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级体育教育).pdf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2.课程编号:PC2054103 3.总学时/总学分:32 学时/2 学分 4.学时分配:理论 32 学时 5.课程性质:必修 6.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 后续课程:体育教学技能训练 7.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8.开课学期:第 5 学期 二、课程简介与课程目标 【课程简介】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专业核 心课程,在强调体育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的实践 运用。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理论及有关体育 教学目标、规律、原则、模式、组织与方法、评价等教学理论的内容。课程教学的主要 任务一是从宏观的理论视角把握相关的体育课程知识,二是从微观的实践角度运用体育 教学知识,能够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学年、学期、单 元设计的基础上,编写出一份合格的教案,并由此持续发展为其日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奠 基。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能辨别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中学《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内容,能够正确地解读新课改基本理念与方法,并有效指导中学生获得运动 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课程目标 2:能够运用所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模 式、教学评价等基本知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实施中学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展示与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 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模式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3.2 准确理解体育学科体系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并能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指导中学生获得核心素养。 毕业要求 3 学科素养 4.1 能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理解《体育 课程目标 2 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 具备课程教学设计、体育教学与评价、应用现代技术 4 教学能力 辅助体育教学和三字一话等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 3 7.3 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具备运用 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7 学会反思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 教学内容 号 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推荐 教学 支撑课 学时 方式 程目标 教学要求: (1)坚持自学是学好本门课程第一部分课程 理论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 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 按照了解相关课程基本理论的学习目标,合 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 理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按时督查学生完成 线上线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 情况,反馈自学效果。 下自 1 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 (2)本单元必读书目《课程与教育论——自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学辅导》 ,选读《课程与教学通论》、 《课程 题研讨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 论基础》 、 《现代课程论》 、 《课程与教学的基 与作业 法 2 学、专 课程目 标1 本原理》 、 《体育课程论》 、 《世界课程改革的 基本理论与实践》最少一本。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要素。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的表现 形式、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线上线 二、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目标的 教学要求:同上 下自 2 取向、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确定 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2 教学难点:内容确定原则 学、专 题研讨 三、课程内容的涵义及其取向、课 课程目 标1 与作业 程内容选择的原则、课程内容组织 的要素、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要求:同上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含义、 教学重点: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2 线上线 课程目 标1 下自 序 教学内容 号 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推荐 教学 支撑课 学时 方式 程目标 的影响因素 学、专 课程目 题研讨 标 2 二、课程评价的含义及功能、对象 与作业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课程实施 教学难点:课程评价的方式及其方法 及类型、课程评价的过程与阶段。 三、几种西方课程评价模式 教学要求: (1)必读书目《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 知网上以关键词“核心素养”搜集最近学术 4 基础教育改革 论文 10 篇以上制作思维导图。选读《核心 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 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 《课程与教 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学论》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 《技术健身教 线上自 课程目 4 学论》最少一本。 学、专 标1 题研讨 课程目 与作业 标 2 教学重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教学难点:新课改的内容 教学要求: (1)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较好理解体 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的基础上,借助一些 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5 典型实例,实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 课堂讲 课程目 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将主 授、案 一、教学目标的涵义、分类、编写 要精力放在课程与教学的应用上,注重培养 二、教学过程的要素、规律 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环节 (2)必读文献《认知、技能、情意领域目标 8 分类》掌握其中的要义;推荐选读毛振明、 标1 例教 课程目 学、线 标 2 上线下 课程目 标3 混合 张洪潭、左藤学、钟启泉的相关著作与文献。 