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1年年度报告.pdf
批准立项年份 2007 通过验收年份 201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21 年 01 月 0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 实验室名称: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何松青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马晓娥/18589912016 E-mail 地址:1005603801@qq.com 依托单位名称:广西医科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何英/15977671280 2022 年 03 月 29 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 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 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 3 月 31 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 “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 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 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 “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 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 1;若排名最靠前的为 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 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 (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 准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 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 2 年以上的全职人员; 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2.“40 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 40 周岁。 3.“科技人才”和“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 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 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程(如:ITER、CERN 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国际合作 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实验室 主任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 删) 学术委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区域性高发肿瘤病因学及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研究 研究方向 2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诊断手段与治疗模式的研究 研究方向 3 区域性高发肿瘤综合治疗策略研究 姓名 何松青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70-04 职称 姓名 谢莹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78-10 职称 姓名 余红平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67-02 职称 姓名 郑宝石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69-10 职称 姓名 陈孝平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53-06 职称 肝癌 正高级 任职时间 2021 鼻咽癌 正高级 任职时间 2021 肝癌 正高级 任职时间 2021 心脏大血管 正高级 任职时间 2021 肝胆外科学 员会主 任 发表高水平论 论文与专著 196 篇 文 科技专著 1 部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0 项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0 项 一等奖 0 项 二等奖 0 项 一等奖 2 项 二等奖 3 项 奖 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 省、部级科技 献 奖励 项目到账总 2746.607 万 经费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标准与规范 科技人才 元 61 篇 国外出版 国家技术发明 平与贡 国内论文 2021-07 3 部 奖 研究水 任职时间 国内出版 国家自然科学 奖励 正高级 纵向经费 2734.600 万元 横向经费 发明专利 申请数 3 项 授权数 成果转化 转化数 1 项 转化总经费 5 项 行业/地方标准 国家标准 实验室固定人员 74 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院士 0 人 国家高层次人才 12.007 万 元 4 项 21.800 万 元 0 项 11 人 0 人(新增 0 人) 研究队 3 人(新增 国家青年人才 伍建设 国际学术机 构任职 (据实增删) 1 人)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何松青 美国肝病学会、国际肝胆胰协会 会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肿瘤、胆道结石以 常委 唐博 日本肝脏学会、日本癌学会 会员 李力 Clinical Oncology and Cancer Researc 编委 何松青 Cell Mol Biol Lett 编委 国内 0 人 国外 2 人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9 人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0 人 (据实增删) 才培养 及 ERAS 专业委员会 访问学者 依托学科 展与人 增 5 人) 姓名 何松青 学科发 32 人(新 省部级人才 学科 1 研究生培养 临床医学 学科 2 在读博士生 基础医学 86 人 承担本科课程 996 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1 部 承办学术会议 开放与 国际 公共卫生与 学科 3 预防医学 在读硕士生 227 人 承担研究生课程 289 学时 国内 0 次 1 次 (含港澳台)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合作计划 0 项 运行管 实验室面积 理 6400.000 M2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填) 100.000 万元 实验室网址 https://azzz.gxmu.edu.cn/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20.000 万元 共计召开实 学术委员会人数 11 人 其中外籍委员 0 人 验室学术委 1 人 员会议 是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否 是否每年有固定的开放日 是 开放日累计向社会开放共 计 科普文章,累计发表科普 类文章 7天 0 篇 是否按期进行年度考 核 开放日期 科普宣讲,累计参与 公众 其他 是 2021-05-15 100 人次 0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 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 会影响和效益。 