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2018-09-17.pdf

不在乎谁对谁错ン3 页 257.685 KB下载文档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2018-09-17.pdf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2018-09-17.pdf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2018-09-17.pdf
当前文档共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2018-09-17.pdf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作者:张丁 《光明⽇报》( 2017年02⽉21⽇ 12版) 1920年5⽉7⽇,陈独秀致胡适、李⼤钊信札,现藏中国⼈民⼤学家书博物馆。张丁摄/光明 图⽚ ⼀九三⼀年正⽉⼗⼀,卫景安⾃兰州写给⼭西⽼家⽗母亲的家书,中国⼈民⼤学家书博物 馆藏。张丁摄/光明图⽚ 【守望家园】 岁末年初,⼀档名为《见字如⾯》的书信类视频节⽬在⽹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 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好评。特别是⾸期节⽬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家书,经 过通俗的翻译和明星的朗读,把听众拉回到战国末期秦统⼀战争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普通 ⼠兵的⽇常⽣活,那字⾥⾏间的⼈伦亲情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温暖如初。 穿越两千年的家书 战国末期,秦军横扫六合,最终⼀统天下。可是,当时征战的兵⼠是怎样的⼈?有着 怎样的思想情感?千百年来,除了模糊的史料记载以外,⼈们⼀直⽆法获得直接的认识。 1975年,就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个充满梦幻和野性的地⽅,考古⼈员发掘了11座秦墓, 其中4号墓出⼟的两件⽊牍给⼈们带来了惊喜:这是两封秦军⼠兵的家书! 这是名叫“⿊夫”和“惊”的兄弟俩分别写给同胞兄长“衷”的信,“衷”死后随葬墓中。据 专家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四年,即公元前223年,分别⽤⾪书写在两⽚⽊简的 正反⾯,⾄今保存基本完好,字迹尚清晰可辨。从⽂字内容可知,当时“⿊夫”和“惊”正在 秦军服役,即将参加攻打淮阳(今属河南省)的战役,因夏天快要到了,希望家⾥尽快捎 些钱、⾐服或布过来。信中反复问候母亲的⾝体怎么样了,如“母⽏恙也”“母得⽏恙也”, 此外,姑姑、姐姐、外甥、及新婚妻⼦等亲⼈,也令他们⼀⼀牵挂。兄弟俩也没忘记⾃报 平安,如“⿊夫、惊⽆恙也”“前⽇⿊夫与惊别,今复会矣”“与从军,与⿊夫居,皆⽏恙 也”。前线⼠兵写信给家⾥要钱要物,引发史家讨论秦军的供给制度,是否配发统⼀的军 服?有没有军饷?还是主要依靠⼠兵家属提供?⾄于通篇那些思念、问安的语⾔,则更令 ⼈感慨万端,尽显远离家乡亲⼈奔赴前线将⼠的万般柔情。历史是由⼀幅幅鲜活的画⾯组 成的⽣活图景,亲情则有着亘古不变的温暖旋律,它们竟完美地在⼀封家书中融合交响, 悠远,绵长。 回眸家书发展之路 家书是家⼈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字,分⼴义、狭义:⼴义家书泛指所有私⼈ 之间的通信,狭义家书仅指亲⼈之间的通信。 家书的历史⼗分悠久,当两个⼈或群体离开了⼀定的距离,就产⽣了传递信息和情感 的需求,像⼈类⽂明早期的⼜信、结绳通信、符号通信、树叶通信、击⿎通信、烽⽕通信 等,应该就是家书的早期形态。⽂字产⽣以后,世界各地出现了泥板家书、简牍家书、绢 帛家书、布质家书、⽺⽪纸家书、纸质家书等各种载体的⽂字书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字书信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传递的便捷性、保存的可靠性,成为⼈类⽂明的珍贵遗产, 绵延数千年,为⼈际交往增添了辽阔深远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记录⼈类历史提供了真实 可靠的原始档案。直⾄今⽇,打开⼀封家书,追寻作者的思绪,如同穿⾏在历史的隧道中, 时时能够感受作者情感的温度,引起我们的共鸣。 “⿊夫”和“惊”的⽊牍是迄今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书,也是最早的实物书 信,在书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前,关于书信的记载,都是⽂献,⽐如《左传》中 的郑⼦家《告赵宣⼦书》,《战国策》中的范雎《献秦昭王书》,《史记》中的鲁仲连《遗 燕将书》、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等,刘勰在《⽂⼼雕龙·书记》中说 “三代政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先秦时期的书信虽多为公函,但家书逐渐 从书信中分离出来,演化成家⼈亲友之间⼀种独具特⾊的交流⽅式。 两汉时期的著名家书有刘邦《⼿敕太⼦⽂》、刘向《诫⼦歆书》、杜泰姬《诫诸⼥及 妇书》、秦嘉《与妻徐淑书》、徐淑《答夫秦嘉书》《为誓书与兄弟》、司马迁《报任安 书》、马援《诫侄⼦马严、马敦书》、郑⽞《致⼦郑益恩书》等。值得关注的是,东汉著 名学者马融写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孟陵奴来,赐书,见⼿迹,欢喜⽆量,次于⾯ 也。书虽两纸,纸⼋⾏,⾏七字,七⼋五⼗六字,百⼀⼗⼆⾔⽿。”