42 副教 授 清华大学 设计学 博士 民间 艺术 专职 张微 微 女 42 美学原理、美育概论 韩国京畿大学 全球音乐学 博士 陈辰 男 35 中国艺术史、外国艺 术史 博士 男 33 普通心理学、教育心 理学 乌克兰国立师 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理 论与方法 李 墨 一 李 东 霖 赵阳 教育学 博士 男 33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 育史 博士 电 影 音乐 专职 44 课程与教学论、现代 教育技术 俄罗斯沃罗涅 什国立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 女 教育学 博士 教育政 策法规 专职 王子 明 男 35 审美鉴赏与艺术批 评、发展心理学 副教 授 副教 授 副教 授 副教 授 副教 授 副教 授 泰国吞武里大 学 教育学(美 术艺术) 博士(在 读) 艺术理 专职 曲振 芸 女 31 美术史论、美的接受与审 美心理学 讲师 俄罗斯国立师 范大学 美术教育 张悦 女 37 中国艺术史、特殊教 育概论 讲师 俄罗斯国立特 教艺术研究院 艺术研究 博士(在 读) 博士(在 读) 男 30 审美教育学 讲师 美术 教育 艺术 理论 研究 书法 女 28 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 学、美育概论 讲师 男 66 美育学科知识与教学 能力设计 教授 胡道 宁 吴思 函 张伟 地域文化资源与美 育、美的传播与艺术 管理学 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 学、地域文化资源与 美育 最后学历毕 业学校 最后学 最后学历 研究 历毕业 毕业学位 领域 专业 美 术 史 论 等 民族 音乐 民族 音乐 民族 音乐 教育学 专职 /兼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原理 菲律宾永恒大 学 菲律宾永恒大 学 教育学(美 术艺术) 吉林大学 哲学 艺术教育 博士(在 读) 博士(在 读) 博士 论研究 艺术 艺术 教育 艺术 理论 专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兼职 郭志 福 曲音 美 男 54 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与 教材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设 计设计与技能训练 高级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 女 58 中小学美术学科课程标准与 教材研究、中小学美术教学设 计设计与技能训练 正高 级 辽宁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 同等学 力硕士 同等学 力硕士 美育 教研 中 学 美 术 教育 兼职 兼职 4.核心课程表 课程名称 课程 总学时 课程 周学时 拟授课教师 授课学期 教育学原理 32 2 赵杰 3 教育研究方法 32 2 赵杰 3 中国教育史 32 2 李东霖 3 外国教育史 32 2 李东霖 3 课程与教学论 32 2 赵阳 3 普通心理学 32 2 李墨一 4 教育心理学 32 2 李墨一 4 发展心理学 32 2 王子明 4 现代教育技术 32 2 赵阳 4 特殊教育概论 32 2 张悦 4 美学原理 32 2 张微微 5 美育概论 32 2 张微微、吴思函 5 美育经典导读 32 2 邬诺娃 5 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32 2 刘晓丹、周燕 5 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32 2 邬诺娃 5 审美教育学 32 2 胡道宁 5 艺术概论 32 2 周燕 6 中国艺术史 32 2 陈辰、张悦 6 外国艺术史 32 2 陈辰、 6 中国审美文化史 32 2 刘晓丹 6 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 32 2 高原 6 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 32 2 于广壮 6 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 32 2 曲振芸、吴思函 6 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 32 2 王子明 6 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 32 2 高原、于广壮 6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刘晓丹 拟承担 课程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现在所在单位 教授 行政职务 系主任 美术学院 硕士; 2007 年 1 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论 美术史论、艺术经济、艺术管理 1. 2013 年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 获教学成果奖项情况 2. 2016 年获辽宁省第二十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三等奖。 1.2007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06 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2.2008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07 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3.2008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03-2007 年度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 先进个人二等奖。 4.2009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08 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获科研成果奖项情况 5.2010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09 年度科研工作一等奖。 6.2011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10 年度科研工作一等奖。 7.2011 年,获鞍山师范学院 2008-2010 年度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青年学术骨干一等奖。 8.2012 年,《艺术市场经济学》获得“鞍山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1. 2021 年鞍山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美术学师范专业理论课程群教 目前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学与评价体系改革”。 1.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新运行机制下中国艺术市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场体系的转型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负责人,2021.7-2023.12。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1.2 231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6 年均 272 学时 (理论教学)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注:填写三至五人,只填本专业专任教师,每人一表。 姓名 周燕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研究所主任 拟承担 中国音乐史与鉴赏 音乐学院、鞍山师范学院民族 现在所在单位 课程 西方音乐史与鉴赏 音乐研究所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博士;2020.06;韩国京畿大学;音乐学 学校、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音乐学 1.辽宁省教学名师 辽宁省教育厅 2021.12 获教学成果奖项情况 2.辽宁省教学成果奖 辽宁省教育厅 2018.05 3.第六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论文指导教师 全国教育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2018.01 4.辽宁省第 20 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微课大赛一等奖 辽宁省教育 厅 2016.12 5.辽宁省第 21 届教育教学信息化课件大赛三等奖 辽宁省教育 厅 2017.12 1.辽宁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 辽宁省教育厅 2013.09—2018.09 获科研成果奖项情况 2.《内心听觉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获得省高等学会“十 二五”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 2015.06 辽宁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辽宁省教育厅 主持 目前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2021.01-2023.12 1.传统文化进校园政策下高校古琴社团的建设与推广研究 辽宁 省教育厅 主持 2021.10-2023.10 2.鞍师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鞍山师范学院主持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21.03-2024.03 3.幼儿园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鞍山师范学院 主持 2019.10-2022.12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3万 10.5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905.2 8次 (理论教学)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姓名 赵杰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无 拟承担 中学教育基础、中学教育科研实 现在所在单位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 务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博士;2019 年 6 月;台北教育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学校、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 1.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2009 年辽宁省教学成 果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2.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1 年鞍山师范学院第 三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负责人。 获教学成果奖项情况 3. 