2021 年度本实验室共发表研究论文 196 篇,其中 T1 级期刊论文 13 篇,T2 级期刊论文 9 篇,T3 级期刊论文 21 篇;荣获广 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 1 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出版专著、教材 5 部,其中主编 3 部,副主编 1 部,参编 1 部;参与制定指南、规范和专家共识 5 项;授 权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实验室成员围绕“肿瘤病因学及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手段与治疗模 式的研究”和“肿瘤综合治疗策略研究”三大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方向一:区域性高发肿瘤病因学及高危人群干预措 施研究 唐安洲教授基于树鼩可以感染 EBV 的前期研究工作,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鼻咽癌树鼩模型的创建及 发病机理的研究”。该项目的成功申请,不仅实现了本实验室在该类型项目上的突破,还将为鼻咽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更为精 准的动物模型,有望更好的解释鼻咽癌独特地理分布的原因,对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鼻咽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方向二: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诊断手段与治疗模式的研究 余红平教授、曹骥教授团队本年度完成肝癌早诊早治筛查 8496 例,鼻咽癌早诊早治筛查 7095 例,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筛 查任务。肝癌和鼻咽癌高危人群队列的早诊率分别达到 71.4%和 70.7%,并出版《2019 年广西肿瘤登记年报》 。张哲教授团 队联合曾益新院士等合作者团队,通过分析在广东-广西共同开展的基于人群的大型鼻咽癌病例-对照研究中的部分参与者的 EB 病毒遗传变异、宿主遗传易感性以及鼻咽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等信息,开发了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综合模型,使得传统基 于血清学检测的鼻咽癌筛查阳性由原先的 4.7%提高至 43.2%,筛查效能提高近 10 倍。 研究方向三:区域性高发肿瘤综合治疗策略研究 肝脏损伤与修复是肝脏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何松青主任围绕如何减轻肝脏损伤与促进肝脏修复这条主线展开卓有 成效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将补体调控与肝脏损伤及肝脏修复结合起来研究,并成功找到了减轻肝脏损伤及促进肝脏 修复的突破点。朱小东教授团队通过多项前瞻性与回顾性研究及大样本系统评价等多种方法建立并推广适合广西鼻咽癌人群的 规范化综合诊疗体系,因其实用性强,已在全国近 30 家大型医院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本实验室今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共 60 项,研究总经费达 2746.6072 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4 项(今年新增 1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 1 项,面上项目 5 项,研究经费共计 1542.6 万元,占项目 总经费比例 56.16%;承担省部级项目 26 项(今年新增 8 项) ,其中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 1 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 项,重点项目 5 项,面上项目 8 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研究经费共计 1192 万元,占项目总经费比例 43.40%;承 担横向项目 3 项,研究经费共计 12.0072 万元。近年来,实验室承担科研任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承担了国 家、 地方和行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并发挥了核心作用,产生了重要科研成果。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10 项以内)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1 2 项目课题名称 鼻咽癌树鼩模型的创建及 发病机理的研究 去乙酰化酶 Sirtuin4 通过 mTORC1/ATF4 途径促进 PHGDH 依赖的肝癌丝氨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国家自 U21A20371 唐安洲 2022-01-01--2025-12-31 260.000 国家自 82173118 唐博 2022-01-01--2025-12-31 54.700 然科学 基金 S100P/BCAT1 通过调控 “EMT 过 3 然科学 基金 酸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 程”及“Tiam1 分子状 类别 国家自 81972306 齐鲁楠 2020-01-01--2023-12-31 55.000 态”影响肝细胞癌转移模式 然科学 基金 的机制研究 氧化应激调控 EPHX1 在小 4 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国家自 82160120 钟伏弟 2022-01-01--2025-12-31 34.000 机制 5 TRAIP 在肝癌发生和发展 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基金 国家自 82160500 袁观斗 2022-01-01--2025-12-31 34.100 7 8 9 10 的肝癌微环境特征可视化 然科学 基金 基于多尺度影像基因组学 6 然科学 国家自 82160336 杨红 2022-01-01--2025-12-31 34.000 然科学 研究 基金 EBV 感染淋巴管内皮细胞 国家自 促进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 82160386 谢莹 2022-01-01--2025-12-31 34.000 然科学 机制研究 基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补 广西科 体依赖性机制研究与补体 分子靶向调控新药研发人 2021AC20011 何松青 2021-09-01--2024-08-31 80.000 技基地 和人才 才引进 专项 位点特异性糖型解析新方 省部重 法的建立及其在肝癌复发 桂科 AB21075003 唐博 2021-04-01--2024-03-31 95.000 大科技 转移中的研究与应用 计划 多指标联合诊断卵巢癌液 省部重 态芯片试剂盒研发和临床 桂科 AB1850003 王琪 2019-03-01--2022-02-28 300.000 评估 大科技 计划 注:请依次以国家创新 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 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 、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 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非涉密项目或课题。 