教学重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设计与模式 一、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涵 义、结构和特点、教学模式的选择 与运用 6 二、中国常用的教学模式:讲解— 接受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 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 (1)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较好理解体 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的基础上,借助一些 课堂讲 典型实例,实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 授、案 课程目 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将主 例教 习理论》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 37 标1 学、模 课程目 标2 拟实 训、线 课程目 标3 上线下 个技巧》 。 混合 要精力放在课程与教学的应用上,注重培养 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荐选读《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 10 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设计、常用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有效运用教学模式 7 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 10 课堂讲 课程目 标1 序 教学内容 号 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推荐 教学 支撑课 学时 方式 程目标 三、教学媒体的概念、现代教学媒 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最少 1 本。 授、案 课程目 标2 例教 课程目 学、模 标3 拟实 体、教学媒体的应用 教学重点:常用教学方法 训、线 四、如何进行无生上课(微课)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无生上课(微课) 上线下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中小 (1)同上; 学常用教学法 (2)推荐选读《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的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促进学习》、 《高效能教学的七种方法》 、 《教 混合 教学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 课堂讲 课程目 (1)同上;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类型、 (2)推荐选读《学习评价 7 策略》 、 《课堂教 8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评分规则》 、 《教育性评价》 、 《促进教学的 二、教学评价的涵义、教学评价的 课堂评价》最少 1 本。 主体和对象、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学重点: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教学难点:教学评价的类型 授、案 标1 例教 课程目 4 学、线 标 2 上线下 课程目 标3 混合 五、课程考核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学习 序 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 号 点) 考核内容 单元 表现 专题研 测验 (线 讨与作 与模 上线 业 拟实 下) 课程目标 1:能辨别体育课程 与教学论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熟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1 标准的内容,能够正确地解读 新课改基本理念与方法,并有 效指导中学生获得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支撑 毕业要求 3.2) 训 期 末 考 试 成 绩 比 例 (%)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课程 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目标和内 容的涵义、不同取向及其内容确 定的依据及原则;课程实施的策 略和模式;课程评价分类、本质 5 5 5 5 20 30 45 60 及其方式方法;新课标相关内 容;有关教学目标、教学规律、 原则、模式、教学组织与方法、 评价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课程目标 2:能够运用所学的 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 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模式、教 2 学评价等基本知识,针对中学 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实施 中学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展示 与教学评价。(支撑毕业要求 4.1) 教学设计与实操:教学目标、教 学规律、原则、模式、教学组织 与方法、评价的运用。 5 课程目标 3:具备一定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所 3 5 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学模式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 5 10 决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 7.3) 合计 10 10 10 70 100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情况 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支撑环节学生平均得分之和 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支撑环节目标分值总和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B、C、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对 应课程目标 1 的学习表现(线上线下)、专题研讨与作业、单元测验与模拟实训和期末 考试的目标分值,字母 E、F、G、H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对应课程目标 2 的学习表现(线 上线下)、专题研讨与作业、单元测验与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字母 I、J、K、 L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对应课程目标 3 的线上线下学习表现、专题研讨与作业、单元测验 与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字母 A1 、B1、C1、 D1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对应课程 目标 1 的学习表现(线上线下)、专题研讨与作业、单元测验与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的 学生实际平均得分,字母 E1 、F1、G1、H1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对应课程目标 2 的学习表现 (线上线下)、专题研讨与作业、单元测验与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实际平均得分, 字母 I1、J1、K1、L1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对应课程目标 3 的学习表现(线上线下)、专题 研讨与作业、单元测验与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线上线下 学习表现 课程目标 1 专题研讨 与作业 期末考试 目标分值 A=100×5% B=100×5% D=100×20%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A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5% B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5% D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A1+B1+D1)/( A+B+D) 