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pdf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总 88 期) 2010( 4) Journal o f Huazho ng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 ) ) )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冲击的实证分析 邓家琼 (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种子处于农业的最前端, 是农业的 命脉。识 别跨国公司 利用转 基因种 子技术 垄断产业 的策略, 对 中国建立一个安全的种子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形成, 揭示 跨国公司 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策略性行为; 以跨国公司 转基因大豆冲击 中国大豆产 业链的 全过程 为例, 实证分 析了跨 国公司种子垄断的影响, 归纳出跨国公司转基因 种子技术垄断的多种产业风险。提出了消除跨国公司 转基因种 子技术垄断的风险、 重视生物质能源、强调农业和食品的重要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转基因种子技术; 垄断; 产业风 险 中图分类号: F32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O3456( 2010) 04O0010O07 种子处于农业的最前端, 是农业的命脉。种子 绪。由于种子本身的属性和种子在农业中的特殊地 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者的权利和利益, 关系着消费 位, 种子一旦被私人公司垄断并用来服务于自身利 者的健康和安全。千百年来, 世界各地农业生产者 润最大化目的, 由此产生的风险, 除技术风险外, 必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 对原始的、 自然存在的种 须对其产业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基于此, 本文分析 子小心谨慎地挑选、保留并使其代代相传, 维持着人 了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形成, 揭示跨国 类的生存和繁衍, 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农业文化和丰 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策略性行为, 并以跨国 富的饮食文化。 公司转基因大豆冲击中国大豆产业链的全过程实证 但是, 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变革, 改变了 分析跨国公司种子垄断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归纳跨 种子顺应自然的物种生命进化规律, 引起了全球范 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多种产业风险, 并提 围内的广泛争议 [ 1] 。转基因种子技术是农业科学家 以物种基因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物种进行基因重组、 塑造新生物物种。由于所塑造的新生物物种对相邻 生物和人类健康影响就技术研发者自身而言也无法 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跨国公司实现转基因种子技术 垄断的形成 把握和控制, 具有较高风险。从纯技术角度看, 转基 熊彼特 [ 2] 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了企业技 因作物主要有两类风险: 一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技 另一种是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针对前一种风险, 术知识溢出。企业为避免技术溢出的外部性, 需要 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对转基因食品加贴/ 强制0标 通过组织的内部化[ 3] 将技术知识沉淀为组织的专用 签, 明确其与众不同的/ 身份0, 保障普通消费者的知 性资产 情权。后一种风险则由更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观 [ 5] 察、 监测、分析和报告。 [ 4] 引擎 , 使技术垄断成为跨国公司盈利和发展的 。 1. 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形成条件 目前, 全球大面积商业化的转基因种子有: 转基 农业技术垄断成功实现必须适应不同农业技术 因大豆、 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油菜、转基因棉花、 转基 特性。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研发成本高、风险大、 研发 因番木瓜。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在中国已经准备就 周期长、 技术不可分离, 是政府资助的公共技术, 私 收稿日期: 2010O06O1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0 ( 08& ZD030) 的 阶段性成果; 广东 省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 08E-07) 的阶段 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邓家琼( 1968- ) , 女, 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 农业发展与农业技术经济。