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思辨与创新》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的系统优化.pdf
2019 年度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B 类: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思辨与创新》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的系统优化” 结项报告 熊浩 复旦大学法学院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强化基础,瞄准前沿,实现对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领域的重大突破。但我们 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学生依旧缺乏有效的思辨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教导与 启蒙;依旧匮乏创新精神——无论是累进性知识的规范化创新还是非累进性知识 开拓性创新——中国学生在思辨与创新这两个维度上的双重匮乏,这是中国学术 界的共识,也是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推动“创新国家建设”的应有着力重点之一。 无论是在育人维度还是战略维度,创新的实现不仅仅意味着意识觉醒、经验 参照、知识优化、观念普及,更重要的是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心智模式、基本操 作路径能够更为有效地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敏感锐利 的问题意识、有序规范的问题论证、理智清明的争鸣质疑——一个规整、逻辑、 有效、清晰的问题思辨过程,是产生有效创新、技术引领,而不被热点裹卷、不 被潮流裹挟、不被喧嚣淹没的大前提。于此同时,在知识创新维度,累进性知识 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规范方法,非累进知识即人文学术与哲思的创生路径, 亦应该在课程中系统整合,善加体现。 我们应该承认,思辨与研究方法课程是西方大学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相 关知识体系在外域其实较为成熟,但是在国内是严重短板。从本科生到研究生, 即使在复旦这样的顶尖高校,学生能够受到的相关训练依然非常不足,利用教学 研究,进一步深化思辨与研究方法类课程是本课题希望实现的现实价值。 本项目研究期待是:《思辨与创新》课程目前分为“知识生产”与“观点论 证”两个大的结构模块,在内容设计上两部分内容既不彼此重复,又能相互支撑。 “知识生产”通过面授完成,面授课程部分系统介绍“累进性知识的创新” ,即 研究方法论,以及“非累进性知识的创新” ,即批判性思维。 “观点论证”通过慕 课完成,慕课部分系统讲解“新观点的来源” ,即知识迁移问题; “新观点的证明” , 基础论证和反驳问题;以及“新观点的跃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面授 与慕课课程的交织的、汇通点、链接点、对话点,这样安排是为了确保在教学过 程中,学生能将面授与慕课相互印证、彼此通联,形成有机互动的整全系统,而 不是分割、脱离、零碎的两门课程。除了课程结构的理顺与进一步融合,探索线 上与线下教育立体结合的方法、模式与创造性形态,是本研究可能具有的理论意 义。 图表一:线上与线下课程逻辑关系示意图 二、主要课题成果 (一) 教学改革成果 1. 紧紧围绕“成效为本”原则重新建构教学大纲与知识体系 通过教改项目,本课程系统梳理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与考核方 式的内在一致性,力求实现上述要素更紧密、更清晰、更科学的有机咬合。项目 改革后,本课程以学为中心制定了课程设计表和新的对学习过程具有更为清晰的 指引意义的教学大纲提前上传 elearning 系统供选课学生查阅。此外,教改之后, 本课程在第一次导论课程中新增了对成效为本基本观念的讲授,根据新撰写的大 纲,详细说明课程的四个核心学习目标,介绍教学与考试内容安排,以保证教学 计划与学习过程的同构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同构性。此外,由于本课 程是一门线上、线下的混合型课程,在导论部分也新增了对线上学习与线下课程 的学习指引与关系说明,进一步促进线上与线下相互交融,防止出现线上、线下 “两张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程知识宏观定位的讲解、知识点内在 逻辑关系的说明、课堂学习内容、线上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关系建构,激发学 生对累进性知识与非累进性知识的创新,最后以《研究计划书》或《批判阅读报 告》两种形式完成考核,建构学习与考试清晰的对应关系。 附件二、三、四会连同全课程 PPT 在正式课程开始前上传 elearning,供学 生了解和查阅。该部分涉及的具体文件包括: a) 课程设计优化:附件一 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表(CDF 表) b) 教学路径优化:附件二 新的课程导引与教学大纲 c) 课程内容优化:附件三 全课程知识思维导图 d) 课程内容延伸:附件四 补充阅读清单 2. 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增加主动学习模块,以“教学目标”之是否达成 为中心,建构课程反馈体系 从 2021 年开始,课程在最后一次课增加了学生小组竞技项目,目的是将课 程知识点转化为应用实践。每次小组竞技结束后,我们随即对小组竞技的学习效 果进行评价。从学生对小组竞技活动的评价结果情况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 后一次课上进行的竞技创意展示是有价值的课程安排,其中近 40%的学生认为价 值非常大。 除了教务处提供的课程评价,本课程在教改后增加了对课程根据针对性的自 我评价,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改良。从课程评价报告总体的指标设计来看,与 2021 年相比,2022 年增加了“其他意见、建议、感受、吐槽,或其他给老师最 后的留言”这一开放式问题,以收到更加多元的反馈。从课程评价报告具体的指 标变化来看,与 2021 年相比,2022 年有 6 个指标平均分增加,课程知识结构的 清晰度、学生对课程的收获感、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以及 推荐本课程的意愿程度都有所提高,其中“本课程知识结构是否清晰”这一指标 平均分增长 18.39%,涨幅最大;有 3 个指标平均分有所减少,其中课程难度、 是否会因为内容无聊而走神、对竞技创意展示安排的价值体现感这三个指标平均 分略微下降。 