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2018 年辽宁省教 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4.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论”课程组群教学设计模式改革的行动研 究,2020 年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四完成人。 1. 鞍山师范学院,2004 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 2. 鞍山师范学院,2008 年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获科研成果奖项情况 3.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辽宁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2013— 2018) 1. 基于专业社群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辽宁 目前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2021—2023。 2.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鞍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21 —2022。 1. 幼儿园教师职业文化现状、影响因素及建构研究,辽宁省教育 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2020—2022。 2. 鞍山市幼儿园教师情绪智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鞍山市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社科联,2021—2022。 3. 基于外审意见质性文本分析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 文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鞍山师范学院,2020—2022。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1 2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理论教学)学时数 548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业设计(人次) 27 姓名 邬诺娃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无 拟承担 形体训练、古琴鉴赏 现在所在单位 音乐学院 课程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博士;2022;韩国京畿大学;国际音乐 学校、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公演艺术 1.《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研究 辽 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 2018.04 2.获辽宁省第二十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高等教育组 获教学成果奖项情况 三等奖 2016 3. 获 辽 宁 省 第 二 十 一 届 教 育 教 学 信 息 化 大 赛 高 等 教 育 组 二等奖 2017 获科研成果奖项情况 目前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古琴艺术鉴赏与演奏》鞍山师范学院 2021.03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2万 3万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1116 学时 6人 (理论教学)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6.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 申报专业副高及以上职 其中校外 称(在岗)人数 兼职人数 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设 备总价值(万元) 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 验设备数量 (千元以上) 440 255 学校名称 鞍山师范学院 设备名称 微型电子计算机 微型电子计算机 微型电子计算机 微型电子计算机 图形工作站 数码相机 照相机 单反相机 编辑控制器 肩扛式摄像机 专业摄像机 便携式摄像机 航拍摄影器 采编工作站 鞍山师范学院 视频展台套装(含投影) 鞍山师范学院 摄像机 数码相机 绘图机 3D 打印机 数位屏 照相机 单反相机 专业摄像机 图形工作站 交互投影机 触摸视机 钢琴 钢琴 非洲鼓 触摸一体机 交互智能平板 交换机 特写高清摄像机 组合式教学一体机 教学一体机 交互白板 智慧课堂管理系统 高清录播主机 录播虚拟抠像软件 高清摄像机 教师定位分析软件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型号规格 清华同方 超越 E540B 清华同方超越 E500-3001 联想 P320 联想启天 M415 HP Z240 尼康 D810 机身 佳能 5D MARKIII 尼康 D810 佳能 EF70-200mm SONY PXW-X280 SONY 1500C SONY PI 350E 精灵 4A DELL 5720 日立 380X 松下 MDH2 佳能 EOSM2 和冠 Pth-851 上拓 360 苹果 IPAD PRO 佳能 EOSM2 尼康 D3300 SONY PJ820E DELL T5810 NEC CM4050X;HV-1583 海信 LED86W60U 珠江 BUP118V 雅马哈 YS1 MEINL 大为 DW-550 希沃 H3CS5024PV3-E1 奥威亚 AX-C20P 东泰 BBT-3000D BBT3000D HD-I7080E 极域电子书包 AVA AE-A6 奥威亚 AVA V1.0 AVA AX-C20P AVA 数量 4 9 28 6 50 1 2 2 1 1 1 1 2 4 1 1 1 4 1 4 1 2 1 18 1 1 20 30 10 1 2 11 4 1 3 1 1 1 1 4 2 购入时间 2017 2017 2018 2018 2018 2017 2017 2017 2017 2017 2017 2017 2018 2018 2017 2017 2017 2017 2017 2018 2017 2017 2017 2017 2018 2020 2017 2018 2018 2019 2019 2018 2019 2019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学生定位分析仪 触控电视 情景实训背景 高速高清摄像机 体育比赛球类软件 南狮 南狮鼓 北狮 体育竞赛编程软件 专用多媒体教室 语音室(35 个座位) AVA ITS-S100 seewo S70EB 绿布+布架 SONY FS7 天福球类田赛软件 奇腾-336 奇腾-536 奇腾-334 国家体育总局 美术专用和音乐学专用设备 语音教室教学设备 2 1 1 1 1 4 2 2 1 9 2 2018 2018 2017 2018 2018 2019 2019 2019 2017 2017 2017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应包括申请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如需要可 加页) 一、面向国家和社会战略需求 美育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 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教育,能 够提升人的品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981 年 2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九 个群众团体联合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美育的实施。1984 年 10 月中华美 学学会、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编辑部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第一次全国美育 座谈会。1999 年 3 月 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 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同年,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进入 21 世纪,我国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美育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教育部 2001 年 6 月 8 日印 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要求: “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养成健康 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2001-2010 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要求,“新课程体系强 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乐于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表现美、创造美 的尝试和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更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教 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标志着 21 世纪新时代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强调对人 才美育教育的新需求。 二、行业本身的发展需要 当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针对“美”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以前,其表现在中小学期间的相关艺 术类课程,而大学阶段的美育教育主要体现在通识美育教育课程。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带动了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学生的美育培养仅在中小学期间开设 艺术类课程和在大学期间开设通识美育教育课程是远远达不到美育培养的目的。美育教育无法孤立存 在,须通过各种艺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引导,并依赖个体智力、德行和人格的发展获 得提升,这是作为教育学类的“美育”专业本身在人才培养上的综合特性。中学的美育教育不应只局限 在一般艺术教育或其他艺术门类的专科教育,美育的目标在于“成人” (成其为人),美育的实施是一种 “化”的展开,美育成果则是“化人”和“人化”的统一。在艺术、一般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仍然存 在着一个“如何过渡”和“过渡的实现”问题。艺术、艺术史并不天然地构成为人的美育,艺术教育只 是“美育的一半” ,应该在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各个方面培 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以及乐于参与各种不同美的活动的尝试和实践。