E-m ail: qjd eng@ scau. edu. cn 第4期 邓家琼: 跨国公司 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 ) ) )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冲击的实证分析 11 人无法垄断。工艺革新型技术如农业机械、 工具、化 界第一, 2009 年 Mo nsant o 的 营业收入更高 达 119 肥、 农药、农膜等, 因为其可复制和模仿, 长期技术垄 亿美元, 在 全球 100 家增 长最快 的公司 中排名 第 断不可能。跨国公司要实现技术的私人垄断, 必须 41, 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的种子销售商, 也是最 具备如下条件: 大的转基因种子销售商, 其 65% ~ 70% 的收入来自 ( 1) 技术本身可分离程度高。转基因种子来源 种子和种子技术的专利授权, 其余来自畅销 30 多年 于 DNA 技 术 进 步。1953 年 沃 森 和 克 里 克 发 现 的 Roundup # 除草 剂。目 前, 全球大 宗转 基因 作 DNA 的双螺旋结构。1970 年科学家成功地实现将 物, 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等的核 分离的 DNA 的一部分插入到另外的 DNA 。这一 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都是 Mo nsant o 受法律保护的独 重大技术突破, 意味着人类已经成功地控制了物种 家专利技术。该公司长期致力于对本土及欧洲市场 生命的秘密。1982 年和 1983 年转基因老鼠( 动物) 相关种子公司( 企业) 的兼并和收购( 见表 1) , 布局 和转基因烟草( 作物) 相继问世。转基因技术可分离 转基因种子的全球研发、推广和营销网络。 程度的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研发成本、缩短了研 发周期, 农业科学家可轻易地对种子基因进行分离、 表1 提取、重组并塑造新种子。这使私人技术创新成为 可能。 ( 2) 国家技术 创新体制有利于 私人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 各国农业技术体制都是政府主导的公共 农业研发体制。但是, 两个事实促成了美国公共农 Monsanto 在种子领域的主要并购情况 被兼并的公司 种子市场 吞并年代 Jacob H artz ( U S) 大豆 1982 A sgrow A gronomi cs ( U S) 大豆 1997 H olden. s/ Corn St at es ( U S) 玉米 1997 S ement es A groceres ( Belgium ) 大豆 1997 玉米 1998 玉米, 油菜 1998 PBI Camb ridge ( European) 小麦 1998 C hann el Bio C or p. ( U S) 玉米 2004 D eK alb ( U S) 业体制的变革: 第一, 由于美国长期预算赤字, 无力 Cargill Int ernat ional ( European) 对农业研发机构实施稳定而持久的公共资助, 1993 年以后, 政府削减了公共财政支持, 由政府主导的农 业研发( R& D) 体系开始变革, 竞争性的私人农业研 发体系随之确立; 第二, 作为政 府对公共农业 技术 R& D 投资不足的补偿, 美国政 府以法律形式 授予 私人技术创新专利。这一制度使以盈利为目的的私 人公司如鱼得水, 正如约翰 # 马德来 [ 6] 所言, / 专利 Font anel le/ S t ew art / / T rel ay/ S t on e ( U S) NC+ H ybrids, Inc. ( U S) S emin is In c. ( U S) D ien er/ Si eben/ K ruger/ Tris ler/ G old ( U S) D el ta & Pin e Lan d ( U S ) 玉米、小麦、大豆、 2005 苜蓿、牧草 玉米 2005 蔬菜和水果 2005 遗传种子 2006 棉花 2007 是跨国公司的血液0。1993 年 M onsanto 独家获得 D e Ru it er Seeds G roup, B. V . ( Holl and) 杂交蔬菜 2008 转基因作物种子技术专利。为避免农民种子自留, S CB( Guat em ala) Al y Part icipacoes Lt da. ( Brazil ) 杂交玉米 甘蔗 2008 2008 1998 年 3 月 Delt a & Pine L and 与美国农业部联合 资料来源: M on san t o. com . cn. 获得种子/ 终结者0技术专利。至此, M onsant o 独家 垄断了转基因作物种子技术。 总之, 在技术可分离程度提高和技术专利授予 制度的私有化保障下, 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 断成功实现了技术溢出的内部化, 保障了私有技术 推广和技术扩散的巨额利润。 2. 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实现方式 经济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实现转基因种子技术的 巨额利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私人逐利本性的驱使 下, 公司加快了对技术研发市场和技术扩散市场的 争夺。