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谢莹、黄光武、江建宁、张哲、曹 骥、曾小云、韦正波、何光耀、何 区域性高发肿瘤病因学及高危 敏、卢国栋、周怡、廖明、胡艳玲、 唐安洲 人群干预措施研究 崔英、刘顺、曹存巍、刘欣丽、周晓 莹、姚茜 阳志军、唐博、王仁生、易翔、朱小 东、曲颂、尹富强、王琪、黎丹戎、 姚德生、张洁清、王鹤、高琨、卢小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诊断手段 李力 与治疗模式的研究 玲、曾自三、姜海行、覃山羽、冯振 搏、杨红、叶甲舟、林有智、苏庭 世、龙莉玲、康敏、赵冰冰、马晓 娥、吴柳 黎乐群、向邦德、彭涛、郑宝石、仇 小强、谢雪梅、吴芳、胡凯、杨一 华、庞丽红、况燕、吴飞翔、钟伏 弟、陈洁、钟鉴宏、齐鲁楠、游雪 梅、刘军杰、余水平、秦雪、余红 区域性高发肿瘤综合治疗策略 平、袁观斗、董淳强、罗小玲、江克 研究 何松青 清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1 何松青 研究人员 2 谢莹 3 性 出生年 学位 职称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004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810 余红平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702 4 郑宝石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910 5 唐博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901 6 钟伏弟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副高级 197608 7 余水平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512 8 彭涛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910 9 王仁生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312 10 黄光武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4909 11 唐安洲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203 12 张哲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504 别 月 13 易翔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005 14 江建宁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5912 15 秦雪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312 16 黎乐群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5701 17 向邦德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207 18 吴飞翔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312 19 齐鲁楠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副高级 198211 20 曹骥 研究人员 男 硕士 正高级 197310 21 朱小东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22 曲颂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811 23 李力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5806 24 阳志军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502 25 尹富强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8102 26 王琪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609 27 黎丹戎 研究人员 女 学士 正高级 196309 28 姚德生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701 29 张洁清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408 30 王鹤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401 31 高琨 研究人员 女 硕士 正高级 197107 32 何敏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601 33 卢小玲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511 34 崔英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308 196604 35 卢国栋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704 36 周怡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副高级 198206 37 周晓莹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副高级 198207 38 姚茜 技术人员 女 硕士 初级 198907 39 曾小云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109 40 马晓娥 管理人员 女 博士 中级 198106 41 吴柳 技术人员 女 硕士 中级 199012 42 廖明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8005 43 胡艳玲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703 44 赵冰冰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副高级 198207 45 仇小强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5712 46 谢雪梅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副高级 198612 47 江克清 技术人员 女 博士 中级 197802 48 袁观斗 管理人员 男 博士 中级 198503 49 康敏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910 50 吴芳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811 51 胡凯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副高级 198206 52 董淳强 研究人员 男 硕士 正高级 197702 53 杨一华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8210 54 庞丽红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011 55 况燕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604 56 钟鉴宏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中级 198408 57 何光耀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907 58 曾自三 研究人员 男 硕士 正高级 196905 59 姜海行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308 60 覃山羽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306 61 冯振博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6303 62 杨红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311 63 叶甲舟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副高级 198506 64 林有智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副高级 198206 65 苏庭世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中级 198407 66 龙莉玲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005 67 罗小玲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712 68 刘顺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副高级 198401 69 韦正波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7310 70 曹存巍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6911 71 刘欣丽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副高级 198209 72 陈洁 研究人员 男 博士 正高级 198110 73 刘军杰 研究人员 女 博士 正高级 197806 74 游雪梅 研究人员 女 硕士 正高级 197702 注: (1)固定人员包括教学科研人员、专职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四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 2 年以上的 全职人员。