大学阶段 的美育教育也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或停留在学术史和中西方艺术评论层面,并未转化 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忽略大学生人文素养习成、审美熏陶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把艺术教育等 同于美育(放在一个位置上),无疑“事倍而功半”,导致美育教育实践成效不明显。总之,美育要远大 于一般艺术教育,这是由美育本身的综合特性决定的。 三、新设专业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学科基础 鞍山师范学院坐落于祖国“钢都”鞍山,学校一直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总体办学定 位;坚持“扎根鞍山、服务辽宁、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 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积极构建以学前教育为龙头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集群为 ‘主体’,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服务方向的人文社科学科专业集群和理工科学科专业集群为‘两 翼’,教育、文、理、艺术、管理、工、法、历史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学科 专业总体结构布局定位。学校总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在同类院校中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我校将整合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国学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相关师资,组建美育 (师范)专业教学团队。美术学院现有《三笔字》1 门省级精品课程, 《陶艺制作创意工作室实训》等 2 项国家级大创项目,5 项省级教学项目,获得 8 项省级教学奖励;有“‘当代中国工业题材’绘画创作 人才培养”等 4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4 项省级科研项目,教师作品省级以上获奖达 63 项。音乐学院现 有 3 项省级教学项目,8 项省级教学奖励,有 14 项省级科研项目,15 项省级科研奖励。国学中心现有 “新文科视域下的“大千尔雅集”通识模块课程建设研究”等 2 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级、省 级科研项目各 1 项。人文与传播学院现有《写作》等 4 门省级精品课程,17 项教学改革项目,2 项省级 教学成果奖;现有“宋代笔记词汇考论”等 3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6 项省级科研项目,7 项省级科研奖 励。外国语学院现有 1 个省一流专业, 《大千尔雅集》1 门省级精品课程,2 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项目,11 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了 42 项省级教学奖励;现有“《道德经》在英美国家的译介与译 评研究”等 2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4 项省级科研项目,获得 15 项省级科研奖励。体育科学学院现有《社 会体育学》1 门省级精品课程,12 项省级教学项目,17 项省级教学获奖;有“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运 动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等 4 项国家科研课题,33 项省级科研课题,省级以上科研获奖 8 项。 四、美育(师范)专业的专业特殊性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 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不能离开艺术和艺术教育来谈美育。目前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现成的专业, 这次新增的美育(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发展定位等方面与艺术教育专业有本质不同,更加 突出其与一般艺术教育人才所不同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更多体现与“综 合素养”要求相匹配的多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分量,以此突出对学生综合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培 养,以及对其相关教学发展能力的塑造。 “素养”和“能力”成为美育(师范)专业的关键词,它对学 生品格的形成、道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至关重要。美育教育非常宽泛,以致让中学美育 教育者难以把握。基于此种现象,这便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美育(师范)专业进行中学美育师资培养, 从专业的角度与深度进行美育课程的教学,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认同,掌握美 育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鉴赏技能,能在基础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从事美育教育、管理、交流和科研等 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将通过研究生学习之后,进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担当美育 课程教师。 五、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任务 1.以稳定现有办学规模为前提,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警示与停招、归并与调整、转设与增设、 限制与调减,调整现有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在校生比例结构以及师范与非师范专 业在校生比例结构。“十四五”期间,我校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 35 个左右,拟新增地理科学(师范) 、 健康服务与管理、美育(师范)等 3 个专业;拟调整改造应用心理学为心理学(师范)专业;拟撤销电 子科学与技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等本科专业 11 个。此外,实施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 制,每学年调整比例控制在专业总数 10%左右,适时增设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契合学校办学实 际的新专业,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以一些优势学科专业为龙头,积极创建若干有一定影响 力、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学科专业群。 2.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十四五”期间,我校将以专业评估、 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逐步建立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 业新增与退出为手段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发展服务教师教育、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康养产业且 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专业,优先发展服务科技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体育健身产业等 “三个转型”所 急需的专业;支持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等专业的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特色 鲜明的专业体系。依据“做强做优做大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群)、整合相近学科专业、逐步停招 相关专业、只减不增和主动调减奖励”五项原则,根据 10 项否定性指标为基础建立专业增设与退出评 价体系。依据国家对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指导,大力推动学校的一流专业建设,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 同时辐射引领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以新文科建设和新师范建设为手段,开创人才培养新机制。“十四五”期间,以《鞍山师范学院 新文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鞍山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 心竞争力。把新文科建设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之中,构建文科思政教育新格局,打造文科专业发展新生态, 集成文科课程建设新体系,优化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文科质量保障新机制,建构符合我校办学定 位和专业对应行业管理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各个环节,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实施“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及三级认证的 突破,将专业认证作为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打造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师范教育特色,办好一批 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类专业。此外,进一步探索校内校外、境内境外等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和新渠道, 积极推进我校与境内外、国内外高校交流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 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 合素质。 4.以“UGS”和现代产业学院为基础推进协同育人,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我校师范类专业办 学优势和已有的现代产业学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 际合作协同、第一第二课程联动等开放、集成、高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推 动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推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 队、建设实践平台,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5.