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全球范围内的种子公司间 出现了大规模的兼并、 收购和重组, 因此催生了一些 巨型 公 司, 如 种 子 巨 头 M onsant o。 Mo nsant o 从 2000 年世界排名第 2 的种子公司跃居为 2004 年世 二、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垄断的策 略性行为 转基因种子技术市场一家独大的格局与公司的 [ 7] 策略性行为紧密相关。所谓策略性行为 就是某人 ( 组织、 机构) 通过影响其他人( 组织、 机构) 对自己会 如何行为的预期, 以促使其他人( 组织、机构) 采用对 自己有利的选择行为。是某人通过限制自己的行为 来限制合作者的选择。从跨国公司在种子市场上已 有的策略性行为实践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种子广告策略 通过种子广告向所有种子使用者传递其种子的 优良性。与其他种子广告不同, M onsanto 的独特种 子主要是以/ 减少农药施用量、增加农民收入0 为特 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 12 ( 总 88 期) 征的/ 抗病害0转基因种子。这种旨在保护农业生产 达国家多样性物种技术资源、笼络研发人才、 扩散其 者收入的广告所体现的经济效应就是通过/ 差异化 产品0, 实施价格歧视、进而改变市场结构。从全球 日益增加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数量看, 这种策略 是成功的。 2. 技术推广策略 转基因大豆种子在阿根廷的扩散是最 好的例 私人技术提供了便利。M onsanto 的/ 国际专利0 转 子。1996 年, M onsanto 得到阿 根廷总统梅内 姆向 其颁发的许可证, 转基因大豆在阿 根廷开始种植。 最初, 阿 根 廷 政府 获 得 的 转 基 因 大 豆 种 子 都 是 Mo nsant o 免费提供的。当种植面积达到相当规模 后, 1999 年 M onsant o 提出收取转基因大豆种子使 基因大豆中的高产大豆源来自对中国上海附近一种 野生大豆品种的监测和分析, 在发现了与控制大豆 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后, 利用该野生品种作为 亲本, 与某栽培大豆品种杂交培育而成。与该项转 基因大豆专利相关, M onsant o 在中国提出了 64 项 专利保护申请。其结果意味着中国大豆生产者和育 种专家必须经过允许或者付费才能使用本属于自己 国内的大豆种植及研发。 5. 实施欠发达农业体系制度寻租的策略 寻租是典型的资源转移和浪费行为。但是, 有 用/ 延期专利费0, 大豆生产者不付费则得不到种子, 利的制度环境是跨国农业公司成功进入欠发达农业 生产种植无法持续。到 2004 年底, M onsant o 获得 体系的基石。一旦制度框架确立, 根据制度演进的 在阿根廷全国独家销售转基因大豆种子的权利, 名 路径依赖, 跨国种子公司的利益就随之确立并得以 正言顺地收取种子/ 技术补偿基金0。这种技术扩散 强化。跨国农业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势力, 形成特殊 从/ 先期免费推广0到/ 后期掠夺性收费0 的策略, 使 转基因大豆种子与种子购买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依 利益集团, 一方面游说本国政府制定世界贸易的游 戏规则, 快速推进全球化, 将其种子技术扩散到欠发 存关系。 达农业体系, 实施对欠发达农业体系的控制; 另一方 3. 借用农业开发和粮食援助, 向食物短缺国家 扩散技术的策略 对食物短缺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开发和 粮食援 助, 往往是基于公平而 非效率的考虑, 属于一 种良 面利用一些基金会( 协会、 或其他组织) 直接或间接 地为欠发达农业地区种子研发机构、 人才培养部门、 政策咨询和决策机构提供高额的运作经费, / 捕获0 欠发达国家的政策部门。 心、 责任和道义上的支持, 但跨国公司参与其中的结 跨国种子公司上述的种种策略性行为本质上是 果是牢牢控制受援国或地区的农业。譬如, 20 世纪 技术控制权的扩张。但其中的许多策略行为具有极 90 年代巴西政府农业信贷收紧后, 四大粮商 ( AB- 强的隐蔽性。如转基因种子使用早期的免费分发、 CD) 以回购农民种植的转基因大豆为条件, 向农户 对欠发达农业国家的农业援助和开发中提供转基因 和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 后来又提供转基因大豆种 子、 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部分贷款, 结果四大粮 大豆种子( 或信贷援助) 、以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发的 目的从事多样性物种资源的占有、 通过政策寻租转 商几乎牢牢控制了巴西大豆产业。从 2005 年巴西 让其技术等。这些策略性行为的隐蔽性增加了利益 政府批准本国种植转基因大豆, 到 2007 年巴西转基 界定和政策应对的复杂性。 因大豆产量达到 6 050 万吨,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 三、案例 ) ) ) 中国大豆产业受冲击 的全过程及效应分析 二大转基因大豆产出国。 4. 在技术援助和交流中笼络人才和占有物种资 源的策略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历史较长, 影响 深远。20 世纪 50- 60 年代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在欠 中国大豆产业链遭受转基因大豆技术冲击的全 过程, 为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策略性行 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注解。