(《艺⽂类聚》卷三⼗ ⼀)可见,⾄迟到东汉时期,纸质书信已经⼴泛使⽤了,⽽且是后代通⾏的⼋⾏纸。可惜 马融的这封书信实物没有保存下来,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书信是距今1700多年前的《平复 帖》,是西晋时期著名⽂学家陆机向友⼈问候疾病的⼀封书信,草书9⾏,共84字,也是传 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历代递藏有序,民国年间由⼤收藏家张伯驹以重⾦购得,1956年捐献 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魏晋以来,书信的格式基本定型,⽽且出现了教⼈写信的书仪,直⾄隋唐,书仪在敦 煌遗书中⼤量发现。这⼀时期的家书,像诸葛亮《诫⼦书》、曹操《诫⼦植书》、王修《诫 ⼦书》、⽺枯《诫⼦书》、杜预《与⼦耽书》等,内容多为告诫劝勉⼦弟如何修⾝做⼈, 是中国家训史上的名篇。除此之外,这⼀时期还有⼤量论政、论学、反映社会风貌的友朋 书信,像曹丕的《与吴质书》和嵇康的《与⼭巨源绝交书》,均为反映当时社会风习与朋 友亲情的典范之作。前者⽂辞优美,情感真挚;后者洋洋1800余⾔,引经据典,笔锋犀 利,把作者不慕官位、疏远荣华、拒绝流俗、顺意率真、安静恬淡、追求“⽆为”的思想表 现得淋漓尽致,这封书信也成为研究“⽵林七贤”的重要⽂献。 历经唐、宋、元、明、清,社会⽣活不断发⽣剧烈的变化,家书在⼈们⽣活中的作⽤ 也越来越⼤。同时作为⼀种⽂学样式,家书进⼊⽂⼈的⽂集,各个时代名篇佳作迭出,像 唐代卢⽒的《训⼦崔元玮书》、李华的《与弟莒书》,北宋欧阳修的《与⼗⼆侄》、司马 光《与侄书》、黄庭坚的《与四弟书》,明代李应升的《戒⼦书》、周怡的《勉谕⼉辈》 等。到了清代,家书遗存则更为丰富,如纪晓岚、郑燮、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林 翼、左宗棠、张之洞等名⼈的家书,徽商、晋商的家书,闽粤侨批(即华侨家书),乃⾄ 普通⼈的家书,使后⼈在触摸清⼈内⼼世界和情感脉搏的同时,打开了清朝社会历史的另 ⼀扇窗⼜。 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的新陈代谢。作为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家书凝 结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近代邮政的引进,使更多的⼈拥有了传递家书的可能, 收递家书成为⼈们⽇常⽣活的重要内容。家书的内容更加丰富,除应酬交游唱和外,不乏 表露⼼迹和记载史事之作,史料价值较⾼。像《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 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在阅读市场长盛不衰。 家书有双重遗产性质 时光荏苒,20世纪90年代以降,⼿机、电⼦邮件、短信、微信等新的通信⽅式汹涌⽽ 来,它们以迅雷不及掩⽿之势侵占了传统家书的领地,家书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家书所 承载的历史与亲情的双重记忆已渐⾏渐远。然⽽,家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种⽂体和⽂献, 并没有⼈把它看作⽂化遗产。笔者认为,家书不仅属于⽂化遗产,⽽且兼具物质遗产和⾮ 物质遗产双重属性。 ⾸先,家书是⼀种物质⽂化遗产。现存家书有的是名⼈⼿迹,有的记载了重⼤历史事 件,有的具有较⾼的艺术价值,应该属于⽂物。仅就我们所收集到的家书来看,像何凌汉 写给兄弟的信,李鸿章写给兄长的信,蔡锷、黄兴致⽯醉六书信,任鸿隽⾃南京临时总统 府写给诸兄弟的家书,陈独秀致胡适、李⼤钊等信札,梁启超致胡适信札,抗战时期写于 国民党正⾯战场的家书等,毫⽆疑问都是⽂物。 其次,家书也是⼀种⾮物质⽂化遗产。家书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与群众⽣活密切 相关的⽂化表现形式,其写作、礼仪、格式、封装等都有⼀定的要求和规范,并且这些要 求和规范已经成为家书的写作技艺,是⽆形的,⽬前正⾯临失传的危险。保护⾮物质⽂化 遗产的关键是传承⼈,家书的传承⼈不是⼀两个⼈、⼀批⼈,也不是某⼀个团体和地区的 ⼈,⽽是全体华夏⼦孙,主要是拥有家书写作经验的中⽼年⼈,传承的对象是没有家书写 作经验的青少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办、国办近⽇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化 传承发展⼯程的意见》中指出:“⼴泛开展⽂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 化,⽤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 有关⽅⾯应抓住这⼀⼤好时机,尽快把家书纳⼊传 统⽂化保护和传承的范围,组建专门团队,加⼤征集保护⼒度,系统整理家书⽂献,深⼊ 研究家书内涵,推动家书⽂化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出去,适时启动家书“申遗”⼯ 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与传承家书⽂化的⽣动局⾯。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承 载着深厚的⼈⽂情怀和民族精神。在信息科技⾼度发达、⽣活⽅式多姿多彩的当代中国, 传统家书渐⾏渐远,然⽽,家书寄寓的历史、亲情、⽂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 却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作者:张丁,系中国⼈民⼤学家书⽂化研究中⼼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