以强基提质为抓手,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十四五”期间,我校将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保障教 学质量的基础上推行教育教学规范化建设。在课程建设上,以抓内容体系、抓课程思政、抓实践教学、 抓产教融合、抓示范引领为内容,完善专业课程系统化建设,防止课程建设碎片化。在教材建设,强化 教材育人功能,完善教材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积极推广小班化、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构建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学业评价方式,鼓励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构建多元化评 价体系。强力推进课程教考分离,实施题库制度。同时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引导,抓找抢先提前 布置,尽可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加快推进完全学分制建设,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建立 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优 质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二)工作举措 1.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鞍山地区市域教师协同发展和浸润行动计划为抓手, 以集中教育实习、顶岗支教为重点,构建包括师德体验、观摩见习、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研实践等 全方位的教师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实习生的试讲、实习评价、教学技能测试为基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 教师教育实践评价制度。校内开展与现行师范生培养体系并行协同的“一践行、三学会” 专业素质提 升系列活动,实施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重点培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师范生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理念,提升师范生教书育人综合素养,达到培养载体显性化,培养过程写实化,培养质量数量化,建立 师范生专业素质成绩单制度。 2.深入推进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四五”期间 我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卓越教师培养和卓 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积极推进“卓越教师”培育计划 2.0,构建形成具有鲜 明特色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和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健全课程大纲动态修订机制。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涵盖整个非师范类专业,学校以《鞍山师范学院应用型专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 依托,实施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含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验收和校级应用型综合改革专业、校级应 用型综合改革示范专业评选活动。 3.继续推动新文科建设,繁荣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我校位于祖国钢都鞍山,这里已形成了冶铁文化、 玉石文化、千山文化、温泉文化、评书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造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校将以文学、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为基础,以学 校国学中心、美育教育教研室、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工业遗产研究等研究基地为 依托,探索出一条与地方政府、相关艺术团体等联合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文化的新途径,培养一批专业 功底扎实、多学科知识交融、能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4.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校将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 业和产业、城市、社会“三个转型”以及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需要,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专 业群建设,实现产业群、学科群和专业群耦合发展。以学前教育资源整合为基础,重点推进义务教育课 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建设,实现教师教育行业、校级重点学科教育 学建设和师范类专业同向发展;以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 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支撑,对接鞍山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以健康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酒店管理等专业为依托,对接鞍山市康养产业发展集群,重点推进健康咨询、健康教 育、健康跟踪与干预、营养调节、中医理疗、健康养生等健康管理产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校将面 向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积极优化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市场 营销以及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管理类专业特色发展;积极扶持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发展,服务和引领区域 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以及体育赛事等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同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 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六、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校增设美育(师范)专业,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一是适应国家中长期心理健康发展规划的需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促进高校具有特色的艺术学科创 新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二是适应美育教育人才需求旺盛的需要。 教育部“2022 新课标”中明确音乐、美术主线地位,艺术素养成为必修课。辽宁省设有普通初中 1521 所,普通高中 412 所,中等职业学校 399 所,每个学校都短缺美育教育教师,而目前辽宁省乃至全国高 校中还没有开设美育(师范)专业,无法满足每个中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和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 活动。三是增设该专业是我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是以人文社科学科专业为主的地方师范 院校,艺术类的专业教育同人文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渗透和影响,呈现出交叉、综合性发展态势,增设 美育(师范)专业是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同时,师范院校严格的艺术师范教育和缜密的逻辑 思维以及普及艺术、专业艺术浓厚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美育(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美育教 育专业人才培养。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详见附件 1:美育(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9.专家意见表 附件 1: 美育(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教育学 二级类:教育学 专业代码:0401XX)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据“教育学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战略需求,面向辽宁地区、辐射全国,培养具备高尚师 德修养和教育情怀、具备丰富美育知识和美育技能、具备审美“传道、授业、解惑”能力 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美育能力的中小学美育教师,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机构从 事美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预期本专业学生在毕业 5 年左右,能够在中小学成为美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成为中小 学生的审美修养导师、审美理想塑造者、审美趣味引领者,成为中小学校美育问题的发现 者、美育改进的力行者,或在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机构成为美育教学、研究、管理的 骨干力量。 上述总体目标分解为以下四项: 1.素质目标: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教育情怀,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 2.专业目标:具备丰富的美育知识、美育技能,具有全面的审美素养。 3.职业特征:具备传递美育知识、教授美育技能、解释美育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 思维。 4.人才定位:具备扎实的美育能力,具有优秀的师范气质。 二、毕业要求及支撑矩阵 (一)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1-1 理想信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2 践行师德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务;理解教师职业道 德规范内涵与要求,能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 2.