这一过程包括: 发达地区推广半矮生水稻、小麦、玉米等良种, 帮助 1. 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技术专利化及产业化 发展中国家在 40 多年里进行了 8 000 多个农作物 1994 年 M onsanto 研制成功抗/ 农达0( Round- 良种的公共育种计划。但是, 由公共资助的、惠及贫 up Ready ) 大豆( 又称转基因大 豆) 。1995 年 Mon困地区农民的知识和技术传播共享系统建设成本较 sant o 拥有了这项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 大豆0专利, 高, 进展十分缓慢。现在, 许多国际研发推广合作项 同年, M onsant o 的转基因大豆获准在美 国大面积 目已经转由私人公司完成。这给私人公司掠夺欠发 商业化。1996 年在阿根廷开始种植。2005 年巴西 第4期 邓家琼: 跨国公司 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 ) ) )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冲击的实证分析 政府批准本国种植转基因大豆。1996- 2004 年, 美 表 2 1990- 2007 年中国大豆 国、 阿根廷、 巴西三国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世界大 进出口量的变化 13 万吨 豆种植总面积的比重 分别从 2. 0% 、1. 7% 和0. 0%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 增至 85. 0% 、98. 0% 和 22. 0% 。2007 年, 美国、巴 1990 91. 0 0. 1 90. 9 1999 20. 4 431. 9 - 411. 5 西、 阿根廷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 7 036 万吨、6 050 万吨和 4 700 万吨, 成为转基因大豆的/ 三大0 生产 1991 106. 5 0. 1 106. 4 2000 21. 1 1 041. 9 - 1 020. 8 1992 84. 5 12. 1 72. 4 2001 24. 8 1 394. 0 - 1 369. 2 1993 34. 5 9. 9 24. 6 2002 27. 6 1 131. 5 - 1 103. 9 1994 92. 7 5. 2 87. 5 2003 26. 7 2 074. 1 - 2 047. 4 1995 42. 7 29. 4 13. 3 2004 33. 4 2 023. 0 - 1 989. 6 1996 19. 2 110. 8 - 91. 6 2005 39. 6 2 659. 0 - 2 619. 4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城市化 的快速 1997 18. 6 287. 6 - 269. 0 2006 37. 9 2 827. 0 - 2 789. 1 推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人们膳食结构不断 1998 17. 0 319. 3 - 302. 3 2007 45. 6 3 082. 0 - 3 036. 4 国。 2. 中国大豆产业受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冲击的 全过程 升级, 对蛋白质含量高的大豆、 豆油以及提高肉食产 量的豆粕饲料需求迅猛增长。但中国大豆种植面积 资料来源: 根据历 年5中 国对外 经济贸 易年鉴6 和5中国商 务年 鉴6相关数据整理。 迅速下降到 2007 年的 29. 5% 。 ( 2) 从净进口国进一步变成转基因大豆的最大 和产量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出现阶段 性的下降。中国对大豆需求的刚性增长与国内大豆 供给数量的巨大缺口, 为成熟的转基因大豆技术及 其产品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契机。跨国公司将有 巨大消费能力的中国锁定为转 基因大豆的目 标市 场。 进口国。2002 年 3 月中国农业部5关于转基因农产 品临时措施公告6规定, 在 2002 年 12 月 20 日之前 境外公司可凭临时证明继续对华出口转基因产品。 这一期限后来实际延长至 2004 年 4 月 20 日。表 2 的数据表明 2000 年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量急剧增长, ( 1) 中 国 从 大豆 净 出口 国 转 变为 净 进 口国。 且进口来源呈高集中度态势( 见表 3) 。在国际大豆 1996 年中国大豆市场对外开放, 跨国公司将国外廉 价的大豆运销到中国。同年, 中国大豆进口 110. 8 产业巨头的操控下, 中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大豆销 售市场。从 1996- 2004 年,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大豆 万吨, 出口 19. 2 万吨, 净进口 91. 6 万吨, 中国至此 出口占了中国大豆进口的 90% 以上, 其中, / 三大0 成为大豆净进口国 ( 见 表 2) 。2001 年底中国 加入 转基因大豆种植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占中国大豆进 口的 99% 左右。 WT O, 大豆进口实施 3% 的单一低关税, 大 豆进口 量 迅猛 增长, 国 内大豆自给率从2001年的52. 