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出生日 期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博士后 1 牛志杰 研究人 男 198708 其他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 男 198712 其他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 员 博士后 2 杨小李 研究人 员 博士后 3 石玮 研究人 女 198011 其他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 女 198206 其他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 男 198903 其他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 男 198403 其他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 男 198201 副高级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女 198103 中级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男 198309 中级 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男 195809 其他 英国 美国南卡罗拉纳医科大学 男 197207 其他 英国 美国南卡罗拉纳医科大学 员 博士后 4 叶洁梅 研究人 员 博士后 5 罗涛 研究人 员 博士后 6 蒋能 研究人 员 博士后 7 戴红良 研究人 员 博士后 8 贾桂枝 研究人 员 博士后 9 苏辉昭 研究人 员 10 11 Stephen 访问学 Tomlinson 者 Carl 访问学 Atkinson 者 注: (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 (2)在“实验室工作期 限”指流动人员本年度工作的月数。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实验室依托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仅仅围绕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的特点及难题,深入开展早诊 早治及转化医学研究,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广西特色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肿瘤防治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对学校学科建设发挥的支撑作用: (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广西医科大学生物样本库建立并扩展具有广西特色的区域性高发肿瘤高危人群、健康人群 及癌症病人的生物样本库,为肿瘤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进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 继续发挥肿瘤学科优势,服务地方健康产业。本年度,实验室专家团队在自治区政府主导下继续开展项目地区高风 险人群中的肝癌、鼻咽癌早诊早治系统的筛查及早期治疗,在先后制定的《广西鼻咽癌肝癌筛查随访技术规范》、 《广西鼻咽 癌诊疗规范》 、 《省、市、县、乡四级防控网络建设标准》等地方性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由王仁生教授牵头、康敏研究员执笔 制定了行业标准《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 版) 》,由彭涛教授参与制定了《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1 版) 》 , 充分凸显了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3) 实验室依托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校重点学科,以肿瘤学作为优势专业,积极参与学科建 设,努力推动学校临床医学 ESI 排名提升,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成为广西一流学科。 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情况: 实验室围绕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特点,利用校内外学科资源,在实验室主任的全面负责、学术带头人的各路引领下,积极引 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打破原有肿瘤研究单一化的局面,实现多学科与肿瘤研究交叉融合,为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 供有力支撑。2021 年实验室引进肿瘤早诊早治载药系统研究方向青年人才刘欣丽,整合实验室现有资源,培养多学科交叉 型创新团队。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 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1.坚持全员参与教学,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实验室固定成员积极参与教学,坚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的肿瘤学、临床医学及基础 医学的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包括《肿瘤学》 、 《外科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妇产科学》 、《影像学》 、《生物医 学实验仪器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等,本年度共计承担本科课程:996 学时,承担研究生课程:289 学时。 2.科研成果融入教材,保持课程教学前沿性与先进性。实验室成员利用科研优势,将最新研究成果写入教学,本年度共编写专 著和教材 5 部,主编 3 部,副主编 1 部,参编 1 部;编写专家共识 3 部,指南 1 个,诊疗规范 1 个。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利用 平台优势,积极知道学生参加“互联网+”、“未来学术之星”等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了解本领域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 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本年度共申请主持教改课题 3 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 2 项,校级教改项目 1 项。实验室 固定成员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实践资源,积极探索并优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 创新人才等。 1.开展联合培养模式,促进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实验室与本校基础医学院,国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外瑞典 Karolinska 医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德国萨尔大学医 学院等 10 所国内外知名院所开展扩学科、跨院系人才培养方式,充分结合学科和院系优势,培养效果显著。