教育情怀 2-1 职业认同 热爱教育事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 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与班主 任工作职责。 2-2 关爱学生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 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 3-1 学科基础 掌握美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理解美育学科知识 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3-2 核心素养 了解美育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理解美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 涵,具有科学的学科观。 3-3 知识整合 了解美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理解美育学科的社会实践价值, 具备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4.教学能力 4-1 知识基础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及美育学科教学理论,熟悉美育学科的 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美育相关教材的编写逻辑和体系结构,能够正确处理美育相关课标 与教材的关系,具有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和习惯。 4-2 技能要素 具备三笔字、普通话与美育学科教学基本功,能够结合中小学生身心 发展的一般规律、美育学科的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独立开展美育教学设 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教学活动,具备初步的美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美育教学研究能 力。 5.班级指导 5-1 德育意识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小学生思想 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2 班级管理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 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并有有效体验。 6.综合育人 6-1 育人能力 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特点,了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和方法。 6-2 育人实践 能够结合美育学科的特点开展育人活动,掌握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 动开展的原则和策略,初步具备在美育教学中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7.学会反思 7-1 终身学习 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思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 主学习。 7-2 职业发展 了解美育学科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美育教师专业 发展的要求,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具 有积极的反思体验。 8.沟通合作 8-1 沟通技能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 和处理能力;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 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8-2 共同学习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小学教育 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1.素质目标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3.职业特征 4.人才定位 H L M H L M M M H M M H M H H L M H 3.学科素养 4.教学能力 2.专业目标 H L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L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M L 说明:支撑强度“H(高) 、M(中) 、L(弱) ”表示毕业要求对该培养目标贡献度的大小。 (三)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与课程对应的关联矩阵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学分 ) (16 1-1 1-2 2-1 2-2 思想道德与法治 H M M M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3.学科素养 3-1 3-2 4.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3-3 4-1 4-2 5-1 5-2 6-1 6-2 7-1 7-2 L 8-1 8-2 L M H H L M H L H M M L ) 交流工具类课程 学分 (13.5 健康教育类课程 学分 ) (5 通识教育理论课程( 59 学分) 理论课程( 115 学分) 大学英/日/俄语 1 M M H 大学英/日/俄语 2 M M H 大学英/日/俄语 3 M M H 大学英/日/俄语 4 M M H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M L 大学语文 H M 大学体育 1 L H H L H 大学体育 2 L H H L H 大学体育 3 L H H L H 大学体育 4 L H H L H 大学生健康教育 M M 素质意识类课程 (7.5 学 分 ) 入学教育与新生导读 L 军事理论 M H M 军事技能 M H M 大学生劳动教育 H H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H L 创业基础 M 就业创业指导 M M H M M M H L M H L H M H L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安全教育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1-1 1-2 2-1 M L M 2-2 3.学科素养 3-1 3-2 4.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3-3 M H L 人文概论 M H L 科学概论 M H L 中国通史 M H L 世界通史 M H L 中外哲学思想 M H L 中国传统文化 M H L 中国文学精神 M H L 外国文学思潮 M H L 教育学原理 H M L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20 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 H M L 中国教育史 H M L 外国教育史 H M L 课程与教学论 H M L 普通心理学 H M L 教育心理学 H M L 发展心理学 H M L ) 现代教育技术 H M L 特殊教育概论 H M L 美学原理 M L H 美育概论 M L H M L H 人文素养类课程 (17 学分 四史 (中共党史、 改革开放史) ) ) 专业方向理论课 程 (30 学分 美育经典导读 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4-1 4-2 5-1 5-2 6-1 6-2 7-1 7-2 8-1 H H 8-2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1-1 1-2 2-1 2-2 3.学科素养 4.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3-1 3-2 3-3 审美教育学 M L H 艺术概论 M L H 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 M L H 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 M L H 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 M L H 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 M L H 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 M L H 中外美术史与理论写作 L M H 中国画基础与创作 L M H 油画基础与创作 L M H 书法基础与创作 L M H 摄影基础与创作 L M H 中外设计史与理论写作 L M H 视觉传达基础与创作 L M H 环境设计基础与创作 L M H 产品设计基础与创作 L M H 综合艺术基础与创作 L M H L M H L M H 中国艺术史 外国艺术史 中国审美文化史 美术方向 ( 学 6 分) 实践课程( 任选 2 门(4学 分) 任选 1 门(2 学 分) 设计方向 ( 学 6 分) 学分) 43.5 专业发展实训课程 选(修两个方向 任选 1 门(2 学 分) ) 音乐与舞蹈方向 ( 学 6 分) 学分 12 任选 2 门(4学 分) 美术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设计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任选 1 中外音乐或舞蹈史与理论写作 门(2 学 分) 音乐或舞蹈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任选 2 声乐 4-1 4-2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门(4学 分)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1-1 1-2 2-1 2-2 3-2 3-3 乐器演奏 L M H 作曲与配器 L M H 合唱与指挥 L M H L M H 戏剧表演 L M H 影视编剧 L M H 影视导演 L M H 影视剪辑 L M H L M H 诗歌写作 L M H 小说写作 L M H 文学评论 L M H 武术 L M H 戏剧与影视方向 ( 学 6 分) 文学与体育方向 ( 学 6 分) 任选 1 中外文学或体育史与理论写作 门(2 学 分) 文学或体育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任选 2 门(4学 分) 4.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3-1 任选 1 中外戏剧或影视史与理论写作 门(2 学 分) 戏剧或影视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任选 2 门(4学 分) 3.