3% 表3 1995- 2007 年中国大豆进口的来源结构 年份 进口量( 万吨)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其他 1995 29. 4 14. 4 0. 7 9. 4 4. 9 1996 110. 8 86. 0 5. 3 11. 8 7. 7 2000 1 041. 9 541. 4 212. 0 278. 4 10. 1 2001 1 393. 8 572. 6 316. 0 502. 0 3. 2 2002 1 131. 5 461. 9 390. 9 277. 5 1. 2 2003 2 074. 0 829. 3 647. 0 596. 4 1. 3 2005 2 659. 0 1 104. 8 795. 2 739. 6 19. 4 2007 3 082. 1 1 157. 1 1 058. 3 827. 8 38. 9 进口构成比例( %)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其他 100 48. 98 2. 38 31. 97 16. 67 100 77. 62 4. 78 10. 65 6. 95 100 51. 96 20. 34 26. 72 0. 97 100 41. 08 22. 67 36. 02 0. 23 100 40. 82 34. 55 24. 52 0. 11 100 39. 99 31. 20 28. 76 0. 06 100 41. 55 29. 91 27. 81 0. 73 100 37. 54 34. 34 26. 86 1. 26 注: 其他国家主要包括乌拉圭、加拿大和俄罗斯;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6 和5中国商务年鉴6 相关数据整理。 ( 3) 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国际定价权取代中国 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 , 中国当时为 国际大豆市场定价权。伴随跨国公司对国际大豆市 场供给的垄断, 一方面通过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生产 缓和因美对中纺织品限制而日趋紧张的中美经贸关 系, 向美国采购 150 万吨大豆, 期货价为 4 300 元人 商签订合同, 将中国本土大豆排挤出油脂企业的采 民币/ 吨, 订单签订一个月后大豆价格跌至 3 100 元 购单; 另一方面通过操纵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交易 人民币/ 吨, 使中国损失 15 亿美元。由于中国国内 价格, 使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原料采购价格居高不下。 加工企业国外采购成本剧增, 不到一年, 中国企业全 譬如, 2004 年美国农业部对外称大豆收成不好( 事 面亏损达 80 亿元以上, 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 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 14 业处于停产倒闭 状态。受此 影响, 国产/ 1 号黄 大 ( 总 88 期) 3. 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冲击中国大豆产业的更 豆0 ( 非 转 基 因 大 豆) 价 格 从 2004 年 的 288. 5 广泛的效应 美元/ 吨降到 238. 6 美元/ 吨。至此, 跨国公司基本 主导了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权。 ( 1) 转基因大豆进口引起的直接福利损失巨大。 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使像中国 这样的大豆进 口大 ( 4) 中国成为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加工地。跨 国, 在大豆国际贸易中承受进口大国效应和高价进 国公司通过操控大豆国际定价权、制定掠夺性价格、 口损失。以 2007 年为 例, 该年进 口大豆 3 082 万 乘机( 受上节 2004 年事件的影响) 兼并和收购中国 油脂加工企业, 跨国公司控制了中国大豆加工产业 吨, 数量比 2006 年增加 9. 02% , 但进口的大国效应 使国际大豆价格上升了 40. 5% , 仅大豆价格上涨一 链。中国目前 10 家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中 8 家是 项使中国大豆进口支出增加了 33. 1 亿美元。2007 外资企业, 1 家为中外合资企业, 仅黑龙江九三油脂 年相对于 2006 年豆油的进口量从 154. 3 万吨增加 集团是国内完全独资并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民族大 豆加工企业。Wilm ar International 在中国的 71 家 到 282. 3 万吨, 进口量增加了 83. 0% , 但因进口价 格上升, 进口支出从 8. 0 亿美元增加到 21. 5 亿美 食品加工厂控制了中国 50% 的食用油市场。近几 元, 增加了 168. 4% , 进 口支出额 外增加了 6. 9 亿 年食用油价格从每桶 36 元上涨至 90 元, 2008 年初 中国 CP I 上 升 了 8. 7% , 其 中 食 用 油 价 格 上 涨 美元。 ( 2) 转基因大豆进口降低了粮食自给率, 改变了 63. 4% 。 这些事实表明, 通过转基因大豆油脂加工, 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格局。