20% 线上线下 学习表现 专题研讨 与作业 E=100×5% F=100×5% E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5% F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5%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E1+F1+G1+H1)/(E+F+G+H) 课程目标 2 单元测验 与模拟实 G=100×5% 训 G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5% H1= 学 生 该 项 实 期末考试 H=100×45% 际得分平均分× 45% 单元测验 与模拟实 I1= 学 生 该 项 实 I=100×5% 训 际得分平均分× 10%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课程目标 3 (I1+J1)/(I+J) 期末考试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J=100×5% J1=学生该项实际 得分平均分×5% A1+B1+D1+E1+F1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 1 达成 度×30%+课程目标 2 达成度×60%+课 +G1+H1+I1+J1 程目标 3 达成度×1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张细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晓端,张立昌主编.课程与教学通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 [4]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李森,陈晓端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何克抗,等著.教学系统设计(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美]乔伊斯,等著.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 执笔人: 教研室审核: 学院审核: 附:各类考核的方法及评分参考标准 一、学习表现(线上线下) (以下简称学习表现)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课程目标 1:能辨别体育课程与 能够提前完 能够按时完 80-90% 能 按 60-70% 能 按 50% 及 以 下 教学论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 成线上自学 成线上自学 时完成线上 时完成线上 完 成;知 识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 任务;形成清 任务;形成比 自学任务;有 自学任务;有 点 不清晰 , 内容,能够正确地解读新课改基 晰的知识思 较清晰的知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内容生疏。 本理念与方法,并有效指导中学 维导图。 识思维导图。 课前准备充 课前准备较 课前准备一 课前准备差; 几 乎无课 前 课程目标 2:能够运用所学的体 分;倾听时认 充分;倾听时 般;倾听时主 倾听时主动 准 备;极 少 育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学原 真 记笔 记 /查 认 真记 笔记 / 动性不足;尚 性差;偶尔参 记 笔记; 极 则、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评价 阅/回应; 积极 查阅/回应;比 能够积极参 与提问/回答/ 少参与提问/ 等基本知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 参 与提 问 /回 较积极参与 与提问/回答/ 小 组讨 论 /全 回答/小组讨 展和认知特点,实施中学体育教 答/小组讨论/ 提问/回答/小 小 组讨 论 /全 班活动;互动/ 论。 学设计、教学展示与教学评价。 全 班活 动 ;有 组 讨论 /全 班 班活动;互动/ 合作的习惯 (支撑毕业要求 4.1) 互 动 /合作 的 活动;有互动/ 合作的习惯 差。 习惯。 合作的习惯。 一般。 生获得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 育品德。(支撑毕业要求 3.2) 二、专题研讨与作业(以下简称研讨与作业)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主动配合组 在小组讨论 经常参加小 偶尔参与小 很少参与小 课程目标 1:能辨别体育课程与 长开展小组 中积极发言, 组讨论,听从 组讨论,没有 组讨论,没 教学论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 讨论,积极查 听从组长分 组长安排,查 为小组提出 有查阅过任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 阅课外书目 配任务,查阅 阅课外书目 有用建议,几 何 文 献 资 内容,能够正确地解读新课改基 与文献,讨论 了课外书目 与文献不足, 乎 不 查 阅 课 料,组长分 本理念与方法,并有效指导中学 中发言积极, 与文献,有时 完成任务。 外书目,偶尔 配任务,拒 生获得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 切中主题,做 偏离主题,总 推脱组长分 绝完成的。 育品德。(支撑毕业要求 3.2) 出了自己的 体高质量完 配任务。 贡献。 成任务。 按时提交作 按时提交作 按时提交作 缺交作业 1-2 缺交作业 3-4 业;基本概 业;基本概 业;基本概 次;字迹潦 次;字迹潦 念、基本理论 念、基本理 念、基本理 草,表述不切 草,表述不 正确 ,无误, 论,存在少量 论,有明显错 实际。 切实际。 书面字迹工 非原则性错 误,书面字迹 整,表述清晰 误,书面字迹 一般,表述基 正确完整。 工整,表述清 本正确。 课程目标 2:能够运用所学的体 育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学原 则、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评价 等基本知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 展和认知特点,实施中学体育教 学设计、教学展示与教学评价。 (支撑毕业要求 4.1) 晰正确完整。 三、模拟实训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能够运用所学的体 育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学 原则、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 评价等基本知识,针对中学生 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实施中 学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展示与 教学评价。 (支撑毕业要求 4.1)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在模拟实训 在模拟实训 在模拟实训 在模拟实训 不参与模拟实训 中能够紧紧 中能够紧扣 中能够基本 中内容与主 没有完成自己所 扣住主题, 主题,观点 关联主题, 题相关,有 负责的任务:模 观点全面正 基本正确或 有自己的观 自 己 的 观 拟实训项目没有 确或有创新 有 创 新 观 点;模拟实 点;模拟实 按时按量完成。 观点,能大 点:模拟实 训按时按量 训项目基本 胆表达自己 训按时按量 完成,质量 完成。 的观点;模 完成项目且 一般。 拟实训按时 有一定的质 按量完成项 量。 目 且 质 量 高。 课程目标 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所学 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模式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 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 题。(支撑毕业要求 7.3) 大方自信, 比较自信, 有一定的自 表达不够清 表述混乱;不清 表述清楚, 表述清晰, 信,表述基 晰,不能吸 楚,无重点。 身体语言配 有一定的身 本清晰,有 引 观 众 兴 合得当,充 体 语 言 配 一定的吸引 趣;部分幻 分调动观众 合,能够吸 力;比较清 灯 片 不 清 兴趣;简洁、 引 观 众 兴 楚,有一定 楚,重点不 清晰、重点 趣;清晰、 的重点。 突出。 突出。 重点比较突 出。 四、单元测验与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依据单元测验与期末考试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