学科素养 4-1 4-2 教师教育实训课程( 17.5 学分) 中小学班级管理 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 教师口语 H 分)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5-2 H H 6-1 6-2 7-1 7-2 8-1 M M H H M H M L H L M L H L 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M H H 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M H H 8-2 M M 三笔字 必修(13.5 学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5-1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M H L L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M H L L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校 开设 (3 选 1)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1-1 1-2 2-1 2-2 教师综合素质 3.学科素养 3-1 3-2 4.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3-3 学分) 专业 开设 (7 选 3) 4-2 5-1 5-2 6-1 6-2 7-1 7-2 M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8-1 8-2 M M H L 美育微格教学与媒介素养实践 选修(4 4-1 M 中小学美育教学案例分析 M H L L H 自然生态的审美发现 家庭美育 婴幼儿美育 L H M L H M 青少年美育 中老年美育 第二课堂(6 学分) 教育实践(8 学分) 创新创业实践 M 社会实践(调查) L 劳动周 M 素质拓展 L 教育见习(2 周) M H H 教育实习(16 周) M H H H H 教育研习(2 周) 毕业论文(设计)(6 学分) 毕业教学设计(20 周) L L 说明:支撑强度“H(高) 、M(中) 、L(弱) ”表示课程对该毕业要求贡献度的大小。 M H L M M L H H L L M L L L L L L L L H M M L L H M M 三、学制、最低毕业学分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 4 年,实行弹性学制 3-6 年。 本专业毕业应修最低总学分为 158.5 学分。 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所有教学环节,修满应修最低总学分,且符合《鞍山师范学 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教育学(一级学科)、艺术学(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美学原理、美育概论、美育经典导读、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审美教育学、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中国审美文 化史、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审美鉴 赏与艺术批评、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 六、实践教学学分设置表 包括入学教育与新生导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内教学训练与实践、课程设 计、方案设计、教育见习、专业实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毕业设 计等。本专业实践教学总学分为52学分,占培养方案修读要求总学分的32.81%。 各学期实践教学学分分配 课 程 类 型 第 一 学 期 第 二 学 期 第 四 学 期 第 五 学 期 第 六 学 期 第 七 学 期 第 八 学 期 必修课程 5 2.75 6.25 2.25 0 0.25 0 0 选修课程 0 0 0 0 0 0 0 0 必修课程 0 0 0 0 0 0 0 0 选修课程 0 2 2 2 2 2 2 0 必修课程 0.5 1 0 0 2 0 0 0 选修课程 0 0 0 0 0 0 0 0 教育实践 0 0 0 0 0.5 0.5 6 1 专业实践 0 0 0 0 0 0 0 6 课程类别 通识课 专业课 教师教育 课 实践环节 第 三 学 期 占总学 合计 分比例 (%) 16.5 10.41 12 7.57 3.5 2.21 14 8.83 第二课堂 0.54 0.94 0.94 0.94 0.94 0.94 0.54 0.25 6 3.79 合计 6.04 6.69 9.19 5.19 5.44 3.69 8.54 7.25 52 32.81 说明:实践环节中的专业实践为毕业教学设计。 七、学分、学时设置表 说明: 践环 时按 40 学 算。 学时分配 课程类型 讲授 学时 合计 实验(践) 学时 学时 合计 学分 必修 772 528 1300 59 选修 0 0 0 0 必修 720 0 720 50 选修 0 384 384 12 必修 180 126 306 13.5 选修 72 0 72 4 教育实践 0 800 800 8 专业实践 0 800 800 6 第二课堂 0 192 192 合计 1744 2830 4574 通识课 专业课 教师教育课 实践环节 学时占总 学分占总 学时比例 学分比例 (%) (%) 28.42 37.3 24.14 39.1 8.26 11.0 34.98 8.8 6 4.20 3.9 158.5 100 100 1.实 节学 每周 时计 2.教师教育课程讲授 18 学时为 1 学分、实践 36 学时为 1 学分;其他课程课讲授 16 学时为 1 学 分、实践 32 学时为 1 学分。 八、主要课程简介 1.美学原理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51 美学原理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育的哲学起点,掌 握审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主要讲授美学的历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研究方法, 审美的本质,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要素、模式、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的构成要 素、基本规律,技术美的美学视域与功能美,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自然美的内涵与基本 特性,艺术美的审美特性与人生艺术化,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美育 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 使用教材:尤西林《美学原理(第二版)》(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 2.美育概论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251 美育概论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育的整体理论架构, 掌握美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主要讲授美育的性质、特征、对象、功能、目的、意义、 任务、内容,美育的实施者、实施手段、实施原则、实施途径,艺术美育、景观美育,人 文学科、自然学科、校园文化的美育,青少年的审美发展,教师的审美修养、美育管理等。 参考教材:杜卫《美育学概论》(2013年河南大学出版社) ,钟仕伦、李天道《高校美 育概论》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育经典导读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361 美育经典导读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外美育史上重 要理论文献。主要讲授中西方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相关美育论述,从体现 美育价值的理性认识、体现人类对实现自我生命完善发展的实践自觉等角度,多侧面呈现 中西美育思想的历史样态和实践魅力,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思想启迪和实践引导。 参考教材:郑萼、王德胜《美育经典导读》(202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 4.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451 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美 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掌握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美育发 展史、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以及中国清末民初、抗战及国共内战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 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改革中后期、新时期的美育发展史及美育思想。 参考教材: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 (200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钟仕伦、李 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 (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汪宏、赵伶俐等《中国现当 代美育史》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5.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551 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外国美 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掌握外国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西方美育发展史, 以及西方美育思想在古希腊的萌芽、形成、系统化,希腊化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和欧洲近代的美育理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古典主义、法国百科全书派、英国经验主义 和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育思想,共产主义理论开创的美育思想史新纪元。 参考教材:涂途《西方美育史话》 (1988年红旗出版社出版) ,李天道《西方美育思想 简史》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审美教育学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651 审美教育学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育的整体理论架 构,掌握美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主要讲授美育的性质、特征、对象、功能、目的、 意义、任务、内容,美育的实施者、实施手段、实施原则、实施途径,艺术美育、景观美 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校园文化的美育,青少年的审美发展,教师的审美修养、美育 管理等。 参考教材:杨恩寰《审美教育学》 (1987年辽宁大学出版社);杜卫《美育学概论》 (2013 年河南大学出版社) 。 7.