1995- 2007 年, 中国从 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行动基本上主导了国际油脂价 / 三大0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结果是: 中国大豆产量从 格, 垄断了中国油脂加工产业链。 1 350 万吨 下降到 1273 万吨, 国 内大豆 自给率 从 ( 5) 中国成为 转基因大豆产品 的主要消费国。 101% 下降为 29. 5% 。由于大豆占中国粮食消费的 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 使世界大豆产量从 1992 年的 较大比例, 大 豆进口 的增 加使 中国粮 食自 给率 从 11 752 万吨迅速增加到 2006 年的 22 499 万吨。同 期, 靠种植常规大豆的中国大豆产量从 1 030 万吨 1995 年的 98. 5% 下降为 2007 年的 95. 7% 。 大豆贸易逆差的扩大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农产 增加到 1 597 万吨, 只增加了 55% , 但大豆消 费从 品贸易顺差格局。如果说 1996- 2003 年, 大豆贸易 1 015万吨快速上升到 4 685 万吨, 增长 362% 。中 逆差还只是 缩小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 那么, 2004 国豆油的净进口从 10 万吨增加到 276 万吨。中国 大豆进口的 99% 来自/ 三大0。而大豆加工 产品豆 年以后大豆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则使得中国农产品 贸易 从 长 期 以 来 的 顺 差 转 变 为 逆 差 ( 见 表 4 ) 。 粕还是饲料工业、畜禽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原料。这 2004- 2007 年, 我国大豆年均贸易逆差为 82. 65 亿 样, 中国消费者不仅在直接食用转基因大豆, 而且通 过动物产品间接地食用转基因大豆。中国已经成为 美元, 而农产品贸易逆差年均为 27. 15 亿美元。换 句话说, 大豆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是推动我国农产 转基因大豆的主要消费国。 品贸易格局从顺差转为逆差的主要原因。 表4 年份 大豆贸易额 出口 进口 大豆贸易差额 农业进出口额 出口 进口 农业贸易差额 1998 8. 6 0. 6 8. 0 - 7. 4 221. 3 138. 1 83. 2 54. 9 1999 9. 5 0. 6 8. 9 - 8. 3 216. 3 134. 7 81. 6 53. 1 大豆贸易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影响 2000 23. 3 0. 6 22. 7 - 22. 1 268. 2 156. 2 112. 0 44. 2 2001 28. 9 0. 8 28. 1 - 27. 3 279. 0 160. 7 118. 3 42. 4 2002 25. 6 0. 8 24. 8 - 24. 0 305. 8 181. 4 124. 4 57. 0 2003 55. 1 0. 9 54. 2 - 53. 3 403. 6 214. 3 189. 3 25. 0 2004 71. 2 1. 4 69. 8 - 68. 4 514. 2 233. 9 280. 3 - 46. 4 亿美元 2005 79. 5 1. 7 77. 8 - 76. 1 558. 3 271. 8 286. 5 - 14. 7 2006 76. 4 1. 5 74. 9 - 73. 4 634. 8 314. 0 320. 8 - 6. 8 2007 116. 7 2. 0 114. 7 - 112. 7 781. 0 370. 1 410. 9 - 40. 8 资料来源: 根据52008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6 和历年5中国商务年鉴6 数据整理。 四、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 的产业风险 中国大豆产业链遭受转基因大豆冲击的案例表 明: 清楚地识别风险类别、把握风险特征、分析风险 产生的原因是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础。转基因技术至 今仍是一项备受争议的技术, 其带来的食品安全风 险和环境释放风险需要几代人来证实。就跨国公司 第4期 邓家琼: 跨国公司 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 ) ) )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冲击的实证分析 15 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而言, 客观上也存在着由于私 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起强大的/ 声誉0机制, 采取/ 先 人创新知识的/ 理性不足0和私人逐利的/ 欲望无限0 发制人0策略。一旦进入欠发达农业体系, 则通过改 所带来的技术/ 污染0 的产业风险, 应该对其给予足 变欠发达体系农业经营者的/ 预期0 成功排除/ 潜在 够重视。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 主要有: 进入者0, 成就一家独大的优势。巴西和阿根廷的事 实表明: 对于没有完善的农业体系、 本土农业保护能 1. 控制产业链的风险 力弱的欠发达农业体系, 在跨国种子公司的各种策 种子技术垄断意味着垄断产业链的源头。在第 略性行为的作用下, 形成对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种 三节分析中, 中国大豆产业链中从大豆品种( / 转基 子的过度依赖, 是必然的结果。 因0为主) 到大豆产量( 转基因大豆/ 三大0国) 、从大 5. 