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多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实验室利用中国(广西)-东盟和“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针对中国东盟 生物医药发展和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需要,每年举办中国(广西)-东盟生物医学工程论坛暨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 究院学术论坛、中国(广西)-东盟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大会,在论坛中开设研究生专场,选拔优秀研究生进行全英文口头演 讲和海报汇报。此外,实验室还通过“择优资助”的遴选方式支持研究生出境学术交流。本年度学生参加国内外会议共计 41 人次,做报告、论文摘要等 19 人次,其中王怡方、郑倩获日本 JCA 旅行奖,周燕子会议论文被纳入汇编。 3.重视双创实践教育,强化科研创新。实验室依托学校资源,利用广西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积极鼓励 学生参加 “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本年度由周晓莹副研究员指导研究生参加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 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广西区级金奖,国家级铜奖,指导的挑战杯竞赛荣获广西区级特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2) 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 3 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 国际竞赛获奖等。 1.研究生朱小琪,在实验室固定成员刘军杰教授的指导下,依托实验室平台,与生物材料学科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出一种 具有优异的抗垢性能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通道膜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从而实现了对复杂生物样品中生理相关的活性小分子 (ASM) 进行直接、快速和灵敏的检测。该研究成果已论文的形式发表在 “Talanta” (IF:6.057)杂志上。 2. 研究生周泽文,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缘与其术后生存情况的 关联,得到了对于手术切缘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缘大小不影响预后,以及国际标准化比率、天冬氨酸转移酶、包膜 完整性、微血管浸润、癌栓和肿瘤大小是影响细胞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的结论。并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 Journal of Cancer(IF=4.207)杂志上。 3.研究生王怡方,依靠实验室提供的科研平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固定成员周晓莹副研究员的指导,申请发明专 利“一种肾透明细胞癌 SCNN1 引物、诊断试剂盒”一项,目前已进入实审阶段。并利用该专利参加“互联网+”和 “挑战杯”竞赛, 分别获得省级金奖、国家级铜奖和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3) 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 5 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大会发言 王荣明 博士 中华医学会 江建宁 2 大会发言 王荣明 博士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防治分会 江建宁 3 大会发言 周文雯 博士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唐安洲 4 大会发言 杨艳平 硕士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张哲 5 大会发言 钟雪敏 硕士 日本肿瘤学会 黄光武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 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 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实验室本年度投入 15 万元作为专项经费设立开放性研究课题,用于资助国内外其他科研单位工作者开展与广西地方性高 发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重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肿瘤早期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肿瘤早期诊断方法、综合治疗 技术等方面有关的研究,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实验室开放课题采取“发布 指南、自由申请、专家会审、择优资助”的方式组织实施,每年公布开放研究课题申报指南并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 放,吸收优秀人才参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根据项目的意义、学术价值和创新情况对 申请书进行评审,择优确定开放课题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2 年。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批后,2021 年经费设置资助开放课题 共 5 项,总经费 15 万元。 序 课题名称 号 1 2 ZIC2 参与鼻咽癌肿瘤免疫调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WDHD1 通过 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癌自 噬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IGF2BP1 依赖 m6A 甲基化调控 KIF23 表达促进肝 3 4 细胞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miR625-5p 和 CCND1 在宫颈癌进展调控机制中的 研究 新型选择性 FGFR 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 宫颈癌 5 活性研究 经费 额度 3.000 承 担 承担人单位 研究员 中山大学 钟 茜 维 主任医师 /教授 甲 3.000 郭 堑 主任医师 蒋 3.000 课题起止时间 人 廖 3.000 职称 燕 主任医师 明 2021-12-012023-12-31 2021-12-01- 桂林医学院 2023-12-31 柳州市工人医院 丽 教授 2023-12-31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12-01- 人民医院 2023-12-31 孙 3.000 2021-12-01- 2021-12-01- 中国药科大学 2023-12-31 萍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 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 召开时 参加 类 主席 间 人数 别 国家癌症中心和自治区 唐卫 2021- 卫生健康委 中 11-11 主办单位名称 2021 年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 测工作广西培训会议 号 1 会议 会议名称 地 120 区 性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 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a)国际合作方面:2020 年-2021 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实行线上合作交流,其中与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 Stephen 教授合 作交流频繁,2021 年共同合作在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发表论文 1 篇(IF=7.786)和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发表 论文 1 篇(IF=10.247) 。