艺术概论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751 艺术概论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艺术学的整体理论架 构,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主要讲授艺术观念的演变与艺术的特性,艺术的功 能,艺术创作的主体、方式、过程,艺术作品的媒介、形式、内容,艺术接受的主体、特 征,艺术类型及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的起源、发展,艺术的风格、流派、思潮,艺 术批评的含义、性质、原则、意义、主体、维度、方法,艺术产业、艺术市场、数字艺术、 艺术当媒介、艺术传播等。 使用教材:彭吉象、王一川《艺术学概论》( 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 8.中国艺术史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851 中国艺术史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艺术的发展历 程,掌握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 设计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中国戏剧史、中国影视史等。 参考教材:张维青《中外艺术史要略》(200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 9.外国艺术史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951 外国艺术史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外国艺术的发展历 程,掌握外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外国美术史、外国 设计史、外国音乐史、外国舞蹈史、外国戏剧史、外国影视史等。 参考教材:张维青《中外艺术史要略》(200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 10.中国审美文化史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051 中国审美文化史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审美 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创造历 程,包括从原始艺术到明清文艺的中国审美风尚发展史,不同时期、不同艺术种类、不同 审美器物等蕴含的中华审美风尚和中华美学精神。 参考教材: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朱志良《中国美学 十五讲》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 11.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161 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育的 主要环节——美的创造,以及相应的艺术环节——艺术创作,掌握二者的基本规律与基本 方法。主要讲授美的创造的性灵,美的创造的动力,美的创造的目标,艺术中美的创造, 艺术作品的物性之美、气韵之美、语调之美、化境之美,艺术创作的主体、过程、冲动、 构思、灵感等。 参考教材:王德峰《美的创造》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261 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育的 主要环节——美的传播,以及相应的艺术环节——艺术管理,掌握二者的基本规律与基本 方法。主要讲授美的传播的意义、媒介、方法、途径,艺术创意与策划、筹资与募款、推 广与营销,艺术组织的类别、架构与运营,艺术项目及运作,艺术市场的构成、供需与价 格、构建与调控,艺术管理者的需求、供给、培养等。 参考教材:董峰《艺术管理学》 (2018年东南大学大学出版社)。 13.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361 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育的 主要环节——美的接受,以及相应的心理基础——审美心理,掌握二者的基本规律与基本 方法。主要讲授审美经验与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学的派别,审美心理要素描述,审美经验 的过程描述,纯粹形式及其意味,再现与审美经验,表现与审美经验,艺术符号与符号性 体验,审美的多义性与模糊体验,审美快乐的机制,审美教育与审美心理的成熟等。 参考教材: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202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4.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461 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审美鉴赏 能力,掌握艺术审美鉴赏与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讲授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原理与方 法,讲授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其鉴赏批评方法,引导学生领略艺术独特魅力与精髓, 加深其对艺术的领悟和理解,提升审美修养、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的能力。 参考教材:彭吉象《艺术鉴赏导论》 (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田川流《艺术批评学》 (2012年东南大学出版社) 。 15.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 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编码:3010321561 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是美育专业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地域 文化资源进行美育的基本方法。主要讲授地方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资源的美育 价值、美育意义,地方文化资源的美育转化途径、转化方法,地方文化资源的美育目标定 位、实践方式,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美育活动的案例等。 参考教材:黄文、刘韫《文化遗产与地方空间》 (202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 九、课程设置及进度计划 1.课程进程表 课程类别 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16 学分) 交流工具类 课程(13.5 学分) 理论课程( 115 学分) 通识教育理论课程( 59 学分) 健康教育类 课程(5 学 分) 素质意识类 课程(7.5 学 分) 文化素质类 课程(17 学 分) 专业基础理论课 程(20 学分) 专业方向理论 课程(30 学分) 课程编码 1101011-21 1101021-21 1101033-41 课程名称 计 学时分配 划 周平均 课内 实践 学 合计 课时 讲授 (验) 分 3 48 40 8 4 3 48 40 8 4 3 48 48 0 4 思想道德与法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1101043-41 80 理论体系概论 1101051-81 形势与政策 2 64 3 13010711 大学英/日/俄语 1 64 3 13010821 大学英/日/俄语 2 64 13010931 大学英/日/俄语 3 2 48 13011041 大学英/日/俄语 4 2 48 25011111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1.5 48 2 12011521 大学语文 32 21011611 大学体育 1 1 32 21011721 大学体育 2 1 32 21011831 大学体育 3 1 32 21011941 大学体育 4 1 32 21012021 大学生健康教育 1 16 201011311 入学教育与新生导读 1 32 27011411 军事理论 1 36 27011511 军事技能 1 112 23011611 大学生劳动教育 1 32 23011711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0.5 16 23011821 创业基础 1.5 32 23011961 就业创业指导 0.5 16 28012021 国家安全教育 1 16 11021031 四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 1 16 301015111 人文概论 32 2 301015211 科学概论 32 2 301015311 中国通史 32 2 301015421 世界通史 32 2 2 301015521 中外哲学思想 32 2 301015621 中国传统文化 32 2 301015721 中国文学精神 32 2 301015821 外国文学思潮 32 301031131 教育学原理 2 32 301031231 教育研究方法 2 32 301031331 中国教育史 2 32 301031431 外国教育史 2 32 301031531 课程与教学论 2 32 301031641 普通心理学 2 32 301031741 教育心理学 2 32 301031841 发展心理学 2 32 301031941 现代教育技术 2 32 301031041 特殊教育概论 2 32 301032151 美学原理 2 32 301032251 美育概论 2 32 301032351 美育经典导读 2 32 301032451 中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2 32 301032551 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 2 32 301032651 审美教育学 2 32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1-2 1-2 3-4 查 查 试 64 16 4 3-4 试 64 32 32 16 16 0 32 0 0 0 0 16 0 36 0 16 8 16 8 16 16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0 32 32 32 32 48 0 32 32 32 32 0 32 0 112 16 8 16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4 4 3 3 3 2 2 2 2 2 2 1-8 1 2 3 4 1 2 1 2 3 4 2 32 1 查 试 试 试 试 试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2 2 2 2 8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 4 4 4 4 4 1 1 1 1 2 6 2 3 1 2 3 3 4 5 301032761 301032861 301032961 3010321061 3010321161 3010321261 3010321361 3010321461 3010321561 艺术概论 中国艺术史 外国艺术史 中国审美文化史 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 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 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 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 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 2 2 2 2 2 2 2 2 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0 0 0 0 0 0 0 