恶化农业生产者收入, 加剧农业生产者贫困 豆产品加工到加工产品销售( 外资油脂加工就地销 通常, 跨国农业公司对欠发达农业体系的进入 售) 、从加工副产品( / 转基因0豆粕) 到依赖副产品的 会选择附加值大的产业环节, 如农资产销、 农产品的 下游产业链( 生猪养殖、分割、包装、就地销售) 的发 加工、 收储、 物流、 销售等, 留给当地农业生产者的就 展, 可以说, 围绕大豆的整个产业链都与转基因种子 是自然风险大、管理 成本高、比 较利益低下的 种植 技术及其产品相关。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在跨国粮 ( 养殖) 环节。农业生产者虽然与跨国农业公司处于 商、 跨国食品加工商、 跨国食品零售商的一致行为目 同一产业链, 但是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 标下, 产业链完全旁落于跨国公司之手, 既扰乱了本 面对来自上游环节( 农资供应商) 和下游环节( 农产 地产业布局, 也加大了本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品加工和收储商) 两股强势集团的挤压, 没有讨价还 2. 引起价格波动的风险 价的能力。那些为了生计、无法脱离农业的生产者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 被迫为种子( 苗、 畜) 支付费用, 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生 消费者福利的最大改善。而以垄断为主的经济体, 产者的收入, 加剧了农业生产者贫困。 能否实现一般均衡, 没有得到经济理论的证明。种 6. 难以破解行业种子垄断格局的风险 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生产者对其需求的价 种子市场的结构决定了生产者和消 费者的福 格弹性较低。但种子供给市场的高垄断, 在掠夺性 利。决定生产者购买什么和购买多少直接决定了其 定价策略下, 供给价格 居高不下, 需求量大于 供给 未来的收益。生产者的选择行为决定了消费者吃什 量, 推动种子价格上升。由于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 么和吃多少的问题。跨国转基因种子公司在全球研 的相互影响, 迅速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被跨 发/ 抗病害的转基因种子0, 一旦大规模地推广或扩 国公司操纵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会通 散, 造成转基因作物对非转基因作物的替代, 加大了 过全球资本市场延伸到产业市场, 加剧相关国家实 恢复非转基因物种种植的自然成本和政策成本。 体经济的不稳定性。 3. 不可逆转的潜在技术负效应 跨国农业公司种子技术创新旨在提高产品的异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结全文, 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和政策建议: 质化程度, 攫取垄断高额利润。服务于私人利益的 ( 1) 应该正确对待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的转基 技术创新未必不会产生社会的负效应, 如果技术被 因种子技术, 审慎分析跨国种子公司的策略性行为, 合法保护, 意味着技术的潜在负效应被一并合法化。 清除认识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 技术垄断的各 种风 如根据/ 实质等同原则0 跨国公司抹煞转基因大豆 险。转基因种子市场的高度垄断, 并且为/ 减少农药 的潜在风险, 并通过品质、 营养特性优化转基因大豆 施用量0的特定种子品种的高度趋同, 与自然赋予的 及其加工品, 使消费者最终接受和认可。在/ 特殊利 多样性物种资源相悖, 也与全球农业顺应自然、 尊重 益集团0与社会公众/ 理性忽视0 的公共政策决策博 自然规律而形成的丰富的农业文化相悖。借鉴中国 弈中, 损害社会利益的私人技术负效应无法受到遏 大豆产业遭受跨国公司转基因大豆冲击的事例, 避 制。 免大宗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成为转基因种子技术的 4. 摧毁欠发达国家自主、独立产业体系建立的 风险 私人控制对象。 ( 2) 生物质能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重点 跨国种子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 关注的战略领域。尤其是发达 国家在化解温 室效 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 16 应、 推进环保和绿色发展战略中, 可以成为生物质能 ( 总 88 期) 引起的国民恐慌必须通过恰当的政策机制杜绝, 以 的农作物品种是跨国农业种子公司新的兴趣所在。 稳定国民预期、 增强国民对本国农业的信心。 中国农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 参 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的特点决定了中国 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独立的、 庞大的种子研 发、 生产和销售市场; 以及特有的维持 13 亿人口粮 食和生命健康安全的种子体系; 中国必须完善种质 资源的国家产权制度, 严格种质资源的研发、使用和 [ 1] 考 文 献 邓家琼. 转基因农业生物技 术的产业 化、政策与启 示[ J ] . 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8, 8( 5) : 36-41. [ 2] [ 美] 约瑟夫 # 熊彼特. 