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招生专业及人才培养简介-历史学[MD5:022deba2d75909a1bfd0f00afafd172e].pdf
一、专业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摇篮,在 80 余年办学实践中,涌现出范文澜、尚钺、李文海等一批著 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以及许多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中国 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清史研究所是教 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 均有本、硕、博学位授予权。2017 年,中国史学科入选国家 “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 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培养计划 2.0 基地”。 学院现有教授 33 人,副教授 34 人,讲师 14 人,是国内 历史学科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单位之一。学院拥有一批史学 领军人物,除德高望重的戴逸教授外,5 人入选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3 人担任国务院第七、八届中国史学科和考古学学 科评议组成员,1 人担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中青年学者出色,第八届高校优秀 成果奖首批 12 名史学青年奖获得者中,本学院占 3 名。学 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8 项。 二、招生培养基本情况 1. 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 在动态考核机制基础上,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前 - 17 - 4 年为本科生阶段,第 5-6 年为硕士研究生阶段,第 7-10 年 为博士研究生阶段。 2.动态考核、进出机制 每学年对学生考核一次;由考核小组依据学业成绩、课 外研学情况、综合素养、学术导师意见、学生学习规划和学 习意愿等方面实施综合考核,考核重点关注学生学术志向、 相关领域学术潜力、综合发展能力。动态退出机制以动态考 核结果为依据。 学生入校后不得转专业,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退出强 基计划;前两学年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转入历史学专业、 考古学和世界史专业对应的普通班级继续培养。在第三学年 考核未通过的学生,在考核小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后 续学习计划,在历史学专业对应的普通班级完成本科阶段学 习。 3.本硕博衔接培养办法 强基计划学生第三学年考核通过后,获得转段候选人资 格。获得资格的学生,将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特点、条件以 及相关培养方案,可通过相关程序录取到强基计划培养单位 相关学科或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硕士培养或直接进行博 士培养。 4.课程设置 强基计划采用通专结合、本硕博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和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教 育强调宽厚基础、扎实能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设置 课程和培养环节,突出学习挑战性。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 18 - 和发展趋势,提供丰富的特色选修课程,并打通研究生课程 学习,根据学生情况和发展规划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 学分制管理。 三、培养方式 强基计划突出开放性、研究性、国际性、挑战性和个性 化,培养方式要点如下: 1.切实贯彻四个强基目标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重理论与方法的训练, 养成学生扎实厚重的理论功底; (2)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科综合优势,实行一体化 培养,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3)突出语言能力培养,注重语言工具训练的基础性; (4)实施科教协同教育,强化科研实践及其研究能力培 养的基础性。 2.注重国际性 (1)采取与海外名校联合培养模式或赴海外名校交换 学习方式; (2)充分发挥学校国际小学期等平台功能; (3)鼓励和支持参加海外高水平大学暑期学校和国际 学术会议。 3.实施精细化组织管理 (1)单独编班,独立培养,采取全程全员导师制; (2)建立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工作档案,对师生实施动 态考核机制。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