a) 课程评价报告:附件五 2021 年课程评价报告(学生反馈报告) b) 课程评价报告:附件六 2022 年课程评价报告(学生反馈报告) (二) 教学研究成果 研 究论文 :附件七 Design and Learning Effect of the A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Based on Data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三) 其他 1. 其他课程成果: a) 学生作品:附件八《张望》:疫情时代交叉学科的思辨与创新报告, 《中 国法律评论》公众号推送。 b) 学校报道:《提升网课互动体验,来看复旦人气教师熊浩是怎么做的》, 复旦大学官网:https://news.fudan.edu.cn/2020/0314/c5a104348/page.htm c) 《思辨与创新》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2. 教学课题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 ‘对话教育’视野下的非诉讼纠纷解决课程构造” (2019) ,主持人(C19086) 3. 所获教学奖励 a) 2019-至今: 《思辨与创新》线上课程选课人数已经超过 45 万人,连续五 次获得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 b) 2020: 《思辨与创新》获评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c) 2021: “法律实务能力与职业素养生成的系统性设计与实践”,复旦大学 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d) 其他科研成果 1) “Identit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Myanmar Settlers on China’s Border: A Comparative-Empirical Study of Myanmar Students and Local Officials” (2019) 19 (4) The China Review 151 (SSCI) 2) “论法院在线调解的机能失调:基于媒介传播与冲突化解的双重视角” ,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 年第 3 期(CLSCI) 3) “暴力伤医事件屡禁不止影响医患关系亟待重视”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作 为内参采纳,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正面批示(2022 年) 4) 课程专著:《论文写作指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5) “‘聆听’: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和哲学范式”,载《复旦法学评论》2019 年第六辑 6) “Gender or Embeddedness? A Gender-Based Empirical Study of Legal Professionals’ Preference for Court Medi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n Pablo Moreno-Cruz edited, China and Colombia: Towards a Legal Comparison (Bogota: Publications Department at Universidad Externado de Colombia, 2019), pp. 119-144. 7) “疫情防控背景下上海医疗纠纷化解与医患关系优化”,载《法治上海 研究 2020》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21 年版 8) “法律人类学的学术意义与中国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5-26 – 该文被江苏省 2022 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作为试 题采纳 9)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融合创新团, “中国社会冲突的预判与化解研究团 队(2020) ” ,主要参与人 10) 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年度全面依法治市调研课题,“疫情防控背 景下上海医疗纠纷化解与医患关系优化”,主持人 11) 上海市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超大城市新型社会冲突的数据地图与共 治化解(2021-01-07-00-07-E00124)” ,子课题负责人 12) 复旦大学法学院原创个性项目“中国超大型城市法治大数据资源的结构 分布与价值评估”,主持人 13)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问题研究(21&ZD206) ”,子课 题负责人 14)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立足优化营商环境,探索我国商事争端解决路 径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与创新——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商事调解 组织发展为例”研究课题,主持人 15) 2021:“疫情防控背景下上海医疗纠纷化解与医患关系优化”论文获上海 市司法局 2020 年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二等次 16) 2022:复旦大学法学院原创个性项目获优秀奖,主持人 17) 2022:“Identit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Myanmar Settlers on China’s Border: A Comparative-Empirical Study of Myanmar Students and Local Officials”论文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 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