经济增 长理论[ M ] . 何 畏, 易家 祥, 张军 扩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142-174. [ 3] 转让制度, 避免种质资源的不当流失。 CO A SE R H . T he nat ure of t he f irm[ J ] . Economica, 1937( 4) : 386-405. ( 3) 农业和食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 [ 4] 王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78-84. 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农产品市场与其他市场 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见证了国际大豆炒家散布大 豆减产的虚假消息, 引致国内大豆油涨价、 以及由大 [ 5] 灾害导致农业歉收短期内无法回避, 但人为的原因 [ 美] 彼德 # J # 巴克利, 马克 # 卡森. 跨国 公司的未 来[ M ] . 冯 亚华, 池娟, 译.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9. [ 6] 豆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 见证了近期游资炒 作杂粮, 导致相关市场价格急速上升的情形。自然 [ 美] 奥利弗 # E # 威廉姆 森. 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 M ] . 段毅才, [ 美] 约翰 # 马德莱. 贸易与粮食安全[ M ] . 熊瑜好, 译.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2005: 114. [ 7] S CH ELLIN G T C. T he st rat egy of confl ict [ M ] . A m erican: H arvard U ni versit y Press , 1960: 3-72. Industrial Risks of Transgenic Seed Technology Monopoly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 ) ) An Em pirical Analysis on Impact of Genetically M odified Soybean on China. s Soybean Industry DENG Jia- qiong ( Col l ege of Economi cs & Management , S out h Chi na A gr icul t ur al Universi ty , Guangz hou, G 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Seed, t he lif eblo od o f ag ricult ure, is at the fo refro nt of agr icultural productio n. Ident if ying the st rat eg y that mult inat io nal corporat io ns adopt to monopolize t he agr icultural indust ry t hrough t ransg enic seed technolog y is o f great sig nif icance f or China to establish a syst em of safe seed indust ry. T his paper analy zes t he process of m ono po lizing t ransgenic seed t echno logy by m ult inat ional cor por at ions and discloses t he st rat egic behavior o f m ult inat ional cor porat ions in monopolizing t ransgenic seed t echnolog y. Based on the t he w hole process o f t he im pact o f tr ansg enic soy bean on China. s soy bean industr ial chain, t his paper makes an empir ical analy sis on t he eff ect o f multinational corporat ion. s seed monopoly and induces various indust rial risks result ing fr om m ono po ly of tr ansg enic seed technolog y by mult inat ional corporat io ns. F inally, t his paper put s f orw ard some policy sugg est io ns on how t o elim inat e t he risks relating to m ono po ly o f tr ansg enic seed technolo gy and at tach import ance t o biomass and safet y o f fo od and agricult ure. Key words mult inat io nal cor por at ion; t ransg enic seed t echnolog y; monopoly; indust rial risk ( 责任编辑: 金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