0 0 4 4 4 4 4 4 4 4 4 30104113-71 中外美术史论与理论写作 2 64 0 64 16 查 30104123-71 美术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2 64 0 64 16 查 20105113-71 中国画基础与创作 2 64 0 64 16 油画基础与创作 书法基础与创作 摄影基础与创作 中外设计史与理论写作 设计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2 2 2 2 2 64 64 64 64 64 0 0 0 0 0 64 64 64 64 64 16 16 16 16 16 视觉传达基础与创作 2 64 0 64 16 2 2 2 2 2 64 64 64 64 64 0 0 0 0 0 64 64 64 64 64 16 16 16 16 16 2 64 0 64 16 2 2 2 2 2 64 64 64 64 64 0 0 0 0 0 64 64 64 64 64 16 16 16 16 16 2 64 0 64 16 2 2 2 2 2 64 64 64 64 64 0 0 0 0 0 64 64 64 64 64 16 16 16 16 16 2 64 0 64 16 小说写作 2 20105533-71 文学评论 2 20105543-71 武术 2 24060341 中小学班级管理 1 24060431 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 1 24060511 教师口语 0.5 24060621 三笔字 1 必修(13.5 学 301060841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2 分) 301060941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2 301061051 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2 301061151 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2 301061251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1 301061351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1 24070131 教师综合素质 1 学校开 2407026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 设(3 选 1) 24070361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1 美育微格教学与媒介素养实践 1 专业开 301070141 设(7 选 301070251 中小学美育教学案例分析 1 3) 301070351 自然生态的审美发现 1 64 64 64 18 18 18 36 36 36 36 36 36 36 18 18 18 18 18 18 0 0 0 18 18 0 0 36 36 36 36 0 0 18 18 18 18 18 18 64 64 64 0 0 18 36 0 0 0 0 36 36 0 0 0 0 0 0 16 16 16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任选 2门(4 20105123-71 学分) 20105213-71 任选 2门(4 20105223-71 学分) 环境设计基础与创作 20105233-71 产品设计基础与创作 20105243-71 综合艺术基础与创作 中外音乐或舞蹈史与理论写作 任选 1 门 30104313-71 (2 学分) 30104323-71 音乐或舞蹈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20105313-71 声乐 任选 2门(4 20105323-71 学分) 20105333-71 乐器演奏 作曲与配器 20105343-71 合唱与指挥 中外戏剧或影视史与理论写作 任选 1 门 30104413-71 (2 学分) 30104423-71 戏剧或影视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20105413-71 戏剧表演 任选 2门(4 20105423-71 学分) 影视编剧 20105433-71 影视导演 20105443-71 影视剪辑 中外文学或体育史与理论写作 任选 1 门 30104513-71 (2 学分) 30104523-71 文学或体育创意教学与鉴赏教学 20105513-71 任选 2门(4 20105523-71 学分) 诗歌写作 门 1) 设计方向 音乐与舞蹈方向 戏剧与影视方向 文学与体育方向 ( 学 ( 学 ( 学 ( 学 6 分) 6 分) 6 分) 6 分) 专业发展实训课程 选修两个方向 学分 ( 12 ) 实践课程( 43.5 学分) 20105133-71 20105143-71 任选 1 门 30104213-71 (2 学分) 30104223-71 (到美术、设计、音乐、文学、国学、体育等专业插班修读,平均每学期 2-7 美术方向 ( 学 6 分) 任选 1 门 (2 学分) 6 教师教育实训课程( 选修( 学 4 分) 学分) 17.5 4 3 1 2 4 4 5 5 5 5 3 6 6 4 4 5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试 试 试 试 试 试 试 试 试 试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第二课堂实践 (6 学分) 教育实践(8 学 分) 301070451 301070551 301070651 301070751 30109011-81 30109022-61 30109032-61 30109041-71 家庭美育 婴幼儿美育 青少年美育 中老年美育 创新创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 劳动周 素质拓展 1 1 1 1 2 1 1 2 18 18 18 18 64 32 32 64 18 18 18 18 0 0 0 0 30110015-61 教育见习 1 80 0 301100271 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 (教育实习后进行) 6 640 1 6 301100381 毕业论文(设计) (6 学分) 30110047-81 毕业教学设计 (修完主要核心课后申请开题) 0 0 0 0 64 32 32 64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0 9 5 9 5 9 5 9 6 8 1-8 4周 2-6 4周 2-6 8 1-7 2 周,1 周 80 5-6 /学期 640 16 周 7 80 0 80 8 查 800 0 开题至答 800 辩不少于 20 周 8 查 2周 查 查 2.课程设置说明 (1)严格按《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课程、实践 课程、毕业论文(设计)三大类。 (2)理论类课程设置 ①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严格按《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设置了思想政治 理论类、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类、创业基础、就业创 业指导。 为突出美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其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人文概论、科学概论、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外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精神、外国文学思潮。 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严格按《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设置了教育学原 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 ③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了美学原理、美育概论、美育经典导读、中国美育与美育 思想史、外国美育与美育思想史、审美教育学、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中 国审美文化史、美的创造与艺术创造论、美的传播与艺术管理学、美的接受与审美心理学、 审美鉴赏与艺术批评、地域文化资源与美育,作为美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 (3)实践类课程设置 ①在专业发展实训课程中,设置美术、设计、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文学与体育 五个方向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需要,任选其中两个。 ②在教师教育实训课程中,必修课设置了两个主要艺术类学科——美术和音乐的中小 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③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研习。 (4)毕业论文(设计)类课程为毕业教学设计。 (5)总学分 158.5,符合《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学分 140-160 要求。其中 实践课程 43.5 学分、占总 27.4%,符合《标准》不应低于 25%的要求。连同理论课程中的 实践部分,实践学分为 52 分,占总学分 32.81%。 十、周数分配及学期开课情况统计表 学期分布 学期 第 一 学 期 第 二 学 期 第 三 学 期 第 四 学 期 第 五 学 期 第 六 学 期 第 七 学 期 第 八 学 期 总周数 25 26 26 26 26 26 26 18 学期教学周数 15 16 16 16 16 16 16 16 学期寒暑假周数 6 6 6 6 6 6 6 0 学期考试周数 2 2 2 2 2 2 2 0 学期机动周数 0 0 0 0 0 0 0 0 集中实践周数 0 0 0 0 3 1 16 16 学期授课门数合计 15 20 19 19 19 18 6 4 分配 学期学分合计 16.29 26.32 26.19 26.19 23.69 23.19 8.79 7.5 学期授课学时 495.1 526.38492.38502.38518.38452.38 729.1 848 学期平均周授课学时 学期考试课程门数 备注 第一学期比其他学 期晚开学 1 周;第 八学期无暑假周 33.01 32.90 30.77 31.40 32.40 28.27 45.57 53.00 3 2 4 6 4 专业总学时数 4564 专业总学分 158.5 0 0 0 说明:1.实践环节学时按每周 40 学时计算。 2.毕业教学设计课时归在第八学期。 十一、修读指导与建议 本专业学生需修读158.5学分,其中通识课必须修满59学分,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 且必须修满50学分。专业选修课要按照规定修满12学分,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方 向,合理选择课程模块并修读相关课程,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课程学生须修满20学分。为 了合理安排学业,建议学生第一学期应该修读达到16.29学分的课程;第二学期应该修读 达到26.32学分的课程;第三学期应该修读达到26.19学分的课程;第四学期应该修读达到 26.19学分的课程;第五学期应该修读达到23.69学分的课程;第六学期应该修读达到23.19 学分的课程;第七学期应该修读达到8.79学分的课程,并开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创作;第八学期应该修读达到7.5学分的课程。 专业负责人签字: 教学院长签字: 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签字: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