2021 年本实验室固定成员张哲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徐淼副研究员团 队等合作者,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Communications》 )发表论文 1 篇。 (b)参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肝脏衰老及再生障碍的补体依赖性机制与调控 (2020.01-2022.12);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肝损伤与修复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创新基地(2021.01-2023.12)。 (c)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2021 年度实验室何松青教授、李力教授、黄光武教授、唐安洲教授、黎乐群教授、彭涛教 授、何敏教授、江建宁教授、朱小东教授、曾小云教授、吴飞翔教授、谢莹教授、阳志军教授、王琪教授、等参加 57 余次 国际国内会议。 (d)2021 年 11 月 11 日,本实验室协办了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广西培训会议。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a)“校内+校外”相协调,整体提升广西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2021 年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广 西培训会议。与区内外学者广泛交流,分享研究成果。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对肿瘤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b)“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普及肿瘤防治知识。实验室固定成员受邀参加“健康老友道”、“妇科在线”、“移动微课堂”等科 普节目;开展线下义诊、线上直播活动;“实验室开放日”科普活动等 多种渠道大力普及肿瘤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全社会携手抗癌的共识,增强群众早诊早治和主动防癌的意识。 (c)“课内+课外”相补充,促进科教融合,将教学与高发肿瘤防治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 2、运行管理 (1) 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出生日期 工作单位 国别 1 陈孝平 男 正高级 1953-06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 2 曾小云 女 正高级 1971-09 广西医科大学 中国 3 聂勇战 男 正高级 1970-04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中国 4 何松青 男 正高级 1970-04 广西医科大学 中国 5 冷静 女 正高级 1963-11 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 6 周圣涛 男 正高级 1987-07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 7 彭振维 男 正高级 1981-05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 8 熊炜 男 正高级 1975-12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 中国 9 阳志军 男 正高级 1975-02 广西医科大学 中国 10 曹广文 男 正高级 1965-09 海军军医大学 中国 11 曾木圣 男 正高级 1967-12 中山大学 中国 (2) 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时间:2021 年 11 月 15 日 地点:科技大楼 19 楼会议室会议类别:学术委员会线上会 议 参会人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聂勇战教授、第二军医大学曹广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教授、中山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振维教授、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熊炜研究员、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小云教授、广西医科大学何松青教 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阳志军教授以及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 会议纪要: (1) 实验室主任何松教授对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任务建设情况做了汇报。 (2) 学术委员会专家们审定年度规划、开放课题基金指南,监督经费使用。 (3) 学术委员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绩效。同时给予了建议: (a)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但代表 性研究成果深度不足,需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国家重大项目申报、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奖励申请和高水平文章发表工作;(b)人 才队伍可进一步引进博士后,使科研主力队伍更加年轻化;(c)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实验的协作,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d) 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以解决本地区肿瘤防治面临的重大需求;(e)进一步凝练,着重围绕区域性高发肿瘤的“早期”防治 聚焦展开研究工作;(f)进一步完善充实数据来证明在改水、改厕、HBV 疫苗接种和 EBV 变异与鼻咽癌发生方面取得的成 绩。 (3)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 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本年度主管部门下拨本实验室经费 100 万元,依托单位本年度下拨本实验室配套经费 20 万。本实验室的科研场所集中 位于广西医科大学科技大楼 4-8,19 楼,占地面积 6400m²。 广西医科大学采取了一系列人才人才培养措施,设立专项人才 引进计划,帮助实验室扩充研究队伍,完善人才队伍梯队。在研究生招生指标上,对重点实验室成员给予优先照顾,保证每 个研究生导师每年均能招收至少一名研究生。 本年度共设立自主课题 51 项,助力固定成员开展科研工作,为更好的申请国 家重要项目提供研究基础。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本实验室为全方位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制定了一系列仪器设备使用说明及操作规程,定 期开展仪器操作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确保仪器使用情况良好。 本实验室具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与免疫学、电镜 技术实验室及公共实验室共五大类共享技术平台。实验室拥有包括 3D 打印机、高内涵细胞分析平台、高通量测序系 统、单细胞转录组制备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分析型流式细胞仪、液相悬浮芯片系统等多种大中型仪器设备,保证实验室科 学研究的顺利开展。 4、实验室安全 说明实验室当年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如有需要填报详细信息,包括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事故原因以及是否属于责任事故等。 实验室本年度未发生安全事故。 六、审核意见